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5:47: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数学重点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

篇1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1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四.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基本概念:(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2(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3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4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

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

重难点突破

1.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原理,会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会求一元多项式的值;会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理解进位制,能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2.难点: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项式的值及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3.重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进位制之间的转化方法.

【同步练习题】

1、在对16和12求公约数时,整个操作如下:(16,12)(4,12)(4,8)(4,4),由此可以看出12和16的公约数是()

A、4B、12C、16D、8

2、下列各组关于公约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6和12的公约数是4B、78和36的公约数是6

C、85和357的公约数是34D、105和315的公约数是105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5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x-x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抽样

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高三。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④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抽签法

篇3

知识高中数学必修一1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

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

知识高中数学必修一2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高一数学必修1函数的知识点篇四:一次函数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知识高中数学必修一3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

(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知识高中数学必修一4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知识高中数学必修一5(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篇4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知识涉及很多方面,如:函数、方程、几何、三角函数、概率、不等式等。在学习中,除掌握这些知识点及运用以外,最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的试题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种思路与方法。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容易思路僵化,片面联系知识,而造成解题困难。学生如何在做题中才能避免这种困境呢?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养成多思考、多联系、多归纳、多总结的习惯。

在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不等式教学中,发现如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如何去证明呢?本文尝试用不同知识来进行解决,以达到引发大家思考与探索的目的。

例:设变量x、y、z在区间(0,1)中取值,试证:x(1-y)+y(1-z)+z(1-x)

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证:由题知(1-x)(1-y)(1-z)>0可得:x+y+z-xy-yz-zx

二、利用变量替换

证:不妨设x=,y=,z=,其中:a,b,c均为正数,代入整理有:b+bc+c+ca+a+ab

三、利用函数的性质

证:不妨设f (x)=x(1-y)+y(1-z)+z(1-x)-1=(1-y-z)x+y(1-z)+z-1,其中x∈(0,1),从而有:①当1-y-z=0时,f (x)=-yz

四、利用几何图象性质

证:如右图,正三角形ABC边长为1,设点A1、B1、C1分别在边BC、CA和AB上,且有AC1=x,CB1=y,BA1=z,显然SAB1C1+SBA1C1+SCA1B1

x(1-y)+y(1-z)+z(1-x)

即x(1-y)+(1-z)+z(1-x)

五、利用三角函数性质

证:不妨设x=sin2A,y=sin2B,z=sin2C,则

原式=sin2Acos2B+sin2Bcos2C+sin2Ccos2A

=sin2Acos2B+sin2Bcos2C+(1-cos2C)(1-sin2A)

六、利用概率知识

证:设随机事件A,B,C相互独立,且P (A)=x,P (B)=y,P (C)=z,由概率加法公式有:P (A+B+C)=x+y+z-xy-yz-zx+xyz。

又0≤P (A+B+C)≤1,所以0≤x+y+z-xy-yz-zx+xyz≤1,即证。

七、利用基本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结合

证:用基本不等式x(1-y)≤()2,当且仅当x=1-y时,等号成立。

x(1-y)+y(1-z)+z(1-x)≤()2+y(1-z)+z(1-x)

篇5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1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点击查看: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2奇偶性

注图:(1)为奇函数(2)为偶函数

1.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整个定义域而言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是检验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再严格按照奇、偶性的定义经过化简、整理、再与f(x)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的根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

定理 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或轴对称图形。

f(x)为奇函数《==》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点(x,y)(-x,-y)

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也是单调递增。

偶函数 在某一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在它的对称区间上单调递减。

3.奇偶函数运算

(1) .两个偶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偶函数.

(2) .两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奇函数.

(3) .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加所得的和为非奇函数与非偶函数.

(4) .两个偶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

(5) .两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偶函数.

(6) .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相乘所得的积为奇函数.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名称定义

函数中,应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3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 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无界。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从上面我们对于幂函数的讨论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得x能够取整个实数集合为定义域,则只有使得

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 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 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 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篇6

一、从授者方面考虑

1.教师方面——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就要求高一的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时都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高一有大部分是高三循环下来的老教师,他们往往眼界过高,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用高三复习时的难度要求高一新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又对教材、教法不熟悉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时要熟悉教材的整体情况,上课时板书工整清晰,速度要慢,注意学生的动态发展.

2.从接受者方面考虑——知识接受者学生

(1)学习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一切都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军训后的放松;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的确是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映射、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特别是在函数方面,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3) 课时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学习的课程较少,特别是在初三,一般都是主抓重要的几门,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在高一开设的课程较多,又有会考压力,在数学学科在高一安排的内容较多,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教师为了赶进度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快节奏的学习,导致了高一学生成绩下滑的又一个原因.

(4)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实践

1.走好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有些老师大谈数学思想,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谈数学知识是多么渊博,知识是如何繁多,这样让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只能望而却步,所以教师不要急于讲授新课,而要和学生谈谈数学的发展,如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讲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数学等. 转贴于

2.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

“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们早已熟知的古理,但教师在这方面做的不尽人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充分创造机会主动接触他们,多给他们温暖和亲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消除数学差生对数学教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只有和他们融成一片他们才会主动和你交流,才能向你道出数学学习中的困惑.这样,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课堂提问过程,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为他们设计好台阶,先鼓励他们正确的部分以及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再指出不足;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要尽一切可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灵活处理和应用教材

(1)高中教材初中化使用.初中教材叙述方式比较简单,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刚进入高一时,高中教材则应初中化使用:利用已有的资源,多举实例,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可以使抽象的教材“活”起来,同时使学生逐步接受科学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高中教材.

(2)增加过渡性教材教学,使初高中知识系列化、系统化.特别是函数,这一知识既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仅凭初中的教学要求在高中显然是不够的,在高一阶段,要系统的学习其定义,性质,建议高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增加“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一节,以系统阐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运用.把函数概念从初中到高中螺旋上升落到实处.

4.按照“六模块”教学模式,精心备好教案、学案、巩固案,组织课堂教学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行、启发性和引导性.

教案:设计时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巩固案: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篇7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2)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a-b|≥|a|-|b|-|a|≤a≤|a|。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b2-4ac)/2a。

(4)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5)判别式

1)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篇8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求根公式法、换元法等。

初中所学习的因式分解方法是针对形如x2+(p+q)x+pq这样的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注意在x2+(p+q)x+pq中x的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多项式。与初中相比,只是常数项还含有字母,方法都是一样的。

十字相乘法在解题时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也很简单。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

(1)x2+(p+q)x+pq型的式子的因式分解

这类二次三项式的特点是:二次项的系数是1;常数项是两个数的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的和。因此,可以直接将某些二次项的系数是1的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x2+(p+q)x+pq=(x+p)(x+q)。

(2)kx2+mx+n型的式子的因式分解

如果有k=ab,n=cd,且有ad+bc=m时,那么kx2+mx+n=(ax+c)(bx+d)。

二、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初高中衔接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圳b<a

(2)传递性:a>b,b>c?圳a>c

(3)可加性:a>b?圳a+c>b+c,a>b,c>d?圯a+c>b+d;

(4)可乘性:a>b,c>0?圯ac>bc;a>b>0,c>d>0?圯ac>bd

(5)可乘方:a>b>0?圯an>bn(n∈N,n≥2)

(6)可开方:a>b>0?圯■>■(n∈N,n≥2)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若a>b,ab>0?圯■<■;若a<0<b?圯■<■;若a>b>0,0<c<d?圯■>■;若0<a<x<b或a<x<b<0?圯■<■<■。

(2)若a>b>0,m>0,则①真分数的性质:■<■;■>■(b-m>0);②假分数的性质:■>■;■<■(b-m>0)。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初高中衔接

1.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经过变形,标准形式:①ax2+bx+c>0(a>0);②ax2+bx+c<0(a>0)。

2.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就是使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为零时对应的x值,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x2+bx+c<0的解就是使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x的取值范围,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x2+bx+c<0一般要画与之对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步骤

(1)化简(将不等式化为不等号右边为0,左边的最高次项系数为正)

(2)首先考虑分解因式;不易分解则判断,当时解方程(利用求根公式)

(3)画图写解集(能取的根打实心点,不能去的打空心)

四、绝对值不等式的初高中衔接

初中知识回顾: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去掉绝对值)

(1)利用绝对值的定义:(零点分段法)

|x|= x x≥0-x x

(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x|表示x到原点的距离。

2.知识拓展

(1)|ax+b|>c(c>0)或|ax+b|0)的解法|ax+b|>c?圳ax+b>c或ax+b

(2)|f(x)|>g(x)或|f(x)|g(x)?圳f(x)>g(x)或f(x)

篇9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提纲一.集合与函数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

11.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

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0,a

三.数列

24.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5.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2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2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

28.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四.三角函数

29.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30.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1.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32.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33.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4.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5.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36.函数的图象的平移,方程的平移以及点的平移公式易混:

(1)函数的图象的平移为“左+右-,上+下-”;如函数的图象左移2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即.

(2)方程表示的图形的平移为“左+右-,上-下+”;如直线左移2个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即.

(3)点的平移公式:点按向量平移到点,则.

37.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注意考虑两方面了吗?(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38.形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

39.正弦定理时易忘比值还等于2R.

五.平面向量

40.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

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平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41.数量积与两个实数乘积的区别:

在实数中:若,且ab=0,则b=0,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若,且,不能推出.

已知实数,且,则a=c,但在向量的数量积中没有.

在实数中有,但是在向量的数量积中,这是因为左边是与共线的向量,而右边是与共线的向量.

42.是向量与平行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向量和向量夹角为钝角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六.解析几何

43.在用点斜式、斜截式求直线的方程时,你是否注意到不存在的情况?

44.用到角公式时,易将直线l1、l2的斜率k1、k2的顺序弄颠倒。

45.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

46.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是什么?(起点,中点,分点以及值可要搞清),在利用定比分点解题时,你注意到了吗?

47.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建议在解题时,讨论后利用斜率和截距)

48.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但不要忘记当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亦为截距相等。

49.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平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

50.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51.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是怎样的?常用参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哪一些问题?

52.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时,你是否注意到定义中的定比前后项的顺序?如何利用第二定义推出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何应用焦半径公式?

53.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的弦.(想一想在双曲线中的结论?)

54.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55.解析几何问题的求解中,平面几何知识利用了吗?题目中是否已经有坐标系了,是否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七.立体几何

56.你掌握了空间图形在平面上的直观画法吗?(斜二测画法)。

57.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定理你掌握了吗?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在解决立几问题中的应用是怎样的?每种平行之间转换的条件是什么?

58.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记住了吗?你知道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什么吗?(一面、四线、三垂直、立柱即面的垂线是关键)一面四直线,立柱是关键,垂直三处见

59.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60.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时,如果所求的角为90°,那么就不要忘了还有一种求角的方法即用证明它们垂直的方法.

61.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平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平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62.你知道公式:和中每一字母的意思吗?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解题吗?

63.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0°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0o≤α≤90°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取值范围:0°≤α≤180°

64.你知道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何运用吗?

65.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量”与“不变性”。

66.立几问题的求解分为“作”,“证”,“算”三个环节,你是否只注重了“作”,“算”,而忽视了“证”这一重要环节?

67.棱柱及其性质、平行六面体与长方体及其性质.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注意运用向量的方法解题)

68.球及其性质;经纬度定义易混.经度为二面角,纬度为线面角、球面距离的求法;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

八.排列、组合和概率

69.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规律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定序问题倍缩法;多元问题分类法;有序分配问题法;选取问题先排后排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70.二项式系数与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易混,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为。

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与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易混.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中间一项或两项;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的求法要用解不等式组来确定r.

71.你掌握了三种常见的概率公式吗?(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②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③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72.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通项公式:它是第r+1项而不是第r项;

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k=0,1,2,3,…,n,且0

73.求分布列的解答题你能把步骤写全吗?

74.如何对总体分布进行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矩形面积的几何意义.)

75.你还记得一般正态总体如何化为标准正态总体吗?(对任一正态总体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其中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九.导数及其应用

76.在点处可导的定义你还记得吗?它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利用导数可解决哪些问题?具体步骤还记得吗?

77.你会用“在其定义域内可导,且不恒为零,则在某区间上单调递增(减)对恒成立。

”解决有关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吗?

78.你知道“函数在点处可导”是“函数在点处连续”的什么条件吗

数学到底该怎么才能学进去学数学要一步步去学,知道自己哪里学会了,哪里还存在盲区,然后有所侧重的去学,不能盲目的去看书听课,结果什么都不会,做题时做一道错一道,那样学数学是最糟糕的方法。数学最好的方式就要自己去研究,自己尝试去做,不要指着老师去讲,听永远也没有自己做出来的印象深刻。

数学学习要先自己进行预习,看懂定义、公式、定理以后,再自己看例题,看会了就自己去做,把课后习题也做会了。做题时切记急躁,因为刚开始做题一般容易出错,所以慢不要紧,做重要的就是稳和准,把题目做对了是第一步,然后再去考虑提升做题速度。

篇10

中职学生在学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电子技术会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导致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也不高。

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配合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中职电子技术学习现状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都比较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差。而且,这些学生普遍对电子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非常少,因此,他们在学习电子专业的理论与技能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困难,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电子技术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还是一门入门也非常难的课程,这更给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增加了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电子技术对他求职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素质,掌握现场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之后尽快适应岗位。因此,对于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来说,实践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最好的方法。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中职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维的动力。

在电子技术学科中,有一些专业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应尽量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更需要注重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抢答器与计数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抢答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且传统,一般都只是采用黑板和粉笔辅助教学。这样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乏味,并且学生也很难直观理解老师介绍的一些电子仪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电子仪器设备。

比如在讲到纯净半导体以及杂质半导体的形成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形成过程,是很难让学生明白的,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形成的过程做成幻灯片,就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在配合相应的实验,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中职电子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验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两种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要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训练技能的机会,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往往实验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讲焊接技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练习,并对学生焊接过程中每一个焊点进行点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开展相关的技能比赛,看谁完成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通过加强实验操作,能够让中职学生更快地掌握电子技术,并且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全面提升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结

因为中职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比较差,而电子技术的入门比较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精力来教导学生。通过对提高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配合理论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在求多元条件下的最值时,无法一次性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只能“局部”应用.

例1 (2010年四川)设a>b>0,则a2+1ab+1a(a-b)的最小值为 .

a2+1ab+1a(a-b)=a2-ab+ab+1ab+1a(a-b)

=a(a-b)+1a(a-b)+ab+1ab≥2+2=4.

当且仅当a=2,b=22时,等号成立.所以a2+1ab+1a(a-b)的最小值为4.

注 “局部”基本不等式,我们已在文[1]做了归纳与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2 “局部”线性规划

在线性规划问题中,当目标函数的代数或几何意义不明确或无法指定时,不能一次性直接应用线性规划,只能“局部”应用线性规划.

例2 已知实数x、y满足2x-y≤0,

x+y-5≥0,

y-4≤0,若不等式a(x2+y2)≥(x+y)2恒成立,则实数a的最小值是 .

分析 好多学生是这样做的:直接由a(x2+y2)≥(x+y)2得:a≥(x+y)2x2+y2,则a≥(x+y)2x2+y2max,而(x+y)2x2+y2=1+2xyx2+y2≤2(当x=y时,取“=”号),所以a≥2,即实数a的最小值是2.根本用不到题中已知的不等式组,也就是说:题中的不等式组是多余条件,这样的解题肯定是错误的.也有学生这样思考,按理说:这应该是一道线性规划题,我们应该通过可行域来求出(x+y)2x2+y2max,可这怎么求啊!表达式(x+y)2x2+y2不具有很明确的代数或几何意义,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进行下去,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x+y)2x2+y2max=(x+y)2max(x2+y2)min,这样一来,(x+y)2max和(x2+y2)min均具备了很好的几何意义,结合可行域,可得:(x+y)2max=(2+4)2=36,(x2+y2)min=(53)2+(103)2=1259,所以得到:(x+y)2x2+y2max=361259=324125.实际上,(x+y)2在点(2,4)处取最大值;而x2+y2在点(53,103)处取最小值,显然这也是错误的.

解 由a(x2+y2)≥(x+y)2得:a≥(x+y)2x2+y2,则a≥(x+y)2x2+y2max.

设z=yx,则(x+y)2x2+y2=1+2xyx2+y2=1+2xy+yx=1+2z+1z.

由线性规划知识易得:z=yx∈[2,4],z+1zmin=2+12=52,

(x+y)2x2+y2max=1+2z+1zmin=1+45=95.

所以实数a的最小值是95,而不是2.原因很简单,因为yx∈[2,4] 所以x就不可能等于y,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得到:a>2,同样的,我们也只能得到:a>324125.

3 “局部”绝对值

3.1 “局部”绝对值函数

y=f(x)、y=f(x)这两种函数已为广大师生所熟悉,其处理方法可谓是人人皆知.但当函数解析式当中局部自变量或局部表达式含有绝对值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函数,在此,我们把它称之为:“局部”绝对值函数,这类函数很新,有一定的难度,是不少学生的克星,很难对付.不用怕,去绝对值,分段是根本.

例3 (2012年某市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直线y=kx+1与曲线y=Ox+1xO-Ox-1xO有四个公共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解 易知函数y=Ox+1xO-Ox-1xO为偶函数,所以只需在(0,+∞)上研究问题,

去绝对值后,可得:y=2x,0<x<1,

2x,x>1,而直线y=kx+1恒过定点(0,1),结合图像易得:当直线斜率为0或在(1,+∞)上与曲线相切时,符合题意,

再结合曲线的对称性,可得: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18,0,-18.

评析 这里的函数y=x+1x-x-1x含有两个独立的绝对值,如何分段,去绝对值成为难点,而如能发现此函数为偶函数的话,那问题就不那么棘手了.

例4 设函数f(x)=x|x|+bx+c(x∈R),给出下列4个命题:

①当b=0,c=0时,f(x)=0只有一个实数根;②当c=0时,y=f(x)是偶函数;③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0,c)对称;④当b≠0,c≠0时,方程f(x)=0有两个实数根.上述命题中,所有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解 f(x)=x2+bx+c,x≥0,

-x2+bx+c,x<0,而当b=0,c=0时,f(x)=x2,x≥0

-x2,x<0结合图像易知①正确;当c=0时,f(-x)=-x-x-bx=-xx-bx=-f(x),为奇函数,所以②错;由f(x)+f(-x)=(xx+bx+c)+(-x-x-bx+c)=2c可得: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0,c)对称,所以③正确;当b≠0,c≠0时,不妨取:b=2,c=1,结合图像,可得:方程f(x)只有一个实数根,所以④错.所以正确命题共2个.

评析 很多学生都怕这种多选类的题型,很难做对,不能出一点差错,每一小问都必须很仔细地去面对.而这里再加入“局部”绝对值以及两个参数,更增加了此题的“难度”.而由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发现:实际上,此题一点都不难,这里,告诉我们一个经验,在面对难度最大的④时,取特殊值可是很快捷的途径.

例5 (2010年江苏) 设a为实数,函数f(x)=2x2+(x-a)|x-a|.

(1)若f(0)≥1,求a的取值范围;

(2)求f(x)的最小值;

(3)设函数h(x)=f(x),x∈(a,+∞)直接写出(不需给出演算步骤)不等式h(x)≥1的解集.

解 (1)若f(0)≥1,则-a|a|≥1a<0

a2≥1a≤-1.

(2)当x≥a时,f(x)=3x2-2ax+a2,f(x)min=f(a),a≥0

f(a3),a<0=2a2,a≥0

2a23,a<0

当x≤a时,f(x)=x2+2ax-a2,f(x)min=f(-a),a≥0

f(a),a<0=-2a2,a≥0

2a2,a<0

综上f(x)min=-2a2,a≥0,

2a23,a<0.

(3)x∈(a,+∞)时,h(x)≥1得3x2-2ax+a2-1≥0,Δ=4a2-12(a2-1)=12-8a2.

当a≤-62或a≥62时,Δ≤0,x∈(a,+∞);

当-62<a<62时,Δ>0,得:

x-a-3-2a23x-a+3-2a23≥0

x>a

讨论得:当a∈22,62时,解集为(a,+∞);

当a∈-62,-22时,解集为:

a,a-3-2a23∪a+3-2a23,+∞;

当a∈-22,22时,解集为:

a+3-2a23,+∞.

评析 此题是2010年江苏高考的函数压轴题,函数不仅含“局部”绝对值,而且分段的那个点居然是个动点.分段后,还要再讨论,此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是一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

3.2 “局部”绝对值数列

由于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所以在数列题中,也就自然的出现了“局部”绝对值.

例6 (2013年某市模拟)已知数列an=n-16,bn=(-1)nn-15,其中n∈N*.

(1)求满足an+1=bn的所有正整数n的集合;

(2)n≠16,求数列bna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记数列{anbn}的前n项和为Sn,求所有满足S2m=S2n(m<n)的有序整数对(m,n).

解 (1)略.(2)bnan=(-1)nn-15n-16.

(。┑n>16时,n取偶数,bnan=n-15n-16=1+1n-16.当n=18时(bnan)max=32,无最小值.

n取奇数时bnan=-1-1n-16,n=17时bnanmin=-2,无最大值.

()当n<16时,bnan=-(-1)n(n-15)n-16.当n为偶数时,bnan=-(n-15)n-16=-1-1n-16.

n=14时,bnanmax=-12;

n=2时,bnanmin=-1314.

当n为奇数,bnan=n-15n-16=1+1n-16,

n=1,(bnan)max=1-115=1415,

n=15,bnanmin=0.

综上,bnan最大值为32(n=18),最小值-2(n=17).

(3)n≤15时,bn=(-1)n-1(n-15),a2k-1b2k-1+a2kb2k=2(16-2k)≥0,n>15时,bn=(-1)n(n-15),a2k-1b2k-1+a2kb2k=2(2k-16)>0,其中a15b15+a16b16=0,所以S16=S14,m=7,n=8.

评析 此题的条件很是新颖,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不怎么轻松,第(2)小题须进行2重分类讨论,而第(3)小题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此,我们希望此题的出现能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它可能是一个大风暴的前奏,望大家多加提防.

通过上述6道例题的求解,我们发现:在“局部”着眼,在“局部”命题,已在高中数学多处出现,此类试题以其独到的考查角度和方式达到了非常好的命题效果,很是值得我们广大师生密切关注.

篇12

等差数列知识点内容是高中数学学科数列章节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数学知识实数知识体系内容的有效升华,是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知识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深刻而又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概念、等差数列性质、等差数列判定方法,以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关的等差数列的性质等知识内容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等差数列相关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梳理、汇总和研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错误理解公差的取值而漏解

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在等差数列概念、性质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思维能力水平局限性的影响(在等差数列中公差的取值可能为正值、负值或0),在解题时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公差大于0而造成漏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概念及其性质,从而运用全面的思维理念,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例题:已知b是a,c的等差中项,且lg(a+1),lg(b-1),lg(c-1)成等差数列,且a+b+c=15,求a、b、c的值.

某一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解:2b=a+c, a+b+c=15,3b=15,b=5.

设等差数列a,b,c的公差为d,则a=5-d,c=5+d.

2lg(b-1)=lg(a+1)+lg(c-1),

2lg4=lg(5-d+1)+lg(5+d-1)=lg[25-(d-1)].

16=25-(d-1)(d-1)=9,d-1=3,d=4.a,b,c依次为1,5,9.

通过对等差数列公差的概念和取值方法等内容的分析,发现该解答过程中,在解(d-1)=9时,开平方得d-1=3,仅取了算术平方根是错误的。应该注意到在解题过程中,遇到求某数的算术平方根时一般应求出两个值,再根据题设条件来决定取舍,如果仅取算术平方根,那么往往会发生漏解的现象。因此,正确的解答过程如下。

解:2b=a+c,a+b+c=15,3b=15,b=5.

设等差数列a,b,c的公差为d,则a=5-d,c=5+d.

2lg(b-1)=lg(a+1)+lg(c-1),2lg4=lg(6-d)+lg(4+d),

16=(6-d)(4+d),

d=4或-2,a,b,c的值依次是1,5,9或7,5,3.

二、不能正确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而出现解题错误

在等差数列{a}中,如果m,n,p,q∈N,且m+n=p+q,则a+a=a+a.但在解答相类似的问题过程中,学生一般会错误地将该结果总结为a=a+a.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问题练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有效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内容进行正确理解,找到进行等差数列解答的两种最基本和最广泛的性质:(1)若m+n=p+q(m,n,p,q∈N),一定有a+a=a+a(反之亦然);(2)若(m+n)/2=p(m,n,p∈N),则一定有a+a=2a.从而使学生能够熟记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正确运用。

例题:设{a}是等差数列,a=q,a=p(p≠q),试求a.

学生由于对等差数列的性质不能正确地理解,进行了如下解答:

设{a}是等差数列,a=a+a=p+q.

这时,我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复习,学生发现了上述解题过程错误.纷纷说出正确解题过程为:

解:a=a+(p-1)d,a=a+(q-1)d,a+(p-1)d=q,a+(q-1)d=p,

组成方程组,得出:(p-q)d=q-p.

p≠q,d=-1.代入方程中,有a+(p-1)(-1)=q,

a=p+q-1,故a=0.

为使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有准确和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我在进行上述问题训练活动后,还向学生布置了“已知5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它们的和为25,它们的平方和为165,求这5个数.”等凸显等差数列性质有效运用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为学生提供进行问题解答的时机,从而为正确高效解答类似问题提供经验和方法基础。

三、错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作为等差数列章节性质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知识内涵,正确解答等差数列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由于学生在解答等差数列{a}的前m项和S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惯性,经常将S,S-S,S-S成等差数列,误认为S,S,S成等差数列而导致解题出错。如在讲解“等差数列{a}中,S=10,S=30,求S.”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这一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意提醒学生,要注意解答该类问题过程中,要切实避免“S,S-S,S-S成等差数列,误认为S,S,S成等差数列”情况的发生。学生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通过结合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解答方法,得出以下解题过程:

解:由条件得S=10,S-S=20,由性质得S-S=30,从而S=60.

总之,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出,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历年高考试卷命题知识点的分析,数列内容在整个试卷总分的比重较大,考查的内容中包含了等差数列的知识要点及其性质内容,有效地考查了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运用数列中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等差数列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规律,找出学生解题错误所在,实行“针对性”、“实效性”的解题活动,帮助学生改正解题中的错误方法,实现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

摘 要: 本文对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梳理、汇总和研析,总结出学生易出现错误解答的原因:错误理解公差的取值而漏解,不能正确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错用等差数列前几项和的性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 易错点

等差数列知识点内容是高中数学学科数列章节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数学知识实数知识体系内容的有效升华,是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知识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深刻而又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概念、等差数列性质、等差数列判定方法,以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关的等差数列的性质等知识内容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等差数列相关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梳理、汇总和研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错误理解公差的取值而漏解

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在等差数列概念、性质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思维能力水平局限性的影响(在等差数列中公差的取值可能为正值、负值或0),在解题时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公差大于0而造成漏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概念及其性质,从而运用全面的思维理念,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例题:已知b是a,c的等差中项,且lg(a+1),lg(b-1),lg(c-1)成等差数列,且a+b+c=15,求a、b、c的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某一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解:2b=a+c, a+b+c=15,3b=15,b=5.

设等差数列a,b,c的公差为d,则a=5-d,c=5+d.

2lg(b-1)=lg(a+1)+lg(c-1),

2lg4=lg(5-d+1)+lg(5+d-1)=lg[25-(d-1)].

16=25-(d-1)(d-1)=9,d-1=3,d=4.a,b,c依次为1,5,9.

通过对等差数列公差的概念和取值方法等内容的分析,发现该解答过程中,在解(d-1)=9时,开平方得d-1=3,仅取了算术平方根是错误的。应该注意到在解题过程中,遇到求某数的算术平方根时一般应求出两个值,再根据题设条件来决定取舍,如果仅取算术平方根,那么往往会发生漏解的现象。因此,正确的解答过程如下。

解:2b=a+c,a+b+c=15,3b=15,b=5.

设等差数列a,b,c的公差为d,则a=5-d,c=5+d.

2lg(b-1)=lg(a+1)+lg(c-1),2lg4=lg(6-d)+lg(4+d),

16=(6-d)(4+d),

d=4或-2,a,b,c的值依次是1,5,9或7,5,3.

二、不能正确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而出现解题错误

在等差数列{a}中,如果m,n,p,q∈N,且m+n=p+q,则a+a=a+a.但在解答相类似的问题过程中,学生一般会错误地将该结果总结为a=a+a.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问题练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有效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内容进行正确理解,找到进行等差数列解答的两种最基本和最广泛的性质:(1)若m+n=p+q(m,n,p,q∈N),一定有a+a=a+a(反之亦然);(2)若(m+n)/2=p(m,n,p∈N),则一定有a+a=2a.从而使学生能够熟记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正确运用。

例题:设{a}是等差数列,a=q,a=p(p≠q),试求a.

学生由于对等差数列的性质不能正确地理解,进行了如下解答:

设{a}是等差数列,a=a+a=p+q.

这时,我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复习,学生发现了上述解题过程错误.纷纷说出正确解题过程为:

解:a=a+(p-1)d,a=a+(q-1)d,a+(p-1)d=q,a+(q-1)d=p,

组成方程组,得出:(p-q)d=q-p.

p≠q,d=-1.代入方程中,有a+(p-1)(-1)=q,

a=p+q-1,故a=0.

为使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性质有准确和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我在进行上述问题训练活动后,还向学生布置了“已知5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它们的和为25,它们的平方和为165,求这5个数.”等凸显等差数列性质有效运用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为学生提供进行问题解答的时机,从而为正确高效解答类似问题提供经验和方法基础。

三、错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作为等差数列章节性质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知识内涵,正确解答等差数列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由于学生在解答等差数列{a}的前m项和S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惯性,经常将S,S-S,S-S成等差数列,误认为S,S,S成等差数列而导致解题出错。如在讲解“等差数列{a}中,S=10,S=30,求S.”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这一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意提醒学生,要注意解答该类问题过程中,要切实避免“S,S-S,S-S成等差数列,误认为S,S,S成等差数列”情况的发生。学生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通过结合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解答方法,得出以下解题过程:

解:由条件得S=10,S-S=20,由性质得S-S=30,从而S=60.

篇13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自信心,这是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能力?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应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图像、声音、动画方式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在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理论知识后,教育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和计算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专业上的实际问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教学,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一位优秀教师外在的形象魅力、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形象,以智慧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征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因钦佩你而喜欢你所教的课程。学习数学的兴趣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存在自卑心理,教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与学生保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以激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感到教师关心自己、注意自己,感觉到受尊重、有自信,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聊天,多鼓励他们,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只要努力人人皆可成才。采用多层次激励,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注重数学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在课堂上不能简单模仿,还要掌握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勤奋复习,把握知识的联系性。同时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结构特点,弄清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把握好学习节奏,训练思维速度;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课堂练习,培养测试分析能力;抓解题指导,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了解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注重教材知识筛选运用

高职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衔接比较紧密,任何一个知识的疏漏都会影响后面学习。高职与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相关联,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若丢弃与高中相关知识直接讲解高职知识,学生很难听懂。因此,教师要做好高中知识与高职知识的衔接工作,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高中有关知识的复习,更要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注重灵活性,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大纲。高职院校分设好多专业,不同专业所用知识不同。高职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专业对数学教材灵活处理:保持主体内容不变,尊重数学知识系统性,根据不同专业进行适当的顺序调整或内容增补,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使调整的数学内容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这样,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专业数学教学大纲,基本适应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增添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