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的方法

风险分析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5:4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分析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分析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74-03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类型

房地产投资风险涉及政策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和国际风险等,而这其中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大,同时又是可以预测、规避的主要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包含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1.市场风险,指由于房地产市场状况变化的不确定性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其中主要有:

(1)流动性和变现力风险

由于房地产是低流动性资产,这就决定了投资在房地产上的资金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也就是说,当房地产投资者在急需资金时,无法将其手中的房地产很快脱手,即使投资者能较快地完成房地产交易,也很难以合理的价格成交,从而大大影响其投资收益,所以,房地产不能流动及其变现上的困难,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了变现及收益上的风险。

(2)购买力风险

指由于物价水平上升而使投资者出售或出租房地产获得的现金的购买力下降的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出在投资者提价的“时滞”上,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购买力风险也会影响消费者,但在货币购买力水平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人们会把有限的购买力用到最急需的消费上,从而影响了对房地产的消费购买,这样即使房地产本身能够保值,由于人们降低了对它的需求,也会导致房地产投资者遭受一定的损失。

(3)利率风险

指由于利率的变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变动对房地产投资者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对房地产实际价值的影响。一般使用高利率折现,会降低投资者的净现值收益;第二,对房地产债务资金成本的影响。贷款利率上升,会直接增加投资者的开发成本,加重其债务负担。

2.经营性风险,指由于经营上的不善或失误所造成的实际经营结果与期望偏离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即与企业内在因素有关(由于投资者得不到准确充分的市场信息,而可能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也与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如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国家政策等)。

3.财务风险,指由于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即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另外,违约风险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违约风险指由于投资者财务状况恶化而使房地产投资及其报酬无法全部收回的可能性,或者是房地产购买者不能按约按期支付购买房款,拖欠严重,使投资者入不敷出所造成的一种风险。

二、房地产风险分析方法

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的不完善,使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

(一)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风险因素的贴现率即风险调整贴现率。

1.计算公式

风险调整贴现率的计算公式为:K=i+b×Q

式中:K――风险调整贴现率

i――无风险贴现率

b――风险报酬斜率

Q――风险程度

2.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计算步骤:

(1)风险程度的计算

首先,计算方案各年的现金流入的期望值(E);

其次,计算方案各年的现金流入的标准差(d);

再次,计算方案现金流入总的离散程度,即综合标准差(D);

最后,计算方案各年的综合风险程度,即综合变化系数(Q)。

(2)确定风险报酬斜率

首先,计算风险报酬斜率(b);

其次,根据公式:K=i+b×Q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

最后,以“风险调整贴现率”为贴现率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并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

例如,假设有两个房地产项目方案A、B,两方案的风险和期望的现金流相同,只考虑一年的现金流情况,两方案的资本支出即初始现金流相同,无风险报酬率为6%,投资方案A、B的现金流量如表1:

计算为:

E(A)=E(B)=3000 D(A)=D(B)=632.4 Q(A)=Q(B)=0.21

K(A)=K(B)=I+B*Q=6%+0.1*0.21*100%=8.1%

NPV(A)=1775

NPV(B)=1375

(注:计算过程略。K代表风险报酬率,I代表无风险报酬率,B代表风险报酬斜率,Q代表风险程度。B假定为0.1。)

(二)肯定当量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用一个系数把有风险的现金收支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收支,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以便用净现值法的规则判断投资机会的可取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t――t年现金流量的肯定当量系数,它在0-1之间

i――无风险的贴现率

CFAT――税后现金流量

在运用肯定当量法时,关键是确定肯定当量系数。肯定当量系数是指肯定的现金流对与之相当的不肯定的期望现金流的比值,它代表了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此系数的确定有几种方式,如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推断、由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根据变异系数与其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在此我们不做详细讨论。

由上面的计算可知变异系数为0.21,根据变异系数和肯定当量系数的关系,肯定当量系数为0.8(经验数据)。

因为E(A)=E(B)=3000,所以,两个方案的肯定当量为3000*0.8=240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NPV(A)=2400/(1+6%)-1000=1264;NPV(B)=1015。

(三)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肯定当量法的比较分析

从上表可知,运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计算的两方案净现值的差额为400,肯定当量法差额为249。可见,在房地产投资方案的评价中,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比肯定当量法产生的偏差大。考虑到风险因素,风险调整贴现率有以下两点不足:

第一,此方法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在一起,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意味着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这种情况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在实际中的很多投资在投资初期风险比较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投资者对市场变化的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及内部管理方式的改进,现金流会逐渐趋向稳定,风险也随之减少。

对资金投放战略来说,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一般发生的时间比较晚、持续时期较长。所以,在运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时偏差更大。

第二,此方法在计算净现值时,在方案持续时期内运用统一的贴现率。而我们知道,在项目持续期间内,其风险可能会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成肯定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贴现求净现值时,不能每一个期间都采用同一个贴现率。尤其对于战略方案来说,在较长的时期内风险波动会更激烈,相同的贴现率会严重失实。

这样,与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相比,肯定当量法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优点:

第一,此方法充分考虑了时间因素。风险的不同会体现在不同的变异系数上,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这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当然,为每一年准确确定肯定当量系数,在实践中是很难的。对此,我们可以将战略项目分为战略引进阶段、战略发展阶段、战略成熟阶段和战略衰退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风险的特征和大小是相似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样就可以为每个时期确定一个肯定当量系数,既保证了效率又保证了效果。

第二,运用肯定的现金流易被接受。风险管理思想认为,“肯定的一元钱与不肯定的一元钱的价值是不同的”。肯定当量法先将不肯定的一元钱转化为肯定的一元钱,将有风险的现金流转化为无风险的现金流。在现实中,作为风险厌恶型的决策人员从心理上容易接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肯定当量法克服了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夸大远期风险的缺点,可以根据各年不同的风险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这样,在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就相当准确,因此,在实际中应对其进行推广。

三、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关系决定房地产投资既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同时也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对于风险,很多人倾向于尽量回避,以最少的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风险的认识在于能及时地发现或预测到并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化解、减轻和控制,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并减少风险的危害性。

规避和控制风险的基本思路是对于某种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及其程度高低做出判断并进行调整,进而尽可能地降低这种可能性,具体方法有:

1.风险规避。规避风险方法的原理非常简单,即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于风险小的房地产投资项目。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度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得到有效的保证。

2.风险转移。指房地产投资者以某种合理、合法的方式将风险损失转给他人承担。如:在租赁房地产业务中,租约规定承租人负担所有的经营费用、维修、保养费用甚至税收,就能将经营风险转移给承租人;在长期租约中,规定租金随着物价指数上升而相应地变动,就能把购买力风险转移给承租者。在开发商与建筑商的施工合同中,规定建筑材料由建筑商采购,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篇2

1 港口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思路

2015.8・12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再次引起了环境污染,同时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了重大损失。这次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警钟。港口环境风险的主要特点是危害性和不确定性[1]。中国目前的港口环境风险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估、港口环境风险综合分析以及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的制定[2]。

其中,港口环境风险综合分析是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港口环境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以及综合分析结论,利用可行的工程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过程[2-4]。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方法是一种运用图论与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因素的原因度与中心度,来确定每个因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该方法对于处理较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系统中的要素关系不够明确的问题更为有效[5]。故文章采用该方法在港口环境风险综合分析阶段进行量化的分析,为制定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提供建议。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天津港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是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 通过对天津港现状调研与历史风险事故统计分析[6],主要的环境风险因素识别见表1。

(1)首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如因素Ai对因素Aj

有直接影响,则影响程度定义为:“无影响”为0、“影响较弱”为1、“影响弱”为2、“影响强”为3、“影响很强”为5,然后构建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X,见表2。

(2)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X,得矩阵Y。具体做法为:对X矩阵的各行求和,得出最大值,设为m,令Y=X/m。

(3)计算被影响度A、影响度B、中心度C和原因度R。

每个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度A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这个影响因素下的列和,表示该元素受其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B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这个影响因素下的行和,表示该元素对其他所有元素的综合影响值。每个影响因素的中心度C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关于这个影响因素的行和与列和之和,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每个影响因素的原因度R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关于这个影响因素的行和与列和之差,表示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程度。若R为正,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若R为负,则表示该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

(4)绘制因素的原因-结果图,见图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天津港港口环境风险的原因因素(即原因度大于零),按原因度大小排列的前四位是:雷击、天气原因、误操作、设施老化。它们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发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制定有效的防范计划和管理措施。其中,对于不可控的雷击和天气原因,我们要做好预警和防范措施;而误操作和设施老化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

(2)天津港港口环境风险的结果因素(原因度小于零),按大小排序前三位为:船舶故障、管道接口泄漏、罐体破裂。它们极易受到其它风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必须加以重视。

(3)按中心度大小排序前两位分别是:火灾和船舶故障,说明这两个因素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很大,需要重点管理。

3 结束语

港口项目占地面积大,处于水陆交界处,内容复杂,环境影响因素繁多,且各因素相互作用,如何识别港口环境风险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加以重点防范与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文章运用DEMATEL方法对港口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理清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港口项目生产运营的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胡二邦,姚仁太,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1).

[2]张利鸣,李树兵,等.环境风险分析在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航海,2006(2).

[3]王靖,田庆林.港口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模式初探[J].交通环保,2003(3).

篇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30-02

1 引 言

依据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出质,同时将质押物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物流企业提供存货质押服务。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委托监管、统一授信。委托监管下的存货质押服务,物流企业只负责提供存货质押监管的仓储服务;而统一授信模式下,银行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发放贷款,自主监管货物。

统一授信模式下的供应链存货融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利用金融机构的资源和授信为客户提供的整体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业务形式包括了采购、分销、配送、运输、仓储、结算、融资、保险、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其中的物流与资金的结算的集成、物流与融资的集成等服务是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

借助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改善供应链的资金流,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动产融资的本质,决定了物流企业发展该业务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果有效规避风险,成功开展金融仓储业务是物流企业的一项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银行的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独立开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问题。

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具有多方共赢的性质。一是银行借助物流仓储企业的良好的评估和监管能力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和产品市场的了解,降低了银行动产质押业务的风险,拓展了新的贷款业务;二是物流企业有机会深入供应链的资金运作。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仓储业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获得了新的转型发展的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拓展新客户的机遇。同时,金融物流业务也是物流仓储企业的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三是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有机会统筹安排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在看到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它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是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重要课题。

2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业务模式对于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契机。物流企业可以转型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同时,由于存货融资方案的提供,使物流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冲出物流市场价格竞争的红海,进入蓝海。但是,从事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供应链系统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存货融资是基于供应链运作的融资项目,因此,单个企业的信用问题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系统的风险。因此,供应链的行业、供应链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等都对供应链的存货融资的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对整个供应链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相结合的信用评估体系,在对核心企业的授信基础上,考虑建立对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授信。

2.2 存货的风险

存货是质押物,为了保证在贷款违约发生时,物流企业和银行在处理货物时,不存在纠纷,存货的货权清晰是必要条件,在发放贷款之前需要确认。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对货物进行处理变现,但是如果货物市场比较小,专用性强,那么货物处理的代价会比较高,贷款不一定可以全部收回。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对贷款的保全产生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的货物不适合做质押物。保存的难易程度都是考虑是否适合作为融资质押物考虑因素,容易挥发、容易霉变、氧化、渗漏等货物,容易构成存货价值的减少,比如更新换代很快的电子产品和价格下跌比较快的货物需要谨慎对待。

2.3 信用的风险

信用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企业的信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两个方面。借款企业的信用考核借款企业的规模与发展前景、财务状况比如赢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流动性、财务杠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一些指标。核心企业的信用考核包括借款企业的这些内容,还需考核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信用扩散程度、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等。

2.4 操作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模式风险、法律风险等。流程风险可以分为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和流程的信息化来分析。具体操作风险包括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和银行的操作风险,在统一授信下,包括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关业务操作经验等。模式风险包括商业模式、质押方式、监管方的控制方式等。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存货质押监管合同的内容职责风险,特别是物流企业只是负责监管还是需要负责质物权属认定、质物内在品质认定、仓单回购等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物流企业需要在订立相关合同时明确责任。

3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

以上可以看出,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因此,如果规避风险,成功开展业务是每个物流企业和银行面临的课题。依据供应链存货融资的特点和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规避风险:

3.1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准入资格控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需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银行或者银行授信的物流企业充分合作,为供应链的成员提供融资方案,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首先需要核心企业能够对成员企业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这个意愿为成员提供融资的服务。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对象应该是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支持做保障的。同时,由于贷款的保障主要是质押的存货,因此,存货的权属、货物品质的鉴定、货物的变现能力、价格波动的情况、货物监管的可操作性等需要重点考察。

3.2 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由于存货融资的对象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比较弱,据有关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3~5年。大部分企业的寿命不超过5年,因此,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对于保障存货融资的安全非常重要。在存货质押业务中,对于企业的风险预警的观察可以包括企业向上游企业的订货规模、上游到货的及时率、授信人赎货的频率、票据反应的价格波动、授信人提货时对货物的品类、规格的选择等。对企业出现的停工、停产、变卖资产、拖欠工资、行业政策变化、重大投资等和质押货物的品质问题、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等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建立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确保贷款的安全。

3.3 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和控制能力

目前,存货质押中,由于物流企业的过失造成的货物的损坏、数量的误差等问题并不少见。同时货物的物权的确定、货物的变现等都需要物流企业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贵.金融供应链分析与决策[D].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2]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物流金融”课题组.物流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李学毅,冯耕中.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36-145.

篇4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显著,环境问题已经被列为世界级别的头等大事,更是人类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做出努力。城市污水处理厂帮助人民处理生活用水、合理应用水资源,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污水厂建设工程涉及许多门类学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金额比较大、专业技能比较高,需要风险管理来支持管理决策者对项目规避风险。PRA概率风险评估针对的对象多为高尖端项目,系统比较庞大复杂,例如核电、化工、 航天等领域,本文将PRA风险分析方法作为重点研究,结合我国污水厂实际情况,为相关工作人员理清管理思路。

一.PRA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介绍

PRA(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概率风险评估,又称 PSA(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概率安全评价, 通过PRA概率风险评估可以明确具体的风险目标事件,这样就能针对性的分析风险目标事件的潜在原因,对事故可能的发展的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 PRA的目标

对实际项目的风险因素、系统风险后果的严重度、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支持管理决策规避风险。

2. PRA的主要工作

风险模型建立和风险模型的定量化。事故场景识别系统设计、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相关因素进行量化与综合、描述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

3. PRA的工作原理

集成运用各种安全性分析方法对项目系统建模。

4. PRA的核心分析工具

有两种核心分析工具,即“事件树(ETA)”和“故障树”。通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建立风险模型。

5. PRA的风险模型

描述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模型、描述危险事件造成损失的模型。

6. PRA风险模型量化内容

包括计算基本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概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以及不确定性 ,在概率的意义上区分各种不同因素对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

二.PRA概率风险评估方法在污水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早在2010年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就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规定,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镇污水处理率不能低于50%。

城市污水工程浩大,耗费巨额资金,其市场化运作包括多种模式,下面针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基本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 托管运营是指政府将自己拥有的污水处理厂通过发包的形式委托给企业运营,政府保留对污水处理厂的所有权,并对其运行实施监督管理,企业享有经营权和收益权。这种模式适用于建设较早的污水处理厂。

2. BOT模式即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运营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无偿地移交给政府。BOT模式适用于拟建(包括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

3. TOT模式即移交(Transfer)――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是政府对其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和特许经营权,中标者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运行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现代工程项目污水厂建设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变得日益繁杂,建设实施中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系统风险的增大,所以在进行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时,运用管理学原理对与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与分配,使项目及其周围的意外所造成的损失及负作用降低。

运用PRA风险评估方法工作流程:第一,在研究熟悉污水厂建设系统的基础上 ,运用主逻辑图(MLD)分析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时可能遇问题、阻碍、失败、风险等等不利,以及引发系列问题的初始事件,然后利用事件树分析(ETA)对初始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事故序列组;第二,在进行主逻辑图分析时,还要同时进行搜集系统信息,也就是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有关的信息操作,用以分析事件概率的数据。最后,在上述两项工作正常运行之后,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之前的数据进行风险系统分析,也就是定量计算与定性评估,最大程度地实现污水处理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事件树通过初始事件进行分析,得到初始事件所导致的事故序列组 ASG(Accident Sequence Group),再通过对事故序列组初始审与事故发展分析 ,得到事件树中的事件节点,在每个决策点要求建立发生的联合概率 ,以确定该点的发生概率(即事件树的中间环节事件的成功或失效的概率)。在计算事故序列组的发生概率时 ,需要知道初始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树中各中间环节事件失效的概率。

而故障树则为事件树的失效环节事件提供更为详实的细节,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故障树是从不期望发生的失效事件作为系统故障对象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了解通发生失效的途径及基本原因。在 PRA的分析过程中,故障树分析首先是把标题环节事件的失效状态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 ,然后找出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 ,由此逐步深入分析 ,直到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基本原因 ,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PRA过程可以通不同的形式分析,无论是主逻辑图、 事件树和故障树,还是其他有关数据分析,这都是将专家知识、 各种信息、 数据和多种模型总和集成的结果。

篇5

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源于美国,早在1970年,便开始将风险评价运用于工程建设、项目运营以及工程投资中,探究投资风险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联系和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着重解决单目标投资问题。[1]弗兰克?罗森塔尔认为工程建设风险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回收期法,敏感性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2]Hyo-Nameho等人在原有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将模糊评价加入进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风险投资评价方法。[3]

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是1980年之后开始的,所以对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的评价方法探索较晚。2001年,余晓珊经过对比敏感性分析和投资风险这两个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得出了将蒙特?卡罗这种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方法运用于公路投资建设风险分析的结论。[4]2008年,向延念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营期间面临的各类风险,通过主要的几个风险,构造了公路风险评价体系。[5]

二、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海外公路投资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分析公路投资建设项目风险首先要分析这些风险的来源。通常来说,海外公路投资建设项目风险主要来自于投资项目的环境、项目主体行为、投资目标和管理过程这4个层次。[6,7]

三、基于AHP方法的海外公路投资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是为较复杂且抽象的问题进行量化,进而提供一种简单决策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困难问题,也适用于评价不确定性因素繁多的海外公路建设投资的风险分析。

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前面的风险分析,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各种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对比考量,同时也对比本次研究的具体状况,将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A分为7类:政治风险B1、法律风险B2、技术风险B3、建设风险B4、经济风险B5[8,9,10,11,12,13,14,]运营管理风险B6和环境风险B7。同时,将每一种风险因素进行细分,大致可分为以下20个评价指标,即:国家风险C1、政策风险C2、法律责任风险C3、法律的完善性风险C4、法律的稳定性风险C5、新技术风险C6、计划风险C7、人员风险C8、工期风险C9、质量风险C10、费用风险C11、管理决策风险C12、合同风险C13、融资风险C14、金融风险C15、市场风险C16、运营管理体制C17、资源管理风险C18、自然风险C19、社会事件风险C20。

(二)层次结构图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可构建层析分析结构模型图,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风险评价方法,并且通过以上7种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各项抽象的指标能够进行定量表示,在构建判断矩阵时用两个元素相互比较,采用1~9标度法,其标度方法如下表1:

(三)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权重的确定使用专家打分法,要确立中间层B和方案层C的权重,首先确立中间层B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指标权重,然后确定方案层C的权重,最后根据中间层B和方案层C的计算权重值确定各个指标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位置。

第一,准则层权重确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首先构造矩阵求解特征向量并得到不同层次之间的相对权重,然后利用计算得到的权重可确定几个主要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最后统计得分与排名。创建一个多层次的判断矩阵,并运用AHP软件对判断矩阵进行求解计算。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当CR

第二, 案例分析。中国路桥公司拟在肯尼亚建一条高速公路,根据该公司以前在该地区建设公路的经验和基础,所以本次考虑的准则有政治风险B1,法律风险B2,建设风险B3,经济风险B4,环境风险B5。经过专家组的认定,本次有三个方案可选:

备选方案1:该方案认为该公司在当地已运营多年,管理制度与资金运营已完善,可以只考虑B1,B2,B3,B5。

备选方案2;该方案考虑B1,B2,B3,B4,B5。

备选方案3:该方案考虑该公司和当地人关系融洽,该地区环境友好,可以只考虑B1,B2,B3,B4(如图1)。

一是构造A-B判断矩阵(如表2)。

二是构造不同准则的方案构造矩阵B-P(如表3,表4,表5,表6,表7)。

以上一致性比例CR=CI/TR

三是层次总排序及决策。以准则层的权向量矩阵左乘方案层的权向量,得出一个列向量,这个列向量便是的三个方案优先程度的排序,最大值所对应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如图2)。

因此,根据决策结果,应该首选方案一,其次为方案二,再次为方案三。

四、结语

我国公路交通网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公路的建设增量逐渐趋于平缓,国家在海外公路建设上加大了投资。但由于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所面临的情况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类公路建设项目所需建设资金规模巨大、施工时间较长,不确定因素过多,风险类别众多,不同风险间无明显联系。因此,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文所采用的AHP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预测和识别海外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时,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全面地识别出各类风险因素,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遗漏。所以未来应该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状况,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风险的预测。如何精准地识别出大部分相对关键的风险因素,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第二,由于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属于项目在建前期的分析预测,采用什么方法对定性的指标进行量化及建立量化标准,缩小那些由于人的经验有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的误差,目前尚难解决,这还要联系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

篇6

二、文献综述

实证研究发现GARCH类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特征并捕捉其聚类和异方差现象,特别是金融时间序列。刘毅、陈佳、吴润衡(2007)在《基于TARCH模型的VaR方法对上海股市的分析》中利用上证综指发现上海股票市场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即股市受到利空信息的影响大于利好信息;冯科、王德全(2009)研究发现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序列存在显著的反杠杆效应,正态分布和GED分布可以较好的反映同业拆借利率序列的右尾特征,但左尾不行;而t分布则不能很好的描述同业拆借利率序列尾部特征。

基于ARMA-GARCH模型的VaR的计算。我国股市不能进行卖空交易,所以我们所计算的是多头头寸的VaR为:VaRt(a)=rt(1)+Vaσt(1),a为显著性水平,rt(1),σt(1)分别为上述模型中rt的条件均值和条件标准差的向前一步预测值。

三、实证分析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本文以我国中小板市场指数(399005)作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自2006年1月24日至2011年1月24日间中小板指数(399005)每日收盘价,共1210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源:RESET数据库;数据处理运用软件EVIEWS6.0。

首先,通过Eviews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小板市场收益率序列是平稳的,存在自相关以及条件异方差特性;其次,通过对各模型的AIC、HQC和R^2的表现比较,本文选择ARMA(1,1),ARMA(2,2),并且比较ARMA-GARCH模型的SIC、HQC值、残差检验伴随概率,认为 ARMA(2,2)-GARCH模型的SIC、AIC、HQC值的表现均要差于ARMA(1,1)-GARCH模型,所以,最终判断滞后阶数(p,q)=(1,1)时,拟合效果最好。最后发现ARMA(1,1)-GARCH(1,1)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中小板市场股指收益率序列的自相关和异方差现象,进而准确地估计其波动特性。并以此作为估算VaR的模型及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选择最优模型,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不同模型的VaR预测效果,我们应该选择ARMA-GARCH-N模型和ARMA-GARCH-T模型;在95%、99%的置信度下,基于不同模型的VaR预测效果,各模型均高估了风险,过于保守,都不可采用。

四、本文结论

本文从中小板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性与分布两方面出发,建立基于ARMA-GARCH模型的VaR模型,结果发现:

第一,我国中小板市场收益率时序平稳,显著尖峰厚尾,存在自相关、条件异方差特性,所有这些条件均符合建立ARMA-GARCH模型。

第二,ARMA-GARCH模型可以有效地刻画中小板市场股指的非线性动态波动特性。经过AIC和SIC准则和比较分析,我们选择ARMA(1,1)-GARCH(1,1)模型作为下文进一步分析的模型。由于GARCH模型拟合用的是MLE方法,所以基于不同的分布将模型分为ARMA(1,1)-GARCH(1,1)-N,ARMA(1,1)-GARCH(1,1)-T,ARMA(1,1)-GARCH(1,1)-GED。

第三,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选择最优模型。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不同模型的VaR预测效果,我们应该选择ARMA-GARCH-N模型和ARMA-GARCH-T模型;在95%、99%的置信度下,基于不同模型的VaR预测效果,各模型均高估了风险,过于保守,都不可采用。

篇7

关键词 房地产投资风险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当前我国在投资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所涉及风险影响因素较少;二、各种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充分;三、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方式(如盈亏平衡分析、灵敏度分析及概率分析方法等)。为此,本文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房地产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科学的评价投资项目的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反映项目收益的指标,又有反映总投资和工期方面的指标;既有确定性指标,又有风险性指标。

2.科学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反映客观实际,对评价的结果需要复核和检验。

3.可行性。指标体系不仅在理论上行得通,在实际操作上也要简单易行。

4.系统性。指标体系要注意结构层次,横向可比,纵向可比,重点突出。

(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在分析房地产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构建原则,构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层次体系,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

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来评价具有“模糊性”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模糊评价法解决了层次分析法的各方案对各评价因素优劣性评分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则为模糊综合评价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各因素的权重。

(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房地产投资系统风险分析时,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投资风险辨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层次结构模型。本文所建立模型如下表所示。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不可能精确判断矩阵元素bij的值,只能对它进行估计。如果在估计时有误差,必然导致判断矩阵的特征值有偏差。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严格的一致性。这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与人们认识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要求判断具有大体的一致性。即在求出λmax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过程分为两步,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然后随机引入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检验系数CR=CI/RI,计算结果CR≤0.1,则这个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其特征向量W表示的层次排序的权重基本合理;否则调整判断矩阵,直到获得满意的一致性指标为止。

(三)计算组合权重

根据指标层C风险因素相对准则层B风险因素的特征向量集W和准则层B风险因素相对评判目标A系统风险的特征向量V,可以计算得出指标层C风险因素相对于评判目标A的系统特征向量U,即系统权重向量,相应的计算公式为:U=W×V。

(四)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集T=t1,t2,…tm以及相应的风险隶属度向量。最后,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四、结语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克服了传统决策方法只能衡量房地产投资中某单一风险的弊病,将房地产投资作为一个系统来衡量其整体风险程度。该方法不仅可以得出对项目评价的优劣性定位.而且可以周全地考虑各因素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做出参考依据,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2.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可以确定出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周爱丽,2004)。相应的,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

篇9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56-03

0 引言

当前,我国企业中消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现代科学方法运用不足,未能将企业消防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定性和定量地表现出来,安全管理措施针对性不强。

本文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企业的消防安全进行风险分析。在进行层次分析之前,引入了事故树,通过事故树寻求指标层中各类重要因素,从而提高了层次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可以定量地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对企业消防安全的影响大小,对制定安全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事故树分析法的内容和基本程序

基本概念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是安全系统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将导致事故发生的所有基本原因事件找出,把它们通过逻辑推理方式用逻辑门连接起来,运用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的最小组合及预防事故发生的各种有效方案。

事故树分析虽然根据对象系统的性质、分析目的的不同,分析的程序也不同。但是一般有以下基本程序:

①熟悉系统;

②调查事故;

③确定顶事件;

④调查原因事件;

⑤建造事故树;

⑥化简事故树;

⑦定性和定量分析;

⑧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

⑨制定安全对策。

2 建立事故树

通过汇总目前国内企业中发生的消防安全事故分析报告,并结合本单位消防管理的实际案例经验,对影响企业消防安全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进而按照层次分析的模型建立事故树。

层次分析的模型一般由目标层(顶事件)、准则层(中间事件)、指标层(基本事件)组成。在层次模型中,分析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的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各个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受下一层因素的作用。

为了使事故树中各基本事件能与层次分析模型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将事故树中各基本事件的描述中性化后转为层次分析的指标层因素,然后归纳分类,确定为准则层各因素(如火源出现、消防设备缺陷、安全管理机制漏洞等),而目标层即为企业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消防安全事故的事件表如表1所示。

由上述分析建立事故树如图1所示。

3 事故树分析

3.1 最小割集计算

割集也叫截集或截止集,是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也就是说事故树中一组基本事件的发生,能够造成顶上事件发生,这组基本事件就叫割集。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最低限度的集合叫最小割集。最小割集表示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原因组合,最小割集的数量越多,消防安全的危险性就越大。

根据图1的事故树,运用布尔代数法进行化简,求最小割集。

T=M1M2M3=(X1+X2+X3)(M4+M5+M6)X4X5X6X7

=(X1+X2+X3)(X8+X9+X10+X11+X12+X13+X14+ X5X7X15)X4X5X6X7

=(X1X4X5X6X7+X2X4X5X6X7+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5X7X15)

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割集为:

Gl={X1,X4,X5,X6,X7,X8}

G2={X2,X4,X5,X6,X7,X8}

G3={X3,X4,X5,X6,X7,X8}

G4={X1,X4,X5,X6,X7,X9}

G5={X2,X4,X5,X6,X7,X9}

G6={X3,X4,X5,X6,X7,X9}

G7={X1,X4,X5,X6,X7,X10}

G8={X2,X4,X5,X6,X7,X10}

G9={X3,X4,X5,X6,X7,X10}

G10={X1,X4,X5,X6,X7,X11}

G11={X2,X4,X5,X6,X7,X11}

G12={X3,X4,X5,X6,X7,X11}

G13={X1,X4,X5,X6,X7,X12}

G14={X2,X4,X5,X6,X7,X12}

G15={X3,X4,X5,X6,X7,X12}

G16={X1,X4,X5,X6,X7,X13}

G17={X2,X4,X5,X6,X7,X13}

G18={X3,X4,X5,X6,X7,X13}

G19={X1,X4,X5,X6,X7,X14}

G20={X2,X4,X5,X6,X7,X14}

G21={X3,X4,X5,X6,X7,X14}

G22={X1,X4,X5,X6,X7,X15}

G23={X2,X4,X5,X6,X7,X15}

G24={X3,X4,X5,X6,X7,X15}

24个最小割集说明案例中的事故发生24种可能性,且必然是某个最小割集中所有基本事件同时作用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出现火源,但如果各项管理措施到位,能够及时对火源进行监测报警,保证消防设备不出故障,及时控制和扑灭火源,也不会导致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最小径集计算

径集也叫通集或者导通集,即如果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上事件就不发生,这些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不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叫最小径集。事故树中最小径集越多,系统就越安全。求最小径集是利用它与最小割集的对偶性,把原来事故树的“与门”换成“或门”,“或门”换成“与门”,得到与原事故树对偶的成功树,并将全部事件符号加上“′”。

故,T=M1′M2′M3′

=X1′X2′X3′(X4′+X5′+X6′+X7′)M4′M5′M6′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5′+X7′+X15′)

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径集为:

P1={X1,X2,X3 } P2={X4} P3={X5}

P4={X6} P5={X7}

P6={X8,X9,X10,X11,X12,X13,X14 ,X15 }

6个最小径集说明只要采取6个最小径集方案中的一个,就可以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结构重要度分析

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事故树结构上入手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

在事故树分析缺少概率数据的情况下,结构重要度是在不考虑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说在各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相等的情况下,分析基本事件的发生对顶事件的影响程度。

I(i)=

根据结构重要度的计算原则,即

式中:xi?奂kj 为基本事件属于最小径集Kj,n为最小径集Kj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

计算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结果如下:

I(4)=I(5)=I(6)=I(7)=0.167 I(1)=I(2)=I(3)=0.056

I(8)=I(9)=I(10)=I(11)=I(12)=I(13)=I(14)=I(15)=0.0208

通过结构重要度系数的排序可以看出:由于可燃物(X4)、对设备设施检修不及时(X5)、设备设施过载、老化及雷电等自然原因(X6)、对消防火源监测报警不及时(X7)造成的火源(M2)对顶事件的影响程度最大,是造成安全事故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应以控制火源为重点,制定相关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同时,还需在提高消防设备质量、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机制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4 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思路的提出

4.1 消防安全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根据事故树定量分析结果,对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排序,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表2所示。

4.2 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思路的提出

消防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安全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的整合,并结合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思路:

①通过配备消防在线监测、自动报警和喷淋灭火设备,制定消防安全报警处理工作流程,建立消防安全监测报警工作体系。

②通过对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安全管理责任划分、安全管理调度流程的设计、安全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的制定、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及消防安全工作奖惩制定的落实,建立消防安全组织保障体系。

③通过引进先进的消防安全设备、制定完善消防安全设备的招标程序、质量验收程序、使用和操作规范、监控和检修制度、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消防设备管理体系。

④通过对消防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指标的评估、风险分级应对管控及风险管控后的安全评价,建立消防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篇10

1、研究背景介绍

2014年下半年中国A股市场开启了一波罕见的大牛市,一时间全民炒股成为了一股热潮,尤其是新股民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只要炒股就能挣钱。但是15年六月中旬开始,A股开始暴跌,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上证指数从最高的5000多点一路猛跌至3300多点,一时间千股跌停。至此一些新股民开始闻股色变。然而仅仅过去一个多月,A股又紧随股市开始暴跌,史称“股灾2.0”。进入2016年,上两次的股灾还未远去多久,A股在新年首个交易日就两次触发熔断伐,提前休市,1月7日更是创纪录的30分钟就休市。这一切的一切无疑都告诉我们,股市绝对不是提款机,股市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来时更是猛如虎!而我们的这篇文章就是要用VaR方法分析中国A股市场的风险。

早在200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范英就研究了VaR方法在深圳股票市场的应用问题,在股票价格随机游动的假设下计算了深圳股市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风险值,并与实际投资收益做了对比。本文就是基于范英的研究方法对2014年下旬到2016年初的中国股市的风险进行分析,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本文选取了沪深300指数作为分析的标的。

2、实证分析

因为这轮牛市大抵是从2014年的下半年开始的,因此这篇文章选择从2014年9月17日到2016年一月初的A股数据,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个A股市场,本文选择了沪深300指数作为分析的标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的所有图表数据均来自Wind。

VaR,即风险价值度(value at risk),当考虑VaR的测度时,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下的问题:在给定时期,有x%的可能性,最大的损失是多少?

假设沪深300综合指数在时间t的取值是,时间间隔为1天,

=ln()-ln()=ln(1+),

≈ (1)

这里计算VaR的方法采用方差协方差方法,当已知时,假设服从独立异方差的正态分布,这里考虑了方差的时变性。

=ln()-ln()~ N(0,)

= -αW (1) (2)

对方差的估计采用周期为20天(T=20)的移动平均法,即

= (3)

根据(2)式,考虑1天的持有期,令W=1,对应的VaR值为风险值占整个投资额的比例。对置信水平的不同取值c,对应的分位点为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风险值VaR。

本文对置信水平的4个不同取值分别计算每天的VaR值,表1列出了本算例的主要结果。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置信水平越高,风险值越大。对风险规避者来说,对风险的预期比较大,在量化风险时需要较高的置信水平,以降低投资的风险;而对于风险偏好者来说,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在计算风险时设置相对低的置信水平,相应的风险值比较低,有利于做出积极的投资决策,从而期望获得较高的利润。

表1最后一行显示了收益率为负的超过VaR的天数与总天数的比例,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置信水平是90%时实际损失超过VaR的比例为9.33%,这个比例与相应的置信水平是基本吻合的。但是随着置信水平的不断增大,实际损失超过VaR的比例与相应的置信水平就不是那么精确的吻合了。因此对于95%、97%、99%的置信水平,所计算的VaR值略低估A股市场的风险。

本文绘制了对于90%的置信水平所反映收益率和风险值的对应曲线图,图1是沪深300指数每日收益率的变动曲线,图2为相应时间每日风险值的VaR曲线。通过图1和图2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当每日收益率变化较大时,相对应的VaR曲线也变化较大。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用VaR方法能较好地度量A股市场的风险,且VaR方法使用单,通俗易懂。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完善,其人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相应的市场化会越来越高,因此用VaR方法来度量A股的风险也会相应的更加准确。当然这也仅仅是个方法而已,市场是随时变化的,市场的风险当然也是变化莫测的,在投资A股的同时要时刻防范风险,这是我们每一位股民都应该牢牢记在心里的。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金融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很多,而信用风险始终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规定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路径中,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是新协议实施合规达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此背景下,结合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大数据”思想,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构建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成已为必然的选择。

1.2 银行同业系统建设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同业银行期纷纷开展风险数据标准设计与风险数据集市建设项目。通过数据系统的建设加大对各类内外部数据的运用,借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国外方面,在不断加大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关注力度和研究力度的同时,各类数据运用系统的建设已全面展开并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了运用。Mckinsey公司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敞口的60%,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1]。国外的许多先进银行已实现了内外部数据的高度整合,并已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建立起各自的信用风险违约数据库。

国内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紧跟国际发展步伐,近年来也逐步建立起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如:平安银行开展了“风险数据集市建设项目”;宁波鄞州银行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项目”;徽商银行开展了“徽商银行零售信用风险数据集市项目”;天津农商行开展了“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管理系统项目”等[2]。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快基于数据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2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构建探索

2.1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定位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定位是构建一个适应商业银行数据特点和信用风险管理需求的数据中心系统,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服务。通过对海量的内外部数据按不同主题进行区分和加工,计算出各类指标等中间数据和衍生数据,将数据中的隐含信息最大程度的加以挖掘、表达和运用,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服务。

2.2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建设目标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面向全行各业务部门的、支持各类信用风险应用的数据集市环境。数据集市的数据范围需要覆盖银行内部客户方面、交易与投资业务方面、信贷资产业方面的所有细节数据与相关风险应用的派生数据,为各个不同的风险应用系统之间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以保证全行一致的风险数据视图根据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定位,并结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特点,系统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解决各系统数据分散、彼此独立的问题,构建全行性的数据平台,对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后的共享,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2) 尽可能多的收集并利用与信用风险相关的各类外部数据,如工商、税务、征信等方面的数据,使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从有限的内部资源中延伸到广阔的外部环境中,利用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信用风险管理服务。

3) 对获取的基础数据进行掘取和加工,提炼出客户、产品、行业、机构等不同维度中的隐含信息,分析并掌握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完成业务数据向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的过渡。

4) 面对信用风险管理中不同下游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在集市内部区分不同的数据模型,在集市外部提供统一的数据供应平台,保证各应用系统间数据的统一性。

5) 解决行内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统一内外部监管报表数的据口径,实现集市自动对不同系统、不同报表之间数据的校验,提高报表数据质量,并提供灵活查询工具实现随时、随需提取数据生产报表。

3 系统总体架构

3.1 数据采集方案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是对数据进行应用的系统,因此数据采集是保证系统性能和应用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数据采集方案时需要重点考虑数据质量、采集效率、ODS数据库建设以及数据处理过程ETL的实现。

为保证数据质量,除了在系统建设初期通过数据分析和业务部门访谈来查找和修正错误数据外,在系统架构的设计中也应该引入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在数据采集的源头上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避免因数据质量问题造成上层应用的失真。

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采集来的数据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中,在数据存储区之后设定一系列的数据质量检查规则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质量检查规则是通过数据质量规则库来完成的,数据质量规则库是事先定义好的检查规则,当然也可以随时对其中的规则进行修改和补充。

ODS数据库对数据的采集应当实现的目标是:将内部各业务系统数据及外部不同来源的数据采集至统一的ODS数据仓库,再经过统一的ETL处理过程后供应给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如图2所示。

各业务系统数据先经过ODS汇总后,再统一供应给集市,这样可大大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同时减少数据冗余问题,并节省存储空间。

ETL的处理过程是指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主要作用是减少对数据仓库时间窗口的占用,减少数据的转换过程。随着基于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应用的增多,ODS到ETL的过程应减少依赖性,避免应用的增加造成ETL的重复开发。

上述的数据采集架构,从数据的采集路径与环节看,数据流明确,环节简单,对原业务系统影响很小。而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数据统一来源于ODS,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也较高,且有效避免了重复的数据整合与转换工作[3] 。

3.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以挖掘数据中的信用风险信息为目的,对于数据的应用应打破关系型数据库理论中标准泛式的约束,将业务系统的数据重新组织和整理,为各类信用风险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在对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出发,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据分层处理、逐层加工。按照这个思想,将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逻辑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系统逻辑架构自下而上分为三层 :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括从ODS数据仓库以及ETL处理过程;模型层包括数据缓冲层、基础整合层、加工汇总层和应用接口层;应用层指针对信用风险数据的各类应用,如:为相关系统供数、RWA及经济资本计算、固定报表、灵活查询、指标查询等。

3.2.1 基础层的设计

基础层的关键在于ETL过程的设计。ETL过程的作用是将ODS获取的数据,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加载进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过程。ETL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4]:

数据抽取:数据抽取就是将集市需要的业务数据从ODS数据仓库抽取到ETL的数据转换区的过程;

数据检查和出错处理:在数据转换区中,对源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形成检查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出错处理,对于严重错误,需要系统维护人员现场做出相应的处理。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包括对源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合并、验证等一系列转换工作,最后形成集市数据结构所需的数据,存放在转换区的数据表中。

数据加载:数据加载将数据转换的结果数据加载到集市,并形成数据加载情况的报告。

经过以上ETL处理流程,能够使数据源稳定的、周期性的导入到信用风险数据集市中。

3.2.2 模型层的设计

模型层是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核心,这层的作用是组织信用风险管理所需的数据,形成信用风险类应用的数据基础。基础区按不同风险主题采用模型化结构存储信用风险应用所需的各类明细业务数据。因为各类信用风险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基础区按不同风险主题对数据进行整合。又因基础数据来自不同的源系统,结构复杂多样,为将这些数据整合、关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信用风险数据信息,同时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在不同主题下采用模型化结构对带有同样业务特征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在模型层,经过ETL处理后的数据被存储在数据缓冲层中。数据缓冲层是一个数据临时存储区,其作用是等待数据被进一步调用。

在数据缓冲层之上是基础数据整合层,在这层中,集市将按照不同主题域对数据做初步的区分和整理。主题域的划分是逐层细化的,基础整合层主要有对公信贷、零售信贷、公共主题、投资交易几个主题。其中对公信贷包括参与主题、客户评级、交易活动、业务流程、风险缓释、债项评级、不良资产、财务信息等二级主题;零售信贷包括个贷、个人征信、信用卡、零售分池、中小企业等二级主题。

经过基础整合层的主题域划分,各类业务明细数据和外部数据已被做出初步汇总和区分,不同来源的数据经过主题的划分被有效关联起来,数据间的聚合程度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数据的进一步运用。

基础整合层之上是加工汇总层,加工汇总层完全由应用驱动,根据信用风险管理应用需求来存储和加工汇总后的指标数据等。该部分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系统的指标进行划分二级主题,也可以根据风险的收益、资本、敞口等等进行划分主题对基础整合层的数据加以挖掘和提炼,进一步从基础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产生更多的中间数据、指标数据和衍生数据。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中,直接与各类应用对接的是应用接口层。这层定义了集市与具体应用间的数据接口、数据文本、视图和建模款表等,将数据模型中的信息通过具体应用表达出来,使信用风险应用得以实现。

3.2.3 应用层的设计

应用层是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建设的目的所在,根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需求可通过信用风险数据集市支持内部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等系统的建设,完成RWA及经济资本和各类指标的计算,提供内外部监管报表的查询等。在下文中将对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具体应用展开进一步探讨。

4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应用

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应用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数据支持、报表和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如图4所示。

4.1 数据支持类应用

数据支持是指为各类信用风险管理类的系统供数,满足各类信用风险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需求,保证这类系统的应用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与这类信用风险应用系统进行交互,即不仅为下游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也吸收这类系统产生的数据结果,用于更多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因此,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在数据支持方面是双向的,数据流的进、出两条线是并行的。

4.2 报表和统计分析类应用

报表和统计分析的应用分为定制报表和灵活查询。定制报表指根据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外部监管报表需求,按确定的报表样式、数据口径、取数规则、勾稽关系和报表频度等制作出直接可用的报表。灵活查询则是不针对具体报表需求的数据提供,只提供足够多的数据字段,由用户自己根据需求选取所需字段并加以组合,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报表或查询结果。

4.2.1 风险分析主题的划分

在实现报表和统计分析类的应用中,应重点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最才能大程度的满足各类不同的报表或数据查询需求,二是需要考虑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入,报表和统计分析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和扩展。从这两点出发,需要将数据区分成不同的风险分析主题。

风险主题的划分应从报表及统计分析的需求出发,先把集市中已有的数据区分成诸如资产质量、不良资产、预警监控等不同主题,再对每个主题进行挖掘和补充,利用已有数据产生更多隐含数据,丰富每个主题的数据字段。每个主题之间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调用的关系。除了划分风险分析主题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建立专题话的分析主题,如集团客户分析,关联交易分析等。

4.2.2 报表工具的选择

报表和统计分析类应用的另一个难点就是灵活查询的实现问题。提供灵活查询功能的目的在于使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数据信息或生成报表。因此,灵活查询需要结合专门的报表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考虑报表工具的缓存能力、数据提取的灵活程度等方面,选择了ORACLE公司的BIEE报表工具。它不仅在数据缓存和提取上表现良好,还可以完整的连接企业内各个异构数据源,从而使报表制作变的更加智能。用户可以通过不同数据字段、度量维度和分析维度轻松组合出所需的报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图形展示。

4.3 决策支持类应用

决策支持引进不同的决策分析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对某个风险专题进行推演,其计算 结果可反映管理决策的可行性或给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如RWA及经济资本的计算、压力测试、组合管理等都是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在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

5 结束语

本文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内外部监管要求,探讨了信用风险数据集市的建设方法,并详细阐述了系统在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模型设计和具体运用方面的构建思路并给出解决方案。

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信用风险数据集市必将过渡更为包含更多数据信息的大数据系统,并且还要从独立的系统发展成为与云端数据交互的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80-03

一、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涉案、纠纷情况

随着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8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4亿张。[1]一方面,信用卡改变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扩大,在信用卡的发售、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较多的纠纷、诉讼。

统计显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自2002年起开始遇到信用卡纠纷案件。2002年该院受理此类案件1件,2004年2件,2005年2件,2006年4件,2007年5件,2008年15件,受理案件数量逐年递增。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7年受理的信用卡纠纷69件,2008年则突增到256件。深圳福田区人民法院2007年受理信用卡纠纷275件,2008年则多达800多件。[2]

除数量迅速增长之外,此类案件还表现出信用卡欠款数额增大和新类型案件大量出现的特点。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调研发现,2008年及之前该院受理的信用卡纠纷案件诉讼标的额普遍较小,诉讼标的额在人民币2000-5000元的占95%,但2009年初至2月中旬,受理的信用卡纠纷案件中绝大多数欠款数额在人民币1万元以上。[3]以往的信用卡纠纷案件主要为信用卡透支纠纷和失卡损失赔偿纠纷,随着银行业相关政策调整及金融形势变化,2009年集中出现了信用卡透支套现纠纷、信用卡年费缴纳纠纷、银行单方调整信用卡利率纠纷、全额罚息纠纷等新类型案件。

二、银行、持卡人、商户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在信用卡发放、使用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1.恶意透支风险。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额度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特性,所以存在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可能性。持卡人恶意透支后,发卡银行往往难以与持卡人取得联系并催收债权,而且如果“紧急止付通知”未能及时送达所有特约商户和取现网点,恶意透支将进一步扩大。信用卡恶意透支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起草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但“取消信用卡5万元授信额度上限”却似乎成为市场的共识,预计授信额度上限将在《银行卡管理条例》中予以放宽。但是,信用卡信用额度的提高是否会助长恶意透支行为,发卡银行如何防范、控制由此增大的风险等问题值得关注。

2.违规套现风险。目前,信用卡违规套现的方式主要是:持卡人与商户或某些贷款公司、中介公司合作,利用POS机进行虚假交易,持卡人仅支付低于银行取现费的手续费后获得现金。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套现的主要目的是占有银行的借贷资金而不支付任何利息,商户或中介机构则可以从中赚取2%~4%的手续费。

信用卡套现违背了信用卡使用的初衷,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风险。大量的套现资金等同于大笔无息无担保的个人贷款,而发卡银行无法了解这些资金的用途,难以有效的鉴别、跟踪资金流向,一旦持卡人无法偿还套现资金,银行将可能损失贷款利息与本金,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持卡人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1.持卡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就保护持卡人个人信息建立专门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发卡银行在拓展信用卡业务时,经常未经持卡人授权擅自将持卡人资料提供给其他商业机构,以用于其他业务合作。目前我国个人信息缺乏专门法律来保护,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仅有2005年颁布实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管理暂行办法》,保护内容尚不全面。持卡人申请信用卡是以提供自己的身份、经济状况和联系方式为代价的。这些资料对金融机构有很大价值,若未能妥善保密这些资料,将会出现资信资料被不可预期的第三人利用的隐患。

2.持卡人知情权受到侵害的风险。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卡的信息披露问题规定不完善,以致于发卡银行无视消费者权益,甚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常发生,如发卡银行对《信用卡领用合约》(以下简称《合约》)的随意修改就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表现。《合约》被视为规范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生效的法律文件,未经双方一致同意,发卡人不能单方面对《合约》进行修改。对于《合约》的修改,发卡人至少应尽到对持卡人的告知义务,而且不仅仅是在网络或相关媒体发表一些对《合约》修改的声明,最重要的是告知要达到让对方知悉。所以应以书面的形式(可以在信用卡对账单中夹带)明确告知持卡人合约修改的内容,否则对信用卡持卡人是不公平的,如持卡人不接受相关的修改,便可向发卡银行书面提出终止信用卡使用的意思表示,发卡银行应同意持卡人关于终止信用卡的申请。

3.信用卡被冒用的风险。信用卡伪冒大体包括信用卡丢失、盗窃、复制、伪造、身份冒用(这既包括盗用消费者身份,也包括剽窃商户身份)等情况,信用卡伪冒案件发生后,在犯罪分子承担赔偿责任之前,相关损失如何分担?由于目前立法关于信用卡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尚不够明确,司法实践中个案情况差别很大,具体责任的认定也各有不同。

挂失止付时间的确定对风险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将信用卡的挂失责任分担留于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协议。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发卡机构与持卡人协议的挂失止付时间及责任承担不尽相同。挂失止付前的损失,一般都约定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但挂失后的风险责任,规定不一。风险承担的时点主要有挂失当时、挂失后24小时、挂失之次日24小时、挂失后36小时等。[4]

实践中,屡屡因持卡人向银行申请挂失后,在挂失审核期间发生了新的透支而引发纠纷,法院对其中有关银行责任的认定不尽相同。从保护弱势的角度,持卡人挂失以后银行应当立即止付,银行不能因其内部审核流程而延误止付时间造成持卡人损失,但是,银行也有对相关信息、身份进行审核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保证挂失手续的正确与合法,这必然需要一定时间。关键是,对于这一止付时间差设置为多少为合理值得明确。

4.完全切断持卡人抗辩权的风险。对于持卡人在持卡购物或接受服务后发现商品或服务有瑕疵时,可否要求发卡行对该购物或服务签账单停止支付的问题,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持卡人不得以和商户发生纠纷为由拒绝支付所欠银行款项。即发卡机构承担向特约商户的付款义务及持卡人对发卡机构的还款义务均具有无因性,无论持卡人与商户的买卖关系是否有效,是否有瑕疵,只要持卡人签字,发卡机构就要支付,持卡人就要还款。

该抗辩切断条款限制了持卡人的抗辩权,固然使银行独立于消费者与特约商户的纠纷之外,有利于维护银行的利益,但对本身已经处于弱势的消费者的利益影响甚大。而且发卡机构与特约商户之间存在着密切合作和利益共享关系,将其完全独立出去,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趋势,信用卡独立抽象性原则正受到司法实践的干预和消费信用立法的挑战。

(三)特约商户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1.商户疏于履行审查义务,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过失行为的风险。首先,受理人员不按规范流程进行业务操作可能使特约商户遭受经济损失。在受理人员操作中,如果发生签购单上无持卡人签字,漏压卡或单据上卡号不清,超限额未要授权或超限额向发卡行申请授权遭拒绝,擅自办理信用卡交易等情况,银行可以向特约商户退单并拒绝付款,特约商户可能因此遭受自担经济损失的风险。其次,在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过程中,特约商户疏于履行审查义务的行为可能使其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区分为持卡人的恶意透支和非持卡人的恶意透支两种情形,特约商户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也有所不同。

对于前一种情形,是指持卡人恶意在信用卡的特约商户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由于银行在发现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有义务及时通知商户终止结算以避免损失扩大,而商户在接到通知之前的义务只是注意持卡人每次透支的金额是否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若超过,则不允许结算。因此,只要特约商户尽到了审查义务即不存在任何过错,其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发现持卡人透支消费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而仍给予结算,则特约商户对透支消费的这部分金额在持卡人未归还前承担向发卡银行进行赔偿的法律风险。

而对于后一种情形,是指当持卡人的信用卡遗失、被盗或信用卡与身份证一起遗失、被盗,而拾得或盗得信用卡的人用信用卡到特约商户恶意透支购物消费。若特约商户未履行审查义务致使非持卡人恶意透支(盗刷卡)得逞,则对于非持卡人在本商店消费的这部分金额,特约商户承担与银行共同赔偿持卡人的法律风险。具体的划分可能是:低于必须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最低条件所规定的限额以内的部分由特约商户负责,高于此限额的部分则由银行负责。

2.特约商户在信用卡套现中的风险。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不通过正常手续提取现金,而通过其他手段将银行给予的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取出,同时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的行为。[5]如果特约商户违规操作,参与到信用卡套现活动中来,可能使自己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首先,特约商户向持卡人提供套现服务,违反了与收单机构签订的受理协议,由此可能承担银行方面以不存在真实交易为由退单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其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出的《关于预防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持卡人套现和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均属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发现特约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可依据套现行为的严重情况对其采取警告、延迟清算、撤销POS机具等处罚措施,从而使其遭受经济和商誉上的双重损失。

其三,信用卡透支本质上是一种小额的信用贷款,特约商户与持卡人合谋以消费名义套取透支款,在某种程度上涉嫌贷款诈骗,有可能因此而承担刑事责任。

三、防范信用卡发售、使用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现有信用卡法律规范体系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如美国的信用卡法律《贷款实情法》、《公正信用记账法》、《消费信用保护法》、《信贷机会均等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对消费信贷产品、信贷额度、利率、担保、抵押、保险、还款条款、信息披露等都进行了明确地规定,这对于规范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可以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建立权责明晰的规范体系,在有关法律中明确发卡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收单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专业化服务机构等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和责任分担体制。

2.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规定。首先,关于恶意透支方面。一是建议将信用卡恶意透支独立于信用卡诈骗罪,在刑法上单独作为一个罪名;二是建议在刑法中明确规定恶意透支犯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三是建议根据当前的经济水平,适当提高认定恶意透支犯罪的限额标准;四是建议对恶意透支犯罪中规定的“催收”方式、“催而不还”的标准作出规定。

其次,关于违规套现方面。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信用卡套现行为的性质(违规套现属于行政违法或是刑事犯罪),明确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处罚标准和措施,明确违规套现的持卡人、商户和中介机构各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威慑力。

第三,关于信用卡伪冒方面。信用卡伪冒案件发生后,明确相关损失如何在参与主体间分担,明确各方在其中具体的权利义务范围。笔者主张采用以下的风险分担方式:一是有欺诈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持卡人对冒用风险负全部责任;二是怠于挂失或者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行为的持卡人可参照美国立法视不同情形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但如果发卡银行或者特约商户未尽善良管理人责任的,应当和持卡人共同承担风险;三是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冒用风险由发卡银行承担。另外,在挂失方式方面,应明确承认电话挂失与书面挂失具有同等的效力,以便持卡人能以更快捷的方式报失止付。

(二)进一步明确各方对信用卡客户信息安全的责任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信用卡相关组织及其委托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持卡人信息的保密责任。将金融机构具有保障信用卡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能力作为信用卡业务准入的重要条件。发卡银行与持卡人间的关系是信用卡业务中诸多关系的核心,应要求发卡银行对客户信息有较高的安全保障责任。在客户申领信用卡时,由发卡银行向客户告知银行卡安全使用和防范信息泄露的方法,在发生非因客户过错的信息泄露事件时,由其承担首要责任,从而促使其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加大投入并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合同约束,这是防范客户信息泄露、降低客户损失的核心环节。在信用卡业务相关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责任方面,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实际上,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在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银行卡数据处理及相关业务外包的准入和监管,特别是对外资机构在国内从事相关业务的问题上要有明确规定,确保交易信息和客户信息的安全。

(三)加强特约商户管理

1.银行要履行职责,加强对特约商户收银员的培训和管理。如对经办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鉴别银行卡真伪等具体业务操作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防伪防骗能力,使其树立风险意识,增强责任感,在办理信用卡消费等交易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受理信用卡业务,降低因违规操作引发信用卡风险的可能性。

2.对特约商户交付的签购单及时进行抽查分析。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和发生差错,要及时通知特约商户改进。另外,对交易量大的特约商户要定期上门收单,以加快清算速度,以便监控人员及时发现不良透支情况,尽可能减少风险。

3.经常检查、监督特约商户经营情况。对特约商户违反协议的有关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对已经发生的收回的伪卡、止付卡或冒用卡等现象及时进行追查,必要时可中止或取消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资格。■

参考文献:

[1][3]姜锐,王宇.央行:银行卡发卡量增速减 信用卡占比显著提高[EB/OL].省略/xwzx/gnsz/gdxw/200903/17/t20090317_18528578.shtml.

篇13

0.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强劲的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上也带来影响,所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是越来越大。但是,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上还是很脆弱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将会给整个社会中的关键设施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的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信息系统的重点之一。

风险管理的理论是一项为了市场竞争策略的定制和经济战略发展,而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方法、措施及理论。风险管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特点,这就造就风险管理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国家的建设、安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公共和信息安全等众多的方面。风险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方面上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析。

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

1.1在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中,随着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资源共享系统的出现,计算机信息安全也存在着问题。在1967年11月,美国委托全球多个相关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主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针对计算机远程终端及大型机的研究评估,并且在1970年初,《计算机安全控制》出版,该报告全文长达数百页。而该报告也为全球研究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拉开序幕。

1.2在理论深入上的研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使之在网络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1989年,美国建立计算机应急组织,也是全球最早;随后,1990年,建立应急论坛;1994年,作为美国联合委员会之一的安全组织,强调要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美国信息系统,1996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加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战略威胁”,美国总审局为响应号召,对国防系统信息安全做了首次风险评估,之后的1996年,发表了《信息安全:针对国防部的计算机攻击正构成日益增大的风险》的报告。

故而国际化组织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指南》,这项规定分成了《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和规划》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指南》等等几个部分。而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的时间和理论的特点是:从只注重信息系统信息上的单机安全问题转变成为可以同时注重网络、数据以及操作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根据安全评测和安全质量的保证来进行对系统安全的保障。

1.3在理论深入上进行实践基础的研究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信息网络都是局限于国内方面,随着移动通信、因特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信息网路与国土疆域的网络界限连成一体了,很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活动上都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达到了很高的尺度。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黑客,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攻击,促使了信息战的理论正走向一种新型的、成熟的作战模式,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视和挑战。

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是:信心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和信息这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网络基础设施、局域计算环境等。同时研究人员与安全专家们达成一致共识,就是从管理、人员和技术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管理。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应从检测、反应、保护和恢复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决策,这样就可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保障。因此,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通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广泛的应用到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实践基础工作中。

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介绍

2.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故障树分析法(FTA)

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故障树是为了便于火箭系统进行分析而提出的,到后来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在电子设备、化学工业、航天工业以及核工业等等方面中的可靠性分析,并且在这些方面中取得很好的成果。目前,故障树分析法现在主要用在分析一些比较大型复杂系统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被公认为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安全可靠上分析的有效方法。同时它还是top-down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可能会造成的故障进行分析,总结画出故障原因的发生概率和各种组合的方式,由总体到部分,呈树状的结构模式,进行逐层细化的进行分析。

2.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失效式及效果/危害程度分析方法(FMECA)

它是由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两个部分工作构成的。同时它还是用来分析审查信息系统和设备的一种潜在的故障模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特点。还可以确定其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工作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信息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故而提高了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水平。它还是bottom-up分析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按照规定记录产品中可能发生故障的模式,来分析各种故障对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工作的影响,并确定其单点的故障,将各种故障按对信息系统的影响的发生概率和程度来进行排序,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确保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3.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所需要的重要科技技术之一,而我国在信息产业、技术、网络上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当中。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故而,信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关注。2002年我国首次规划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课题—《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研究》。在2003年8月中由国家组织成立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课题小组,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评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我国很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上的方法、经验和理论,为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可以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也是我国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而(下转第292页)(上接第317页)国外已有的方法和结论,不符合我国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时间理论和研究成果均比较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在信息系统规模逐渐扩大和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不再能达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要求。寻求适合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在经过一定发展历程之后,又通过综合使用各种信息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的思路,来克服了信息系统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故障,为以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