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新特征

经济发展新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40: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新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新特征

篇1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然而,随着2015年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加强,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稳中求胜”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国家应该在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制定政策以确保我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改革突破。基于此,本文就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与发展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

 

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

 

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F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6―0115―04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产业集聚现象在中国迅速形成并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内产业集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南部相对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如广东的东莞、惠州、南海、顺德等,江苏苏州,浙江温州、义乌、桐庐、湖州等,山东寿光、青岛等地区。中国产业集聚现象,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呈现梯度递减现象。基于资源禀赋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相关研究比较少。

近年来,作为西部大开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阶段性标志成果之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崛起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现象:白色产业集聚(如棉花产业集聚、乳业产业集聚等),黑色产业集聚(如石油天然气产业、化工产业、煤炭产业等),红色产业集聚(如工业番茄产业集聚、红枣产业集聚、胡萝卜产业集聚、枸杞产业集聚等),绿色产业集聚(如葡萄产业集聚、西甜瓜产业集聚、香梨产业集聚等),边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聚等,这些特色产业集聚大多表现出充分利用新疆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呈现出特色产业地理性集中、专业化分工和出口导向的典型特征。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形成,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凸显后发优势、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提高社会发展贡献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教授(M.E.Porte)从竞争优势理论角度认为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构成的重要单元,有影响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点,往往代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加速地区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产业集聚研究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类型

借鉴马库森(Markusen,1996年)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分类方法,根据新疆特色产业集现象的特征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意大利式(马歇尔式)产业集聚、轮轴式产业集聚、卫星式产业集聚、政府启动型产业集聚。这四种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见附表。

意大利式产业集聚,也称马歇尔式产业集聚,是指以众多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集聚,产业氛围浓厚,企业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如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中的葡萄产业集聚,香梨产业集聚,番茄产业集聚等。

卫星式产业集聚,是一种相对孤立的分支机构的集合体。如跨国公司境外投资设立的生产基地,内地外向型产业或中间组织利用地缘、区位优势,在新疆投资建立的贸易市场、加工区等贸易基地。贸易区内各中小企业之间较少有合作关系,关键投资和决策等均由区外子公司或总部作出。这种类型产业集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区外企业总部或母公司的决策和投资,以及当地的融资、技术服务、商业服务等共享资源的能力。如边疆宾馆边贸市场、德汇集团、美克家私和口岸市场等边贸企业构成的边贸产业集聚。

轮轴式产业集聚,是指以一家或几大家大型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聚,以工业城著称。轮是指工业区中的大型企业,通常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这些大型企业而生存;轴是指大企业与这些小企业之间之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如新疆特色工业集聚中的石油化工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集聚,有色冶金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集聚等。

政府启动的产业集聚,主要是指由政府倡导,选择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声誉良好的企业人驻,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技术创新为导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其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新疆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奎屯经济开发区、米东新区等。

2 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特征

2.1 强烈的资源区位依赖性

新疆几乎所有特色产业的集聚都是围绕资源盛产地区而形成。新疆的特色产业都源于特色资源的主产区,由主产区形成商品基地,产生制造、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由于大部分特色产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涉农产品,限于技术、管理、资金、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基本上处于鲜食供应,就地消费,销售半径小的状态。仅限于区域范围内,远离大都市、发达地区,制约了产业的深度开发。

2.2 较强的外部性特征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新疆虽然有资源的优势,但是在开发方面,能力较弱,需要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改变长期以来在传统而小范围、小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中缓慢发展的现状。如由中央企业投入巨资和人力物力开发的石油天然气石油石化产业;内地企业联合开发的煤炭、钢铁等产业;区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新疆积极开发新疆乳业,以及葡萄等产品的深加工。

2.3 弱植根性表现

产业开发过程中,缺乏一种固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背景,很难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区域发展融合在一起。产业移植、模仿的痕迹浓厚,因而在种植技术、加工技术、流通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属于被动跟随,受市场价格利益的波动影响较大。

2.4 鲜明的产业色彩特征

在研究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现象时,不难发现,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现象大多可以归结于某一色彩而加以概括,如以石油、煤炭等特色资源产业为代表的黑色产业集聚;以棉花、乳业等产业为代表的白色产业集聚;以葡萄、香梨等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集聚;以工业番茄、胡萝卜、甜菜、枸杞、红辣椒等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集聚。这些色彩鲜明的产业集聚现象几乎涵盖了新疆主要的支柱产业。

2.5 政府主导经济优势初显

新疆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较快。目前,已建成33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园区5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园区)8个;各地州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17个。

如米东新区的建设。2004年12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成立乌昌党委,加快推进乌鲁木齐一昌吉经济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以来,乌昌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4年,乌昌地区生产总值696.18亿元,占全区的3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39亿元,占全区的36.2%;乌昌两地经济增长率均在12%以上。乌昌经济的联合发展,既能使乌鲁木齐的高新技术、人才、资金优势找到得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又能充分利用昌吉的区域空间,有利于两地发展空间与市场资源的有效转换,促进两地区域经济快速积聚和充分共享,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规划中的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跨米泉市和东山区两地,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是自治区规划的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化学工业基地。工业园将按照建设新疆最大石化基地的目标,依托乌石化公司建设大芳烃、大化纤、大化肥基地;依托新矿集团建设煤化工基地;依托新疆中泰化学公司建设氯碱化工基地;依托鸿昌公司、山东乐华公司等建设精细化工基地,努力形成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比较完整的化学工业体系。目前,包括华泰重化工项目、乌石化近100亿元的扩能改造、新矿集团煤化工等项目外,这个工业园区还有9个大项目准备开工。这些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增加150亿元左右的工业产值。作为乌昌经济一体化突破口的米东新区建设已经起步,已有24家企业入驻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区建设也已正式启动。

目前,以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奎屯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园区内集聚了大批区内外企业,经济活动十分活跃,正在日益成为新疆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3 新疆特色产业集聚的成因分析

新疆特色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3.1 基于资源优势的内生型发展道路

通常,按照产业集聚理论,关于集聚产生的来源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内生型是指由本地资源、企业家能人自身优势形成的。外生型是指由外部资金、技术等注入而形成的,以外资移植型和跨国公司主导型为主。

通过对新疆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梳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疆的名优特品种都是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产生,在经营户中能人的带动下形成的。如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伊犁的蜂蜜、精河的枸杞等产业。

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及石化相关产业,主要都是围绕油气田开发建设而形成。新疆农、林、畜的特色产业也都因其独特或独有的资源产物,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特产,进而加工、运输、销售,形成特色产业。少见有从外地引进、发展形成的特色产业。

这种内生型发展,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优势相对软弱,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发展风险较大。

3.2 基于政府主导组织开发的外生型发展道路

新疆的石油、天然、石化、煤炭、钢铁、有色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整合全国该行业的优势力量,注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在相对短的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形成规模化高、集中度强、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由于新疆自然环境艰苦,远离内地,公共交通设施较落后,因而开发成本较高。

这部分产业,目前基本上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导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依赖性极强的产业。

3.3 基于产业区专业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专业化型发展道路

基于特色优势资源开发而集中在同一地理区位,特色产业区内的企业,在开发生产中,按照市场、环境、自然优势而调整并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部分企业围绕同一产业形成上、下游,分工明确、协作有序的产业关系,同时集中了大量劳动力从事劳务输出,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间的关联度更高,如新疆石油化工产业、传统的葡萄产业。

3.4 基于企业大量进入、无序竞争的卫星型发展道路

当一种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时,而进入门槛又较低时,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纷纷进入,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劳动力成本低廉,整个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外部市场行情和外部企业的运作。新疆的棉花产业,即是典型的例证。围绕棉花企业的众多中小型企业,为争夺资源瓜分市场,市场竞争无序化的特征明显,由此形成了产业扎堆的集聚现象,尚未产生一个具有中心地位的核心大企业。

3.5 基于低成本型的低端发展道路

产业集聚基于两种明显的发展道路,可分为创新型集聚和低成本型集聚。走高端道路的创新型集聚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其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多表现为走低端道路的低成本型集聚,参与竞争的基础是廉价的原料、大量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因素,集聚的产生是偶然的,集聚信任度低,企业之业往往存在恶性竞争。如新疆的乳业市场,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区外名牌所占据,而区内乳业基本上处于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的状态,部分企业贴牌生产现象普遍。

另外,虽然新疆远离内地发达地区、交通时间长,距离远,但资源价廉物美,且易于集中成片大田作业的生产管理,便于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因而相当一部分特色产业是采用低成本的进入方式而形成的,产品多为原料型、初加工型。

4 新疆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目前仍处于一个初级化程度

特色产业集聚现象的出现,虽然给新疆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但是这种集聚大多停留在众多小企业围绕一个中心产业拥挤在同一个地理区位,利用廉价的原料供应和大量低廉的劳动力,自发地寻找市场机会,企业行为不够规范,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上、下游、专业化分工与服务的格局。

4.2 总体规模化程度低

从新疆特色产业分类、分布和经济影响力看,除了中央驻疆企业,自治区政府组织开发的石油、石化、煤炭、钢铁、有色工业等产业规模较大以外,其他大部分特色产业基本上是由地方各级政府、兵团系统各团场和民营企业开发生产的。一般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多为小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处于生产规模小、产品产量少、营销策略技术水平低、经济影响小的发展程度,未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化开发,因而规模效益也不明显。

4.3 集聚程度低,集聚影响力小

由于新疆各特色产业集聚程度低,因而集聚效应也不明显。在区域范围尚未产生一批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及一批有影响的产业群体。

4.4 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

这些因素是制约新疆产业集聚提升发展的瓶颈因素。新疆地理位置偏远,开发成本高,难以吸引优势资金和人才、技术,使新疆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难以进一步提高。

4.5 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够科学

新疆最早提出“一黑一白”发展战略,以后在不同时期又先后提出“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畜牧业、林果业、大石化、物流集散地、旅游开发、向西开放等发展战略,层次多,头绪多,产业定位不稳定,重点发展战略不突出,以致出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县县办厂等低层次重复投入的现象。

科学的产业布局和有针对性的产业规划的滞后,也造成产业集聚的无序发展现象。出现了不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强行执行种植养殖计划,出现种棉毁林,家家养牛,乡乡种棉等现象。

另外,由于新疆地方政府和兵团客观上是两套行政管理系统,形成了同一产业,重复布局、重复投入,多头管理等现象,减弱了产业集聚效应。

4.6 集聚组织脆弱性较强

篇4

一、基本概念界定

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模式,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递,并以信息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现代信息服务业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用户,对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服务业,仅指现代信息服务业。

二、北京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和2002年国信办47号文件以来,北京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现代信息服务业步入了优化、整合和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传输服务业日趋成熟,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北京市信息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逐步提高。2010年北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达1242.2亿元,同比增长16.5%,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总额达39.83亿美元。现在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三,仅次于金融、批发与零售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推进了首都现代化进程。

(一)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全国领先。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北京市上网用户人数为802万,占全国上网用户总人数的4.3%,其上网用户普及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上网计算机数位居全国第四,共有宽带用户数108.8万户,占全部互联网用户数的14.8%,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域名注册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比较高,2008年北京市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已经达到99.99%,北京市移动已覆盖行政村比例已经达到90.90%,均远远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首都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2.北京市上网工程基本完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都之窗网站群由164个分网站组成,通过政策法规、政府公告、办事指南、审批程序及政府招标等信息,为政府与企业、公众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市政府门户网站日均访问人次为30000次。

3.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地位。2010年北京信息产业实现增加总值约1242.2亿元,占首都GDP约9%。企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8.2%的企业与电子数据交换网络连接;9.8%的企业与银行大额实施支付系统连接。

4.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北京市地方政府规章有两部明确规范信息化内容规章。规范性文件数以千计,其中明确的涉及信息化的内容的文件近20件。2009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制定完成了《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

(二)信息服务业在北京的发展

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通过笔者于2009年在北京的“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实际经历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依托信息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和首都经济的整体发展。就以笔者工作过的公司为例,对钢铁行业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上至钢铁业的上游――原料动态、供货商的供货行情,下至极为敏感的下游需求市场都是在最短的时间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国内外的钢铁信息也应有尽有,并可借助旗下英文网站(省略)详细了解国际信息并与世界知名钢厂和贸易商交流合作。通过便捷的信息传输服务可以在同一时间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的所有员工聚集在一起,交流和互换信息,每天及时掌握不同地区的最新行业动态,更新公布信息并以此辅助不同类型企业和政府进行决策,当然还有研究中心(MRI)洞察与剖析,《钢市动态与分析》(周刊)、《我的钢铁网研究报告》(月刊)、《MysteelWeekly》、《MysteelDaily》等系列研究产品面向客户和市场,以此来为广大客户提供与此相关的最为全面和最为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笔者了解到的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1.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电信传输服务、互联网传输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北京市的信息传输服务业中以电信传输服务居主体地位。近几年,北京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北京市电信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与全国电信行业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北京市的很多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一直名列全国第一。北京还以占全国3%的电话用户数创造了占全国5%以上的电信收入,成为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呈现出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网络通信能力持续增强、通信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业务结构变化明显,业务发展日趋多元化等特点。

2.北京市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社会进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公开信息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倍出,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北京作为首批33个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试点小区的建成对于进一步大力开展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进程,加快北京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步伐,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运营新模式、管理新机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北京201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39.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0%。

3.IT服务业。北京是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代表,全市聚集了国内外众多知名IT企业。对于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人来说,在选取购买数码产品时中关村因凭借较为集中的选择、较为迅速的产品更新和较为实惠的价格成为华北地区的首选之地。下面是笔者对北京地区软件业的一些了解:

(1)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长28.8%。“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9%(见图1)。

(2)软件出口增长迅猛。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积极开拓欧美出口市场,软件出口增长迅猛;建设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汇聚软件出口资源。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软件企业做大做强趋势明显。“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的企业持续做大做强,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经认定的软件企业累计达3588家,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40余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0家,上市企业累计达到90多家(见图2)。

(4)软件人才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35.4万人,同比增长14.2%。“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从业人员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4%(见图3)。

北京市软件及其服务业目前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尚存在一些问题:软件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的竞争集中在软件产业价值链低端,利润率不高;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等问题;竞争层面临国外、国内其他省市,特别是深圳、上海和大连等城市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等问题。

4.信息资源产业。当前,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产业是指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开发、创作、分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产业,主要由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咨询业和市场调查业等构成,并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主体。北京市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具有天然的强大优势。因为北京拥有100多家科研机构和50多家知名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优势和信息资源,全国大部分行业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北京,更使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集散中心。信息资源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污染、低耗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非常符合北京市作为资源短缺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求。目前,北京市已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无论从信息传输服务业、系统集成和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等细分领域都较为发达,市场参与者众多,其中不乏在各细分领域中的领导企业。如国内最大的ISP服务商之一263、三大门户网站中的搜狐、新浪,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当当,网络教育中的新东方在线等。如今,信息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京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北京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通过笔者的工作经历了解到其发展过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IT服务业与信息资源产业企业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北京市的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业企业员工人数都不到100人,其中11-20人的占17.7%,21-30人的占11.7%,71-100人的占14.4%,超过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5.3%。有15.5%的企业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经营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到单位总数的22.0%。如此小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更显得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的偏小和竞争力的薄弱。

2.信息服务水平低,信息服务资源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目前,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在北京市的信息服务企业中,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机构很少,企业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对外提供和的信息重复较多,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部分信息中掺杂较多的虚假成分,信息的总体利用率较低。

3.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程度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前传统的服务模式将向网络化电子信息服务转变。目前,我国真正能辐射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可用数据库只占总数的6%;而且我国的数据库业本来就不发达,总数还不到世界的1%。北京四大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由于传统信息服务业在体制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资源共享性差。

4.信息市场尚未建立,市场开拓力度差。目前,信息服务多数仍停留在为本系统、本行业、本地区服务的基础上,对社会其他用户的需求缺乏研究,也导致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信息服务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无法形成具有一定服务对象、服务特色和有竞争实力的信息市场。

(四)发展北京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战略措施

1.加强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规范并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北京市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将信息服务业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在政策上实行重点倾斜,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保证信息服务业的优先发展。在资金使用上,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中小企业具有高投资、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必须有良好的风险投资结构与之相匹配,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体系。对软件开发、数据库维护、信息网络经营、信息加工处理和咨询服务等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应给予特殊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和增发新股方式进入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有序的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使相关企业在竞争中成长,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扶持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2.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信息传输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北京市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构建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传输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实施宽带化和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扩大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无线资源,引导运营商等企业多渠道、多方式投资建设覆盖全市的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继续建设光纤主干网、市区二级干线网和区县二级干线网、市区接入网改造和郊区县节点进村的建设任务。

3.加快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加速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培育大型信息服务业集团,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支持和鼓励外包服务,大力培育信息咨询、工程监理、系统维护、数据存储、测评认证等专业服务业态。引导信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向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创建服务品牌。加速现代信息服务业多元化的发展步伐。坚持有偿信息服务与免费信息服务相结合;信息服务同科研、生产,同技术、工业、商业等广泛结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北京市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优势,培育专业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积极培育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服务、网络教育、数字电视和移动增值业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以适应北京市信息服务市场不同层面的需求,并成为北京市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4.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法规体系,不断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服务业法规体系的核心是要完善和规范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在信息服务业中,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无形资产的积累,特别是知识产权。政府应当从严处理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以保护信息服务市场的公正与诚信。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推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开发和利用,从而带动信息服务业以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5

高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通常我们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取向于教学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的学术性的话。那么“教学型”大学应该取向于教学的严谨性、科研的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环境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型”则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校院多数为建在地级城市的专升本院校,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这些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有的仍以专科教育为主,对照大学竞争力要素中的二级指标,他们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三)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四)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目标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动力

对于唐山学院来说,目前适逢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结合实际考虑,其功能定位应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基准,思考自己的功能发展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为主,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力争更多成果转化,最终用以服务社会。

(二)特色形成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

大学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下列举唐山学院可着力形成的特色:

办学精神特色。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时给唐山人民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把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到唐山视察,殷切希望唐山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唐山学院应以抗震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科学发展。

办学目标特色。唐山学院整体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对象定位应是“面向地方”。依据此战略目标,最终确定各学科或系部等局部发展目标。

学科专业特色。唐山学院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除了工科专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提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

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中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篇6

101中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1.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的应用搭建有效的平台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及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学校从最初构建的100M到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1000M到互联网,为学校的各种应用提供足够的带宽支持;配置有各种系统服务器、资源服务器、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中心的设备选择了信誉可靠、性能稳定、扩充性优良的专业产品,服务器有HP、IBM等品牌的专业服务器,交换器有CISCO等公司的产品;配置有5个专用的计算机房,同时在图书馆增设大型的电子阅览室;升级原有的多媒体教室,在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计算机、72/80寸液晶触摸屏、多功能视频展示台、功放音响等,教室不仅可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用来直播校会、开展培训等多种活动。

2.软件应用逐步推进

学校建设有网站平台、电子邮件系统、VOD点播平台,将各种常用的资源及时提供给学校的师生,不断推动教科研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电视台、学校视频等常规的点播。在自有软件方面,学校自主研发了教务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在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定制,采用C/S模式及B/S模式,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及排课于一体,操作使用方便,输出内容丰富,为学校的教务工作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提供了助力。使教学管理者从繁琐的教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线网络连接到无线网络覆盖的过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大而全,华而不实。学校以“建得好、用得上、出成效”为出发点,相关应用系统让管理者、教师、学生易学爱用,真正减轻了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了效率,在通盘规划、逐步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大家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和认可。目前,北京101中学正在对学校实施无线覆盖,可以说,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线技术的成功应用已经成为校园提升信息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部署无线网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方式,随时随地查找资料。此外,无线网络也为学校多媒体教学等应用提供支持。

4.远程教育服务大众

101远程教育网作为国内首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在中国远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1996年至今日,服务用户数量已经累计500余万,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中心和机构500多家。网校课程及学习资源涵盖了人教版(六三制)、人教版(五四制)、北京版、首师大版、浙江版、河北版、湘教版、江苏版、鲁教版、上海科技版、华东师大版、鄂教版等400余种国内主流课程版本。101远程教育网也是现今用户规模最大的一所网校,由全国400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任教,为学员提供同步课堂及多种网络学习服务。这些教师已经从最初的北京101中学到现在的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小、天津南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山东师大附中等国内重点学校。

101中学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先导,逐步推进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101中学的各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在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时,就进行了整体考虑、统一规划,以确保信息化发展的延续性。对于一个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失败的风险。

2.以应用为核心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通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样化的手段,让课堂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为主导、让更多实用的系统应用跑起来。

3.逐步整合各项资源,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

篇7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篇8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25-02

1 引论

利用外资已成为湖北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际投资的新特征中,分析其对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可为湖北今后利用外资提供依据。

2 国际投资的新特征

2.1 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势头有所减缓

FDI inflows,global and by group of countries,1980-2005(Billions of dollars)(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

国际资本流动是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趋势。由上图所示,从1993年至1998年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一直成扩张的趋势,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存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带来的。虽然从1999年至2003年,国际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2003年后,上升的势头再一次显现。

2.2 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仍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一直偏向发达国家。无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看,还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大的比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吸收外资国家,其对整个国际投资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重心偏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较少,且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平衡,许多非常贫困的国家得不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和惠顾,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正日益边缘化。

2.3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受到青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05年来,FDI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明显萎缩,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亦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明显向附加值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

2.4 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由于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变换投资方式,相互缔结国际战略联盟。其中包括合并式联盟,互补式联盟和项目式联盟。战略联盟,为跨国公司增加新的市场机会,提高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这种战略调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使用。

2.5 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增强

随着国际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民族经济的复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先后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现代国际投资具有了新的内涵,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有效配置资源、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2.6 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取得新进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化,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和领域拓宽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以国家为主的单边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2.7 跨国并购投资潮起潮落

跨国并购投资金额巨大,涉及领域广泛,区位分布不平衡,以欧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购较多。而且并购动机趋向长期化,方式多样化,善意并购的数量不断上升,“强强”联合逐步取代“强弱”联合。

3 新特征对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不断涌现出新的特征,势必会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湖北省对FDI的利用。3.1 有利影响

(1)弥补了湖北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湖北经济的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的短缺一直是制约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里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FDI的数额不断上升。湖北省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以基本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跨国企业的不断扩大,最主要是因为其凭借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团队,通过复合式一体化战略及其网络式组织结构将各国经济聚合在一起,开创出一个以高级的公司内分工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如今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扩张,将其先进的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促进湖北省各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并造就一批新型的企业管理人员,这对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省内的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外资,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质量高的产品,进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成为推动湖北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

(4)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国际投资的重点已出现了战略性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这些特征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方向。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湖北省不断地调节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已有的统计发现,房地产业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有利地推动了湖北省经济的迅猛发展。

(5)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湖北省经济体制的转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为全省带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观念,这有利于打破垄断,有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入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不利影响

(1)丧失了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素质比较低) ,潜在的巨大市场一直是湖北吸引外资的最主要优势。但是在以高科技和信息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逐渐自由化的今天,高素质的科技型劳动力、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顺畅的市场营销网络,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自由的市场准入制度才是吸引外资的最重要因素,而本省恰好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以至于失去了吸引外资的优势。

(2)引进外资方式落后,脱离了国际惯例轨道。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并购金额在国际资本流动即国际投资中占了80 %以上的份额,其他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如合资、合作等已不足20 % ,居于次要地位。

湖北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是“三资”,即合资、合作、独资,近年来又有了合作开发、国内企业到境外上市、在沪深股票交易所开设B 股作为补充等。这些方式明显和90 年代后期国际投资的新特征不一致,导致湖北被排除在国际资本投资区域选择的范围之外。

(3)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外商失去投资的兴趣。

湖北引进外资过分重视引资的规模,却忽视了利用外资的结构,没有将外资投向和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行业选择上,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尤其是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也是我们发展的薄弱环节的高科技产业、基础产业、能源交通、农业等加工项目投入较少。根据1996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中,50 %为加工项目,30 %为饭店、旅游一般服务业,10 %为基础项目,仅仅不到10 %为农牧业及其它项目。而当今社会,外商投资的重点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下降。

4 对策及建议

根据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使湖北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1)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放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

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利用外资形式虽然不能放弃,但是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潮流不相符合。要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必须采取国际通行的方式,即跨国收购和兼并,与国际接轨,拓宽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扩大外商投资的选择权。

(2)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区,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方面培养市场, 另一方面吸引外资投向农业,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电信、银行、 保险等增长最快的行业,以吸引外资投入。另外,由于湖北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 有为数众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特别是允许外资参与其中,将对外资具有吸引力。积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经验和措施,把获得的一系列新机遇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把潜在的可能变为发展的现实,走出一条高速稳定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把湖北建造成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心。

(3)改善投资环境和法规。

投资环境和服务质量欠佳是湖北吸引外资的“瓶颈”。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可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开放的投资服务环境。改善环境要作为吸引投资的关键环节,从改革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化。

篇9

通信指信息的传递,通信包括实物信息的传递及电子信息的传递。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传递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行业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成为经济的主要劳动对象,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因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中,信息通信是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的一般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研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1.1信息通信行业的需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信息通信行业需求朝娱乐和商务方向发展。信息通信属于社会生活中比较基础的,低层次需求,而娱乐和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层次较高的需求。传统的娱乐性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影视、音乐及游戏中的语音业务。商业性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远程教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娱乐化和商务化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逐渐开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通信行业积极重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改进并完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代替了固定电话,网络语言服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商务需求上。

 

1.2信息通信行业的市场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市场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特征。在信息通信网络下,通信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反馈机制使信息通信领域往往只存在一个赢家。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同时,搜索引擎市场也存在着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的新特征;其次,信息通信市场存在着合作共赢的特征。在当今平面化的世界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无论信息通信行业多强大都需要众多合作伙伴,因此合作供应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信息通信市场中,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中心逐渐向客户需求转移。另外,信息通信市场合作共赢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

 

1.3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相互介入。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行业的盈利模式,电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优势,电信行业必然会在市场开发及企业运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受到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初期,电信企业主要追求市场扩大。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通信行业的主要竞争力。电子通信行业的增值环节呈微笑曲线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网络的IP朝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IP的广泛运用,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构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构想开始逐步实施。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愿望,为IP融合化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融合;其次,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朝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的发展,价值网络逐步生成,并且竞争不断加剧。价值网络的发展需要遵循互联互通原则、网络外部性原则、非线性增长原则等基本原则。

 

2.2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首先,合作共赢成为信息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下,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力量连横聚合,产业链条合纵贯通,本地化响应加速,共同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混合型盈利模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心趋势。很多信息通信企业结合传统盈利模式和新型盈利模式,积极创新混合型信息通信盈利模式,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3市场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市场朝着竞争和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垄断被强化,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了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市场朝竞争、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市场还朝着增值业务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小结: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篇11

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驱动轮,将和消费、投资及出口三驾马车一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技术推动产业衍生、裂解与职业交替,加快产业创新发展速度;技能倍增社会财富和增加社会个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创意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不断发现新的创富机会。产业原创通过耦合技术、技能和创意,不断将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多元文化、多元思维和多元价值观体系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

世界发展新特征,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活动。当前,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同时进入新的周期,即经济进入第五经济长波、政治进入第六霸权周期、科学进入第七发展高峰周期。经济、政治、科学多元交织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及规律。知识经济和创业型经济推动个人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推动创新思维的井喷;新一轮政治霸权周期助推产业创新速度不断提升,网联国际创新资源;第三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引领知识密集型产业联动突破。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共同决定了未来三十年技术创新、产业原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主体、创新速度和创新形式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发展核心动力、产业升级规律以及世界产业格局。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产业原创能力。世界经济地理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中国正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税收等低端生产要素的政策吸附性产业集聚,向技术、技能和创意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制度网联性的产业集群的经济转型。产业集聚化发展最大限度整合区域优势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推动国家产业原创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呈现新特征。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混合到来,产业创新进入新征程。即个人取代国家、公司角色成为创新主体;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知识文明和创业型经济形态中主要财富形态;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业教育是产业原创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将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意内化于人力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催生产业原创,引爆产业创新模式,联动产业升级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业教育将个体的创新思维与行动凝聚成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硅谷的产业聚变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产业裂变模式,台湾新竹的产业迁移聚合模式都以创业教育为依托,通过创业创新活动,助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原创不断攀升新台阶。

中国产业跃升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黑箱经济、邮箱经济、似正而非、创新网联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导因素。黑箱经济通过运用黑箱内部不可见的功能化模块,共享黑箱功能和内部资源。垄断企业吸附社会资源,扰动资源配置,严重威胁产业健康发展;邮箱经济是指资源流动突破了国家之间的物理疆界,有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调配资源,逃避监管;似正而非是指煽动者。煽动家在供需两端形成了持续化、放大化的推进力,在短期内可能会误导资源配置,传导错误的信息,严重危害产业安全;创新网联是生产流程和商品性能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散射出来的创新可能,强调注重挖掘和调动各方潜能形成协同配合的创新合力。创新网联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进而影响着产业安全。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表现不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竞争围绕需求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六个维度全面展开,而自主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制造、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控资源、自创模式是产业制高点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的R&D经费偏低、人口红利消失、土地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税收优惠减少、出口的疲软和贸易保护壁垒、劳动力价格优势制约产业优势发挥,严重阻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三,集聚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是支撑产业原创的重要基础,美国以有效的移民法令和留学制度,聚集世界大量优秀的人才,支撑产业原创。目前,我国经济平摊式发展模式、应试教育等问题制约产业集聚化发展,导致产业创新滞留在中途。

新时期产业原创的基本规律

新时期,产业原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平面扩散向立体纵升转变。一方面,科技加快产业衍生与裂解;一方面,科技衍生新职业。两者的耦合,全面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比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浅水,90年代中深水向2000年深水、超深水发展,不断衍生新产业,产生新职业,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比如,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的融合,不断裂解产生新型产业和武装传统产业。

不断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产业体系,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形态,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

二是,产业创新速度与产业域度共同推动产业不断攀升。注重产业创新速度与创业域度概念的并重,在提升产业创新速度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原创和高新技术装备程度,加快知识、技术、技能扩散,增强产业匹配度、技能匹配度、创意创新匹配度的协调,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产业原创需要制度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成为支撑创新创业战略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启动两大工程,一是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创业;二是构建若干产业育成中心,激励产业高端化集聚发展,增强产业原创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专利机制。从国家的角度看,专利是战略资源,先发国家依靠专利布局及其运营,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因此,国际间专利竞争加剧,强化专利保护成为基本趋势;专利是政治工具。一是利用知识产权抢占战略和道义制高点,遏制后发国家的发展,二是知识产权问题被政治化,成为谈判筹码。从企业的角度看,专利是话语权,知识产权之争是未来商战的主题;专利是商业工具,为企业谋取所有可能被谋取的利益的合法手段,可用于各种商业目的的一种企业产品;专利是圈地工具,激励和强化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下的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国际投资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日趋频繁,各类国际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跨国界运营,增强了国际生产联系、贸易联系与金融联系。当投资行为跨越国界时,便成为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个人以资本增值和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跨越国界的投资。我国从建国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居全球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的吸引外商投资国。FDI是我国主要的引资形式。

二、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FDI即国际直接投资或海外直接投资。1979年至2012年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4331.23亿美元。外资的利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外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引进外资,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其次,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由于外商投资项目的经营和生产发展状况与外商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外商均愿意提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此外,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学习到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这对提升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利用外商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加快推动我国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步伐,为国家创造外汇,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

三、对我国金融业等5个行业FDI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吸引外资总量逐年递增,现选取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住宿餐饮业等5个行业2005—2010的FDI分析如下。

在2005—2010年,金融业的FDI分别为(万美元):21969、29369、25729、57255、45617、112347;房地产业的FDI为:541807、822950、1708873、1858995、1679619、2398556;建筑业的FDI为:49020、68801、43424、109256、69171、146062;采矿业的FDI为:35495、46052、48944、57283、50059、68440;住宿和餐饮业的FDI为:56017、82764、104165、93851、84412、93494。我们可以发现,2005—2006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因此,经济发展较快,投资环境良好,5个行业的FDI呈增长趋势。2006—2007年,金融业、建筑业有所下降,房地产业高增长。2004年开始,紧缩“地根”成为房地产调控的重点之一,导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下降,2007年,地价房价加速上涨;楼市需求旺,从2005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房价持续上涨;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使许多资本源源不断的流进楼市,而2006年以来A股的飙升产生了造富效应,2007年股市出现调整,促使资金由股市回流楼市;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内地房地产市场,整栋收购现象屡屡出现。2007—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有所下降,金融业和建筑业高增长。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世界金融危机,但我国所受影响较小,经济稳步高速增长,因此国外资本大量投向我国金融业。同时,08年奥运会以及灾后重建的迅速推进是建筑业FDI增长的一个因素。2008—2009年,5个行业都有所下降,由于外部因素即在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国公司不断进行撤资以降低成本和配合企业重组及金融市场萎缩和跨国公司现金短缺等因素,导致全球FDI下降。2009—2010年,5个行业的FDI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09年仍旧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世界经济黯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变化,内需空间巨大,外汇储备、财政负债水平等指标很健康,对外商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我国利用外资的新特征及改善

如今我国利用外资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加,跨国公司本地化的进程加快;我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制造业仍是外资进入的主要领域,服务业开始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新的热点领域。但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利用外资会造成内资的闲置,对外资的优惠待遇会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投向的不合理会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削弱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我国在国际投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继续迎接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同时,应逐步完善外资政策体系,加快修改和取消那些过度的和扭曲性很强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资流入结构和方向的引导,寻找新的突破口,积极应对外资大规模进入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2000.

篇13

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的“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的“态”,意味着一种区间与状态。“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第一个特征: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经济增速“减挡”,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经济总量基数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剧增、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原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可以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增幅有所放缓,但并不等于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下行轨道。当前,转型压力势必导致中高速。7%左右的增长速度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中高速的平稳增长,“又好又远”、“稳中有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二个特征:优结构。从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优化,是新常态的最明显趋势。一是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世界产业格局经历重大调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低端产业结构难以为继,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主导。二是需求结构方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制造业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减弱、投资能力降低,单纯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到尽头,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公共服务完善,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三是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日趋紧张,推动产业转移领域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城镇化提速、农业人口转移缓解了生产和就业难题,区域差距逐渐拉近。四是收入分配结构方面。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者成为“稀缺品”,人口红利优势渐失,而现代服务业对人力资源需求旺盛,劳动力越来越“贵”,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结构需要有所改善。

第三个特征:新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常态的最核心要求。几十年来,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这一比较优势,我们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后备劳动力紧缺程度日趋严重,要素价格大幅上涨,而我国当前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下降,资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偏高不下,原有主要依靠大投入、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变得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从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主导,转向以生产工艺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第四个特征:多挑战。从隐含风险转向多重挑战,是新常态的最宝贵机遇。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时期,受市场力量、区域差异、全球化影响的巨大冲击,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逐渐显现,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地方债务风险、体制矛盾、产能过剩、动力弱化等挑战复杂交织,钢铁、水泥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不断萎缩。挑战不容忽视,但机遇蕴含其中。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发展空间巨大,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有智慧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下经济行稳致远要有新动力

迈入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必须激发新动力,营造经济增长持久动能。

动力一:改革红利。改革是促发展、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释放的重要红利。要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推动改革从政策推动向法治引领转变,实现经济市场化、增长理性化、社会法治化和政治清明化的“四化”目标。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着力建立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资源下沉,打造全方位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郴州市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的做法是有益的探索。要构建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全民创业,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生产潜力,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动力二: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热潮正在掀起,这是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一轮竞赛,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能否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大力集聚、培养、用好创新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大力培育创新型干部队伍,为全民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软实力与好环境。

动力三:转型发展。新常态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模式的问题。新常态的出现,标志着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阶段。因此,大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新常态、激发新动力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低端产品向高附加值提升、生产经营链条向高利润区延伸。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决策要有新思维

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基础已经发生了新变化。要改变思维方式,用新思维看待新问题,用新办法化解新旧矛盾。

(一)稳增长首先要稳心态。适应“新常态”,先要有个“好心态”。当前,有的同志还存在“惯性思维”,对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对经济运行的波动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简单认为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回落是必然的,缺乏主动作为,缺乏发展信心。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既要保持定力,又要积极发力。一是以积极心对待变化。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适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落回稳,不“唯GDP”,也不“去GDP”,而是使经济运行保持在科学合理的区间。二是以进取心主动作为。树立主动作为理念,通过工作挤水分,防止工作原因导致的下滑。通过工作优结构,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转型升级。三是以责任心抓好发展。新常态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谁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抢得先机。要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做到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风险可防范、资源环境可持续。

(二)重质量必须要重环保。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没有环保的质量不是高质量。适应新常态,既要走出高速纠结,更要走出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路径依赖。《人民日报》11月24日报道苏州河治理时说:先污后治,得不偿失。苏州河水由黑臭逐渐变清,是20年来持之以恒科学治理的结果,既可喜可贺,又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其他河湖治理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保作为项目准入的第一道门槛,宁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能牺牲环境破坏生态。

(三)抓发展一定要抓民生。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速度,而用更大的精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让更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群众身上。速度的底线是保证就业、是保证人民生活改善。在改善民生上我们还有不少历史欠账和薄弱环节,人们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根本所在。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抉择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发展县域经济,更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适应新常态、探索新路径作为工作新要求、发展新目标,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