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6:20: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133-04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basic medicine young teacher in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ZHAO Shuang1 WEI Shiping2 DU Meisu2 HUANG Yanfeng1 ZHANG Shengchang3
1.Basic Medical College,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Basic,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Xingtai 054000, China; 3.Anato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new forces and backbone elements of facul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arnestly implement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basic medicine young teachers are the highest priority of reaching the aim of running a medical school especially in basic medicine,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also the guarantee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d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aking the clinical medicine accreditation as a good chance, the training work for young teachers should be made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systematical. Its cultivation contents and forms should be optimized, we must strength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and demeanor,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Learning advanced educational notion, developing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widening the culture method and evaluation mode for young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young teachers who teaching basic medicine and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Young teach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on; Basic medicine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时期是为医学生学好临床专业课并做好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医学基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1],而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新生和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实现医学院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保证。
1 基础医学青年教师队伍现况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青年教师的队伍数量庞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至60%以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的教学任务量特别是本科教学任务量随之增多,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地教育教学及授课培训学习,就担任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可是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尚未十分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缺少一定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会相对略显弱势[2],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整体教学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同时,加强师德师风、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对于提升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4]。
2 优化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与形式
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培养
医学生们将来要从事医疗行业,为患者服务,作为医护人员就要必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要始终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这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前提。同样作为培养医生的医学院校高校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争做优秀师德师风的典范。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获得者多来自基层,其先进事迹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师德高尚,是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正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养很好的机会。这树立起优秀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中会影响讲台下的医学生,未来的白衣天使,可以为培养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行业树立良好医德打下坚实的榜样基础。
2.2 教学技能培养
针对青年教师多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很少有教育教学实践背景的客观现状,高校负责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的有关部门,需组织广大青年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前岗位培训,其中应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即传统的岗前培训课程研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法规”等,还应包括结合教师自身从事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并多给予青年教师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由于经验缺乏,教师可能没有过多自己对课程授课技能的深入理解和过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时只要多听资深教师的授课,哪怕所讲授的知识中所举的事例或病例都只限单纯的模仿,也会使课堂授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且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准确传授,因此,初入课堂教学,不断积累授课经验的前提是虚心学习前辈的授课技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授课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以逐步提高教学业务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5-6]。
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工作方面,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经过精心筹划准备,组织开展了2013、2014年度的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技能”“Sandwich教学、PBL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坊活动”“课堂PPT制作与演示效果”“名师指导教学――教学经验交流”“微格教学”等专题讲座,同时观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组办的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录像,并参加校内优秀教师“精彩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学员们觉得学校此项举措就像及时雨一样,成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很有效的途径。讲座中谈到的各种课堂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去慢慢摸索、总结和积累;参加培训的老师还亲身体验了Sandwich教学和微格教学法;在PPT制作讲座中指导老师分析PPT课件制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简便的解决方法。这些举措为提高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无不说明青年教师岗位再学习并贵在坚持的重要性[7]。
2015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将接受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工作,其中认证指标体系中就有对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及考核评价的原则,即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数字化,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团队导向TBL模式、案例教学CMT模式等教学手段[8],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9]。因此,应以这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从而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普遍改革,如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病案导入,并以病案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结合临床知识采用以病案为主线的横跨基础与临床的系统教学等[10-11],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1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13]。
突出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尽量优化、整合出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全面系统掌握的一门课程“基础医学”,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精神,将原来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人体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成。针对2013级“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核心、最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系列课程作知识铺垫,并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深化基础医学教学改革[14]。因此,这就对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未来的发展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着力培养“全科医生”的同时要紧抓基础医学“全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也要重视向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投身专业知识的整合学习中,刻苦钻研。作为民族医学院校的特色学科是民族医药,在民族医学授课方面可鼓励青年教师多利用校园特色中药材药圃资源;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学科如“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学科的授课方面,也可鼓励青年教师向附属医院医师们多请教临床实践问题,这样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3 科研素质培养
高校教育的功能,即教学和科研,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和科研工作应该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才能促进医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若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结合,将导致教学方面传授的知识观点陈旧,如果拥有切身的科研经历和创造经验,才能把知识讲活,并有助于对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不断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可以建设基于“学科群”的模式,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多给予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助力青年教师早日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15]。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指出提倡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16-17]。
2.4 人文素质培养
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18]。应多鼓励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要如朋友般真诚地交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乐观、阳光、充满信心,并于教学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带给学生以正确认识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于2014年主办了全区第一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培训,这个培训集中了全区所有高校选拔的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分文、理科组,有教学业务技巧的集中学习,有远赴省外著名高校的随堂听课学习,还有网络课程学习和校内导师的指导性学习实践,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有意义,这也充分说明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最终培训效果非常显著,学员们也取得了很多教学上的好成绩,其中在集中培训学习环节中有一项令所有学员印象深刻,那就是以集体做户外游戏的方式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游戏中带给学员的是很多的思考,锻炼和培养了大家勇于自我挑战、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与这类活动,这是可以带到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培养好自身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成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种感召。
3 拓宽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和考核方式
高校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青年教师都很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来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故应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不断拓宽培训及考核方法。多种培训方法灵活运用能营造良好的情境,引导青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交流分享中学习、激发青年教师多角度的思索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内容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灵活地加以运用。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可以建立目标考核、过程考核等相结合的长效“多元考核机制”,如与青年教师座谈,组织参加授课基本功竞赛、教案设计比赛、学生评课、专家或同行听评课等,使青年教师培训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和科学。同时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及各级“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传、帮、带”作用,可以借鉴兄弟院校教师培养经验,如开展“名师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和提高。
4 小结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育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可以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秀珍,吴忠道,王斌.基础医学教育中青年教师师资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78-79,93.
[2] 杜朝东,王沁,付延功.医学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2):46-47.
[3] 樊小杰.系统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力的新机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758-762.
[4] 韩巍,黎润红.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39-846.
[5] 何晓瑾,汪悦,周学平.运用PBL模式优化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初探[J].江苏高教,2014,(5):102-103.
[6] 郭林,金刚,刘玉婷.CTTM结合Sandwich教学法在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12-13.
[7] 袁力,张敬军,刘林祥,等.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提高医学生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15-17,107.
[8] 张艳青,孙沛毅.案例教学――医学教育后PBL时代的新选择[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11-1112,1120.
[9] 赵万红,于龙顺,鄢红春,等.适应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6-158.
[10] 赵爽,蒙山,朱名毅,等.民族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实施CPBL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3, 42(18):2172-2174.
[11] 赵爽,张胜昌,蒙山,等.医学热点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2):235-237.
[12] 殷晓丽,王德炳.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0-13.
[13] 刘含登,丁嵩涛,彭惠民,等.改革医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823-825.
[14] 孙维权,李君,廖诗英.地方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创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45-46.
[15] 戴双双,何凤田,连继勤,等.基于学科群模式的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成才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26(1):50-51.
[16] 王昌明,覃泱,莫碧文.创新教学团队在地方医学院校中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42-148.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担负着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重任,一定程度上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基层医疗水平。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如何加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基层和社区培养理论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目的,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宝鸡职院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一些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 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 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1.1一般资料 将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及2012~2013年来院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医学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佳木斯医科大学、吉林大学、贵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其所医学院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2012~2013我院实习学生、见习医生在校、实习期间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暴发等)相关课程开设与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课程设置意见反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张,回收问卷489张,回收率97.8%。
1.2.2实践教学方法 对重症病房临床医学生,主要实习、见习医生进行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1,2]进行理论学习,在医疗工作中采用案例式、引导式、示范式教学法依照标准进行规范性操作,实时监测使用有创呼吸机病例,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进行监测统计。
2结果
2.1 临床医学生在校均未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只在相关章节中部分代之,未进行课程讲解。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人数189人,占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知晓人数112人,占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人数135人,占27.6%,手卫生规范知晓人数215人,占43.4%。
2.2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实践教学效果 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与实习生采用案例式与引导式实践教学,严格按照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进行诊治与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呼吸机相关肺炎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较2012年干预前减低25%,见表1。
3讨论
3.1加强和重视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与理论 本项目调查显示近年毕业或在读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了解甚少,对医院感染发生的不利影响意识淡薄,缺乏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学习。498名被调查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率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治疗率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率27.6%,手卫生规范知晓率43.4%。SARS、山西血透患者丙肝医院感染暴发等均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医学生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医学生应当从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就树立起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教师应当将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开设教材设置 医院感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医院感染学的教学内容也应当适时调整。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与技术指南纳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丰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理论知识,掌握其防控技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课时分配30个学时左右, 较为适宜。理论内容同张京利等报道[3],包括医院感染学总论、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特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疾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控、 职业防护等;到重症医学科开展实践式医院感染防控的临床技能学习。
3.3实施理论与案例式、PBL多样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院感染学涉及到的学科较多, 在医院感染学的教学中将医学生学过的基础学科、 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主线,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临床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衔接与渗透,使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体系,以综合化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巩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以"案例式"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 " 的实践教学方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点,教师通过案例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思考、讨论、解决及教师小结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学习。
3.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 专职感控部门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定期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本地流行病学进行更新,对重症医学科在职、实习、见习临床医学生进行了专项培训、专业指导,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循证措施依从性核查表,核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管理(若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使用含有0.12%~2%氯已定每6~8h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等)、气道管理(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等)、清洁消毒管理,督促落实、实时监测。2012年干预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67.8%,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37.6%,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25%。呼吸机相关肺炎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显著。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现在不仅面临着潜在传染病的威胁,而且医院感染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 重视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 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4]、实现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转变,加快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所进行的一项长效医学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呼吸机临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WS392-201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医疗的不断扩展,对于“下得去、留得住、用的顺”的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医学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已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发展的需要。[1]卫生部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积极探索,创新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
到2015年达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的目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养专科方向住院医师。
当前,国家虽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这也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基础,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开传统临床医学的结构,而在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中更是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型的模式,为此开展以全科医生为导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于实践国家提出的“三年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全科医生的培养计划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深入调查基层社区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分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对全科医师的能力需求,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的培养课程体系,提出适合城乡社区卫生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五区的10个社区中的20名全科医师为研究对象。
抽取的这20名全科医师均为在社区医疗工作五年及以上的社区全科医师。参与调查的20名全科医师学历层次情况(本科:9人占45%、专科:6人占30%、中专:5人占25%),年龄情况(30~40岁:6人占30%,40~50岁:8人占40%,50岁以上:6人占30%),职称情况(副高级:3人占15%,中级:8人占40%,初级:9人占45%)。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中15人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5%。通过对这些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区全科医师的业务范围及内容,分析全科医师所需的医学知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见。可以发现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依次是:常见症状诊治、疾病诊治、健康咨询、疫苗注射、体检、慢病管理、儿童保健等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即社区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2]。
对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的小组访谈获知基层急需防治结合型的合格全科医师,目前基层的全科医师大多为内科医师转型而成。现行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医学生培养质量较差。一是缺乏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对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缺乏了解。
(二)分析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对照社区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对现行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弊端和问题。
1.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但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3]。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
2.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目前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因此更没有将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4]。一些院校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体系。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家调研及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见下图表:
四、该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 “双师型”教师完成。
4 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 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