发布时间:2024-02-20 14:5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碰撞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师生教学行为正发生着重要变化,“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从活动中来”等新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纷纷涌现。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构建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课堂。
“只重形式,内涵不足”、“活动有余、思考不足”的课堂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在师生转变教学行为的同时,更应对教学的本质加以思考,要以学生的思维作为支撑,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达到教学形式与本质的有效结合。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思维中动起来
中学生正处在旺盛的成长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对认识未知世界的心情十分迫切,教师可利用其好奇心,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这关键是教师的引导,要善于利用情境,用好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1.以问题为情境,激发思维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法宝,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先是设计一个问题: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你认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应从哪些方面研究呢(选择什么样的药品、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课堂一开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这种渐进的问题刺激方式,使得课堂富有思考性,学生在思考中动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知识拓展和深化。
2.以活动为情境,激发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家庭实验中,检验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的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更加活跃。兴趣小组也可课堂教学相结合,活动中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适当扩大、加深,增加思维广度。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撰写水污染防治措施报告、设计野外河水简易的净化装置,在一系列兴趣活动中激发思维,让学生们动起来,培养各种能力。
3.以史话为情境,激发思维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给人以智慧”。耐人寻味的史话故事中,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都会深深吸引并激励学生。如讲纯碱时可介绍我国近代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创造性地进行了制碱工艺的新思维,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在讲金属铝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情境: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合金等铝制品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然而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罕之物,价格堪比黄金。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越成就,获得一只铝制奖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中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为什么铝含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应用却姗姗来迟呢?这是由铝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简单的化学史情境创设,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一个“愤”“悱”的状态,求知的欲望欲望非常迫切,自然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宽思路,活动中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发散思维的方法是点源发散,是围绕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由一点向四周发散,从问题的横向、纵向、侧向等等各方面考虑,沿不同方向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沪教版中,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发现集气瓶中液面并未上升到其容积的15,问: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再问,若上升超过了15,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呢?紧接着再问,既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改进这套实验装置呢?学生答:(1)在阳光下用放大镜照(2)用电阻丝加热。类似发散思维的练习贯穿于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拓展知识点,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同义解释、情景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句式、对话或是情景等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反复操练并学会使用。
如library 一词,可以通过图片来呈现,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引入。通过Where can you do some reading when you are at school? Where can you borrow books from? Where do we have to be quiet? 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很容易让学生得出in the library 的答案。接着让学生回答What can we do in the library? 引导学生讲出各种各样的答案:We can read books in the library.We can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We can do homework in the library. …这比一遍遍地讲,学生一遍遍地跟读,效果好得多。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首先在词汇教学方面,中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是记不住单词,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英语是拼音字母这一特点。尽管教师讲了音标及拼读规则,但学生实践机会较少,仍靠死记硬背单词。初始阶段,词汇量较少,可记住,但词汇量增加后,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就行不通了。因此,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拼词和记词的能力。
在语法教学方面,语法教学是为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要防止过多讲解语法,削弱学生的语言实践,也要防止盲目实践,忽视语法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某一语法项目,并学会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地加以运用,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文教学方面,讲课文时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材料。七年级的教材以句型为主,课文较短。教学中把句型放进语言情境里教,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师生共同活动,总结归纳出句型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再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
三、小组合作式探讨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策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者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英语课堂上,为了增强学生的活动量,使学习真正地动起来,思维飞起来,笔者采取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讨论问题。但是,笔者也发现,讨论的时候氛围非常好,场面也十分热烈,但是讨论的效果却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只是布置了小组内讨论的内容,而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分工,还有就是学生这时候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良好习惯,对于和谁讨论也不是很清楚,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合作能力,导致效果不理想。
改进策略:在下次讨论之前,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前后桌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 人,共十个小组,并按1-4 号进行命名,并且确定了每个人的职责,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激励员和报告员。再进行布置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
2.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引领下,都能够有多有少地进行交流,但问题是:有很多小组气氛非常沉闷,讨论不够热烈;另外有小组中个别一直没有发言,不表达自己的思想,导致合作不太理想。出现上面问题,主要有2 个原因:(1)性格内向的、不善于表达的、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是英语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虽然老师再三进行鼓励和激发,他们也很想讨论和说点什么,但是最终什么也说不上来。(2)组间不平衡。很多小组内,性格外向的学生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多,而有些组则学困生较多,这样就导致出现了小组间不平衡的现象,出现教学难教的问题。
改进策略:通过交流谈心,分析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及日常观察,尽快地熟悉学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兴趣,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重新分组,争取班主任老师的配合,调换学生的位置,进而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3.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经过一些时间的调整,小组间的讨论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每个人在小组内的分工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体现,但是小组内又出现了话语霸权现象,就是说小组里英语学习的优秀者,控制着小组内的大部分话语,往往一个学生在讲,其他学生在听,或者仅以简单的Yes 或No 进行回答。而大多同学也都有懒惰心理,有人说了,也说得比较好,他们也不会积极争取了,怎样在保持这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也是如此。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而是更多地朝向网络艺术数码艺术进军。这就需要设计传达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加注重视觉思维的重要性。
一、视觉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利用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多种不同的信息的设计,通过将信息传达给观众来影响观看对象。贡布里希认为,人们的视觉思维可以分为看,观看,注意和阅读四类,这就将视觉系统进行了分解,然而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还会需要运用到视觉的合并,因此视觉思维的能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非常重要。
视觉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指的是人们在得到视觉感知之后会对视觉意向进行分析,概括并且整理,所以说视觉思维是指人们进行视觉感受,体验和归纳的过程。现阶段的视觉传达设计是需要一些独特的创意来更好地吸引到人们的关注的,而想要生成独特的创意就需要视觉思维的催化。因此,所有的设计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视觉思维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视觉思维能力,通过吸引人的创意来将视觉传达设计想要传达的信息精准地传达给观众。
二、发展视觉传达思维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以视觉为中心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需要以视觉为中心,因此在视觉传达思维的发展中不能忽视这个原则。通过视觉,人可以很快集中注意力,很快去判别与其他事物的不同。在视觉传达思维发展中注意以视觉为中心,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才会更容易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认真地去观看设计。
(二)注重设计的尺度和比例
设计作品中合理的比例能够让观众感觉舒服,使观众心情愉快。因此,在设计作品中注意尺度和比例是对视觉设计的另一个侧面的要求。合理的比例和尺度可以平衡设计作品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设计作品中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尺寸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使作品缺失美感,甚至引起观众的排斥。因此,在设计作品时,需要对作品的尺寸和比例之间进行协调,以保证美感。
(三)注意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视觉思维是对一个图形或者一件物品的整体的印象和感受。因此,首先需要全面地认识这个作品,才能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设计作品的水平得到提升。注意在了解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在具体的作品中对点和线都进行识别,从而在实际中协调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发展视觉思维模式的建议
视觉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视觉思维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注重设计人员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设计师的视觉思维来使设计师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一)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发散思维通过将人的思维呈现出发散状,来让人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从而增强看问题的深入性。视觉传达需要设计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多个途径中寻找到一条最吸引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这种思维可以极大地增强人的思维的流动性、独特性、变通性、跳跃性,避免思维的枯竭。源源不断的想象对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设计师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发散性思维模式,因此要加强对设计人员发散思维的练,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例如面对同一个设计问题,让设计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确定作品的立意,同时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的时候要让设计人员进行天马行空的不加束缚的想象,从不同的层面给予作品不同的寓意,使其能够表达出多种信息。设计师自己认为的最优秀的信息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方案,因此需要在发散思维后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际体验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使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不羁的想象中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使作品得到更好的表达。
(二)注重培养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需要人通过分析事物的特征、性质去引发自己的各种或是相似关系的,或是接近关系的,或是对比关系的,或是因果关系的联想。将联想思维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让设计人员通过将一件事物同其他事物相连来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思维,通过联想使设计人员的思维保持一种相对理性的状态,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作品质量得到提升。在联想思维的训练中,可以实际的生活作为出发点,让设计人员对和生活相关的、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联想,在联想的同时要做好记录,让设计人员了解自己的联想的趋势,通过观看自己联想的轨迹,来寻找出和自己想要设计的作品的最合适的切合点,然后灵活运用到设计的作品中。当然,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作品所需表达的内涵来进行合理有效的联想,并且选择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升设计水平。
(三)注重培养逆向思维
将逆向思维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带给观众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体验,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该注重对设计者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具体的作品设计中,设计人员摒弃原来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思维模式,而改用从后到前、从下到上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事物,创造事物。这样的逆向思考模式会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创意,使作品更加丰富并且充满趣味。设计师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另外,在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特殊性素材的收集,依靠特殊性的素材来激发设计者的逆向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正向思维的束缚,从而创造出特殊的优秀的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
(四)注重`感捕捉和创意训练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创意,而一个优秀的创意则来自灵感,所以在视觉思维模式的培养发展中一定要重视设计师的灵感捕捉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一个让观众念念不忘的作品很有可能只是设计师一瞬间的灵感并且设计师及时抓住了。灵感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可能会转瞬即逝,所以需要设计师运用各种视觉形象,准确把握住每一个灵感。即要求设计师多观察生活,多运用多重感官体验,多用心去留意,并且保持随时记录的习惯去捕捉和把握灵感,从而有效提升设计人员的视觉思维能力。
有时候设计人员会并没有灵感来源,这时候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创意的诱导训练,培养设计人员的视觉思维模式。具体的灵感诱导训练是根据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的一些特点来给设计人员一些暗示,通过暗示来使设计人员获得创意。例如,可以根据视觉形象的形状、色彩来对设计人员进行诱导暗示,让他们只需要抓住最吸引自己的一点来进行视觉创造;还可以给设计人员展示多方面的题材、多方面的风格,让设计人员类比创造,在类比创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灵感。
(五)注意与时俱进,实现视觉思维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视觉思维的发展一定要注重与时俱进,让设计人员的思维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注意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经常性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不仅要巩固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息息相关,在设计作品中紧跟时展的节奏,彰显出设计作品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促进艺术向多元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视觉思维的发展可以促使设计人员创造出优秀的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视觉思维模式的发展,从而促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鹤.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5(05):116-118.
[2]戴睿,冯扩,王冠智.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科技传播,2016,8(07):112,134.
[3]黄朝伟.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方向[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9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47-01
初中阶段的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中,基本还不存在难、深、广的学习要求,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塑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正确的思考模式、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建立在正确的思维模式下。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也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任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思维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物理的解题成功率。诚然,正确的思维模式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培养学生多动、勤动、快动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一、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思维模式的培养
初中是初步学习理科的阶段,物理学科是初二年级才开设。在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的情景下,任课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现阶段思维模式的培养。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成功率的高低。同时,新课改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任课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好的思维模式是成功解题基础与关键性的一步。
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是初中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第一步。培养正确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大门。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努力朝着正确、规范与创新的道路前进。诚然,思维模式的培养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任课教师教学大纲下的新领引。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阶段中,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样理论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不能对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与太深。在教师的教学大纲中,也规范性的表明:学生教学中突出的是快乐教学的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建立正确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既能收获高效的学习成果,又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二、思维模式的培养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突破口
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基础物理知识学习的起航,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项目。因为是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因此,学习的重点便是能掌握物理学习过程中,对物理思维模式的培养。物理学习的难点也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思维模式的形成。
初中物理教材的目录中,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都是基础学习项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在任课教师正确而又细心的教导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初中学习的阶段中,掌握物理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从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打好了,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便能游刃有余。在物理学习的领域中,不仅能找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所在,还能进一步发现物理学习领域的美好。譬如:定律、定理、公式的推到、物理现象的捕捉等等,善于观察与发现总是好的。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排除困难、发现新奇事物、从而获得学习乐趣。期间,思维模式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积极的人生观传递给学生们,将不惧困难的学习态度传递给学生们,同时,还能与逆向思维模式进行互换,引导学生采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
三、思维模式在物理学习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思维模式直接决定解题质量、解题速度、解题准度这三方面的学习效率。思维模式是学生学习灵魂的所在,同时,从一个学生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态,可反映出这位学生在学科方面的所有基本情况。悟性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思维无疑是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状态。而相反的,悟性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思维也会相对地减弱与迟钝。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像物理这样实验性教学较强、动手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是十分吃力的。因此,新课改下,学会探究新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更加高效率的思维模式,值得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更深一步探究与研讨。
现目前,思维模式还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通过类比,可以将初中物理教学中直观的事物客观化;死板的知识深刻化;简单的教学生动化,从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留下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别称,初中物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需要合理、科学地展开对初中物理的教学,科学地抽取事物的本质。
一、视觉思维创新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既属于一种设计方式,也属于一种设计手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趋势受到受众主观视觉形象的影响,且呈现出三维立体、思维时空的特点。基于此,必须加大对视觉思维创新模式的应用,在作品中加入适当的时代元素,从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综合创新传达设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设计的需求。视觉思维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发散式、逆向思维和联想性思维模式,三种模式对视觉传达设计有不同的作用,应深入研究其具体创新方向,才能更好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二、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方向
1.协调比例与尺度的关系
比例是视觉传达作品中衡量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协调的比例可以给作品增添美的元素,使得受众体会到作品的美感。而尺度能够更好地提升受众对作品的观感。因此,在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应协调好比例与尺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设计者应找到其平衡点,注重作品中尺度和比例的处理,充分发挥两者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2.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视觉思维是设计者对图形、物体等事物的印象和感受,只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事物,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在设计过程,不断完善其设计作品,基于此,在设计视觉传达作品时,应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得设计者在认识事物时,可依据其不同要素划分,对事物的面、线、点做出最优的识别与分类,从而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3.强调以视觉为中心
视觉传达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在进行视觉思维创新时,必须强调以视觉为中心,围绕视觉展开相关的研究和泰索,确保思维创新方向的正确性。需要注意的是,视觉是人体观察、感知事物的重要感官渠道,其可以快速集中人体兴趣点,并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辨认,因此,设计者必须强调视觉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受众对设计作品的兴趣,从而扩大设计的影响力。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途径
视觉思维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其思维模式的创新力度,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三个方面创新视觉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受众体会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内涵和深意。
1.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在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可加大对设计者逆向思维的训练程度。从设计者自身的角度分析,应进行有意识的逆向思维训练,在设计作品时,从后向前或者从下向上思考事物,从而丰富设计作品的创意效果。同时,在搜集视觉传达设计的素材时,设计者可以收集创意型或特殊型素材,使得设计作品在不同的素材前提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加深受众对作品的印象。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常提到的一种创新思维,其属于视觉思维模式中的特性与应用,在培养设计者创新视觉思维模式时,可以对其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在设计事物时,要求设计者从其他角度切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找准作品的立意,赋予作品更多的含义。通过加强设计人员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使得其视觉思维更为活跃,拓展设计人员的思路,更好地创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3.加强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思维应用的范围较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中,让设计者主动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连,生成一种全新的创新视觉思维,提升其作品的质量与水平。联想思维可以分为对比、接近和因果三种形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作品进行联想与记录,选择恰当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
一、引言
四川天一学院基础部公共英语教研室对2011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习的难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585份问卷,被调查的学生涉及天一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系别和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几大主要技能中,60%的学生最希望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有所提高,69%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有利于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活动是两人对话,其次是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语言不是刻板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潜移默化的习得、异国文化的熏陶,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并且促使学生有效英语思维模式的形成,是高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西方语言学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为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语法隐喻理论
隐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其经典著作《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对隐喻的定义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来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在亚氏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一种词汇手段。
随着功能语法学派的兴起,西方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 1985,2000:342)在其代表作《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实质是意义的“非一致式”(incongruency)的表达,或者说是从“一致式”到“非一致式”的转换过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词汇隐喻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法隐喻是寻求同一意义的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即从同一所指出发到不同能指,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而词汇隐喻刚好与之相反。语法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关系密切,“一致式”相当于范畴中的“原型”的最佳代表, 是无标记成员,居于范畴的中心地位;而同一意义的多个“非一致式”(或隐喻式)可理解为该范畴中的标记性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缘地带。从一致式到非一致式的转化也是渐进变化的连续统,名物化是语法隐喻唯一的最有效的实现手段。
三、语法隐喻理论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思维模式的建构
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注重语言形式,强调词汇和语法的重要性,忽视了以意义功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查表明81%的学生认为说英语时首先用中文组织意思,再翻译成英语,而英汉思维模式、文化习惯的差异制约了学生在汉英翻译时的正确性,从而形成了很多中式英语的表达方式。语法隐喻理论强调以意义为中心、从语言意义―语言形式的建构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和学习中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一)意义-形式思维模式的建构
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是指同一意义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致式与非一致式(也称隐喻式),这涉及语言形式(言)和语言意义(意)之间的关系问题。言意关系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语言符号是包含“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言意之间并非直接相连,人们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并与他人交流,这是建立在思-意-言双向流注、双向互动基础之上的,当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时,总是经过思-意-言的过程;而当我们接收外来语言符号时,却是相反的言-意-思的转换过程。意义-形式思维模式也是丹麦著名语言哲学家耶斯伯森(O.Jespersen)所强调的,在《语法哲学》一书中他提出了语法研究与语法描写的新分类方法,认为语法研究分两步走,第一步从形式到意义,称为“形态学”(morphology),第二步从意义到形式,称为“句法学”(syntax),他的《英语语法纲要》,以及林雨堂的《开明英文文法》都是按此方式讲解语法的典范,给了我们颇多思考,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意义-形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重心是“能”的培养,而非仅仅“知”的讲授,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渺无边际,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远胜过知识本身,传统的大学英语讲授以形式-意义为导向,以词汇、语法要点为中心,忽视了思-意-言双向教学的重要性。意义-形式思维模式的培养有赖于两个层面,一是词汇,二是句法,词汇层面主要是近义或同义的单词及短语的归纳总结、区分辨析;句法层面主要是对表达同一意义的多种英语句式的归纳总结和灵活运用。如教学中讲到“一…就…”的意义表达时,有三个主要短语搭配,最常用的as soon as, 以及另外两个no sooner…than和hardly…when,区别就在于前者使用正常语序,而后者涉及倒装,课堂上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掌握较差的后两个搭配的使用。
句法层面,对于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汉译英是意义-形式思维模式建构的有效手段,以下是四川天一学院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的一次汉译英练习,汉语很简单“现在下雨,我不能外出”,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句式,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较大问题是缺乏逻辑连词的使用意识,或是不能正确使用而出现像“It’s raining now, I can’t go out.”这样的病句,这主要是受制于汉语意合思维负迁移的影响。教师重点讲解英汉之间形合与意合的差别,指出英语形合思维下连词在分句间不可缺少的地位,如果不使用连词,要么要使用虚拟形式:it raining…要么将逗号改为句号或分号。接下来在老师的提示之下学生能逐一说出更多的句式表达,如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so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等等。通过这一简单汉语意义的表达,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发散型的从意义至形式的思维方式。
(二)一般(G)―个别(S)思维模式的建构
并列(coordinate)与重属(subordinate)是英语句式扩展的两种最基本方式,依据此方式,理论上一个简单句可无限扩展,这也就是语言的递归原则(recursive rule)。句子主干:主-谓-(宾)(S-V-(O))是句子扩展的前题,是句子的灵魂与核心,其他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则是句子的枝叶,根据语言的递归原则,可通过两个维度加强英语口语表达技能――由简到繁的句式扩展以及由繁到简的句子主干的辨别。由于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写作与阅读训练也对口语表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写作中由简到繁(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以及阅读中由繁至简(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英语写作中一般――个别(G-S:general-specific)思维模式的培养。英语写作应重视句子主干至枝叶的扩展练习。英文写作有两个步骤,一是立意,二是语言表达,立意即文章的思想,立意新颖而独特是文章至胜之关键,这是思-意的转换过程;其次才是寻求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意-言的转换过程,扩展练习主要是争对这一层次的练习。一般-个别,意义-形式的扩展练习是英语写作训练的关键,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例,课堂上老师给出一个简单句“The boy is sitting there.”,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通过添加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方式扩展此句,提示学生可通过定语从句、独立主格、同位语、伴随状语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详细描写, 老师仅给出一些提示和参考,如…It raining, the boy, who is my best friend, is sitting there, his eyes with tears, looking outside the window…通过此项训练,可以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掌握英语句子组合关系的要旨。
其次,英语阅读中个别――一般(S-G:specific-general)思维模式的培养。英语阅读中首先应“沿波讨源”找出句子主干,再“因枝振叶”层层分析细节。句子主干是句子的灵魂,是理解句子大意的关键,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分别是:SV(主-谓), SVP(主-谓-表), SVO(主-谓-宾), SVoO(主-谓-宾1-宾2), SVOC(主-谓-宾-补)。学生需对此五种基本句型掌握牢靠,英语阅读中再长的句子也必定遵循递归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掌握中心意思,再层层递进分析支干,便一目了然。
天一学院2011级物流专业1班的一次《大学英语》课上,老师曾给出以下一个英语复杂句,在简要讲解生难词汇及短语后,要求学生找出句子主干,理解大意。For those who fit the student profile the school is aiming for, considerable help, in the form of scholarships even living allowance, can be available. 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主语辨识有误,很多学生都倾向于找人称作主语,如“those”,“the student”,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英语中物称作主语,以及被动语态使用这一思维习惯的陌生化。其实该句的主干很简单“considerable help can be available”,直译是“大量帮助可以得到”,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往往要将隐含的主语补充出来,这句话的大意便是“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学校可提供相当的帮助,包括奖学金甚至是助学金”。通过这一英语句子主干的辨认练习,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上的转变,对英语物称主语以及被动语态的使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般(G)―个别(S)以及个别(S)―一般(G)是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过程,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思维模式,语法隐喻强调同一意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英语口语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句式扩展练习,对于口语灵活表达意义重大。
(三)异化―归化思维模式的建构
英语口语训练不仅仅是一项技能的培养,更是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汉语到英语的口语翻译与转换中,涉及到同一意义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表达法――归化法和异化法。归化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本是翻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归化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在翻译方法上迁就目的语文化, 从而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异化翻译法由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 Venuti) 提出,他主张适度放弃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和原文的风貌,即使读者借助译本在异国神游,相对于归化法而言, 异化法是建立在目的语和来源语各自文化的个性之上,也就是强调二者的异质性。
英语口语表达不仅是汉语到英语的字面翻译,更是跨文化交际,归化和异化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的文化态度。汉语中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英语口语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先用异化的方式直译,以求“形”似,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中是否有相同的文化意象表达法,从而通过归化法使表达方式更接近于目的语的文化特色。如汉语中的成语“一贫如洗”对应英文中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倾盆大雨”对应于英文中的“It rains cats and dogs”。
当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涵意义时,此时的翻译重在传其象下之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力、统治、成功、高贵等,而在西方国家中却是怪物、邪恶的化身,因此成语“望子成龙”若直接翻译,只求形式――“象”的对等,不但不能传达真正的象下之意,反而会引起读者的误会,因此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归化法,只传其象下之义而省掉其原有意象,其表达方式灵活多样: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to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等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这些不同表达形式的灵活运用。
四、结语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词汇隐喻而言,强调对同一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识解,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思想模式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英语口语不可能是单词与语法的简单相加,学生应当注重平时日常句式的积累,按功能意义收集句子并分类整理,注重意义―形式思维模式的转变,逐渐掌握同一意义尽可能多的表达式,并且明晰其语用、语体差异;在写作和阅读中注重个别――一般思维模式的培养,掌握英文句式扩展的基本原理,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eds).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Halliday, M.A.K.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企业要进行观念创新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1]。
1.具有知识价值观念 。随着科技的进和发展,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财富的力量已不完全在于机器、设备原料,而在于一种更有效的因素——知识。知识的价值更有效、更直接的体现出来。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知识的企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失败的厄运。
2.人力资源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人事管理将向人才开发管理发展。人才开发管理除具有人才资源可开发的特征外,更加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现在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职能,它使用丰富的人才资本优势转化、代替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内核技术的优势,因此,企业要把智力资本的投资看作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看成是未来制胜的法宝。
3.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所以企业要有全球意识的国际经营与竞争观念,要有合作共赢的竞争观念。企业的可持续是企业存在的本质要求。企业发展应当是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因而,企业内部支持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应当是具有可接替性、可继承性、可发展的梯队结构。就现实而言,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应在管理能力上下功夫。把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应进行思维模式创新
企业在重视观念创新的同时,要注意思维模式的创新。管理者常常会陷入把他们组织的产品与他们的客户期望的最终产品混为一谈的思维误区,这就必须具有“任务驱动型”和“结果导向性”的思维模式[2]。
1.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调查表明,相当多的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任务驱动型”的。他们的注意力几乎完全埋头于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如为了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管理者常常在如何改进质量,消除进度,尽可能改善计划业绩和使用新技术,重视这些问题对成功固然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保证产品不但适用于客户,而且是最佳解决办法。如果对这一事实没有充分认识,任何聪明的努力将只能是仅仅集中于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率上,而忽略了其他战略选择的考虑。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要使其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的最佳效益是不可能的。这往往是起因于试图提出一个想法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的思维方式即任务驱动型思维模式。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后,管理者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开始于同客户需求相关的笼统的计划目的,根据管理原则,他们首先制定一个目标说明,有许多管理者懂得需要这种说明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根据有效的结果指标来做这个说明。
2.“结果导向性”的思维模式。任务导向行的思维模式将会阻碍管理者深入思考先行的战略计划,从而严重限制管理者透彻了解战略选择的功能,而客户导向结果的思维模式将会自动的促使管理者深入研究政策和计划的创新。要在逐渐全球化的经济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如何降低成本,还需要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以便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服务以适应新的需要,或者懂得适时地改变战略,没有这些本领,竞争者就会将你击败把你变成中等待的客户。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光有这些偶尔随机产生的新注意是不够的。要想在高层站得住脚,管理者需要一个确保他们能够一致性的检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很有效的系统。这就意味着他们能从“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避免与之相联系的那些错误,采用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客户上,能自动的指出何时应当对计划进行调整的思维方式,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结果导向型”思维模式。
三、进行制度创新
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创新以外,还要在制度上创造一种全新的土壤,使各项创新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显得非常迫切和关键。因为几十年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桎梏。正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创新制度保障,所以许多企业有优良的资源条件,却不能够脱颖而出[3]。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企业在改革中畅行,在创新中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知识结构、权责关系、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是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管理既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管理者的素质高,管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先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四、进行技术创新
1.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明晰产权,才能使不同产权的拥有者与其相应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从而带动起各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4]。同时运用激励机制,把委托人的经营绩效与其收入紧密挂钩,承认他们的人力资本,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加大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一是通过预算提高技术创新开发研究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应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三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织应设置技术创新的贷款业务或风险性投资银行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3.体制改革,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去向应是市场化,企业进入市场实际上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依照市场规律求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有压力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桂侠.浅谈企业经济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98.
一、整体思维偏向和英美人的分析思维偏向
语言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而我们的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角度出发, 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的背后反映出怎样不同的思维模式?反过来讲,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怎样导致其语言结构层面上的差别?英汉语言结构特征及其各自反映出的各自语言使用者相应的思维模式对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有何意义呢?本文就此通过对英汉存在句的研究做出探索。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中国传统易学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阴阳两仪组成的八卦系统和六十四卦系统。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张岱年、成中英,1991:23)。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中国人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先秦的思想家荀况,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也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当代我们所说的“抓主流看本质”、“从总体上看问题”、“从全局出发”、“宏观调控”等都蕴含着整体思维模式。
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 西方人的传统哲学是讲“神凡二分”,“主客二分”,主张把物质与精神、 社会与自然、本质与想象对立起来。这从笛卡尔个体元素决定整体的“观念原子论”到罗素的“逻辑原子理论”概莫例外。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许多自然科学家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来,把极其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研究,从而形成了分析思维模式。
二、英汉存在句语言结构中的思维模式偏向
中国人由于受《易经》哲学的影响,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因此,汉民族的空间认知心里感知(思维)模式是“先整体后部分”, 空间位置排列是“先大后小, 先远后近”。具体特点是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顺序由因到果, 由先到后, 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结构的够句法上是不以谓语为核心,主要通过安排词序来表达。词序则是以时间先后空间大小为顺序横向铺叙,形成“有多归一”的“时间造句法”。依据这一特点,汉语存在句的结构便是先叙述大的,凸显的地点或场所,然后再叙述小的人或事物。
英美人注重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因此,英美人的空间认知心里感知(思维)模式是“先局部到整体”,空间位置排列顺序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其特点是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小到大等,这种对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的构句法上则是句子往往以主语和谓语两大支柱为中心,控制句内其他各成分,由主到次,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空间型构造法”。英美人这种心理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存在句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先表达小的人或事物,再表达大的地点或场所。
(一)从整体到部分与从部分到整体
整体思维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到部分,强调整体平衡,整体程式。分析思维从局部出发,从部分到整体,强调形式结构程式。
汉语: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上午9:00有个重要的会议。
英语:There is an important meeting at 9:00AM.Saturday, March 21, 2009.
汉语: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上有一所大学是云南师范大学。
英语:There is an university called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t the YIERYI Street in Kunming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在时间排列顺序上,汉语句子是由大单位到小单位,从年、月,日、星期、到上下午再到具体的时间。而英语存在句的排列恰恰是相反的。在地点排序上,汉语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英语则刚好相反,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汉语的这种从大到小,从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的词序正是中国人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思维模式在汉语句子上词序上的体现。而英语的从小到大,从次要意义到重要意义的词序是英美人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模式偏向在英语表达手法上的反映。
(二)整体定位与个体决定本质
整体思维要整体决定部分, 因为对整体了解的越多,对个体也就了解的越多。分析思维要个体决定本质。亚里士多德主张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在于“一般中的个体”之中。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是整体定位,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英语句子原子论语言结构, 即以单音组词、以词构成句子、以句子构成段落,以段落构成整体意义。
汉语:厨房里有面条,大米,还有面包,想吃就随便拿。
英语:There are some noodles, rice and bread in the kitchen. Take any if you like.
当我们看到这个汉语句子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厨房,然后才是厨房里具体的食物。也就是说我们注重的是大的整体的部分。在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以后我们才会去关注更加细节的东西。然而,英语句子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先想到具体的食物,然后才是大的整体的概念。看到英语的这个句子首先感知的是面条,米饭,蛋糕,然后感知到这些东西在厨房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构成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反映了英汉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存在句结构的影响。汉语严谨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思维的整体概括性。英语词序的灵活性反映了英美人思维的个体分析性。
(三).英语句子重形合, 汉语句子重意合
“天人合一”的综合整体思维模式使中国人重悟性、重直觉、重形象,习惯于以悟性把握世界,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注重音意的统一,以神统形。西方人偏向分析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个加以考察和研究,崇尚逻辑分析。表现在语言上,重“形合”,即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语言简练,各分句多靠内在逻辑关系来贯穿,句子松散。王力先生曾说“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试比较汉英下边的句子:
汉语:村里有美丽的姑娘,热情的小伙,还有好客的老人。(如果)(你)来这里做客会无比幸福。
英语:There are beautiful girls, warm boys and hospitable graybeard in this village. If you come here, you will be very happy.
这个句子有两层意思,括号里的内容被省略掉了。可以看出,第二个句子中的连词和主语都省略了,但是意义仍然是完整的。汉语这种松散数落的结构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是凭借句与句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来实现的。汉语句子强调表意的完整性,只要意义完整,重要的词项常可以人详我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出来的。再看英语的句子,如果是个假设连词,而且主语也没有省略掉,是告诉我们后面的幸福感的。这里表示的假设关系的信息是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的,充分表现了英语句子结构完整,主语和谓语不可或缺,句子之间的逻辑层次环环紧扣,严谨分明。
三、语言与思维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思维是语言的心理过程。思维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两个民族语言特征的理解。由于人们生活的地区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民族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既然语言的特点体现着其民族的思维模式。
要研究一种语言特点,首先就要研究该民族的思维模式。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根源。英美人注重个性、客观性、分析性、逻辑性的思维习惯客观上要求英语语言以形统神,即形合法,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然依赖连接词,语言结构严谨,形成了“树杈形”句式结构;汉民族重综合整体性、感悟性的思维习惯客观上要求汉语语言以意统形,即意合法,语言简洁而灵活, 句式像流水一样。因此,了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研究两种语言的句式的差异及其各自的本质特征至关重要。
了解思维模式的差异来避免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影响。如果一个人懂得几种语言,一般情况,他总是习惯用非常熟悉的母语来思维。但是,在进行交际时,环境迫使他非说听话人能够了解的语言不可。结果,这种目标语言和他所运用的母语不同。例如,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常先用汉语进行思维,然后在用英语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使用的母语是汉语,目标语是英语。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及表现手法迥异,初学者常制造出一些中国式英语。如:I every day must hard study English.这种中国式英语正反应了初学者母语在外语学习运用上的影响,语言学上称之为“迁移”。可见,人们的思维模式偏向对语言表现手法起着一种支配、定势作用。(刘密庆,1991:449)。因此,笔者认为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人思维模式偏向有助于我们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思维模式分析即时下人们说的心理认知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语言结构特征,还有利于我们尽量克服和避免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Whorf L.B.(1956).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B. Carroll,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2]Culicover,P.W.(1982) Synta(Second Edition)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3]高明凯《语言与思维》,三联书店出版,1956年.
[4]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中国这回科学出版社,1988 .
[5]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1999.2.
一 、引言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翻译的关系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来论述。
二、 语言与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
三 、价值观念与英语翻译
1.宇宙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既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先整体后局部。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既分异型思维, 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办公室里有一个老师”(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三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误: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 ( 先整体后局部) 而不说。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在致谢时,英美人自信地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
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但英美人的“privacy”范围很广,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此类问题。如在打招呼时,中国人见面问:“吃饭了吗?” 如翻译为英语则为“Have you eaten yet?”外国人常对此莫名其妙,常作此问,有的外国人甚至会误解为你以为他吃不起饭,而觉得受“hurt”。
3.时间取向与时间顺序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 ”,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语句式中的差别。
四、 文化思维模式与英语翻译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如:“2009年12 月1 日”英语则表达为“December 11, 2009”,“盐城师专英语系系主任”用英语表达则为“The dean of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汉语中,定语从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谓宾结构之内,例:“上个月我们考察了那个有溶洞的城市”在英语中,“考察城市”这个核心结构是不能分开的,修饰语或用介词短语,或用定语从句,应尾随在核心结构之后――主结构与次结构是分异的。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不听完全句就不能获得该句的主要信息,相反,英语可以先获得主要信息再获得次要信息。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
五、结语
以上仅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语言的相互影响作了整体分析,如果在英语翻译中,把文化的主要层面(价值观,思维模式)作宏观的理论认识,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翻译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差异,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翻译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1992,《中国翻译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医学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阴阳五行哲学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独特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分析中医学思维理念形成的前提基础和历史条件,理清其优势和弊端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认清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渊源和真正内涵。
1.1崇古诠释解析的发扬意识 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崇古”和“厚古薄今”的习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评价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所谓“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大戴礼记·诰志》基于此,中医学虽然注重临床实践,但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对中医经典的不断阐释、解析、发挥、发扬来实现的。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对古典医籍的诠释史。确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之中,诠释、发挥确实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从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诠释对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黄帝素问直解》、《难经经释》、《伤寒发微论》、《金匮要略浅注》、《十四经发挥》等等,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诠释,同时适当的结合各医家自己的发挥和理解,大大地扩大和拓展了原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范围,进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虽然诠释发挥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诠释发挥的前提是以原著作为基础,同时由于诠释者本人的水平和立足点或者表达诠释的语言本身存在不严密、多歧义等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诠释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以崇古作为前提,然后再以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诠释、发挥和发扬作为研究方法,进而去发展中医学理论,就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可靠性。怎样的思维模式基础才是更科学的?反思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当代科学完全就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产物,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批判的精神”,批判性思维强调否定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对于当代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批判的思维模式和发挥发扬的思维模式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充分运用了发挥、发扬和诠释的方法,如何积极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发展中医学理论值得思考。
1.2重道轻技思辨的文化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从源头上就比较重视“道”的思想。在国学经典《尚书》中就首先提出“五行”的概念,《周易》则详细论述了阴阳和八卦,从事物功能的抽象处着眼,进而超越具体事物本身,继而从普遍联系角度推广到整个宇宙。《黄帝内经》继承了国学的古典哲学思维模式,注重纯粹的逻辑推导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了哲学的纯“意识”范畴特征’偏侧重于精神文化内涵。的确“重道”和“思辨”对中医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也可以看出“重道思辨”的色彩,比如《本草思辨录》、《外科心法要诀》等等,同时也出现许多纯抽象的中医学概念,比如说“三焦”、“命门”等等,虽然说这些都仅仅是虚指的人体脏腑器官而已,但是并不影响其在中医学临床中的实践运用,比如“三焦”在临床上对现代的许多肾病浮肿疾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附子、肉桂临床可以大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但在人体中并无相应的“命门”实质器官存在,但是也并不妨碍“命门”对于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现代医学临床所见到的许多束手无策的功能性疾患中医理论更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临床效果。
重道思辨的中医学思维发展模式突破了事物或者人体的物质本身的局限,对一些疾病能够高屋建瓴抓住其实质解决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致命的缺点。首先“唯理思辩”和“形而上”的中医学理论发展模式过于抽象,比如许多医学概念脱离事物物质本身,同时也失去最为基础的具体实质概念确定,使许多医学专业名词内涵外延模糊不定,鉴定不清,对一些概念的具体所指从历代到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以至于现代中医学研究仍在花费很多的精力用于一些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如“心阳”、“肾阳”、“三焦”、“命门”等,而且基于纯粹的“理”的逻辑推理变化过于灵活,本来中医学特色的“藏象”取类比象、类比推理也变得过于随意,再加上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又增添了许多主观臆造的类比成分,结果大大降低了中医理论整体的可信度,同时也使真正的“藏象”在临床实践中增加了掌握和推广的难度。“道”作为中医特色,怎样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值得思考。
2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是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目前学界争议最大的部分。有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不科学的,其中主要是基于认为中医藏象学说是不科学的,需要彻底的抛弃,但是持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从中医藏象学说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入手来分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思维模式可能开启新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2.1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 中医藏象学是中医学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具有典型的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参考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学可以看出,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最常用到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方法。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比如中医学五行归类“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曰稼穑”代表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等等。可以看出中医学归纳标准从事物的功能属性出发超越了具体事物本身,同时也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依据不同的属性抽象概括成为了五类(五行)。在客观现实中,事物的各个属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于此中医学更多用到了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和相似性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经为类比的对象所具有,但在另一类比对象那尚未发现)也应该相同具有的一种推理模式。因此如果两个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比如人体五脏之一的心脏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由于其属性的相同继而建立了心脏与肢体官窍的特殊联系,进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形成了中医藏象学说。
2.2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 中医学藏象理论目前公认的认为是运用“内外相袭”、“司外揣内”的思辨方法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并结合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人体各种生命与健康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医藏象实质就是对人体某脏腑组织器官与自身以外其他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的不同层次程度的关系的研究和描述。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对人体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比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就是说心和神、脉、汗、舌、面的关系,当然心和其他的五脏六腑也有不同层次的关系,心和小肠定位于表里关系。还有君臣佐使是借鉴利用社会学关系建立的一种中医学关系,中医学最基本的阴阳更是一种关系的研究。其次,中医学对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也有粗略的量化描述,比如五行间“生克乘侮”是描述不同脏腑组织器官间的关系,“生克乘侮”定性分类,“生”归属于资生、助长、兴奋一类,“克”、“乘”、“侮”归属于克制、约束、抑制一类,而“克”、“乘”、“侮”就是对脏腑组织器官间的不同程度关系粗略的量的描述,而且也演化出中医学“调理”的治疗思想。所谓调理就是调整各种脏腑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学中许多“证”及治则治法名称比如“心肾不交”、“培土生金”也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对各脏器间关系的描述处理。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援1988年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就是对五脏一对一关系进行的探讨研究,其实质也可以认为是对中医复杂关系的简化研究探索。
当今社会,在我们看到计算机行业的美好就业前景的同时,也看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美好前景。同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将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作者认为将C语言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是必须而必要的,但是,在C语言的教学中,往往因为目的不够明确,理念不够准确,而使我们的C语言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这里提出C语言教学的四个定位问题。
一、教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C语言课程性质的定位:C语言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
20世纪70年代,在B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出了C语言。其中,UNIX操作系统,以及运行这一系统中大部分程序都是用C语言写成的。而被我们广泛使用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代码也是用C语言来编写的。1983年形成了C语言的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标准,1989年ANSI C被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所接受,这就是常说的C89标准,C89标准成为C语言的国际标准。而标准化委员会又于1999年再次修订C89,成为了C99标准。从这些事情上,不难想到C语言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因此C语言的通用性和规范性要普遍强于同时代其它的任何一种编程语言。当今编程语言以C++,C#和JAVA为主流,而他们正是从C语言发展而来。因此,从编程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编程技术的前后衔接性而言,C语言也是最恰当的。所以,将C语言定位于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在开展C语言教学时,必须对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社会IT行业中,C语言实际应用的程度和广度都在大大的缩减,C语言的开发应用能力被他的后继编程语言所取代。C语言的职业应用领域更多的是结合汇编语言在单片机开发中的应用,如AVR单片机C语言开发,这突现在C语言的低端开发能力上。计算机或者单片机低端的开发应用是建立在对硬件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编程基础课程的C语言突出其职业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
因此,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计算机编程技术应用理念、编程逻辑思维、实际问题在编程中数学模型抽象能力等方面,即思维方式和模式上的培养认知上。C语言教学的开展不是去追求其职业能力,而是锻造和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没有编程思维的理念认识,编程思维模式的转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事倍功半的。
三、教学内容的定位
C语言本身所涉及的开发应用能力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C语言本身也是一个中级编程语言。C语言在低级方面,它允许在算法逻辑中通过详细的定义,来达到最高的计算机效率;C语言在高级方面,它隐含了计算机的结构细节,提高编程的效率。因此,C语言是介于低级编程语言和高级编程语言之间的中级编程语言。C语言本身也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函数库。所以,在C语言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筛选。从国内绝大多数面向高校编写的C语言教材来看,C语言的教学主要是侧重在学生运用其高级能力方面,解决数理问题方向,这也充分说明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大环境对C语言课程的定位。
在C语言教学中,结合C语言常规教材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定位应当做到既有全局的认识,又要有所侧重;既要注重学生在C语言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通过C语言对编程理念的认知。因为,C语言的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再是单纯的为C语言本身而定,更多的是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C语言的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数据类型和运算、逻辑结构、模块化思想、输入输出。
(1)数据类型和运算应该包括:普通变量与类型、指针、数组、结构以及基本的运算,尽管指针、数组、结构是在后期的教学中才涉及,但是它们依然是属于数据类型的范畴,只能说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变量。
在普通变量与类型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变量的存储机制和运算机理的认识和概念理解方面。而到了指针和数组方面,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变量的存储机制和运算机理。而结构部分是早期编程语言对于实际问题抽象方面最好的数据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逻辑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这是所有成熟编程语言的重要逻辑结构模式。在这个部分,侧重于引领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的解决思维方式转变为用三大结构来解决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单纯的就结构谈语法,会限制学生的眼光,相反,应该就语法谈结构,编程中的逻辑结构才是计算机所有编程语言的理念之一。
(3)模块化思想是指C语言中的函数部分:标准库函数,自定义函数。C语言的函数思想是编程模块化思想的前身。在C语言中,将指定问题的处理过程放到函数里解决,函数的相对独立能力,使函数能够多次或者多处被使用。避免代码重用,提高了执行效率。
函数的应用,模块化的思维模式在编程技术的应用中,为程序的分工协作,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来解决提供了最佳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编程的模块化思想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输入输出即I/O。这里的输入输出既包括控制台的输入和输出(scanf函数和printf函数),也包括文件的输入和输出(fscanf函数和fprintf函数)。在技术上,控制台I/O和文件I/O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在概念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范畴。
输入输出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明确,程序代码的编写过程和运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编写过程是从程序开发者的立场出发,而运行过程就要从程序使用者的立场出发。输入输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强化,强化学生在编程理念上有程序员和用户的立场差别。
四、教学理念的定位
在C语言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定位将直接引领教学的开展过程,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与使用。把握好教学理念,是教学成功开展的捷径。
(1)实例性教学,先应用再理解。
C语言课程同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一样,是一门应用型的工具学科,我们这里的应用不指行业应用或者职业需求应用,而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硬件条件下的软件的运用过程,这些都有一定的标准,典型的说,比如C语言本身的C89,C99标准,对于这些标准的理解,对于计算机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常习惯去追求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涉及到C语言本身内在运作机制的理解,很容易造成知难而退。在教学中引入实例性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关注的是怎么用,而不是为什么,然后再去关注程序的运行过程,最后理解程序的存储机制和运作原理。在IT行业中,许多程序员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应用是第一位的, 理解是第二位。
所以,在C语言教学中以实例教学方法为主,把握先应用再理解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再加强对编程的理解。
C语言教学中,新语法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同一问题的旧新知识解决过程的对比,突显新知识的优越性,突出新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称之为“实例对比法”。
在知识的展开、强化、复习过程中,通过多个实例的解题过程,关注学习内容的变化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接受和形成自己的经验,我们称之为“实例经验法”。
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在学习内容的总结中,让学生从事一个相对综合的实例的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个综合实例进行功能拆分和模块分析,而这个实例的分析和开发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最后教学中,对综合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相长。我们称之为“综合实例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强化源代码为辅
C语言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编程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把如何引导学生用编程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到重中之重,而把学生是否能够写出正确的C语言源代码做客观的分析。如果学生的源代码符合编程逻辑思维模式的要求,解题的逻辑结构准确,仅在C语言语法上有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应当作出肯定。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对编程理念的认识,要远比他们重视源代码要重要的多,当然两者兼顾自然最好。同时也要说明,这种观念只适应在编程的基础教育中。
(3)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习惯,打造良好的编程习惯
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思维模式。对于这种思维模式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常规上,人们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来自于一般数学的思维模式,而这种一般数学思维模式是“集中型”的,在多个已知条件下,结论是明确的或者是唯一的。而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中要求的思维模式是“发散型”的,在编程理念中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归纳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在各种可能条件下得到结论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使用编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一个“点”上的问题,往往要在一个“面”上分析,归纳这个“面”上所有点的条件,在程序控制过程中,筛选所满足条件的“点”;在编程中,对这个面的每一点都要妥当的处理,这样写出的程序才不至于漏洞百出。
打造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比如说:变量名的命名规则,变量声明定义方法、源代码分层次分段书写;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用函数来解决,即模块化思想。这些小的习惯的运用,对于程序而言,也许并不影响结果,而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存在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这些小的习惯的形成,将会直接带来良好的程序风格和可读性,为以后写出高质量的程序代码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是专业编程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弱化其社会实际职业应用能力,强化编程思维理念的培养,明确教学的目的,定位准确的教学理念,使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手段,为以后后继的专业知识学习构建良好的基础和框架。
参考文献:
《C++ 程序设计教程》 钱能 清华大学出版设
前言
可拓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来说带来了很多指引的作用,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在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形态上的建筑设计创新。这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进行讨论,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有益地建议和帮助。
1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体现在了多个不同的方面。从设计的性质来看,传统的设计比较重视设计的技术性,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则将技术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内容结合在了一起,以便于求得更好的设计效果。从设计的过程来说,在传统设计中通常不是很重视过程,导致过程显得比较随意。而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却重视起设计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从手段上来看,传统设计中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图,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主要通过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上述的这些差异上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更加地重视起设计中的技术和测量,同时设计的空间更加广泛,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具有可拓性的,可拓性又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建筑设计创新对设计师来说是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并且也是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可拓性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详细地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部分,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全面的创新,以此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建筑创新过程中,能给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2.1 建筑构造目的
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目的主要包含了三种,分别是:效益、完全以及文化价值。建筑中的最基础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或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此来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做出贡献,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做出保障[1]。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的目的和作用逐渐凸显,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呈现出来,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生存场所,更加能为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精神层面提升等方面做出贡献。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建筑附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效果。
2.2 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设计本身不仅有建筑本身,同时还与艺术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当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应做好相应的筹备工作,并对设计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对比比较,提升设计的合理性。
2.3 建筑设计动力
对建筑进行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在感官上进行设计创新,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完善的形态,以便于推动设计顺利的完成。如果在环境上产生了变化,那么设计可能需要重新进行,以保证其能良好的适应于环境,同时与环境融为一体。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批评和改进,这对设计的创新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促使自我得到提升。
3 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利用策略
3.1 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首先是整合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指的是对建筑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掌握好其整体功能,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历史发展等因素,并对此进行整合,以便于获取最好的设计效果。同时,应重视起联系性和构成性。构成性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关系作用下,利用各种要素实现的集合,并根据每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关系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联系性则代表的是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设计的联系,同时还应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适应性,以便于提升设计的整体效果[2]。此外,还有动态性和最优化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到设计的建筑物未来发展方向,对其进行展望。同时,应考虑到每个部分的不同功能性,将这邪恶功能完全地融合到一起才能促使其将最大的功效展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并具有特色性的建筑。
3.2 设计形态创新
建筑物的表面主要包括了墙体等各种能让人直观看到的空间,对人的感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对此,可以利用轻透材料来代替建筑明显的分界线,使其为建筑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轻透的材料能给人在层次感上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建筑空间表面视觉的特殊效果。其次是构成变异。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形状的材料将其不规则的嵌入到工程表面,能展现出一种破碎的美,并通过材料叠加的方式来提升层次感。此外,绿色变异也是形态创新中的一种,主要指的是生态建筑[3]。采取生态建筑方式进行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方式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进行设计,也将发生明显的不同。
3.3 建筑设计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在进行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应重视起逆向思维模式。所谓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指的就是在我们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而是要勇于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限制,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用来解决问题[4]。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积极的利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形成新的设计理念,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3.4 建筑设计中菱形思维模式的运用
菱形本身有着逐渐扩大,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逐渐凝聚的特点。菱形思维模式则是指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设计本身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凝聚,从而获得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便于实现建筑创新发展。建筑设计中,菱形思维模式与其他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探索之后进行集中,对建筑设计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建筑设计中传导思维模式的运用
传导思维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一个事物进行变换之后,另一个事物在随之发生变化,是一个逐渐传递的过程。在日常的建筑设计当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5]。而将传导思维引入到其中,通过变化当中的一些目标传导效应来积极转换矛盾的问题,那么将有效地保证建筑设计工作顺利进行,这种方式无论是在古代建筑还是在现代化建筑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以及矛盾,阻碍着创新的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进行创新,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拓展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和层次来进行问题分析,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式。只有思维上得到了拓展,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创新,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菱形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1):52-56.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7):41-42.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