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50: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前教育教学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一般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使他们未来的工作更加顺利,就必须学好学前教育课里面的所有课程。在这其中,钢琴课程学习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去胜任幼儿园钢琴教师这个职位。不过目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不充实,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取教材
无论是哪门课程,教材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适当的教材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好很多,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多让学生练习典型的音乐乐曲
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中,其教学内容一般有基础训练、练习曲和复调这三部分内容。但在目前很多钢琴教师的眼中,技术的训练远远要比音乐的训练要重要的多。他们认为只有在多在技术训练上多下功夫,才能将钢琴课学得更为透彻。但是,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只是单单在钢琴的指法训练上多下功夫而忽略了对乐曲本身训练的话,那么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钢琴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素质修养和演奏能力的水平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学生在这个阶段本身的手指关节和骨骼也都基本定型,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所以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在钢琴指法的训练上多下功夫的话,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1]相反,有时还会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厌恶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钢琴课老师应该要让学生多练习一些典型的作品,在训练的过程中能慢慢提高自身的素养,陶冶情操,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的作品
在艺术界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既有集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才构成了令人向往的艺术世界。而在钢琴艺术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四手联弹、协奏曲、合奏和双钢琴这四种。由于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水平不高,一般在刚开始时老师都会让学生选择独奏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来进行钢琴练习,所以对于四手联弹、协奏曲等表现形式的能力训练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这一部分加入到教材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一定的好处[2]。
二、对学前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为了使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特点能更好地体现出来,需要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伴奏教学和钢琴教学相结合起来。传统的钢琴课程只是单方面的对钢琴课程进行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取感性的认识,显得枯燥乏味。在加入了相应的伴奏教学后,学生才能将儿童乐曲的即兴伴奏和钢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适当加入钢琴作品赏析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的时候,除了掌握实践的技能,还应当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在钢琴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情况来看,钢琴教师大多更加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不够深入,通常只是一笔带过。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钢琴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零开始,所以,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当学生毕业的时候,钢琴的水平也难以达到较高标准[4]。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接触到的曲目基本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对曲目的把握也基本上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难以进行独立学习。众所周知,钢琴曲目是数不胜数的,而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的曲目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对于曲目的真正赏析,通常是通过钢琴作品赏析的课程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介绍作曲者的身份资料及其所处的年代,创作的背景等等对曲目进行分析讲解,讲解的过程中同步播放曲目,使学生结合音乐本身感觉音乐的创作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配套介绍钢琴艺术史,让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了解钢琴的发展过程,能够对钢琴予以更充分的了解。此外,通过分析一些作品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一些著名钢琴学家进行了解和深入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对学生学习钢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学习上,老师应该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要增加教材的宽度,提升教材的可学性,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钢琴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禾心.承认钢琴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方法[J].中国音乐,2010,03.
[2]高翯.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汉语言系统的建立健全与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审美素养的提高及汉语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适用于学校课程教学、协助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并进一步提高由专业人士与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的人员共同编著的语文教材,旨在科学、合理地承载语文特色教育课程。语文校本教材以学校为基础,以改进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为目的,以解决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为方向,是由多方力量合作编写而成的具有极强创新性与开放性、地方性与实践性的语文教学实施方案。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校本教材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其中校本教材的课程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因地制宜,注重地方性与实践性,在开放式的教学环节中努力发挥语文校本教材的实效性。中职学前教育的语文校本教材的教材体例不同于传统的统编教材体例,灵活多样的体例安排形成了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线、以专业拓展与知识积累为模块的教材框架。这样的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熔铸编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智慧结晶,切实为中职学前教育教学服务。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课程目标
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幼儿师范院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决定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幼儿教师的就职前期教育阶段的正规化、专业化学习,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专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科学性与创新性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综合能力包含语文学习的过程实施和方法运用,语文素养的培养包含文学感受力与个人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以上这些能力都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构建因素。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校本教材应该切实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以此为依据设定内容与数量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与配套训练。比如,低年级学生容易立足表面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和校内活动,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能够遵循观察顺序并结合自身感受摸索规律。与此同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依照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选取课外学习内容与形式,展现语文校本教材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二)实现实践性与地方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如果学生入学前后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反差过大而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教师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将互不适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在基本建构阶段,应充分、全面地挖掘有教育意义且兼具地方色彩的语文资源,比如讲民间曲艺、人文环境等引入语文课堂,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弘扬地方性文化,而且可以切实结合语文学习与地方环境,在统一规划和地区差异的相互融合中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此之外,在发挥语文地方性资源教学作用的同时,语文校本教材的构建还应坚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实践性原则。利用教育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以此活学活用地提高语文表达与书写能力。因此,现代化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类实践课的推进,这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实现开放性与实效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的认知与对待社会的态度是随之变化的,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应具备开放性,打破过于孤立和单调的传统教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职业教学与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统一。此处的开放性是指依照学生的年龄学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开放,比如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等进行专题学习与采访;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各类生活实践,挖掘社会因素,深层感受生活环境,在交流沟通与辨析明理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现场训练,使单独的信息体逐渐汇聚成为信息宽带网,全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水平。同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使用还应讲求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校本教材不能为追求某种多样化的形式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致力于校园语文、生活语文和社会语文的相互融合,营造富有实效的大Z文学习环境。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内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离校后服务的对象是天真懵懂的孩童,这些孩童处于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积累并掌握语言的快速发展时期,幼教教师的语文素养水平对儿童语言开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幼教语文教育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水平、口语表达水平、语言组织能力与实际交往技巧等,语文校本教材的内容从教材体例到教材框架的编排都应根据其具有较强的从业特殊性,教材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注重发挥实用性和针对,重视对此专业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教材体例
我国现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类型主要为合编教材,即阅读、写作、口语和基础知识相互融合的混编形式,这种语文教材类型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统筹安排、模块兼顾,但是这类教材的缺陷是不容易梳理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的序列,学生对于这类教材普遍缺乏兴趣和新鲜感。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分编类型的语文校本教材,这种语文教材依照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的体系分编的几种教学课本,以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配套使用。这种语文教材的优势是具有清晰、分别的教学序列,但其不足之处是综合性、整体性教学效应较差。
综合以上两种类型的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笔者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吸取二者优点,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职业性的学前教育语文教学在课时少且学期短的实际条件下,结合合编型和分编型语文教材的理想体例进行语文教学,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化特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校本教材编排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构成,每个教学单元的文本选择与辅助教学材料都进行详细归类,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与要求。
(二)教材框架
教材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教材主线的确立与教材模块的设置,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的发展。
1.教材主线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中职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职业需求和标准都有所不同,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此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主线应确立为基本语言交际与沟通方法的学习、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体和专业设置具有差异性要求,因此,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各具体专业语文教学应立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灵活变通,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教材模块
主题为主线服务,在各教学单元中起统领作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设置单元主题为:生活体验、爱国敬业、创新探索、自我认识、社会人生百态、道德品格的提升、情感的体验,等等。教材内容可以涵盖爱国主义、民族传承、革命教育、国际主义、自然生活、诚实守纪、宽容理解、乐观向上、民主法治、人本人权等。主题的设计直接统领单元的选文、练习、拓展的设置。按照主题贯穿的语文校本教材,可以让单元选文和练习设计、能力扩展等环节有章可循,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选文是根据所定主题进行选择和安排的教材文本。在每一单元中选取四至五篇文章,将前面一至两篇作为讲读文章,后面的文章作为阅读文章,由教师指导阅读或根据课时及专业需要安排。每单元的讲读文章以便于教师教学、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的名家名作为主,阅读文章可扩大选择范围,灵活安排文章题材。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选文方面应坚持学科与专业、地区、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性和区域性。教材编者为了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补充阅读活动,可以用点评的形式将教师的课堂教法再现,分别从阅读技巧和方法、主题思想和情感、基础字词和篇章等方面进行详细点评。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而不是阅读结论。通过编者的点评,带领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思考、发现、体会、领悟等,全面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由此学会自主阅读和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累积与语文能力训练,从而最终实现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的文化活动,建构崭新的语文学科认知结构。
习题训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预设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与迁移而设计的、让他们进行思考和练习的部分。习题训练的设计不仅要紧密贴合选文、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要体现单元目标、切合学会提升知识水平与层次。习题部分的基础字词方面的练习减少,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关注学生综合性积累和运用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夯实语文学科基础,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与创新想法,允许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而达到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效果。
拓展迁移是依据语文专业要求和信息、主题关联内容,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知识链接,是帮助学生形成新知识、新技能的语文教材单元板块。
在校本语文教材板块的设置方面,应安排公共学习板块和专业学习板块,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与语文学科的基础技能,在公共学习板块中合理安排文学与文化的欣赏品读、彰显地方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折射传统美学特点的文艺形式等;在专业学习板块中尽量结合职业学生的生活与今后从业的实际情况,安排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比如口语交际与人际交往、应用文体的实际运用技能、学龄前儿童的教学组织安排策略等。这些板块的设置与安排都是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未来的职业要求紧密相关的,学生τ谡庋的学习内容会充满好奇与兴趣,课堂教学应遵循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本专业本班级全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升华。
总而言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校本教学安排应具有丰富性、趣味性特点,各教学板块的组合应兼顾这一专业的职业特点,才能更全面而具体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专业化的学前语文校本教材的确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切实改善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对提高学前语文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05.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学目标不清晰,致使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较随意,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者教学观念的一种反应,对于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很显然在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识字教学外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盲目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教什么”生硬套用,致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与多彩性渐渐的丧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文章中的深层次意义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的鉴赏。
2 小学语文教什么,不教什么
2.1 不单纯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教课外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机械的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缺乏互动,同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扩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的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进行有效的延伸,将一些课外的知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而在融入课外知识的时候,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调查,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课外知识感兴趣,进而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全面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地把握课外知识的难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低,如果知识的难度过大,将会直接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将难度适中的课外知识有效地引入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完“桂林山水”相关的课内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将课外一些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文章融入到课堂中,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祖国的风景,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2.2 不教如何避免学习中的错误,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正确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避免学习上的错误。笔者认为,其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没有与小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影响到小学生的发展。很多小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常常有意无意地在回避学习上的错误,将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这里,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正确理解,待学生掌握正确理解知识的方法之后,学生就能够避免学习中错误,实现一举双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1-01
1.教材内容研究的意义
1.1 提高教材质量。教材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了教材学校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教材对于学校来说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对于学校来说,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研究教材内容,不仅能找出教材中的不足和缺陷,加以改进,更能顺应时展、满足学生需求,版式优美、内容丰富、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的教材总是特别受欢迎。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检测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否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进而制定更加合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
1.2 提升教学水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在茫茫大海中进行航行的方向舵,及时地对教材进行调研和反馈,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对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材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托,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都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也很重要。
2.教材内容的现状
通过对50名教师和20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数量和内容难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数量的评价
教师人数 (共50)
百分比 学生人数
(共200) 百分比
太多 12 24% 56 28%
合适 26 52% 99 49.5%
一般 10 20% 30 15%
太少 2 4% 15 7.5%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材的数量还算比较适中,但是仍有24%的教师和28%的学生认为教材数量太多,仅有4%的教师和7.5%的学生认为教材数量太少。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难易的评价
教师人数
(共50) 百分比 学生人数
(共200) 百分比
很难 7 14% 37 18.5%
比较难 13 26% 66 33%
一般 27 54% 87 43.5%
容易 3 6% 10 5%
上图显示54%的教师和43.5%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难易程度一般,有26%的教师和33%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难,仅有6%的教师和5%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容易。
3.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3.1 精选教材内容。语文是存在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对于世界的价值观等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合理安排教材的数量,挑选难易程度始终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注意生字量和长短句的平衡,同时不能忽视课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如果读不懂课文的内容或者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所挑选的文字也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3.2 注重教学内容。学校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课后也没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辅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经常会忽略学习策略的重要作用,一般也很少对学生的思维及阅读进行合理的引导,对策略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采用的大班教学,不能有效地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让他们主动去发现知识。例如在讲述四季的特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户外,实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景,感受大地上各种植物的变化,感受气温的变化,感受树叶的色彩变化,倾听风吹草动声音等等。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要开放,老师不应该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学生应该多加鼓励、宽容,允许学生大胆提问合理想象。课堂气氛也要进行优化,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欲望,阅读欲望。
3.3 二者的有机统一。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教材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并不是全部,不应该让教材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授课、学习,这样不仅起不到教材原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兴趣培养的一种参考资料,而不是学生要死记硬背全盘接受的事物。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死的,但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进行举一反三,把教材中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生活中能用到的技能和储备。
部分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导致在讲课时偏离了主体,本末倒置误导了学生,对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研讨会,使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授课的心得体会,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编写教材时不能模棱两可,要对教材进行注释和补充,合理引导教师和学生。学生自身也要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质疑,时刻怀抱一颗思考和创新之心,对知识不断探究、不断追求,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为学生所用,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总结:
通过对于教材内容的意义分析,可以知晓教材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意义重大,然而教材内容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于教学课程的发展很不利,要即刻改变这种现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策略,使二者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竟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南北朝的祖冲之经过不懈努力推出小数点后七位,比德国人早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二、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技能操作素质
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成专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后录取入学,首先,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其次,与其他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只有小部分在入学前接受过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相关音乐培训。众所周知,钢琴等乐器教学最理想的教学阶段是在幼儿到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指的灵活度、手脑的配合度,反而会不如小时候。所以从零开始,给学前钢琴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计划不合理,也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课堂任务也不能完成。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兴趣。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该专业并非出于兴趣,他们选择就读这个专业并出自热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钢琴这门课程很难,学不会,是压力,不是乐趣。除此之外,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定位与规划,许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没有强烈的选择倾向,钢琴这门课变得索然无味,有的学生甚至采用了逃避的方式。
3、现有教学模式落后
(1)“无差异”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一般是集体式教学,将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集体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包括学习中体现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差异等。诸如接触过音乐培训和没接触过任何音乐培训的两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采取无差别的集体教育,就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
(2)“无实践”教学模式
钢琴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音乐表现的工具,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职能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也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琴声来表达情感。钢琴不仅可以进行独奏表演,对于声乐、舞蹈、话剧等艺术表演来说,钢琴也是最好的伴奏乐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这些艺术表演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奏、弹唱技巧。在钢琴课程中,钢琴基础演奏与弹唱才是核心内容。想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巧,就需要有大量的实践。钢琴教学中,教师不是主体,学生才是。如何在主体积极参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气质,让学生学会用琴声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值得思考。
4、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以及教材、教学媒体等“物”的要素。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在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规划教学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给出评价,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正因如此,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对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教学成效有着显著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他们是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下,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材、教学媒体等“物”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辅助的作用。
二、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
1、基础课程
(1)乐理知识
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里,乐理是一门单独开设的专业课程,但由于成专学前教育就业后并没有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乐理知识水平,如果单独开设一门乐理课,乐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基础乐理知识的培训,那么对大多数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专业音乐技能学习的学生很难开展钢琴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钢琴演奏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入门的导学课,而导学课的内容就是基础乐理知识。乐理是音乐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音乐首先接触的一门课程,包括识谱、记谱、以及音阶、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学习乐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学会用音乐的思维理解和表达乐曲。所以,只有学生先学好乐理知识,打下牢固基础,以后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的音乐知识与技巧。教材可参照《基本乐理教程》(晏成、童忠良、钟峻程著)自1990年10月出版以来,现已重印多次。这本教材,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小调体系乐理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有关我国传统乐理和世界现代乐理的某些重要内容。
(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是音乐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成专学前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虽不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严格,但是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达到一定的水平,视唱练耳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弹自唱的水准,也是学生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课程的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培养的是学生潜在的音乐感知能力,它的修行好坏直接影响其他音乐课程的发展。不能独立识谱的学生唱不好歌,也弹不好琴,毫无节奏感的学生无法把舞跳得出色。由此可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十分重要。由于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较短,视唱练耳课程可以与钢琴(声乐)课相结合,交叉进行,将钢琴(声乐)课程的教材作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了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同时又熟悉了演奏或者演唱的曲目,达到教学成效最大化。
2、核心课程
(1)钢琴基础演奏技巧
钢琴基础演奏技巧在钢琴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识谱读谱能力,也对乐曲的节奏、调式、调性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学生们开始学习如何在钢琴上弹奏一首乐曲,学习如何用自己个人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感。中外音乐学院钢琴教学遵循着五条线的规则,即指法练习、练习曲、复调练习、奏鸣曲练习、乐曲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时,应注意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等一些早教培训机构的教师,并非专业演奏人员。因此在制定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应该适当的参考传统五条线教育模式,重视学生演奏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特点,决不可盲目效仿传统音乐学院教育模式,好高骛远。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参照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基础教材,包括《哈农指法练习曲》、《车尔尼系列练习曲》、《巴赫初级作品曲集》以及《钢琴基础教程系列丛书》等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曲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曲目,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技术难点的曲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曲目在精不在多,以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实用的基础技巧为目标。
(2)儿童歌曲弹唱
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谈论让学生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技能。从学前教育的就业特点来看,学生应具备熟练自弹自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演奏儿歌的同时,一边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儿歌,幼儿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表达。自弹自唱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技巧,举个例子,想要将一首儿童歌曲演奏出来,如果这首作品是五线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并且经过多次练习;如果这首作品是简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在此前提下,还需要幼儿教师掌握基本的和声知识,为其配上正确的伴奏。在演奏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准确演唱儿歌,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节奏、调式、调性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能力。所以说儿童歌曲的自弹自唱是演奏者综合艺术能力的体现。这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靠的是日积月累,反复练习。
三、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一共五个学期。为了保证钢琴演奏与儿歌弹唱课程的顺利进行,个人认为,第一个学期,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为主,其中可以将钢琴基础理论知识与其相结合。第二到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第四到第五个学期继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教授基本的和声知识,继而学会儿歌弹唱课程。本着实用性至上的原则,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乐理课程采用大课形式教学之外,视唱练耳课程、钢琴演奏课程、儿歌弹唱课程应以小组形式为主,切勿过于集体化,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1、乐理知识大课教学
一般情况下,乐理知识采用的是“上大课”的集体授课方式。可以采用钢琴导入与乐理知识两个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式的上课形式,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虽然乐理课是理论课,但是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运用,所以在乐理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总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念教材,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的重难点,及时巩固。
2、视唱练耳分组教学
视唱练耳课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识谱、唱谱能力,对学生的节奏感、音准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视唱练耳课应以学生实践为主。人数较多的班级可采取分组式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才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点评。
3、钢琴演奏技巧小课教学
钢琴演奏课分为大课与小课两种类型,大课就是许多音乐院校开设的电钢课,电钢课以学生现场实践练习为主,每人一架点钢琴,教师随时指点,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最为理想的授课形式。但是成专的院校一般不具备上大课的条件,只能采取小课分组指导的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授课形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层次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注重曲目的演奏数量,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儿童歌曲弹唱实践教学
儿童歌曲五线谱版本较少,多为简谱记谱,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在拿到简谱之后如何给歌曲配上准确又好听的伴奏。从学科分类上来看,钢琴与钢琴伴奏实际上是两个专业,只不过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将儿童歌曲弹唱的课程安排在最后的原因。而学习伴奏技巧首先接触的也是儿童歌曲,因为儿童歌曲通常篇幅较短,结构较简单,音域跨度也不大,伴奏织体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小三门(乐理、视唱、练耳)以及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练习之后学习儿童歌曲弹唱具有可行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儿童歌曲的伴奏规律,学会根据儿童歌曲风格、情绪等音乐特征独立编配伴奏。
四、结论
本文从实际出发,指出了成专学前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个人的观点,就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对学前钢琴教育目的的不明确。钢琴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钢琴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往往只看到它表面的作用,过于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难道这真的是钢琴教育的目的吗?而隐藏在钢琴教育更深层次的作用其实是它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钢琴教育,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五线谱上一个个蝌蚪状的音符来感受作曲家,抑或是听者内心的情感;学会了如何通过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来诉说。而当学生毕业之后,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们所掌握的这种内在的音乐能力,才是最宝贵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真正的教育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心灵的指引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或者技能的输送,任何教育,都应“以人为本”。
作者:徐佳艺 单位:温州城市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晨曦.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中国会议,2006,(9)
[2]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黎理.基本乐理内容的新扩展评音乐自学丛书的两本新编乐理教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4):71-74.
[4]田晓宝.歌唱的完美艺术表现———歌唱与钢琴伴奏之契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101-105
[5]高进.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89-92
[6]赵微.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之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141-143
[7]陈雅先.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2):118-124
近几年,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职教热迅速升温。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各项改革措施也正在探索、论证中。尤其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当前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观点。
1 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展示“数学美”与“趣味性”
数学家雷尼说:“数学还是有趣的和美丽的,是令人兴奋的,是一项美好的人类思想探险活动,我想数学的美不是一种辅助的,附带的事,它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真理永远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也是真的。那些对数学抱有未开化的见解的人不理解这一点,其原因或是他们看不到数学之美,或是虽看到它却又怀疑它”。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厌学数学,一种原因正如雷尼所说他们看不到数学之美与趣味性。因此他们都在痛苦的学习数学,如何让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夸美妞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快乐的学习数学,一个重要条件是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要有美感与趣味性。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程技术的先导、国民经济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许多美与趣味性,它们是形象生动而具体的。数学的简洁性、抽象性、和谐性、奇异性等诸方面均展现着数学自身的美与趣味性。这些一旦让学生觉知、认识、数学便有新的希望与未来,至少可以改变他们对数学固有的偏见:枯燥乏味。把数学中的美与趣味性的现象展示出来,再从美学角度重新认识这不仅是对学生观念的一种启迪,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去思维、去探索、去研究、去发掘、去创造。
2 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特点、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于是造成了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过分着重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现状。很少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误认为数学与专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其结果是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教得吃力。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必须与普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区分开;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一味追求知识间的系统性、完整性。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实际需求为主;遵循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并以课程模块的形式设置即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并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必须体现出“实用、够用、能用、现用”。
当然,也不能排斥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规律性。根据这些特点,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需加强与专业课的结合,精选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 职业教育的数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操作性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方针,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实用型初中级人才。从中可知,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教育下的学生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只靠专业课单一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可能的挖掘各基础文化课的实用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技能,更好服务于专业课,使其在新时期发挥余热。
因此,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可精选一些实验性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性强的材料,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与目标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逐步提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效率。
4 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呈现出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既有较强专业动手能力、又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1.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具有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2.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中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的特征。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英语教育课程均占很大比重,都非常重视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是职业英语教育中的高层次,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中等职业的英语教育高一层次。
(二)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强调了两个“并重”、一个“更要注重”和一个“原则”。两个“并重”是“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一个“更要注重”是“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一个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区别于普通院校,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按照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两大体系,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一意义讲就是指职业英语。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他们的阅读、听说能力差,兴趣与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生也有明显差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受性别、英语水平、年龄、职业要求、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个别因素,而是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据调查和统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定义,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许多教师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可见教学内容涵盖教材。此外,许多教师在教科研上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偏重于对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鉴于以上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同时激发他们的融合性动机,以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类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加大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加强“实用”性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三)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比如,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我们应侧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而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重视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持续进取和不断提高。
(五)教学内容必须承载文化教育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学好一门语言,不应仅局限于学习它的语音、句法等,还应该学习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语言运用错误,常常会使对方误会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同时通过语言的教学内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职业文化的差异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小学英语教学体制问题导致口语书面化
由于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考核的方式为书面考试,对于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进行判断。因而在课堂的教学上,教师更重视书本知识点的讲解,以保证英语考试的书面成绩,很少会让孩子去开口说英语。例如在当今的课堂上,教师多是要求小学生对书本上的句子进行朗读。而这恰恰是引发小学英语口语内容书面化教学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少
此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机会非常少。日常中小学生不具备口语练习的语言环境,课堂上老师也多是对英语知识点进行讲解,主要让小学生去背写单词,即便提问也是按照课本进行,很少有引申。而在回答上,同样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导致学生不感将自己的其他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说也不敢说了,英语口语无法得到有效的练习。
二、如何有效避免小学英语口语内容书面化教学
(一)于潜移默化间来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单词的教授
中国有句古话为“熟能生巧”,但是硬性的去要求小学上来对英语单词进行背诵,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且容易让孩子于心理产生排斥感。此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于日常的点滴间来对其进行单词的教授。例如,在小学班级中都会有光荣榜、也会定期的制作板报。同时会在教室中设有清洁器具的存放处,在黑板上标明值日表等内容。我们可对这些内容,以双语的形式标注出来。如将光荣版的英文Thehonorroll标于其后,在值日表的下方标明英文dutyroster,在板报处同时标出英语同意单词poster等等。并于一段时间内对不同的内容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标注,并不断的反复更换标注。可于潜移默化间便对孩子进行了单词的教授,同时这些单词又是围绕日常的学习所标注的。于一定程度上,有机的将英语单词学习与生活所衔接,摆脱了死背书本,达到了活学或用,为口语日常化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教师应提升自身英语水平
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英语启蒙教师,其英语发音的准确度对于孩子口语发音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第一发音若是错误,未来对孩子进行纠正则会非常的困难。因而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应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保证英语发音的准确度,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而为了保证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相关的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的来进修学习,以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自身口语的发音,保证发音的准确。这样才能将正确的英语发音、语调教授给小学生,以保证其英语发音的标准。
(三)为小学生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
小学生所掌握的单词、语句必定非常的有限,而外在的环境又不具备练习英语口语的条件,这于一定程度上将阻碍到小学生口语的练习情况。因而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的来进行安排,尽量为小学生营造英语交流的机会,让其经常的来将英语单词、语句说出来。利用在课上的练习时间,教师可结合生活,来帮助小学生进行英语单词、句子的学习与练习。例如教师可以启蒙的方式来先用英语问学生“你喜欢吃什么呢?”,此时小学生们会踊跃的将喜欢吃的食物说出来。而后您在以英语的形式来问学生“Whatdoyourlike?”,然后按照学生所说出的物品,用英语将其说出来,如Ilikebananas,Ilikeapple,Ilikeoranges,Iliketoeatpears。从中我们将不同水果的英语说法引出,并交给孩子两个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加强小学生英语的表述,让学生们都参与其中,为其营造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此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们去猜一猜,其喜欢什么水果,然后再示意一个学生来用英语问自己。然后将自己喜欢的水果、小声的告诉另一个孩子,在让其他的学生向他提问,然后让其跑向另一个孩子,告诉其老师喜欢的是什么水果,以此类推以游戏的方式来反复的让小学生对语句、单词进行口语练习。
众所周知,艺术是人类最高级的追求美的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想达到艺术的境界,就必须在期中融汇美的创造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称审美教育是现代数学艺术的核心一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我们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认识规律与美学规律的创造运用,来建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组织,把课堂的认知活动与视觉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学审美教育内容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数学之中,还渗透与其公式推导、运用与表达之中。因此,数学审美教育内容及数学美,至少包括对称美、黄金分割美和人格美。
(一)对称美
数学中的对称美:某一图形左右对折完全重合,或者围绕某一点旋转之后完全重合,这些都是数学中的对称美。如在一个长方形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长方形沿着这条线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对称图形,这条线叫做对称轴。再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如果绕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交点旋转180°,被分成的两部分的一部分就会与另一部分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在数学上被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点称中心。北京的整个城市布局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显示出数学中的雄伟壮观的对称美。
(二)黄金分割美
1.定义美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美: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0.618(取前三位小数的近似值),由于按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美。
2.理论美
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界的认识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是价值也越大。如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公元前408前~公元前355年)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将一条线段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是较长部分为原线段和较短部分的比例中项?
如图:|A |C |B
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且使AC是AB和BC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体现出其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的理论美。
3.享受美
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有很多应用。如五角星的各边是按黄金分割划分的。黄金分割也被广泛用在建筑设计、美术、音乐、艺术等方面。如在设计工艺品或日用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与长的比近似为0.618,这样易引起美感;在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会显得更加协调、悦目;舞台上报幕员报幕时,总是站在近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这样音响效果就比较好,而且显得自然大方,给人以非常大的享受――享受美!
(三)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方面的美。教材“数学万花筒”中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经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数学中的奥秘的动人事迹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利益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情操的重要内容。
二、数学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数学教育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的能力,对数学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数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数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步形成对数学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认识生数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和联想能力,以掌握数学知识的形象性。
(二)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数学美学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数学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数学学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数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数学的情感。
(三)高级目标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逐渐从掌握字词、语段向关注文本篇章结构以及内在的言语气韵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鞋匠的儿子》一文时,就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把握故事情节、体验人物形象的层面上。作为六年级的教学课文,这篇课文的故事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就读懂文本的内容。将这篇课文放置在六年级绝不是要让学生简单地从故事情节中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而是要让学生在感受林肯的三段演讲中感受人物语言背后的意蕴。因此在教学中,薛老师基于文本具体的特质以及在充分考量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板块的构建:①引领学生悉心潜入文本语言,深入感受文本的内涵,开掘抽象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光辉,提升学生的价值内涵;②采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摒弃了对文本语言的繁琐分析,让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表层的故事内容以及情节发展中脱离出来,在删繁就简中将学生逐渐向文本的深处引导,感受林肯演讲的艺术;③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以“我感谢你的忠告”为开头,学习应该如何应对他人的羞辱,整个教学体现出极强的学情意识。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正是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深刻洞察能力,因此,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更好地契合了学生的认知需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表演中浸润故事情节的深刻哲理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常常将深刻地道理蕴含在文本故事之中。鉴于此,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文本的力量,从而体悟文本的深刻哲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的三年级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内容考量:这篇寓言故事以浅显的故事讲述了深刻的道理,感知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在故事情节中提升学生感悟课文道理就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基于此,笔者就采用了对话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真正地走进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体悟文字、感受文字的能力,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呈现完整的故事,将学生的身心浸润于此,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概括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从中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把握,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内容,也让学生获取了有效的认知道理,既有故事的滋润,也有道理的熏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中联系类型文本的表达共性
在苏教版教材中,很多同一类型的文本,都会以两篇共存的方式放置在同一课中。例如“古诗两首”“寓言两则”“伊索寓言”连用了三篇故事,《生命的壮歌》一文中就选用了沈石溪的《蚁国英雄》《“生命桥”》两篇文本。这种一起选用相同类型文本的情况,为教师把握文体特点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通道。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在寻找其共性之处,更好地把握文本特点,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
例如《伊索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阐释出深刻的道理,在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包含了三个故事,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感受情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笔者正是基于对这一学情的深度把握,没有将教学定位于感受故事情节上,而是通过整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在三篇寓言故事中彼此联系、相互对比,从而深入感知寓言的体裁特点,感受寓言的表达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从现实生活中选了一个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模仿《伊索寓言》对现象进行简洁描写的写法,并学会从司空见惯中提炼出可能蕴含的道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完全被寓言的内容所纠缠,而是在感悟其道理的基础上,对《伊索寓言》的文本形式特点进行了有效思考,实现了既得其意又得其形的目标。
前言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重要性,借此初步探索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与途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多承载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内容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对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汉文化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一个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一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双语政策的实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对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更较深入,汉语教学中韩文化的教学便突出出来,本文为了研究汉文化的教学,首先看一下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1、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说法,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内容和结构总是在日益丰富,其地位和作用总是在不断调整。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作为一个整合词的形式出现是在西汉以后。目前中国学术界多数人的意见,文化游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官文化的反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状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是过去和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源上讲不是一源分流,而是殊途同归,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由于汉民族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使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
2、汉语言教学的任务
对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正确认识汉语教学的任务是教好汉语课的前提。
汉语教学的任务:向学生讲授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3、汉文化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汉语教学及时语言教学,同时用时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教学方式的统一性,是汉语教学最根本的特性。
汉文化教学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教学作为教学的宏观方面来把握,那汉文化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则以一个微观的侧面进行把握。汉语教学面广,内容丰富,与之相对汉文化教学则面窄,内容偏居一面;汉文化的教学将促进对汉语言本身的理解,从而推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势必会促进汉文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汉文化的传播。
二汉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加之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中如若进行“穷尽式”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本论文中阐述的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文化教学的内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其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障碍,汉语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属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种”。
1、交际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
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社会礼俗属于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教学内容之一,①其中表示问候的:汉民族见面问候时常说:“你好,您好!”,对年龄相仿和自己同等社会地位的人说:“你好”,对自己年长和社会地位高的、自己特别尊重的的人说:“您好”。因为汉族人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②又如汉族人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如果不了解汉文化的人肯定会想:“难道他想请我吃饭?”。③询问年龄,年轻者向年长者询问一般说:“您高寿啊?”“你多大年纪啊?”向同龄人问可说:“你多大啊?”“你多少岁啊?”向年幼者可问:“你几岁了?”“你多大了?”等等。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会和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产生交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①例如在文化心理和宗教习俗的不同,汉语中诸如“上西天”、“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悟性”、“芸芸众生”、“阐”、“功德圆满”等词语都浸透着佛教或道教文化的痕迹。对这些词语讲授时应多讲文化背景。②与汉族心理有关的教学方面,如“天”“真命天子”“天命”“天意”“苍天有眼”“老天爷保佑”,汉民族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命运好转、遭难寻求解脱时,都会用到上述词语来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解释汉民族的宗教情节和独特的心理感受,这样就便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了。
汉民族习俗和其他民族不同。习俗是习惯和风俗的简称。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不同。包括打招呼、问候、告别等用语的规范使用,比如送生日礼物,不可“送钟”,因其谐音“送终”。又如过年时“拜年”,有极少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对老师说“老师,您怎么不给我拜年去”,这样有时会让你哭笑不得。因此要加强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2、知识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知识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词语的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的双方或其中一方不会因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
词汇属于汉语教学中知识文化教学的内容之一。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两种语言中必定有不可互译的词语,如对该民族文化理解不深或不理解,就难理解这些词语了,譬如:大多数的汉族菜肴、部分成语、俗语等在维吾尔语言、柯尔克孜语言中就没有现成的词语。“月老”一词源于汉民族民间传说,全称“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婚姻的神,职责是将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赤绳”暗中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之结为夫妻。这样理解就可避免学生单纯从字面把该词理解为“月亮下的老人”或“月亮老了”。常常作为“媒人、介绍人”的代称。“河东狮吼”,维吾尔语可译为“hotun yaman”。宋代陈季常(自称龙邱先生)之妻柳氏异常嫉妒且凶悍,管束丈夫极严,每逢她大声呵斥时,陈季常就不由得心惊胆战,因柳氏系河东人,后来坡就以“河东”一词指代柳氏,将此事写成一首打油诗:“龙丘居士亦堪怜,谈空说有夜不眠;一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此,后人用“河东狮吼”比喻具有嫉妒心理而又性格厉害的妇人。“精卫填海”中“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等就要通过表达解释文化背景来解释这些词语。汉族和维吾尔族对亲属称谓的表述有所不同,汉族人的亲属称谓词分的很细,父亲的亲属,母亲的亲属,妻子的亲属各有严密的称谓法。而维吾尔族人则不然,对男性亲属长辈称aka taha,对女性亲属长辈称aqa hede等。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3、对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要进行批判的 “教”与“ 学”。
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它也存在着瑕疵之处。像“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这样的封建文化,我们就要坚决抵制。
对文化的讲授时,作为教师自己应注意到要把优秀的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讲授。塞选知识点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培养起来的文化修养,也应对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批判的学习,并加以继承。逐步培养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三汉文化教学的途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简单的说,就是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汉文化。汉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认为要通过如下相应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1、进行汉文化的教学要对汉语文化进行相应的补充。
汉语教学中尤其是课文教学中,很容易遇到文化的内容,这时如何来给学生讲呢?譬如在古汉语作品中(文言文中),出现“虚左以让”。在教学中就要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虚左位以让呢?”这在中国古时,以“左”为上位,表示尊敬,所以是“虚左以让”。这样解释清楚“虚左”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能更好地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汉语知识,学习汉语。
2、创造汉文化环境。
第二语言教学中主要是交际文化的影响最大。我们就可在课余对话中或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在公交车上各民族同胞之间对老幼、孕妇互让座位不仅体现互相的尊重,传扬了美德,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高校民汉学生合住宿舍,是民族学生置身于汉文化环境的一种好办法,这样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汉文化。民族学生到汉族家庭做客、居住、生活,也可使他们获得汉民族日常的文化习俗。这样得来,会使他们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3、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加强汉语教学。
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要如何给学生提供汉文化知识呢?我认为要做到汉语言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来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且开设专门课程以传授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从理论上讲,从多快好省的角度看问题,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并行更合理。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只教语言,不谈文化,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知识与语用技能的传授和习得;二是文化教学应是汉语教学必须贯彻始终的任务。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齐头并进应是汉语教学的奋斗目标。当然,传授文化知识的各种专门课程,就理论归纳和总结而言,仍有其存在的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学习汉文化,开设汉文化课程,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不是为了复兴儒学,而是想通过对汉文化的系统阐述来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让少数民族同学更好地认识汉文化,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从而重新来认识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可加深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
4、通过生活习得汉文化常识,深入理解汉文化。
对汉文化的学习中有很多常识是可以通过生活习得的。譬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便可以通过生活习得实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次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燃灯、猜灯谜、吃“元宵”这些都是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吧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汉文化知识都是可以习得的。
5、汉文化的教学途径中,也要注意到汉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汉语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授关系密切。在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注意汉文化有机渗透,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始终。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在教授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知识的同时,作为汉语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汉文化修养。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一知半解,敷衍学生或回避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汉文化问题,要又进取学习的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身边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加强汉文化教学。
结语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中汉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汉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逐步推进,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认识。对汉语教学整体而言那就一个全面的教学,其内容也必然包括汉文化教学,它们之间将形成互补关系,互相影响并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上述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途径,来更好的完成汉语教学任务,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通过汉文化教学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时代的了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文杰. 文化社会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介民.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转贴于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