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6:18: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U2939;TP391.98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emergency strategies of the trail transit under different passenger flow conditions, als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emergency strategies quantitatively, a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urban rail transit was proposed. This system modeled four main objects that consisted of the kinetic model of train, the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 the trackside equipment and the moving block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whole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VC++ development platform combined with computer network and database technology. Finally, the operation of the train was able to be automatically implemented on this simulation platform driven by the train timetable. The system was assessed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rail transit of Shanghai 8th lin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real timetable.
Key words: rail transit; simulation platform; modeling; object oriented;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
0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为了对轨道交通各阶段的实施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提高轨道的运行效率,增加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系数以及在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对应急策略进行仿真和定量分析,国内外各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手段,设计了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仿真平台。
谢蜀劲[1]对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RailSys、OpenTrack、STRESI等列车仿真程序的功能进行了论述。由于现有的软件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些特定功能而开发的,主要用于在现有的列车时刻表下,对列车的运行进行仿真,并检测其中的冲突,所以其通用性较差、不便于扩展;宗明等[2]采用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的方法,对自动列车运行(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ATO)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且采用建模工具集中的Rose工具进行了实现。但通常认为列车的控制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ATO、自动列车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和自动列车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S),这三者相互依托,互不可分,这种仿真方式属于对部分模块的仿真模拟,并未对整套轨道交通进行完整的仿真;Nunez等[3]以管理学的手段,对轨道交通的运行进行了仿真研究。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列车的实际运动模型,无法完成对故障状态的扩展以及对应急策略效率的定量分析;陈祥献等[4]则着重研究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 CBTC)系统,并对CBTC下的联锁闭塞机制进行了研究仿真。CBTC主要应用于联锁闭塞机制中,若要建立完整的仿真平台还需建立相关的模型;除此以外,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均对轨道交通仿真平台中的部分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包括视景的仿真、运行图的自动生成以及分布式系统在仿真平台中的应用[5-10]。列车运行视景的仿真主要用于培训列车操作人员,其针对性较强,不适宜实现平台的通用性;运行图的自动生成主要用于轨道交通的管理层面,它主要用于对仿真平台进行测试。
上述仿真系统虽然都对轨道交通仿真平台进行了研究,但基本都是侧重于对某一模块的设计,并且通用性及扩展性较差,并没有对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研发。本文在参考已有仿真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同济大学陈永生教授轨道交通研究平台,提出了一种较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仿真平台,可以模拟整个轨道交通中大部分模块的运行。本文采用经典宏观物体运动学理论,对列车的运行建立运动模型,分析了列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的组成;对自动列车控制(ATC)系统的组成模块进行了划分,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属性赋值,用以限制列车的运行;将轨旁设备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信号机类、道岔类、轨道类及站台类,根据功能的不同,赋予了功能属性;采用移动闭塞原理,结合列车运动模型,建立了轨道交通的运行控制方法;以VC++作为开发平台,结合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地铁仿真平台。最终,以上海地铁8号线作为研究对象,对仿真数据进行了验证。
从图1可以看到,轨道交通由主控中心、联锁集中站、轨旁设备、列车、主干通信网络以及管理人员所组成。
其中管理人员作为整个轨道交通运行的决策者,是轨道交通安全、正常运行的核心保证;主控中心承担着列车调度、运行计划的制定以及系统监控的任务,并且在紧急状态下,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联锁集中站接收来自主控中心和列车的信息,并实现信息的转发,同时承担着轨道交通区域信息管理的工作;轨旁设备包括了轨道、信号机、道岔以及通信设备等,是列车进路畅通的硬件保障;列车则是运载旅客的载体,在ATC或人工的控制下,运送乘客;为了实现上述所有模块的信息交换,一条高速主干通信网络承担起了各部分模块信息交换的功能[12]。
1.2仿真平台模块划分
为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仿真平台的设计,首先对上述真实轨道交通各组成模块以及其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需要仿真建模的部分;然后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对各模块赋予相应的属性,完成模块建模工作。仿真平台的主要组成模块如图2所示。
图3~4展示了随着列车在牵引力及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位移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增大的过程。在列车的加速过程中,其速度的变化逐渐减缓,也就意味着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其获得的加速度不断减小,这一点与列车受到的阻力规律相符,表明了此算法可以模拟列车的速度控制。
2.2自动列车控制ATC结构设计
自动列车控制系统ATC由三个子部分组成,分别为:自动列车监控系统ATS、自动列车保护系统ATP以及自动列车操作系统ATO。其中控制中心仅存在ATS系统,并且通过ATS系统监控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行状态,同时控制着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行;联锁集中站中的ATS在控制中心的授权下完成进路控制等功能,同时也是控制中心与列车之间信息交换的中介。联锁集中站中的ATP/ATO系统确保仅有一条进路有效,并且对站台机电设备进行操作;车载ATS系统保存各种行车数据,并通过联锁集中站ATS系统接收来自中心ATS的信息;车载ATP系统实时监控列车的运行状态,并与ATO系统相互配合,实现列车的安全运行。图5列出了在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下,ATC各组件的属性以及方法。
根据对ATC系统的功能描述,设计出如图5所示的ATC对象模型。从图5中可以看到,这三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监督系统。
2.3轨旁设备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抽象出轨旁设备的共性,设计出设备类作为所有设备的基类。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从而派生出各种设备子类。这样对将来系统的扩展留了空间,并且使得复杂系统标准化。图6展示了轨旁设备各对象的关系,以及各模块的属性。
2.4移动闭塞
列车的闭塞系统实现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传统的固定闭塞信号控制,采用阶梯式速度控制方式,对应每个闭塞分区只能传送一个该分区所规定的最大速度命令码。其特点是线路被划分为固定位置、某一长度的闭塞分区,一个分区只能被一列车占用。闭塞分区的长度按最长列车、满负载、最高速度、最不利制动率等不利条件设计。这种闭塞方式运行效率低,现在已逐渐被淘汰。在移动闭塞机制下,列车间隔为若干闭塞分区,而与列车在分区内的实际位置无关;制动的起点和终点总是某一分区的边界,列车的安全运行由ATP/ATO系统负责。本仿真平台中,采用移动闭塞的方式实现列车的操作与碰撞避免。
如图7所示为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移动闭塞机制示意图。在移动闭塞机制下,前后两列列车之间的闭塞区间长度一般为固定值,这段区间的长度由列车的制动性能决定。它必须保证在列车紧急制动状态下,前后两车的距离不得小于设定的安全距离,即图7中的后方保护距离;闭塞区间的边界则会随着列车的运行而动态改变,如图7所示,其边界点分别位于后车的车头与前车的车尾减去保护距离。在仿真平台中,本文采用如下算法分3阶段来实现在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的运行状态控制。其中列车的制动采用一次连续式。
4结语
轨道交通运行仿真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轨道交通的运行进行模拟,实现列车的自动调度、运行、进路选择以及联锁闭塞的控制;此外,仿真平台还可以满足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构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提高培训效率;同时,作为一种通用的地铁运行仿真平台,还可以作为轨道交通科学的研究工具,对新的理论以及算法进行定量分析。
在当前阶段,本系统仅设计和实现了轨道交通工作状态的一部分,即列车的运行仿真以及科研分析的相关接口。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在系统中加入更多的功能,包括:环控系统、火灾报警以及故障信息,以实现对真实轨道交通更全面、真实的仿真。
参考文献:
[1]XIE 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simulation programs for rail transit operation [J]. Urban Rail Transit, 2006, 9(10): 64-65.(谢蜀劲.轨道交通运行仿真程序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9(10):64-65.)
[2]ZONG M, ZHANG G. Development of automated driving simulation platform in rail transit [J]. Urban Rail Transit, 2012,15(6):52-55.(宗明,张国侯.轨道交通列车自动运行仿真平台的开发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6):52-55.)
[3]NUNEZ F, REYES R, GRUBE P, et al. Simulating railway and metropolitan rail networks: from planning to online control [J].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2010, 2(4): 18-30.
[4]CHEN X, WANG D, HUANG H. Design of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CBTC system [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11, 20(8): 50-55.(陈祥献,王东,黄海.CBTC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20(8):50-55.)
[5]LU C, CHEN Y. Simulationbased metro scheduling method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1, 31(S2): 187-189.(陆诚君,陈永生.基于仿真列车运行的时刻图编制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1,31(S2):187-189.)
[6]LI S, CHEN Y. Dynamic schedule strategy for urban rail transi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3): 86-92.
[7]JIANG Z, XIE C. MultiAgent delay simulation model in mass rail transit system [C]// ICMTMA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9: 717-720.
[8]ZHU X, LI C, XU Z, et al. Study on modeling simulation of locomotive dynamics for urban rail transit [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1: 86-91.
[9]LU B, NI S. Station operation simulating system in railway station based on .NET framework [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10, 19(11): 1-4.(鲁斌,倪少权.基于.NET Framework的轨道交通车站作业仿真系统[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19(11):1-4.)
[10]SUN J, SHI W, NING J. Research of Agentbased mass transit ATS simulation system [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04, 26(3): 123-126.(孙娟,施卫忠,宁建国.基于Agent的轨道交通ATS系统仿真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04,26(3):123-126.)
[11]LIU B, LI G. Urban rail transit signal [M].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刘伯鸿,李国宁.城市轨道交通信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56-02
乳腺癌是现今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其危险因素及我国人口增长及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乳腺癌将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37例临床触及乳腺肿块病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复习,对乳腺疾患几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做了一定探讨,为乳腺患者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上作了有益提示,以期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特别对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期提高乳腺癌的确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为女性,且均为临床扪及有肿块的患者,年龄在18岁~71岁,平均年龄47.5岁。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同时做过乳腺彩色超声检查、数字乳腺钼靶检查,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的。
1.2 检查方法
37例临床扪及肿块的患者均进行了乳腺彩色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靶检查。彩色超声仪为飞利浦HD11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常规仰卧位或左右前斜卧位,发现肿块后,仔细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情况,及团块内部及周边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血流(CDFI);钼靶设备为芬兰peanmedr乳腺X线摄片机,飞利浦的DR,常规摄影为立位,投照位置为正位(亦称头尾位,CC位)和内外斜位(MLO位)。
2 结果
37例中患者中除1例漏诊外,其余36例依彩色超声诊断乳腺癌9例,其中7例患者超声检查均发现乳腺腺体内明显肿块回声,伴后方声衰减,明确提示癌性诊断,其中2例患者术后超声已提示腋窝淋巴结肿大;另2例患者术前超声提示乳腺癌,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瘤伴瘤体内钙化;乳腺积乳症1例,经病理证实符合诊断;纤维瘤1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为10例,另1例患者术后超声诊断提示乳腺纤维瘤,钼靶摄片提示乳腺癌,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单纯癌;乳腺囊肿或导管扩张2例、小叶增生症12例,术后亦经病理证实;还有1例患者超声拟诊断为轻度增生症,未建议手术治疗,后患者行钼靶摄片后坚决要求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为小叶增生症。依钼靶X线摄片明确诊断的36例患者中乳腺癌9例,3例患者钼靶摄片时能发现明确肿块影并明确诊断,另6例乳腺癌中,小于临床所触及的肿块者3例,2例伴粗细不等长短不一的毛刺,1例有同侧腋窝淋巴
结明显肿大;1例见到泥沙状恶性钙化局部腺体密度增高,未见明确肿块影;9例患者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1例系肿块伴周围“晕环”征诊断为积乳,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纤维瘤9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小叶增生症15例,其中13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2例患者术前钼靶摄片未提示增生,彩色超声诊断为增生症,术后病理证实。2例患者钼靶摄片未明确提示诊断,建议超声检查证实为乳腺导管扩张症。
所有37例临床触及乳腺肿块患者采用彩色超声检查和钼靶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正确率为97.3%,与国内其他同仁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仅有1例误诊,该误诊患者临床触诊乳腺组织质地坚硬,触痛明显,而彩色超声检查时无明显肿块提示,钼靶摄片钼靶X线又表现局部结构紊乱,未见明显肿块回声,后患者、医生协商后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原位癌,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具体数值见表1)
3 评价与讨论
3.1 彩色超声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优点是:①对囊性病变较敏感,便于区分囊实性肿块,可于囊性增生性病变中发现肿瘤,如本组积乳囊肿即依超声协助确诊;②当钼靶X线片有可疑高密度影,以及对丰满的触诊可疑特别是当体检与X线钼靶摄影间有不一致情况时,超声诊断的意义更大,常可显示病灶的有无。如本组2例于乳腺增生中发现纤维腺瘤;③无辐射性,便于观察病灶的血流情况、导管扩张情况(较X线更为敏感),如本组病例中有2例依B超诊断导管扩张;④对纤维腺瘤有较为特征性表现。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器设备的精细与检查医师的个人经验,对于较小病变超声常常不易显示或不可区分良恶性,特别是对微小钙化的检出率敏感性远不及X线,对小于1 cm的乳Ca易于遗漏。
3.2 乳腺疾病X线钼靶诊断的优点是①比较全面正确地反映整个的大体解剖结构便于观察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对乳腺结构的影响;②比较可靠地鉴别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甚至可查出临床上未能触到的隐匿性乳癌;③溢液患者,行乳腺导管造影配以钼靶X线片具有特殊诊断价值。但因乳腺病变的检出与诊断是靠病变与正常腺体间的密度差及形态学表现,故也存在着“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情况,对于致密性乳腺则诊断更为困难,如本组2例致密性乳腺患者依彩色超声和MR诊断。应用钼靶X线诊断,即使在最佳的摄影与诊断条件下,仍有5%~15%乳Ca因各种原因而呈现假阴性,且在鉴别良恶性病变方面仍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综上所述,对比两者的检查方法,结果显而易见:由于乳腺钼靶检查是整体乳腺摄片,受检者的主观影响比乳腺超声要小一些;但是乳腺钼靶摄片相爱乳腺边缘有盲点存在,而且乳腺钼靶检查有射线,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影响,乳腺超声正好弥补这些缺陷,而且对病灶的定位更准确【3】。因此,对于临床扪及肿块的乳腺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在肿瘤良恶性方面的鉴别诊断,应用彩色超声检查与乳腺钼靶、MR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互拟不足。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够提高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其中乳腺彩色超声检查与X线钼靶相结合诊断明显减少了乳腺癌的漏诊和误诊率,目前称为乳腺Ca检查的黄金组合。
参考文献
一期来,我校全体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课程改革,校本教研为契机;以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狠抓学生行为习惯为落脚点;以实施《教师目标管理责任制》《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小学生一日常规》为重点。在上级部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导处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成绩: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没有全体老师的齐抓共管是不可能完成的。本学期开学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基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并坚定不移的实施,操作如下:1、教师目标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教师对现行的制度的任何一块提出的可行性意见,只要是合理的予以考虑,适当采纳。此举使我校的目标管理具备了群众基础。
2、学校行政会讨论。综合教师反馈意见,对现行的目标管理制度做了一些修正。修正后,召开全体教师会,学习讨论通过每一项细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让全体教师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实施者。3、构建评价机制。规则关键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此我校实施了系列评比检查制度。除了行政值日外。还安排了学生大队干部值日。坚持做好几项常规记录。如教师出勤登记,学生出勤登记,学生一日常规检查登记,校务日记等。通过系列检查评比,使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督促全体教师开展自学和同伴互助式学习,每期要求做10篇的学习笔记,定期写学习心得。为我校校风校纪的优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教师都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可喜的发展态势,学生也能较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深受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全面、优质的教学质量是我校锲而不舍的追求。在此方面我们也有新举措。1、抓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向40分针要质量。2、抓学生的作业练习,做好知识的巩固一环。3、抓学生的培优补差,做好面向全体与因才施教的工作。4、分阶段及时检测,让教师时刻明了学生学情,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补漏工作。5、严格期末检查评价,做好阶段总结评价及奖勤罚懒工作。对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的科目任课教师实行重奖。6、开展教育教学先进评比表彰活动。教师的作业批改、教案按月评比,期末进行综合评比,优秀学生作业7科,优秀班主任2名,优秀任课教师2名,优秀班集体2个。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负责。
关键词: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针灸医籍选;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43-03
《针灸医籍选》是研究古代医籍中关于针灸基础理论和针灸临床知识的一门原文课,摘选了《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的精华以及后世针灸医论、歌赋选,是针灸专业学生接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基础。该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教材中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等多个模块;同时,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针灸离不开操作技术,教材中同样含盖了许多有关针刺操作技术的内容,如:有关针灸补泻的原则与方法,针灸的禁忌内涵等。所以,《针灸医籍选》的内容具有以原创性、思想性为主导,兼具实用性的特点,是塑造学生中医思维的关键[1]。但是由于中医古籍广博浩瀚,《针灸医籍选》的教材按照原文排版,内容不乏重复,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为主,即以老师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课堂咬文嚼字枯燥无味,忽视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
本研究借鉴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的方法,讲授内容在教材组织处理上要做到“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把握核心,重点讲授学生未知和有疑问的内容,非重点内容留给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集中分析讨论。这不仅可以避免授课者重复讲述相同内容,亦可使学生清晰明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利用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ning),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86人)和2班(79人)为教改对象,采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选取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两个班使用的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希言主编的《针灸医籍选》精编教材)、教学学时(54学时)和授课教师(具有数十年《针灸医籍选》教学经历的教授)均一致。
1.实验班教学方法。实验班在授课前,教师借鉴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的方法,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抓住重点,讲深讲透”,在学习古籍原文的同时,增加医案的讨论,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同时结合PBL教学法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与教材的深度,多组织专题讨论课。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内容分配:由教师先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列出提纲,按组将标题分配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必须准备的内容同时又可以对感兴趣的标题加以准备、发挥。对较难的题目适当给以提示,以防准备不充分,讨论不深入。②收集资料:学生围绕所设定的内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求教专家等途径,获得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资料。③讨论:学生就所设定的内容,结合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地讨论。④堂交流:选出代表交流总结报告,同学们自由讨论。⑤总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补充和总结。
2.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逐章地讲授,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法授课过程包括:组织教学―目标展示―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提问反馈五个步骤。
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课程综合成绩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课程成绩由考勤平均分、课堂提问讨论得分、两次作业得分以及期末笔试得分共同组成,其中考勤平均分、课堂提问讨论得分以及两次作为分别占10%,期末考试得分占60%。所有评价环节评分均采用百分制,由研究生分别将分数录入Excel 2010,采用SPSS统计软件19.0进行处理。
二、结果
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有1人申请缓考,共84人参加考试,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共79人参考考试,所有成绩均有效。
(一)考勤平均成绩
两个班的考勤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个班同学考勤情况均较好(见表1)。
(二)课堂提问讨论成绩
两个班的课题提问成绩情况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课堂作业得分
每班分别布置了两次课堂作业,两个班课堂作业成绩情况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期末笔试成绩
两个班的期末笔试成绩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成绩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成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五)课程综合成绩
两个班的课程综合成绩得分比较,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1班得分优于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2班得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教学内容与PBL教学方式相结合授课班级的课程C合成绩得分较高,其中课堂提问讨论成绩、课堂作业成绩以及期末笔试成绩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班级。可见,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的教学内容与PBL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克服了本课程内容分布零散、重复不利于授课者讲述和学生接收困难的弊端,同时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逐章讲授的角色,起到了分类整理教督的功能。教学理念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教师讲授主题不再是某一方面具体的知识,而是获取某一方面知识的方法。教师如何更好整理归纳教材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看课外相关的书籍、文献,最后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针灸医籍选》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课程,本研究根据《针灸医籍选》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结构化文献型数据库型的方式将教材中相同题材的内容归纳在一起,集中分析讨论,同时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明晰、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此外,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中伟,马惠芳.针灸医籍选读课程设置再思考[J].中医教育,2010,29(1):78-79.
[2]张树剑.《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5-57.
初级中学的教学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升学比率的共性基础,又要考虑各学科学习获取知识的延伸;既要考虑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既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美术学习,又要抓住素质教育不放,以人为本,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中乃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具有品牌效应。根据我们初级中学现行的美术教学状况,课程结构应做必要的调整,我认为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学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基础训练环节
2.审美教育环节
3.社会实践环节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美术教师专业的发展
1.课程资源的开发
美术课程正处在战略性变革时期,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新的切入点,凡是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对大自然的欣赏能力有提高作用的有效资源都应该进行开发。
2.课程资源开发可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美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必定会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因为,介入课程资源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素材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及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准备,并且教得更好,也更为自信。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帮助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现代艺术观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课程资源开发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协作,从而达到“打造精品,文化与美术双赢”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