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块链技术内涵

区块链技术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7 14:5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区块链技术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块链技术内涵

篇1

(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通俗地说,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簿系统。它是一种类似链条状的虚拟系统,每一节链条之间都存在一个节点,上面是每一个参与交易者的信息,完整地储存着每一份公共账簿备份。不断增加的交易使得信息不断累积,新的信息数据将附加到已经存在的链条上,这样的一节一节的链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区块链。也就是说,整个区块链上面记录着所有的交易信息。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一是去中心化。正如区块链的外貌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由一个一个区块链接组成的,各个链接是平等的,没有中心环节。因此,不存在中心化的管理缓解,每一区块、每一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它们共同维护着系统的良好运行。

二是开放性。区块链整个系统是对外开放的,在区块链中,除交易用户的私人信息可以被加密以外,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我们可以在这里查找任何公开的信息。

三是自治性。区块链各个链条和节点都有协商一致的管理规范,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够在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下安全地交换数据。

四是信息不可篡改。信息一经添加至区块链中就会被永久的保存起来。任何人都无权修改,安全性能很高。

五是匿名性。由于区块链的各节点之间交换信息不需要相互信任,所以交易双方不需要公开其身份,具有较强的匿名性。

(三)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大多数是传统的电子化,交易双方还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特别是在我国这种信任本位的传统国家,商业模式还基于社会组织架构,双方产生交易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信任制度体系,这种信任制度体系可以由政府监管部门,银行信用体系等机构来完成。如果没有这种信任制度,陌生的双方就无法进行交易。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完全改变这种传统模式,正是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自治性等特点,它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基于信任的电子算法,在各个区块链中建立“信任”制度,这样一来,交易双方无需信任制度就可以开展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最低价的价值转移,获取高额利润。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人类社会信用史上的一次创造性革命,它极有可能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说,我行应紧跟时展潮流,在银行内部应用区块链技术,以促进我行的稳步发展,并形成充足的技术储备,使我行在未来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占据主动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能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标准制定中充分发挥我行的优势,促进我行的创新发展。

二、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紧跟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动向

出于对数字货币潜在风险的担忧,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很少采用区块链技术,很少有进行数字货币交易的银行,对数字货币背后的创新技术的研究也比较滞后,如今,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介化的新兴模式在中国迅速兴起,我行也应高度关注国际同行在该技术上的最新创新动向,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尽早加入研究、开发区块链产品的行列,形成符合我行特色的新“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

(二)组成研发实验室,加快研究速度

我行可以网罗国内外优秀人才,成立研发实验室,或积极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从我国国情出发,创新区块链技术应用空间,开发普惠平衡的金融产品。

(三)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家交流会议

篇2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篇3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影视的技术特征和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数字作品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追溯网络影视侵权行为的难度要比传统数字作品的更大。如今,网络影视著作权的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改革和新技术来打破这种困境。2018年,区块链技术被正式引入到著作权保护运用中的司法领域,为网络影视著作权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问题解决思路。但是作为技术手段,区块链技术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辅助,以及更完善的法律规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一、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作用

在理论层面上,区块链技术能够在网络影视著作权保护中发挥巨大的优势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登记确认著作权。网络影视作品产生之后,便拥有了著作权,但是传统的著作权主体确认流程比较繁琐,时间周期较长,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作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并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能够进行注册。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进行哈希运算,得出带有影视制作者信息、作品内容以及时间戳的哈希值,为网络影视制作人提供了保障。提高数字资产存储的安全性。传统数字资产存储在数据库中,虽然具有检索使用的优势,但是安全性不足。区块链技术采用P2P数据存储模式,采用不同节点存储的方法,即便其中一个节点被黑客攻击,也不会改变存储内容的真实性,提高了数字资产存储的安全性。有利于网络影视作品著作权的交易行为。首先,区块链技术允许作品交易只需要加密数字,减少了数据信息的大量传输和存储,节约了交易的时间成本;其次,网络影视作品被上传到互联网之后,只要作品带有哈希值并参与了交易,影视制作者都能够获得收益和反馈,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作品的实际价值,包括短时效益、长期回报、IP价值等等,避免作品价格虚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出现,为购买者和制作人提供保障。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每一个网络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加上身份信息以及对应的时间戳,分布式的存储也有利于对侵权人的身份追踪,有利于著作权的维护。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影视作品著作权维权领域中,还缺少大量的实践和相关的法律规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区块链在网络影视著作权保护运用中的问题

(一)区块链的规范标准不足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影视著作权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著作权保护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证明。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技术手段,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问题,比如美国的高盛投资银行、花旗银行等都申请了区块链技术的专利,各个银行机构纷纷效仿银行巨头的做法,抢注专业注册,实际上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1]。在我国,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影视的出版,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区块链技术并不成熟,技术专利方面远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巨大的差距,我国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初级实验的阶段,技术的运用过程实际上都是自我设计,本身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区块链技术的标准规范成了重要的问题。

(二)区块链无法完全遏制网络影视的侵权行为

由于当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运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和初级实验阶段,因此其智能合约、数字资产存储以及资产的证明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完善。首先,区块链技术目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作品稍加修改之后可能就不会被系统认可,节点化的记录方式很容易导致著作权的限定过于严格,限制自我发挥。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追溯侵权行为,但是却无法确定侵权人的真实身份。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技术弊端,为那些熟悉区块链技术的盗版者提供了技术漏洞,使盗版者能够对别人的网络影视作品稍微修改之后进行上传,获取不当利益。比如盗版者可以在某段视频平台上下载视频,然后通过简单的剪辑和配音,重新加密之后匿名上传,由于视频内容是重新编辑过的加密内容,而盗版者又采取了匿名方式,导致侵权行为并不会被轻易发现。

(三)限制自由表达

技术本身就具有僵硬化、程式化的特点,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实现对网络影视著作权的保护,但也会限制作者的思想表达。区块链技术通过重点时间戳以及数据节点实现网络影视作品的即时保护,但也会造成作品的思想在构思阶段就因为技术的限制而发生固化,网络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被重点时间戳确定了著作权。这就会导致其他公众无法表达类似的题材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影视作品的自由创作。当采用这种节点性的著作权保护时,如果无法科学合理地控制节点范围,就会扼杀一部分人的灵感,限制思想的传播。而且不合理的节点限制还会使人们无法正常接触公共领域的网络影视作品,造成技术垄断或者思想僵化的问题,阻碍著作权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影视作品著作权保护中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律规制建议

区块链技术下的著作权保护有两个作用,一是确保网络影视的制作者享有对应的著作权;二是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以及运算的参与者能够在没有国家职权部门的帮助下自主制定规则。但是,区块链技术不能脱离公共政策和法律规制的规定,否则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程序和技术的漏洞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2]。针对目前规范标准无法有效遏制侵权行为以及自由表达的问题,除了继续研究区块链技术之外,还需要从法律政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完善。

(一)国家政府部门制定规范标准

政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部门在建设区块链技术规范标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标准的制定,并加强应用推广,完善政策环境并构建区块链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国家政策的驱动,实现区块链技术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并完善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河南省政府就和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研发出更多有价值和规模的区块链应用。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区块链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二)合理运用区块链技术履行智能合约

作为技术手段,只有合理运用区块链技术,才能切实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网络影视盗版行为泛滥主要是因为数字作品的易复制性和易传播性,技术手段可以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漏洞完成盗版。因此,将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纳入法律政策规定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自己的网络影视作品,仍需要在健全的法律规定和政府职能的帮助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区块链技术的自由化设计虽然给予了更多发展空间,但是漏洞过于明显,因此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预,进行确定和实施。政府部门和法院应该具备超越技术的权力,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人为更改区块链技术的内部程序,避免技术绑架社会正义的情况出现。

(三)完善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模式

在网络影视著作权市场中采用区块链技术,需要应用智能监管模式,技术的限制使区块链技术无法治理化,只能在其中加入更有效的监管逻辑,加强监管力度。为了解决匿名盗版现象,网络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实名认证,比如网络影视的制作者、小说家等等,匿名的参与者也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网络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网络影视作品的交易数据库,有效减少那些匿名侵权的行为发生[3]。除此之外,其他行政监管部门以及著作权保护管理组织等也需要加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完善中,若有人举报或者是发现了侵权作品,及时采取行动,形成合力监管模式。综上所述,任何新技术的使用都会同时存在着利与弊,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技术,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和完善的地方。在理论层面上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保护网络影视的著作权,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和开发人员积极实践,进一步完善区块链技术的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陈郭祯.试论区块链在影视版权保护中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1):23-27.

篇4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生活在未来之中。本刊拟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管理会计与信息化中心主任许金叶撰写《区块链:引领财会革新的逻辑》系列文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对区块链中财务创新与会计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同时,也欢迎有见解的作者投稿,本刊将优先发表。

【摘 要】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四大技术的落地、发展及壮大,数字货币的底层信息技术――区块链(Block Chain)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正本清源,借鉴科技发展三大动力结构理论,从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及其思维三个维度来探索区块链产生的根源。认为区块链本质是现代数据库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从而为未来阐述区块链将引领财务业务创新与会计核算革命提供逻辑基础。

【关键词】 区块链; 数据库技术; 密码学;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TP309.7;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3-0132-05

引 言

当前,区块链技术不仅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而且在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领域中应用。以比特币、以太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在金融等各领域应用,标志着信息互联网时代向价值互联网时代转变。为何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联动效应?有人甚至把它与社会发展史上印刷术发明的作用相媲美。那么,区块链(Block Chain)因何而生?^块链是什么技术,有何种特征?为何说具有分布式社会账本功能?区块链对社会和企业的财务运行、商业模式有何影响,又对会计核算、审计业务有什么创新,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应对策略?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区块链发展的三大动力结构:经济全球化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认识转型三者联动的必然

除了细菌、古细菌、原生生物三类单细胞有机体,加上菌类、植物和动物共六类物种外,科技产物(人造物)被称为地球上第七类物种。科技与前面生物共同具有基本属性。针对当前出现的“机械系统在生命化,生命系统在机器化”的现象,人们对科技的本源、发展轨迹与动因非常关注。本文借鉴《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新作《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发展三大动力要素来解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动因[1]。凯文・凯利阐释了科技发展的三大动力要素,以科技自身结构的需求解释了科技发展的必然性,以科技内部发展的引力解释科技进步的偶然性,以人类社会在开发科技选择时的集体意识解释科技发展的开放性。

(一)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信息技术问题:区块链发展的自身结构需求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当今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签,各国经济均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和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服务等经济资源,以完成社会生产、分配、交流和消费等经济行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市场、生产、资金、金融、科技及信息传播等多领域的全球化,而多领域全方位的全球化经济正迫切需要业务实施的实时性。实时性一方面要求在交易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事实上,目前资金、资产的转移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而且由于各国机构的管理差异,造成了交易时间与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实时性要求信息的真实性,这直接影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决策。这些经济问题的本质是分离均衡问题,正在发展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分离均衡问题。

1.分离均衡: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均衡是指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不代表着绝对平均,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又或者是一种逻辑关系,例如力学中的稳定与平衡。类似的,均衡的概念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领域,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经济单位或变量相互制约,没有任何“变革动机”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均衡的理论是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可用来解释宏、微观的经济问题。作为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分析性工具,经济均衡理论在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分离均衡也是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概念,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3]对分离均衡的研究颇有建树。简单而言,分离均衡是指不同的经济单位利用信息传递机制分离到不同领域,或者不同的经济单位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汇聚到同一领域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任何参与方无法轻易改变这种形成机制。

在资源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企业或组织都想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创造财富,但是有限的资源不能被无限制地瓜分,每一个企业或组织应当合理配置资源并利用资源去创造更多资源。因此,企业管理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二是如何激发企业资源的有效性。分离均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这两大难题,即利用信息传递机制使企业资源达到稳定和最优的状态。例如,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企业关系处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处理利益均衡问题就需要利用信息来区分它们从而实现分离均衡。均衡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表现更加突出,例如经济全球化直接的需要是业务的实时有效执行,然而在交易时间上,资金、资产的转移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而且,各个国家的机构管理差异,造成时间与成本的增加。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也直接影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决策。

2.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实时造成分离不均衡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已经有学者证明,当信息完全对称时,企业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使得企业资源创造出最大收益。以次类推,在企业管理中,信息的不完全性、非对称性、信息的实时有效性同样影响企业绩效是否达到了最优。信息的不完全性会导致管理者难以预测未知的变化,从而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则难以控制和及时应对。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参与业务的双方由于制度或其他因素不能彻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其中一方不知道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及信息的真假,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等问题。

3.解决信息分离均衡呼唤区块链技术

解决信息分享均衡问题需要经济业务实时产生,传递与共享真实的信息,互联网下虽提供了巨量信息,但也表现出信息超载、泛滥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而区块链技术恰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诞生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区块链技术进步的偶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互联网(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本质是网络(Web),网及网络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互联网技术主要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扩展到整个网络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连接,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联网),还表现为人与物的连接,以及与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二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单向信息传递的Web 1.0大门户时代、双向信息传输的Web 2.0互动时代,以及个性化信息集成的Web 3.0智能时代。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够基于平台实现个性信息整合。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信息产生的内容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信息产生的主体从人到物,信息产生的方式从手动到自动,信息性质逐渐呈现真实性。但是,信息的收集、存储及传输仍然饱受不安全、不真实的困扰,这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内部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办法。

(三)分布式群体智慧:区块链产生的社会思维

提及区块链,人们提到最多的词汇是“去中心化”,但是区块链的核心思维应该是分布式群体智慧的思想。人们想到“去中心化”主要是因为人们饱受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中心化媒介”对个体隐私侵害。实际上,区块链的贡献不仅是“去中心化”思想,还是分布式群体智慧。分布式群体智慧主要是人类认识思维从还原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的结果。

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方向沿着分解、细化、深入的思维,即还原性理论;另一种方向沿着综合、集体、组成的思维,即复杂性理论。还原论推崇简单性规律,主张任何现象均能够经分解、细化、深入等程序推导出一系列的基本组成因子,随着对这些基本因子研究的深入,一步一步还原出表面现象的内涵。复杂性理论是一门研究复杂现象的理论,这些现象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时间不可逆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特点。基于还原理论上“高效源于控制”的思想向基于复杂理论上“高效源于无为(失控)”的思维转变,这个道理,后面的系列文章中将不断涉及,由于篇幅问题,论文不展开。实际上汇流成河、积沙成塔等道理都是分布式群体智慧的反映,区块链中的分布式群体智慧有助于解决交易中的“公信力”问题。

二、区块链是各项信息技术的C合体

(一)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产生简史

虽然杰出数学家戴维・查姆在1993年就提出eCach数字化支付系统,并创建荷兰公司进行运营,但是,最终因为在线购物客们不关心个人隐私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在1998年最终破产。eCach数字化支付系统一度受到冷落。针对澳大利亚企业家James A Donald对不需要第三方权威认证、点对点网络的eCach支付系统的质疑,在2008年11月1日深夜2点10分,Satoshi Nakamoto(中本聪)给他回复了一封《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邮件。这封邮件简洁、优雅地阐述了eCach支付系统的五个主要特性[4]:可以用点对点的网络解决双重支付问题;没有类似铸币一级的第三方的信任机构;使用者可以完全匿名;可以用哈希现金形式的“工作量证明”来制造新的货币;用以制造新的货币的“工作量证明”同样可以用来预防双重支付。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得到黑客及金融社会的广泛重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得到迅速应用,这也标志着价值互联网的到来。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而闻名的中本聪获得2016年诺贝尔奖的提名。

那么,《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到底解决了什么信息问题,为何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可以具有eCach支付系统的五个特性?论文认为探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金融领域、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原因之前,必须清晰区块链是什么。论文认为区块链=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区块链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

(二)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在区块链中的发展

1.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Database)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主要用来采集、存储和管理数据,是进行数据加工和信息传递的基础。根据数据模型的特征,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网状数据库(又称层次数据库)时代、关系数据库时代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时代。

(1)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

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解决了集成数据的存储问题,为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状数据库利用存储路径表明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些存储路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和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又能保证一定的逻辑独立性,可以有效促成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但是,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中需确切表明数据的存储路径,因此也导致了此类数据库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性方面的不足。

(2)关系数据库

Codd E F[5]首次以数学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列示了衡量关系型系统的十二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随后,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并在之后的诞生了与关系型数据库相对应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以标准的计算机编程语句为基础,集成并实现了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能够接受用户的行动指令,而用户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指令,即可实现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等功能。关系型数据库不仅能够解决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也能解决数据的独立性与抽象性问题。同时,关系数据库以严格的数学和逻辑学为基础,界面简洁,容易理解和操作。不足的是,关系数据库无法解决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

(3)面向对象数据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各领域对数据库技术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也标志着第三代数据库系统时代的到来。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在集成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多种数据结构,普遍应用于各大领域。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标准网络协议和数据库语言标准,能够实现对数据、知识和对象的有效管理,具有优良的兼容性、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等特性。不足的是,这种数据库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技术取代了原来的关系型数据库,查询语句十分复杂,加大了使用者的更新成本和学习成本。

2.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

区块链技术是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中加密、序时链接在下文展开分析,这里仅介绍区块链数据库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信息的本质和来源在不断变化,伴随着Internet与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产生。物联网下数据的复杂度和数据量都在迅速增长,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更高要求,传统数据集中式存储在单个计算机上,系统不安全且不灵活,不能够随时适应用户的需要。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结合的产物[6]。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分散各地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似集中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具有局部数据库和整体数据库的概念,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全局管理,又能够保证各点自主管理数据。数据具有独立性和透明性,除了处理数据的能源花费大外,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问题较大。

三、哈希(Hash)函数及其算法:区块链中的密码学

(一)哈希(Hash)函怠―密码学的“瑞士军刀”

信息有极大的价值,尤其在军事领域中,信息加密与解密具有重要的价值。“凯撒密码”、二战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戚继光之反切码、二战中池步洲与山本五十六之死等都是著名的信息密码故事。密码学是一门研究能够将可识别的正常信息转换成不可识别的隐秘信息用以传播,同时又能将不可识别的信息还原成正常信息的方法和原理的科学。最原始的加密的方法是手工加密,需要人工破译。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实现了机械加密、现代密码加密和数据加密[7]。哈希(Hash)函数是密码学中的高级手段,具有三个特性:其输入可为任意大小的字符串;能产生固定大小的输出;能够进行有效的计算(哈希值计算的复杂度为0(n))。

哈希(Hash)函数之所以被称为密码学中的“瑞士军刀”,关键是因为哈希(Hash)函数能够满足密码安全需要的三个标准:

(1)碰撞阻力:如果无法找到两个值,x和y,而x≠y,则H(x)=H(y),称哈希函数H具有碰撞阻力。

(2)隐秘性:哈希函数H具有隐秘性,当其输入r选自一个高阶最小熵的概率分布,在给定H(r/x)条件下,得出x的值是不可行的。

(3)谜题友好:如果对于任意n位输出值,假定k选自高阶最小熵分布,如果无法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在比2n 小很多时间内找到x,保证H(r/x)=y成立,那么,哈希函数H为谜题友好。

(二)数据的加密、序时存储与通信:区块链中的密码学

当密码与数据库结合在一起时,此类数据库俗称是可定义的数据库。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根据管理的需要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定义,也就是可定义的数据库。区块链中的数据库就是应用密码学来进行定义的数据库。

区块链以区块为单位组织数据,区块是一种记录交易的数据库,以加密的方式存储网络上所有的交易记录。每个区块由区块头和区块主体组成。区块主体只负责记录前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的大部分功能都由区块头实现。区块头履行数据库的加密、序时存储及通信的义务,由以下方面的内容组成:

(1)版本号,标示软件及协议的相关版本信息。

(2)父区块哈希值,运用哈希值使得每个区块首尾相连,形成了区块链,并且哈希值对区块链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Merkle根,由区块主体中所有交易的哈希值再逐级两两哈希计算得出,用于测试某笔交易在区块中的真实性。

(4)时间戳,记录该区块产生的时间,精确到秒。

(5)难度值,指该区块相关数学题的难度系数。

(6)随机数(Nonce),记录解密该区块相关数学题的答案值。

区块链的形成主要过程如下:把在本地内存中的交易信息记录到区块主体中,在区块主体中生成此区块中所有交易信息的Merkle树,把Merkle树根的值保存在区块头中;把上一个刚刚生成区块的区块头数据通过SHA256 算法生成一个哈希值填入到当前区块的父哈希值中;把当前时间保存在时间戳字段中;在当前区块加入区块链后,各节点就会立即开始生成下一个区块[8]。难度值字段会根据之前一段时间区块的平均生成时间进行调整以应对整个网络不断变化的整体计算总量,如果计算总量增长了,则系统会调高数学题的难度值,使得预期完成下一个区块的时间依然在一定时间内。

时间戳不仅能够准确记录文件创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反映文件创建的先后顺序。数据库对一份文件进行确认,时间戳服务器必须包括指向之前文件确认的哈希指针,当前时间和文件内容本身,并用这三条信息来对文件进行签名。时间戳保证了文件的真实性,确保了文件内容不会被其他节点篡改,文件存储的顺序也被保存下来。

四、网络管理激励机制:区块链的网络f议

群体智慧的结晶往往大于局部的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的部分凑合在一起就能够大于群体。究竟是“三个臭皮匠大于诸葛亮”还是“三个和尚无水喝”,这需要视情况而定。在企业管理中,容易出现“三个和尚无水喝”的困难。如何促使部分总和超过整体,就是区块链技术与管理技术结合的结晶:通过网络协议(个体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共信力”来解决“公信力”的问题,实现网络管理激励机制。

(一)网络通信协议:各个节点的通信规则

网络最早产生于美国军事的阿帕网(ARPA)。基于阿帕网的大部分电脑相互之间不兼容,不仅单机上任务不能共享,而且单机之间难于通过接口信号处理机实现互联。为解决“资源共享”的目标,有必要建立所有电脑共同都必须遵守的标准,即网络协议。网络协议实质是一种规则,规定了网络上各节点进行网络通信的规则,每一台计算机必须遵守网络协议才能与因特网联通。其中,TCP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两个广为使用的因特网协议。一般而言,TCP/IP协议分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个层次。在进行数据传送时,每一层可以直接联系它的上下层进行数据传输,并可借助上下层网络以满足本层的要求。

(二)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

区块链技术支持点对点的网络。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异。任何节点都可以随时参与协议,能够随时与其他节点连接,这些节点构成一个随机的网络拓扑结构,共同遵循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是充满技术特质的协议,比如需要遵循泛洪算法;比特币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是一个开源协议。同时,各个节点的资产必须能够数字化,能够形成智能资产,参与“智能合约”。

(三)网络节点整体行为的管理激励

由于区块链所支持的点对点的随机网络,各个节点参与整体合作网络的原则是“平等”与“民主”,只能依靠“利益”驱动而不能够用“棍棒”约束。这就是网络节点整体合作行为的管理激励。合作要形成稳定的均衡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所设计的“挖矿”算法不仅能够激励各个节点积极参与价值传输活动的记账活动,同时,又要防止任何节点难于操控共识形成的过程。当前,比较流行的是权益证明机制和工作量证明机制。

结 语

本文从源头上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三大动力要素,以经济全球化趋势解释区块链发展的自身需求、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解释区块链技术的偶然性、以社会认识转型解释区块链发展的开放性。区块链的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主要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逐步引入各领域,将在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未来必引领财务业务创新与会计核算革命。

【参考文献】

[1] 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2] STIGLITZ J E,et al.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3] SPENCE M A. Market Signaling: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Job Markets and Related Phenomena[M]. 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4] 徐明星.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3-14.

[5] CODD E F. 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J].MD computing Computers in Medical Practice,1998,15(3):162-166.

篇5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推进电商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实现端对端、点对点的服务目标。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可以助力电商行业的稳健发展、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强化电商供应链整体的集成化,从而推动电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电商供应链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当前的数字化转型并不完善,电商供应链难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如物流活动在多方面明显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商流和信息流也因数字化技术不够完善而抑制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商供应链当前仍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电商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电商供应链整体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文献综述

白雪、张兵(2019)研究了电商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的价值,认为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从以往采购主要靠定性分析到现在定量分析的转变。基于大数据数字化技术,针对目前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王祚宇(2021)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客户精准分层、溯源体系建设、运力整合及路线优化等角度提出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的优化措施。陈志斐(2022)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将区块链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解决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的隐私安全保护、信息可溯性等问题。陶春博、王伟(2021)从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协同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并分析了该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境电商赋予了全新的智能内涵,赵庭悦(2021)结合区块链概念和关键特征,探讨了目前电商企业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王孟博等(2021)基于物联网环境下,对我国鲜活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有助于解决行业内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出发,利用其优势并结合电商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积极地研究新型电商供应链模式。

2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技术路径

2.1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产业都受到积极的影响。电商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极大的曝光度,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推送至各类需求端,即运营流量。电商企业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供应链赋能,实现电商平台和电商流量的去中心化,进一步促进电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电商产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销售辐射范围,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占领下沉市场,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针对三线以下城市、县镇及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情况,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给消费端提供一个高性价比、全面、方便、快捷的网络市场购物平台。采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电商平台的发展,就能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实现抢占下沉市场的目标。传统电商供应链以生产为中心,销售商聚焦于如何将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或分销,是典型的推动式供应链,而数字化供应链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服务型制造,聚焦的是消费端的需求,是一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数字化电商打破了传统供应链中间商赚差价的局面,通过数字化技术使生产商可以直接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使两者直接的联系更紧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电子商务产业进行重塑,协助电商产业改造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一个数字化电商平台,有消费需求的顾客可通过平台进行需求筛选,在此过程中,顾客可以“零成本”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货比三家,高性价比购入心仪产品。顾客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远程观看产品的真实质量,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试穿服务。最终,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提高顾客黏性、提高品牌效益、打开市场、占据较好的市场份额及促进流量变现,最终实现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2.2技术创新

2.2.1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在大范围内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提取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电商供应链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到“知你所想,懂你所需”,精准、快捷地抓住每一位客户的迫切需求,降低营销成本,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例如:在社交活动平台上观看某电商直播卖货时,当打开其他社交或电商平台发现这些平台会通过大数据追踪,分析个人的消费需求,从而自动匹配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产品进行产品推送或广告投入,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包括销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2.2.2区块链利用区块链信息共享技术,在电商供应链领域中,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消费者之间的公开信息资源进行重塑,信息从原有的私有信息变成私有+公有的模式,让开放的区块链技术打破原有信息的边界。在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中,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原则,安全放心地在链中进行双方甚至多方交易,简化以往纸质版合约交易流程,从而达成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作用。利用区块链上消费者提供的产品需求信息,将消费者进行分类,便于整个链上的供、产、销商家节约营销成本和时间。对于链上的所有人而言,信息共享,但公布信息者是以匿名的方式,所以成员企业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属于一种“利他”理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或群体上链,区块链就会发挥更大的营销作用及信息资源。2.2.3物联网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通过技术手段随时随地进行人、机、物的联系互通,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应用在电商供应链中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电商供应链可视化的仓库管理,通过物联网手段实时对产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监控,防止产生缺货成本和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电商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能力,更加准确地根据物联网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化安排供应、生产、库存备用等计划,优化不必要的流程,减少成本风险。对于电商供应链上的消费者而言,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追踪商品的物流位置信息及到达时间,有利于电商供应链的发展。2.2.4人工智能在电商供应链中的销售环节,通过人脸识别可以进行支付交易环节,并通过人的微表情判读顾客是否喜欢该产品。在物流仓储和配送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仓库的运行变得更加智能化,不仅提高了仓储利用率,还清楚地了解了仓库状态,掌握了库存数量,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缺货成本的支出。

3数字化平台赋能电商供应链的应用场景

3.1网络协同

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整合顾客的采购需求并同步到信息共享平台,销售商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收集的信息向下一环节的生产企业发起精准的产品采购需求量(安全库存量和现有库存量),生产企业通过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功能,计算出该环节生产产品需要的原材料数量,再次通过数据同步在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传生产企业原材料需求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供应商,供应商根据生产企业在平台的需求进行材料准备,待原材料准备好后联系生产企业收货,最后生产企业生产顾客的定制化产品。通过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了解到销售商产品质量的宣传情况、产品功能的展示及产品的价值说明,这些可以直接反映出销售商的服务水平状况。利用数字化技术也能了解到生产企业的收益情况,便于顾客选择更加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计算出项目所需的最小成本,即人力、物力、资金“简而优”原则,并自动匹配最佳路径,即“短而便”,用最少的时间、最短和最便捷的路径实现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可根据透明化的数据反映物流的配送质量状况,如配送的时效性、可靠性、透明性及责任的可追溯性等。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还可间接判断该物流企业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及能否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响应。

3.2风险防控

利用数字化技术确定产品针对的需求人群,可以筛选出关联属性扩大人群范围,结合这类人群平时的购物习惯、购物频率、购物经费等情况,制订定制化的销售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反向捕捉客户需求,对原产品进行改进升级,也可利用DIY吸引顾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产品信息说明,提高曝光度,同时也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多媒体等手段扩大销售途径,从而吸引大批适龄用户。基于数字化技术分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制订合理的安全库存量,最终吸引大批流量,并将流量变现销售给更多的用户。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数据共享,确保电商供应链各环节安全库存量的实时变化情况,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障敏捷响应功能,掌握准确的库存动态,灵活应对市场消费波动,及时补货。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控制风险,对仓库和途中的商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可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监测风险与协调应对的能力,促使电商供应链系统稳健发展。

3.3可持续性

碳排放、碳中和始终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电商交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绿色健康发展。数字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地规划了电商供应链各节点的资源浪费、资金浪费等情况。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大范围捕捉可靠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挖掘对制造商、生产商有益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将有效信息自动整合形成一套最佳方案(即利益最大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资源浪费,简化流程合理配置,调动电商供应链协同、科学系统地发展,从而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产品交易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目标人群,引导顾客选择更心仪、更实惠、更适合的产品。在一定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减少了不必要的逆向物流,降低了交易环境的物流成本,转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而推动了电商交易环节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

4面临的挑战

4.1建设投入成本

虽然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电商供应链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始终面临着一个实际性的问题,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技术的创新初期投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

4.2行业差异显著

不同产业的特征差异显著。例如,对于生鲜产业来讲,生鲜产品对存储条件的要求高、保质期较短、产品更新速度快、商品容易变质和损耗,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关仓储及配送条件进行提升;对于服装产业而言,虽然衣服不会变质也不会对存储条件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仍需利用数字化(大数据)技术及时捕捉顾客的需求变化,紧跟时尚潮流。

4.3尚未大范围推广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普通的个体或群体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数据信息,数据质量的提高也并不明显,只有少数行业领先者掌握这项高端技术并从中受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白雪,张兵.大数据技术在中小电商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9(4):6-7.

[2]王祚宇.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生鲜食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1):98-101.

[3]陈志斐.区块链助力生鲜电商供应链协同发展[J].物流科技,2022(1):147-150.

[4]陶春博,王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158-161.

[5]赵庭悦.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1(11):116-118.

[6]王孟博,尹玉婷,莫惠茵.物联网环境下国内鲜活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2):43-47.

篇6

围绕数字货币的法律概念和监管,学界存在诸多争议,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得出理性的结论。因此,关于数字货币立法方面的进展更是举步维艰。然而,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实务中又不得不对数字货币的定性、归属、纠纷等予以回应。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更何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较于传统的支付手段和交易形式,数字货币有其独特的优势———较为明显的是使银行业的经营成本明显减少,助力共享金融的发展。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支付的便捷性,改变传统法律规则下执行效率低下的弊端。但同时需要注意,数字货币也存在诸多的隐患,比如:没有稳定的币值、价格容易受到波动,尤其是其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特征更给金融监管机构增加了监管压力。

一、数字货币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cy)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体上对数字货币的本质内涵不明晰。本文试图通过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数字货币最一般的共性与个性,以期对数字货币做一个清楚明确的界定。实践中数字货币、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概念容易使人产生混淆,使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安全监管陷入僵局。基于此,只有对数字货币的法律概念界定清楚,方能为数字货币的立法和金融监管奠定理论基础。传统意义上,因为电子货币被大众广泛使用,学界对电子货币都有比较清楚明晰的了解。有学者将电子货币(E-lectronicCurrency)的定义解释得很明确,即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络电子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货币形式,是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1〕电子货币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支付手段,是法定货币的一种。比如,常见的借记卡和信用卡,还有现如今常用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都是电子货币的一种。〔2〕电子货币不具备可视性、可触摸性,不需要借助实物为载体。虚拟货币是以电磁符号形式存在、仅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私人货币,如Q币、U币等各类游戏币。〔3〕这种传统的虚拟货币仍然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而网络企业发行的法币预付充值型网络虚拟货币不是交易媒介,在性质上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局部性单向支付工具。〔4〕它需要依托虚拟社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双向支付的工具。数字货币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也属于虚拟货币的一种,但是区别于虚拟货币,数字货币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故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存在诸多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相较,区别还是明显而突出的。数字货币的优势在于较为安全稳定,付出的成本较低,更加契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人们对数字货币的投资热情与日俱增,使得数字货币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投资“潮流”。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一样,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数字货币也有其独有的特征,不仅交易成本较低,而且安全可靠,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本质上,数字货币介于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之间,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独特之处。然而,目前关于数字货币的界定还处于争议阶段,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数字货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发行主体包括国家和私人主体,技术支持上依赖区块链。因发行主体的不同,数字货币又被划分为法定货币和非法定货币。而狭义上的数字货币主要是指非法定货币,更加凸显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特征。笔者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依托区块链技术,兼具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特征,并且不需借助物理载体的新型货币支付手段。

二、数字货币的现状和困境

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技术,呈现去中心化、隐蔽性强、安全便捷的优势,但有利也有弊。数字货币因为缺少中心管理者,极易被市场所操纵。过度泛滥地推广使用的数字货币,容易引发普遍的刑事、民事责任风险,如利用数字货币进行洗钱活动、逃税避税等。故而,金融监管部门既要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也要发挥数字货币的优势———创新金融市场。总之,数字货币是一把“双刃剑”。

(一)数字货币缺少法律依据

数字货币需要进入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流通,解决其法理依据问题成为最关键的前提条件。而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数字货币的法律定位并不能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一样被具体明确。首先,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中,不包括数字货币。这意味着数字货币在我国市场上缺乏国家的支持。其次,《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也只明确规定了硬币和纸币,没有对数字货币进行规定,导致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模糊不清。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数字货币不进行明确规定,那么实践中就容易出现执法和司法方面使用的混乱。在科技创新不断驱动金融发展的今天,虽然金融立法相比于其他领域立法要显得更加“不稳定”,但是立法的更新变化不意味着立法的被动,我们应该使相关立法更具前瞻性与大局视野。〔5〕另一方面,关于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问题也有诸多的争论。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曾联合下发了一份文件,将比特币定义为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归属于法定货币的范围,并且还禁止相关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利用比特币提供服务。虚拟商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现有《民法典》中只有虚拟财产的概念,因此上述五部门的文件是否将比特币认定为虚拟财产尚有疑问。而且就算官方文件将数字货币认定为虚拟财产,很多学者却对此并不赞同,更倾向于将其定性为货币。比如,有学者指出虚拟商品的定义并不能涵盖数字货币的真实情况。以特定的虚拟商品给比特币定性,并不是一个清晰的界定,反而是以一个模糊的概念去界定另一个模糊的概念。〔6〕从大众对比特币的使用情况来看,也不是完全将其作为虚拟商品。同时,上述认定也没有体现出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违背国家赋予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相等的金融地位和法律地位的意旨。当下以比特币为主的数字货币正在不断兴起、发展,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带动作用,所以不宜全盘否定数字货币的运用。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为数字货币推广使用提供法律依据,进而导致实践中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难以依法而行。

(二)数字货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数字货币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因为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技术得以实现无中心管理者监管。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发行者时,若缺乏中心管理者,金融市场监管势必更加困难。在一般的监管法规中,监管机构的作用较为突显,主要就是对中心管理机构提出合规性要求,而中心机构依据合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7〕而以比特币为主的数字货币因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这导致传统的监管法规不能全面约束和规范数字货币。其次,在数字货币领域内,发行主体不是单一化的,既可能是处于数字货币网络节点的“矿工”,也可能是一些实体企业。〔8〕以比特币为例,它不像传统的货币种类,不需要借助一个中心管理者,不管是国家,还是私人主体都可以自由发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数字货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形逐渐增多,监管部门对这种新型货币进行实时监控的难度加大。而且,相比于传统货币,数字货币不需要依赖账户系统证明资产的归属,只需利用公开密钥技术以及能够随意生成的私钥的途径便可完成交易,〔9〕这更加便利了犯罪分子利用数字货币进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另外,数字货币除了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匿名性强,不会轻易被察觉,这种特征也是一体两面的,既可以提高保护隐私的力度,也可能加大对其进行管控的难度。以比特币为主的数字货币之所以具有该特征,主要是借助区块链技术中的加密算法。借助区块链技术进行交易,身份信息不会像传统货币一样容易泄露,因此,数字货币的保密程度高。数字货币交易的匿名性〔10〕虽能保障交易双方隐私信息不被泄露,但是无疑也助长了金融犯罪活动的肆虐。而且监管部门还没有完全认识和了解数字货币这一新事物的情况下,实际上也难以开展监管调查。这种明显的漏洞,如果出现黑客攻击的情况下,由于交易信息的匿名性以及不可逆性,让很多受害者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自己的损失。

(三)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

相较于传统的货币,发行数字货币不需要借助中心管理机构,这似乎打破了银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冲击了银行的专有职责。数字货币发行者可以随意决定发行的数量多少,会导致货币的供应量不稳定。最为严重和麻烦的是,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越过监管部门,因缺乏监测,就不能实时了解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这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困扰,同时削弱了政策传导和执行的有效性。〔11〕基于此,如果数字货币以后被广泛运用且被赋予货币的职能,那么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甚至冲击金融市场的秩序。而且,随着数字货币被广泛应用和推广,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建设也方兴未艾,但这些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导致国内交易平台的标准和监管混乱。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交易平台开展的一系列衍生性金融业务已经违反了金融监管制度的相关规定,随着业务量的增大,最终可能会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12〕如果不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进行规制,提高数字货币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货币的监管机制,将导致数字货币完全沦为普通的投机炒作商品。综上,以上的问题都需要立法者和监管者予以关注,创新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还需认真处理科技、法律、金融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数字货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三、对策与建议

数字货币虽然存在很多法律问题,也给金融监管造成一定的麻烦,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货币具有不同于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优势,一味地否认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甚至严禁商家运用数字货币的做法并不符合当下时展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针对数字货币现有的问题,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等对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在不影响金融秩序的条件下发行、交易和推广。

(一)完善数字货币方面的法律法规

西方国家对待数字货币大都是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力度。不同的监管机构对待数字货币态度也不大一样,但总体上是较为乐观的。美国在明确数字货币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完善数字货币监管法规,针对利用数字货币进行洗钱、恐怖融资、非法交易以及损害交易安全和投资者利益等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监管部门会重点关注并打击。德国赋予了数字货币合法性地位,并专门对数字货币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规范,同时也明确了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即将其划归私人货币。日本对数字货币的态度非常积极,并打算利用数字货币作为重振国家经济的工具。面对数字货币本身存在的风险,日本也不断完善和创新数字货币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将数字货币的相关内容添加到《资金结算法》中,并详细规定了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监管体制等。〔13〕综上所述,我国监管部门对私人数字货币的认识和态度没有西方国家积极、乐观。以比特币为例,以中央银行为主的监管部门没有赋予比特币合法性地位,甚至严禁相关运营商在交易中运用数字货币。正是因为相关部门没有对数字货币的法理依据进行明确,才导致在实践中数字货币运用的混乱。然而,在数字货币日益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其中一员,无法杜绝数字货币,相关部门应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将数字货币尽早纳入法治的轨道。笔者认为在全球金融背景的环境下,国家应不断完善数字货币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数字货币在发行和流通领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具体而言,国家应当修订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监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使数字货币的运用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只有如此,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才能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构建数字货币的金融监管机制

如前所述,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程度高等特征,也会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数字货币本身来加强监管。首先,针对数字货币没有中心管理机构问题,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断创新科技,推进科技监管。具体做法就是在底层区块链中将监管部门设置为“特权节点”,由分开化监管走向合作化监管。监管部门以中间人的身份对区块链治理中的纠纷做出仲裁或者调解,以及对重要的程序实施进行公证。〔14〕其次,针对数字货币匿名性强的特征,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证数字货币交易活动公开、公正、公平。最后,应该加强监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管理力度。笔者认为应建立由有关监管部门监管为主,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下的行业协会监管为辅的监督机制。只有在有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监管的情况下,数字货币的运行和流通才会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而且,因为数字货币本身就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机制,以及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这使得对其的监管只能是以引导为主、管制为辅。

(三)确保数字货币在法治的轨道上广泛应用

数字货币的发行者通常都是不受监管的第三方,如果对数字货币不加以规范的话,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最终危及金融秩序。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因为数字货币没有一个中心管理者,导致任何私人主体都可以成为货币的发行者。我国为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明确规定私人主体严禁利用数字货币投机炒作。基于此,笔者认为私人数字货币不被认可的前提下,应保证国家作为发行主体的法定数字货币更加规范化。中国人民银行要积极主动推动法定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可以在一些地区对数字货币进行试点工作,加快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针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乱象,首先,要对现有交易平台的运营状况、资金状况进行全面筛查,严格提高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准入门槛。〔16〕加强监管部门与交易平台的沟通和对接,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实时共享。其次,为了避免数字货币完全沦为投机炒作的商品,要取消现有的交易平台的做空机制,暂停数字货币的一切交易。现有交易平台必须整改转型,向数字货币有偿存储平台和支付平台的方向转变。〔17〕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规范力度,改变现有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不规范运作。最后,监管部门应当引导各交易平台公平竞争,建立完善的平台管理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马思萍.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及其规制〔J〕.金融与经济,2006(2):90-91.

〔2〕〔9〕〔13〕〔16〕孟冠宇.数字货币法律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3〕柯达.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J〕.科技与法律,2019(9):57-65.

〔4〕孙宝文,王智慧,赵胤钘.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比较研究〔J〕.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28-32.

〔5〕张建.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数字货币监管———以比特币为例〔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7.

〔6〕〔12〕〔17〕樊云慧,栗耀鑫.以比特币为例探讨数字货币的法律监管〔J〕.法律适用,2014(7):48-52.

〔7〕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1):1-15.

〔8〕〔14〕柯达.数字货币监管路径的反思与重构〔J〕.商业研究,2019(10):133-142.

篇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传统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互联网金融催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日渐加快,银行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为适应新趋势、新环境与新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利用金融科技的强大动力,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自身经营转型升级与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1.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有机融合的产物,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支付、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融通、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具有平台金融、碎片金融、信息金融和普惠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升级。目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数字货币、金融产品(基金、理财、保险等)网售、金融信息服务等发展模式。

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运用较低的成本直接接触客户。资金供求双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甄选、撮合、价格匹配和资金交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不需要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进行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运营成本相对更低。传统金融机构承担的是组织者、平台的角色,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利益交换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这一关系变成了客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2)工作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自动的挖掘与分析,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业务的审核、评估过程,客户不需要在现场排队等候,客户服务体验更好,工作效率也更高。传统媒介会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互联网的存在有助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受这几个维度的约束,可以为客户能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3)弥补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其关键环节是供需两端信息对称,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金融服务成本较高。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重建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技术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4)具有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任何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与服务,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民等社会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拥有平等享受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信贷权也是一种人权。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良性效应

(1)长尾效应:传统银行强调的是大客户、大众市场及主流业务,虽然也关注“个性化定制”、“二八定律”,但由于在精准定位、数据收集、有效分析、柔性生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无法低成本的满足小众客户独特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开放、互动的特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具有处理小额、海量交易笔数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并形成规模优势。(2)鲶鱼效应。传统商业银行由于存在进入门槛和制度监管约束等问题,存在业务运营模式老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弊病。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能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改变传统盈利模式,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3)迭代效应。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这就都要求银行尽可能快的推出的原型产品或服务,完成上线前的测试,而且要让更多的普通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试验与验证环节,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完善原型设计,进行持续的微创新、不断完善,真正推出客户体验好、竞争力高、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获客能力。(4)社区效应。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加依靠于传统金融体系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企业、移动运营商、数据收集公司、信息处理公司、移动支付公司、客户咨询公司、网络安全公司等密切合作。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式转变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中,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金融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冲击。互联网精神实质是开放、平等、包容、分享,这对传统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银行业务采用的分布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将人工处理流程转变为计算机智能化处理,彻底颠覆了传统银行靠增加员工和物理网点来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能力的传统经营思维。客户的金融行为加速向线上迁徙,而且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嵌套日益紧密,客户更加关注个性、强调体验、渴望互动等属性增强。可以预见,智能化、便捷化和低成本的综合智慧银行将大行其道。(2)小微业务与零售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传统商业银行靠利差收入来维持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向小微业务、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当前,创新与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催收大量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此外,以80/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不断发展壮大,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购物、虚拟社交、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方兴未艾,零售业务潜力巨大。(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我国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将有利于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剧了资金脱媒,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绕过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出。互联网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出现,社会资金快速从银行体内流向互联网金融机构,对银行负债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4)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目前,利差收入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基于此的发展逻辑就是不断做大业务规模。商业银行想扩大业务规模,首先要做大负债业务,拓展银行存款来源,进行存款争揽。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销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基本维持在4%-5%左右,但大大高于银行同期基准存款利率水平,导致银行存款不断流失,倒逼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压缩银行利差收入水平。

3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1)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由于物理营业网点存在较高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固定费用,使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大大超过非网点渠道。这些固定费用非常高昂,严重侵蚀银行的利润,降低了营业网点的盈利水平。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有助于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2)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弥补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的短板。由于互联网具备低成本、大规模处理标准化信息的先天优势,有效降低银行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范围。互联网金融依据长尾理论,能够覆盖更多的客户,有利于偏远地区与弱势群体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与突破。(3)顺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带来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能够复杂环境下做出有效精准决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成为提升银行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开重塑商业生态,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4)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当中,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功能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的服务模式,全面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4传统银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的路径

4.1形成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

金融网络化是时代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必须要适应新环境,及时更新金融理念与意识。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规律,参考和引入互联网方面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努力寻求在业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市场的方法和路径,在意识和思想上能够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水平,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4.2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打造转型新动能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生物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构建包容性强、功能齐全的金融科技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强跨界合作,改变过去对抗的思维定式,努力做互联网巨头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伙伴,构建多元化互联网跨界融合渠道,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人性化的金融产品,提高获客能力,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4.3要依托丰富的线下资源,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区别于互联网公司纯线上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大都具有完善丰富线下渠道和物理网点,业务体系更是相对成熟。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获得性,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推进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与智慧网点的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培养客户独特的体验习惯,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4.4坚持风险可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实施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要以风险和成本为约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要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为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4.5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互联网金融的智力支持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金融学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企业管理等深度融合的行业,要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重点地加强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激发员工的归属感,激励员工通过不断创新,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11-16.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102-117.

篇8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数字经济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会计信息出现几何式地爆发增长,数字经济逐渐凸显出颠覆和重塑财务管理领域的威力,使得单纯的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难以满足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涵及关系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向信息需要者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深度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决策、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活动,并为这些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共通点一是同属于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有机的会计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制约和补充。二是目标相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两者共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一是遵循准则不同。财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务法律法规等强制要求定期出具财务报表、进行税金申报等。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方法、标准、周期,根据管理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定指标,一切以提高企业效率为准绳。二是服务对象、报告目的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对外报送各类报表、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等,服务单位外部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主要起到“反映”的作用,通常被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主要分析、研究经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具体事项,提出、优化解决方案,为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起到“控制”的作用,通常被称为“内部会计”。三是工作核心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核心为业务反映,合法合规地反映企业在过去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在供应、生产、销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采购、使用、消耗、分布等情况,保证企业定期财务报告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财务会计反映的业务主要发生在过去,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会计的工作核心为过程管理,对经营管理活动在事前进行预测、在事中进行跟进和控制、在事后进行回顾和分析,做到总结过去,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控制现在和指导未来;管理会计报表不受时间的约束和限制,可以编制未来的报表,也可以编制业务进行中的报表,还可以编制各期对比分析报表,时间维度、报表内容可以完全根据管理过程的需要而编制。四是工作内容、报告格式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是企业全部的会计要素,是完整反映、监督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所编制的报告信息需要按照统一格式。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可以是企业整体,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一部分,所提供的内部报告没有统一格式,甚至报告的种类也没有统一规定。

二、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相关概念(1)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这些技术的共同发展。(2)大数据。大数据是指一种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穿透、分析等加工处理,最终实现数据增值的成果。(3)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本质是数据、信息、资源的集中和共享。(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的实质是算法和数据,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结合发展的更高阶段。2.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财务转型源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成本压力上升、利润压缩的环境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选择提高决策水平、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收集分析财务信息、提供财务判断,以支持企业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技术为转型提供了可行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具备了完成基础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并且完成的准确性、时效性大幅度提高,释放出了大量的财务基础操作人员、复核人员,使得财务人员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中成为可能。如,参与企业战略制定、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等工作,并为这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数字经济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提供、加工、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见,数字经济时代,当企业同时存在转型需求,又具备转型条件时,转型成为必然。但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意味着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之所以目前企业都在提倡财务转型,是因为过去我国企业没有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目前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有一部分财务人员转而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不再重要,因为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石。同时,管理会计的发展又能倒逼财务会计提供更多、更规范、更有价值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促进财务会计更好发展。因此,只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服务,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Y公司简介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发展现状Y公司是A股上市的快消品行业公司,行业的市场增长率25%。Y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65%、市场增长率40%。Y公司作为A股上市公司,在完善财务会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但目前财务会计体系与管理会计体系独立运行。管理会计体系建立背景:在Y公司年度经营汇报会上,对于广告费的投放金额,市场部汇报的是800万元,财务部汇报的是1000万元。对此,市场部的观点是企业本年度签订了800万元的合同。财务部的观点是虽然当年公司签了800万元的广告合同,约定自当年6月份开始在电视上播放8个月,当年共播放7个月,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入账,广告费当年的入账金额应当为700万元。但是,按照同样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上一年度签订的广告合同在本年度播放,应当计入本年度的费用是300万元,合计1000万元,并且在财务报表中只能按照1000万元报出。为解决该类问题,财务部门牵头梳理各管理层级、各部门的需求,协同信息管理部门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体系:维护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立管理会计取数逻辑,自动生成管理报表,提供给内部管理者;维护财务会计基础信息,建立财务口径取数逻辑,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提供给外部利益相关者。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1)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独自运行,而不是协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提升,Y公司建立的管理会计体系独立于财务会计体系运行,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管理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因此目前不能解决它们之间数据不一致的本质问题,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2)将无财务会计经验的人员配备到管理会计岗位。目前,Y公司将个别无任何财务会计经验的人员配备到管理会计岗位,管理会计只能出具管理角度的数据,对于与该管理角度数据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没有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导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完全是两组数据,极端情况下出现满足管理需求的数据未在财务会计角度进行及时披露。如上述管理广告费的管理会计人员,其专业是品牌设计,无任何财务经验,在年度预测时,提报的广告费用是800万元,但财务会计最后决算出的广告费用是1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年度决算利润比预测利润少了200万元,该差异直接导致Y公司应当披露预测数据但没有披露,造成Y公司信息披露不合规。(3)出现重管理会计、轻财务会计的倾向。Y公司为推进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配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至管理会计,甚至抽调了一部分理论基础扎实、执行能力强的财务会计人员至管理会计项目组,以致出现财务会计人员紧张的情况。实际上,Y公司作为A股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承担定期披露的义务,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至关重要,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顾此失彼。(4)存在基础数据重复维护现象。自从Y公司建立管理会计以来,经常听到财务人员抱怨“天天在维护基础数据”,财务会计系统维护一次,管理会计系统维护一次,两套基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如在维护广告费用的基础信息时,项目名称、合同金额、供应商名称等接近90%的信息是相同的,财务会计系统仅需要增加维护受益期间。在这种情况下,相同数据维护两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5)存在取数逻辑重复设置问题。信息管理部在设置取数逻辑时发现,管理会计的某一段取数逻辑,在设置财务会计系统的取数逻辑时已经设置过,存在取数逻辑重复设置。取数逻辑的重复设置,一是造成不必要的取数环节增加,降低取数效率;二是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四、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对策

1.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模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好的关系是协同发展。财务会计要做到的是保证数据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政策法规;管理会计要做到的是既要能听得懂业务在说什么、理解到业务需要什么,又需要深入领悟财务会计的核算原理,只有同时做到,才能有效地提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的方案。如在系统中设置由权责发生制转换为收付实现制的换算算法,确保两者数据本质上的一致性等。以广告费用为例,假设广告费用的年度预算是800万元,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前年度签订合同受益期在今年的金额是300万元。财务人员应当非常清楚今年签订的合同受益期在今年的金额不应超过500万元,同时要辅导市场部理解:预算800万元,不是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是800万元;当合同的受益期部分在以后年度时,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可能高于或等于800万元;当合同的受益期全部在当年时,可以签订合同的金额不高于500万元。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经济技术生成包括已签合同金额、费用已入账金额、尚可签订合同金额、费用尚可入账金额等信息的报表,及时动态地反馈至市场部、管理者,以作为市场部签订广告合同、管理者审批广告合同的信息基础。通过该过程,将广告费用的管理会计数据同财务会计数据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有效控制广告费用的预算超支抑或广告费用投入的不足。2.避免重复工作、提高运行效率维护一套全面、真实、完整的基础数据,形成数据库系统,同时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取数逻辑、分析逻辑、穿透逻辑、报表模型等,根据各自的需求自数据库系统读取基础数据,实现一套基础数据同时生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的需求,最大程度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维护,提高数据提取效率。可行的情况下,将财务会计数据设计为管理会计数据的来源,避免取数逻辑的重复设置,以最少的数据维护,满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的提取。3.充分运用数字经济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技术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深入地、全方位地挖掘数据价值,人工智能完成基础的、指令性的财务会计工作,释放更多人力、时间完成财务会计的高难度工作、管理会计工作,以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技术已经深入到各领域,更是颠覆和重塑着财务管理领域,在此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同时数字经济技术又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同发展,财务人员必须顺势挑战、创新思维,由管理兼具赋能,由会计核算兼具支持管理和业务决策,必须夯实财务会计基础,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娅.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思考.经济管理文摘,2021(17).

2.董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策略思考.财经界,2021(24).

3.刘小玲.如何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协同发展研究.商场现代化,2019(24).

篇9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篇10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篇11

大家知道,美国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其实质就是科技战,针对性十分明显。美国人所谓的“觉醒”,就是要科技霸权,简单来说,就是技术垄断。为此,美国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发动了贸易战和科技战,其目的就是要打乱中国经济发展,特别在我国依赖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美国的险恶用心,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很可惜,美国真的找错了对象,无论从文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技术发展和中国国情来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得不偿失的不理智决策。

从文化和全球化趋势来看,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艰辛万苦,起伏不平,从未间断,其内核是什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体靠谁呢?当然是人,只要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就不会消失。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沉淀和研究不同于西方文明,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发展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四大文明”,如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华文明等。但是,各个文明发展和偏重,有着全球化分工,比如,以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它研究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古印度文明研究是人与神的关系,唯独中华文明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主要原因。

如今,中国孩子们仍然读着几千年的书,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等等,这是西方人搞不明白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蕴。美国贸易战选择对手,却是“玩太极”的中国,我们以熟透人性的中华文明为依托,最不惧怕“简单、粗暴”的美国大棒,正如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样,以变应万变,化以无形。

问题在于,在全球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美国的“焦虑症”己经爆发,并且越来越不可收拾,贸易战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多层次扩散,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但从美国角度来看,贸易战是美国长期制定的“抑制中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从东海、南海、台海及贸易战,一路发展延伸,美国可谓战略执行高手,清晰不含糊,我国应该万分重视美国的“出牌”,运用举国及团结其他国家的力量,必须打赢这场全球化发展的捍卫战。

从科技发展和国情来看,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的确如此。无论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铁器青铜时代,然后发展到18世纪的蒸汽时代,再到19世纪的电气时代,直至20世纪未的信息和互联网时代,科技是决定性发展的动力。

由于目前互联网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普遍广泛应用,人类交往和信息交换越来越便捷,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当前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加快推动了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

这种全球化发展势头,势不可当。21世纪将是人类智慧大爆发的新时代,也是科技改变生态的智能化全新社会,如今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工程等创新技术不断地涌现,数字产业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为各个国家战略布局的优先方向。

当然,中国不甘落后,利用基本国情,有一些领域先拔头筹。比如移动互联、共享经济、移动支付、高铁等产业,涌现了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华为、中兴通讯、格力、联想、海尔、中车等众多著名品牌,特别是量子通讯、5G、物联网、人工智能、高铁等技术方面,全面蓬勃发展,让美国人感受了“科技威胁”。

但是,我国很多品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更多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眼前利益,并投入了太多的资源配置,比如共享单车、网络平台等。而科技核“芯”基础被忽略了,造成了中国无“芯”可用、有“芯”无力的局面,通过这次“中兴通讯”事件,彻底打醒了中国品牌。

篇1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全面来临,各行各业中普遍应用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实施,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应该重视的工作之一。而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将其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中,对推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为个体制定针对性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如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商品喜爱程度、购买行为、个性化需求等)作出准确的分析,并将符合条件的商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提升消费体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现阶段,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对信息软件的管理水平上,这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工作。而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中,从根本上提高了信息化水平,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从而得到所需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个体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准,更具有针对性;其三,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将有大幅提升,财务数据的分析环节效率得到了提高,解放了财务工作人员,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活动中,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2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对连通性的重视不足,体系不衔接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在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全面,导致信息化建设只作表面功夫,而没有注重其实际,对信息化的应用不够了解,其连通性较差,体系不够完善,数据信息的信息化范围较为狭窄,信息沟通不畅,二手信息交流现象仍旧存在。比如在企业信息数据应用中,企业各部门都会按照相应标准对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化,并直接同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导致企业除财务部门以外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流存在不足,信息数据的流通性较差。究其原因,是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完善所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方便财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而是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沟通,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工作所需,共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2轻视“软设备”的建设,效果不明显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硬件设备的建设较重视,如电脑硬件、服务器等,而对于软件系统重视程度不足,软设备即软件系统,往往都是购买,其系统软件与企业自身的需求不匹配,再加上工作人员对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所以软件系统的功效大打折扣。另外,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赋予财务工作人员相应的权限,这也是阻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管理人员能力单一

制度最终是由管理人员来实施,所以管理人员的能力对制度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再完善的制度也终将是徒有形式。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已经从传统的核算过渡到管理,但是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还不够,管理人员的能力较为单一和片面。在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要熟悉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对软件系统的使用和研发更需要具有专业计算机知识的工作人员。在大数据时代下,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使用信息系统,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系统问题,从而影响工作效率;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交由信息部门来完成,由于其对财务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使得他们无法按照财务工作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维护。而财务部门和信息部门存在着沟通上的问题,财务部门不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而信息部门也不了解财务的相关知识,难免会出现信息系统的漏洞,最终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2.4重建设轻运用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较为重视对体系的建设,而实际应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体系在建成之后,企业对体系的应用与未建立体系之前基本相同,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而发挥了较小的作用。如ERP系统的建立,该系统的建立是从减轻财务工作量,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沟通无障碍为出发点,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该系统只发挥了核算的作用。而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只是简单的认为有系统就可以,对系统是否完善,是否需要升级和更新,没有太多的概念。

3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建议

3.1加强思想认识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员工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深层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企业的管理层应该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严格工作流程和步骤,以突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培训,加强其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投入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

3.2完善财务信息标准

由于技术发展限制,在企业中一个系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一般多是主系统和子系统共同存在的情况。而各系统之间都各自保持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以企业应该将系统之间的信息进行标准化设置,从而将系统的数据进行相同的编码,更方便系统数据信息的交流和使用,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降低误差率,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所服务。

3.3注重多功能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如此,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企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所以,企业要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并结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培训内容,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在下一阶段的培训中进行完善,以不断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企业要注重多功能人才的培养,以推动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3.4加强其他制度的建设,加强协同合作

企业内部建设工程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他建设还包含内部控制建设、绩效机制建设等,这些建设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使系统更加优化,共同为企业内部建设所服务。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的规范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将岗位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绩效评价可以直接体现员工的工作成绩,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5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运用

篇13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