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15:2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学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58-01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处环境长一类生物。其实生物也和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生物学的原理给生物予适合的环境,生物就能很好地生长造福于人类。
光合作用原理和作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是农业生产增产的主要措施,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从以下几方面适时改善农作物栽培的环境条件。增加CO2的浓度。农业生产中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及作物栽培要“正其行,通其风”的要求都是提高CO2的浓度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在蔬菜大棚或花卉温室中燃烧植物茎杆或使用CO2发生器,通过提高CO2的浓度来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改善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来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强度;光质不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叶绿素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最多,吸收绿光最少,建温室时,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或薄膜)做顶棚,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也可依据不同作物的特性,温室内补充不同成分的光照,如人工光照的温室中,培育水稻秧苗时,蓝色的塑料薄膜有利于培育壮秧;作物栽培的间种套种、合理密植能有效增大光照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调节适宜的温度。光合作用是酶促反应,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如温室栽培作物,冬天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适当降低温度;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速率,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增加植物有机物的积累。合理增施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营养元素越多,光合速率就越快。剔除老龄叶。随着叶龄的增加,叶片面积逐渐减少,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所以,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可有效降低呼吸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呼吸作用原理和作用。呼吸过程是代谢的中心,应根据具体情况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强生长发育,或在必要时设法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实现农业高产增产的目的。作物的中耕松土,水稻的露、晒田,黏土掺沙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水淹植物要及时排水,稻田的定期排水可有效避免植株根的无氧呼吸过久而积累酒精引起中毒。在植物组织的培养液里要不断通入氧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贮藏粮食要晒干,并通风密闭,低温储存,有效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避免种子霉变腐烂。同样,在低温低氧的环境下贮藏果蔬,能降低果蔬的呼吸速率,利于果蔬的保质保鲜。人工控制的温室要适度降低夜间温度,以减少作物的呼吸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贮存。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很甜,因为吐鲁番盆地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夜间低温,呼吸消耗少,利于植株积累有机物。而人工养殖经济动物,冬天实行温室饲养,可减少动物因维持体温而进行的呼吸消耗,利于动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储存。在林业生产中,适度砍伐、适时修剪枝叶利于降低树木呼吸消耗,从而实现树木光合产物得到最大限度的积累,利于提高木材产量。
水分代谢原理和作用。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重要物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有水分参与。合理灌溉能保证农作物充足的水分供应,加强植株生长,促进叶面积加大,增加光合面积。利用水分的蒸腾作用原理,移栽植物时去掉一些枝叶以减少蒸腾面积,降低水分的蒸腾散失。带土移栽幼苗,以保护幼根,利于吸收水分。
课前训练是最近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环节,但它通常只见于英语课或语文课中。在生物课堂中极为少见,甚至没有。在本学期的生物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作了一个尝试,即在生物学课堂中设置了“课前五分钟”。
所谓的“课前五分钟”指的是在每一堂生物课的前五分钟,让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为同学介绍一种生物知识,如介绍“月季”、“梧桐树”、“梅花”、“骆驼”、“恐龙”等。介绍时,要求介绍出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地区等;或者是介绍一种生命现象,如“为什么有的花是在晚上开放的”、“为什么骆驼又称‘沙漠之舟’呢”、“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等;或者借助新闻、网络等向同学介绍有关生物发展的一些最新消息,如“福州・虎狮兽存活27天”、“虎狮兽花花满月”等。虽然这个尝试进行的时间很短,但效果不错。
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其潜力的主要途径。在介绍时,老师要求学生上台介绍时,要用普通话,而且语音要准确、清晰、响亮。同时,应脱稿,最好是把收集来的有关书面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很拘束,上台时扭扭捏捏,不敢看同学,说话声音很小,拿着稿子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大方起来了,声音也大了,头也抬起来了,慢慢地,讲台那一方天地成了大多数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
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信心来源于成功的体验。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学生上台前和介绍完,台下的同学们都会给予掌声,教师对于学生的介绍也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今天某某同学的介绍真有创意”,“今天某某同学的介绍很新颖”,“某某同学的声音很美,介绍时非常清晰又响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某某同学今天的准备很充分,介绍也很棒”……虽然有的同学的介绍不一定很好,但老师都会尽力寻找其中一两处闪光点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予以激励。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信心。
三、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我们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增加知识积累,使学生从“课堂”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周围世界,以吸收社会各种信息、拓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而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上网或上图书馆等)。学生在大量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就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同时,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认真听,必要时应稍作记录。这样,人人讲述,人人积累,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不仅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这种愿望,并使之早日化为行动。而在学生的介绍中,如“树与鸟的生死之交”就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人类都是息息相关的,保护每一种动物和植物是人类的责任。而“斑羚飞渡”中老斑羚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道路的感人情景更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房,感动了每一位学生。“聋狗文尔内”、“母爱不朽”……一些生动的篇章,不仅让学生有了知识的体验,更让学生在这些篇章的熏陶下,得到了美的心灵世界的审视和培育。
2 生物学开放性教学的涵义
所谓的开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形态而言的,它通过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教育氛围,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借助社会力量与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构筑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而生物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来源于开放性教育的启示,目的是对传统单一封闭的生物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良,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3 同课异构对实现生物开放性教学的助推作用
2011年11月,有来自天津、北京、上海三个省份的4名高中生物教师分别在同一班级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题开展校际“聚焦课堂——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4名生物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处理办法,表现出丰富的、鲜明的个性,使课堂异彩纷呈,达到开放课堂促进学生相应能力提高的目的。下面就这几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情况,谈谈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构建开放课堂的几点策略。
3.1 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开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引入中,4位老师都或多或少以学生熟知的事例来引入,很快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教学1:来自北京市某中学的秦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如“中午的时候有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好饿啊,补充能量去。”(1) 你们觉得这里所说的能量在哪里?(2) 能量怎么样到人体内的呢?食物中的能量是不是100%的传递到人体内的呢?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些问题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生活化的开头让学生们易于接受,并带着问题去深入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关于能量流动的内容,立即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堂之中。
来自上海市某中学的胡老师,同样在引入新课时别出心裁,她指着幻灯片上的巧克力、鸡蛋、糕点等几种食物问到:“同学们假如你们去参加东方明珠的登高活动,你会选择哪一样食物去补充你的能量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选择巧克力”。这样的开头轻松、愉快,让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来自天津市某中学的赵老师以“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沙化,同学们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发问,然后播放一段焦点访谈中的关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尘满天的报道,以有声有影的事实来激发学生们对环境等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的关注。
来自天津中学的周老师,他在引入时先问到“大家都听过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吧?”,当学生一致回答是的时候,接着周老师在幻灯片上给大家呈现一个类似的模拟场景,让学生们讨论并从可供选择的鸡与玉米中确定一个先后顺序以维持更长时间的生命,通过创设这种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位老师引入新课的方式都紧扣学生身边或者能够关注到的事情,这些事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正是这些生动的例子,创设了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形象的、有趣的学习情境,并且很好地营造出一种轻松、温暖的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开放的师生关系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3.2 突破教材局限,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宽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求教师从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为更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人生价值、自我个性、自我发展的关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民主化,几位老师各有侧重。
教学2:秦老师结合“草—兔—狐”这一食物链来设问,学生会有更清晰的物像理解,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课中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根据自己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查了解相互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对其能量流动方面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入了日常生活。
胡老师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几个问题,“就桑基鱼塘这个人工生态系统,如何充分利用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请你设计一个改进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有效地得到利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激情高涨地讨论,交流,并设计了初步的方案。这样开放化的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周老师在讲到能量金字塔是否能倒置的问题时,通过幻灯片中展示的生态园中一颗番茄树上出现大量的害虫白粉虱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而能量金字塔则不能。最后还鼓励学生多到学校生态园中进行实地观察增进了解,很好地将课堂内容开放到实践中。
而赵老师则将鄂尔多斯草场因养羊数量的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新闻间断性地穿插于讲堂之中,让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参与自主式的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动手、动口、动脑的交流谈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授课的过程中,4位老师都能够广泛地挖掘教学素材,根据教学所需,把教材内容和课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课堂的的关注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教学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之中慢慢地实现开放化。
3.3 灵活安排教学程序,使教学形式得到开放
教学3:在讲到能量在营养级流动过程中的消耗时,秦老师巧妙地设置关于能量在营养级中传递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然后请部分学生到黑板上画图示范,有异议的学生也被鼓励着走上讲台给前面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各种理解,秦老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一起讨论,小组给小组点评,最后由秦老师做总结。这一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获得正确结论的途径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周老师在讲到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能量去路的时候,没有先讲解,而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借助剪纸贴图的活动来理解。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通过思考,合作,交流和动手尝试,对疑难问题很快形成思路,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多种能力。
而胡老师与赵老师则都采取了当前最时髦的小组合作形式,把课堂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分配给几个小组,当赵老师在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时,试图通过探究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每组都设定了不同的探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老师则走下讲台一边巡视一边参与讨论,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指导。这种自主式的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开发了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有道是“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一语中的!
几位老师的授课均具有“一体化”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各个知识点过度自然,环环相扣,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几个特点”中都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并鼓励学生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向同学呈现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练习中,执教老师的一句“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异议?有的话,请你帮他改正”提醒学生引起重视,比学生自己处理效果好得多。并且在教学中老师们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5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学也成为了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宏观方面,生物学在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微观方面,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技术的新时代。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使得生物学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初中生物也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实验是分不开的。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涉及到很多实验,生物课本中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教师要利用好各类实验,因为实验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实验可以提高生物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演示实验,这些实验的教具不好准备,实验现象和结论也比较难得出,教师进行演示只需要准备一套教具,而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得出准确,有利于教学。例如,“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关系”,这个实验模型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楚呼气、吸气时膈的运动,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演示实验可以配合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课堂讨论,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操作,可以请学生来总结实验规律,使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生物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结论学生一看便知,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其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这样,对知识的新鲜感就淡了,学生是被动、惯性地在学习知识。如果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捕捉鼠妇并拿到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我相信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学生享受着做实验的过程,同时享受着生物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课堂效果不必多说。
二、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例如,在讲到“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动物细胞”这几节课时,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实验步骤,培养了自主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互相合作的能力;通过表达交流并得出结论培养了总结归纳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再思考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统计,分析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利的完成实验,反复摸索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变化和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总会发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并得到培养和提升,这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例如,“探究光对于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问学生:“做完实验后该把鼠妇怎么处理?”很大一部分学生告诉我:“把它们放到地上踩死。”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把它们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呢?”此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鼠妇是生物圈的一员”“人类和生物应该和谐相处”等答案。我想学生们听到这些让人愉悦舒服的话语,他们的心灵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这在他们人性的发展中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点一滴的注重类似的折射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努力给学生稚嫩的心灵埋下美好的种子,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一点点的美好会长成参天大树,为他人遮阴避暑,使学生们成为栋梁之才。
实验是学生了解生物现象、认识生物特点、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并使自身探究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所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实验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验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24-02
生物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形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生物学等学科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观摩用的实物。生物标本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生物特有的形态和结构,生物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生物标本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往往会涉及不同的生物类群,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授课中,如果仅借助课本或幻灯片讲述理论知识,学生仅有抽象的概念,很难真正理解课本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缺乏真正的意义。作为一种直观教具,生物标本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们以实物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将课本知识与真实标本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可以透彻地理解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显著提高。因此,在生物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标本的作用非常重要,增加使用生物标本的频率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 直观生动,突破视觉的局限
在生物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用肉眼无法清楚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内部结构和许多微小生物。这部分内容只有通过解剖或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才能看到。
1.生物的内部结构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能观察到它们的外部结构,而最为复杂的往往是其内部构造。如一片树叶,在它的表面布满了可以呼吸的气孔,在它的内部包含有叶绿体、线粒体等各种植物器官;粗糙树皮包裹下的树干,是由大量的导管和筛管组成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生长于地下,错综复杂的植物根系,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内容;动物的内脏器官,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即使是相同的器官在不同的动物类群中,其结构上的变异也很大;同样是水生生物,贝类和鱼类的呼吸系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同样都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内容,学生很难认知和理解它们内部立体复杂的构造。作为生物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生动直观的教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微小生物的观察
在生物教学中,还有一些在一般情况下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这些类群同样是生物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大小超出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学生很难凭借抽象的描述和想象去了解它们。而通过玻片标本并借助于现代显微镜技术,学生可以突破视觉限制,清楚地观察到它们的结构,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二 跨越时间的限制
每一种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周期和特定的生长季节。一些特定的形态或器官只出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如多数植物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而荷花只出现在夏季,蜡梅只在寒冬开放;如凤蝶一生具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形态;在浙江,星天牛的成虫只出现在每年的6~8月份。而生物学的学习需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而观察这些特定的生物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教学时间往往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了避免教学时间与生物生长期的冲突,我们将各种生物材料制成标本,使学生即使不是在它们的生长期时上课,也能获得标本来学习研究。
另一些生物因地球的变化和生物物种自身的原因,其物种逐渐走向灭亡。只有将其制成标本,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才能通过标本再现这些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实体。
三 突破地域的限制
生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生物实验材料都无法在本地采集到,比如山核桃、香榧只适宜在浙江生长;北极熊只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生存。想要实现跨地域的实地教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学习非本地生物物种时,生物标本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有效地解决了地域限制的问题,达到辅助教学的重要目的。
四 节约资源,长期保存,重复使用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观察各种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下,新鲜的生物体往往容易腐烂,很难做到长期保存,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枯死、腐烂的生物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将新鲜的生物体进行一定的处理,并借助化学物质的作用,制成标本,即可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不仅可以保持新鲜生物体原有的结构特征,保证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加单一生物标本使用的次数,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五 结束语
总之,标本在生物类实验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
* 本文得到了中国计量学院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资助
它是生物类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然在使用生物标本时,要注意结合标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应避免标本的任意使用,避免造成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标本上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违背了教学过程中使用生物标本的初衷。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平衡,进一步提升生物标本的应用效果,才能使标本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