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发展前景

国际贸易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4:49: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际贸易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际贸易发展前景

篇1

一、网络经济概述

(一)网络经济的含义

网络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资本运营和电脑网络为基础,通过金融与电子手段把无形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地转化为商品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它将对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国民经济基础全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其本身不仅包括网络技术的产业化,也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网络化,是网络产业化的总和,这是从经济角度对未来社会创新与发展状况的一种整体性描述。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动作的经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网络经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和虚拟直接见面,从而消除了时空的距离,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生产和消费的统一,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网上商务活动。

2、网络经济具有知识化特征。知识是网络经济中一项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支撑网络经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工业经济形态相比,在网络经济形态中知识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经济增长因素,而且还成为支柱性的生产要素,成为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网络经济具有创新化的特征。创新是网络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发动机,是网络经济的灵魂。在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融合为技术支撑的网络经济中,技术和知识的存量改变加快,新颖性很快就趋于消失,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落后的技术将很快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大小将完全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国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4、经济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在网络经济中,发达的电信网络、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活动,已经使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中间环节被大大地削减,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正在空前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

5、网络经济具有风险性特征。网络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网络技术具有极大的挥发性和泡经济特征,一旦消费者淘汰信息网络技术产品的速度呈现减慢的趋势,这一产业的利润就会减缓,支撑网络经济得以出现和发展的研究和开发经费也会相应削减。如果进入这种恶性循环或经济泡中网络经济将会迅速跌落。

6、网络经济具有数字化经济的特征。电子信息降低了时空距离造成的磨擦系数并且产生了“正反馈规律――边际消费效应递增”。越用越想用边际供给成本递减、越生产越便宜,网络经济中扩张成本接近于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随即增长,网络经济可以突破三维时空的诸多限制提高生产力。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新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形成

网络经济的直接、高效、交互性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缔造了一种现代化的贸易服务方式。网络改变了在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商务活动场所,市场从一个现实的空间转化到一个虚拟的空间中,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贸易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了一个统一的交易空间。同时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新的国际贸易商务模式――电子商务

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一个全新的商务手段――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从广义上看,是指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Internet(互联网)所进行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如今,电子商务正悄悄改变着原有的国际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式。首先,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交易工具,实现了“无纸贸易”。据统计,在传统国际贸易中,每做成一笔贸易大约需要30份书面单据和文件。电子商务使整个贸易环节完全通过网络来完成。其次,电子商务使得电子货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方式。电子货币支付方式的主要形式有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再次,国际贸易管理实现电子化,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已采用的有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网上申领发放许可证、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等。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一国可以利用较低价格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在网络经济中,全球各经济实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可得性增强,建立在国家之间的资本和技术不能轻易流动的假定之下的传统贸易理论受到挑战。在网络经济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一个全球的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信息技术使得技术数字化,从而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很快地扩散,发展中国家较容易得到技术,这种优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使大量的产品生产和工作机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迅速传播,通用型技术的采用,使得传统产业中劳动大大减少,产品成本的劳动比重的降低,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有可能重新占据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网络经济有可能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改变原有的在国际贸易中可获得的比较利益。

(四)国际贸易出现了虚拟公司这种经营主体

互联网正逐步把世界各地连接成为一个高速信息网,世界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了地球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间的信息、资本和物资流动,再加上技术开发和商品化周期的缩短,从而大大增加了客户在市场中的选择余地,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众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通过现代通信技术相互连接,组成了公司群体网络,希望能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跨国公司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各组成公司在资本上仍相互独立,但它们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完成单个公司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五)新的国际贸易产品的加入

在网络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的范畴。首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际信息贸易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出现。其次,信息技术商品,包括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通讯等。而且信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逐渐成为主导产品。另外,信息本身也正在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再次,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获取技术的机会增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国际技术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国际技术贸易总额大大增长。

三、我国网络贸易发展的障碍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网络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外贸易方面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贸易的企业还很少,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方面的障碍

一是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的质量差,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密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不足,其中尤以“网络管理”和“资费水平”的问题最为突出;二是企业对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还不够迫切,企业信息化普及率低,信息化的进程比较缓慢;三是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社会化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四是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网上支付难以实现;五是INTERNET中文传输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贸易”方面的障碍

改革开放将近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按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贸易条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也仅停留在劳务输出阶段,这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结构“软化”趋势不一致。

(三)“人才”方面的障碍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网络经济的必要保障。美国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的,与美国相比,我国网络技术人才相对较少,从网络硬件的建设到网络公司的建设都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再加上缺乏培养和吸引人才合理机制,仅有的少数人才也纷纷外流。因此,人才已成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面对网络经济的出现,以及在电子商务影响下贸易手段与贸易规则的不断改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应充分认识到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从我国的情况看,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运用还是一个新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快速发展电子贸易才能占据主动地位。从目前看,我国国际贸易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对外贸易提供全新的运行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我国近年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很远,再加上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较高,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应该重点应加快国内骨干网的建设,扩大各互联网的国际出入口,扩充网络互联容量,加速建设高速宽带互联网,提高网络效率。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将信息网络延伸至广大的农村地区。

(二)加强外贸企业信息化程度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企业应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企业应加大力度建设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抓紧建设企业内部网及外部网,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面对目前国内网络人才外流严重的现状,企业还应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引进一批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懂得运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并在如何留住人才问题上动一番脑筋,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

国际贸易与其他的商贸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涉及的单位以及相关业务很多。如整个交易过程中涉及海关、银行、保险、运输、商检等,因此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实现,是在以上这些部门都实现电子化的基础上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目前,网络经济本身在发展中,也有许多障碍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是尽善尽美,如网络结算、网络安全、网络贸易仲裁等,这些都会影响网络贸易的效率。然而,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将为国际贸易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前景。

(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需要对网上交易行为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以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培育市场,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环境,以利于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冯鹏志.网络经济的涵义、特征与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2001(5).

2、王英利,袁正.网络经济的优势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12).

3、王亚平.网络经济发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0(9).

篇2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篇3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方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实现,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实现能源的转变利用,还要对现有的可利用的能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争取实现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模式转变。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下,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革新,以及深入的探究创新的技术,实现全球化经济的顺利转型。将经济的增长同社会的发展相互结合,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的正常运行。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积极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由于全球普遍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低碳经济以及成为各国推崇的全新积极发展模式,需要国际范围内的力量共同努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低碳经济发展至今,以及广泛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所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肯定,促使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低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际贸易机构也将对低碳产业技术进行引进和应用,不断开发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依然以第二产业的加工型贸易为主导,众所周知,这种方式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进程,实现国际贸易形式的转型和更新。最后,低碳经济注重绿色发展,国际贸易走低碳发展道路,可以有效减少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自身的消极影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影响力。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2.碳标签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越来越明显,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而是已经上升到关乎企业发展存亡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低碳标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开始推广,碳标签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壁垒,如果绿色经济不达标,碳排放达不到其国内要求,国际贸易将无法进行。所谓碳标签就是说将产品从原材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整个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要在产品的标签上用量化的形式标示出来,以这种形式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相关产品的碳信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将碳标签进行推广,例如法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在各大商场中也能够看到贴有碳标签的商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以及对贸易出口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低碳经济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重视对低碳商品的关注,排斥高碳经济的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碳标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进口商品来说,更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3.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结构格局及发展方式

有关环境的国际会议召开的越发频繁,足见环境问题在国际中的举足轻重地位,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低碳经济势必将改变国际贸易的结构。在电子科技和新能源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力争通过低碳经济来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稍微落后,新科技、新能源经济发展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日益重要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因此造成格局的转变。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国际合作的方式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已经形成了政策制度的约束,绿色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重点,想要抓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机遇必须改变发展方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要求。在这样的共同目标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模式与贸易格局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格局和地区贸易格局两个方面。首先是低碳经济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随着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的兴起,当然会使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贸易比重上升,而传统的资源性商品及化石能源等趋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在低碳经济的观念下,高排放、高污染的商品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是排斥的状态,因此就促使了新能源贸易比重的上升而传统能源比重降低的现状。其次是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出现与全球经济的倡导将会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继高碳经济之后他们可能更早的意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变化,或许已经完成了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或是处在正在转变的过程中。而无论是处于何种状态他们都已做好了转变的准备,而且具备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这样的条件将会有助于发达国家处在竞争优势的地位。而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使得他们的经济得以发展,但是面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国家没有先进的技术及产品能够做出及时的转变。高碳经济的产品在现行的贸易交易中又被限制,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4.低碳经济将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在低碳经济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碳减排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变期贸易发展模式,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发展国家致力于在国际贸易中输出低碳技术和其成熟的管理,而发展中国家则侧重生产,对本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国际贸易对低碳减排的标准的坚持,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建立的低碳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必将会在未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和改变。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标准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国际贸易的地位将在本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如果提过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尚未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统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将低碳经济形成政策性文件,作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引,让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中。因为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贸易趋势,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全球化格局的影响,参与低碳经济标准的制定,明确标准的利弊,在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针对本国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避免将自身陷入陷阱。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进行,与国际技术进行合作,改变本国高碳经济的经济模式,不断的与国际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理念,是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更是挑战,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2.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没有技术支持,低碳经济将无法站稳脚跟,无法形成规模,所以想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开展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整个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低碳经济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将成为国际贸易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低碳经济贸易模式的形成需要国际相互的配合与资源的共享。低碳技术在成为炙手可热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必然会受到各国的关注,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运用先进技术给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来改变现状,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水平与脚步。国际贸易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会促进国际贸易间低碳贸易的进行,促进国际贸易间更好的合作。

3.加强合作,重视国际间的协同发展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以我们国家为例,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里,经济发展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对我们国家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国家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已经世界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国家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贸易中低碳标准对我们的冲击,确定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进而确保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国际贸易的形成依赖于各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国际之间的合作,实现国际经济整体环境的转变离不开各国之间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先进技术的缺乏会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仅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得以顺利的转型,也能够帮助本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关注于低碳出行等观念以深入人心。国际化低碳经济贸易的提出体现了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提出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贸易壁垒的变化等。而面对国际贸易这一新的模式,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国际间共同配合、协作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并将低碳技术进行不断地推广和应用,实现国际间的合作,才能使得国际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得以全球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君茹.“低碳”对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第八期,P09-P12.

篇4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7年2月以美国次贷市场金融危机为导火索,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金融系统崩坏、企业倒闭、货币贬值、失业率持续攀高、进出口额锐减、国家债务剧增等问题陆续出现。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被削弱,经济危机看似已告一段落,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是否可以认为全球经济已经回暖?其实不然。纵观全局,各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颓势,虽然全球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欧盟各国、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发展速度迟滞,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后危机时代。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趋缓及其成因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圈的一员,也不例外。中国外贸业,尤其是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12月,商务部外贸司表示“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2012年3月,单一个月,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行动多达七起。海关公布的货物贸易数据分析,2012年4月出口收汇率为83.55%,较3月的90.37%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出口收汇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的对外贸易恶化。由此可见,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外贸经济结构,正面临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全球直接投资的规模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欧盟国家鼓励制造产业回归;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并无明显优势。

二是各国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但扩张的速度和程度将低于上一轮经济周期水平。根据IMF 4月的全球经济最新展望,2012年与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5%与4.1%,低于2010年的5.3%以及2011年的3.9%。

三是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其客观必然性。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力量明显上升,1998年至2004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仅为427亿美元,而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36亿美元;1991年至2004年间,年均FDI规模为367亿美元,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FDI规模上升至1649亿美元。在该种发展态势下,针对中国的壁垒增加首当其冲。

三、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有序开展,在政府“调结构、促平衡、保增长”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目标由高增长转向逐步企稳。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和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出口贸易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出口增速势将继续放缓。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健发展。

1.构建全球市场战略,开拓多元出口贸易市场

中国进出口贸易作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美各国出口的依存度过大,这使得中国在欧盟债务高压和美国经济持续颓靡的形势下发展速度日益放缓。因此,中国应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稳固欧美出口份额的前提下,开拓多元化外贸市场,寻求新型贸易伙伴。建立全球贸易市场发展战略,利用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优势,大力开拓拉美、南亚、非洲、土耳其等市场,增加贸易渠道,拓宽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开拓具有替代性的进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2.利用政府政策,有效化解国际贸易摩擦

后经济危机时代,作为中国商品重要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目前美国和欧盟失业率已超过或逼近10%,就业形势严峻。短期内难免抑制消费,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改变这些国家轻储蓄、重消费的传统生活观念,进而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另一方面,基于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欧美国家的出口保护将会更加严格,贸易摩擦势必增多。对此,政府应积极利用好出台的针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帮扶服务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高度重视贸易摩擦重大案件的应对工作,完善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和贸易救助措施等手段保卫我国产业的安全;二是合理运用风险分析和研判手段,对输美的重点商品重点分析,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积极预防和防范风险;三是密切关注研究美方的新动态新规则,及时将规则的变化通知企业;四是积极引导企业针对今后有可能增加的对美贸易纠纷或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申诉制裁案件开展合理申诉和应对;五是借鉴国外经验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其与政府各显其能共同规范市场;加强行业内以及相关协会中的沟通,相互协作、配合,积极研究对策;六是引导和帮扶企业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绕道出口战略,合理规避贸易风险。

3.深化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后经济危机时代带给企业挑战,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调整。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成就,技术创新不足。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然以丰富人力资源为国际竞争优势,从事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和进出口贸易。我国巨大部分出口贸易仍处于出口产业链最低端,缺乏竞争优势。

这要求一方面我国必须深化产业结构改革,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转人力资源优势为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自由品牌建设,建立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名牌战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自有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国际产品。此外,企业自身还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纵向改革和行业间横向并购和整改,提高企业实力和行业集中度,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总之,为迎接后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深化产业改革,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和知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出口企业应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面临的风险,化危机转为机遇,实现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亚龙,“论品牌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3期.

[2] 王有光,“从出口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现代经济,2008年第3期.

[3] 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5月刊.

[4] 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5] 李硕雅,“国际经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蚌埠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胡求光、李洪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3期.

篇5

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优势竞争,资源竞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国之间的贸易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范围,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着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四是企业资源情况;五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场定位和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篇6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经济全面增长,各国贸易手段逐渐增多,贸易策略更加具有时代性。同时,政府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大,尤其在某新型行业更加显著。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性挑战,无疑压力会明显增加,但是在面对挑战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新的经济模式所创造的各种机遇,制定前瞻本文由收集整理性的贸易策略,与时俱进地转变本国外贸增长方式,如果这一策略能够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效实施,必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做出显著的贡献。

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体制转化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体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贡献作用的手段是贸易往来,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有了贸易的顺畅往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无疑能同时增长。换句话说,国际上贸易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发展国际经营与贸易,必将引起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明显,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从高新企业技术团队的专业素养到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能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困境中的存活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国际经济范畴涉及不同国家之间企业发展模式以及对本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竞争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国内企业内部,在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政策导向下,本国企业已逐渐被纳入国际企业的竞争中,面对新型企业竞争模式,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结合本企业国际贸易的策略,稳步进入广阔的外部市场。同时,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根据本国现状,把这项决策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从科技创新角度讲,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当国民经济增加的同时,国际上同类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使得竞争意识逐渐加强,意识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具备竞争意识的企业,才能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的投资发展,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更重要的是能在根本上促使企业团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科技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具体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模式多元化

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企业营销团队的业务素养已经得到了切实提高,生产型企业在传统技术贸易的基础上已经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贸易。从根本上说是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对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因为各国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率先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变,最终会通过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体现出来。

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网络技术对国际贸易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模式的多元化首先从网络信息时代开始,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所以,未来社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形式的多元化,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化、规范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下进行,也是体现人类社会全面了解自然、有效利用资源的价值体现,自然经济的增长是国际经济增长的雏形,只有人类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健康的国际经济体系,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化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满足人类的道德水准、符合正常的科学规律。同样,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则,通过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定,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部分企业的投机倒把给经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以下案例说明经济贸易规则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篇8

(1)有利于贸易成本的降低。电子商务降低贸易成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贸易活动的成本来看,利用电子平台进行贸易,减少了传统贸易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实物贸易中所需要的各种凭证和手续。其次,降低了贸易信息成本。

(2)提升贸易交往的效率。利用电子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员工主要就是通过对不同平台资源的获得与处理来解决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管理者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决策资源,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做出各种贸易决定。

(3)为贸易交往提供了更宽裕的时间。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贸易交往受到时间条件的哏制,因为实体交易模式往往受到店铺经营时间的约束,只能在制定的时间限度内进行贸易交往。电子商务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点,网络交易可以24小时在线完成,贸易双方可以灵活的选择交易时间。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加快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的二大优势就是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从而促进国际分工。电子商务使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和洽谈,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并且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使国际分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减轻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市场,为贸易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国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创造很多新的贸易形势,如网上授课,电子杂志、信息交换等。此外,传统的商务通过有形的货物运输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则对其进行了有效地补充,在此基础上实施电子支付、电子资讯等辅助手段,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进一步发展。

(3)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联系客户,充分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并创造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3.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应对在电子商务兴起的环境下,要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对我国的贸易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虽然己经兴起,但是从整体来看并不成气候,我国的贸易经济并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契机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当前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贸易环境。建立发展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的引导,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方案,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各个细节工作,有效利用资源,才能使我国的电子商务成规模、成气候的发展。

(2)培养国际’贸易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国际经济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对人才的水平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些贸易交往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些语言能力。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我们的国际贸易中所欠缺的,要使得电子商务能够为我们所用,就必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国际贸易的交往水平。

(3)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改革当前的企业管理模式。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对交易方式带来了改变,更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模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无疑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企业必须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围绕电子商务这一个核心,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也更好的为电子商务服务。

篇9

我国自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以来,跨境贸易结算量迅猛发展。试点初期全年结算量仅36亿元,2011年范围扩大至全国后全年结算量为2.08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57678%。截至2014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累计达到3.2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同时,其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0.03%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26.25%。

二、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国际借鉴

(一)美元经验借鉴

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占40%左右,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也超过半数之多。两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均在助推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美元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可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重现,然而美元的路程也为我们揭示了成为跨境贸易结算主要货币的基础条件。

1.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国际结算货币的基础。美元经验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从美元崛起的历程来看,国际货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货币。因此,无论是19世纪的英镑还是20世纪的美元,都说明跨境贸易主导货币都是由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提供的。

2.发达的金融体系是维持美元国际货币的保障。美国在一战前就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元真正替代英镑成为世界核心货币却是随着美国金融深化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经济实力基本具备的条件下,完善的金融市场能为需求者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从而促进该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使用比例。

(二)日元经验借鉴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GDP年均增速高达9%,与当今中国十分相似,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日元国际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但迄今为止,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与美元和欧元相比,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极其微小,日元远没有获得与日本经济相应的地位。日元国际化作为一个失败的案列,其国际化历程中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1.日本政府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日本政府未主动构建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国际化战略。面对日元全球化的市场需求,日本政府从最初的消极抵制,转变为迫于美国对日元升值压力而采取的零散且不成体系的应对措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才开始提出日元亚洲化战略,但此时日本的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却早已发生了变化。

2.金融市场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为保护国内金融市场,日本政府实施的是内外分段的国际化金融改革:封闭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欧洲日元市场和东京离岸市场,此种方式与日元国际市场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严重阻碍了日元国际化进程。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才开始认识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但此时的改革已错过日元国际化的最佳时机。

3.日本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在进口结构方面,日本作为资源匮乏型国家,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占比约50%。按照国际惯例,初级品和国际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进行计价结算,日本的进口结构决定了日元在进口贸易结算上的弱势。在出口结构方面,日本作为出口主导国,出口对象多集中在欧美国家,而美国进口的产品80%均以美元进行结算。

4.日元汇率波动剧烈频繁。日元汇率的频繁大幅波动导致日元无法广泛用于国际结算领域,在1971年至21世纪初的40多年中,日本年均汇率波幅大于10%的年份超过30年,波幅大于20%的年份超过13年。日元曾出现过一年升值40%以及三年内贬值100%的记录。日元汇率的大起大落致使贸易伙伴甚至是日本本国企业都避免选择日元进行结算。

(三)马克经验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到欧元诞生期间,马克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第二大币种,地位仅次于美元。在马克国际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和随之而来的货币升值压力,与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环境有类似之处。但马克顺利完成了升值过程,带来了与日元升值完全不同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1.稳定的货币价值。马克的币值稳定包括对内价值的稳定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对内价值的稳定表现为自其投入流通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低通胀率。在马克使用的50多年间,通胀率多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为美国同期的二分之一。马克对外价值的稳定表现为战后汇率稳中有升。在马克实行浮动利率的26年间,除1981-1985年、1997-1998年这7年马克对美元出现短暂贬值外,其他年份都是升值过程。马克汇率的稳中有升,使其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形象。

2.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1974年,在马克汇率升值的过程中,德国政府面临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取一的选择。为维护国内物价的稳定,德国政府坚决地奉行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顺利发展,没有因为汇率的升值问题而受到伤害。1987年,美国为维护美元稳定,要求德国降低利率,德国表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政府无权干涉,没有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宏观建议

(一)持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经济实力是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坚实基础。美元、日元和马克成为主要结算货币时,本国经济占全球百分比分别为51.3%、9.18%和5.27%。2013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为12%,已具备结算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但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上述国家人均GDP为全球平均GDP的4倍左右,我国人均GDP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66倍。因此,我国应继续提升经济总规模和人均规模水平。

(二)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性

结合日元汇率大幅波动和马克币值稳定的国际经验可以看出,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汇率升值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过快升值、波动过猛,从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汇率升值问题并非不可化解,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和把控:

1.采取缓慢渐进的方式来调整汇率。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币升值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相适应,缓慢渐进的调整方式能有效避免人民币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或贬值。2009-2014年间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渐进发展,最大波幅仅为-2.6%,平均波幅-1.09%。

2.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德国经验表明,一国在面临货币升值压力时,在坚决维护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合理的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开放并不会破坏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坚决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不能依附于国际大国的意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应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形势自主制定政策,不受政府的干预和影响。

(三)逐步建立健全金融市场

1.逐步开放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自由兑换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发展的一大阻碍。从中长期来看,逐步实现资本项下的可兑换,才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稳步发展的要务:一要逐步放宽限制条件,以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提升境外机构对内投资积极性,从而引导人民币回流境内。二要在加强政府监管水平、适合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放宽条件,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业务规模。三要通过拓宽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地域、增加债券发行量和债券品种,逐步满足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需求。

2.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为人民币境外投资的主要渠道,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通过鼓励人民币债券证券和其他人民币金融产品在境外市场的挂牌和流通,增加境外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二要通过建立境外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形成机制,逐步拓展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三要因地制宜地发挥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几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不同作用。

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我国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在利率形成机制方面,应努力发挥人民币市场基准利率对市场的定价能力,通过境外人民币的交易流通,形成和世界市场接轨的人民币利率,逐步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形成机制,努力协调好市场与政府间关系,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采取多种风险监控方法进行检测,防止汇率大幅波动。

(四)优化进口出口贸易结构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81—02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的一系列对外贸易数字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一系列的真实数据也反映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问题,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等。总之,在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这条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始终未得到普遍的承认

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受到市场经济体的普遍认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同时也能够使进出口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对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自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起,我国就被认定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尽管在之后的数年内有包括新西兰、东盟十国、几内亚等共计七十多个国家先后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总的形势仍然不太乐观,因为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以亚非拉国家居多,发达国家为数不多,只占到承认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世界大部分经济体认可的情况下,当我国与他国发生贸易纠纷,特别是面对外国的反倾销案件时,问题是相当麻烦的,它将使我国遭遇严重的不公平待遇。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主要在于这个国家对贸易的控制程度,如果按这一标准的话,我国早已经就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因为我国仍进行价格控制、垄断经营只是极少数的几种产品,这些产品都关系到国计民生,绝大多数产品的贸易和价格还是由市场配置决定,完全开放,所以,非市场因素在我国也是几乎不存在的。显然,按照《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标准,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因素是不存在的,我国的经济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已经是既定事实,然而,出于我国当初我国《入世议定书》谈判结果确定我国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缘故,在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生纠纷时,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规则仍被允许。这样一来,贸易争端的发生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受影响最大的则是我们的对外贸易。

(二)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加,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2012年3月24日,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并且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七年之久。与此同时,不断翻新的贸易摩擦形式,不断扩大的所涉及的产业,不断增加的发起国别等已经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不断走向复杂化,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巨大影响。

尽管到了2012年,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好像仍旧没有消失,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复杂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在我国已经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愈演愈烈。在2012年,我国所遭受的贸易摩擦增长势头更猛,自年初以来,我们已经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涉案金额高达22.8亿美元,同比更是增长了80%。

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已经提醒我国,在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我国是遭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同时统计数据也惊人地显示,在最近的12个月时间里,由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就遭遇了高达100项的贸易保护措施,然而倘若由2008年算起,直至今日,我国出口产品所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已累计高达600项,由此,如今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严重不合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凭借自身劳动力充足且低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了十分丰厚的利润。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与劳动成本的迅速提高,原来以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的老路已经不能再继续走下去。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大于一般贸易出口的状况已经不能再维持,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模式才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转变的方向。对于我国出口的众多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较低的附加值,抗危机能力弱,出口商品竞争力不能突出于市场。对于这样的产品,它们的价格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弹性大。因此,在关键时刻,要它们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在通往贸易强国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四)我国的知识产权亟须得到保护

篇11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4-0035-05 收稿日期:2008-01-16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与东盟作为世界上开放程度较高的两个发展中的经济体系,彼此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会随着双方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断加强。2000~2005年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增长幅度较高,东盟和欧盟等跨国经济体系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逐年增大(保健云,2008)。中国与东盟是亚太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大规模经济体。东盟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国和亚洲平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全球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之一,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开放条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1970~2003年间,东盟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高于中国、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2000年达到约100.25%。1970~2003年间,中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阶段,从2000年开始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在1970~1987年之间中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低于东盟、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1998~1999年间,则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较为接近。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为学术界所关注,已经有相关研究文献发表。一些中文文献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蔡鹏鸿,2005;王磊荣等,2005;侯铁珊等,2005;王丽荣,2005;江虹,2005;保建云,2008),一些英文文献则关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安排与一体化发展问题(Hiro Lee,David Roland-Holst and Dominique van der Mensbmgghe,2004;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Zhaoyong Zhang et al,1996;Chen Jie,1994)。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二、中国与东盟北部四国、南部六国对外贸易增长比较分析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都存在着贸易关系,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是随着经济转型中国民经济发展而逐渐提高的。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摆脱1966~1976年十年“”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152.59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4165.93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6.58倍,商品与服务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104.5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01.88亿美元,增长了44.04倍,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额从1978年的111.0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277.34亿美元,增加了38.51倍。东盟地区北部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地理区位方面与中国较为接近,都属于转型中的发展中经济体。但东盟北部四国属于东盟各国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东盟地区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较大。中国与东盟北部四国、南部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东盟北部四国中,越南的出口贸易额最大,增长速度也较快,南部六国中,新加坡的出口贸易额最大,增长速度也较快。越南和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较为紧密。东盟10国中,北部地区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入东盟时间较晚。与中国地理区位较为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转型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南部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为东盟的最早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但与中国的地理区位较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北部地区的发展中的转型国家,还是南部地区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贸易额都不断增长,如图2、3所示。

其次,随着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东盟各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在东盟北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经济转型国家中,越南的进口贸易额最高,增长也较快,从1996年的100.3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87.58亿美元。在东盟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六国中,新加坡的进口贸易额最高,除了1998年后2001年出现负增长外,从1996年的1238.9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0.967亿美元。

简言之,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增长,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东盟北部地区四国和南部地区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差异,北部四国中的越南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南部六国中新加坡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前景

中国和东盟作为亚太地区人口规模最多,覆盖国家数量最多,经济活动地域空间范围最广的大规模开放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双边贸易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2003~2004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和泰国的贸易量最大,但中国与各国之间贸易量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在东盟各国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占较高比重,如表1所示。

(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东盟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双边贸易存在不断扩大趋势

2004~2005年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保持相对稳定,日本的贸易地位在下降,欧盟的贸易地位在上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东盟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存在上升的潜力和空间。事实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始终保持增长势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额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从2004年的10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4亿美元。

(三)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一系列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与贸易投资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还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及其相关制度安排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早期收获”计划的付诸实施。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质性的谈判首先从“早期收获”计划开始。二是中泰签署水果、蔬菜协议,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在“早期收获”计划框架内签署了取消水果、蔬菜关税协议,并于同年10月1日起付诸实施;三是签署货物贸易和争端解决机制两项重要协议;“早期收获”计划付诸实施后,双方接着就有关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指需适当加以保护的产品)的降税模式(即高税率和低税率的商品如何分阶段降税)进行谈判,至2004年6月基本达成一致:四是降税计划全面启动,在中国举办中国与东盟博览会:五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开始服务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的谈判。

总之,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与多边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与东盟之问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东盟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双边贸易存在不断扩大趋势。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一系列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贸易投资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还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以来,双边和多边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需要妥善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表现出长期的不平衡性,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加了产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且后者的增速高于前者。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贸易逆差为76.3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64.1亿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亿美元。2005年1~7月,中国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中,东盟国家占了3席,分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中国对这三国的贸易逆差总计达119.1亿美元。广东作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和2004年每年逆差已连续超过110亿美元(陆建人,2005)。如何改变贸易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和东盟双边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农产品贸易摩擦与冲突

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农业发展,甚至加重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性日益显露。“早期收获”计划所列的570个税号都为农副产品,降税已从2004年1月1日开始。中国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已呈下降趋势。例如,2003年广东省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为2.2亿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5.1%;而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达5.5亿美元,大幅增长41.4%,逆差达3.3亿美元。2004年广东向东盟出口蔬菜、水果、水海产品等农产品为2.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仅22.7%,自东盟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大米、水果等农产品达9.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6.3%,逆差进一步扩大到7亿美元。“中泰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的实施,已给中国蔬菜水果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中泰果蔬零关税实施一年来,中方此项贸易逆差达3.5亿美元,占同期双边果蔬进出口总额的71%。泰国热带水果出口到中国口岸价格总体下降,泰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热带水果对中国出口大幅增加,已使广西等地的果农收入减少。但泰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马铃薯、洋葱、大蒜等协议内产品仍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外的进口需缴纳较高关税,这制约了在这些产品上有优势的云南、广西两省区对泰国的出口。如何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敏感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摩擦风险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受到某些重要、大宗产品贸易增长波动的较大冲击,对中国某些产业发展造成实质性损损害,甚至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敏感产品关税还没有大幅度下降,但像大米、橡胶等敏感产品不可能长期用高关税来保护。如果大幅降税,必然产生消极影响效应。以天然橡胶为例,中国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占国产总量的70%。但海南省天然橡胶生产成本较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同要贵一倍多。泰国产橡胶成本每吨仅人民币3000元~4000元,而海南产的要9000元。这主要是由于海南省产胶企业的负担重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海南橡胶根本没有竞争力。另外,东盟产天然橡胶质量也比海南的高,在中国市场销路很不错。一旦取消关税,其销

量必将猛增。海南10万名胶农的生计将面临生死考验。大米也存在类似问题。关税下降后,中国产品将大量进人东盟市场。这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华人的忧虑。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敏感性商品、大宗商品贸易中消极影响,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另一问题。

(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来自区域内部与外部的非贸易和非经济因素的干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受到区域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东盟区域内部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相互投资规模也不大,与NAFTA、EU等有世界影响的自由贸易区差距很大,这限制了CAFTA对本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和东盟双方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东盟成员的经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区域内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自由贸易区效益的发挥。如何协调好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防止区域外部势力对双边贸易的不当干预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面临的任务。

总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过程中面临着贸易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农产品贸易摩擦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敏感产品与大宗产品贸易摩擦、区域外部势力对双边贸易的不当干预等多方面的问题。

篇12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78-01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作为一对特殊的矛盾,尽管它们表面上长期处于对立的位置,但从本质上和长远的利益来看,双方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而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也促成了绿色壁垒①的出现。环境保护是为了人类有一个可靠而安全的生存空间,自由贸易是为了我们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存。

一、自由贸易给环境保护带来的机遇

1.有助于我国环保意识的加强。虽然WTO各成员方设置环境措施依据的环境标准、使用的评估方法等存在不少差异,而且很难统一,但WTO在环境保护上无疑可以使环保意识从地区走向全球。1991年在GATT历史上发生了第一起涉及环境问题的贸易争端――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海豚、金枪鱼案。1996年,美国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海龟,又引发了印度等四国联合诉美国海龟――海虾案。WTO对这两个案例的处理结果显示了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已开始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抵制。WTO环境规则对国际市场影响相当大,使得对环境有益,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和设备将日益占领市场,对环境有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和设备将受到各种限制,会丧失竞争力而被淘汰。显然,中国要发展,必须适应国际市场这一变化,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有助于带动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和市场的兴起。绿色消费热也的确使企业对绿色产品趋之若鹜,2009年3月,APP(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宣布顺利完成了“碳足迹”评估项目,这是中国造纸业的首例。众多跨国公司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向外界宣传自己的环保和公益行动。环境保护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已经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的竞争力。在WTO的环境规则的影响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使得各国环保投资额不断增加,环保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热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加入WTO,国内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只能顺应这一绿色潮流,迎头赶上、抓住时机,开辟广阔的市场,才不会永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有助于我国外贸产品结构的进一步规范调整。风行全球的绿色浪潮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使那些不利于资源再生、环保和生态平衡的有关一系列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长,有助于我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随着环保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深,有关引进环保技术、环保工艺及环保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也越来越宽松,很多国家还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进口这类技术和设备。显然,这也是高环境标准在市场准入方面带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给自由贸易给带来的挑战

1.环境保护对产品成本及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对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问题在短时期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因此,高环境标准的推行必然会牵涉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测。出口产品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接受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这样,出口产品的各种费用将会大幅度上升,出口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等过程中因添加了环保因素提高了自身的直接成本投入。例如: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传统出口优势为产品低价位,但近年来为应对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欧盟的绿色壁垒,相关企业实施许多绿色化措施,使得纺织品服装的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销售价格相应提升,原来的低价出口竞争优势明显受到消弱。

2.环境标准对市场准入的消极影响。 以进口产品采取的环境标准过低为由实施限制措施。进口国往往认为来自实施较低环境标准国家的低成本产品时在进行“生态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的获取了竞争优势,严重威胁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②。有些国家在对进口商品作出高环境标准的同时,其本国产品可以不符合统一环保规定。最典型的例子如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作出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其国内生产商可以逐步达到标准,但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该项规定生效时立即达到。这种内外有别、带有明显歧视性的市场准入措施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为了保护其本国环境,而在于保护期国内汽油生产商的竞争优势。

3.影响我国的贸易关系。近年来,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渐增多。我国作为WTO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也不可避免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三、结语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均具有突出的国际性、广阔的影响面,为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面对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消除冲突。环境保护的理念应贯彻到国际贸易的全部环节中,使绿色成为可持续发展法制下国际贸易的基调,使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以协调。

注释:

①“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服务直接或间接加以限制的贸易手段和措施。

②钟筱红,张志勋,徐芳.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7.

参考文献:

篇13

全球化的变暖,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而由于各个国家低碳能源技术的不同,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率的不同。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能源利用率高,发展中国家技术相比较落后,低碳能源利用率低。发展中国家要想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就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改变贸易发展模式,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增长自身的经济利益。

2.拓展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碳金融的发展。碳金融包括所有与碳有关的金融贸易活动和金融制度。碳金融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碳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排碳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分配作为基础。在低碳经济环境影响下,碳金融的发展,带动了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含义。因此说,只有拓展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才能提高碳金融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贸易发展战略

1.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

开发利用新能源,改革排碳技术是低碳创新技术的主要目的。从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水平看,低碳技术的主要工作是依据低碳标准推动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从实际出发,大力提倡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重视对新能源的利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进先进科学的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改变生活环境,协调统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

2.转变出口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传统的出口方式是集资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高技术商品出口少,因此,要想转变我国的出口方式,就必须不断的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发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扶持,给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低碳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调整低碳产业的结构,促进发展。

3.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由于低碳经济背景的影响,促使国际贸易规则发生了改变。要想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就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我国的出口贸易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保护低碳经济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