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2 17:0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论述社会安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同志主编的《重庆平安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一书,已经由重庆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本书是中瑞合作培训项目重庆地方子项目第二期行动学习培训班“重庆平安社区建设管理对策研究”的理论成果。在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使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被一些专家誉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力作”。
《重庆平安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字数达72万,包括绪论共计18章,全面、深入地总结了重庆建设“平安重庆”、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既有重庆特色,又有普遍意义。
本书绪论介绍了我国平安社区建设的背景,综述了平安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分析了重庆平安社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平安社区建设管理对策。本书第一编主要研究了平安社区建设中宏观政策和战略规划、组织领导与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了平安社区的社会安全网络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问题。第二编研究了社区安全防控体系建设问题,根据社会管理的要求,以社区安全为主题,全面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特殊人群管理、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城乡社区警务、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等等。第三编以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平安社区建设为主题,分别研究了平安社区建设的社会公众参与问题、社区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问题、平安文化与安全文化及安全意识与平安意识的培育问题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学者与官员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本项目的“学员”来自重庆市政府部门、政法部门和高校的19个单位,共2l位。他们采用“行动学习法”,以“重庆平安社区建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工学结合的方式,通过课题研究开展专题培训、专项调研和考察学习(包括集中学习培训、市内和国内考察调研、境外集中培训,时间长达1年),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最后作出理论概括与总结。其成果形式,除上面介绍过的总体理论成果(包括1个总课题报告,18个分课题报告)外,还有4个制度设计成果。这4个制度设计成果提出以下建议:制订全国性的平安建设规划,深化和细化平安重庆建设规划,制定平安社区建设规化;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分析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视平安社区建设的社会安全网络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推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加强平安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建构科学完整的平安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安全防控体制;建立社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口信息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公民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的新路径和模式,在社区成立由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公民代表组成的圆桌会议制度;大力推广社区新闻制度,积极探索建设虚实结合的数字化社区;等等。
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选题具有前瞻性,内容有创新性,提出的措施建议有操作性,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
引言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工程建设的桥头堡,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1]。正是基于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就如何提高施工安全的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层次不穷。就此说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论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又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持久的贯彻下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能使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对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裨益,同时对经济保持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作用。
在安全生产中,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龙头。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法规和制度,通过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加强,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得以实现。在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其重要的必备条件,一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将会对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不仅使 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也会对企业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使社会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给人民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团结,此外,安全事故也会使企业职工受到较大影响,使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是重大安全事故,则会使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于工程施工企业来说,如果不追求安全生产,不将施工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则会使企业的效益无法实现。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不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社会来说,如果不对安全生产加以重视,则会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关系重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
2.加强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对于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要做好思想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安全意识。建筑工程具有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对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受重视。这也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状况的发生,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施工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企业或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开展一些安全教育的课程,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时刻抱有安全生产意识。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要熟练掌握施工的工艺和方法,同时对那些时常发生危险的区域及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加强操作能力以及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教育[3]。
2.2.建立健全施工安全措施体系
经过了解,我们清楚的知道,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非常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相当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要求包括了施工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包括危险状态、危险行为、致害物和伤害物等,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认真的探讨,再进一步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具有科学技术保障的安全措施系统,以便控制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大型的,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项目,还需要制定非常详细的有关安全方面的防护要求。
2.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一般来说,企业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充分落实到位,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安全这块的领域,机构负责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战经验,这样好便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同时机构还要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便于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一步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安全组织机构还要负责检查那些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的行为,对行为进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以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4]。
2.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的保障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但是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又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要完整具体,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要体现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要能够具体地反映企业的性质。施工企业明确各级部门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让职工真正体会并对其理解透彻。一套完善的、有效地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语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施工安全管理对建筑施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要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管道储运公司徐州输油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庆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调研[J].建筑行业信息资讯,2010(09):102-105.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切实在转变理念、狠抓治本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工贸行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
二、主要任务
推动全县工贸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思想认知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差距等突出问题;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由企业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县委宣传部安排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公开版,各工贸企业要组织员工集中观看学习。二是集中开展学习教育。各工贸企业要把学习贯彻重要论述作为学习重要内容,县应急局将安排专题学习,分批组织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深入系统宣传贯彻。各工贸企业将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本单位宣传工作重点,精心制定宣传方案,部署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传贯彻和主题宣传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陇原行”活动,积极推进安全宣传进车间、进班组、进家庭,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题。一是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为重点,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覆盖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二是以建立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为重点,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投入,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及时更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开展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体系。三是以设备设施风险源头管控为重点,强化企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设备设施的源头安全运行管理,健全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对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四是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五是以专业化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社会治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落实主体责任;鼓励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增强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安全生产“强基固本”专题。一是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标准清单,对标对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鼓励引导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不断扩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覆盖范围。二是大力推进科学化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力争到2021年底全县各类工贸企业基本建成本质安全体系并持续完善。三是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坚持把“农民工培训成合格的产业工人”的理念,巩固深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秉承“小手拉大手,以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带动全社会安全素质提升”的理念,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四是组织开展风险隐患大家防行动,深入开展“人人都是班组长”活动,激发各层级各环节各岗位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你管我”为“我管我”和“我也管你”;通过随手拍、举报、相互监督等形式,引导员工当安全生产“啄木鸟”;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公众举报身边的安全隐患,营造人人关心安全,全力消除身边安全隐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进度安排
从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7月31日前)。各工贸企业要按照县应急局《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3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制定本企业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动员部署。
(二)排查整治(2020年8月至12月)。各工贸企业对本单位重点场所、关键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要求,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加快推进实施,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及时动态更新“两个清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会诊、咨询专家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使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借鉴学习其它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挖掘本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特色亮点,总结企业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中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着力将安全生产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较为成熟定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各工贸企业于8月5日前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报县应急局政策法规股;2020年、2021年年度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情况于相应年度11月20日前报送县应急局政策法规股;2022年11月20日前,各企业要对三年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形成专题总结报告报县应急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工贸企业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勇于担当责任,层层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企业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专项行动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对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行动态检查和过程督促,协调推动本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为主线,围绕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开展展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共识、智慧和力量,助力提升全区本质安全水平,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21年6月1日至30日。
三、活动主题
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
四、活动内容
(一)深化落实“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活动。一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学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二是深入基层一线和民政服务机构开展一次安全生产专题宣讲,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推动机构职工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引领行动自觉。
(二)开展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一是6月16日,组织志愿者开展安全集中宣传咨询活动,面向群众开展安全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等咨询活动,通过播放宣传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品,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消防安全知识、防灾减灾救灾常识等安全科普知识和技能,面对面解答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二是结合本单位管理职责,精心安排人员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贴近员工,深入宣传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群众生活、应急避险等方面安全注意事项,着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一是采取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观看安全宣传教育片、发放安全知识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常识,不断强化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宣传教育效果。二是要结合行业领域特点,积极开展安全宣传示范社区、安全文化示范机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利用安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功能,引导夯实安全生产的群众基础,维护社会公众安全。三是要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有针对性的开展灾害避险逃生演练,民政服务机构要结合实际自主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要对标对表,进一步完善现场观摩点建设和台账资料收集整理,持续巩固创建成效和常态化管理,多举措提升创建宣传氛围,全力迎接8月份省级复核验收。
(五)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检查各养老机构安全责任落实是否到位;制度是否健全、机制是否运行、安全设施是否到位;安全防火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是否健全;食品采购、贮存、加工是否符合要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疏散指示标志是否醒目。对消防设施、用电用气、老危房屋等重点部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毫不松懈抓细抓实督导反馈问题整改,着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使“两个不放松”和“务必整出成效”要求落地生根。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月”活动,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谋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
公共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来,同样,公共安全管理活动也是伴随公共安全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现在公共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共安全管理指维护公共安全的主体(通常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安全政策,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通过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预防、处置、恢复等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障生活、生产等安全的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主要角色的公共安全主体为实现社会安全的意图和目标而实施的持续不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程序的一系列活动。
公共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消除威胁、预防灾难,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减少损失,迅速恢复、持续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现代社会的高危险期,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日益增多,比较突出的领域包含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金融风险、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及民族宗教等。特别是民生矛盾突出,反映在城乡就业、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多方面,使公共安全呈现出频发性、高危性、群发性、连锁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呼唤公共安全管理主体有更包容的心态与机制来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包容性维度分析
党的十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民生是国之根本,民富才能国强。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老百姓感觉幸福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社会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权利始终摆在第一位,建设和谐社会中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发展的核心。
中国的GDP 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 的高位增长, 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 损失高达6%,非典、禽流感、地震、海啸、暴力抢劫等等这些问题每年夺去了20 万人的宝贵生命。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也要认识到安全也是稳定、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也是最大的效益,公共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三、公共安全管理中包容性缺失导致的现实问题
公共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涉及的具体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社会治安、社会保险、金融安全、国家安全等有关社会政策与制度。我国从1954 年首次规定制度至今,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己经初具规模,已制定了针对社会紧急危险形势的《法》、针对地震这一特殊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针对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的《防洪法》、针对火灾的《消防法》、针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灾害防治的《环境保护法》以及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这使得各级政府在实施灾害防御、应急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等措施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难以把握自己的职责定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而最终伤害了救助群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单一灾种多,涉及综合管理的法规少。通常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往往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涉及许多部门和领域,单一灾种的法律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在如何实施灾害管理、如何界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管理责任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明确,这使得政府在面对规模较大的危机和社会风险问题时无法兼顾到所涉群体的共同利益,难以对不同的利益分配进行协调。
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上。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负责。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对社会有贡献,曾经交纳过收入税的人群。同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年龄在65岁以上或年龄不到65岁,但因各种原因导致失明或伤残的人群;已故受益者的配偶和子女:失业者。资金来源是由美国联邦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资金征收部门是联邦国内税收服务局(相当于我们的国税局)。管理部门是联邦社会保障安全局。监督部门是美国国会。
社会救济体系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针对人群是无社会安全保障的困难群体。对要求获救济的人员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资金来源是各州的收入税。管理部门是各州的劳工或健康和人力资源部门。监督部门根据项目不同有所不同,对与联邦政府合作的项目由联邦社会保障安全局监督,其他的由州议会负责监督。
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安全保障
1、社会安全保障的功能:向交纳社会安全保障税的劳动者、受益人的配偶或子女、已故劳动者的配偶、子女或被赡养的父母支付社会安全福利。在美国,有4800万,约美国人口的1/6,正在领取某种社会安全福利。
2、社会安全保障的主要项目:
退休保障:选择何时退休是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如果在达到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时退休,将领取全额的退休保障。对达到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之前退休,退休后将永远领取减少的福利。
残障福利:如果是由于预计将持续至少一年或将导致死亡的生理或精神病状而不能工作,您可能符合社会安全残障福利的资格。联邦的残障规则不同于其它私人计划或其它政府机构的计划。如果符合领取其它机构或计划的残障资格并不表示具有领取社会安全残障福利的资格。并且,医生所出具的残障证明,也不代表将自动取得社会安全残障福利的资格。
3、社会安全保障的资金来源:社会安全保障税。社会安全保障税是联邦税之一,约占联邦总税额的30%。其由雇主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和企业各担薪水的6.4%,共计12.8%。对自雇者付其净收入的12.8%(有土地的农民属于这种情况)。有劳动收入的人群需缴纳社会安全保障税,社会安全保障税在工资中占的比例是有限额的,个人在一定限额的收入中缴纳社会安全保障税。该限额每年根据工资的调整而提高。2006年,此限额是94200美元。
4、社会安全保障税的运作:社会安全保障税是用于对退休人员,残障者,去世工作者的遗属,以及受益人的家属支付保障的资金。在管理上,个人所缴纳保障税的税金不是存入个人帐户,以供自己在日后领取福利,而是用来付给现在领取社会保障的个人。未被使用完的税金会转入社会安全信托基金,而不是存入个人帐户。在每人所缴纳的社会安全税中,85%进入支付月福利给退休人士与其家人,以及支付月福利给已故工作者生存的配偶与子女的信托基金。另外15%则进入支付福利给残障人士与其家人的信托基金。
5、社会安全保障税的管理机构:社会安全保障局是社会安全税的管理机构。也是从这些信托基金中,社会安全保障局支付管理各项社会安全保障计划的费用。社会安全保障局是联邦政府中效率最高的机构之一。在所征收的每一美元社会安全保障税中,用来管理的费用还不到一美分。
6、目前美国社会安全保障税的情况:2006年有关社会安全保障(socialsecurity)的统计数据是:
2006年有关社会安全保障的工作积点:
每赚970美元取得一个社会安全保障(socialsecurity)工作积点,每年不超过四个积点;
大多数人需要40个工作积点才能取得领取退休保障资格,即每人必须至少工作10年才有可能领取退休保障。
2006年每月平均的社会安全保障金额:
退休单身工作者:1002美元;
退休夫妻:1648美元;
残障工作者:939美元;
残障工作者及其配偶与子女:1571美元;
寡妇或鳏夫:967美元;
有两个子女的年轻寡妇或鳏夫:2074美元。
在2006年,社会安全保障税的收入占总税收的25%以上,支出预算在联邦公司预算中的比例占到20%以上。社会保障部门的运行成本为1%。
(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
1、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功能:是国家为65岁或以上民众所设置的医疗健康保险计划。某些65岁以下的符合资格的人也可以得到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其中包括残障者,永久性肾衰竭以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路葛雷克氏症)患者。这个计划协助支付医疗保健的费用,但不包括所有的医疗费用或长期护理费用。
2、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资金来源: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资金来源于交纳联邦医疗保险税的工作者及其雇主缴纳的税金,也称医疗保险税。医疗保险税是联邦税,约占联邦税的7%,是全部工资或自雇者净收入的2.9%,(有土地的农民属于这种情况)税金是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1.45%。税金用于支付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费用。每个人的全部收入都需按比例缴纳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没有限额。对低收入者,且资产有限,所居住的州政府可能会协助支付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保险费,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支付其它(自己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是否有资格符合这项补助只有所居住的州政府才能决定,在大多数州,接受该项补助的单身者的资产,银行帐户、股票和债券等不得超过4000美元,夫妻的资产不得超过6000美元
3、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的运作: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都转入到用于支付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医疗受益人的信托基金帐户。
4、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的征收机构:国税局。
5、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的管理机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由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管理,而不由社会安全保障局管理。
6、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税的监督机构:国会。
7、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主要项目: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有四个部分:
医疗保险(A部分):协助支付住院护理和某些后续服务的费用。多数人在65岁时便可得到医疗保险。在符合领取社会安全保障或铁路退休福利资格时,便自动得到符合医疗保险的资格。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员工虽然因没有缴纳社会安全保障税而不能领取社会安全保障收入,但因缴纳联邦医疗保险税(Medicare)而取得医疗保险的受保资格。当连续领取社会安全残障福利24个月后,将符合医疗保险的受保资格。此外,需要接受维持性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永久性肾衰竭患者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路葛雷克氏症)患者,当本人工作年限足够或者在配偶或父母的工作年限足够时,也可以得到符合医疗保险的受保资格。
医疗保险(B部分):协助支付医生服务、医院门诊治疗和其它医疗服务的费用。几乎所有符合医疗保险受保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医疗保险B。B部分是可随意参加的保险计划,但不是免费的。在2006年,每人每月的保费是88.50美元。
联邦医疗保险的优势计划(C部分):在许多地区都提供这种计划,同时具有联邦医疗保险的A与B部分的人士,可以参加C部分,并在其中选择任何一个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医疗体。任何具有联邦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A部分)与医疗保险(B部分)的人都可以参加联邦医疗保险的优势(从前叫做联邦医疗保险选择)计划。任何一项联邦医疗保险的优势计划将取代在联邦医疗保险之外所购买的附加保险Madigap,选择优势计划需要因为保险范围的增加额外支付保险费。
处方药的保险(D部分):帮助支付医生为治疗病症而开具处方的药物。任何具有联邦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A部分)与医疗保险(B部分)或已经参加联邦医疗保险的优势计划(C部分)的人都符合资格加入处方药的保险,(D部分)处方药的保险是可随意参加的计划,并且在加入后需要交纳附加的保险费。
(三)失业保险(UnemploymentInsurance)
1、失业保险的作用:失业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而由州政府负责管理施行的项目。各州都有合同互相承认相关的福利。联邦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劳工部施行,主要是为负责职业培训和如何管理失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2、失业保险的资金来源:失业保险税在各州征收,允许在州征税额中抵扣已交联邦失业保险税部分。州的失业保险税纳税人为雇主,但也有少数州同时对雇员征收。税基由雇员人数及支付雇员工薪数决定。所征税款主要为失业工人建立保险基金。此外还有专门适用于铁路工人的“铁路退休保险税”和“铁路失业保险税”。
3、失业保险税的管理:联邦财政部失业保险信托基金管理部。
二、美国的社会救济体系
社会救济是针对无税收贡献,收入很低或无收入人群,目标是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由各州或联邦共同合作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
在社会救济方面美国的救济政策主要有:
(一)对无工作能力人群导致贫困的救济
1、公共医疗补助制度:是由各州与联邦政府共同合作,由州政府出资完善Madicare的一个部分。它的宗旨是要每一个在美国合法居住者都能够得到疾病医治。医疗补助(Medicaid)是针对低收入和资产有限的民众的健康管理计划。它涵盖了儿童,老人,盲人,残疾人以及其它有资格得到联邦资助的其它人员。与常规健康保险不同的是:其可提供大多数的免费服务,并把资金直接付给医疗提供单位。1996年有资格享受符合该救济的人群是资产收入不能高于1000美金,在2066年,不能高于2000美金。但在资格审查和具体规定方面,条款制定非常具体和详尽。可操作性很强。公共医疗补助(Medicaid)的管理机构:它通常是由联邦级的医疗保险和医疗辅助服务中心所属的健康和人员服务部门进行管理。在一般的医院,通常由联邦政府支付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占到医疗费用总收入的34%,公共医疗补助(Medicaid),由地方政府付费治疗的占到30‰商业保险占到30%,无保险,由医院作慈善的占到6%。
2、社会安全生活补助金(SSI):这是一种由联邦政府计划,由各州用普通税收支付的救济政策,用于帮助老人(65以上),盲人和残障者等有很少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一项补助措施。提供这类人群的基本食物,衣服和住宿。2006年社会安全生活补助金SSI每月个人为603美元,夫妻两人在904美元左右。
3、儿童营养(ChildNutrition):儿童营养计划是由美国农业部为儿童和相关家庭提供健康饮食资助和综合营养教育的项目,包含15个联邦政府的营养资助项目计划。有1/6的儿童享受这些救济。包括农业部的食品资助计划中的公立学校早餐项目、午餐项目以及妇女、婴儿和儿童的食物供给;营养教育和健康关怀推荐等。项目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合作。联邦政府总体负责项目中的食物成本,在管理方面的成本与各州共同担负。联邦政府负责解释有关的条例和说明,建立全国性标准,确定项目内容并建立区域办公室监督各州,确保项目的进行。1997年,美国农业部75%的预算,590亿美圆用于该项目的施行。
4、食物券:(FoodStamps)是由联邦政府计划,各州或地方政府机构执行的救济计划。其目的是帮助低收入者购买食物。领取者的条件是:领取残障补助或福利的失明和残障的合法移民;于1996年已达到65岁或以上,并同时具有在美国合法居住的贫困者。一般是指资产不超过2000美元,或家有60岁以上老人,资产不超过3000美元的家庭(不包括房产,土地和汽车)。
食物券管理机构:各州人力资源部根据联邦法律和美国农业部的有关条例进行管理。
食物券资金来源:各州的普通税收。
(二)对有工作能力贫困群体的救济
针对有工作能力但又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以促进其就业愿望和能力的资助项目。主要政策有:
1、个人收入税收返还政策:(EITC)个人收入税收返还政策(EITC)是联邦政府对低收入工作个人或家庭对联邦税进行税收返还的一项激励制度。是帮助有工作收入的有小孩的贫困家庭,鼓励接受救济的低收入者寻找工作,争取更高的收入。高出部分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数目取决于付税者的小孩的数量、工资收入以及总收入。当你的个人所得税的积分超过某个数目时,你可以有资格申报税收返还优惠。
个人收入税收返还政策(EITC)的管理部门:是由国税局征收联邦收入税部门负责管理。这部分的税收返还在1995年占到税金总额的16.7%。
2、普通资助救济(GA):GA项目是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的福利项目,当个人和家庭不能满足税收返还优惠(ETIC),困难家庭临时资助(TANF)和食物券(FoodStamp)福利资助项目时,但又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状况时的一种福利项目,一般针对的人群是没有失业保险,其他福利不足以维持他的基本生活。支付形式可用现金,食物券或帮助租赁等。比较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它的数额低、周期短,仅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和很有限的医疗资助。
普通资助福利(GA)的管理:普通资助福利(GA)的管理和资金来源是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其自定的政策范围运行。
3、贫困家庭临时资助项目(TANF)这是一项由联邦政府支持的救济项目,目的是使儿童能够得到家庭照顾或由其亲戚照顾的补助项目。由各州灵活地制定政策。通过对需抚养儿童双亲的工作培训,促进就业,促进再婚,阻止或减少婚外怀孕,意外怀孕,鼓励维持双亲家庭等措施来帮助符合临时需要帮助的家庭。
对因懒惰导致贫困需要补助的家庭,为不养懒汉促进就业,各州对该类情况有不同的资助政策。在西弗吉尼亚州,其资助年限每次不超过2年。每人一生不超过60个月。对单亲家庭要求单亲的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30小时,双亲家庭父母双方每周工作时间不能低于35-55小时。工作时间不足的减少或停止资助。在资格审查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规定。
贫困家庭临时资助项目(TANF)管理部门:在西弗吉尼亚州,项目的管理部门是西弗劳工部。
贫困家庭临时资助项目(TANF)资金来源:普通州税。
4、鼓励就业资助项目(Earnfare):鼓励就业(Earnfare)资助项目是一种由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激励政策,用于帮助吃食品券但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并愿意自食其力的成年人群体。对有抚养儿童的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倾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对参与者进行评估,并进行职业培训。
在各州,还有很多符合当地实际的救济项目,在西弗吉尼亚州针对婴儿、儿童、妇女等各种自定政策多达16项以上。
政府管理以外的商业医疗保障也是全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是雇佣单位为雇佣者及其家人购买的医疗保险,但这在美国不是政府法律强制执行的,由雇佣单位自定。但由于它有抵扣所得税的优惠,并为了吸引优秀员工,一般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都有较好的商业医疗保险计划。商业医疗保险完全是商业行为,政府不插手管理。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优点包括:
1、制定政策价值理念清晰,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交税的义务,每个交税者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安全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政策制定中,在退休养老方面是以工作积点为标准,实现全社会支付税收的劳动者统筹,兼顾了个人能力可能导致的退休后的收入不公,同时又由于对低收入的劳动群体有退税政策,较好地平衡了贫富差距,体现了二次分配中的公平性。在医疗保险方面,又以个人账户为主要管理方式,使每个缴纳不同医疗保险额的劳动者享受不同水平的保障,体现了多劳、多贡献、多得的效率优先的价值理念,符合大多数美国人崇尚的宗教文化和价值体系。
2、制定政策法律依据充分,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由于各级政府制定的主要福利政策是在联邦的统一法律和计划框架下进行,有关标准是统一的,且税收和专项资金来源可靠,各级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服务对象和任务明确,福利的覆盖人群广泛。其保障体系惠及的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交纳税收的所有劳动者,救济体系惠及的是需要得到救济的人群,而同时又不是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保障账户,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4-02
一、“国民信心”的提出
在2011年的两会上,当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说过一段话,他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①的“国之命在心”讲的正是国民信心。笔者认为国民信心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国民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细微而真切的主观感受,是对某种信仰的信服和自信。
二、国民信心的特点
(一)国民信心是一种客观具体的心理状态
目前对于国民信心强弱还缺乏客观公认的量化指标,因此很难对国民信心内容有一个宏观而准确地把握。但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信心虽然是对社会宏观的知觉认知,但是这种宏观的认知总是定格于一定时空具体的事件而表现出来,不是形而上的。国民信心是个体主动认知社会最终形成的自我感觉的积淀,是对外界如公众舆论强加于其心理上而形成的认知,是国民对各种社会事件内化的结果。
(二)国民信心既相对稳定又比较脆弱,呈现矛盾性
任何心理状态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同样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在:面对相类似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会表现出一贯的心理倾向性和稳定的态度;国民信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且是一种高级情感,不会轻易随着他人变化和单独事件发生转移。但是国民信心又是脆弱的,这里的脆弱性指的是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个体遇到某些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时,足以颠覆或者摧毁其原来对现时政权和社会的认知,如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直接使其国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国民信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是对原来信心的坚定或许是逐步的否定。当然,脆弱性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是一个事件的两面,是共存于一体的。
三、国民信心的内涵
学术界还未就国民信心的内涵达成共识,但是国民信心确实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笔者将如今中国国民信心内涵概括为五个部分,不同部分彼此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
(一)支持改革与坚信发展的信心
中国从过去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通过改革促发展,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的路任重道远,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对个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必然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经历“改革的阵痛”,如何着眼于大局,服从从中央到地方这样一盘棋就考验着国民信心。支持改革坚定发展的信心包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坚信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信改革不能停滞,只有持续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坚决反对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阻滞改革;对改革遇到的困难甚至反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通过改革前途是光明的,能创造出中国的未来。
(二)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讲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改革与发展非比寻常的意义。对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信心既是一种心理状态更能随时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是国民信心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国民相信只要自己上进努力,就能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相信人人平等,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相信政府能够处理好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对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的信心
社会安全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社会安全,就不存在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安全的信心不是个人遐想的结果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安全形势做出的综合客观的判断结果,这种判断当然不乏主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安全的反馈,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对国家与社会安全的信心的内涵有:相信国家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相信在他国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相信社会虽然存在治安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好的;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坚信社会道德依旧存于每个国民身上。
(四)对做强国国民的信心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支撑;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展示。中国积贫积弱百年,国民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心理,特别是在遇到外国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感到矮人三分,这样的国民情况与中国如今强大的国力是不相适应的。没有做中国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未来如何会有希望。做强国国民的信心就是要: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为生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相信中华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要有民族主义情结,敢于对损害国家尊严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世界,相信全国同胞和强大祖国会做自己的后盾。
四、对国民信心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认为国民信心问题无足轻重,没有探讨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国民信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民信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草率地认为国民信心就如同网友在网络中犹如愤青一般不值一提地谩骂和发泄,是十分可笑的。他们错误地估计国民信心的力量,或者不承认国民信心对于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国民信心视为不稳定因素,十分警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民信心的提升会威胁社会的稳定,他们的逻辑是一旦整个社会达成了某种共识,尤其是对现政权的不满形成一股力量就会威胁社会安定。国民信心被他们误解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简单地等同于不满情绪,这是对国民信心错误的认识,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才是国民信心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畏惧只会挫伤国民的信心而带来消极后果,而这种畏惧是毫无道理的。
(三)国民信心是自发形成的,无需建设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国民的态度都是存在差异的,这显然是极其正常的。国民信心是国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属于自发形成,所以很多人强调不需要将国民信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国民信心有自发形成的意思绝不是说国民信心问题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建设,相反放任不管,不对国民信心进行建设,那国民信心只能停留在“散兵游勇”的阶段,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国民信心。
五、国民信心建设
(一)继续锐意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国民的信心的最大来源就是中国不断地发展。政府强有力持续推进改革,改革犹如春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无尽的希望。即使部分国民不满足于现状,还是相信政府会通过今后的改革改变自己的处境。改革就是凝聚当前中国国民的黏合剂,将全体国民包括各个阶层汇集到“求改革促发展”的大旗下。在经济上,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继续致力于消除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政治权利差别,切实保障国民合法的政治权利,保障民众机会公平,致力于反腐败建设,努力消除“官民对立情绪”;在文化上,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草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积极保障国民言论自由,尊重公民舆论;在社会建设上,加强社会治安,坚决打击犯罪,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尊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在外交上,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对外不卑不亢,有大国风范。
(二)开展政府公关,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打造政府强有力的公信力
上文笔者提到国民信心是需要引导和建设的,政府在国民信心建设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民信心强弱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作为,要重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这几年,各种关于政府作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这对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是极其不利的。政府要学会与民众进行沟通,学会如何与民众对话,倾听民众的意见,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上要坦诚布公,好事坏事都要让民众知情,增强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国家应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积极进行双向沟通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利益逐步多元化,那么成立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就成了一种客观需要。规范有序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安定,还会有助于通过社会组织合理解决各种利益问题,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不安定因素。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上,最重要是要与其保持沟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运作目的,彼此消减少误解,共勉共进。
参考文献: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毛金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中国北约研究丛书之一《透视新北约:从军事联盟走向安全―政治联盟》,是冷战后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北约的55万字大部头学术新著。该书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长期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的科研人员高华,“十年一剑”打磨而成。
《透视新北约》对冷战结束后北约的转型做了与时俱进的跟踪研究,主要内容为:20世纪90年代初前后,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然而冷战时期为了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北约组织,在冷战后不但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促进转型,进行东扩南下,实现了成员、使命与地域的多重扩大,从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向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安全―政治联盟转变,在当今世界政治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对北约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和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细致和深入的剖析;对北约转型的理论依据、北约与美国的联盟战略、北约介入的几场域外战争、北约与联合国、北约与俄罗斯、北约与欧洲安全、北约与中国、北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等做了全景式扫描,勾勒出后冷战时期北约演变的大致轨迹。
《透视新北约》的鲜明特点在于:1、大体上按照时间和历史事件的顺序,兼顾国别和地区,纵横交错,点面结合、有史有论;2、资料新颖,贴近现实,对北约介入四场战争进行的个案解剖引人入胜;3、能够从国际战略的高度解读北约,显各路战略纵横;4、把握研究北约服务于中国外交的宗旨,在各主要章节都阐明了中国学者的立场。第十章“北约与中国”尤其能吸引读者关注,某些新的提法和看法,可能会令人耳目一新。
《透视新北约》的学术创新在于以下几点。1、深入浅出的学理性。对《北大西洋公约》章程进行了剖析,对学界关于北约在冷战时期的活动与作用的争议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为冷战后北约续存、北约战略调整、北约东扩及美国的联盟战略所做的阐释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北约借“人道主义干涉” 之名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以及后来提出的“保护责任”,进行了比较分析。2、理论结合实际,对北约在冷战后介入的四场域外战争进行了个案剖析。既谴责了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暴行,又揭示和分析了北约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3、提出要反对“唱响北约”和“唱衰北约”的两种偏向,指出研究北约应当注意把握的三个切入点:全球视野、双重视阈和中国视角。全球视野是指研究北约要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探索国际组织的发展规律;双重视阈意指北约既是当今世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军事工具,同时又有可能成为危机磋商的谈判机制和应对冲突的某种特殊平台。尤其需要将北约和美国区别开来,虽然北约以美国为首,但是北约不等于美国,美国也不能代表整个北约。中国视角是强调要站在中国国家尊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立场建言献策。书中提出“制衡北约东扩内外重点” 的新见解,多次提到弱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制定和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谨慎地妥善处理好国内复杂的民族问题,促进社会安定,避免内部出大乱子,不给西方大国出兵干预国内冲突提供借口。
《透视新北约》是对北约组织这一庞然大物的“活体解剖”。旧式北约向新型北约的转变,不仅本身具有着最为复杂的成因和结构,而且它所提供的案例意义则更为重大。在“新北约”身上,我们可以集中解读出美国和西方世界应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战略轨迹;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两重性特征错综交织的现实;我们可以深入观察到国际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演进的那种历史纠结;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取崛起的中国有效因应和化解美国与西方联盟体系的有益借鉴。这就是本书的“透视”功能及价值。
天然气工程建设中做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天然气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安全问性。主要问题有:1.天然气工程建设人员在操作机械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如安全帽、防爆衣等未穿戴。2.在进行高空作业时,未对现场情况,天气等因素进行勘察,带给工程作业一定的危险性。3.一些地区的设备老化,未及时更换,出现故障,引发安全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什么是天然气工程管理模式?抽象来说,它是一种概念模型。主要是通过一个优化的模式对天然气工程进行智能化、方便化、高效能管理方式。通过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民主化安排,与下属员工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上传下达关系,在下属员工的高效率行动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成一个高效的管理目的。从社会当下发展的趋势来看,对大家来说安全性成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不断频繁发生的天然气爆炸事件,更是引发社会的恐慌。因此,天然气的安全建设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社会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安全控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大家都了解到,燃气工程本身的特殊性,在施工管理阶段和质量检测监督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严格把关,而天然气工程管理模式不仅是优化社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明确职责需求的有力武器,更是维护社会安全,减少社会危害的质量保障。那么如何提高天然气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呢?接下来本文也将从四大方面提出建议与措施:
一、从思想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
从各种天然气爆炸事件了解到,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在人员操作过程中,一般事故发生,死伤人数最多的就是正在施工的技术工人。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首先,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学习,学习相关的安全规章,提高文化技能;其次,适当的配合现场安全预演,提升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能力,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积极应对;除此之外,定期的召开思想大会,从思想上让员工重视天然气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还可以播放纪录片、宣传教育片等方式。让员工从根本上意识到天然气安全隐患带来的生命危机。
二、从队伍建设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支优秀的队伍需要一个英明的领导。在天然气工程建设中,从施工的选材、工程的规划、计划的实施、质量的监督检测,都需要领导的科学决策与规划。而选择一支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也就成为了工程成功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善于发现、敢于选择、果断决策。通过对施工人员全面培训,设配机械全面检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明确责任到具体的人头,严格要求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使职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从技术上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
针对不同的天然气工程建设项目,从在安全技术方面的把控把控考虑,具体施工方案的审查到真正落实,应该提前考虑好在施工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难题,并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书,请教专业的技能人员进行提前分析找到漏洞,并提出意见性的解决的措施。比如天然气的通气设备方面燃气检测设备和消防设备的安装;像沟槽、沟壁方面的尺寸大小、厚度是否进行了专业的测量;以及管道疏通、射线探测等方面是否有专业的数据,包括在高空作业中,是否配备了专业的硬件设施和员工是否有专业的技能在天然气工程建设方面都必须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否则安全隐患事故还会层次不穷。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从工程质量上严格把关,认真监督
不管是餐饮服务业,还是电子产业,或者是建筑行业,质量合格与否,都成为了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度量衡。对天然气建设工程来说,质量问题一旦出现,危及到的就是数以计百人的生命安全。从项目施工开始,安全工作的检查成为重中之重。从材料的质量选择,线路、电缆的铺设,电路的接通、通气口的疏散等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认真监督,避免随后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质检标准,规范工程进度。对违反标准、违章操作的行为认真监督,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尤其是对质量问题,加大惩处力度,落实到具体企业单位法人。并针对事故发生原因认真分析、总结、评估,防止下次事故的发生。天然气工程建设安全化管理是一项艰巨又漫长的任务。如何防止事故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本文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总之,防患于未然,仍然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好方式。学会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争取像理想化的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永武.中国21世纪初期天然气工业发展展望[J].天然气工业,2001.
一、新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功能的论述
人们设计制度期,望制度合目的性地实现功能。最早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揭示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Coase),他(1937)发现了交易费用并认为企业制度之所以代替市场就是因为它可以用一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长期交易(契约)代替一系列短期市场交易(契约)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德姆塞茨( Demsetz,1967)揭示了(产权)制度具有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和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功能。
舒尔茨(Schultz,1968)论述了制度的五种功能:提供便利、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共担风险和提供公共品(服务)。他说:“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它们可以提供便利,便利是货币的特性之一。它们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如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它们可以提供信息,正如市场与经济计划所从事的那样;它们可以共担风险,这是保险,公司,合作社及公共社会安全安排的特性之一;它们还可以提供公共品(服务),如学校,高速公路,卫生设施及实验站。”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North)在1973年表达了与德姆塞茨相同的观点,即制度具有外部性内部化的功能,这一功能同时具有激励功能。在诺思看来,所有能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即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安排都能形成对人们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的激励。他说:“个人必须受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应当设计某种机制使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在1990年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诺思揭示了制度另一个重要功能即减少不确定性。
作为交易费用经济学创始人的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等方面对引起交易费用上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许多治理机制(即制度)都具有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的不确定性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共同的功能则是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林毅夫(Lin Yifu,1989)论述了制度的两种功能:安全功能和经济功能。他说:“由于人的生命周期和他面对的不确定性,也由于人‘局限于知识、预见、技巧和时间’,人需要用制度来促进他与其他人的合作,获得对风险和灾难的保障。作为生产单位的个人是太小了,以至于他不能把这些经济中的大部分内在化。为开拓这些收益需要有集体的行动。正是出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人们才需要彼此交换货品和服务并使制度成为不可或缺。”
二、制度的核心功能与其体功能:其他学者的论述
总结以上新制度经济学家有关制度功能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揭示的制度功能主要有以下十种: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在化、提供便利、提供信息、共担风险、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安全、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和激励。问题是:这十种功能是否都是制度的一种独立的功能?是否制度的这十种功能在层次上都是一样的?
不难发现外部性内部化了就可以形成激励,激励功能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基础的;不确定性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提供了信息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功能能提供安全、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功能;不确定性是交易费用产生的重要原因,减少了不确定性也就降低了交易费用。显然制度各功能之间存在关联。
制度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这至少意味着两点:第一,上述制度功能存在层次上的差别。有些功能可能是制度的具体功能,有些则是比这种具体功能层次更高的核心功能。第二,有些制度功能可以看作是其他制度功能的隐含物或伴生物,因而可以把它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功能。
制度到底有哪些具体功能和核心功能呢?我们先看看较早认识到制度功能具有层次性的国内学者张宇燕在( 1992)提出了一个制度功能结构图(见图1 )。
可以看出,在他看来:第一,制度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面新制度经济学家已经提到的一些功能,如减少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对离经叛道行为的惩罚(即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不确定性、提供刺激(即激励)和提供信息外,制度还具有所谓“带来规模效益”、“带来(非)中性制度效益”以及,获得比较利益”的功能;第二,制度的功能是有层次的。其中,减少外部性、带来规模效益、带来(非)中性制度效益、获得比较利益、降低交易成本、对离经叛道行为的惩罚、减少不确定性是制度的具体功能,而,:提供刺激”和“提供有限及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是制度的更核心功能。
卢现祥(1996)提出了一个与张宇燕的制度功能结构图相似的图示(见图2),其主要区别是,他们对制度的具体功能的看法不同。卢现祥认为,制度的具体功能主要是以下六种: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两制度功能结构图有共同点。首先,他们列出的制度具体功能中都包含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三种。其次,都把提供刺激和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看作是制度的更基本、更核心的功能。两人的概括无疑有助于人们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先看张宇燕的制度具体功能分析,其主要问题是,把制度功能发挥作用以后产生的结果看作成了制度的独立功能。例如,获得比较利益功能,显然,获得比较利益是交易的好处,只要发生了交易就能获得比较利益,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因而,制度有助于获得比较利益。那么,这是不是说,获得比较利益是制度的一种独立的功能呢?显然不能,因为,制度获得比较利益这一结果是通过它降低了交易费用才获得的。因而,制度获得比较利益的功能不过是制度降低交易费用功能的一种隐含物或伴生物。还有像他所说的带来规模效益和带来(非)中性制度效益功能显然与获得比较利益功能存在相同的问题。
卢现祥的制度具体功能分析主要问题是,对制度具体功能的分类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例如,卢现祥的分类中把为合作创造条件与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看作是制度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实际上这两者是制度的同一种功能。还有,卢现祥的分类中把为经济提供服务作为一项独立的功能与制度的其它功能并列也值得商榷。如前所述,制度具有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功能是舒尔茨首先提出来的。那么,制度的这种功能是不是一种独立的功能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不过是基于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减弱不确定性等具体功能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另外,将提供激励机制作为制度的具体功能与制度的其它功能并列也值得商榷。实际上,制度的激励功能正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减弱不确定性等功能实现的。激励功能是制度的一种更基本、更核心的功能,把它与具体的制度功能并列显然是混淆了制度功能的不同层次。
此外,两制度功能结构图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缺陷,即他们对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这三种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就不正确。实际上,制度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是因为制度抑制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所以,制度这两种功能的发挥是制度降低交易费用功能的前提。可是,在他们的制度功能结构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功能并列,而提供信息的功能则在降低交易费功能之后。
2020年5月20日我处传达学习县安委会关于印发《全国“两会”期间全县安全防范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会上武刚副主任针对我处的办公楼、渔场码头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部属,成立查检小组针对我处重点下属企业进行全面的检查。要求各组对安全生产工作要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要扎实细到进行检查,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有交的推进。
二、排查整改,治理隐患
5月21日,党委成员组织了检查组,对下属企业进行排查,主要排查企业治理安全隐患放到首位,其次排查消防、火灾隐患的重点区域,尤其把“两会”期间的大检查作为重中之重,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目前锅炉是我国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发电提供动力的主要方法,燃气蒸汽锅炉具有高效低耗,启动快,可利用率高,建设周期短及环境污染少等优点,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迅速发展。保障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保障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都意义重大。
1 蒸汽锅炉的分类
(1)按燃料分为: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原子能锅炉,余热锅炉等。
(2)按传热方式分为水管锅炉,火管锅炉,水、火管锅炉等。
(3)按额定压力分为低压锅炉,中压锅炉,高压锅炉 。
(4)按用途分为生活锅炉,工业锅炉,发电锅炉,船用锅炉 。
2 蒸汽锅炉的构造
锅炉是一种热能转换设备,由锅和炉两大主体和保证其安全经济连续运行的附件,仪表附属设备,自控和保护系统组成,主要是燃烧器,水冷系统,烟道,炉筒内部装置,过热器,省煤器,锅炉保温层,外护板等部分。水在锅(锅筒)中不断被炉里燃料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加热,温度升高并产生带压蒸汽,由于水的沸点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锅是密封的,水蒸气在里面的膨胀受到限制而产生压力形成热动力。
本锅炉型号为S Z S 20- 2.5\275-Q,双锅筒、纵置式、“D”型结构、全膜式壁、自然循环水管锅炉,燃烧室布置在锅炉前右侧,过热器布置在炉膛出口转弯区,为提高锅炉热效率及改善燃烧状况,尾部分别布置有省煤器及空气预热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3 锅炉安装
3.1 锅炉就位
锅炉找平以锅炉主法兰面或其它精加工面为基准。安装水平度允许偏差:横向≤0.10mm/m;纵向≤0.05mm/m。
锅炉安装平面位置及标高允许偏差为:与其它设备无机械联系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5,标高允许偏差±5;与其它设备有机械联系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2,标高允许偏差±1。
3.2 找正与找平
(1)设备的找正与找平应按基础上的安装基准线(中心水平标记)对应设备上的基准测点进行调整和测量。
(2)设备支撑的底面标高,应以基础上的标高基准线为标准。
(3)设备的中心线位置应以基础上的中心划线为标准。
3.3 设备找正与找平的补充测点宜在下列部位选择
(1)主法兰口。
(2)水平或铅垂的轮廓面。
(3)其他指定的基准面或加工面。
3.4 设备的找正与找平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找正与找平应在 同一平面内互成直角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进行。
4 工艺管道安装
4.1 管道安装
(1)管道施工前,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弄清方位、标高及起止点,清楚管线材质,输送介质、温度及工作压力。
(2)工艺预制后管道安装时,应检查法兰密封面及密封垫片,不得有影响密封性能的划痕、斑点等缺陷。
(3)配件在使用前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不得有裂纹、缩孔、夹渣、折皱、重皮缺陷,无超过璧厚负偏差的锈蚀或凹陷及其它机械损伤。
(4)法兰连接与管道同心,并保持螺栓自由穿入,法兰间要保持平行,其偏差不大于法兰外径的1.5‰,且不大于2mm,不用强紧螺栓的方法消除歪斜。
(5)螺栓及螺母的螺纹光洁、无划痕、毛刺等缺陷,螺栓与螺母配合良好,禁止出现松动或卡涩现象。
(6)管线切割时,管线的切口表面平整,如有裂纹、重皮、毛刺、凹凸、缩口、熔渣、氧化铁、铁屑等,应予以清除。
(7)管道连接时严禁用强力对口、加偏垫或加多层垫等方法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斜、错口或不同心等缺陷。
4.2 焊接施工
4.2.1 焊前要求:
(1)施焊前,应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焊工应按指定的焊接作业指导书进行施焊。
(2)为确保工件的焊接强度,需开坡口进行焊接,坡口处不得有渣孔、气孔裂纹、缩松等缺陷。如有以上情况发生必须焊补消除再开坡口,坡口应为30度单面。
(3)为保证焊接质量,焊前将坡口及其两侧200mm范围内的焊件表面清理干净,不得有油污。
(4)焊条在焊前应进行烘干,根据不同焊条按制造厂家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选择烘干时间及温度.随用随取。焊条不应反复烘干。
4.2.2 焊接要求
(1)工艺管道的安装采用手工电弧焊.,电流不宜过大,一般比焊接低碳钢低20%左右。根据材质厚度,焊接电流应控制在130~210A之间。
(2)焊前将母材坡口两侧20mm范围污物清除干净,打磨见金属光泽。
(3)焊接时在保证焊透的前提下应尽量快速施焊,段弧均速施焊,尽量避免电弧断路以免形成弧坑。
(4)为避免应力集中,工件先点焊连接固定,后再分段进行焊接,最后形成整体焊缝。
4.2.3 焊缝质量标准
(1)焊道表面不允许有气孔、裂纹、熔合性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