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能源循环利用

能源循环利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4:4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能源循环利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能源循环利用

篇1

(一)能源供求数量矛盾突出

我国能源的产量非常大,但增速在放缓。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能源产量36亿吨标准煤,产量非常大。2001至2014年,我国能源产量较上年增速分别是:0.34%、2.21%、3.19%、8.99%、9.10%、3.13%、5.01%、7.93%、6.87%、11.12%、15.60%、14.09%、6.00%和6.39%。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5年,能源产量增速在上升,2006至2014年增速在放缓,整体而言,能源产量增速非常不平稳,增幅波动非常厉害,不连贯。另外,我国能源需求量非常大,供求矛盾突出。以2012年为例,2012年我国每天能源消费量为966.2万端标准煤,如果按照一年365天进行计算,一年需要耗费35.27亿吨标准煤,如果按照366天核算,需要耗费35.36亿吨,而2012年我国能源总产量为35.11亿吨,因此,供求量相差0.16亿吨。实际上,在这部分生产量中包含了我国从国外进口能源加工而成的量。从我国能源进出口的比例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82亿吨,出口量为243.2万吨;煤进口量为2.88亿吨,出口量为928万吨;成品油进口量为3982万吨,出口量为2427万吨。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能源贸易以进口为主导。能源的大量进口凸显出我国能源生产供应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二)能源结构矛盾突出

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供给结构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矛盾。从能源的生产比例来说(如表1),2000年我国煤炭占比68.5%,石油占比22.0%,天然气占比2.2%,一次性电力等企业能源占比7.3%,而2014年国煤炭占比66.0%,石油占17.1%,天然气占比5.7%,一次性电力等企业能源占比11.2%。虽然天然气、电力以及其他能源消费比例上升,但煤炭一直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从发展装机容量构成看,太阳能和风电的装机容量虽然占比上升较快,但火力发电依然是发电装机容量的主体。

供给结构矛盾还体现在石油过于依赖进口。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1月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石油表现消费量(当年生产力和净进口量的和)超过了5.18亿吨,其中全面石油净进口量约3.08亿吨,同比增长5.7%,占石油表现消费总量的59.5%,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9.5%,较2013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在天然气方面,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9%,其中进口量为5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5%,对外依存度上升至32.2%。可以看出,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我国对外依存度依然保持上升趋势。

(三)能源生产过程污染问题严重

煤炭、石油等多种能源的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煤炭开采过程的废气主要有甲烷、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我国每年矿井开采排放甲烷量超过70亿立方米,占世界甲烷排放总量额30%左右。相对于煤炭利用的废气废物回收情况,煤炭开采的废气回收处理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只有5%左右的废气被处理,其他95%的废气都会排放在大气中。煤炭开采过程中经常回遇到煤矸石自然的现象,其自然过程中会排除大量气体。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矸石煤矿1500多个,累计量超过30亿吨,其自然的概率超过了40%。煤矸石自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性废气。近年来,我国对洗煤的需求逐渐上升,原煤入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煤泥水进入地表,从而对地表形成重要污染、据调查显示,我国因洗煤会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包括石油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含油污水污染;石油在开产和生产过程中还会导致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并生成光学污染烟雾,这些烟雾会破坏臭氧层形成温室效应,同时会产生致癌物;另外石油开采会产出大量的废渣,这些废渣含油多种有毒物质,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堆放土壤或污染低下源,直接侵害人类健康。

二、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利用强度大幅度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能源生产的问题反映我国供给的质量,而能源的利用问题反映了我国能源的消费问题。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弹性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1980年至2006年我国能耗强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至今,我国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2009年下降了1.9%左右;2010年下降了3.5%左右;2011年下降了1.9%左右;2012年下降了3.6%左右;2013年下降了3.7%左右;2014年下降了4.8%左右。虽然能耗强度在不断下降,但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创造了全球GDP的12.3%,能源消费占了全球总量的21.5%。201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3.8倍,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单位产品能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效率问题。据IEA统计,我国普通钢、水泥、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要分比国际最先进的国家分别高出50%、60%和33%。

(二)我国能源消费弹性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处于发达国家水平。能源消费弹性是能源消费增长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能够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能源,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大,也说明经济增长的能源利用效率越低。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在0.4左右,一般不超过0.5。目前欠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能源消费弹性在1左右。我国能源消费弹性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至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4、0.7、0.99、1.62、1.67、1.19、0.76、0.61、0.31、0.53、0.69、0.77、0.51、0.48、和0.3。2003年至2005年弹性系数都大于1,其他年份我国整体的能源消费弹性大于0.5,显著要大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国能源消费效率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三)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36.3%,比发达国家低10%左右,差距非常大。根据能耗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倒U型曲线,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而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能源消耗强度会逐渐下降。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耗强度在不断下降,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因此能耗利用效率处于上升阶段。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例高达60%以上,远高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0%左右。与印度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是因为印度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服务业,其服务业的比重也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我国能耗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

(四)能源利用过程污染排放严重

从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的利用效率低为50%左右,而我国的利用效率为36%,因此能源中大部分是不能被利用的,实际上即使能源利用效率很高,其也会排放大量的废物废气。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能源。煤炭的主体是碳、氢、氧,占95%左右。煤化的程度越深,碳含量就越高,氢、氧的含量就越低。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而是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溢出。煤炭中含量硫、磷、氟、氯和砷等等有害成分。煤炭燃烧后,会排放出大量含有硫、磷、氟、氯和砷等有害化合物质于空气和土地中。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民间取暖和家庭炉灶。直接燃烧属于高能耗低效燃烧方式,并且废气的处理不足,会导致其向空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大量煤炭的燃烧是形成中国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煤炭在生产和利用之间的空间差距很大,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长距离运输导致运输过程中引起了大量的煤尘污染,这不仅导致煤炭大量流失,也严重污染了煤运沿线周边的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国煤炭运输平均运距约80KM,而因煤炭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煤尘超过1000万吨。另外,油类能源的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废气。以汽车为例可以分析出油类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目前我国机动车主要使用两种能源,汽油和柴油。汽油在常温下是一种透明液体,很难溶解于水,易燃,因此成为世界重要的能源。汽油在使用过程中会是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铅或酸的化合物等多种有毒物质。同时汽油在不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会挥发,而挥发的气体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急性中毒。在车辆密集的大城市中,空气中50% 左右的污染物来自于汽车的排气或者直接挥发所致。柴油在环保上质量比汽油品质要低,其燃烧效率较低,排放的废气越多,带来的污染性更大。

三、 我国能源资源实现循环再利用的主要途径

(一)能源资源开发的循环再利用

能源资源开发的循环再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能源的高效开发,以提高能源开发效率,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源在生产过程中有浪费,在利用过程中浪费,而在开发过程中本身也存在浪费,这主要是因为技术有限。以煤炭开发为例,在一个大煤矿中,煤炭的开采率一般不足30%:一方面一些煤炭含量低的即使开发出来也不能利用,另一方面很多煤炭资源虽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已经可以利用,但因为开发技术不足而导致不能开发出来使用。对此,只能不断优化煤炭利用和开发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空气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其开发和利用可以不断循环。但我国清洁能源利用的比例依然比较低,煤炭等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技术不足:一方面开发成本高,很多消费者从经济程度考虑不会采用;另一方面利用范围较窄,不能广泛应用到家庭以及工业生产中,这是限制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重要因素。以太阳能为例,现在主要应用于热水器、路灯等发热发光设备,利用范围较窄,空气能、风能主要应用于小规模发电。

(二)能源利用的再循环利用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6%,相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因此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有64%的被浪费。这些被浪费的能源主要源于以下方面:一是能源的利用设备不足。从工业锅炉而言,我国煤炭在工业锅炉的使用效率为60%,而国外达到了20%,其他的煤炭为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导致煤炭不能彻底被燃烧带来浪费,同时也会增加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排放。油类燃烧设备对油类的利用效率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我国国产汽车普遍油耗较大,而日本汽车燃耗较少。虽然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不断创新,并且着重在节能减排上创新,但目前我国的创新水平依然不足,在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是我国被浪费能源没有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再循环,能源被大量浪费后应该通过创新技术进行回收,然后实现能源物质的再次利用。对此,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在日本,能源的自给率不到20%,但是其早在1991年就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与《容器包装分类再商品化法》,实现EPR系统,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尽可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与循环利用,并建立各种类型的废物垃圾处理企业。我国也有企业在研究能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如四川达兴能源公司在2015年3月实施的脱硫液循环利用技改项目日前取得成功,但该项技术还没有进行推广。

(三)能源生产过程的再循环利用

玉门市因为石油开采而导致开采的石油废物堆积,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环境和土壤质量,威胁了区域居民的身体健康。但是如果发展循环经济,将其中的有害物质和有利物质进行回收处理,全部转变为有利物质,那么石油开采工业将成为玉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和优势产业。俄罗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大量开采石油,但并没有形成我国玉门市这样的废物累积的城市。这说明不是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没有着力去实现的问题。实际上,我国已经有部分区域也在着力推进能源的循环使用。如在我国府谷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该区域创新了煤炭循环利用的新型清洁能源产品“兰炭”。“府谷煤”经低温干馏后,其固态产物“兰炭”具有高固定性、高化学活性等特点,以其低廉的价格,广泛用于高耗能的电石行业、铁合金行业,经再加工可制优质冶金型焦,降低能耗,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液体产物低温焦油接近国外低芳烃原油,轻油含量高,加氢可制成石脑油、采油及改制沥青;气态产物煤气,因加热方式不同组分不同,因而利用方式方法不同,或是作城镇生活用气,或是发电,或是用于生产甲醇。可以看出府谷煤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不同的成分实现了煤炭的循环利用。

(四)能源废物废气可以再循环利用

废气废物可以进行再循环,这是因为废气废物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后变成有用的物质,然后供消费者使用。无论是个体消费者还是企业消费者,在进行能源消费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废气废物,这些废气废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直接对环境形成恶劣影响,但如果能够创新一种方式,改变其影响的方向,那么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物质,这就是废气废物的再循环使用。在青钢的生产中就在着力实现这一目标。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青钢董家口厂区,有一个青钢循环经济配套项目,由中机国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和青岛钢铁集团合资建设,总投资21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2亿元,占地245亩,主要为青钢提供生产用电、用热,兼顾周边地区的生产及生活用热。其利用的原理是,钢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气体和热水,对此,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生产钢铁的同时将煤炭热能转变成为电力和热水。据统计,项目投产后,可以实现对外供电10亿度,约占青钢总用电量的60%,对外提供500t/h蒸汽和7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的热水,该项目正常运行发电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万吨。不仅填补了董家口经济区无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的空白,还将创建国内钢铁行业高水平节能减排、废弃能源高效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能为青钢和合资公司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可将青钢打造成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示范单位和董家口经济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中心。因此可以看出,能源使用后产生的各种物质是可以进行再次循环使用的。

参考文献:

[1]张海龙.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牛庆静. 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篇2

1谈心谈话环节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1概念范畴不同

心理咨询是指具备专门心理学知识的从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其目的是要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运用到的是心理学的方法。

谈心谈话在比赛环节中,采取现场抽题,辅导员根据题目要求,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由工作人员进行简单配合,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1.2求助者身份不同

心理咨询是对心理失常的人进行的一种咨询和帮助,通常都是由求助者主动求助,或者在他人的带领下求助,并且根据主诉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咨询目标、咨询方案,通常需要多次咨询以达到目标。

而谈心谈话环节中的对象通常为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等,主要分为辅导员主动约谈学生和学生主动求助辅导员,会在题目中有所体现。

1.3时间、方案不同

心理咨询通常会在来访者初次咨询时,根据来访者的问题、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通常每次咨询时间为半个小时,需要进行多次咨询。

而谈心谈话在比赛环节中,要求在六分钟内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解决,对辅导员的问题归纳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现场把控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2谈心谈话环节与辅导员谈心工作的区别

谈心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教育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方法,通过科学的手段运用到谈心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谈心谈话环节中,一般是救火式的谈话,又称为“问题解决”型谈话,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针对学生主动反映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其二,单个学生或学生群体已经出现错误行为或错误思想,辅导员不得不找其谈话,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另外,辅导员的日常谈心工作中,对学生的背景了解都比较全面,也可以通过班干部、宿舍同学、好友的其他关系从侧面了解问题,而在比赛环节中,背景只是在材料中简单描述,因此选手也可利用材料适当设定简单条件,以便谈话顺利进行。

第三,日常谈心工作往往没有时间限制,可根据具体问题决定谈话时间的长短和次数,但是在比赛环节中,选手只有6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展示,在这6分钟内,需要有问题阐明、教育引导、建议方案等,还要做好最后的结束环节。所以在比赛中,更考验辅导员对问题的把握、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引导等各方面的能力。

3心理咨询技能在谈心谈话环节中的应用

3.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取得较好咨询效果的基础。而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给咨询师提出了应重视双方情感沟通与密切配合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即“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谈心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中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就要求辅导员在谈话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接纳、尊重的;同时做到真实可信,并在谈话的过程中做到热情、周到;学会共情,做到积极关注,对学生积极的观点进行及时的鼓励,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被理解,从而有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

而在比赛中,更是要求选手能够尽快与谈话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谈话对象才能够在更加安全、宽松、和谐的氛围内将自己的问题阐述清楚,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选手所提出的建议及问题解决的方案才更能够被接受,产生良好的谈心效果。

3.2心理咨询技巧在谈心环节中的应用

3.2.1参与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在谈心谈话中,应用心理咨询中的参与性技术,有助于辅导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分析,从而澄清问题,有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问题的本质。对辅导员工作而言,有指导意义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提问、重复与鼓励、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技术。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7页)

比赛中,在谈心的开始阶段,首先要采用倾听技术,并穿插使用鼓励、情感反应等技术,比如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或者“那你一定感到很难过吧”帮助建立良好的谈心关系;通过提问技术,减少使用“是不是”“能不能”等封闭式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对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可以这样询问“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开心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与思考,使辅导员掌握更多信息,在随后的谈话中可以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

参与性技术的使用,主要能够帮助辅导员与学生快速建立良好的谈心关系,以保证谈心的顺利进行,并能够让谈心对象主动阐述更多自己的困惑、问题、诉求等,这为之后的问题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2影响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影响性技术主要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咨询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并迅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面质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技术和自我开放技术等,进一步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辅导员可以通过面质技术对学生表示同情、理解,又要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激励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做到更全面了解自己;另外,辅导员可以依据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指导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可以说:“我有个建议,你愿意试试看吗”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出决定,自愿做出改变;还可以将个人的情感、经验等于学生进行分享,以个人经历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篇3

二、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节能效益

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节能量计算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年发电量计算的节标煤量,二是企业依统计要求上报的当年能源消费量,三是各行业的具体指标,如水泥行业吨熟料发电量等。由于计算节能量统计口径不同,因此计算结果差别较大。以工业生产系统加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实施前后的实际消耗电量差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经济效益较易实践。在传统实践中,火电厂与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节能量/效益分别采用不同的煤电折算系数,即火电厂1KWh煤电折算系数为0.35kg标煤/KWh(等价系数),而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1KWh煤电折算系数为0.1229kg标煤/KWh(当量系数),因此同一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节能量采用等价系数和当量系数,计算结果有近2.85倍差异(表1)。

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企业不宜用等价折算系数计算节能量(节标煤折成实物原煤并按原煤购入结算价计算)。以水泥厂为例,由水泥厂不是发电厂,余热自备发电站所发电量仅是并网但未上网出售,没有相应发电产值,仅体现为在加装了余热自备发电站后窑系统和自备发电站作为一个完整系统,从电网减少了外购电量。根据能源消费量统计原则,“在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为避免重复计算应扣除二次能源的产出量和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量”,其含义是水泥厂由于加装余热自备发电站少消耗相应电力,使购入总电量减少,因此不应按火电厂的等价煤电折算系数计算水泥厂的节能量。水泥厂的节能量计算只能按减少消费电力即采用当量折算系数进行计算(表1)。

三、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经济效益

企业计算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经济收益,应按加装了自备电厂后工业系统和自备电厂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实际减少外购电量乘以当地的外购电价进行核算。若当地下网电价为0.6元/KWh,则对应的经济收益如表1所示。

四、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运行方式

据统计,国内目前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运行方式普遍采用“并网不上网”的方式进行运行。以水泥余热发电站为例,一般水泥余热发电系统的“并网不上网”实质是一种“内部并网”,即在水泥厂内部供配电网线路上通过电缆直接连接(余热发电机组容量占全厂总变压器容量低于25%),与电力部门的外部电网有空间距离,且所发电量全部由水泥厂自用,即所发电量不能传输到电力部门管理的外部电网上。实际“并网不上网”中的“并网”仅指“设备”,即发电机及发电设备与电力系统间存在物理连接;“不上网”是指严格禁止自备电站发电机组所发电量外送,即不通过电力系统向用户传送和销售。

五、结论

综上所述,工业生产中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在实际运行中,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节能量应按自备电站的净发电量和当量煤电折算系数进行核算;(2)对外报告的节能效益应与企业能源购入消费库存统计相一致的当量折算系数进行核算;(3)设计院在编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的可研报告时,应按当量折算系数核算节能量,避免产生误导,使项目的节能效益变得较为显著;(4)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几乎都采用“并网不上网”的运行方式。企业自备电厂若未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必须同时缴纳政府性基金、附加费和自备电厂系统备用费;企业自备电厂若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也必须缴纳自备电厂系统备用费。

参考文献:

篇4

1 引言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但其高速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紧张和污染负荷加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贯彻循环经济思想能最大效率发挥循环经济的作用,因此将循环经济纳入到钢铁项目环评中并加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环评的质量,是未来环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1-2]。我国目前项目环评中并未系统的反映出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某钢铁联合项目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2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 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采用以清洁生产为主的资源与能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与措施,拓展企业的功能,使其除具有钢铁生产功能外,还具有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实现资源与能源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如图1。

2.2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目标

(1)形成年产铁306万吨、钢(坯)320万吨、钢材3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包括棒材、大盘卷和线材;

(2) 能源消耗降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综合能耗达到653tce/t钢;NOx、SO2、废水及烟(粉)尘达标排放;

(3)新水耗量为4.2 m3/t钢(不含热电厂),生产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热电厂)。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废物资源化,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效果

3.1减量化技术和措施

主要是对原料场、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热轧、自备电站等各工序所采用的工艺与措施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物耗与能耗的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措施,使之从源头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循环经济的下一步实施创造条件。

3.2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3.2.1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如表1。

表1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途径 单位:104t/a

由表1可知: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工序内循环、工序间循环和社会循环理念[3-4],使项目投产后的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最终实现铁素和非铁素资源利用率均为100%的目标。

3.2.2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程度减少新水取用水量,并尽可能延长生产过程中水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

(1)工序内部串接用水

铁前各工序存在生产杂用新水以及除尘等低质用水,收集杂用优质排水经物理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低质用水系统;焦化工序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串接用于二次利用水系统;炼钢设备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连铸浊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利用;热轧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热轧直接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使用。

(2)工序外部串接用水

焦化废水采用生化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转炉焖渣、高炉冲渣和焦炉湿熄焦(干熄焦检修期间使用)系统等处。

(3)污水再生利用

全厂各工序生产排水和生活污水经有组织收集后全部送厂内污水综合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回用水质要求后进入厂区供水管网,供各生产工序使用,以替代部分补充新水,节约水资源。

采取上述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生产新水取水量为4.2 m3/t钢(不含电厂),再生回用水量2.6m3/t,废水排放量为0.17m3/t,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电厂)。

3.3能源循环利用途径

全厂二次能源循环利用主要包括煤气、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

(1)煤气回收与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煤气产生量60.42亿m3,折合标煤94.35万t,除少量漏损外,全部回收利用,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72.64%。

全厂煤气产量的73.12%用于生产系统,如供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等生产工序利用;23.79%用于热电厂发电,0.28%的煤气(民用焦炉气)外供市区民用。

(2)余热回收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各生产工序回收余热蒸汽量为52.41万t/a,折合标煤6.76万t,除供工序内部使用外,多余蒸汽供其他生产和公辅工序利用。全部回收利用的余热能源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6.69%。

全厂还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低温余热,如高炉冲渣热水、焦化初冷低温热水,经换热后可作为厂区采暖、洗浴和社区居民采暖等的热源,这部分的余热利用将视企业建成投产后余热能源的多少和供应范围拟定具体循环利用措施。

(3)利用余能发电

利用全厂富余煤气,建设热电联产装置,高炉、焦炉和转炉混合煤气利用率达26.8%。全厂余能、余热自发电装机容量达104MW,自发电比例达到46%,可大幅减少企业外购能源量。

采取上述能源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全厂各种煤气、余压、余热副产二次能源利用总量为101.11万t标准煤,全部回用于生产系统,占企业自耗能源总量的48.39%;全厂利用余压、余热和富余煤气发电量7.48亿kWh,占全厂总用电量的46%;全厂各生产工序配有完整节能措施,使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53kgce/t,可比能耗达到647kgce/t,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篇5

随着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废纸循环利用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的废纸回收率从1990年的33.5%提高到了2008年的58.3%。我国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也逐年提高,废纸回收率从1980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39.5%[1]。

废纸循环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纸处置量和木材等自然资源消耗,但同时需要成本支出,例如废纸收运、分类、运输、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已对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净效益提出了质疑。奈杰尔等[2]认为,由于废纸回收、分类、利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废纸循环利用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污染排放问题,综合来说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原生纤维的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森林资源项目负责人斯特恩教授也指出,“废纸循环利用显然是有利的,但应该有一个限度”[3]。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成本与效益,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芬恩韦登和艾克瓦尔[4]对废旧纸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焚烧处理进行了生命周期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循环利用过程的能耗较小。卢志玉[5]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废纸不同处理方法的温室效应,指出与焚烧处理相比,废纸填埋处理产生的温室效应较大。赵会芳等[6]发现与木材制浆造纸相比,废纸再生利用在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经济评价方面,亚瑟[7]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材制浆造纸的企业成本进行了比较,认为废纸制浆造纸最高可节约生产成本110美元/吨。可见,当前围绕废纸循环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废纸的循环利用与其他处理方式之间的环境影响的不同和企业成本的不同,对废纸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实物收益与成本,进一步通过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得到货币化度量的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探究社会最优标准下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

2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界定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下的循环水平,此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效益相等。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识别与货币化度量,是研究废弃物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基础。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首先构建与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基本功能相同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然后以参照系统为对照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出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概括来讲,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分别指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多消耗或者节约的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2.1 参照系统的选择

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具有处理废纸和生成造纸纤维两项基本功能,此处选择具有这两项基本功能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假定废纸循环利用替代的纤维原料类型为木浆(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效益时,通常对废纸循环利用与木浆造纸进行比较,如芬恩韦登、艾克瓦尔、赵会芳、方程冉、张建英),替代的废纸处理方式为填埋,即设定参照系统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共同构成。根据我国普遍采用的工艺流程,将两个系统的工艺环节细化为:

(1)废纸循环利用系统[8]:“废纸分类收集(或收集分类)→运输→碎浆、疏解→筛选、净化→打浆→抄纸→涂布→成纸”;

(2)参照系统: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构成,其中:

①废纸填埋子系统[9]:“生活垃圾收集(含未回收废纸)→运输→填埋”;②木浆造纸子系统[8]:“木材采伐→运输→备料→蒸煮→漂白→抄纸→涂布→成纸”。

从工艺流程和物料平衡的角度来看,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差别主要在于制浆过程,之后的“抄纸→涂布→成纸”过程基本一致,为简化分析将这些基本相同的环节划在分析系统之外。经过简化、合并后的两个系统对照如图1所示。

图1 废纸循环利用系统与参照系统的主要环节比较

2.2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参照系统为基准,从各个环节入手识别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因改变废纸处置方式(以填埋为对照)以及替代某些类型的原生纤维(以木材为对照)而减少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而社会成本则是相对于废纸的填埋处理方式而言,为实现废纸循环利用需要额外增加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具体来说,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主要来自于三个环节的对比:(1)废纸收运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增加了废纸分类工作,从而增加了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但在废纸收运环节,循环利用与填埋两种方式的自然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大体相同[10],可以认为该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2)制浆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节约了环境资源和资本的使用。(3)木材采运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这两个环节仅存在于参照系统,因此,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可以节约资源的使用。同时,由于废纸运输与木材运输对环境资源使用差别不大[11],因此可以假定木材采运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废纸循环利用在各个环节对三类资源使用的影响见表1。

此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木材采运环节节省的资源主要包括资本与劳动力。由于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省的木材成本时,可以认为木材的市场价格包括了采运环节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因此木材采运环节节省成本的效益不再单独分析。

通过合并处理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进一步确定为:社会效益包括 制浆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节约的三类资源使用的价值;社会成本则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3 我国废纸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实证分析

3.1 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的定量分析

在废纸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处理的废纸量与生成的纤维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地,消耗废纸1.25吨可生成1吨废纸浆[12]。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即生成1吨纸浆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加。一般地,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随着废纸循环利用量的上升而下降,但是由于数据资料限制难以得到这一函数关系,因此假定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不随废纸循环利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即边际社会效益固定。从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

3.1.1 环境资源影响及其货币化度量

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各个环节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主要包括:(1)废纸收集与运输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2)木材获取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3)制浆阶段,包括纤维原料、各种化学药品、水、能源的使用及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4)废纸填埋阶段,包括和的排放。根据前文界定,此处仅分析制浆环节与填埋环节的环境影响,分原材料、能源和污染排放三类进行计算。进一步地运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估方法将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进行货币化度量。下文各种资源使用的经济评价均以2008年价格为核算基准。

(1)原材料消耗

与木材制浆相比,废纸制浆少了蒸煮、漂白等工序,进而减少了木材、水和化学药品等材料消耗,所节约的材料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可再生资源方面,废纸循环利用节约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森林与水资源。对于森林资源,除可以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等直接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憩与审美等间接使用价值,此处借鉴徐嵩龄[13]对两种价值量比例的估算方法。对于节省的水资源而言,考虑到Ⅳ类水可达到工业用水的要求,此处以Ⅳ类水的价值作为废纸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价值的核算单位,此处借鉴王基建等[14]采用恢复支出法对水资源价值量的评估结果。

不可再生资源方面,烧碱、硫化钠、芒硝等化学品均来自于不可再生资源,对这些项目的环境价值评估比较复杂,此处用其市场价格替代其影子价格。

(2)能源利用

造纸对于电能和热能的需求都很大。我国大部分电能和热能来自燃煤发电,可以近似地认为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和参照系统利用的能源均来自于煤炭。在制浆阶段,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单位功能可节省电耗350度,汽耗1吨,相当于节省电力444度。在计算过程中将以能源的市场价格近似地代替其影子价格。

(3)污染排放

制浆环节: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酸或碱,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降解物等(以SS、COD、BOD等指标表征)。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蒸煮工段产生的烟尘和含硫气体(主要包括等)。除此之外,由于在此工段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还会导致、等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备料工段的树皮、锯末,蒸煮后筛出的木节、浆渣,漂白工段废水二级和三级处理所形成的污泥等。

填埋环节:主要环境影响是温室气体排放,在我国1吨废纸若被填埋处理,进行厌氧降解可产生730kg和270kg[5]。那么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处理1.25吨废纸”可减少912.5kg和337.5kg温室气体排放。

①水体污染物。造纸工业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据估算,1998年和2000年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 475亿元和2 323亿元[15],假定水污染经济损失与废水排放量成正比,那么1998年和2000年平均每吨工业废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4.71元/吨和14.43元/吨,此处取均值(14.57元/吨)表示国内单位造纸工业废水排放导致的经济损失。

②大气污染物。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减少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导致大气酸化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温室气体。

采用防护支出法来评价废纸循环利用避免大气酸化的经济价值。首先,根据当量因子[16]将对象系统单位功能大气酸化气体的减排量折算为当量;其次,以脱硫成本作为经济评估依据。不同脱硫技术成本存在一定差异[17],采用各种技术脱硫成本的平均值956.90元/吨作为影子价格。

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价值,首先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均折算为当量。参考世界银行的报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下形成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中,2008年每吨减排量的价格为116.39元,以此作为影子价格。

③固体废物填埋。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所节省的土地占用主要包括林地和垃圾填埋空间。林地占用土地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已包含在森林生态价值当中,这里不再讨论。选取不包含发电项目垃圾填埋场的全生命周期垃圾处理成本52.04元/吨[18]作为垃圾填埋处理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土地占用成本,还包括垃圾填埋消耗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成本。

综上,分项核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制成1吨纸浆因减少环境资源消耗带来的社会效益,结果见表2。可见,与参照系统相比,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系统生成1吨纸浆所节约的环境资源的社会效益约为13 999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约为5 185元,占总社会效益的37%。图2反映了各项目社会效益占总社会效益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废纸循环利用因节约可再生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最高,占总社会效益的65.65%;其次是因减少水体污染物产生的效益,占12.49%;因减少固体废物填埋产生的效益最少,仅占0.65%。

图2 各项目社会效益占总社会效益的比例比较

3.1.2 资本与劳动力价值的经济评价

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填埋环节所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填埋环节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已经包含在上文的垃圾填埋成本中,故不再讨论。制浆环节减少或者增加的劳动力投入,由于情况比较复杂且无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约的资本的市场价值。

废纸循环利用由于生产流程较简单而降低了投资费用[6],其节约的资本主要表现为减少的投资设备折旧数量。以新闻纸为例,在不包括固定设备折旧的前提下,国内新闻纸厂的平均成本为3 910元/吨[22],同时根据陈立等人[23]的研究,折旧费在单位浆纸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的比例约为2.38%,据此 估算单位新闻纸产品中设备折旧费约为95元/吨。由于废纸制浆的投资约为同等规模木材制浆厂的50%~70%,那么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可以节约的资本量约为29~48元/吨,此处取中值38元/吨。

综上,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

3.2 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成本的定量分析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与劳动力资源使用的价值,考虑采用基于不同回收率的回收成本的函数进行表征。关于废旧物资回收对城市固体废物收运成本的影响国外学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史蒂文斯[24]基于生态数据对美国60个城市随机抽取调研的结果,对废物总收运成本(即回收物资收运成本与普通废物收运成本之和)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如表3所示。

因各种废弃物的收运成本函数形式基本相似,此处借用美国普通废弃物收运成本的定量函数形式,调整以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本文界定的废纸循环利用社会成本是相对参照系统而言的,因此需要研究“废纸循环利用收运成本与参照系统收运成本之差”与循环利用率的函数关系。类似地,基于美国废旧物资回收成本调查资料,研究“因回收产生的平均成本增量”与回收率的函数关系。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学假设,这里采用指数函数拟合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如下:

其中,c为城市固体废弃物总体平均收运成本增量,RR为垃圾回收率(%)。同时有:

MC的涵义是,每增加1单位的固体废弃物回收量所带来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总成本增量的增加量。

其次,设定废纸回收边际成本的一般函数形式。基于前文假定,相对于参照系统的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具有与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边际成本相同的函数形式,各自的特征以函数的系数表征。以待定系数A代替式(4)中常数,得到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

式中,MCP为废纸回收的边际成本,RRP为废纸回收率(%),暂不考虑废纸循环利用率为零的情况,即RRP为正;A为地区特征参数,并且满足A≥0①。

由式(5)可见,每回收一单位废纸带来的废纸收运总成本增量随着回收率的提高而增加。

再次,假定现实中废纸回收利用已达市场均衡,即废纸回收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与边际直接成本相等,以此求得参数A。根据上文计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为5 223(元/1.25吨废纸)(或元/吨纸浆),而边际直接成本的量纲是“元/吨废纸”,对量纲进行统一后,将边际直接效益与2008年我国废纸回收率(39.5%)代入式(5)可确定系数A,从而得到边际成本与废纸回收率的函数关系:

3.3 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

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社会效益相等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为14 037(元/1.25吨废纸),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函数)为(元/1.25吨废纸)。据此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以废纸回收率表征)RRP*=60.1%。

相比之下,我国2008年实际废纸回收率为39.5%。可见,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适当提高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4 结语

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循环水平。本文首先基于功能相同原则设定了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构成的参照系统,据此界定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然后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货币化度量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得到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相应地,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并结合发达国家废弃物收运成本与回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了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成本函数(元/1.25吨废纸)。最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等值原理,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为60.1%,高于同期国内废纸循环利用的实际水平39.5%。因此,适当提高现阶段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篇6

湖北省自然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湖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财政收入较少。2006年,湖北GDP总量为7497亿元,排名全国第12,只有广东的28.9%、山东的34.3%,且差距日益拉大;人均GDP仅为12431元,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间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

2.资源占有率和利用效率低

湖北省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仅排名全国第21位,人均水资源居全国第17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金属矿产资源除铜以外,其他矿种以中、贫矿为主,共生、伴生矿多,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能源矿产稀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很小,人均能源资源不多,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较高并呈加速发展态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能耗水平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且资源重复利用率很低,生产系统呈“开环状”,不能将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3.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湖北省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有关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以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机制没有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尚未成熟,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整体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目前湖北在企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战略的高度和系统的角度。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才刚起步,对于如何加强园内企业间的产业链节、进行生态工业链、网的设计、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还缺乏理论指导和规划设计。至于社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绿色消费还处于萌芽阶段,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二、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政策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地方规划、法规、评价指标等政策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考核制度和支撑体系,促进湖北省节约型、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明确湖北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制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总体战略,制定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作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抓紧制定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专项法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节能降耗的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强制淘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3.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政府要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对于生态补偿的力度。要运用各种经济激励政策如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保证从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利润优势、政府购买优先权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建立覆盖各部门各行业的、比较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并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5.探索绿色经济核算和考核监督制度

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尽快将“绿色GDP”的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地方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决策层面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与些同时,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效果,支持和督促各企业的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6.推动不同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

要开展不同层次和模式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试点示范,在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工作,要在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都有所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表所示:

7.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根据湖北省的产业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业链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型社会技术及物质流分析技术等五大技术支撑体系,确定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为主的六种技术为研发重点,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快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运用。

篇7

一、引言

随着工业企业转型的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所提及,并逐渐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炼钢厂而言,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资源紧缺、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炼钢厂必须要通过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对于循环经济而言,清洁生产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循环经济又是清洁生产实施的目标,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层次。站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角度来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一致的。清洁生产最初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在于清洁技术;循环经济最初的出发点则是将废气物转化成可以利用资源,减少垃圾的最终处理,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层面的内容,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清洁生产和循环年经济既有相同一面,也有差别之处。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分析

清洁生产的实施首先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以莱钢为例,该炼钢产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始第二轮的清洁生产审核,借助企业自身的力量和社会相关部门人员的力量,相继提出总共30多个清洁生产方案,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0多个清洁生产方案均予以实施,企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效益,在烟尘的排放、烟尘削减率以及削减污染物排放生产效益方面都得到了极大优化。

清洁生产的推行,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铁水联合矿石技术、连铸坯热送、H型近终形异型坯连铸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应用,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目的,整套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实现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目的。

四、循环利用

炼钢厂循环利用主要包括三个个环节,分别是炼钢高效生产链、工业水循环链、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它们是炼钢厂循环利用的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运行,加快了炼钢产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是炼钢高效生产链。首先,规范操作,推行标准操作,实现“三恒”稳定浇注。炼钢产标准化操作模式的建立,需要相应的操作书作指导,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操作规范进行阐述和说明,建立连铸机“恒拉速、恒温度、恒液面”的三恒稳态浇注工艺,将“时间最短、温降最小”的原则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其次,开发大规格超薄近终型异型坯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还能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环保、节能的目标。

二是工业用水循环链。水是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洁生产自然而然需要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炼钢产需要从节约用水的细节做起,研发和借鉴新的节水技术,改进以往生产过程中节水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水的串级利用、煤气全干法除尘实现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对水的要求不同,水的串级利用可以将较高的一冷水系统排污水使用到二冷水循环系统上,再将二冷水系统排污水用到对水质要求不同的工序上,实现一冷水和二冷水的串联利用。炼钢厂除尘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工业水,煤气全干法除尘减少了工业水的使用,除尘效率高,满足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要求。

篇8

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以畜牧业为依托的资源循环利用,将养殖业、种植业、沼气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布置和匹配,使得物质和能量实现梯级利用,从而使畜牧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实现了畜牧业的循环发展。根据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能源和生态效益[1]。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畜禽粪便、病原微生物和污水。据测算,1个8m3的沼气池可处理4口之家、3~6头生猪的人畜粪便和部分生活垃圾,全年可生产沼气385m3、沼肥30m3,替代薪材相当于0.23hm2左右经济林地的蓄积量。因此,应积极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方面的投资,稳步扩大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规模,通过建设沼气池,引导农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应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力度,以便生产出更多的沼气给农民群众使用,又使畜禽粪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布局如图2所示。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通过利用粪尿沼气发酵、堆肥发酵、沼液还田等模式相结合来解决养殖与排污、生产与环保、生产与能源的矛盾,使整个园区成为一个开放型的生态系统,真正将园区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按照“养殖集中化、粪便资源化、污染减量化、治理生态化”的思路,排出的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供猪舍采暖和发电。沼液可通过灌溉系统来浇灌园区内苗木、蔬菜和果园,作为肥料使用;沼气渣可用于养殖蚯蚓,蚯蚓可作为动物蛋白质饲料的来源,剩余的废渣还可作为肥料来使用,可以起到改良土壤与防止土地板结的作用,同时采用沼肥施果树可以提高水果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果树的防冻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既防治了畜禽养殖污染与改善了园区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3]。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以畜禽养殖为中心,以沼气工程为40卷36期朱国奉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研究17635纽带,集种、养、鱼、副、加工业为一体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猪得到了科学饲养,物质和能量获得了充分利用,环境得到了良好地保护,因此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资源利用率高,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1]。图2生态系统布局图3水禽繁育推广中心的生态系统布局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下属实体单位“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农业部授牌,工商注册名为“江苏姜曲海种猪场”)通过采用人工清扫措施将干湿分开,污水进入USR厌氧塔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生活和发电,干粪及沼渣生产有机肥料。产生的沼液通过20hm2苗木林和46.67hm2种植基地消化,可达到能源—生态型处理要求。通过推广养殖技术、沼气使用技术、沼渣、沼液使用技术等,特地组织了农民培训学校,现场教授,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宅院洁净、路道洁净、养殖洁净,生产生活中的垃圾能进入沼气的全部进入沼气池,如粪水、废水、蔬菜下角料等过去进露天粪池改为进沼气池[1]。种猪场通过对猪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其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用于各种农作物以及果树、苗木、花卉等特种经济作物的基肥和追肥。江苏姜曲海种猪场周边有大约66.67hm2的苗木林,特别是猪场位于我国农业开发区内,有农田2000多hm2,还有多家花卉生产基地,有机肥需求量较大,可以无害化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产生的沼气经发电,可满足整个园区及周边居民的用电需求[1]。具体的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如图4所示。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实施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记录畜禽粪便排放量及产生的沼气压力等,并结合园区的教职员工的反应来体现此次实践的初步成效。在不同供料模式情况下,各体重阶段猪的粪尿平均排出量见表1。沼气压力表上显示的压力均为3500~5500Pa[5]。要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就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型畜牧业建设。该研究利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我国当前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和障碍度分析,找出主要障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多业有机组合,集约生产经营。发展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既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的产业结构内部调整优化,又涉及到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相配套的产业间内部结构调整。只有产业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结构得到优化,建立与发展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相适应的产业支撑平台,才能保证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将“畜禽废弃物-沼气-果树”串联起来,加强了物质循环的多次使用,通过养殖业与种植业密切联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体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围绕既符合生态循环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再生产客观规律的要求,调整优化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结构,形成资源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的产业支撑体系[6]。资源利用合理,增值效果明显。通过2种简易模式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各种资源有效整合,从而使土地、空间、能源、畜禽粪便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物质相互循环转化,多级综合利用。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将畜禽粪便分解转化为热能,达到合理利用,无污染的肥料施于果树,增加了土地有机质,实现了秸杆还田,并部分转化为饲料,达到用能与节能并进。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水平和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统筹科技资源、整合科研力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内部机制,搭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平台,全面提升、引进、创新和转化效力,加快良种繁育、环保饲(肥)料开发、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性技术的组合配套,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用科技支撑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持续稳步发展[7]。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通过将生物资产联结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消灭了病菌,使粪便排放达到了无害化效果,改变了粪便、垃圾等污染物任意堆放的不良状况,有效保护和净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传播,显著改善了园区卫生面貌。这种模式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实施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后空气质量测定结果见表2[8]。资源循环利用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针对园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本着科学规划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思路。用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来防治畜牧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如果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及化肥,而畜禽粪便不达标排放,农田废弃物又随便处置,将会造成畜牧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9]。用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将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引入畜牧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畜牧业生产,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从而达到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1)切实转变畜牧业经济发展理念,在畜牧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现行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直接危及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最终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发展停滞。人类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促使畜牧业生产走“优质、高效、高产、和谐、可持续”的道路。畜牧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同时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紧密相关。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三环循环理论”[2]如图5所示。该理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畜牧业、循环社会的“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战略思路;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三环循环理论”中第1“环”是从畜牧业本身发展的层面,按照生态循环理论,以畜牧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构建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第2“环”是依据资源循环利用理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生一体”农村发展模式;第3“环”为在上述2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①禽-粪-饲料循环能将畜禽粪便作为饲料原料和有机肥料。经膨化的畜禽粪便不仅无臭味,而且色泽淡黄,有炒香味,可替代30%的全价料饲喂畜禽,可降低成本20%以上。使用同样方法制成有机肥后,可完全替代化肥,而成本仅为尿素价格的40%左右,此种肥料可向有机蔬菜基地专供,市场潜力巨大[10]。②畜禽-沼气-菜循环系统在在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据测算每头标准畜可年产600多m3沼气,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园区内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和生活用电需用。将富余沼气通入大棚蔬菜中,用于冬天增温和追施CO2,蔬菜使用的肥料为沼液、沼渣,所生产的蔬菜完全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11]。③草-畜-草循环系统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高效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其经济效益,每公顷优质牧草地可产牧草7.5t以上。实践证明,种草养畜所取得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益是种粮食的2倍以上,具有双重经济效益,值得推广[12]。(2)极力打造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框架。打造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框架需做到以下方面:①以畜禽、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禽、水产加工资源循环利用链条;②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13]。(3)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培育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载体。加强循环型畜牧业园区建设,制订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共存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部,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实施闭路循环消化吸收;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出口畜禽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多重标准,使我国的农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4]。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及周边乡镇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还存在着一些新的情况。例如,有些农户不想从事养殖业,很显然没有畜禽养殖就没有沼气所需的优质原料,沼气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农户觉得资源循环利用费时费事,节约成本有限,而且在技术工艺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等等,都制约了畜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15]。沼气的沼液和沼渣的进一步循环利用。沼液、沼渣是经过厌氧发酵的产物,这2种物质如何再次进入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据报道,对厌氧发酵液按浓度10%进行测定,发现其不仅含6.5%蛋白质,而且含有多种常量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活力较强的纤维素酶等),都是可溶性营养物质,易于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可用于生猪育肥、提高饲料利用率、缩短饲养周期[16]。沼气的沼液和沼渣如何再次进入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畜牧业资源链的多层面综合研究。江苏姜曲海种猪场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效果超过专家们的预测目标,目前笔者正以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种鸭场、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联合上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发改委争取项目,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更为详实的实践支撑。生物质资源技术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尚未组建生物质资源利用研究机构,也未成立相应的协会,生物质资源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再加上我国对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重要地位重视不够,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例如,我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受到农民广泛欢迎,2007年省补资金达1600万元,但是地方配套资金仅有400万元,区县配套资金更少,有些区县几乎没有。这种“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导致已列入省级目标的一些重大项目实施困难,进展缓慢[1]。

篇9

一、铁素资源循环

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流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回收率的措施,降低企业铁钢比和吨钢矿石消耗量,使吨钢能源、物料消耗不断下降。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使钢铁生产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具体措施是: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铁钢比,淘汰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排放。

――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入炉矿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预处理,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降低炼钢成本;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的烧结矿和球团矿为主、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的炉料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包括废钢、渣钢和含铁尘泥等,少用铁矿石及其它天然矿物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能源梯级利用

将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各种余热充分回收合理利用;回收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具体措施是:

――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

――强化能源与环境管理。包括设立能源管理中心,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把科学、完善的节能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纳入生产管理之中,以管促治。

――面向社会,一方面为相关行业提供工业原料,同时把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利用高炉、焦炉高温冶炼条件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三、水循环利用

建立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提高水循环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是:

――与主体技术改造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钢耗新水量。

――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系统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废水“零”排放。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重点解决工业废物升值利用与粉煤灰和尾矿的资源化问题。具体措施是:

――按照废弃物资源化的思路,探索尾矿、发电粉煤灰、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细化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管理;细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为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占国土面积的2/3,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应对以下挑战:一是确保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确保能源安全,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二是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广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之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规模开发利用,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解决大气圈层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利用出现重大扭曲,由此导致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公地的悲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低碳发展模式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相互结合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正是它们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没有规模化的低碳能源取代它们,减排行动必然危及能源系统,不采取行动又会损害气候。低碳经济战略为在节约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益处,其既是抉择,也是机遇。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流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3R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端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要解决废物变资源的产业对接、技术应用、空间布局、市场效益;低碳经济是既要低碳又要经济,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要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一规划;低碳经济要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两者均可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1.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结构低碳化。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未来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CO2 排放量低于目前的水平存在巨大困难。中国能源需求的70%来自煤炭(美国只有24%,欧洲为16%)。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仅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控制能源消费和构建低碳能源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不仅可以显著削减碳排放,还具有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现实,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改造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更应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重视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

3.国际技术合作的潜在优势。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减排空间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金乐琴、刘瑞,2009),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技术合作潜在巨大。

4.统筹低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排放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减缓气候变化可以配合其他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冲突。同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立法上,在中国都是较早的。至今甚至有很多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将低碳经济归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不断完善与探索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有必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

循环与非循环的有机结合。完全得到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十分有限,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循环利用也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11

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是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副产品加工所研发三年的成果,该项目以玉米秸秆制取生物质能源为核心,包括玉米秸秆制取酒精初级产品、农村沼气工程等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以发展畜禽产业为主,生产乙醇燃料为辅,并将酒糟饲养畜禽、发酵粪便养殖蚯蚓、蚯蚓饲喂禽鱼等多项技术集成,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节省产业链的运营成本和秸秆运输物流成本。项目消除了玉米秸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零排放的循环经济产业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创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为生产绿色食品、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东北、西北地区农民找到了一条投资少、简易可行的致富之路。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为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具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可行性。与会专家还对该项目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对于项目所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链接:项目成果

1.将多种农业新技术集成为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

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集成“玉米秸秆制取低浓度酒精技术”、“酒精精馏技术”、“玉米秸秆固体燃料成型技术”、“玉米秸秆酒糟饲养技术”、“畜禽粪污发酵沼气技术”、“发酵牛粪养蚯蚓技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等,形成玉米秸秆处理零排放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

2.玉米秸秆制取酒精技术的研发成功。使大量被废弃或焚烧的玉米秸秆。转化成宝贵的糖化饲料资源

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国家肉牛奶牛主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年产1.2亿吨的干玉米秸秆(含水量15%以下),因其适口1生差,不易消化,无法作为主要饲料而被大量废弃或焚烧。玉米秸秆制取酒精技术的开发,使玉米秸秆可以转化成适口性好,易消化、方便贮藏的糖化饲料,大大降低了以青干草、青贮饲料为主饲料的生产成本,同时,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3.采用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使玉米秸秆制取乙醇燃料。在技术、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了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有许多种玉米秸秆制取酒精的技术,但是,都因为投资和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产业工程,以发展畜禽产业为主,以生产乙醇燃料为辅;以现有养殖场为生产主体办酒厂,投资少启动快;带动农民发展绿色食品循环产业链,每个单项技术所产的产品,都是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一道工序的原料,因此节省了大量管理、包装、销售成本;秸秆运输半径在3公里以内,物流成本低;利用玉米秸秆固体燃料和沼气代替煤制酒,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玉米秸秆常年工业化生产乙醇燃料,在技术、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了可行性。这种模式适合中国国情,投资少,综合效益高,是玉米秸秆工业化制取乙醇燃料的有效生产模式。

纤维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秸秆造乙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乙醇生产摆脱了单纯依赖粮食的瓶颈制约,乙醇产业从此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展示了生物能源开发的广阔前景。

4.社会效益显著

(1)我国玉米秸秆年产量约1.8亿吨,除少量被利用外,大量玉米秸秆被焚烧或废弃,既污染空气,影响交通,又容易引发火灾。华北和东北地区即是玉米秸秆主产区,又是肉牛奶牛优势产业带,如果取其1/2资源用于生物质能源和养殖业,可生产99度酒精90万吨,可养肉牛1420万头和养奶牛570万头,还可生产有机鸡蛋鸭蛋240万吨,可生产7200万吨有机肥。可实现新增产值1600亿元,新增就业机会155万个。

(2)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液体燃料一酒精的生产原料来源丰富,是价格低廉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农村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酒精初级产品由养牛场附设的酒厂直接生产,然后将初级酒精送入酒精厂进一步精馏,生产无水乙醇。秸秆废弃物变成了能源产品,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开发了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而且有利于企业化生产。

5.增加了农民收入

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农民发展有机畜牧业。农民用自己的玉米秸秆送到制酒厂(牛场),无偿(或等价交换)换取酒糟,用无成本酒糟和自产玉米在冬闲季节饲喂牛羊鹅鸭。东北地区每户农民生产的秸秆可养2~10头牛,冬季饲养时间达6~7个月,户均新增纯收入4000~20000元,秸秆养牛纯收入比农民种一年玉米的纯收入还要高。农民在自己家庭前后院自留地中,用发酵牛粪养蚯蚓,用蚯蚓和秸秆酒糟养有机鸡鸭,发展肉鸡、肉鸭和鸡蛋、鸭蛋绿色食品业,价格比普通鸡鸭和蛋品能提高2~3倍,生产蚯蚓用的有机肥再进行蔬菜和水果种植,生产的仍是有机食品,又取得新的增收效益。

篇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并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由于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节约了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其他原材料消耗,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有毒有害废物的排放,相应减少了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于可以廉价地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过去,美国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率并不高。但是,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废旧物品的处理日益成为难题。1987年,一艘名为Mobro号的轮船满载3000吨垃圾,在大西洋沿岸游荡数月,却找不到愿意接受的地点。这一事件对美国各界震动很大,意识到垃圾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垃圾填埋并非有效的处理方法,公众和政府机构、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支持对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

多年来,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环境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制定了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为了帮助美国出口回收的废旧物资,美国还推动世贸组织消除对于再生产品的非关税壁垒;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技术,包括开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并由政府部门协调有关活动,确保有关环境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二)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

2005年10月,美政府一项行动计划,确定要提高全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比例,到2008年要达到35%。其中,确定的几个主要领域的目标分别是:纸和纸板制品,从2001年的44.9%提高到53.8%, 提高8.9个百分点;木质包装,从15%提高到24%,塑料包装,从6.6%提高到19%, 饮料类包装,从26%提高到39%。

(三)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计划

美国政府在联邦、州和地方各层次上实施推进循环经济的计划,引导公众和企业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例如,美国环保局发起的资源节约挑战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来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该计划设定的重点领域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业原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和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推进产品的“绿色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循环利用;废弃物计划则致力于通过预防废弃物的产生、再生利用和购买再生产品等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煤炭燃烧副产品伙伴计划,其目的是利用燃煤电厂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煤灰、煤渣等副产品。从2001年到2004年,对此类副产品的利用率已从31%提高到40%,计划到2011年达到50%。

(四)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

例如,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政府不仅资助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活动,还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2005年能源法规定,安装光伏系统的家庭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的资金帮助,减税金额相当于太阳板成本的30%,最高可达2000美元。为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减税,2010年前总额将达到8.75亿美元。据估计,如购买一辆丰田Primus型混合动力车,可能得到2500美元的减税。

(五)联邦政府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垂范作用

联邦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计划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参预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自身也积极投入其中。例如,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的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就是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并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参与者设定自己的目标,每年报告取得的进展。目前,已有农业、国防、能源、商务、卫生、国土安全、内政、司法、劳动、运输、财政、退伍军人、社会保障等联邦机构加入该计划。

(六)一些非政府组织特别是一些行业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建立于1978年的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其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也包括企业界人士。该联合会通过向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支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循环利用等活动。据其2004―2005年报,该组织的成员包括了各地区、各行业的3200多人。行业性组织在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由于有比较严格的环保法规,企业在处理其产生的废弃物方面承担有明确的责任,为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此外,许多企业希望以开展资源节约、增加再生利用等方式,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可间接带来经济收益。因此,美国的企业普遍比较重视清洁生产,不仅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且对自己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量予以回收利用,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八)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美国公众的参与意识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人们的节约和环境意识。如美国确定每年的11月15日为美国循环日,一些机构如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每年对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做得好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和鼓励。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消费行为加以约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废弃的金属、玻璃、塑料、纸制品等分类丢弃在不同的垃圾箱里,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

篇13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84-02

1 循环模式的提出

随着倡导低碳生活、建立循环型社会等诉求的不断升温,人类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循环模式。循环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新构架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见图1)。

2 我国纺织服装循环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服装循环利用市场在我国发展迅速,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进行闲置服装的出售、交换或者选择去专卖店购买高端品牌的二手服装等。但是同国外相比,由于服装循环利用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民众服饰理解及意识存在偏差

“衣不如新”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国人对普通二手服装则显示出一定的排斥性。目前中国大部分选购二手服饰的人局限于购买高端品牌,主要购买动力是可接受的价格和对品牌的仰慕。

2)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对二手服装买卖缺乏行业标准,无具体的法律约束,仅在部分法律法规中提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对进口的旧衣物有禁进法规,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第四批)中,旧衣物在禁止之列。

为更好地适应发展循环型社会的需求,本文按照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特性、产业构成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循环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的3R原则,试提出我国服装循环利用推进方案。

3 纺织服装循环利用的3R推进方案

3.1 减量化原则(Reduce)――服装原材料生产阶段的减量化的推进

减量化原则主要针对输入端,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1],即在服装原材料生产及加工阶段需要:

1)减少生产污染,开发可循环利用服装材料

减少天然纤维在种植程中受到的农药、化肥及有毒化工原料的污染,控制化学纤维的产量;重视环保型新型纤维素纤维的研制与发展;拓展资源的回收利用也能节省相当数量的原料。

2)减少染料污染,改进染色工序

无彩色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印染造成的纺织废水污染,但由于其色彩单调、产量较低、价格高,目前广泛应用存在一定难度。天然染料染色对环境影响较小,可生物降解,且毒性较低。另外,需要积极改进设备,减少加工工序,采用转移印花工艺,有效回收热能和废弃物,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

3)使用成品染色,减少染料污染

现今服装生产一般先对原材料染色然后缝制成衣,裁减废料占总原料的30%~35%。如果使用成衣染色,可以减少30%~35%的染料用量,节约能源和劳动力,减少污染。

目前日本已开发出ITOT技术,该技术结合R.V.CLOTH(新型双面面料)材料可以对高品质的西便装、裤子、裙子进行成品染色。与以往体系不同的是:新系统可以依照消费者喜好,在7天~10天内推出符合消费需要的色彩,不仅省能源、省资源、省劳力,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构造、成长模式、消费模式都有较大的意义[2]。

3.2 再利用原则(Reuse)――二手服装市场机制的推进

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物品使用过程。要求产品或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由此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现状[2]。针对服装循环利用方面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完善二手服装市场管理和法律机制

允许大量旧衣物回归流通领域,形成新商品市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专业旧衣物交易市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市场的多层次选择,也是彰显全社会对弱势人群关怀的一种方式。

2)加快专业清洗消毒和鉴定机构建设

此外,服装的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制约人们购买二手服装的主要因素。加快二手服装专门清洗消毒和安全鉴定机构的建设,能够改善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内二手服装市场健康发展。

3)加快二手服装信息

(1)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优势

服装属于时尚产品,使用周期和物理生命周期往往没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很难实现规模性地回收循环利用;零星的跳蚤市场以及社区交易市场缺乏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区域覆盖面也较为有限,二手服装交易公共平台的建设,能够加快二手服装信息,有效提高服装再商品化效率。

(2)拓展专业二手服装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业、正规的二手服装交易平台出现,专业二手交易网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协调服装供需,加快服装流通速度,减少闲置现象的产生,而且能够为二手服装消费者提供卫生安全等可靠保障。

3.3 再循环原则(Recycle)――回收及循环利用渠道拓展的推进

再循环原则主要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分解的垃圾。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现有回收渠道分布

目前物资的回收几乎没有纺织服装类物品的回收项目,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弃服装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区分和回收。在现有物资回收渠道的基础上,整合服装回收渠道,规范管理;积极开发服装网络回收平台,不断提高在线收废的技术含量和覆盖面,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借助在线收废网络平台不断拓展网络收购客户群体,建立健全集回收、处置、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服装循环利用体系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发展循环利用公益渠道

将闲置服装进行慈善捐赠,送往灾区、贫困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是广为大众所偏爱的服装循环利用方式,既能有效处理目前闲置不用的服装又能体现出互帮互助的人文关怀。上海市现已在社区、机关和学校建成172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3],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捐助网络,就近接受市民捐赠的衣物和钱款。一些区县依托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储备一定的助困物资,开办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爱心购物券,对困难群体即时实施物资救助。遍布各处的经常性社会捐助点,既是人们奉献爱心的新平台而又闲置服装开辟了一种循环利用的新模式和途径。

4 结论与展望

纺织服装业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服装的循环利用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服装循环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的,推进整个服装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进程应从多角度入手,特别是相关行业规范的制定、闲置服装分类回收的方法等,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针对各个相关问题深入展开分析和探讨,相信服装循环利用将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宝娟,赵国杰.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经济,2006(4):87-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