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的本质

虚拟经济的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14:58: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虚拟经济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虚拟经济的本质

篇1

中图分类号: TP3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虚拟机技术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基于虚拟机平台的软件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移植性、高效性、简洁性和安全性等等。可移植性既是通过采用中间语言,使得一个程序能够在多个硬件平台或多个不同操作系统上能正常、准确的执行。高效性既是尽可以以牺牲本机代码的编译速度来调动执行引擎能够更加优化的使用底层机器的特性来提高程序的执行速度,确保软件开发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简洁性既是指所采用的中间代码通常比二进制代码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压缩性。这个特性能更好的支持动态下载代码并且非常适合一些内存紧缺的应用环境。安全性既是相对于二进制指令来说,中间代码具有更强的类型约束和语义配置操作,中间代码比二进制文件更能得到运行时系统的强制执行。深入研究虚拟机基本执行环境对于研发人员意义重大。

1运行时系统与虚拟机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运行时系统,运行时系统是很多计算机程序赖以执行的一个环境。运行时系统提供了程序在执行时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比如运行时系统为程序分配内存、加载应用程序、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处理服务请求等等。

运行时系统的种类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很多种。按执行程序指令的基本方式可以把运行时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处理器本身的机器码为指令编写程序,另一类是用机器指令编写程序。以处理器本身的机器码为指令编写程序是指由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构成运行时系统,操作系统负责总体筹划,而处理器用来执行程序的指令。也就是说操作系统定义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而由CPU来执行这套规范。虚拟机实际上是一整套规则,而不是单一用软件就能够简单实现的,虚拟机的实现完全是按照一套严谨的规范来定义的。虚拟机可以由任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它可以实现在任意一种硬件平台上,但前提必须是遵守它的规范。只要是遵守同一套规范的运行时系统,你就可以不需要对它进行编译而直接能在其上运行各种指令代码,这和它是一套软件模拟系统还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没有关系。

2虚拟机的栈实现

2.1虚拟机数据栈的运行机制

堆栈有很多优点,例如高效率的函数调用,清晰的递归调用,较小的上下文切换等。可以将虚拟机地址空间最顶部的那个内存段空间设置为堆栈段,用来支持以后所有的操作,所以建立一个堆栈是可行的。

AVM虚拟机启动运行,进行系统初始化的设置,首先为堆栈类型的数据动态申请几段内存空间,这段空间是虚拟机最核心的数据结构,它是由代码区、数据栈、计算栈、函数运行栈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虚拟机中用来描述栈顶的一个元素是由计算栈和参照栈结合起来完成的,计算栈和参照栈主要实现计算功能,而数据栈则负责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运行环境。数据栈(data--Stk)是用来实现过程调用的上下文记录和切换,它的功能类似于活动记录,数据栈对任何一个过程的调用都一样,都是分配该数据栈的一个区域给该过程。每当有函数调用时,首先是压入一帧,其次当函数调用结束后,该帧出栈,最后恢复虚拟机的程序计数器。数据栈如果按区域划分可分为父过程运行环境保存区、本过程局部变量区以及传入实参区三个区域。

AVM虚拟机在运行时,会启动一个虚拟机实例,首先向宿主操作系统申请分配内存,然后用分配到的内存组成一个人工地址空间,这个空间用来提供给单个应用程序来使用。这段地址空间在内存中可被划分成堆栈段和代码段两个部分。首先,在虚拟机的初始化过程中,为数据段和进程代码段建立映射,然后将数据段和代码段的内容读入内存,这一工作是由虚拟机系统的过程加载处理函数负责的。此外,凡是未被赋初值的局部变量初始值都为零,这是因为虚拟机的初始化会将数据堆栈段清零。代码段分为只读数据和运行代码两个部分,在内存中,代码段的类型是只读的,所以代码段绝对不会被改写,任何企图修改代码段的指令都将会引发严重的错误。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除了有数据段和代码段的支持外,还要有动态环境的支持,堆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动态环境。

在计算机领域中,数据堆栈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会被经常用到的抽象数据类型。堆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操作,即是Push操作和Pop操作,也就是压入和弹出操作。数据堆栈的特点是最后进入数据堆栈的对象最先被弹出,即它是 LIFO(Lastin,firstout)后进先出。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数据堆栈是一个后进先出的队列,它的方向与内存的方向正好相反。从物理层面上来讲,数据堆栈其实就是一段连续分配的内存地址空间。它是由一系列堆栈帧组成的。栈帧的定义是将一个过程调用在堆栈中存放的父过程运行环境保存区、本过程的局部变量区以及传入实参数区域总称为一个栈帧 (StackFralne)。当调用过程时逻辑堆栈帧被压入栈中,当过程返回时逻辑堆栈帧被从栈中弹出。在虚拟机执行过程中,有时虚拟机会根据中间字节码的一些指令把这些数据存入堆栈,有时也会用寄存器来传递一些指令。

2.2虚拟机计算栈和参照栈的运行机制

计算栈的作用是主要用来进行各种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还有保存计算式中的子函数的返回值以及运算数、运算符等,计算栈经常在自动转换字符类型时使用。计算栈也是一组普通的字节数组,它在进行PUSH压入和POP弹出操作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参照栈来执行。

参照栈主要用来描述像每次出栈入栈的长度还有出入栈的数据类型等在计算栈中存放的信息的属性。

在计算栈中进行push或pop操作和其相互关联的栈中元素是保持参照关系的。

虚拟机可以完成很多功能,例如模拟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模拟网卡、硬盘等硬件设备,进行一些病毒试验,模拟组建大型网络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相关试验等。一些通用型的大型机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如对软件授权的要求,对存储器的要求,对中央处理器的要求等等,在资源相对紧张的嵌入式领域中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只有掌握了虚拟机技术,才可以为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功能更加强大、扩展性更加良好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 Bill Blunden著. 杨涛等译. 虚拟机的设计与实现――C/C++.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孙希、俞建新:Java虚拟机新技术探讨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第21卷第8期

[3] 朱成光.栈式虚拟机的开发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篇2

互联网将传统线下业务搬到了线上,于是这种大数据的形式就凸现出来,因为既然互联网具有去中介化的天然特性,那么这种中介化的价值信息就附着在海量的数据中——除了数据,互联网的价值链就显得没那么有价值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时代的中介化,就是沉淀的海量数据形式。这和传统的物理中介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不过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物理中介都受到了虚拟中介的冲击。本质上,这只是中介身份的一种转换,而不是物理中介被消灭了。

例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是物理中介,其业务所积累起来的数据非常可观,当这些数据被海量的搬到线上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些金融机构被消灭了,而应该认识到,这些金融机构的身份,是以搬到了线上的海量数据为新的虚拟中介形式的,物理中介反而成了虚拟中介的生产源。这些生产源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例如,金融方面,其股权、债券、信托等金融核心功能不变,其所涵盖的契约也是不变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所面对的监管的基础都是不变的,这种本质属性的固定,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因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发生改变。当我们在分析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时,往往用去中介化来描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撞,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去中介化,并不是消灭了物理中介,而是摆脱了物理中介,实现了和以大数据为依托所形成的虚拟中介的联姻。

所以,大数据的形式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中介,它是从传统的物理中介中衍生出来的,从此,市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一种线上的虚拟中介,一种线下的物理中介。整个市场被重新构造起来,线上线下两种生态共同支撑着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走向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篇3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篇4

当前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第一位的是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它是实体经济本身的要求。就这个意义上说,甚至还谈不上是信息化。为工业化补课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它本身就是传统经济自己的事。本文后半部分谈的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首先要分清这是两回事。

现代重农学派的反工业化立场

个别海外学子反对虚拟经济,采取的立场,初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工业化立场反对信息化,但仔细研究,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是站在现代重农学派的立场上反对工业化。

“现代重农学派”这个说法,是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针对全面否定虚拟经济的观点而进行的概括。原文如下:

“18世纪曾风行一时的重农主义将物质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界定为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今天,对金融创新所致社会负面影响的某些指责,看起来只不过是重农主义的翻版,这就是产品制造之外的任何职业都是非生产性的。现代重农学派藐视任何针对消费者主权的呼吁,他们机械、武断地将成千上万正利用新产品的华尔街从业者划入非生产性阶层。”

对照个别海外华人的言论:

“打个比方说,商店买卖皮鞋,是交易行为,商店对皮鞋的拥有权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买进卖出的价格差。然而,皮鞋的本质(比如,穿来走路)并不因为商店场所和商店兴趣而改变或丧失。同样道理,股票的本质并不因为它到了股票市场和变成交易对象而改变或丧失。”

原来,在他们的价值论中理解的商品和资本,本质都是使用价值和“物”,而不是价值。这是产品经济的观点。即使在工业化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资本也不是实物,而是价值。比如,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不是实物。但他们却居然把资本理解为物了,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们总是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货币化对应的实物。这是现代重农学派区别于工业化传统认识的主要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以及其他一切"产品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用这种现代重农学派的实体经济观点,不要说看以信息活动为特色的虚拟经济,就是看货币经济都会有“心理障碍”,因为产权交易是货币经济必修之课。所以我们下面马上就会发现,它首先妨碍的,还不是什么新经济,而是妨碍传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国有资产债转股是中国当前“虚拟经济”运作的实体背景

国务院的陈淮所长提出一个深刻而实际的观点,认为中国当前搞虚拟经济,实质是补工业化的课。意思是,中国搞工业化,只补了商品市场这一课,还差资本市场这一课。补课的具体形式,就是债转股改革。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国企改革。实现国企脱困的最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是“债转股”。“债转股”的运作过程完全是一个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实质是要把计划体制下搞“死”的资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盘“活”。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运动,恰恰不是实物运动,而是现代重农学派最不感冒的产权交易。

改革的方向是:由国家或政府占有的那一部分国民财富将从实物资产形态转变为价值属性的资本形态。国有资本作为一个流动的财富量,在不断让渡、不断交易的流动过程中,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发展民间资本,逐步来替代原有的资本。用陈淮的话说:“这是一幅以全局性的产权、资本重新配置为基础、以虚拟经济层面的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蓝图”。解决资源集中与产权多元化的矛盾

如果了解这一国情,就会一目了然地发现,如果按照“现代重农学派”“重本抑末”的保守主张施行,受打击最重的,不是他们说的那些“泡沫”,而恰恰是他们表面看重的传统制造业和民间资本。如果因反对虚拟经济,连工业化该补的课也不补了,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幽灵就难免又来敲门,国有资产的丧钟到时将为谁而鸣?

当前国情条件下,与工业化补课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完全对立的实体经济,会事与愿违地成为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变种,去强化政企不分、结构失调。中国工业化才完成了一半,可不想倒退回重农学派描绘的田园美景,那里可能有鲜花掩映着的万丈深渊。

重组信息空间的虚拟经济

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它已经不属于为工业化补课的范畴,而是新型工业化,甚至是信息化本身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充满争论,我无意强加于人,观点只供切磋探讨。当然不是与现代重农学派探讨,他们需要先与农业社会的先进观点如荀况(战国)、王符(东汉)、韩愈(唐)、苏轼(宋)……等辩论清楚后,再补一下工业化的课,最后才有思想基础与信息化观点对话。下面我们只是在现代观点之间,进行一番切磋。

从信息空间重组到国家竞争优势

现代重农学派攻击说:“成思危先生的根本性错误在于他把所谓的‘虚拟经济’的总量作为一项经济指标,从而提出了‘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我认为这确实指向了问题实质,不过成思危先生的观点根本不是什么“错误”,恰恰相反,从国民经济全局认识虚拟经济,反映的是一种卓越的见识。不仅如此,我个人观点,还应当把对虚拟经济的这种总体把握,进一步上升到信息空间重组的高度来看待。被称为当代“马克斯.韦伯”的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空间的重组。

从信息空间重组这个角度理解虚拟经济,是指在国家整体这个“空间”层面上,对物质、资金与信息的流动(资源配置),进行信息化方式(有机化方式)的重组,以提高系统整体竞争优势和生命力。这就不光是金融创新这一个方面所能穷尽的了。

信息空间,对于新经济来说,是一个类似相对论的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纲领性范畴。从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威廉·吉布森(cyberspace)、迈克尔·海姆(virtual reality)到集大成的马克斯·H·布瓦索(information space),这些概念共同的实质,都是在整体价值重组意义上理解信息化。

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形成了广义虚拟经济(或叫信息化经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化城市》和“信息时代三部曲”,对信息空间(他也称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社会”)进行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结构化分析。它的本质,是信息化,是国家创新体系。

以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家创新体系,对应到产业分析和企业竞争力分析上,最吻合的战略,是“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在一个地点变得愈来愈不重要的时代”,重组产业空间的集群战略。他认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升级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他认为当今财富的源泉,不再是斯密和李嘉图提出的倚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有机整合的竞争优势。波特谈的虽然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精神上是一致的。因为要实现他主张的物质、资金、信息跨时空的有机化重组,前提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流动性,是以虚拟经济的发达为必要条件的。

十六大提出虚拟经济,实际上有这方面的时代背景,是集前人智慧的集体思考的结晶。国务院发展中心李伯溪局长认为,当今社会,全球化定义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带进一个洪流。信息化促进全球化,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化影响,工业化的实质有了很大变化。靠什么来实现工业化?原来主要是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全球化后,靠那个不行了,要靠信息技术,靠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竞争力,再进行工业化。新的全球化条件下的工业化,就是要用信息化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整体素质,提高用信息把握世界的能力,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它改变了国家和企业的管理,改变了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也“改变了国家风险意识”。她特别提到了金融创新。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国家竞争优势,再到信息空间重组,是当今世界潮流中集体智慧的成果,绝不是个人的概念炒作。

从国家竞争优势看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1、成思危提出“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站在未来国家竞争优势高度看,是利国利民之策。

我个人认为,信息空间重组,要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按照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生物有机化的方式,流动性地进行资源配置。凯恩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称为“灵活偏好”,或“流动性偏好”。经过格利、肖与拉德克利夫的发挥,以金融流动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终于实现了通过信息对货币价值的重组。

这次重组,就象货币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整体价值重组一样。典型的历史先例,是费雪方程式的提出。认为实体经济中的产品数量与产品价格总量之积,等于货币经济中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总量之积。今天,信息空间重组为国民收入总体的信息化价值重组,提供了新范式。虚拟经济,不过是其中的金融重组这一部分。它的客观历史目的,是利用信息的高流动性,调节货币市场价值,最终调控商品市场价值。

现代重农学派断然否定虚拟经济的思想根源,是否认(金融)交易会创造价值,这是中国古代重农学派“重农抑商”主张的延伸。它的要害是,没有认识到股票交易背后,实际上是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和信息价值的创造过程。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正确指出了这一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交易量越多并不意味着浪费越多。实质上,交易活动是散落(必然如此)在整个经济中各独立部分的经济信息相互聚集乃至最终融为一体过程中的一部分。交易利润可以理解为某种‘贿赂’,社会用它来刺激人们广泛收集分散的供求信息,并最终将其融为一体”。这相当于荀况说的“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荀子.荣辱篇》。贾,指交易商;察,指信息活动;尽财,指创造财富,意思是交易商通过信息活动创造财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金融市场当作信息市场,而与货币市场分开。现代重农学派所说“投机”,在这里只是信息生产的激励手段之一。如果认为信息本身没有价值,投机当然就显得象是“搞破坏”了。所以现代重农学派表面上反对货币化产权交易,实质是否定信息价值,否定信息化。

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放在整个国家竞争优势中看,实质是通过信息化,提高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能,进而提高国家灵活反应,持续创新的能力。

2、如何看待“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防范金融危机上面”,“会把一个国家引向金融危机”的指责

主张虚拟经济的人,一般在谈到虚拟经济优点后,都会谈它的负面作用,但现代重农学派有一个非常武断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提虚拟经济有任何积极作用,一谈虚拟经济就只谈负面作用。这一点与正常学术研究反差极大。他们的唯一利器是说,虚拟经济有风险。他们的错误之处在于,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幻想一个没有风险的经济乌托邦。

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不参与金融创新,同样存在风险。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进行资本的市场导向配置,问题虽然不出在金融系统,却会出在实体经济本身的结构失调之中。风险是一样大的。

陈淮所长就提到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2010年时我国将需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石油。一方面,石油对我国很重要;另一方面,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所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物资,其价格波动的幅度极大。这一矛盾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只要国际油价上涨2美元,我国在这一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就将被全部抵销。从长远看,我们决不能盲目、被动地让国际市场、让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甚至让国际投机资本来左右我国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状况。我们必须要采取主动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是建立以期货交易为主要手段的风险采购屏障。

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举了一个同样的例子,海湾战争结束后,石油价格急剧下跌,芝加哥一个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损失惨重,财务总监对他说,“我们并没有进行投机,我们压根就没有利用期货市场”。 默顿.米勒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你手中持有存货时,不进行套期保值就是在赌博。你在赌油价将不会下跌,但你赌输了”。

篇5

精神生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生产的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一个过程。劳动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行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精神生产是人类通过语言等符号中介对世界的世界进行了观念上的掌握和加工,创造了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具有精神价值的观念化的人化自然。广义虚拟经济指的是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在广义虚拟经济日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今天,运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也可以更好的研究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

一、精神生产的发展历史

精神生产是社会基本分工的一部分,是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的表现,人类生产和发展从社会基本分工开始作为起点,社会基本分工将人类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来自于社会活动,因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为生产的复合性,这里所指的生产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社会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共同要素。物质生产就是指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通过劳动工具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来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求,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处于始源性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解决人的物质需求与自然的存在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方法;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活动,它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同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通过人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过生产者自身的内化和创造出智力成果,人的精神生产产品包含了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人的生产则是在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关系的缔结(婚姻、家庭、继承等),培养和教育出特殊的产品,也就是人类本身,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还有延续的前提。人的生产活动是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将自然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并以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体,就是“人的本质量的对象化”。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三种生产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以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在原始社会,采集和狩猎是最主要的劳动方式,也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依附在“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的阶段,人的精神生产还呈停滞和蒙昧阶段。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范围和交换规模的扩大,人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人类社会演化进入到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断强大使得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物质交换为基础形成了社会关系,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人类自身的生产逐渐被物质生产所占据,人的精神生产也在物质生产中发生了异化,到了知识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把人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虚拟经济社会。也就是林左鸣认为的“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目前人类社会总体上已经跨越了物本经济时代,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财富标志从原有的附着在土地和机器等有形物向人的生活对象化尤其是精神对象化转变,表现为“并非传统意义下的劳动并不见得一定要对象化(凝聚)于某种物质之上,却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人们所需求的财富。而且这种财富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更体现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新特性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精神生产代替物质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两种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结果。精神生产与广义虚拟经济有着复杂且长期的联系,虽然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工业文明后期,但是我们从劳动分工来看,精神生a在原始后期的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时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导致了一部分人从传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专门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是早期的脑力劳动。随着分工的扩大和阶级的形成,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产品的统治阶级中的思想家群体,彻底与体力劳动绝缘,能够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权,是一种爱好和消遣,只是统治阶级中很少一部分人用来进行地位和身份象征的产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所有生产过程和要素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精神生产也从“圣坛”上被拉下来,成为一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有用性生产,精神生产正式融入社会职业分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信息和科学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来,尤其是虚拟经济发展高速发展,对于知识和科学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使得其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上升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迅速聚集,精神生产力不再通过物质这个中介发挥经济学功能和产生作用,而是以虚拟经济的出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展现,成为创造国民收入的主力军,虚拟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加工利用,是对人的生活的对象化,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的新发展。

(一)虚拟经济成为精神生产的标志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虚拟经济的到来,必然会使精神生产受到新的关注和审视,这就表现为支撑虚拟经济的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对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生产中。

(二)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主体最广阔的生产空间

虚拟经济不仅仅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变革,还应当看到起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范围以及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在生产力的全要素、全过程中进行演化,突破了原有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在虚拟经济生产过程和虚拟方法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广泛揭示和运用,在虚拟经济下,人们认识、利用和创造世界的品质和素B在不断的提升,带来的是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创新模式和生活方式,精神生产在虚拟经济时代成为带动全球性资源共享与配置的新发展。

(三)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形式更加丰富

精神生产从生产过程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存在形式,也就是对象化的产品,如科学文化、艺术产品等,精神产品在人的生产产出中处于很高的地位,是人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精神生产将人的知识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广义虚拟经济是生活对象化的经济,广义虚拟价值体现的是人类生活的价值,广义虚拟价值的创造亦即是人类生活的创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精神产品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虚拟经济时代受到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在原有发展模式中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产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得到重生,精神生产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丰富的精神生产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科学化

广义虚拟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人的精神之力的充分发挥相结合,传统的物质生产的内在缺陷被克服,原来的孤立分散的认识在虚拟经济的网络化发展中连接起来,经过了不断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对于科学认识的更加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与利用,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虚拟经济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技术创新,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实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下大大缩短了精神生产的时间和成本,推动了精神生产的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了人本精神和物本精神,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路径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释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瓶颈期,“二元结构”进一步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中国转型要从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经济,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实现对于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生产的虚拟化和信息化。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来刺激精神生产是当前经济新常态的重中之重。现在我们强调改革供给侧,供给侧就是释放国内的需求要素,从而进一步的刺激生产的活跃性,我国的人的生活对象化即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产品形式的生产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充分,因此推进对于人的生活对象化的精神生产对推动经济新常态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自觉开发精神生产

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是自发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的指向性和自觉性,虚拟经济给精神生产提供了新平台、新工具和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导向性和价值性。精神生产的形成、发展和产出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探索和遵循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探索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我国精神生产开发的方法和步骤,要把生活对象化吸纳进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的生产使得精神生产的分化变得日益严重,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需要将精神生产进一步的整合,要根据精神生产的分化和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更加自觉的开发精神生产,提高虚拟经济的精神生产价值,才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动力。

(二)深度开发精神生产

当今时代不研究虚拟经济的本质,不把握它的发展规律,甚至无视它的存在,就必然落伍于时代。这是一种新的财富观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的理论武器。研究与掌握这一理论武器,将会使我们从虚拟经济的被动、消极、自发的实践上升到主动、积极、自觉的实践,广义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开发要循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要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对精神生产深度开发。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早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的广义形态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依循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迈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因此,对广义虚拟经济现象及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成为当代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内在结构来看,我们要对生活对象化中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精神生产物化过程的开发,虚拟经济运行的是指就是从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出发,考充分激发人的心理需求来支撑精神生产,因此我们对于精神生产的深度开发就是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打造商品的虚拟价值,将精神生产所带来的价值附加在产品中,高位的虚拟价值需要一定的使用价值来依托,把随着高人气并能够像更高层次的使用价值来转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