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5:38: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

通过相关的历史数据资料显示,我国30多年来,在农业领域中出现的重大创新突破,无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而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发展农业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在面对这个二十一世纪的高信息化的时代,而智能化农业的信息技术也被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主要载体之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度。而当前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就一定要加强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视度。

1农业信息技术的含义概括

十八世纪末,人类社会已经正式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性社会,而就从十八世纪末到至今的二十一世纪中,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前前后后已经经历多次的产业革命,分别是:蒸汽;电气;电子时代等,而通过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即将进入第四个产业革命那就是:“信息时代”而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里,信息被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源并在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类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直接接触,增加了与信息资源接触。农业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并对农业领域中的生产、管理、加工等进行相互的融合利用,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结构,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并以此促进了农业未来发展中的持续稳定性。而农业信息也是实现农业领域中各种信息的搜取、处理、传播等重要的科学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农业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与环境灾害的检测,还能很好的提升农业的整体经济水平。

2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应当加大对智能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的推广力度,在对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可以以主要负责人建立一个实施与监管的技术小组,并有专业的人对其进行管理,做到任务指标层层落实,并设立行政的管理与技术的责任人,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项信息技术都能真正的落实到人、户、地上。根据有关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实际的应用的数据资料来看,在我国2001年~2002年,在推广智能化信息技术上的农场面积就已经多达5.1万hm2,其中玉米产4.3万hm2,平均产量大约在9.1kg/hm2左右,照往年的产量明显的增加20%,不光在玉米产量上,很多农作物的产量上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在2001年~2002年中这一年中,就增加总产值400万kg左右,而纯利润更是增加了430万元左右。通过这一数据资料的显示分析,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体农业的产值,并且在减少投入资金的基础之上,为农务物增产,也更好的减少了因为肥料的比例不科学的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浪费,从而也在很大限度上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而随着农业信息化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意识的重视度,并根据多个层面的信息技术设计,与智能化系统相互融合,不断的完善创新,才能真正使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更好的效率。此外,智能化的农业技术的使用也必定会在我国当今农业生产领域当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实际运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2):49-53.

篇2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系统,受气象、土壤、作物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这些多因子的互相作用、预测和分析作物生长趋势等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它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沦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一、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各政府部门到地方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发出不同层次、不同技术内容的信息系统。如将(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SDS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Internet相结合,提出基于5S1I技术支持下的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和框架。基于JSP的农业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的访问与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保密性,有利于农业人员随时获取信息。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最后建立相应的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如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浙江余杭区竹卵圆蝽预测预报模型等。将作物病虫害预测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相应的预测系统,如基于GIS、J2EE、WebGIS等的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等。将“3S”、网络、计算机等相结合,研究开发应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生长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环境监控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力。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都开展了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技术内容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为:(1)数据库与网络建设,包括实时采集农业信息,将各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库系统;(2)对农作物产量进行估算,作物生长面积、长势及灾害发生的检测,农业灾害监测、预报、分析与评估;(3)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模拟等;(4)农业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如数字化温室控制、环境监测预报等;(5)农业的精准作业技术,如智能化专家系统。

三、农业信息技术基础——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有基础首先是丰富、规范化的数据资源,其次是网络、机械等硬件设施。中国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的信息网站3种。各部门、企业、地方根据自身农业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农业信息网、数据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信息资源存储量不够,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但是其前提是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且需要将信息用数字表示,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在数量上,目前中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存储,还无法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所需数据支持量;而在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上,大部分的数据资源都缺乏数字化、标准化,这使得已经建成的大量数据库无法直接转化成计算机、网络能识别或应用的数据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现有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存储量的增加,促进资源共享。

2.网络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就目前中国的网络建设,在城镇能达到信息通信所需,但是在乡村,网络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必须快速搭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市、县、镇、村到农户整个贯通的快速、大容量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3.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有待加强

就目前的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大部分都只能在实验室或试验区进行,在田间地头的运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意识、农民素质、地理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研究开发出能被农户所接受,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

4.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和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提高相结合。利用农户所能接受的形式,包括多媒体、手机、电视平台等,将复杂的技术信息转化为简便、易学、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用户。同时,要加强当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文化水平的投入,确实在提高中国农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灵活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因此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作物种类的增多,迫切需要相关的栽培、加工、储藏等新技术和营销新信息,农业信息技术能推进市场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3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发展趋势

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发展对策

3.1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企业以及农村个体劳动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参与,例如,酒店建筑和管理、导游服务、销售等。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绿色农业,需要从全面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入手。对吉林省广大农村进行村容整体建设、修建道路、规划旅游区项目等。

3.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金融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会给农业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晗.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8):115-116.

篇4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43-06

一、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繁荣农村经济和推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2016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市场流通管理信息化、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以及农业服务体系信息化,见图1。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农作物栽培或畜禽饲养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精准作业,以及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固定资产、资金等的信息化管理,目的是通过信息采集、自动化控制等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农业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为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提供各种资源服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实现风险管理和灾害预警。农业市场流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以及农产品销售过程的网络化,通过二维码、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农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包括新型农民的培育培训、科学技术、政策机制、专项资金、信息以及行政办公等所有农业服务的信息化,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随时随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服务。农业服务体系信息化为农业信息化的其他组成部分服务。

农业信息化能够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降低劳动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但是农业和工业不同,农业虽然是立国之本,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一方面,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空间分散作业,很难通过精细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1],因而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的要求比工业信息化对工人的要求高很多;另一方面,农产品是自然再生产和资源再生产的结合体,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影响,很容易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2],造成对农业信息化投入意愿低、短期回报难等问题,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对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投入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人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要素,是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有信息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农业信息化要求与传统职业农民信息技术素养缺乏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而且有扩大趋势。农业信息化发展不仅对农民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培育培训途径与策略,积极培育培训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2012年中央1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农业部专门下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指导意见》,2014年和2015年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通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成为国家农业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内涵有本质的区别,见图2,总的来说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等三方面差别[3]。

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传统的农民主要是简单重复体力劳动的从事者,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具有相应的学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同时又有经营管理能力、金融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高,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

职业价值属性。传统的“农民”是一种身份的界定,而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生的新职业类型,有自己稳定的职业特征和职业技能,突出强调职业性属性,社会认同度高;自身认可职业农民身份,长期以农业生产、经营或者服务作为职业;希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实现自我价值;具备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新型职业农民符合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有利用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工艺的能力;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化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强,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利益最大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原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中融入相关的信息素养要求。在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上,必须要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拥有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手段等三方面的信息化素质[4]。基本素质要求善于接受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并愿意主动了解和运用,包括能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职业价值属性方面表现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身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并获取社会认同感,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应用提升职业价值。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方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实现市场化运作,并追求利益最大化。

农业现代化对传统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业信息化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发展必须符合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还是以传统农民为主,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整体素质偏低,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比例很少,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信息意识淡薄。“十三五”期间,通过持续的培育培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比例,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途径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

培育和培训是两种不同的手段,培育是指把潜在的对象培养教育成信息职业农民,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而培训则注重培养训练,通过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新环境的发展要求。培育讲究目的性和长期性,而培训则注重手段性和短期性,把培育和培训相结合才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根本途径。

在培育途径分析之前,必须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潜在的培育对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潜在的培育对象主要是年龄45岁以下、初中学历以上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主以及农技推广人员等愿意将农业生产经营作为长期职业,并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基础和现代农业经营意识的人群[5]。针对该类人群的相应培育途径包括:

第一,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职业认可。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和现有的户籍制度,在子女入学、购房优惠、人才认定、职称评定、养老等多方面提供保障措施[6],让新型职业农民获得社会的认可。加强典型宣传,改变以往落后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代表贫穷落后、社会地位低下的传统农民身份的延续,而是一种新型的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第二,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收益。通过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优惠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给予扶持,同时在税收、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提供保障。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收益和其他高端职业收入有可比性,同时体现智力劳动的特点。

第三,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创新培育培训模式。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长期提供相关素质和技术教育培训。一方面,通过教师下乡,就地就近开展教育培训,让农民能够方便快捷接受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在田间地头、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联合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培训。还可以“半农半读”进入农业中高等院校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

第四,提供长期发展平台和载体。注重符合本地特色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让每个新型职业农民都有一个成长的平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与考核,实行职业准入,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在相关农业项目立项、成果审定、技术培训等方面可享受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

(二)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途径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素质的提升是新型职业农民新的发展要求,同时基于信息系统的在线课堂、远程教育、互动教育等新的培训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培训是短期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持续多样化、贯穿工作过程的培训形式能够大幅提升培训对象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包括潜在的培育对象以及原有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

如图3所示,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建设包括个人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应用建设能力、信息化生产经营能力以及信息化职业技能与发展能力。新型业农民的能力建设需要依托农村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的基础。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信息系统平台和资源的建设,实现农村管理的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以及农村文化的信息化[7]。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能够通过改善农村的信息化环境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为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应用建设、信息化生产经营提供硬件条件。

第二,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注重于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学历水平、道德水平、信息化素质、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以及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等。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要求建设培训的信息系统平台以及涵盖各方面的资源体系。资源内容建设必须以本地需求为导向,既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又有本地特色,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符合本地农民教育学习方式。

第三,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注重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的要求包括生产经营技能、信息技术与平台应用技能以及职业技能与发展能力。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要求在传统课堂听课、实践基地技能练习、生产企业观摩参观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随时随地的技能学习与实践环境,并且能够为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提供远程支持。

通过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基于智能终端的远程课堂、在线课堂、互动课堂以及跟踪服务,促进新型农民随时随地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技能培训,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移动化、智能化和终身化。

农村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都离不开持续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都需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与在职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结合,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需要持续增加投入,并划拨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专项资金,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用于培训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及特色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扶持政策,对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民培育培训的应用给予政策支持。

四、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中各部分的定位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整体规划,并重点加以支持,形成职业农民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已有的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的间隙,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应用场景。各级政府是培训工作开展的主体,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与当地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建立联合培训基地,并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远程课堂和在线课堂,支持电脑、平板以及智能手机等多终端接入,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也能够得到专家远程的视频诊断[8]。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农业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合作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农业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同时将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骨干、土专家吸收进师资队伍,鼓励他们积极从自身技能出发,制作培育培训资源并在信息平台共享。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所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途径与原则

依托农村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都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载体。依靠地方教育局、农业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将农民培训所用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现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信息化环境的建设途径包括准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与持续改进阶段。

准备阶段。管理者、建设者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中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调研完成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上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相关人员的能力培训,为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提供资源保证和思想保障。建设规划方案注重符合本地需求原则,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不片面追求系统的“高大上、大而全”,对应用场景充分认证的基础上再开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教学环境。把握从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的原则,注重本地特色应用和资源建设,并根据农民学习和使用信息终端的特点,开发适用于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系统和虚拟化学习环境。

应用与持续创新阶段。要实现所建设系统在日常培育培训中的应用,形成常规性应用工程,并完成本地培育培训所需的优质特色资源的生成与共享、模式优化与创新之后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区域特色以及区域示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建设。通过常规性应用与持续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民培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全面自由发展的、服务终身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智慧型教育教学环境[9]。

(三)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改进培育培训模式

篇5

2016年1月19日,国家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就“如何有效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召开主题工作会议,会议中原则通过了《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实施办法》,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一个办法”和“一个方案”的出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未来驱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信息化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信息化财务管理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意义重大:首先,信息化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其次,通过建立农业财务信息化大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由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信息化的发展开始于上个世纪中叶,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农业财务管理也逐渐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其中各种针对于农业的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这也标志着美国开始步入了农业生产精确化时代。此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随之跟进,由此形成世界农业信息化格局。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一)第一阶段,启蒙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农业发展触碰到信息技术,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仍不普遍,农场主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农业数据统计,同时对农业数据进行保存和建库,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财务管理中,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农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二)第二阶段: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20世纪中后期随着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财务管理也逐步从数据统计、搜集转向科学化、系统化处理,应该说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农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三)第三阶段:阶段21世纪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农业信息化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大量财务软件的问世标志着农业财务信息化正是进入阶段,数据化、模型化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被接受。这种精准化管理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二、现阶段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迅速,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阶段,虽然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效率越来越高,但是一些技术和理念上问题依然存在,下面就现阶段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具体分析。(一)核算、管理要现实一体化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部分内容有交叉,但是总的来说两者还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分别运行。即使从整体来说,核算和管理也存在明显的独立性,当然这种管理方式由来已久,一方面从程序的角度讲核算过程存在交叉,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性工作,而且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叠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得出的信息数据必然存在偏差,这也给财务控制埋下伏笔。因此,未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成熟,财务信息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统一和结合,这样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彼此间的重叠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二)财务、业务要实现一体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其中财务信息化和业务信息化将不再是两个割裂的过程,通过信息化将财务管理手段直接运用到农业相关业务中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相关业务的发展进程,进而实现农业生产和其相关业务信息的对称性。此外,还可以利用财务信息管理权限对农业财务信息进行分层次管理,这极大地缩短了财务管理链,缓解了财务管理的繁琐性,使财务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更加明确,保证农业融资过程中集约程度更高,从而提高农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三)全面预算、资金支付要实现一体化未来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要解决农业财务预算管理与预算控制执行有机结合。通常来讲,传统的农业预算与实际资金支付存在一定偏差,在未来的财务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资金支付等各个方面均要采用统一的农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原有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脱离的问题,实现预算和支付的一体化,减少资金拨付和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将预算和预算资金拨付一体化能够动态地掌握预算情况,根据预算情况来拨付资金,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还可以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较差等问题。

三、未来我国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府宣传与引导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和日本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政府在法律及政策方面引导尤为重要,政府虽不直接干预农业内部事务,但通过相关法律条文对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中国应在保证合作社自主经营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法律和政策形式对合作社加以规范,出台针对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税收和教育培训等具体支持措施,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其他经营主体平竞争,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与传统财务管理不同,现阶段信息化财务管理还可能存在于服务器终端。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财务系统软件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更新。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关财务管理IT市场也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但是其中行业发展过快,企业良莠不齐,一些资质较差企业在后台服务环节中无法以满足系统风险保障,这会引发财务信息外流,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的同时,要对下游财务软件供应商做科学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系统性风险。(三)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运用水平,加强农业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储备首先,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的信息化人才,其中农业信息化生产,以及农业现代化经营理念应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通过3-5年的时间,逐渐发展起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家队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其次,通过积极洽谈的方式吸引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参与具体项目的研发,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最后,要加强农民农业信息认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需要信息化技术的配合,所以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的保障。

四、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应用,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财务数据的科学化收集与整理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国家农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财务管理控制,建立核心内控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张军,李爱娟.基于Sass应用模式构建新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路径选择[J].调研世界,2013(15):117-119.

[2]杨国强,张淑娟,于志猛.基于JSP技术的农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1):229-231+235.

[3]凌中新.浅析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6):137-138.

篇6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高低的评价尺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以科学统筹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优势

1.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的数字媒体领域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加快科学和技术信息发展、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形式的信息覆盖。追溯到1980年,在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方法推进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1987年设立的国家农业信息中心,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起始点,逐渐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试点,应用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等技术,实现病虫害预测、模拟物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1994年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在操作运行,代表着农业生产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弯道超车”的时期。1997年全国信息技术会议在深圳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支持社会经济、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我国相比发达国家较弱,但发展速度不慢,特别是有关农业的科学计算、农作物病虫预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的信息化,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并通过二者有机集合,实现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将数据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精准的数据决策分析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大促进了农业节约的效益意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人力和牲畜,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有效利用了资源,如肥料、种子、农药,强化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此期间,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大规模粗放式的栽培种植方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集合各种模型,通过多样化选择农业生产方案,以低成本并获得高收益,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成为现代涉农企业的重要方式。通过依据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配方进行合理化分析,挖掘家畜营养需求量、企业饲料的供应量,得出最适宜的配比方案。

2.2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是专门服务于农业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程序的,将涉及到农业的知识库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人工智能分析的能力,通过使用推理、知识表示、收集等技术,使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重塑,结合智能自主应答库,实现知识共享和传递。

此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作物管理系统、病虫害诊断系?y、营销等系统。通过作物管理系统进行栽培管理制度的知识共享,指导农民科学选择整个播种、收获;病虫害诊断系统诊断各种环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科学防虫治害;营销系统搭建通畅的市场运营机制,通过提前引进客户、订单,达到农作物的预定销售,避免收获后的积压,出现经济损失。

2.3气候气象预测的应用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及时转变,以顺应时展的客观需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以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带动农业的健康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是当前形势下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

1加大财政投入,保证信息通畅

在当前的背景下,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投入本身属于公益性的建设支出,风险性较大,尤其是对于当前各级农业信息中心而言,其本身并不具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各类软硬件设施以及运行经费的支持,如果没有财政拨款,依靠农户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疏通信息渠道,在农村构建相应的信息网络体系,确保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能够了解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1]。

2做好统筹规划,健全创新机制

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打破地域限制、部分限制、学科限制,针对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以及农业服务机构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应该学会利用信息化技术,冲破阻碍,开展科研攻关,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应该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传递和处理方面高效、便捷、灵活的特点,针对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进行改革,简化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灵活高效、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应该结合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和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2]。不仅如此,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经济水平差异,在利用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做到统筹规划,也要实现因地制宜,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3重视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可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引入GPS、GIS、RS以及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构建起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管理平台,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为依托,完善农产品的生产、配送、销售、管理等环节,形成可靠的农业电商平台;其次,应该依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在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信息共享工程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力量,搭建起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通道,构建起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然后,应该进一步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设工作,面向基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构建,在示范点大力推行物联网、传感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资源管理、农机调度、疫病防控、自动监控等信息化示范工作,强化示范区域信息化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其他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榜样[3-4]。

4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创新能力

不可否认,在我国,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对于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创新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和信息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民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应该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推广以免费教育为前提的义务教育,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农业信息检索技术,方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发展状况。同时,应该发挥中小学信息化综合功能,推动农业科技的传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也可以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强化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农业技术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技术的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静.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2):45-47.

[2]吕晓萍.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策略探究[J].情报科学,2012,30(4):507-509+513.

篇8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高速腾飞,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已经进入农用电子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在农业工具机械中最活跃的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1 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高便捷化

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是在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农业机电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静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逻辑分析甄别以及综合处理信息进行预判。

1.2 网络化,信息采集多元化,农业数据信息环境模拟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覆盖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现代农业机械中,已经成为电子集成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的高效率工作产物。电子信息的高速度数字处理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高效率运行的网络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1.3 信息处理高效便捷化,智能辅助理想化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式各样的动态为自然信息的基石,用高效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分享互动和及时分析,使得信息上的各类动态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管理。相对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的好处,充分调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辅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 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农业工具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农业改良机械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具体含量情况进行自动化的对农作物的施肥作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具体受灾状况来调节农药在农田间的使用量,根据当地农田的干旱情况及时灌溉,喷灌,进行自动化的用水量调节。电子信息智能化的可以调节拖拉机黎作土壤时的深度状况,及时改善土壤量化栽种标准,防止耕田土地固结和肥力下降等状况。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合成信息技术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得出与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耕作以及其他植被影响状况等。就可以减少各种农田耕种成本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负担,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还十分有利于周围农田环境的保护。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使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便捷化不断迈进。自动化的农业数据分析使种农业耕作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经营可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达到便捷化,精细化。从而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耕种与协作步骤劳动,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化收入。介绍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与管理系统,引入这种当今发达的农业生产概念,可以为我国今后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1 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串联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一定方式的改良与升级。让新一代的农业电子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适用于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田耕作劳动等环节。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内涵是在各个农业劳作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电子信息化机械代替人为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田种植业过程中,使用农业信息自动化的拖拉机、联合割种机、水源排灌机、机动运输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联合种植,播种,操作运输等方面进行全自动信息化的作业,使全部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为机械化到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过度。从而实现现代各农业生产部门中电子信息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化,可以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 电子信息技术化下的农业机械的背景应用状态

2.2.1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动力,也重视整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自动化,智能化多角度的提高农田的自我耕作效率,解决众多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不足的影响。

2.2.2 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国力确定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发展规模与进程,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具体农业状况,劳动力改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适应性发展。

2.2.3 我国经济农业,劳务农业,持续性农业,可规划农业,劳动力导向性农业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着重以农业生产为先头兵,加大三农科技与创新投资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与改革,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科技化的农业机械广泛的推广下去。

2.2.4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农业可理性化服务而不断迈进。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种与农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在集成高效化发展的模式下,充分带动各种链式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

篇9

1.1.1学科体系信息所围绕热带农业信息技术、热带农业信息管理、热带农业信息分析3个分支学科,重点建设了热带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网络技术在热带农业的应用研究、热带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农业科技传媒研究、热带农业信息监测、分析与预警研究、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研究等8个研究方向。学科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热带农业生产、加工贮运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正在不断深化,热带农业信息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1.1.2主要进展热带农业信息技术方面,重点进行了热带作物信息快速采集技术的研究,研发了天然橡胶、木薯、香蕉、椰子、胡椒、香草兰、咖啡等七大热带作物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并集成了热带作物生产信息主动服务系统,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热带果蔬生产农资供应链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热带果蔬生产农资物流各环节的信息采集、跟踪、转换等关键技术研究等,并应用3S技术进行了天然橡胶产胶潜力估算、农业干旱综合监测、中国热区边界的界定与变动等研究;在热带农业信息分析方面,重点开展天然橡胶、木薯、菠萝等主要热带农业产业信息监测与预警及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与评估研究等;在热带农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对我国热带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了总体规划,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热带农业数据库体系框架”,建设了国家热带作物科学数据分中心,建设了中国-东盟热带农业信息平台、基于WEB/WAP版热带作物信息平台、热带农业有害生物信息与服务共享平台等一系列特色信息平台,并利用丰富的热带农业信息资源,将微信平台、热作12316短信服务平台、远程病虫害诊断等新型信息化服务手段广泛应用于“三农”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技推广与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1.2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决定因素。建设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信息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围绕信息学科创新需要,共引信息技术等进专业人才39名,其中硕士25名,博士4名,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由“十二五”初40%提升至48.5%,人才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培养在职攻读博士两名,博士后1名,培养在职硕士8名,1名信息学科带头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同时外聘国内同行业知名专家7名为特聘研究员。经过10多年的建设,基本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科研视野开阔的科研团队,为信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3创新平台建设

学科建设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围绕学科发展需要,信息所筹建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筹建以来,对学科建设促进作用显著。首先,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承担能力,提升了科研队伍能力与水平。依托实验室主持或参与了星火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转资金重点项32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年目、海南省重大项目、省重点项目等多项,依靠重大项目持续推动能力,显著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其次,积累了研究基础,孵化了项目,推动了创新能力持续发展。依托实验室面向省内外开放近20项基金项目支持前期基础研究,其中“基于二维条码技术的热带水果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研究”、“海南省农业干旱监测及业务化运行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万宁市政府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继续支持,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尽管热带农业信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热带农业信息学还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建设缺乏理论指导;物联网、3S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热带农业中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原创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已研发的热带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实用性不强,对热带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热带农业信息分析手段落后,对市场预测预警能力不强,帮助产业把握市场动态作用有限;热带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

篇10

在最近几年中,随着电子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年均产值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在全区规划总值的比重也上升到64.7%。在当前的淮安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中,有很多企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纵观整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突显出以下一些问题。

1.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就我国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并且有着空前的发展前景,这让电子产品普及范围也逐渐扩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小,其中研发的力度也比较小,很多电子信息企业使用的核心技术还是来自国外。再加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晚,没有形成大规模与集成化,这些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尽快地推进标准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依据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发展情况来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综合性也比较强,在发展中要在大局观念上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够促使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促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展中要对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依据标准化发展相关的需求,重视产品的专业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够在全球化发展中,有效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将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阻碍逐个击破。

2.复合型人才缺乏

在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强之下,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提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但是从整体情况上看,高水平、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十分稀少。这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在行业的发展中,部分科研人员大量流失,这让新时期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严重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行业内部和相关部门要一起合作,逐渐加强对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提升电子信息技术整体水平。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缩短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1.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人们为了扩大商业影响力,加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地创新技术,使用新型设备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收集,而在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形成。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使用无线信息传播、联通与交互信息网络,必须要有地面基站和通讯卫星的支撑。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这项技术把电子、电磁和电路设备与信息技术结合,把电信号转换成为信息,让人们使用电信号与电子设备获得信息,并且分析信息。在生物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下,未来的电子信息会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其中包含了物联网、虚拟情境网络等,这些都会是电子信息技術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个时候,人们不仅可以使用互联网传递信息,运用物联网远程控制电子设备。同时还能使用生物信息网络和其他人进行信息共享,使用情境网络来学习,这样就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2.光电子与集成化

光电子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主要是光电学和电子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光电学会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的新阶段,能进行能量的传输和信息搭载。在实际运用中,光子学能够分成能量光子与信息光子两个部分。依据市场的需要,光电子信息产业和光电子成为了新兴学科,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光电子势必会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中的一个主要技术趋势。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怎样让系统集成化,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是关键所在,其也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起步较晚,和国外技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电子产品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比如智能卡以及电脑中央处理器等,这些都是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行的。在行业的发展中,微电子技术愈加成熟,在未来集成电路产品集成化会大幅度提升,芯片功能会更加完善,体积也会越小。

篇11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篇12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13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课题,其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用户增长迅速;二是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全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增长率超过1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同时,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尤其是在“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部门用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投资接近5亿元,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家农业网站,全国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设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并配备了必要的上网设备,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农业网页和独立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90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23%。在全国37万多个互联网站点中,涉农网站为6389个,占0.6%,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网站基本畅通的有1095个,畅通比例为46.5%。在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形成了初步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同时,我国数据库建设水平和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多媒体制作技术和声像媒体技术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农业信息需求不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和财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农户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巨大商机,但由于购置计算机成本较高,上网收费太高,农民上不起网,造成农业信息需求不足。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网站布局不合理。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许多省份只建设了区级和部分地市的农业信息网站,还有部分地市、县区一级没有建立网站, 造成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许多县乡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目前,20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8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却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还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许多地方农业信息网站对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等都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缺乏统一规划,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真正指导农民生产、销售的农业的信息太少,信息资源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信息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

4.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仅有的少数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市、县级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较少,乡、村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大部分农业信息人员网络知识掌握得很少,信息反应灵敏程度低,的有效供求信息少,实效性差, 不能及时为农民生产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准确、优质的服务。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建立和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彻底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设起步阶段的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担起提供公共通讯设施,建立农村信息体系,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信息意识,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同时,政府在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产业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