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6:18: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物通讯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5.常见通讯简 介与实例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 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 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 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 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结尾才有依据。
2.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作方法可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采用描写、议论等写法,只要运用得当即可。
4.校园常见的通讯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社会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例文:(1)
9月25日晚,我院计算机科学系“《系统理论》硕士点考研动员大会”在讲学厅208室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系领导有系主任陈潮填教授和系副主任谢赞福教授。本次大会面向的对象主要是03级毕业生。
大会上,陈潮填教授就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1、为什么考研;2、有没有资格考研;3、考什么;4、怎么考;5、考上研究生后学习什么内容;6、考上研究生后可以做什么工作;7、本学科点《系统理论》硕士考点的基本情况。其中,他也指出了本院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分析了目前我院学生与外校学生的差距与优势所在。陈潮填教授精彩详尽的报告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在场毕业生,激起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热情。
在讲座完毕后,陈潮填教授和谢赞福教授还就在场毕业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回答。
暨本次动员大会,我院考研将于10月10日开始网上报名。相信经过本次动员大会,我院我系将回有更多的同学参加报考“《系统理论》硕士点”。
附:普通通讯稿三步走:
1、事件性消息:事件性消息是消息的“正宗”并且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对读者有吸引力。
2、人物通讯: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3、新闻简讯:简讯是压缩的产物,简讯的原型大多是一般的消息,因为当天报纸版面的限制,或者因为版面的需要,有时是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而被压掉了一些内容,成了简讯。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且结构单一。
4、新闻特写: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5、通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
6、描写性消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7、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8、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收集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一、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用最明显的形式写出来;积极寻找新闻的最近点;
二、快速——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注意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坚持一事一报,突出讲清楚一件事;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注意化整为零挤掉水分,只讲事实;语言凝练、简洁。
2、简述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时效性
1、新鲜2、快速3、简短
二、可读性
1、具体2、生动3、通俗
三、针对性
1、加大信息量2、加大知识含量
3、简述新闻语言的特点。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4、简述导语构思与写作的主要步骤。
一、明确报道主题,判断出事实的核心要点;
二、要判断出新闻价值;
三、导语要具体、精炼、准确;
四、从受众角度考虑,尽量找好接近性选择性好的切入点;
五、抓住事件的矛盾冲突或焦点;
六、精心选择好的表现方法。
5、简述会议新闻报道的要点和技巧。
一、要明白会议类型、时间、地点,明白议题计划对受众的影响;
二、要把会议看做新闻源,会议是出新闻的地方,跳出会议,在会议内容上抓新闻点;
三、要在会议中抓最新消息作为报道的重点,并在导语呈现;
四、选择一个关键性议题作为主题。
三、论述题
1、论述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和要领。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写作特点、要领主要有: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2、论述导语在新闻消息中的地位。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地位: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独有的;2、它处于文章开头地位;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
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运动会通讯稿
微微的风,远远的地方吹来一阵微风,夹着轻轻的私语。侧耳仔细听,那是同学们的加油声,裁判的枪声,就像一种音乐,为我校第xx届运动会伴奏的音乐。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这些自然的声音都不及一声枪响令人震惊,似乎身体里的血液都为之沸腾。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绚丽的梦理,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把梦想和汗水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注定的时刻。加油啊,二(3)班,我们或许会忘记童年生活的美好点滴,但我们不会忘记操场上有你那矫健的身影。通讯稿件格式
篮球赛通讯稿范文
(通讯员:张萌)10月22日下午,明伦校区篮球场上彩旗舞动,锣鼓喧天。随着冠亚军的决出,河南大学男子篮球联赛在历时半个月的赛程中圆满落下了帷幕。作为本次比赛的参赛单位,国际教育学院团委高度重视,篮球队在院领导、团委老师、教练及学生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为院争光,展现国际教育学院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为中心,前期积极宣传、组织,聘请专业教练,认真训练备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敢打敢拼,最终取得6胜3负的战绩(老区第四),为国际教育学院争得荣誉。通过本次比赛,培养了队员敢拼搏、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同时提高了大家团结协作的思想观念,打出了学院的气势,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由于队员较年轻,比赛经验不足,最终未能进入决赛,但这次比赛磨合了队伍,为我们找到自身差距提供了帮助,为明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奋斗。
知识竞赛通讯稿范文
事件通讯的特征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报道详细深入。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作具体描写。二是注重思想意义,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而且讲究主题的开掘。三是突出评论性。事件通讯的思想观点通常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阅读事件通讯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找准典型,抓住主题
典型是事件通讯的筋骨,主题是事件通讯的灵魂。什么是典型呢?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事,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是典型。一般来说,事件通讯的主题主要是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分析人物
事件通讯写事一般很具体,有原委,有情节。考生很容易抓住事件的关键信息,难点是对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考生在阅读事件通讯时要抓住其中写人物的语言、行为、活动等,以此来分析人物;除了分析其音容笑貌,还要分析其内心活动。
三、抓性角度
事件通讯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除叙述外,还有描写、议论以及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有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有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一般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考生若能准确抓住作者所选用的角度,往往就能抓住事件通讯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用及信息。
四、分析结构
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多为行文的线索。这种结构的通讯,一般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时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这种结构概括面广,又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以及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事件通讯一般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会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考生可据此理清文章脉络。考生在阅读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的通讯时,要抓住主题,并列地概括出文章不同的几个侧面,从而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的事件通讯,多以时空的变化来组织结构。阅读这类通讯,考生要注意分析其交叉的内容。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探访阿里
神秘消失的古格文明
王 林 李晓琳 贡桑拉姆
中新社阿里11月20日电 19日,赶在日出之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古格王朝遗址。待第一缕晨光升起,空旷的土林响起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这7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又迎来大批探究古格文明的朝圣者。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史料记载,公元11世纪吐蕃赞普后裔建立起的古格王朝,成为地方历史上最有名的王朝,到17世纪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然而,这个拥有灿烂文明的王朝,却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给后人留下无数难解之谜。
依托古格文明,人口不足一万的札达县正在致力打造为旅游胜地。如今,神秘的古格王国,吸引了众多游人好奇的目光。19日,记者跟随古格王朝遗址管理员巴桑次仁来到曾经强盛一时的古格王国的“宫殿”。
“在这片备受摧残的土地上,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巴桑次仁带我们走进这座几乎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的城堡。
巴桑次仁说,仅从遗址已无法推想古格王朝曾经的鼎盛,但从寺庙幸存的精美壁画中,还能感受到古格王朝的繁华。
跟随巴桑次仁的脚步,记者在遗址的渡母殿、红殿、白殿等几个佛殿内看到了古格时期的精美壁画,内容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活场面。尽管经历过无数次劫难,但幸存的壁画依旧色彩鲜艳、气势磅礴。
巴桑次仁说,因为年代久远,以土石结构为主的古格王朝遗址一度出现空鼓、脱落、泥污等问题。
2011年5月,古格王朝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5700多万元人民币,通过山体排水整治、加固,壁画保护修复,建筑遗址保护共三阶段的维修工程,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性维修。2014年10月,历时3年多的古格王朝遗址修缮保护工程顺利完工。
“如今,札达县对遗址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但从文化方面来说,我希望投入更多力量去研究古格时期的壁画。”巴桑次仁说,古格艺术自成一体,风格迥异,不论是佛像还是壁画,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古格王朝700多年的历史,是阿里地区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
巴桑次仁说,在札达还有许多古格时期的文化与建筑,包括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托林寺,以及1992年才被发现的石窟壁画遗址――东嘎皮央。或许还有许多没有发现的秘密,正埋藏在札达浩荡的土林之中,等待人们去发现。
近年来,札达县对境内的遗址分别启动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护。札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建新介绍,目前,札达县正在建设古格文化展厅,预计2015年建成。届时,游客能更系统和直接地了解古格的“秘密”。
“古格文明是札达的宝贵财富,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是每个札达人的责任。”陈建新说,如今,不仅工作人员,连遗址周边的居民也加入到保护古格文明的队伍中来。
在东噶村,守护在“东嘎皮央”洞窟前的75岁藏族老阿妈对记者说:“小时候,放羊累了我就躲在这里休息,墙上的画发着金光,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地方。”阿妈指着墙上的壁画回忆当年的场景。
如今,经历过种种劫难的石窟外表看来有些残破,石窟内的壁画也有一定的损坏,但色泽依旧鲜艳,壁画中有异域人物、图案和造型,被人们称为“小敦煌”。
老阿妈说,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洞窟里的壁画重焕光芒。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4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叙述之外,运用最多的是人物语言描写,为事件的叙述增添了可信性和生动感。
B.文章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古格文明的宝贵,有专家的意见,也有普通民众的期望。
C.对于古格文明的保护,从政府到民间都是大力支持的。
D.古格王朝遗址如今只有寺庙还幸存。
2.古格王朝遗址保护行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实习单位和部门:
xx省xx市xx区广播电视台隶属xx市xx区广播电视局,是全额拨款政府事业型单位.电视台由新闻部,专题部,节目部,广告部,后期编辑制作部,组成,是xx市xx区权威的信息宣传部门,xx区党和政府的喉舌,xx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门户。其中的《xx新闻》。网站《xx在线》都是该台的品牌栏目。
四、实习内容
1. 实地采访。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习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047-02
新闻采写写的出现是新闻传播行业的创新之举,在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飞快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应接不暇,新闻特写衍生于消息和通讯,却又有创新的特点,主要以其渲染主流情感,传播社会正能量而受到受众追捧,同时,新闻人物的榜样作用也被发挥到极致。新闻特写对新闻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洪流中,俨然成为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创新新闻形式。
1 问题的提出
新闻传播起到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新闻传播信息,沟通情况,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供文化娱乐、解答疑难问题。新闻作品密切党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国情民意,反映现实生活。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新闻采写写就是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创新新闻形式,是新闻信息、社会主流情感和正能量的载体。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文字的形式制作成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向受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特写是一种新闻采写的体裁,区别于消息、通讯、评论类新闻体裁,借用电影写镜头手法,将新闻人物和事件赋有特征的片段、镜头和瞬间定格放大,通过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新闻更生动,感情传播效果极佳。新闻特写的特点是将新闻中心和主题集中且突出,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立体感。
新闻特写具有很多创新的特性,在记者巧妙合理的安排下,结构精巧,语言生动,文字优美,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曲折、传奇而有吸引力。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深入了解一些人物、事件,挖掘新闻故事。写作时着力渲染主流情感,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新闻人物,给社会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新闻采写中的特写依循新闻的各种原则,新闻故事真实、有时代意义。记者尽可能将文章制作的精美得体,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意境,发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特写的使用已经是信息洪流中突出新闻、吸引受众注意的重要手段。
2 新闻采写写的作用
新闻采写是新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新闻工作者实际工作的重要环节。新闻特写是一种特殊的新闻采法,辅助新闻作品成型,有利于新闻作品的制作和新闻的传播。新闻采写的质量决定了新闻能否吸引读者注意、能否传播新闻信息,还影响了新闻的传播能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新闻采写离不开新闻特写这种特殊形式,而新闻特写也时常出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某个镜头新闻特写用于与新闻主题材料的烘托与凸显,新闻内容情景交融,新闻场景活灵活现。新闻特写取材十分广泛和灵活,在记者眼中有新闻的地方就可以有新闻特写。
新闻采写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记者需要渊博的知识底蕴。新闻采写是新闻特写重要体裁之一,对记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时展进步迅速的今天,不进步就是退步。记者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对他们有新的要求,新闻特写体裁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众不满足于守旧的新闻形式,需要更多更快,更有价值的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想要在信息发展迅速的趋势中延伸屹立,记者就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记者平时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和修养的提高,培养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锻炼新闻辨识能力和敏锐能力。
同时,新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给人以启发、教育和引导。新闻传播的是时代精神,是社会正能量。通过新闻特写的重点烘托,创新精神,高尚道德品质,与时俱进,这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特写的重点之一就是渲染主流情感。新闻特写所带来的情感渲染就是要突出人物、事件的中心意义,让读者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物,酸甜苦辣的社会百态,通过文字的艺术,将真挚的社会正能量传播出去,传神又传情。故事大部分是人为的,就会有主人翁,对人物的突出可以有效的树立榜样作用,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效仿。即便是反面角色,也有警示作用。新闻特写用事件烘托人物、用人物带出事件,彰显各种正能量情感。
3 新闻采写中的特写写作策略和建议
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是从消息和通讯中衍生来的,但又区别于他们。特写保留消息的简明,高时效的特点,同时描绘新闻事实中有代表的镜头。特写也保留了通讯报道事实的特点,但是却重视事实的某一方面,是事实中某一特定时间、空间的描绘。新闻采写中的特写是新闻性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多特点,记者在把握特写写作方法时要注意这些特点。较为重要的特点是特写要有镜头感和现场感。特写具有类似电影的镜头感,记者通过巧妙的截取,适当的放大,增加内容的立体感。同时特写还有现场感,通过记者的文学功底,将新闻内容写的活灵活现,使读者身临其中,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感染。
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有着灵活但严谨的方法,记者选取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时间、空间的片段,也可是是一个情景,然后对这个“镜头”进行放大,使用文学方面的创作技巧,将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凸现出来,生动又具体。新闻特写仍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新闻特写必须保持新闻的特点,以真实有效的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新闻特写所写的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就是要新近发生的新闻,即使是回忆形式,也要有时代意义,不能让读者感到旧事重提、算旧账。另外,新闻特写在写作上 有独到的特点,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闻创新文体形式。所以在写作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辜负新体裁的存在价值。
新闻特写的内容大多是故事形式,由于新闻的要求,这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新闻拒绝杜撰、虚构,新闻特写也是如此。虽然在新闻采写的特写实现过程中,需要记者的文学功底和文艺创作,但是这都是基于真实的新闻而进行的。这种故事写作要求到了绝对真实,新闻特写的人物、时间、事件、场景等都是真实的,绝对不能有任何虚假。如此一来,新闻特写对记者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采写过程中,记者要找准故事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等,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例如新闻特写所截取的“片段”中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神态,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天气情况、附近景物等。特写既然来源于影视手法,就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像电视特写镜头那样,有形、有景、有声、有色,而记者要注意决不能简单概括,要尽可能地详细,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能够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掀起了能力本位教育思潮,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而能力最后要归结到每个学生的个体上,只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能力才能有所体现。高等学校新闻学中的新闻写作课程是核心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才能培养出人才?这就要打破僵化的理论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要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 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 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 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 月10 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 月10 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 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 月10 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 月10 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在授课的过程中灌输学生这样一种观念:任何著作或任何权威人士所谈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都不过是迄今为止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框架,更不能把它们看作不能改变的教条戒律。无论怎样模仿只是开始,真正的新闻写作还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其新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学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其中,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理论教学瓶颈;处理好新闻写作教学中三大关系;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②《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zxxk.com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1、DV通讯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节目质量存在瑕疵。
DV通讯员门槛很低,凡是拥有DV摄像机的人士,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职业,都可报名应聘,从手拿DV机的热心观众到DV通讯员,身份转变之间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DV通讯员全凭自己的热情寻找素材、拍片子,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差别较大。因此,在DV通讯员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技术方面的失误和疏漏,节目质量上存在瑕疵,如电视画面不规范,声音录制不清,甚至偏色、断磁、无法播出:对拍摄中的新闻人物缺乏人文关怀。
2、DV新闻在选材上有一定局限性。
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接触面较小,地域的广度和社会实践的深度都比较有限,故而所拍摄的题材也常常局限在日常生活琐事上,如车祸、火灾、下水道漏水、电线杆子伤人、醉酒闹事、家庭纠纷、街头闹剧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高度和深度。
3、易于产生假新闻。
DV通讯员缺乏严格的新闻采访工作人员资质培训,拍摄活动自由灵活。给假新闻的产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DV新闻通讯员一般只是拍摄新闻、写文字稿,最终的编辑完成要依赖于电视台的专业编辑。由于没有亲临现场,编辑有时候不能充分理解拍摄者的意图,在编辑处理上可能会和拍摄者的初衷有差距。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DV通讯员的管理。
1、设置准入标准。栏目组在发展通讯员时,应设置一些简单的准入标准,如了解法律常识、粗通新闻理论等。
2、给予身份确认。与优秀的DV通讯员签订协议,给予他们一定的身份确认,给予部分DV通讯员采访证件。使其有归属感、有自信心。目前,不少电视台已经在这方面付诸实施,但要加强对有证件的DV通讯员的管理。
3、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电视机构可以为业余爱好者举办各种形式的电视新闻报道培训班。或者在电视上开办电视新闻报道培训节目,请专业的教师、记者、摄像师为业余爱好者讲授电视新闻的基础理论和采访拍摄技巧,还可通过DV作品大奖赛、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DV通讯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提高业余爱好者的新闻报道水平。
(二)加强对节目素材的管理。
1、扩大DV节目长度。这不仅可以从战略上吸引大量的DV爱好者前来投稿,同时又可以丰富节目的板块内容。
2、“命题作文”。栏目组可根据需要,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指导通讯员采集相关素材,所有的题目要有新闻时效性或社会关注度。这样做不仅可让DV素材更加精准地符合节目需要。还有利于避免节目松散化,促进节目内容专题化。2007年12月,郑州电视台开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DV好新闻大奖赛”专栏,自2007年12月10日到2008年4月几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反映精神文明的DV素材近800件。展播优秀作品162件。这些DV作品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而且为宣传郑州新气象、树立新形象做出了贡献。
(三)加强“二次把关”和整合。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一、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 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之情。
二、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三、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叶圣陶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学生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就可以通过挂图、彩图、插图、多媒体播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途径实现。
相对于报刊社的记者、编辑来说,通讯员由于受视野局限,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实际采访经验和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勤奋努力,积极写稿,但很多时候仍然难以上稿,以致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但是,基层通讯员又有许多写稿优势和便利条件,只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得当,就会写出连记者也难以采写到的稿件。
时时有心,处处留意。大多数通讯员一个共有的困惑是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基层通讯员处于工作第一线,身边有着十分丰富的新闻资源。无论是经济中心工作,还是对上级重要会议、重要部署的贯彻落实、重大节日的庆典活动,我们基层通讯员都身处其中。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不要对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有的看似平常的事,可能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基层通讯员要充分发挥这一难得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和素材,就会从中发掘出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工作的主战场就会成为自己发现和采写新闻的战场。
发挥“近水楼台”优势,突出新闻时效性。一些本是很好的新闻往往由于时过境迁而失去了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很是可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给受众,这既是新闻特性本身的要求,也是各报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追求新闻时效,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送给报刊,是许多有经验的新闻写作者上稿的一个诀窍。快速,是新闻采写的一个特点,更是一个难点。基层通讯员通常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是身处现场的亲历者,相对报刊记者而言,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基层通讯员要善于利用好这一优势,发挥好新闻“110”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快速抢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狠下工夫,不失为提高投稿命中率的有效之举。
把握“发言权”,以真实可靠取信于读者。忠实地报道新闻事实是采写新闻的基本要求,这是新闻工作的本质所决定的。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新闻线索不确定的特点表明新闻线索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是个个可靠,其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都必须通过核实和求证,才能决定其能否成为新闻。新闻写作者决不能捕风捉影、走马观花甚至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深入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认真核实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取信于读者的新闻。许多有报道价值的好新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核实其真实性,而被报刊编辑、记者忍痛舍弃。通讯员身在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条件相对于报刊记者要优越得多,这极有利于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线索价值的把握和真实性的核实,使他们成为对新闻事实更具有“发言权”的代言人。基层通讯员要利用接近新闻信息源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深入采访发掘,获取和收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而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凸显“体验”,以情感人。新闻报道要打动编辑从而最终赢得读者,无论是对人物的报道,还是对事件的报道,都不能写得平淡无味,而要写得生动精彩,具有“抓人”的魅力。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努力争取得到第一手材料。基层通讯员往往与被采写对象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是他们中的一员,与被采写对象有更具体的接触,有更充分的交流,对他们思想、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有更深刻的观察,更透彻的了解,更真切的感悟,这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如果利用得好,就能写出生动感人、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