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5:30: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开设焊接专业英语的意义
作为焊接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事现场的一线作业,而焊接专业技术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讲,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因此,开设焊接专业英语已是大势所趋。
二、焊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焊接专业英语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对专业术语能看懂能翻译等。该课程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传统的焊接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弊端:(1)重视不够,在进行教学计划编制的时候使其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2)教学模式欠佳。焊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体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3)实践环节跟不上。焊接专业英语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很难实现工学结合,做学合一。在实践环节上节本处于脱节状态。(4)考核方式单一。焊接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考察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主要应构建:以工作过程所需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已真实职业情景为代表的教学环节三部分。按照这个内容,焊接专业英语就需要以焊接专业知识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最新的专业技能知识为依据,进行英语基础语言的应用性练习和专业英语的实践性应用进行融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此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是要是以“能力为本、够用为度”,强调专业知识与职业需求能力的匹配,焊接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就重在与其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培养,突出岗位实用性。
四、实现途径
1、引起重视。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高度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重要性,分配一定量的课时数,保证学生在现有的学时下初步掌握焊接英语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也应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其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并实施。
2、改变教学模式,加入相适应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块,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把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在具体教学中穿插口语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授课教师将英文任务书提前准备并印发给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中的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能完成项目首先必须能阅读并翻译教师提供的任务书,进而完成教师所分配的焊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和检测了学生本阶段的理论学习成果外还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了相对应的焊接技能的训练。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在编制情境学习要求时就明确具体考核的标准。课程考核主要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贯穿情境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对学生的英语版任务书的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最后总结的专业英文知识点进行点评并反馈,将本学期所有的任务的累积成绩进行加权作为该学生焊接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最后成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焊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有许多的创新点。首先,它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其次,一学生为主体,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托实际工作任务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基础英语语法的训练,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践环节的实施;最后,使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考核更加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计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级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致力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是进行会计行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思想,也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指导。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基于社会发展着重进行学生生活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能力本位需求作为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做出合理的会计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参照点,将会计职业需求及工作要求与会计专业教学基本特征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现阶段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较为宽泛,但是工作过程中专业符合程度较高,因此所需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专业与技能素养。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征,即会计专业教学与评价中应着重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教学,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又系统的知识理论,具有复合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素养。此外,将工作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学生的财经语言表达及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撰写财经应用文能力培养、财经资料检索能力培养、财务岗位执行能力培养等全面综合起来,并融入到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中,形成优化教学结构,加大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主要是先明确教学体系与技能训练体系,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以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优化进程与质量。
1.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设计思路
职业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一些技术化的操作技能培养也逐步走入了职业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中,职业院校开始推进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以实现动态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将会计工作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进行整合融入到会计教学中。近年来,一些院校已经着重参考工作与社会需求进行了课程优化设计与实施,一般而言,在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会计专业教学优化设计过程中主要坚持的设计思路有:一是坚持市场与就业的导向地位,全面熟知社会行业需求,为课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以便于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二是根据会计行业工作过程中实用的应用技能进行课程编排,建立起实用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的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三是坚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能力培养分割成具体的实践模块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四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着重进行工作岗位与能力的结构划分,并将其融进教学内容优化工作中;五是根据行业工作发展动态进行项目教学活动,并在项目教学中加大教学课程的开发,制定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六是加大会计专业能力的整合与优化,在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中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优化与改革设计主要基于以上几点设计思路,具体的设计实施与应用主要分为四步进行。
2.会计专业课程优化设计内容
(1)专业教学基于市场调研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主要是进行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需求进行调查,同时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情况及企业财会用人规格也要包含在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中。会计工作过程中的专业软件应用、专业财经文章的阅读及财经国际法规规范都应该在市场调研中加以注意,并于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中加以体现。
(2)基于会计岗位与能力分析构建特色课程
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要根据市场调研与岗位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化教学课程,如专业财经杂质阅读及财经发展趋势解读课程、会计软件学习与应用课程等,这些课程需要参照设计与优化思路进行特色制定。
(3)解读会计工作过程,重构教学结构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先进行课程设置,还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成符合企业项目开展的实用结构。此外,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还应该就具体化的细节进行结构细化,实现每一课程环节都有相应的优化设计要求。
(4)拟定会计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组织结构分析后便需要进行最终优化课程的拟定工作。课程的拟定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化内容设计,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项目实训,争取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内容开展的主导。
三、结语
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全力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职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顺应社会与国际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11-4
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如今即将步入4G时代,在网络通信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人性化服务的同时,社会对通信技术领域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市场饱和度的增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通信产业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尤其在无线通信、光通信、移动终端等业务领域尤为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知名通信公司,纷纷在西安高新区布点,区内现已聚集的几百家通信企业。急需大批专业的通信产品应用部门的设备管理与维护、通信业务部门的营销、服务、管理及设备维护、通信网络和终端的维护与管理、通信产品测试、销售与售后服务与维修、通信工程公司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调试等方面的人才。
如今,我国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已形成了由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此外,还有相关通信专业培训机构的加入也更加丰富了培养机制。各个层次的院校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其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所不同,当前按照市场需求;应用型及实践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最急需的。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通信技术人才,相关培养院校应当在其课程体系上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1 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原则
对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依据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确定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把工作过程中复杂的工作内容结构化,以学生为主体,以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为主要目标和要求,开发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进行教学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其课程标准应对相关“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特征,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通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1]。
1.2 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
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了解到,在通信行业的企业中,有很多岗位非常需要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岗位群分析如表1所示:
主要就业行业(企业) 主要就业岗位(群)
通信运营企业 电信营业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等
通信设备/产品制造企业 测试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
通信工程及代维企业 安装调试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
通信产品流通企业 市场营销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等
表1 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信技术课程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3.1 通信终端生产与维修
主要有专用工具如手机综测仪等的使用;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故障诊断;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检测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使用测试仪器等专用仪器与工具的能力、诊断通信终端设备故障的能力、检测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以及维修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
1.3.2 通信设备及产品的营销
主要有通信产品咨询;通信产品演示;各部门协调;客户销售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掌握通信产品的特点与用途的能力、熟练操作通信产品各项功能的能力、进行良好的计划、沟通的能力以及进行通信产品销售的能力[2]。
1.3.3 程控交换运行维护
主要有本局配置;开局出局配置;设备安装;设备维护;业务管理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配置程控交换机的能力、能安装维护程控交换设备的能力、管理程控交换业务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4 传输设备维护
主要有传输设备工程安装;传输设备工程调试;传输网日常管理;业务配置与网络保护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安装调试传输设备的能力、进行传输网日常管理的能力、进行传输业务配置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5 通信工程监理
主要有通信系统规划;通信设备安装指导;通信线缆铺设指导;监理报告撰写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熟悉电信工程实施规范的能力、指导通信设备的安装的能力、撰写工程报告的能力以及进行初步的工程概预算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置
鉴于以上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主要对课程进行两个体系的设置:
2.1 通信技术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体系开发归纳、总结学生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形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中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锻炼学生身心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包括基础应用英语等18门课,通识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如图1所示)
图1 通识课程体系设置
2.2 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技术专业方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形成了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且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2门专业支撑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 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实现与评价
课程实施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重视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涵盖专业能力要点,更应关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职业素养要点,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点等诸多方面。
图3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设置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重视校企合作,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良好对接,能够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专业通信技术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青泉.通信类高职新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2]徐献灵,李靖,李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改革理念;教学内容;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electrified railway technology specialized english;reform idea;teaching contents;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23-02
0引言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逐渐接轨国际轨道交通先进水平,国内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频繁合作,中国铁路已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无论是进口轨道交通设备的运用、维护、维修,还是出口轨道交通设备的售后服务,以及进口生产设备的使用,专业英语能力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岗位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同时,对于轨道交通行业而言,又存在着专业词汇量大、技术文件专业性强、没有可以借助的得力翻译工具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足见专业英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能力之重要。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本人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历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在此之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中,学生方面的消极因素是诱因,但教学方面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二者互相作用,导致恶性循环,课程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下面分别就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我将主要针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生情况分析一下学生方面的原因。从该专业的历届学生入学成绩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都在20分~30分左右。为获取大专毕业证,必须通过的全省应用英语等级考试(难度低于全国英语三级考试水平)的一次性通过率不足80%。可见这个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弱。另外,他们对英语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更确切地说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通俗易懂的基础英语都是件难事,更何况枯燥晦涩的专业英语?更重要的是,该专业学生在思想上对专业英语不够重视,他们普遍认为学习专业英语是浪费时间,学了也没什么用!总之,英语基础弱、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面的因素: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一些长篇累牍的专业文章的罗列,一方面这类文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偏难,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偏离学生实际需求,既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因此,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另外,由于上述的学生的态度,他们在课堂上自然不会配合老师教学, 他们的这种情绪将会一点点吞噬着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专业英语这样的教学现状是我们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内动力。
2课程改革的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因素是长期形成的,无法在朝夕之间改变,要改变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只有先从教学方面入手,对整个课程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希望做到学生喜欢到课堂上来,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当中,快乐学习,自由学习!
课程改革首先从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入手,把课程从单一的语言学范畴拓展为“专业+语言”交融学习的课程,将英语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概括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专业”。具体解释为课程培养目标需立足于专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专业英语的学习将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服务于专业岗位的技术发展。
3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整个课程的改革按如下流程进行:
课程团队按照如图1所示流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编写完成全套工学结合教学资料,配套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设计,并对教学组织各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体思考、整体开发、整体组织和整体实施。本文重点介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工作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团队对轨道交通行业的20多家运用、制造企业进行了充分详实的调研,并对大量的调研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本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就业岗位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英语的工作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列举出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专业英语能力。详见表1。
我们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参考,确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将其划分为专业英语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三个方面。
5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蓝本,结合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Simens公司合作的HXD1机车为载体,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表2给出了各情境的具体内容及对培养目标的相应情况。
上述5个学习情境是按照专业英语知识逐渐加深、专业英语能力逐渐的顺序进行安排,“专业+英语”的理念贯穿始终,且以“寓教于乐”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高原则。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完成表2所示的各项任务内容,希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即用”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6结束语
调查显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
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脱离了会计工作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差、上岗适应慢,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单纯修改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传统的会计学科课程坚持的是“知识导向”原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割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学校仅修改课程名称,却未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育观念,也未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修订及授课方法的调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3.对高职会计毕业生工作任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师资力量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而会计工作性质又涉及商业机密,教师和社会、企业缺乏联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不了解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也没有形成认真调查并分析会计岗位设置的意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会计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技能,能够立足三亚、面向海南、辐射全国,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研主要分析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按照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分析每一典型就业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有哪些,根据教育规律再将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所谓“完一课,成一事”,即以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设置课程,实施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就可以掌握某一个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海南多家中小企业并咨询行业专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七个典型就业岗位:出纳岗,材料物资核算岗,税务会计岗,成本核算岗,收入、利润核算岗,资金核算岗,主管会计岗。相近就业岗位有会计文员、收银员、仓管员、前台接待员等。
2.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主要向社会供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三种类型的财务工作岗位,分别占到了30%、57%和13%。在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具体分析见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分析表。
3.
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以上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七大行动领域:出纳实务、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资金核算与管理。进而转换为十门专业核心课:“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
4.
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课程,本模块设10门课程,共计22学分,其中考试课6门占17学分。
(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10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4学分,包括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其中考试课7门占18学分,主要是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资金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七门课程。
(3)课证融通模块。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计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因而有必要专设5门考证课程18学分,如会计从业资格必考三门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资格必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及“经济法基础”。
(4)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证融通模块中的考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代替。拓展教育模块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各个专业选修课不仅仅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跨专业通选相关课程。
(5)集中实践课程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
(6)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修满15学分,包括守住底线5学分、职业资格5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以岗位技能需求引领课程建设,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该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在理论“够用”的同时,大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实际业务工作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知道中小企业主要会计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加强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2.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体现课证融通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类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如能持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双证”甚至“三证”毕业,无疑将会增加就业的优势,增强社会竞争力。
3.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增设课外学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1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1JGA1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代洪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金融、区域金融)、会计学,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112-0003
我国教育部 [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而教材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教材的改革始终贯穿于发展之中,这期间涌现了很多优秀教材,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粗编乱造的教材。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已有教材存在的问题
1. 从来源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仿照会计本科专业教材,缺点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偏重理论轻实践;有的由原来中专会计专业的教材处理形成,对内容进行深化;还有的是由奋战在一线的专任教师依据教学经验编写而成;还有的是由出版社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而成的。这些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相应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往往感觉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比较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需要,职业性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培养职业型人才。
2. 同一门课程教材版本多,质量良莠不齐,不成体系。有些教材或者案例的编写都有严重错误或者纰漏。此外,高职院校在教材订购环节也存在问题。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为例,订购教材的时候,各专任教师只以本门课为出发点,找适合自己教和适合学生学的教材,不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教材的选购很难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教材内容与从业资格考试用书、ERP证书考试、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缺乏有效的衔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要想毕业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比如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有《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而高职教材中几乎没有与这三门课程相配套的。学生既要学习教学大纲当中设置的课程又要自学或者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复的内容,致使“职证人才培养模式”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特别是2010年广西无纸化考试实行以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考证通过率再一次受到考验,同时也失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
(二)编写教材人员目的不纯、水平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以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该院是个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会计电算化专业。从2004年起的270人到2011年的400人,2012年预计招生人数也不会低于此。需求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利益的驱使,许多出版社纷纷投入高职教材建设,市场上高职会计类教材层出不穷。而且最主要的是编写者编教材的目的也不够单纯。据笔者调查,绝大部分作者都不是从教学需要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而编写,而且作为出版社或者学校来讲,并未真正重视教材的编写,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到位,这导致编教材是个人晋升职称行为,在这种趋利因素影响下,教材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学校缺乏对教师参加教材编写的统筹、规划、组织和管理。在个别学校个别老师身上,甚至出现了教材编好以后都没有在课堂使用就无人问津了。从高职教材建设角度来讲,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目标决定了教材内容一定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但是真正在一线懂得实务的专家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编写教材。参编教材虽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一个指标,但是不是主要考评指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天天上课,而实地调研学习提高的机会很少,所以很多老师对参编教材不积极。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务专家和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亟须进行进一步改革,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适合会计电算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始终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来编写教材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迫切需求
中职校汽修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环境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十分迫切,而这种新型实训教室构建是本文探讨重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与设计原则和要点
笔者长期在中职校汽修专业执教,并参与本校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认为建设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需要注意一下记得:
以课程为主线进行实训室建设,同时可能按实际企业现场来布置,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养。在设备配置、格局布置、学习情境上都尽可能贴近汽修专业相关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环境,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可以在教室内划设作业区、通道线、接待区、维修区等等。甚至可像品牌4S店格式,建设前接待后维修的实训教室。但是一定规划出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区。
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或多个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或者一个一体化教室对于多门课程整合。但注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的调整。可以按照课程进行的先后进行实训室排列。
企业文化墙壁建设、教学中融入企业7S管理模式运作,引入部分企业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上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提高。
具有整车、大型设备的实训室最好布置在一层。
有空气污染的实训室要安装抽排系统。
有条件可以在设备运行区安装透明钢化玻璃隔开降低噪音影响,但玻璃隔墙上一定要贴图案防止师生误撞受伤。这样也便于教师管控现场。
若条件允许,各实训室所需的工具、仪器单独配置,避免交叉使用。可以模拟企业工具间,让学生自行决定领用什么工具,
每个实训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三、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实践
围绕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器维修、汽车车身电器维修和汽车空调维修等等。构建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每个技能教室平均面积在200M ,可供40名学生同时学习。
1)合理布局,教学与企业情境兼顾
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里,根据学校教学和品牌汽车4S店维修车间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一般划分为多媒体教学区、讨论与资料查询区、操作区、和工具存放区、教师工作区等五类功能区域。
多媒体教学区。多媒体教学区是教师在资讯阶段时授课的区域,教师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训演示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等。该区域要设置多媒体投影设备、多媒体黑板和40张桌椅。
讨论与资料查询区。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学习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
讨论区一般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分成 4 个区域,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相互讨论、学习。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 根据一体化教室的具体情况,讨论区可以布置成不同的格局, 但总的要求是要便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要为每个讨论区设置黑板,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资料查询区和讨论区融合在一起,区域存放了大量的参考书和与实训配套的维修资料,并配备8台电脑供学生进行资料查询、仿真教学、交缴。让学生能够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情景,通过查询汽车维修资料来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做到教材学材相互补充、软件、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媒体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提现分层次教学。甚至可以布置网线,学生提交任务书、计划、评价等都可以用电子版在电脑单独完成,并进行做到无纸化的低碳生活。
操作区操。作区是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任务所在的区域,该区域根据学校实际设备条件可分成 4 个或 8个工位,每个工位配置相应的操作设备及工具。可以配一台移动式创维多媒体中心,可以边学习边模仿操作。
工具存放区。在区域内集中存放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类似于企业的工具房。学生在实操作业前,需在此区域集中领取相应的工具设备,作业完成后需归还所借物品。该区域的设置不但简化了实验设备的管理而且更为仿真地模拟了企业生产实际,此外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学习环境扩展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学校还单独设置了整车实训场,该区域不在一体化技能教室内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个20个举升工位包、含受受众面较广的汽车品牌多台小轿车(均为近5年内生产)。整车实训场场地布局、设备仪器和工具配备按一级维修企业的标准进行配置配。配套套了工具房和材料室。
教师工作区。教师工作区是负责管理并参与该一体化教室的教师的工作区,该教师一般为实验人员。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室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等,确保日常教学合理实施
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随着社会融合与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并呈现市民化的倾向。这一演化过程也伴随着多种问题的出现,其中对公民意识及其诉求的研究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 ( 草案) 》其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建设将流动人口固化为城市的新居民,以此促进社会融合。因此,当前对农业转移人口公民意识及其制度构建的研究对落实国家政策,推动社会融合与良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现状
1.生存现状
据调查显示,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目前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学历中,有60.5%的人是初中、高中和职高;户籍所在地大都是日照本地农村,进城务工后居住在自己找的设施较完备的小区,也有23.1%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但条件简陋;就婚姻状况而言,已婚人士居多占总人54.6%;就工作时间与收入来看,一周工作时间40-60小时的占52.4%,一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占33.6%;薪资以2000D3000元为主。这反映出,当前日照市的餐饮业人员他们的整体偏年轻化,上班时间长、薪资偏低,对居住要求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员工存在住宿条件差的问题。
2.公民意识现状
社会保险的签订方面,有43.5%的从业人员表示已签订社会保险,43.8%的从业人员没有签订。48.1%的从业者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这表明,当前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公民权利保障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社会保险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中,43.8%的人员没有签订,11.6%不知道有没有保险,这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劳动法律意识较低;在遇到工资拖欠问题时,有20.2%的人选择和老板私下协商。选择不做声响的人数占3.0%,在薪资待遇受到不合理拖欠时,公民多是选择有所作为,和老板私下协商,拨打举报热线,申请劳动仲裁,打官司等等,这些举措反映员工有了自我维权意识;在公民的选举权利中,有53.0%没有参加任何选举,22.8%的人参加过家乡村委会干部选举,这反映出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公民选举权利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行使;对待公益的态度,65.6%的人认为很有意义,应该举办,但在公益参与方面,有40.3%的人偶尔参与,38.2%的人一般不参与,这表明公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不强。综上调查显示,公民整体的权利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和公益参与程度都比较低。
二、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原因剖析
对于日照市餐饮业生存现状呈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前我国餐饮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厨师工作者多以男性为主,服务员,传菜员,点餐员等服务生在饭店招聘时多要求年轻人士,这使得整体餐饮业的年龄水平呈现年轻化趋势。第二,普通饭店的服务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在招收的员工时,对学历并未作出太高的要求,初中及以上水平即可胜任,这就形成了特定的学历层次,另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由于本身的学历层次不高,所以他们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餐饮业。第三,餐饮业属于流动行业,这就使得其人员多是日照本地或是周边的农村人口。第四,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性质特点决定了餐饮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常常连续工作,无休息,薪资还偏低,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住所的时候出现分化,薪资高一点的选择设施较完备的小区,薪资低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条件简陋的地方。
对于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可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对于劳动合同未签的原因,9.9%的人表示自己不想签,14.8%的人表示我要签,单位没有相关条例。10.2%的人表示签了怕约束。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当前的公民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法律维权意识水平仍比较低,加之单位并未给员工提供合同条件,导致餐饮业从业人员签订合同的人数比较少,基本劳动合同没有得到保障。第二,对于选举权利未合理行使的原因,38.7%的人表示没有机会,27.4%的人没有这种想法。这就凸显了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没有及时的保障好餐饮业公民选举权利,没有提供相应的选举机会;另外一方面,公民自身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对相应权利使用的想法。第三,公民对待公益多持支持赞成的态度,但却少有人参与进来,这与餐饮业公民本身的的职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多数每周工作7天,40-60个小时,一方面没有时间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另外一方面,也与公民的主体意识不高有关,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整体公民主体素养并不高,加之多是进城务工人员,这导致其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意识诉求与政府制度构建。
对于今后的打算,45.7%的人打算今后继续留在城里,从事餐饮业,21.5%的人打算留在城市,但从事其他行业。据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依次是,住房,子女教育,就业服务和医疗。当前餐饮业人员对于未来他们大多选择继续从事该行业,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共同联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在城市生活的诉求中。餐饮业人员希望政府给自己上社会保险的人数占16.9%;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人数占21.4%;希望政府取消户口限制的人数占15.4%;希望政府减少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数占16.8%;希望政府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人数占17.4%;希望政府提供廉价租房人数占12.2%。
管理不规范是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环境塑造的短板
设计环境是决定工业设计能力的很重要的基础,具体要素包括领导层的支持度、创新意识、组织的健全程度,管理的规范程度等,这些细分要素决定了工业设计是否具备良好的生存土壤,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创新。从对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工业设计环境的调查来看,整体状况较为良好,大多数企业都表现出对工业设计的支持。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是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尤其是在对开发人员的激励制度建设方面,得分较低,为7.50分。很多企业反映出目前虽然有激励制度,但激励制度对设计人员的激励作用表现不明显,或者没有激励作用,这无疑会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不善利用外部力量级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限制了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
资源整合能力是反映工业设计过程中需求采集以及整合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能力,是工业设计创意的基础,以及利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力的快速创新的关键。从调研数据来看,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工业设计中需求采集来源都比较广泛,也比较成熟,一般会有专人负责并且具有固定的需求信息采集渠道。在外部资源利用方面,如外部设计机构的合作方面,大部分也都具有稳定和长期的合作机构,能够将部分设计工作有效地外包出去,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但有很多厂商没有利用外部合作资源或者没有固定的合作,借力不够,总体得分在资源整合方面最低,只有6.5分。其次,笔记本电脑厂商表现出来的主要的短板是需求采集手段比较单一,定期的客户沟通和内部销售部门提供等比较普遍,而依赖互联网手段采集较少,也有一些企业采集方式不固定,信息来源比较散,尚未形成模式。
人员、培养机制及资金的缺乏是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要素投入方面的突出问题
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在环境和资源都就绪的前提下,充分的要素投入是取得良好产出的关键。此次中国笔记本电脑竞争力状况评价,主要从投入工业设计人员的数量、设计人员薪水、培训费用的支出、设计必须的软硬件装备、工作场所、生产资源投入(如测试环境和材料等)、资金投入等方面考察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对要素的投入情况。
从采集数据的得分情况看,目前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业设计的要素投入存在较多的问题,设计人力资源数量、培训、资金等方面问题最为突出,得分分别为:4.61分、4.93分、5.14分。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虽然得到领导的相对重视,但实际的投入与重视程度还不成比例。这也反映出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过分关注工业制造技术,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根本――设计的重要性。
上海现有的几百家服务于消费类的工业设计公司中,大都不具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多数仅停留在简单的仿制和改进阶段。原因是这些公司规模小,研发投入经费有限,产品设计单一,缺乏独立技术支撑的能力,因而始终脱离不了在低价位上挣扎、竞争。现实证明要改变这些状况,因为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力不从心。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是产学研联盟,联盟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合作各方主体在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创造并转移新知识。新知识转移既是合作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产学研合作各方主体的主观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化,提升各自的知识和信息水平,提高产学研联盟的合作绩效,实现合作创新。构建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就是重点依托高新技术创意产业集聚和高校多学科协同创意的技术力量优势,围绕“联合国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整体优势,在促进创意设计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2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是集人才培养、产学交流、展示评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联盟,体现出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特点,是一个面向工业设计(生活消费品等)为主线的以创意转化为主导的创意设计教学和研发机构。上海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由教学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组成。
2.1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整合高校资源来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多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是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提升创意设计的内涵,实现创意设计的商品化。创意转化的切入点聚焦在创意产品设计及专利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创意过程中分为二个层次:①发散创意思维,是“量”的体现;②深化创意设计,是“质”的飞跃。在第一层次,以集聚各高校为主参与和搭建各类设计竞赛活动。依托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工业博览会打造上海工业设计领域具有权威、价值、产业形态的国际化设计展示、评比的交流赛事,即设立“上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大赛”,使其成为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学术和设计作品交流的国际舞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规模化、产业化并在设计界、产业界具有盛誉的赛事活动,成为上海海纳百川创意都市的名片。在第二层次,以提升产品的创意设计核心竞争力为主,以取得设计发明专利为目的。集聚高校资源,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高校多学科优势,设立多学科协作的毕业设计联动机制,联合成立由多校专家和业内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赛获奖作品的二次开发,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选题,各相关学科都可根据本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展开课题研究,这种并非虚拟的毕业设计研究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多学科的互补与碰撞,非常容易产生创意灵感的火花,一些概念性设计也可在多学科协同开发下实现其功能,经过整合就极有可能诞生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设计专利产品。
2.2研发平台主要体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成行业资源,开展创意产品的研发,提升创意设计的价值与作用,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平台将借鉴发达国家在功能技术产业服务上的建设经验,协调整合上海科技资源,积极展示和提供包括设计、工艺、产品、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功能技术产业服务,将平台打造成为各具行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检测中心、产品设计论证中心、设计功能体验中心、创意设计展示中心,使其成为技术研发机构、设计机构、设计师、产业管理者、产品制造企业、技术需求企业、产业园区、创意集聚区以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一平台既可服务于高校的实践教学又可服务于广大的社会生产企业,尤其是改变目前中小企业重模仿、轻研发的现状,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经营内涵,形成系统化的产业服务功能,服务于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的产业发展。
2.3产业化平台主要体现在与企业、行业和产业园对接,促使技术转移和创意产品的直接转化。通过成果和展示,向地区辐射。根据上海各高校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定位,先行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服饰、会展、包装设计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和优势的高校为核心,对接一批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平台将建立工业设计工艺技术检测资源数据库,鼓励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提供设计产品、建立检测目录。依托张江科技园区和高校联合成立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参与建立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标准,引领上海各具行业特色的创意产业技术应用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依托上海图书馆建立上海工业设计大型数据存储托管平台;依托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原创设计交易平台。结合高校文化创意产学发展需求,探索提供网络数据检索的服务。扩大与兄弟省市产业集群的战略合作,集中区域产业资源优势、高校人才优势、行业引领优势、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为促进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功能技术与设计服务水平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提供一个技术特色明显、辐射效应显著的产业服务平台。
关键词:
“产学研”平台;学科交叉融合;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众多领域的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工业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工业设计人才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要有专才,又要有通才。这就要求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坚持实践教学、学科交叉,构建“产学研”平台,从而使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能较好地适应实践应用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构建科学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
一、当前“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清晰认知与掌握“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不强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在“产学研”合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企业往往基于利益的目的而投入教学,设计创新如果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那么企业就愿意继续加大投入,反之,一些企业就会停止合作。这就使工业设计专业师生难以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导致“产学研”模式难以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顺利开展。所以,这层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难以保证工业设计作品顺利转化为利润,阻碍了“产学研”模式的深入发展。
2.“产学研”模式分配的比例不合理
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采用“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培养人才,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其中的细节性问题难以得到深入研究,从而使企业难以提升对“学”与“研”的投入力度。同时,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实力,在组建研究团队时,无法对研究成果转化进行持续支持。再者,在“产学研”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中的设计工作,然后直接交由企业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获得工业设计的实践机会,无法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是“产学研”模式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之一。
3.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合作初期基本机制难以完善,从而导致研究成果面向市场时出现一些问题,如,管理、运作等问题;以企业还是学校为核心的问题;一些设计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其能否在市场上获得预期市场效果,如果没有获得,那么这部分风险将由谁承担或者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产学研”模式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教学的策略
1.学科交叉的模式和“产”与“学”结合
在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学科设置进行优化、重组,确保工业设计专业顺利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为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产”与“学”提供服务。如,某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自行车厂家设计产品,其中涉及的设计知识模块较多,主要有机械工程相关的知识、制图等,工业设计专业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使学生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厂家与消费者的需要。此外,校企合作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产品设计突破固有的模式。这样既能体现出产品的艺术性,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学科交叉需要和“产”“研”的结合
多数工业设计项目是为了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在确立科研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科研成果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如,学校需要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同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机械、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优势进行产品创新,待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利用校企各自的优势组建研发中心。这样对企业而言,可以保证产品不断升级、创新,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对学校而言,可以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从而使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进而促进理论研究不断完善。
3.“产学研”和学科交叉相结合
企业在寻求合作对象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对象,如,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此时可以与高校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因为学生接受了各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优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当企业需要深入研发或优化产品时,可以与教师合作。因为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他们对产品的进一步升级能够给出更好的建议。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各自具有的优势,可使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此外,企业中的个别项目可以充分结合“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构建出更好的产品模式。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了舞台,而且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此可知,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采用“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可以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合作,这对于解决企业、学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设计教育改革。
结语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在持续变化中逐步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与体系,从而使工业设计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又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文章研究“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许丽丽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2]周华丽,鲍泓.“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以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5(3).
第二条通过加强对企业(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全市引领、全省一流、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基地,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
第三条成立多媒体产业园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企业(项目)准入评估和绩效评价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价委员会),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发改委、多媒体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发改、科技、财政、商务、地税、多媒体产业园分管领导为成员。
第四条评价委员会对新引进的企业(项目)组织准入评估,每年进行绩效评价,实施企业(项目)退出机制。
第二章准入评估
第五条基本条件
(一)原则上以市“3+3”和区“2+2+N”产业体系为主体,工业设计成果具备商品化、产业化的条件。
(二)属于视觉设计、界面设计、结构设计等工业设计领域,主营业务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等的企业(项目),符合国家、省、市工业设计产业政策。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知识产权权属纠纷。未能提供自有知识产权相关证明的,须承诺入驻基地后1年内取得相关专利或软件著作权证明。
(四)发展潜力大,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五)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
(七)工商和税务注册地在区。
第六条优先条件
结合基地实际情况,优先引进以下企业(项目)和平台:
(一)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论坛做主题发言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的设计企业。
(二)参加过公认的国内外工业设计成果展的设计企业。
(三)获得国内外知名奖项的设计企业。
(四)拥有优秀设计人才、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教授的设计企业。
(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的或建有博士后工作站的设计企业。
(六)从先进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且符合市“3+3”和区“2+2+N”产业体系的设计中心。
(七)设计成果已或即将应用于装备制造、光电新能、特色纺织等市“3+3”和区“2+2+N”产业体系的设计企业。
(八)专利授权量年增长高于30%,设计服务总收入年增长高于17%,专职设计人员数量年增长高于30%的设计企业。
第七条基本程序
(一)初审
基地运营单位依据入驻基地基本条件对企业(项目)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原则上7个工作日内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项目)是否符合入驻基地基本条件。
2.企业(项目)实施期内预计达到的主要目标及项目单位现有工作基础。
3.企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分析。
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填制《企业(项目)入驻基地审批表》,并由基地运营单位签署初审意见,进入核准阶段。
(二)核准
企业(项目)通过初审后,原则上提交评价委员会审核,重大项目提交领导小组审核,按照《企业(项目)准入评估标准》打分,依据分值高低确认企业(项目)准予入驻基地,并在《企业(项目)入驻基地审批表》上签署核准意见。对于服务基地和设计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采取“一事一议”,由评价委员会讨论商议决定。原则上7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
核准时,企业(项目)业主需提交下列资料:
1.企业(项目)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2.《企业(项目)入驻基地审批表》。
3.创业计划书。
4.企业营业执照。
5.企业专利证明,获奖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章运营管理
第八条企业(项目)负责人依《企业(项目)入驻基地审批表》与基地运营公司签订《入驻合同》及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相关事项。
第九条入驻企业(项目)应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按《入驻合同》及相关协议履行义务和职责,遵守工业设计基地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条基地运营公司对企业(项目)入驻基地时进行的改建等予以监管,以保持基地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第十一条基地运营公司应对入驻企业(项目)企业实行跟踪管理,建立健全日常台帐资料及资料档案。入驻企业和项目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真实信息。
第十二条入驻企业(项目)根据工业设计基地扶持政策所获得的奖励资金必须用于企业、项目的科研与经营,并接受资金到位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入驻合同》签约后,基地运营公司必须按照双方合同规定期限提供相应工作场地。入驻企业(项目)在办公场地落实后的三个月内必须开展正常的研发和经营,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及时到位。
第十四条入驻企业(项目)不得将基地提供的办公场地长时间空置及擅自转租他人使用,如空置3个月以上及转租他人使用的,基地运营公司有权无条件收回。
第十五条入驻企业(项目)在完成入驻后,须按规定要求向基地运营公司报送财务统计报表等各类材料。
第四章绩效评估
第十六条评价委员会每年对入驻企业的运作情况实施评估考核。
第十七条评价委员会将评估考核的书面通知下发至基地内需要评估考核的企业。考核依据是企业、项目入驻基地时提交的《创业计划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工业设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水平、发展潜力、经济效益和成果转化以及日常运营、资金运作、团队人员在岗等。评估考核分优秀(80—100分)、合格(60—79分,含60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三个等级。
第十八条绩效评估程序为:评价委员会书面通知企业企业根据评估考核要求准备材料评价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对评估考核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对企业进行实地检查)根据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打分评估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企业。
第十九条对评为优秀和合格的企业,重点给予向上争取和资金扶持。
第五章退出机制
第二十条对绩效评估首次评为不合格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书面通知书,给予6个月整改期限,并在整改结束后再次考核,合格后方能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对连续两次评为不合格的企业,一是上报领导小组,建议取消相关扶持政策;二是劝其退出基地,终止有关协议。
第二十一条入驻企业(项目)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视为年度绩效评估不合格,领导小组有权取消其入驻基地资格,终止有关协议。
(一)违反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或是违反基地相关管理制度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入驻1年内未正式运营的。
(三)主营业务发生变化,偏离工业设计的。
(四)主营业务为工业设计的企业,1年内未能承接到相关业务。
(五)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的设计中心入住基地后,2年内仍未能实现向多家企业提供公共设计服务的。
(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2年内未能实现产业化的。
(七)中介服务机构1年内未能为园区工业设计企业(项目)提供有效服务的。
(八)企业用房空置三个月以上或擅自转租他人使用的。
(九)设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长期不到位,只有少数人员驻守的。
(十)异地开票的。
第二十二条入驻企业因故需要注销退出的,按照《公司法》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