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6:2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科学与临床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64-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注焦点与研究方法差距越来越大,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最终产生了二者之间的鸿沟,被称之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1]。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发表文章首次应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与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对理论知识的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锻炼。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和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兼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主要包括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基因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决定了其知识点纷繁复杂,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论或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从具体临床疾病现象做引入使学生先有具体模像,然后对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导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课堂中营造出的“病例-机理”氛围也能使医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新理论、技术层出不穷,具有很强的更新及前瞻性。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沿不同,教学所采用的教科书的更新和修订速度较慢,因此不论在理论或实验教学中,教师都应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前沿新发现和技术,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十分必要,可为后续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联系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时展产物的转化医学,其研究内容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6]。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架起基础科研工作者跟临床医师的桥梁。它的出现使得基础科学重视临床医学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并根据现象追根溯源寻找机理原因,并能将研究出的机理成果运用到临床问题中,解决临床医学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并在“现象-机理-运用”这一过程中形成及时反馈,使临床研究者修改观察指标或侧重点,同时也相应地使基础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为临床服务,最终使患者受益。其两者都是桥梁学科,与多学科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临床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作者教学与研究必须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为指导,从而适应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转化医学理念的创新结合
1.引入病例引导型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CBS)内容。用具体临床疾病做实验背景,并阐述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然后对验证此原理所采用的实验技术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学生即可开始实验操作并完成报告和教师布置的相应思考题。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血糖这一生化指标,讲述血糖的生化和临床诊断意义,并以糖尿病为病例讲解血糖超标后对身体的影响,在进行背景铺垫后开始讲解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让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不同血糖浓度的血浆样本进行检测,获得结果后进行分析:所测样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是偏低还是偏高,分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检测血糖原理的实验技术,并对血糖的生化知识和临床运用有了很好的结合学习。
2.引入个性化用药治疗的系统实验内容。转化医学将分子标志物、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及疾病治疗与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充分融入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开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个体化用药治疗为主的内容新颖、应用性强的专业前沿研究性实验,能够极大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目前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较好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我们在实验课中创新设置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人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实验。首先为学生讲解整个实验背景:硝酸甘油作为治疗心绞痛的基本药物之一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发现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所介导[7]。乙醛脱氢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对硝酸甘油转化产生NO起了关键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点的多态性会影响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药指导建议,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携带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这一基因多态性位点具有指导临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然后为学生讲解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这些关键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术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具体实验流程为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口腔黏膜细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经过PCR特异性地扩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经过酶切反应和电泳检测即可获得自己的Glu504Lys位点基因型。通过这一系列综合开放性的实验,以学生自身遗传多态性为背景,将临床个性化用药检测与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和投入,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转化医学思维的培养,
3.实验教材的采编。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挑选合适的转化医学内容穿插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随着日新月异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我们也对前沿进展和发现保持持续关注,将更新的内容及时修改、添加到实验教材中。
以上仅是我们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在转化医学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体会,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其内容必将会更新和扩大,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要敏锐地跟上发展脚步,积极寻找转化医学与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结合点,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基础扎实、科研思维清晰的有用医学之才。
参考文献:
[1]赵玉沛.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J].中国医院院长,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贾舒婷,张继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7,8.
[6]闫华.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225-228.
中国医科学院临床医学院,本学院经辽宁省教育厅于2003年1月批准成立、教育部予以确认,由中国医科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新型独立学院。
临床医药学院办学层次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以培养医学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精良、外语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为办学特色。设有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等11个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1]。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中叶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以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它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联系的基点上,它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构成、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而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医学,如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等等,使医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获得日趋精密、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医学模式扩展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2]。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在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学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知识,使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目前国内临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仍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此外,由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临床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过于专注为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进展,“专”而不“博”,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自身专业上进一步的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跨入新世纪,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教育如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医科院系中正展开积极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个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指导以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强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克隆羊的诞生使得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再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见“病”不见“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3]。因此说,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不是已经足够了,而是要更加强化、更加深入。源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更是兼备高尚医德的医学大家。 转贴于 第二,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一致[4]。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对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评价,国际上一流的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勇于创新。
第三,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研究生较多地接触外部环境。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以个别指导、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走出院系,开拓视野,促进临床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榜样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2):24125.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414
国内刊号:61-1398/R
邮发代号:52-1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2、工学: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仪器仪表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测绘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航空航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