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4:58: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虚拟经济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P3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虚拟机技术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基于虚拟机平台的软件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移植性、高效性、简洁性和安全性等等。可移植性既是通过采用中间语言,使得一个程序能够在多个硬件平台或多个不同操作系统上能正常、准确的执行。高效性既是尽可以以牺牲本机代码的编译速度来调动执行引擎能够更加优化的使用底层机器的特性来提高程序的执行速度,确保软件开发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简洁性既是指所采用的中间代码通常比二进制代码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压缩性。这个特性能更好的支持动态下载代码并且非常适合一些内存紧缺的应用环境。安全性既是相对于二进制指令来说,中间代码具有更强的类型约束和语义配置操作,中间代码比二进制文件更能得到运行时系统的强制执行。深入研究虚拟机基本执行环境对于研发人员意义重大。
1运行时系统与虚拟机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运行时系统,运行时系统是很多计算机程序赖以执行的一个环境。运行时系统提供了程序在执行时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比如运行时系统为程序分配内存、加载应用程序、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处理服务请求等等。
运行时系统的种类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很多种。按执行程序指令的基本方式可以把运行时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处理器本身的机器码为指令编写程序,另一类是用机器指令编写程序。以处理器本身的机器码为指令编写程序是指由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构成运行时系统,操作系统负责总体筹划,而处理器用来执行程序的指令。也就是说操作系统定义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而由CPU来执行这套规范。虚拟机实际上是一整套规则,而不是单一用软件就能够简单实现的,虚拟机的实现完全是按照一套严谨的规范来定义的。虚拟机可以由任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它可以实现在任意一种硬件平台上,但前提必须是遵守它的规范。只要是遵守同一套规范的运行时系统,你就可以不需要对它进行编译而直接能在其上运行各种指令代码,这和它是一套软件模拟系统还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没有关系。
2虚拟机的栈实现
2.1虚拟机数据栈的运行机制
堆栈有很多优点,例如高效率的函数调用,清晰的递归调用,较小的上下文切换等。可以将虚拟机地址空间最顶部的那个内存段空间设置为堆栈段,用来支持以后所有的操作,所以建立一个堆栈是可行的。
AVM虚拟机启动运行,进行系统初始化的设置,首先为堆栈类型的数据动态申请几段内存空间,这段空间是虚拟机最核心的数据结构,它是由代码区、数据栈、计算栈、函数运行栈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虚拟机中用来描述栈顶的一个元素是由计算栈和参照栈结合起来完成的,计算栈和参照栈主要实现计算功能,而数据栈则负责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运行环境。数据栈(data--Stk)是用来实现过程调用的上下文记录和切换,它的功能类似于活动记录,数据栈对任何一个过程的调用都一样,都是分配该数据栈的一个区域给该过程。每当有函数调用时,首先是压入一帧,其次当函数调用结束后,该帧出栈,最后恢复虚拟机的程序计数器。数据栈如果按区域划分可分为父过程运行环境保存区、本过程局部变量区以及传入实参区三个区域。
AVM虚拟机在运行时,会启动一个虚拟机实例,首先向宿主操作系统申请分配内存,然后用分配到的内存组成一个人工地址空间,这个空间用来提供给单个应用程序来使用。这段地址空间在内存中可被划分成堆栈段和代码段两个部分。首先,在虚拟机的初始化过程中,为数据段和进程代码段建立映射,然后将数据段和代码段的内容读入内存,这一工作是由虚拟机系统的过程加载处理函数负责的。此外,凡是未被赋初值的局部变量初始值都为零,这是因为虚拟机的初始化会将数据堆栈段清零。代码段分为只读数据和运行代码两个部分,在内存中,代码段的类型是只读的,所以代码段绝对不会被改写,任何企图修改代码段的指令都将会引发严重的错误。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除了有数据段和代码段的支持外,还要有动态环境的支持,堆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动态环境。
在计算机领域中,数据堆栈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会被经常用到的抽象数据类型。堆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操作,即是Push操作和Pop操作,也就是压入和弹出操作。数据堆栈的特点是最后进入数据堆栈的对象最先被弹出,即它是 LIFO(Lastin,firstout)后进先出。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数据堆栈是一个后进先出的队列,它的方向与内存的方向正好相反。从物理层面上来讲,数据堆栈其实就是一段连续分配的内存地址空间。它是由一系列堆栈帧组成的。栈帧的定义是将一个过程调用在堆栈中存放的父过程运行环境保存区、本过程的局部变量区以及传入实参数区域总称为一个栈帧 (StackFralne)。当调用过程时逻辑堆栈帧被压入栈中,当过程返回时逻辑堆栈帧被从栈中弹出。在虚拟机执行过程中,有时虚拟机会根据中间字节码的一些指令把这些数据存入堆栈,有时也会用寄存器来传递一些指令。
2.2虚拟机计算栈和参照栈的运行机制
计算栈的作用是主要用来进行各种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还有保存计算式中的子函数的返回值以及运算数、运算符等,计算栈经常在自动转换字符类型时使用。计算栈也是一组普通的字节数组,它在进行PUSH压入和POP弹出操作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参照栈来执行。
参照栈主要用来描述像每次出栈入栈的长度还有出入栈的数据类型等在计算栈中存放的信息的属性。
在计算栈中进行push或pop操作和其相互关联的栈中元素是保持参照关系的。
虚拟机可以完成很多功能,例如模拟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模拟网卡、硬盘等硬件设备,进行一些病毒试验,模拟组建大型网络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相关试验等。一些通用型的大型机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如对软件授权的要求,对存储器的要求,对中央处理器的要求等等,在资源相对紧张的嵌入式领域中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只有掌握了虚拟机技术,才可以为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功能更加强大、扩展性更加良好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 Bill Blunden著. 杨涛等译. 虚拟机的设计与实现――C/C++.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孙希、俞建新:Java虚拟机新技术探讨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第21卷第8期
[3] 朱成光.栈式虚拟机的开发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互联网将传统线下业务搬到了线上,于是这种大数据的形式就凸现出来,因为既然互联网具有去中介化的天然特性,那么这种中介化的价值信息就附着在海量的数据中——除了数据,互联网的价值链就显得没那么有价值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时代的中介化,就是沉淀的海量数据形式。这和传统的物理中介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不过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物理中介都受到了虚拟中介的冲击。本质上,这只是中介身份的一种转换,而不是物理中介被消灭了。
例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是物理中介,其业务所积累起来的数据非常可观,当这些数据被海量的搬到线上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些金融机构被消灭了,而应该认识到,这些金融机构的身份,是以搬到了线上的海量数据为新的虚拟中介形式的,物理中介反而成了虚拟中介的生产源。这些生产源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例如,金融方面,其股权、债券、信托等金融核心功能不变,其所涵盖的契约也是不变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所面对的监管的基础都是不变的,这种本质属性的固定,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因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发生改变。当我们在分析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时,往往用去中介化来描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撞,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去中介化,并不是消灭了物理中介,而是摆脱了物理中介,实现了和以大数据为依托所形成的虚拟中介的联姻。
所以,大数据的形式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中介,它是从传统的物理中介中衍生出来的,从此,市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一种线上的虚拟中介,一种线下的物理中介。整个市场被重新构造起来,线上线下两种生态共同支撑着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走向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当前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第一位的是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它是实体经济本身的要求。就这个意义上说,甚至还谈不上是信息化。为工业化补课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它本身就是传统经济自己的事。本文后半部分谈的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首先要分清这是两回事。
现代重农学派的反工业化立场
个别海外学子反对虚拟经济,采取的立场,初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工业化立场反对信息化,但仔细研究,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是站在现代重农学派的立场上反对工业化。
“现代重农学派”这个说法,是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针对全面否定虚拟经济的观点而进行的概括。原文如下:
“18世纪曾风行一时的重农主义将物质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界定为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今天,对金融创新所致社会负面影响的某些指责,看起来只不过是重农主义的翻版,这就是产品制造之外的任何职业都是非生产性的。现代重农学派藐视任何针对消费者主权的呼吁,他们机械、武断地将成千上万正利用新产品的华尔街从业者划入非生产性阶层。”
对照个别海外华人的言论:
“打个比方说,商店买卖皮鞋,是交易行为,商店对皮鞋的拥有权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买进卖出的价格差。然而,皮鞋的本质(比如,穿来走路)并不因为商店场所和商店兴趣而改变或丧失。同样道理,股票的本质并不因为它到了股票市场和变成交易对象而改变或丧失。”
原来,在他们的价值论中理解的商品和资本,本质都是使用价值和“物”,而不是价值。这是产品经济的观点。即使在工业化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资本也不是实物,而是价值。比如,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不是实物。但他们却居然把资本理解为物了,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们总是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货币化对应的实物。这是现代重农学派区别于工业化传统认识的主要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以及其他一切"产品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用这种现代重农学派的实体经济观点,不要说看以信息活动为特色的虚拟经济,就是看货币经济都会有“心理障碍”,因为产权交易是货币经济必修之课。所以我们下面马上就会发现,它首先妨碍的,还不是什么新经济,而是妨碍传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国有资产债转股是中国当前“虚拟经济”运作的实体背景
国务院的陈淮所长提出一个深刻而实际的观点,认为中国当前搞虚拟经济,实质是补工业化的课。意思是,中国搞工业化,只补了商品市场这一课,还差资本市场这一课。补课的具体形式,就是债转股改革。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国企改革。实现国企脱困的最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是“债转股”。“债转股”的运作过程完全是一个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实质是要把计划体制下搞“死”的资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盘“活”。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运动,恰恰不是实物运动,而是现代重农学派最不感冒的产权交易。
改革的方向是:由国家或政府占有的那一部分国民财富将从实物资产形态转变为价值属性的资本形态。国有资本作为一个流动的财富量,在不断让渡、不断交易的流动过程中,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发展民间资本,逐步来替代原有的资本。用陈淮的话说:“这是一幅以全局性的产权、资本重新配置为基础、以虚拟经济层面的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蓝图”。解决资源集中与产权多元化的矛盾
如果了解这一国情,就会一目了然地发现,如果按照“现代重农学派”“重本抑末”的保守主张施行,受打击最重的,不是他们说的那些“泡沫”,而恰恰是他们表面看重的传统制造业和民间资本。如果因反对虚拟经济,连工业化该补的课也不补了,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幽灵就难免又来敲门,国有资产的丧钟到时将为谁而鸣?
当前国情条件下,与工业化补课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完全对立的实体经济,会事与愿违地成为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变种,去强化政企不分、结构失调。中国工业化才完成了一半,可不想倒退回重农学派描绘的田园美景,那里可能有鲜花掩映着的万丈深渊。
重组信息空间的虚拟经济
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它已经不属于为工业化补课的范畴,而是新型工业化,甚至是信息化本身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充满争论,我无意强加于人,观点只供切磋探讨。当然不是与现代重农学派探讨,他们需要先与农业社会的先进观点如荀况(战国)、王符(东汉)、韩愈(唐)、苏轼(宋)……等辩论清楚后,再补一下工业化的课,最后才有思想基础与信息化观点对话。下面我们只是在现代观点之间,进行一番切磋。
从信息空间重组到国家竞争优势
现代重农学派攻击说:“成思危先生的根本性错误在于他把所谓的‘虚拟经济’的总量作为一项经济指标,从而提出了‘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我认为这确实指向了问题实质,不过成思危先生的观点根本不是什么“错误”,恰恰相反,从国民经济全局认识虚拟经济,反映的是一种卓越的见识。不仅如此,我个人观点,还应当把对虚拟经济的这种总体把握,进一步上升到信息空间重组的高度来看待。被称为当代“马克斯.韦伯”的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空间的重组。
从信息空间重组这个角度理解虚拟经济,是指在国家整体这个“空间”层面上,对物质、资金与信息的流动(资源配置),进行信息化方式(有机化方式)的重组,以提高系统整体竞争优势和生命力。这就不光是金融创新这一个方面所能穷尽的了。
信息空间,对于新经济来说,是一个类似相对论的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纲领性范畴。从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威廉·吉布森(cyberspace)、迈克尔·海姆(virtual reality)到集大成的马克斯·H·布瓦索(information space),这些概念共同的实质,都是在整体价值重组意义上理解信息化。
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形成了广义虚拟经济(或叫信息化经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化城市》和“信息时代三部曲”,对信息空间(他也称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社会”)进行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结构化分析。它的本质,是信息化,是国家创新体系。
以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家创新体系,对应到产业分析和企业竞争力分析上,最吻合的战略,是“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在一个地点变得愈来愈不重要的时代”,重组产业空间的集群战略。他认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升级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他认为当今财富的源泉,不再是斯密和李嘉图提出的倚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有机整合的竞争优势。波特谈的虽然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精神上是一致的。因为要实现他主张的物质、资金、信息跨时空的有机化重组,前提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流动性,是以虚拟经济的发达为必要条件的。
十六大提出虚拟经济,实际上有这方面的时代背景,是集前人智慧的集体思考的结晶。国务院发展中心李伯溪局长认为,当今社会,全球化定义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带进一个洪流。信息化促进全球化,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化影响,工业化的实质有了很大变化。靠什么来实现工业化?原来主要是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全球化后,靠那个不行了,要靠信息技术,靠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竞争力,再进行工业化。新的全球化条件下的工业化,就是要用信息化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整体素质,提高用信息把握世界的能力,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它改变了国家和企业的管理,改变了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也“改变了国家风险意识”。她特别提到了金融创新。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国家竞争优势,再到信息空间重组,是当今世界潮流中集体智慧的成果,绝不是个人的概念炒作。
从国家竞争优势看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1、成思危提出“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站在未来国家竞争优势高度看,是利国利民之策。
我个人认为,信息空间重组,要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按照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生物有机化的方式,流动性地进行资源配置。凯恩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称为“灵活偏好”,或“流动性偏好”。经过格利、肖与拉德克利夫的发挥,以金融流动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终于实现了通过信息对货币价值的重组。
这次重组,就象货币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整体价值重组一样。典型的历史先例,是费雪方程式的提出。认为实体经济中的产品数量与产品价格总量之积,等于货币经济中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总量之积。今天,信息空间重组为国民收入总体的信息化价值重组,提供了新范式。虚拟经济,不过是其中的金融重组这一部分。它的客观历史目的,是利用信息的高流动性,调节货币市场价值,最终调控商品市场价值。
现代重农学派断然否定虚拟经济的思想根源,是否认(金融)交易会创造价值,这是中国古代重农学派“重农抑商”主张的延伸。它的要害是,没有认识到股票交易背后,实际上是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和信息价值的创造过程。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正确指出了这一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交易量越多并不意味着浪费越多。实质上,交易活动是散落(必然如此)在整个经济中各独立部分的经济信息相互聚集乃至最终融为一体过程中的一部分。交易利润可以理解为某种‘贿赂’,社会用它来刺激人们广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终将其融为一体”。这相当于荀况说的“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荀子.荣辱篇》。贾,指交易商;察,指信息活动;尽财,指创造财富,意思是交易商通过信息活动创造财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金融市场当作信息市场,而与货币市场分开。现代重农学派所说“投机”,在这里只是信息生产的激励手段之一。如果认为信息本身没有价值,投机当然就显得象是“搞破坏”了。所以现代重农学派表面上反对货币化产权交易,实质是否定信息价值,否定信息化。
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放在整个国家竞争优势中看,实质是通过信息化,提高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能,进而提高国家灵活反应,持续创新的能力。
2、如何看待“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防范金融危机上面”,“会把一个国家引向金融危机”的指责
主张虚拟经济的人,一般在谈到虚拟经济优点后,都会谈它的负面作用,但现代重农学派有一个非常武断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提虚拟经济有任何积极作用,一谈虚拟经济就只谈负面作用。这一点与正常学术研究反差极大。他们的唯一利器是说,虚拟经济有风险。他们的错误之处在于,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幻想一个没有风险的经济乌托邦。
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不参与金融创新,同样存在风险。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进行资本的市场导向配置,问题虽然不出在金融系统,却会出在实体经济本身的结构失调之中。风险是一样大的。
陈淮所长就提到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2010年时我国将需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石油。一方面,石油对我国很重要;另一方面,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所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物资,其价格波动的幅度极大。这一矛盾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只要国际油价上涨2美元,我国在这一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就将被全部抵销。从长远看,我们决不能盲目、被动地让国际市场、让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甚至让国际投机资本来左右我国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状况。我们必须要采取主动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是建立以期货交易为主要手段的风险采购屏障。
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举了一个同样的例子,海湾战争结束后,石油价格急剧下跌,芝加哥一个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损失惨重,财务总监对他说,“我们并没有进行投机,我们压根就没有利用期货市场”。 默顿.米勒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你手中持有存货时,不进行套期保值就是在赌博。你在赌油价将不会下跌,但你赌输了”。
精神生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生产的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一个过程。劳动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行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精神生产是人类通过语言等符号中介对世界的世界进行了观念上的掌握和加工,创造了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具有精神价值的观念化的人化自然。广义虚拟经济指的是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在广义虚拟经济日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今天,运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也可以更好的研究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
一、精神生产的发展历史
精神生产是社会基本分工的一部分,是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的表现,人类生产和发展从社会基本分工开始作为起点,社会基本分工将人类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来自于社会活动,因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为生产的复合性,这里所指的生产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社会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共同要素。物质生产就是指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通过劳动工具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来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求,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处于始源性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解决人的物质需求与自然的存在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方法;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活动,它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同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通过人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过生产者自身的内化和创造出智力成果,人的精神生产产品包含了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人的生产则是在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关系的缔结(婚姻、家庭、继承等),培养和教育出特殊的产品,也就是人类本身,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还有延续的前提。人的生产活动是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将自然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并以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体,就是“人的本质量的对象化”。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三种生产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以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在原始社会,采集和狩猎是最主要的劳动方式,也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依附在“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的阶段,人的精神生产还呈停滞和蒙昧阶段。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范围和交换规模的扩大,人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人类社会演化进入到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断强大使得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物质交换为基础形成了社会关系,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人类自身的生产逐渐被物质生产所占据,人的精神生产也在物质生产中发生了异化,到了知识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把人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虚拟经济社会。也就是林左鸣认为的“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目前人类社会总体上已经跨越了物本经济时代,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财富标志从原有的附着在土地和机器等有形物向人的生活对象化尤其是精神对象化转变,表现为“并非传统意义下的劳动并不见得一定要对象化(凝聚)于某种物质之上,却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人们所需求的财富。而且这种财富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更体现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新特性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精神生产代替物质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两种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结果。精神生产与广义虚拟经济有着复杂且长期的联系,虽然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工业文明后期,但是我们从劳动分工来看,精神生a在原始后期的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时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导致了一部分人从传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专门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是早期的脑力劳动。随着分工的扩大和阶级的形成,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产品的统治阶级中的思想家群体,彻底与体力劳动绝缘,能够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权,是一种爱好和消遣,只是统治阶级中很少一部分人用来进行地位和身份象征的产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所有生产过程和要素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精神生产也从“圣坛”上被拉下来,成为一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有用性生产,精神生产正式融入社会职业分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信息和科学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来,尤其是虚拟经济发展高速发展,对于知识和科学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使得其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上升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迅速聚集,精神生产力不再通过物质这个中介发挥经济学功能和产生作用,而是以虚拟经济的出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展现,成为创造国民收入的主力军,虚拟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加工利用,是对人的生活的对象化,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的新发展。
(一)虚拟经济成为精神生产的标志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虚拟经济的到来,必然会使精神生产受到新的关注和审视,这就表现为支撑虚拟经济的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对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生产中。
(二)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主体最广阔的生产空间
虚拟经济不仅仅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变革,还应当看到起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范围以及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在生产力的全要素、全过程中进行演化,突破了原有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在虚拟经济生产过程和虚拟方法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广泛揭示和运用,在虚拟经济下,人们认识、利用和创造世界的品质和素B在不断的提升,带来的是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创新模式和生活方式,精神生产在虚拟经济时代成为带动全球性资源共享与配置的新发展。
(三)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形式更加丰富
精神生产从生产过程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存在形式,也就是对象化的产品,如科学文化、艺术产品等,精神产品在人的生产产出中处于很高的地位,是人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精神生产将人的知识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广义虚拟经济是生活对象化的经济,广义虚拟价值体现的是人类生活的价值,广义虚拟价值的创造亦即是人类生活的创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精神产品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虚拟经济时代受到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在原有发展模式中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产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得到重生,精神生产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丰富的精神生产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科学化
广义虚拟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人的精神之力的充分发挥相结合,传统的物质生产的内在缺陷被克服,原来的孤立分散的认识在虚拟经济的网络化发展中连接起来,经过了不断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对于科学认识的更加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与利用,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虚拟经济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技术创新,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实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下大大缩短了精神生产的时间和成本,推动了精神生产的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了人本精神和物本精神,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路径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释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瓶颈期,“二元结构”进一步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中国转型要从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经济,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实现对于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生产的虚拟化和信息化。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来刺激精神生产是当前经济新常态的重中之重。现在我们强调改革供给侧,供给侧就是释放国内的需求要素,从而进一步的刺激生产的活跃性,我国的人的生活对象化即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产品形式的生产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充分,因此推进对于人的生活对象化的精神生产对推动经济新常态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自觉开发精神生产
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是自发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的指向性和自觉性,虚拟经济给精神生产提供了新平台、新工具和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导向性和价值性。精神生产的形成、发展和产出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探索和遵循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探索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我国精神生产开发的方法和步骤,要把生活对象化吸纳进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的生产使得精神生产的分化变得日益严重,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需要将精神生产进一步的整合,要根据精神生产的分化和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更加自觉的开发精神生产,提高虚拟经济的精神生产价值,才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动力。
(二)深度开发精神生产
当今时代不研究虚拟经济的本质,不把握它的发展规律,甚至无视它的存在,就必然落伍于时代。这是一种新的财富观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的理论武器。研究与掌握这一理论武器,将会使我们从虚拟经济的被动、消极、自发的实践上升到主动、积极、自觉的实践,广义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开发要循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要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对精神生产深度开发。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早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的广义形态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依循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迈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因此,对广义虚拟经济现象及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成为当代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内在结构来看,我们要对生活对象化中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精神生产物化过程的开发,虚拟经济运行的是指就是从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出发,考充分激发人的心理需求来支撑精神生产,因此我们对于精神生产的深度开发就是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打造商品的虚拟价值,将精神生产所带来的价值附加在产品中,高位的虚拟价值需要一定的使用价值来依托,把随着高人气并能够像更高层次的使用价值来转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多次以“假象”、“幻想的欺诈”等词汇描述之。他指出虚拟资本的本质就是――凭空制造,即没有真实价值体的保证,不能或不能全部兑现成真实价值。这里,真实价值体是指商品和货币。当然,货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拟,这是一个需要单独讨论的问题。
虚拟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虚拟经济现象 “虚拟”的本意是,凭空、凭想象创造。该解释与马克思的理解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中,哪些经济现象可以或可能是虚拟的呢?是经济过程的主体还是客体?亦或是经济过程本身?
具体分析,首先,经济过程的主体,即组织或个人不可能是虚拟的,除欺诈等犯罪行为以外,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如果不能落实,则经济行为便不能持续。其次,经济过程主要是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显然也无法虚拟。最后,只有经济客体存在着虚拟的可能性。经济客体是具有交换意义的价值体,是经济行为的对象:一是商品,二是货币和金融产品。显然,商品形式的价值体是不能虚拟的,就如同画饼不能充饥。而作抽象价值体的货币和金融产品存在虚拟的可能,虚拟的经济现象主要是指虚拟价值体。
货币的虚拟性。在现代信用本位的纸币制度下,货币虚拟性是虚拟经济范畴中一个特殊而独立的问题。就一个国家而言,纸币只有一种,其信用度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而无高下之分。虽然,存在着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但在使用过程中,货币是同质而无区别的,只能整体评价货币的虚拟程度和货币的信用度。这时纸币的价值基准是商品,其价值由商品来保证兑付,其虚拟程度取决于纸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往往过度地发行使纸币彻底虚拟,例如,历史上的几次恶性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视货币为真实价值,是兑现的基准。
债权及金融产品的虚拟性。我们可以凭空制造一个债权,然后利用债务人的信用兑现或贴现债权,使这个虚拟债权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当然,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第三方的信用,如担保或承兑。马克思所提及的空头汇票便是典型的虚拟货币债权,或虚拟金融产品这种空头支票成立的条件是票据制度和信用。而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借据,因此在理论上一切金融工具都可以虚拟。
股票国债与金融衍生产品。股票和国债的虚拟性已有分析,而金融衍生产品则多为或有交易,而且多是针对虚拟金融产品的或有交易,其虚拟性显而易见。
需要说明的是,就作为衍生产品的主体的期货、期权而言,它们在本质上是远期交易。如果交易的品种是实体价值体(商品和货币),而且如约到期交割或行权,则交易属实质的交易行为。而以对冲和放弃期权了结的交易,是没有发生的交易,显然是虚拟的。在交易的品种本身就是虚拟价值体的情况下,针对它们的期货和期权则是在虚拟上的虚拟。当然,现实中,针对实体价值体实际交割和行权了结的交易非常少见,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就粗略地将金融衍生产品看作是虚拟的。
虚拟经济的内涵以上分析可以定义出虚拟经济的概念,即虚拟的价值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它们的制造和交易。虚拟价值体是在一定的制度、技术及信用等条件下凭空制造的价值体,多为金融工具。因此,虚拟经济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金融的虚拟性。所谓“凭空”是指没有实体价值的担保、保证或不与实体价值产生直接联系的过程,而不是指无条件的任意所为。这样,就为以凭空制造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划清了边界。在客观上也着实存在一个内部本质统一、特征一致的独立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虚拟经济的特征既然一切虚拟价值体都是凭空制造的,这决定了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虚拟性。虚拟性又是虚拟经济其他特征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其他特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脆弱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其对于信用的过分依赖和敏感上,虚拟价值体的凭空制造需要具有严格的条件。例如,相关的制度、机制、信用等。其中制度和机制是确定的、客观的,而信用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但确是必需的、首要的。虚拟价值体由于不具备实体价值的担保,必须要由信用填补。否则,其产生和运营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信用良好时,虚拟价值体可以吸引货币进行交易,在没有需求时,则毫无价值。对虚拟价值体的交易需求是其存在的前提。
相对的独立性与绝对的依附性。虚拟经济的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兑现性,二是无关性。不可兑现性表现为虚拟价值体不能全部或大量地兑现,或者说其兑现的额度有界限,否则将原形毕露。无关性是指其与真实价值创造无关。虚拟价值体是凭空制造的,不受实体经济的直接制约,同时交易活动也相对独立。
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经济的独立性是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的。归根结底,虚拟价值体的价值决定根源于实体经济,信用的产生根源于实体经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观察,虚拟经济也必然依附于实体经济、受制于实体经济。
过度波动性。虚拟价值体对于信用极其敏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虚拟的前提是价值体抽象化,而作为抽象价值体的运动只是一个指令信息的传递过程,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价值体的运动效率是真实价值体所无法比拟的。极高的运行效率以及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使虚拟价值体具有先天的价格波动性。
投机性。虚拟价值体多为投机工具。例如,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所具备的投机性质不容忽视;在期货和期权交易中,实际交割的比例很小,而绝大部分最后都以对冲方式了结。
虚拟经济的矛盾性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
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1-0015-08
一、导论
在简单的物品与劳务现货交易的经济体系中,不需要专门针对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定价和交易。一旦所交易的物品和劳务趋于复杂,或者交易的量较大,潜在的交易风险就需要专门的工具来管理,比如金属货币自身重量的约束使得其在大规模交易中使用缺乏便捷性,因而出现了纸币和票据;为了分担冒险事业而出现的股权和股票;为了对冲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而出现的期权等等,这些关于现期或者跨期权利与未来收益风险的配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进而演变成了被称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既包括最基本的信用工具,也包括不断创新的各种衍生工具,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称为“实体经济虚拟化”。即物品和劳务生产和交易本身是实体的,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关于权利和风险的金融交易则是虚拟的。或者说,金融系统作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
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虚拟化持续加快,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经不可小视。比如场外衍生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银行的统计,2009年全世界的GDP是582282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12月,未平仓的场外衍生工具总市值达到215420亿美元。由于金融系统的日益壮大以及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愈发强烈,把金融系统当作虚拟经济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热潮。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经济自身的边界及其运行规律,而且更加关注其与实体经济问的互动。但现有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及其后果,而并没有注意到新的趋势的出现。很明显,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在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虚拟化活动的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新的经济形态开始出现。人们在现实中的很多生产和交易活动都可以由互联网上的活动来替代,比如网络购物、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等等。新经济的关键特征是现实世界的网络化,传统的现货交易市场仍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物品和劳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交易,从而可以摆脱交易场所的地理和空间依赖;新的产品开始出现,纯粹的网络交易产品以及辅助网络交易的物品和劳务被创造出来。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空问中,人们可以享受现实般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网络中的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复制,同时又和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社会增加了参与人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想象,也就多了一份虚拟的成分。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也将这种经济形态称为虚拟经济“virtualeconomy”。不过,由于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的再现,仅仅称之为虚拟经济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从其本质来看,应该看成是“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即虚拟经济实体化发端于对人心理的满足,但并非只完全存在于虚拟世界,其本身也包含实体的活动,既包括物品的交易,也包括劳务的交易。比如网络游戏中的游戏账号、游戏装备、游戏币等从虚拟世界获得的虚拟物品已经成为了可以进行现实交易的产品,游戏代练也成为可以实际出售的劳务。实体经济虚拟化活动本身也创造了价值,并且其所创价值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虚拟经济实体化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来自《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一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产业规模已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85万亿元,互联网广告市场实现市场价值为191.2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67.6亿元,同比增长36.9%。
因此,从我们的角度看,金融系统的兴起和发展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又实现了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在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际上已经逐步融合,很难通过简单的二元法进行划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把两者内在统一起来,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实体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实体化的现象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主要由马克思对虚拟资本(FiktivesKapital)形成过程论述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这种理论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拓展,一个角度是尝试继续深化对各种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狭义虚拟经济研究。另一角度则是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现象,逐步拓展虚拟资本的内涵,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显然第一种理论仅仅考虑到了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而没有考虑到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后一种理论虽然目前仍处于争议阶段,但由于在内涵的拓展上具有比较大的弹性,从而有可能是一个同时研究实体经济虚拟化和虚拟经济实体化现象比较合适的角度。
本文将尝试在对现有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成果的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基础,并初步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个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将可能有助于对今后广义虚拟经济展开量化研究。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关于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理论回顾和讨论;第三部分试图寻找现有虚拟经济以外的其他可能被忽略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给出总结,并提出能够统一分析实体经济虚拟化和虚拟经济实体化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二、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理论解释
通常对虚拟经济的理解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过程来考虑的,其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就是虚拟资本,所以,要理清现有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线索,就必须首先对虚拟资本一词的起源与演变进行考证,然后才能追溯相关的理论。
(一)何谓“虚拟资本”?
现有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就是一个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或者说是建立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一个关于金融经济的理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虚拟资本一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但经过笔者考证,此言甚谬。实际上,这个词在《资本论》出版之前早已有之。英国银行家桑顿在1802年出版的《探寻英国纸信用的特征与影响》一书中就出现了“虚拟”一词。杰弗逊(1819)。在与拉什的邮件中也采用了“虚 拟资本”的表述,认为银行经营所需的资本中有3/4是虚拟的,银行借出这些虚拟资本给不进行生产的人,这些人的违约造成了危机的出现。李嘉图强调过,“‘虚拟’资本不能刺激工业,资本只能由储蓄而不能由银行业务创造。”。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自己也提到,英国约克郡的银行家威・利瑟姆在《关于通货问题的书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2版)中明确提出了虚拟资本的说法,并阐述了虚拟资本的创造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其他的文献证据,都可以证明,虚拟资本一词的提出大概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远早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时间。如果考虑到金融产品本身,其起源时间就更早。根据戈兹曼和罗文霍斯特(2010),在公元前2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陶片上就发现了用楔形文字写成的远期合约。之所以给出这个时间窗口,对虚拟经济的理论构建非常关键。即实体经济的虚拟化绝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实际上,我们所理解的虚拟经济的理论所要给出的答案是,这种虚拟化不过是人们寻求一种权利和风险配置的过程。即更好地借助金融工具管理风险,这种管理通过权利的重新安排来实现。
(二)虚拟资本下的虚拟经济理论及其局限
从虚拟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之前的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是从信用的角度出发的,其内涵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虚拟资本的定义类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虚拟资本定义为“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而马克思则把虚拟资本上升到一种生产关系的高度来分析,他从生息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述的,并第一个系统地用虚拟资本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指出:“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统一债权在各种不同的人手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运动。”“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虚拟”,是因为“这种证书也就是成为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作为纸质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即使假定借贷资本存在的形式只是现实货币即金或银的形式,只是以自己的物质充当价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那末,这个货币资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必然只是虚拟的,也就是说,完全象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在马克思的论述中,虚拟资本与物质生产是分离的,其价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的价值无关,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理上感受的价值。
希法亭(1910)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对信贷系统的研究,深化了对股票这一特定虚拟资本形式的分析。他认为,“在这种收集资本的属性上,股份公司执行同银行相类似的职能。区别在于:银行中所收集的资本保持货币资本的原有形式,并在货币收集之后通过信用提供给生产支配;而在股份公司中,这种分散的货币资本以虚拟资本的形式结合起来。”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关键在于,“转化的形式在这里是根本性的,因为货币资本同时成为虚拟资本,从而为它的所有者保持了货币资本形式。”不过,由于他将德国的特例视为一个普遍的情况,从而使他的分析受到了批评。
马克思和希法亭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经济的运行规律,但他们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解释虚拟经济的本质,首先,正如戈兹曼和罗文霍斯特(2010)给出的一系列证据显示,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早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前就广泛存在了,这种虚拟化究竟在促进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迄今还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证实,这种虚拟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迅速发展。其次,这种虚拟化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好处,也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危机。马克思和希法亭认识到了这些,而瓦伊纳(1937)和哈耶克(1939)同样也认识到了这些,只不过哈耶克(1939)并不认为经济和金融危机是由于这种虚拟化带来的,这方面和马克思竟然类似。但所有这些理论家都没有认识到,当实体经济虚拟化一定的程度,虚拟经济会走向实体化,而这就意味着两分法不起作用了。
三、虚拟经济与主观价值
马克思等人关于之所以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相信,虚拟经济不过是价值转换,而不是价值创造。所以,反映到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就变成了虚拟部门的活动被排斥在价值核算之外。这显然和现实当中的虚拟经济活动不一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款流行的网游《魔兽》中,玩家经过持久奋战收获了一套宝贵的装备,却不慎被人偷窃。那么偷窃之人是否犯罪?如果装备的确是有价值的,那么就意味着盗窃之人犯罪事实成立;但如果装备是无价值的,虚拟的,盗窃罪名就难以成立。法院判决盗窃装备之人的罪名成立,说明认可了装备的价值。也就是说,玩家在虚拟的网游中获得的财物在价值上等同于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财物。即虚拟经济实体化了!这个实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创造过程。
那么这个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仅仅是因为玩家花费了足够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才获得的装备,那么似乎可以通过统计其实际的这些支出来计算出价值大小。然后,虚拟世界中这些交易并不会这么做,而是仅仅凭借各个玩家的喜好来确定其价值。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人的偏好。正如金融经济中金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参与人的风险偏好一样。因此,虚拟经济中的价值创造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心理有关。如果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自然也就忽略了其价值创造的可能性。所幸经济学中对人的心理早就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和《道德情操论》中均提到人的心理活动,他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的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即在斯密看来,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多种多样的,理智和情感并存,这种多样化的心理会影响到社会秩序。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边沁更是倡导功利主义,其实就是强调主观福利。边沁指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功利原理承认这一被支配地 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影响深远,穆勒把功利主义引入经济学,而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则直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边际分析方法和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以杰文斯等边际主义者明确把价值的基础搁置在主观的效用之上,从而形成了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并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把经济学推向一个可以量化的境地,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大厦的建立。”其中,门格尔影响最广,他明确提出,一物要成为财货,首要前提之一就是“人类对此物的欲望”。
门格尔还使用了“虚拟价值”一词:“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事实上不具有任何价值之物,也常会被人误认为有价值的。即常有人误以为其欲望的满足系依存于某一财货,而事实上则完全不是如此。在这种情形下,就出现虚拟价值现象。”门格尔对虚拟价值的分析非常有意思。他关于虚拟价值的定义和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定义完全不同。马克思界定的虚拟资本是以金融资本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门格尔则认为,即便是现货交易,也可能存在虚拟价值,这个虚拟价值纯粹来自参与人的主观评价、甚至主观幻觉。比如同样一件衣服,有黑色和白色两种,如果某个人偏好白色,那么就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结果在他的眼里,黑色衣服的价值就是不如白色衣服的,这个溢价部分就是虚拟价值。显然,门格尔的这个虚拟价值的定义可以用来分析虚拟世界中的交易,比如网游中的虚拟财货等等。同样,门格尔的这个虚拟价值思想也可以用来分析现货市场上的一些溢价,比如艺术品和古董的溢价;企业服务和文化的溢价等等。
按照门格尔对虚拟价值的理解,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首先有其客观基础,即存在某种物品和劳务的交易,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其次,物品和劳务的内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参与人的主观偏好或者心理,即参与人认为某个物品或者劳务值多少,它就值多少。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主要和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有关。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虚拟经济的实体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经济活动参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一个客观实现过程,也就是其主观价值的一个客观实现过程。这样一来,关于虚拟经济的分析和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就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四、实质和心理――一个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仅仅关注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并不是因为没有前瞻性的预见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本质的问题在于,传统的虚拟资本理论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因而无法真正全面理解虚拟经济的价值创造,从而也就不能正确看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传统的虚拟资本理论只能得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两分法,却无法深入讨论两者的融合和内在一致性。所以,如果要真正理解虚拟经济的本质及其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还是需要把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引入,而这正好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演进方向。
从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虽然过去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但并没有真正的心理学因素,只不过是对主观价值采取了直觉般的处理(周业安,2010)。直到两个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才真正把心理学纳入到经济学的视野当中(Kahneman等,1979)。按照他们及其后继者的理论,过去的理论都假定偏好是给定的,人是充分理性的,无论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的理论都是如此,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是有限理性的,偏好是内生的;个体决策受制于其心理,通常采取启发式和框架,并且具有社会偏好,常常情绪化等等。这些统称为行为决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就被称作“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无论是微观领域还是宏观领域,抑或其他各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都经过了行为经济学的不同程度的改造。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一国的福利就不能仅仅通过物质财富来度量,即经济活动的价值创造不仅仅体现在物品和劳务上,而且还体现在参与人的主观感受上。比如当一个人购买一件衣服,衣服的价值除了反映其自身所包含的成本外,还包含自己买到称心的衣服所产生的精神愉悦,特别是这种愉悦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从而产生一种消费的正外部性。因此,一件衣服的价值就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关于衣服价值的计算部分,还应该涵盖衣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附加价值,而这些附加价值都被现有的核算所遗忘了。
我们把前述的理论分析总结如图1,它概括了我们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总体思路。
按照图1所示,传统的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还是核算都主要关心的是现货生产和交易所带来的实际财富变化,也就是我们现在通行的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传统的虚拟经济理论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分法,以虚拟资本为基点,把虚拟经济看作是一个价值转换过程,而不是价值创造过程,因而虽然从虚拟资本出发建立了关于金融资本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并没有赋予金融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或者说忽略了风险的价值。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将从行为经济学出发,把价值创造看作是一个物化的过程和心理的过程的内在统一,因而把传统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金融资本经济也看作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其核心就是发现和管理风险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比如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给定同样的收益率,风险更小的更被偏好,就是此意。这个价值增值和参与人的风险态度有关,属于偏好决定的价值。这就是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也即是金融经济的价值创造。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and researches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fictitious economy doesn’t create value,and the source of fictitious economy. The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finance should comply with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be guided by financial supervision to serve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fictitious economy,value crea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49-04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让虚拟经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话题。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始终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随后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重申,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协调,其本质在于二者在社会价值创造中作用的不同。从理论上分析和探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虚拟经济本质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工作。本文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入手,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以及虚拟经济的价值来源及其特点,提出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以及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的创造是社会福利增进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的物质基础。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因此,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将价值的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用如下形式表示:
其中,G、G'分别表示度量价值的货币量,W为以货币购买的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包括生产资料Pm及劳动力A,P为生产过程,W'为投入生产过程并生产出来的新商品。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企业用价值为G的资本,在市场上购买同等价值量的生产要素W,经过企业组织生产,生产出包含新价值量的商品W',新商品经过市场上的售卖,获得以货币量G'的新的价值量。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殖量ΔG=G'―G。其中,G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资料Pm所支付的费用c和使用劳动A所支付的费用v,即G=c+v。生产结束并实现了产品的售卖后,新的价值量G'=c+v+m,其中c、v是生产要素价值的转移,m为劳动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增殖部分。以上的价值增殖过程也是实体经济的价值增殖过程。
二、虚拟经济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本质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虚拟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投机,通过实施投机,获取收益的增加。那么虚拟经济的收益来源于何处?关于虚拟经济体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要在明确虚拟经济准确含义的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体在价值增值链中的所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
(二)虚拟经济在价值增殖链中所处的位置
在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中,价值的创造表现为经过生产,价值链中购入的生产要素W与新生产的商品W'不同,最终体现在以货币形式计价的G与G'的不同,即ΔG的形成。ΔG即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增殖量。下面,我们根据价值增殖链各个环节来分析以金融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这个价值创造链中的位置。
1. 筹资阶段G。G是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要素W的货币资本,其中包含企业原始积累的自有资本,以及从金融系统中融到的借贷资本。在筹资阶段,虚拟经济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理性选择投资对象及其投资量。这是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创造的起点。
2. 购买生产要素阶段G―W。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是企业利用货币资本购置生产要素W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形态的转化,是由货币资本转换为生产资本的过程。而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则是生产要素获得报酬的过程(虽然工人工资并不一定在每个生产之初即获得支付,但将按此分析并不影响结果),货币资本G此时被物化的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以报酬的形式分割,货币资本在这一轮的价值增殖过程的使命也就此终结,下一个阶段即为生产资本开始执行职能的过程。
3. 生产阶段W…P…W'。这个阶段,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消耗,新的商品被生产出来。新的商品和原来买进来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形态不同,而且价值量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价值增殖。这个过程虽然存在价值增殖,但没有虚拟经济的影子,虚拟经济没有参与价值增殖。
4. 售卖阶段W'―G'。这个阶段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是新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资本由商品资本回归货币资本的阶段。这个阶段也仅仅是实现资本形态的转变,资本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它仅仅是以借贷资本的形态参与价值增殖,整个价值增殖过程中,借贷资本都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实现了资本形态的转变,当实现了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变后,价值增殖过程就脱离了与借贷资本的任何联系,借贷资本在本轮价值增殖中的任务就此终结,等待下一个经济轮回的到来。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针对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借贷资本,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的简单过程,这并不是虚拟经济的全部形态。虚拟经济的其他形态是否会创造价值呢?下面借助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来分析这些形态的虚拟经济获得收益的过程,以此来分析其价值源泉。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成思危把虚拟经济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头的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甲向有闲钱的乙借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约定到期后甲向乙还本付息。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这时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第二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个人之间的借贷发展到银行和有价证券。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介的银行出现了。人们把闲置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以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
第三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形成了虚拟资本进行交换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进而由股票、债券逐步发展到期货交易。早期的虚拟资本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流动性,从而妨碍了闲置货币向生息资本的转化。有价证券市场化以后就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等债务国政府和铁路公司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利率固定的债券,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陆续出现了期货交易方式,1973年还出现了期权交易。
第五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渐增大;同时,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以上三个因素促进了各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二)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根据成思危对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总体而言,按照虚拟资本的运动反映的虚拟经济活动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过程(无论是个人向企业直接提供资本还是集中在中介机构向企业提供资本),虚拟资本没有被再交易,这个阶段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以借贷资本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后,又将虚拟资本载体投放至虚拟资本市场中进行再交易,这个过程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三、第四、第五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这个阶段虚拟资本被不断交易的原因是虚拟资本隐含的预期价值可以为投资带来收益。这样的分解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虚拟资本收益的来源。
1. 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其收益来源是企业使用资本所要支付的利息。其获取收益的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假设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资本由G1和G2两部分组成,其中G1为企业自有资本,G2为企业获得的借贷资本。经过生产形成的新的价值G'可以分为三部分G1'、G2'、G3',其中,G1'用于支付企业自有资本G1的本息,G2'用于支付借贷资本G2的本息,G3'是价值增殖在支付完各项费用的剩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社会福利增加的体现。通过这种分解,借贷资本的收益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实体经济价值增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同时,借贷资本收益的获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投资不能马上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而是在实体经济生产的产品完成了商品售卖后,才可以获得收益。这是借贷资本的高风险的本源。
2. 虚拟资本市场化后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收益的来源是虚拟资本市场化收益来源的基础。在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借贷资本在参与了实体经济购买生产要素之后而未获取收益之前,将虚拟资本在虚拟经济市场中进行包装出售。这种交易实现的原因,源于购买者对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评估,当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现期成本时交易发生。假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市场信息完全,虚拟资本本身的预期收益P=G2'―G2是明确或者说基本确定,那么虚拟经济市场中各个交易对象最后获得的收益只能是P的一部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最终获得了全部收益P。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必然不会有泡沫的出现。
但市场总是不完美的。一方面信息不完全,每个交易对象无法准确获取所交易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本源为多少,而且经过若干手交易后,虚拟资本本身参与的经济活动也不一定为交易者所熟悉,这样,就必须借助于第三方的评估。如果第三方的评估是不准确或者是有意歪曲的,那么必然会导致经过若干手交易以后,最后一手的成本必然会远远大于虚拟资本本身的收益P,这就是虚拟经济的泡沫。另一方面是虚拟资本收益P的不确定性。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虚拟资本收益具有滞后性,虚拟资本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生产的W'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或供不应求。当经济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时,社会的普遍预期是经济会不断发展,需求会不断扩大。在这个预期的指导下,虚拟资本经过市场共同的向好预期的鼓动,其市场交易最后一手所支付的成本必然大于虚拟资本的收益P。这样也会造成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拟资本无论是以借贷资本出现,还是实现了市场化、证券化,其价值的源泉还是在于其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所获得的利息,依然是来源于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虚拟经济得到的收益源于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这是虚拟经济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的基础。
第二,虚拟经济的收益补偿具有滞后性。由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虚拟经济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实体经济欠收绝收,虚拟经济必然会受到连带。这是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
第三,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
(二)政策建议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要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生存大计。当前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起步之际,经济转型势在必然。金融机构是否有效参与“十二五”规划以及区域性经济政策规划的落实,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引导被监管机构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建设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厘清监管思路,将短期内防范风险、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与长期内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监管目标相结合,并在监管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加强。同时,要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透明度建设不仅是预防虚拟经济泡沫化、克服信息不完全给金融机构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的手段,也为金融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