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建议

城市发展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2 17:0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发展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建议

篇1

二是贯通大外环。城市发展必须有完善、通畅、快捷的道路网络予以支撑,构建城市大外环,是邳州人民多年期盼的愿景。随着270省道东南绕城公路今年的开工建设,我市的东环、南环将于不久的将来贯通,形成全长56公里的城市大外环,将城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将极大地拉开城市发展空间。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nd it trigger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ccur frequently,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plan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绿地”是城市用地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是由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类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要使城市绿地对城市发挥最佳效用,就要对其绿地系统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绿化效应进行研究。许多旧城市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并未专门对绿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其绿地的布局常常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导致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3、城市绿地应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即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些建议

1.要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城市绿地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成为大多城市科技工作者决策者的共识,但是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

2.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上认为一个城市本身可以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本底(Matrix)、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三种景观要素构成的。其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将城市绿地系统所构成的城市绿化景观看成是由各种绿地类型以不同方式形成的绿地斑块—廊道系统镶嵌于城市的本底之中。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就是优化城市景观要素的比例构成,建立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

3.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起来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空间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自1963年诺基尔·汤姆逊(RogerF.Tomlinson)提出GIS的概念以来,GIS 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多种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的领域中。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结合GIS 可以建立如下的基于GIS的分析评价体系:景观格局的分析、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用地的敏感性分析、场所的景观视线分析等。

4.开展城郊结合的大园林绿化

通常郊区的绿化将随着建成区的扩大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用地,从而可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等一系列指标,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另外郊区的绿化从补充市内缺氧的生态功能和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功能来说都比较重要。因此,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就不能缺少郊区的绿化。

5.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用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就是将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即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绿地的不同功能用途,合理布置,以获得更贴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环境。这是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最佳理论和方法。运用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理来指导和制定绿地系统规划,对于促进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科技先进、生态和谐、环境洁净、景观优美的生态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人为本

城市绿化应强调以人为本,而且应以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最广大的市民为着眼点,应尽可能考虑让最广大的人们参与到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来,使公众切身地感受到绿地对人的关怀。提高绿地的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介入性,供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并达到最大的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涵盖面广,在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审定、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力求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操作的有效性,为整个城市的绿地景观作出指导性的参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二、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城市公交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树立公交优先就是人民大众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公共利益优先的理念,在现阶段形成以大运量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它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和高效、通畅、舒适、便捷的新型城市交通系统,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达到以下目标:

1.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0㎞/h以上,发车正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城市公交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

2.公共汽电车交通覆盖率按车站服务半径300m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

3.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城市公交线路网密度中心区达到3km/k㎡~4km/k㎡,边缘地区达到2km/k㎡~2.5km/k㎡;

5.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不少于15辆标准车,公交车总数达到4220辆标准车(按末市市区人口281.29万人测算);

6.停车场按国家标准(200㎡/标准车)设置,新增用地1013亩;

7.公交车辆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新增车辆尾气排放达到国ⅲ标准,减少空气污染。

三、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快车辆购置和场站建设

1.将城市公交投入纳入市财政预算。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提取10%专项用于公交换乘枢纽场站建设、公交车辆更新购置、公交科技进步投入。

2.严格规划建设公交场站。对租用农民土地所建的临时停车场,符合城市规划的采取政府征收、划拨方式;将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作为新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配套建设交通场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营运管理水平

1.对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即:在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范围和建立单位成本标准基础上,确定各种财政补贴额,使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把补贴与企业服务指标、成本控制水平相挂钩,促使企业精打细算、降低成本、提高营运管理水平。

2.建立公交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公交职工年均工资不低于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保证公交职工队伍稳定。

3.结合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合理确定票价,并在一定范围内打折优惠,实施低票价,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市民出行首选交通,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拥堵。

4.加快公交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尽快完成交通出行查询系统,车辆运行显示系统、运营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科技含量和水平。

四、加快城市交通发展工作责任分解

市城乡规划局

对新建和改建道路红线宽度在50米以上(含50米)或有条件道路,规划设置公交专用道;在城市开发区、大学园区、大型公共场所以及大型居民小区规划配置公交场站设施,公交停靠站根据公交线网规划覆盖客流通道,以保证城市未来发展主要区域公交需求。

对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出租车服务中心等城市公交项目用地严格控制,用地变更严格履行规划调整法定程序。对违反规划侵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市交通运输局

负责编制《市城市交通规划》并做好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工作和年度项目计划、城市公交停保场站建设规划,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对城市公交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运作,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进快速公交运营系统,尽快建设brt1号线;优化线网结构,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辆;加强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营运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交智能化发展。

市财政局

将城市公交发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建立规范的公交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和单位成本标准;对公交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评价,建立规制成本下的补贴、补偿和补助机制,保证公交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6%。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将城市公交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依据《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对分年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核准、备案和上报、批复。那一世

市国土资源局

优先安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公交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等项目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交通车辆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整流站、车辆保养场等项目按照划拨方式供地。不得改变用途。

市物价局

合理编制公交票价方案,协助省物价部门科学合理制定我市公交票价。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将公交专用道、出租车停靠点和快速公交道路等建设项目纳入年度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在不设置公交专用道的路面距路口100米处拓宽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

市交警支队

减少对公交车的通行限制,设置公交优先交通信号系统,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公交专用道监控系统并有效管理。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企业提供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政策指导,对公交企业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以及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篇4

一、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现状

1.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概况。(1)城市形象概况。大连是最早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推出的城市。大连气候宜人、城市漂亮,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浪漫之都”作为自己城市的魅力定位。(2)文化发展概况。大连市文化系统现有直属单位28个,其中国家事业拨款单位20个,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单位有8个。整个文化系统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艺术单位;二是文化和文博单位;三是文化经营单位。

2.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调研。本次调研围绕大连市城市形象和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调研时间为2005年11月,将大连市四区作为调研范围,随机选取年龄在18岁~55岁之间的人群,尽量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调研结论如下:大连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现代的、条件优越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市民给人的整体印象较好,市民的综合素质一般。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人文氛围较差。市容环境、城市景观、城市夜景是大连城市形象中最令人满意的三大要素。城市的视觉识别诸如市徽、市花、市旗、吉祥物、标语、口号、图案、色彩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现状评价

1.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优势。(1)城市定位明确效果显著。大连市城市功能定位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大连市定位为工业、港口、旅游城市;第二阶段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北方香港,成为国际交通枢纽、先进的工业基地和东北亚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第三阶段定位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市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都市。(2)成功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大连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首开环境竞争之先河,迅速提升了大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文化节累积城市文化资本。大连拥有众多的盛大节日。文化节的举办,创造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把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与社会资本,再从经济与社会资本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自组织功能体系,并直接表现为城市的“累积性因果循环系统”,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缺陷。(1)“浪漫之都”名不符实。1999年在大连建市百年之际,同志为大连题词:“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本次调研发现,近一半的人士对大连“浪漫之都”的称号毫无感觉。

(2)城市设计人性化、亲情化不足。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大连近几年来的城市建设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形象的美化上,而忽略这些设施能否真正为市民所用。

(3)“花园城市”优势渐失。大连是以“花园城市”闻名全国的。但是大连所谓“花园城市”的“特色”将很快、并正在成为“普通”;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外在环境的建设,当一座又一座“花园城市”出现后,大连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4)文化整体水平落后。根据中国社科课题组报告,2003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大连名列第11位,但是与文化相关的城市指标,都比较落后,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大连的城市竞争力。

(5)文化距离产业化尚远。文化产业相比于北京、上海等一些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城市,至今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优势。大连市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乏活力,市场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

三、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1.城市形象对策与建议。(1)城市环境重在和谐。最佳的城市环境包括最佳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最佳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最佳的人文和行政环境。它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相得益彰。

(2)形成会展差异化优势。龙头性的展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带动性,大连会展业必须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以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坚持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展方向,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新型项目。

(3)设计更具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有开发潜力的滨海区的浅水位置构建一个现代材料筑成的水上建筑或建筑群,并且功能独具创意,无雷同、无替代品,则可作为大连的标志性建筑。

2.文化发展对策与建议。(1)重视人文,培育城市精神。大连市拥有强大的城市群体文化,尚缺乏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个体文化及成熟的家庭文化。因此,重视当代人文精神的培育以激发个体的活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促进家庭的和谐,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挖掘城市个性,营造特色文化。挖掘大连的城市个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对于艺术培训、教育的投资力度,建设博物馆和艺术馆,增加歌舞、音乐、戏剧等艺术表演,开展艺术展览。

(3)促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局限,大连市的文化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分散、条块分割的弊端。为了周全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负责文化资源管理与文化产业协调的综合领导机构,实施有效管理。

(4)全方位提高市民素质。据调查表明,大连人的基本形象是精明能干、健康活泼、开拓进取、坚韧不拔、聪颖睿智、轻浮粗鲁、好斗霸道、铺张奢侈。提高大连市的市民素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全方位着手。

城市形象与文化竞争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与文化,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大连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促进大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连在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得优势。

篇5

中图分类号:F061.5;F290

一、引言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 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周一星认为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高汝熹 (1990)则对大都市经济区做出了定义,与都是连绵区不同,高汝熹认为大都市经济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或经济区。姚士谋等(2001)对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按照戈特曼的标准和原则,城市群功能区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导问题。他曾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分别是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今,戈特曼的预言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美国、英国、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创造了本国2/3以上的财富。

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城镇密集区域,也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群的发展问题。目前这三大城市群约创造全国52.04%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经济区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表明,城市发展呈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态势,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城市群,甚至跨国城市群,区域城市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问题。城市群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城市群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源”和“引擎”。

目前为止,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跨省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省级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跨省(地区)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0年,我国跨省级城市群共有10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徐州城市群、鄂豫城市群、豫皖城市群、琼海城市群,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人口4.59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4.2%。如表1所示。

其中,2010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为69871.9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48.75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9.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52.23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25.07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18%;海关出口总额5925.7亿美元,占全国海关出口总额的37.56%. 在长三角16城市中,上海2010年GDP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4.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长三角地区总额的37.08%,工业以上规模总产值占长三角地区的20.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长三角地区的16.9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长三角地区的25.34%,海关出口总额占长三角地区的30.51%。

2010年,珠三角GDP总量为37388.22亿元,占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2.22%,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32%;珠三角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3084.57亿元,占广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8.31%,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5.8亿元,占广东省总量的70.48%,占全国总量的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1.65亿元,占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66%,占全国比重的8.28%;海关出口总额4318.1亿美元,占广东省全年出口总额的95.2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7.37%.

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000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8%。进出口总额418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6.9亿元,增长17.5%,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市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增长19.4%,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比北京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河北八城市消费增长速度相近,保持在18.5%左右。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10城市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综合而言,长三角16城市、珠三角9城市、京津冀10城市2010年经济总量14.2872万亿元,占10个跨省级城市群总量的64.9%,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92%。这三大城市群经济规模、要素密集程度、产业集聚程度、投入产出效率和城市发育程度都远高于其他7个跨省级城市群,呈现出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的特点,城市群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与优势互补。

三、省级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0年,我国省级城市群大约有17个: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浙东城市群、长春城市群、南北钦防、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兰州城市群。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2010年GDP总计13.8589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人口总计3.95亿,约占全国人口比重的29.48%。具体如表3所示。

17个省级城市群中,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与哈大齐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17个城市群经济总量的44.76%。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副省级市、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25727.76亿元,位居省级城市群之首。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9个城市在内。城市群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河南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13375.37亿元,占全省的57.9%;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5.1%;人口4159万,占全省的44.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57%。

长株潭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12558.81亿元,占全省的78.3%;面积9.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6%;人口4008.16万,占全省的56.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8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77%。龙头城市——长沙市2010年GDP实现4547.06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在第7位(拉萨市除外)。

但是,就每万平方公里产出(亿元/万平方公里)而言,要素密集程度最高、产业集聚最强的城市群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浙东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长春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南北钦防、呼包鄂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兰州城市群。这17个城市群中,每万平方公里产出最高的长株潭城市群也只有4.48亿元,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分别为7.01、4.78、7.14亿元)而言,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产业集聚程度不强、要素密集程度不高。

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群发展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要素密集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不强导致每平方公里产出不高,投入产出效率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发育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群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经济。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保障要素自由流动

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主动消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降低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流动和交易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投资洽谈、产权交易等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兼并重组、缔结联盟等方式,实现区域产业重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公平、公开、统一的竞争与合作环境,让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流动和组合。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冲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各级城市之间能够实行优势互补。统一区域内的教育、就业、社保和住房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加强合作分工,实现互利共赢

城市群内单个城市整体实力偏弱,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其竞争力明显不足,很难与发达地区的城市抗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城市组团式的发展和壮大。相互协调、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弥补不足、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己是迫在眉睫。合作与分工才有机会创造城市发展的合力和竞争力,最终达到一个城市群内城市同发展共进步的“多赢”局面。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各城市群至少要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环境政策、法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统筹,联动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还应通过城市功能合理定位促进城市分工。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合理确定其在城市群中的地位。

(三)统筹区域发展,实现经济政策一体化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更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构,以实现城市群政策一体化,确保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落到实处。通过集群发展和一体化政策,构建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因区域间“非合作博弈”不可避免,各个城市有各自的利益所在。为了约束和规范各市政府的行为,实现城市群整体优先发展的目标,创建跨市域的实质性合作机制和合作机构非常有必要,应尽快建立一个跨越城市之上又与城市政府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区域协商、协议机制,就城市群有关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政策与利益,以有效推动城市群的建设。

(四)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城市定位

根据2011年6月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区域内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现有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应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和长江中游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

注释:

① 朱丽萌,《江西城市群研究报告》,2010。

②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中国网,2011年12月1日。

参考文献:

[1]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J].科技导报,1990,(7).

[2]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的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3]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4]Gottmann.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 1957,(33):189-200.

[5]Anderson, J.E..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69 :106-116 .

[6]Bergstrand,J.H..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5,67:474-481.

[7]Zhou Yixing. Definitions of Urban Place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J].Asian Geographer, 1988, (7).

[8]Davies DR, Weinstein D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379-407.

[9]Rose, A.K., Wincoop.E. National Money as a Barrier to Trade: The Real Case for Currency Un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386-390 .

[10] Amihai Glazer, Mark Gradstein, Priya Ranjan. Consumption Varie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3,(33): 653-6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