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必修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

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选修的内容进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为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选修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中语文选修概述

高中语文选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语文选修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较难展开,同时课程多以大课的模式展开,缺少互动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平衡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是开展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应该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从选修的内容上看,在人教版本的选修书中,包含了数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主要强调的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文章不能做到透彻理解。同时,在考试中,对于选修课程的选取范围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首先保证必修课时的完整性,确保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

(二)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较少

目前,虽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含了很多的课程内容,但真正适合语文选修学习内容较少。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的选修学习时,选修课程对写作的审题方面、立意方面以及细节描写方面等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也同样要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适合选修学习的文学写作方面则较少。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具有明显不同的。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选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探索模式,课程要具有一定的活力,所以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很强的开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一般也采取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2]。

三、高中语文选修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化

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客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要注意避开必修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发挥好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作用。例如,在选修Ⅰ的教学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明确选修Ⅰ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加强学生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基础,设置“新闻传记”、“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课时一般都会受到限制,教师要做针对性的布置,优化选修课程资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程来教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做一个简单调查,通过适当的补充来增加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对于《花间词鉴赏》和《豪放词鉴赏》两者就要区别对待。前者可以通过意境模拟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作词时温婉、快乐或哀伤心态,而后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豪迈的朗诵,来体会豪放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处理好和高考的关系。选修课和高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不能以应试的心态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相关教学部门要引导教师对选修课教学正确认识,处理好和高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上课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

(三)从学生差异化角度出发改善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例如,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教学计划时间较短,但选修课的内容却非常多,同时由于进行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较大,给选修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特点,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对先秦诸子理论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对应的老师进行相应诸子理论的讲解。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能够丰富高中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同时高中语文选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育部门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作者:简良恩 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篇3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篇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与进步,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高中生的整体阅读素养,从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接受美学正是教学发展的产物,这一理论能够有效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将接受美学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主体在课堂的地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接受美学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时刻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高中生的主观感受,利用实际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地把创新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模式等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切身体会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戏剧的表现形成代替纯书面的教学方式,更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接受传递而来的文化知识。又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一课时,可以配上《荷塘月色》这首音乐,诗歌的课文内容伴随着优雅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徜徉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下。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更能被学生接受,促进高中语文阅读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

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有思维方式,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时,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现实情感,以阅读内容中出现共鸣的部分展开阅读,进行对阅读作品的赏析评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把自身的情感和经历带入作品内容中,从而更深一步地开阔“期待视野”。高中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倘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期待视野”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克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障碍,使得高中生对语文阅读逐渐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对所阅读内容的更深入的理解。要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使得阅读量不断增加,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多范围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长的阅读量和广泛的阅读范围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达到开阔学生期待视野的效果。同时,创新阅读教学方式的前提,即需要运用多样化、全面化的阅读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朗诵文章不仅仅针对这篇课文,学生还可以自行选择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无形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梦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教师应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同时在阅读内容时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经验,更深层次地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应用“召唤结构”理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学生所阅读的内容设置成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类型即为“召唤结构”,开放式阅读模式是阅读内容适当留白,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内容的留白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情感进行补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阅读内容的关键细节和对应的表现情感达到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阅读兴趣的效果,不仅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哈姆雷特》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召唤”理论引导学生留白结局,自行想象自己认为可以发展的故事线索,利用开放式文章结构类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故事发展,不仅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还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应用接受美学理论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更新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应用“召唤结构”理论激发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

篇5

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拓展性开发

为了促进选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围绕选修课程开设的标准进行具体探究。通过选修课的开发过程能够看出,其遵循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的目的是增进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标准”下指出:选修课必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具体开发,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选修课程学习的目的。在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高中语文教材在拓展型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结合相应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具体的选修课程。在拓展型语文教材中,主要是对高中语文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实践。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研究选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修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目的,最终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特征。必修课的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由于仅仅实行必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并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方法十分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对选修课的开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必修课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的讨论,这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在教学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实质是:点与面的关系。在选修课的开发中需要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鉴赏部分进行探讨,将该部分作为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原著,增强了实践性,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高中语文知识。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29-0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程结构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选择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按照普遍性的课纲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喜欢从大的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课程结构,这种没有重视微观意义上的语文课程结构教学,也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随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转化或者教学效果的不同而进行转变。

一、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微观审视的内涵理解

(1)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课程结构”一词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到,它是指课程的各种组成部分或者组成要素以一定的规则建立起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联系。从大的层面课程内容来划分,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物、生、化、音、体、美等具体的学科。在宏观课程结构上,还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些篇目要求必修,有些篇目要求选修。现在一些高中学校已经在试点实行选课制度,就像大学里进行的学分选课制一样。此外,从宏观的纵向角度来看,课程结构呈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层次形式,这是从不同层面上的课程结构划分的。而从微观方面来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实际上是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教材的实质结构与形式结构是其两个重要的体现。

(2)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微观就是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小的方面的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以教材、教学中的内容结构为主;而审视,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是以教材为主的,在实质结构上,可以探究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古文、外国作品等各自所占的比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探究的是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练习题、教辅资料与课外资料等。对于教学来说,微观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重要的,甚至比宏观层次还要重要,因为这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关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等。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的核心是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因为教材集中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即教学的内容结构。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

(1)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既可以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包括掌握一些语文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等。语文课程结构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还是一种学习理解其他科目的重要工具。例如,高中语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提供帮助。

(2)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发现,必修一至必修五中每个单元后都有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把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或者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现实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讲解,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必定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

(3)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核心体现在语文教材上。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不仅在课文的编选中更加科学合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动主题章节,这些教学活动就是微观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容。

三、如何正确微观审视与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1)正确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的价值观。在编订教材的时候,编教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选编,课程结构也包含价值观培养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学形式的运用,都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要充分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改变都是为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结构的作用,在不同的结构内容教学中,要有效地创新教学形式,如在教授古文时,一般都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而积极性不高,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播放一下古时人物的动画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微观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现,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领会宏大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做好微观的教学工作。

篇7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篇8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篇9

对于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各学校各任课教师做法是不大一样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任课教师对“必修”宠爱有加,教学仔细,应试技能指导详实、到位。对“选修”教学多是只“选”不“修”,即便“修”,也多是纯“必修”的复制,甚至有的是简单的专题讲座,有的则成了放羊式的所谓自主活动。总之,方法不一。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共五个系列15个选修模块,笔者给学生选修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为什么选修这五个模块呢?因为它们与高考最接近。教学中,教师多遵循“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即“必修”各模块的教学一律放在“选修”各模块之前。这样,就显得高一上下学期“必修”课时太紧,到了高二上下学期时,又出现课时太松的现象。

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

为了让“必修”“选修”两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凸显出来,使“必修”“选修”学段安排更趋合理,教学中,笔者在基本遵循新课标的规定和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尝试着“必修”“选修”交叉同步整合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必修”“选修”教学齐头并进的同步整合教学。

笔者是怎样进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呢?方法是适度延长“必修”学段,下移“选修”学段,让“必修”“选修”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具体操作步骤是:高一上学期教学“必修一”和“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一下学期教学“必修二”和“选修”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高二上学期教学“必修三、必修四”和“选修”中的《外国小说欣赏》;高二下学期教学“必修五”和“选修”中的《文章写作与修改》。这样进行“必修”和“选修”系列的教学安排,教学课时重难点突出,张弛有度。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从整体上看,“必修”延至高二下学期上完,“选修”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上了。这样教学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使学生在学好“必修”的同时,也学完学好了“选修”,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方法。

三、“必修”“选修”同步整合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既体现了高中语文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了“必修”“选修”齐头并进和“教”“学”的双赢。反思这种“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讲究教法。“必修”“选修”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语文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自己“用教材来教”和让学生“用课文来学”的现代教学观。面对“必修”中的每一个单元,要有所教有所不教,面对“选修”中的每一个专题,要有所取有所舍。

2.要讲究策略。一是“必修”“选修”课程内容都很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会取舍和整合,找到取舍和整合的“契合点”。二是“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方式方法要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等方式,也可以是点拨与讨论、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无论如何,策略一定要切合实际。三是教师对“必修”“选修”要学会调整、增减、重组。

篇10

进入新世纪,我国掀起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传统的语文课程进行了分化,分成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高中语文选修课成为了高中语文学习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 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

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

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

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

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6. 综合的评价方式

当前我国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虽然还是处于空白阶段,但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标准要灵活多样,以表扬为主。其次教师在制定标准之后要及时将标准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终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克服和解决问题,那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达到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

篇11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篇12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根据上一年度高考考纲的指挥棒来选择。与高考考点有关的选修课成了首选教材,与高考考点无关的选修课程被束之高阁。由于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使用选修课教材,所以我们不是优化选择,而是根据高考要求来选择,不分轻重主次地教。由于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只好对教材简单化处理,照本宣科,不深入,不拓展,没时间巩固,教师陷入被动教学的怪圈中,完全失去了创造性。

另外,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选修课的目标要求不明确,有时,选修课成了习题课和知识点归纳课了。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们在教学上也特别功利,只关注升学的分数与人数,除了技术性、机械性的训练之外,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了那浓浓的语文人文气息。有的甚至把选修上成大学专题课,把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成了专业的文学鉴赏课。有的老师对选修课的一些课程随意生发,任意挖掘,忽略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高中基础课程的本质。这样操作选修课就失去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标中的意义,给师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师生在高兴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真正按选修课的要求进行管理与规范。目前,很多学校大多按“学校选定的课程,教师班级授课,学生班内听课”的模式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在名目众多的选修课程中,我们首先应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选择课程之后,教师分工合作,分模块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之后,编排班级,让学生跑班上课,再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情况给学生一个评定,记录其学分,作为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

第三,要调整好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问题。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的名目多,内容丰富。我们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进行合理规划。必修课占两个半学期的时间,其余是选修课时间,这种安排不合理。比如,本人所在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半学期里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都是选修课,专题式的内容比较集中,实践表明,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必修一至必修五,在高二上半学期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一来,必修与选修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也备感吃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14-03

教科书改革与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以下简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是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作为教科书重要组成部分的练习系统必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安德森等认为认知过程依赖于它所用的教材,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名著导读”的练习“思考与探究”为例,参照安德森“认知过程维度”,对“思考与探究”进行分析,以期为语文教科书建设和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运用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从认知过程维度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名著导读”的练习进行分析,即对练习中题目描述预期认知过程的动词加以区分。泰勒认为“称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照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称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目标称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具体做法是: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行为动词划分为一个认知活动点,然后依据安德森认知过程维度,按照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大类认知类目及其十九个亚类,对“名著导读”中的“思考与探究”的题目进行归类,并统计其题目的认识活动点的数量、比例,进而描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思考与探究”的认知类目状况,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统计结果进行反思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工具

安德森等认为教学目标旨在促进保持知识和迁移,在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的基础上,把原来一维的认知分类修订为认知维度、认知过程维度二维。认知过程是指学习者头脑内部对不同知识的认知操作,相当于对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大认知类目十九个认知过程亚类:(1)记忆: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包括再认、回忆;(2)理解:从口头、书面和画面传播的教学信息里建构意义,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3)运用: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包括执行、实施,执行即把某程序运用到熟悉的任务;(4)分析: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包括区分、组织、归属;(5)评价: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包括核查、评判;(6)创造:将要素整合为一个新的内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产品”),包括生成、计划、产生(创造)。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名著导读练习中认知过程维度各类目练习题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板块的“思考与探究”共30道练习,依据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的行为动词可以细分为51个子问题,分析如下(见表1):

安德森等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标是促进知认保持和迁移[1]。在六大认知类目中,记忆与保持密切相关,其余五个类目与迁移联系紧密。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中没有属于促进保持的“记忆”认知类目的题目,全部是属于促进迁移的题目。其中,属于“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五大认知类目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比分别是43.14%、5.88%、5.88%、17.65%、1.96%,各认知类目的题目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差别大(见图1),理解类题目比例最大,其次是分析类题目,创造类题目比例最小。从认知过程的十九个亚类来看,题目在各个认知过程中分布是不均衡的,除再认、回忆、核查、生成、计划五个认知过程外其他亚类均有题目,其中以“说明”比例最高,占21.57%,“区分、评判”比例相当,均占17.65%,其他认知过程类目的练习比例较小、差别不大。各认知类目中不同认知过程中练习的分布、比例不同,有的认知过程中没有题目,如记忆类目中各认知过程下均没有题目,创造中生成、计划没有题目,评价中核查没有题目;理解类目下,说明认知过程的比例最大,其次为解释,其他认知过程亚类的题目差别不大;运用中执行多于实施;分析中区分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组织和归属。

(二)各类目在每册教科书中的概况

分析可见:各类目在每册书中的比重差别大,且分布不均衡(见图2)。理解类目的练习题在每册的比重都是最大,其次是分析类目的练习题。且分析、理解类目练习题的比重都大于等于评价、运用、创造和记忆类,但是这两种类目的练习题在每册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是逐年增加的。五册教科书中,评价类练了必修1和必修3外其他册都有,且数量变化不大;运用类练习仅有两个,创造类练习仅在必修3中有一个,没有记忆类练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