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利弊

传统文化的利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利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利弊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增强,且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90年代末,信用中介机构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步入了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信息披露系统和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纵观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全局,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领下,不少省市都在信用理论研究和管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我国信用体系起步晚、发展速度滞后,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跟不上经济建设步伐。甚至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群众监管,导致信用秩序混乱。加之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管理条例加强对信用市场的管理,导致信用缺失现象泛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危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1]。因此,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应加快与国际信用市场的接轨,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信用机构,促使我国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优势

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方面。

第一,个人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在传统信用文化中,追求日常五伦。无所谓五伦是指五大基本素养,其一,仁。其二,义。其三,智。其四,信。其五,礼。而传统信用文化追求的是诚信,也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它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做到诚实守信,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能够引导社会公民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通过诚信修养做到责任的明确,进而最终实现“平天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社会信用市场还是日常生活中,诚信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奠基石[2]。

第二,社会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促使人与人之间沟通与联系的纽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诚信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一个人没有诚信,会丧失他人的信任,会在社会交际中遇到各种矛盾与问题。诚信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具体体现在《论语》中。由此可见,诚信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际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准则。

第三,国家层面。站在国家角度,传统信用文化是帮助国家实现“平天下”和“长治久安”的关键点。社会公民需要诚信,国家同样需要诚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取信于民”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假设各项活动执行与管理过程中,没有诚信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无法谈论富强民国。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中,诚信思想尤为显著,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诚信也是构建诚信体系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劣势

传统信用文化劣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对自律性过于依赖。在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和水平较低。社会关系主要以土地和血缘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因此更加稳固了这种社会信用关系的约束性和自律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步走向转型时期。无论是信用文化依赖的社会关系还是经济基础,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社会分工,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就导致社会成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关系依赖的自律性缺失。如此一来,无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

其二,存在狭隘性和等级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文化宣扬“五德”,虽然提倡社会的道德礼仪,但是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封建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因此,传统信用文化中主张的“诚信”思想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确立君臣父子上下等级关系。因此,信用关系也带有等级性。在此思想背景下,如果再去追求平等与公平,就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要以家庭和个人为主,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血缘及熟人关系,因此对于亲近的人给予更多的信用。加之信用文化具有局限性,追求的诚信思想范围主要局限于社会伦理秩序,因此较为单一化,不够全面。因此信用文化具有狭隘性。在此种思想环境下,整个社会成员更加亲近自己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且信任他们、依赖他们。这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规模较小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知,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长期时间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既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3]。因此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并站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和探索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民族习惯、社会信用文化价值观。进而借助信用文化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合理继承。对于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应选择摒弃,弘扬和普及适合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的文化思想,比如商德。传统商德包含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其主体思想是诚信。具体体现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另外,和气生财也是传统商德的思想内涵。这些流传下来的话,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宣扬的诚信文化,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对信用文化的需求。

在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崇传统信用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信用文化和西方契约信用文化,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角度展开探讨与思考,进而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强文化创新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信用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信用文化的创新研究,并加强传统与现代信用文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国家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并引入现代信用文化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状,促使信用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4]。首先,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理念,并树立创新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推陈出新。其次,要站在世界角度,树立发展眼光,面向未来。在创新与发展中总结和借鉴国外国家相关信用文化精华,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发展目标,进而赋予信用文化体系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三)个人信用的构建

篇2

一、活动主题

传承经典文化献礼百年华诞

二、活动时间

2021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7日

三、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

四、活动要求:

书法作品要求:

(1)软笔书法作品规格为四尺三裁至六尺整张宣纸(46厘米×69厘米至95厘米×180厘米)一律为竖式。硬笔书法作品规格为A4或A3彩色书法纸,学生自行准备。

(2)作品内容要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诗文、成语、警句或古今名人名言,歌颂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展现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经典作品。

(3)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写清班级、姓名。

(4)每班选送5幅软笔书法作品和5幅硬笔书法作品。

(5)5月6日课间操之前各年级组收齐,七年级交**老师,八年级交**老师,高一交**老师,高二交**老师。

篇3

关键词:双刃效应;全球化;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的,更是人类灵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且也逐步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之中。本文仅就文化的一个方面节日进行分析,根据当前的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多地接受西方的节日,并且作为重要的节日等进行庆祝,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则意识不够强。这明显表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让大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机借鉴作用,更好地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针对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进行分析,为实现趋利避害提供了一些意见。

一、双刃效应

(一)积极效应

首先,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增强与西方友人的关系,能够促进和谐共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其实,就是在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了自我的文化内容,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西方的文化借鉴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学习和发展,就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将中西文化有效融合,增进感情的同时,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体现出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二)消极效应

根据调研的数据也显示,有86.88%的人认为现在西方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说明了在目前这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各种信息和形式、价值观等都会不断地涌入到我们得生活和工作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不利,会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不利于我国人民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分地关注西方文化,会丧失自身的优良文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庆祝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促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传承,因为我们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西方文化,不能够出现舍本逐末的这种现象,丢失了自身国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地去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50个样本。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填写,有效问卷为150份。本文首先是针对调研的数据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对比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采用SPSS的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进行西方文化的流行性与渗透性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图1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 图2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

根据图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关注度很高,而且参与到节日的也比较多,除了万圣节仅占11.88%之外,愚人节和感恩节是在40%左右,而圣诞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则均在60%以上,情人节也占据了50%的比例。

根据图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群体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程度很高,基本不过的占比为8.13%,虽然每年都过的占比最少,仅为4.38%,但是一般来说都过和偶尔过的分别占比为31.25%,56.25%,所以仅这两项占比就达到87.5%的比例。

从表2成对t检验和表3方差分析的检验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能够得到流行和传播还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所导致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就淡化了。

三、结论

在面对国际全球化的形式下,我们要充分地把握、加强和促进我国自身的优良传统文化发展,同时要有效地掌握好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做到趋利避害,不断地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西方,更多地学习、借鉴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目标。总之,有效地把握机会,将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充分地发挥和把握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传承、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

[2]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篇4

所谓集中办学,就是根据人口分布和地理、经济、交通、通信等状况,把条件艰苦的相关学校集中搬迁至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集中办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农村办学应集中人力与资金,办好中心学校,做法是重点办好管理区(片区)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完小,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力争扩大办学规模,配备相应教师,开办寄宿制,逐步减少现有村小,保留居住极分散山区的少数教学点。自此,全国将拆掉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农村区、乡学校,实行集中资源办学的策略。

应该说,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条件便利的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确实改善了办学条件,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对教师进行了有效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来说,集中办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变相加重了农民家庭的负担

集中办学后,大量村小学撤并,学生要到离家很远的乡镇中心小学上学。这些学生很多年龄还小,尚无自理能力,虽然是寄宿制,平时吃住在学校,但每一个星期六、星期天都需要家长接送,对于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光是接送孩子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以云南省维西县澜沧江两岸的农村为例,大部分农村属山区、高半山区,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离乡镇较远,很多孩子去乡镇上小学,远一点的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有家长告诉笔者,每星期去看一次孩子来回的费用都要在120元左右,包括车费、孩子的零用费、领孩子到街上用餐(给孩子改善一下伙食),如果没有返程的车,还得在乡上住一晚,这样的话,费用还会增加。如果每个星期都去看一次孩子,一个月下来支出要在500元左右。维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很多家庭仍处于贫困线以下,这笔支出让他们叫苦不迭,却又很无奈。不去看心理总挂念着孩子,去了又不堪重负。集中办学后教育成本的增加已成为许多农村家庭巨大的负担,这有违国家相关的“三农”政策。很多家长说,如能就近入学,每个月只需国家给的160元的“高原农牧民子女就学补助”就够了。

2.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闲置

过去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建、新建了很多校舍,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都有了很大改善。一些爱心人士、组织、企业捐资助学,在农村建盖了一大批希望小学,有的投资几十万的教学楼刚使用不久。在“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班”的口号下,村小被撤并,大量校舍被闲置起来,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爱心人士、企业的不负责任。这些资产如何处置、管理,成为一个问题。有人说可以把原有的校舍作为“村办学前班”的场所,但在笔者看来,在居住极为分散,山高坡陡的山区,“村办学前班”还是件不太现实的事。如果不能对这些校舍进行有效管理,或是被村民占用,时间一长,极可能是房屋陈旧破损,或政府要用时收不回来,无论如何,结果都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3.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的萧条

村子里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孩子的读书声,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有学校在,村民从校门经过,听到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朗朗的读书声,心理会感到一种欣慰,觉得村子里还有一些文化气息。现在学校没有了,孩子也到很远的地方上学去了,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朗朗的读书声都听不到了,整个村子显得有些沉闷,村民心里也感到空了一样。村民说,以前有个什么事还可以到学校请老师来帮忙,现在就是要写几个字都难找到人了。在调查中了解到,村里有能力的人为了孩子上学能走的都到乡镇、县城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些“没有能耐的人”。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目前的现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靠的是教育,是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表现的是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对于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来说,能有一所书声朗朗、国旗飘飘、国歌嘹亮的学校,能有一批有知识、有修养的文化人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与文明传播的重要窗口,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村小没有撤并前,在节庆期间,学校会组织一些活动,家长及其他村民都能参加其中,从中体会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和身心的愉悦。集中办学后,村里的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少了(没有人来组织了),甚至是没有了,精神文明建设无从谈起。有人说,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镇化。不错,乡镇的人口是增加了,初中都“集中规模”全搬到县城去了,一大批有规模的工程、高楼建起来了,但随之而来的农村的萧条却被忽视了。

4.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一个中心城镇要想一直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民族地区而言也不例外。笔者以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最好的地方是在农村,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具有完整性,较少受到干扰的少数民族村庄,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言行举止、风俗习惯等来感受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集中办学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一个由一代又一代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口口相传的持续过程。孩子过早地离开村子,离开形成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很少能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必然会造成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在认知上的缺失,久而久之,民族传统文化会有消失的危险。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重要的载体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想达到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掌握是件不容易的事。对民族众多的农村地区而言,集中办学后,就意味着各民族的孩子们生活、学习在一起,这无疑对增进互相了解、交流,增强民族团结是有益的,但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有不利影响。有人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行双语教学来解决,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究竟采用何种少数民族语言来教学呢?

5.家庭亲情教育的缺失

篇5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305-01

在清王朝从极盛转向衰败的时期,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天下通横、四方杂处的地方,京剧艺术形成之后,受当时经济、文化、戏剧艺术的影响,京剧脸谱形成了。

一、京剧脸谱的介绍

(一)京剧脸谱的定义

在戏曲中净、丑和少数生、旦行当的演员在人物扮演中,会根据各自相应规定的谱式,在脸部勾画各种色彩的图形,这就是戏曲中的脸谱。那么京剧脸谱就是在京剧中净、丑和少数生、旦行当的演员们的化妆样式。

(二)京剧脸谱的发展

京剧的发展在每段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京剧脸谱的谱式格局初步形成,逐步有了装饰纹样;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比较系统的京剧脸谱的谱式基本定型,特别是线条对图形和色彩的分割上,技术已经完全成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后期,京剧名家辈出,这时京剧脸谱在色彩、图形、线条的表现上出现了各有特色的多样化,谱式上也有所创新。

二、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内容决定形式、本质决定外表”的固化思维,所以自古就有了一种好人仪表堂堂,坏人一脸贼像的人格判断标准理论。京剧脸谱的基本颜色为白、红、蓝、黑、紫、黄、绿、粉和金银色,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忠诚勇敢;黑色代表正义;白色代表残暴、忘恩负义等。

关于京剧脸谱中视觉符号的运用表现很多见,如:包公是一代清官,他刚正不阿、公正廉明,是一位天生脸白的书生,但是白色在京剧脸谱里的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奸诈、虚伪,所以如果将包公的角色化妆成现实中的那样,就违背了京剧脸谱视觉符号中的象征意义。根据京剧脸谱中的对正义廉洁的视觉符号定位,包公的角色就被赋予了黑色的脸谱,来表现他的人物性格,还在他的额头上添了一个白色月牙,意在包公白天主持人间的公道,夜晚判断阴间的是非,将他铁面无私的外表和正义的内在达成一致。再比如三国中的关云长在民间被传说是曾在枣林中躲避官兵搜捕,由于他长期目睹红枣、食用红枣、饮用红枣水,所以关云长的脸就变成了枣红色。于是舞台上的关云长就被赋予了通红的脸色,但是这不仅是用来表现关云长的外表的,红色还表现了他忠诚、勇敢的性格和庄重、威严的气质,另外京剧中的关于长在五官上也有特别的指定,一对丹凤眼和卧蚕眉,也是庄重威严的象征。

总之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的表现,可以使观众对戏剧中人物的性格、背景、剧中角色地位都一目了然。

三、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对当今艺术发展的利弊

客观的说,京剧脸谱这种直观的通过视觉符号来定义剧中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利于对剧情的介绍,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剧情和剧中人物,对于京剧的欣赏来说,是有明显的好处的。同样在当今的电影艺术中,这种“脸谱化”的现象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加强电影的表现力的,但是整体来看,京剧中的“脸谱化”给当下艺术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夸张、不够真实,这种直观的符号表现法使艺术缺少了美感,降低了观众的欣赏兴趣。比如在早期的电影中,伟人的形象都是高大明朗的,动作设置也是一致的豪迈潇洒,剧情也跟着走向一致化,这种情况重复出现,使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兴趣大大降低,使影片丧失吸引力。

篇7

从创新型思维看“火星文”表征

“火星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新兴语言,使年轻一代网民朋友交流方式多样化,交流内容新鲜化,透射出的年轻一代的创新型思维。网络“火星文”突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对汉语言文字注入新鲜元素,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本文收集常见的网络“火星文”,紧密联系“火星文”与创新型思维,对网络火星文进行了如下分类:

“创造性思维”火星文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1. 2013年四字流行语

累觉不爱,是“太累了,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

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的缩略语。

不明觉厉,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缩略语。

十动然拒,是 “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语。

这些今年新兴的网络“火星文”主要是用四字词语作为一段话的缩略语的形式,这些四字词语的诞生就来源于网民们的创造性思维,以感知、思考、联想、认同等能力为基础,联系各个事件的起源与本质,从而生产出了新鲜的、独特的、趣味的四字词语“火星文”。

2. 方位符号

:表示向右的意思 :表示向左的意思

:表示向上的意思 :表示向下的意思

:表示左上的意思 :表示右上的意思

:表示右下的意思 :表示左下的意思

3. 自由谐音组合

神马:什么;+U:加油;我==你:我等你;886:拜拜喽;94:就是等。

“发散性思维”火星文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种意义的表达方式,火星文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达。

1. “拜拜”的火星文表达:88;白白;北北;CU;( ^_^ )/~~等。

2. “谢谢”的火星文表达:3Q;TKS;三克油等。

3. “表情”的火星文表达:^-^;~-~;》-《;(o);*^^*等。

“逆向性思维”火星文

逆向性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火星文Orz意义为“失意体前屈”的小人,用来表达失意沮丧的心情或崇敬跪拜之情。仔细看就会发现,Orz很像一个双手撑地,呈现跪姿的一个人,O代表跪地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跪地人的腿脚。

随着Orz 的出现,火星文stQ也应运而生:有人说Orz是失意体前屈左边跪,累了换右边跪,即产生了stQ。Orz指失意体前屈左边跪,stQ指失意体前屈右边跪,这正是源于人们由左转向右的逆向思维。

以上是从创新思维模式对网络火星文的分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够发现火星文的多样性、鲜活性、形象性,这一现象正是年轻一代网民朋友创新能力的体现,他们用其活跃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对传统文字进行重组、包装、变形、拆分,从而生产出了新兴的网络火星文。

火星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火星文,作为网络一种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丰富了一般书面语言表达形式的单一性,使网络交流变得充满了趣味性,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型思维。但凡事物皆是“有利必有弊”,针对于网络“火星文”,它的发展道路并不顺畅,在其初诞生之际,便激起了轩然大波,在“火星文”带给网络文化有利影响的同时,它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语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工具,任何领域的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传统语言具有稳定性和规则性,网络“火星文”经过加工再创造破坏了现有规范语言的使用。网民朋友们通过网络对传统的语言进行了随意的改造甚至误用,尽管使双方交流方式变得快捷而生动,但是也对传统语言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污染”。火星文现象在青年一代网民中尤为突出,对于青年一代,他们作为网络火星文的实践群体,“火星文”已经演变为了他们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师生、父母之间产生的“隔代代沟”,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容易造成交流障碍。青年一代火星族对待火星文的态度是对传统语言的不负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火星文的大量使用对传统语言造成了威胁,破坏了传统语言特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优秀的传统语言的发展。

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当代学生,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和文化转型的独特社会背景下,在网络文化场域中,他们通过网络“火星文”表征体现当代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他们通过诸如“火星文”之类的符号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形式,活跃在“博客”、“微博”、“微信”、“人人”、飞信空间、QQ空间、贴吧、BBS论坛、网络游戏等各种网络空间。通过部分访谈和对周边学生的观察,发现大学生每天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尤其表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漠不关心,却对明星绯闻八卦情有独钟,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却在不断追求所谓的新潮、个性和时尚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警示我们网络“火星文”现象影响了当代学生的文化情趣,阻碍了对纯洁的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滋长了年轻人的浮躁风气,使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因此当代学子的素质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正确对待网络“火星文”现象

篇8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38-01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受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追寻历史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婚姻经历了五种基本的形态。并在一定的婚姻形态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和不同的婚姻观。

一、中国古代的几种婚姻形态

1.原始群婚:即整个原始游群的男女互为夫妻,是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吕氏春秋》:“其民群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这种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

2.血族群婚:血族群婚是一种族内婚, 指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在内的同一辈分的人, 既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又是夫妻关系的一种婚姻制度。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人类认识到只有采取了族内婚的部落才能得以延续。这种婚姻制度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3.血族婚:这种婚姻形态主要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本氏族内的兄弟姐妹不能通婚。这种婚姻制是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形成的。

4.对偶婚:这种婚姻形式相对稳定, 一个男子可以有多个配偶, 但其中有一个是固定的, 主要的, 每个女子在多个配偶中也有一个是主要的, 固定的。多个配偶符合当时的道德传统, 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定, 但并不排除和其他人同居。对偶婚仅是一种过渡性婚姻状态, 这种婚姻形态虽然使夫妻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 有利于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5.个体婚制:人类从古至今, 经历了原始群婚、 血族群婚、血族婚、 对偶婚和个体婚制。虽然各个民族、 各个国家的婚俗各有特点,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这几种种婚姻状态, 而且任何一种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特别是经济条件相联系的, 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二、婚姻六礼

传统聘娶婚的成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必备条件,同时婚礼要完成六礼的仪式。所谓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曾远播到朝鲜等国,影响很大。

1.纳采。《仪礼・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意思是男家先派媒人去女家转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后,男方致送求亲的礼物,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行纳采礼何以用雁,说法不一,一说雁终生专一,以此象征婚姻的和谐牢固;一说雁是随阳的候鸟,以雁随阳表示妻随夫。

2.问名。《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是指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的姓氏、名和生辰八字,以便同姓不婚,并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以测定婚姻吉凶。

3.纳吉。《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问名之后,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归卜于庙,如果获得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此礼称为“纳吉”,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节。

4.纳征。《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纳吉之后,男家派媒人到女家致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姻之事乃成。

5.请期。《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婚期,古人称为“请期”。吉日虽由男家依卦而定,但仪节上仍要先问于女家,以示尊重。

6.亲迎。娶妻之日,黄昏初临,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将新娘迎回后,男家设宴共食。夫妻同食共饮,称为“同牢”;将瓠分为二瓢做成的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妇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卺”,后世又称“交杯”、“合欢杯”或“合瓢”。就寝时,新郎入室中亲手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唐中叶以后,婚仪中的结发仪式改为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称为“合髻”。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后拜见公婆,并侍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至此,婚礼基本结束。

三、古代婚姻利弊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古代的婚姻也是一样。一方面,古代的婚姻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但是也有很多的弊处。

1.大量弃妇的出现。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婚姻夫妻之间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只是义务性地结婚生子,而且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度到封建生活的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只是要妇一夫,并没有要求夫一妇,因此男性过着多妻的生活,这也导致了弃妇的出现。此外,母权制度的颠覆,使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贱奴,成为男性欲的工具,生孩子的工具。女性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尊严得不到尊重。

2.青年婚姻的身不由己。由于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条的制约,古代很多有情有义的青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而是要接受父母兄弟的安排。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意志,而不是自己意志的体现。

3.对现实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婚姻有“六礼“的约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现代也有现代的形式风俗。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古代一些婚姻风俗流传下来了。如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习俗,现在还有“天下无媒不成亲”的习俗。

以上所介绍的古代婚姻礼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差异。当然古代婚姻体制也是相当健全的,本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利弊。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离婚率不断升高,这就让我们知道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以婚后的生活为着眼点,绝不沉溺于眼前的热恋。对方的身体、品质、能力、职业、父母等,均要详细考察,一旦确认双方不能结婚,马上终止恋爱。以娶妻生子为目的的婚姻,培养了中国人对男女交往、家庭子女的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家庭幸福为己任,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高考 英语 改革 利弊

一、引言

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北京市将从对中高考进行改革入手,出重拳予以破解。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计划减少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从150分下降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这一政策将自2016年起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始实施。

二、 高考英语改革的利弊

(一)高考英语改革的好处

多年以,我国在语言教学上,大都是“重英语、轻母语”,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外交流的日趋增多,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日益攀升,很多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英语,英语逐渐成为了不少学生最为重视的一门科目。而与之相对的,由于学习汉语的时间被挤压,不少国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甚至有些人认为,作为我们日常交流的母语,对于语文的学习学不学都无所谓,这就使得目前社会上提笔忘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针对语文这一科目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无疑会促使人们提高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全民对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另一方面,高考英语改革能够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考生的差距。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就曾关注过学生的英语能力因地区差异而不同。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在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后,往往最先感到有差距的就是英语成绩,听力、口语更是他们的软肋;而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的中学生,由于教育环境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英语水平较高,特别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

根据俞敏洪对位于北京西北部远郊的延庆县学生英语水平所做的评估,延庆县学生与北京城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超过20分。因此,下调英语高考分数权重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导致的英语成绩差异。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明显不及城里,教学效果根本不能与城市学校抗衡。这就意味着,英语分数权重越大对农村学生越不利。因此,下调分数权重,淡化选拔功能,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二)高考英语改革的弊端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英语水平不会受多大影响,而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民孩子的英语水平则恐怕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有关降低英语分值就能给学生减负的说法也似乎不太合理,因为英语分值下来了,其他科目分值增加了,学生依然会为取得高分而压力重重。

现在随着中国不断与国际接轨,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外语成为了一门必备的工具。随着英语高考分数权重的下调,学生、家长、教师的观念和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考试和评价制度等必将随之发生改变,后续效应不可小觑。北京教育学院督导室专家、曾担任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的袁昌寰教授就此说道:“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发展之多极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从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态势出发,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出发,从国家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出发来认识英语课程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英语作为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大语种,已经不是美国还是英国的问题,而是英语作为互联网语言,作为一种通用的世界语言,中国人才国际化,中国世界化必须的一个工具。

三、总结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趋势下,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仍需重视,但方法需改变。全球最大的私人英语教育机构英孚教育的2013年《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有10万英语母语者现在在中国教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训市场之一。如此庞大的英语培训市场却没有培训出一流的英语水平。报告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成人的英语熟练度进行排名,同时亦首次对过去6年近500万成人的测试数据和英语熟练度的趋势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据该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瑞典仍以68.69的高分稳居第一。中国大陆排名34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仍有待改善提高。

“语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练习、实践和运用的过程。现代语言学习理念强调了语言学习不仅应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袁昌寰教授说,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也就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是一个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不应是靠单纯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背诵进行学习的。因为这样的学习不仅单调乏味,也收效甚微,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学习英语望而却步。所以,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家长和教师要坚持 “做中学”原则,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用英语,从而使他们逐步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改革就能完全解决的,应该从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上树立大众外语教育的理念和定位,重运用,减少功利之心,重提高综合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

高考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如何改革才真正的能体现高考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兴趣与心灵,而不是学生谋生的工具。“一考定终身”,不得不说现在的高考制度对学生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到了扭曲心理的地步。为此,我们不停的改变着,也许过程很缓慢,但我们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篇10

纵观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总是在不断地摄取外来文化、有选择性的消化吸收,但又始终保持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外国文化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文化,红毛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文化的吸收就是如此。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三大。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文化并存性

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一向都是积极的接受并加以吸收,可以极其自然的干事接纳世界上各种的不同文化。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就曾把日本文化定性为“杂种文化”,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如婴儿出生后要先去神社祈福,结婚时一般是在教堂进行,去世时则由寺院承担。这就体现了大多数日本人在崇尚传统神道的同时,也可以毫不顾忌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这在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移植性,还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在饮食上,和食、中华料理和韩国料理自不必说,意大利、土耳其等各种风格的餐馆也共聚日本。更有趣的是,在商务场所,我们通常会看到穿着西装革履的日本人行九十度深躬大礼的场景,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其文化的多元性。

二、传统文化的稳固性

虽说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但对于自己的传统却也具有保而守之的特性。在外来文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很强的稳固性。二战后,日本在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等方方面面全盘的向美国学习,但却始终保持着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度和企业内部工会制度。正是这被称为日本企业三大神器的温情主义原则,才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奇迹般复苏。同时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如现代人见面时要深鞠一躬,日本各地有着数不清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再如相扑,至今都保持着浓郁的古香古色,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又如唐代的雅乐,进入日本宫廷后,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俳句、茶道、花道、柔道等传统文化因素,不仅都生机勃勃的存在着,有的还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三、外来文化的选择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都是全盘接收,然后在与这些外来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进行筛选、淘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并能适合本国发展的文化。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几乎是照单全收,但却独独淘汰了孟子的“易姓革命”、宦官制度和缠足的陋习。开国后将西洋文化全部收入囊中,然后进行筛选,结果政治上采用了君主立宪制度,军事上引进了德国模式,却淘汰了民主代议制度。二战后,日本在各个方面几乎照搬了“美国方式”,却没有吸收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虽然是大量的摄取,但并不是毫不顾忌的吸收,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和择优性的。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就积极的消化吸收,不适合国家发展的就被淘汰。并不是先进国家的文化就畅通无阻,归根结底是看这种文化与日本文化有没有结合点,符不符合日本人的思考方式。

四、外来文化的融合性

篇11

1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因

1.1大学教育的使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

大学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而大学的精神就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关键和内核。大学并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它还能够帮助学生点燃理性思维的光芒,为他们长远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大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个人,历史,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现代大学利用传承传统文化的契机,能够帮助整个民族找到长远发展的根基,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扎实的基础。中国大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它还包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语言则与文化关系密切。英语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现在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非常有限,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存在着教育上的缺失。

1.2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

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将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下,人们往往会采取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区别,一方面导致教育的情况,内容和方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决定了个体在教育环境里的受教育程度。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各个国家的特色。所以如果学生对语言本身所处的文化背景没有必要的了解,即使他们能够听懂语言使用者所说的每一个词,也很难理解每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现在国内高校的英语教材表现的文化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有些教材更是以西方教育模式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但是中国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国内接受着中国特色的教育,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而美国学者曾经说过,个体生活的历史最先需要适应的就是他出生地本身的生活情况——自出生之日起,他就会受到自己身边环境和设备的影响,而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所塑造出的产物。而成年人又将参与到其所生长的文化生活中,文化生活的习惯,信仰与不可能将直接构成个体的习惯,信仰和不可能。根据这样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即使学习了很多年的英语,依旧很难将英语说得很流利与其成长的环境与文化背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3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所谓“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学所用的材料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在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点、学习目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想要对学习意义进行建构,对知识本身所涵盖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就需要学生真正到知识相关的现实世界中进行感受和体验,以直接经验进行学习,主动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换言之,知识不能仅仅来自于聆听,它需要时间。这是由于科学学习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它实际上是对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建构。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大脑中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利用生活体验,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建构了一系列相对朴素的概念。这些概念各有不同,一起建构起了学生的学习系统。对于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和生活关系密切的语言环境和情景,使抽象的语言知识更加的贴近生活,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如果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严重的脱节,那么他们很难产生内心体验,学生也很难发现语言学习的乐趣和表达的意义。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应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方法

2.1建构符合中国学生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在教材中突显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内的高校英语教材在内容上很少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层面,这样的材料选择时不够全面的。这主要是由于语言本身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传输纽带,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化表现出来。其中人们的语言表现方法会受到和语言关系密切的社会习惯,生活方法,行为方法,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应该主动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现在国内高校英语教材中缺少相应的内容,这就会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的知识,它只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有关。这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被逐渐淡化。所以,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符合中国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已经成为了现在高校英语教育的关键。高校的英文教材里应该加入和中国文化,习俗有关的知识。同时,教材设计者还可以将一部分中国优秀文章翻译成英文,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更好的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2.2发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主动的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将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传统节日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其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传统节日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事实上,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个环节,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传统节日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教师为了更好的迎合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们介绍了很多西方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的知识,而在介绍的过程中内容也不够全面。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将西方节日的利弊都讲解清楚,避免学生盲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选择,真正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这里所说的“合适”实际上是指为学生提供既能满足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提高文化水平的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保证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3小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精化,它是中华民族时代延续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未来长远发展的力量基础。本文通过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的分析,探讨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途径。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当英语教学遭遇中国传统文化——论英语教学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4):199.

篇12

一、南宁市“三月三”歌节的形成与演变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由政府主导开始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民歌节。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

二、南宁民歌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武鸣县为例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就近来讲,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南宁市武鸣县。武鸣地处广西中南部,史有“首善之县”的称谓,是壮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响应传扬民族文化的号召,打响文化名片,武鸣县也办起了“三月三”,并将其打造成一个歌圩文化品牌。2003年,武鸣县正式将“歌节”复名为“歌圩”。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整个武鸣便歌声四起,热闹非凡,久久不息。在推出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的同时,该县也将招商推介会、房地产展销会等经贸活动融入“三月三”歌圩整体活动中,使歌圩呈现出“表演活动万人空巷,经贸活动盛况空前”的场面,被武鸣人民称为另一个春节。

2016年的4月9日,武鸣县城再次沸腾。数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赶赴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盛会。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确实让到访的游客很饱眼福。据相关人士称,本届歌圩为突出“美丽壮乡・踏歌追梦”的主题,不仅增加了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注重突出民族文化。其中众多文艺项目的主角都是来自于当地群众、学生等。虽然参与者依然是当地人民,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歌圩主题过于时代化、政治化和商业化。

三、对民俗文化商业化现象的几点疑问

笔者有幸目睹了武鸣三月三其中一部分现场,的确热闹非凡。但也看到了热闹背后一些已经变的畸形的风俗和传统。首先,被政府主导的传统盛会基本走了形式化的老路。那些原本应该在田间地头、闲散时候自由演唱、自由组织的活动被安排的井井有条,似乎很有章法,但真的就没有失真失纯的嫌疑吗?其次,仅仅一个两小时的开幕式上领导们的讲话就超过了一个小时,紧接着就是政治性舞台化的歌舞表演。真正可以代表民族特色的却无端成了陪衬,谁又能预料到这样的状况会对真正的民族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于一个非常传统的民俗盛会,这样的现象难道不该被重视而去改变吗?另外,我感受到的所谓的民族美食盛宴,也已被商业化侵蚀殆尽。不管是不是当地特色食物,反正一股脑的都摆在了临时搭建的美食一条街。至少对身在现场的笔者来说,没有感受到一点民族特色。反而满街的烟气、杂乱的吵闹声、被调到最大分贝的DJ音乐让人只想尽快逃离。这样的状况下如何让八方来客去感受三月三民俗活动的真正意义?而饥饿难耐去吃的一餐饭更是加深了笔者的疑虑,比平时昂贵不少的价格、比平时更少的分量、比平时更没有耐心的服务态度让我对这次三月三充满了失望。说好的淳朴的民风到那里去了,为什么到处都充斥着趁此机会大赚一笔的心态?也许我遇到的仅仅是个例,但是满街的叫卖声,随处可见的生意人等与三月三无关的现象难道不是商业化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影响吗?

四、笔者的几点建议

商I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侵蚀了人们原本纯粹的心态,间接的影响了由人们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笔者并不是反对商业化,而是希望民俗活动能以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为主题。首先,不管是政府相关文化部门还是当地民俗参与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该牵头提倡对三月三民俗活动环境原本状态的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建立规范的民俗文化保障体系,同时应该加强对媒体宣传过程的管理,避免对民俗文化的宣传被商业化等不良因素侵蚀。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三月三民俗根系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从源头了解三月三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使这一民俗的延续传承能最大限度的贴近自然。民俗活动的主体是“人”,但是往往也最容易被忽略,因此在民俗活动的保护工作中必须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这便需要建立并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发掘和培养更多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其一,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应该保护好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源。其二,在完善民俗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发掘、培养新的民俗传承人,使文化传承“活态化”。在现代化条件下传统文化已经不可避免的与当地经济挂钩,因此,民俗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的现状也应该纳入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比如旅游业、餐饮业、农业等与三月三民俗的结合,如果政府能适度干预、合理规划,就会使当地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播。

作为最有广西特色的民俗文化,“三月三”的文化价值显而易见。因此,三月三民俗理应被关注和重视。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也应当更加合理完善,我们期待它能在人们的保护、传承下流传的更加久远。

篇13

管理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中国管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坚持“儒家为体,百家为用”的前提下,衍化出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世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尽管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品德修养的煅造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但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二)伦理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类型属于早熟性的农耕文化,故其管理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就伦理观念的形成而言,它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人的行为影响和约束作用并不低于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相反它是靠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作用于行为的,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稳固性。

(三)辨证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方式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辩证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强调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用系统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世界,权衡利弊得失。

二、西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管理经过了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后,逐步具有了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明确性。西方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始,就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范围要求。人事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事功能的扩充上增加了信息沟通、激励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到系统理论时,决策的地位被突出出来,同时又加入了创新的功能,这样一方面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科学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因此在所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都将科学性视为管理的生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一次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法约尔将工业管理上升为一般管理,韦伯提出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确定了科层制的组织理论,使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三)规范性。现代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起始点,逐渐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即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管理标准化、组织系统化、办事效率化,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时代。

三、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中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的原因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西方传统文化――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二是强调“士气”的重要性;三是讲究激励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西方传统文化――西方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

(三)在管理目标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建立“大同”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

四、得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路径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中西方管理理念应该相互渗透,中国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西方受中国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中国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一些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