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50: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公路养护管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价值观,以及“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提升公路服务水平,部决定,从2013年开始在普通国道上组织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活动。
本论文研究的“畅安舒美”工程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境内,是重庆市省道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及沿线各镇向外延伸的经济和交通连接纽带,工程起于桃子立交桥桥头,经、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止于双坝村万盛綦江交界处,是连接綦江、万盛能源基地的快速通道,建设里程23.851公里。
1 “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及建设要求研究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总体要求是“一个中心,三个推进、五个提高”。即以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为中心,推进决策科学化、技术进步和管理规范化,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出行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综合水平。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线路,应科学确定升级改造和大中修方案。升级改造应充分利用老路,严格执行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大填大挖。鼓励通过局部加宽、修建爬坡车道、改造平交道口、桥隧替代原线路等方式,对交通瓶颈、安全隐患和抗灾能力不足等路段进行改造。
路面大中修(含预防性养护)设计应综合考虑路面损坏、平整度、抗滑和结构强度等多项指标,以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省为目标,科学比选路面改造设计方案,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大修后10年不大修。
以畅安舒美路创建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经济、环保、实用的公路养护成套技术,加强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绿色养护技术的应用,以此带动和引领公路养护技术进步。
以精、准、细、严为管理目标,强调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各类养护工程的管理办法,提高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水平。
2 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现状概况
由于本工程段于2012年年底刚完成升级改造,故本次设计研究不包括原道路的平纵、路基路面、构造物等,仅对道路全线护栏、标牌、边沟等进行完善,增加轮廓标、振动标线、避险车道等,对相交道路增设安全设施,对全线绿化进行完善,对典型路段边坡增设防护措施。本次实际改造路段全长为23.851公里。
2.1 现状优势
(1)沿途植被茂盛,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局部路段分布有峰林地貌、高山芦苇、桉树林和田园风光;沿线文化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以上条件有利于沿途景观的美化。
(2)万盛经开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色怡人。有峡谷型流水景观,有独具特色的山岳型、溶洞型、石林型、泉水型自然景观,有一批宝贵历史人文景观,如距今300年历史的踩山坪活动等。以稀、奇、古、怪为特征的万盛石林、黑山风光、原始森林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3)目前道路已基本建成,且为山区公路,打造完成后,更能体现重庆山区公路的特色。道路两侧绿化还未进行打造,故在绿化上可塑性较强。
(4)道路沿线标志及护栏已基本安装完毕,只需对个别标志及个别路段护栏进行完善和补充。
2.2 现状劣势
(1)沿线标志及护栏设置不规范、尺寸与道路宽度匹配不够美观,或提示信息不准确。
(2)道路重载车辆多,且均为运煤等粉尘粒料货物,造成路域范围内粉尘污染较为严重。
(3)全线标线受粉尘污染,无法看清;路基边缘无明显标记;导致道路边界不明显。
(4)沿途民房及电杆较多,沿线居民物品乱堆放,影响交通安全和路容路貌,且对于景观的美化有很大影响。
(5)沿线交叉道路安全设置不规范。
(6)道路沿线及典型路段无绿化,景观效果差。
3 “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
3.1安全设施及道路附属工程
本次设计在该路段原有标志牌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设计,对全线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标志进行整合精简,并重新设计。
(2)标线
刨除原有热熔标线,重新铺设标线。
(3)护栏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护栏进行调整,需增设护栏路段进行补充设置。
(4)轮廓标
①对道路全线除场镇路段和护栏路段设置柱式轮廓标;
②对未设置反光轮廓标的护栏增设附着式反光轮廓标。
(5)线性诱导标
①对道路急弯无护栏路段,设置柱式线形诱导标志;
②对道路急弯有护栏路段,设置护栏附着式线形诱导标志。
(6)道口桩
在主路与沿线较小平面交叉(如机耕道)处均增加设施道口桩,共增加108根。
(7)可倒伏立柱
在所有桥梁两端设置可倒伏立柱,两端中线各30米范围内每间隔5米设置一根,两端总计2处共14根立柱。共设置70根可倒伏立柱。
(8)平面交叉
完善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标志,并进行渠化设计。
(9)招呼站、观景台
结合道路线形及沿线地形地貌,在人群较集中路段设置公交招呼站,方便附近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在风景较好路段设置观景台,为驾乘人员提供停车休息地方,兼有观景平台功能。在招呼站、观景台两端适当位置设置标志牌,给驾驶员以提示。
(10)避险车道
对于道路连续下坡长度≥3公里,且平均坡度≥4%的事故易发路段,在道路右侧设置50米长避险车道,并在避险车道入口前500米和50米处设置预告标志和警告标志,给驾驶员以提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共设置避险车道2处。
(11)边坡防护
本次设计采用柔性防护GPS2型SNS系统对边坡进行防护。本工程使用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合计3145 m2。
3.2道路绿化景观工程
结合路域条件,按照城镇门户段、乡野风情段、田园风光段美化布景。本次设计除对道路全线进行补种行道树以外,对典型路段(回头曲线、废弃公路、弃土场、高路堑墙及终点位置)进行景观绿化设计,着力打造几处景点。
①城镇门户段(K0+380-K3+500):对有条件绿化的了侧补充栽植行道树;对典型路段挡墙进行景观处理。
②乡野风情段(K3+500-K10+000):保留原有野生植被,打造具有乡野风情的景观路段;对回头曲线、废旧公路、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③田园风光段(K10+000-K24+225.431):采用“借景”的园林手法,尽可能地使环境景观与道路景观融合在一起;对典型路段上挡墙、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4 结语
本文针对“畅安舒美”路创建工程研究,解读了“畅安舒美”路创建政策,把握“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和建设要求。首先了解“畅安舒美”路的建设要求。以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创建“畅安舒美”路为例,进行道路现状分析,得出现状分析结论。明确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从安全设施、道路附属工程、道路绿化景观工程等方面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国道“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创建实施标准(试行)》
[2]《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实施方案》
[3]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1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设施,除了其最基本的功能外,它在城市景观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把它放到体现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地位。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赋予城市道路多么重要的作用都不为过。而道路景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道路网络恰如流畅而富有韵律的五线谱,由于流淌而产生动感,形成了美妙的旋律。以下,我们将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构成要素、现状分析、研究内容、研究要点、原则思路等6个方面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综述。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十九世纪末,各国学者就相继对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大量研究,称其研究为古典理论。古典理论对车桥模型进行了大幅简化,桥梁模型均是连续的,主要是对车辆荷载的模拟有了一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周艳薇 从三方面进行了考虑,1、城市道路的不易变更性, 2、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 3、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并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构成要素。
郭志刚 指出:城市道路景观大致可以分为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等几类。
道路本体景观是指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形成的景观。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包括道路线形走向、道路竖向以及道路横断面布置、路面铺砌、隔离池、栏杆、道路绿化、挡墙、护坡、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道路附属设施包括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线)、公共设施和小品(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卫生设施、通信设施、雕塑、喷泉)等。道路的景观则包括沿街景观和远景景观。道路景观是由沿街建筑物、构筑物、设置于道路和附着于建筑物上的广告设施、围墙、栏杆、绿化带以及街边广场、公园等形成。远景景观由山川、湖海、森林等自然要素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塔台、城墙等人工要素组成。
同时,周艳薇也认为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要从道路、道路的边界、道路的区域、道路的结点等四方面考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的景观, 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环境, 而且还关系到投资环境建设等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 国内的城市道路景观, 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但总体来说, 不论是使用者还是管理者, 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考虑不周、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问题。
姚阳、董莉莉 发现了一些问题:1、道路景观设计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特色、创新与活力。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单纯注重交通功能的实现。3、 道路附属设施不够健全, 缺乏例如交通标志、人行天桥、道路地下通道、行人公厕、道路路名及路向标牌、城市交通地图展示牌、果壳箱、公话亭、特殊人群无障碍通道等能使道路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城市道路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4、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5、在树种及草地花卉的配置上,只考虑一时的景观作用,而对季节性的景观变化和昼夜变化因素考虑甚少。
熊秋文 则从宏观角度对现状给出评价:1、不能很好地传承文脉,2、不能很好地以人为本,3、不能很好地整体连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景观设计在设计上有诸多要考虑之处,但所遵循的原则大同小异。
熊秋文认为要能够体现以下7点:1、安全性,2、功能与景观的高度统一,3、传承文脉,4、以人为本,5、连续性,6、生态性,7、可观赏性。江棋踢 则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释:1、以人为本与安全性相结合,2、坚持景观设计多样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3、坚持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郭志刚认为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既要实现道路本身的功能, 又要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文脉以及适合城市形象和发展、充分利用以自然资源为设计原则, 将人、车、路、景高度地统一起来, 设计出符合人们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
熊秋文的思路是:1、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张彦军、朱丽红也认为:1、确定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道路景观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
3结语
笔者的研究方向是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我国北方城市道路景观的起步要晚于南方诸多城市,这就要求我们把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道路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协调,以解决城市交通污染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和艰苦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周艳薇.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174-175.
[4]郭志刚.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173-175.
[5]姚阳,董莉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4). 35-38.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76-03
当今城市快速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承载着快乐和憧憬记忆的城市片段面临改造和更新。
1 分析:“无为”
1.1 城市背景分析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由沿湘江东西分布的两条景观廊带组成,目前已经完工的部分有西岸的南段和东岸的北段,西岸的北段正在建设之中,东岸北段和西岸北段风光带的特点是城市道路与湘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背景均为高大而丰富的城市建筑景观,风光带景观设计的尺度较大和较为人工化和大型化。西岸南段则以堤岸植物绿化为主。
本段设计区域的景观特点是背景为植被保护较好、绝对高度从15m到2Sm不等的山体,中间是城市主干道道路,西面是湘江,三者之间基本没有可供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沿江遗迹景观分布较广且延伸至江中。
1.2 基地现状分析
橘子洲是长沙“山、水、洲、城”城市形态和湘江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橘子洲头将建成一处头像雕塑,原长沙火车南站沿江是观赏伟人雕塑的最佳部位。
基地现状中包含四处与铁路有关的城市遗迹,他们分别是:原长沙火车南站、八道煤码头、长沙物资储运工贸有限公司专用线和液化气运输码头。基地的北端是已建成的湘江风光带和一水厂,南端是猴子石大桥。
湘江的常年平均水位为27.50m,枯水期平均水位为23.30m,20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38.41m。
长沙物资储运工贸有限公司专用线部位被规划成一处以火车为主题的城市休闲公园,一个蒸汽机头和三节车厢已安放其中。货运八道煤码头等城市遗迹的结构经过多年的风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道路现状分析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基地中的湘江大道道路设计在景观设计没有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施工图阶段,因此,难免产生一些空间形态的美感、不同形式之间的过渡与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2 思考:无为”、“有为”结合
2.1 城市背景思考 基地的区位、空间形态与规模、现状文化内涵的不同决定了本次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应该以体现基地自然人文景观为主,新的设计要素应与其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2.2 基地现状思考
以铁路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内涵以及决定了设计应以四处与铁路有关的城市遗迹为主要设计内容。同时,与铁路文化有关的工字钢、黑色枕木、路基石和透明玻璃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
2.3 道路现状思考
以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形成过渡空间来弥补道路设计产生的缺陷。
3 对策:“有为”
3.1 以尊重和恢复消失的城市记忆为主要构思原则,弱化新设计元素的形态和质感,更新城市遗迹的内涵,让遗迹焕发生机。
3.1.1景观结构:“四点、一线、多层,重点处理、线性连接、空间层次”。
再生火车南站旧址的框架场景,重现车轨与船运码头;
尊重八道码头现状,架空栈道,玻璃的应用,低调处理场地;
重构火车广场与液化气码头,植入时尚活动与极限运动,拓宽地下通道将广场、河滩、码头连为一体,打造区域内的时尚根据地。
回归自然绿化为主的桥头绿地与南郊公园融成一体。
自由线性的亲水平台与滨江背景林带连接了被新建干道割裂的山与水。
多层的空间景观效果来源于丰富、多样和立体的景观结构。
3.1.2交通结构
以游人流线为主、适当考虑停车”。无障碍的坡道,地下通道,人行道构成自有的人行系统,使市民自由往来于城市、广场与河岸之间。
3.1.3设施分布
“节点景观密集分布、线状景观适当考虑”。景观设施包含户外座椅、垃圾箱、饮水机、音响。着重考虑功能性耐用为主,造型风格简约现代,力求环保自然、低能耗、低污染。
3.1.4植物配置:“疏密有致、多层搭配、丰富多彩、软化界面、融入自然”。
以本地植物为主,背景林带、滨江绿化走廊以密植、多层次、四季分明为主要特色,亲水平台以耐淹野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广场与行道路树以姿态挺拔。夏日成荫,冬日见光的乔木形成骨架,其中变化搭配开花色叶,闻香等名贵乔木。 3.1.5夜景设计
“满足城市功能,丰富湘江夜景”。线性与点状相结合、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布置夜景灯光,渲染环境、烘托氛围、突出质感。
3.2 以铁路为主题贯穿四个节点和一个线性亲水平台的平面和空间设计
3.2.1观景平台
以红色与黑色工字钢构架与局部玻璃顶的形式恢复火车南站的原有空间形态肌理、以钢架与刻有火车南站历史内容的黑色枕木形成观景广场中的景观雕塑群、以多股铁路交叉的形式构成多个线型的悬挑观景平台、以路基石为主要填充材料的铺地、以亲水木制平台与悬挑观景平台一起构成具有动感的四维观景空间。
3.2.2八道码头
利用现有的台阶和遗迹中部遗留建筑的结构部分,以黑色工字钢构架、黑色枕木与透明玻璃构成观景平台和立体空间,兼顾保护、安全、观景与沿江景观的多方面需要,尽可能保留遗迹、弱化新设计要素。
3.2.3火车主题广场和液化气码头
以“时尚根据地”的形式、与临近的液化气码头一起延续火车主题广场的铁路遗迹文化、更新广场的商业内涵,共同构成这个节点的景观系统。广场上的运动设施、火车茶座、工厂酒吧、水中表演舞台和路基石地面铺装等景观元素都使遗迹景观在唤起都市人文化记忆的同时焕发出火一般的青春活力。修整置换后的人造沙滩加强了人与水的关系,沙滩运动的加入更是增加了景观的参与性。
3.2.4桥头广场
树阵、草地和块石铺装一起构成了桥头广场休闲、活动和观景为主要功能的景观特点。
3.2.5亲水平台
木制平台、铁轨形态的线性游路、路基石为主要材料的地面铺装、格宾挡墙与草地灌木植物一起构成了自然、野趣、现代、独特的景观风格。
3.3 以模糊边界、肌理构成和多层次过渡的手法弥补道路设计中遗留的设计缺陷,使自然、道路和景观构成一个和谐的系统。
3.3.1道路挡墙部分的处理方法为:
自然堤岸与麻石挡墙之间交接处:多级退台、绿化过渡。
麻石挡墙与钢筋混凝土挡墙之间交接处:壁挂式垂直绿化种植笼。
钢筋混凝土挡墙的美化处理方法为:壁挂式种植与墙面肌理构成。
3.3.2亲水平台部分的处理方法为:
自然沙石斜坡与格宾驳岸挡墙之间的过渡:磊石与梯级缓冲。
格宾驳岸挡墙过于单调:增加分级断面、退合植草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7902
1 项目概况
荆门南片区公园位于五期用地的核心位置,距高新区管委会在2 km以内,地块北临规划道路华科大道,南依规划道路天乐路,西临交通大道,3面环路,交通便利。
依据《荆门城市绿地规划》市民公园定位为区级公园绿地。
市民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60357 hm2。其中铺装面积24783 m2,绿地面积117054 m2,水体面积18221 m2,绿地率75%.
2 现状分析
设计主入口,土质良好地势平坦,适宜园路的铺设和地形的营造。场地视野开阔,大面积为耕地,土壤湿润,适合湖心岛景观的营造和水生植物生长。
2.1 现状道路
场地内现有道路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现状道路多为菜地园路,路况差,雨天湿滑;局部地形坡度较大,不宜行车。且地势稍有起伏,易造成安全隐患;杂草丛生,暂无处理;道路及铺装设置时需考虑高差及台阶的布置。
2.2 现状植被
根据市民公园现状植被分布,将场地植被划分为2个区域:现状苗木区、菜地及杂草区。
2.2.1 现状苗木被区
分布于房屋周围,以荆门原生植被为基础,主要植物品种有香樟、紫薇等,在工程施工中予以保留,为林路植物设计奠定基础。
2.2.2 菜地及杂草区
分布于山体东、西、南侧,主要为大片菜园及野草荒地。场地平坦且植被稀疏,为设计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作空间。
3 项目存在的问题
3.1 场地内原生植被薄弱,现状植被可塑性差
市民公园占地广阔,在城市中难能可贵,场地及周边现状环境一般,不适宜人的参观游赏,可达性较差,急需改造提升。
3.2 服务设施不完善,吸引力小
目前政务新区不具备景观游赏功能,无相关服务配套的设施,对周边居民及游人的吸引力小,利用率不高。
3.3 作为门户景观,重点不突出
市民公园作为荆门政府新区门户景观,仅在新区外侧有植被覆盖,在临过境双喜大道、漳河大道,绿化覆盖率不高,缺乏特色,难以吸引人的眼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荆门政务新区的主要通道所在,作为承担城市主要生态功能的绿肺,对市民公园的建设迫在眉睫。
4 项目建设意义
4.1 提升区域景观品质
区位优势使市民公园承担多重战略角色,既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又是进出政务新区的重要节点区域,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展示区域。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完善市民公园的景观功能,提升其景观品质。
4.2 公园林路系统,增强其参与游憩功能
建成后的市民公园植被丰富,是城市中难能可贵的绿肺,对内部林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分级设置,增设绿道及游憩小径,既保证消防安全的功能要求,又能强化其休闲游憩功能,增强人的参与性,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4.3 丰富林路植被,完善生态植物群落构建
目前,现状场地内原生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在该项目中,以原生植被为基础,丰富林路植被,增添各区域特色。
5 设计主题
“山水筑新城,借史绘丹青”景观总体构思时,结合周边环境及项目区域特点,引用了“从森林走向城市”的思路作为整体框架,采取公园与广场相结合的造景形式,合理规划布局景观水系及广场景观,取文化之精髓,借自然之独特,悟“人文・生态・历史”之主旨。
6 平面布局
完善场地内的现状苗木、水体及林地,完善内场地设计及林路设计系统。
园内交通骨架依据设计形成,并增设绿道及游憩步道,丰富游赏体验,在人流交汇处设置小型活动广场,为游人提供停留、游憩的场所。
用地规划面积约185609.80 m2,净用地面积153260.33 m2其中铺装面积约51266 m2,水体面积约33448.37 m2(图1)。
7 景观结构及节点分析
景观结构为 “一湖、二轴、十点”:一湖:长林湖,两轴:文化虚轴在南北轴线上,通过设计头角景石、竹简书风雕塑、荆史演绎地调,竹简文化柱,文化地调等小品,反映荆门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实轴在东西轴线上,通过不同景观节点的串联,形成景观休闲轴线。给市民提供交通、休闲娱乐多功能的景观轴线;十点:首权广场、长林碧波、碧湖帆影、明月拱桥、竹简书风、乡贤遗风、百花曲溪、疏林草地、生态戏水、楚地广场。
8 交通系统分析
游路为3 m宽车行道。承担行人、消防的功能,同时,在公园中增设隐形消防通道,形成完整的环路,交通便捷。消防道路是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形成横贯东西6 m宽主要车行通道,采用沥青铺面,满足消防行车需求,车行入口共一处,位于双喜大道及漳河大道处,入口处设置植草砖停车位。在主要车行通道北侧增设6 m宽隐形消防通道,隐形消防通道道路的面层栽植草坪或低矮灌木或铺卵石,道路的基层宽度和承受荷载能力应该满足消防要求。
9 植被设计
根据公园系统布局,对道路(主要车行道、绿道、游憩路),园区及节点广场进行绿化配置设计(图2)。
9.1 道路
以车行为主,满足园区消防要求。道路两侧上层为行道树,营造规整的氛围,引导交通。下层为花灌木及宿根花卉,丰富园内色彩。
行道树品种选择:栾树、樟树、乌桕、枫香、朴树等。
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品种选择:锦带花、喷雪花、杜鹃、小叶栀子、金丝桃、大花金鸡菊、美丽月见草、蝴蝶花、虞美人等。
9.2 园区
植物景观采用丰富的群落式种植。主要以团块交错、草坪花边共镶路边,营造纯林穿行的情趣。配合远景林冠线、场地起伏变化种植形式,充分展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变性,使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品种选择:乌柏、枫香、银杏、栾树、桂花、石楠、黄花槐、红枫、紫薇、海棠、樱花、梅花、杜鹃、红继木、石蒜、美女樱、葱兰、沿阶草等。
10 结语
对市民公园设计研究,为荆门市山水园林城增添美景。同时,提升城市功能,张扬城市个性,使荆门市更具亲和力和魅力。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大型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往往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加快城区的经济发展。
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外围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入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区位于延安中心城区东关地区的延河南岸,隔河与北岸未来延安城市主中心区相望,其西望宝塔山和嘉陵山,东接李渠和姚店组团,北为延河,南到从延河北岸的210国道可目及的山脊一线。延河南岸通过罗家坪桥、柳树店桥和即将建设的泽子沟桥与延河北岸连通。总面积为573.58公顷,实际规划区面积为632.63公顷。该区未来将成为城市主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是城市主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发展及整体城市主中心区视觉景观的关键部位。
规划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谷纵横,可建设用地少,且分散布局。地质条件是基岩上覆有厚层黄土,由于黄土稳定性差,易受侵蚀,崩塌滑坡较多。该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春冷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雪,四季鲜明,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均分布极不均匀,7、8、9三个月多暴雨和大雨,易引发洪水和滑坡等灾害。气温日较差大,蒸发强烈。据统计,多年平均气温8.5℃~9.5℃。多年平均蒸发量1400~1700mm,是降水量的5倍。延安终年以西南风为主,占年频率的24%,冬季盛行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m/s,最大风速19.5m/s。生态系统已遭破坏,整体生态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较差。在规划区内,延河河谷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左岸较为宽阔,发育有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右岸山体中的沟谷,汇水面积小,地形陡峻,调蓄地表径流能力低,极易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一、景观结构要素与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一)景观结构要素分析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教授通过研究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定义了3种景观结构要素:斑、块、廊道和基质,即著名的“斑―廊―基模式”,Forman教授进一步分析这一模式,发现,模式并没有完全概括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各种景观要素,尽管斑块与廊道可以连接成网络,但是网络与斑块和廊道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层次景观结构,网络结构增加了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所以Forman教授把景观网络列入另一景观层次[1]。本规划区的景观结构即由基质、斑块、廊道、网络共同构成。
基质环境是指景观中具有相对一致背景的景观结构基础,是各种景观单元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在景观上形成大面积的块状、条带状以及面状结构[2]。本规划区的基质环境主要由自然连绵的山丘、片状植被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基质。连绵山丘不但是规划区的自然本底和骨架,同时也是城市主中心区景观格局的大背景,而延河南岸的山体植被,又可为延安市未来主中心区提供了良好的绿色背景。然而规划区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该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结构单一和土地利用缺乏合理规划等问题。
景观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3],主要由居住地斑块、林地斑块、湿地斑块等组成。居住地斑块位于延河南岸由延河支流分割而形成的天然谷地,主要包括泽子沟、罗家坪、柳树店、王岔沟4大居住地;林地斑块主要由人工林和果树林组成,人工林主要包括刺槐林、小叶杨林、油松林、侧柏林等,其中除刺槐呈大片种植,分布于罗家平与柳树店之间的山体之上,其余林木均呈小片零星分布,果树林主要有苹果、梨、桃、红冬、核桃、柿子、花椒等,主要分布在延河南岸一级阶地及上中部平缓坡地和人工梯田;湿地斑块主要指规划区内呈片状的湿地。
景观廊道主要由河流廊道、生物廊道、川道廊道、道路廊道和基础设施廊道组成。河流廊道主要由延河及其支流组成;生物廊道主要指线状或带状的植物要素,如沿着河流两侧以及交通道路沿线两侧的隔离带等;川道廊道主要指天然形成的各个沟谷;道路廊道主要指铁路、延河两岸道路、南北两岸的连接桥等;基础设施廊道主要指高压走廊、给排水管道等。
景观生态网络是由各种景观功能单元和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网合而成的空间网络体系[2]。本规划区的景观生态网络主要包括水网景观、道路网景观和生态网景观。水网景观是由延河以及各个沟谷内的分支水系共同组成。道路网景观由延河南北两岸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共同形成。生态网景观主要由人工经济林、河岸湿地植物以及各种灌木草本植物交织形成。
(二)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通过对以延河南岸景观结构要素的分析,现可将规划区的景观格局现状总体归纳如下:
一河两岸对立统一格局:延河居中,北岸有宽阔平坦的河漫滩和阶地,建筑物密集,城市化气息浓烈,而延河南岸则山地直逼河岸,山势连绵,沟壑纵横,山上植被或密或疏,建筑低矮量少,形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景观格局。水脉长廊串联贯通:延河作为城市河流蜿蜒穿过,给城市提供了组成城市山水景观的重要线索,为狭长的城市主中心区居民提供了可贵的水域景观。这条水脉把两岸的诸多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山地城市急需的居民亲水游憩地。南北川道的城市景观延展:北岸城市建设密集狭长,南岸川道建设地区南北狭长,与北岸形成垂直关系,北岸城市化地区通过延河诸桥向南延伸,形成城市发展的南北形态格局。青山如屏的绿色生态楔入:延河南岸的山体夏秋季林灌茂密,从延河北岸推窗望去,青山如屏,绿色苍翠,纳如眼帘,浓荫绿色楔入城市主中心区。
城水绿山如歌的韵律:从延河北岸开始,先后有密集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群、延河及其两岸的水廊和滨水带状绿地、坡麓山林、起伏的群山,城、水、绿、山相互交替,组成了动感丰富、如诗如画的景观序列。
左岸城厢方直对右岸山水盘曲:延河北岸路直城方,呈现出浓重的城市景观特点,而南岸水曲山盘,轻灵动感,两相映照,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区域景观格局。
丰富的视廊通道和大视角的制高点:延河两岸既有多条绿色生态视廊,有城市建筑景观的南北延伸走廊和道路节点,还有美丽的滨水廊道和斑块状绿地。同时,南岸有高大山体,在其制高点,可以180度的视角西望宝塔山及三川交汇地区,北望城市主中心区繁华的城市风光,东望城乡交错地区,视野宽阔,视感丰富,心理体验深刻。
二、景观总体构想
延安中心城区是在“山河并峙、河城相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山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依托,是中心城区空间景观的主体要素。特别是面对城市主中心区的延河及其沿河山地不仅是串接规划区各类不同性质和职能地块的主轴,而且也是对中心城区主中心区空间布局的重整,即包括了主中心区在群体空间层面上协调历史与发展、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等种种关系[4]。因此,在上述对规划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景观规划框架为“一条滨水绿廊、五处交通出入口、五片居住区景观、七个景观环境节点、绿色全面渗透楔入”有序相间的景观空间格局。规划总平面图可见图1。
一条滨水绿廊:主要指延河滨河景观带。利用河流、堤路、河漫滩、低山山麓丘陵、铁路及其防护林组成的条状廊道,进行分段规划设计,建设成不同景观风貌相互协调的水廊、绿廊、居住区和居民自然游憩地,形成由相互穿插的自然和人工景观构成的景观风貌韵律走廊。达到从北岸看景观特色鲜明,起到能够减缓北岸城市密集建设区的视觉紧张和压力,提供居民最易到达的日常休憩地。该廊道通过堤路贯穿各个不同的地块,规划设计上要求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因地制宜。其中,沿铁路布置的防护林带应分段与两侧的地块在景观上协调,使之同时起到景观林的效果。铁路以北到河堤的带状地区分成泽子沟片、泽子沟沟口东-罗家坪沟口西侧片、罗家坪沟口广场、锦绣花园住区组团、住区组团东-柳树店沟口西侧片、柳树店沟口广场、延河湿地综合公园、王岔沟沟口以东片等八个片区,其中,作为景观区片规划设计的是泽子沟片、罗家坪沟口广场、锦绣花园住区组团、柳树店沟口广场、延河湿地综合公园和河湿地综合公园等五片。
五处交通出入口:柳树店桥、罗家坪桥、泽子沟桥和规划区的东、西入口等五个出入口的功能是为规划区和延河北岸城市主中心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亦通过桥梁或出入口地块建设形态起到区域间景观风貌延伸或转换的作用。柳树店桥、罗家坪桥、泽子沟桥等三座桥梁与沟口人工建筑共同完成景观风貌的南北转换,规划区的东、西入口则是属于南岸同质区域的景观风貌延伸。
五片居住区景观:五片城市居住区景观为泽子沟、罗家坪、锦绣花园、柳树店、王岔沟等五个片区的景观风貌建设。在彻底整治的基础上,五个片区将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基础和服务设施齐全的城市性生态住区。利用整个住区地形狭长,依水近山伴绿的环境,靠近未来的城市繁华区而又相对安静的优良宜居区位,建设相对紧凑、生态绿地相间分布、小区中心明显、基础和服务设施便利、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现代化建筑风貌相接合的城市居住片区,使之不仅与北岸的主中心区景观风貌匹配,而且成为南岸大面积山地绿色海洋中的“诺亚方舟”式人居景观风貌。
七个景观环境节点:包括罗家坪沟沟口广场、柳树店沟沟口广场、泽子沟沟口广场、陈山梁文化广场等四个重要景观节点和泽子沟桥头广场、祭风祈雨台、山神庙等三个一般景观节点。上述四个重要景观性广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们既是滨河景观带东西方向最重要的标志性景观点,又是延河两岸南北方向的通视节点;而三个一般景观节点表现为区域性的转换-接续性特点,虽然在规划区内的景观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它们在区域间景观连续性的影响强度上要弱的多。上述七个景观风貌点是构成区域间和区域内景观风貌关键地块。
绿面:包括铁路防护林带以南的生态林地和城市综合公园(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它们以建成延安城市“绿心”和未来城市主中心区的“绿屏”为目标,是延安生态大绿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城市居民大型休闲-游憩型公园绿地建设的重点地区。大力建设观景林地,使之春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形成延安中心城区的绿色景观大背景和友好生态产品的供给地,让绿色全面渗透楔入东关城市主中心区,使其居民可以推窗纳绿。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5
1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1.1项目背景
本案位于红石公园的南端,红石公园始建于1987年,代表着20世纪公园的典范。而此次设计将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融入新型的重视景观元素,寓意着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展示平台。
1.2规划建设内容
莱芜市红土河景观提升工程位于鲁中大街以南、鹏泉大街以北、长勺路以东。北临红石公园,东靠新东方华庭居住区。项目总设计面积为31248.7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17240平方米,绿地面积13768.7平方米,公共卫生管理房两座,面积为240平方米。
1.3项目现状分析
1.3.1劣势 现状设计地块只有一个景观入口,并且入口较小,无明显标志物,不能满足人流量需求;现状地形地貌错综复杂,该地块两侧地势高而中间水系低,高差达到7米。驳岸以规则式硬质驳岸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明显园路,生活垃圾泛滥,场地大部分地被植物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河道水生植物分布不均,参差不齐且品种单一,水污染严重;有石板桥2座,硬质铺装场地1块,形式陈旧。双亭基础一个,未建设完成,较破旧。
1.3.2优势 原有高大乔木保存较好,冠幅饱满,树形优美,丰富的树种和景观组合,植物利用价值高;尽管水污染严重,但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加以处理可提升景观;原有驳岸部分较为完整,可直接利用,园内湖石姿态优美,可改造为湖石驳岸;原有陈设,如平板桥、拱桥、双亭基础,亲水性佳,直接改造可降低成本。
2规划总体思路
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健康的、休闲的”思路,将公园设计成为丰富多彩的亲水休闲水景园林。在此基础上挖掘“富有莱芜地域风情与民族民俗风味的”元素,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
3规划构思原则
注重景观的均好性,作为以水景为主要特色的园林,重点是扩大水系的延伸范围,达到每一个组团、每一个景点都有水景,即有水可看、有水可玩;控制水面面积,缩小湖面及大型水景的体量,景观以小巧、别致为主要特色;注重水景的多样化,使不同风格的水景遍布整个游园,以营造丰富的水景园林特色;增强水景的可参与性,可直接亲水,而不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同时注重亲水的安全性;加强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道路和主要水系为主线,形成明显的景观序列,贯穿整个游园。其中的每个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同时又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整个游园的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水景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声音、色彩、质感等景观要素,营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特色。
4总体布局与总体景观设计
4.1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的特色,公园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沁芳廊为界),北部具有明显的城市肌理和功能性,集中体现实际的文化内涵;南部则以自然的水、草、树林空间,南北对比,而又有呼应,中间的水面成为南北两部分分割和连接。根据具体功能,公园分为入口景观区、滨河景观区、安静休闲区、亲水活动区、自然生态区、娱乐休闲区等六大功能区。
4.2道路系统
充分利用原有水面,沿原有河道分为河东、河西两条主要园路,北部由沁芳廊连接两条主路,南部由凝香亭衔接两路,使主园路环路贯通;北部地势高差较大,连接主入口广场和园区的道路,以台阶步道为主,与传统造园手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西方形式造园手法。多采用台阶和休息平台,形成自由简洁、生动明朗的现代风格;南部为自然式、流线形道路系统,与北部形成对比。同时有凝香亭横跨水面,将东西园路相连接,与北部相呼应。
4.3广场
由于本地块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设计北部入口广场两个,南部一个,中部一个,四个入口广场各具鲜明主题和特色,分别为清韵广场、湖山在望、疏影春晖及浮香揽胜。在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同时,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莱芜市特有的人文精神。
4.4建筑
园林建筑主要有北部的沁芳廊及南部的凝香亭,结合具体环境,均为古典造型。两组建筑都跃然于水面之上,轻巧而又不失稳重。既满足了交通要求,又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北部木栈道横跨水面,蜿蜒曲折的造型不仅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而且还通过鲁中大桥,使原有的红石公园与该设计地块有了较好的衔接。园区内有红石假山、景石、石鼓、石书等标志性小品,雕刻文化名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当地文化,较好地将环境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
一、现状分析
深圳路与辽阳路交叉口位于青岛市区东部,规划辽阳路快速路与海尔路全苜蓿叶互通立交以及与青银高速公路Y型互通立交之间,是青岛市区规划“三纵四横”快速路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外域车辆进入青岛市区的门户,目前为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交通拥堵严重,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通行能力不足
路口现状为信号灯控制十字交叉口,东侧约100米、西侧约300米分别为青银高速Y型互通立交和海尔路全苜蓿叶互通立交,该路口通行能力不足且与两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不匹配,导致车辆从两端大量快速向该路口集结排队,交通拥堵严重。
(2)车辆交织干扰严重
青银高速公路是进出青岛市区的主要通道和迎宾大道,辽阳路是青岛市区南部规划东西向快速路,深圳路是青岛市区东部规划主要干路,三条主要道路的交通在深圳路与辽阳路路口汇集,导致过境交通与境内交通、直行交通与转向交通交织干扰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路口拥堵和延误。
(3)专用道设置不合理
路口专用道设置不利于车辆畅通运行:青银高速公路西出口左转车辆需连续跨越两条直行车道至左转专用道,导致直行与左转车辆干扰严重;深圳路南进口右转至青银高速公路的车辆受直行排队车辆、公交进出车辆影响无法连续通过,导致路口通行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严重。
二、道路方案设计
以下从交通、景观环境两方面简述在道路方案设计过程中两者对设计方案的影响。
1、基于交通设计的道路方案优化
交通设计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不同,其出发点为交通功能的实现,是从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量化分析、工程建设、交通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达到实现交通功能的目的,是确定道路工程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1)车道数和车道功能优化
目前,辽阳路方向拥堵除受信号灯控制影响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车道数变少,通行能力不足。本次设计通过主线下穿消除信号灯控制影响、以及道路拓宽增加车道数和道路通行能力两方面,使辽阳路自海尔路立交至青银立交全路段通行能力匹配,从而消除辽阳路方向的交通拥堵。根据交通量预测,辽阳路主线配置双向8车道、辅路配置双向6车道,与两端海尔路立交、青银高速立交车道数相匹配。
其中,海尔路立交至深圳路段在保证主线、辅路和辅助车道的情况下,路段间单向为8车道,根据已建道路实际运行情况,当单向车道数大于4车道时,车辆行驶随意性较大,驾驶员易频繁变更车道,导致通行秩序混乱。本次设计为保证交通有序通行,减少交织干扰,在主线和辅路间设置硬质隔离墩,同时通过改造现状海尔路立交龙门架上的交通标志和路面标线,设置指路标志,明确车道功能,指导车辆选择合适的车道通行,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必要的变道。
(2)交织流向设计优化
青银高速公路西向出口左转、辽阳路直行均为路口的主要流向,两者在到达路口前交织干扰严重,高峰期间匝道排队车辆甚至影响至青银高速公路主线。
本次设计为避免主要交通流向间的干扰,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过境与到达、直行与转向等不同性质交通的分离:①辽阳路主线下穿深圳路后改造原青银高速西向联系匝道与主线相接,实现直行过境车辆的快速通过;②在原西向联系匝道外侧新设与深圳路相接的匝道,满足青银高速与深圳路间转向交通联系;③在两条匝道的外侧新建辅路,实现辽阳路与深圳路间的交通联系;原匝道、新设匝道、辅路按交通流向的重要等级自内向外设置。
(3)专用道设计优化
现状深圳路南进口未设右转专用道,同时距离路口约70米有一处公交停靠站,直行排队车辆及进出站公交车对右转车辆影响严重,通行秩序混乱。本次设计考虑该进口道直行车辆较多不宜减少车道数,且现状公交车站为西侧长途汽车东站的主要换乘车站不宜取消等因素,为消除直行排队车辆、进出站公交车对右转交通的影响,自现状公交港湾车站以南在人行道外侧设置独立的右转专用车道,将右转车辆提前分离。
另外,为优化道路空间利用,增加辽阳路辅路的排队车道数,在辽阳路辅路的东、西两个进口分别利用匝道并入主线的加速车道和渐变段空间、以及向主线内设置悬挑结构等方式,增设左转专用车道,提高交通供给能力。
2、基于环境设计的道路方案优化
景观环境作为道路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应与道路方案同步规划设计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形成景观、功能各方面协调的道路建设工程,同时能够避免景观环境单独设计建设对道路交通带来的反面影响。
(1)汇流三角区的优化
青银高速现状立交汇流三角区内存在大型标志杆件、大树冠苗木等较多影响道路通视的障碍物,这主要是由于后期道路、设施和绿化等分属不同部门建设管理所造成的,对交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本次设计基于交通安全的原则,在主线和匝道设计车速对应的停车视距与汇流端围合的三角区内避免设置一切影响车辆通视的护栏、高大植物以及大型标志杆件,匝道和主线间的高差采用平缓的斜坡过度,坡面种植草坪,保证主线和匝道间的通视。
(2)中央和路侧隔离带的优化
绿化和景观设计应保证交通安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绿化和景观设施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不得侵入交叉口视距三角区,不得干扰标志标线、遮挡信号灯及道路照明,不得有碍于交通安全和畅通”、“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种植时忽略了对道路视距的影响,导致视距不足,产生很多交通隐患,其中,以路口处的路侧绿带、掉头车道处中央绿带遮挡视线等问题尤为突出。
本次设计基于交通安全的设计理念,借鉴国外路口或交叉口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在道路交叉口和出入口视距三角形区域避免设置高出地面30厘米的障碍物,以保证车辆通行安全。
结语
深圳路与辽阳路交叉口是进出青岛市区的咽喉,也是目前青岛市最为拥堵的路口,交通总量大是其拥堵的主因,不合理的交通组织进一步加剧了路口的交通拥堵,本文简单介绍了该路口改造方案的基本情况,在先进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方案设计注重交通需求及合理的交通组织,避免粗线条的土木工程建设,确保建成后实现预期的交通功能。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是城市规划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道路不仅为了方便城市居民出行,同时也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的视觉体验,美观、实用、生态的城市道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展现城市形象以及城市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大道一般多建于城市与郊区的结合区域,因此,城市景观大道就相当于城市的人口或者说是一个城市的“迎宾”大道。
1 城市景观大道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国外城市景观大道
国外的城市景观大道的研究较早,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上开始注重城市道路景观方面的设计。20世纪初,美国一些建筑设计师已经开始针对城市道路设计相应的景观。20世纪40年代,英国一些工程师已经把道路美学纳入建筑业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原苏联相继出台了关于道路景观的法律规定。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对城市景观道路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同时,国外的一些研究项目还具有许多借鉴经验的地方,比如法国巴黎在19世纪改造的香榭丽舍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景观大道之一,是非常成功的典例,而且香榭丽舍大道在改造完工后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借鉴与研究。
1.2 国内城市景观大道
我国的道路景观设计虽然在古代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相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对城市景观大道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对城市景观大道建设的实践都没有非常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加快,在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方面上投入很多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城市景观大道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奥运景观大道、上海浦东大道、深圳深南大道等,我国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也基本已经都建成了许多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发展非常迅速。
2 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应当考虑很多综合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首先应当满足对交通运输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城市景观大道的设计应当注意景观的设计,考虑景观功能。比如,在“两块板”道路设计中应在道路中央设置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在“三块板”,横断面道路设计中,要在外侧布置绿化带;对两块机动车道和两块非机动车的路面应当在两侧布置绿化带。一方面,在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对景观绿化方面的设计,除了对美观的要求还应考虑对景观的遮荫效果。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大道还应当满足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要求,比如在道路旁边设立垃圾箱、路灯等等公共设施。
3 城市景观大道的前瞻性
3.1 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应当考虑与城市路网的关系
城市景观大道作为进入城市的交通要道,关乎城市的形象,是正式对外展现文化的窗户,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不能仅考虑其对城市景观方面的影响,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大道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路网的影响。
3.2 城市景观大道规划设计对道路断面的设计应当作合理的调整
在调整道路断面时,还应充分考虑街道空间、城市交通、绿化系统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对道路断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以避免对其他道路的交通造成干扰。对一些交通拥堵的路段,还应对道路断面更多的设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其次还应当尽量避免道路主干道上设置太多的路口。
3.3 对城市景观大道的展望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出入口道路往往是一个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性道路, 是城市与郊区及周边城镇间物流、人流交流的咽喉性地段, 是一个城市展现城市风貌, 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窗口区域。因此每个城市当值政府都非常关注城市出入口道路的建设, 并根据城市的发展不断完善出入口道路交通、改善道路景观, 以达到改善交通、宣传城市、展现城市风貌的目的。
1 石河子迎宾路现状分析与评价
1.1 双拥路(自北向南)
双拥路为通往乌奎高速的主干道,道路宽25.5米,呈两板三带式,斑马线宽5米,道路分车带宽6米,其中绿地中路灯间距为30米,北四路段到北三路段共13个大的路灯,北三路口到天山路口39个大的路灯。人行道宽1米,道旁绿地21米。北三路段到天山路段道路两旁绿地变至25米。
道路中间以丛植成圆球状的低矮水腊、紫叶小檗交替成行作为分车带;路侧绿带也较复杂,分别以大叶榆、苹果、樟子松行植,或与丛植成圆球状的金银木交替成行。形成对比,南侧以爬山虎装饰墙面做背景,北侧则在大面积草地上自然式布置了火炬树、垂柳、丁香、云杉、红肉苹果、榆叶梅等。
道路两侧建筑主要是工业区分布着食品厂、纺织厂、电厂等。从交通流量分析来看, 双拥路车流主要是出入城交通和过境交通。车型较多, 人车, 机动车非机动车混杂在一起,主要以大货车为主,向工业园区运送物资。
做为石河子的迎宾大道,双拥路其道路绿化不完整,缺乏层次,整体树木配置统一但种类单一,以高大乔木居多,缺少灌木,中央隔离带缺少鲜艳的色彩,配置单一,地被覆盖率较低,局部黄土。整条道路绿化色彩单一、季相不明显。然而随着工业区经济发展的加快,环境有所下降。到了春秋季节尘土飞扬,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垃圾。
1.2 北三路(自东向西)
北三路是由高速通往市区的大门,路段贯穿两个广场、两个工业园区,道路两旁分布着党政服务中心大楼、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北三路东段南侧,道路为四板五带式,人行道内侧绿地17米,人行道2.5米,非机动车道4米,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车隔离带为4米,道路中分车隔离带8米,北侧对称。
北三路植物种植以低矮云杉和丛植成圆球状的水蜡、紫叶小檗(间或有红瑞木丛)相互交替搭配成行,并配以稀疏的各色矮牵牛、万寿菊丛植成各式星月形图案作分车带;以云杉和苹果交替行植组成行道树绿带;以苹果与白蜡、丁香交替行植,并在外侧分段以小叶榆、樟子松一行或多行植作路侧绿带,铺地为三叶草或禾本科草种。
北三路的植物种类多,总体效果整齐,但局部缺乏合理的变化和过度;灌木主要做绿篱或经整形后行植于乔木下作为搭配,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比,但搭配的形式也比较单调,仅限于少数树种;而花卉则通常是采用花丛、带状花坛或
花镜的形式置于行道树下或分车带,在搭配组合技巧上也比较粗放。另外,在路侧绿带乔、灌、草、花相结合的优化配置及立体绿化等方面较薄弱。
2 景观改造
在本次改造过程中,结合原有的设计风格,延续道路绿化原有大气简洁、以花灌木大块面种植突出的特色,改良土壤营造适宜的生长空间,通过改造减少绿化养护量。将迎宾大道营造成进入石河子的景观大道、旅游通道、绿色廊道。具体通过种植植物与植物色彩搭配、植物造景等方法将其打造成一条具有夏日风情特色的景观道路。
2.1 双拥路——生态长廊
2.1.1 行道树绿带的设计
双拥路的景观形象要以突出科技特征的原则为主要设计内容,创造具有现代高科技审美特征的景观形象, 使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园区的景观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科技园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也使其成为科技园区一种独特的象征。标志物作为景观重要构成要素, 要求精心设计, 风格一致, 形式多样。
双拥路两侧主要为工业园区,考虑到它环境气候条件比较特殊,其道路绿化植物主要选择的是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维护管理粗放的树种。以高大、浓郁、厚实、多彩、群落化为思路,采用常绿落叶、乔灌草、速生、慢生、色叶、色花相结合, 达到林缘线、树冠线曲折有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可赏的植物景观效果,可选树种有白蜡,新疆白榆,圆冠榆,新疆大叶榆,新疆白杨等,植物要求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能起到抗风、抗有毒气体、抗污、滞尘的作用。
2.2 北三路——列阵迎宾
2.2.1道路两侧行道树绿带设计
该路段是进入市区的入口,也是外界进入石河子后对这座城市的第一感官印象。设计需结石河子城市的特点,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增强城市道路的可识别性。采用大尺度、大色块的设计手法,科学配置植物,行道树绿带设计首先应考虑植草,以禾本科草坪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以石竹、百合、虞美人、百日草、月季、万寿菊、矮牵牛、等一种或多种搭配沿路布置各种形式的花坛或花镜以及花池,再沿人行道配以单一低矮绿篱或行列植经整形的灌木如榆叶梅、枸杞、水腊等组成整齐开阔的连续景观。总体应保持四季有景。
2.2.2 道路分车绿带的设计
此路段在景观设计上,依据景观主体欣赏景观的方式、地点、观赏速度、视觉错觉等要素,考虑绿化的配置变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具体的实践来看,景观主体欣赏以步行(包括非机动车行速)、车行(机动车) 两种方式为主, 不同的方式,由于速度不一样,欣赏特征要求各不相同。在步行状态下,由于速度低,可以对景观的细部进行欣赏,这就要求在景观上设计上富于变化,以满足视觉需求;但也可利用这种视觉的变化,在正常交通地段,利用植物的层次性,密植性, 引导赏景者沿路走下去,可在道路的外侧绿化带上种植花草,每30m 变换品种、色彩等。
3 结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增多,对道路绿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城市具有不同绿化布局和风格,城市道路景观增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经过此次石河子市迎宾道路景观设计,我们尝试将塑造地形、配置植物以及营造空间等多种的园林设计手法与表现城市文化特征相结合,注重石河子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通过园林景观艺术的构图, 形成统一、和谐、简约、韵律的园林景观路, 使迎宾路不仅能满通枢纽的重要功能, 同时还展现了石河子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渊源, 成为一道独具地域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urban road landscape, road landscape is the connection of a city important corridor, and to reflect the view in the city greening and landscape featur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now of road greening nee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road alignment, building, plant culture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systematic landscape. According to writer's many years experience of road greening of road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simple, expounds the main is now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road for the future landscap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oad landscape design construc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1、前期背景分析
区位分析即通过对该道路(基地)所在区位的分析,明确该路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现状分析即通过对现状道路(基地)周边用地状况分析、现状土壤情况、现状植被情况、历史文化概况等分析,对基地有个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用地规划分析即通过对该道路(基地)在整个区块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周边用地规划情况、建筑风格等的分析,即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该道路进行进一步的景观定位,确定其景观风格。
2、景观风格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整个道路定性定位,以便指导下一步具体的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
根据道路所穿越城市的居住区、中心区、工业区、公园绿地等的不同及其场地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每条道路都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其通用的几大类型:城市主干道型绿地、景观游憩型干道路绿地、防护型干道绿地。
城市干道型绿地: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主要展示窗口,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特色。一般来说同一条路上会分布多条绿带,其中央隔离绿带一般较宽,成为展示的重点。各绿带之间植物配置要相互协调,整个道路绿化要有层次性、有变化且景观丰富。
城市干道型绿化景观
景观游憩型干道绿地:景观游憩干道周边自然环境较好,紧邻公园、绿地或风景区,一般人行道侧会预留较宽绿地,兼顾观赏及游憩功能。景观设计时应从人的需求出发,兼顾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及系统性,设计可供游人观赏的道路、休憩的平台。
景观游憩型干道绿化景观
防护型干道绿地:穿越工业区的道路,其应以隔离防护为主要功能,主要发挥起隔离有害、有毒气体;隔离噪音、滞尘等功能,同时兼顾美观展示功能。一般采用由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过渡的形式,形成立体层次感,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及景观效果。
防护型干道绿化景观
3、绿化标准段设计
道路绿化景观应为线性流动的景观,其绿化设计应充分展现流动的空间意趣,用植物为音符来演绎韵律之美。在确定了整条道路的景观风格后,即开始进行绿化标准段设计,把握好植物构图的统一、均衡、韵律与节奏、色彩与季相的原则。
道路绿化的重点服务对象为过往司机师傅,这就必须考虑到车行与人行速度的问题,因此道路绿化不宜太“花”,一般来说,80-120米为一标准段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如果是快速路,标准段还可再拉长些,以确保车行者最基本的视觉印象。
道路标准段平立面
反推式设计:绿化标准段设计一般包括绿化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立面设计,其实不然,正常的设计应以我们所需的立面设计从而推出我们的平面设计,这样才能有效地表达我们所需的景观效果,因为景观给我们的是直观的立体的感受,而非简单的平面构图。
根据我们的风格需求,可以设计规则式、自然式或两者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景观。
规则式植物配置:用以表现大气的、简洁的景观,景观视线通透,主题明确;一般选用色叶灌木进行图案化构图,以特色乔木拉出骨干,景观小品点出主题。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般与周边自然环境较好地段,通过自然式乔灌草多层次组团式种植,中层灌木运用较多,绿量较大,以形成自然、生态型道路特色。
两者混合式植物配置:该种方式运用较多,一般车道内绿带种植以规则式为住,因为该隔离带一般较窄,并要考虑车行视线要求;而人行道侧绿带一般多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
植物选择:由于道路立地环境制约,要求选择抗性较强且易于养护的植物,即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根据我们的设计意图,合理地选择绿化植物。
在绿化标准段设计阶段应明确植物的种类、高度、密度要求。
4、景观节点设计:
整条道路景观应是有起伏的景观,应有景观兴奋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也可有效缓解视觉疲劳的产生。一般来说,景观节点大多布置于道路交叉口或具特殊记忆的点,如具有历史遗留地段、古树名木保护段等。景观节点可以通过景观小品、植物景观的合理布局,达到所需的效果,突出特色。
5、城市家具景观
路灯、垃圾箱、公交车站、电话亭、人行道铺装、标志标线、标牌、广告牌等城市家具做为道路景观元素的一份子,在设计时应统筹考虑,应与道路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其材质、色彩、规格、样式等提出要求,便于下阶段的设计或采购。
6、工程造价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和甲方沟通,明确工程投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完成整个设计后,应进行工程概算,看是否在要求的范围之内,该阶段应明确整条道路植物的种类、规格、数量、小品样式、材质等。
二、道路绿化景观施工
在设计通过审核后,进入到施工阶段,是将理想变成现实的阶段,施工管理的好坏,也体现了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1、施工交底会议
在施工之前,甲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应举行施工交底会,这个会议是不可缺少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会议,一般以答疑的形式进行,由施工单位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或现场实际提出问题,设计方及甲方等给予解答。
2、工程施工
在会议之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施工计划书,并进场施工;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充分了解设计的意图,遇到实际的问题,应充分与甲方及设计方很好的沟通,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3、竣工验收
施工完成后首先进入初步验收阶段,一般由设计方、甲方、监理、城市管理部门等派代表参加,.并分别填写验收记录并签字。本次验收能有效的检查施工是否合格,及施工的初步效果是否达到要求,收集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并进入施工后期养护,为一年(一般情况)后的竣工验收打好基础。具体的施工及验收以《城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参照标准。
三、现今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1、苗木自然生长习性与追求立马成效的要求间的矛盾。
由于道路的立地条件较差,道路内隔离绿带一般较窄,特别是行道树一般仅有1.5米宽,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很大限制,一般苗木移植后需要3-5年才能恢复并达到我们所需的效果,立马见效是不可能的,因此甲方一般要求移植大苗,这也就有了大苗成活率低,增加成本;且移植大苗一般都需要“杀头”,树型不佳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道路绿化的一大难题。
2施工过程与设计间的协调问题。
虽然在施工交底阶段,施工单位对设计的意图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施工单位直接脱离了设计单位,拿着图纸就施工,根本不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比如现状场地大小有偏差、高差有些问题等,一骨脑的把东西都种了再说,等到出现无法挽回的时候已经迟了,且不说这个是谁的责任,要明确的一点便是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把东西做好了,做漂亮了,因此,这里我想就设计来说也是需要一个现场调整的过程,(毕竟图纸上看的和现场的感觉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可以按标准段先施工一段,然后请甲方、设计方等来看,如果能达到意图便可继续施工,如果效果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局部调整的过程,其实这里就牵涉到我们前面的工程造价控制,在招标阶段,工程造价是已经控制好的,没有大的问题一般是不会变动的,因此我建议,为了使工程进行的更顺利,更好的达到效果,应在招标阶段在工程造价里头增加一项浮动经费,是为设计效果变更所需。
邯郸体育公园以体现生态环境功能,服务全民健身为设计原则,在整体选址和规划中,以促进体育运动、体育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突出城市体育公园以人为本、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
邯郸市体育公园位于邯郸市南部五仓区。东至邯山街,南至水厂路,西至浴新大街,整个项目净用地面积22890平方米。南北最长处约83m,最宽处约99.4 m,东西约264m,整个设计场地地势较平缓。
2.现状分析
该体育公园位于五仓区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选址东临邯山街,南临水厂路,西临浴新大街,公园的南北两侧均为建设中的赵都新城,西南为建设中的阿尔卡迪亚,为体育公园提供了大量的人口来源,同时也为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娱乐场所。
规划理念及布局构思
1.规划理念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强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结合邯郸本地市民活动特点,借鉴发达城市体育公园规划经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场地建设条件进行设计。本次体育公园规划以健身活动场地为主,辅以生态造园,展现出一个充满运动活力、生态休闲的空间,让市民体验健身的乐趣和回归自然的舒适感觉。
2.规划布局
整个体育公园以轴线方式展开功能与空间布局,形成所谓“一轴、一带、四区”的整体框架。
“一轴”:以入口广场为起点到儿童活动场的雕塑为终点,主要景观节点有入口广场、喷泉广场、下沉广场和儿童活动场,形成了一条主要的景观轴线。“一环”:指公园内的环形百姓健身塑胶步道。“四区”:分别为场地运动区、广场活动区、休闲活动区、场馆活动区。
“一轴、一带、四区”构成了整个体育公园设计的主要内容。
总体空间规划设计
1.室外专业运动区
在体育公园的内部共设置了五人制足球场1个、篮球场3个、健身器材活动场地1处、门球场1个、乒乓球台14个、网球场2个、排球场1、踺子场1个、轮滑场1个,儿童娱乐场1个。
2.入口广场
半圆形的主入口广场,位于主入口的北部,该广场不仅是公园与城市道路之间的缓冲区域,而且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
3.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位于整个设计的中心地带,广场上的旱喷泉是又是整个公园轴线的中心点,在广场周边还设有许多休息座椅。
4.儿童活动广场
儿童是这一功能分区的主要使用者,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该功能空间的特殊性与安全性,在广场的西侧设有儿童游乐场,在游乐场内设置了供儿童游乐的游戏设施,东侧设有供儿童游乐的沙池,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需求在儿童活动场的北侧设计了家长休息区,提供给陪同的家长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5.中老年活动广场
中老年人是该公园的主要使用者,所以我们专门给老年人留出了一方天地。
6.休闲文化区
太极文化发源于邯郸永年,在文化上提取“太极”这一主题,立在突出该设计方案的文化性,在太极文化广场的中央设有以太极为主题的运动雕塑,与体育公园的主题相呼应。
道路交通规划
公园主要采用自然环路与规则式相结合的路网体系。全园路网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机动车行道、百姓健身步道四个等级。
公园的主要园路,贯通全园并联系轴线上主要景点,可通车,方便公园管理施工和消防。次要园路为连接各景点的纽带,以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根据景观需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铺装形式,如红石板、透水砖、沙石等,宽窄不一,曲直相济,园路多变,生动而有活力。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作为体育公园,绿化规划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该公园的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变化,使乔、灌、藤、草、花合理配合,形成三季观花、夏秋观果、冬季有绿、季相丰富的特色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将道路绿地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服务,是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了解道路绿化项目的相关背景。项目背景一般包含城市概况、自然环境、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一般是指城市建设建设的基本情况、独特的历史文化、水文地理状况,特别是与城市绿化相关的绿化景观构成,比如说:城市主要绿地分布、绿地网络、公园状况、寺庙景点等所形成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一个城市对绿化重视程度、绿化理念、绿化生态建设的举措,城市建设定位。
2)自然环境。一般是城市建设建设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毗邻地区的交接状况,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如是否平原地带或高山丘陵地带,常年气温,四季气候情况,雨水、风向等等这对我们方案设计会有较大的影响。
3)项目概况,道路项目概况是指某项目景观绿化在城市绿地中所处具置,方向,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作用,道路的长度、宽度,路形结构、断面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并进行现状分析,如: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分布,道路两侧是农田还是自然景观,是繁华的城市商业区还是集中聚居的小区,道路两侧地势状况,沿线是否有涵管与桥梁,道路的平交道口分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必须理清。
二、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在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背景后我们应该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如何把握设计思路可从以下着手:
(一)找准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一般包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公路绿化建设标准》,《交通部关于公路绿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以及某道路景观带绿地业主对方案设计的要求,道路用地红线,道路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现场考察情况等等,这些是决定我们设计方案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依据。
(二)深思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根据掌握的道路基本情况认真思考其景观设计掌握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章可循。
1)整体和谐统一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要融入周围环境,要与周围建筑、道路、桥梁、水体相互衬托,并便于城市其他景观(如亮化工程、广告灯箱等)的实施,达到统一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道路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环境形成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该景观绿地的美化、绿化功能,合理考虑提供娱乐活动、生态休闲的功能。
4)突出重点原则在靠近道路节点、桥等人流活动量较大以及绿地地块宽度较大处应形成绿化景观的亮点、重点。
5)节约型原则注重“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体现节约型园林的研究、技术措施,绿化符合节地、节土、节水、节材等几个方面。
6)协调性原则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三)理清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结合现状,适地适树。力求树种的多样性,多采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2)植物造景要合理搭配,疏密相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
3)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4)道路绿化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主,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形成多层结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融绿化、美化、香化、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5)充分考虑植物长势因素,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控制景观造价,既能满足前期景观效果,又能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6)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7)分车带的绿化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四)确定设计目标及风格
1)主题定位。突出“人、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道路的交通及景观环境分析,运用生态的观念,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构成自然与人文相交流的城市生态型景观风光带。
2)设计指导思想
a.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道路绿化的功能性要求,满足安全、通行等最基本的功能。
b.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c.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d.追求清新、自然、简洁的景观效果。
e.以生态、自然、人文为主,串起道路全线,针对绿化现状,克服植物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多运用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f.人性化设计,从车行与人行感受出发,注重景观尺度感与空间感。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
3)设计目标。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巧妙的将自然景观、绿化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构思精妙,强化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景观;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态道路景观带。
三、巧妙地进行方案设计。巧妙的进行方案设计,应合理划分景观段落布局。根据道路形式,长度可将整条道路的绿化分为若干个道路绿化标准段,比如:可以根据公交站台节点、道路平交口绿化节点,道路绿化隔离带,道路块状绿地等等进行景观段落分割,在各个主要节点运用小品,植物造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道路标准段绿化常采用乔灌木合理搭配,展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一)中分带一般形式。中分带一般形式为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结合规则统一的乔木树阵。两端以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主要设计一些开花的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等,同时搭配色叶树种紫叶李、红枫以及常绿金桂,做到四季有景,下层搭配色彩模纹以及宿根花卉与中间乔木阵列的下层模纹相呼应,且景观更为精致细腻;中间以乔木树阵形式规则排列,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替换,赋予季相和色相的变化。下层配植色彩模纹,如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等,呈现一条美丽的色带。乔木树阵,突出中分带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岛头处常考虑到不影响行车视线,主要以低矮宿根草花为主,点以景石配以红枫和五针松,以保证美观而又通透的效果。中分带植物选择,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枫香、乌桕、无患子等;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中层花灌常用樱花、紫薇、海棠、红叶桃、金桂、独杆红叶石楠、花石榴等;下层地被如红叶石楠、龙柏、海桐、金森女贞、宿根花卉、草坪等。
(二)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沿路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点缀大乔木,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运用丰富的植物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一定距离(一般150~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三)公交停靠处绿化处理形式。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绿化带宽度往往比较狭小,宜采用低矮模纹组合的种植方式,点缀花灌木,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采用自然式种植的方式打造精致细腻的景观,给乘客候车带来舒适美观的空间。主要常绿树种为金桂,配植红枫、垂丝海棠以及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一些草花。植物栽植自然生态。
(四)与其他道路相交节点的处理形式
1)中分带节点:景观节点处于不同走向道路的交接处,运用造型树与景石搭配,颇具城市个性,可点缀大树,配以自然地被组合,使道路起点景观具有冲击力。充分展现城市韵律之美,历史底蕴的积淀,延续历史文化的风采,体现一定的城市主题。
2)两侧绿化块状节点:宜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体现开阔,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通过营造微地形,可以金桂作为背景,运用曲线形灌木色块的组合,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感,点植高大乔木,形成一种瞩目的自然景观,点缀球类,保证视线畅通。最终达到植物的季相变化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形成因地制宜开辟形式多样的开放空间,做到“点、线、面”结合,体现适宜的道路绿化带空间,拉近人们与绿地的距离,达到生态道路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