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15:4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篇1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 同意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否则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根基和依据。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所延伸出来的产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集合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如何聚集学生是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学生每天住的社区楼宇则变成了既方便又有效率的学习之地。在社区楼宇中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能更好的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且学习到其中的真谛。

二、传统文化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并且,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宝贵财富。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我们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大学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社区中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

在社区中成立工作室,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形成全社区乃至全校都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而社区工作室则为宣传的基地。让在学生课下,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帮助。定期拍摄宣传视频和录制音频在学校的电视台和广播站进行播放。并且,定期开展社区工作室研讨,不断创新好的想法,为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奋斗。

(二)注意“家”的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突出的。家人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群。所以,在社区中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激情。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始终保持处于一个健康的宿舍环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社区,这样会大大的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和凝聚力。这样,在毕业后将会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献出自己所有力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网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优化网络环境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区要担当起网络文化建设的职能,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网络阵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在建设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要把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唤醒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网络参与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社区环境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建设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意识,并重并举。

四、总结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13-03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国内多所小学都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此同时,过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在德育中起源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是在学校德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语文学科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可见一斑。同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会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隐射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或理念,以或故事或诵读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仿效形成美德。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德育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榜样示范,营造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有的小学在学科课程外特设国学课程,与一般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分开,将国学经典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各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共同承担着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3.在家庭教育中传承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花大力气、高价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练习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诚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在拥有了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或多或少接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不得不说,家庭教育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中起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风生水起。

二、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些文化典籍中被保留下来,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九九重阳,登高怀远,诗人王维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遗憾自己未能与兄弟共度佳节,来表达心中的那一份思乡怀亲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溢于言表。古人以诗歌这样的方式寄托着一份感情,传播着一种文化,散发着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节日的魅力,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对学生进行这些诗歌教学、文化常识灌输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深入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目标的完成。但目前在小学阶段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显得过分“刻意”,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态很难。教育,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而不是“揠苗助长”,“循循善诱”而不是“急于求成”。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人格塑造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门单向的学科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

要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或研究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好“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几个概念。在西方,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而在中国古代,文是指纹,即花纹。“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文化的概念侧重于人的精神领域。传统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传统文化“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纽带,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关注重心集中于文化传统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热却又流于形式。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有效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建设意义。

(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认识偏差,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整体,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德育的教育。由于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在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上,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背诵和默写。

2.墨守陈规,教学内容单一

在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节日、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典文学、传统历法这些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上流传下来的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拿传统节日来说,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节年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的重要意义之一,但很少有学校能够适时适地地对小学生进行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久而久之,放假最大的意义变成了不用上学。如果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更灵活、细致一些,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将大大提升。

3.施行不力,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在很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课程中关于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其他一些课程,例如音乐、美术课程、体育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却难见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子。追根溯源,墓家颁布文件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施行的过程中,学校的相关教育缺少系统规划。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在层层施行的过程中又缺少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使得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存在后天不足的情况。

4.条件有限,技术性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虽然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完全区分开来,但是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一己之力,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衡。而如果语文教师在承担语文学科教学之外还要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又难免会力不从心。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补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需要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一些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城市,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多数教学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具任何色彩的知识,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一些阻力。

(三)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材为主要手段,主体、场所、手段单一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淡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家长们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框定孩子的一切,加上传统文化在成绩中所占比重极小,甚至几乎没有,这必然导致教师、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降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日益淡薄。

(四)学生缺乏兴趣

就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来讲,可能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小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识字量的有限,又无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校外的一些书法培训班、奥数班等很受欢迎,但像京剧这一类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培训几乎没有。而且参加这些培训班的也多是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课堂内外的背诵之外便再无其他。

三、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层面

国家教育部门应从宏观把握,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计划。考虑到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思维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入浅出地对同一种文化F象作出不同的阐释。这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计划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不同学段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每一次系列学习中对同一或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循序渐进的了解和思考。

(二)学校教育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学校如果有电子屏可不间断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文化墙等的布置可充分挖掘传统歌舞、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重视课程设计

国家的顶层设计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有“干”必有“枝”,而树的“枝干”就需要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学校文化氛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学校教学还应分学段制定阅读计划。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建议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分别作为一至四年级教学书目,当然这只是作为教学建议,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除了必要的国学课程,其他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武术、书法、棋艺、陶艺等也要考虑纳入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3.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学实验的难点是专业师资问题,培养具有国学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师资是学科教学实验最艰巨的任务。学校既要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又要加强对老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读诵中华传统文化古籍的做法应该继续传承下去。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5.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小小书画展”、传统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书法、绘画、音乐之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实实在在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文化。

(三)家庭教育

1.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的文化环境是最直观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墙上挂上一些名人字画,在家里专门设计书柜摆放传统文化典籍等。

2.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大家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身教,要远远好于空洞的讲解。所以,在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前,家长要先广泛地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3.注意方式方法

“棍棒教育”“填鸭式教育”都不可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家庭教育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也同样要与时俱进,或循循善诱,或潜移默化,或言传身教,或榜样示范,总之,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

(四)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教育就是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如果全社会能形成一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这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仍然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学习铺设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段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分层次分阶段有序地持续推进。只要我们充满信心,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我们的继承、延续和不断创新中注入全新的活力,焕发生机,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共通性、继承性、共享性和支持学生个性化成人成才的共同属性,立德树人是整个社会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着力点,历史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都对当下社会有表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大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是当今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一)国家提高软实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

“软实力”一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文化软实力是表现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认可、传承的程度,是展示民族特色与魅力,得到其他国家认可的重要方面。十报告更加明确提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014年曾经讲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经走向正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古至今都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传统文化与教育共同完成着学习者的道德养成、行为标准、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启发和规范。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这笔财富需要传承。高等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何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并于现代学生的价值观相融合是一道难题,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信息时代完美结合在一起是研究的重点,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底蕴去影响和启迪大学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热点。[3,4]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挥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着力点,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自强自立的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把这一概念提出。它是社会群体在形成的道德规范、政治要求和思考习惯上进行的对其组织成员施加的管理和约束,并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脱离本身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管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认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会更具特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全球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的文化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个性、刺激,但是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熏陶,过多过杂的信息让学生缺乏主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遇。目前,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攻击下,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大学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自骄自负、道德观意识浅、诚信异样等现象。既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又限制了自身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本上还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文化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换言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课简简单单变成文化传授课,更不能仅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略过,避免发生两极教学。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底蕴互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抢救、展示、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行动总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大批具有喜爱传统文化研究、熟悉传统文化的教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教育管理者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重要影响,要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师要有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正确认知,要宣传、展示、继承和创新“原生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支撑现实生产的强大动力,教会学生正确吸收和判断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造,促进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一)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促进道德观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网络爆炸式的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不成熟、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对学生世界观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的冲击,这些都需要在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判断能力,为学生成人成才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指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环境育人的效果,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对学校有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大学生在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收到的影响因素过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引导和感染的重要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与校园环境在文化认同上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对中华传统文化要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甄别、展示、继承和挖掘,整个过程要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契机,可以让丰富、多样、充满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让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住学生,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文化进行碰撞,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源泉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悠久文明需要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学生理解、践行、甄别和发展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市场认同、就业需求、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个体思想活动的适应性、独立性、扩展性、变通性和自主性等正在增强,人们有自己的独立需求,这种精神上的需求需要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的牵引才能健康成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践行的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将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培养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感情内在文化,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品格,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独特魅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软实力[EB/OL].

[2].论中国传统文化———十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篇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亲身实践,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文明有礼,谦虚待人,以身作则,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树立典型,强调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篇5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职教校园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两化一德”,实行文化育人

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用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开展教育,以经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笔者学校架构了“两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两化一德”教育,实行文化育人。两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一课一节”、沈阳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实践教育――实现“一事一议”。通过“两化一德”教育,最终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沈阳市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培养学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动诵读、主动思考、主动践行。四知:知古今变化、知中西异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统一。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承办了省及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并在大会上交流经验。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问题

虽然笔者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免有这样的感受: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平面化的倾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关系,未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只是被动、零碎、填补式、概念化、应景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让学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处可寻到有章可循、有据所依,从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目标站在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期待这样三个维度,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这需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建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常态机制,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并与学生的人格培养、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1.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主要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师资状况、社团活动的类别、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方式几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目前笔者学校主要从建立“书香雅苑”国学教育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发

传统文化教育面对的主要是课程化问题,一是要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分年段、有选择地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法;三是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开发了校本课程弟子规与职业素养,正在使用。

3.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团活动

要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自修空间的是社团活动,社团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团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创建了“艺术体操”“汽车魔方”“街舞”“舞台剧”等社团,这些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辅导方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工作。

4.传统文化进校园评价体系

篇6

系列重要讲话中,有一个论点尤为引人注目。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他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上,他又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如何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我们现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规律、教育原理。其实,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曾经是哲学的派生,教育学和心理学如果囿于哲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学科发展,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脱离了孕育它们的哲学、脱离了它们所处的文化,脱离了历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同样不可能有一条光明的道路。不仅是在中华文明的繁盛时期,就是在近代、现代,包括荣格在内的许多西方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从东方的智慧寻求解决各种精神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育人问题、德育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回头去看看我们的先人,有必要回头去品品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汲取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相反,体现的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其次,教育实践推进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历经多次改革和治理却难以见到显著的实效,综合改革中对沉疴顽疾的治理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智慧。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如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多元化办学的实践、特许学校的建设、私立教育的发展经验等;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思路,特别是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资源和素材,也有很多值得继续倡导和发扬的美德,更有许多值得传承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儒家思想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如,“文道结合,文以载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蒙以养正,以小见大”“潜移暗化,自然似之”“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笃信好学,学志于道”等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适用。当然,许多传统美德要结合时展赋予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都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对于很多从事学校德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往往因为过于宏观而难以把握,难以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和切入点。今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发了中小学语文、英语、初中科学类学科的《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在强调回归课程标准、突出社会实践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出台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指导。

当然,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美德的重要源泉,仅仅只有教学改进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引导学生从小就循序渐进地阅读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慢慢地通过诵读、讲读、导读等方式学一点自己文化的历史;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节日节庆、神话传说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要引导学生从一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和“仪”内涵;要引导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去切身体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等等。

篇7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知道中国三大国粹是指什么吗?”问题的回答上23.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只有32.7%的被试学生选择了“通读过四大名著”,其余43.9%的同学选择了“简单了解”。在“您是否会经常去图书馆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问题的回答上,有23.6%的被试学生表示会经常借阅,65.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偶尔,很少借阅”,从來没有主动借阅过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1%。在“如果学校增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你会去?”问题的回答上,选择“肯定会去”的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11.6%,选择“有兴趣”的占26.9%,选择“看情况”的占6.9%,选择“没兴趣”的占54.6%。从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较差。

2、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效果差

通过本次调查,在“你如何看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仁人志士所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问题的回答上,仅有约27.3%的被试学生态度坚定,表示会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约有39.6%的被试选择“太遥远,与自己无关”,还有33.1%的被试学生选择“已经过时”。在“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怎样?”问题的选择上,选择“很乐观”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4%,选择“不乐观”、“不太乐观”的占的71%有,另外还有约为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可能会消失”。这也折射出“90”后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正遭受着来自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使部分“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在义利关系上、社会公德上更重自我的利益,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等。

3、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满意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中,只有12.3%的被试大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20.6%的被试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提供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是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教育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在“你认为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因素是什么”问题回答上,选择“方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57.26%,选择“载体设计不合理”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3.57%,选择“内容脱离实际”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9.17%。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单靠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1、高校对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部署。2015年6月在“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但是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十分有限,甚至流于形式。

2、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判断力、防范意识差,从而给了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机会。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利用影视作品、游戏漫画等青年人喜好的娱乐产品,宣传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从而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忽视以及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其认同感的培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因为没有深入考察其概念、范畴、观点的实质内涵,而且“说教式”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学习活动载体设计方面缺乏针对性,不能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严重的制约了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热情;其次,由于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缺少亮点、重复率高,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重承诺、轻实践,创新性不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同时修订和完善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整合现有师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兼职队伍,引进、培育传统文化研究领军学者,聘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家、博物馆(博物院、纪念馆)研究员和讲解员等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兼职教师,积极组织举办相关研修、培训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设立、策划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展开高水平理论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将将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积极开辟网络教育空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制作、编辑适合互联网、手机等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体,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集成化手段,多层次、立体化手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依托共青团、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通过党团活动、征文、演讲、辩论、经典诵读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庆典”,将清明祭奠、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纪念形式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学生在创新体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建筑物外墙和教学楼走廊悬挂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画像及励志名言语录,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3、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连续性和经常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与学校周边博物馆(院)、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馆等联系,建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育教学,同时组建相关的社会实践团队,为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平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积极与兄弟院校协作,将各自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构建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

作者:马晓芳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篇8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来解释和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目前学者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上系统整理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微观上重点分析

有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

初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内容。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特别是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中说:“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1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11

1.2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室内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课程明确指出,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方法

2.1明确室内设计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作为室内设计的课程,我们不能丢弃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传统,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化。当今的室内设计要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要倡导赋予时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古为今用,以今为主。作为课程开始,我们可以给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主题,以此来约束学生去完成相关设计内容。例如:以汉代文化元素做餐饮空间设计。当学生获得设计的主题后,激发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寻求汉代器物的造型美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和设计,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设计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让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提升其在这方面的使命感。学生会在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的同时,会自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形中会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主题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关心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融为一体,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2.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语言的运用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er)、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提出的。在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会采用许多设计方法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烘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必须是广意语言的一部分。因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成为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是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人文、民族、民俗于一体,其中包括:图腾图案、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和信息传播载体。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其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来诠释中国对承办奥运会的态度。该会徽整体结构就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运用书法艺术特有的写意手法,意到而笔未到地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空间,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处理空间界面,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界面装饰,以此来传播传统文化。

2.3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的使用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同寻常的,颜色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颜色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色系统。所以,如果你想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创作之前要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语言的运用实践来达到设计的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抒情和表意的元素,作为对美的一种追求,参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体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色彩理论,而是集哲学思想“民间工艺”、“绘画艺术”封建等级观念等于一体的色彩体系。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组合设计,营造出具有时尚气息的传统文化空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状态,影响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的发展并为中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脱离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那么室内设计的民族性将会黯然失色。

篇12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伴随着每个少年成长,“立德树人”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但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从而导致:其一,学生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的部分缺失,大学要重补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本应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好的传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流于形式或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量或考核标准单一和指标体系不完善;其三,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是重中之重。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观的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了解。例如我国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概念,不仅是执政党提出的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制度、道德、自然等的理解,很多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第二,大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缺乏继承。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例如传统的孝道、师道等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反而宣传个人主义,这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第三,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违背的,所以弃之如撇履。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调研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原因。我国近代受了百年屈辱,由于这一阶段的存在,而大学生认为百年屈辱的产生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不如西方现代化文化。第二,的“除四旧”活动否认了传统文化,使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断层,使人们头脑中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脚步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并不断的渗透和侵袭,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同西方价值观而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第四,网络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第五,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于是无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应该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带有道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正确的提高,对于三观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入手,使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

第一,营造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健康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我国大学越来越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热点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于是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那么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的了解传统文化,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引用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用介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纪录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增加传统知识占试卷中的比重。

第二,合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成长、道德修养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因素。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与父母进行联系,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

第三,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内学生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在校园中多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社团等文化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起到立德的作用。

第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正确的方式并能够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道德、文化和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软实力也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开始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来教导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例如清明、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城市传统文化、抗战文化相结合,达到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五,通过建设高校的制度来保障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制度对其进行保障,使其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从而开展的顺利、健康、有序。

第六,加强对辅导员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让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才能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从而无缝的教育给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高教学刊,2015(08).

[2]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中国报业,2013(07).

作者简介:

篇13

2.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发展规模的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00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实际数量有750余万人。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培养等原因分不开。当前高校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甚至出现对就业缺乏信心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衔接,更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获取的途径。网络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在教学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负面作用。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便利性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养成了对网络依赖的习惯,导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辨,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有些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影响,改变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结果。

4.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全国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一方面,虽然学分制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要求,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忽视,对实践知识的忽略,而只是片面追求理论和学分,进而走上社会之后会出现政治意识不强的现象,不愿意承担一些社会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下每个学生选择的学分和课时不同,上课时间和地点也不相同,传统的教室和班级的概念被打破了,导致学生流动性增加,班级集体意识却逐渐淡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诚信友爱、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勇于现身祖国的博大情怀。

2.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教育大学生要首先提高个人内在思想道德和修养,进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和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从而正确处理好自个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也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的角度去从制度和课程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更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二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