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14:59: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物链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食物链的特征

篇1

国际油气合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和惯例。国际油气合作相对集中在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模式丰富多样,相比之下,国际炼油项目合作模式比较单一。随着国际油气上游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延伸国际油气合作领域,实现中国石油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国际炼油项目合作的商务模式加以研究。

一、商务模式的类型与特征

(一)固定报酬模式

固定报酬模式,即外国石油公司对炼油项目设计建设并进行全方位服务,其中包括资金筹措及设备采购等,直到最终将炼厂建成交付给资源国政府。采用固定报酬商务模式能够保证项目最低收益水平,项目的经济效益不受国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该模式是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相当于存款之后分年收回本金和获取相应的利息,收益固定、风险低。采用固定报酬模式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或者意图进入某些地区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自负盈亏模式

自负盈亏模式是一种较多采用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组成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各股东既是炼厂的投资者,又是建设承包商和生产经营者。该模式经济效益随国际原油与成品油价差波动而变化,外国石油公司享受价差扩大所带来的利润,同时也要承担价差缩小对经济效益产生的负面影响,属于完全市场化项目。该模式投资回报不固定,经济效益随着油价波动而变化,对于以通过建设和运营炼厂,获得长期效益为目的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比较特殊,所谓一体化就是上游油田与下游炼厂作为一个投资项目。由于具体项目的情况有所区别,因此一体化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其相同之处也十分显著。该模式是油田加炼厂作为一个整体,由于独立运营炼厂的不经济性,资源国推出了一体化商务模式。其目的是用油田产出的原油低价供应炼厂,确保炼厂盈利。然而,压低原油的进厂价格,使油田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一体化项目整体收益一般。因此,对于目的是进入油气资源国,以下游带动上游,未来预期获得较多上游合作机会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好的选择。

二、国际炼油项目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国际炼油项目作为国际油气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商务模式的选择是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发展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受到资源国家政策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际炼油项目合作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

首先,沿海资源国倾向于采用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模式来发展独立炼油项目。此模式为早期的炼油合作项目的商务模式。炼厂依靠国际和国内的原油供应来保证加工所需原油,产品(成品油)出口或在国内以国际市场价格销售。由于资源国政府给与投资者较为优惠的财税政策,包括进口设备和材料免除关税,生产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等,这无疑给旨在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化程度,将炼厂建设、工程服务带人国际市场的中国石油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环境。

其次,油气资源丰富、炼油能力匮乏的资源国,为了满足本国成品油市场需求,实现地区或国家的成品油自给自足,愿意采用上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通常,资源国将给予外国石油公司一些优惠条件,如给予原油进厂价格的优惠和包销部分成品油的保证,以及一些优惠的财税政策,包括进口设备材料关税免除、生产营业税免除和所得税减免等。炼厂在这些优惠条件下,一般可以保证项目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水平,生产运营正常。且外国石油公司通过参与这些合作项目,可以下游带动上游,择机进入更多的上游项目,使炼油项目成为进入该地区石油市场的桥头堡,进一步扩大其在该资源国获得油田合作机会的可能性。

最后,近来的国际炼油项目合作有突破传统资源地域化限制的趋势,如在成熟的炼油中心或石油交易集散中心,借助当地先进的炼油技术与国际化的管理经验进行合作。通过该模式,外国石油公司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获得较高利润。同时,也有助于外国石油公司推广“国际惯例”,扩大其在国际油气市场的控制力。而资源国可以学习到外国石油公司炼油的先进技术与国际化管理经验,对其延伸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油气资源国对于炼油项目合作的导向

相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油气资源的勘探风险,炼油项目合作的风险则受原油供给与成品油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随着国际油气合作市场的不断成熟,任何商务模式都体现了“平衡原则”,即在市场资源、财税条款、政治风险之间是平衡的。市场资源丰富的地区,要么财税条款比较严格,要么政治风险较高,反之亦然。

高报酬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从事国际油气合作更是如此。因此,选择不同商务模式是基于对于风险的综合平衡而定的。一方面,资源国政府从本国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满足本国利益的油气政策;另一方面,外国石油公司通过研究油气资源国的政策导向结合本公司发展战略,综合权衡风险收益,选择最佳的商务模式。综合研究各个资源国炼油项目合作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本国油气需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大部分资源国都是资源导向型经济,油气资源占到本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虽然自然条件给这些国家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其相对薄弱的工业、农业等其他基础,严重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源国虽然盛产原油,但由于工业体系不完善,缺乏下游炼油化工设施,依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油气的需求。因此,引进外国石油公司,以上游促进下游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资源国开展下游项目合作的战略选择。

(二)延伸下游产业链,获得油气增值效益

在资源国取得石油价格控制权之后,由于缺乏下游业务,不能分享产业链向下延伸带来的增值,只能依靠高油价来获得高收益,并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短期来看,高油价给资源丰富的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持续过高的油价会影响全球经济,

造成石油需求减少,并促进新的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这样使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最终损害资源国的利益。如果资源国实现了油气一体化经营且下游业务较大,资源国可从油价上涨的激进力量转变为油价稳定的积极力量,更有助于满足本国长期利益的获得。

(三)以资源换技术,增强整体竞争力

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拥有油气上游资源的优势,其发展下游业务,实施一体化和国际化取决于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经营水平。另外,因为国家石油公司还要承担繁重的政治、文化责任,使得国家石油公司难以集中财力发展公司业务。通过提供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优惠政策下的炼油合作机会、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等,来获得外国石油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培养本土人才,增强整体竞争力。

四、对参与国际炼油项目合作的思考

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百多年,能够在竞争中存续下来的大石油公司,都是在一开始就致力于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并使这种模式不断延深和提升,即向上努力占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向下不断延伸产业链,牢牢把握下游核心技术和市场网络通道。中国石油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大踏步的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已经形成上下游、内外贸、产经销一体化模式。海外业务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海外油气产业链。

相对于外国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经营网络,中国石油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较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国际炼油合作项目仅占国际油气业务较小的份额。作为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目标的中国石油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际炼油项目,不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目前,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炼油项目既存在重大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不断重视下游业务,逐渐打破石油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世界主要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加快向下游业务拓展,原有国际大石油公司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被逐步打破。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开始摆脱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控制,独立进入石油终端市场与其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下游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是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大公司对于资源国市场的控制被打破,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国石油市场,参与炼油、管道等下游项目的合作。

(二)石油上游资源市场竞争激烈,积极借助炼油项目进入上游业务

篇2

中图分类号:TP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43-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开放化对于实际生活的作用影响,人们一边享受网络资源开放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的同时,对于保障信息安全性的意识也逐渐提高。身份认证就是一种进行个人信息安全性保障的有效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信息入侵破坏技术的提升,传统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在进行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中,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与漏洞。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识别技术的突出,为网络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提供更加绝对可靠的安全保护屏障。

一、生物特征识别作用优势及其常见技术形式分析

1、生物特征识别的作用优势分析

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是生物特征识别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通常情况下,应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主要是由于不同人的生物特征与其他人相比,都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并且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在固定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说不同人的生物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生物特征作为每个人的固有特征,与其他特征相比,一般情况下也不容易发生丢失或者造假等情况,因此,通过人体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识别方式。

2、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形式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个人身份的认证识别,主要是借助能够进行身份识别应用的生物特征在人体中不仅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不同人的生物特征还具有唯一性特征,再加上在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与认证应用中能够对于个人的生物特征进行采集对比,以实现身份的识别认证的思路原理和作用优势,在进行人体生物特征的类型划分中,可以将按照人体生物特征的具体内容性质不同划分为生理性生物特征和行为性生理特征,其中,比较常见的生理性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纹、人脸以及虹膜、掌纹等,而行为性生理特征具有突出的行为表现,像声音、步态、签名等。结合进行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的生物特征形式与内容,则可以将用于身份识别认证的生物特征技术总结为笔迹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它们也是利用生物特征实现个人身份认证识别的常见技术形式。

其中,指纹识别是借助人体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凹凸不平的纹线特征,来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与判断。通常情况下,人体指纹的纹线会依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不同的纹型,并且每个人的纹线以及纹型特征都存在有区别,其中以人体纹线中细节特征区别最为显著,也就是人体指纹的纹线起点以及终点、结合点、分叉点都存在有不同,以指纹实现的个人身份认证和识别,就是借助个人指纹中的细节特征的对比实现,同时又由于人体的指纹具有相对突出的稳定性以及唯一性、采集便利性等特征,使得在个人身份认证识别中具有更为突出的识别使用可行性。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主要是在对于采集的指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后,通过指纹图像中细节特征的提取,最后进行分类匹配,以实现与指纹特征相吻合的个人身份识别和认证。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在个人身份识别与认证应用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主动性以及用户友好、非侵犯性等特征优势,人脸识别主要是借助二维图像技术实现身份识别和认证,但是在实际识别应用中由于受到个人姿态或者是脸部表情变化、光照等情况的变化影响,导致实际识别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实现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需要应用三维信息实现人脸识别。

再次,虹膜识别技术是借助人体眼球前部含色素的环形薄膜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人体虹膜具有丰富的结构与纹理特征。最后,声纹识别技术和笔迹识别技术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是借助人体的声纹与笔迹特征,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

二、基于人脸和指纹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方法

结合上述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认证中,不仅可以通过单个生物特征的提取分析,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认证识别,还可以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共同联合应用,实现对于个人身份的识别和认证。其中,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联合应用进行个人身份识别认证的技术方式就是所谓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它与单个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不仅能够实现单个生物特征识应用中的识别率比较低情况,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整体识别的有效率,具有较为突出的识别应用优势,尤其是在单个生物特征被破坏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生物特征的共同识别认证应用,其作用优势更为突出。基于人脸以及指纹的多模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就是将人脸以及指纹两种生物特征识别方式联合应用,以进行个人身份的有效认证与识别,提高识别有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个人身份识别的有效方式,在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中具有突出优势和作用。通过多模生物特征融合方式实现个人身份的认证和识别,在身份认证识别的质量效率和避免单个生物特征识别局限性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值得进行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雄,张东波.基于GMM-WSUM的多生物特征二级融合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2)

[2] 成谢锋,马勇,张少白,张瑛,郭宇锋.基于数据融合的三段式心音身份识别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10(8)

篇3

阅读环境简单地说包括物资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资环境方面是指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放书的地方,最好是一个专门的小书柜或小书架,使幼儿有地方摆放他自己的读物,以便随时翻阅,书柜、书架要适合孩子方便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这不仅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爱护书籍的好习惯。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阅读的氛围,这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言行大多来源于模仿,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喜爱阅读的家庭,孩子就回潜移默化地受家长的影响而爱上读书。另外利用节假日,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天长日久孩子不但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而且还可以养成安静读书,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从中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二、科学地选购图书

在现代家庭中,许多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大多只考虑与家中已有的图书是否重复,内容是否浅显,价格是否合适,结果许多家庭虽然图书很多,但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却不多,为了使幼儿读物真正发挥作用,购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幼儿大多尚不识字,这就决定幼儿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在选择图书时,应注意图画色彩要鲜明性,以提高对幼儿的吸引力,图画内容应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所配的文字应优美简练,以利于孩子理解,并从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

2、丰富多样。为幼儿选购的图书,品种、内容不要过于单一,涉及面要广一些,以便幼儿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3、要有针对性。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购书,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有不同的侧重,由浅入深,逐渐从词语、短句到儿歌、诗歌、故事的完成,这有利于幼儿在掌握语言技能上有一个飞跃,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购书,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购书时应尽量使所购图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如:有的幼儿有任性、不懂礼貌的坏习惯,可有意识地为他选购一些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书,如《小熊请客》。有的幼儿爱撒谎,可有意识地为他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诚实的列宁》这样能使幼儿从中辨别是于非,对于错、真于假,对幼儿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注重特长。这是指有的幼儿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如,有的爱绘画,有的爱体育、军事、文艺等,应给幼儿一定的自,让幼儿自己挑选他感兴趣的书,这样,将来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正确指导幼儿读书

当我们的幼儿拥有图书时,又怎样将书上的东西教给幼儿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1、从感性知识开始,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已知到未知,必须从感性开始,并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为早期阅读打好基础。

2、经常为幼儿阅读。在幼儿学前期,听成人阅读、讲述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经常为幼儿阅读,讲解图书内容,最好是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幼儿讲述。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54-03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应采用“系统分析法”。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利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途径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具体地说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根据系统的性质和关系,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以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实现优化系统功能,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及其整体功能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只有深刻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态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高中阶段对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阶段。下面结合实例介绍“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的应用。

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结构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边界指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研究生态系统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范围、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机环境;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例1】表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_。

(3)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条。

(4)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联系。由于各种生物食性复杂性致使各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彼此交错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在题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

计算食物链的数目,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到该链的最高级为止,中间不能停,也不能从中间开始,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获得最大能量要根据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即植物一鼠一鹰,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2×107 kJ×10%×10%=2×105kJ;不同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蛇吃食虫鸟或鼠等时与鹰的关系为竞争,鹰吃蛇时为捕食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1)8 (2)2×105kJ (3)3 (4)竞争和捕食 (5)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基于数学工具进行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最后达到生态平衡状态。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定量分析,便于把握其变化规律。

【例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2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食物关系的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在虚框内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下图虚框中用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解析:(1)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等于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玉米田;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结合表中数据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最小的荒地。

(2)食物网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而典型的食物链是有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构成的捕食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构成。这样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传

递效率为10%-20%的规律,便可写出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时,从系统分析角度分析,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可以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也可通过遗体残骸传递给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由于丙属于最高营养级,它所同化的能量不再往下一营养级传递。

答案:(1)玉米田 荒地

(2)

变式训练:

1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

(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2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表3。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_。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4)下图方框中表示被调查地点的生态系统,用箭头画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变式训练答案:

1 (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

(2)化学

(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见下图

2 (1)A C

(2)次生演替

篇5

正因为,来得太快太猛太急,所以这个业态呈现的也是爆发式的增长,并结合着令人乍舌的黑暗食物链条。

90%,中间商的“无本万利”

用一句话形容一下官博外包:粉丝很丰满,效果很骨感。

看似风风火火,异常活跃的众多官博案例中,其实真正出采,真正传递着企业自身价值观和理念的少之又少,仅从活跃度和曝光度上来看也不过能点出“杜蕾斯官方微博”等少数赚走了眼球的个案,更何况,杜蕾斯也只能算是一个官博外包的成功典范。

官博外包,这里面的利有多大,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供职于国内某著名公关公司的朋友跟笔者谈到了一个案例,一家国内响当当的大企业,每年的各种市场推广费用也是高得离谱,仅仅一个官博推广,就给开出了几十万月费的高价。其实,按照企业的逻辑,几十万也不过是垂直网媒上不到一个月的投放,或者几个平媒的广告版面而已,分割下来的钱以此来投放到官方微博,不仅反馈的数字好看,报告花哨又漂亮,对于盯着推广创新的老板也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这笔帐,其实算得没有错。外包之后,或转包,或分包,这本身也是公关界的常识。可是,日常的公关推广和官博推广比起来,利润可就差得远了。正常来讲,日常的公关推广利润很低,甚至有的公关公司在只能获利10%的情况下外包推广业务,同时还得冒着瞒着客户的风险。而且多数重要的媒体维护和推广都是由公关公司自己完成的。

而官博外包则不然,N十万的月费单子,签单的公关公司直接去掉一个零转包给做执行的公司,也就是说,直接吃掉90%的利润。而余下的10%给到执行的公司,还有不小的盈利空间。这几乎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食物链上,谁是最后的输家?

我的一位媒体朋友,两年前辞职去做了一个公司,专门做微博推广,生意出人意料的多。他本来是一个IT圈的记者,但是他接到的客户五花八门,既有国有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也有网络公司的地方分站。每个客户的月费并不高,2万的,3万的都有,这个价格体系也是这种食物链末端做执行的小外包公司比较标准的行情价。

但是,对于他的小公司来说,美编可以共用,策划可以共用,文案可以共用。用他的话来说,“官博这个东西,看着行业差很多,但其实还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类似的活动可以推给每一个客户,同类的文案稍微改改还可以通发很多官博”。所以,尽管他作为食物链的最底层,但他公司的收益却不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些客户,都是来自于大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公司的外包。显然,最大的蛋糕已经被切走了,但和他一样的很多个做执行的微博外包公司却依然赚的盆满钵满。他们都是食物链上的赢家。

说到底,在官博外包的食物链上,花钱的企业成了最大的输家,而赚钱的公关公司和外包公司却成了吸附其上的寄生虫式的赢家。其乐融融的背后,决定企业败局的关键是企业的心态。说白了,从众心理的作祟,和外部虚浮的营销环境逼迫着企业一步步的走出这条路。

谁更适合做这只推手?

当然,话题回到最初。面对新媒体推广的诱惑,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想当然的置身事外,毫不关心。新媒体的推广形态也确实能够形成企业品牌的第二次传播,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在行业里的影响力。

问题是,谁来做这支推手更为合适?目前,业界普遍的做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企业自己操盘,优点是只有企业最懂自己,缺点是专业的人不一定懂传播这档子事,属于外行人干内行事,另外,细嚼慢咽的推广也会增加一些时间成本,同时造成较高的人力成本。著名的企业当中,像IBM就属于这个类别。而严谨的,循序渐进的作风也符合一向稳健的IBM企业特征。

第二种,也是最为普遍的形态,是外包给公关公司或者已经成长起来的较大的微博推广专业机构。优点是策划能力强,懂的传播的内含,会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佳的效果,报告也漂亮,短时间看比企业自己来做实现的效果更显著。但缺点也依然明显,对于企业产品线,企业价值观,企业要实现的核心理念的不了解,导致推广的层次只能局限在眼球和外围层次上。这类企业当中,杜蕾斯的外包效果是最佳的。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泛泛的层次,更多的都只能沦为食物链顶端的悲剧化身。

第三种,是目前开始流行起来的,通过一些商业媒体外包实现微博推广的企业。通过媒体来管理官博,其实是前两种的一个折中的效果。相比而言,媒体即了解企业,又了解推广。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毕竟媒体不如企业了解自身,毕竟媒体不是专业的推广公司。两方面的折中之后的局面,效果也仅仅处于前两者之间。但是在食物链当中,媒体的身份并不强势,有些媒体的官博维护并不会实现经营的业绩,也可能会作为一些广告和推广的副产品。

外包等于欺骗吗?

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食物链之外的最主要养分:用户。

篇6

微博的兴起,带来了第一波新媒体浪潮,企业不论大小,不分行业,一窝蜂的涌进来,挤进去,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事业类别:官博外包。

很快,微信公共平台的兴起,带来了第二波新媒体浪潮,并由此产生了自媒体推广形态,企业依然不分规模,行业依然一团乱麻的,冲进来,杀进去,并再次诞生了一个新的事业类别:官微托管。

正因为,来得太快太猛太急,所以这个业态呈现的也是爆发式的增长,并结合着令人乍舌的黑暗食物链条。

90%,中间商的“无本万利”

用一句话形容一下官博外包:粉丝很丰满,效果很骨感。

看似风风火火,异常活跃的众多官博案例中,其实真正出采,真正传递着企业自身价值观和理念的少之又少,仅从活跃度和曝光度上来看也不过能点出“杜蕾斯官方微博”等少数赚走了眼球的个案,更何况,杜蕾斯也只能算是一个官博外包的成功典范。

官博外包,这里面的利有多大,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供职于国内某著名公关公司的朋友跟笔者谈到了一个案例,一家国内响当当的大企业,每年的各种市场推广费用也是高得离谱,仅仅一个官博推广,就给开出了N十万月费的高价。其实,按照企业的逻辑,N十万也不过是垂直网媒上不到一个月的投放,或者几个平媒的广告版面而已,分割下来的钱以此来投放到官方微博,不仅反馈的数字好看,报告花哨又漂亮,对于盯着推广创新的老板也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这笔帐,其实算得没有错。外包之后,或转包,或分包,这本身也是公关界的常识。可是,日常的公关推广和官博推广比起来,利润可就差得远了。正常来讲,日常的公关推广利润很低,甚至有的公关公司在只能获利10%的情况下外包推广业务,同时还得冒着瞒着客户的风险。而且多数重要的媒体维护和推广都是由公关公司自己完成的。

而官博外包则不然,N十万的月费单子,签单的公关公司直接去掉一个零转包给做执行的公司,也就是说,直接吃掉90%的利润。而余下的10%给到执行的公司,还有不小的盈利空间。这几乎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食物链上,谁是最后的输家?

我的一位媒体朋友,两年前辞职去做了一个公司,专门做微博推广,生意出人意料的多。他本来是一个IT圈的记者,但是他接到的客户五花八门,既有国有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也有网络公司的地方分站。每个客户的月费并不高,2万的,3万的都有,这个价格体系也是这种食物链末端做执行的小外包公司比较标准的行情价。

但是,对于他的小公司来说,美编可以共用,策划可以共用,文案可以共用。用他的话来说,“官博这个东西,看着行业差很多,但其实还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类似的活动可以推给每一个客户,同类的文案稍微改改还可以通发很多官博”。所以,尽管他作为食物链的最底层,但他公司的收益却不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些客户,都是来自于大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公司的外包。显然,最大的蛋糕已经被切走了,但和他一样的很多个做执行的微博外包公司却依然赚的盆满钵满。他们都是食物链上的赢家。

说到底,在官博外包的食物链上,花钱的企业成了最大的输家,而赚钱的公关公司和外包公司却成了吸附其上的寄生虫式的赢家。其乐融融的背后,决定企业败局的关键是企业的心态。说白了,从众心理的作祟,和外部虚浮的营销环境逼迫着企业一步步的走出这条路。

谁更适合做这只推手?

当然,话题回到最初。面对新媒体推广的诱惑,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想当然的置身事外,毫不关心。新媒体的推广形态也确实能够形成企业品牌的第二次传播,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在行业里的影响力。

问题是,谁来做这支推手更为合适?目前,业界普遍的做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企业自己操盘,优点是只有企业最懂自己,缺点是专业的人不一定懂传播这档子事,属于外行人干内行事,另外,细嚼慢咽的推广也会增加一些时间成本,同时造成较高的人力成本。著名的企业当中,像IBM就属于这个类别。而严谨的,循序渐进的作风也符合一向稳健的IBM企业特征。

第二种,也是最为普遍的形态,是外包给公关公司或者已经成长起来的较大的微博推广专业机构。优点是策划能力强,懂的传播的内含,会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佳的效果,报告也漂亮,短时间看比企业自己来做实现的效果更显著。但缺点也依然明显,对于企业产品线,企业价值观,企业要实现的核心理念的不了解,导致推广的层次只能局限在眼球和外围层次上。这类企业当中,杜蕾斯的外包效果是最佳的。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泛泛的层次,更多的都只能沦为食物链顶端的悲剧化身。

第三种,是目前开始流行起来的,通过一些商业媒体外包实现微博推广的企业。通过媒体来管理官博,其实是前两种的一个折中的效果。相比而言,媒体即了解企业,又了解推广。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毕竟媒体不如企业了解自身,毕竟媒体不是专业的推广公司。两方面的折中之后的局面,效果也仅仅处于前两者之间。但是在食物链当中,媒体的身份并不强势,有些媒体的官博维护并不会实现经营的业绩,也可能会作为一些广告和推广的副产品。

外包等于欺骗吗?

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食物链之外的最主要养分:用户。

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2-106-02

1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问题的提出

园林设计需满足功能要求,具有艺术品位,也应遵循生态的原则。很多园林绿地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这就涉及了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房屋建筑多,不透水地面增加;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用水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增长等方面。

园林设计应用生态原则是对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最终目的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改善作用达到最大。

2园林设计中生态原则的应用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特征、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系统整体功能最优、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运用自然过程等,具体通过这六方面探讨阐述。

2.1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一个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特有的,是长期对各自环境适应的结果。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资源、地域文化等方面,尊重当地的区域特征,有助于环境的良好发展,创造特定的场所感。

2.1.1区域资源。园林设计中,应保护与节约本区域资源,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景观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可再生,如古树、名木和湿地、自然水系等自然景观。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区域内的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建材等资源,如适地适树、利用原有地形等,将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可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2.1.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当地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有着特定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园林设计中,应保护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如古城、陵墓、古老的民居等。园林设计中,也要尊重本区域内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因为这些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与向往,因地制宜才能充满魅力和特色。北京市通州区万春园景观中,设计提取历史上咏诵当地风俗、文化、历史事件的诗歌,用雕塑铜墙展现,形成独具韵味的景观,传承了地域文化。

2.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抗干扰能力愈强,也就易于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园林设计中,多样性的应用体现在园林绿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和物种应用的多样性等方面。

在园林绿地的使用上,每一类型的人群对园林绿地都有特定的使用模式,在不同的季节、一天内的不同时段,人们对同一绿地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一个主间具有多种用途的可能性,用提高园林主间的利用率和适应性,如城市道路路侧绿地应考虑锻炼、穿行、休闲、交流等多种使用的可能性。

在物种应用方面,园林绿地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载体,园林设计应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同时也要为植物的生存尽可能创造多样的生境条件,如通过地形处理创造微地形,这样不仅创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可形成喜阳、耐荫、荫生植物及旱生、湿生、水生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2.3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生态系统中,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在园林设计中意味着从整体上全方位进行设计,园林绿地同所处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绿地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来讲,协调好这此联系将有助于该地块及所在区域作用的发挥。如何解决好自身及其与周边交通问题,如何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可达视线的问题。只有各部分协调好,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融于更大的体系之中。

2.4食物链原理。生态学中,食物链是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为纽带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所需的物质要从外部输入,也产生废弃物,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食物链”。园林设计中,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新的价值,重新纳入城市的“食物链”中,同时也需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可采用“加链”和“减链”方法。

2.4.1“加链”。“加链”的目的是赋护废弃物新的功能。

2.4.1.1局部地重新利用、改造。园林设计中,把残砖碎瓦、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基址上的废弃物重新利用,用一发挥材料的潜力,具有新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的消耗过程,减少施工_中其他废弃物的产生。在广东省东莞市东江景观设计中,废弃的船坞被重新设计成酒吧,形成良好的功能和景观效果。

2.4.1.2整体使用方式地改造。整体使用方式地改造主要对象为大面积的废弃地段,如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废弃地段原有的使用方式和属性通过设计得以变更,开辟新的使用方式,成为休闲娱乐之地,由此减少处理废弃物质的成本,改善环境。

2.4.2“减链”。“减链”的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园林设计中可采用减少材料用量、使用耗能少的材料等方式或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减少资源消耗。

2.5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在时间和主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设计中生态位原理的应用主要是使生物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应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使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位,这样利于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生长良好。其次,园林绿地中存在生物流,生物流的畅通使得各种生物的生态位各得其所,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种生物的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和各种小动物的迁移,如采用绿地尽量相互连通,在城市道路两侧建立生物迁移通道等方式。

2.6运用自然的过程。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园林设计要适应自然过程中与自然过程统一。

2.6.1尊重自然过程。尊重自然过程,就要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学习。健康的生态系统用一以周而复始进行闭合的物质循环,园林设计中,尊重自然过程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不良环境影响,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就是尊重自然的过程。

2.6.2利用自然能动性。自然具有能动性,具有一定的自我愈合和自净能力,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日前人的设计能力远不能比及。自然能动性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在水污染的治理、废弃地的恢复以及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

篇8

    1.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1]。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时空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径。

    1.2经济系统经济系统中的企业种群、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以企业为主体按一定结构组成分层次的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组织,就是以企业为单位,将企业比喻为物种,同一区域中一群工艺、技术相似的企业构成企业种群,在一定的时空内,由不同的企业种群按照一定结构、一定种类和一定种间关系构建起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种组织生态系统,表现出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2]。产业集群中相关生产企业、辅助企业及政府和其他支持机构之间通过纵向的产业价值链、横向的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形成一定的垂直网链和水平网链结构,通过系统主体的生产活动、物质流动、价值流动、信息传播等,完成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实现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3]。

    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林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各林业生产、流通、服务企业与相关机构和部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经济聚合体,它与周围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产要素系统、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组成的相互依赖、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组织生态系统。林业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模型见图1。

    2.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林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表现为林业产业资源要素输入其生产要素系统,经过生产要素系统的配置与整合,在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实现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升级。林业产业集群中的生产要素系统、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耦合构成严密的集群组织生态系统。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的各个层面,始终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交换互转,即为系统生态演替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体现出外部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的供给支持或生态制约关系[4]。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要素系统是集群创新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供应商、企业和用户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构成一个密集的企业关系网络,包含垂直关系网络和水平关系网络两部分。服务要素系统主要是为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网络,不仅为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格式化、一般性的科学知识,还负责协调集群成员间的联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支持。环境要素系统或通过不断完善服务要素系统的功能,或直接通过有关规制的建设,或通过其他间接的作用方式,影响着生产要素系统的行为和相互联结方式,实现集群区域创新。在集群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辅佐”下,生产要素系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带动集群生态系统的正向演进,集群生态系统的演进与发展又对集群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新的动力诉求,并提供了物质支持。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上述演进与发展是在市场需求动力机制、系统自组织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推动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3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或简单或复杂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整个生命系统运转的内在机制[1]。在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图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型上、中、下游企业群落及其最终的产品市场,按照投入产出关系构成类似食物链的生命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时,上游企业群落研究的技术成果被中游企业群落吸收、消化后转变为一种产业,下游企业群落又将中游企业群落的成果吸收消化完成规模化形成最终产品。这样,上、中、下游企业群落就组成了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最终产品,再由分解者———市场进行分解,于是,一个产业集群生态循环得以完成[5]。

    3.1网链结构概念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是指集群中处于上、中、下游层次的企业,通过具体分工、紧密合作所形成的类似于食物链的产业生态价值链。它可以将产业中众多不同角色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整体效益。集群生态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集群生态链的主要结构,即把这种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图3)。横向协作关系就是产业配套问题。

    3.2网链结构内涵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实际上是许多林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结成的网链状结构,包含2种生态网链:生产网链(内层)和社会网链(外层)(图1)。由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主体要素———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中间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生产网链;以产业集群的社会主体(集群社会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社会网链。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网链是由生产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叠加而成的复合网络,这两层网链结构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知识共享和社会规制与公共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篇9

1.1国外研究现状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生态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生态农业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2.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2.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3.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3.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3.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4.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4.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4.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10

概念的生成,是指学生从具体情景、事例中加以总结、辨别、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文信息资料。老师如能恰当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维判断及概括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对“食物链”概念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分组活动,合作实践: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把农田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联系起来,做出“食物链”。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分析思考问题: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水到渠成的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食物链”?

归纳概括:由学生试着说出概念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利用学生自身体验或验证性实验感悟生物学概念。

初中生物学科中“能量”一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言语向学生说明清楚,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这就需要老师将之“化无形为有形”l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或验证性实验来感悟。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1)让学生自身体验:不吃早饭上学,课堂上会感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需及时补充食物获得能量;当我们剧烈运动时,体力会大量消耗,同样需要补充食物获得能量。

(2)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①实验准备: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但都应该是干燥的,质量也都相同(通常为1g),并按要求进行操作。

②结果分析。由学生发言(或回答老师精心设计的相应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I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都能使试管内水温升高;

Ⅱ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材料,水温上升值不同;

Ⅲ食物中的有机物燃烧时分解释放的热能使水温升高,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富含脂肪的食物能量较多。

通过上面自身体验或实验使学生意识到食物中含有能量,并贮藏在营养物质中。学生虽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却可以感悟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区别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在开始学习时,学生接受并不难,但时间久了,则容易混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组织、器官与系统;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篇11

当美国加州的Monterey海湾研究所的海洋研究员肯尼思・史密斯带领的考察队到了南极大陆和南极最南端中间的威德尔海时,看到两个冰川(一个两公里长,另一个将近21公里)断裂,而千百年来冰川上堆积的矿物质就慢慢地随着断裂的冰川进入水里。这些营养丰富的矿物质就成为水里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和磷虾的美餐。“有机物在冰川附近越聚越多,海鸟就会来觅食,自然形成了一个生物链。”史密斯说这样的食物链最终可能会延伸到海豹和企鹅,尽管现在还没进一步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据估计南极现在大约有1000种物种,但是这个数字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而进一步扩大。

篇12

1992年,在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及中科院的共同组织下开始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要素效率、缩短创新周期、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加速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一条佳径,并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社会对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经济中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从静态的链条式的竞争过渡到以动态的网络型为主的竞争模式,以往单一的、孤立的、短效的产品或能得到一时的技术突破,却无法经受市场的长期检验,唯有给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产品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深化均对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出了现实的革新要求。产学研合作的三大主体不能因循坐误,要合理配置资源,以变求新。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型网络发展模式,从而确保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一、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及其弊端分析

产、学、研是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创新合作中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成功的合作需要合适的合作模式,以激励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知识潜力,参与机构、技术复杂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差别要求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在总结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祝东伟(200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照合作的紧密程度,分为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共建实体型;二是按照合作的动力机制,分为自发型合作、政府计划型合作、混合型合作;三是按照合作的管理体制,分为单一管理型、多元参与型。祝东伟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比较宏观,是从整体上审视合作模式。但是,即使依照其管理体制中的单一管理型与多元参与型的区分,并没有描述合作模式的内部治理结构,而治理结构是合作模式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契约安排型、产权安排型和开发平台型三种合作模式。

1.契约安排型。契约安排型合作模式的治理结构是基于项目的委托(合作)开发,企业提出需求并提供经费,以契约形式委托(合作)高校、院所开发,产权归企业或在契约中约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契约,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各自都是独立的主体,责权利在契约中明确约定。

2.产权安排型。产权安排型的合作更为紧密,双方凭借各自的资源和能力以股权安排建立一个技术开发实体,这个实体作为一个单独机构运作,产学研三方以各自的股权比例享受责权利,股权比例分配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商定。产权安排型实现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无缝对接,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3.开发平台型。以研发基地为载体的开发平台型指的是根据技术发展需求,第三方(比如产业园区)或者产学研三方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或平台,可以建在企业、高校、院所或产业园区内,开发平台型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产学研战略联盟、松散型民间技术合作组织等,合作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开发平台重点围绕企业重大战略产品或重大项目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提升区域技术开发能力。

这个分类基本上概括了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从中可以看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侧重于强调产学研三方的合作方式及运作机制,忽略了产学研合作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以及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参与方的作用,不能把相关参与方纳入合作模式中,也就不能调动这些参与方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影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际效果。

(二)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弊端

通过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现状的考察,并对其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传统合作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1.合作层次提升慢。合作层次低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率,各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治理结构,造成交易成本高,影响合作创新项目的顺利实现,合作层次低还会造成“寻租”现象,一些劣质的技术机构通过暗箱操作容易获取项目,而一些优质机构被排除在外,造成整个社会科研资源的浪费。

2.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实现技术市场化的实力,开拓市场也不是他们的优势,专用性技术开发存在着企业违约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市场开发风险的压力,他们希望合作方也能承担部分风险,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使得合作方之间的契约成本大幅度增加,也增大了合作失败的可能性。

3.利益冲突造成合作动力不足。由于所处领域的不同,产学研合作各方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学术成就和价值实现,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市场化动力不足,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活力不强。对于企业来说,出于短期业绩的考虑和资本市场的压力,管理层比较重视技术开发的短期行为,只注重技术开发,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基础技术或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

4.产学研分离现象严重。由于传统合作模式不能有效地把中介机构纳入到合作模式中去,造成中介机构发展不足,产学研之间不能很好衔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结合点,也不能有效利用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大量科技资源,比如一些大型的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综合起来说就是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差,降低了合作效率,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合作的质量与成功率也大大降低。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诸多缺陷,造成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产学研三方以及各类中介机构之间链条容易脱节,实践中的大量事实也表明,由于忽视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参与方的作用,许多合作都失败于缺乏有经验的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不能形成有效的责权利关系,增加了合作的交易成本,造成合作失败,反过来,这种状况又造成中介机构的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产学研合作的要

求,二者互为因果,使得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由此,对传统的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成为必然,创新的关键是要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从而调动各参与方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去。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产学研以及其他参与方之间不能形成互动、共生、共赢、牢固的合作关系,从而造成合作失败。生态群落与生态链是自然界关于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以此概念构建全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把各参与主体吸纳进来,为产学研合作创建成熟的生态环境,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功。

二、生态群落、生态链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从系统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是一个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个参与方密切合作,互动协调的创新群体,根据自然界的生态群落理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类生物体同种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以食物链、物质与能量交换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反馈、动态性的群落系统,生物体的自组织、自适应与自协调能力成为生态群落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自然界的生态群落理论对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生态群落概念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群落里,种群内部、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有机联系。生态群落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四个:一是食物链,即各种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赖的取食行为构成的链状或网络关系。二是食物链中的富集链,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聚量是随食物链逐级递增的,因而把其称作为富集链,富集链会诱发疾病,危害到生态系统的健康。三是营养级结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基础,营养结构包括生物数目、生物量和生物能量的金字塔状结构。四是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种的时间变化,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群落的发展和演变就是上述各种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综合作用过程,可以把影响生态群落运行的各种要素归纳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等四个层次(顾志燕,2006)。

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必须拥有以营养链和食物链为核心的完整循环体系,并能够顺利实现各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各种调节机制与结构安排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持上述循环体系的动态平衡。关于生态群落内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交换,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由此组成复杂、有机的生态群落,其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为我们研究创新合作模式及起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二)基于生态群落的创新生态链及其结构特征

对于自然界的生态群落而言,要具备稳定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本要求是必须拥有以营养链和食物链为核心的完整循环体系,并能够顺利地实现各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创新活动也是一根完整的链条,具体包括参与创新的各类主体,如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我们把这种由不同的创新“种群”按照类似于营养链和食物链关系所形成的价值转化与反馈过程称为创新群落的“生态链”。创新生态链可以表述为,按照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各创新参与主体通过有效的结构安排,建立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多种伴生或共生的关系,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在地域上具有分布式特点、有着较强的共生关系的创新群落,这正符合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特征。

创新生态链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上述创新生态链的循环转化效率及各个环节的协调平衡对于创新群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一个有效的创新生态链必须具备以下结构特征:一是具有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能够协调发展各参与方在创新生态链上发挥不同作用;二是具备完整的生态链循环体系,并能够顺利地实现各个环节的价值交换与要素反馈;三是具有有效的调节机制,以维持上述循环体系的动态平衡和应对环境的各种变化。

三、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具备以上三个结构特征的创新生态链即已形成了成熟的创新生态环境,在此链条上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对于当前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依据自然界的生态群落构建的创新生态链结构模型,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特点与组织运行体系出发,分析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类“种群”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全面考察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制造的完整过程,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是由参与创新生态链的各单位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群落,其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担基础性研究工作和部分应用性研究工作,而企业把握市场需求与价值定位,通过与它们的直接交流、沟通与合作,在中介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支持群落的要素输入下,实现价值创新的设计、开发,并转化为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或服务经过消费者群落的检验,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将被反馈至各个创新主体种群,从而丰富各个种群的知识体系,激发更适合市场的创新活动。

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创新流程为链条把各参与主体按照生态学理论构建成一个丰富的创新网络,各主体在创新实现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位置,有效完成自己的主要使命,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全、效率高的创新群落,并在合作与竞争中逐步提高群落的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

(二)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

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作机制可用价值链、创新链和营养链三条生态链组成的创新生态群落进行表述。

1.价值链。创新价值链是以生态链表述的完整的产品或技术创新流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实现,最后到市场开发的全流程,价值链实现是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

篇13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和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等科学素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却把科学观察等同于简单的“看”或“感知”,这就使得学生的观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下面本人就平时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观察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科学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如在教学《影子》一课中,一上课通过投影展示花样手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手影游戏中。当学生观看兴趣正浓时,即时将手影转换成物影――用纸小兔进行投影,形象逼真的兔影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所说:“认识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

二、明确观察目标,找准认知方向

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学生观察就有了方向,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和明确的观察目标,防止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视而不见。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所看到的现象产生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如在《昆虫》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前,明确昆虫成长过程有几种形态?是根据什么分的?昆虫的足有几只?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观察目标的明确,引导学生走上科学观察之路。

三、运用多种感官,依托感知基础

科学实验活动中要观察事物的特征时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可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有效观察。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岩石作如下的观察感知:

(1)看:借助放大镜观察各种岩石标本的颜色、光泽、构造等。

(2)摸:用手摸一摸岩石标本的外表,感受粗糙度。

(3)刻:用刀刻划岩石的表面,比较岩石的软硬度。

上述的观察和感知调用了学生视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让学生能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多种特征。

四、精心设计实验,探究现象本质

当观察结果不能确定或不明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在《自然界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教学中,透明清澈的河水、井水、自来水,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出其中所含的杂质,可以通过沉淀、过滤、蒸馏等实验手段,观察到水中所含有的各种杂质,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这个科学知识。运用实验来验证观察的结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主动感知建立起一种比较清晰、牢固的概念。

五、巧妙渗透方法,提高观察实效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在科学教学中除了简单的直接观察法外,还应渗透其它科学观察方法,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是非常的重要。

1.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根据事物各自的特征比较相互间异同的方法,往往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特征时会用到。如在《豌豆荚里的豌豆》、《油菜花开了》等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豌豆、油菜花等植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再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触摸观察实物,然后根据观察所得填写观察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清楚地比较各项观察点,对观察内容进行有序观察,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同事物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能力。

2.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通过观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事物,进而验证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论。例如在四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几条身边的食物链。教师引导学生:“它们既然都是食物链,但看上去好像不怎么一样,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比较,老师在学生合作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都是食物链,必定会有共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相同点,再根据食物链的特征去寻找一些新的生物食物链。运用验证观察法,可以使课本中的理论性知识具体化、现实化,在验证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3.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是让学生运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头到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外表特征的方法。如在《油菜花开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观察油菜花,从看花萼、再到花瓣、最后观察花蕊,然后指导学生探究观察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

4.显现观察法

如在《冷和热》这一单元教学,学生在完成水的传热实验过程中,由于水是透明无色的,所以不容易看到实验中水的流动现象。这时我们可以在实验烧杯的底部放一粒固体高锰酸钾。然后对烧杯进行加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粒高锰酸钾的变化。学生就能清晰看到紫红色的固体高锰酸钾随着水慢慢散开,一丝一丝地往上流动。学生惊奇地叫道:“我看到水在流动了”。运用显现观察法,不但降低了观察的难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科学观察的积极性。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在运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的实效性。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多思善思深思,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思、善思、深思,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任何有意识的科学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观察也不例外,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探究。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学生认识到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后,让学生思考固体、气体是否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现象思考问题(如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切割出缝隙、夏日车胎气太足易爆等),给学生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作出解释其思维过程。但在《不倒翁》一课教学时,我们就不能急于告诉学生不倒翁的秘密,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认识不倒翁的奥秘,从而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活动,合理利用各种课内、外观察探究活动,增加学生科学观察的训练机会,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刘默耕先生的小学科学教学思想简述》桑建辉小学科学教学网2005年

[3]方红、常利梅著《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