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5:3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为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 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占86.90%),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5.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
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打好现实基础。
(2)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2)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
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6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83-01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辐射技术在社会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广泛及深入。我们在肯定由辐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进步与便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此项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这种危害对于接触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身理遗传特性,无法得到彻底意义上的根治。从而,有关辐射防治以及应用安全的相关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本文着眼于这一实际情况,以我国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与制度建设及应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旨在于引起各方特别关注与重视。
1 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分析
在我国卫生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有关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落实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对于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构建始于1960年所颁布的《暂行条例》。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我国已形成了框架结构基本完善的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保障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安全及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支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其的认识。
1.1 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主体系统分析:从施动主体的角度上来说,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主体系统由上至下可以分为――国务院卫生部门省级卫生厅市级卫生处区级卫生局。上述执法主体在有关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应当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展开对执法监督工作的总体指挥与组织,并针对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及个人申请加以评估及审批。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针对所管辖区域内存在的违章及违法问题加以惩处。
1.2 放射卫生监督员体系分析:放射卫生监督员作为整个放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求由上至下,在省、市、区、县等行政机关内部设置专门从事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监督员工作体系。对于放射卫生监督员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专业性、经验性以及资质性。
1.3 放射卫生监督法规及标准体系分析:放射卫生监督法规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上述执法监督主体系统以及监督员执行各项监督工作所依赖的行动基准与参照。要求在充分结合放射卫生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各项具体规范、标准与细则予以可靠性掌握,为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妥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相应的技术支持目的。
1.4 放射卫生监督监测技术体系分析:放射卫生监测技术体系作用之下需要负责针对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场所、工作人员、防护设备以及有关放射源的储存管理工作加以详细审核与评估,并结合放射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相应的评价与监测工作,发挥其对技术应用的支持与保障目的。
2 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制度分析
简单来说,现阶段我国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制度的构建与开展是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要求放射行业雇用双方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以保障整个行业的建设发展以及各方参与者生命安全的法律法规。对于违反具体规范的行为,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制度同样具有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具体而言,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制度及具体操作条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版)中有关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内容的相关规定与规范:①国务院负责制定从事高毒作业以及放射作业的工作人员特殊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②要求在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储存及运输过程当中,用人单位负责为操作员工配备专门性的报警与防护设备。与此同时,在针对作业区域放射性元素含量进行剂量测定的基础之上方可开展相关作业;③要求在提供各种放射性元素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过程当中,通过说明书的方式,针对这部分元素、材料的基本性能予以详细记录及规范。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版)中有关放射卫生执法监督内容的相关规定与规范:①放射性同位素的存放应当在时间、空间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各类腐蚀性物品的存放相互独立,在做好常规防爆、防潮以及防腐蚀处理的基础之上,做好放射线泄漏的处理以及应急预案;②从工作场所的建设角度上来说,放射工作场所防护设施的建设应当与主体工程建设做到同时设计、施工、使用、验收以及投入;③在有关放射源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工作环境开展过程当中,均应当构建专门性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将放射源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的保障放射卫生监督执法监督工作能够有效且主动的落实到实处,要求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调整后的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各项管理工作权责。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体系与制度的构建可以说是执行某件事物的标准与基础所在。在我国放射事业的开展过程当中,只有通过卫生监督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卫生监督制度的落实,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据可依”以及“有理可循”,这一点需要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放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与制度落实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卫生监督;现状;体制
2005年,全国31个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已全部挂牌成立。[1]从此,我国制度化规范化的卫生监督工作局面基本形成。有的地方已经摸索总结出一套认为是行之有效地中国卫生监督体制,并正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2]但是,我国现今的卫生监督体制还不完善,离建立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改革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1.我国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卫生监督资源投入不足
1.1.1 卫生监督员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 截止2011年,全国各级监督机构中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有监督员2733名,市级15403名,县级58692名。全国卫生监督员平均配置为低于1/万的最低标准,导致无限的工作任务有极其有限的工作人员承担的卫生监督局面。[3]卫生监督工作涉及的学科多、能力要求高、要求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员保证。但是从目前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看,普遍存在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不同级别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学历差异比较大,省级卫生监督机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2.97%,市级本科学历占48.14%,县级本科学历占29.28%。[4]一些没有学历、没有专业职称的非卫生专业人员,或者在其他医疗卫生部门难以胜任工作的人员进入到卫生监督机构,这就降低了卫生监督体系人员的整体质量,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1.1.2 卫生监督机构保障不足 目前卫生监督机构从政府里得到的经费保障比较有限,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政能力也不大一样。导致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很多卫生监督机构就用业务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5]卫生监督人员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较低,加剧了人才流失,进一步导致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的下滑。
1.2 卫生监督职能界定模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全,职能界定不清。[6]2002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调整为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2010年,部分地区食品卫生监督也从卫生监督部门移交出去。多头执法、各自为阵,有利益的事争着做,无利益的事互相推诿、扯皮,与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不畅,也让监管责任难以有效落实。[7]卫生监督机构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执行权过程中,对上不能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又没有得到其他执法机关的支援与协助,也无权组织联动执法。但却要承担一定的执法责任。这种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情况让卫生监督工作严重受制。
1.3. 卫生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理念不清
1.3.1 执法监督工作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国家一向对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非典和甲流后大量的社会资源开始注入到疾病的预防控制。但是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被逐渐淡化,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培养落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作用明显被轻视了。
1.3.2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不新还有很多地方投入和举办卫生事业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管理却要滞后很多,执法监督软弱无力。[8]而且研究卫生执法工作不足,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1.4.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经过卫生部这么大规模的体制改革,但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仍实行事业编制 [9],职能定位为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的执行机构。长期以来,卫生监督体系的运行体制不顺,工作职能定位不清。
2.我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道路
2.1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政府应该重视卫生监督工作,建立适宜而灵活的投入机制。要政府建立这样的机制,卫生监督体系自己需要调查清楚:(1) 怎样的人力配置才能使卫生监督体系更完善;(2)怎样的投入和怎样的工作条件才能维持日常工作,稳定队伍,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2.1.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按照财社[2000]17号文件的规定,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所需的经费应由同级政府预算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但这一政策在基层得不到落实。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导致有些地方靠执法罚款来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转,严重背离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大财政投入,能够很好的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1.2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工作能力 根据《2011-2015年全国卫生监督员培训规划》,卫生监督机构要定期培训和考核卫生监督人员,完成国家级卫生监督专家、首席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基层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端引领、结构合理、覆盖基层的高素质卫生监督人才队伍。提高卫生监督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2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 卫生部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卫生监督要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同级卫生监督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中的卫生监督职能机构合并,形成新的卫生监督机构,归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这样一来就可以,统一协调管理,减少环节和矛盾,保证信息畅通,明确卫生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侯峰忠.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现状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6
[2]王选平.中国卫生监督体制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1):32-35
[3]侯峰忠.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6):410-413
[4]陈刚,陈文,孙梅等.《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研究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49-152
[5]谷政,黄浩,孙梅等. 剖析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的根源及作用机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4):319-320,310
[6]李程跃,蒋虹丽,陈锐等.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职能缺位[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317-318
[7]司远仁,姚硕,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4):51-52
二、不断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好中央转移支付卫生监督人员培训项目,按照全面、系统和分级的原则,做好各专业执法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卫生监督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卫生监督员培训长效机制。继续加强政风行风、政治和纪律教育,着力提升和打造卫生监督队伍政治、法律、业务“三个素质”,执文、执言、执事“三个能力”,严格、严密、严肃“三个态度”。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演练,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积累现场处置经验。进一步夯实执法基础,抓实基本功,提高执法效能。加强卫生稽查工作,强化抓手作用,深入开展本级、层级、专项稽查,建立卫生监督稽查通报制度,促进卫生监督有力、执法规范。加大卫生监督专家型高端人才和基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卫生行政执法队伍。
三、扎实开展各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
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领域的卫生安全问题,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权力即责任”的理念,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增强依法全面履职的意识,力争在各个监管领域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加强公共场所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深入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探索多部门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新模式,加强五小行业监督管理,推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美容美发场所、游泳场所专项监督检查。积极探索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二次供水的许可和日常监督,推广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水污染事件报告程序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供水单位卫生管理,督促供水单位完善卫生设施。
(二)加强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的监督。完善医疗服务日常监督制度,深入开展以医疗质量安全为主线专项检查行动,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推行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探索与社保、新农合定点挂钩;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地区,以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为重点对象,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狠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非法行医大要案、典型案件的查处;加强血液安全监督,在加强医疗机构、单采血浆站血液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临床用血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建立辖区内医疗机构基础档案和日常监督档案,强化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和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提高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继续抓好医疗广告监测和违法医疗广告的查处工作,建立良好的部门协作沟通机制,建立医疗广告监测、通报等制度,着力探索和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三)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以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规划为契机,切实履行好卫生部门监管职责,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管理,为社会和广大劳动者提供优质、公平、公正、科学、便捷的职业卫生服务。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加快《放射诊疗许可证》发证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开展放射诊疗防护专项监督检查活动,从维护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利益出发,切实加强监督监测。
(四)加强学校卫生与传染病防治监督。完善与教育部门对学校卫生的“三同时”联动机制,做好学校传染病、饮用水卫生安全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向政府报告率、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率达到100%。督促指导学校完善饮用水和晨检、因病缺勤登记、传染病报告制度;会同教育部门重点做好春、秋季开学前学校卫生监督指导工作。认真执行卫生部《传染病日常监督工作规范》,组织开展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医院感染监测监督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对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传染病防控职责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督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长效机制。
四、积极完善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为副科级建制全额单位,编制39人,实有36人,拥有专业卫生监督人员36人,监督业务用车8辆(其中卫生应急专用车辆2辆、卫生监测车1辆、稽查车1辆、执法用车4辆),办公用房1100平方米,业务用房900平方米,饮用水、室内微小气候等现场快速监测设备6套,摄像机、照相机等现场调查取证设备7套,现场处罚出证设备5套。办公电脑28台。
截止年6月25日,全县各类卫生监管服务对象其中:医疗436家,学校57家,公共场所137家,放射13家,职业健康检查2家,采供血1家。此外我所还承担着全县公共场所、饮用水、放射诊疗机构的卫生行政许可受理、现场审查和发放工作,从业人员卫生法律知识的培训工作。
二、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年,我县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机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联动管理,不仅有效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而且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力的保障了全县人民的健康安全。
二是办公条件和执法装备整体水平提高。
一是去年省厅为我所配备了60台办公电脑全部配置至所及乡镇一级,投入卫生监督工作一线,配备饮用水、放射、室内环境监督设备、执法记录仪和摄(照)相机等30余台件。我县卫生监督监测设备条件大大的改善。
三是卫生监督队伍执法能力大大提升。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妇女病和职业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十分钟服务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市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其它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暴露了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辖区卫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举措。因此,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
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群众健康素质为目的,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整体提升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常态运行机制和应急运行机制有效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使公共卫生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与控制能力、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公共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网络健全、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要求,全面建立区、街道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及日常办事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督查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的各项工作,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属地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以转变职能和理顺关系为核心,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现有卫生执法机构及队伍的作用,按照人口、服务对象的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区域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区卫生监督所为中心,二级卫生监督分所为支撑,部门配合协调,街道、社区参与协管的、与中心城区地位和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综合执法,拓宽卫生执法领域。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建立公共产品的卫生安全预警机制。全面实现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长效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以及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和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提高现场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各项基础性工作实施水平;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减少新生儿缺陷和妇女病保健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与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无关的业务。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强化传染病日报和普及网络直报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在保障传染病控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同时,疾病控制逐步转向慢病防治和行为干预上,为创建健康城区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慢病和综合防治网络,加强对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评估,不断拓展新的工作内容和领域。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科普讲座、健康科普资料、健康科普活动进社区,创建“星级健康家庭”、“星级健康教育单位”、“五星级健康教育社区”等“三进三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健康教育为平台,积极争取部门配合,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
(四)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高度关注弱势人群,逐步解决“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促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三年内,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全面建成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率90%以上,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全科医学培训率95%,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率达100%,通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考核验收,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房屋等各方面的便利。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卫生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上来。要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和考核,把公共卫生工作完成情况列入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区发展计划、卫生、经济发展、财政、人事、体改、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二、总体目标
公共卫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创新有新推进,质量管理明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指标达到上级要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社会满意度有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体系
1.加强爱卫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区爱卫办建设;加强乡级爱卫阵地和乡、村爱卫队伍建设,确保爱卫体系健全稳固。
2.加强血防组织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调整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完善区血地办规范管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专题会议,开展相关人员培训,稳固血防队伍。
3.深入推进公卫体系建设。以强化指导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建设;以便捷、高效为原则,以信息共享、提高质量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管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以提升人员能力、完善工作程序、推进医防对接为重点,统筹加强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为重点,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卫生监督协管报告体系建设。
4.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以完善预案、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应急演练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建设。
(二)健全机制
1.建立卫生创建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文明办,探索建立卫生镇(村、社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强化促进卫生创建工作。
2.建立量化分级管理机制。以强化自律、规范监管为目的,实施个体诊所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
3.完善卫生行政审批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公平、公正、规范,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审批职责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处罚审批事后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管理。
4.健全基本公卫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财政部门,建立稳定的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资金拨付机制。
(三)强化服务
1.强化培训,提升人员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集中培训、技能比武等形式为手段,组织开展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提高乡、村临床和公卫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2.强化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以创新为推手,坚持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推进试点项目,加大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等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推广新机制、新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3.强化督导,提高指导能力。坚持落实并不断完善季度公共卫生工作督导检查和例会制度,不断促进提升工作水平。
4.强化重点,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健康档案质量管理,综合实施培训、指导、督导、考核工作措施;二是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随访、体检、健康指导等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应;三是突出提升健康巡讲能力,全面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健康有新突破;四是强化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全面启动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五是认真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
(四)促进健康
1.夯实健康管理工作基础。加强死因登记工作,全区人群死因构成情况基本摸清;0-6岁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人群登记率达到预定指标;卫生监督管理对象全面摸清;加强职业危害检测,全面摸清职业危害企业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一、近年来,我们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架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着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架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村级防保员的专业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规范计划免疫管理,完善艾滋病防控体系,健全精神病社区康复网络,针对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监测薄弱环节,加大了工作力度。
(三)妇幼保健工作又上新台阶。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培训,推动免费婚检实施,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狠抓医院产科规范建设,0-5岁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健全覆盖全市各个镇区的妇幼卫生信息报告体系。
(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落实新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做好《食品卫生许可证》更换工作。开展针对重要节日、重点行业和高危食品的卫生许可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承担起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能,做好城镇及农村流动酒席加工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全面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和传染病防治管理等卫生综合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
(五)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依托市人民医院的市“120”急救中心,下设包括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在内的28家医院急救站,形成市、镇(区)二级急救网络,覆盖全市各个区域。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现代化的指挥调度系统,中心与28个急救站之间实行微机联网,全面实现微机化调度。
二、在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水平,加快推进“平安*”建设,今年我市卫生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进程,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目前新建的市疾控中心项目已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可于近期内实施搬迁;市*医院(传染病院)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内可以投入使用。
(二)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健全职能、转换机制、落实责任、提高水平、改善服务上来。通过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化管理制度,转变服务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各级防保机构要严把人员准入关。市疾控中心、市博爱医院、埠湖医院、结防所等市级防保机构要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镇村防保机构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工作质量监控职能,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防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进一步加强重点疾病防治工作。继续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分析预测工作,加强人禽流感、非典等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落实遏制艾滋病防治措施,从疫情监测、宣传教育、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防治工作;继续加强鼠疫、霍乱、登革热、乙肝、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动物以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阻断动物传染病向人传播;进一步推进预防接种工作,加强计划免疫,强化流动人口免疫接种;做好碘缺乏病、肝吸虫病等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促进精神病社区防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强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四)以产科质量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妇幼保健工作。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妇幼保健工作责任制,提高母婴保健服务能力。以“降消”项目为契机,提高镇区医院产科、儿科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继续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的管理。大力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年,成立了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年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20*年起,全区15家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涵正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变,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本区已有7所一级医院基本达到了*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标准。CDC功能已实现由传染病防治向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并重拓展,全区已初步构建起由疾病预防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与此同时,本区有效控制了病毒性肝炎、伤寒等6种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至269.*/10万,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12种传染病已被消灭;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本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今后可能面临的各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峻挑战的战略高度来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和协调利用效率不高;管理体制不够通顺,缺乏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处理和管理各种危机能力不强。此外,公共卫生经费常年偏低,特别是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0*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告诫我们: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是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屏障。
二、主要目标
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战结合、应急优先”为原则,坚持常态运行和应急反应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同步。完善建立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网络为支柱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成应急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与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努力保障城镇、农村公共卫生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应急指挥控制系统
应急指挥控制系统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行政指挥和技术保障系统。该系统有三个结口对外连接:向上与市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中心连接,平时做好预案编制和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调动全区卫生资源,及时组织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向下连接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各哨点,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掌握突发事件先兆动态;横向与*区灾害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多重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相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应急调动全社会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资源。区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机构设在区CDC。
(二)信息管理系统
建成以全区疫情信息网络为主线,覆盖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的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平时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决策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技术保障;紧急状态时,便捷地转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和全区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内部信息网络。
(三)预防控制系统
预防控制系统的主干是区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CDC在市CDC指导下,实施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点,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方面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要采取专业与社会相结合,注重依靠区、镇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落实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措施。
(四)医疗救治系统
该系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2、化学和职业中毒救治网络;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4、医疗救护网络。要在原有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革医疗运行机制,建成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系统,为各种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医疗救治保障。
(五)人才培养系统
人才培养系统由区卫生局人才服务中心、医学会和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组成,分别承担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五支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该系统的建设的重点是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培养的重点是不断提高上述五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六)卫生监督系统
该系统包括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基层若干卫生监督分所及基层卫生监管员,在区卫生局领导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督促社会各方面严格遵守有关卫生法规,营造社会自觉守法的氛围,推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七)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依靠政府统筹协调和社会各方参与配合,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自职责,根据应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运转。要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公共卫生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四、建设内容
(一)三个网络
1、预防控制网络
根据*区区域卫生规划(20*~2*0年),参照*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年启动CDC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CDC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CDC必要设备的添置,第三季度完成CDC迁建至新城区设计方案,第四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疾病预防应急处理能力、防治实施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培训指导能力达到*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需求。形成以CDC为轴心,连接镇(街道)、村(居委)的三级预防控制网络,逐步理顺区妇幼保健所、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和精神卫生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职能,做到预防归口,资源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CDC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优势效应。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本市贯彻《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结合*区行政区域规划,完成全区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上来。进一步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点的疾病预防功能,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和群众团体,在各镇(街道)和小区,组织一支有一定数量的疾病预防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2、卫生监督网络
根据*区区域卫生规划(20*~2*0年),参照*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年启动卫生监督所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卫生监督所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快速检测、现场检测设备配备,完善通讯、取证、信息网络建设,20*年第四季度完成卫生监督所迁至新城区的设计方案,20*年第一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监督办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指导能力能在相当时期内适应*卫生监督执法的需要。形成以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为核心,横向延伸到全区各有关部门、行业,纵向延伸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卫生监督网络。
完善和健全辖区内卫生监督垂直领导、覆盖全区各镇(街道)、社区的公共卫生监督员队伍管理体制,实现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能力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员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到20*年,各镇(街道)组织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的社区卫生监管员队伍。
3、医疗救治网络
(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
*市公共卫生中心、*医院和中心医院为辖区内传染病救治网络中心。依靠*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区内传染病住院病人;*医院、中心医院设置相对独立、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的传染科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肝炎门诊和肠道门诊),设有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三大常规检验设备及移动式X光机);*医院、中心医院传染科门诊应设置隔离留观室各6~7间,10~15张病床,作为传染病长效常态管理的备用床位,上述建设于20*年第二季度完成。
20*年底完成其它综合性医院传染病专用门诊建设,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分布清晰,无相互交叉,并配置相关设备,传染病专用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肝炎门诊。20*年底完成传染病门诊医务人员专门培训,20*年底医院污水全面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2)化学和职业中毒网络
*医院为救治中心及基地,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为一线急救基地,其他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急救点和转送点。*医院为*石化化学医疗急救的主要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抢救),并作为*化学工业区化学救治的后方医疗机构(负责该区域化学伤害的后期治疗、康复)。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作为*化学工业区化学医疗急救的一线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紧急抢救),配备相应的急救设施设备。加强职业病和意外伤害救治等相关医护人才的培养。
(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
*医院和中心医院为救治中心,接受区内其他医疗机构无力处理的病人。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作为一线的医疗救治点,承担力所能及的病人救治和重危病人的应急处理。*医院和中心医院进一步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添置必须的抢救设备。
(4)医疗救护网络
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护分中心和四个医疗救护点;通过建设电脑化的信息指挥中心,将分中心和救护点有机拼成一个整体,使出车时间、回车率达到*市的规定标准;更新救护车辆,加强人员培训,使目前的低水平的转运型医疗救护逐步提升到院前急救型的医疗救护。
(二)两大工程
1、卫生信息工程
20*年底完成覆盖全区卫生系统的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向下延伸到社区、镇、村,向上与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衔接,并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支持系统的有关功能。
20*年底初步建成卫生资源、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四大数据库,基本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疫情报告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四大应用系统。
2、人才建设工程
建立一支20—30人左右规模的,由区CDC、区卫生监督所以及本区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各有关学科业务骨干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这些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定期进行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按统一指挥,迅速组织开赴现场,及时开展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培养和引进2—3名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大力增加志愿者数量,壮大公共卫生人员规模。到2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加大全科医师培养的力度,在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加紧专科医师向全科医师职称转换的培训,到20*年全科医师数量达到一级医院医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加强科目培训,20*年度完成区内80—100名医务人员ICU、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20*年度完成区内50%医务人员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
到20*年,完成全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的疾病预防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区、镇政府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督查小组,具体承担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督查、质量控制、经费投入等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区卫生局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切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区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和完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
(二)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
在保证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经费的同时,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治疗、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区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人员经费,按照公务员标准予以保证,对120急救系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镇财政对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和收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提高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到20*年达到15元/人,到20*年达到每个居民每年20元。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给市场,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逐步将公共卫生机构中的此类业务向市场转移。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
在推进公共卫生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完善定编、定岗、定员和定责的公共卫生人事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机构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要努力实现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功能,镇村卫生机构要在20*年全面完成人员报酬、经济运行、人事管理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要强化科技兴公共卫生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降低公共卫生运行成本,加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植力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依法加强公共卫生监管
强化依法监管公共卫生观念,加强公共卫生执法装备,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建立对公共卫生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教育,强化对有关卫生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公共卫生依法治理。
(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深化健康促进工作
为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从根本上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疫、检疫、监督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四大业务环节的信息,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平台汇集到中央数据中心。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尽而达到疫病监控和防治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搞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张玉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方法和措施:
2009年根据畜牧兽医局统一部署,在总结2008年田园、温泉、卡斯、柯街4个乡(镇)共8个村,32个合作社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春、秋两防同步在全县开展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完成生猪佩带率达100%,牛、羊任务数100%。
(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实施动物标识及溯源体系建设,确定信息员。负责县、乡、村人员培训;负责检查指导乡(镇)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
(三)08年非试点的乡(镇),要采取试点,形成以点带面开展此项工作。
(四)在年末完成任务数100%。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确定一名信息管理员,确定后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崭新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繁琐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29个试点县之一,因此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高度重视,要认真按照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一)组织保障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具体组织实施。为确保溯源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乡镇要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各乡镇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为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从根本上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疫、检疫、监督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四大业务环节的信息,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平台汇集到中央数据中心。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尽而达到疫病监控和防治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搞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张玉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方法和措施:
2009年根据畜牧兽医局统一部署,在总结2008年田园、温泉、卡斯、柯街4个乡(镇)共8个村,32个合作社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春、秋两防同步在全县开展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完成生猪佩带率达100%,牛、羊任务数100%。
(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实施动物标识及溯源体系建设,确定信息员。负责县、乡、村人员培训;负责检查指导乡(镇)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
(三)08年非试点的乡(镇),要采取试点,形成以点带面开展此项工作。
(四)在年末完成任务数100%。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确定一名信息管理员,确定后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崭新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繁琐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29个试点县之一,因此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高度重视,要认真按照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一)组织保障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具体组织实施。为确保溯源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乡镇要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各乡镇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目前,我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1]。副省级城市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面,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副省级市政府拥有省级政府的权限[2];另一方面,副省级市的经济总量巨大,在区域政治、经济、卫生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00年1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行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多年,卫生监督机构得到了全面发展[3]。鉴于副省级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因此,研究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运行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分析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15个副省级城市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的相关文献,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30日。
1.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机构名称、成立时间、内设机构和机构编制情况。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的分析均通过SPSS13.0进行,计量指标计算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和标准差;计数指标计算其频数和频率。
2 结果和分析
2.1 机构名称 从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来看,最主要的命名方式为市卫生监督所,其次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另外分别有1个市采用市卫生监督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这三种命名方式。其中部分市卫生监督机构名称出现过更名的情况,成都市卫生局执法监督支队由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所更名而来,深圳市卫生监督局由深圳市卫生监督所更名而来,济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由济南市卫生监督大队更名而来,青岛市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由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更名而来。
3 讨 论
3.1 结论
3.1.1 机构名称不统一与未能依照相关规定命名并存 目前,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有市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监督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五种名称,机构名称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机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4]。而在这四种名称中,市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监督局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这四种名称均未能依照相关规定命名。2006年印发的《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统一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卫生厅(局)卫生监督局、县(区、旗)卫生局卫生监督所[5]。按此规定,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应命名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
3.1.2 机构改革步伐不统一与机构改革不断探索并存 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另外有少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为2003年和2004年成立,这反映出15个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步伐不统一。而2000年,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2001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另外,部分副省级城市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成立之后也在探索更名,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上不断探索。
3.1.3 内设机构专业化设置与数量差距悬殊并存 从15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内设机构最少的为8个,最多的为16个,平均为11.5个。一方面反映出各副省级城市卫生监督机构能够专业化地设置内设机构,这也符合《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省和副省级城市的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相应的专业科室”。但同时,内设机构差距也比较悬殊,一方面内设机构数量过少不利于工作开展的专业和细化,另一方面内设机构数量过多也与机构数量精简的原则不符。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系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3]。卫生监督是国家管理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其基本任务是保障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正常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它是一种行政权意义的执行活动,体现的是国家行政职能。经过十余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卫生监督机构其职能和责任趋向行政部门转变[2],本次调查显示在组织体系方面,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体系性质目前尚不统一,机构名称也有很大差异,尤其卫生厅(局)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后,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问题如何解决是个难点。卫生监督机构职能调整以来,多数机构餐饮服务监督职能移交食药监部门,县区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未承担消毒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监管、职业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职能,可以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卫生监督职能划分尚不统一。此外,实际工作中卫生监督机构与食药监、质监、工商、安监、环保等部门在部分监管职能方面交叉,导致重复执法,推诿扯皮,行政执法效能低下,也使卫生监督队伍陷入迷茫[4]。
1.2全省卫生监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并指出[5]。若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按现有人口数配置,要实现该目标,至少需增加卫生监督员328~2516名;若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卫生监督员的缺口更大。因此从本次调查来看,全省离2011年卫生监督员配置的目标数还有很大的差距,卫生监督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此外,辽宁省卫生监督人员学历构成方面与《2005~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要求中的2010年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省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呈现老龄化状态。
1.3全省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
建设与国家规定的标准仍有差距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76号)要求,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与国家要求的标准仍有一段差距。全省工作场所配置不均匀,有71家(占56.8%)的监督机构工作场所靠租借,省级和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筑规模均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全省14个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中,仅有两家有自主产权;车辆配备情况较差,全省车辆配备为12人/辆,其中有6个县区车辆配置为0台。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取证工具配备不理想,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配备均低于国家标准;全省各个地区之间快检设备配备不平衡,个别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快检设备配备为0件。大部分监督机构执法装备不足,甚至严重短缺且陈旧落后,难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监督监测目标,严重影响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6]。基础装备的配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卫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卫生监督执法效能的提高。
2建议
2.1将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带来的挑战当作卫生监督部门自我转型的机遇,化被动为主动
自2000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因其职权并非法定,而是通过卫生行政机关委托执法,先天存在机构职能权限定位不清问题[7],尤其此次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得卫生监督机构更加被动,因此建议全力推动卫生监督员分级管理试点工作,与全国卫生监督同仁共同努力,争取中央编办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方面给予支持,将卫生监督机构划入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系列。只有这样,卫生监督机构的性质、名称、级别、内部机构设置、承担的职责等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2.2严格准入、强化培训、加强管理注重卫生监督员人才队伍建设,把好招录关口
当前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普遍偏紧,不能适应工作的开展。应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辽宁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员准入制度,构建合理的卫生监督人才体系,全面提高卫生监督员学历层次,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卫生监督员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建立专业比例合理的卫生监督员队伍。调整人员结构,增加对法律、计算机、检验等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卫生监督机构,国家在每年的、复退军人的安置中要考虑卫生监督机构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有规划地逐步建立完善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制度和组织体系,分层次分级培训到各级各类卫生监督人员,举办一些中、短期培训班,加强成人的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水平。此外,可以在高校开设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卫生监督后备人才,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