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消费主义的坏处

消费主义的坏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7 14:5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消费主义的坏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消费主义的坏处

篇1

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它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下面就通货膨胀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作以下分析: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速度才有所放缓。但经济总的趋势是迅速增长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无疑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三)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货币供过于求,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3万亿美元。据2008年底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8%。这是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还不高,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如今市场上的商品标签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通货膨胀会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我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重国家的负担。

(二)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而此时的消费也变得更加混乱。盲目消费,抢购风随之而来。

(三)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工资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他们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即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损失的只是汇率。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二)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三)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总之,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应坚持反通胀的目标,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些牵制力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篇2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篇3

当代社会生活中,服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日趋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绝对没有想到过光鲜亮丽的服装产业实际上是一个“高污染行业”。由此可见,如何把绿色观念带入服装设计中,无疑是当代服装行业中极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服装设计行业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越来越多衣服也许只穿上几次,就会被丢到衣橱最深处,几年后被扔进垃圾桶,这些一次性用品就给垃圾处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但更频繁的更新衣柜,使服装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急剧增加了“二手服装”。但是这些“二手服装”很难进入新的一轮消费中,如何处理这些衣服,成为服装行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现在品牌众多,品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采取促销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不必要的衣服。零点调查公司在京、沪、穗三地针对18-35岁的青年女性举行的一次定性、定量抽查显示:受促销影响而购买了不需要或原来没有计划购买服装的女性比例高达56%;为形式多样的店内展销活动而动心并实际购买的女性也达到40.8%。同时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固体垃圾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长,服装在固体垃圾中的比列虽然不算大,但比重持续在上升。

二、“二次改造”的含义和运用

“二次改造”就是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旧物”将其改变,使其“陌生化”,然后在设计师个性、独特、创意的设计下以最自然、最合适的方式赋予“旧物”新的生命力。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在他的著作中曾说“‘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杯子可以盛水就可以称之为杯子,这样你的思维才会更加跳跃……”

如何对“二手服装”进行改造呢?对“二手服装”进行改造,应该依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应该设几个“二手服装”回收地点,以方便更多的人们将自己家衣橱里不穿的衣服送到这个地点。第二,根据面料、质地,对回收的衣服进行分类。首先,不管衣服有多旧,只要它的面料好,就可以对其进行拆解、改造,让它改头换面,这样就让布料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这在服装的原始流程里面又省略了对面料进行生产这一过程,因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避免了对资源的浪费。其次,有很多衣服价格相当便宜,衣服从设计到生产成本都很低廉,因而穿一两次就可以扔掉的衣服在各方面都有坏处。对于这一类的衣服,可以通过工厂把旧衣切碎,制成拖把、棉被或者抹布等,然后把它们销往市场,这样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类型的面料,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第三,对搜集的“二手服装”进行拆解、改造。对于这一环节不仅是考验设计师创新思维而且是考验一个设计师设计功底的环节。拆解和改造就是根据衣服的缝线把服装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把这几个部分重组成一个新的、具有时尚气息的服装。比如:把一件西装拆解改造成为一条裤子、一条裙子等;把一条裙子拆解改造成一件衣服、一条裤子等;把服装中的口袋拆解改造成一个时髦的包包等;把一件原本阳刚十足的衣服拆分改造成一条颇具女人味的束腰连衣裙,这种风格上的改变使得原本的“旧衣”更具魅力;也可以把从不同服装拆分下来具有不同质感的面料进行拼接设计,通过在面料上的改变来进行新的设计,从而使设计更加独特;在拆解“旧衣”的时候,很多衣服上有纽扣、拉链等辅料,因此,可以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质感的纽扣、拉链等运用到其它“旧衣”的改造之中,使得这些“旧衣”在款式和装饰上焕然一新;在把“旧衣”拆解、改造之后,剩下的一些布料可以运用到其它“旧衣”的改造之中,可以作为其的一部分,也可以做为一种装饰。通过对“二手服装”进行改造,每推出的一款新的衣服都是以最新时尚潮流进行混合搭配,再以全新的名字进行出售。在对“旧衣”进行改造的时候,不是单纯的把“旧衣”拆解,然后把拆解之后的部分缝制成一件新的服装。而是应该根据当前社会所流行的一种风格,对“旧衣”进行改造。时尚潮流至少每六个月更新一次,时尚潮流总是变化无常,如果对“旧衣”的改造,完全追随当下时尚界所流行的面料、款式等进行改造,这只会加重“二次改造”的负担,增加环境的负荷,那么“二次改造”就失去了其的环保意义。在时尚界,风格是永存的而时尚却变化太快,因此在对“旧衣”进行改造的时候,应该创造一种“可持续风格”。

三、环保的意义与设计文化的发展

环保理念渗透服装产业并非今日才开始的。从本世纪初以来,就不断有服装厂以及设计师将环保观念引入到这一耗费巨大的工业中。在全球穿“穿旧”的风潮下,首个纺织服装全球回收标准(GRS)也已经出台,一个名为管理联盟证明机构的组织将产品回收标准分为铜、银、金标准三级。金标准要求产品包含95%—100%的回收材料,银标准产品包含70%—95%的回收材料,而铜标准则包含不低于30%的回收材料。经过这一标准认证的衣服挂有金、银、铜标志,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二次改造”即一种全新的衣服循环系统,值得肯定的是有效的处理了人们平时那部分不会再穿的服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让服装资源进入一种无限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使衣服在循环中得到永生。

“二手服装”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它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它发源于法国巴黎,但全世界热衷旧衣的要数英国和日本。早在19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那个时代,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生水起;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不断受到冲击。由于当时的嬉皮运动诞生了一批崇尚自由、反对传统的嬉皮士。他们是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麻醉剂和大麻。他们热衷穿着别人闲置的二手衣,拒绝接受新衣服,终日在跳蚤市场和旧货市场寻找怪异能彰显个性的宝贝。“二手服装”开始流行与1970年,1990年代又再次流行。在欧洲的大商场、时髦的商业街到处都有古着店出售“二手服装”,这非常适应当前所提出的的低碳、环保理念。说到“二手服装”,不得不提Vintage,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Slow Fashion。当过度消费遇到了Vintage,我们视乎可以从中寻找到解药,缓解当代人们的过度消费。消费社会带来过度消费与物质过剩,让我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真正品味服装,因为在快速的消费体系中,人们几乎根本没有时间和服装真正相处。Vintage潮流结合了一种新的消费道德,用一种旧的东西可以消除过度消费的罪恶感,因而Vintage潮流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绿色环保观念下,旧衣改造变得越来越流行。现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喜欢“变废为宝”,把原本已经老旧的衣服变成时尚的新衣,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服装灵魂和生命力。(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尽管不能确定,不过可得的证据显示,2008年的真实增长要远比官方公布的小。一般怀疑的原因源于官方统计的有意模糊处理和内部不一致。相信官方GDP增长被大大高估的理由,来自过去的GDP和能源消费的官方统计数据。

官方GDP数据为30.07万亿元,2007年的修订数据为25.73万亿元。这意味着16.9%的名义增长率,暗示GDP平均指数为7.9%,比官方消费者价格指数高了5.9%,差距可观却不离谱。

官方数据暗示,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为9.9万亿元。然而,这不能和2007年第四季度的GDP直接相比,因为2007年没有各季度的修订数据而只有全年的。这一点自中国2005年修订数据开始一直如此――基本的季度GDP不能被核实。

更糟的是,经济主要组成的数据也是这种情况。2007年的投资和消费由于GDP被修订过,所以也想当然地被修订了。但是这些组成成分的变动并未公布,那么其第四季度增长也无法确定。这样一来,GDP和一切数据在前三季度的官方增长是否正确,就不得而知。这些数据也不会在之后以系统性方式。接下来的一些修订不知何时会未经宣布就公布出来,一些修订则永远也不会公布。中国经济数据永远都无法证实。

更加仔细观察的话,情景不会更好。消费的基准衡量是零售销售。这在中国的国内国外都颇受关注,因为人们希望消费会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在第四季度,全球消费受到重创,

(不完全修订数据)却暗示中国零售销售的年度增长超过了20%。2008年全年的零售销售飙升到21.6%,创下13年来新高,比2007年16.8%的增长(未修订)还要快得多。

不幸的是,很难相信这么快的增长。轿车销售在2008年增加了7.3%,远低于2007年记录的21.7%的猛涨。居民住房的销售在去年11月前所未有地狂泻21%。那中国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反正不是进口品。消费中唯一可证实的进口数量在第四季度下降了8.8%。

现在的经济繁荣开始于2003年。GDP增速自那时起一直在追赶能源消费增长。然而,在这段繁荣期间,GDP增长一直低于能源消费增长。可是当2008年经济陷入困境时,GDP突然比能源消费增长得快了。第四季度更是如此,甚至当能源需求收缩了6.7%,GDP增长仍号称有6.8%。

有什么有用的方法来去除官方数据的水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提前一季度考虑数据。在一个很难收集数据的环境中,中国的统计人员不得不去往边远地区,在季度末的短短三周内来判断当地数据的情况。实际上,表面上为这一季度收集的调查信息其实更准确反映的是前一季度的情况。

这能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有6.8%增长的季度不应造成600万农民工失业,或造成去年11月底9.4%的城市失业率。但是如果增长在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6.8%,又在第四季度下跌至零增长,那么失业率的猛增就有情可原了。

刺激计划:基本还是老一套

你对中国的刺激计划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好吧,仅仅大部分是错的。一些人将这个计划评价为有可能带领中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说我爱挑刺好了。我不相信中国的刺激计划能改变世界;它能否使中国变强,取决于在庞大的国家消费之上再多加一点消费到底是不是个好主意。

北京方面确实创造并有力守住了一个保证国内外货币完全分隔开的国际收支体系。在国内,中国政府用老方法消费――印钞票或是通过销售债券筹钱。因此,中国在国内消费的钱多了,并不代表在美国债券上投资的钱就少了。中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流入的资金多于流出的,于是自发地积累了外汇(主要是美元)。这些外汇不能在中国国内消费,最终主要流向了美国国库券。

引出的问题是,刺激消费计划到底能否根本性重构中国经济,使北京方面认识到这是调整国际收支体制的合适时机?浮动汇率制将削减出口,减少中国对外国需求的依赖度。开放的资本账户会让用外国债券来储存资本变得不必要。

然而,此次刺激计划不会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新方向,反而会强化其现有结构。

中国这次新的、巨额的刺激计划有两个重要特点。

1.它实际上不新。

这个4万亿的计划宣布将用于9个部门,超过一半投放于所有类型基础建设。中国十年来,一直在基础建设方面大额度开支。衡量过去基建开支的一种方法表明,中国的基建开支在1998-2008年的增长超过800%。

那么开支再多一点还会造成什么显著改变吗?

2.它相对并不大。

可能更说明问题的是,这次4万亿的计划其实数目并不可观。仅仅在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就投资了5.6万亿元。过去6年间,投资一直在以24%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投资在今年第四季度无论如何都会达到7万亿元。刺激计划到时候会再加上5000亿,也就是再加上7%而已。

中国经济的故事将和2002年以来的一样:银行贷款,投资,生产和出口。刺激计划的关键并非4万亿元,而是背后的银行贷款,还有所有即将进行的投资。贷款增速惊人,在第一季度流向企业的贷款要比流向家庭的大10倍,为生产率更高的投资来融资。投资在GDP的占比还要扩大,将超过消费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中国走的方向和以前相同,仅仅是更快了一些。

刺激计划会不会增强中国的竞争力?这个问题的讨论部分取决于是否认为中国模式合理。中国政府能花的钱实在太多,特别是那些流不到国外的人民币。中国的银行现在把资金顺着已然陈旧的基建这条渠道流放出去。存款人的选择十分有限,虽说中国的银行不会倒,但肯定也不能说贷款将使中国变强大。

篇5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斯特凡尼,他是欧洲最大的共享企业JustPark的创始人和CEO。得益于宝马风险投资和指数创司的支持,JustPark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共享泊车平台,用户超过了100万。

他是最先的科技加速项目(tech accelerator programme)——科技之星(TechStars)的导师。斯特凡尼和他创办的JustPark已经被ABC、CNBC、NPR、BBC、《金融时报》《连线》《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广泛报道。

内容简介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重新定义商业的未来》主要讲的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人们已经通过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从汽车到电钻,甚至时间,从而获利年均超过26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数值将达到1500亿美元。《时代周刊》称之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

目录

推荐序一/I

推荐序二/III

推荐序三/V

前言价值10亿的粉红色胡须/VII

第1章 新兴经济的缔造者

什么是共享经济/ 005

两种共享模式/ 009

划分界限/ 009

当共享不只是共享/ 010

其他经济模式/ 012

共享平台上的商业会更好吗/ 014

记得如何共享/ 015

世界城镇广场/ 017

互联网:拥有共享的基因/ 019

智能手机,让重新考虑消费方式成为可能/ 020

共享2.0:社交网络/ 021

填补社会真空的在线社群/ 022

厌倦了独自占有/ 024

经济衰退:破产和共享/ 026

人性化品牌的优势/ 027

人口密度与资产价值的平衡/ 029

“共享”的“环境驱动程序”/ 030

无处不在的协同消费/ 031

一个超级实用主义者的社群世界/ 033

法国非营利全球性共享社区──OuiShare / 034

利己共享经济建设/ 036

第2章 我们:利己共享者

21世纪的“工蜂”/ 041

赚钱是每个人的天分/ 042

赋权/ 043

产消者:互惠动机/ 044

新类型特色产品/ 046

房地产:将空间利用起来/ 048

另类房地产/ 050

房地产:省钱/ 051

省钱之余的别样体验/ 052

汽车共享的吸引力:节约便利/ 054

拼车/ 055

各种交通工具/ 058

打开你的衣橱:衣物共享/ 059

家居及学生用品共享/ 060

食物分享/ 061

普利茅斯街之外/ 063

借贷平台/ 064

共享技能与服务/ 065

时间就是金钱/ 066

共享的相关须知/ 068

共享是充满风险的商业模式吗/ 069

特定行业的风险/ 070

第3章 共享型企业的创始人给你的10则经验

RelayRides创始人谢尔比克拉克/ 075

Poshmark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马尼什钱德拉/ 078

Yerdle创始人兼执行总裁安迪鲁本/ 081

JustPark创始人兼首席采购官(CPO)安东尼埃斯基纳

齐/ 083

ThredUp创始人兼总裁詹姆斯雷哈特/ 086

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 088

Zopa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吉尔斯安德鲁斯/ 090

Fon创始人兼总裁马丁法萨夫思奇/ 092

Airbnb联合创始人南森布莱查扎克/ 094

BlaBlaCar拼车网创业三剑客/ 098

共享经济领域是否对你足够开明和宽容/ 101

第4章 投资者:40亿美元的所有赌注全都押上了

众多的精明资本/ 110

生活负债表/ 112

共享经济的市场魔力/ 114

弗雷德威尔逊与联邦广场风司/ 115

更多市场能手/ 117

城里的新宠儿:股权众筹/ 119

股权众筹:怎样筹?为何筹/ 120

个人投资有风险,基金不投资有风险/ 122

债权众筹/ 124

奖励众筹/ 126

不放弃股权的众筹/ 127

Kickstarter和一群追逐者/ 129

风投资本:紧随大众的脚步/ 130

对众人投资/ 132

大资产投资/ 133

风险警示/ 135

“购买—共享”模式/ 137

第5章 公司:愤怒、恐惧,然后融入

每家公司最大的恐惧:无关紧要/ 145

音乐产业:传统商人的教训/ 147

汽车产业:引路人/ 148

酒店业/ 152

银行业/ 154

应对策略/ 157

共享经济公司扩张时会引起脱销吗/ 166

当个人发展成公司/ 167

第6章 政府:共享经济中的监管者

处于困境……走出困境/ 173

专属共享新兴公司的词汇:颠覆/ 174

人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175

一则关于颠覆的故事:当出租车糟透时/ 177

优步所面临的全球冲突/ 178

共享交通服务中更多的冲突/ 181

书和汉堡包/ 182

P2P金融监管:快速突破/ 184

Airbnb的窘境:纽约传票和反击/ 185

不要招惹火蚁/ 188

运动团体/ 189

如何击败监管:迅速发展强大/ 191

透明世界需要轻度监管/ 193

自我监管和豁免/ 194

监管2.0 / 196

建设性接触/ 197

使用技术自由化/ 199

关键时刻方显共享经济的英雄本色/ 201

自我监管,做到合理谨慎/ 202

后记 我们要共享未来吗

我们可以填补鸿沟吗?来自爱尔兰的启示/ 205

更多的人,更多的共享:不管自愿还是被迫/ 206

新的社交网络:信任与声誉/ 207

社会价值的转变:形成和消亡/ 209

经济再度繁荣时的共享行为/ 211

为经济增长而共享/ 212

为经济稳定而共享/ 213

衡量共享经济的新标准/ 215

共享经济的牺牲者/ 216

富裕而强大的胜利者/ 218

协同2.0版/ 219

下一步做什么?下一步该往哪里去/ 220

共享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吗/ 223

这才是共享经济的第二天/ 224

八分好处,两分坏处/ 225

译者后记/227

友情链接/231

篇6

2经济法的范围价值

经济法的范围价值目标主要是建立经济公平、秩序以及事实自由,从而表现出法律中的普适价值,其中包括了公平,效率以及安全等特征,进一步表现了经济法的独特取向价值。

2.1公平性

经济公平性是指符合经济规律以及历史条件的制度安排行为。其中包括竞争公平,交易公平和分配公平三个方面。

2.1.1竞争中的公平

经济法里的经济公平的价值,主要体浅谈经济法价值曹宇七台河职业学院154600现为对参与竞争的竞争者行为作出了规范,从而达到竞争公平的目标。具体在市场中的经济主体间为以下两点:首先是规则的公平,意思就是市场主体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入市场,然后通过一样的规则彼此竞争,不能依据不同个体的经济实力和所有制性质产生规则上的差异,或者部分主体得到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规则公平主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将竞争者由于性质及实力造成的差异,而后引起实质中的不平等现象杜绝;其次为机会公平,就是要求使用及占有市场主体资源上,享有同等的机会,其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指的是竞争者,以获得市场信息与交易机会的公平待遇显得最为重要。

2.1.2交易公平

交易公平,是指市场主体必须在进行交易的时侯讲求诚信,从而保证在交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能够得到特殊的保护,它主要用在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所产生的交易关系。经营者通常具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消费者作为个体消费,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消费者交易中发现有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个人损失等情况下,由于个人力量较弱,不能与强大的经营者平等对抗,致使消费者的某些自身权益不能得到应有的维护,不能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平。经济法一般采取这些方法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处理:(1)对费者的权利给予充分重视,达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标;(2)广泛地定义经营者应尽的义务,进一步规范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表面的角度分析,似乎违背了平等原则,实际上由于经营者与消费者间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平等,因此,法律只能尽可能保护弱势的消费者,进而实现相对的公平,其实也是实现经济法中经济公平价值的必然要求。

2.1.3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主要针对并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因不同原因造成个体贫富悬殊、产业畸形发展、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等分配不均的现象,从而导致的再分配需求。分配方式中的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以解决分配公平的问题的选择手段之一,但历史已证明了其手段会严重地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反而造成社会发生普遍性的贫困及窘迫,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采取其它的分配方式作为补充,充分结合并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以政策的倾斜作用,调整产业的结构,以完善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解决目前个人、行业及地区间的贫富悬殊,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需要注意的是分配公平是相对的概念,实际中是无法做到绝对的分配公平。

2.2秩序性

秩序在经济法中,是维持整个社会的经济进行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法秩序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总体经济发展中保持的不矛盾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具体内容为:(1)经济法通过排除由于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垄断等造成的市场障碍,维持市场竞争有序,从根本上保障不同市场主体自身的合法权益。(2)不仅能通过发挥出经济调节的作用,还可以根据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出发,引导市场的主体主动选择作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总的来说,经济秩序在经济法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比其他的价值带来的利益要高得多,作为一个社会运作的系统,经济秩序是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能有力地保障经济法的秩序理念的存在,将无数的个人行为与之有机结合,维持个人秩序与国家利益能处于动态平衡及有效运作的良好状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3事实自由

自由,分为事实上自由与法律自由。法律自由是主要为自由给出基本设定和保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能够依照各自的意愿活动。经济法的主体是社会,所以它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市场经济自由、健康地发展成长。尽管经济法中的很多手段是用来限制一些特定个体的行为自由的,但是它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使整体的社会市场主体能够在经济活动里保持自由。举个例子:如果垄断作为自由竞争所必然导致的后果得到发展,那么它的坏处就能够渐渐被我们看到,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反垄断法来对其进行调整。自由作为经济法整改的出发点,也是调整的最终目的,经济法对这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经济行为现象具有矫正作用,由此可以在实际中实现平等和自由。所以,经济法所体现的对自由的维护指的是大部分人的事实自由。

篇7

一、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单向地来看。实际上,人口与经济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口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可利用的劳动力也就多了。自然,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以劳动力为基础的潜在资源。同时,人口多又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鼓励生产,是我们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强有力的政策。这些影响都是站在人口平衡的角度上去考虑的。需要注意的是,人口也能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就会产生劳动力的过剩或者短缺。而市场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消费过猛而产生通货膨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人口与资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人口少而资源多,会产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人口多而资源少,则又使得资源的承载能力下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与资源的比例是否协调是决定人口成为经济发展正面因素与否的首要因素。反过来,经济同时又影响着人口的发展。如经济发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等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口施加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不做叙述。

上个世纪,在“人多力量大”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这确实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先生就做过精辟的分析:“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资金少,人口多,把人民组织起来,利用它作为一种资源,不是没有好处的,但不要忘记亦有人多的坏处。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因为提高人口的质量等于增加人口的数量。”①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可用于生产活动的潜在的劳动生产力。从广义上讲,所有人口都可以成为人力资源。但是经济学上所讲的人力资源,则是指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它并不是所有的人口。而且也不能简单的把人口众多等同于人力资源丰富。这里的人力资源,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劳动生产力,而非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它需要经过教育、培训、训练等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才能够转换为现实的劳动生产力。②

人力资源显而易见的特征是,能动性、动态性、时效性、可再生性等。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特征,是指作为“资源”的人力,必须首先是有经济价值的,这种经济价值不只是传统的、古典意义上的人口出生后到成为劳动力以后所具有的体力劳动,而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智力、知识、技能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源的优势,如果得不到利用,又如人力很多、人口很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人力不仅会失去资源意义,反而会成为巨大的负担。经济发展受多种力量推动,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③

二、辽代迁入塞外的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辽代迁入塞外的人口以中原人口和渤海人为主。大规模地以战俘形式迁居中原人口和渤海人至辽本土主要集中在辽太祖到辽圣宗六朝,前后持续约有一百年的时间。迁居人口对辽本土产生重大影响的,又以辽太祖至太宗会同元年。因为,这时期的中原人口和渤海人主要被迁居在辽本土的上京附近。而后,人口迁居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太宗会同元年之后,人口主要迁居至燕云十六州地区。这部分地区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中间地带,农业也有了很好的发展,迁入的人口对其产生的影响有限。

宋辽对峙时期,中原的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技术也是比较先进的。而居住于今东北地区的渤海人,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条件的优越,较早的接受了中原的农业文明,其农业发展相对比较先进。农耕与游牧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并且存在着一定地域上的分野,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完全的割裂开来。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两种文化接触与渗透的外来促进因素。辽代对塞外移居的中原人口与渤海人口,直接促进了塞外农垦区的形成。这一点,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在她的《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垦区的形成》一文中作了全面的分析。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部分人口对辽代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可以做这样的推测,辽在定都上京之后,辽本土地区的人口数量是不多的。因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基本上都是把掳掠的中原人口以及渤海人口迁往上京临洮府附近。这部分人被迁入后,立刻就充实了辽本土的人口数量。按照上述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就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缓解了辽本土劳动力缺乏的压力,为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硬实力。

其次,前面已经叙述过人口与人力资源的区别。所以可以对这部分迁入人口做一个定性分析。这部分迁入辽本土的农业人口,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训练,可以直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他们所具备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资源,还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等经济价值。可以说,这部分人口,已经不止升级成为人力资源,而是升级到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这样的资源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是显然易见,而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封建时代,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经济的发展。

再次,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增加了数倍之多,其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量也增加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封建时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并不就是说商业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如果那样的话,又如何会在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呢!因此,这部分的迁入在促进辽本土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最后,中原人口与渤海人口的迁入,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更加紧密而频繁的接触,加强了两种文明的传播与渗透。从经济发展资源的角度去看,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资源。不管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二者接触后产生的新的文化,都有可能被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魏孝文帝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革除了一些旧观念,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才使得国富兵强。

反过来分析,辽本土人口不多,但辽控制的地域却比较辽阔,可以说是地广人稀。这部分人迁入后,非但没有成为阻碍人口成为对经济发展起正面作用的制约因素,反而更加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人口与资源的比例不平衡的现象不存在。更不会有所谓的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因此,这部分人对辽本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起的是正面的推动作用。

在这大规模移民的一百余年时间里,是契丹人从原始部族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但是外在的推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辽的几次移民潮,其作用甚至可以上升到直接促进了辽代经济形式的转型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今天的中国,人口多而压力大。因此,在人口的协调中,我们国家引入了生态移民的概念,并且付诸了实践。分析古代重大的移民潮,对解决中国当代的人口问题,是有所帮助的。

注解

篇8

在我们对新天品牌状况进行研究时,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很多消费者只有在我们提示“张梁广告”时才会联想到新天。面对这种“叫好不叫座”的态势,新天该如何去梳理已有的品牌资源,并让新天的品牌能够凸现和出彩呢?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天品牌和该品牌所涉及的行业做一些分析。

一、分析葡萄酒行业

首先,我们对这个行业和产品特性做了一些了解和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

1.葡萄酒作为西洋舶来品.其西洋化的消费价值观,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中国主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尽管一饮而尽式的喝白酒习惯经常会出现在饮用葡萄酒的场合,但消费者会以自嘲的方式去解释与正统的品尝葡萄酒行为的差距。

2.尽管葡萄酒有着较高的市场增长空间,但仍处于社交、节庆型白酒和大众日常消费性啤酒市场之间的补缺型市场,这是一个由小众向分众发育的市场。另外,新天以所谓“1+1”捆绑销售的模式在获得了短期的市场效应后,其产品价值迅速萎缩,这引起我们对这种大众定位模式的怀疑,也引起我们对新天传统做法的反思。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最终判断要看消费者的最终决定和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从战略的层面来解决这个最为核心的品牌主张问题。

3.由于葡萄酒市场受饮用场合的限制和传统价值取向的左右,使其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性别取向的特征。但在新天的品牌主张中,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趋势和特点。

4.实际上,葡萄酒还是情感、社交、商务、喜庆等方面的感性媒介,其价值核心是对身份、品位和文化的一种诉求。因此,品牌塑造与传播才是关键。但是,新天的品牌没有很好地在“海、陆、空”的配合和协调下进行传播,以至于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落地也不够明显。

5.葡萄酒的产地、酿造商、年份和品种仍然是支撑品牌产品的核心价值,但由于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专业知识认知的局限,这给一些厂家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年份和酒庄等概念严重滥用。在新天的内部调研中,很多管理者认为新天葡萄酒在口感和品位上是国内最好的,并一直沉迷在产品价值的喜悦中,这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知是不一致的。

6.目前,葡萄酒市场处于高成长中的前期阶段,大量的品牌竞争局面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的趋势,寻求品牌价值的差异化定位、诉求将是区隔品牌的重要基础。

7.中国葡萄酒的消费者缺乏购买经验,并属于非经常性购买,因此这些因素导致了消费者在购买时较为感性。但由于消费者又身处于缺乏产品知识和购买经验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又导致了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倾向于选择老品牌、知名品牌,以期获得质量的保证。

8.在商超渠道中,消费者购买葡萄酒的个性化需求还不明显,但会受直观的广告、产品包装、定价和导购等因素影口向。而在餐饮渠道,对品牌、年份和口感更为看重。

9.在中国市场,将电视广告投放在国家主流媒体,就等于拥有了品牌实力和名牌的身份证,并对消费者的心理能起到重要的暗示作用,尤其对经销商的影响最大。

二、分析新天品牌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新天品牌的发展做一个回顾和分析。

新天葡萄酒作为产业的后来者,其切入市场的锐气可嘉――广告的大制作、主流媒体的大投放和市场渠道的大布局,这似乎更像是快速消费品的快速投入、快速产出和消费者快速食用的海量分销模式。事实证明,葡萄酒市场的品牌培育和消费增长,与新天前期广告的投入和产出模式形成了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1.由于快速释放产能压力的现实需要,在销售没有形成突破的情况下,新天国际酒业选择了普及化的市场定位――让老百姓喝得起。希望通过产品的低价策略、捆绑促销等手段,在现有渠道壁垒过高的情况下,利用商超渠道实现快速分销。但事实证明,打“民牌”和“走低价”是有问题的:一是违背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现实发展阶段,二是背离了葡萄酒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主流价值,三是与初期“张梁广告”的高端定位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巨大反差,巨星带来了快速的品牌初期认知(这种成本似乎太大了),却没有形成新天品牌价值的坚守。这是新天葡萄酒的品牌价值诉求与低价产品形象形成背离的最根本性原因。

2.品牌传播的连续性要求与市场销售的波动性没有形成协调和平衡。由于广告投放的大起大落、虎头蛇尾,使新天品牌的最关键成长期缺乏最好的关爱和支持。主要表现在一些终端上基本没有任何支持性的投入,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精细、持续地维护,进而显得有点青黄不接。

3.事实上,更大、更宽泛的品牌主张往往容易与产业价值脱节,最终造成传播资源的浪费。“新天,新生活”的品牌诉求是一个远大的品牌使命和价值理想.是否可以成为新天集团(新天国际酒业的母公司)的品牌(农业和地产)主张尚可探讨。但作为新天葡萄酒品牌的诉求就值得商榷。作为一个产业的后来者,只有削尖了品牌的价值诉求,才能形成差别化的竞争能力(当然,除非企业具有惊人的财力进行连续性地传播投入)。由于新天葡萄酒尚处于产品营销阶段,一切品牌主张都必须与核心产品的核心价值要素相协同,还必须与目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产品认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有效地市场销售。

4.品牌建设在深具感性化的葡萄酒行业尤为重要,除了产品自身的硬件,品牌力几乎是市场成败的关键所在。实现品牌运营的成功,是在贯彻正确的价值方针情况下.发挥营销系统的整体运作、同步执行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策划和一个广告片所能完成的使命,新天国际酒业的品牌传播最遗憾的是:线上和区域市场线下的传播、公关广告传播、渠道终端的促销和形象建设不同步、不平衡,也不统一。

5.品牌虽然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工具,但其内涵与企业的文化价值和哲学观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表述,更是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渠道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传媒等方面的利益与承诺的价值体现。显然,新天国际酒业在市场的品牌建设中、在新天文化的传承实践中,这些都显得有些薄弱。

6.新天国际酒业拥有着许多竞争者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地缘、人文、历史等厚重的品牌商业资产,但坦率地讲,新天国际酒业应用的还不够到位。

7.目前,新天国际酒业拥有新天葡萄酒、尼雅、玛纳斯、西域、印象等品牌,但从单一品牌到复合品牌都是在分头作战。表面上看,高覆盖的产品线、多渠道的策略、别出心裁的命名区分会带来市场通吃的好处。而实际上,却严重地分散了线上品牌传播的微薄资产,造成单品销售贡献率低。同时,新天的品牌认知度和记忆度也因此下降。另外,由于“张梁广告”的强势形象和

新天的弱势内涵反差过大,最终加重了消费者在渠道终端的低认知度。

8.新天葡萄酒产品线拉的太长,造成在任何渠道都没有形成优势。而区域价格政策实施还带有随意性,导致渠道间的价格偏差较大。

9.产品体系欠缺内在的连续性和传承性,缺乏明确的产品发展战略。表现在战略的理念和执行层面的脱节。

10.新天葡萄酒在餐饮业没有主打产品,虽然黑标壁画和尼雅具有一定的市场认同度,但没有形成独有的品牌传播,而且在渠道的产品包装识别上还没有固定下来,这对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极为不利。

11.为了节约包装费用,玛纳斯1+1、新疆红等从塑料袋包装到纸盒包装,再到塑料环包装,又到塑料袋赠送,一直变化不定。以至于包装质量不稳、形象受损,市场销售也因此低落。

12.在2005年,虽然新天国际酒业营销总部在原有混乱的产品线上进行了梳理,也有了很大地进步,但由于对西域,尼雅、黑标壁画、印象和玛纳斯等品牌难以取舍,结果依然是品类林立、定位重叠和价格重叠。新天国际酒业共有系列。43个品类。而长城(沙城)根据价格分类只有四大类、25个品种;华夏长城根据价格分类有五大类、26个品种(销量很大);烟台长城有四类、10个品种;张裕有四大类、16个品种;王朝只有四大类、7个品种。

新天未来

基于以上的了解和分析,并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后,我们对新天的品牌战略做了很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现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和设想,用三个问题的形式来说明。

一、如何理解战略导向

在我提出的“营销变革管理”的理论中,我提出了超越传统的以战略为导向的营销变革。为此,我用下面这个简单的图表来说明当今营销理论的变迁:

这说明,战略导向是在产品(企业)导向、客户导向的基础上,并且是在营销思维方面一个质的跃升,也就是在传统的产品或者企业(向内为主)、客户选择或者体验(向外为主)方面的整合和跨越,这三者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相互脱节的关系。

在新天品牌定位方面,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新天品牌如何诉求?

在现在的新天品牌诉求中,“新天,新生活”是其品牌的主张点,但新天作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新天集团有很复杂的背景和多元化的产品线,光是听到这个“新天,新生活”,消费者还是感到非常茫然。再加上新天的房地产产品,也可以理解为”新天,新生活”。那么,现有的新天品牌诉求点也就与葡萄酒的联想不是那么紧密了。显然,新天现有的品牌诉求点还有待深入地思考。

那么,思考的逻辑路径应该如何向前推进呢?

我们设计了“产品导向一客户(消费者)导向战略导向”这个逐步推进的线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和许多不确定的环境中,触摸到一点光明。

产品导向实质上也是企业的价值导向,就是要从企业的最佳资源出发,并且其逻辑是:如果有最好的产品和不可或缺的资源,那么企业的市场就一定好做。在我们对新天内部的调研中,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对新天的酒赞美有加、对企业的葡萄产地爱护有加、对企业有这么好的产品和葡萄园感到无比地自豪。但在2004年,即中国葡萄酒行业都在上升的这一年,新天成品酒却出现了不正常地下滑,这也是我们要进行这次营销变革的一个关键动因。

看来,真正以消费者为导向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里,很多人的思维仍停留在技术、产品、设备、资源等方面,他们不知道真正地树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价值是多么的重要和紧急。于是,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其中也包括对消费者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新天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如果让新天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中重生,没有颠覆性的品牌诉求是很难实现的。

在此,我们非常冷静地看到,所谓以消费者为导向得出的结论是令我们窒息的。就像一个天平,消费者这边重,又没有可以制衡的东西,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消费者导向和产品导向是战略导向的两个相反的作用力,要使企业这个天平不被倾斜,那就要选择战略导向这个平衡阀。在新天消费者评价不佳的短板上,必须通过产品导向这个长板来弥补,这就是战略导向的价值。为此,要仔细地选择新天基于新天内在能力为基础的,又遵循消费者导向的价值点。

而这个结论就是新天品牌的口感诉求,也是以口感为品牌主张的新天颠覆运动。这个发现,在我看来正是战略导向,因为这个结论是与企业能力和消费者需求相互一致的。

二、新天战略如何协同

战略之所以有好处和坏处,是因为战略总是从灵魂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人的思维结构中,神经学家和精神学家的结论是95%的无意识决定着只占5%的意识思维一样,在这个大量东西看不见的战略冰山上,战略思维的正确理解无疑孕育着大量的潜在危险或机会。

而竞争战略就是这么一个有着巨大诱惑的、巨大危险的和看不见思维深处的理论,其大行其道的原因是:该理论迎合了许多人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困惑,即面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所显示的对机会主义和梦想主义的需求,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局部问题的关注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渴望。这一切,都将竞争战略这个带有浓厚机会主义色彩的理论放在一个显学的高度。

通过上文,我们看到新天在品牌体系中其产品线和品牌很多,也很复杂。在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下,我们在新天的品牌规划上将面对着竞争战略思维和能力战略思维的交锋,按照竞争战略的逻辑思维,由于现在新天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不是很好,那么就要在现有这么多的产品和品牌中,再选择出一个更符合现代营销概念的品牌。于是,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倾向性的观点,那就是要从葡萄酒的文化入手,选择尼雅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

但是,如果主打尼雅这个新品牌,做了4年的新天品牌将如何去发展,市场上那么多的新天产品该如何去处理?最后,我的意见是:“新天做了4年都不行,换一个新的名字就行了吗?”品牌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这里走几步,不行又回来,再换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机会主义的幽灵在一些人当中是非常明显的。

于是,我主张面对现实,以新天品牌为主导。以创新新天品牌内涵为主导才是我们所注重的品牌逻辑。我认为,这是一种能力战略对传统竞争战略的新挑战,我所强调的能力战略是要我们做到:(1)面对现实。新天经过4年的品牌运作,也积累了一些资产;(2)整合和优化。新天品牌还有许多价值,而不是新天品牌的运作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3)品牌名字的问题只是一个表面问题,而品牌的运作则是一个基于战略导向的过程。

在大量的市场调研中,我们掌握了一个基于消费者导向的核心点,那就是从消费者所认同的口感模式来入手品牌问题。尼雅模式以竞争战略为主要逻辑思维.反

映的是选择和取舍的思维架构,即选择新天主品牌还是尼雅品牌。以新天为主要品牌,是提高企业品牌运营能力的战略模式,体现的是整合和优化的思维架构,即通过新天主品牌来整合其他品牌。

机会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决体现在新天国际酒业的品牌决策上――是选择新的主导品牌,还是在已有的新天品牌上进行选择?这个问题的决策权在企业。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竞争战略思维中“不行就换”、”搞不好就走人”的思维特点与企业某些浮躁的思想有着天生的、内在的联系。而企业经营除了必须面对现实外,还要面对企业已经具有的资源和所有的能力,更要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和判断。战略决策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长期来看,是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巨大浪费。在新的发展时期,树立现实的能力战略思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新天品牌如何主张

创新的天空是经验主义的天堂,而经验主义的开始是源于客户对葡萄酒的偏爱,更是对葡萄酒文化的如醉如痴。酒与文化结缘从古到今,天经地义。我们在情感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葡萄酒进行了经验性的定位,即通过各种办法来发挥我们对葡萄酒文化的想像力。

1.文化的挖掘

在文化挖掘上,我们发挥出了这样的创意:(1)挖掘尼雅文化、雅文化、雅经济与葡萄酒的关系,从而达到副品牌对主品牌的推动,最终提升新天品牌。(2)挖掘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文化资产。(3)文化区隔:用所谓的“风、雅、颂”来区分整个新天葡萄酒的系列产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寻找新天品牌定位的差异性。

2.数据的价值

篇9

今年普洱茶的市场不好做,茶企纷纷谋变求发展。那么墨印这家新成立的茶企又靠什么来立足与发展壮大呢?“墨印茶业抓住中国茶叶消费升级换代之契机,主打海派茶文化,切割商务茶市场做深做透,引领全新的茶饮消费潮流,做“商务生活茶”领导品牌。”墨小印说。

时代变了,难道我们还将卖旧世界的茶吗?

中国茶产业一路突飞猛进了数年后,于去年回调,处于大变局时代。在未来至少三年以内,市场将处于深度调整期,探索行业全新的经营模式将成为行业的热点,时代会把具有创新基因,能代表未来的企业选出。概言之,产业处于转型与升级的风口,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把握时代变迁脉络的企业会被大风吹起,这对于新入行的企业、三四线茶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涨跌周期,比如铁观音早在2013年就出现市场疲态,而普洱茶到了2014年下半年价格冲高回落,而白茶又在今年兴起。

但不管怎样,推动茶行业在前几年狂飙突进的几个大势不在了。这几个大势是:

1、礼品经济。国家控制三公消费,礼品茶市场在极度萎缩。

2、炒作。炒作风头已过,市场进入理性消费期。

3、吹泡泡的发展模式。以货币超发、房地产为代表的旧有吹泡泡的发展模式已经终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与货币紧缩的压力,跟风投资茶行业的少,目前投资茶行业的大都是理性投资、战略布局投资、价值投资。

4、土豪消费。土豪的非理性消费,将逐渐转向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这些出得起钱的大爷,不再一掷千金去斗富、炫耀,而是真正了解一个东西的价值,愿意为一个物有所值的东西出高价钱买单。

2015年,做茶的会发现,茶行业已经进入了理性发展时代,过去靠炒作、讲故事、搞关系、过度包装与营销、对经销商与消费者涸泽而渔等老套路,很难玩转。是否拥有良好的品质与口碑,能否拥有一条健全、健康、基础扎实的全产业链,能否建立厂家与经销商及消费者的良性关系……将成为决胜未来的终极武器。

一切喧嚣终会过去,当尘埃落定之时,茶叶消费将升级到一个讲究理性与品质的时代,过去的忽悠式营销越来越没有市场,茶产业将转型到一个重视上游产品研发与下游市场深耕的新时期。要深耕,就必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聚焦,做品类打造、渠道深度开发、产品研发、消费者培育等最基础、最深入,也是最寂寞的工作。

目前,许多茶企做品牌,都是产品思维,即先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整合原料与生产基地,建销售通路,进行品牌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是,跟已有的大势走,安全,但其坏处是往往会陷入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之中去。我们说,目前茶叶消费正处于升级换代之中,消费者有太多的潜在消费需求有待我们去挖掘,只有去挖掘消费者的潜在的全新需求,而不是跟风争夺现有的市场,才是企业赢取未来的最大资本。

从消费者潜在需求出发,我们看看墨印茶业能激活哪块细分市场?墨印位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自然享受上海地利之便,深受“海派文化”熏陶。如果说,北京偏向于政治与文化,广州偏向于商业,那么上海就是文化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典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将创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之手对市场的干预会减少,时代的骄子将从官员让渡给商务人士、文化人士,自由、平等、理性、机会、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就是新生代商务人所追求的。他们与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老一代商务人群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70后、80后、90后,他们年轻,将是未来商业规则的制定者,相对于追逐外在的名利,其更关乎生活的品质、人生的自我实现,彰显的是独立价值,玩的是个性化体验。

茶,从陆羽开始,就从物质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再经历代茶人发展,建立了从茶技、茶艺到茶道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茶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饮品,其是国人修身养性的一个绝妙道具。而到了现代社会,套用时髦的话来说,茶也是一个都市白领自我实现的绝妙媒介,于喧嚣的尘世泡一杯茶,让自己安静下来,借一片叶子与心灵对话,安放无可寄托的灵魂。喝茶是一种情怀,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关怀,也是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层面,新时代的人们,将对茶进行全新定义,喝茶不再是跟风,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自我实现、个性体验。时代变了,难道我们还要卖旧世界的茶吗?

墨印卖什么茶呢?

墨小印作为新生代的70后商人,不但在上海、杭州等地接受过高等教育,还到法国与国内顶级商学院深造过,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入了解,谙熟现代商业规则,拥有深厚的商界人脉资源,可以针对商务人群这个细分市场主推“商务生活茶”。有着新观念的商务人群将是未来中国的社会中坚,也是消费的主流人群,引领中国消费的升级换代,墨印针对这一群体提前布局与培育市场,深耕中国最有价值的一块茶叶消费市场。

墨印做的是中高端市场,其商务人群定位为企业老板、中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经济基础的普通白领。同时,通过这些都市白领的茶饮生活,来带动家人及身边的熟人圈子喝茶,亦即用圈层营销来做深耕。

墨小印说:“我们再进一步从茶叶的需求上进行划分。90后、80后作为年轻人更喜欢追求茶叶的时尚、酷炫、方便、快捷,彰显的是一种青春语法的身份认同,当然其对健康也有需求,但由于人年轻,身体好,不会花大力气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养生,往往会被一些经过包装的时尚健康概念所打动,属于典型的‘轻养生’。针对这一目标人群,我们倡导的是‘简单喝’品牌理念,即主打‘轻生活’,推出轻奢主义、轻养生的茶饮文化。”

而针对80后、70后、60后,“我们主推‘墨印’传统茶品牌,除了彰显传统茶的品鉴与收藏价值之外,将突出茶的传统养生价值,用五行养生功能茶来做大养生文化,进军大健康产业。这里,为什么将80后也纳入品鉴、收藏与养生人群,是因为80后其实是分化的,86年之前出生的人已经三十多岁了,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的价值观将逐渐与中年人接轨,他们会静下心来用最传统的方式慢慢泡一杯茶,也会由‘轻养生’变成注重养生的人群;而86后还是活在青春语法之中的人群,目前采用‘简单喝’的茶饮方式,也是墨印传统茶的未来消费者。”

想向老外推介茶饮机的中国女人

“我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对法国文化比较痴迷。法国人将艺术跟生活相结合,骨子里很优雅,吸引了我。巴黎最伟大的艺术品是矗立在街头的。法国咖啡与红酒文化落实到饮食,是真正的生活文化。2007年在法国看到咖啡机,这东西非常有意思,把咖啡制作品饮简单化了,并且口感不差于很繁琐制作出来的东西。我想茶叶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于是,我在去年找厂家在咖啡机基础上进行改进,经历了很多试验,包括对口感、温度等的测试,推出第一代茶饮机。”

她还把景迈生态茶做成茶叶胶囊,仿效法国人用咖啡机打咖啡胶囊,将繁琐的泡茶过程简化,但享受的品质不变,用西方的方式喝中国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本真的东西,没有添加剂。这是典型的中西结合,所以茶饮机的外观图案选用旅法画家赵玉的一幅画――《印象山水》,其技法采用中国水墨跟欧洲印象派相结合。

墨印是一家有创新基因的小公司。墨小印谈起了“简单喝”的创意与研发理念,想为传统的中国茶打开一扇方便、时尚的门,用轻奢主义、轻养生等全新概念开发高端商务市场,将中国茶改造成时尚艺术品。“简单喝”的产品主要分为茶胶囊与袋泡茶两大系列,墨小印聘请原在国际顶级服装公司做设计的创意高手,主持产品包装与品牌形象设计。

篇10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038-05

小仓志祥说:“一切人都追求幸福这一基本事实,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的,可是,怎样看待幸福,却成了问题。”〔1〕怎样看待幸福,怎样理解幸福,就是幸福观问题。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幸福标准和获得幸福途径的观念。有道德主义的幸福观、禁欲主义的幸福观、享乐主义的幸福观等等。

一、生活情景的价值和意义——幸福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2〕

幸福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

意义是什么——是人们在对象性关系和互动中对客体的赋值。人不能离开世界而独立存在。“生活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世界,是人按照“内在尺度”“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是与人兴衰与共的世界。〔3〕

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界发生了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能动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纳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二者共同构成了意义世界的发生学前提。〔4〕

能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实现的冲力。它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主体自己的目的。所以,主体的活动具有生产的属性,是有目的的创造条件改变环境的能动过程。具有“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 〔5〕。黑格尔说:“主体在其规定的自在和自为的存在中所固有的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列宁重述了这段话,并解释说:“这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于是就有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对象化运动,就有了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小仓志祥说:“我们人存在的本性在于下述这一点上,即: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我们,每逢自己遇到种种事物和情况,都要看它们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而且可以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希求的‘幸福’以及各人所看出的‘意义’,才是广义的价值。” “人们常常向往某种有益的东西而生活”,“可以认为,所谓最广义的价值,是意味着那种益处(或坏处)” 。“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性的最基本的事实。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好的和合乎心愿的东西,归根到底都能导致这种幸福,因此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7〕

二、价值判断与幸福的辩证法

篇11

据传导演彭浩翔在机场候车大厅里看到了《会撒娇女人最好命》这本书,结果发现在座女性几乎人手一本捧着入迷,于是发现商机产生了拍电影的想法。

因此,纵然这本书只能归类于励志成功,没半点故事情节,但电影依旧延续了书的主旨――“都说女人要命好,沟深、沟浅不重要,只要会撒娇”。

于是在这部剧中,周迅所饰演的女汉子“张慧”堪称“绝缘娇”,为了夺回所爱“黄晓明”,只能见贤思齐,下定决心苦练撒娇术,上演了一幕幕“僵硬搞笑”的不自然撒娇方式。

当然,在这个大女人当道,女汉子盛行的时代,这样的观点并不受追捧甚至遭到排斥。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不过5.7,读者给出的评论是“明明是女性读物,却男权的可耻”,“作者没有告诉你怎样让男人爱你,他只是不停宣扬如何迎合男人的需要”。

但现实不得不提醒众女性,连默克尔都穿低胸衣用美人计了,柔软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譬如号称“要将脱下的衣服一件件穿上”的舒淇,就用“好想做小女孩啊,因为可以撒娇”的方式攻陷了一干影迷。再譬如又离婚的王菲,“我要给你生孩子”是多么深刻的撒娇,从窦唯、李亚鹏到谢霆锋,无人能拒绝。

并非是名女人爱撒娇,而是爱撒娇的女人更让人记忆深刻。

胡兰成爱上张爱玲,只因“她会只顾孜孜的看我,不胜之喜”。在这个多情又冷情,世故又奸猾的男人眼里,张爱玲欢喜得、撒娇得问他一句:“你的人是真的么?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么?”都是情都是景,也都让他记忆深刻写于纸上。

陆小曼于徐志摩,撒的娇生猛任性,“我再不能放松你,我的心肝,你是我的,你是我这一辈子唯一的成就,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你完全是我的,一个个细胞都是我的――你要说半个不字叫天雷打死我完事。”暧昧于,则哀怨悲怜如琼瑶女主,“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还没给我电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可谓别开生面。

当然,舒淇最终被影迷斥责,王菲终究没有长久爱情,张爱玲不过是胡兰成的过客,陆小曼最终委身翁端午。女人善变的是情绪,男人善变的是情感。如果想要拴住一个人的心,当然不是留住他的胃,而是撒着娇花光他的钱。

正如最近“想找个肩膀靠一靠”的章小蕙,其前夫钟镇涛离婚十五年,身边已有知己红颜相伴,每次出现都要提一提她――无他,钱花多了。

撒娇生产力――

用女人的方式赢天下

日本内衣品牌 Triumph 曾推出一项“撒娇模式”:女性可以在其网站上挑选喜爱的商品放入“撒娇购物车”,填好自己的收件地址,然后由系统发送到男友邮箱。男友可以选择付款还是拒绝。结果八成以上的男人都会选择付款,撒娇支付成为这个品牌销量迅速增长的法宝。

而这种模式被迅速地运用到国内消费市场中,则变成了支付宝的代支付功能,宝洁公司的“撒娇style”应用和唯品会的大型促销活动“撒娇节”。

撒娇正在成为生产力――“男人要用千军万马来征服世界,女人只要嗲一嗲,可以融化掉千军万马”。

于是冲锋陷阵的女权主义是时候调整步伐了,并与“变娇一些”的新时代女人风范握手言欢。穿低胸装的默克尔、舌绽莲花的奥普拉,哪个不懂得调动女人优势,增加成功砝码?倒是打开最失意的榜单人选,必然包括以希拉里为首“像男人一样”的强硬派。

现代女人们越来越明白,她们也许可以爬上帝国大厦的顶层向上天呼喊自己和男人一样钢筋铁骨――但除非男女的生理构造完全相同,这其实不过只是谎言!

这个世界将女性改造得矫枉过正。她们钱挣得越来越多,头发剪得越来越短,对男人的依赖越来越少。她们觉得“世界太乱,装纯给谁看”,觉得自己连灯泡都能自己安了,为什么还要撒娇猎男人?却忘了自己本身的个体优势。

在好莱坞,娇滴滴的“律政俏佳人”瑞茜・威瑟斯彭牵着条吉娃娃一嗲成名,生活中的她举止谈吐也永远是百转千回,耐人回味;而娇小的洋娃娃斯嘉丽・约翰逊,以娇憨的笑容,甜美的外表,继承了“史上第一嗲”梦露的衣钵。

在中国,章子怡坐在成龙大腿上共饮,绯闻被炒得满城风雨,导演李安的第一反应是“她就是那个样子”“就是很嗲、很会撒娇”,这是章子怡的上位方式。

台湾民间提起萧蔷又爱又恨,只因她太嗲――“萧蔷的名字不能被家庭主妇听到,听到了是要伤命伤神的。她们尽其所能相夫教子半辈子,到头来,不如这个女人手指轻轻一勾。”

萧蔷的接班人,三十岁爆红的林志玲,则更加明白撒娇的用处――温柔地笑,嗲嗲地说,甜到骨子里的语气,我见犹怜的羞怯,所有的语气都是“你们再不讲我就要哭了……”只有柔软却没有攻击性。没有代表作又怎样?无论是春晚还是《赤壁》,男人总是要冲着她买单。

有人觉得这样太没骨气,世界都会因此向男人倾斜。可是,学会更性感地主宰世界,有什么比这更女性主义呢?

跟着男人学撒娇――

一代娇王王小波

被“三从四德”驯化出的大男子主义,外加被AV训练出的审美观,造成了中国男人对撒娇女人的格外青睐。他们对于胸一挺,双手拍臀式的欧美式性感女郎多少有些不自在,反而习惯于女性的故意示弱。

就连韩寒也调侃说,“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百度于今年七夕推出了一款名为撒娇神器的在线服务功能,为的就是让女人将娇撒到男人心里去。

只要用户在搜索框输入目的或者想要说的话。譬如“我想要送我礼物”“接我下班”这样的要求,点击“撒娇一下”百度就会自动“吐出”很嗲的撒娇式内容,“我想要你接我下班”就成为了“亲亲,你晚上来接我好不好……回家的路灯坏了,好黑好黑,人家都不敢回去了~”。

《东邪西毒》中说“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事实上,无论男女,能够瞬间击中人心的,永远是异性。若是真想撒好娇,却要瞧瞧男人们是怎么撒娇的。

篇1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能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PM2.5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它包含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之中,是PM10的一部分,因此,在治理PM10的同时,PM2.5也已相应得到治理。用每立方米PM2.5在空气中颗粒的含量(微克/立方米)表示污染程度,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由于PM2.5与PM10相比,具有粒径小、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易直接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粒径在0.4微米到1微米的颗粒物可以完全吸收和散射太阳光,从而造成能见度下降,因此PM2.5也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因。

(一)PM2.5的生成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1.自然源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2.人为源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但是炒菜5分钟,PM2.5增加20倍系误读。

(二)PM2.5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寿命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影响要比PM10更直观

1.人体健康方面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刺激呼吸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呼吸困难、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并导致心律不齐、非致命性心脏病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其中,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2.环境方面

大气中的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显著减弱光信号,大幅降低有效视距,因而PM2.5会导致城市人为能见度下降,产生阴“霾”天气。“霾”跟我们通常所说的雾是不同的。当大量极细微的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混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并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这时呈现的天气现象称为“霾”天气。而雾是低层水汽发生过饱和凝结而成的气象现象,多呈乳白色,大多在下半夜形成,清晨日出前最浓,日出后渐渐消散。“霾”和雾的区别在于水汽含量的大小,当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叫雾,低于或等于80%叫“霾”。“霾”虽然会和大雾天气一样,渐渐消散,但和单纯的雾相比,“霾”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所以“霾”天气比雾天更危害人体健康

(三)PM2.5的治理

1.植树种草

灰霾天主要发生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冬春季,此时植物的自净化能力很有限,因而植树种草在冬春季对环境的改善能力有限。

2.火电厂污染源控制

燃煤电厂等基本上已安装脱硫除尘装置,若进一步提升排放标准,将大幅度提高火电成本,当成本转嫁时会导致社会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火电厂所占的污染源在城市PM2.5已是很小一部份;

3.农作物的燃烧处理

控制燃烧农作物会导致政府成本大幅增加且难以控制,为保障农民利益,政府难以制定限制性的条款,即使制定,也难以实施。而对农作物废物(如桔杆)的处理实现补贴也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农田,燃烧农作物的好处大于坏处,即使造成污染,其毒性也较低。农业不能大规模集成化生产之前,农作物的废物处理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政府投入资金修建沼池,但其维护的人工成本高,致使很多人放弃,而采用液化气,改善环境污染的效果并不理想

4.综合治理

以上提到的几种治理手段有长效有速效,综合治理即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PM2.5进行治理。如对汽车产业的改革,不论是淘汰大排量汽车还是对新能源的利用,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则可结合绿化、集中供热等方法在短期内改善环境。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对PM2.5的治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群众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群众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体,群众的作为对PM2.5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只有大家都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上措施才有实行的前提。例如在公共场合实行禁烟。这项措施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吸烟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了解以及禁烟会带来哪些好处等等,所以,要想PM2.5的治理工作取得进展,首先要注重PM2.5治理工作宣传。其次政府要紧密联合群众,共同为PM2.5的治理工作出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对此,建议国家将对PM2.5的治理力度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相信会对PM2.5的指数有一定改善。

二、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环发大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内容中,无论是环境保护、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例、节约用水,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开展绿色贸易,每一条款都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特别是这个战略的指导思想更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内涵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二)具体内容

1.在文化价值观上

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在生产方式上

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

4.在社会结构上

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高栋.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崔巍.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3]仪名秀.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篇13

前言

当竞争概念经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及其前辈而进入经济学时,它未被明确定义,但一般是指厂商进入可获利的产业(或退出不获利的产业),以及现存厂商根据市场状况提高或降低价格。对于在这些或其他一些竞争形式中可能反映出来的企业素质,人们很少承认,事实上也未加分析。不过他们承认,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对市场价格确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控制程度与该产业中厂商的数量成反比。这些基本思想经过不断发展与补充,与绝大多数现代奥地利学派分析,总的说来并不抵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反对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学派的完全竞争概念。完全竞争概念的发展始于古诺(Cournof,1838 年),他竭力要说明竞争的作用:在竞争过程后到达极限。被他所概念化的完全竞争状态是一个市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可以把任何一个厂商的产量从整个产业的产量中抽走而不会对价格产生可见的影响。杰文斯(Jevons)、埃奇沃思(Edgewworth)、老克拉克(J.B.Clark)和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尔后作出的贡献,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完全竞争模式(施蒂格勒(Stigler),1957年;麦克纳尔蒂(McNulty).1967 年)。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如 F·A·哈耶克(F.A.Hayek)所强调的,完全竞争概念的毛病在于它描述了一个均衡的状态,却缄口不谈导致均衡的竞争过程。事实上,这个概念夺走了厂商与动词“竞争”理所当然地结合在一起的一切业务活动(哈耶克,1948年)。于是,在完全竞争模式中,厂商不提高或降低价格,不区分产品,不做广告宣传,也不试图针对其竞争者而改变成本结构,或者做一些在动态经济体制中厂商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熊彼特坚持认为,完全竞争概念不适用于理解资本主义过程,其道理盖出于此。

在熊彼特看来,任何合乎事实的竞争分析,需要将分析的焦点从经济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转向经济如何创造又破坏资源的问题上去。在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经济学中,企业家是个受忽视的形象,但在熊彼特的分析结构中,它占据着中心位置。通过打断经济生活的“循环流程”,即在现有的技术和生产与组织方式下正在进行的现有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企业家起着一种打破均衡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即引入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新原料与其他要素投入、新工业组织形式等等来实现的。其结果是以成本与质量优势为基础的竞争概念,熊彼特认为这比传统理论的价格竞争更为重要,并且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创造性破坏”的基础。熊彼特认为,这种竞争在企业中产生了一种内部效率,它对经济福利的重要性远胜于传统理论的配置效率(熊彼特,1942年)。

对企业内部效率优势的强调,使熊彼特比同时代许多更为传统的理论家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甚至享有一定程度垄断权力的企业,持更加宽容的态度。这也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共有特征。例如哈耶克,他对划地为牢的垄断与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加以区别,认为前者的代价超过了必要,但后者并无坏处,因为十分可能的是,一旦一个提供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的企业具有了更高的效率,垄断会消失或者被迫调整,以适应市场条件(哈耶克,1948年)。这正是熊彼特的观点。由于来自新企业、新管理或新思维的竞争威胁,即便是大规模的企业,其立足点也是不断地在动摇的。熊彼特的竞争分析,倒不是为垄断力量辩护,而是为某些企业活动正名;这些活动只是根据完全竞争模式的比较观点,才被判定为垄断性的。他坚持认为,一个企业的素质远比它的规模来得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