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5:1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植物学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选定的药用植物学教材,绝大多数是姚振生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该教材的分类学内容比其它种药用植物学教材的详细些、丰富些,其形态解剖学的内容则没什么突出优点,倒是与其它种《药用植物学》教材中的大多数一样,在对某些概念的解释或定义上有不全面、不明确、不太符合事实、不大符合逻辑的问题。本文就具体谈谈其花被、花萼、副萼、花冠和副花冠的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其花被的定义:“花被是花萼和花冠的总称。多数植物具有分化明显的花萼和花冠,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称为花被,如厚朴、五味子、百合、黄精等。”该定义的问题是:片面,即只认为花被与花萼和花冠有关,不认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或许有人会反驳:其中的“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常称为花被,如厚朴、五味子、百合、黄精等”这句话,难道不能理解为该定义其实认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吗?笔者的回答是,不能。这句话的本意为,有些植物的花被只由花萼组成,但其花萼与花冠的形态相似。这种意思可从该教材将百合、黄精所在之科的花算作单被花、且将单被花定义为“只有花萼而无花冠的花”的做法中看出来。①
2 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启示
①在课本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课本所涉及的内容偏重理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做到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②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教师普遍认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应当遵循“必需”和“够用”这两个原则,汲取其中最经典的、最核心的,与现代高新科技最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联系,多多阐述物理学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③在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方面,专业课教师认为内容有重复和脱节的现象,联系不紧密。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时,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很不扎实,许多电磁学的内容应该已经学习过并要求掌握的,在电工基础课上还要进行全面复习,甚至还要重新学习。机电专业教师普遍认为,工程力学等很多专业课程对物理中的力学知识要求很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要求对力学方面的内容多做讲解和举例。④在学生的基础素质方面,这些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学懂过初中物理,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做物理实验。因此,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学习物理时应充分发挥它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色”,改变物理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状况。⑤应提高物理知识的专业针对性。通过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发现,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对静电学、交直流电路、电磁感应等物理知识要有较扎实的掌握。而对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还要对静力学、牛顿定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有较扎实的掌握。在学习普通物理学时,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功底太差。经常在解题时,解题思路和物理公式都使用对了,但却不会计算。因此,应考虑降低难度,减少数学公式的推导。
在近年来的高考生物学科评卷中,常常发现很多同学由于审题和表达不当而痛失分数,那么原因在哪里?如何避免此类失分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解不透,下面结合例子谈谈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演示、实验、模型、标本、挂图、动画的观察和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概念。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管它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感性材料。因为它比较直观,这样做也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且我们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也是由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到实验生物学阶段再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这也说明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观察。
二、分清事物现象,抓住本质属性
在获取了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对已经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对材料要进行“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达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目的。也就是说要通过分析比较,搞清楚材料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并且对具体的现象进行概括、归纳,最后得到完整的概念。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两两结合形成合子的有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必然是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和,从而引发出问题,以人为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如果是有丝分裂得到的细胞结合,则下一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是92,以此类推,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因此在形成合子的时候,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比必须是减半的。在讲解减数分裂过程时,我们又可以和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明确两者在间期染色体都只是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的关键是联会,分离,减半,从而保证了染色体均等的分成两组(由2n到n),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似。最后归纳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之前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细胞减少了一半。这一部分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它对后面学习遗传的两大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三、咬住关键字词,深入咀嚼推敲
面对一个概念,在总体上理解其文句意义的基础上,先从语法上分析其句子结构,找出并明确中心词和修饰成分,因为概念的关键字、关键词通常存在于中心词和修饰成分之中,然后再深入地推敲咀嚼、分析理解这些关键字词在概念中的确切含义。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例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这样叙述的:“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两条染色体”是概念的中心词,“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是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其中“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来自・・・”是概念的关键词。
四、联系相关知识,广泛延伸拓展
有些概念的理解,单纯理解其文句叙述和关键词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联系相关的结构生理,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因此,在学习概念时,广泛联系拓展延伸,对概念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例如“分化”是这样定义的:“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时,如果单从这一叙述和有关的关键字词理解,是很难弄清其深层次的含义的,我们应联系相关的生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从“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一句,可联想到这实质上是指通过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即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分化后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那么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概功能上从“相同走向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环境还是内部因素,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差异性变化是稳定的?在什么条件下能解除这种稳定性?通过深入的拓展延伸,刨根问底的分析,才能充分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对于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相异概念(Viennot,1979)、幼稚概念(Resnick,1983)?相异框架(Driver&Easley,1978)等"。笔者认为,将misconception译为“误解概念”可能更为恰当,因为现代心理学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L些错误概念时普遍采取了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认为学生所具有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前就已形成的朴素观念,还是在各种情景、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非标准观念”,都是学生建构活动的产物。一般来说,学生的错误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额固性
研究发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或稳定性),即使在他们学习了科学的数学概念以后,也会背相应的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那些错误概念仍会潜在地存在着,影响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这就是说,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可能被科学概念自动“抹去”。为什么学生的错误概念具有如此的顽固性呢?这是因为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建构了自己的“朴素观念”,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有依赖感的,这些朴素的观念曾经在他们的经验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顽固性成为概念转变教学的严峻挑战。
2.隐蔽性
所谓隐蔽性,就是学生本人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概念,常常坚持和使用自己的错误概念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这是因为学生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由于这种隐蔽性,为错误概念的揭示增加了难度,所以需要数学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抛弃错误概念。
3.表象性
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他们的前概念主要形成于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教学中对知识的字面理解,往往比较肤浅、直观,一般停留在表象水平上,还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因而,自然也就无法摆脱局部事物或个别现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把握其本质,使得错误概念具有表象性的特征,这也就为错误概念的诊断和矫治提供了可能。
二、错误概念的诊断
在数学教学中错误概念诊断的有效方法是实施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assessment)。所谓诊断性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定量的和定性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诊断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概念,查明学生在概念学习中产生困难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教学对策,促进学生概念的生成和转变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出声思考
出声思考(thinkingaloud)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指被试在进行操作的同时,报告其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出声思考好似学生把思维过程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因而能让我们比较有效地进行考查。这是发现隐蔽在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被试报告头脑中想到了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样想。边思考边报告可能会影响被试的思维活动和报告的真实性,但研究表明,只要被试经过有效的训练,出声思考并不会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因此,出声思考是考查学生错误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2.制作概念图
所谓概念图(conceptmapping)就是把两个以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词以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形成的概念关系图。它要求学生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层级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起来,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及对某一主题概念的理解。制作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有关主题概念的理解(包括前概念)。例如,通过制作数系图,就能了解初一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情况。
3.诊断性测试
这是指以诊断学生普遍存在的前概念、揭示其错误概念产生的原因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测试。诊断性测试需要编制测试题,测试题的编制和选择要针对所学内容,精心设计,要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前概念(错误概念)在测试中“曝光”。例如,要求小学生作出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高,即可发现学生关于“垂直”的前概念。垂直,作为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点跟直线的位置关系,而相应的生活概念(前概念)的本质特征是方向的上或下。测试表明,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中的垂直时,大多以日常概念的“垂直”去置换几何概念的相互垂直,从而导致作图错误。
4.访谈
访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回答而收集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正确把握对象知识结构的一种方式。访谈的核心是准备好访谈计划,包括所提问题。问题要简单明了,易于口头回答。访谈时要做好心理调控,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坦诚、和谐的氛围。由于直面交谈,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勘察学生的深层思维,是诊断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揭示错误概念的一种最佳方法。但它对访谈者要求较高,工作量也较大,适合个案研究。
一般来说,为了全面、准确地揭示学生的错误概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三、矫治错误概念的教学策略
诊断学生的错误概念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便矫治学生的错误概念。针对学生的错误概念,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概念转变学习现,被认为是矫治学生错误概念,实现概念转变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认为只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数学概念,学生的错误概念便会自动得到更正或为科学的数学概念所代替。建构主义指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建构的过程。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错误概念的顽固性,致使这种做法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实现概念转变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conceptualchangeteach?ing)。所谓概念转变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原有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的过程,就是学生由前概念(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前概念向科学的数学概念转变
建构主义的概念转变教学观认为,有效教学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专家教师与新手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教学策略上,专家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巳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可能面对的困难,知道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以使新的信息有意义。因此,针对学生前概念的干扰,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首先应当了解、正视学生的前概念,发挥前概念的经验性、浅显性和通俗性的特点,使学校教学的数学概念以此为铺垫,促进学生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从经验性概念转变到理论性概念,即通过对前概念的充实、区分或增加层级组织,使前概念转变成科学的数学概念。
事实上,“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往往来自于个别范例和活动”。课堂上教授的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精确性的特点也迫切需要以日常概念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操作性成分为依托,以便能分化它的理论侧面,使之借助学生的具体经验和事实,变得容易理解。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数学教学的失败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正规数学概念与源于日常生活的数学概念相脱离而导致的。实践表明,一旦教师注意到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已有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当作新概念的起点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就能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
2.引发认知冲突,辨清新旧界限,实现概念转变学习
当学生的前概念与新概念不一致或矛盾时,必须辨清它们之间的分歧所在,学生才能转变、重组自己的已有观念。学生在真正学习新概念之前,需要对根深蒂固的错误概念进行重组,因为这些错误概念会干扰学习。格劳斯认为,改变“错误概念对新概念学习排斥”现象的唯一可能方法是迫使学生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认识与所学的科学原理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前)概念,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而促使学生转变错误概念的最好方式是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前(或错误)概念的不满。只有经过这种冲突才能促使学生产生重建概念的心理表征。通过挑选涉及已知错误概念的关键任务,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检验他们的思维,弄清楚为什么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需要改变,以及怎么改变,这种模式便会使学生进人认知冲突。
一般来说,认知冲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预测同其经验的结果相反时;二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时;三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之间不同观念的碰撞中。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因此,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和条件。
1.重视概念生成的凝聚,构建概念网络
凝聚(encapsulation)是数学概念转变学习的一^有效策略,是指概念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因为在数学中很多概念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如函数概念最初是作为对应法则引进的,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其最终又转化成了一个研究对象--对其性质等进行研究,如单调性、连续性、可导性等,从而函数就获得了新的意义,变成了数学对象。正因如此,函数概念的表征学习就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对应说一映射说一关系说,使函数概念实现了由过程到对象的转变,从而达到“凝聚”。可见,在概念学习中,学生仅凭单纯的机械记忆概念的形式定义是不行的,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新概念并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正确的应用的,而必须搞淸概念的来龙去脉--建立概念网络。由于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只有在与其他概念所形成的网络中才能全面地理解它。
概念转变学习观认为,新概念的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的方式是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概念转变的机制。同化,使原有认识结构的内容在量上得到充实和丰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重组或重构,统摄程度更高,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也说明,学生头脑中所拥有的概念的心理表征是相互联系的,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
对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来说,结构是关键。当不同数学概念的内在表征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时,就可称谓建立了概念网络。组织良好的概念网络是一种“立体结构”:在层与层之间,可比喻为垂直的谱系,在同一层级上则像蜘蛛网一样。“当网络的结构像谱系那样时,一些表征从属于另一些表征,即作为后者的细节从属于更为一般的表征……在第二个比喻中,网络就像一张蛛网,其中的结点可以被看成所代表的各条信息,结点间的线则代表信息间的联系或关系。蛛网中的各个点最终都是相互联结的,从而可按照已建立的联系在其中转移”。例如,多边形就可形成一种立体结构概念网络,它是“谱系”与“蛛网”的混合。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新概念的转化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不断丰富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形成纵横交错、联系密切的概念网络,就是将一个新概念纳入已有的概念网络,或者由于新概念的进入与原有观念中的错误概念的冲突而引起概念网络的重组或重构,从而组织成为一个联系更为合理、观念更为恰当的新网络。将一个新概念纳人已有认知结构,其与概念网络中结点的联系越为密切且为多层级间的联系,反映主体对其理解就越为全面和深刻。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就是指新概念的心理表征已经成为主体已有的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逻辑的联系,也有认知之间的联系,且理解的程度就取决于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说一个数学概念被理解了,就是指其和现有的网络是由更强或更多的关系联结着的。
因此,在数学概念转变学习中,我们就不能着眼于或满足于学生已有(记住)数学概念的数量;与其相比,概念间的良好组织更为重要。总之,只有新概念与头脑中组织良好的概念网络建立稳定、灵活、密切的联系之后,才可说是获得了新概念和实现了概念转变学习。
中职生物学概念较多,是中职生物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可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的过程。新型的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某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实现概念教学。
一、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关键字词,从中概括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具体的两个阶段。
又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有机物”是酶概念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只有活细胞(又指全体活细胞)能产生与无机化学催化剂功能相同的有机物。“蛋白质”“RNA”从化学成分上界定了酶的范围(酶一般为蛋白质,RNA也能起到酶的作用),这是概念的外延。一个基本概念一般由“内涵”和 “外延”两个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概念讨论学习中,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建立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概念,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进行概念教学时,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
三、运用归纳、整理法,构建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55-02
五年制高职是在原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其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是各高职院校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培养的问题,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等诸方面,很多做法都与培养对象的实际不很相适应,效果也就必然不很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五年制高职的类型与性质认识不清。五年制高职应该说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它与普通高中,中职、高职的教育教学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照搬学校教育教学的现成经验与做法,对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其发展的薄弱环节,是我们所要深思和探讨的。否则,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针对这些以及我院目前五年制高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专门立项进行探讨、研究,如《五年制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已进行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中我们对外校对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在校的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而本校学生从2008级学生起开过多次的学生座谈会、辅导员会、培养教育模式、教学计划制定等座谈会,并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过,同时也做了关于学习行为习惯、五年的打算和对学校的要求与希望等问卷调查。
在此笔者拟结合本院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就加强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五年制高职发展谈一些我们的看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职生学生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与三年制高职生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五年制高职生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发展畸形。而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为机制的人才市场,突出了对求职者能力,特别是动手、动脑能力的需求。鉴于此,必须找到一种符合五年制高职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教学计划。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
用性”。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思考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我院近三年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以五年制艺术设计专业为改革对象,积极探索改革内容。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生什么?即教学内容是五年制高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院在选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
着手。
1.关注教学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了解学生的教育背景、求知欲、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探清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底子,把握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尺度。我院五年制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教材多为省市定点教材,其内容大多偏深偏难、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脱轨。为此我院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调整教学要求,做到目标明确、难度适宜。专业课程从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标,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调整,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应用有机结合。
2.基础是后续学习的能源地,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除教师应研究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外,还需掌握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在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学技术的特点和需要,设置不完全相同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如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文修养课程的课时比软件专业的课时要多,同样的课程开设的时期也不一样。以此改变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动力与压力不足。使之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的现象。
3.充分考虑五年一贯制(数字艺术类学生按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的特点。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我院此次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五年制有效教学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优势,专业课程的开设首先是抓引学生的兴趣,第一年的专业课以专业兴趣课为主调,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每学年的课程,实现五年制学生在我院五年的学习之后,真正成为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怎样教?其基本的出发点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1.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只能称做“教”。教学是既有教师的教,更有学生的学。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我院十分注重此种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师从传统的满堂讲授方法转变,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教学方法。如公共课中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仿真教学法,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法律案件搬上课堂,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仿真演示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要绐终处于主动地位,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正不当之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实现教学一体的良性互动,又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法律知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根据五年制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们把教育目标分为几个阶段:第一学年重点进行良好习惯教育;第二学年重点进行发现挖掘学生潜力的教育;第三学年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院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提倡分层次教学,让能飞的学生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使每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充分发展。
(三)关于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正确认识五年制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五年制高职也不例外,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形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它考查方式和评价方法不够重视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院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一是学生评价的改革。一种是将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40~50℅,主要包括到课、课后作业、讨论参参与、测验等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50~60℅,期末考试有多种试题测试、现场考察等方式。另一种是在评判学生成绩方面,把课程终极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更注重过程考核。把有创见、有创意、有创新作为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以推动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连续性考核的评价方式。督促学生全面掌握各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状况;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二是对教师评价的改革,建立了由同行测评、学生测评、教学督导组测评三块组成的评价制度,实行优胜劣汰。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教学改革中须注意的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会学习是21世纪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本院改革实践情况,以期教学改革继续深化推行,提出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改革理念要深入人心。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教学方式改革的当务之急。必须要改变五年制高职教师“让我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种被动执行者的观念,要变成主动思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研究活动,树立起研究意识。如研究课程体系的设置、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等。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走进课堂是“教师”,走进车间是“技师”,熟悉企业一线,注重应用的学深艺高的“技能型”人才,即“双师型”教师。学院可以培训现有师资力量,如鼓励和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用寒、暑、节假日去企业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改革研讨等。同时学院在发展之际可以引进“双师型”教师。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倡车间式的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校须建立具有仿真性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让师生能真正走进车间,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四是为改革五年制高职生的大学教育方式寻找依据,五年一贯制、“3﹢2模式”、“3+2模式”等,实行择优而通。五年制高职教育才能有长久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 葛乃庆.论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根据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以此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习者建立结构化知识的教学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并在连线旁注明表示概念间关系的文字,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
二、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和知识观。概念图最早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用于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奥苏贝尔极力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在新的概念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
奥苏贝尔对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进行了区分,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除了学龄前儿童,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就是这种策略的极好例子。概念图使用节点代表概念,并用连线表示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或组合关系,这样的层次排列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并且不断地向网络添加新内容,然后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外化。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可以对概念图进行很好的诠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简单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里表征的过程。概念图以图解的形式展现了个人的观点和思维,反映出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而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以及所掌握的概念是否正确;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现代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非常好的支持概念图教学的意义。令人惊奇的是,被誉为构建21世纪教育新模式的信息技术和脑科学,也为概念图的正确性和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说明。
三、概念图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概念图以简明扼要的层次化结构来展示概念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 清晰呈现各概念所处的地位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地采编、补充修复以生成我们所需要的课程计划概念图、学年计划概念图、学期计划概念图、章节或单元计划概念图、课时计划概念图等。
如图1所示,是关于《直线》的教学设计,由于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教学内容做了井井有条的组织,使得教学设计过程并不复杂,而且清晰地展示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教师构建知识共同体、实现整体备课,而且便于教师进行概念谱系、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
2.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概念图来展示教学内容时,可将其作为引入课程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导航的“知识地图”和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1)将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概念图来构建“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结构清晰的概念框架,将其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原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认知准备,获得已有相关知识的支撑,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如图2所示,在《函数极限与连续》一章教学中
做先行组织者概念图:学生预习教材后初步串联知识点或老师做概念图第一步,“极限概念”。
提出中心概念: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
讨论讲解概念:按照“想知道什么”、“怎么办”、“学到了什么”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答疑、学生探讨、媒体呈现、画图、分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将概念图作为“知识地图”和“学习定位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它是知识管理系统得输出模块,输出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来源,整合后的知识内容,知识流和知识的汇聚。知识地图可以清楚明晰地呈现所有教学内容,体现章节知识点的层级结构,体现内容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可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导航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把握概念的意义,掌握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更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学习者可通过与此图的对照进行“学习定位”,随时获悉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进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目标框架。
如图3所示,笔者在《导数和微分》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先将这一章的内容用概念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按照图中呈现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
(3)将概念图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平台”
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灵活、形象的特点。我们展示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复习再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发现,用大纲形式的“板书”或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虽然将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罗列了出来,但是不便于学生掌握,特别是当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比较意义或严格的逻辑结构时,这个弊端更加严重。学生不仅希望从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中看到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更希望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教师在理解它们时候的思维过程。那么,这种情况下用“大纲形式”就有明显的不足了,而采用概念图的形式能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上述所有要求,达到既向学生传达了知识信息,又在他们面前展示了思维过程的目的。
如图4所示,《积分》是五年制高职二年级的教学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也为学生学习微分方程和多元函数的积分学以及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概念图在总结复习时的应用
在总结与复习时,概念图是学生一种有效的总结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及学到的东西,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或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或引发新的念头。而通过概念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往复循环,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这样,不仅对知识点有更明确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清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了更有意义的学习。
4.概念图在优化教学中的应用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效果(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成果(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收获)、效益(教学劳动消耗同教学成果之间的比率和效率(教学成果与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比率)。无疑,概念图作为凝聚了教师心血的知识精品,其丰富的内涵、简明易读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概念,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同化,最快地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加教学产出, 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当然,在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可通过师生共制(或学生研制 )概念图的策略,引发“头脑风暴”,来完成教学。
总之,概念图是一种把概念和命题具体化的技巧,反映出学生搜索已有知识、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通过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它还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所以我们认为将概念图引入教学,是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闫娟枝.利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一、界定内涵: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超级秘书网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一、课前准备
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特征和绘制方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和清晰讲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图工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用概念图导入课程,呈现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展示几张有关免疫的作用的图片,引入课题后,接下来教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大家(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用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可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在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时,可以利用概念图介绍有关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如图3所示)。
在学习体液免疫时,可以先介绍体液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以及免疫物质――抗体,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4所示)。
在学习细胞免疫时,可以先介绍细胞免疫有关的免疫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免疫物质,然后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5所示)。
在介绍免疫的功能时,提到免疫失调症,可以让学生画概念图(如图6所示)。
第三阶段:为了检查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用概念图的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例1.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分化形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的结果。
(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_______(填数字),在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的作用_______。
(3)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_____。
A.记忆细胞 B.② C.③ D.④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______,快速产生_______与抗原结合。
(5)抗原可经不同途径刺激相应的细胞形成浆细胞,其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血干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①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3)AB
(4)增殖分化 抗体
(5)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抗原经吞噬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B细胞受抗原的刺激。
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者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4602
概念是构建政治学科的基础,是正确理解、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的前提,准确阐释概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首要环节。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来看,概念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误区
(一)弱化概念教学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概念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尤其新课改推行后,许多教师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概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全国各地新高考中]有名词解释这类型的题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很多概念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还有部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能够创设各类问题情境,并且充分利用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概念的相关现象进行描述,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政治学科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不够。
(二)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
政治学科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这注定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意味着在学习政治学科概念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对认知对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仍然把学生看成零基础,进行重复讲解,结果要么让学生对政治概念学习失去兴趣,要么让学生搞不清楚重点,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产生曲解或误解。
(三)忽视相关基础概念的运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概念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给学生搭好支架。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还是一味地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比如在进行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货币的本质就水到渠成了,但有的教师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
学习概念需要理解到位,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了读书、背诵和默写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复述概念的大意,不注意政治学科概念表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的教师不重视概念的运用,不指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利用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经济生活试卷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商场里一台电视机标价2000元,在这里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对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应该很容易写出答案。教师在讲解时,需引导学生从价值尺度和价格两个概念入手来思考,但不少教师想不到这一点。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概念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
1.对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了解。概念是高中政治学习的起点,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依据,也是形成政治学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全面理解政治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政治学科知识,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体现政治学科价值。
2.曲解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适当淡化知识讲授,不少教师就把适当淡化等同于弱化,认为政治学科要弱化概念教学,弱化基础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生活逻辑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不需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要少讲甚至不讲基本概念和知识。
3.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学功利主义直接表现为强烈的应试导向。应试导向下,考纲不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坚决不讲。应试导向下,学科知识体系被碎裂为一个个考点,教学日常设计不再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直奔考试这一主题,教学中应试训练成为常态,解题套路强化成为重点。
4.缺少基本的教学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果教师缺乏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担任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具体知识讲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如果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对认知同化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在概念教学时应该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将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性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济、政治、文化概念是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细胞,学生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的实质。为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避免概念教学中的误区,重视概念教学,寻找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概念教学的主次性。政治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它们在教材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个概念的讲解要有所区别。教师要从高中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别对待各种概念。有些核心概念必须要讲清讲透;有些一般概念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到为止;有些概念虽然出现在教材的辅助文中,但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专门说明。比如经济生活中“价值”这一概念,新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把它放在辅助文中,但这一概念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核心概念,教师还是要给学生阐释到位,否则经济生活的很多知识学生很难弄清。
二、概念理解: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既要能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学习背景和兴趣所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与将要学习的概念之间的差距,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适宜的探究课题,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探究活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初中生而言,该概念的抽象性使该概念具有较大的难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该概念的要求已有所降低,没有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提出过度要求,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等。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展示了马铃薯、番薯、山药等多种含有淀粉的块茎或块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感性认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引导,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同时,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打下伏笔。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探究式教学,使探究教学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对概念的主动构建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大脑中的前概念可能存在错误、偏差和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纠偏,防止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阻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31-03
一、体能和职业体能的界定
体能也叫体适能,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如:跑、跳、投、掷、柔韧性、耐力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流水线重复性的操作能力,承受机械的振荡、噪声的干扰能力,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及高温强冷的侵袭的忍受能力,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下完成高精度的生产任务的工作能力等等。
二、加快推进职业体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社会工作节奏显着加快,工作压力也加大,同时还伴随着社会成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和“工作倦怠”指数的上升。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改革及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的职业体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意义重大。全面加快推进职业体能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接轨未来职业的需要。加快推进职业体能有助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利用,有利于缓解社会“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体能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在独立生产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寿命。
五年制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职业性、应用性和劳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明显并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五年制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业体能为抓手,加快推进职业体能教学,构建特色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未来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三、五年制高职推进职业体能创建特色教学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打开思维枷锁,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中国的职业教育处于30年以来发展的最好的时期,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要加快推进职业体能教学,我们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开思维的枷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我们对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将体育贯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社会需求设定教学内容的主导思想”,充分体现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和职业教育的五年制高职特色的新思路。
2.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进行职业体能锻炼的教学体系改革。从五年制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来发展职业体能,以体现时代特征,这也是推进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关键,从而发挥职业学校职业体育的功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内容虽然也有选修课,学校也添加了很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但还没有深入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这种状况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员体能的需求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应具有其个性,所以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学校为研究点,我们初步探索寻找到符合各专业特点的职业体能锻炼方法,我校具体职业体能锻炼具体办法汇总如下表1。
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体能锻炼的尝试,很好地发展了学生与职业岗位劳动相匹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根据各职业岗位类型的要求,构建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实用性、合理性、终身性,提高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合格人才,更好地彰显了我校在企业办学模式下学校体育的特点。所以加快职业体能的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与职业岗位劳动相匹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由此可见推行职业体能的教学研究的势在必行。
3.根据专业特点设定“同课不同标”的体育目标。在充分了解到不同岗位对职业体能不同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职业特点合理地进行了职业体能课程设置,从中我们不能发现,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发展职业体能的时候,在发展职业体能的内容上和锻炼方法上有类同的地方,比如四个职业类型,都要求发展耐力,但是对耐力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锻炼方法上也都可以选择耐久跑,所以在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密切联系职业类型的特点可以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课程目标,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体能和运动技能素质的发展,从而满足不同职业体能发展的最终需要。突出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特点,丰富了和发展了体育课程目标。如下图表2。
4.根据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五年制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未来职业进行了分类,再根据专业,制定了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同时还设定了“同课不同标”的理念,要很好地完成这样的改革,这就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体育自身规律去探究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体能的教学。在进行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自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探究,我看到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过很多新的教学方案,如:“2+1”模式,“3+1”模式,“1+1”模式,“渗入式”模式,“俱乐部”模式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例如我们学校属于南车企业制下属的职业学校,学校规模比较小,体育老师人数相对较少,很多好的模式就不符合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选择了“渗入式”模式,来加强发展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总得来说效果还可以,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我们还不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和思路的,寻求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
5.改进体育成绩评定方法,增强学生信心。体育课评定方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切入口,所以我们要认真进行适应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多元化的评定手段,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做到“以人为本”区别普通生、特殊生和体弱生。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余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又可以减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心理压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给予一定的加分;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或者各类比赛给予体育成绩一定的加分。再次对于体弱生我们可以根据情况以论文形式或者他认为可以进行体育评定的形式进行体育成绩评定,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坚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采用多元评价手段进行体育成绩评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四、总结
五年制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职业体能锻炼、创建新的教学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做到职业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职业体能的教学探索和改革,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岩.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欧阳烂.论五年制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孙安娜,刘尚达.体育成绩评价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1986,(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33-03
药物化学是高职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五年制高职的药物化学实验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旨在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整合实验课程体系,优选实验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药物化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包括药学实验基本技能、化学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鉴别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物的制备技术及药物设计等内容。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技术等其他专业课程间相互联系渗透较多,加之近年来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飞速发展,药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也应随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而不断充实。因而我们对五年制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重点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三门实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将过去独立设置的三门实验课整合成药物化学大实验,并从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等方面着手综合调整,从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分别安排计14周420课时的实验(含实训与实习),见表1。
在进行实验课程整合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首先,合理定位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其中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物制剂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侧重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药物化学实验作为有机化学实验与药剂专业实践课间的枢纽,侧重药物的理化性质、鉴别鉴定和提取分离;而药物合成实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侧重点是药物的合成方法与质量控制。其次,合理选取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根据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之间内在的密切联系,我们从实验课程体系的权重比例、实验项目操作的难易程度、具体实施任务的有效衔接等方面,精心选取实验内容,确定实验项目与具体实施任务,力求整合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协调统一,从而更加合理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
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分开进行,独立安排教学、考核和管理,这一教学模式已明显落后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在学生具备“适度、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存在“被动实验”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新型的“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1]因此,这更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药物制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药物生产运行、经营销售、技术管理岗位群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此我们依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改革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入手,整合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将课程实验任务项目化、标准化、模块化,将每个项目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划分为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中再细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同时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做、学、教”为一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让教师在做中教,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力求使课堂学习过程转变成学习工作的过程。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2]目前已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起点不高,因而必须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素,在学生掌握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要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3]在药物化学大实验课程体系中,我们将项目任务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进行整合与实施,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革实验考核措施,完善评价方式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考核进行评价。传统的实验考核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定性考核实验成绩,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实验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为此,根据整合后的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对实验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1.明确实验考核分级目标。药物化学实验考核目标共分三级,一级目标是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五年制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具有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能熟练掌握药物理化性质的鉴别鉴定等专业操作技能、能简单设计典型药物的提取、分离与合成等工作流程;二级目标是项目完成目标,即选取实验课程体系中不同项目需实现的目标作为考核指标;三级目标是工作任务目标,即学生在具体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工作指标的情况。
2.建立实验考核评价方案。按照分级目标制定实验技能考核的评定标准,一级目标按学期考核,参照职业资格鉴定流程,主要进行实验理论考试与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二级目标按周考核,主要进行实验周所选实验项目的专项技能考核;三级目标按日考核,主要是对每个具体实验工作任务进行动态的考核。在实验成绩折算上,实验课程成绩=工作任务考核(日考核40%)+实验项目考核(周考核20%)+课程目标考核(学期考核40%)。
3.创新实验考核评估形式。对学生实验进行成绩评估一定要注重动态的过程考核,尤其要做好工作任务的日考核,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日考核实行“一表制”评估,根据每天不同的工作任务,主要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照每日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估。评估形式包括自我评估、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估,让学生学会反思,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三门实验课程的有效整合,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及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应用性药物制剂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以工业化生产流程为导向,以关键制药技术为载体,在不断优化药物制剂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逐步推行模块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坚持职业教育“技能”特色,加强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未来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