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40: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的表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2

视觉表现元素——图形

戏剧评论家张庚先生曾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固定下来”。戏曲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有着独特迷人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脸谱中图案非常丰富,手法夸张、醒目,令人印象深刻,脸谱的形式都是随戏的内容形成而产生的,脸谱的外观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目的,使观众能够看到外表就能明白人物的内心、身份、性格、命运等,每一张脸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造型大胆而夸张是戏曲脸谱的主要特征,这种大胆的夸张不是随便涂抹而成,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脸谱艺术有其固有的章法,它将绘画中的“点、线、色、形”有规律的组织成变形、夸张、装饰性极强的图案造型,由此产生了戏曲脸谱的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着称,在戏曲里许多人物的脸与造型与人物特征性格接连在一起,演员面部图形的勾法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总之,脸谱的图案非常丰富,但总的着色的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类型,揉脸,他是最古老的一种方式,色调比较凝重、威武。勾脸:色彩丰富,五彩缤纷,华丽脸上会用到金银两色,抹:浅色为多,一般奸诈的坏人用此方法,破脸:整张脸的图案不对称,左右不一样,形容反面丑陋的角色。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老人说,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脸谱艺术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还包括角色与谱式之间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包括脸谱的勾画过程等,都显示出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必须是服从并协调于戏曲艺术本身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的。图案化、装饰化的戏曲脸谱程式要与戏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脸谱的程式与表演等其他程式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它能使常看戏的观众明白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等,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辅以现代建筑流行元素永远都是一种主流。优雅的柱子,美丽典雅的浅浮雕,令人惊异的神话人物造型——这些动人心弦的建筑细部和装饰主题,构成尊重自然、追求本真的基本元素。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艺术规律,秩序均衡,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修,简化了线条,典雅得以保留,新的意识形态参合,是一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表现形式

1、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

立面是建筑的“皮”,是建筑情感的外在表现,犹如人脸的作用,随着内部结构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迁,立面将建筑的喜怒哀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立面具有精神方面的元素意义,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建筑的灵魂。更多的是立面所表达的是设计者或建造者的情感,或是时代风格的体现。风格派的立面,简洁现代的玻璃幕墙,木材石料所带来的原生态亲切感……丰富多彩的立面形式传达着于众不同的情感意义。“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构图中,无不渗透着一种人对自然的尊重,流淌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融洽人文情愫,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美好、大家庭的温馨。

2、绘画美与音乐美的传统文化元素

点、线、面、体的规律秩序变化构成立体的绘画美。圆、弧、曲、折线的规律变化富有舒缓、飘逸、生命律动的美感。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色彩与色调、造型上材质的素雅与绚丽秩序变化构成立面造型、建筑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尤其与其紧邻的建筑,例如:两栋建筑在体量和在高度上都相差较多,同时其设计手法是非常现代简洁的,而临近建筑遵循了其灰色调及横线条的基调,以玻璃为基底,镶嵌横线条、墙体的手法,给建筑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富于个性的现代感,与周边的现代建筑进行生动的对话。在主楼立面上灰、白色墙体、线条相间重复再现,有节奏地产生韵律,绵延且充满逻辑的连贯,在现代感极强的富于变化的立面上注入了一些经过提炼的古典风格的细部。遵循“基座”、“台阶”、“庄重”、“厚重”及传统建筑经典的三段式构图手法,但是将它们拆分、提炼、变异、重构的过程中再加入了新的建筑思想。我们看到并感觉到庄严、厚重的表情。建筑在宣扬个性的同时,还应该寻求理性平衡的表达,遵循着由内部空间到外部形象的秩序与逻辑性,与周边建筑找到了可以“对话”的途径和“合拍”的韵律,为自身找到了合适的形象位置。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立面形态设计的一些应用

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建筑,提升建筑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度,同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为例,它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东方之冠的设计理念,采用斗冠的形式作为建筑的主体,同时五十六根横梁上大下小的设计美观而有深意。象征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的理念,设计上不仅有着现代化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同时在象征元素的选择上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达到了美的融合,是我国现代建筑中最完美和成功的作品之一。又如2008年奥运会“鸟巢”建筑立面的创意中,不难挖掘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元素——人与自然共筑“爱巢”的温馨情怀;圆、弧、曲、折线,富于变化的钢结构构图,给人以舒缓、飘逸之美感。这样的建筑立面构图让人既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惬意,又感受到古建筑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愉悦。

2、现代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伴随着每一座建筑的建成,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其体块造型,色彩的搭配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在选择建筑时越来越多的考虑的不仅仅是能够被满足的基本使用功能了,更多时候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视觉文化元素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审美享受,从这里可以看到通过将中国传统的色彩元素合理的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带给人们的一定会是一场宏大的视觉享受。我国传统的色彩元素中,红色占有很大的分量,常被冠以中国红的殊荣。首先从观感上说,红色有着醒目的效果,其次在意义上,我国古代红色是喜庆、热闹、欢愉的象征更是一种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色。

又如在参与某文体中心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时,建筑设计做到内外统一和谐,除了表现在设计造型上,还体现在色调上。建筑的色彩以素色为主,局部用鲜亮的颜色点缀,即大面积的建筑外立面以白色铝板,及玻璃幕墙为主,唯有综合馆外立面点缀有黄色花岗石及酒红色烤漆玻璃。在室内立面设计中,色彩的设计上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基本上以白色系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点缀相应的色彩,以烘托空间功能氛围。游泳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以白色系为主,显得格外清洁与安宁。游泳馆从北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曲线型的白色服务台,一端与墙壁相连,蜿蜒向游泳馆南端岛型空间延伸。形成一面完美的曲线墙壁,以半哑光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略显高雅,墙面上所有的门都以白色混水漆饰面,以确保墙面色彩效果的整体性。蜿蜒的室内实墙部分与靠幕墙一侧的橘红色铝格栅相互映衬,环绕健身区域,色调格外鲜明,烘托了健身区域的活力氛围;青少年馆的墙面,亦是选用大面积的白色弹性乳胶漆饰面,不同的是墙面上设计有倒角菱形的凹槽,内嵌黄色烤漆玻璃,一圈配以led灯带,点缀白墙,显得非常的活泼,动感。另外也特别用心设计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顶面造型,为了给青少年们塑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室内设计将浮云造型作为主要的造型元素,非常具有装饰意味。综合馆,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热烈氛围的场馆,因为它担负着各种球类比赛,文娱演出以及大型会议的多种功能性,所以室内装修上也注重了这一特点,颜色上选用不同颜色的暖色木纹吸音板做成不规则形状装饰墙面,也混有白色红色灰色的装饰条;顶面选用深灰色穿孔铝板,在满足吸音的要求的同时也关注各种专业灯光的配合。地面选用暖色调运动专用实木地板,看台部分选用价格比较实惠的环氧化地坪,颜色为烟灰色,整个综合馆的色调是非常温馨的。

图1 文体中心游泳馆效果图

青少年馆主要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抓住青少年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向往自由的心理,设计上力求打造一个没有压力充满自由的空间,色彩上选用跳跃的黄色,点缀,以倒角菱形凹槽的形式潜在墙面以内,在灯光的映射下充满活力与韵律感,顶面用浮云的造型,我们将“白云搬回家”力求将浮云的舒展飘逸的样子呈现在建筑空间,让青少年的创想得以实现。

图2文体中心青少年馆效果图

结语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元美学元素的艺术,其艺术性由空间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当人们在接受空间的这种艺术情态时,总不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方能感受它,也就是说,空间的魅力,往往是通过空间引发出其他艺术,从而产生美感。设计过程中考虑空间整体性的协调与统一,从各个角度出发,感受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协调好细节与局部、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设计达到统一与和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传统美学的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经典精髓,使作品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7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126-01

1 我国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制约着影视广告活动,并提供广告契机

传统文化已积淀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的“集体记忆”,通过文化空间的世代相传,加强族群认同,催生民族意识形态,促进社会的整合。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流,传统文化不仅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过去,更是孕育了其未来,影视广告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凭借影视传播的媒介特性,现代影视广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映着社会文化,并在这些文化意识的作用下从事着广告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运作。由此,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现代,当受众能够很轻易的获得产品使用价值的满足时,触发他们产生购买动机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可以给顾客一种良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顾客所认同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通过开发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产品形象乃至产品形象背后的企业形象,能够赋予它们之间一种必然的文化层面的联结,从而避免对于受众的刺激泛化、增强对其刺激辨别的能力,以更好的打动消费者。

1.2 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仪式脚本及其延伸产品或服务等自身就是广告商品

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仪式脚本等,经过长久以来的沉淀,已成为群体成员周期性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与之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亦发展为该社会群体中消费者周期性日常消费的主要内容。因此,剪纸艺术、粽子荷包、祭孔大典等,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物或仪式脚本。他们更多的是出现在了广告中,以周期性的仪式消费产品的形式而被推介给了更多的受众。众所周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周期性的仪式消费需求,也存在着偶发性的随机消费需求。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期间既有文化传承,更有技术创新。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延伸为现代工艺、美术,技能、知识,其文化产物、仪式脚本也成了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将上述延伸产品及服务作为广告商品,通过诉诸受众深受传统文化制约的潜意识,亦能够有效地激发起消费者偶发性的随机消费需求。

1.3 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广告产品的历史感和品味

由于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冲击,以及旅游、移民、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原本与传统文化形态相依存的生活方式、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水平等发生了巨变。原有的农耕、渔猎、游牧的文化形式,被标准化、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所取代。文化生态语境的变迁,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随之改变一原有的“文化空间”,被各种原因“碎片化”后,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而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或是移入了文化史和博物馆中。但是,正是这种危机,带给了传统文化得以在广告中大量使用的转机。“物以稀为贵”,传统文化的濒危、被列入各级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史和博物馆中的珍藏,使得其被贴上了“文化品位”的标签,更能激发广告受众追求社会外显性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欲望。

2 当前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要点

2.1 传统文化符号不能随意乱用

运用传统文化与受众拉近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绝对不是万能的,运用恰当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运用不恰当容易引起受众的反面情绪。例如龙是广告中常用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在广告中出现一般能给人亲切感,但是在立邦漆“龙”篇中,却因为龙而惹上了麻烦,它的广告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根立柱上两条龙在用与不用立邦漆的不同命运和效果,一条龙神色黯淡紧附立柱,另一条色彩光鲜落在地上,广告的本意是宣传立邦漆的品质和色彩的艳丽,创意本身没有问题,但却忽略龙作为一种符号,有象征中国的意味,用两条龙的命运有一定的隐射性。无独有偶,丰田汽车的广告遭遇也是如此,这则广告表现了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广告刊登出来以后,许多人认为有明显的辱华意图,石狮子是中国传统的吉兽,象征中国,广告中它们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让人感到非常气愤,联想到日本入侵中国和,激发爱国群众的愤怒之情。也许,设计者并没有别有用心,但却忽略了这些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化身,是不能随意亵渎的。

2.2 历史人物的应用要慎重

历史人物往往附带着一定的民族情感,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在应用时要注意其正负面的影响,运用得恰当会增加亲切感和自豪感,运用不好则会影响到民族情绪。例如长沙某品牌啤酒利用屈原做广告,屈原悲愤地站在江边。口里一边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边摆出要投江的架势。这时,一位坐在屈原身后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屈原说,“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一扫愁容,与这位现代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虽然这则广告运用了幽默的表现形式,但却幽默错了对象。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是其人格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寄托与化身。屈原在广告中的表现有悖于屈原本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亵渎了消费者的情感,人们反响较大,最后是停播了这则广告。

2.3 民风民俗的运用要恰当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比如春节守岁、吃饺子、拜年,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的民间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变成了传统,被每个人铭记于心。每当节日来临时,各商家都会利用传统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大打传统牌。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习惯,本意是加强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可是现在有些广告作品中却被刻意夸大。广告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长时间受一种文化的熏陶会使其改变消费观念。如果将某一种习俗进行夸大,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脑白金广告,天天反复诉说去年“收礼只收脑白金”,今年“收礼还收脑白金”,强化了送礼,虽然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说多也势必会为那些不良送礼企图的行贿者找到合理的借口,影响民风。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影视广告传播应该宣传或倡导一些积极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民风民俗的广告一定要注意引导消费者往积极的生活方式上发展。有一则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创意较好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善建者行善者建行”。

①广告诉求不走传统老路:首先“行”和“行”进行了多音字的巧妙运用,而主要是结合建行的品牌内涵将建设银行的形象昭之于众,既有中式文化的意韵,又有令人回味的遐想,能让人产生较深的印象,并有效识别了建设银行与其它银行的差异。

篇5

Abstract:Folk photography, the photographic activities on folk affairs, manifests broad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I t embodies the historical academic value of folk, and thus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ulg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manifestation

人类文明的伊始就存在着各种生产、生活、礼仪等社会民俗。摄影术的发明很自然地去表现人类生存的各种现象。然而,大多数运用摄影手段去拍摄社会生活的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就是民俗摄影。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民俗学(folklore)”的概念。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则认为“民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指民俗本身,就是民俗志的资料,如民俗、习惯、歌谣、故事等;一指研究民俗的理论。

1993年7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俗摄影成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并迅速被大众接受,但是民俗摄影并非仅从1993年才开始的。回溯历史,摄影技术出现后就被用到记录民间文化事象和生活形态中。摄影与民俗学都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世界摄影史上,摄影家和人类学家都曾用摄影的手段来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例如,美国摄影家柯蒂斯(Curtis,1868—1952)就从1900—1930年用30年的时间走遍了八十多个印第安部落,拍摄了四万多张北美洲印第安部落人外貌服饰和生活习惯的照片。[1]在我国,早在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杂志就刊登了一组反映我国各个行业的工人劳动生活的照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摄影家如方大增、孙明经、王小亭、庄学本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民俗方面的摄影。之后,我国的一些拍摄活动也记录了许多既有艺术水准又有史料文献价值的民俗图片。 

正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俗摄影的出现才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和认识过程。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俗内容是最丰富、最富有生活底蕴的摄影素材,民俗摄影也已成为独立的摄影门类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一、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对民俗活动进行拍摄,为民俗研究提供大量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可以说是一个真实可靠的再现历史的过程,这对于延续与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民俗摄影是对民族历史的记录和保护

人们有许多方式描述历史,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但在这两者中,影像是被普遍使用的照片,所包含的历史生活内容之直观丰富是文本描述难以替代的。民俗摄影的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关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因此,民俗摄影的历史信息含量大。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种最直观的记史方式。它克服了文字给人们带来的想像漏洞,可以使读者与历史面对面地交流。例如,开创了我国民俗摄影之先河的《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一书,包括妇女头饰、装饰、服饰、居住、舞蹈、饮食、婚俗、葬俗、游艺和竞技等照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法国人阿尔贝肯恩和方苏雅等人拍摄了大量记录中国人生活实态的照片:从妇女的三寸金莲到长辫马褂,从老房老街到各种交通工具,从小摊小贩到老字号招牌等。[3]这些照片记录、搜集了晚清时期的民族风土人情、古建筑、宗教文化及生产活动等,涵盖了民俗摄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可见,这些具有民俗学内涵的影像,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 民俗摄影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俗事物包罗万象。民俗事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范围极其广泛。因此,人物服饰、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礼仪、传统体育、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是民俗摄影表现的对象。这些社会形态保存了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风俗、习惯等一整套文化现象。民俗摄影在展示形形庙会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再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形成的“年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日中,以“过年”最重要。“过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同地方过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民俗摄影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品位,并通过民俗摄影图片传达给观众。许多民族的传统事物,如各民族的服饰、朝圣、舞蹈、风土人情、传统手工劳动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

目前,以上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都被国内优秀的摄影家通过民俗摄影很好地进行了诠释。例如徐勇的《胡同101像》,以他独特的拍摄视角,有重点地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胡同平民生活。作者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取舍,让人们了解到了古老民居建筑文化,从生活在胡同中百姓司空见惯的日常什物中,从日常场景里,一丝一缕地向我们解释了泱泱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杰出的代表是焦波的《俺爹俺娘》,曾获得了1998年首届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以摄影的手段,从摄影者个人内心世界去观察民俗生活,演绎中华儒家传统文化,把儒家伦理观中最重要的“孝道”形象化、直观化。

二、传统文化的摄影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地域性差别明显,其传统文化的内容庞杂,巨细纷繁,其中,有静态的,例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例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引人入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繁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性的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民俗摄影可以融艺术摄影创作、新闻纪实摄影、静物摄影、建筑摄影等各类摄影手法于一体,可以通过差异性表现、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纪实表现等形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事物的记录和表现。

(一) 差异性表现

这种表现方法主要适用于拍摄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居民或少数民族的生活。比如以江南古镇炊烟袅袅的黎明为背景,拍摄河边洗衣淘米的村姑,或是打着蒲扇生煤球炉的老伯,就是一曲轻松柔曼的江南丝竹;在夕阳如醉的西北黄昏,在高高的白杨树下拍摄几个吆喝着赶着羊群回家的牧童,分明又是一段苍凉古漠的塞上吟。中国各民族的服饰也各有千秋,人称素衣民族的朝鲜族以白为美,彝族则以黑色显示严肃深沉的性格,而维吾尔族喜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服饰展示性格热情开朗活泼的一面。在拍摄这些特色的时候,所采用的色彩与光影的运用手法及选景上的差异肯定是非常大的。

(二) 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

在民俗摄影中,成系列的民俗图片往往能突出报道内容的史料性和学术价值;民俗摄影的专题表现最有研究价值,也最有说服力。中国有许多前人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仅从中国民居建筑中就可以列出很多专题,例如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中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独创一格。它既映射出美学精神,又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在富有特色的土木结构形式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

但是专题表现有时会因题目太大而不够精致或主题不明。比如人物服饰就是个太大的题目,但如果把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三十多种发饰拍成专题,就是很好的民俗摄影图片。可见,善于选取题材,以小见大,一个主题做得越深入就越有价值,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而这时的民俗摄影的表现手法就是微观表现了,它与专题表现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三) 纪实表现

民俗摄影中的纪实手法是对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记录方法,它对事象不作过多的技术处理。例如摄影家陈锦把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悬棺、川剧中的“变脸”、川内民居、康巴风光等四川地域性的物态化的文化景观尽情收入自己的镜头之内,描绘了巴蜀文化的风俗画卷。

三、结语

随着生活习俗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在越来越快地消亡,用照相机及时记录这些民族文化珍贵的形象遗产,也是今天的民俗摄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文化遗产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已。民俗摄影对民俗活动进行拍摄,为民俗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民俗摄影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相联系,有极强的学科边沿性。民俗摄影作为一个摄影门类,涵盖和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在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及跨学科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的今天,将民俗摄影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用文化研究的各种新的理论方法来加以研究已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拍摄民俗摄影除了要求拍摄者具有民俗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求熟悉民俗摄影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有敏锐的目光。民俗摄影者不仅是一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摄影家,还应具备研究民俗的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在拍摄民俗画面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实地调研,用文字记录一些风土习俗的由来和特性,使照片具有传播和保存价值。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