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6 16:1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篇1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课标》(大纲)核心课程理念,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紧密的结合,

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核对该可对应课标内容标准。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只有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避免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预期。本人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针,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的《课标》都是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呈现,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教学的统一要求,尽管教材可以有很多,具体课堂教学标准千变万化,但都必须达到共同的指标要求。

2.紧扣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概括,往往以大字呈现,也有丰富的案例、图片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效补充,由于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在加上各地考试命题的难易程度的差异等因素,教师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可能比《课标》的“三维目标”更具体,更系统化,甚至会有所补充和增加。

二、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学习历史知识共性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如《》、《》、《》中都有赔款,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一战、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如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最佳方法。

三、 引导自学质疑

篇2

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就在于激励学生,指导学生。然而,历史以来因为受到老式教学思维框架的束缚,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一直表现着不具趣味性的欠缺。从而导致历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不能高效地开展,因此特别期待让老师的历史课程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应当由恰当地设置课堂开头过渡语、紧密联系其他科目内容、融入时政大事、娱乐内容资原、关注同学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要素作为实现目标的操作切人点。巧妙地实施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把抽象、古板的历史记载内容变得形象化,使古老的历史故事和过程再现化,对培养同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兴趣,进而实现传播知识过程于快乐兴趣当中,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本领有相当关键的功效。

要实现促使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讲,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这其中需要老师持续地在自身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的求取历史知识的热情。究竟怎样才能加大历史课程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营造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爱好和激情,增强历史课程教学效果,它依然是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一、漫画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历史漫画生动形象,直观新颖,诙谐幽默,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猎奇需要,其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和丰富多样的联想,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和求知欲。因此,在新课伊始阶段,教师可借助漫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当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幅漫画,往往由画中的人物或事物,画中的文字、符号,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因素组合而成。只有将这些要素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明确漫画背后深刻的意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漫画时,教师要注意漫画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漫画要义,进而挖掘漫画蕴含的深刻寓意,深化知识理解。

如在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笔者以漫画“赶英超美”作为新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漫画,并告知学生该漫画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该漫画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该愿望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此愿望能否实现? 为什么? 这样通过漫画制造悬念,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倍增,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新知识,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活了课堂,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关注过程,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是重要课程目标之一,由过去的“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当前的“强调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体验与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在过程教学中,教师也关注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个性差异与能力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促进学习热情的提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样教学方式与活动,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感知、探究与理解历史;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如学习《秦王扫六合》,分析秦的统一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假设你们是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此时统一全国? 换而言之,这时有哪些条件让统一变成可能? 请结合教材内容与《秦灭六国》的地图册,交流讨论。”而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评析与补充。这样,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思维,使其学会在教材内容中灵活筛选、提炼所需信息,由于是自己探索所得,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分析“焚书”和“坑儒”含义时,要求同学们自读教材,概括焚书坑儒的原因、目的,说说具体情况,结果怎样。而后自由讨论: 倘若你是秦朝统治者,对儒生的反对,会怎样处理。说说你们对“焚书坑儒”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调控好时间。这样,可营造开放氛围,也促进信息反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便于有针对性的启发与引导。最后在小结环节,呈现秦始皇画像以及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要求同学们说说诗中含义,说说秦始皇所起的历史作用,又该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诗词,加深印象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利用同志的《七律・》和《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课堂别有必要挑选经典典的历史人物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型事件进行细心刻画、点铁成金,去付出最大努力争取达到将历史知识讲解的既生动,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从而持续培养同学们学习历史课程的爱好和激情,取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篇4

(1)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而学生的生活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匹配。可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历史变成了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一些冰冷的名词,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升学的筹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想要掌握现成知识或者获得新知识,这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探究、选择以及创造的过程,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情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现如今历史教育的无奈也承载着学生很多的无奈。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数学和英语等主科来说历史只是一门副科,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对历史仅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即将而来中考,历史老师也不得不把历史分割成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在无奈中迎接中考的到来。

(2)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接受那些古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样初中历史教育必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老师领导学生对那些知识死记硬背。对于中学历史课而言,这一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分数。现如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再者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和时展相适应,课程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历史教学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太重,在课程的管理方面强调统一,这就使历史课程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例如现如今很多历史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出发,强行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还存在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依旧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老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一定要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让这一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课标下确定的目标就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加大对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考虑好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首先教学目标设置一定要科学,老师所教导的知识一定要准确。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本出发,然后再将课本知识具体化,将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掌握好,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科学弹性引用。再者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然后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的进度,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探究或者是开展辩论会的形式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生动有趣的进行课堂讲授

虽然课程改革之后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师教授已经不太重视。但是历史教学终归还是要进行讲授,而且讲授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老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一定要激情奔放,在点拨学生时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激情的去讲授知识,不单单讲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解题的思路,也要讲述价值取向和信念的引领。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

篇5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于学习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都感到比较乏闷,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所以,要想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有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老师要营造相应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世界中。在将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比如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一节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资料在课堂上组织观看,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辅助课本,与课本进行融合。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本教材,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要求很高,不要仅仅依赖课堂上老师讲的那一点知识,是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一节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回答,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设立课堂教学讨论的策略

在历史课堂上设立讨论的环节,要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教材中不懂的问题和疑难,由学生经过讨论后能够摸清问题的最终脉络,能够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思想得到共享。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讨论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拔,也要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讨论后学生的答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价,选出比较优秀的答案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要把老师、学生与课堂三者之间进行相应的联系,从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课堂上讨论互动的环节对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提升,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篇6

近几年,有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有效教学的概念,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在一节课,也就是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要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曾经有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去获得这些知识,并进行自我的加工、探索,最终化成自己的财富,而不是被老师压迫着去学,那样学到的也只是皮毛。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够以自己为主体,而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不要一味单方面的灌输学生知识,还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联系与讨论中去,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初中历史教学高校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

一、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首先是要用爱去感化学生。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爱的前提下,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激并乐意去接受老师所给予的爱,从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才得以实现。第二是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与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平等的,不要把他们当做是被管的对象,对他们要有尊重,这样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原有的教学效果。最后就是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具有那个年纪所特有的纯真与渴望,老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苦衷,要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提倡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程一般都是为我们讲述据我们的年代比较救援的一些事实,而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事实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体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材料,比如文字图片表格或者是一些实物,等等。经过情境的重新设置,以及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学生想象了历史,也重温了历史,更加对历史有了一个体验和领悟,通过这个,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产生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倾向,这种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说再多的话也达不到的。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是有生命的,它不只是教科书上那一堆死板的文字,它还是生动形象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应该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要促进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让学习,要把教学工作的重心从教授转移到引导上面,要通过最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掌握一些的学习方式,并从这些学习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节完美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很高的出席率还要有高的学习效率,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肯定会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材、如何看懂历史图片、如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构建策略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有深入地理解,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现状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篇8

历史学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介绍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如何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向学生展示历史的魅力呢?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活跃,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授课方式,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制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才是学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的一环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每个人,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尊重的。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学生站起来提问发言,甚至到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体验环境。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不责备不苛求,努力建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以赞许的眼光来搭建学生课堂学习的良好平台。

2、改变观念,激活课堂

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一言堂。在新课标要求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引导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一味地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说、读、写,积极地思考问题。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问。尽管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提问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可有些教师只是将原来的“满堂灌”简单变为“满堂问”,整整一堂课的不断提问,让学生疲倦得应接不暇,并且大多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貌似热闹的课堂,实则华而不实,何谈摄取知识与思维锻炼?千万不要让课堂成为满堂看。随着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历史再现,不少教师干脆在历史课上放起了“电影”,把曾经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结果多媒体上热热闹闹,台下学生冷冷清清,这样喧宾夺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多媒体中的情景画面通过学生的兴奋神经转化为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更新时,才算得上一次成功的教学。

3、有序组织,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动起来,而不是乱来,要活动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1)认真设计学习目标和提纲,是让学生积极自学的重要一环。尽量在每一堂课前,精心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小黑板提纲,让学生自行通读课本,进行自学预习。(2)划分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确定学习分节任务。根据前面的自学预习提纲,让学生全面通读熟悉课本知识,让后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在各个组长的主持带动下,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在交流中总结归纳,完善整理学习内容。(3)进行竞赛演示,反馈自学效果。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后,由各小组发言人展示本组学习所得,同时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发言,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反馈展示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肯定和点拨,积极鼓励,通过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4)要适当作好笔记,巩固好学习内容。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地点、人物、时间等等相关内容,需要学生记住大量内容知识,因此,在课堂学习理解之外,要适当引导学生多做笔记,教会学生结合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做好完整细致的笔记,在课后通过笔记进行巩固学习。

4、调动活力,释放激情

当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一湾“活水”,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积极调动,才能让学生一直保持饱满活力和充沛激情。(1)调动课堂情趣。例如在学习商朝和西周历史演绎时,可以给学生通讲电视剧《商周王朝》的情节,在学习秦朝历史时,利用学生笔记的间隙,播放《秦始皇》主题歌曲等。(2)积极植入兴趣。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独特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历史课中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我国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或成语故事有哪些?同学们最近读的课外书籍里面,印象最深内容是什么?我们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加强与历史相关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3)手、脑、口联动,全方位活跃。通过解放学生的手、脑、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让学生在自学是勾划重点、批注疑点,书写教学课题、板书自学展示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在表达发言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如学习小组中的积极讨论发言,辩论问题上的积极辩论,讲述历史小故事,等等。三是激发学生的脑细胞,让其充分思考起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4)进行拓展教学,延伸学习激情。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变知识为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思想后,进行开展“如何开展校园建设”辩论会,又各派代表分别依托相应学派思想进行阐述校园建设观念。通过延伸开展系列活动,延展了课堂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做好观念转变,尊重每一个学生,适当地调动兴趣和激发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宽怀的学习天地和舞台,改善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21-02

实验让初中物理知识显得更加丰富、直观、真实而具体,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参与实验,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感知、体验,对物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实施演示实验能提升教学质量,演示实验属于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一般由教师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总结,可以包括课内外的实验内容,与分组实验不同,演示实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起到对课程的辅助作用。不同的演示实验其意义各不相同,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导学型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顾名思义是引导学生开启新课程的学习。在新课程开始阶段,导学型演示实验承上启下,通过复习旧知识,展开新知识的演示操作,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能以良好的状态接触新知识。通过“讲解、演示、观察、总结”的模式,为新课开始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对实验的原理、条件、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介B,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猜想、假设、分析与交流,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新知识与新方法。

如“升华和凝华”知识学习时,可以运用演示实验,直观展示新知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师:“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分别属于什么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反过来呢?”学生回答:“固态到液态是熔化,需吸热,液态到气态是汽化,需吸热。反过来是液化和凝固,需放热”。在学生复习巩固后,教师拿出碘、烧瓶、酒精灯进行演示实验。碘放在烧瓶中加热,再停止加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加热碘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无液态碘,停止加热,碘蒸气消失,烧瓶壁上覆盖了一层固态的碘。进而教师引出“升华、凝华”的新概念,并进一步举出玻璃窗上的冰花、樟脑丸消失、灯泡变黑、人工降雨等例子,说明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本质。通过导学型演示实验,不仅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指导型演示实验,引导掌握方法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大、中考任务重,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摸索时间。这就需要指导型演示实验的参与,通过教师指导与方法介入,让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思想与方法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与拓展探究,如此能提升学生实验的效率。再者还可以避免实验危险的产生。

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课程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升学生分组实验的效率,教师引入了指导型演示实验教学方案。基于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点名学生上台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教给线路电流走向路线。继而运用实验器材,按电路图连接好线路,在测量串联、并联电路各处电流时,教师指出3处测量点,并重点指出电流表要和电路串联,不能并联,也不能反接。通过串联2小灯泡左右两边和中间3处测量,并联2支路、干路这3处测量,记录下数据,并采取多次测量的方法,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各处电流相等,并联干路电路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学生掌握方法、注意事项、易错点后,进一步展开自主分组实践探究。通过指导型演示实验,使得学生实验更安全、高效。

三、巩固型演示实验,深化理解记忆

在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巩固物理知识与方法的需要。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不仅能起到复习巩固物理知识的作用,还能将物理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激励学生进一步拓展实践。巩固型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建立系统知识为目标,实施不同方法对比、不同角度对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记忆。

如“浮力的利用”知识学习完成后,为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采取了巩固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实验一:“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运用2个注射器针头、2个橡胶塞、塑料管、水槽、注射器和软管这些器材,制作成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过程是:将潜水艇放进模型水槽,观察其状态;其次将模型用软管与注射器针筒连接,往模型中注水,观察模型状态;再次往模型中注入空气,观察其状态。实验二:“盐水浮鸡蛋”,这个实验较为简单,过程为将新鲜鸡蛋放入小杯清水中,观察其状态,再不断在水中加入盐,观察鸡蛋的状态。学生发现模型最初是浮在水面上的,之后注入水,模型下潜,再注入空气,水逐渐派出,模型逐渐上浮。而清水中的鸡蛋是沉底的,逐渐加盐会发现鸡蛋逐渐向上浮。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巩固了浮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知识,并将浮力知识与实际应用连接了起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励学生参与和探究,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一些注意事项、方式方法,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过程,再者,还可以通过巧妙的失误,让学生观察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并找出失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激活了物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演示实验指导与推动下,掌握了物理知识与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0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教学领域提得很响亮的一个话题。笔者通过几年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谈几点感悟。

一、研读课标,挖掘教材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为宗旨,遵循历史教育规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正确定位,精心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架桥。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境假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2.利用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教师一直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历史学科就变得无味枯燥,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枯燥的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中国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一目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三、营造氛围,拓展思维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生命的气息而响起来。

当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点很浅显的认识。希望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共同发展我们的育人事业。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3-02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唯美的艺术。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生活总是为人们陶醉向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当孩子们还在呀呀学语,口齿不清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大人的要求下,得意地背诵“床前明月光……”。可是在他们读了小学,上了中学以后,幼时的那种对古诗词的兴趣却与日俱减。他们只是因为考试有古诗词填空及鉴赏题,才硬着头皮去学去背。学生诗情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寻回学生失落的诗情?于是笔者反思了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欠丰厚,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备课只是一味地啃教参、抠书本,面对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超越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去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言简意丰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作者、背景、解题、释词、译句等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兴味索然。

(二)一首一首,费时低效

教师教学古诗词,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进行的,每首古诗词之间似乎毫不相干,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知识点被零星无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诗词当中。因此,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是零碎、杂乱,易混淆,一知半解的。教师这种就课文教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览众山小”,学生的学习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也就难免费时低效了。

(三)读读背背,阅读疲劳

自古以来,读和背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致使部分教师把学习古诗词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背诵积累,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参与,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结果是学生机械重复地读,熟读了,会背了,默写起来别字多;背了这首,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读书,常作摇头晃脑之状,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读书,是有口无心地念,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二.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我阅读了一些相关著作,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改进的做法:

(一)厚积薄发,课堂显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准备就是要阅读,每天不间断地阅读,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彰显魅力。例如在对作者的认识时,笔者惯例的介绍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资料随便的一本教辅资料上都有,虽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其中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再加以补充、课件呈现,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这也难怪,什么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这些内容他们不是早就滚瓜烂熟了吗?

于是,笔者自问:除了这些我还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对杜甫的认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杜甫的父母是谁?他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有兄妹吗?他自己又有几个孩子?他是怎样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来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吗?他也爱喝酒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与教学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对这些回答了然于胸,并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补充一二,那么,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对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并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在上课之前先问学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吗?”这一问学生可傻了眼,大部分同学纷纷开始猜测。别怪学生不知道,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的,问了周围的同事们,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上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天宝三年(744),考进士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与比他年长十一岁李白首次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把酒论诗,相携同游梁宋齐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第二年,他们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从未见面,但两颗伟大的心灵仍然心心相印,相互牵挂,且常有诗歌寄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褒扬。《杜甫诗集》可以见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赠诗多达十几首,可见他们至真至诚的情谊。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相遇,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还为此写了一本书――《李白与杜甫》。笔者在介绍完这些后并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此书。

这些资料是我阅读查找、搜集积累的,当我以这种拓展学生熟识素材中未知领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无疑就在学生面前打开了诗人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学生们倾听的十分入迷,表现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诗人。当然,笔者在下次教学认识杜甫时又会从有关杜甫绝非寻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径等其它方面进行认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杜甫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人其它诗歌的理解能力。

诗人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笔者说为人师者若读书破万卷,则上课亦如有神了。以上仅以诗人杜甫之一角举隅笔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沉闷之课堂焕发生机,显课堂无穷之魅力的做法。教师至少应当对教科书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诗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统筹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积累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并且经常自问我认识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二)拓展比较,课堂现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而学习古诗词总是离不开对诗词的鉴赏。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怎样把这首诗与那首诗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由此及彼,求同求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帮助记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认知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达到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较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诗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一句诗,但更多的是整首诗与诗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同题作品,但更多的是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基调,也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但更多的是从题材、体裁、背景、主旨、技巧、风格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素材应尽量以教科书以内的素材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笔者就对《望岳》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作品内涵的领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较。这两句话的题材是相同的,描写的都是泰山,但杜甫是在泰山脚下的感慨,而孔子是在泰山顶上的感慨。这两句话都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都赞颂了泰山的雄伟高大,都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但主旨不同,孔子的话实际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来看待人世间的纷扰;而杜甫的话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但笔者在教学时并不与其它两首《望岳》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很明显,这样的比较阅读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笔者把这首诗与本课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与本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的《望岳》与《春望》的比较。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创作时间已相距十多年,其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不相同。《望岳》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景说理,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丽入手,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悟,触发理性的思考,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这类写景说理诗,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等。《春望》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惨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比较。这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的远行之作。其次,景象都十分壮丽。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杜诗重在述志,而李诗却重在思乡。

王维《使至塞上》与李白《送友人》的比较,陈与义《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刘禹锡《望洞庭》的比较,刘禹锡《秋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可以比较的古诗词不胜枚举,经常地比较阅读,就可以做到温故知新了。

(三)凸显自我,课堂添动力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缺少知识,我们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缺的是思考性学习。”反思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并不缺少背诵积累的知识,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凸显自我。虽然学生背诵古诗词一些优美的诗句,但这些诗句似乎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毫不相干,它们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只是作为被记忆的知识在考试的填空题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把语言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审视,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创造的乐趣,课堂才会激发一种自我需要的驱动力。笔者就对《望岳》层层剖析,力求使文本与学生自我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无疑是最为人们所传诵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学生对这两句话有什么领悟呢?只要努力战胜困难,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这已经是标准答案了,很多老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教条式回答。然而仔细想想,学生的这种回答与学生的自我触发还是相距较远,学生并不因此而变得勤奋。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诗人有没有努力登上他诗的高峰呢?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努力登上你学习的高峰呢?此时,学生们都面露愧色。这样,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

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表达训练,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改写、扩写、引诗句入文,意境再创造,人物活动再现等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中学生虽然不曾亲见泰山“阴阳割昏晓”之壮景,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却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割”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描写。学生们开始静思默想,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维之后,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运用,而且对这句话记得更牢,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如下:

晴空万里,阳光铺洒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那奇形怪状的石头,挺拔多姿的松柏,呈现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无际的泰山北面,却是阴森昏暗,迷蒙一片,不见天日。为什么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呢?原来是泰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把阳光割断了。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改进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冷漠态度,寻回了学生失落的诗情。总之,教师要不遗余力地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3

物理学科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不再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仍是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开始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即从明确知识、教学方法、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速度知识内容时,教师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可能会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速度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和单位换算,明确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区别。在教学方法方面是利用游戏刺激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通过动手实验掌握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在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分组,并进行兔子跳比赛,选出最后的获胜者。在比赛开始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学生兔子跳的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在游戏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解决方案判断哪一组学生跳得最快。认真分析会发现,该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足之处就是教师应该在游戏开始前,就引入速度概念。该游戏的顺利开展必须依托在相同路程的基础上,这样就忽略了不同路程下的速度计算,并不能让学生掌握综合的速度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教学诊断策略。

二、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不可能会按照教学设计有序地进行下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对教学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能够提前判断,并进行及时解决。

如在进行惯性实验教学时,教师可能会设置两个实验引出物体惯性这个概念。第一个实验是将薄木板放置在装满水的烧杯之上,然后用木棒敲击放置在薄木板上的生鸡蛋,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二个实验是用直尺敲打摞好的象棋棋子的最底层,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进行实验,并总结出惯性定律之后,就会详细讲解惯性现象,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受力物体的分析。然后列举出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在课堂的最后设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学过的惯性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个教学设计是很成熟的,在课堂的开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课堂的最后还能巩固学生记忆。在实际实践之后,发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在设计该教学时,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导入阶段的两个实验是有关固体的惯性试验,而惯性是存在任何物体之中的。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气体和液体的惯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实验设置的不全面是该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也是一种直观的判断方法。

三、参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

课堂教学问题发生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反应做出诊断。若教学课堂学习气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授大气压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气体压强的实验。有的教师可能会进行覆杯实验,即先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大杯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在保证硬纸板与玻璃杯中的水之间没有缝隙的情况下,再倒置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三个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第一个实验和第二个实验中,硬纸板会掉落,水也会洒出。而在第三个实验中,硬纸板并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洒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大气压的概念。实践证明,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但是在该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学生看完了实验仍不理解大气压产生的条件。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了实验结果上,并没有关注其他现象。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入手,诊断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这不仅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