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5:03: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

篇1

本文作者:陈群杨丽丽伍琳瑛张培进王素梅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垃圾围村”问题严重,农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状态(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一些地方“垃圾靠风刮”、“垃圾围村”现象普遍存在。全省约0.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没得到有效收集,其乱丢乱放占用了道路或农田土地,或是使得河流、池塘清水变污水;约1.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只得到简易处理,大部分仅集中堆放在距离村、镇不远的简易堆放场。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乱扔和简易填埋,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扩散,恶化了农村环境[5]。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运营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乡镇一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对于收运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水平的乡镇显然无法提高其收运系统的建设水平。收运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标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新建转运站选址困难,而周边居民对新建转运站的强烈反对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转运站的新建。现有转运站的建设标准各异,差异很大,部分地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进行建设,而多数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建设,导致噪声与恶臭问题突出,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各地转运站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技术指引》。此外,很多农村地区并未配置规范的计量系统,致使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得不到较为精确的计量,仅能根据运输车辆载重来估算垃圾量。转运站配套不足,建设标准低全省约1000多个镇街,共有约3400座转运站,其中约1700座带压缩设备,其余的仅为平台式转运站,不带压缩设备。农村生活垃圾运输方式较为落后,人力运输仍是多数农村主要的站前收运方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具不配套且数量不足,尚有许多村没有垃圾收集点,镇没有符合标准的转运站和运输车,没有保洁队伍收集垃圾,以至农村生活垃圾大量积存。收运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推行市场化运作,然而由于市场化运作的不规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部分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工作由私人单位低价承包,由于受利益驱逐,这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私人单位往往将垃圾直接偷排,这就很大程度上促使“垃圾围村”现象的产生,影响了农村环境。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其中,填埋场36座,处理规模3.10万t•d-1;焚烧厂20座,处理规模1.73万t•d-1,市(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75%。由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不足,全省大多地区,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仍采用简易处理方式,其处理效果差,对周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比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没有明确的县(市)、镇、村管理机构,责任不明确。多数镇、村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目前,政府对生活垃圾的管理范围一般为建成区,而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并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此外,县(市)、镇、村对保洁工作大多认识不足,对保洁队伍管理不够重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保洁范围和要求相应提高,保洁力量缺口将继续增大,这将严重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收运处理系统建设规划未先行,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属于厌恶性市政设施,居民对此类设施的建设普遍持反对意见。因此,必须规划先行,编制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对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在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只有规划先行和规范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平,进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收运处理系统不完善在收运系统上,全省各地重视的往往是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往往未纳入其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未能系统建立起来。在处理系统上,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而在设施建设上未能做到区域共享和城乡统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财政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2年起,仅在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县)财政垃圾处理专项资金,重点补贴本级垃圾处理工作,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补贴较少;二是投资方式单一,各地垃圾处理工作经费主要靠财政支付,来源单一。多数县(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没有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社会资金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缺乏引导;三是收费困难,垃圾处理资金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收取垃圾处理费,但大多数县(市)城区仍未开征垃圾处理费,特别是农村,基本不收费,全省67个县(市)城区,只有29个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开征率仅为43.28%,且收缴率普遍不高。

对策与建议

结合广东省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提出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开始探索建立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方式。2011年,选择了鹤山、从化、增城、乳源、兴宁和新兴6个县(市)作为第一批县域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将无害化处理场的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农村,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覆盖面达72.5%以上,基本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该模式是以从化、增城、乳源、兴宁、鹤山和新兴6个县(市)为试点,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符合广东省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基本做法为:(1)户收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动员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工作;二是聘请保洁人员负责村道等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住户自行收集、村民轮流收集、保洁员上门收集等方式,定点、定人、定责解决垃圾收集的问题。(2)村集中。每个自然村建设1个以上垃圾收集池,每个行政村配置1台拖拉机等机动车,将自然村的垃圾集中到行政村,并运送到镇转运站,解决垃圾集中的问题。(3)镇转运。每个建制镇建设1个以上压缩转运站,并按片区配置的原则,合理配备垃圾压缩车等机动车,将行政村的垃圾运到县处理场,解决垃圾转运的问题。(4)县处理。建设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省每个县建设1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结合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在一个有效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中,政府通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需明确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各级责任主体,建立起“省、市、县、镇、村”5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市、县、镇三级政府和村委会为“县处理”、“镇转运”、“村集中”、“户收集”的责任主体,通过层层签订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责任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具体管理上,要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将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遵循“市组织、生活垃圾主管部门指导督促、镇村实施”的推进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对辖区城乡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负总责。此外,还应制定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环境卫生作业制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规划先行,完善布局各县(市)要组织编制各自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规划,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以县(市)和连片乡镇组团式建设的无害化处理场为节点,不断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实现县(市)域收运处理全覆盖。通过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和用地,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在经批准生效后及时向社会公开。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并预留足够的建设用地和防护距离,禁止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理支持,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参与和管理。因此,需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意义,使之家喻户晓;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新闻传媒开设专栏的形式,分步骤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群众对垃圾转运站和终端处理设施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选址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方筹措,保障资金资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按照“省以奖代补、地级市固定补贴、县和镇保底”的原则,以奖代补支持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各地充分发挥设施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知名企业或人员捐助,引导广大群众“出钱、出力”和采取BOT或TOT投资模式等方式,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用地保证,审批“绿道”优先供应,确保设施建设的用地,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作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重点,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确保设施建设用地的供应。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依法简化项目前期审批程序,采取开辟绿色通道或集中审批等形式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

篇2

2016年度我市纳入2016年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的5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责任区县。

二、资金补助情况

按文件要求,我市完成50个村庄农村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目标任务,每个村庄安排经费8万元,共获省级补助项目资金400万元。拨付资金主要用于垃圾房、清洁房、生态垃圾池、垃圾坑、运输工具等农垃设施设备和“五有标准”及“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上。

三、项目进展情况

(一)制定方案,推进项目实施。

各区县制定本区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将5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列入实施方案内容。对民生项目分别制定《关于下达农村生活垃圾民生工程实施项目的通知》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二)分解任务,开展摸底调查。

各区县治理办分别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对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和进度。其中,重点对省专项资金落实的8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摸清底数,掌握了实际情况。

(三)注重成效,推进项目实施。

召开方山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实施工作会,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积极推进设施建设,拟投入资金1万元左右,新增竹编新型垃圾箱8-10个;拟投入资金1.23万元,修建垃圾池6个。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市)处理”原则,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即由村组环卫人员每周定期将垃圾收集池和清洁房的垃圾集中转运至垃圾生态处理池,按标准分类,并进行生态化处理,对无法进行生态化处理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在每周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由镇环卫人员负责将中转站中的垃圾统一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

(四)广泛宣传,惠及广大群众。

各区县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宣传,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家庭;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垃圾治理知识传单,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存在问题

(一)区(县)财政压力大。

由于上级补助经费较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项目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还是由区(县)、镇乡政府财政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的积极性。

(二)项目建设进度不均衡。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的建设进度不均衡,部分工作进展缓慢。

篇3

随着我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市在农村已初步建立起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各个县(区)均建立起“一支保洁队伍、一批收集设施、一个运转机制和一个长效制度”的“四个一”垃圾管理机制。但由于我市地处苏北平原,农村人口比例大,各乡镇(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脆弱,用于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费用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垃圾无序管理和随意处置,导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部分村镇还有没得到彻底改变,严重影响和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虽然我市已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但按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整治,进行了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环卫城乡统筹工作,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一系列活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建立。但从全市来看,由于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地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一,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不容乐观。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十分复杂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多,尤其是塑料袋、废电池、光盘、农药瓶等在生活垃圾中的比例逐年增大,另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乱丢医疗垃圾现象,将用过的药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胶管等随意丢在沟渠、塘边,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的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我市各县区和城管环卫部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全面清理了沟渠河塘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前屋后的垃圾,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一定改善,初步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垃圾处理工作城乡二元分化严重,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宣传不到位。由于长期受“自扫门前雪”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缺乏对生活垃圾污染知识的宣传,导致广大农村居民普遍对生活垃圾污染危害性缺乏认识,特别是在以分散居住居多的乡镇,生活垃圾“遍地开花”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人员、设施不落实。由于投入的经费、人员少,首先造成负责生活垃圾收集的部门作业大多只限于集镇、村内主要干道以及村部等区域,不能辐射整个行政区域,造成农村的户外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组保洁、村收集”工作的缺失,直接造成垃圾收运体系从源头上断裂。

三是处理方式不达标。由于乡镇经费有限,多数乡镇、村庄缺乏收集、中转设备,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或村虽然能将垃圾收集起来,但处理方式非常简单,往往只是运至一些远离居民和水体的废沟废塘,基本上采用露天堆放,没有任何覆盖、防渗措施。

二、生活垃圾污染带来的危害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造成各类资源的严重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长期进行简易填埋将占用并污染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由于没有防渗处理,垃圾渗沥液直接流入地下水,过去农村清澈见底的小沟小河,现在已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臭水沟。垃圾堆体长期,有机物发酵产生的废气无时无刻污染周围空气。

(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势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会给政府带来巨额的成本,更会大大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一味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突击式的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发展之后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那么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重要障碍,是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农村垃圾污染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百姓生活质量不但得不到提高,造成“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

(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必然危害人们的健康。

垃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使蔬菜、农作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而这些物质通过食物最后被人体吸收;垃圾露天堆放更会造成蚊蝇滋生,老鼠猖狂,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三、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对垃圾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应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把道理讲明、原理讲透、方法讲清,让全民认识到垃圾污染的巨大危害,形成人人珍爱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典型、推广各地经验,用典型教育农民、用典型激励工作,激发他们净化美化家园的热情。

(二)编制专项规划,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列入各级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篇4

2020年住建局共收到政协提案3份,分别是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8号委员贾宏伟提出的《关于对县城内部分老旧居民小区实施升级改造的建议》和第38号委员刘炜提出的《关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建议》,以及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第64号委员于海清、姜永成等联名提案《关于加强小区绿化管理工作的建议》。对于这三份提案,高度重视,就提案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按照程序办理,派专人分别与委员见面,将答复材料交到提案人手里。提案人对答复情况表示满意。

今年的提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另一个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于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的工作,住建局已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县老旧小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县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计划改造8个小区共98栋楼房,居民6098户,建筑面积42.94万平方米,项目投资额总额为1.16亿元。为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设计院、物业管理中心、社区等联合进行了实际踏查,与社区、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共同研究商讨我县老旧小区改造原则、工作重点和管理运营模式。经过反复研究、科学论证,确定了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

(二)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工作,2017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保洁,三年来,住建局按照我县实际情况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分类处理垃圾,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工作。2020年共投入资金2344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1.5万吨,全部运送至天楹焚烧发电进行无害化处理。10月16日,承办了全省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现场培训会议,与相关市县推广了模式的垃圾治理,并得到了省厅及其它市县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住建局对政协提案十分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办理程序上不够规范,部分工作人员对提案办理工作不熟悉;二是办理时间不及时,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统筹能力不足,在提案办理过程中住建局与相关单位沟通调研还不够细致。

三、下一步打算

住建局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政协提案内容,以提案为契机,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做好常规工作。着力聚焦棚户区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强力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工程;切实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民对环境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滕州市东郭镇在滕州市建设卫生城市的背景下,积极响应号召,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东郭镇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一)村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这些村地处平原,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副业、工商业,还有一部分靠外出打工为生。镇里大多进村道路和村内每条道路基本已经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备了专职环保人员,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置。而一些远离镇中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较差,没有专职环保人员打扫。

(二)农户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据调查,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随意放置和集中起来送乡镇垃圾处理站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致,人均收入较高的村拥有一个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几十个垃圾桶,并且由专门的垃圾收运车定时把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处理,村民已逐渐养成把垃圾集中起来的习惯。但是,一些村由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村民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只会把垃圾随意堆放,这就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如图1所示)

二、东郭镇垃圾处理问题的成因

(一)国家投入的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农村环境对资金需求程度并不比城市小。农村本身经济发展较慢,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建立,对社会资金又缺乏吸引力,使得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地方政府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三)农民自身环境意识差

调查显示,有八成的农户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他们更多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农民这种狭隘的观念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淡薄,许多农民更不会把环境保护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三、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除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

(二)制定管理条例,实行统一处理

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统筹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将靠近城镇的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偏远的农村建立片区垃圾填埋场,集中对其作无害化填埋处理;在交通不发达或者运输成本过高的村庄,就近设置生活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也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滋生。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要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均有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东郭镇离滕州市区较近,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滕州市的环保宣传辐射作用,以达到既实现宣传目标又节省资金的目的。

四、结语

篇6

目前,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村民把垃圾随意倾倒。同时,对垃圾的处理仍以填埋为主。这种方法虽然相对简单,可容易污染农村土地,影响农村环境和人的健康。填满后又要重新选址和占用新的土地,对土地使用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已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些地区还成立专业回收队,把城乡垃圾收集起来用来发电,垃圾焚烧后的废渣又制成环保建材,这是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为了我们农村地区的未来环境,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翠屏山办事处

土山寺居委会 乔凯

2012年1月20日

《党建》杂志社:

江苏徐州读者乔凯来信提出的“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应重视”的问题收悉,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乔凯的建议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方面问题有借鉴意义。江苏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省份,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级财政就专门设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治理工作的村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迄今为止已补助1000余个行政村,投入1.8亿元。2008年环保部和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从2008年起实施“以奖促治”政策,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8年江苏省获补助1695万元,共支持25个示范项目,2009年获补助2294万元,共支持37个示范项目。2010年开始,环保部、财政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选择了包括江苏省在内的8个省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并与这些省分别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协议规定,中央和省财政各拿出部分资金,采取集中连片治理的模式开展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村遗留工矿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在内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江苏省选择徐州丰县作为2010-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县,三年内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6000万元,徐州和丰县财政配套1500万元,重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四级收集、转运体系,力争三年覆盖丰县全域。在今后几年内,徐州和丰县将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三年全覆盖的既定目标。

从2013年起,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望从试点向常态转变,届时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力度,扩大连片整治范围,按照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全省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全覆盖。此外,去年年底江苏省政府启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利用四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包括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清淤、立面出新等全方位立体化整治工作,规划布点村庄要按照一、二、三星级的不同标准打造康居示范村,非规划布点村庄也要按照环境卫生村标准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因此,徐州市云龙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有望在未来一到三年内得到圆满解决。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全省选择若干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综合处置试点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篇7

中图分类号:X70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广大的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公害之一,不仅污染环境,吞噬耕地,而且严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为:(1)垃圾数量和种类随农村发展发生转变,成分多样化、复杂化;(2)农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染河流、池塘清水;(3)农村普遍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活垃圾乱丢乱放,占用道路或农田土地,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状态。同时,东北寒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需要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管理制定有效方案。本文结合“十二五”科科技支撑课题(俨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内容,对样本乡镇划分为四个调研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以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处理方式、分布,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为调研指标,旨为进一步实现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化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区域

分别选取旅游业发达、林矿资源丰富、养殖业以及耕种为主的典型东北严寒地区7乡7村为样本,如表1所示。调研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

1.2 调研内容

调研采取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分别对一般性的村镇进行调研,也对现状及基础较好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内容为: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分布、现有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

2.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区域的气候和地域特点

本文所调研的地区多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3.4℃,年有效积温为2789℃,年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雨量524毫米。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夏季炎热湿润多雨,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O~C,南部地区2-4℃。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平均气温-15℃~-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调研地区的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粮食产量高,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

2.2 现状分析

2.2.1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

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低,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垃圾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其他地区农村相比,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冬季必须烧火取暖,该时期的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为主,其他废弃的生活垃圾在低温下很容易堆积冻成一体,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日渐成熟。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组成直接或间接受到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近2亿t,东北地区人均垃圾产量约为1kg/天。根据我们实际对严寒地区7个典型村镇进行的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与组成以厨余物和无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旅游业发达,人口较多的地区,垃圾排放量普遍较高,垃圾组成也较为复杂,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夏季果皮、蔬菜类有机垃圾量比其它季节多,冬季由于供暖需求导致煤渣的总量增加较大。

3.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垃圾常以自然随意堆放、无处理、无管理的形式存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多以焚烧、填埋为主,如表3所示,调研的7个村镇基本都是以焚烧或填埋为主要处理垃圾的方式。堆肥、厌氧发酵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受温度因素制约,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东北地区农村垃圾一般采用定点敞开式垃圾箱统一收集(表3),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金缺乏导致广大农村缺少集中的专业垃圾回收站,垃圾箱数目少,平均每20-30户共用1个垃圾箱或垃圾堆放点,如图1-A,垃圾收集较难,村子周围的道路边和河道内成为垃圾最常堆放的地方,阻碍交通,污染河流;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的逐年增加,垃圾组成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变化趋势。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无分类、混合式收集,进而进行传统的简易填埋方式处理,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村户用厕所形式一般为旱厕,如表3结果显示,调研7个样本村中,只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三陵乡的厕所是水厕形式,其余6个村屯中的厕所都是旱厕形式。零散村屯的户用旱厕采取自生自理方式进行管理和处置。有公共厕所的村屯,如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的达里村,每2-3户共用一个简易的旱厕,见图1-B,垃圾、粪便等大量堆积在旱厕周围,无专门回收处理,化粪池呈现零散式分布、规模较小,导致粪便回收不及时,与垃圾混合一起;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倾倒在村附近河流中,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污染河流池塘;垃圾处理手段原始,处理方法不科学,以朗乡镇的达里村为例,生活垃圾平均占地

面积可达600m2,不仅占用了土地,也影响了环境。目前,东北寒区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不仅影响村容,也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原始粗放的焚烧或者填埋处理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危害,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填埋时一些不可分解或有害物质长期埋于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道等。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户用沼气池因垃圾堆肥、厌氧消化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投入使用,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4.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垃圾清理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其他省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功典例,提出北方寒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如下,见图2所示:

篇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相当重视,制定了多项政策方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作了大量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我省广大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缓慢,在居住环境、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均与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有着较大差距,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乱堆乱放更是突出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因此,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是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的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垃圾的收集处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为能使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有效的常态治理,还得根据贵州省省情及农村的特点寻求适宜的治理路径,使得我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工作高效进行。

1 国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1.1 我国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相对于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2000年以后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至2013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

目前我国垃圾治理已延伸至乡镇,但是农村仍然没有完善的处理和清运设施。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均旨城乡统筹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重点,实现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

从目前我国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为先进的省份来看,基本都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对于剩余垃圾主要遵循“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基本模式,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可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交通不便利或者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通过收集后采取适当方式就近处理。

1.2 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垃圾约80%采取了处理措施,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有少部分采取焚烧或其他技术,其中发达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较大。

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垃圾为随意丢弃,堆放;少部分被扔到指定地点统一清运至简易堆放场;仅有极少部分得到了有效治理。

四川省2009年以来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山东省2011年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70%的县(市、区)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等地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比如四川省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包含省直38个部门,并定期开会总结及时提出新的需求和方案;其次制定城乡垃圾治理管理条例、农村垃圾治理标准等相关规定,各村庄还有村规民约,指导垃圾治理工作有序进行。在治理标准中对处理模式、处理工艺、设施配套等方面均作了相关规定;最后,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鼓励村民缴纳部分费用,不足部分由省、市、县级各级财政成立专项资金支持。

1.3 贵州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已建成和在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计88座,建设总规模约为1.4万吨/日;已建成和在建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约440座,建设总规模约为1.1万吨/日。但是其处理及收运范围基本为城市和小城镇,农村垃圾还处于任意堆放,田边、沟边、河边等垃圾随处可见,农村垃圾的治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小部分乡镇周边的垃圾是与乡镇垃圾一并运至指点地点进行简易堆放或者露天焚烧,但堆放点基本在农村范围内;少量的城市范围内的农村垃圾是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一并处理;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村建有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池等,制定了保洁制度,但是终端处理还是简易堆放,形成集中污染。

我省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较大,约占全省垃圾量的50%,经估算,农村垃圾产量约为1.3万吨/日,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总产量约为2.6万吨/日,而我省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仅为1.4万吨/日,转运能力仅为1.1万吨/日,转运设施和处理设施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卫机制,农村上一级政府基本没有健全的环卫机构,有的部门虽然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性,但是均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因此,要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不仅要有匹配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还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收运模式及技术路线,同时要制定标准,建立管理机制,保证资金渠道,才能使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有效进行。

2 贵州省农村垃圾治理方案的设置

2.1 贵州省村庄分类及治理模式的确定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全省地貌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种基本类型,以高原山地居多,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大部分农村只通三级及以下公路,山路崎岖,小型运输车辆时速一般仅为20-30公里/小时,而且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低。

根据我省村庄的特点,可以制定不同的治理技术路线,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的垃圾可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第二类: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的垃圾可纳入乡镇收集体系进入乡镇转运站后一并运往垃圾处理设施;

第三类:近城镇村庄。这类村庄本文定义为交通条件较好且距离城镇20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可采取“户定点――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

第四类:远城镇村庄。这类村庄本文定义为交通不便利或距城镇20公里范围外的村庄,主要采取“户定点――村收集――村处理”的模式。

从以上四类分类不难看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难点在于近城镇村庄和远城镇村庄。

2.2 垃圾收运设施的设置

不管是哪类农村的垃圾收运,均包含有户定点、村收集,以及村垃圾运输环节,遵循“源头分类减量、就地消纳”的原则,每个村庄均应配备标准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点、废物回收站、垃圾收集车辆等。

2.2.1 标准垃圾收集桶

标准垃圾桶的设置数量可根据户分类收集和户混合收集来设置,如果从户开始分类收集,按5-10户设置一组标准垃圾收集桶,分为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可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便于村民在投放时自行分类,垃圾桶要有标志便于识别和分类投放。垃圾桶装满后,再用人力车或者与垃圾桶配套的小型运输车分别运至相应的点投放,比如废物回收站、垃圾收集点等;

如果是在户内粗分类后混合投放由保洁员来进行细分类,按5户设置一只标准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桶装满后,用人力车或者与垃圾桶配套的小型运输车运至垃圾收集点或者废物回收站由保洁员进行细分类。

2.2.2 垃圾收集点

垃圾收集点可采用密闭式垃圾收集池、移动式垃圾收集箱,或者是采用垃圾收集房,在收集房内设置盛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收集点可按每200人设置一座,或者是按照村庄面积每200米服务半径下设置一座。

垃圾收集点的垃圾装满后,用人力车或者电动车或者与垃圾收集箱配套的小型运输车分别运至相应的点投放,由保洁员进行分类,按类别分别投放至废物回收站的分类池;也可以只把有毒有害、可回收、可利用的垃圾暂时投放在废物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直接运输至附近垃圾转运站或者垃圾处理设施。

2.2.3 废物回收站

按每个村庄设置一座废物回收站,废物回收站分为不同类别的单格,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利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各种类别的垃圾装满后再用小型垃圾运输车外运至相应的处理地点。

2.2.4 垃圾收集车辆

农村垃圾收集过程中的收集车辆,一是用于将公用垃圾桶内垃圾收集至各收集点的垃圾收集车,其以人力车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配电动三轮车,每辆收集车服务人口为500人左右,原则上一个村庄至少要配一辆垃圾收集车,每辆垃圾收集车配置一套垃圾清扫工具(扫把、铁铲、劳保用品等);另一是与垃圾收集点配套的垃圾收集车,其以勾臂式收集车为主,用于将各收集点的垃圾运至垃圾转运站或者垃圾处理设施,每辆车的经济服务半径在20km以内,服务人口为3000人左右,每天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吨位以0.8吨左右。

2.3 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等多方来考虑,并且实际的调查表明并不是每个乡镇、村庄都有必要单独建设垃圾处理场。目前,垃圾处理场的布点方式主要有“一镇(村)一处理设施”(即单独处理),区域性联合集中处理以及并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等方式。由于并入大城市处理系统的方式的限制条件明显,仅限于城市周边地区采用,而对于大多数远离大城市的乡镇、村庄,前两种处理方式比较适用。

按照目前我国对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结合贵州省省情,以上三种处理模式的适用范围主要如下:

1、并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模式的服务范围界定:以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中心,运输距离(转运站至无害化处理场的距离)在30公里以内的区域,垃圾统一运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场或者垃圾焚烧厂为中心,运输距离(转运站至无害化处理场的距离)在50公里以内的区域,垃圾统一运到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场处理。

2、区域性联合集中处理模式的服务范围界定:不能纳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地域上相邻距离不超过30公里的两个或以上个数的乡镇,可在区域组团的核心位置集中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区域性联合集中处理场建设规模不宜小于40t/d。

3、“一镇(村)一设施”模式的服务范围界定:不能纳入以上两种模式范围内的乡镇或村庄,可单独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设施的工艺应结合当前政策、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适用于小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3 建设运作模式

3.1 项目投资模式

县级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应负担建设资金筹措的主要任务,各级地方政府应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给予重点扶持,统筹相关部门或机构组织项目资金。其资金筹措可争取中央资金、省级补助、政府发债、市场投资等,运作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种:

1、由政府投资建设,培养专业的队伍或者委托有资质、有经验的垃圾处理企业进行运行管理,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运行费用。其优点是可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减轻政府投资压力,项目建成后仅需支付垃圾处理运行费用。

2、采用PPP模式进行项目运作,采取城乡收运处理一体化的模式建设,委托垃圾处理企业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政府可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及各级资金补助,不足部分由垃圾处理企业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投资压力,确保建设工期。该模式下项目的投入小于传统模式的投入,消除费用的超支;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平滑政府财政投入;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其风险分配合理,应用范围广泛。

3、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还可以以村为单位委托保洁维护,由村民通过村内公开竞争的方式承包。其优点是实现管干分离,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3.2 管理体系

完善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是落实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的重要保障措施。

3.2.1 管理机制

落实责任主体,以县主管指导、镇参与执行、村落实到位为基本原则,进行层层责任考核,各层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村、镇等基层政府对垃圾治理的管理力度。必须派专人对运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还要引导村名参与配合。

3.2.2 组织机构

不仅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组织机构,落实责任,运营单位也要制定企业机构设施,由政府进行监督。

3.2.3 宣传引导

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重点还在村民,需体现其主体责任,明确其义务,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以村民组为单位召开户主大会,全民动员,全名参与,共同搞好农村垃圾治理;

2、印发宣传资料,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唤醒缴费意识;

3、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村民在户内就能做到垃圾分类减量,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回收,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废品回收企业发展。

3.3 运行费用保障

要确保设施建成后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保证其运行费用的稳定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垃圾收运处理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议按照“政府承担大头,村民分担小头”的模式来统筹解决垃圾治理的运行费用。

垃圾处理收费要加强监管,垃圾处理费实行专户存储,收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得擅自截留、挪用,否则依法予以查处。

4 贵州省农村垃圾治理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要做好贵州省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把握好其发展路径。首先,要有指导依据,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要编制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专项规划,或者是行动计划、或者实施方案等,制定统一的指标,再由各县级因地制宜的编制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规划或者计划或者方案,并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内容纳入村庄规划;其次,要保障稳定的资金渠道和构建严格的管理体制,以保障垃圾治理工作有序的进行;再次,要制定实施计划,分时序、分批次的制定目标,逐步完成,最后形成常态的治理。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黔建村字[2015]84号;

[2] 贵州省乡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指南;

[3] 四川省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经验借鉴;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6502

1岫岩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岫岩县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长期以来,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人畜粪便、各种生活污水往往任意排放,污水横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和粪尿也是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生活、生产垃圾得不到集中处理,大部分都倾倒堆积在河道两旁,严重威胁了饮用水质的安全,危害极大。

1.1生活垃圾产生的危害

生活垃圾露天乱堆乱放,臭气冲天,蚊蝇孽生,污染物严重污染空气并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垃圾内所含水分和淋入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1.2生活污水产生的危害

生活污水乱倒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使不少农村水环境受到了日趋严重的污染,导致水体水质变差,甚至影响水体功能,还污染土壤,导致土壤出现酸碱化、盐碱化等。

1.3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危害

农村禽畜养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不仅污染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空气,还传播疾病,破坏环境,成为岫岩县农村亟待解决的又一大环境难题。

2岫岩县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综合整治的建议

自2010年起,为落实国家“以奖促治”政策,岫岩县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年示范工程,总投资7324.05万元,共涉及15个乡镇(经济区)57个行政村,从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大方面着手,设立了水源警示牌,修建了饮用水井防护栏、污水集中管网、氧化塘、污水排放沟、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箱(点)、垃圾转运站、户用沼气设施,建设有机肥厂,对废弃矿山进行植被恢复等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清理水源、清理田园、清理家园。通过3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特点的长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都难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对此建议如下。

2.1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源污染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范畴,其重点是推进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污染治理。

(1)开展摸底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并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计划。

(2)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按照“治旧控新,生态养殖,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有效规范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划定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在基础条件好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畜禽养殖治理试点工作,建设防雨防渗储糞场、污水沉淀池、有机肥厂,从源头解决岫岩县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2.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宣传和农村垃圾减量化知识普及,使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生活陋习,增强参与意识,让村民意识到环境问题人人有责。

(2)职能部门制定可行方案。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对农村垃圾污染现象不可熟视无睹,要制定相应治污措施。比如:在行政村全部建立“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也可以把环卫管理职能延伸到农村,纳入统一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在乡村建立垃圾箱(点)、垃圾中转站或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实行填埋、焚烧及堆肥处理,确保群众有地方倒垃圾,有设备运出垃圾,有经费保障工作运转,使乡村垃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2.3实施村屯居民区绿化美化

开展“创绿色家园,建秀美农村”活动,根据各乡镇、村屯不同地域的具体条件,探索不同的绿化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一街一景,全力打造一批特色村和示范村。

(1)坚持乔、灌、花、草相结合,对村屯四周及街路、巷路、房前屋后、庭院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乔灌相间、高矮结合、错落有致,体现层次立体感。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游园。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村屯周围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形成树木围屯、林带环村的绿化网络,并利用空闲地或垃圾区规划建设一批风景独特的“绿化区”和优美实用的“文化休闲广场”。

2.4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1)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有机肥、绿肥等,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推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控制农业源污染。

(2)规范畜禽养殖,加强对水源地上游各类大小养殖户的监督管理力度,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整改的严肃整改,该治理的尽快治理,以杜绝其对水源地的污染。

篇10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的数量在不断的膨胀,成份更趋复杂,虽然通过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难度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居住分散治理成本高等原因,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倡导垃圾分类,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处理农村垃圾的有效运行模式。

一、当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采取“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处理”的模式处理垃圾,即农户将垃圾收集后以村为单位将垃圾运输至乡镇垃圾中转站,乡镇环卫部门负责将垃圾集中运输至县级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有的村庄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设施,但受多年传统习惯的影响,把垃圾随意倒在路边、地头、桥下、沟渠旁,垃圾围村、围河、围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垃圾清运不及时,产生堆存现象,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仅影响村容整洁,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1]。对垃圾的源头管理和控制还缺乏相应的投入以及有效机制,对垃圾源头和垃圾的合理分类仍缺少管控。特别是在垃圾回收环节,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模式,垃圾分类始终得不到较好的执行[2]。

由于垃圾分类不足,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堆肥和填埋等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存在潜在危险的垃圾,特别是电子垃圾的处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流程规范,简单的焚烧拆解方法使得各种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民众的健康造成威胁[1]。

二、问题分析

1、农村生活垃圾分布面广、收集困难。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条件,村庄分散,农村垃圾分布面积广,收集难度较大,垃圾运输成本高,集中处理难度大。

2、农村垃圾总量大、成分繁多,分类处理难。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垃圾的成分较前更为复杂,除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外,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加,如卫生用品及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农用地膜、药瓶、电池、电瓶等难降解有机物质成分占很大的比例,分类处理难,给垃圾处理带来了更多的难度。

3、农村基础设施差,环卫硬件设施不足。 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卫设施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卫生工作需要。一些地区未用封闭式的垃圾运输车,垃圾清运路程远,垃圾运输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

4、县级垃圾填埋场压力大。随着“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处理”模式的推广,大量的农村垃圾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大大增加了垃圾填埋场的压力,设计容量面临饱和的压力,其使用年限大大缩减,面临新建和扩建的压力[3]。

三、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对策思考

1、从源头开始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生活垃圾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如果对垃圾分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既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可再生”资源价值。

根据农村实际,将垃圾分为四大类: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在生活中产生的瓜果皮、蔬菜、剩饭菜、变质食品等废弃物)和生产垃圾(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笋壳笋根、蔬菜根茎、秸秆等有机易腐物),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村组织农户之间还山还田、堆(沤)肥、沼气处理等;可回收垃圾指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织物类等,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村组织回收、利用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等,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按区域整合选点布局,选择低洼点弃填和工程填方处理等;其他垃圾指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主要包括:纸巾、尿片、妇女卫生用品、保鲜膜(袋)、食品袋、包装袋、烟头等,建议处理方式:统一清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从源头开始分类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使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普遍化、可行化、有效化。高度重视在源头的垃圾分类,减少不必要垃圾入箱、入池,减轻后续处理压力。同时,综合利用是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措施进行综合利用,以达到垃圾减量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4]。

2、从政策开始引导

要根据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补助政策,对农村搞好垃圾处理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及政策措施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完善考核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渠道。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补助基金,积极向上申请补偿资金,用于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环节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对建设建议太阳能垃圾处理室的村要适当补助,特别是对偏远山村及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镇,在经费补助上要给予倾斜,切实减轻农村负担,调动村委会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有关规定出台相关的收费政策,对未经垃圾分类直接由地方政府统一处理的垃圾收取一定的处理费[5]。

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善片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配置完善村庄及分类垃圾箱、垃圾桶等设施,交通方便、条件具备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建好垃圾中转站,为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奠定设施基础。

3、从身边开始宣传

加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运转,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采取广播、墙报、橱窗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产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深入民心,切实改掉其乱扔乱倒的不良习惯,共同打造和谐生态家园。要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通过标语横幅、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公益性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自我管理,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四、结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繁琐的、长期的、需要一定投入的工程。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理念,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为最终目标,将其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并以立法的形式从制度上规范起来,用制度促其有序运转。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单凭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弥补财政投入到不知。同时吸引社会各种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与环境建设,减轻政府管理压力。

政府可通过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补偿机制这种新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产业创新和无害化,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农”的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华,范小振,施民梅,农村垃圾处理探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90~93

[2]邹宗根,孙钰,姚晓东,浅析垃圾回收处理补偿机制[J].,天津经济,2010(2):48~51

篇11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91-01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的堆放位置

1.统计地区常见的垃圾堆放位置如下:墙角、道路边角处、闲置的空地、土沟、土坑里等;

2.这些地方之所以会成为垃圾堆放位置在于这些地方离居住的地方近。垃圾堆放在这些地方比较显眼,成了农村“牛皮鲜”,严重损害了村容村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垃圾的种类及成分

农村垃圾分类建立在"两桶一袋''基础上,即一个沤肥垃圾桶、一个焚烧垃圾桶、一个废品回收袋,实行农户家所有垃圾源头分类,具体分成五大类:l、沤肥垃圾:就是指易腐烂有机垃圾,如菜叶(根)、剩菜剩饭、瓜皮果壳、树叶、人畜粪便、动物内脏、动物尸体等。处理模式为:主要是沤肥和产沼气。建设沤肥窖或沼气池。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以及废陶瓷和煤渣等。处理模式为:可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点填埋。可全部用于本村庄和农户的填塘平地、修道铺路。3、回收可利用垃圾:主要指废泡沫、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电器、废铜烂铁等。处理模式为:以供销社系统牵头负责,采取市场运作,建立县、乡、村、组网络,合理布局废旧品收购网点,做到应收尽收。废旧品回收网点每月定期收购废品,并把废品收购的时间、收购目录和价格进行公示。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垃圾,如: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日光灯管等;处理方式:实行定点封存,由供销部门统一集中收集,环保部门参与集中封存处理。5、焚烧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杂物、破衣烂鞋脏棉等。处理方式: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焚烧炉进行集中或分散焚烧,由保洁员收集,然后由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大型焚烧炉焚烧;另一种是偏远的中心村也可建小型焚烧炉,偏远的村落由农户在菜园里自行焚烧后填埋。

(三)农村垃圾的常规处理

1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状况

农村生活垃圾的手机、运输是指将农户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垃圾处理场的过程。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备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防水,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给农户生活垃圾的投放带来一定困难,生活垃圾在房屋前后堆放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保洁员配备数量较少且工资较低。在农村连片调查过程中,山西省农村保洁员工资为100-300/月,全国绝大部分低于600元/月,远低于城市保洁员的工资水平,使得保洁员对垃圾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出满的现象普遍,成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运方面,垃圾运输的设备机械化和密闭化程度较低,以农用平板车和三轮车居多,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密闭性差,垃圾中的灰尘和渗滤液体沿着道路滴洒,加剧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二、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亟需转变观念,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其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的宣传,通过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的目的、做法,让群众了解农村垃圾治理所得到的好处。引导广大民众自觉保护生态和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以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需求,尊重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明显偏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有关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以及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资金投资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在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就必须加大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

我国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对显著的垃圾处理体系,但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处理,要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建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模式。对建筑垃圾和炉渣等无机垃圾可实行铺路或简单填埋,其次,对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变卖,可降解垃圾用于堆粪,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其他垃圾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结语

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终无害化处理,在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法律上进行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思想认识上加以重视,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日用消费品的普及,农村生活垃圾也是逐年增加。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还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农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2东源县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及处理现状分析

2.1东源县生活垃圾产生情况

东源县全县区域面积4070km2,下辖21个乡镇,总人口52万人,按生活垃圾产生系数0.6kg/人·天来算,日产垃圾312吨,年产垃圾11.39万吨。

2.2东源县生活垃圾的特点

(1)总量少,变动性强

我县城镇人口规模小,绝大多数乡镇生活垃圾日产量不足20T,其产量和组分极容易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局部开发、集市贸易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强的波动。

(2)产生源分散

我县城镇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产生源分散,组分复杂,交通落后,不利收集。

(3)可资源化物质含量低

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垃圾中有机组分少、无机成分多,热值低,废品含量少。

(4)未经分类

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县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广。

2.3生活垃圾的危害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医疗垃圾、废旧电池、报废灯管、农药包装等危险垃圾也被随意抛弃,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危害。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将严重污染水体。垃圾腐烂产生恶臭、滋生蚊虫、传播疾病,垃圾分解或焚烧释放的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乱堆乱放的垃圾形成了景观污染,直接影响村庄环境、破坏居住环境。另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饮用水大多取自浅井,逐年增长和堆积的垃圾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水本身的分解,其渗滤液和有害化学物质转化和迁移,必然会对附近地区的河流及地下水系和资源造成污染,威胁到农民的饮用水安全,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2.4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情况

2.4.1分类收集

(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分类收集是在垃圾产生源头按不同组分分类的一种收集方式。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为了取得最佳的效益,每种方式都对待处理的垃圾有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所以为了能对收运的垃圾采取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有必要首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我县农村地域广大,交通落后,垃圾集中收运困难。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后,可就地分化处理掉一部分垃圾,当地无法处理的再集中收运处理,这就减少了垃圾的运输量;分类收集使各组分相互分离,增加纯度,方便对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和综合利用。

(2)分类收集现状

现在我县在分类收集这方面除农村的厨余垃圾和可燃垃圾,有一部分分类收集用于喂养家禽和燃烧堆肥之外,其它基本上没有分类收集。也没有分类收集的设施,加上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对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的知识非常有限,垃圾分类收运作业不分类,以及主要以堆放和填埋方式处理垃圾,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2.4.2回收利用现状

东源县以村为单位基本没有废品回收站,只有很少一部分乡镇有废品回收站,农民回收的废旧物资无人来收,导致无人愿意再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率非常低。而部分以盈利性为主的个人回收利用就只回收那些经济回报率高的废品,相当一部分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废品,如废旧电池、日光灯管、废塑料等,就无法做到环境无害的回收利用。

2.5处理现状

我县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各方面都相当落后,资源化率极低,生活垃圾资源化方法也十分有限,基本以废品回收为主。我县大多村镇,没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河流池塘岸边;一些村镇,设置有生活垃圾收集点,但收集点为露天的,没有任何有效的密封、清洁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也只是直接在离住宅区较远处堆放或进行简易填埋,没有采取任何防渗措施,对于周边人居环境,土壤,地下水等环境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危害;还有一些村镇,将生活垃圾从收集点直接运至简易填埋场进行处理,但所谓的填埋场也只是由镇一级建设的简易填埋场,在技术、管理方面都达不到卫生填埋场的要求,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都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2.6处理能力

目前全县共有垃圾处理场3座,均采用简易填埋的处置方式,设计容量共38.6万立方米,年处置生活垃圾1.6万吨,这就意味着我县一年有8万多吨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向环境。

2.7存在的问题

东源县是全省第二大县,面积大,交通落后,运输成本高,导致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经费严重不足。另外农民环保意识差,收入相对较低,垃圾收费难于实现,治理资金不易筹集。

3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分析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和综合利用四种方法。

3.1填埋

填埋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方法,能处置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是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3.2堆肥

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

3.3焚烧

焚烧就是将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焚烧炉中,在高温条件下,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热量并留下固体残渣的过程。

3.4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活垃圾进入环境之前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可大大减轻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

4几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比较

下表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技术参数,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本文介绍的几种处理技术都可不同程度地应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每种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实用性,因此最终选择适当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都依赖于当地条件,一般应考虑:①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和性状;②处理能力和垃圾的减容率;③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④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⑤处理、运行及其它成本;⑥处理设备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⑦需要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⑧处理设备及排放装置对当地的总体影响

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限制因素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不能简单套用现有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案。一是成本高。农民居住比市民分散得多,显然,包括垃圾桶、中转站以及运输车辆的使用,都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加大垃圾收集和运输成本。二是不符合农村的特点。农村人居住比较散,各村规模小,日均产生活垃圾量在几吨左右,垃圾产量太少,也不适合长距离运输进行集中处理。三是经济条件限制。经济承受能力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而农村一般存在经济承受能力弱、资金少等困难,如果将各个小城镇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可能要增加几倍的成本,地方财力很难承受。

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

根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原则及上述选择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大致如下:①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②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农村沼气;③合理选择天然的低洼地作为填埋场;④发展农户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⑤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经验,总结、提炼、创新适合在农村推广普及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农村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的推动显然不够,但仅凭农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现实,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利用成熟工艺,发展专用新兴工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垃圾问题。

结语

建设新农村、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很重要的,农村生活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因此寻求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从上述几种处理方法来看,应选用卫生填埋法来处置我县的生活垃圾,但是卫生填埋存在土地占用量大、渗滤液处理困难且费用高、资源化利用不足、封场后维护监管期长,限制土地再生利用等问题,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目标的需要,没有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应继续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与实用性技术的研究,逐步改变现有垃圾单一卫生填埋的方式,向综合利用、处置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13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相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虽然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长年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往往比较差,垃圾通常都是随意丢弃和堆放,加上村镇卫生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导致村镇中的路边、沟边、河边堆积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直接进入河道或者随着降雨将其中的污染物带入河中,成为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大幅提高,超过环境容量,且被简单堆置,散发恶臭,孽生蝇、蚊、鼠,对在农村生活居民的的生存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对农村生活垃圾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治理,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农村生活垃圾

1.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

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碎纤维、废电池以及其他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成分十分复杂。

2.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回收利用情况

农村地区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加大,然而废品回收的品种确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措施,致使大部分垃圾如有机垃圾得不到合理的收集与处理处置。目前,废品回收以包装废品如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等为主,而且纸类、金属类和塑料瓶类包装废得到了较为广泛和自由的回收利用,废塑料瓶的利用主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pet瓶(如可乐瓶等)、pp、pe中空容器为主,但由于塑料袋其价值较低,只有很少被回收,大部分被当作垃圾丢弃。目前,大多数的废品收购人员并不回收塑料袋,除了个别人员回收品质较好的塑料袋,收购的价值不等,一般为0.30-0.40元/千克,致使大量塑料袋使用后被弃之于村庄四周,形成“白色污染”。回收方式主要为回收人员上门回收废品或是在垃圾倾倒点分拣废品。但是在我国,这些活跃在农村的废品回收人员尚处于自发状态,其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目标,有收购站要的就收;如果不要,虽然是有用的废品但也不收,对于一些利润低而且处理难度大的物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在组分和性质上基本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似,只是在组成的比例上有一定区别,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因此据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害性一般大于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放置时间较长,会孽生多种微生物、病毒及蚊蝇,特别是含有毒有害城市生活垃圾废物时,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等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和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化学物质型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其具体途径取决于农村生活垃圾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且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所在场所的水质、水文条件有关,如有些可以通过蒸发直接进入大气,但更多通过接触浸入、食用或通过进入受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模式

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绕村围河的现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是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的极大威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少农村己经意识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的目标,对堆积于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焚烧等处理,但仍有部分尚未处理,仅是将污染进行了地点转移,没有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而焚烧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污染了大气和土壤,也为以后的环境健康埋下了隐患。

2.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个收集池辐射服务周围的约十几户农村居民,每户将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户轮流派人定期派人将池中垃圾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填埋或焚烧。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改变了垃圾在村中乱扔乱放的局面,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管理有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路线。调查中的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垃圾在收集池中仍处在一个露天堆放的状态,不仅影响村容,如不及时清理垃圾堆放久了会产生臭气,而且水泥建造的垃圾收集池由于没有采用任何防渗防漏措施,在雨水冲淋下仍会对环境卫生健康产生威胁。

3.村、户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新农村中垃圾收集清运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首先每户家里都各自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用垃圾袋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主要为来村庄观光旅游的游人投放垃圾提供方便,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每户和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这种模式主要在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村庄中推广较多,这种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垃圾袋装化也便于清运人员收集运输,村容较整洁,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很少见。但处垃圾的最终处理还不是很理想,简易填埋的方式还仅是将污染转移,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的相关建议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协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乱堆乱扔垃圾现象,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建议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保证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分拣收集后都能投放到自家或村内设置的垃圾桶中。

2.实现垃圾的集中存放。根据地形、住户分布和服务半径情况,选择适当的位置建立地埋式全封闭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集中存放,既可避免乱倒垃圾,也有利于下一步对垃圾的统一清运。

3.专人负责,集中清理。各村通过签订协议承包给个人和雇佣清洁人员等方式对村民定点堆放的垃圾日产日清,并运往中转站。

4.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资金到位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专款专用,避免挫伤广大村民对整治环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