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59: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资源与环境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压力不断增大农业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粮食安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粮食生产总量每年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量,但是从农业生产总体来看,依然还保持一种总体平衡、结构紧缺的现状,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粮食产量增幅跟不上刚性增幅,在国际领域来说,近些年来,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以及销售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不断严峻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1.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过于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我国的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过于地,农业生产经营效果总体很不乐观。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来看,首先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应的技术支撑仍然比较薄弱,现阶段仍然是以粗放的经营方式为主,其次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中,仍然坚持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再者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严重的污染了农业环境。1.3工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城乡矛盾的加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乡争地争水矛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整体的耕地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国家农业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再加上我国水土资源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合理性,使得农业资源不匹配这个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农业资源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破坏、质量下降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等方面的威胁,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2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
2.1把握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2.1.1必须立足现状,坚持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经营相协调的原则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着力于改善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中不计代价投入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坚持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道路,逐步提升农业土地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益,住不得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丰收。2.1.2坚持内源污染治理和外源污染防控相结合对于农业生产内外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一方面要不断的强化对农业污水灌溉、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内源污染的集中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尽量将农业生产中的内源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2.1.3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政府和社会的结合要坚持“破坏者治理、保护者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的政策扶持,不断的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为主要引导,逐步构建社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民之间的多元化参与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相结合,不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逐步的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第三方治理的协调发展。2.2切实把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2.2.1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首先必须将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快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切实做好农产品土壤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为农业土地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其次要重点做好重金属农业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将现阶段全国范围内重点9个农业污染修复技术示范点作为重点治理对象,通过对各种修复治理技术的成效对比,加快探索一套适合不同污染类型的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再者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农业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重点区域为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关质量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实行分级管理,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能力,构建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治网络,及时全面的掌控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动态。2.2.2推进农业面源综合防控常态化发展首先要重点强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实施主要流域尺度污染监测,及时准确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指数,及时《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公告》,逐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常规化预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农业领域面源污染减排工作,这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农业病虫害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生态拦截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二与生产中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2.2.3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逐步的加快农业机械化还田力度,尤其要重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的使用,有节奏发展农作物联合收割、储存运输机械化运作,建立农业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要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使用,例如发展以农业秸秆养畜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生产,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在重点农业区域构建示范点,实施农业秸秆全量化使用,最大限度的解决农业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再者可以结合农业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和原料加工技术,逐步推动秸秆炭化、秸秆沼气等分布式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秸秆相关系列产品,提高农业秸秆的综合使用效率。2.2.4做好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重点农业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农业遗传资源富集区域、生态系统典型区域以及关键物种分布地区要开展重点保护;其次加快构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积极引导相关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区域的物种资源深度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度发掘可以支撑新品种选育的优质资源;再者要积极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合理使用机制,加快构建人工培植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论
总的来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必须立足现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视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道路,逐步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33~41.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33-04
农业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传统农业,它们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创造了农业增收的同时,也导致了土壤有机层破坏、环境污染、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农业生态问题,这种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基础,只能说是一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高消耗”的农业[1]。农业资源的低效利用是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有效方法。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深入、不能再生资源量的快速降低,而人类对物质的无限需求给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如何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便成为了人民关注的重大发展问题。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武陵山区,多山少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农业资源都没有优势,并且,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矿产开发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湘西整个资源环境条件恶化。因此,重视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不但对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节约农业资源,而且对资源利用效率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对满足大量人口在有限资源情况下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其评价
鉴于农业资源范围广、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因此,对其利用效率的评价,不仅要考虑该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其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为全面准确的测算其利用效率在技术上带来很大的困难[2]。然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生产函数法、能值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比值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法等。根据数据的可知性和方法运用的简单性原则,本文对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耕地资源、化肥资源、电量资源和农业机械资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比值分析法进行分析。比值分析法中资源效率的公式为:
Rec=(E0-N0)/Ri (1)
(1)式中的Rec为资源利用效率,Ri为资源消耗量,Eo为有效价值,N0为在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因此,根据上式不但可以直接求算该资源利用效率[3~4],还可以通过计算资源消耗系数来间接求算资源利用效率[5]。由公式可知,消耗系数越大,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同时根据上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三条途径分别为节约资源,提高有效价值产出和降低负面效应价值。由于农业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N0难以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结果,而且农业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有用的副产品。由于农业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结果难以量化,而且其正负面影响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测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过程中,其结果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该方法实际操作性强,所以这种处理方式对各年份的比较是可行且有意义的[3]。
二、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一)耕地资源消耗系数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及最重要的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耕地资源消耗系数表达式为:
CLre=Fla·10 000/Og
式中,Clre——耕地资源消耗系数(m2 /kg);Fla——耕地播种面积(hm2);Og——粮食总产量(kg)。
湘西地区1995—2006年耕地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可见,湘西地区耕地资源消耗系数在近十二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波动范围在2.3~3.2之间,1995—2006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每生产1kg粮食需消耗耕地3.15m2下降到需消耗耕地2.35m2,下降了0.8m2/ kg。另外从图1可见,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相对于1997年又转变为上升趋势,同时,2002年和2005年分别相对于2001年和2004年耕地消耗系数增大。这表明湘西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随年份的增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优良农产品品种的选用,农业科技的投入,耕作制度的变革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的应用。
(二)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
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表示每生产1 kg谷物所需要的农业机械资源,表达式为:
Arcf=Mrcf·10 000/Og
式中,Arcf——耕地资源消耗系数(kg/kg);Mrcf——机械资源(kw);Og——粮食总产量(为kg)。
1995— 2006年湘西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的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2可见,1996—2006年,湘西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总体呈上升变化趋势,这表明农业机械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而从湘西的农业机械资源利用效率比较来看(见图2),随年份的增大,农业机械资源消耗系数增大,说明该地区耕地对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湘西州的山地被整理为平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有关,这是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不同年份间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过程中,社会、生态及经济资源等方面的投入难于量化所导致。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系统特征,解决比值分析法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三)化肥资源消耗系数
化肥作为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测算结果,化肥的使用在整个农业技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也因此,使得中国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在近年内迅速增加。然而,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大,导致了土壤的板结、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等问题。因此,科学地考虑化肥使用对其在农业生产中泛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可采用化肥消耗系数(即单位农产品化肥消耗量)评价化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Fec=Faua /Og
式中,Fec——化肥资源消耗系数(kg /kg 粮食);Faua——年度化肥投入量(kg);Og——粮食总产量(kg)。
湘西地区1995—2006年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见下页图3)。由图可见,湘西地区单位粮食(kg)生产所消耗的化肥量在1995年为0.192kg,到2007年上升到0.28kg,同时化肥消耗系数呈现随年份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全国单位粮食(kg)生产化肥消耗量的平均值为0.084kg。可以看出,湘西化肥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西地区化肥资源消耗系数递增的趋势意味着单位粮食产量投入的化肥量提高了,而化肥利用效率却逐年递减。这说明该地区化肥的大量使用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偏高,意味着该地区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这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又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破坏和污染。
(四)电量资源利用效率
电量资源消耗系数用地区粮食产量与农业粮食生产用电量之比来表示,可以反映电量资源利用效率。因资料限制,用农村用电量代替农业生产用电量。为此,可按下式计算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
Eec=Eua /Og
式中,Eec——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kw.h/kg 粮食);Eua——每年电量资源量(kw.h);Og——粮食总产量(kg)。
上述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可以反映单位粮食(kg)生产所消耗的电量,其倒数为农业电量资源利用效率系数。
由图4可知,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呈现递增趋势,由1995年的0.120上升至2006年的0.180,同时电量消耗系数的波动也较为明显,1996—1998 年湘西农业电量消耗系数上升,1998—2000 年,电量消耗系数又下降,之后,缓慢增加。虽然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0.53)相比,该地区电量消耗水平仍然偏高。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在农业生产产量提高的同时,电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却在降低[6]。
三、总结
湘西耕地资源总的消耗系数随年份的增加而下降,但化肥资源、机械资源、电量资源的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各年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较高的耕地资源效率和很低的化肥资源、机械资源和电量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湘西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1)对于日趋短缺的耕地资源的管理,关键在于耕地面积的保护;(2)针对化肥资源、机械资源、电量资源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关键在于增加使用有机肥、修复水渠、塘坝,增大传统自流灌溉。
参考文献:
[1] 汪艳涛,王记志,等.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比较研究——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城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30.
[2] 靳京,吴绍洪,戴尔阜,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5,(1):20.
[3] 于法稳,李来胜.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35-39.
[4] 周小萍,陈百明,等.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4,(1):85-90.
[5] 雷玉桃,王雅鹏.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65-67.
[6] 姜文来,罗其有.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3):78-81.
Main Agricultural Resource of Western Region and Its Usage Efficiency
SONG Zhi-juan,LI You-ji,BAI Jin-xiang,ZHANG Xiao-lin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当前,国际粮食价格以较快速度上涨,无疑将加大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
首先,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亿亩,10年净减少1.3亿亩。同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其次,耕地质量有逐步恶化趋势。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在现有的耕地中,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比例是7:3,优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三是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尤其是表土的流失,使富含养分的土壤被大量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四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五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已有40%耕地严重退化。
(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一方面,水资源总体上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据环保部门监测,全国七大体系中水质为五类与劣五类的有40%左右,并且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三)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
近百年来,世界的气温逐渐变暖,气候也变得无规律,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重大。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工业用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用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受粮食加工业能力快速增长拉动影响,工业用粮快速增长。
(二)粮食进口数量较大
由于耕地资源短缺,我国适当进口一定数量的粮棉油来满足国内需求是有必要的。但这种进口应是补充性的。
(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世界粮食库存持续减少,造成粮食出口国出口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涨。随着石油日益紧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科技的发展,为生物能源产业创造了前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而是工业生产原料,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1.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对城市大量闲置、撂荒的开发区,应尽快恢复其农业功能。同时,国家可考虑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征收土地增值税,可起到抑制非农土地需求过度的作用。还要禁止城市盲目扩张,以有效保护现有耕地。
2.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合理引导农村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节约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强井灌区的管理,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现有地表水灌区的技术改造与科学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的优化分配;加强农业水源工程建设,发展引水调水工程等。
2.减少水污染。要合理施用和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化肥,提倡使用生理治病虫害的方法。要严禁污水灌溉,强调科学用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来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提高水体生态自净能力。目前的农户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中的改厕改圈、集约化饲养场和饲养小区的污水处理、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三)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1.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随着可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将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确定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几年内取得一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
2.改善农业和农田基础设施。主要是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开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途径
1.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行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禽畜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发展沼气外,要探索生物质能源、微生物能源、禽畜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进行循环利用与资源化开发。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可治理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变废为宝,让废弃物作为资源发展循环农业。
中图分类号 F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农业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土壤,水,气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现出了更显著的稀缺性。经济学解决资源稀缺的途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保理念觉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内学者针对农业资源配置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在起步阶段,学者们研究重点是关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的探讨:王松霈(1996)提出在进入生态化社会的时代,应以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导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资源的适度利用[1];刘慧(1998)从农业资源配置的涵义出发,讨论了不同层次资源配置的特点,提出自然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外部保障条件,生态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必要制约条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学术界开始探讨评价资源配置的标准和方法[2];谢高地(1998)运用资源效率的概念对农业主要资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资源消耗系数和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在农业发展中资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黄季(1999)重点从定性的角度通过对比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和产品上的变化,得到产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种要素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运用DEA对我国各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效率和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其中在指标的选取上更多注重现代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5];张乐(2013)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生产率进行测算,以此来衡量农业资源配置效率[6]。学者王鸿(2014)以循环型农业为出发点测算资源配置效率,其指标选取注重其循环属性;与此同时,针对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方程对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进行了实证研究[8];侯智惠(2014)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从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农机应用与维护等层面对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9]。
前期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对现代农业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解。但从整体上看,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研究现代农业资源配置的并不多,而这一点又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之处。鉴于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态经济这一全新角度上对农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为了突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指标选取上更倾向能体现农业生产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寻找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思路。
1 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源配置
生态经济(ECO),即同时关注经济(economic)和生态(ecological),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这个内涵上看,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为核心;以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应用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的本质在于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经济摒弃对资源过度利用和掠夺式生产的思想,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和优化配置,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生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关注经济系统中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人类进行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可持续和高效的利用与保护,当传统市场手段失灵时,优化配置资源就成了生态经济关注的主要问题,追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并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实现经济生产和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的生态经济在198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倡导,由于其关注环境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寻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途径而备受关注。30多年来,在众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态经济与各个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也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前提。
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与西方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不同,是结合了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现代科学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所以,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时关注生态和经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二是肯定现代科学的成果。在强调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摈弃常规农业的弊病,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现代科学真正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基于此,在评价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时,一方面要站在生态经济的角度上综合考量,同时评价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在选择指标时应同时关注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的投入,并重点评价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经济学中生产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随机前沿函数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设函数关系,不受量纲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综合效率而优于SFA。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涉及投入要素较多,且在产出方面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运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征的决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现有数据组合形成数据包络,从中选取最佳组合构成“生产前沿面”,在假设“生产前沿面”是最优组合的前提下,比较其他决策单位和“生产前沿面”的数据,从而形成针对“生产前沿面”的相对效率,并以此评价各决策单元的效率优劣。当效率值为1时表示DEA有效,小于1为DEA无效,偏离1越远效率越低。
DEA的基础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仅能测量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为了分别衡量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础上加入约束条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够评价将决策单位的纯技术效率提取出来,同时,由于BC2模型将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过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这为分别研究决策单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规模收益情况提供了便利。
B2C变量定义:
存在n个被评价对象(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有m项投入(输入项)和s项产出(输出项);
xr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量;
Xj =(x1j,x2j,…… xm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
yi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量;
Yj =(y1j,y2j,……ysj )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向量;
引入松弛变量s+和s-构建最优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s-为松弛变量,是负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即正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为0,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为0,则判定为弱DEA有效;若Q
3 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时,模型相对固定,判定的结果取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现代农业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指导思想,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生态安全,所以,在选择指标时要同时关注经济和生态影响。
从农业经济角度考虑农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代价(污染),农业的产出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形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选择化肥、农药、农膜作为投入项有2个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不一味追求农业生产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现代科技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的基础上,追求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现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盘否定也不过度滥用,所以,适度的化肥、农药、农膜是可以作为资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过度的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评价决策单元是追求输出的最大化或输入的最小化,所以选取的指标通常为期望性指标,但环境污染显然属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标。所以,为了体现环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将非期望输出作为投入项处理的方法,追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DEA评价,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11]。
4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4.1 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为进行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性分析,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前提下,采用B2C静态评价模型,依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以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评价,即DUM共18个。借助DEAP2.1软件,计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河南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为有效;0.9~1为良好;0.8~0.9为中等;0.8以下为低效,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效率均值达到了0.957,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河南省近几年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但综合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现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DEA有效的有12个,占67%,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了1,说明这12市农业资源配置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农业生产处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规模状态,农业资源投入达到最优配置,既不存在浪费也不存在冗余,保证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纯技术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规模制约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说明了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从数据上看,河南省纯技术效率为1的市有14个,占78%,说明这些地区农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资源投入效率有效,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现有产出情况下,无法再减少资源的投入。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粮食发展重点区域,如信阳是我国的中部粮仓,也是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地理位置优越;济源被列入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是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和政策资源优势显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阳、许昌、焦作、开封等地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农业生产方面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资源的配比科学,取得了技术效率最优,如洛阳通过学习、创新和实践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但郑州、南阳、安阳和平顶山4市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反映出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并未达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业生态污染较高,农业资源投入配比还有待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阳农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南阳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hm2,对于一个粮食主产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过低,化肥、农药投入密度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郑州市由于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并寻找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
规模效率是在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衡量决策单元的现有规模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从计算结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规模效益达到了最优,DEA有效,说明这些市在目前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已经达到了产出的最高点,除非按照目前的资源配比状态同比例增加投入,产出才会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即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产出量的增长率不升反降,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投入过多,形成了溢出效应,需适当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河南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改进农业资源配置对河南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现代农业更关注现代农业生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而过度的农药、化肥和农膜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这里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型进行资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点观测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市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投入冗余情况。同时,由于各地市造成综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进行资源配置优化时,需根据测算结果选择不同的调整路径。
4.2.1 纯技术效率较低地市的调整 郑州、平顶山、安阳、南阳4市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些地市的资源配置调整方法可以从提高纯技术效率着手,在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同时,规模效率往往也会相应改善。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将决策单元移动至生产前沿面,即径向调整,调整幅度反映了决策单元距离生产前沿面的径向偏差;二是调整单个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模型中,容易产生松弛,针对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现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调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结构的原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以郑州为例,来说明纯技术效率的调整方法:第一步:对投入要素进行径向调整,由于郑州市纯技术效率为0.858,所以需要对所有投入要素减少14.2%,产出值不变,使其移到生产前沿面的投影点上。第二步,调整资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施用量不变,分别减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6.260万人,减少农用化肥23 779.083t,减少农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时使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模拟结果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4.2.2 单纯规模效益较低地市的调整 商丘、周口2市的纯技术效率虽达到了最优,但综合效率仍然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低原因是规模效率不佳,所以,应把调整规模效率放在首位,通过调整规模效率的方式使其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然后将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观察结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两地市出现了资源投入的整体冗余,应按现有比例同步减少所有资源的投入量。将商丘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5.2%、周口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9.3%。将调整后的数值重新进行DEA测算后,2市的规模报酬、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均达到1,此时,2市资源配置效率为DEA有效。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河南18市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说明这些市资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产出不合理。同时,还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赖资源换产出的现象,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过剩成为这些地市农业资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据上述结论,河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强化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管理,鼓励使用清洁和可循环能源,科学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3)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业的科学生产;(4)各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科学调整农业资源配置,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探寻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通过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经营和管理现代农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01-305.
[2]刘慧.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资源科学,1998(5)25-28.
[3]谢高地,齐文虎,章予舒,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1998(5):7-11.
[4]黄季.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鸣.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研究,2012(4):38-49.
[6]张乐,曹静.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配置效率变化的引入[J].中国农村经济,2013(3):4-15.
[7]王鸿,尚杰,杨果.基于DEA的循环型农业效率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产函数的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5-19.
[9]侯智惠.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