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利弊

传统文化的利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的利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增强,且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90年代末,信用中介机构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步入了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信息披露系统和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纵观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全局,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领下,不少省市都在信用理论研究和管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我国信用体系起步晚、发展速度滞后,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跟不上经济建设步伐。甚至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群众监管,导致信用秩序混乱。加之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管理条例加强对信用市场的管理,导致信用缺失现象泛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危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1]。因此,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应加快与国际信用市场的接轨,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信用机构,促使我国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优势

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方面。

第一,个人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在传统信用文化中,追求日常五伦。无所谓五伦是指五大基本素养,其一,仁。其二,义。其三,智。其四,信。其五,礼。而传统信用文化追求的是诚信,也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它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做到诚实守信,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能够引导社会公民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通过诚信修养做到责任的明确,进而最终实现“平天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社会信用市场还是日常生活中,诚信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奠基石[2]。

第二,社会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促使人与人之间沟通与联系的纽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诚信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一个人没有诚信,会丧失他人的信任,会在社会交际中遇到各种矛盾与问题。诚信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具体体现在《论语》中。由此可见,诚信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际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准则。

第三,国家层面。站在国家角度,传统信用文化是帮助国家实现“平天下”和“长治久安”的关键点。社会公民需要诚信,国家同样需要诚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取信于民”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假设各项活动执行与管理过程中,没有诚信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无法谈论富强民国。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中,诚信思想尤为显著,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诚信也是构建诚信体系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劣势

传统信用文化劣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对自律性过于依赖。在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和水平较低。社会关系主要以土地和血缘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因此更加稳固了这种社会信用关系的约束性和自律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步走向转型时期。无论是信用文化依赖的社会关系还是经济基础,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社会分工,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就导致社会成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关系依赖的自律性缺失。如此一来,无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

其二,存在狭隘性和等级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文化宣扬“五德”,虽然提倡社会的道德礼仪,但是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封建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因此,传统信用文化中主张的“诚信”思想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确立君臣父子上下等级关系。因此,信用关系也带有等级性。在此思想背景下,如果再去追求平等与公平,就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要以家庭和个人为主,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血缘及熟人关系,因此对于亲近的人给予更多的信用。加之信用文化具有局限性,追求的诚信思想范围主要局限于社会伦理秩序,因此较为单一化,不够全面。因此信用文化具有狭隘性。在此种思想环境下,整个社会成员更加亲近自己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且信任他们、依赖他们。这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规模较小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知,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长期时间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既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3]。因此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并站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和探索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民族习惯、社会信用文化价值观。进而借助信用文化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合理继承。对于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应选择摒弃,弘扬和普及适合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的文化思想,比如商德。传统商德包含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其主体思想是诚信。具体体现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另外,和气生财也是传统商德的思想内涵。这些流传下来的话,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宣扬的诚信文化,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对信用文化的需求。

在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崇传统信用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信用文化和西方契约信用文化,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角度展开探讨与思考,进而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强文化创新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信用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信用文化的创新研究,并加强传统与现代信用文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国家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并引入现代信用文化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状,促使信用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4]。首先,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理念,并树立创新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推陈出新。其次,要站在世界角度,树立发展眼光,面向未来。在创新与发展中总结和借鉴国外国家相关信用文化精华,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发展目标,进而赋予信用文化体系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三)个人信用的构建

篇2

一、中国社会文化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1.尚“和”心理根深蒂固

“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尚“和”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心理的形成。

“和”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有多方面的表现,从积极的影响角度讲:

其一,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延绵不衰,传承至今,这在世界其他文明地区是不多见的。其中崇尚“和”的理念就是重要的原因,“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家和万事兴”,无论从国家大的方面还是从家庭小的方面,中国人都强调“和”的理念。这种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相一致。

其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受尚“和”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十分重视处理好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注重营造和睦的氛围,即使发生冲突也往往在调解人的帮助下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和事佬担负着调节任务,必须充分考虑怎样使争吵双方都能保住‘面子’的解决方式已达成维持事例均衡。因此中国的官司往往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3\]

“和”的观念在社会中有积极地影响,也有其消极的方面,这些消极的方面体现在:

其一,“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突出。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个人与群体的意见或行动出现不一致,往往会出现个人屈从于群体的情况。这种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从众的心理也成为在群体中最主要的心态,以致于“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样的俗语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其二,“厌讼耻争”的求和心态明显。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对“和”状态的丧失是一种恐惧的心态,这一点无论是在国家社会事务上还是个人家庭生活都有体现。如“将相不和,国有大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兄弟不和邻里欺”等等。这种心态在有些时候是“忍让”的表现,在有些时候则是妥协退让的表现。赵佳宾: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测评本土化必然性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2.“面子”文化博大精深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很独特的一个概念,它对我们来说内涵丰富却又模糊不清,无形无状却又无处不在。林语堂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还受人尊重。\[4\]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国学者明恩溥所说“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中国人的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没有打开,那么面子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所以,理解了面子文化对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为了有“面子”,人们会努力地在社会各个领域争取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资源、更广泛的交际面。因为爱“面子”,人们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装点门面,甚至是“打肿脸充胖子”,为的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为了避免丢“面子”,人和人之间会相互照顾、相互妥协,彼此给对方留“面子”,而不是损别人的“面子”,因为照顾对方“面子”就是考虑自己的“面子”。

在乎“面子”一方面使得中国人注重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同时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讲究社会秩序,处理事情会估计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面子”文化又会形成一些心理上的弊端,例如,虚荣心和攀比心强烈,在群体中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不愿意指出别人的不足和错误等等。

3.“中庸”心态大行其道

被尊为儒家经典的《中庸》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要求做人要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左不右,既要坚持正道,又不能太偏激。这种思想被儒家所提倡,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修身原则。其具体表现可以从《论语》中得见“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对中庸心理的推崇使得中国人同西方人相比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而不偏激,避免过火的行为,从心理上对激进的行为产生一种否定和排斥的心态。

“中庸”心态对维持平和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地意义,使得中国人比西方人有更强的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在意志方面又有坚定性、顽强性;在为人处世上体现出重整体、顾大局、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人格方面形成稳重、踏实、忍耐、情绪稳定的状态。但同时“中庸”的心理也会导致一些人产生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习惯,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在对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上模棱两可,缺少西方人那种明确的立场,就像国学大师林语堂所说:“一个典型中国式论断是:“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差。”既赞扬了甲,又不会得罪乙。这种“中庸”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固然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有利,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人的这种心态产生的影响有过这样的评价:“个体意义上的道德导致了(社会)整体意义上的不道德。”

综上,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尚“和”的心态、讲究“面子”的心理和“中庸”的处世方式只是中国独特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在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人格特质注定与西方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个人心理素质是不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套用西方的测评模式和手段来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测评是不合适的,因此有必要实现心理测评的本土化发展。

二、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心理测评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完整的心理测评理论系统,但是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心理测评思想观念,这些理念是实现心理测评本土化的思想渊源。

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国的统治者选拔各级官吏,还是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还是为了做到“谨慎交友”,都有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内容,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的文献记载。

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人心理评价的观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认为,对人进行评价要察言观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态,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好隐瞒了,就能很好地了解这个人了。

《吕氏春秋?论人》中就提出用“八观六验”的方法来考评人的才能与品性。不光要察言观行还要设置情境考验。所谓八观是指“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拣择观其所不为。”所谓“六验”法是指“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测评思想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还有很多:汉代学者刘劭在其著作《人物志?八观》中也提出了“八观”法来对人进行鉴定。说:“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了用“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五视”法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的方法。《大戴礼记》的《文王官人》中记载有关察人、知人的“六征”:“一曰观城,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关于心理测评的思想的,这些思想是从学者的教学活动、国家选拔人才以及管理国家事务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对今天的心理测评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研究中国心理测评的美国学者Lester Sdorow在他的著作中写道:“The use of mental abilities can be traced as far as back as 2200B.C.,when the Chinese used them to identify talented individuals to serve as civil servants.”(心理测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的中国,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来选拔优秀的人才来充当“公职人员”。)所以,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测评思想就成为实现心理测评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西方心理测评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

西方近代的心理测评是基于两条研究线路发展起来的:一个是以达尔文、高尔顿以及卡特尔关于个体差异的测量为基础的,另一个以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韦伯、费西纳以及冯特的实验测评为基础的。而后者正是西方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基础,因此,西方的心理测验有注重实验研究的传统。在心理测评的发展过程中,比奈所编制的智力测量量表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在此基础上,西方的心理学家编制了各种心理测评的量表,这也使得西方的测评有建立科学量表、形成标准化体系的特点。

由此可见,西方的心理测评强调精确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成体系化,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心理测评中的定性分析是相区别的。西方心理学思想有重视科学主义的传统,再加上近现代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很多西方学者相信心理测评应该依靠精确观察和测量,即便是难以量化和精确化的信仰、人际关系、情感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过分重视对行为的量化研究和对实验心理学的重视,使得西方学者本身也无法解释诸如意识等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促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在学术研究领域“东—西方心理学”正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心理学百科全书》中,有一个叫做“东—西方心理学”的词条: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东方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传统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东方的思想包含有中国的儒学、道学、禅学,印度佛教和伊斯兰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与禅宗等。由此可见要促进心理测评的长远发展不光是要中西合璧,甚至还要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郑 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福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篇3

关键词:双刃效应;全球化;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的,更是人类灵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且也逐步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之中。本文仅就文化的一个方面节日进行分析,根据当前的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多地接受西方的节日,并且作为重要的节日等进行庆祝,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则意识不够强。这明显表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让大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机借鉴作用,更好地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针对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进行分析,为实现趋利避害提供了一些意见。

一、双刃效应

(一)积极效应

首先,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增强与西方友人的关系,能够促进和谐共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其实,就是在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了自我的文化内容,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西方的文化借鉴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学习和发展,就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将中西文化有效融合,增进感情的同时,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体现出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二)消极效应

根据调研的数据也显示,有86.88%的人认为现在西方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说明了在目前这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各种信息和形式、价值观等都会不断地涌入到我们得生活和工作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不利,会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不利于我国人民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分地关注西方文化,会丧失自身的优良文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庆祝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促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传承,因为我们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西方文化,不能够出现舍本逐末的这种现象,丢失了自身国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地去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50个样本。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填写,有效问卷为150份。本文首先是针对调研的数据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对比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采用SPSS的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进行西方文化的流行性与渗透性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图1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 图2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

根据图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关注度很高,而且参与到节日的也比较多,除了万圣节仅占11.88%之外,愚人节和感恩节是在40%左右,而圣诞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则均在60%以上,情人节也占据了50%的比例。

根据图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群体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程度很高,基本不过的占比为8.13%,虽然每年都过的占比最少,仅为4.38%,但是一般来说都过和偶尔过的分别占比为31.25%,56.25%,所以仅这两项占比就达到87.5%的比例。

从表2成对t检验和表3方差分析的检验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能够得到流行和传播还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所导致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就淡化了。

三、结论

在面对国际全球化的形式下,我们要充分地把握、加强和促进我国自身的优良传统文化发展,同时要有效地掌握好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做到趋利避害,不断地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西方,更多地学习、借鉴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目标。总之,有效地把握机会,将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充分地发挥和把握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传承、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

[2]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篇4

所谓集中办学,就是根据人口分布和地理、经济、交通、通信等状况,把条件艰苦的相关学校集中搬迁至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集中办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农村办学应集中人力与资金,办好中心学校,做法是重点办好管理区(片区)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完小,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力争扩大办学规模,配备相应教师,开办寄宿制,逐步减少现有村小,保留居住极分散山区的少数教学点。自此,全国将拆掉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农村区、乡学校,实行集中资源办学的策略。

应该说,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条件便利的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确实改善了办学条件,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对教师进行了有效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来说,集中办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变相加重了农民家庭的负担

集中办学后,大量村小学撤并,学生要到离家很远的乡镇中心小学上学。这些学生很多年龄还小,尚无自理能力,虽然是寄宿制,平时吃住在学校,但每一个星期六、星期天都需要家长接送,对于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光是接送孩子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以云南省维西县澜沧江两岸的农村为例,大部分农村属山区、高半山区,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离乡镇较远,很多孩子去乡镇上小学,远一点的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有家长告诉笔者,每星期去看一次孩子来回的费用都要在120元左右,包括车费、孩子的零用费、领孩子到街上用餐(给孩子改善一下伙食),如果没有返程的车,还得在乡上住一晚,这样的话,费用还会增加。如果每个星期都去看一次孩子,一个月下来支出要在500元左右。维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很多家庭仍处于贫困线以下,这笔支出让他们叫苦不迭,却又很无奈。不去看心理总挂念着孩子,去了又不堪重负。集中办学后教育成本的增加已成为许多农村家庭巨大的负担,这有违国家相关的“三农”政策。很多家长说,如能就近入学,每个月只需国家给的160元的“高原农牧民子女就学补助”就够了。

2.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闲置

过去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建、新建了很多校舍,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都有了很大改善。一些爱心人士、组织、企业捐资助学,在农村建盖了一大批希望小学,有的投资几十万的教学楼刚使用不久。在“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班”的口号下,村小被撤并,大量校舍被闲置起来,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爱心人士、企业的不负责任。这些资产如何处置、管理,成为一个问题。有人说可以把原有的校舍作为“村办学前班”的场所,但在笔者看来,在居住极为分散,山高坡陡的山区,“村办学前班”还是件不太现实的事。如果不能对这些校舍进行有效管理,或是被村民占用,时间一长,极可能是房屋陈旧破损,或政府要用时收不回来,无论如何,结果都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3.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的萧条

村子里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孩子的读书声,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有学校在,村民从校门经过,听到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朗朗的读书声,心理会感到一种欣慰,觉得村子里还有一些文化气息。现在学校没有了,孩子也到很远的地方上学去了,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朗朗的读书声都听不到了,整个村子显得有些沉闷,村民心里也感到空了一样。村民说,以前有个什么事还可以到学校请老师来帮忙,现在就是要写几个字都难找到人了。在调查中了解到,村里有能力的人为了孩子上学能走的都到乡镇、县城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些“没有能耐的人”。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目前的现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靠的是教育,是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表现的是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对于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来说,能有一所书声朗朗、国旗飘飘、国歌嘹亮的学校,能有一批有知识、有修养的文化人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与文明传播的重要窗口,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村小没有撤并前,在节庆期间,学校会组织一些活动,家长及其他村民都能参加其中,从中体会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和身心的愉悦。集中办学后,村里的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少了(没有人来组织了),甚至是没有了,精神文明建设无从谈起。有人说,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镇化。不错,乡镇的人口是增加了,初中都“集中规模”全搬到县城去了,一大批有规模的工程、高楼建起来了,但随之而来的农村的萧条却被忽视了。

4.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一个中心城镇要想一直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民族地区而言也不例外。笔者以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最好的地方是在农村,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具有完整性,较少受到干扰的少数民族村庄,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言行举止、风俗习惯等来感受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集中办学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一个由一代又一代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口口相传的持续过程。孩子过早地离开村子,离开形成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很少能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必然会造成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在认知上的缺失,久而久之,民族传统文化会有消失的危险。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重要的载体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想达到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掌握是件不容易的事。对民族众多的农村地区而言,集中办学后,就意味着各民族的孩子们生活、学习在一起,这无疑对增进互相了解、交流,增强民族团结是有益的,但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有不利影响。有人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行双语教学来解决,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究竟采用何种少数民族语言来教学呢?

5.家庭亲情教育的缺失

篇5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