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的缺点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14:46: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教育的缺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教育的缺点

篇1

小学作为一个人学习的起点,对一个人将来的人格养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品德修养则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此,品德培养和社会教育就成为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纠正。在这方面,我们走得很早,也取得很多的成绩,在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会学生紧靠品德修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与人交际的能力,这都会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学生能够及早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基本素质的训练。使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责任心的社会成员。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学校教师悉心教导,让学生从书本和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尽早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个人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

品德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的束缚就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和谐,小学阶段是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周围环境相对平静,适合进行最初的品德启蒙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上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知识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提升品德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期社会需要的是既有广泛的知识同时也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对于如开展高品德和社会教育的建议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教育中,学生专注于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事实上,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不够全面,而且只是接受单一讲授是很难在心中留下印象的。但是通过一次简单的实践动手活动,也许上述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实践,近距离地与实物接触,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记忆,会形成牢固的记忆。实践活动中,学生免不了要与人合作,共同探索,这一方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一个人最初的能力训练往往会影响终身,通过小学时积累下的与人交际的经验,在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时就能做到应对自如。

(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经历,表现出来就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遵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改正缺点和不足。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特点,尤其是交际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制定的计划脱离学生的实际,那么这份计划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计划时,应该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安排计划,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三)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通过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自主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比将书本知识直接教给学生更有效果。也许学生会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失败,但这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通过一次失败,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下意识地弥补这个不足,有些不足是学生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助解决。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必定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长处,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受益。

小W阶段是学生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在小学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素养,就会让学生在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时处处掣肘。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书本教育,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自己。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个人品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方便教师以后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个人品德教育。

篇2

我们现在往往倡导的“个性化”创新教育理念,推出一个学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定制一套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模式,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首先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具有人文性质,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美育。个性化教学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知识获取、知识分析与知识加工的能力和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个性化教学像电子科技产品,需要不停的更新换代,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有生命力,学生是最大的主宰者。在卢梭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尽管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但在当时人们并不敢认同,不过如今素质教育中创新教学的出现,就像隧道尽头的亮光,为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带来了希望。

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有:

二、新课改中美术教材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四个领域。三个纬度’

要求学生从造型创意、设计应用、欣赏评审、综合探索领域发展学校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个性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无视人的个性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模式下不管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或课程、教育装备和教学管理等都是标准化的、方程式的。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制约人创造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发展,把人都教育变成一滩死水!

1、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

小学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但是,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各不相同,其中家庭教育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的职业资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的人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将影响一生。而个性化教育将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专业化不足的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

2、促进社会教育系统化发展

社会教育非常广泛,但是又无所不在,社会教育的最大的弱点就是系统性缺乏。其实个性化教育完全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系统性缺乏的这个缺点。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分析他们有一些什么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兴趣,我们可以用这个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有时候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比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会让他们会感觉到喜悦和欣慰,很愿意去接受,有时候同样是两种照片(黑白和彩色)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对色彩图片的反映强烈一些。

篇3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核心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核心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核心,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篇4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办事。家庭处在教育子女的第一线,必须了解教育是科学,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只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每个家长除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明确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等,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经常了解子女们所在园、校情况和子女在园、校的表现。家长应多抽时间到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怎样教,孩子怎样学,全面掌握子女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注意总结和交流家、校教育相结合的经验。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可以说建国以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是现实的家、校教育结合经验的主要部分,是千千万万家长心血的结晶,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为建设四化,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广大家长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家长们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继续作出共同的努力。

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1.“家访”

这通常是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家长分别进行的访问,通过这样的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他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叮嘱家长不能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工作,使得学生感到教师和父母都是爱护他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教师家访是,家长要细心倾听教师的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也要如实告诉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来访,要热情接待,无论职务大小、地位多高都要抽出时间,热情接待教师来访。

2.“校访”“师访”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即家长访问学校,访问老师,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下面向家长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书信往来,定期不定期的由孩子带给老师,让孩子体会到这是正常现象,是对他的关心和信任;直接和教师面谈、交换具体意见时,可以适当让孩子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家长和学校教育配合,同时也益于孩子的社交成熟;有准备地参加家长会;特殊联系,家长针对特殊的具体问题和老师直接取得联系,以期谋求妥善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孩子在家里有异常表现、发生不轨行为、学习不努力、好习惯被破坏、成绩下降等,家长要处处留意,抓住孩子在事态变化中的思想、情感波动及时和老师联系,才有助于做好孩子的工作,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召集家长会议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方式

篇5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核心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核心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核心,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21-01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孔子的和谐思想源于对和谐社会的渴望。当今社会要达到社会和谐,应先从家庭和睦出发,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对我国的新一代接班人,进行合理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语》这本书里记述了很多教育哲学思想,如能让受教育者的“德”与“行”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便能将他们一步步引向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一 家庭教育

“家”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离不开孝道的支持。《论语》中的孝亲思想更是传统孝道的源头:

1.长幼有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其中“父父子子”的家庭观提醒现代的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长幼有序。“80后”、“90后”、“00后”长大的孩子中,90%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把他们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口里怕化,几乎个个成为小公主、小皇帝。在各种公共场合上,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十分常见,而这也是形成家庭成员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因此,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应得到广泛深入的教育。

2.敬老养老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治愈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这里,孔子提出“敬老”是人不同于动物特征之一。子女在给父母提供了生活必需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教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当我们提出的建议父母顽固不接受时,也不可改变对其的敬重之心,应理解、包容老人。两代人的思想肯定会有很大的分歧,尽量做到“和而不同”。

二 学校教育

在《论语•先进》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一个问题,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尊重了两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学习并贯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不要拿分数论学生水平的高低。班级制让老师面对的是个体差异很大的群体,老师应主动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积极发挥出潜力,让学生积极乐观地认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强调的也是给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因材施教。

三 社会教育

1.人与人

《论语》中多次提到“诚信”的重要性。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把人的“诚信”比喻成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零件,如果没有这个零件,整个车就散架了。同理,人若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没有“诚信”谈何做人?

如何才能做到“诚信”呢?对个人而言,孔子提出为人要有“内省”的精神,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觉悟,要有意识地不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2.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论语》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追求人与自然交融一体的人生境界。目前,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造成了生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到了不可小视的地步。孔子的思想对于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思想上,孔子提出了要重视。在行为上,孔子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给了我们方法:“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体现出一种维护生态平衡的自然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因此,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结合《论语》里的“和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使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拥有“和谐社会”!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Boys

XU Shaochen

(Jiangsu Hu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focu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boys, respectively, from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in three shallow to talk about how vocational school carry out the boys'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boys' education

中职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纪律观念差、心理健康程度低等共同特征,给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以男生为主体构成的学校,这些情况显得尤为突出。科学合理的男生教育,有利于他们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他们注重自身形象;有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他们收敛、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如何进行男生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

1 学校教育是中职男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中职生被社会认为是中考中的失败者,鲜有成功的体验,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很好胜很要强而且叛逆,一旦遭受到挫折会变得一蹶不振,长期这样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他们的心理就会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教育,循序渐进的层层深入研究与教育,最终在本质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1.1 加强男生心理研究,擅用男生教育方法

了解男生的内心世界来开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对男生教育也有指导意义的。教师应了解男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倾听他们在学校的想法。善于倾听的教师,在学习上是他们佩服崇拜的偶像,在生活中是他们可以求助、信赖、交心的朋友。教师要经常有意做个求助者,向他们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让学生深切地感觉你真心把他们当朋友,你就是他们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他们就可以向你敞开心扉。

1.2 开设男生教育课程,加强课堂教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教育,给男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男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也从而达到男生教育的目的。

中职校应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却还有那么多违法乱纪的中职生,其中男生占的比例很高。中职校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他们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开始逐渐迷失自己。在课堂内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可以让男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自我。

中职校的课程是以专业课为主的,基础文化课为辅的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将男生教育渗透在一些专业课和文化课中去,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男生为主的中职校多是机械类的专业课,要学习对机械的各项操作,就要培养男生有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开拓创新的素质。文化课中的语文课可以注重培养男生人文素养,让他们懂礼节、礼仪、修养等。中职校应开设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课程,培养他们踏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3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提高男生教育实效

在中职校开展一些以男生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比较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充分促进男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组织男生观看教育题材的电影和参加各种科技文化展示活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组织男生参加技能大赛,可以锻炼男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设一些男生社团,可以陶冶男生情操和培养男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男生参加就业与创业的培训与比赛,可以锻炼男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当然在校园内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海报、校刊、校报等形式宣传男生教育的信息。

2 家庭教育是中职男生教育的必要环节

事实上,学校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两者要密切配合。大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当然,家长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成为伟人,但肯定不希望孩子走上歪路。作为中职男生毕业后马上要进入社会就业与创业,他们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家庭没有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就会无法适从社会而被淘汰。

(1)注重言传身教,培养良好习惯。家长应以身作则的关爱国家、社会、他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行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

(2)营造和谐环境,塑造健康心理。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影响男生成长的关键因素,要建立和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对男孩子的心灵影响不可低估,男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自信、自爱;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自闭;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正义、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实际上,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联合起来,家长与老师利用网路通讯加强联系,学校可开展家长培训班,建立家长网上论坛等等。

(3)加强沟通交流,锻炼交际能力。家长不仅要关心男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男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多谈心,多给予理解,切忌对他不闻不问;家长要注重对男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对他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他的不足或缺点要及时帮助他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多鼓励少责骂,多谈心少动粗,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意识;家长也要多安排时间组织家庭文体活动、旅游,从而调理男孩子的心理情绪,更能锻炼男孩子的交际能力。

3 社会教育是中职男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是阶段性的,而社会教育则伴随着人的一生。中职男生的社会教育,在学校与家庭之外,当职业学校男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时,通过一定的文化设施和机构,组织一定的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具有一定的影响,使他们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与感触,从而来达到提升其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的目的,顺利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是:

(1)参与文体科活动,培植阳光心态。科技文化活动可以开阔中职男生的视野,激励其努力学好技能、以技兴邦;社会图书馆要针对当前中职男生的思想主流,多储备符合男生需求的书刊、杂志,以提高其再学习能力;社会技术技能大赛可以锻炼职校男生的操作能力、竞技能力、学习能力。

(2)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奉献意识。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中职男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勤工俭学可以锻炼中职男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社区服务着眼于教育,重点培养中职男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积极的进取精神;街道义工义卖活动可以培养中职男生对社会的奉献意识。

(3)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积累社会经验。社会化的就业与创业培训,可以培养中职男生就业与创业的意识,可以使其得到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校企合作单位可以锻炼职校男生的工作能力、就业意识;创业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创业平台和模拟市场交易锻炼男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通过这些途径既能锻炼男生的能力,又能提高男生的综合素质,更能提供给男生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男生经过中考的失败却没有放弃学业,而选择中职校学技能,希望将来踏入社会凭一技之长而有所成就。在此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面,加强了对中职男生的综合教育,使他们成为厚德精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向阳.以“心”换“心”带出一片蓝天――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9).

篇8

人们通常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基本形式。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①由于家庭的血缘、经济等关系,家庭教育一般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②家长与子女间感情深厚,彼此最为了解。③子女在家时间最长,与家长接触最多,彼此影响最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由于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通常是进行一般性的常规教育,加上学生多,个性差异大,教师往往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辅导,而家庭教育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当我们看到一批批孩子在学业、思想、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形成的千差万别时,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神圣天职。下面谈谈本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坚持的两个原则。

一.正面教育原则

对孩子,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激励他们自觉地要求进步。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表扬赞美犹如禾苗渴望雨露滋润一样敏感。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及时予以真诚表扬,从而激发孩子的荣耀感和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力量源泉。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将是难以教育的孩子。因此,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随意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做伤害孩子人格的事。严禁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孩子的心就麻木一次,自尊心就减少一分。如果一个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么再进行教育就困难了。

二.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首先,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督促孩子准时到校上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此外,在教育的思想内容上也应和学校保持一致。就拿学习目的性来说,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习,那么家长也应该以这种较高的思想水准来教育孩子;再如,学校老师从思想教育和生理卫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保持朴素的生活,不要吃零食,那么家庭教育也应该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时家长在某些问题上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可以通过谈心、通信的办法交换意见,千万别当着孩子的面任意说出有损学校声誉和老师威信的话来,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于教育是很不利的。

篇9

要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级管理的重担又落在班主任肩上。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因此,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在我多年从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对如何抓好班主任工作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班主任要加强性格修养,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关键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班主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其中就包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班主任为人和蔼可亲,工作耐心细致,所带学生大多数会养成温和、稳健的性格;性格和善、办事民主的班主任,所带的学生性格比较稳定、积极;性格冷漠、放任的班主任,所带的学生也变得漫不经心,随心所欲。这些事实证明,学生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影响。

1.班主任要热情开朗,精神饱满

做学生工作,第一条就是要有颗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心,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以前教过一名叫王敏的同学,人很聪明,但是成绩不稳定。我就经常找她谈心,了解情况,这才得知她母亲去世了,家里非常困难。我就告诉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家里的面貌,只有从现在做起,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未来才有希望。我还建议学校减免她的学杂费,经常辅导她,终于她的心境变好了,成绩也稳定了。

2.班主任工作要耐心细致,沉着冷静

粗暴是教育的大敌,耐心细致才是育才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班主任都应该做到镇定自若,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做好工作。我班有位同学,人虽不笨,但是脑子反应慢,作业很马虎,成绩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经常带他参加活动课,提高他的身体的反应能力。经常给他欣赏书写优美的作业,并和自己的作业对比,教育他书写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大脑反应快了,书写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这个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始终把“心中无差生”的思想植根于心中。无论学生是聪明的、听话的,还是笨拙的、顽皮的,都是可爱的,他们身上总有闪光点。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去帮助、感化、教育学生,要善于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自己在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受到别人的赏识;

其次,教师要以一颗诚心去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对待那些犯了错误,有某些缺点的学生,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批评教育他们一定要讲究方式;最后对特困生要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但要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观念,而且在生活上也要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到教师的温暖,主动去贴近教师。

三、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各科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明确,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自己的主要职责。班主任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而且要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各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等情况,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技巧。面对新的形势,班主任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和锻炼顽强的攀登精神,知难而进,圆满地完成学业。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班主任还要善于调动各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协调关系,共同搞好班级的教学活动。尤其要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和科任教师一起“对症下药”。要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面向集体,照顾两头,点面结合,尤其要正确对待差生,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爱心,帮助他们提高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小学生正是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期,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管理中,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把教育活动变成学生为主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纯粹的客体来看待,结果就会使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在对学生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活动中,切忌“灌输式”说教,应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活动氛围和丰富多彩的形式。班主任通过讨论、对话、谈心等,多给学生提供“倾诉”、“质疑”的机会,从而达到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以此推动学生由被动消极的道德约束对象发展为生气勃勃的、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思想道德主体。

除此之外,尊重学生个性的意见,容纳学生不同的观点,既是班主任民主管理的重要决策部分,又是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自我表达与发展的机会,同时不磨灭学生的创造力,给予他们帮助与鼓励,使得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都是班主任管理中应当注重的问题。

五、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加强思品课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定时开家长会,办好家长培训班。针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学生”等问题对家长进行了培训,增强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另外,通过家访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加强思品课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完《知法守法》一课后,为了增强教育效果,请当地派出所所长给学生作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的专题报告,提高了法律意识。

篇10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兴趣和技能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

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更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健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学习中。因此,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展示和显露自己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感悟、动手、合作探究等,教师从中启发、点拨和矫正。营造这样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滋养,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2.注重在团队、班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班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队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活动的主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矫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结合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利用学生爱好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不致于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心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许多心理素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

父母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和孩子谈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与孩子应该建立一种朋友关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谈,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权利。通过谈心不但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为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作出指导,还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自愿的与父母配合,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反而会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应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

三、在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与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居住的社区环境和现代网络、媒体的影响。改善社会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现代网络和媒体的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变社会的负面影响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只有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1期

篇1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其实学困生同样具有进步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有一个女孩,三年级时候转学来到我班,因为总是跟不上进度,所以我经常下课后给她补习。可是效果却不好,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终于有一次我丧气了,问她:“你觉得你究竟为什么会学不好?”她怯怯地说:“因为我懒。”我又问:“那你想学好么?”她低下头小声说:“想。”接着她告诉我,因为成绩差,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所以在他们面前就很自卑,一到学校就有种害怕的感觉。也因为前面落下的知识太多,学不会,所以慢慢的就讨厌学习,也就记不住知识。听了她说的这些话,我心里百感交集,许多类似的学生都将自己困在一个死胡同里,找不到出口。后来,我找到班里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让她们下课帮她温习,也让大家多和她玩。这样一个学期下来,竟比我亲自辅导效果还要好。我想,这是孩子进行了自我教育所达到的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很好的自我教育,老师和家长将会轻松很多。怎样使孩子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呢?首先要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然后自信、自强、自立、自尊地给自己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作用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除了老师辛勤教育,家长在教育工作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班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离异。有许多单亲家长,把子女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总怕孩子因为自己的离婚而不学无术,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使子女负载太多期望,却不知道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在考差了或是课堂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而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只要孩子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就万事大吉。这些都是单亲家庭孩子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学生,他们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爱,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他们的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同时,还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共同努力使这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班里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摇篮碎了,那么不得不迫使他比别的小孩早点站起来。有的小孩变得懂事,有的小孩变得孤僻,有的变得调皮。很庆幸我及时发现了一个男孩的变化。那是一个在我眼里很可爱的孩子,以前的他很有上进心,学习习惯也很好。但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不认真、爱走神,下课跟同学发火。于是,我把他带到一边,问他怎么了。这个孩子平时很喜欢我,见我问他,他先是摇头,然后慢慢的眼圈就红了。我试探性问他是不是爸爸妈妈吵架了,他哭着说:不是吵架,是离婚了。孩子终于在我怀里哭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也及时跟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个开始下滑的孩子拉住了。有很多学困生都是在最初下降的时候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进而越来越差。因此要减少学困生,除了解决现有学困生的问题外,保住优生及中等生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篇12

在班级管理中,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行为习惯或者学习习惯较差而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往往称之为“特殊生”。对特殊生的管理教育历来是班级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如果放松对特殊生的管理教育就会导致其习惯更差,甚至思想低迷,精神颓废,失去求知的信心,并且影响班级的学习气氛,还会给班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应该多想办法,尽最大努力管理好教育好特殊生。但是班主任如何教育好特殊生呢?我觉得对特殊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比较值得探索与尝试的方向。

有关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比较多。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我国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曹晓峰教授提出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可见个性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使得我们对特殊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1.家校合作,三管齐下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教育和培训系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目的,个性化教育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个性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三大教育系统的融合和统一。特殊生的形成原因大多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从家庭因素来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首先,有些父母的素质水平低,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其次,有些家长的不良性格和言行举止影响了子女。再次,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还有些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也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因素方面。首先,现代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功利色彩越来越重,社会也显得浮躁,从而使少数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影视、网络的普及,给学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烦恼和困难的逃避使学生更愿意生活在没有烦恼的虚拟世界里。再次,现代社会通信发达,学生可以从老师以外的很多途径获得各种信息,在增加知识面的情况下,也过早地使学生的想法成人化,甚至使有些学生对人生看得比较消极,丧失了积极的进取心。

学校因素方面。首先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往往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和帮助,但现实中往往与主观意愿背道而驰,相反个别老师会对他们挖苦,责骂。这样会使学困生很快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自信心不断丧失,甚至最终放弃学习。其次,在现有的教学中还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下,能接受的学生成绩自然好,而一知半解的学生考试自然比较差。再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任务重,压力大,在频繁的考试过程中,自然出现了经常受打击的学生,其丧失了信心,慢慢放弃学习,也成了学习习惯的学困生。所以看来想转化和教育好特殊生,从原因上来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和通力合作,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才能把特殊生教育好,转化好。

2.转换角色,落实主体

在个性化教育含义中突出了被教育对象,学生是个性化教育系统的中心和主体。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大多是老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接受。也就是说老师成为教育教学主体,而学生成为教育客体;在不少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把自己当作主体,不尊重子女意愿,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意愿强加给学生,周末很多辅导班学生疲于应付的现象等都能说明问题。在社会教育中,通常也是环境为主体,被教育对象通常被置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成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在个性化教育系统中,学校、老师、家长、家庭、环境等应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客体,都要有利于作为系统的中心和主体的学生的个人成长的目标实现为原则组织教育教学。因而在对特殊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或者是社会教育,都应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转变观念,因材施教

曹教授曾指出:“个性化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目的都是个性化的。”他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培养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看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传统学校教育中以知识教育为主、追求考试成绩等作为学生和学校的目标;个性化教育的学习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以及为适应社会发展、丰富人生经历、实现教育对象的自我价值主张、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终身学习需要而组织。因此,我们对特殊生个性化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发现他们个性中的智力强项和特长差异,赏识学生,满足他们个性中的智力强项和特长发展的需要,激发兴趣,表现自我,促使学生个性中智力强项和特长的成功实现。同时老师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尊重学生,尊重规律。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差异,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衡量或者要求特殊生。我们应该对他们的优点放大化,缺点缩小化,不断鼓励,提升自信心。同时在习惯方面坚持常抓,不断努力转化。总之,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满足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表现自我,走向成功。只有顺应学生的本性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开启其幽闭的心智,放飞其囚禁的情愫,从而使学生不断迈向个性化的发展。

篇13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他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教师的老师。古话说“身正为范”应该是校长的座右铭。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洁,办事公开、公平、无私。学校很多的工作需要校长进行指导甚至带头去做,他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

不少“关系户”为求得让他们的子女到学校读书,或说情或送礼品,对于这些,校长必须坚持立场,按章办事,不感情用事,在老师中、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在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中,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诸如聘任、考核、评优、福利等不能带有半点私心。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职工,像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人员,他们工作比较辛苦,学校发放奖金和分房等福利方面应优先照顾他们,校长的这种先人后己风格能够凝聚人心,给学校增强合力。校长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办事公平、无私是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他们对集体事业热情的重要前提。这样会使教职工和学校领导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教职工由于素质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常有矛盾和摩擦发生。要化解矛盾,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校长应有宽以待人、大度容人、以理服人的工作艺术。学校里各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长,优点和缺点并存,校长善于用人之长,使其充分施展才华,做到尊才、爱才,让他们在工作中真实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当前,学校渗透职业教育便是校长用人之长的最佳阵地。比如开展的各种兴趣小组,诸如书法小组、绘画小组、家电维修小组、种养小组等这些小组的负责人均是人尽其才。由于各人的素质不相同,在工作中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校长就要在开导,,不固执己见。而对于犯了错误的教职工,校长应有海的胸怀,能容人之过,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耐心细致地做对方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又要理解和谅解对方,在对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做出新成绩。不要为做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应把思想工作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在工作过程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理服人,会得到群众的拥戴,学校上下团结一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勤政

校长治校,最繁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从政。从政讲究艺术,“勤”字当头,但要看怎么个“勤”法。

首先要勤思。校长经常思考学校是否全面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就是说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总目标而确立的具体管理目标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比如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应试教育,学生老实听话便是好学生,这很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能够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得到发展。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学校要考虑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校长要经常思考各个阶段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多开动脑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勤工俭学方面的优势等等。还要多想办法进行外向开拓,利用社会力量办好学校,办出有地方特色的示范性学校。

其次是勤做。校长勤于巡视,深入课堂、办公室和操场,听课、查看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深入实验室、阅览室、活动室等,看看师生开展的课外活动情况;常常走进食堂和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伙食和休息情况,听听学生对生活方面的意见;深入到教职工中间,如走访一些家属、和教职工一起参加工作以外的活动,一方面能搞好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懂得群众的心声及群众的具体困难;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融洽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从学生的谈话中能了解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配合情况;适当走出学校,听取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与校外人员交换意见,能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完善学校的管理。

校长勤巡视、深入基层,还必须勤动笔。把了解到的情况作好记录,属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应被确定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来抓。勤动笔写心得、总结、报告和论文,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多钻研当今的教育改革动态,吸收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引进本校。

校长的“勤做”不单只是勤走、勤写,还应体现在一些细小的环节,当校长亲自送某一得了病的学生到医院时,当校长和师生一起种花种树时,或是当师生看见校长亲自去关水龙头时,当师生看见校长亲手把地上的纸屑检到垃圾桶时……,这些细致方面的勤,它的意义不亚于任何大道理。

再次是勤说。这主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现代的教育理论向教职工和学生作宣传报告、动员。经常运用演讲、座谈等方式向师生灌输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目标、现代的教改信息,环境育人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要求等等。

勤思、勤做、勤说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校长从政的工作艺术。

善公关

学校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人员,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和很多部门有密切的联系,作为校长,对外代表学校,怎样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呢?

处理好校长与上级的关系。上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都是校长的领导者。校长要接受上级领导,执行上级的指示。在执行上级指示时,一要领会精神,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上级的支持,但首先必须把本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模范学校,这样才能得到上级机关更大的支持和肯定。

理好周边部门及兄弟学校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机构如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