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主学习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15:4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主学习教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主学习教案

篇1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98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案导学,貌似给学生增加了任务,其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它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保证。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倡导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想打破只用教案教学“一言堂”的常规做法,采用导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它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该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以导学导练为方法,技能达标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教案、课件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我校很重视课改,2010年开始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化学教研组高一学年组首先实行,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方面更是显著。笔者和同事们既收获了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下面以酸碱中和滴定一节教学设计为例,看一下学案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为主,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问题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学习目标】

①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②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

③了解常用分析仪器。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⑤掌握酸碱滴定的误差分析。

【学习重点】

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

【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

其中知识链接承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把比较费时间的计算、画图,放在课前完成,以下是部分知识链接的内容:

①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10mL,需加入0.01mol/L的盐酸溶液50mL恰好中和,求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向20 .00ml 0.1000mol/L的HCl 溶液,逐滴加入0.1000mol/L的NaOH溶液,求随V (NaOH )的增大,pH=?

③以NaOH溶液体积为横轴(单位ml:),以PH值为纵轴画出上述图像。

本节课学案设计:将酸碱中和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管的构造、滴定管的使用方法的内容安排在课前时段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有:①课堂时间有限②这几部分知识在教材上重点介绍了,且较易理解。教材上关于滴定曲线绘制的相关数据没有,用表格的形式给出,好让学生更明白曲线的由来。“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问题”安排在实验前,还是在实验后,一番纠结之后,考虑到先指出关键对学生的实验有指导作用,最后放在了前面。课堂的重点完成:滴定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误差分析。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果没有学案,这些内容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

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特别关键,需要精心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当堂检测、学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应该紧紧围绕着“指导学生怎样学”来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能接受理解的程度,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大纲为主要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帮手。需要把知识点设计成诸多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即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从而使思维得以发散,能力得以提升。在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学生对问题充分探究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引导总结,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学案的应用是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自主学习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上讨论学案中综合性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学习,或设计成检测题。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如:数据、图、表、实验、视频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性,规律性较强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讨论中的点拨、诱导,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和能力 、智力发展的实际。

篇3

二、模式的解读

自主: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稿,学生独立完成。

互助:在有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将基础性学习目标组内自行解决;对于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利用小组互助的方式力争解决,可以是生生互助、小组互助、师生互助等等;

学习:学习各组研究成果,组间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展示有难度、有争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进行指点点拨,从整体感知、学法定位、思想方法、归纳提升等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精选习题,以习题将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巩固提升,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信心、规范性、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流程

(一)准备阶段(3月9日—3月30日)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建胜 副组长:管恩新 刘炳文

成 员:李华俊 田宝英 刘术东 石水清

2.做好师生宣传发动工作。

(1)学校创设机会组织部分教师奔赴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与新课型零距离接触,缩短全体教师接受的时间和距离,在最短时间内在理念上有彻底地改变;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杜朗口课堂实录并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人人写出学习体会,实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2)学生利用自习课观摩“杜朗口课堂实录”,班主任进行现场讲解,从直观上感受新课型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级部为单位召开隆重的师生动员大会,要讲清新课型可能带来的巨大的教学效益和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讲清对学生的要求,讲清实验过程对学生思想可能产生的冲击,澄清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认识,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实现学生学习观的转变;(3)学校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营造有益的班级文化氛围:如利用版面和墙报创设文化长廊等;(4)教研组备课: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的时间,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预习、展示和反馈流程。

3.小组划分。

由班主任按学习成绩分三个等次,科学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职责,按学习小组科学安排座次。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三月份教导处出台新课型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小组建设策略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力求实验开始就站在规范的起点上。

(1)构建教师新教学策略:要相信: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惊喜!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热情是学习成绩的保障,参与机会与受到鼓励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为学生订好目标,以目标统领提纲,以展示引领自主。教师要学会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2)构建学生新的学习策略: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要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敢于展示,适应“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计分!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

(3)构建小组管理策略:座位变插秧式为方阵式排列,为组织互助学习奠定基础;以4人为益,形成小组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坐班监督指导,各班要搞好小组长培训,小组内的帮教要分层次进行,特别关注后进生。

(4)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把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上来。(1)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到底是积极主动,争问争答,你争我夺,还是鸦雀无声,规规矩矩,小绵羊,反映了学生求知的迫切程度;(2)课堂形式。学生学习要多元化、多样化。学习形式要和学习乐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累,不觉得烦;(3)学生的参与度;(4)10+35的时间模式:教师只准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

(二)教改阶段(从4月1日开始全面铺开)

1.形成定期研讨制度和教研组校本教研制度。由级部主任组织督导小组成员听跟踪课,每周六下午进行研讨;由教导处组织听研究课,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校本教研。以级部为单位,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一周的收获和感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制定措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2.各学科边学习边完善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3.做好几种“课”的研究:四月中旬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一学科各推出一节三种课型的研讨课,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讲授公开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评课;4月下旬由各级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讲授公开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进行,全体教师参加,利用周六时间展开研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开展达标课活动,由教导处具体组织,要求人人达标,对不达标者要听跟踪课,直至最终达标。4.六月中下旬进行总结评比。教师、班级、学科、级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书面材料或撰写成论文、案例,学校组织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5.八月份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模式、内容、流程。6.九月份利用周六时间分级部总结前阶段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7.十到十二月份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8.2010年1月份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督导反馈评估小组

组 长:李华俊 副组长:田宝英、石水清

组 员:刘术东 王兆兰、高秀娟、张樱、吴瑞芹、魏日升

篇4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篇5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教师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引导身份,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实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学案导学”模式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同时,编写具有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启发性的教学案,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具有深度的学案。而“学案导学”自主性的学习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问题设置

在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例如,在讲“垂线段最短”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把河里的水引到李庄,怎样挖沟渠最节省劳力?画图说明。学生一定会回答:沿着直线挖。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要最节省劳力,那么挖的沟渠要最短,怎样最短?提示学生画垂线段的方法,量出垂线段的长度,沿着垂线段挖最节省劳力。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产生思考,并且随着教师的引导,往正确的思路前进,同时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合作学习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淡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力量。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自己与学生的交流,在自己设置问题时,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更加良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提出“y=0,和x=0”,两种情况让所有的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每组的代表,先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再提出组内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个学生,给予每组学生指导,并且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

三、精心讲解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以及深入地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再将自己所准备的答案抛出来,让学生认识自己答案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精心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让学生具有更加优秀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经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如下:

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和教学案的具体设计。“学”是学情,一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状况;二是指学龄的基本特征和课标对学龄段的基本学习要求;三是指教学内容;四是指学习方式;五是指班级的整体氛围及相关的教学环境;六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一切从学情实际出发,决定教学行为。

2.多学少教。“多学”是指材料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辨,规律让学生寻,方法让学生找,知识体系让学生建。“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激励者。教的过程要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

3.学教互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案互动生成,形成真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学教相长的整体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中放飞思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材料,进行个性化发现的旅程。

4.精练精讲。精练,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演练、讨论、争辩、梳理、归纳、修正,让学生倾听、比较、整理、笔记;精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查、审视、倾听、筛选,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讲,必要之处讲解。

二、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准。目标适切学情要求,教学各环节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2.环节简。教学过程环节简单,层次分明。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几个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十分精要的板块,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成几段,与教学板块对应,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3.方式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最佳的学和教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活动实。师生教学活动要有必要、有价值,活动形式恰当,时间充分,不为活动而活动。

5.反馈勤。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愿意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状况,且及时将教师的关注或点拨传达给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不随意,针对性强,注重效果。

三、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渗透,学习目标表述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本位等。

2.教学内容。目标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是高效的基础,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内容与题材的选择都要有目标依据。

3.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设计是否生动,是否创设了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氛围;能否以一定的方式、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交流;能否渗透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提炼思维途径,举一反三;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时,情感是否积极,是否深入思考,参与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一定的学法。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机智调整,灵活处理,能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教师的指导、点拨、补充、总结的行为是否合理适时。

4.教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是否扎实,分析是否深刻、清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否强调生活实践、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合理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明,有否有感染力,是否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板书是否清晰、合理。

篇7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自己揣摩领会学案内容,教师从旁指导,不直接讲授具体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学案导学”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教师可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中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1. 设置问题,引出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认清课堂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应围绕学习重点来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 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一步深入提问,直到学生把课堂内容融会贯通,串联起来. 这种来回踢足球一样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可在每一次的回答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或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而加以引导. 初中数学的问题大都是具有逻辑性的,这样的引导学习也可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少走弯路. 这种简单提问算是课堂内容的预习,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有一汽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用s表示行驶路程,t表示行驶时间,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s = 50t后,教师接着提问:有一棵苗高1.3米,假若它每年长高2米,则m年后树的高度n为多少?学生给出n = 2m + 1.3后,让学生思考两个函数关系式的不同,从而引出普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当学生开始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会淡出课堂,但其引导作用不应消除,除了做好导学案的设计工作,在此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以及照顾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步提高,教师更应该根据提问时了解到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互帮互助讨论学习. 如设置如下问题:已知一次函数y = kx + b,当x的值取-3和1时,对应y的值为1和9,求k,b的值为多少. 这样的题目k可为负值也可为正值,小组合作可让学生相互提醒,避免在以后考查时漏掉了某个答案.

3. 针对问题,精心讲解

小组解答完成后,数学教师需要收集所有答案,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统计,在对课堂内容的详细解析过程中,对学生出错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既点出了学生疑惑的地方,又避免了在不必要的内容上耗费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不至于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自主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把一部分内容分成两堂课来上,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出现脱节,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尽量在一堂课内完成章节重点的提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解析和知识巩固整个“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给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习题训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和解析可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并加深印象,从而巩固知识. 另外,教师设计的训练习题应具有层次性,以便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如教师可设置A,B,C三类题目,三类题目的难度依次增高,A类题目为基础概念题,B类为应用型题目,C类则为延伸型题目,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交卷,教师通过统计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即可知道课堂学习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自学能力.

二、开展“学案导学”教学的注意要点

1. 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几个定理和几道相应例题就可完成教学任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章节重点,对专业要求较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思维开拓了,教师进行引导时也较有难度. 如教授这样一条定理: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会要求学生先进行举例论证,再由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例子进行推理证明,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才能引导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教师教学前需做好备课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有做好了备课工作,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学案的设置,并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层次感,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加丰满,增强学生的课堂集中力,为学生解惑和重点解析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打乱教学节奏.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还处于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需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同时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并不仅仅注重于学生学到的具体知识,更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技巧方法,为将来的深入学习积累学习经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可有效开拓初中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摸索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数学的技能,成为以后数学学习的助力,更快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任务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引导他们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学案式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提出的,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学案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并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释疑;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三、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而学案式教学正是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这一点从学案式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

篇9

该模式适用于数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拓展课。当然,对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环节也可做适当调整。

基于“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情境的创设要合情合理,问题情景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形式进行创设。

(二)自主学习

这是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教师给学生提前准备好导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自行阅读教材,自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而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把预习中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施。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这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所谓的“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到学生中巡视,对学困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点,对于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环节,由其他小组帮助和教师引导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率了事,切实落实学习目标。

(四)点拨释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由其他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上台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普遍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当堂训练(检测)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周期越来越短,如何适应社会,心理学家卢仲衡指出:“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奔腾,仍能用自主学习能力赶上。”[1]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已经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满足工作需要的必备能力之一。

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从教学环境还是课程设置等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复杂,学习活动层次高,负担重,既具有专业定向性,又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大学课程设置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先进的网络设施、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及期刊图书齐全的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选择;同时大学管理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些客观上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影响其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停留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缺乏通过自主探索获取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这不仅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失去更多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以期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教师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在互动和讨论教学氛围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籍此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学认知学派代表Zimmerman在研究中,将自主学习的心理维度与学习者的自主过程联系起来,指出自主学习本质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动机、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结果[2]。其中动机是自主学习中学习者的内在激励因素,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反映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应用,体现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则体现环境因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影响,反映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的情况。

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既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或活动,作为过程的自主学习是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的一个缩影或外在表现形式;而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是作为活动或过程的自主学习的概括特征,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由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因素构成。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第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大学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与中学有明显的不同,高中时期只有七门主要课程,而大学通常有几十个以上的科系,每个科系开有很多科目,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大学教学为学生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并提供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学生要完成各科目学习及论文撰写,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储备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必须知识,这些都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由于中学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活动,使进入大学后学生仍然对教师依赖性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第二,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意志品质薄弱。近年来,在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的驱动下,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色彩较浓,自主学习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发挥自己潜能和价值,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取未来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性动机缺乏近期就能看到的“美好”的结果的支持,常常在自主学习过程遇到困难时,自主学习活动终止。同时意志品质的薄弱,也难以排除外界干扰,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使自主学习效率低下。

第三,学习者个体间表现差异较大,总体能力水平不高。周炎根、桑青松对安徽及江苏部分高校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男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女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在学习动机维度上,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城乡差异,但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外在目标因子上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3]。应该说这种在学习者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各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但从笔者就所在院校调查来看,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通过调查,大一学生入校后,置身于高校全新环境中,虽然保持和发扬中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学习盲目性、随意性大。另外,大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存在不足,并且在通过学业求助完成自主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不高。而随着年级升高,经历和熟悉了大学学习生活,在自我规划方面较大一学生有明显进步,同时在学业和就业压力下,为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自主学习需求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2.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是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真实反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也有环境氛围、教师学习模式指导等外在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中,作为内在的激励因素,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是重要而且复杂的,个性品质包括动机因素和意志因素。从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产生了大学生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对自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生涯规划,能使学习者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规划,或即使有规划,但缺乏自我监控,不能按计划安排学习活动,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进行。学习者的内在独立性和毅力,会使学习者坚持并成功地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对学习产生自信。而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意志力薄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短暂休息后再学习或停止探索,也会使自主学习计划搁浅。

环境氛围、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指导等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中学阶段,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多以短时间内可以传授大量知识的讲授方法为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赖,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丧失自主学习能力。而目前在高校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要求,使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难以把潜在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和转化,并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对话和研讨等形式,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入手,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指导过程中。

(一)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放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精神方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在于,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选择并呈现典型的教学案例,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景,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在教学案例呈现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角色出现,通过引导组织讨论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需求和潜在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自主学生产生自信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适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和使学生掌握最终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案例教学往往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许在学习之初只有一个问题,而学习后可能会变成十个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学生必须通过新的学习来解决,由此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并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氛围。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自主学习产生影响,选择组织学习环境与选择榜样、寻求帮助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是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情况的反映。“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4]。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使他们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积极提出自己的方案。教师通过汇总大家的智慧,总结集体的经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人生经验。案例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活跃自己思维、独立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注重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以积极主动的学习为特征,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是一种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充足的准备,阅读有关资料,准备自己的建议提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在反驳教师和同学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独到的见解是建立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在此过程中的教师讲授,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寻求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纯知识或者纯技术性的内容应极少出现,这些学习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而课堂时间则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一个又一个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来引导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仲衡.自学辅导心理学[M].地质出版社,1998.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6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41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且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讨、深入研究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新课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教师充分地利用自己“领路人”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和规划,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有序进行,从而顺利实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简而言之,“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这一载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恰当指导,来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学案导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划结合起来,编写具有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案。因为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学案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且有意义的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数学教师探讨该模式下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十分有必要。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案导学”自主性的学习模式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依照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预习

根据学案自学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课以前,教师要让学生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认知。预习任务的安排,并不仅仅是口头上对学生的倡议或要求,相反,倘若教师不做任何工作只是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预习下堂课所讲的内容,可想而知没有几个学生会去真正实践。这样的预习只是表面工作,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预习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就应依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学案发给学生,以便让他们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依据学案的具体内容来熟悉课本,并先行自己想办法攻破疑点,最后将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整理出来并列成提纲,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听讲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有助于听课效率的提高。进行提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教学,在开课前学生早已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并且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散。此外,教师还应用恰当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置问题,引出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有重点的推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善于自主学习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师在讲课前应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认清课堂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所预习的知识对问题产生一定的理解和看法。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大致把握学生的整体预习情r,而且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每一次的回答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或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而加以深入讲解和引导。初中数学的问题大都是具有逻辑性的,这样的引导学习也可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少走弯路。例如,在讲一次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一天,小明以70米/分钟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出发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是:s=70t;教师接着提问,A、B两地的铁路长约500千米,火车从A出发,其平均速度为52千米/时,则火车离B的距离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学生给出答案:s=500-52t。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两个函数关系式的不同之处,引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当学生开始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会弱化,但其引导作用不应消除。教师不仅要做好学案的设计工作,更应该做好学生讨论的分组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组内进行互帮互助讨论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四)善于精讲点拨,让学生进行归纳

篇12

一、设计思想

新课标主张化学学科命题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分享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对有机部分有以下要求: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官能团、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已经接触过乙醇,乙酸等有机物,对于酚来说,学生没有接触过,选修将醇和酚安排到一节,目的让学生在醇的基础上体会酚的性质,通过醇和酚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分析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体会苯酚的化学性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苯酚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流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结构预测性质的能力和对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酚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辩证的看物质。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2.教学用具

苯酚、苯、浓溴水、NaOH溶液、Na2CO3、FeCl3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3.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工业流程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工厂在处理时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通过这四步进行设计:

环节1:通过萃取提出苯酚的溶解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苯酚的物理性质,了解工厂中处理含酚废水的第一步是加入有机溶剂苯进行分离。

环节2:通过对苯酚和苯的分离引出苯酚的化学性质,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引出酚和醇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通过苯酚、醇、水与钠的反应速率的不同提出疑问:“苯酚是否有酸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苯酚的弱酸性,进而让学生了解工厂中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与苯分离。

环节3:通过由苯酚钠得到苯酚让学生了解苯酚、碳酸、,碳酸氢根的酸性强弱比较,加深学生以强酸制弱酸的思想。

环节4:通过如何检验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引出苯酚的检验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实验成败的原因,引出三溴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进而得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4.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海宁苯酚泄漏事件视频。

教师:据海宁苯酚泄露事件有关部门的处理思考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常见的方法:转化为无毒物质、吸附法、萃取富集回收利用。

教师:以萃取富集回收利用为主分析。工厂处理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

第一步:思考“萃取与什么有关”、“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展示苯酚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回答并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设计说明

对于苯酚的性质,如果简单地按照课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常规思路讲解、演示实验、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既没有学习热情也没有兴趣。为此,采用以浙江海宁苯酚泄漏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生活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课程贴近生活,通过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体验和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收获与反思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药品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采用了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知识的获得有根有据,便于学生自然接受,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的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争议问题的答案,充分的实现了新课标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篇13

“学案教学”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股新潮。笔者结合自己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经验,就如何使用地理学案教学,谈几点体会。

1.地理学案的设计、编制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是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基础,而较高水平的地理学案设计是编制出高质量地理学案的关键,因此设计和编制学案尤为重要。

1.1 地理学案设计。

一是设计原则。以教材为依据,紧扣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备课、编写学案要紧扣教材,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减、合并或重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的欲望。

1.2 地理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良莠不齐,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学案的编制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根据学生特点,认真编写,认真审核,编制出较高水平的学案,让学案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为地理学案编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编制学案初稿,分工合作,提前编制。备课组长将授课内容进行分工,至少提前两周分配给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把学案初稿交给备课组长及各地理教师。二是形成学案正式文本。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在地理学案使用前一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对学案初稿进行研究讨论,主备教师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情况对学案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修改,修改后制成正式文本,胶印,发给学生使用。

2.地理学案的高效运用

编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学案只是地理学案教学的第一步,而要使地理学案发挥功效,还必须在学案的课前完成和学案的课堂使用上做出要求。

2.1 地理学案的课前使用要求。

一是教师提前发放新学案。地理教师必须在实施新授课之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实践证明最好在新授课之前两到三天发放新学案。太早,学案易丢失;太晚,学案则不能高质量的完成,从而影响课堂上学案的使用效果。二是学生独立完成学案。新学案发给学生后,学生应独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教师要严厉查处学生抄袭他人学案、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真实地知道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使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三是教师提前批阅,及早发现问题。确保学生最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完成学案并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根据批阅情况了解学情,对学案进行灵活调整,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2 地理学案的课堂使用。

一是运用学案,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研读教材,并完成学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活动及时了解调控,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为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做准备。因为已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所以这一环节用时较少,主要是让学生再熟悉一下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二是问题探究,小组研讨。学生完成地理学案自学后,教师根据之前分好的地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使学生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组织学生在小组间开展讨论,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给教师精讲点拨。三是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对学案上的问题探究及习题巩固,学生都有一个“自做-讨论-总结”的学习过程。做完这些工作之后要作必要的展示,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反馈总结,当堂消化。学习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总结答题规律和学习方法。五是学以致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在学案的最后一部分,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拓宽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3.实施地理学案教学的效果评价

3.1 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地理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变为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和探究、课后反馈和总结,学生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为了自学,学生必须熟读教材和学案,标注出疑点难点,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比没有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好。

3.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学案作为媒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学会自主学习。以地理学案来说,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巩固练习”、“知识拓展”等一个个环节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虽然老师的讲解时间变少了,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却没有变少,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实施学案教学的学校,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也更能形成体系,自学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更强。

3.3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对概念的简单了解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一步步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简单引入深刻。

3.4 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案教学符合这一理念。学案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情形下给学生指导、帮助。所以,学案教学有利于“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地理学案教学让教师转变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地理学案教学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让课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学生真正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愉快学习的宽松环境,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激励评价更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添了无穷动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 郝赟.“学案教学”的应用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1,(6):48-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