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5 14:50: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篇1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公路养护管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价值观,以及“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提升公路服务水平,部决定,从2013年开始在普通国道上组织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活动。

本论文研究的“畅安舒美”工程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境内,是重庆市省道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及沿线各镇向外延伸的经济和交通连接纽带,工程起于桃子立交桥桥头,经、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止于双坝村万盛綦江交界处,是连接綦江、万盛能源基地的快速通道,建设里程23.851公里。

1 “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及建设要求研究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总体要求是“一个中心,三个推进、五个提高”。即以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为中心,推进决策科学化、技术进步和管理规范化,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出行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综合水平。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线路,应科学确定升级改造和大中修方案。升级改造应充分利用老路,严格执行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大填大挖。鼓励通过局部加宽、修建爬坡车道、改造平交道口、桥隧替代原线路等方式,对交通瓶颈、安全隐患和抗灾能力不足等路段进行改造。

路面大中修(含预防性养护)设计应综合考虑路面损坏、平整度、抗滑和结构强度等多项指标,以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省为目标,科学比选路面改造设计方案,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大修后10年不大修。

以畅安舒美路创建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经济、环保、实用的公路养护成套技术,加强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绿色养护技术的应用,以此带动和引领公路养护技术进步。

以精、准、细、严为管理目标,强调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各类养护工程的管理办法,提高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水平。

2 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现状概况

由于本工程段于2012年年底刚完成升级改造,故本次设计研究不包括原道路的平纵、路基路面、构造物等,仅对道路全线护栏、标牌、边沟等进行完善,增加轮廓标、振动标线、避险车道等,对相交道路增设安全设施,对全线绿化进行完善,对典型路段边坡增设防护措施。本次实际改造路段全长为23.851公里。

2.1 现状优势

(1)沿途植被茂盛,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局部路段分布有峰林地貌、高山芦苇、桉树林和田园风光;沿线文化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以上条件有利于沿途景观的美化。

(2)万盛经开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色怡人。有峡谷型流水景观,有独具特色的山岳型、溶洞型、石林型、泉水型自然景观,有一批宝贵历史人文景观,如距今300年历史的踩山坪活动等。以稀、奇、古、怪为特征的万盛石林、黑山风光、原始森林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3)目前道路已基本建成,且为山区公路,打造完成后,更能体现重庆山区公路的特色。道路两侧绿化还未进行打造,故在绿化上可塑性较强。

(4)道路沿线标志及护栏已基本安装完毕,只需对个别标志及个别路段护栏进行完善和补充。

2.2 现状劣势

(1)沿线标志及护栏设置不规范、尺寸与道路宽度匹配不够美观,或提示信息不准确。

(2)道路重载车辆多,且均为运煤等粉尘粒料货物,造成路域范围内粉尘污染较为严重。

(3)全线标线受粉尘污染,无法看清;路基边缘无明显标记;导致道路边界不明显。

(4)沿途民房及电杆较多,沿线居民物品乱堆放,影响交通安全和路容路貌,且对于景观的美化有很大影响。

(5)沿线交叉道路安全设置不规范。

(6)道路沿线及典型路段无绿化,景观效果差。

3 “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

3.1安全设施及道路附属工程

本次设计在该路段原有标志牌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设计,对全线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标志进行整合精简,并重新设计。

(2)标线

刨除原有热熔标线,重新铺设标线。

(3)护栏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护栏进行调整,需增设护栏路段进行补充设置。

(4)轮廓标

①对道路全线除场镇路段和护栏路段设置柱式轮廓标;

②对未设置反光轮廓标的护栏增设附着式反光轮廓标。

(5)线性诱导标

①对道路急弯无护栏路段,设置柱式线形诱导标志;

②对道路急弯有护栏路段,设置护栏附着式线形诱导标志。

(6)道口桩

在主路与沿线较小平面交叉(如机耕道)处均增加设施道口桩,共增加108根。

(7)可倒伏立柱

在所有桥梁两端设置可倒伏立柱,两端中线各30米范围内每间隔5米设置一根,两端总计2处共14根立柱。共设置70根可倒伏立柱。

(8)平面交叉

完善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标志,并进行渠化设计。

(9)招呼站、观景台

结合道路线形及沿线地形地貌,在人群较集中路段设置公交招呼站,方便附近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在风景较好路段设置观景台,为驾乘人员提供停车休息地方,兼有观景平台功能。在招呼站、观景台两端适当位置设置标志牌,给驾驶员以提示。

(10)避险车道

对于道路连续下坡长度≥3公里,且平均坡度≥4%的事故易发路段,在道路右侧设置50米长避险车道,并在避险车道入口前500米和50米处设置预告标志和警告标志,给驾驶员以提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共设置避险车道2处。

(11)边坡防护

本次设计采用柔性防护GPS2型SNS系统对边坡进行防护。本工程使用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合计3145 m2。

3.2道路绿化景观工程

结合路域条件,按照城镇门户段、乡野风情段、田园风光段美化布景。本次设计除对道路全线进行补种行道树以外,对典型路段(回头曲线、废弃公路、弃土场、高路堑墙及终点位置)进行景观绿化设计,着力打造几处景点。

①城镇门户段(K0+380-K3+500):对有条件绿化的了侧补充栽植行道树;对典型路段挡墙进行景观处理。

②乡野风情段(K3+500-K10+000):保留原有野生植被,打造具有乡野风情的景观路段;对回头曲线、废旧公路、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③田园风光段(K10+000-K24+225.431):采用“借景”的园林手法,尽可能地使环境景观与道路景观融合在一起;对典型路段上挡墙、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4 结语

本文针对“畅安舒美”路创建工程研究,解读了“畅安舒美”路创建政策,把握“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和建设要求。首先了解“畅安舒美”路的建设要求。以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创建“畅安舒美”路为例,进行道路现状分析,得出现状分析结论。明确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从安全设施、道路附属工程、道路绿化景观工程等方面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国道“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创建实施标准(试行)》

[2]《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实施方案》

[3]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篇2

1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设施,除了其最基本的功能外,它在城市景观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把它放到体现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地位。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赋予城市道路多么重要的作用都不为过。而道路景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道路网络恰如流畅而富有韵律的五线谱,由于流淌而产生动感,形成了美妙的旋律。以下,我们将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构成要素、现状分析、研究内容、研究要点、原则思路等6个方面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综述。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十九世纪末,各国学者就相继对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大量研究,称其研究为古典理论。古典理论对车桥模型进行了大幅简化,桥梁模型均是连续的,主要是对车辆荷载的模拟有了一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周艳薇 从三方面进行了考虑,1、城市道路的不易变更性, 2、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 3、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并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构成要素。

郭志刚 指出:城市道路景观大致可以分为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等几类。

道路本体景观是指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形成的景观。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包括道路线形走向、道路竖向以及道路横断面布置、路面铺砌、隔离池、栏杆、道路绿化、挡墙、护坡、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道路附属设施包括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线)、公共设施和小品(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卫生设施、通信设施、雕塑、喷泉)等。道路的景观则包括沿街景观和远景景观。道路景观是由沿街建筑物、构筑物、设置于道路和附着于建筑物上的广告设施、围墙、栏杆、绿化带以及街边广场、公园等形成。远景景观由山川、湖海、森林等自然要素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塔台、城墙等人工要素组成。

同时,周艳薇也认为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要从道路、道路的边界、道路的区域、道路的结点等四方面考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的景观, 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环境, 而且还关系到投资环境建设等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 国内的城市道路景观, 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但总体来说, 不论是使用者还是管理者, 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考虑不周、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问题。

姚阳、董莉莉 发现了一些问题:1、道路景观设计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特色、创新与活力。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单纯注重交通功能的实现。3、 道路附属设施不够健全, 缺乏例如交通标志、人行天桥、道路地下通道、行人公厕、道路路名及路向标牌、城市交通地图展示牌、果壳箱、公话亭、特殊人群无障碍通道等能使道路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城市道路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4、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5、在树种及草地花卉的配置上,只考虑一时的景观作用,而对季节性的景观变化和昼夜变化因素考虑甚少。

熊秋文 则从宏观角度对现状给出评价:1、不能很好地传承文脉,2、不能很好地以人为本,3、不能很好地整体连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景观设计在设计上有诸多要考虑之处,但所遵循的原则大同小异。

熊秋文认为要能够体现以下7点:1、安全性,2、功能与景观的高度统一,3、传承文脉,4、以人为本,5、连续性,6、生态性,7、可观赏性。江棋踢 则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释:1、以人为本与安全性相结合,2、坚持景观设计多样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3、坚持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郭志刚认为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既要实现道路本身的功能, 又要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文脉以及适合城市形象和发展、充分利用以自然资源为设计原则, 将人、车、路、景高度地统一起来, 设计出符合人们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

熊秋文的思路是:1、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张彦军、朱丽红也认为:1、确定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道路景观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

3结语

笔者的研究方向是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我国北方城市道路景观的起步要晚于南方诸多城市,这就要求我们把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道路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协调,以解决城市交通污染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和艰苦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周艳薇.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174-175.

[4]郭志刚.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173-175.

[5]姚阳,董莉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4). 35-38.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76-03

当今城市快速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承载着快乐和憧憬记忆的城市片段面临改造和更新。

1 分析:“无为”

1.1 城市背景分析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由沿湘江东西分布的两条景观廊带组成,目前已经完工的部分有西岸的南段和东岸的北段,西岸的北段正在建设之中,东岸北段和西岸北段风光带的特点是城市道路与湘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背景均为高大而丰富的城市建筑景观,风光带景观设计的尺度较大和较为人工化和大型化。西岸南段则以堤岸植物绿化为主。

本段设计区域的景观特点是背景为植被保护较好、绝对高度从15m到2Sm不等的山体,中间是城市主干道道路,西面是湘江,三者之间基本没有可供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沿江遗迹景观分布较广且延伸至江中。

1.2 基地现状分析

橘子洲是长沙“山、水、洲、城”城市形态和湘江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橘子洲头将建成一处头像雕塑,原长沙火车南站沿江是观赏伟人雕塑的最佳部位。

基地现状中包含四处与铁路有关的城市遗迹,他们分别是:原长沙火车南站、八道煤码头、长沙物资储运工贸有限公司专用线和液化气运输码头。基地的北端是已建成的湘江风光带和一水厂,南端是猴子石大桥。

湘江的常年平均水位为27.50m,枯水期平均水位为23.30m,2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38.41m。

长沙物资储运工贸有限公司专用线部位被规划成一处以火车为主题的城市休闲公园,一个蒸汽机头和三节车厢已安放其中。货运八道煤码头等城市遗迹的结构经过多年的风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道路现状分析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基地中的湘江大道道路设计在景观设计没有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施工图阶段,因此,难免产生一些空间形态的美感、不同形式之间的过渡与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2 思考:无为”、“有为”结合

2.1 城市背景思考 基地的区位、空间形态与规模、现状文化内涵的不同决定了本次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应该以体现基地自然人文景观为主,新的设计要素应与其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2.2 基地现状思考

以铁路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内涵以及决定了设计应以四处与铁路有关的城市遗迹为主要设计内容。同时,与铁路文化有关的工字钢、黑色枕木、路基石和透明玻璃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

2.3 道路现状思考

以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形成过渡空间来弥补道路设计产生的缺陷。

3 对策:“有为”

3.1 以尊重和恢复消失的城市记忆为主要构思原则,弱化新设计元素的形态和质感,更新城市遗迹的内涵,让遗迹焕发生机。

3.1.1景观结构:“四点、一线、多层,重点处理、线性连接、空间层次”。

再生火车南站旧址的框架场景,重现车轨与船运码头;

尊重八道码头现状,架空栈道,玻璃的应用,低调处理场地;

重构火车广场与液化气码头,植入时尚活动与极限运动,拓宽地下通道将广场、河滩、码头连为一体,打造区域内的时尚根据地。

回归自然绿化为主的桥头绿地与南郊公园融成一体。

自由线性的亲水平台与滨江背景林带连接了被新建干道割裂的山与水。

多层的空间景观效果来源于丰富、多样和立体的景观结构。

3.1.2交通结构

以游人流线为主、适当考虑停车”。无障碍的坡道,地下通道,人行道构成自有的人行系统,使市民自由往来于城市、广场与河岸之间。

3.1.3设施分布

“节点景观密集分布、线状景观适当考虑”。景观设施包含户外座椅、垃圾箱、饮水机、音响。着重考虑功能性耐用为主,造型风格简约现代,力求环保自然、低能耗、低污染。

3.1.4植物配置:“疏密有致、多层搭配、丰富多彩、软化界面、融入自然”。

以本地植物为主,背景林带、滨江绿化走廊以密植、多层次、四季分明为主要特色,亲水平台以耐淹野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广场与行道路树以姿态挺拔。夏日成荫,冬日见光的乔木形成骨架,其中变化搭配开花色叶,闻香等名贵乔木。   3.1.5夜景设计

“满足城市功能,丰富湘江夜景”。线性与点状相结合、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布置夜景灯光,渲染环境、烘托氛围、突出质感。

3.2 以铁路为主题贯穿四个节点和一个线性亲水平台的平面和空间设计

3.2.1观景平台

以红色与黑色工字钢构架与局部玻璃顶的形式恢复火车南站的原有空间形态肌理、以钢架与刻有火车南站历史内容的黑色枕木形成观景广场中的景观雕塑群、以多股铁路交叉的形式构成多个线型的悬挑观景平台、以路基石为主要填充材料的铺地、以亲水木制平台与悬挑观景平台一起构成具有动感的四维观景空间。

3.2.2八道码头

利用现有的台阶和遗迹中部遗留建筑的结构部分,以黑色工字钢构架、黑色枕木与透明玻璃构成观景平台和立体空间,兼顾保护、安全、观景与沿江景观的多方面需要,尽可能保留遗迹、弱化新设计要素。

3.2.3火车主题广场和液化气码头

以“时尚根据地”的形式、与临近的液化气码头一起延续火车主题广场的铁路遗迹文化、更新广场的商业内涵,共同构成这个节点的景观系统。广场上的运动设施、火车茶座、工厂酒吧、水中表演舞台和路基石地面铺装等景观元素都使遗迹景观在唤起都市人文化记忆的同时焕发出火一般的青春活力。修整置换后的人造沙滩加强了人与水的关系,沙滩运动的加入更是增加了景观的参与性。

3.2.4桥头广场

树阵、草地和块石铺装一起构成了桥头广场休闲、活动和观景为主要功能的景观特点。

3.2.5亲水平台

木制平台、铁轨形态的线性游路、路基石为主要材料的地面铺装、格宾挡墙与草地灌木植物一起构成了自然、野趣、现代、独特的景观风格。

3.3 以模糊边界、肌理构成和多层次过渡的手法弥补道路设计中遗留的设计缺陷,使自然、道路和景观构成一个和谐的系统。

3.3.1道路挡墙部分的处理方法为:

自然堤岸与麻石挡墙之间交接处:多级退台、绿化过渡。

麻石挡墙与钢筋混凝土挡墙之间交接处:壁挂式垂直绿化种植笼。

钢筋混凝土挡墙的美化处理方法为:壁挂式种植与墙面肌理构成。

3.3.2亲水平台部分的处理方法为:

自然沙石斜坡与格宾驳岸挡墙之间的过渡:磊石与梯级缓冲。

格宾驳岸挡墙过于单调:增加分级断面、退合植草绿化。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7902

1 项目概况

荆门南片区公园位于五期用地的核心位置,距高新区管委会在2 km以内,地块北临规划道路华科大道,南依规划道路天乐路,西临交通大道,3面环路,交通便利。

依据《荆门城市绿地规划》市民公园定位为区级公园绿地。

市民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60357 hm2。其中铺装面积24783 m2,绿地面积117054 m2,水体面积18221 m2,绿地率75%.

2 现状分析

设计主入口,土质良好地势平坦,适宜园路的铺设和地形的营造。场地视野开阔,大面积为耕地,土壤湿润,适合湖心岛景观的营造和水生植物生长。

2.1 现状道路

场地内现有道路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现状道路多为菜地园路,路况差,雨天湿滑;局部地形坡度较大,不宜行车。且地势稍有起伏,易造成安全隐患;杂草丛生,暂无处理;道路及铺装设置时需考虑高差及台阶的布置。

2.2 现状植被

根据市民公园现状植被分布,将场地植被划分为2个区域:现状苗木区、菜地及杂草区。

2.2.1 现状苗木被区

分布于房屋周围,以荆门原生植被为基础,主要植物品种有香樟、紫薇等,在工程施工中予以保留,为林路植物设计奠定基础。

2.2.2 菜地及杂草区

分布于山体东、西、南侧,主要为大片菜园及野草荒地。场地平坦且植被稀疏,为设计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作空间。

3 项目存在的问题

3.1 场地内原生植被薄弱,现状植被可塑性差

市民公园占地广阔,在城市中难能可贵,场地及周边现状环境一般,不适宜人的参观游赏,可达性较差,急需改造提升。

3.2 服务设施不完善,吸引力小

目前政务新区不具备景观游赏功能,无相关服务配套的设施,对周边居民及游人的吸引力小,利用率不高。

3.3 作为门户景观,重点不突出

市民公园作为荆门政府新区门户景观,仅在新区外侧有植被覆盖,在临过境双喜大道、漳河大道,绿化覆盖率不高,缺乏特色,难以吸引人的眼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荆门政务新区的主要通道所在,作为承担城市主要生态功能的绿肺,对市民公园的建设迫在眉睫。

4 项目建设意义

4.1 提升区域景观品质

区位优势使市民公园承担多重战略角色,既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又是进出政务新区的重要节点区域,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展示区域。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完善市民公园的景观功能,提升其景观品质。

4.2 公园林路系统,增强其参与游憩功能

建成后的市民公园植被丰富,是城市中难能可贵的绿肺,对内部林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分级设置,增设绿道及游憩小径,既保证消防安全的功能要求,又能强化其休闲游憩功能,增强人的参与性,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4.3 丰富林路植被,完善生态植物群落构建

目前,现状场地内原生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在该项目中,以原生植被为基础,丰富林路植被,增添各区域特色。

5 设计主题

“山水筑新城,借史绘丹青”景观总体构思时,结合周边环境及项目区域特点,引用了“从森林走向城市”的思路作为整体框架,采取公园与广场相结合的造景形式,合理规划布局景观水系及广场景观,取文化之精髓,借自然之独特,悟“人文・生态・历史”之主旨。

6 平面布局

完善场地内的现状苗木、水体及林地,完善内场地设计及林路设计系统。

园内交通骨架依据设计形成,并增设绿道及游憩步道,丰富游赏体验,在人流交汇处设置小型活动广场,为游人提供停留、游憩的场所。

用地规划面积约185609.80 m2,净用地面积153260.33 m2其中铺装面积约51266 m2,水体面积约33448.37 m2(图1)。

7 景观结构及节点分析

景观结构为 “一湖、二轴、十点”:一湖:长林湖,两轴:文化虚轴在南北轴线上,通过设计头角景石、竹简书风雕塑、荆史演绎地调,竹简文化柱,文化地调等小品,反映荆门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实轴在东西轴线上,通过不同景观节点的串联,形成景观休闲轴线。给市民提供交通、休闲娱乐多功能的景观轴线;十点:首权广场、长林碧波、碧湖帆影、明月拱桥、竹简书风、乡贤遗风、百花曲溪、疏林草地、生态戏水、楚地广场。

8 交通系统分析

游路为3 m宽车行道。承担行人、消防的功能,同时,在公园中增设隐形消防通道,形成完整的环路,交通便捷。消防道路是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形成横贯东西6 m宽主要车行通道,采用沥青铺面,满足消防行车需求,车行入口共一处,位于双喜大道及漳河大道处,入口处设置植草砖停车位。在主要车行通道北侧增设6 m宽隐形消防通道,隐形消防通道道路的面层栽植草坪或低矮灌木或铺卵石,道路的基层宽度和承受荷载能力应该满足消防要求。

9 植被设计

根据公园系统布局,对道路(主要车行道、绿道、游憩路),园区及节点广场进行绿化配置设计(图2)。

9.1 道路

以车行为主,满足园区消防要求。道路两侧上层为行道树,营造规整的氛围,引导交通。下层为花灌木及宿根花卉,丰富园内色彩。

行道树品种选择:栾树、樟树、乌桕、枫香、朴树等。

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品种选择:锦带花、喷雪花、杜鹃、小叶栀子、金丝桃、大花金鸡菊、美丽月见草、蝴蝶花、虞美人等。

9.2 园区

植物景观采用丰富的群落式种植。主要以团块交错、草坪花边共镶路边,营造纯林穿行的情趣。配合远景林冠线、场地起伏变化种植形式,充分展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变性,使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品种选择:乌柏、枫香、银杏、栾树、桂花、石楠、黄花槐、红枫、紫薇、海棠、樱花、梅花、杜鹃、红继木、石蒜、美女樱、葱兰、沿阶草等。

10 结语

对市民公园设计研究,为荆门市山水园林城增添美景。同时,提升城市功能,张扬城市个性,使荆门市更具亲和力和魅力。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大型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往往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加快城区的经济发展。

篇5

    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外围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入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