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篇1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2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井下作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直接伤害,并且还会危及工作人员的饿身体健康。因此,井下作业产生的污染物必须要得到有效的治理,要制定科学的治理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要弄清楚污染物产生的原因,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得井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得到有效的治理。

一、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来源

井下作业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要很好的治理污染,必须要弄清楚污染物的来源,进而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其主要污染物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钻井废水,钻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清理,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井下生产过程中,一个井队每天排放的污染水高达30m?,钻井废水一般有起、下钻井作业时,泥浆的流失及带出岩屑,井场生活污水,还有地面设备以及钻井机具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第二,采油废水,这种污水主要是在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废水中含有无机盐物质,使得这种废水很难处理。产生这种废水的主要原因是在开采过程中加入木质素,发泡剂以及重晶石等,造成废水中含有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第三,钻井中的废弃泥浆,造成这种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是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使用的开采和生产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

二、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防治技术

(一)抽油杆刮油技术

在采油的过程终中会产生一些废水,针对这种污染来源,可以在抽杆简易井口上端安装一个双层压盖,在双层压盖之间安装一块弹性和柔韧性很好的圆环状的橡胶皮,将胶皮剪成一个舌状形缺口,在提抽杆时,利用橡胶皮的弹性和结构特性,在提抽杆时,将油污直接清除掉,同时还可以去掉刮蜡器和扶正器外壁的油污。通过这种技术能减少油污量,进而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污,减少后期污染处理工作的任务。此外,在采油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废水,这些废水的治理也十分重要,要加强废水的重复利用,采油废水回注,在采油过程中需要进行回注,为了减少产生过多的废水,可以直接使用废水进行回注,进而能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并且能避免采油废水直接排入到空气中,进而控制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废水回注时,要提高注水质量,保证注水的新鲜,提高驱油效率,减少原油的上升幅度,控制生产的投入成本。

(二)枯井废水处理

枯井废水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泥浆的回收和利用,在井场中钻多口井,储存生产废水,然后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采取高效的循环系统,加强对钻井废水的净化。目前我国在废水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并且废水处理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对于污染物的处理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芬顿氧化技术、环能德美污水处理新技术等,这些废水处理技术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优势,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端,净化效率非常高,并且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高效资源循环和回收使用,具有积极的推广和使用的意义和作用。

(三)作业废水的防控技术

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作业废水,对于这些废水的处理要利用水处理技术,注意井水的回收,利用作业废水清洗井底,并且要储存洗井废水,将废水用作生产过程中清洗和掺和生产材料的主要水资源,将废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污水的排放,进而能减少对土地资源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节约清洁的水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作业废水处理在目前有一种先进的高分子絮凝剂,这种絮凝剂能很好的处理作业废水,并且已经在实际生产污染处理中得到很广泛的推广。高分子絮凝剂的特点就是用量比较少,并且效果十分明显,其主要作用原理就是利用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阴离子型絮凝剂配置成水溶液,将这种水溶液加入到废水中,就能产生一种压缩双电层,使得废水中的微粒失去稳定性,从而能浮动在水面,在胶状物相互增大的时候,直至最终形成一团絮凝的固结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能脱离最终沉淀,进而能达到去污的效果。絮凝剂废水净化处理技术在色度和悬浮物方面都可以达到排放的标准,同时可以用作废水回注的催化剂。高分子絮凝剂是一种新型的作业废水处理工艺,这种工艺使用原材料成本低,并且效率极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四)钻井中的废弃泥浆处理技术

废弃泥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泥浆的回收利用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水泥浆,使得在打井的过程中能减少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在生产中要避免使用化学物质,禁止使用有毒物质。一般在下管时,要保持管道的密封性,从而能保护浅层地下水系统和周边水资源的洁净。而在提升生产技术方面,其核心就是采用现代化钻井技术,采用定向井、丛式井的钻井方式,这样能缩小钻井所需要的用地面积,采用这两种钻井技术也可以减少对地表植物的破坏。在钻井过程中可以保证钻井废水的重复使用,同时还可以向废水泥浆中加入固化剂,将废水泥浆固结成一团,然后使用到井下填充过程中,或者当作建筑填筑材料。这种方法不仅能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同时还能减少对土壤的侵蚀,起到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污染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要想很好的处理这些污染物,就必须要弄清楚这些污染物的来源,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目前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和使用,针对井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已经有很多有效的防治技术。相关单位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将污染物科学的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王建刚,何军榜,王斌虎.井下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01)

篇3

中图分类号:X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30-01

石化企业是以对石油天然气进行化学储藏、提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工业废料,在进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进行运输和排泄废物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重大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这种污染事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使周围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业要严谨的对待石化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应急监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的解决环境污染事故。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一、应急监测在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价值

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严峻性中,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首先,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石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径,在发生事故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会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险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其次,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成分包含液体、气体和固体。气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液体中则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质,一旦进入到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水体中,就会急剧的恶化自然水体的水质,使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最后,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围广泛,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周围环境,对周围大面积的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可见,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严峻性。而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上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确定污染出现的地点和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从而进一步的解决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二、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应对措施及处理方法

2.1 确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和危险品种非常多,具有多种形态、多种传播方式、大面积出现的特点。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时迅速的对污染因子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速度。石化企业的最主要两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为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以及耗氧物质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经过不同种类的控制措施,因此,对污染因子的判断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业的环境监测系统应该能够迅速的启动应急监测设备和工作流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和发生的其他环境问题。以便通过有效的监测,从而达到控制事故情况,减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属于是发散式的污染,污染物进入空气或水体后,会迅速的扩散到水体和空气中,并且无法明确的检测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因此,对环境污染的采样点的布设,就是找到污染物传播范围、确定污染物的传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环境空气应急监测点的设计应该设计在污染发生的地方,确定污染源后,在静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放置在离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反之在上风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别是当周围出现医院、居民区、学校甚至是商业繁华区时,要将监测点设置在这些区域周围,以便确认环境污染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在气候条件对污染的监测产生影响时,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检测方式,可以采取网格布点、轴线布点和扇形布点等方式进行空气采样。在发生水污染时,需要在水污染源头设置监测点,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触到饮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区时,对上述水源地进行设点监测,成立应急监测小组,保证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石化企业生产工作中的环保宣传力度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业对生产安全重视程度高,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生产中产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应重视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环保的宣传。在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及时的通知相关的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解决和处理,并对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改善,一旦错过了敏感点的监测时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处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加强石化企业应急监测的配套装备

应急监测时,需要多部门的人员对污染源进行布点、采样、追踪和监测,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以及联络设备。以便随时的报告情况、改变方式,调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防护设备的配备。这些都需要企业对配套设备进行充分的准备。

3.3石化企业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出现的时间不固定,呈现突发性的特点,如果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应变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工作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理。因此,要对石化企业应急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大量的实战演习,以得到良好的技术熟练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浅谈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能源与环境,2014,06:68+70.

[2]郭艳.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2013,06:138-140.

[3]何兆华.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及应急监测对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篇4

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火灾产生的烟气及灰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周围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壤等。以往在对火灾进行研究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忽视了火灾带来的环境污染,其实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防灭火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防火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对火灾残余物环境毒害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火灾残余物

1.1 火灾烟气

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气体:蒸汽、悬浮颗粒物或气溶胶。火灾烟气通常由以下三类物质组成[1]:

①燃烧物质释放出的高温蒸气和有毒气体;

②被分解和凝聚的未燃物质;

③被火焰加热而带入上升卷流中的大量空气。

烟气是由以上三类物质经过充分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含有蒸汽、有毒气体和弥散的固体微粒。

火灾中可以导致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烟气中毒。火灾统计结果表明:火灾死亡人数中70%-80%是烟气中毒。烟雾中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高分子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产物包括CO、CO2、SO2、NH3、CH4、HCN、HCl等,还会生成酮类、醇类、醛类、醚类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2]。其中CO、CO2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最主要的气体。几乎所有的物质在不完全燃烧的条件下都会产生CO,它能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中毒;浮尘在气体的扩散作用下进入人体肺部粘附并聚集在肺胞壁上,可随血液送至全身,引起呼吸道疾病且会增大心脏病死亡率;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对人体也有危害性;烟气能避光、降低能见度,妨碍安全迅速疏散,而且也妨碍正常的扑救,增加了中毒或烧死的可能性,对人具有较大的毒害性。

1.2 灰分

高分子材料燃烧过程排放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是由于其高温条件下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主要成分是多环芳烃、卤代有机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等。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燃烧都可以产生多环芳烃(PAHs)。以苯并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早已被确认具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的三致作用。

2 火灾残余物的环境毒害性

2.1 火灾残余物对大气的影响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SOx、NOx、CO、碳氢化合物、炭黑粒子和飞灰等。烟气中的飞灰是燃料燃烧后剩余的细微固体颗粒物,少量的CO、H2、CH4、碳氢化合物、炭黑粒子等属于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能在空气中长期悬浮并做布朗运动,容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由于这些颗粒几乎不能被上呼吸道表面体液截留并随痰排出,很容易直接进入肺部并在肺泡内沉积,因此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固体颗粒物的粒径、种类、溶解度以及吸附的有害气体的性质等。燃烧过程产生的烟尘具有很复杂的化学组成,其中有含镍、镉、铬、铍、钒、铅、砷等的有毒化合物。特别是致癌物质苯并芘、苯芘蒽等,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肺癌或皮肤癌。

2.2 火灾残余物对水体的影响

火灾残余物对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这种污染可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能力。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和非金属等有长期潜在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硫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氰化氢及灭火过程中冲刷出的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卤代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很难被降解。

(4)需氧污染物质。灭火救援产生的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灭火救援产生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素。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是石油及石油产品对水体的污染。

2.3 火灾残余物对土壤的影响

燃烧产物如卤素化合物、含硫化物、含氮化合物等均能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金属氧化物粉尘,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因其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主要有固定、挥发、降解、流散和淋溶等不同去向[3]。重金属离子,主要是能使土壤无机和有机胶体发生稳定吸附的离子,包括与氧化物专性吸附和与胡敏素紧密结合的离子,以及土壤溶液化学平衡中产生的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将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而难以排除;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但仍是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威胁。土壤中的污染物都可随地面径流或土壤侵蚀而部分流失,引起污染物的扩散;作物收获物中的重金属和残留污染物也会向外环境转移,即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畜和人体等。NO等易于淋溶而污染地下水,NH3易于挥发而造成氮素损失并污染大气。

2.4 灭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使用的泡沫灭火剂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还有大量用水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森林化学灭火剂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和淋浴作用在土壤中扩散,进入溪流等自然水体时会引起水质变化,导致水生物受害;灭火剂中含有的磷酸铵、聚磷酸铵会造成植物烧伤以及生长期中毒[4]。

3 火灾残余物对环境影响的量化分析方法

目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倍受重视的课题,针对火灾残余物,可以通过其对盐泽螺旋藻和绿豆的毒性作用,来定量分析火灾残余物中烟气和灰分对于环境的毒害性大小及其具体表象。

盐泽螺旋藻是水中的初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并且具有生命力强、繁殖快、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等优良特点,因此选取盐泽螺旋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是非常合理的。绿豆具有易于培养和生长迅速的优点,浮萍具有体积小,易于饲养和繁殖快速的优点,在环境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实验材料,因此在国内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借助盐泽螺旋藻和绿豆作为受试生物,对火灾烟气和灰分进行研究,进而引起人们对火灾残余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同时可以作为国家量化分析火灾残余物环境毒害性的依据,以期推动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

参考文献

[1] 杨元.高层民用建筑中排烟系统的问题及对策[J] .魅力中国,2009(13):45-47

[2] 陈现景,张守鹏,杨晓洁等.烟密度测试仪使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广东建材,2011(3):22-23

篇5

关键词: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水排放量;政策涵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如近年来出现在腾格里沙漠的污水排放事件对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且2000-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347.1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0%。因此,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014.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75.5亿元,平均年名义增长率高达18.8%。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2%之间,且2012年以后比重逐渐降低。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而言,2000年以后呈现震荡上升趋势,但是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比例呈现震荡中下行趋势,虽然2012年以后趋势有所上升,但是到2013年占比也仅为10.4%。而工业污染治理中的工业废水污染投资在绝对量上和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重两个指标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如何?就已有研究而言,梁淑轩和孙汉文(2007)认为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增加有利于工业废水及COD排放量降低。段显明和郭家东(2012)研究结论认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原因是应该通过改进和增加技术设备、污染处理设施,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措施来实现。但是毛晖等(2013)研究结论认为环境治理投资对污染排放影响有限。因此,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可能是由于模型界定和样本选择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本文将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是否能够显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除重庆市和自治区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比较,运用面板数据分析问题的优点在于:一是面板数据可以很好地结合截面和时间数据增加样本量,从而增加自由度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提高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数据可以从多维度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截面数据,虽然可以分析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但是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虽然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但是无法反映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三是截面变量和时间变量的结合可以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本文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来表征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增长由历年人均GDP来度量,因为相对于总量GDP,人均GDP更能反映出真实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投资则按照目前中国的统计口径,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来衡量。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二、估计模型与方法

本文选取毛晖等(2013)的模型进行估算。首先,分析收入和污染之间的关系:文中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计算。模型的变量取对数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对数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因此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因果关系;对数变换通常可以降低异方差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对数变换可以使测定变量的尺度变小,且对数变换后的线性模型其残差表示为相对误差,而相对误差往往具有较q小的差异,且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形式压缩异方差的效果比较明显;双对数模型的回归系数更具有经济意义,表示弹性,即自变量变动1%引起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及Fish-PP检验等五种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均为I(1),即一阶单整。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则表明,人均GDP与污染物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使用的是Stata13.0软件。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Hausman检验结论拒绝原假设,因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聚类稳健标准差,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2)中加入投资变量,而(1)中没有。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投资治理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从估计结果(1)和(2)中lngdpp、lngdpp2和lngdpp3的系数大小和正负可以看出来,加入环境治理投资变量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环境治理投资引入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收入与工业废水之间的基本曲线关系。二是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方程(2)的估计结果显示lninvestment的系数为正,虽然对应p=0.387(即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这也足以说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并未有效控制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四、政策涵义以上分析发现,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较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效果具有滞后性。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加大在污水处理设备和环境服务方面的支出;其次,工业废水治理资金拨付要向重工业企业倾斜;最后,做到环保设施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88-07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下均简称FDI)也取得了瞩目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遭受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较为集中的行业为: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FDI增长较快,然而这些行业都是污染大户,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是废水排放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学化工,塑料,纺织,贱金属及其制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等高污染制造行业,且这些行业的出口近年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2005-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中国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均逐年加快增长,另怀德的研究,近5年总的污染经济损失也呈加快增长态势[1]。那么,对外贸易、FDI是否导致了中国环境污染恶化呢?

FDI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有着争论性的联系,这方面理论以“污染避难所”假说为代表。Baumol和Oates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自愿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专业化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由于制定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高污染产业必然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环境污染随之逐渐加剧[2]。不过这一假说并未得到普遍认同,Porter和van der Linde认为,企业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总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从而增强竞争优势[3]。这就使得低环境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否吸引FDI成为疑问。另外,马丽、刘卫东、刘毅认为,污染控制成本并非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会成为促使企业向海外迁移的动力[4]。

对外贸易也与环境污染存在着争论性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所导致后果的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收益问题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引起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后果。Ropke指出国际贸易会在几个方面引起环境问题,例如自然资源的低估,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扩大环境的外部性影响等[5]。Dua和Esty等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竞争力,出现所谓“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甚至出现阻挠环境立法等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6]。但也有学者认为“向底线赛跑”的论断缺乏足够证据,Eliste和Fredriksson在对农业部门的经验分析中,没有发现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论断[7]。

上述分析表明对外贸易与FDI可能与环境污染存在了某种关系,本文拟利用2000-200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验数据,分析对外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既能抑制环境污染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这一(些)要素便是促进对外贸易、FDI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变量。

二、模型构建

在de Mello和Ramirez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因素置入生产函数[8-9]:

三、主要数据的简单说明

人力资本(H)、初级劳动投入(L)、公路标准里程(Transport)可根据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对容易的获取。各省GDP以2000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后得到;进口渗透(M)和出口导向(X)为各省进出口扣除美国2000年为基期的CPI后转换为人民币,再与各省2000年为基期GDP相比的比重。下面主要对污染(P)、资本(K)、FDI、实际汇率(Exchange)数据做简要说明。

本文主要难点之一是环境污染数据的获得较为困难。首先是完整原始数据获得困难。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为标志,国家和各地方环境状况统计制度开始建立。1997年环境统计将乡镇工业污染纳入统计范围,此后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统计范围进一步扩大,环境统计逐渐趋于完善。但2000年之前的部分地区环境状况公报中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统计资料缺乏,因此将污染数据年限设置为2000-2005年。其次是以何种环境污染指标表示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问题。以往研究中,环境污染常常以单个或几个独立指标来表示,而个别独立的环境污染指标走势通常不一致,因此很难代表环境污染整体。本文拟以价格为权重建立一个综合环境污染指标(即估算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使该指标能最大限度代表环境污染整体,并弥补以往利用单个或几个独立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的实证研究,无法揭示环境污染整体状况的窘境。将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①、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烟尘、工业粉尘),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排放,以及噪音污染等作为环境污染损失估算对象,舍弃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等指标②。环境污染损失估算是近几年我国环境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借鉴刘渝琳,温怀德的研究方法(限于篇幅考虑,本文不做详细介绍)[1],以2000年为基期,估算出各省环境污染损失。限于资料获取能力,本估算不含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非主要指标,这使得本估算成为保守估算。这里仅给出2005年环境污染损失表。如能获取更完善的数据,环境污染损失应大于表1数据,但它由最主要污染物估算得到,应仍能较好地反映各省污染损失状况。由表1可知,无论从三大区域环境污染损失的最大值、平均值,还是总值来看,我国环境污染损失都总体上呈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格局。

FDI应采用存量指标还是增量指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具有溢出效应和参与生产的FDI应是存量FDI,而部分新引进FDI很可能还未充分发挥其应用功能,因此采用存量指标应更合理。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FDI数据实际上是增量FDI,并非存量FDI。可借鉴上述资本数据计算公式,有:FDIit+1=(1-δ)FDIit+Iit+1[]PFDIi,折旧率仍参照7.5%,存量可由各地新增FDI经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增量FDI价格指数可参照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结果略。

由于2005年7月21日及其之前几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汇改后我国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顺差都主要来自美国,美元在篮子货币中仍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的实际汇率使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四、实证分析

(一)全国整体分析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等参与生产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其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环境污染损失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它确实做为一种环境代价,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其对经济的贡献仅次于资本(其系数仅小于资本)。除此之外,出口和进口(由于本文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可理解为出口和进口的替代指标,为分析简便,下文中X与M均直接简称出口与进口)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的影响,这表示中国进出口促进了技术进步(也可能是由于扩大市场、带动投资等等其他因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不过进口系数很小,这表明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交通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整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真实汇率系数为正,但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不显著,这表明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省份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东中西部各省对外经济联系的差异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2000-2005年这一时期名义汇率的相对贬值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预期实际汇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Yao和Zhang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14]。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3。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损失的主要原因,高产出地区环境污染损失也相应高。FDI加重了环境污染,这是由于我国吸收FDI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产生污染最主要来源,这也说明FDI技术外溢并没有整体上改善环境污染,或技术外溢不足,亦或是对技术外溢的吸收不足。初级劳动投入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资本系数显著性水平都不高,对环境污染不具有解释力。人力资本系数显著为负,对抑制环境污染损失有积极意义,这是由于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而知识和技术的增加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进口系数仅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均为负,表明进口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替代了国内污染性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污染,不过其系数较小,对控制国内环境污染的作用有限。出口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出口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扩大的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污染,出口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了生产扩大上,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形成积极影响。

从可持续增长角度看,必须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以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若处理不当,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人力资本既可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抑制环境污染,因此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可缓解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矛盾。另外,进口存在促进技术的功能,并可以替代国内的污染性生产,这使得它对于缓解上述矛盾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过进口对于降低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比较小。

(二)地区差别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FDI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显著不平衡性,到2005年东部已经累计吸收FDI占全国总吸收额的近84%,而中西部分别仅为11.4和4.7%;而进出口贸易中,东部地区所占份额更是达90%以上;据表1中三个地区环境污染损失均值可知,环境污染状况表现为由东至西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影响了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精确度,因此本文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区域划分与表1同)。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4。东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并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主要因为东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才,东部人力资本由本地和外来两部分组成,其经济增长应由这二者之和的人力资本来解释。东部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如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等,这主要是由于西部所吸收的FDI较少,且增长不稳定。中部地区的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环境污染损失,以及汇率等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的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随机效应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西部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有关,或是进口替代了中部地区的生产。中部交通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原因。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5。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FDI、出口等均是环境污染增加的显著原因。东部地区资本是环境污染减轻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反,中西部地区资本系数为正。这说明东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本的增长使得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从而有利于控制污染,而中西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资本的增长扩大了生产,但不利于控制污染。初级劳动投入系数为正(但在东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基本上印证了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的观点。进口对污染的缓解作用仅在东部成立,这说明东部地区吸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也可能与中西部地区进口额较少,且增长不稳定有关。

五、简短的结论

本文就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将以上分析整理后,有如下四点重要结论:

1.对外贸易与FDI都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其中,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东部地区的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从整体上说,在促进经济增长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2.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由于中国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出口贸易,以十分优惠的条件吸引FDI,使得出口贸易与FDI所获得的利益是国内外共享的,然而其污染却留在了国内,由国内独自承担。要实现生产福利最大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出口与引资政策还有待继续调整和完善。

3. 进口贸易可抑制环境污染,但作用比较小。从地区看,仅东部地区的进口贸易显著抑制了其环境污染。虽然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进口贸易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其系数很小,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在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时,应谨慎使用进口贸易这一政策工具。

4.人力资本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双重功能。虽然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均不明显,但是本文给出了人才往东部流动,补充了东部人力资本的解释。因此,人力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控制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应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使对外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渝琳,温怀德.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估算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6(9):106-111.

[2] Baumol W,Oates W.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4] 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10):129-132.

[5] 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J].Ecological Economics,1994(9):13-22.

[6] Dua A,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M].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7] Eliste P,Fredriksson P 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2):234-250.

[8] de Mello,L. R.,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34:1-34.

[9] Ramirez M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38-162.

[10] 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3-10.

[11] Hine R ,Wright P. Trade with low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1500-1510.

[12] Yao Shujie On economic growth,FDI and exports in China [J].Applied Economics,2006,38:339-351.

篇7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

【解析】 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

针对训练1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 (1)A (2)A

二、直面环境问题

例2 读下图,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导致其发生的人为原因。

(2)目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什么?简述该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

【解析】 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选D。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选D。

答案 (1)D (2)D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3】 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又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与P地区有什么不同?

(4)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的理解。结合图例观察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分析M、N、P分别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新疆和山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因地而异,第(4)题则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N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P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遵循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三个原则。

针对训练3 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2)地沟油流向餐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 第(1)题,人们不良的饮食偏好,消费习惯,为食品添加剂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导致不法制造商大量生产、销售含添加剂食品的根本原因。第(2)题,地沟油进入餐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

答案 (1)B (2)B例1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当今时展的主流。据此完成(1)~(3)题。

(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危及生存与发展

C.国土面积广大,资源种类丰富

D.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人口增长趋向零,劳动力趋向短缺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环境污染虽已控制,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粮食需求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3)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四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是()

A.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多

B.工业发展快,环境污染重

C.人口增长快,环境压力大

D.科技水平低,国民素质差

【解析】 促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对国家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故第(1)题选B。第(2)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下降,但也不是接近零增长,且人口就业压力大,劳动力富余,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控制。故A、B、D三项均错,C项正确。第(3)题,四个国家都是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最突出问题,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1)B (2)C (3)C

针对训练1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某河流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B.副高控制,常年干旱

C.冬冷夏热,植被稀少 D.地高天寒,日照强烈

(2)受人口数量变化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地面下沉 D.森林锐减

解析 根据题干及水系轮廓、图例信息判断该河流域为塔里木河流域,据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例2 读某国XL牛奶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概念示意图,回答(1)~(2)题。

(1)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取的产品是()

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乙醇

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

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

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

(2)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

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解析】 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可知其产品。第(2)题,该生产系统体现了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可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燃料的燃烧还是会释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说该生产环节无污染。

【答案】 (1)D (2)C

针对训练2 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工业布局能体现清洁生产理念的是()

A.钢铁厂附近布局机械厂

B.火电厂附近布局炼铝厂

C.奶牛场附近建乳制品厂

D.炼铜厂附近建硫酸厂

(2)我国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推广机械化

B.开发利用沼气,施用有机肥

C.建专业化农场

D.推广地膜农业

解析 有色金属冶炼排放二氧化硫,建硫酸厂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硫,既减少污染排放,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沼气,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答案 (1)D (2)B

针对训练3 2014年暑假,兰州大学部分师生远赴甘肃定西偏远山村,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定西位于哪个大的地理单元,其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2)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兰大师生指导当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下:

请在图中填注:A牛、羊,B沼渣、沼液,C沼气池,D肉、奶、皮毛。

(3)除沼气外,当地还可以开发哪些清洁能源?

(4)与粮食作物相比,苜蓿的环境意义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此地在兰州以东、渭河以北,应属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该系统的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的沼渣、沼液可做肥料提供给紫花苜蓿,而苜蓿是牛羊的饲料,牛羊肉、奶、皮毛可提供给农户。第(3)题,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太阳能和风能丰富。第(4)题,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篇8

中图分类号:X3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1902

1 陕西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

1.1 农村生活废气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1)农村生活中的垃圾。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我省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生活用品的种类密切相关,随之,也带来了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落后,生活垃圾几乎未经处理,随意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倾倒,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

(2)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我省部分农村森林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丰富,因此在这些地区,做饭、取暖的方式依然采取传统的焚烧木柴和煤炭,这种方式不仅对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产出的大量烟尘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1.2 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1)农业生产中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粗放方式灌溉,焚烧秸杆等。在我省的关中地区,粗放式灌溉最主要使用的是廉价的塑料薄膜,但在使用后,农民为简单操作,便对这些“白色垃圾”弃之不管,随之被深埋在土地里,成了被掩盖的潜在污染。

(2)我省的畜禽养殖场区大多建于村民居所附近或村庄周围,养殖方法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对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此外,农村畜禽养殖点养殖条件简陋,布局不合理,没有采用有效地通风和密封设施,加之畜禽粪便乱堆乱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田间旷野焚烧秸秆。每到收获季节,广大农村特别是近郊农村的农民便在田间大量焚烧秸秆,浓烟四起,产出的大量烟尘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并加大了温室效应。

1.3 农村乡镇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一是乡镇企业排放废气。二是我省农村乡镇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大部分乡镇企业对污水的排放根本做不到净化和再处理,而是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加以处理。三是乡镇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随意放置的固体垃圾,特别是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以及冶炼厂等,其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基本上未经安全处理就直接堆放或填埋,对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

2 造成陕西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2.1 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

(1)饮食生活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的农村人们已不在是局限于上世纪80年代,仅仅为吃饭而吃饭的简单生活方式。现在的农村已改变过去不随意扔去剩余食品和剩菜剩饭的习惯,各类其他生活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外包装更是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给农村天然洁净的环境增添了一抹黑色。

(2)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传统能源消费方式的一个特点是能源利用率低,而且,各种能源消费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大气环境都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样,这样的生活习惯,也让土地、水源、空气、动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

2.2 简单的农业产方式和单一地追求效益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业生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从而形成我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我省农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和必备的生产技术的掌握,不能科学地选择施肥、育苗、播种等方法,而是一味的借鉴传统的生产经验,再加上自己想当然的想法进行劳动操作。这样长期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资源利用率降低,废气物大量产生,农村各类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和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

2.3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暂不健全

(1)我省农村环境立法缺位。陕西省在农村环境环保法规设立方面欠账较多,目前,我省针对农村环境管理,监测,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诸多法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政府关于农村环境的规章缺乏切实可行的举措。再者,现有的部分制度里,没有对政府监督及环境破坏人作出明确的责任界限,政府对农村环境缺乏监测手段、管理制度、评价考核标准等,这也成为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一大原因。

(2)我省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缺乏。首先,县一级的环境管理机构是我国设在最基层的环境管理机构,大多农村乡镇和街道是不具有环境管理机构的,在这里没有明确的环境管理责任人。其次,部分拥有基层环境管理机构的乡镇,因农村乡镇工作性质和工作实际,大多倾向于农业发展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并未过多涉及。

(3)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我省大多农村落后的现实,使得基层的干部和农民为改变落后的现状,一味的求发展,无视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和生态自然规律的制约,盲目的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策略发展经济,而将农村环境管理和保护往往放置末尾。这种观念以至于使农村环境破坏与污染日益加重。

3 农村环境污染对陕西的主要影响

3.1 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城乡差距持续拉大

在农村地区,农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环境的污染给农业生产的土壤、空气、农灌用水造成恶劣性的危害,导致农作物质量不好,收成并且减少,直接给广大农民的收入带来影响。特别是针对我省山地较多的农村地区,他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高。

与此同时,我省部分地区的资源不合理开采还给农民的生存住所造成威胁,使得农民在身心上受到严重的打击。

3.2 危害农民的健康,威胁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安定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施用后残留在土壤中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土壤由于受到污染,人们食用这些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粮食以后,会产出治癌、致畸形和致突变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我们这代人,还会影响女性,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任意堆放导致水体污染。每到汛期,地表径流将大量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垃圾以及大量富营养物质等带入河流,汇入江河,导致藻类增多、氧气减少,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水质下降。这些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也是最难治理的污染。

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村环境遭污染,则会引起受污染危害的我省占较大比率的农民的利益,从而产生义愤、抗议和反抗或上诉、索赔和报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则势必引起造成污染的企业同受害受损民众之间的纠纷乃至冲突,破坏社会的安定,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乱,有悖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

3.3 影响了我省宏观经济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也极为不利

在我省为达到经济高速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求全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但种种污染现象的存在,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目前,部分农村仍呈现出“脏、乱、差”的现状,这给政府实施各项政策以及外来投资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其中必然包括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

4 治理陕西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4.1 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利用信息公开化,让农民了解环境恶化的结果,同时借助社会舆论的宣传,在全体农民中广泛开展保护环境的公德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使人们自觉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例如:结合科技扶贫、文艺下乡和每年的环保日活动,联合妇联、工会、科协和一些社会团体,用农民喜闻见乐的形式,大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对农村人口进行广泛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加大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农村孩子的环保意识。

4.2 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

政府对农村环境质量缺乏监测手段、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没有农村环境监测指标和公示制度,大家对农村环境资源家底摸不清,对农村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缺乏真实的了解,自然不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例如,结合我省农村环保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酌情出台一步相对独立且针对性强的农村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保工作具体落实到地方领导手中,并把这作为一项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

4.3 要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防治乡镇企业的污染,就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把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与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结合起来。必须坚决制止剧毒污染物、强致癌物和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上马,对现存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要依法实施关停或限期治理。乡镇企业的加工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减少污染排放。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乡镇转移,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起点要高,在对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严防城市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落后设备和工艺技术转向乡镇企业。加大对乡镇企业污染的经济处罚力度,使其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从而能够自觉维护生产环境,进行污染治理。

4.4 要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方式

政府应该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真正做到科技兴农。农业科技组织也可以兴办企业,以企业养科研,并且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组织兴办的企业起到生态农业的带头作用。推广节约型技术,全面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高效节约机械的研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

参考文献

[1]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2008,(2).

[2]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赵秋利,陆晖,田雪慧.武功助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7,(6).

[4]王潼翔.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2006,(6).

篇9

目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农村的一些环境问题缺乏针对性,很难在农村有效发挥作用。农村环境问题执法难,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环境意识较为淡薄,而且村落分布广泛,执法人员很难侦查到位,就算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也会根据农村的情况“灵活”处理,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1.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主要是以工业为重心,以城市为重点,这就导致农村在为城市提供“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村的环境问题与城市的不同,不会集中爆发进而引发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常常会忽略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对该问题一直不够重视,但如果任由农村环境污染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瓦解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很大的阻力。

1.3农民环保意识不高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滞后,从以前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发家致富是农民的最主要的愿望,地方政府也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环保问题长期不被重视。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的推进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但乡镇企业一般都没能力治理自身的污染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农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也很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和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农村的大气和水体,这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有关。

1.4农村环保投入少

农村政府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导致不少农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优先发展经济。政府部门为了给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放松了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另外,涉及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都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2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1加大依法治污的力度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法治污。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环境的特点,使立法紧密结合实际,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法律中,应当明确环保部门的地位和职责,并提高其行政地位,防止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强化基层执法队伍,提高执法广度与力度。

2.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政策的制订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行绿色GDP干部考核机制;独立实行项目环境评价机制,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要求企业进驻工业园区;组织搞好农村环境规划治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转变农业粗放型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②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乡镇加强技术更新和污染治理。③实行城乡环境统筹治理制度。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资本合作的多元化农村环境保护投资体制;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健全城乡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2.3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必须让农村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媒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认识,鼓励农民积极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向企业家普及环保知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在农村推广生态农业,采用先进设备,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2.4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

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环保部门应该要求其停产整顿,实行环保优先战略,同时,乡镇企业要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减少污染。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开展的全国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大力整顿、淘汰生产过剩、技术落后并且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尽可能地让乡镇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从而实现污染的可控化和污染治理的集中化,降低污染程度和治理代价;设立开发区,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污染物物质流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并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篇10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人口迁移,它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推移;二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城市化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制约,城市化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剧烈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形成约束。

一、城市生态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现状和态势,不可避免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面临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和制约。其特征表现如下:耕地资源流失过速;城市水资源稀缺程度加剧;能源供需平衡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城市地区的生态占用不断增加,需要的生态支撑面积越来越大。

城市化过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地面形态及原本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单体城市的热岛效应研究成果较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热岛强度以平均每 10年 0.22℃的速率加剧。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人炸式增长。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和较多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我国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十分惊人。第二,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施密度高,活动强度大,导致交通拥挤。另外,城市出现的“热岛效应”,用水效率低,水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第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是工业最主要的聚集地,工厂排放的“三废”使江河遭受严重污染,空气烟雾弥漫,垃圾堆积,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化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人口的剧增是众多城市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打破了城市人口的结构,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平均文化水平和平均经济收入,并消耗了更多的能量、资源。②城市规模扩张。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不断地向周围扩张,侵占周围的农田、森林、草地等等,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河流的污染,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也给城市带来额外的污染压力,影响到城市的用水。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一些城市目前还是粗放型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业不注重资源的利用率,科技含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单一化的城市经济系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防范措施与对策

(1)严格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就业。人类在城市生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控制人口是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人口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人口的素质。另外,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解决好就业问题。在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中,要把就业与产业联系起来,产业与资源、环境与贸易结合,只有通过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向充分就业靠拢。

(2)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关键是要控制源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要经过预处理。用新兴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的最小排放或者零排放。

(3)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改变城市中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促使城市经济走向生态经济的道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节约用好每一寸土地,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突出独到的文化背景、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特质,建设有特色审美意境的生态城市,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4)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力度。管理部门要及时察觉新产生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针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立法,以便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对潜在的问题做出预防,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环保法律,加强打击力度。

(5)走绿色城镇化之路。不再实行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而是采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的绿色城镇化模式,集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以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的方式,推进低碳城镇化。同时全面推行低碳能源技术、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学校、低碳家庭建设,逐步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Grimm N B, 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 [J] Science,2008,319:756~760

[2]李伟峰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等. 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J]. 生态学杂志,2005,24 (4) :428~432

[3]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66~77

篇11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经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很多国家都把自身的经济重心偏向低碳型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年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更需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是针对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下面我就来简要的介绍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一些改善措施。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法律法规的制定

任何一项措施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低碳经济自然也不例外。和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就要数环境的保护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此后人们逐渐发现这项法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因此,又接连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

1.2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可以说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也是当前我国需要改善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然主要以煤炭为主,几乎占到所有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其余的有一半以上还是被石油等能源占据,而一些比较清洁的天然气、核电、地热等能源却占有比例很小,这很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3产业结构与行业能源消费

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有力证据,当今我国还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占到了总额的46.8%,虽然第三产业的数据和第二产业的相差无几,但是在行业能源消耗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善。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注重提高自身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效率比较缓慢,就目前现状来说还是比较低,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发电这一行业的效率较低,进而降低了整个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2.2能源的高消耗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生产过程还是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这一点从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可以看出来。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都比较的大,甚至于都大于1,这种现象就很直观的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电力消耗来维持的。

2.3环境污染严重

我们上文也有所提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一些第二产业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更是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这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现象。

2.4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极不合理,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石油等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所占比重也比较大,而一些清洁能源和高科技能源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5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确保我国的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并且在一些更为详细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法律法规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3.1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并且目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进行治理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的投入,事实也证明我国也正在逐步增加这种投入比例,但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科技水平,采用新型的高科技来提升自身的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3.2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大,导致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因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首先,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此调整产业结构。 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我国尤其是与东盟国家相接壤的西南地区可以发展污染小的轻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 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创造服务业品牌,从而改变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最后,需要完善工业部门企业的竞争机制,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

3.3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7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需要大力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如生物质能、海洋能源、光能等,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各行业的耗能情况进行监督和奖罚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技术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发展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原煤和原油利用率,并加强在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3.4进一步加强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税收作用,实行税优惠政策,使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鼓励,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形势。此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3.5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提升社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上,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先进和环保的农业之路。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生态工业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推行无污染、低耗能的生产技术。 在生态旅游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目的。改变传统粗放式的旅游模式,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降低旅游业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旅游业。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很不容乐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仍然是我们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07).

篇12

195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fSimon Kruznets)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倒u假说”,即库兹涅茨曲线(KC)。库兹涅茨曲线的逻辑含义在于,它说明在事情变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经历一个更糟糕的过程。受这一假说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和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变动规律。他们的研究模型中,有的同倒u型曲线不符,但总的来看,倒u型比例占到一半以上。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megergl在肯定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不同国家城市空气以及河流污染状况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环境质量或污染物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这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mnment Kuzne~curve)假说。

一、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点

我国EKC是否会按照经济学家所描绘的倒u型曲线发展?近年来,我国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还得不到较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较乐观,认为已到了倒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另一派较悲观。认为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处在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也有研究者认为。实证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会出现其他情况: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家研究者选取的数据指标和选取的时间段有差距,特别是,多数研究者运用的都是各地方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本文认为赵细康嘴专家关于“中国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或许正处于EKE的上升段,离转折点尚有一段距离”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工业污染数据较完整,而且也代表了中国主要污染状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以工业污染数据为基础,从1990~2005年,选取的时间段也尽可能更长些。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描绘出我国这15年间EKC的基本情况,见图1。

根据图1可知,我国1990~2005年的EKC呈N字型,从1990年到90年代中期各类工业污染物均出现下降趋势,但是到90年代中期突然上升,经过一段时间下降调整后,又出现上升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1年开始上升,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03年开始上升。工业废物生产量从2000年开始上升,到目前为止这些上升趋势均未得到控制。

我们可以把近期我国EKC趋势图放大一下。表2是2000~2005年人均GDP值与污染物排放量情况表,根据该表的数据可以绘出该时间段内我国相关的EKE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均在不断增加,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在不断降低,从长期趋势图1可知,2000~2005年固体废弃物的生产量在不断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增长的幅度较大。

综上所述,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底我国EKC都是处在倒u字型曲线的左半部分,拐点仍未出现,更没有到达倒U字型曲线的右半部分,但是我国EKC的特点是在左半部分波浪式上升,而不是平滑上升的,与其称之为N字型波动,倒不如称之为“心电图”式波动更为确切,而这一变化特点主要是受到我国外贸政策和环境政策强烈影响的。

二、外贸政策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贸易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超过16.8%。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2004年跃居世界第3位,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2006年1~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694.68亿美元。这一辉煌的外贸成就是与我国逐步开放的贸易政策分不开的。

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之前,我国从封闭式的强度保护贸易政策逐步过渡到了开放式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进入21世纪后,我国成为WTO成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深度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正朝着完全自由化方向推进。这样的外贸发展路径,到底对我国的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国EKC的变形是否与外贸政策的作用有关系?

目前,众多学者、专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尤其是,研究方法及手段基本相同的两派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一派采用1990~2003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计量分析表明,出口同中国的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污染天堂”假说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另一派通过1996・2002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进行了计量分析,却得出与“污染天堂”假说相反的结论。出现矛盾结论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取的时间段不一样,为此。本文特以1990~2005年这个较长的时间段为研究对象,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1990~2005年贸易额和引进FDI的数据图,如图3所示。

若把图3曲线与图1的EKE比较可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我国外贸政策由保守逐渐走向开放,虽然这一时期工业污染水平表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但是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很多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是在资金和经验不足、管理不力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出口增量,势必很难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因盲目开发出口产品而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因进口了有害废弃物而造成重大环境损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1982年至1993年我国出口发菜799吨,创汇3126万美元,表面上似乎经济效益很高,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又如,广东沿海的一些乡镇企业盲目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等有毒废弃物,其再生过程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但是因这一时期追求出口增量活动还在环境的自净能力和承载能力范围内,更主要的是很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业污染物排放还有下降趋势,但这一滞后作用也正是导致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污染猛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多,

1990~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还不到100亿美元,而随后几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倍数增长的速度投向我国,这其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污染产业,中国确实成为了“污染的天堂”,不过这些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有一定的滞后作用,这也为90年代中期的工业污染突然攀升埋下了祸根。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污染的直线上升,主要是与盲目追求出口数量、忽视环境保护,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1992年以后的大量引入有关。

我国EKC波浪式上升的又一上升波就是2001年以后的污染高峰期,这一时期显然与我国人世后贸易政策更加开放有关。随着国际市场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开放度,中国出口量猛增,大量的具有高污染背景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进入我国,这些产业大多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特性,而且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生产仍然集中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经济增长仍然以“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来推动,因此,出口量的增加是与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相伴随的。

综合分析可知,我国EKE呈N字型波浪式上升的特点受到贸易政策影响表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贸易政策是处在保护贸易基础上的开放政策,这一时期EKE的向下倾斜,并不是真正出现了拐点后的向下倾斜,而是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加之开放政策的滞后作用所致;到90年代中期EKC猛然上升,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后大量发达国家高污染的产业进入造成的;到2001年后的又一轮上升波正是人世后外贸政策更加开放造成的。

为此,目前在利用外资规模和渠道已经大大增多,在一般性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已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我国应尽快调整现有利用外资战略,可重点抓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花大力气提高引资质量,尤其要防止在吸引FDI过程中成为“污染的天堂”。有专家认为,在我国FDI所在的第一、三产业的项目对EKC的陡峭程度影响不大,而FDI所在的第二产业对EKC的陡峭程度影响很大,因为我国制造业吸收FDI占FDI总量的70%。因此建议,要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引导外商更多投向第一、第三产业。其实,外商的产业投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进环保标准高、经济效益好的高质量的外资。

其次,要利用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90年代后期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为了能适应国际市场高环境标准的需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利更多的利益,也相应提高了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标准,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物的排放的降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对外资企业的环保技术外溢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从而加快外资企业的环保技术外溢,而使本地产业受益,并改善总体环境。

三、环境政策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我国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之所以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的环境政策。正像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EKC只有在环境政策的干预下才可能出现倒u字型,如果没有环境保护政策的干预,环境污染水平不会随经济增长自动下降。虽然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但是当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均倾向于以降低环境标准为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后来环境不断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如1991年污染较重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6%,其中高污染产品,如农药、皮革制品、印染产品、石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达7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8%。当时我国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较强,因此环境污染现象未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经过90年代中期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快速增长,导致了大量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淮河、太湖等重要水域的严重污染,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化了环境保护政策,并加强了环境执法的力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淮河治理的零点行动。这一阶段我国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污染企业被关停并转,因此1997~2000年EKC明显向右下方倾斜。很多研究者选取的数据是2000~2002年的,因而会很乐观地认为我国EKC的拐点已经出现,正处在倒u字型的右半部分。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从2001年开始很多污染物排放量又开始呈上升趋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这主要是因为起自1997年前后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很多都是短期的,尤其是执法力度不大,在面临2001年人世后更加开放的大环境,在生产和出口都以前所未有速度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和行动很快失去了效力。也正因如此,2001年后淮河污染再次反弹,目前,淮河的治理仍未找到良策。

总的来看,近几十年来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开发了环境产业,转换环境保护生产与管理体制,并对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引入税金和课以罚金等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的确取得了成效,有专家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所推行的环境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减缓了中国环境质量的恶化速度。”但是EKC尚未出现拐点,而且十五计划的所有环保指标均未实现,这与环境保护政策的长效性和刚性不够有关。而环保政策的长效性与刚性不够的原因又囿于我国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压力较大,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要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比如,严格的环境标准增加了环境治理设施的成本,从而使得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而且“关停并转”一些小企业的环保法令会使企业利益、地方经济受到损失,有些污染企业对环保政策的预期反应以及其落实采取的不配合的态度,使得政府往往面临着严格管制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与收益不佳等问题,为此寻求刚性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要使得环境政策长效而有刚性,绿色GDP的运用及推广十分必要。绿色GDP即把环境污染费用纳入GDP的核算体系,也就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政府强制性管制(立法保护环境)和诱导性管制(征收污染税、费)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环境资源的价值核算;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四是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和保护成本的核算。这种节约环境资源、降低环境污染速度的方法的提出的确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达到“治理与发展同步”的效果。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价值核算、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对于环境成本、环境资源耗减和损失的弥补,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所以计量起来尚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目前作为向全面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过渡的替代方案,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强制性征收环境税或资源税,用这些税收加大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如图4所示,当征收环境污染费或环境、资源税后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程度就会降低,c即为环境污染的降低程度,M、N分别为不同恢复能力的

产业、环境资源恢复所消耗的人均GDP的情况。对于M产业来说,同样的恢复消耗的人均GDP较少,而对于N产业来说,同样的恢复就会消耗相应较多的人均GDP,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社会福利提高的速度。因此,对于环境难以恢复,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现象应征较高的环境或资源税,对于相关产业也同样应该征收高环境税。此外,图4也可以反映出拐点到来得越晚,保持同样环境状况所消耗的GDP就会越多。

图4不同产业降低环境污染的GDP代价

但无论怎样,政府的环境政策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实施环境政策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人们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就会通过本身的自净功能而使消耗和被污染的资源恢复。反之,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不顾及对环境的影响,一旦对环境的污染超过环境“承载阈值”,那么环境就会将其影响反馈给社会,整个社会只会成为环境恶化的最终受害者。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地位问题的意蕴所指始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四、使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出现拐点的深层思考

影响EKC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外贸政策与环境政策了,这已成为专家的共识,李树就建议要降低EKE峰值应该调整外资政策和环境政策。但是我们的这一认识只是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外部关系。而忽视了内部因素――经济运行效率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运行内部,如对缺乏效率的现象不及时处理,会使得政府颁布的相关环境政策无法得到完全落实,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降低经济发展效率,减慢环境保护的步伐,最后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

篇13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81-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5

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开始,环境与人类的生产行为就紧密相关。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经济增长成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源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在带来可观的 GDP背后是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间中国SO2排放总量从19.26 Mt增长至25.89 Mt[1],其中2005年中国SO2排放量高达25.49 Mt,一度跃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十一五”期间SO2排放量有所下降,中国仍是世界主要SO2排放大国;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达到7.258 Gt,远超于美国5.368 Gt的排放量,再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2];与此同时,水域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也正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严峻。环境污染问题还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日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 118亿元,占到GDP的3.05%,至2009年仅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就达13 916亿元,占GDP 3.8%。这一数据仍在逐年攀升,环境污染损失增速已超越GDP增速,环境危机正越来越严重的制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更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必要措施遏制、解决环境污染刻不容缓。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密切相关。Cumberland指出地方环境质量的高低受制于破坏性的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3]。Wilson认为政府间对流动资本的竞争会导致低效、宽松的环境标准。Fredriksson和Millimet[4]则通过考察美国各州的竞争行为发现,本辖区污染减排水平“被动”提升与其相邻地区环境政策收紧有关。Wilson[5]和Rauscher[6]认为地方政府并不必然以本辖区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在经济竞争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拓展税基与增加税收,可能会采取放松环境监管与治理的行为。一旦地方政府从事税收竞争同时也采取放松环境监管与治理,从国家整体社会福利水平来看,就会出现破坏性的RTB(Race to The Bottom)即“趋劣竞争”现象。

国内相关文献尚不多见。杨海生等[7]认为地方政府当前的环境政策之间存在相互攀比式的竞争,目的是为了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争夺流动性的资源和固化本地资源,而不是旨在解决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这是导致中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崔亚飞等[8]研究发现我国省级政府在税收竞争时对污染治理采用了“骑跷跷板”策略,且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固化已有的税收收入和拓展税基,争取经济考核与政治晋升上的优势,而对二氧化硫的排放采取了放松管制与治理的策略。

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国内外学者针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但是,国外文献是基于财政联邦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充分的税率决定权的背景下展开的,并不适合于中国国情。国内学者的研究虽考虑到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不具有税率决定权这一客观现实,却忽略了地方政府采取的包括隐形税收竞争、制度外税收竞争等对辖区实际税负水平的影响,进而直接作用于环境质量。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特殊的负外部性而具有空间效应。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与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分别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主要包括:①从理论角度基于税负和环境政策两个维度来探索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②通过设定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地方政府在进行税收竞争的过程中的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影响;③根据理论和模型结果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借鉴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进一步的环境政策策略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

1 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