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59: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食物链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rom analyzing the flow of freight transport from 1991 to 2006 of every city in Yangtze Delta, the author firstly studi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ight transport linkage in this region, and then on this account summarized the trends of revolution of regional logistics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Delta.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hows: the timely change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freight logistics in Yangtze Delta the time showing a non-balance-relatively balanced-non-balance-a relatively balanced development tre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double freight logistics system in Yangtze Delta region show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ystem strengthening and the coexistence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Yangtze Delta; freight transport linkage; spatial logistics structure; time-spatial revolution
0引言
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或经济圈。该区域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经济圈之一,其经济规模总量和发展速度都居于前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被公认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空间运输联系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旅客和货物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区域间运输联系在区域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特征也必然不同。本文结合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的历史变动趋势及其特征,探讨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1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联系及其演化
1.1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自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区域间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活跃,也更加频繁,货运量稳步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1990~2006年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37%,高于全国4.79%的平均水平;1991年长三角区域的货运总量为81 306万吨,2006年货运量达到247 866万吨,是1991年的3.05倍。这一对比体现了17年来长江三角洲16城市空间物流运输联系随区域经济的繁荣而日趋增强,显示了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的发展及变动趋势。此外,除了1997年和1998年等各别年份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的货运量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14个年份的货运量都是正的增长,且有10个年份的增长率高于全国的增长率,从占全国货运量的比重来看,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1.2货运量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系数及其变化
为了衡量货运量在区域系统中各城市地域分布的平衡程度,我们可以引入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δ加以度量,δ反映了区域物流货运量这个变量偏离平均值(中心值)的偏离程度。δ的计算公式如下:
δ=
式中,p为各城市货运量的分布比,为分布比的平均值,n为城市数量。δ越大,说明分布的集中程度越高。
从1991年至2006年16个年份的变化(表2)可以看出,长三角货运量地域分布的非均衡值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发展趋势,伴随这一值的变动,上海货运量占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的比重也是呈现出现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变动趋势。如按长三角16个城市货运量平均分布来计算,δ的值应该是1/16,是非常小的,而实际计算的δ比较大,最小的δ值也是平均分布的δ值的12.16倍,说明长三角货运量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货运量的集中分布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布局的高度集中趋势,如上海1998年货运量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为34.15%,三分之一还要多,而当年的δ值也达到最大,为1.24,是平均分布δ值的19.84倍。从1998年后,由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货运量的迅速发展,使得上海货运量比重在逐步下降,同时,δ值也在不断下降,这一变动趋势说明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在地域分布的时间变化上,呈现出非均衡——相对均衡——非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
2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联系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2.1货运量区域分布的单极化效应减弱、多中心效应明显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上海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一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货运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说明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单一极化效应在减弱,长三角货运量分布从一个中心(上海)逐渐演化为三个副中心(南京、杭州、宁波)的格局。1991年上海货运量占长三角区域的31.96%,以后逐年下降,到1995年达到最低点,为21.76%;1996~1997年又逐渐上升,到1998年达到最高点,为34.15%,从1998年后,表现为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上海货运量占长三角货运量的比重下降为30.33%。在这一变动趋势中,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最大货流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但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长三角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化效应在逐渐减弱。2006年,货运量超过2亿吨的城市有3个,分别是上海(75 184万吨)、宁波(22 238万吨)和杭州(20 911万吨),其中宁波和杭州是首次超过2亿吨,接近2亿吨的城市为南京(18 310万吨),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三个货运副中心,4个城市占长三角货运量的比重为55.13%。
2.2货运量区域分布的廊道效应明显、浙江湖州异军突起
从对长三角主要交通轴线城市货运量的变化来看,廊道效应非常明显。其中沪宁交通轴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货运量一直在50%以上,但其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而杭甬交通轴线的货运量比重在最近几年中在不断增加;宁通交通轴线的货运量比重在一直下降;沪杭交通轴线的货运量比重除在90年代初期下降外,其他时间段内则基本上变化不大,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具体见表3。
货运量的增长更能体现区域经济活动交流的活跃程度和空间运输联系的日益频繁,毫无疑问,这四条主要交通轴线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走廊和运输通道。
此外,湖州自2001年以来,货运量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16.63%,2003年货运量首次超过亿吨,达到10 764万吨,2006年更是达到15 591万吨,远远高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的货运量,成为仅次于南京的第五大货运中心。
3长三角区域双重货运物流体系的形成和强化
长三角区域拥有以上海为中心和以宁波为中心的两个主要货运物流体系,作为这两个货运物流体系枢纽的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隔海相望,相距约90公里,形成全球少有的大型港口双子星座格局,更重要的是,这一双重货运物流体系具有体系强化与融合并存的特点。
3.1边界清晰、竞争有序
两大货运物流体系以钱塘江—杭州湾为界,形成各自的开放式集疏运体系。在这个两体系中,货主出于最小化综合运输成本的要求,在两大货运物流体系均形成一定规模、且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跨江(湾)托运。处于中间地带的嘉兴、苏州等地货源流向可能摇摆不定,但上海港具有长期形成的先入为主优势。从港口腹地来看,上海港口的直接腹地主要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港口的间接经济腹地主要由浙江南部、江苏北部、安徽、江西,以及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目前,上海的外贸集装箱箱源约95%来自长江流域,内贸集装箱流量近60%分布在长江流域港口,上海港的腹地性质和中转枢纽作用十分突出。
宁波港口集装箱腹地主要是宁波市和杭州以东、以西南的浙江地区。“十五”期间,宁波港以巩固和拓展浙江腹地为依托,坚持水陆并进,拓展腹地。省内腹地方面,宁波港积极推进义乌、金华、绍兴等“无水港”建设,构筑省内物流网络,通过加强宣传、调研沟通、召开座谈会、设立资讯联络点等各种方式,对重点货主实施个性化服务,使省内的腹地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在省外方面,宁波港还积极开发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外腹地。水路方面,宁波港继续巩固南下内支线,开发北方线,增开了大连至宁波、青岛至宁波内支线和营口、大连至宁波的内贸线,进一步吸引了北方货物到宁波的中转。同时,宁波港进一步加大集装箱国际中转力度,2001
~2007年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9.9%,明显高于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率24.8%。
3.2规模巨大、航班密集
200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1亿吨,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615.2万标准TEU,在连续四年稳居第三的基础上,2007年跃居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国际标准箱,深水中转比例超过35%。2007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居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准TEU,居世界前20位,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上海港集装箱月航班密度已达2 100班,宁波港集装箱月航班密度810班,最高月航班达844班,月作业量连续突破80万标箱的新水平,两港均已具有较强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规模优势。
3.3体系强化与融合并存
长三角区域两大货运物流体系均有高度活力的区域经济支撑,产业结构正在加快提升优化,集疏运体系日趋完善,跨越杭州湾的数座大桥将成为沟通两大货运物流体系的重要通道。局部的相互渗透也有利于提升优化两大货运物流体系的整体效率,上海港由于集装箱航班密集的优势,对钱塘江—杭州湾以南地区仍有渗透,而宁波港的原油管道运输则已到达南京。这种相互渗透不但不能撼动两港在其各自领域的霸主地位,反而提升了长三角的综合物流优势。长三角两大货运物流体系功能不断强化,体系融合日益紧密,既各具独特优势,又互为一体。上海港和宁波港两大货运物流体系在相互促进、相互替代以及各自独立发展并重的进程中,促使形成长三角区域最优的物流通道,促进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航班密度和运价体系,成为长三角多核格局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运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城市之间、区域之间货运联系的增强,而区域物流货运联系无疑也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变,随着杭甬交通轴线的逐渐隆起和宁波-舟山联合港的深入发展,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南倾斜。同时,随着宁杭交通轴线的发展,第五交通轴线将会迅速发展,更加强化长三角区域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经济交流和产业转移,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荣朝和. 论交通运输在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的宏观作用[J]. 地理学报,1995(5):394-401.
[2] 张文尝,金凤君.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J]. 地理学报,1994(5):441-448.
中图分类号:TP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43-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开放化对于实际生活的作用影响,人们一边享受网络资源开放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的同时,对于保障信息安全性的意识也逐渐提高。身份认证就是一种进行个人信息安全性保障的有效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信息入侵破坏技术的提升,传统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在进行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中,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与漏洞。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识别技术的突出,为网络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提供更加绝对可靠的安全保护屏障。
一、生物特征识别作用优势及其常见技术形式分析
1、生物特征识别的作用优势分析
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是生物特征识别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通常情况下,应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主要是由于不同人的生物特征与其他人相比,都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并且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在固定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说不同人的生物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生物特征作为每个人的固有特征,与其他特征相比,一般情况下也不容易发生丢失或者造假等情况,因此,通过人体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识别方式。
2、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形式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个人身份的认证识别,主要是借助能够进行身份识别应用的生物特征在人体中不仅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不同人的生物特征还具有唯一性特征,再加上在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与认证应用中能够对于个人的生物特征进行采集对比,以实现身份的识别认证的思路原理和作用优势,在进行人体生物特征的类型划分中,可以将按照人体生物特征的具体内容性质不同划分为生理性生物特征和行为性生理特征,其中,比较常见的生理性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纹、人脸以及虹膜、掌纹等,而行为性生理特征具有突出的行为表现,像声音、步态、签名等。结合进行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的生物特征形式与内容,则可以将用于身份识别认证的生物特征技术总结为笔迹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它们也是利用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认证识别的常见技术形式。
其中,指纹识别是借助人体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凹凸不平的纹线特征,来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与判断。通常情况下,人体指纹的纹线会依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不同的纹型,并且每个人的纹线以及纹型特征都存在有区别,其中以人体纹线中细节特征区别最为显著,也就是人体指纹的纹线起点以及终点、结合点、分叉点都存在有不同,以指纹实现的个人身份认证和识别,就是借助个人指纹中的细节特征的对比实现,同时又由于人体的指纹具有相对突出的稳定性以及唯一性、采集便利性等特征,使得在个人身份认证识别中具有更为突出的识别使用可行性。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主要是在对于采集的指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后,通过指纹图像中细节特征的提取,最后进行分类匹配,以实现与指纹特征相吻合的个人身份识别和认证。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在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主动性以及用户友好、非侵犯性等特征优势,人脸识别主要是借助二维图像技术实现身份识别和认证,但是在实际识别应用中由于受到个人姿态或者是脸部表情变化、光照等情况的变化影响,导致实际识别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实现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需要应用三维信息实现人脸识别。
再次,虹膜识别技术是借助人体眼球前部含色素的环形薄膜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人体虹膜具有丰富的结构与纹理特征。最后,声纹识别技术和笔迹识别技术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是借助人体的声纹与笔迹特征,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
二、基于人脸和指纹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方法
结合上述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中,不仅可以通过单个生物特征的提取分析,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认证识别,还可以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共同联合应用,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识别和认证。其中,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联合应用进行个人身份识别认证的技术方式就是所谓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它与单个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不仅能够实现单个生物特征识应用中的识别率比较低情况,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整体识别的有效率,具有较为突出的识别应用优势,尤其是在单个生物特征被破坏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共同识别认证应用,其作用优势更为突出。基于人脸以及指纹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就是将人脸以及指纹两种生物特征识别方式联合应用,以进行个人身份的有效认证与识别,提高识别有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个人身份识别的有效方式,在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中具有突出优势和作用。通过多模生物特征融合方式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在身份认证识别的质量效率和避免单个生物特征识别局限性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值得进行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雄,张东波.基于GMM-WSUM的多生物特征二级融合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2)
[2] 成谢锋,马勇,张少白,张瑛,郭宇锋.基于数据融合的三段式心音身份识别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10(8)
阅读环境简单地说包括物资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资环境方面是指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放书的地方,最好是一个专门的小书柜或小书架,使幼儿有地方摆放他自己的读物,以便随时翻阅,书柜、书架要适合孩子方便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这不仅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爱护书籍的好习惯。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阅读的氛围,这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言行大多来源于模仿,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喜爱阅读的家庭,孩子就回潜移默化地受家长的影响而爱上读书。另外利用节假日,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天长日久孩子不但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而且还可以养成安静读书,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从中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二、科学地选购图书
在现代家庭中,许多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大多只考虑与家中已有的图书是否重复,内容是否浅显,价格是否合适,结果许多家庭虽然图书很多,但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却不多,为了使幼儿读物真正发挥作用,购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幼儿大多尚不识字,这就决定幼儿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在选择图书时,应注意图画色彩要鲜明性,以提高对幼儿的吸引力,图画内容应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所配的文字应优美简练,以利于孩子理解,并从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
2、丰富多样。为幼儿选购的图书,品种、内容不要过于单一,涉及面要广一些,以便幼儿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3、要有针对性。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购书,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有不同的侧重,由浅入深,逐渐从词语、短句到儿歌、诗歌、故事的完成,这有利于幼儿在掌握语言技能上有一个飞跃,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购书,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购书时应尽量使所购图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如:有的幼儿有任性、不懂礼貌的坏习惯,可有意识地为他选购一些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书,如《小熊请客》。有的幼儿爱撒谎,可有意识地为他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诚实的列宁》这样能使幼儿从中辨别是于非,对于错、真于假,对幼儿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注重特长。这是指有的幼儿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如,有的爱绘画,有的爱体育、军事、文艺等,应给幼儿一定的自,让幼儿自己挑选他感兴趣的书,这样,将来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正确指导幼儿读书
当我们的幼儿拥有图书时,又怎样将书上的东西教给幼儿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1、从感性知识开始,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已知到未知,必须从感性开始,并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为早期阅读打好基础。
2、经常为幼儿阅读。在幼儿学前期,听成人阅读、讲述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经常为幼儿阅读,讲解图书内容,最好是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幼儿讲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54-03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应采用“系统分析法”。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利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途径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具体地说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根据系统的性质和关系,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以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实现优化系统功能,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及其整体功能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只有深刻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态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高中阶段对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阶段。下面结合实例介绍“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的应用。
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结构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边界指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研究生态系统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范围、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机环境;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例1】表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_。
(3)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条。
(4)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联系。由于各种生物食性复杂性致使各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彼此交错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在题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
计算食物链的数目,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到该链的最高级为止,中间不能停,也不能从中间开始,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获得最大能量要根据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即植物一鼠一鹰,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2×107 kJ×10%×10%=2×105kJ;不同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蛇吃食虫鸟或鼠等时与鹰的关系为竞争,鹰吃蛇时为捕食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1)8 (2)2×105kJ (3)3 (4)竞争和捕食 (5)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基于数学工具进行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最后达到生态平衡状态。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定量分析,便于把握其变化规律。
【例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2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食物关系的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在虚框内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下图虚框中用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解析:(1)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等于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玉米田;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结合表中数据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最小的荒地。
(2)食物网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而典型的食物链是有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构成的捕食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构成。这样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传
递效率为10%-20%的规律,便可写出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时,从系统分析角度分析,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可以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也可通过遗体残骸传递给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由于丙属于最高营养级,它所同化的能量不再往下一营养级传递。
答案:(1)玉米田 荒地
(2)
变式训练:
1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
(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2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表3。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_。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4)下图方框中表示被调查地点的生态系统,用箭头画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变式训练答案:
1 (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
(2)化学
(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见下图
2 (1)A C
(2)次生演替
正因为,来得太快太猛太急,所以这个业态呈现的也是爆发式的增长,并结合着令人乍舌的黑暗食物链条。
90%,中间商的“无本万利”
用一句话形容一下官博外包:粉丝很丰满,效果很骨感。
看似风风火火,异常活跃的众多官博案例中,其实真正出采,真正传递着企业自身价值观和理念的少之又少,仅从活跃度和曝光度上来看也不过能点出“杜蕾斯官方微博”等少数赚走了眼球的个案,更何况,杜蕾斯也只能算是一个官博外包的成功典范。
官博外包,这里面的利有多大,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供职于国内某著名公关公司的朋友跟笔者谈到了一个案例,一家国内响当当的大企业,每年的各种市场推广费用也是高得离谱,仅仅一个官博推广,就给开出了几十万月费的高价。其实,按照企业的逻辑,几十万也不过是垂直网媒上不到一个月的投放,或者几个平媒的广告版面而已,分割下来的钱以此来投放到官方微博,不仅反馈的数字好看,报告花哨又漂亮,对于盯着推广创新的老板也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这笔帐,其实算得没有错。外包之后,或转包,或分包,这本身也是公关界的常识。可是,日常的公关推广和官博推广比起来,利润可就差得远了。正常来讲,日常的公关推广利润很低,甚至有的公关公司在只能获利10%的情况下外包推广业务,同时还得冒着瞒着客户的风险。而且多数重要的媒体维护和推广都是由公关公司自己完成的。
而官博外包则不然,N十万的月费单子,签单的公关公司直接去掉一个零转包给做执行的公司,也就是说,直接吃掉90%的利润。而余下的10%给到执行的公司,还有不小的盈利空间。这几乎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食物链上,谁是最后的输家?
我的一位媒体朋友,两年前辞职去做了一个公司,专门做微博推广,生意出人意料的多。他本来是一个IT圈的记者,但是他接到的客户五花八门,既有国有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也有网络公司的地方分站。每个客户的月费并不高,2万的,3万的都有,这个价格体系也是这种食物链末端做执行的小外包公司比较标准的行情价。
但是,对于他的小公司来说,美编可以共用,策划可以共用,文案可以共用。用他的话来说,“官博这个东西,看着行业差很多,但其实还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类似的活动可以推给每一个客户,同类的文案稍微改改还可以通发很多官博”。所以,尽管他作为食物链的最底层,但他公司的收益却不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些客户,都是来自于大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公司的外包。显然,最大的蛋糕已经被切走了,但和他一样的很多个做执行的微博外包公司却依然赚的盆满钵满。他们都是食物链上的赢家。
说到底,在官博外包的食物链上,花钱的企业成了最大的输家,而赚钱的公关公司和外包公司却成了吸附其上的寄生虫式的赢家。其乐融融的背后,决定企业败局的关键是企业的心态。说白了,从众心理的作祟,和外部虚浮的营销环境逼迫着企业一步步的走出这条路。
谁更适合做这只推手?
当然,话题回到最初。面对新媒体推广的诱惑,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想当然的置身事外,毫不关心。新媒体的推广形态也确实能够形成企业品牌的第二次传播,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在行业里的影响力。
问题是,谁来做这支推手更为合适?目前,业界普遍的做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企业自己操盘,优点是只有企业最懂自己,缺点是专业的人不一定懂传播这档子事,属于外行人干内行事,另外,细嚼慢咽的推广也会增加一些时间成本,同时造成较高的人力成本。著名的企业当中,像IBM就属于这个类别。而严谨的,循序渐进的作风也符合一向稳健的IBM企业特征。
第二种,也是最为普遍的形态,是外包给公关公司或者已经成长起来的较大的微博推广专业机构。优点是策划能力强,懂的传播的内含,会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佳的效果,报告也漂亮,短时间看比企业自己来做实现的效果更显著。但缺点也依然明显,对于企业产品线,企业价值观,企业要实现的核心理念的不了解,导致推广的层次只能局限在眼球和外围层次上。这类企业当中,杜蕾斯的外包效果是最佳的。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泛泛的层次,更多的都只能沦为食物链顶端的悲剧化身。
第三种,是目前开始流行起来的,通过一些商业媒体外包实现微博推广的企业。通过媒体来管理官博,其实是前两种的一个折中的效果。相比而言,媒体即了解企业,又了解推广。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毕竟媒体不如企业了解自身,毕竟媒体不是专业的推广公司。两方面的折中之后的局面,效果也仅仅处于前两者之间。但是在食物链当中,媒体的身份并不强势,有些媒体的官博维护并不会实现经营的业绩,也可能会作为一些广告和推广的副产品。
外包等于欺骗吗?
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食物链之外的最主要养分: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