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5:1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畜牧业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畜牧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畜牧业在全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深入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中肉类产量达到了8千万吨以上,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禽蛋类产量和奶类产量也取得大幅度的提升,现在分居世界第一位与第三位。畜牧业作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肉蛋奶类食品保障的经济产业,随着需求拉动的影响,其成长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同时,作为依托种植业发展的下游产业,畜牧业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和满足城乡市场供应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畜牧业一直采用的是松散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办法,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经济高速提升、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出现了管理上的脱节导致的行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是现代管理理念中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之一,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引入到畜牧业的生产管理中有利于规范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促进畜牧业尽早实现产业转型,走向全面发展、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畜牧业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渐加快,由于畜牧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理念引入较晚,导致了畜牧业财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畜牧业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的实践还比较短。由于畜牧业同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一般企业的管理办法很难直接照搬进畜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因此,虽然在目前畜牧业的财务管理中已经逐渐开始形成初步的内部控制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往往会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反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偏弱
由于缺乏必要内部控制体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畜牧业还保持着传统、松散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畜牧业的财务系统在应对市场风险时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因此,畜牧业在管理上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抵抗能力偏弱。随着市场供需影响和价格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畜牧业的影响不断增加,畜牧业在经营和管理中面临的资金了财务决策上的风险也在慢慢扩大,因此,成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干预机制是当前畜牧业财务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效率偏低
目前,大量的畜牧业的养殖经营依旧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分散性养殖经营状态。这种经营现状导致了经营环境的发展规模受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在这种经营模式和规模的制约下,内部控制在资金管理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内部控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缺位现象,畜牧业产品在生产组织上往往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双重挤压,导致了畜牧业本身的生产利润分配不均,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四)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与专业能力较差
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由管理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强和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财会人员起到带头引导的作用。然而,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具有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财务及管理人员低于35%,给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目前畜牧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在职培训工作也不到位,造成了在岗财务人员学历主观能动性下降,对于畜牧业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票据管理、资金出纳和结算等方面,不能够掌握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上的作用。
三、完善畜牧业财务内控的措施
(一)推广畜牧业财务全面内控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畜牧业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建设,首先确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建立健全与稳定执行。只有加强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才能从组织结构的优化上完善畜牧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畜牧业要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就要依靠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在出纳、预算、核算、审计等各个会计岗位上确立,明确权责,落实规定,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真正在畜牧业本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到实践。在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推广之下,畜牧业才财务政策和决策方案可以得到有效、全面的监督,从而在财务基础上保障畜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改变原始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新道路。
(二)加强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因素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影响的加深,由于畜牧业生产周期较长,盲目的市场跟风可能会导致同类型产品的大量产出造成的市场饱和。当市场过于饱和时,畜牧业产品的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就会大幅度下降,给畜牧业生产企业的财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畜牧业在在管理中要突出内部控制在风险预警上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加强畜牧业生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销售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畜牧业生产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发生时的反映能力和抵御能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在财务监管中的应用
当前,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处在起步的过程中,对于生产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有效利用对于节约企业资本,加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制度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舞弊现象出现的重要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监管作用还有利于改变传统畜牧业经营中财务上松散粗放的管理体制,在幼苗和饲料采购、养殖、饲育、销售等多个方面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内控监管,保障会计业务和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保障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树立全面内控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管理
从管理思想水平来看,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在管理理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传统养殖场在结构设置和岗位安排上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对于内部控制的能动作用就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管理思想、制度和组织上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偏低,其工作办法和专业技能同内控制度管理下的财务工作办法也不能相适应。因此,加强人才的管理对于畜牧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畜牧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树立起明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加大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和在岗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畜牧业的管理要依靠专业的财务技术型人才,再结合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将专业财务管理办法同养殖企业的现状相融合,以人才素质培养为保障,有效地突进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远兰如.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0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e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eds, the so-called efficiency animal husbandry refers to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safety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o scale,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cience in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should have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DF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效益型畜牧业涵义初探
所谓效益型畜牧业是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的,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的,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效益型畜牧业本质的内容。优质是指畜产品一定要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业要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安全和高产两者含义上有重叠之处。主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物安全。高产更加强调主产品的“量”;安全则更侧重于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有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即质,进而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需引起注意的是,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整个效益型畜牧业是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博弈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其中的均衡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影响效益型畜牧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找到能正确反映效益型畜牧业全貌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评价区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标准。效益型畜牧业的内在目标是多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评价就是要刻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总体发展水平。支撑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是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效益型畜牧业的概念,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现状和水平。具体讲:一是效益型畜牧业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二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规范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等原则。
四、 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选取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的优劣的分析,考虑到畜牧业的多目标性及高阶性特点,为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采用这种方法同时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应为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的畜牧业评价创造条件,以增强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二是主观赋权法尽管主观性较大,但作为一种评价,本身就会带有评价者本身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通过群组判断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克服主观赋权法的缺陷,从而确保指标权重的客观性。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当前,山区的畜牧业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通过抢抓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即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畜牧经济持续增长。但也必须看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建设山区现代畜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牧生产仍处于家庭副业地位
山区畜牧生产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畜牧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但没有畜枚生产的位置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山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山”字,搞活一个“水”字上,忙于开山造林,兴办小水电。对发展山区畜牧生产吸引办不大。因此,几年来在领导的议事日程上畜收生产挂不上号,对农民伺养畜禽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2.山区的交通条件较落后
山区的交通条件有限, 乡镇配备的畜牧工作者不能利用有效的交通工具进行代步, 有时在进行两处畜牧工作指导之时, 要从一家到下一家的路程远、耗时长, 使得大量的工作时间被浪费, 山区畜牧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也因此而降低。
3.山区畜牧养殖方式粗放
相对于先进的城市的集中式动物养殖方式来讲, 山区动物养殖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山区的动物养殖总量不多, 且每一位动物养殖户所养殖的动物规模较小, 分散性业较大,这为统一管理和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山区的从业者主要习惯于传统饲养,水平偏低山区的畜牧主要靠千家万户饲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喂猪一锅煮,喂鸡一把米, 放羊到处跑,有啥吃啥”的老办法,生产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生猪出栏率,虽从1990年的 %提高到了2015年的 %,但是远远低于其他平原地区。基本上还处于“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习惯
4.山区畜牧从业者的防疫意识不足
每一个畜牧从业者进行动物养殖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中营利, 而一些山区的畜牧从业者将从动物养殖工作中取得经济效益作为从事畜牧业的唯一目标与要求, 这就使得其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甚关注, 也不愿意浪费财务在动物防疫工作上, 这些畜牧从业者思想上的不配合给山区的动物防疫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畜牧从业者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了解和不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拓宽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保障市场供给,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二是要优化产业链结构,一些山区乡镇的畜牧养殖到销售缺少统一的链条,主要依靠外来人员的整只收购来售卖养殖的动物,这种处于链条最初级的生产方式虽然简单,但是获取的利益相对来说也是最少的,所以要努力培育从生产到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2.打造亮点,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乡镇在畜牧业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强弱项,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定位,怎么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问题。只要抓住整体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或几个亮点做实、做大、做强,使亮点更亮,把短板补强,就能做出特色,提高效益。
3.改变观念,打造大众品牌
关键词:浅谈 畜牧 信息 问题 对策 述评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随这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般建立在城郊的养殖场就会因为环境污染以及用地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得不面临搬迁。而为了稳定市场,保障畜牧产品的供给,地方政府又不得不通过土地的“调规”为畜牧业的发展划出一定的土地,这就造成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概念。而适养区通常都会划定在离城镇较远、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的偏远农村,或地势较差的丘陵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基础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不能满足养殖业主的要求,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复杂目前,养殖用地的审批程序十分复杂,且审批的时间比较长,这其中如果涉及到了将基本农田转为养殖用地,则审批程序会更加的困难。养殖场的建设费用项目非常多,费用昂贵,一般一个养殖场的前期建设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费用和漫长的审批时间使不少有意从事养殖业的人都只有放弃。
二、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目前,农民与企业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供求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共同体,更没有企业能够带领畜牧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龙头企业。尤其缺少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畜禽主要以鲜活方式调运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散户养殖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方式仍居主要地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较少,规模化比重和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
三、推动畜牧业发展
1.调整畜牧业的结构
要把握好市场的动向,加快畜牧业的结构调整,注重畜牧业优势的发挥。区域布局和畜禽结构趋于合理,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要进一步做好畜牧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各种畜禽的优势区域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坚持分类指导,确定优先发展高效高质的畜禽品种,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畜牧业发展专业村要以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为重点。
2.扩大畜牧产品的产业链
以往的畜牧业产品缺乏企业的深加工,通常以鲜活方式调运。据有关资料表明,许多发达国家的畜牧产品都是经过深加工才摆上餐桌。要立足现有加工企业的改造,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界引进和开发畜产品加工,扩大畜牧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3.政策制定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了行业利润,行业利润决定资本投向,资本投向决定产能,产能决定供求关系,如此循环。这一市场生态链条是由市场主动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应对政策维持这一关系平衡状态。维持畜牧产品市场的稳定,促进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3-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力度的增大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草原生态畜牧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到底什么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以及它与传统与畜牧业以及工厂化畜牧业或者集约畜牧业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却一直没有正面的回答。
生态畜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建立新型的动物生产模式。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规律和要求,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形成优化的、高效益的动物转化体系,同时实现无污染、无废物生产,通过多层次利用,多层次的增值,实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1~2]。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和新方向。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综合草原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各组成要素的特点的基础上,整体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科学地利用草原,优质高效低耗地发展草原畜牧业,达到草原系统的土—草—畜—人协调统一,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集约畜牧业又叫密集型畜牧业或工厂化畜牧业,是指在一定的土地(草原)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心饲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建造最适畜禽的生产环境,提高机械化水平,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遗传理论和育种技术、配合饲料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等)改善生产工艺,合理组织劳动,从而缩短饲养周期,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力求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经济效益[3]。集约畜牧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现代畜牧业范畴,在中国也已经有几十年历史。
由于草原上超载过牧现象严重以及草原退化等问题,造成草畜矛盾尖锐。在草原畜牧业转型以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专家提出退牧还草、季节性轮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提出通过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补饲等方法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自由放牧相比,舍饲半舍饲的技术含量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因此造成了草原生态畜牧业是集约型畜牧业的困惑,甚至形成了草原上要发展集约型畜牧业的观点[4]。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答这种疑惑,辨清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实质内涵。
的确,在很多方面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们都注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注重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效益。无论草原生态畜牧业还是集约型畜牧业都注重畜群结构的优化,注重通过科学的家畜管理技术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高效、低耗。集约化生产无疑是获得高效低耗的经济效益的最优途径,因此,在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中,都会朝着集约的方向迈进。中国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低,因此在朝着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生产中某个环节,甚至整个生产过程的集约化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变游牧为定居、通过土地置换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围栏来管理家畜、冬春季节舍饲等都可以视为集约化的表现。而在国外,也有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例子,以美国为例,其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就是集约化水平高 [5]。
然而,即便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其驱动机制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与经济二者共轭驱动的发展方式,而集约型畜牧业是单一的经济驱动型。由于其驱动机制不同,也就造成了其生产方式、目的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品的优质、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影响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兽药等的使用。尊重自然规律,保证家畜的自然生长。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要保留放牧,而不是完全舍饲。但是,在放牧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管理家畜,比如进行季节性轮牧,在保证家畜生产需求的同时,让草原得到修养生息,让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在冬春季节的禁牧、休牧目的也是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会有短期的舍饲,或者叫半舍饲,往往选择在冬春季节缺草期,其目的除了保护草原外,还可以减少冬季家畜因游走及抵御寒冷而耗费能量。尽管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主张是提高家畜在秋季的出栏率,也就是尽量减少在冬春季节舍饲的家畜数量,只留基本母畜越冬。这样既降低了家畜越冬的投入,又不会减少秋季家畜出栏的数量,同时还保护了草场,也就是减畜不减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通过草原生态畜牧业的这些主张与措施,可以发现,草原生态畜牧业,不仅注重经济收入,更注重草场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
而集约型畜牧业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因此其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注重的是产品的量。尽管集约型畜牧业也追求优质、低耗,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产、高收益。因此,为了高产高效,集约型畜牧业往往会割裂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忽视了动物生长发育的自身需求,而在生产中大量使用添加剂和兽药,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另外,集约化生产追求规模效应,造成生产集中,而致使禽畜粪便污染土壤和水源,造成环境污染。总之,集约型畜牧业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在这种驱动机制下,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其牺牲品。但由于其高效的特点,集约型畜牧业也可能是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集约型畜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的、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体现,但当经济发展到另一定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时,单纯的集约型畜牧业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如集约型生态畜牧业,此时,“集约”只是生产手段,而不是目的。
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在中国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如何把握住其中的尺度呢?
当前世界上常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 [6]。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和适应发展的环境。中国的生态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发展而来,由于中国农业发展以整体、传统的小农、小牧经济为主,因此,目前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以第三种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但主要缺点是效率低、风险高,因此研究者们不断致力于其他发展模式的研究。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中国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北方草原退化的有效途径 [2],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草原政策是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经济,也就是说生态保护建设放在了经济发展的前面。其原因不是为了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更多的是对过去草原退化的一种补偿,也就是说,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恢复草原生态的条件下的畜牧业经济,这本身就像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既要进行经济生产,又没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甚至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必须减小生产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中国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低耗、高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长胜,孙凤俊,王书杰,等.动物生态与生态畜牧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6):376-379.
[2] 侯向阳.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J].中国草地学报,2010,(4):1-9.
[3] 金铁城.畜牧业集约经营[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4,(2):17-18.
[4] 于铁夫,卢德勋.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5):1-11.
[5] 颜景辰.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08,(1):47-50.
[6] 颜景辰,张俊飚,罗小锋,刘歆海.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9):7-10.
An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and Intensive Livestock Husbandry
LI Ping,HOU Xiang-yang
主要有三个动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拉动、入口拉动、内需拉动。过去,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外向经济依存度”就是指出口拉动。现在入口拉动遭遇金融危机,拉动力萎缩了由过去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始转向内需拉动。拉动内需出台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向农业、农村倾斜,国家对农村市场看得越来越重。同时,很多国内外企业也想进入这个大市场。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抓好畜牧业,想讲六句话:一是科学定位,二是明晰思路,三是找准支撑,四是抓住关键,五是掌握核心,六是强化保证。
一、科学定位
农业当然也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危机这种形势下。但是危机面前,对农业来说也是机遇。机遇在哪?来自于国家拉动内需,来自于国家政策向“三农”倾斜,这就是机遇。中央投资1.8万个亿,有7300多亿用在农民身上,这是诺大的机遇,十分难得的机遇。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畜牧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畜牧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78年—84年是第一个阶段,也叫改革起步期,这个时候的特点是实行了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但是政策还是没有完全放开。第二个阶段是85年—96年,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体制、市场、价格三放开,这个时期奠定了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9%占到农民收入的50%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第三个时期就是9706年,这是经济调整期,重点转向规范调整,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包括畜牧水产业政策,大都是由量的增加到质的调整,抓发展质量的提高与规范。07年以后是一个新的时期,叫发展方式的转换期,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畜牧业。这个转换期的重要特点就是国家直接投资力度加大和畜牧养殖的四化”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这个时期是落后地区实现追赶的最佳时期,加快我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二次创业、再上新台阶的大好机遇,可以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有了一批规模企业,象献县乐寿鸭业、泊头万雉园、孟村大成、沧县温氏、青县三融等,这些企业发展起来,将带动整个畜牧产业化的发展。一定要坚定信心,找准位置,科学定位,明确自己在什么层次上发展,什么水平上去发展。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不走这条路农民就不能致富,郭华书记、学库市长也一再要求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多建几个象孟村大成这样的龙头企业。做畜牧工作的同志要坚定信心,找准自己的位置,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
二、明晰思路
就可以少走弯路。市畜牧业要攻什么关,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明晰正确。向什么方向发展,想要有一个思路,各个县里也要有个思路。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接受水平,实行差异化发展,每个县都要有自己的重点。要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动身,以打造京津畜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措施,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畜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现在京津地区的畜牧业都在往外迁,因为在那里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更主要的环保问题突出,城郊式畜牧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向哪里迁?向农村迁是方向。现在亿元项目还不是很多,而且多数是肉鸡项目,下一步要继续扩大规模,继续放量增长,同时也要注意质的飞跃。总之,龙头企业这个重点,一定要抓好,市里和各县要对今年的目标再进行谋划,要把思路和目标再定具体一点,如龙头企业达到多少家,带动多少农户等。目标可以定长远一些,可以定3年,目标定下来,措施上去,力度上去,想会有所成就的当然,制定的目标一定要科学、一定要能实现,不要盲目地定指标,一定要因地适宜定目标。
三、找准支撑
畜牧业发展的支撑就是科技,改革开放30年来畜牧业发展历史证明。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达到50%过去猪出栏用一年时间,现在130多天,过去养鸡、养鸭都是几个月出栏,现在4030天,这都是科技进步的效果。畜牧业要快发展,就得运用、普及、推广新技术。要以县为单位,加快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投入为重点,加快技术推广速度。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象孟村大成,每个鸡棚里都有技术员。如果象过去那样,这些工作都由我畜牧局来做,那工作量就太大了大到根本干不完。有了龙头企业,负责管理就可以了要充分运用新技术,象大成集团的防疫环节在孵化之前就开始了有专门的检查仪器检查鸡蛋,一照就可以知道这鸡蛋是不是健康。所以要把新技术的利用作为整个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这样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缩短养殖期,增加农民的效益,减少饲养本钱。
四、抓住关键
就是现代畜牧业。达到这个规范,生产方式转变是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关键步骤。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平安的畜牧业。才干使畜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个规范,就要实现“四化”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现在各地都在规划发展区划,发展哪种产业就划定特定区域来发展,这就是区域化。再一个就是规范化,无论养鸡也好,养鸭也好,规范化生产是必需的生产规模越大,越要求如此。大的龙头企业,从圈舍到屠宰、管理都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生产,这样的龙头企业都非常有生命力。再一个是集约化。昨天我看到沧县的世康屠宰公司,只有屠宰加工一个生产环节,竞争力很弱,假如有饲料厂、种猪场,可以挣到每一个环节的钱,获得的利润越多,生命力就越强。转变生产方式,实行规范化养殖、规模化养殖、规范化养殖,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殊途同归。另外,想探讨一下畜牧业的平安问题。要促进养殖业安全的推广和普及,养殖业有了安全,就可以繁荣起来,可以采取政府补一点,公司拿一点的方法扩大平安覆盖面。同时,要给畜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畜牧业属于弱势产业,受到资源、疫病、生态、市场“四大制约”畜牧业要发展,需要更加优越的条件,要在用地、税收、用电、安全、金融等五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不然就没有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需要量的增长,也需要质的提高,过去的三步现在并成两步走了既要抓产量,还要保证高质量,生产方式上求突破,实现畜牧业二次创业的高起点。
五、掌握核心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7-02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前景
1.1 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大力推广畜禽产品良种, 提高产品质量, 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近年来,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质量却不尽人意, 难以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为此,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使畜禽产品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1]。
1.2 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目前家畜养殖主要以生猪为主, 牛、羊比重小;家禽以鸡、鸭为主, 鹅的数量不多。养殖结构单一,且生猪、鸡、鸭以粮食和配合饲料为主, 粮食消耗量较大,生产成本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对食草性动物等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 今后要在稳定生猪生产和养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食草性动物养殖, 降低养殖成本, 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满足城乡居民对草食动物的需求。“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2]。
1.3 畜牧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
目前,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而影响了畜牧业效益的提高[3]。一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 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防疫检疫工作力度。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显著提高畜牧业效益。
1.4 畜牧业由弱质向强质转变
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一是建立相对稳定、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二是搞活流通。三是培植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使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结合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2 畜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
2.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
(1)畜牧业属于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4]。
(2)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2 关系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实际上是三个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等于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畜牧业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3.1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点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努力提升畜禽养殖的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雪峰乌鸡)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种新兴的畜牧体验旅游文化。
以沅陵县为例:沅陵县依据沅水发展滩涂生产千余亩,是当地最大的湿地基地。良好的植被,多样的生物是该地旅游开发的绝好自然条件。沿江大堤有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如凤滩)与堤下庄稼四季映衬。景观季相丰富,田园风光明显,适宜生态休闲旅游的环境氛围。湿地资源丰富,其间水禽出没,林间花香鸟语,使游览区充满野趣,增添魅力。
3.2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3.2.1 立足行业优势,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依托畜禽品种资源优势,拓宽招商渠道,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畜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位平台,重点引进畜牧龙头加工企业参与特色畜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带动能力[5]。
3.2.2 突出高效、生态,推动特色品牌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 (1)编制特色畜牧产业规划,重点实施畜牧产业建设,完善发展布局。建设适度规模、适当集中、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功能区。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雪峰乌骨鸡、溆浦鹅等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2)强化设施建设,夯实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特色畜禽育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加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服务监督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生态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构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秉承富氧养殖、饲草养殖、环保养殖、科技养殖的绿色养殖理念,在加快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5种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山区、经济林地、河道滩涂等自然条件,发展自由开放式的林间围栏运动养殖、草地围栏放牧阳光养殖、庭院式养殖、农庄式养殖,逐步建立起特色畜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养殖模式,推进畜牧观光旅游、观赏狩猎、饲养体验、乡土文化、水上竞技、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型畜牧功能的拓展,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4)优化服务,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技术服务,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立足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在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改造、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无害化处理、档案规范等方面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6]。
3.2.3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各级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各级地方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及特色品种的培育构建共享科研平台。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2.4 科学防控,规范监管,保障畜牧业生产及特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预警机制,开展队伍培训,严格目标考核,以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为重点,抓好疫病监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强化检疫监管、生产投入品监管、生鲜乳质量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申报、验收工作,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7]。
参考文献:
[1] 刘树军,朱宗涛,赵 燕,等.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7,28(1):44-45.
[2] 刘 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2):30-32.
[3] 杨献华.论现代畜牧业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8-20.
[4] 于康震.建设现代畜牧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J].农村养殖技术,2006(16): 35-36.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畜牧业也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畜牧市场广阔。伴随畜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更加渴求。我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畜牧产品大量出口与进口,专业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畜牧专业人才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畜牧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畜牧业英语具有特殊性,其涵括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专业人才重点记忆。作为相关从业者,需要把握畜牧英语的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有效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迎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英语》一书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畜牧英语知识点,其迎合了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符合未来岗位的走向,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融合起来,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畜牧英语》一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牲畜饲养管理,第二章节是家畜的食物和营养,第三章节是爱护禽畜,第四章节是畜禽疾病,第五章节是预防动物疾病,第六章节是水产养殖,第七章节是动物产品加工,第八章节是生物技术。每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热身活动、对话、课文、任务。相比同类书籍,该书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畜牧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畜牧英语学习对于畜牧业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人才培养关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畜牧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畜牧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构建小康社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畜牧业规模较大,畜牧生产量较多,近几年重大动物疾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的传播速度较快,治愈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将着眼点放在禽畜生产上,开展科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畜牧英语专业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2)畜牧英语的特点。畜牧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因此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但是其又保留了专业特色,在词汇句法方面有特殊之处。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畜牧英语的语言特征,捕捉句式句型的变化,从而准确翻译各类英语材料,扩展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首先,畜牧业英语的专业词汇非常多。所谓的专业词汇,就是在行业内普遍应用的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往往能够阐释特殊现象,还原实操过程。专业词汇大多是概念词汇,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畜牧业英语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资料都阐释了重要的生产问题,这些生产问题往往蕴含着专业知识,有高度的专业性。只有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才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专业领域外的人无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以sexing为例,其主要是指雄性牲畜与雌性牲畜的鉴别。以fowlplox为例,其意思是指鸡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有了意义上的新变化,学习者需要重点注意,把握专业词汇的内涵。其次,除了专业词汇较多之外,畜牧业英语的派生词也比较多。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这些词缀往往来自拉丁语。词缀有其固定意义,与词根连在一起之后就衍生了新意。词缀与词根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因此派生词数量也相对较多。以reproductive为例,这一词汇的前缀是r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productive,二者组合起来是“繁殖的”之意。以cellule为例,这一词汇的后缀是ul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cell,二者组合起来是“小细胞”之意。在畜牧业英语中,派生词学习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掌握派生词的构词方式,对派生词意义进行科学猜想。此外,畜牧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也比较多。畜牧业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而科技英语词汇库有相当数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采用了简单化的表现方式,具有简洁规范的特征。以totalmixedrations为例,其可以用三个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来替代,缩略成TMR的形式。以antibody为例,其可以用两个词汇的第一字母来替代,缩略成Ab的形式。掌握缩略词,可以知晓重要词汇的完全意义,降低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的难度。最后,畜牧业英语中的合成词也比较多。
“畜牧业强省”五个字,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畜牧业,二是强,三是省。
畜牧业:是一种产业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部分,相对于种植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有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几年,湖北省畜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上发展较快,就充分体现了畜牧业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国畜牧系统,相对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和比较劣势;三是在畜牧业内部,必须力求各子产业基于优势、特色和结构上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发展。
强:是一种强度状态,既有量的状态,也有质的状态,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础上体现的质的状态,是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几个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是由相对较弱向强的一种嬗变;与其他产业比较,是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比较效益更高的一种能力;与其他区域比较,是突出优势、克服劣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表现。
省:是一种区域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市比较,基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由相对较弱向相对较强乃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转变;从全省内部来看,是各市、州、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总体推进,相对平衡的一种发展状态。
畜牧业强省的特征,外在表现为六个强。一是保障供给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场供给能力强。二是资源利用能力强。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畜禽产品产量与土地、水、环境、气候、饲料等资源基本匹配,产业结构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优势,又具备鲜明的特色。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为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强。充分发挥畜禽产品增量发展的优势和能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民新增收入的贡献能力越来越高。五是支撑保障能力强。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规避、调控市场风险机制完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平稳可控;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特征是外在的表现,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则反映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
(1)从发展理念上看,畜牧业强省是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但是超越第一产业,充分融合现入品工业、现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
(2)从发展方式上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式、分散的养殖方式过渡到目前的基本实现规模化、逐步推进标准化,再发展到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3)从发展形式上看,畜牧业生产从边缘化、副业化转变到专业化、组织化上来。专业养殖户依靠畜牧业获得的收入应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户从分散、独立的养殖主体向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的组织化形式转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养殖户都实现组织化。
(4)从发展动力上看,实现资本、科技的双轮驱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脊椎。科技动力方面,从传统经验式的养殖转变为科技对产业的全面武装,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资本动力方面,养殖户从自我积累、简单投入向产业积累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齐头并进转变。为此,我们要仔细算一笔帐,即实现湖北省既定的5000万头猪、10亿只鸡的发展目标,80%以上按照设施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需要多少资本存量?目前已经在畜牧业上的资本投入是多少?中间差多少?算好这笔帐,向社会交待这笔帐,对今后吸引外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意义非常重大。
(5)从发展目标上看,从以满足市场有效供给为主的生产性指标体系,向既重数量保供给,又重质量、重效益、重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综合性指标转变,实现以建设高效农业为核心内涵的畜牧业强省。
2湖北省建设畜牧强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优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比。①资源条件好。湖北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系统完整。②生产水平高。相对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生猪和蛋鸡产业生产水平较高。③养殖标准高。湖北规模化养殖位于全国前列,标准化养殖在全国领先,特别是以生猪“150”等为代表的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国一枝独秀。④发展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正在形成资本竞相投入的洼地。⑤产业化势头猛。湖北省产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业为代表,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
(2)与本省其他行业比。①增量发展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的空间较大。②相对于其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③队伍建设相对较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服务三支队伍,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强。
2.2劣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①总量上争先进位的压力大,在全国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猪出栏一项。②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肉鸡产业,与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大。③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本省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影响力、产品的美誉度与外省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很大。④种畜禽的远虑和近忧,这个劣势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⑤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不够,且不够规范。⑥产业发展省级投入不够,与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①在总量上缺乏在全国领先的大宗农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种植业上有油菜子、水产业上有淡水鱼,均在全国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业除了生猪排名全国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国第一,其他方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与畜牧强省的要求相距甚远。②与粮食、茶叶等产业相比,畜牧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较少。③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3对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3.1从畜牧业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来看,要“抓两头、促中间”
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中间相对较强,两头相对较弱。“中间”指的是生产环节;“两头”中前面的“头”是投入品工业,后面的“头”是食品加工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进发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业这“两头”是湖北省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在全国排位偏后,还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兽药方面大约有60个亿的市场份额,而本省产值尚不足20个亿。“两头”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生产环节的发展。因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必须下大力气“抓两头”,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中间”。
3.2从产业内部各个品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看,要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市场价值,重点挖掘特色品种的潜在价值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全面开花,要有所强,有所不强;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业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以此为突破点,推进畜牧强省建设。
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强省是畜牧业强省的基础和支柱,这是由湖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千亿元的生猪产业工程”,形成5000万头的生猪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种源建设是基础。要不断巩固湖北省现有的种猪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好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生猪产业强省,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万头猪场、中等规模猪场,包括农户散养,都要实行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000个万头猪场,形成1500万~18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成标准化“150”猪舍5万栋,形成1500万~2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加快对中等规模养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形成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建立农户散养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农户散养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点。要着力抓好肉制品加工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等问题,唱响湖北思乐“恩施土猪肉”品牌,推动宜城襄大生猪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下大力气予以扶持、壮大本土企业。
禽蛋产业:湖北省禽蛋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在养殖总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行业标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拥有8个全国第一称号。禽蛋产业最有条件成为湖北省畜牧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设禽蛋强省。“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造一个百万吨蛋品大省。近几年,湖北省围绕做大做强禽蛋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产业协会,在香港召开蛋品展销会,还要举办湖北蛋品文化节等。全方位为禽蛋强省建设造势、做铺垫。禽蛋产业现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关键是要抓好、抓落实。要切实把神丹、灵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业扶持好。
肉鸡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肉鸡倍增计划”,使之成为畜牧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山东等肉鸡传统养殖大省因为前期养殖标准较低,密度过大,疫病防控压力大,造成养殖成本高,销价低,已很难拓宽发展空间。而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最具发展潜力。实现肉鸡“倍增计划”,要突出快大鸡、黄羽鸡、林下生态鸡三个重点品种,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个重点环节,围绕同星、襄大、雨润、温氏等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上三个优势产业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优先保证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抓好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水禽产业:实施“倍增计划”,特别是肉鸭产业要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肉鸭产业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优良产品,有市场容量,还有市场潜力,缺的是养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温季节如何养好鸭的问题)。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探索出了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季养鸭的问题。该集团计划在湖北按照投资1000万元建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亿元,建3000万只鸭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全力支持,搞好服务,并借机参与进去,推进湖北肉鸭产业的大发展。草食畜牧业:实行“精品肉牛肉羊计划”和“百万吨优质奶计划”。湖北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在于地方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比较好,重点地区领导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将这些产业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发展上,按照100万t奶的发展目标,做好两个满足,即满足本地的消费、满足加工产能。蜂业:蜂业虽是一个小产业,产值不到10个亿,但在湖北是特色产业,在全国是优势产业。蜂业在湖北省有养殖传统,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影响,有出口优势,薄弱环节是标准化养殖。发展养蜂业,重点要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要认真总结蜂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蜂业强省。
3.3从差异化发展策略来看,要以点带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个击破,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全省。要以“湖北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暨畜牧业强市(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盘谋划,将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纳入规划,厅(局)、市(县、区)共建。省局先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市(县、区)按程序申报,经省厅(局)筛选批准后,省市共建。示范区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创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验收合格后,力争省政府授牌表彰。
3.4从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来看,要加大产业发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构建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叫响泽库有机畜牧业的“国”字号品牌
今年1月中旬,泽库县与青海西北弘有机资源开发公司正式签约,意味着该公司正式入驻泽库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投资1.5亿元开发有机畜产品,瞄准高端市场,逐步实现有机畜产品的真正价值。
签约仪式后,县委书记张文生的一番话却颇为耐人寻味,“的确,泽库县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但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有机’将是一句空话,如何形成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打出泽库有机畜牧业可持续的‘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畜牧业都是泽库县的支柱产业,历数制约泽库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种种短板,不难看到,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牧业资源转化率低,天然草场超载较为严重,长期远离主流市场,有机产业深度开发与品牌营销不足,对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和民生的带动作用一直偏低,可惜了老天千百年的厚爱。
自“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和有机畜牧业核心区的泽库县,借助国家和青海省以草定畜、退耕还草、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游牧民定居等一系列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步步跟进,牧民群众收入步步攀升。
“青海高原的生态优势与经济欠发达的现实状况历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减畜增收,保护生态,落实政策和推动牧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共赢局面,发展有机畜牧业无疑成为泽库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县长更智才让谈道。
2012年5月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就已明确提出――“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黄南州有机畜牧业示范试验区”,这为泽库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透过饲草料种植基地规模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饲草料种植基地的循环牧业新模式,使泽库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在提速。
泽库县利用西部10万亩弃耕地培育有机饲草产业,并在周边建设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使饲草料资源就近得到利用和转化,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还田,饲草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培育品牌,建设基地找寻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早春,又到了泽库县宁秀乡智格日村的村民们分红的时节。
那还是几年前,宁秀乡15个村的1500户贫困户联合组建了智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集资900万元,建成3.2万亩的青干草生产基地。
合作社运营至今,青干草、草籽等产品一路畅销,入股群众分配的利润累计已逾百万元。
贴上了“绿色、纯净、无污染”的标签,打出了“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如今,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有机畜牧业,已成为泽库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几年来,政府将着力点放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治理上,为企业和有机畜牧业合作社(牧户)牵线搭桥,以全县928万亩优质草场和有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促成“政府引导+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联营合作模式。
短短几年后,泽库县已冒出了64个“有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村村都有合作社,乡乡成立了有机畜牧养殖基地,户户都成了“有机生产畜牧合作社”成员。
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正是循着这条路子,泽库县一举摘得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称号,投资2640万元,建设了占地750亩的有机畜牧业园区。
自2012年至今,泽库县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共涉及928万亩天然草场上养殖的17.41万头牦牛和64.76万只藏系羊。
这是自国家出台新版的《有机产品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实施以来青海省获得的第一个有机产品证书,也是迄今为止青海省30多个县中有机认证牦牛和藏系羊最多的县。
泽库县还通过建设“有机可追溯体系”,为牲畜戴上了二维码和三维码耳标,在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当中,能够随时检测牛羊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出自哪个牧户的草场、防疫情况、水源地等一经扫描――都会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泽库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按有机畜产品认证要求,统一组织牧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全过程登记和记录制度,把合作社打造成生态有机牧场的发展载体,并不断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改造冷链加工等基础设施,扩大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
这无疑又印证了那句老话,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补齐短板,因地制宜一个“特”字打天下
泽库县的有机畜牧业在深度开发中努力彰显着自己的特色,寻找自己细分市场中的定位。
来到黄南泽雄肉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黄南州第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泽库县有机畜牧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汪正顺一脸笑意,“到处都要,供不应求啊!”
据悉,该公司年屠宰加工牛2万头、羊4万只,目前的产品主要有精选牛羊排、精选牛羊肉卷、精选牛羊肉小包装、四分体分割牛肉,精深加工副产品等,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天津、深圳、广州等地。
事实上,在推动有机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泽库县曾面临过重重困难。
比如,泽库是青海省14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投资拉动先天不足,园区引领、科技支撑、牧企对接、有机规范养殖,亟需大批外来资本的注入。
比如,如何把特色产业做优,把泽库县的有机畜产品推向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从而真正实现有机畜牧业的附加值。
再比如,尽管泽库农牧民对发展一般无公害食品已有共识,但对发展有机食品,对市场条件下高品位稀缺商品的特殊竞争力认识不足等等。
定位于“保护生态、调整结构、集约化经营、走村落化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思路,今天,走出一条具有泽库特色的绿色、有机、健康的富民强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泽库有机畜牧业全方位发展的大幕已然徐徐拉开。
在东部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在西部利用人工饲草种植基地及废弃耕地种植有机牧草,在中部地区重点建设有机标准牛羊屠宰加工厂、风干牛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及农牧民培训工程等为主,通过泽库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引进龙头企业,创建泽库地方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组织有机产品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目前,泽库县已与上海、北京等地的销售企业取得了联系,这些企业到泽库县考查,并对泽库的乳制品,尤其是畜产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认可度。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无不源于人才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又源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动物科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繁殖、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推广、开发和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动物科学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应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只注重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转变到继承与创新、素质为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备较强的实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尽快适应社会,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从而开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新局面、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可分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三大类。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教导学生将其综合运用,最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创造主体为某种既定目标的需要,将不同的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以及由从事某种活动的潜在和实际的客观力量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体系。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在交叉领域和边缘领域之间产生,这就要求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应用知识。同时,作为实践基础的能力也非常霞要,如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就是说,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新业绩的优秀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特点及就业形势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成为技术、管理与经营三者兼善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可以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将备受欢迎。其次,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畜牧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把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和实现经济创新上。最后,完善的人格修养是必备素质。只有坚忍不拔、刻苦拼搏、坚持不懈的完善人格修养,才能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受院校实践基地、硬件条件、招生规模及教师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的局限,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教育观念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标准性,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科学知识内在的方式、态度和精神。教学中,师生间信息单向传输,缺乏交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某些教材内容老化,教师照本宣科,使不少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学生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得不到重视,创造性受到压抑,造成学习上的依赖性及心智发展的荒芜。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畜牧业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
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与繁荣,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畜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托动物科学专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全面推进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才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大视野 大策划 大行动
在传播新格局下,新兴媒体的舆论环境复杂而多变,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受众很多时候“雾里看花”,很难把握正确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更好地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2014年,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概念。那么,内蒙古牧区的新常态是什么,怎么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是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逻辑,也是蒙文报宣传报道的重大主题。
为了做好报道,蒙文报2015年5月份开始策划,在总编辑的指导下,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系列报道的方案,并制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事实准确、事迹典型、观点正确的原则,明确了详细内容、基本结构、采访线路、采访点、采访人物、事件、故事,确保报道的顺利完成。蒙文报成立了组织实施委员会和采访组,副总编辑亲自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报道。14名记者7月19日至9月30日,深入全区28个牧业旗,采访70余天,行程2万公里、深入300多个嘎查、1000多户,从火热的生产第一线抓回“活鱼”。
深刻分析 深入挖掘
准确解读牧区新常态,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亮点、新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权威性报道是引导舆论、形成社会共识的关键所在。2015年12月8日,蒙文报《今日牧区》大型系列报道开篇,以“1+4”的形式,在一版开设《“十二・五”成就 今日牧区综述》栏目,刊登了《发展壮大的四大支柱―― 我区畜牧业发展综述(上)》的报道,9-12版开辟《今日牧区》特刊,刊发牧业篇上部的4篇特稿:《如何夯实发展基础?》《如何提高防灾能力?》《如何完善惠牧政策?》《如何加强支撑能力?》。11日,同样以“1+4”的形式,一版刊登《发展做强的四大支柱―― 我区畜牧业发展综述(下)》的报道,5-8版刊发牧业篇下部:《应该建立什么?》《如何提高组织水平?》《如何提高牧业产品的产量?》《如何调整结构?》。
畜牧业篇围绕2012年自治区提出的保护草原生态,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奋斗目标,怎么走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提出8个方面的问题。以基层牧民的生活为切口,对我区畜牧业发展中的新特点、新亮点、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草原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牧业基本建设和惠牧政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四大支撑的建议;科技、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四大支柱的判断,并提出了畜牧业发展要从关注发展速度、规模转变到关注质量效率的新发展观。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其系列报道的文化旅游篇以“2+8”的形式,在头版上刊发《百花争艳的文化靓丽风景线――文化旅游工作综述(上)》(2015.2.14日),《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的跨越――文化旅游工作综述(下)》(2015.2.16日)和《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之乡》《文化下乡到文化进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扎根生活的文化遗产》《承载文化意识的祭敖包》《工艺精湛的蒙古族服饰》《绿色无污染的蒙古族饮食文化》等8个特刊,对我区文化大区建设、文化强区建设和文化繁荣的风景区建设工作做了全面剖析,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思路。
教育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我区民族教育是在党的优先重点发展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照耀下发展起来的。教育篇以头版刊发的《通向未来的光明坦途――我区民族教育发展综述》和相关4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全面解读了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报道用典型、故事、亮点和数字来展示民族教育在党的优先重点发展方针政策照耀下取得的成就。
全局的综述和故事的追踪有机结合是这次大型系列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9个综述围绕畜牧业、文化旅游、教育、医药卫生、科技、法制和民生,从全区的高度做了阐述,相关的特刊则增强了综述的故事情节、典型案例、亮点描述,为有高度、深度的综述提供有广度、接地气的追踪采访事例,达到了报道的“顶天”“立地”的目的。
新形式 新范式 新成就
新常态下,党报要想扩大影响力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改进传播技巧。《今日牧区》大型系列报道是践行“走转改”的一次大行动。《今日牧区》报道的36个特刊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都有一线视角、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和亮点来说明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构新颖、版面活跃。系列报道的每个大篇是以言论、综述、故事、现象、解析、问题、判断和链接的新范式展开的。比如《文化旅游篇》由2个综述、4个言论、8个深度报道、12个故事、5个相关链接组成的。其中,综述文章把文化旅游成就全面阐述,深度报道则多角度观察文化旅游,对成绩、现象、问题等进行分析;言论文章做论证和判断,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综述和评论的结合,形成了声势,增强了报道的力度,故事、事件、亮点的呈现,给报道增添了血肉,记者的有价值的见解、思考判断成了报道的“魂”。相关链接给报道提供依据、参考和补充。
版面编辑上力求新颖,注意报眉、标题、图片的编排,内容的板块化、全套彩等,用好版面语言,使整个版面赏心悦目。尤其每个大篇的4个特刊的主标题的精准表达,4个标题相互压韵,给人以美的享受。
媒体融合时代,蒙文报人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全媒体传播。《今日牧区》系列报道在报纸刊登的时候,同时在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日报新闻客户端、内蒙古日报手机报和公众微信平台上推出。根据网络、新媒体特点和用户的需求,在网上全文刊发,手机报上发短文,微信平台上全文发综述的同时,对相关4个特刊的内容做简要介绍,提供线索和导读。全媒体报道,大大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束语
这是一次成功的“亮剑”,不仅检验了专业能力,而且还锻炼了队伍。蒙文报主动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以气势如虹的大型系列报道,大全景式呈现内蒙古牧区的新常态,发挥主流媒体的功能,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舞了人心,提高了舆论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