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6 15:20: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篇1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

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

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

型企业(见表21)。

篇2

从行业类别来看:9月末,1家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处于亏损,1家建筑行业经营状况处于亏损,3家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较同期持平。

总体来看,新订单、开工率、净利润上升情况良好,企业经营呈现向好局面。

(二)企业用工情况相对稳定,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用工数量下降

从用工数量上看,9月末,16户调查企业本季末用工数量1289人,其中:管理人员占比8%,技术员工占比10.7%,普通职工占比71.4%;聘用制员工9.6%。

篇3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07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6.7%,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私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2008年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较大幅度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口政策的调整诸多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一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外部经营环境的认识和评价,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2008年8月10日至10月15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8年度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第6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经营者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度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870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8.3%),批发和零售业(5.3%),房地产业(4.5%),建筑业(3.6%),农林牧渔业(1.4%),采矿业(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O.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住宿和餐饮业(0.6%)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地区占20.2%,西部地区占13.6%,东北地区占5.9%。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5%,中型企业占42.2%,小型企业占53.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9%,45―54岁的占42.6%,55岁及以上的占28.4%,平均年龄为49.3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1%,经济类的占33.8%,理工农医类的占22.6%,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6%,其他占14.4%。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6.8%,本科学历的占2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2%。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尤其是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出口大幅下滑,融资难度加大;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压力明显上升,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信心下降,对未来预期谨慎。

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困难和新挑战,民营企业经营者们希望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推动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希望社会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改善环境、渡过难关,以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下滑,未来预期谨慎

1、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下滑

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29.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50.6%认为“一般”,19.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骤降30.9个百分点,为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7年相比下滑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下滑显著。调查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了33.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10.3个、8.2个和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滑。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2.3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3.5和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均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橡胶、钢铁、有色等行业相对较差,认为“不佳”的与“良好”的基本持平,其中纺织业认为“不佳”的比认为“良好”的多2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用工趋于减少

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已经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9.2%和74.4%。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9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上升”,5.9%认为“持平”,3.2%认为“下降”,认

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7.7个百分点,比2007年略高O.9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97.5%认为“上升”,2.3%认为“持平”,0.2%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7.3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物料成本的上升与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本次调查了解了2008年上调成品油、电价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调查显示,9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增加,其中55.2%认为成本增加10%以内,30.2%认为成本增加10-20%,13.5%认为成本增加20%以上。

人工成本的上升则与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关系较大。调查显示,仅有3.2%的企业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没有增长”,有30.9%认为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长幅度在“10%以内”,41.1%认为增长幅度为“10―20%”,24.8%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其中,企业用工成本增长较为明显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橡胶、钢铁、通信设备等行业,超过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和“人均社保支出增加”,选择比重分别为67.7%和28.1%。

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调查显示,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增加”,44.2%认为“持平”,24.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仅多7.6个百分点,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是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2008年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出口出现下滑

受到全球经济下滑、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2.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7.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4.8%、26.4%和33.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情况,调查显示,36.3%的企业今年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19.4%的企业“持平”,44.3%的企业“下降”,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8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认为“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医药、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其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好,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虽然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明显回落,但产品出口价格略有上升。调查显示,39.5%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5.3%的企业“持平”,35.2%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明显的行业有:食品、化工、非金属、钢铁、金属制品、汽车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价格下降比重相对较大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有色金属、通信设备等,其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1%)和“要素成本上升”(81.3%),其他还有:“出口退税率下调”(43.7%)、“外需放缓”(31.4%)、“有关国家出口竞争力提升”(8.9%)、“加工贸易限制政策”(6%)和“贸易摩擦升级”(3.8%)。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橡胶等行业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民币升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受到的不利影响呈现增大趋势。本次调查设计了“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再升值5%对企业出口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调查显示,6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比200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35.1%认为“略有影响”,4.7%认为“没有影响”。

4、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58.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紧张”,38.7%认为“正常”,仅有3.1%认为“宽裕”,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55.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大型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医药、钢铁、有色等,其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

从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看,选择“企业自筹”(67.2%)的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22.3%)、“民间融资”(8%)、“企业债券”(0.3%)和“上市融资”(0.1%)。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24.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24.3%认为“比较难”,31.5%认为“有难度”,16.3%认为“不太难”,3.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5,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为2.69,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2.28和2.2,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差,总体评价值仅为2.12。

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总体评价值均不到2,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调查显示,9.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29.3%认为“不太难”,36.2%认为“有难度”,18.9%认为“比较难”,6.5%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与前两年相比提升比较明显。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总体评价值达3.22,其次是中部地区企业,总体评价值为3.12,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和2.98。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从民间渠道融资相对容易一些,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5、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心理压力明显上升

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经营状况的预计表现出比较谨慎的态度。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5.2%)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企业经营状况“不变”,30.1%预计“好转”,14.7%预计“恶化”,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仅多1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规模看,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相对较好,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行业看,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医药和通信设备等,其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5个百分点以上,而相对较差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塑料、钢铁等,其中纺织、服装和钢铁等行业预计“恶化”的比重高于预计“好转”的比重。

关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3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订货情况“低于正常”,62.2%认为“正常”或“高于正常”,比2007年下降了20.2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订货情况的预计也不乐观。调查显示,30.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订货将“增加”,37.6%预计“持平”,31.9%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与“减少”的大致相当,而2007年则是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8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未来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压力很大”,比2007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行业看,食品、纺织、医药、有色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压力相对较大。

关于对幸福的感知,调查显示,58.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很幸福”或“幸福”,比2007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34.6%认为“一般”;7%认为“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200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二、亟需提振信心、改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1、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有所下降

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以及压力的加大,使得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有所下降。从企业未来的用工计划看,调查显示,3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从业人数将“增加”,47.5%认为“持平”,19.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仅多13.3个百分点,比2007年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企业未来投资计划的紧缩也反映出企业家信心的下降。调查显示,近一半(47.2%)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32%“不变”,20.8%“减少”,“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6.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减少了31.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大型企业的投资热情相对较高,认为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假若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还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调查显示,2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不愿意”,比2003年上升了11.1个百分点;64.8%表示“愿意”,比2003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9.8%表示“无所谓”。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出现了明显下降。企业家信心的下滑对未来的投资需求和用工需求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制约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全社会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民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次调查从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调查显示,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评价较为满意,评价值为3.17,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6年的评价值。从六个不同方面的22个单项指标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均高于2006年的水平,也反映出近两年来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取得了一定改善。

从政府行政管理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和“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59、3.52和3.33,均明显高于中值3,而对“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86;与2006年相比,评价值提升比较明显的包括“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和“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等方面。

从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况”、“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6、3.57和3.45,均明显高于中值3,其中与2006年相比,对“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的评价提升较多,而对“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和“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3.09、2.96。

从基础设施条件看,企业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条件(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的评价值为3.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6年的水平。

从人力资源供应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和“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的评价值分别为2.79、2.64、2.7,虽然比2006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好,评价值为3.29,高于中值3,而对“当地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和“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2.75、2.85。

从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情况”的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也比2006年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期待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管理、推动创新,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

面对目前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提振信心、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通过内部挖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按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5%)和“增加创新投入”(69.3%),这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和增加创新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他各项依次是“引进人才”(56.4%)、“开拓国内市场”(47.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3.7%)、“更新设备”(31.8%)、“开拓国际市场”(29.8%)、“改变经营模式”(25.4%)、“减少用工”(18.3%),“投资其他行业”(16.7%)、“寻求上市”(8.4%)、“投资其他地区”(5.6%)、“股权投资或并购”(5.3%)。

虽然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及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2008年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有所下降。调查显示,4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7年“增加”,39.5%认为“持平”,12.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略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2和13.9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调查显示,69.4%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以上,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6.2%的民营企业2008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7年“增加”,41.1%认为“持平”,12.7%认为“减少”,“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6.5个百分点,但是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民营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对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充满了期待。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对于各项改革,按照选择“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5.1%)、“产权制度改革”(36.2%)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8%)。其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前两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排在第三位,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这项改革给予了相对比较积极的肯定,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这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调查显示,50.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29.7%认为“一般”,19.4%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总体评价值达到3.36,比2002年略有降低。

篇4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论文百事通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新晨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篇5

对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来说,价值并不是由当前利润所决定的,而是建筑企业在预期内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建筑企业做好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能够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转的同时,提升建筑企业自身发展效益,实现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最大意义。

1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应用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活动,同时还关系到建筑企业经营体系中的各项元素,比如资本筹集、具体建设过程等各项环节。可以说,做好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应用工作,其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经营发展。

1.1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应用的价值作用分析

在建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做好内控管理制度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价值,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完善的内控制度,其能够确保建筑企业自身资产的安全以及完整应用。其次,做好企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其能够确保会计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内容的存在与可靠性,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信息内涵。此外,应用好内部管理制度,其能够确保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并且有效增加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当然,建筑企业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的应用过程,实际上,也是建筑企业整体生产活动有效推行的基础和关键。

1.2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内涵及要素分析

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从自身潜在的风险出发,通过完善具体的操作机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管控措施,从而确保建筑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和信息完整,进而推动建筑企业经营活动高效、体系化开展。可以说,内控管理制度是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实现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所构建的管理机制。建筑企业内控机制中,包含诸多元素,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以及信息与沟通机制等。在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建筑施工活动,还是企业运行本身,都潜在诸多安全隐患,认识这一系列隐患,并将其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自身想融入,才能确保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最低,并且以动态视角来具体认知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从而确保企业经营风险能够尽可能避免。从建筑企业自身特点看,其控制环境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自身管理者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程序、政策,可以说,内控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建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了解企业自身在经营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而从建筑企业自身控制活动实施状况来看,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实现某些管理目标,所制定、实施的相应程序,比如建筑企业自身的职责分工、资产记录的把控与检查活动。当然,结合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状况,通过定期开展评估,从而确定企业能够实施完善的审计信息。

2当前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是内控管理制度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认知度。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到当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现为:首先,多数建筑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结构与体系。尽管当前建筑企业已经普遍实施了公司制,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构建与企业发展运行相匹配的管理结构。在很多建筑企业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管理控制现象,可以说企业管理流程的独立性大受影响。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监督和约束,从而大大影响了建筑企业自身的运行。其次,多数建筑企业内部未能形成健全的会计控制体系。根据相关统计,其集中表现为:最后,会计专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开展的培训活动过多流于形式,未能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相融入。当前对于企业内控管理职能发挥来说,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内控制度的应用实效。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意志更多情况下,被应用与整个内控管理活动中,从而限制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理想效果。

3完善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措施

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整个市场对建筑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做好内控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同时更能把控好建筑企业自身工程质量。而完善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就需要做到: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针对建筑企业内重大经济、人事、工程等事项,实施集体决策的执行程序。对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来说,其通常会涉及到重大工程项目和资金应用,只有实施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一个重大工程、每一分工程项目资金都能应用到实处,才能满足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当然,也要结合建筑企业中,资金沉淀量较大这一问题,设置资金结算中心,从而盘活沉淀资产,节省财务费用。其次,定期实施财产清查活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做好财产清查,能够有效加强会计核算和控制,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自身财产的具体数量进行准确、全面认知,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有效改进。结合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建筑企业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相应审计工作,从而发挥其经济监督的审计职能,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资金应用到位。最后,明确企业内部岗位权限、职责,尤其是要结合经济业务的具体事项内容,完善审批、经办、财务管理工作的专项人员配备。通过明确财务人员、会计人员、监督审批人员的职责权限,结合具体职责权限的有效划分,使得企业内部各项事业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进而使得企业内部真正形成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流程,进而确保建筑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4结语

客观上讲,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监督体系的相对缺乏,就使得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体系之间缺乏合力融入,加上信息沟通体系不畅,从而影响了企业内控管理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对于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应用,不仅包含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建筑企业体系的各个元素。内控机制,指的是企业在既定目标影响下,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现象进行控制与把控,从而确保建筑企业的最佳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宋跃荣.我国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5):94-96.

[2]李明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完善合同管理制度[J].企业技术开发,2015(16):112-113.

篇6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企业所得税是建筑业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经营发展和参与竞争存在影响,因此研究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界定与利弊

现行税法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划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方式并存,适用于不同经营状况的纳税人。征收方式的不同,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方式和税款缴纳数额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着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因此适用何种征收方式,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意义重大。

(一)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界定。查账征收是指由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根据自己的财务报表或经营情况,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额并缴纳税款的征收方式。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以如实核算,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成果,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核定征收则是指纳税人存在特定的法定情形,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并据以征收税款的征收方式。征管法明确规定了核定征收的适用情形,包括:“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以上六类情形符合其中一项,则税务机关有权按照核定应税所得率或者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核定,目前北京市主要适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方法。

(二)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关系。由于长期适用核定征收,很多建筑业纳税人有一个误解,即核定征收是企业所得税主要的征收方式。但实际情况是,从国家设置企业所得税一开始就是以查账征收为主要的征收方式。从两者关系来看,查账征收是企业所得税征收本源方式,而核定征收是针对目前部分纳税人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采取的权宜之举。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以查账征收为主、核定征收为辅的补充关系。不仅仅在我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以查账征收方式作为主要的征收方式,以核定征收方式为补充。因此,在实际税务工作中,应以查账征收为一般原则,以核定征收为例外。对于能够达到查账征收条件的纳税人,均应按照查账征收方式纳税。

(三)建筑业企业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比较分析

1、查账征收。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查账征收方式具有让纳税人自主地、民主地分担国家在行政上各种课税的功能,是一种远比核定征收更具有伦理性的收税方式”。查账征收较之核定征收,更为规范、更为科学、更加能体现纳税人纳税自主性,就建筑业而言,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查账征收能够促进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效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核定征收由于对财务会计核算要求较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进行财务健全的积极性,而查账征收对财务制度、账册设置以及原始凭证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企业建制建账、规范财务行为,使财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效益状况。

二是查账征收较核定征收更有利于企业间公平的实现。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是国家根据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实际销售利润率或者经营利润率等情况测算得出,是统一的硬性标准,因此只能代表行业的总体水平不能反映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实际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的亏损企业也要交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这显然是违反企业所得税以收益课税的设税本意和税法公平的。而查账征收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纳税,收益多多纳税、收益少少纳税、没有收益不纳税,更符合公平的要求。

三是就当前建筑业经济状况和现行税收政策而言,查账征收较核定征收企业税负要低,更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发展。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税负差异主要体现在利润率与应税所得率的比较上。核定征收是分行业确定统一的应税所得率,用收入总额乘以应税所得率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再按税率确定应纳所得税额。因此,对于利润率高于应税所得率的企业,核定征收方式能够令企业少缴税款,而对于利润率低于应税所得税率的企业,核定征收会导致企业税款增加,税负加重。目前,北京地区建筑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为9%,按照25%法定税率计算,税负率为2.25%,而就建筑业经济现状而言,大多数建筑业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是远远达不到9%的,因此,适用核定征收方式的税负水平要高于查账征收方式。

查账征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查账征收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状况和财务人员水平要求比较高,企业的纳税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经营规模较小、财务不健全的纳税人适用查账征收难度很大,若无法实现正确核算收入、成本或者取得合法的凭证,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企业所得税额,进而无法实现税款应收尽收。

2、核定征收。虽然在前文分析中核定征收较之查账征收有很多的弊端,但核定征收作为税法明确规定的一种征收方式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税款计征简便,对企业财务水平要求较低。在核定征收方式下,企业只需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者成本费用总额,即可计算出当期应纳税额,对企业财务会计及办税人员水平要求不高,同时,纳税申报程序也相对简单,方便企业申报纳税。

二是计征标准确定,促进税款征收。在企业财务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实现正确核实,很多企业存在成本混乱、多列支出的问题,核定征收方式由于对同一行业适用统一的计征标准,因此能够避免企业因无法正确计算税款而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确保税收收入的实现。

三是征管相对简易,降低基层税务机关管理压力。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同时新增税源数量大、类型多,这为企业所得税的日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征管压力日益增大。核定征收方式相对查账征收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要低,日常管理、监督、检查都相对简易,能够有效降低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管压力。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各有利弊,查账征收更符合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原理和税收公平,但要求较高,适用于财务健全、能够准确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纳税人,而核定征收作为查账征收方式的补充,相对简单易行,适合于财务不健全的企业的征管。

二、建筑业企业经营类型及财务核算分析

(一)建筑业企业经营类型。按照目前建筑业经营情况,可以将建筑企业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有资质的企业,有一定经营规模,财务相对健全,能够实现独立核算、独立纳税;二是没有资质挂靠有资质的建筑公司,非独立法人,通常以分公司形式存在,财务上不独立核算,纳入被挂靠企业统一核算,且由被挂靠企业合并后统一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三是利用分转包的形式,分包高资质等级企业在社会上承接的工程,属于独立的法人企业,以自己的名义纳税;四是既没资质又未挂靠的小建筑公司等,独立法人,但经营规模很小,财务通常很不健全。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法采取法人税制,以上四类建筑企业中,第二类企业不再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其余三个类型的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建筑行业经营的复杂性导致了各类型企业财务核算水平不一,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难度。

(二)建筑业企业财务核算的特殊性。较之一般企业,建筑业财务核算有以下特殊性:一是建筑工程周期长,完工进度和完成工作量的确定比较困难,收入确认及成本结转复杂、不易匹配;二是水泥、砖石、沙土等主要建筑材料供应者大都是个体经营性质,无法提供合法发票,能够提供发票的则材料价格显著升高,加大企业成本,同时材料数量不易计量和控制,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大都不规范;三是异地施工比较普遍,经营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建筑施工是在外地偏远地区进行,一般只派驻项目负责人并不派驻财务人员,财务核算更加困难;四是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常常垫资施工,在未获得收入的情况下按照权责发生制缴纳税款对企业负担过重,在实际中,很多企业依然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缴纳税款。

三、对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的思考

(一)依法科学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既要消除建筑企业认为核定征收是企业所得税主要征收方式的错误误解,又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既不能单纯依赖核定征收,也不能片面强调查账征收。要严格按照征管法确定的六项标准,并充分结合行业特点,依据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账簿设置或纳税申报等状况,科学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

(二)完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向查账征收方式迈进。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科学化的实现不仅依靠对企业的严格管理,更应依赖于合理的税收政策安排。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地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账簿设置、依法正确申报。

1、建立核定征收累进应税所得率制度。在应税所得率的确定上,改变现行的分行业单一比例税率方式,参照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制度,建立分行业累进应税所得率,以收入额或经营规模标准划分设置不同的应税所得率,对于经营规模大、收入高的企业制定高的应税所得率。这样将有利于扶持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企业尽快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2、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现行税法规定,核定征收企业不得享受除免税收入以外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一些符合建筑业行业特点的优惠政策,突出查账征收方式的优势,降低企业适用查账征收而带来的财务成本。

3、制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应参照房地产行业制定单独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细化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对行业普遍存在的核算难点提出处理意见,指导企业财务核算运行。

(三)强化对建筑业企业的政策辅导和征收管理。一是对建筑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和辅导,提高企业人员的税法意识,正确理解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依法纳税;二是强化建筑业征收管理。建立与建委等部门的信息联系制度,及时掌握建筑企业招标、施工、竣工等方面的信息,加大税务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反税法进行偷税漏税、虚假记账、虚假申报等问题。

综上所述,建筑业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上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应通过更加科学的政策设置和征管措施,建立“以查账征收为主导、以核定征收为辅助、两种征收方式并存”的良性发展轨道,使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互相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管理。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地方税务局税政一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篇7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篇8

一、 未完施工基本概述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未完施工所需要的财务预算必须进行合理化,工程进度都需进行详细的规划[1]。由于未完施工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施工企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未完施工是否真实以及能否获得业主的批复认可都会直接影响影响经营成果,经济效益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未完施工的过程中,合理并且完善的配套监管制度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未完施工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1)未完施工存在潜亏因素。

一个施工企业它的经营状况和建筑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未完施工部分质量有保证,且和业主的预期一样,施工完成之后,它的经营效益是可观的。由于未完施工自身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可能亏损的因素,所以施工企业经营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未完施工存在的潜亏因素主要来自于这些方面。其一,企业有时会因为决策变更工程,或者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业主没有认可,造成的索赔,这是在工程预算之外从而导致潜亏的现象。其二,由于参照标准执行效率不高,合同预先估算的总收入与实际总成本不相符,形成合同毛利情形,从而形成潜亏。

(2)未完施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

未完施工会从如下几个方面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一是,由于未完施工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潜亏因素,造成工程建筑固定资产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导致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不符合实际的现象;二是由于未完施工完成之后存在不实的现象,导致按照标准执行时也存在完工百分比不实的情形,所以导致当期收入和它实际成本不实。

三、未完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1)未完施工缺乏执行力度强的管理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对未完施工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仔细深入了解未完施工自身和外界因素,未完施工的特性往往携带相关的风险;二是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未完施工更深层次的分析,对财务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期末余额的差额上,却并未探讨和这些差额紧密相关的原因;三是管理层没有采取一些符合实际情形且能积极有效的方案来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管,而是随意发展,这使得未完施工的总量部分一直都没有削减。

(2)普遍存在未完施工缩水现象。建筑施工行业往往出现对承包人员财务不能按照预期结算、拖欠的现象,所以当期合同预算不实,是形成施工缩水的主要因素。当工程施工的期末余额超过结算时,它们之间差额以未完施工的形式所体现,这也造成账面预算比实际的花费少,也会导致未完施工的缩水形象。

(3)普遍未进行减值测试。未完施工同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实体投入的成本和实际工程需要的成本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也同业主紧密相关。由于业主对工程的不认可,从而不批复或者未完全批复从而导致结算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资产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提高,如果它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将造成资产减值损失。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对未完施工进行专门的资产减值测试。

四、构建未完施工的管理制度

(1)构建分类监管制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形成未完施工的情形,因此必须细化管理制度,根据经营时不同的风险因素,未完施工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正常跨期结算、业主滞后结算、变更待结算、索赔待结算。依据此四种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分类管理也是一种针对未完施工很好的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监管、控制未完施工的进度。

(2)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制度。首先,加强事前的管理。在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投标过程中,必须调查业主的基本情况,比如履约情况、信用等级、财务状况等。进行基本的调查之后,就可以有依据的分析此项目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合同条款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任何环节都不能忽略,合同签订一定是有效且合法的。只有事前管理制度做好了,事中、事后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事情签订的合同条款中找到法律依据,方便后续工作正常有秩序的开展。其次,强化签证责任,事中重视资料收集。在施工过程中,依照事前签订的法律合同,严格开展工程的管理,能够及时进行工程的结算,特别是针对索赔变更的工程项目,一定要重视并抓好它的签证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整的建立档案。最后,提高防范意识,事后重视坏账风险。项目完结后,应重视对还未结算的项目再一次的清理,按照合同条款,依据法律规定加强清理的力度。

(3)构建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针对各个部门职责的不同,一个企业一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且与其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未完施工的开展情况,对整个工程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其一,按照标准化的建造合同准则严格执行各项工作,避免未完施工的潜亏情形;其二,成本核算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成本必须确保它的真实及准确性;其三,由于商务管理工作也能在某种层面上严重影响未完施工,所以必须加强商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五、结语

篇9

1.顺应新会计准则是企业满足大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建筑陶瓷企业依据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增强自身财务报告的条理性,从而保证财务报告可以明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还着重加强了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管理要求,这对于已经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而言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督导作用。上市公司有义务将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公示,以保证大众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具有知情权,已经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通过进行新会计准则改革,将会更加清晰的公示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更好地保证大众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运行提供帮助。

2.顺应新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展的实际需要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密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间往来逐步频繁,这对于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若想立足于世界市场,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新会计准则相比于过往我国的会计准则,据有更加鲜明的国际化特点。建筑陶瓷企业通过依据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国际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进一步对外扩张。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建筑陶瓷企业会计所产生的影响

1.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将更加规范

新会计准则内关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的新要求,首先将会直接作用于上市建筑陶瓷企业,依据新会计准则,我国的建筑陶瓷企业将会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标准来规范自身,从而满足建筑陶瓷企业未来发展的全球化和扩张化需求。对于没有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会进一步地规范其税务工作,督促建筑陶瓷企业履行纳税职责。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新会计准则也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披露变得更为真实准确,从而帮助企业经营者正确把握自身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2.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规范细致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我国多方面学者通过对过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并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企业经营特点完成的。新会计准则相比过往的会计准则,其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细致。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逐步同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会计工作中的各个流程也将进一步的规划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发掘企业的经营优势,实现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发展。

3.收入统计将会变的更加公允

同新会计准则一同发生改变的是我国的建筑政策,当前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更加推行精装房政策。在过去,建筑陶瓷企业仅需通过同建筑工程单位直接对接,提供陶瓷材料和开设门店进行陶瓷材料零售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建筑陶瓷制品的销售。但是,在当前精装房政策下,建筑陶瓷企业还需要进行陶瓷制品的运输上门,装卸等工作,这就导致建筑陶瓷企业的收入来源变的更加复杂。除了基本的传统的预付款付款和直接付款收入方式,企业还增添了到货付款、竣工结算款和质保金等,这就使得企业的收入来源变得更加多样。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收入方式,建筑陶瓷企业都要对其进行细化管理,由此会使得建筑陶瓷企业的收入统计将会变的更加公允,从而减少企业灰色收入等不良收入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建筑陶瓷企业顺应新会计准则进行企业会计改革的有效策略

1.健全会计岗位制度

在大力推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社会要求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首先应是将自身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陶瓷企业自身必须要提高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财务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要完善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防范其因利益的诱惑而破坏企业的财务工作,为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2.建设信息化的会计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所需要完成的财务会计工作将会进一步细化,并且在数量上也会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建筑陶瓷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本,建筑陶瓷企业应当及时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企业会计体系。信息化企业会计体系首先可以极大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企业会计体系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由此便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降低企业的财务金融风险。其次,信息化会计工作体系还可以优化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从而使得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条理性。最后,信息化会计工作体系的建设仅需要建筑陶瓷企业购买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及配备数量适宜的维护及操作人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建筑陶瓷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3.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建设信息化

会计体系,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水平,熟练掌握操控信息化财务管理设备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新会计准则对建筑陶瓷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细化要求,并且融入了很多国际化的财会管理新要求,这些都需要建筑陶瓷企业通过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才能满足。因此,建筑陶瓷行业顺应新会计准则,应从全面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角度出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陶瓷企业正面临着自身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国内国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抓住这一发展趋势,顺应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会管理工作进行革新,将会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更好的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建筑陶瓷企业应当通过建设信息化财会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方法,实现对自身会计工作体系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欧债危机前景不明朗使得低迷的全球经济更加不景气。受全球经济萎缩的影响,加之内部结构失衡的原因,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也较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8.1%之后,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的经济增长趋势引起世人关注。提供有关工业活动状况的汇丰(HSBC)的采购经理指数预览值(flash PMI)预示我国经济疲软的迹象。5月24日汇丰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为48.7,低于4月份的49.3。已经连续第7个月位于警戒线以下,显示工业活动一直在趋弱。5月份时,已有铁矿石及电煤合约的中国客户寻求推迟交货甚至违约。这似乎表明,中国的钢厂、建筑工地和工厂有一些不妙的情况。从发电量、铁路货运到银行贷款,其他经济风向标也似乎表明了经济“急刹车”。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4月14日的《2012一季度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订货减少,产销量走弱,产品销售价格回落。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继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怎样才能在危机时代度过难关得以持续经营呢?稻盛和夫经营之道或许能为我国企业经营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 稻盛和夫的企业经营策略

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的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电企画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一手打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带领企业冲破了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危机,深谙危机中的经营之道和企业经营的智慧哲学。2010年又临危受命,接掌日航CEO帅印,同时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任命为内阁特别顾问。并成立“盛和塾”,以培育新时代经营者,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1.“敬天爱人”与“利他”的经营哲学

“敬天爱人”和“利他”是稻盛哲学的圭臬。“敬天爱人”是京瓷的社训,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生最为信奉的经营哲学。“敬天爱人”出自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的《西乡南洲翁遗训》,这里的“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谓“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而“爱人”,就是按人的本性做人,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这里的“爱人”就是“利他”,“利他”是做人的基本出发点,利他者自利。要从“自我本位”转向“他人本位”,以“他人”为主体,自己是服务于他人,辅助于他人的。

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利他经营”。这个“他”是指客户。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要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只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企业也就可以从中分享价值。做人应该做正确的事情,把员工放在首位,这就是稻盛和夫对“敬天爱人”的诠释。稻盛和夫相信,所谓经营只能是经营者人格的投影。因此,只要具备做人的正确的判断基准,就一定能在经营实践中有效发挥他的作用。企业的利他行为可以协调、缓解利益各方矛盾,而且可以给企业赢得更好的荣誉,建立良好的形象,增加更多的获利机会。

2.阿米巴经营法则

阿米巴又称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基于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阿米巴经营”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像自由自在的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阿米巴”虫——以各个“阿米巴”为核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全员参与经营,这样既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营头脑,又提高了员工的职业伦理和个人素质,将阿米巴塑造成一个不断挑战的创造性团队。阿米巴经营提示我们只有以最少费用换取最大销售额的绞尽脑汁的“人”的团队,这才是可以创造的无限附加值。将员工的发展放在首位,是稻盛和夫最大的秘密,也是“阿米巴经营”的最大成效。

3.十二条经营原则

稻盛和夫坚持以“将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为准则,提出了十二条经营原则。也即: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设立具体的目标;胸怀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定价决定经营;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燃起斗志;拿出勇气做事;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关爱和诚实之心待人;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十二条经营原则是稻盛和夫对自己的经营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也是稻盛先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动纲领。稻盛先生认为,经营成败取决于经营者的行动。有人说经营是一门技巧,有人讲经营是一项艺术,这类说法当然都有它一面之理。从经营十二条看,经营与经营者的人格、意志、精神力之间的关系更大。与其说经营是技巧,是艺术,不如说经营更是一种哲学。

4.六项精进

篇11

控制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然而建筑产品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建设环节多(包括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设备材料采购等)、建设过程长(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开始,直至竣工交用,并且到保修期满,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产品成本形成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随着设计的变更和各种条件的变化,直至工程竣工结算、业主签证,才能最终确定产品成本)等问题,通常导致产品成本失控。

1.2拖欠施工工程款严重

虽然建筑市场规模扩大,但是往往建设资金有较大缺口。业主拖欠施工工程款和勘察、设计及监理费用问题比较严重。

1.3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监管机构监督不到位,加之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民营建筑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企业及社会的重大损失。

二、民营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集权的财务组织结构

1.1实施会计全员委派制。由于建筑产品地域分布广泛,不便于总部监督,因此在财务组织上更适于采取集权管理的战略,实施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在这一制度下,总会计师由董事会任命,各分子单位的财务经理由总会计师直接委派,财务经理再直接任免各工程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可以依法大胆地抵制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而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事实证明有关企业经营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企业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整合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企业的管理制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如从管理层级看,可分为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和公司作业管理制度四个层次;从制度管理范围看,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从制度管理功能看,可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指南、实施细则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框架应该以管理层级为主,以管理范围和管理功能为辅进行设计。

1.3将财务管理职能独立出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因其管理范围广,管理内容复杂,通常都作为独立的部门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效率。通常,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委托审计的规章、制度等;对集团经济活动开展事前、事中审计,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融资及管理资金,对集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监督,为企业经营决策提出建议;负责集团及各级控股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对财务委派人员的业务进行管理等。

2.开展有效的资产管理。

2.1成立内部银行,充分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由于建筑企业的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施工方便,企业会设立很多银行账户,而每个账户中沉淀的资金如果集中起来数量会很惊人。因此,如果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将外部银行结算、信贷、代收、代支等职能引入集团内部,则可在企业内部统一调剂、融通资金的运用,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此外,还可将集中起来的闲散资金进行短期无风险投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效益。而且,整合后内部银行,统一结算办法、统一银行账号、统一对外开具发票的整体会计核算,能真实反映各核算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往来关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对分、子公司有效监督、考核、控制。

2.2实行资产有偿使用,明确经济责任。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占用公司大量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有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并不计入各项产品的成本,这会导致虚增利润,同时也使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将各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都按一定标准收取资产占用费,则既可以促进下属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又能体现谁投资谁获益的利益分配原则,保障集团总公司的应得利益。

篇12

由于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各房屋建筑施工单位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风险与挑战。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推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1.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1.1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内容

经营管理主要是指按照企业经营目标对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进行有效调整的内部管理活动。建筑工程管里主要是指从房屋建筑工程的立项起,经过工程招标、规划、设计、施工等整个过程管理,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并顺利完成。在进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企业的精英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工作人员;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等。然后,再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2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经营管理体制。只有形成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出经营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宏观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企业在项目中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企业动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平稳、快速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来。

2.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房屋建筑工程体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在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拥有功能齐全的管理机构和执行部门,才能够对建筑工程实现科学地分工,才能够明确职责和权利。目前,不少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缩减施工开支,缺乏健全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如未设立专门的工程管理部门、经营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确等,以上情况都无法保证经营管理的合理进行,还会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造成一定的损害。

2.2缺乏系统的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正在逐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并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但部分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单纯的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对经营管理制度敷衍应付,并没有将它们贯彻落实到实处,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制度形式化,无法保障工程经营管理的力度。

2.3缺乏科学的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建筑施工的行业模式是以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该模式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是由于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模式,施工效率偏低,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由于工程施工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实现对施工中人、财、物、机械的统筹管理,最终造成了大量资源被闲置或浪费,难以提升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深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改革

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前提就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建立。因此,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增强其竞争和效益意识;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对企业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地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最后,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

由于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规模大、分项或单项工程多的特点,其对协作性、系统性要求较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施工单位应当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旨在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细化和责任分配,强化用人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保障施工项目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总结

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现状中虽然存在着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工程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深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等措施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以提升施工单位施工的效率,保障施工质量,从而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建筑行业竞争中保持这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1财务分析的作用

1.1财务分析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指导方向

当今社会企业高速发展,很多公司都推出多元化产品。那么管理者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经营者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并结合国家政策、市场行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合理抉择对公司最有利的生产经营方针。

1.2财务分析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

企业每天资金运动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财务报表经过加工、整理、剖析形成财务分析,企业经营者能够通过财务分析找出经营中的薄弱点,采取对应措施,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3财务分析有助于考核企业经营者绩效

一家企业效益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企业的经营者息息相关的。所谓企业的经营者,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老板,而是指公司的整体经营团队。如何衡量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出的价值,靠的是绩效考核方式。目前通行的绩效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KPI、OKR等。虽然考核方式繁多,但是它们都需要各种考核数据进行评估和衡量。这些考核数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财务分析得出的数据。根据绩效考核的时间设定,月度、季度、年度指标,财务通过分析该时间段内的相关数据,如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根据绩效考核方针提供数据,让企业经营者一目了然的知道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情况,从而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来作出相关的调整,并制定下一步经营方向。这样既可以在企业经营良好的情况下,指导企业强化良性管理,又可以在企业经营遇到困境的时候,及时地发现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支撑绩效考核,改善企业管理,正是财务分析所提供的支持。如果没有财务分析,就算有其他信息帮助分析,有可能数据不够准确,模模糊糊,不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无法对企业管理考核提供帮助,绩效考核形同虚设,这就别说能帮助企业管理,甚至有可能让企业管理变成一盘散沙。

2财务分析服务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责任心存在局限性

国家已于2017年11月5日起取消会计从业证,财务就业已无门槛,大量人员进入财务就业市场,导致一定时期内财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从未从事过会计工作的,仅跟身边的会计学了几天便匆匆上岗,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企业想招聘既有经验,又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困难。企业只能被迫降低任职资格,录用略懂财务的人员。会计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对于编制会计分录、核算成本等日常工作都存在问题,又何谈财务分析。财务人员业务理念陈旧、工作态度不求上进,认为有份工作就可以,殊不知财务工作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2019年以来新的财务政策不断出现令人应接不暇,将制造业等行业原有16%增值税税率降为13%,将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现行10%税率降为9%,保持6%一档税率不变。如果财务工作只是一直使用过去的知识,不梳理公司发展的现状,不能使公司有长远规划,这将会使公司遭受无法计量的潜在损失。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欠缺,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要求可靠性,对于第一手资料没有严格把关。例如现实中,业务部门报销差旅费,应当核实单据的合理性,招待费是否超标准,的士费报销的时间是否吻合,对于同产品同型号采购部门采购产品是否跟市价相差悬殊,报销时财务部门是否逐一核对等,只有从日常报销管理中控制好,才有利于进一步的财务分析。

2.2企业管理层轻财务重业务

目前,许许多多的小型公司老板出身于业务领域,因此,老板日常的重心常常放在业务部门,始终以为只有业务部门管理好,公司才有利可图,却忽视财务,对于财务人员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的财务分析报表,经营管理者只是不屑一顾地搁置一旁,财务人员哪来的动力继续提高改进。久而久之,财务人员便失去了信心,对于财务分析只是敷衍行事。公司每年加薪加酬,每次都是业务部门优先,财务部门薪水上涨非常有限,有时甚至是擦肩而过。老板总以为,业务部门经常出差,汗流浃背的十分辛苦,公司的销售业绩也是业务部门的功劳,而财务部人员每天呆在办公室,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只是每天对着电脑跟数据打交道,又不能给公司创造任何价值。

2.3财务分析数据成为纸上谈兵

每月财务部门组织各部门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对于标注的超过预警值数据,各部门并没有深入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每月老问题反反复复出现,财务分析已失去意义。公司缺乏执行力,财务部势力单薄,财务分析成了摆设,没有全员剖析问题,提出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每天各部门只是喊着空口号,没有付出任何实际行动。

2.4财务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未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财务部门仅制定了日常报销制度,财务分析方法过于简单,只是运用了比较分析法,未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未深入研究指标之间的钩稽关系,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

3财务分析服务企业经营决策的改进对策

3.1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

首先公司制定相关的薪酬体系,同时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财务人员给予奖励;其次公司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学习业务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实行末尾淘汰制。财务人员应居安思危,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每周制定学习计划,紧跟时展的步伐。财务部门是个小家庭,要时刻营造和谐环境,对于专业水平薄弱的财会人员给予多帮扶。同时财务部岗位最好定期轮岗,让每个财务人员都知道公司的业务流程,接触不同的岗位更能激发财务人员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增强公司管理层财务意识

公司老板应高度重视财务分析,不难发现,很多大型公司乃至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因为公司所有发生的经营业务的状况都体现在报表上,如果老板忽视报表分析,仍以自己心目中的数据为尺度,那公司发展将不会长远,例如一套56头餐具成本。管理者与销售员见客户接单,产品的报价,以为只发生了人工费、材料费,往往会漏掉发生的水电费、机器设备的折旧费、房租费等间接费用。实际一个订单接下来,只是保本经营,因此老板应该有财务意识,重视分析的每条批注。只有老板充分重视报表分析,公司的各部门的管理层们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管理,全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3财务分析数据充分与绩效考核挂钩

财务分析犹如公司的体检表,所有的经营情况都一目了然地反映在报表分析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财务分析可以衡量绩效的完成情况,但许多公司经常更换管理者,所以造成有的管理者为了突出自己的业绩,作出短期利益行为,而违背了公司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规划,造成了揠苗助长的行为。所以对于管理者的考核,除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当期经营状况,还应当特别重点分析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成长能力的贡献,从而全面地对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和奖惩。再高效的财务分析也只能揭示企业经营状况,不能直接进行改善,只有管理者根据发生的问题,总结分析制定改善措施,并立即执行,企业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司发展道路才能更长远。

3.4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财务分析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