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8-02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篇2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硕果。我国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这一重大举措,既符合各类学生全面的成长需要,也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技工院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既是技工院校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用工企业的普遍呼声。

1.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它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有技术的、合格的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因此,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操作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和从业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为主要任务;以“实用”为主旨,“够用”为导向和特征,灵活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习教学作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等。

2.技工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技工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是对全国素质教育的盲从。这是片面的观点。技工教育虽然不是终极教育,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走向社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们的思想、知识、技能等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2.1学生素质的现状要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基数的下降、生源年龄结构趋小、农村生源比重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一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较差、自信心较低、理想信念淡薄、合作观念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技工院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了解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习惯,使他们毕业进入社会,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2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备,市场对人才的配置和优化,使技校毕业生的出路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因此,提高技校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不得不为之之事了。

2.3竞争程度的加剧加速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技工院校生存危机日益突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技工院校同其它各类学校的竞争力,其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就是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前那种“理论上不去,动手能力又跟不上”的局面。所以,在技工院校实行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和祖国强大的必然要求。

3.技工院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重点从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广泛开展。

3.1针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任务,调整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结构。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与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造旧专业,增添新专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时时领先于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同时学校还应当主动与各企业进行接触,了解市场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掌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意见,着力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实行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中、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依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完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术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当灵活多样,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技能操作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相互竞争、探讨中提高,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体系中有意识的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充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体现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3.3根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开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的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技工院校的学习压力小、课业任务轻、课余时间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设以弘扬正气、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熏染品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堂美术讲座、一场篮球比赛、一部爱国主义电影、一次社团联谊活动等等。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人际交往、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成就感、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篇3

科技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支撑。全面的科技素质课程应包含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以及科技应用实践课程。然而,当前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传授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涉及科技应用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仅设置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难以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科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不全面的状况难以促使科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然而,大多数学校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对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目的是培养他们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荣誉。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全面普及科技素质教育的精神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教学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方面,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在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非常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年长教师过去因条件限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素质教育。大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教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也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使得青少年想要接受良好的科技素质教育非常困难。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欠缺。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是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正常开展的必需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时并没有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其所使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均是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共享的。由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均为升学必考科目,实验设施设备会被优先安排给这些学科使用。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欠缺无法保障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科技素质教育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不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时刻都在更新,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比较陈旧,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与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陈旧的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无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素质教育也难以高水平地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主要采用“讲授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相关概念和原理、科技符号术语和公式、科技规律和规则等科学知识。这些相对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仅靠老师的讲授难以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出现上课“抄科学”、课后“背科学”、考试“答科学”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学生只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科技知识,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单一的科技素质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使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获取科技知识的乐趣。

4.教育经费使用不到位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杂费以及教育集资等组成。用于解决科技教师工资、购买科技教科书、建设科技活动设施、购买科技设备、选购科技书刊杂志以及与科技素质教育有关的其他物资。调查发现,经费使用不到位的状况在科技素质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中小学校仅把科技教育经费放在外聘专家讲座报酬的发放以及科技教科书的购买上,而没有用于更新科技活动设施设备以及购置科技新书刊新杂志等方面。陈旧的设施设备和过时的科技书刊杂志无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成为科技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二,有些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使得科技素质教育绩效低。经费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科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经费使用不到位以及经费投入绩效低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科技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科技素质教育因与中、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显得不太重要。青少年学生毫无疑问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以求考上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会把与升学考试有关学科教学列为首要教学任务。尽管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要求在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大多数学校对于科技素质教育的态度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应试教育无疑已成为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传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学校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对青少年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科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育思想难以真正让青少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成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阻碍科技素质教育的施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大多都持有学科本位思想,在课堂上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忽视甚至忽略诸如科技素质教育等科目。青少年学生受到教师诸如此类的引导后,自然而然地认为科技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从而降低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导致青少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前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

学校要设置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与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两个基本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知识理论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在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中有对应的应用实例。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所学的科技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学习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到的科技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而应把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让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科技素质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在我国,教师科技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将教师的科技素质培训列入计划,有目的地以外出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技素质培训。推行科技教师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地域之间科技教师互访、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受到科技新知识的熏陶,不断提升其科技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开拓社会上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聘请科技专家、工程师作为科技教育顾问,吸收有经验的科技教育志愿者、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使其与校内教师有机组合,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置科技素质教育专用设施设备。科技素质教育设施设备是科教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更是科学技术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学校必须为科技教育建造专用的活动设施,以及购置专用的实验设备,保证这些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所用。只有设施设备得到必要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学校要采用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是青少年学生系统地接受现代化科技教育、提升科技创造能力的必要保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的“新”应体现在这些资源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够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不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教育资源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在保留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增添科学实验法、问题探讨法、科技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师要使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动手进行科技实验操作、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科技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根据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取若干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学生在科技探索与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篇4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102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把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施方面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比较

(一)教育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并着手实施的国家,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并投入巨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仅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信息素质内容结合到教学大纲中,而且出台了相关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了涵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与美国相比,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权威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这就导致对中小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来体现,具体开课情况也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对信息素质的理解比较狭隘,把信息素质等同于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检索课,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二)教育途径。从中美两国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看,主要有开设信息素质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嵌入其他课程等方式。但是,两国侧重点不同,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随着对信息素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实施途径不断变化,也是比较成功的。由早期开设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具有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并已成为最重要途径。另外,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近年来在美国一些高校广为采用。在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信息素质课;同时,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一项工作。我国一些专业院校开展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如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信息检索课。近几年来,部分院校也开始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内容过于简单,系统性、交互性不强,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三)实施效果。从两国实施效果相比较来看,美国学生信息意识普遍较强,对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信息工具的使用比较熟练,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也较强于我国学生,这与美国教育中提倡自学、加强独立思维能力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信息意识淡薄,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没有主动寻找相关信息的自觉性,信息搜寻目标随意性强,缺乏更深层次、更广泛寻求信息的要求。加之有关信息检索工具的知识贫乏,使其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评价体系。评价具有一种反馈-矫正的功能,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处于令人满意的状态,因此在标准制定中颇受重视。美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信息素质评估大纲。应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美国制定了系统的信息素质标准,其中既有关于受教育者信息能力的标准、教育者信息和施教能力及其培训的标准,也有关于教育中介的标准等。这为学生的信息素质评估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对信息素质的贯彻实施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而我国至今尚无一套较为统一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强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在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学会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其重要性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也应借近几年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热潮,积极利用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自觉接受,促使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在内的信息主体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信息环境。

(二)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理论研究,促进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对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美国实施情况来看,其信息素养教育的较好开展与教育界、图书馆界和信息界专家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我国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研究内容局限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上也都与美国同行有很大差距。因此,建议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信息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理论,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重要发展战略来研究和实施,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进程等。

(三)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受教育者数量众多、层次不一等特点。实践证明,如果孤立地设立课程和单独由图书馆馆员承担授课,其实施效果不佳。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考能力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图书馆与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图书馆员与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使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使之成为各学科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为学生创造一个在用中学的环境,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技能,这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四)积极探索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为了提高信息素质的效果,信息素质教育要与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入馆教育、开设信息素质课、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开展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入馆教育,使新生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概况和馆藏布局,初步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在入馆教育基础上,围绕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上。同时,积极发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以弥补教学计划的不足。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正确的科研理念与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标准是信息素质教学与评价的基础,对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美国2000年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素质标准,推动了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至今还是空白。鉴于此,我国应重新认识这门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重新定位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要求,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先导,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信息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来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加快研究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从而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评估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各类学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指南。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中职体育教育是中职整体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模式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针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缺失的情况。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也有待优化[1]。因此,从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整体质量角度来看,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体育更加健全,开展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素质来说,提高在多个方面,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协作等等。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1.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学者对我省多个中职学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将调查的侧重点放在“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方面,分为非常重要、重视、较重视、不重视四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非常重视所占比例为9%、重视所占比例为12%、较重视所占比例为24%、不重视所占比例为55%[2]。这些数据表明,现状下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加强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完善,但相对于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则偏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合理性有待加强。

1.3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待更新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部分重视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还有待更新。一方面,教育方法单一化,延续传统理论教育或“灌输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展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使中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优化。

2.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

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中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具体策略如下: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首先便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中职学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并投入合理的资金,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及教育技术引进方面。并且,中职学校领导层需要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基础上,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此外,有必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内部宣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加强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人文素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气。

2.2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优化,有必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增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开展任务素质教育考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偏差的学生给予鼓励。此外,有必要注重“人文奥运”课程的实施,将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奥运视频,激发自身的学习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奥运典型视频案例,教会学生一些奥运精神[4]。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3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要想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还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上述已经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此外还包括了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体育课外实践教学法等。不妨以竞赛教学法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人文素质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公益跑步,参与公益体育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这一过程无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进一步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进而为中职整体教育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庄政 单位:贵州省电子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春梅.叶文平.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2,01:107-108.

篇6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自身办学理念的基本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院校,尚未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如何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所在区域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迎接本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合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更是不容忽视。

(一)贯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其办学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但坚持市场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甚至放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反,大学生过硬的人文素质更是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地方高校“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处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1],地方高校在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梳理人才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作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个人应具有作为“人”和发展为人才所必须的良好内在精神品格,即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理解人文思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并能够正确遵循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在此要求下,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围绕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系来展开,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道德情操,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成人。”[2]对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以“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优化平台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三)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大打折扣,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要健全课程体系。彻底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功利主义较强、专业设置较窄、文化底蕴较弱等不足;二是要构建实践体系,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人文讲座、人文学术节、学生文艺社团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三是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人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才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衡量。

二、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专业能力以及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个人修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在更深层次开发个人的潜能。

近年,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清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开展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仍然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是教育导向趋于工具化。在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下,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总体上十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实用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搁置”[3],呈现较强工具理性倾向。二是教育内容比较抽象晦涩。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然多以抽象的文字呈现,理论色彩十分浓厚,同时部分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难以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和其他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仍然表现为重人文知识轻人文实践,还未形成培养大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的有效方法。四是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规范。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严重滞后,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考核制度和评价办法可操作性并不强。五是教育主体缺乏高质队伍。由于待遇及发展平台比较落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相对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组成稳定的高人文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导致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最关键因素。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一)树立改革创新、全面协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主题”[4],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同样适用。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类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出现的教育导向工具化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开拓应用型人才的哲学思维、想象思维,不断滋养应用型人才精神家园,为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人文底蕴。

(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一是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要为区域建设创新型社会经济,其根本在于为本区域提供目前最为欠缺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超越眼前局限来思考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这些思维和方法的绝佳途径在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开设人文选修课最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思想道德等多学科领域的滋养和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理解领会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提高他们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通过传承国学精粹不断提高个人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三是重视科学精神修养教育。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也有人用它来危害人类。在新常态下,尤其要注意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科技可能Ю吹母好嫘вΓ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上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漠视,不推诿,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应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源。

(三)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教学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教学双方交流不畅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径在于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开展多方面的互动,充分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这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手段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领域,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强化,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的宽度与厚度。为营造生动、健康、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讲座、不局限于学者、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现在、不局限于中华”[5],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活动、人文学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的参加。

(四)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质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期,这一任务尤为重要。首先,地方本科高校领导要把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尽力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为有利的平台。其次,提高教师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要把建立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再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要着力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加大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资素质以推动人才素质教育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夏锋.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01 (002).

[2]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篇7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是制约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学科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历史都是确实发生过的事件,如果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到位,就会将历史的教育变成了历史史实的教育过程,这样的话学生在历史学科中也就仅仅学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没有获得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的思想和过程是制约当前历史学科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的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历史的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的,从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成因、过程和规律,只有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重视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意义,从课堂改革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历史学科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方法。

二、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制约,对于历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方式,因此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选择采用沿用多年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会“冒险”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历史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讲一节课,学生则需要进行大量的笔记以及习题的联系来完成历史学习。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前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必然结果,它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极大的阻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引导作用的缺失是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改对于历史教学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并且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过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试题的解读能力,也可以尝试从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主观思考能力,进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历史教材的认识

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下,各个学科都开始了新教材的改编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对于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下的历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过程让很多历史教学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对于新教材理解的不到位,对于以教材为中心所开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过程无法很好的把握。历史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教材,历史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吃透教材,同时不过分的依赖教材,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辅以教材的帮助开展并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的安排纵向扩展教材内容,突破教材限制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全面性。

篇8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是制约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学科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历史都是确实发生过的事件,如果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到位,就会将历史的教育变成了历史史实的教育过程,这样的话学生在历史学科中也就仅仅学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没有获得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的思想和过程是制约当前历史学科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的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历史的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的,从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成因、过程和规律,只有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重视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意义,从课堂改革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历史学科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方法。

二、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制约,对于历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方式,因此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选择采用沿用多年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会“冒险”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历史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讲一节课,学生则需要进行大量的笔记以及习题的联系来完成历史学习。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前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必然结果,它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极大的阻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引导作用的缺失是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改对于历史教学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并且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过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试题的解读能力,也可以尝试从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主观思考能力,进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历史教材的认识

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下,各个学科都开始了新教材的改编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对于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下的历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过程让很多历史教学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对于新教材理解的不到位,对于以教材为中心所开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过程无法很好的把握。历史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教材,历史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吃透教材,同时不过分的依赖教材,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辅以教材的帮助开展并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的安排纵向扩展教材内容,突破教材限制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全面性。

篇9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非常直观地体现了数学素质教育对学生进步、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开展数学素质教育,要把观念更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科学化作为重点,并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数学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不断地推广数学素质观,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还可以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有显著的提高。

二、数学素质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数学素质教育中也是要做好这项工作,这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其实是来源于实践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有很多科学家都在数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其努力、刻苦、献身的学习精神,并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要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发掘数学中的美。(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了使数学素质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能够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数学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基础知识、思想方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所侧重。(三)生理心理素质教育。生理方面的健康性对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心理素质又涵盖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因此,一定要保证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适宜性。

三、开展数学素质教育的方法

实际开展数学素质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而这主要靠教师教学过程中细心的发掘,并将这一教学模式自然地应用于平时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加深相关理解。笔者认为,开展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数学概念十分的凝练,但有一部分也十分的晦涩难懂。因此,学习数学仅仅靠记忆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并将其应用到数学解题过程中去。而这个理解的过程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自己也必须注意揣摩。(二)重视思想方法的传授。数学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和实际,并学会使用数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能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三)要多使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数学素质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必须要将各种各样的形式化表示方法和文字描述都进行转化,这样才能促进进一步研究和交流的进行。但是,实际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将重点放在表达形式方面,而必须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如何有效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水平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在各个科目上都推行素质教育,而这将导致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变革,这对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把握重点。(一)对数学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随之不断进步,不能再使用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数学素质教育则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些弊端,因此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二)让学生都喜欢数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这些方式应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便能够避免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可能引起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三)不能忽视数学课程活动。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各个活动课程,且这些课程一般都是和学科课程同时进行的,但这些课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这些课程。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将其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明确界定活动课和课外活动;③保证这些课程开设形式的多样性;④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作者:徐彩英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文化素质的外延比较宽泛,它是知识与能力的总汇,是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因此,在教学中切实地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但要真正地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就应该有一定的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教师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对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既要有广博的文史知识,又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更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还要有优雅的气质和风度,等等。只有老师的文化品味提升了,学生才可以受到良好的文化素质的熏陶,才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场所,它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有一种示范、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塑造自我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其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发挥着特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

三、构建文化素质的管理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土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己经得到了整个教育界的共识,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就要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向和调控功能,努力开创教育的新局面。

为此,学校应做到:第一,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 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第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性。量化管理指标,强化目标意识,建立适应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估监控体系。第三,改革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 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保障。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导向,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 改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制定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推行,还应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制定,不仅利于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更便于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及时反馈给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工作者。评估体系的制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第二,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三,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情况。良好的评估体系可以保障和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文化素质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积极认真地去探索提升中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实现成才与成人双赢的局面,使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篇11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素质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从狭义上看,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信息素质可以分为:(一)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二)资源素质,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三)社会结构素质,了解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四)研究素质,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五)传媒信息素质,运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研究结果。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使用信息。

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标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的制定是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①应具备明确信息需要的内容及范围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识别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获取信息产生的效益,对所需信息内容及范围进行评价的能力;②具备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改进检索策略,获取、记录、管理信息与信息源;③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提炼信息主题的能力,评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标准,复合主题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确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通过交流,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的有效性加以判断,修订初始的查询;④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完成计划,以及产生特定的信息产品或成果,修订产生信息产品或成果的过程,将信息产品、成果与他人交流;⑤掌握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

第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州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主要学习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实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

第三,重视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从1994年开始,普渡大学就实施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由教师讲授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课程,并开发网络课件。他们把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级班,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门教育,以学生通过互动式的课件自学为主;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班,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获益终身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对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近20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称职的教师。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联合起来,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包括通过讲座、讨论、实习、个别咨询等方式,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制定教育评估大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估。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先行了一步,较早地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础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他们认为,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分入学时期、就读中期和毕业时期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1994~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1995年美国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这些计划和评估测评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保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第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信息人才大国地位,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和桥梁。因此,要从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学习者教育目标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一是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二是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五是具有终身学习和信息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信息素质内涵进行课程设计。在信息知识教育方面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设置信息的采集、鉴别、评价,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与科研设计,信息语言有关知识;在信息意识方面可设置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价值、人类社会与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设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为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学术环境优良、信息人才众多、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因此,美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员担当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经验,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随时考虑一些涉及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教学问题,如为什么教、如何教?以此鞭策自己更新教学观念。素质教育理念是教学的基础,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是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还需要组织一些创新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时代变化促进了知识更新。因此,就教育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自从素质教育被引入课堂,它便以明确的教育观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改革。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团体、人的发展作为教育主体,以学生素质提高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二是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针对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应试教育”有较好的遏制作用,并能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方式的改革

(一)探究学习方法,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体性的展现,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生成性、独特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指的是学生学习时的自觉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当前我国各个学校都有开展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知识的更新能力。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重视教法的教育模式变为重视学法。

(二)开发教育技术,成就现代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相继而出。如果把现代网络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则不能将新兴教学形态体现出来,传统教学中的听说型、视听、听音型主要是与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相比的,所以,可以将视听、听说等功能结合起来,从而展现新兴的教学方法。

(三)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大量教学实验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较大冲击,“重教轻学”的观念彻底瓦解,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观念,老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是保持教与学的平衡点,不可有学无教,也不可有教无学。尤其是素质教育被大肆宣扬的今天,教学活动实践要进行创新选择,将教法与学法联结起来,这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意义

(一)运用复习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复习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复习课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复习课的内容主要是课堂内老师教过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复习时,应该将所教知识点罗列下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开展复习课教学活动时,可根据学生所获知识的角度展开复习,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老师期待的学习方式,即“主动参与”、“积极协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二)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物理学科通常会有许多实验来开展,学生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验作业的布置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获理论知识系统化。

四、结语

教育工作者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研究上,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老师要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13

2)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对所讲内容容量、难度以及时间的控制。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在讲透重点、讲清难点等核心问题和学习方法上。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各科之间的连接性。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多练、精练,考虑制图特点,练习和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6∶4,突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建设,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造就和发展。一个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学习的楷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善于学习,开展科研。勤阅素质教育类期刊,了解外部信息,吸取研究成果,明确素质教育意义,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同时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应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和素质教学论文,参加各地学术交流。

2)单位要鼎立支持和鼓励制图教师业务进修,科技培训。如参加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业务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推进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的开展。

3)推行优质课评比。要求制图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素质教育公开课,拿出一个优秀教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苦练内功,提高教师驾驶制图素质教育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制图教学应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那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法,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途径,借助各种载体和外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开展模型制作兴趣活动;运用塑料泡沫或橡皮泥切制立体;开展零件绘制实验;参观工厂等。在应用上,运用生产用正规图纸,制作挂图,开设讨论课,激励争鸣,提高兴趣。

2)强化徒手画图训练和图板画图训练及识读生产用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制图教师要学会运用熟练的徒手画图能力,开展教学。

3)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制图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周密分析其能力差异,制定一套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内容掌握和练习要求上分别对待,对较差学生,设计减缓知识坡度,但求独立完成,逐步提高。

4)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在制图教学中应用了电脑软件,不仅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图,而且可以模拟大脑思维进行“联、交、差”的运算。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减少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俱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情景逼真优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师独立作战的格局。教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堵塞之处,可停机讨论,及时疏通,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正确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关键

1)制图的评价体系,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理论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各种能力相结合。考核是学科终端监控手段,应尽量使考核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制图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基本技能和平时作业效果,实行分层考核记分,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也可以反映不同能力的知识实行学分制记分法来划分等级等。因为传统考试的59分和61分,很难说明其能力有多大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