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术研发体系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7 14:5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技术研发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技术研发体系

篇1

建立低碳生活方式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内在要求。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离不开家用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而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离不开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家用低碳技术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家庭生活涉及吃穿住用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留下碳足迹。其中,住、用、行过程中留下的碳足迹更多一些。“住”主要涉及住宅。人们住在房子里,通常要涉及取暖、制冷、排风、用水、用电等方面。在现有的制度和技术框架下,这些方面皆可能导致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留下较多碳足迹。“用”指的是日常生活起居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耐用消费品、普通家居用品(生活必需品)等等。生活用品的消费也会消耗能源,制造碳的排放。例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家用计算机的使用运行中,消耗大量电能,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碳排放源。“行”指的是家庭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的变化,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出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延伸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副产品,即各类碳氢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开展家庭环节吃穿住用行等家居产品技术创新,推动家用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降低碳排放十分必要。

所谓家用低碳技术指的就是围绕家庭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环节的节能减排而产生的各类科技创新产品和家用新产品。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强度,减少人类家庭活动中留下的碳足迹。其中,根据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与节能减排的感性认识,本研究提出:解决家庭“住、用、行”环节的节能降耗是家用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重点。

家用低碳技术主要涉及居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的能源利用技术,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设施的制造和利用技术,既包括对传统能源的节约使用,也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中对各种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包括家庭用品及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等等。因此,家用低碳技术至少应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节约技术,主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用行中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减碳技术;二是可再生能源和各种新能源的利用技术,主要解决家庭的衣食住用行中对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种新能源的应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无碳技术;三是家庭生活用品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技术,主要针对有关衣食住用行等生活用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去碳技术;四是家用碳中和技术,从性质上说也属于去碳技术。如果将这些技术进一步具体化,则可细分为:

——建筑类技术,包括建筑物设计与建造技术、各种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技术;

——家用电器类技术,包括家用电器的节能和能效提高技术、电冰箱运行中的减碳技术;

——太阳能应用类技术,包括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效率技术、太阳能发电在家庭能源中的应用推广技术、太阳能家用电器蓄电池研发与制造、太阳能手机制造技术、其他电子产品应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汽车和其他机动车辆研发使用技术;

——其他新能源技术,包括热泵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蓄电池制作技术、生物质能源的气化技术;

——生活设施配套技术,包括家庭智能电网技术;

——生活必需品的新材料制造技术,包括服装环保面料技术、日用品的环保制造和节材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月第28卷 第2期 王喜红,等: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家庭环节的去碳技术,包括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碳捕捉搜集技术向家庭领域延伸的技术等等。

二、制约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技术研发层次与推广水平归根到底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传统与现代两种,传统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了资源或资本等物质力量的原动力,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则充分体现管理、知识等精神文化成果的贡献率。现阶段,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处于主要由资源或资本推动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体制与发展的惯性作用,传统发展方式还在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着影响,无论是从全社会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是全社会的消费文化及消费行为等,尚没有形成对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现实基础, 理论研究、市场需求、制度供给、政策引导等严重不足,构成了中国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最主要的障碍。

(一)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但是,中国低碳技术理论系统性研究严重不足,由此导致人们对低碳及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行为上的许多不足。一是概念研究多,制度、政策、宏观战略研究多,具体应用技术研究及发展规律探讨少。二是生产领域低碳技术研究多,家庭消费与生活领域涉猎少。三是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少,缺少相应的标准体系建设,缺少操作性强及示范推广性强的技术路线。

篇2

继续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稳定现有对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减免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配合《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重点推动企业从事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开展对技术转移的激励和引导政策的研究,以及继续研究鼓励企业购买技术等 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

择优选择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若干国家重大计划项目、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转移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计民生问题的重点领域,在农业、制造业、能源资源、海洋、交通发展、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根据《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择优选定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重点推动一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和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转移和扩散。希望各地和有关行业部门也要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队伍,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和行业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体系。

启动创新(接力中心)驿站建设

通过政策性投入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完整与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有效促进技术交易的达成及为创新集群提供支持。预计年内选择15家站点,开展试点工作。

试运行中国技术交易服务信息平台

完成网络平台各子系统程序开发,开通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预计年内完成采集、整理、分析、加工数据15万条,建立全国和区域技术交易服务联盟试点;在全国实现技术合同网上登记及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全国统的信息和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启动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尽快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大纲和教材的组织编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转移管理骨干培训,争取到2008年内培训技术转移人才1000人。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相关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鼓励各地方开展技术经纪人资质管理,推动环渤海、长三角及其他经济区域技术经纪人的资质互认,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促进技术与资本进一步结合,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在有条件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前孵育试点,在地方政府政策性投入的引导下,探索“股改+托管+孵育=>成长+上市”的技术产权交易新模式;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性大型技术交易所及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启动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进场交易的试点,探索我国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为解决国家公共财政投入形成成果的转移转化、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构建我国区域资本市场做出切实贡献。

清华大学一贯重视“政、产、学、研”工作,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体系

清华大学多年来构建了一套多方参与和多层互动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如图1所示:

研发平台建设体系

清华大学的科研创新平台分几个层次,如果用金字塔来表示的话,从下到上依次为:90个校企(国内外)联合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筹)。

技术转移体系

2001年9月,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认定,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荣膺为首批中国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由校长授权统一负责全校科技成果推广、签订和管理横向技术合同。主要负责学校与全国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技合作和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成果为“标的”的各类技术转让、开发、服务等工作。

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向与清华大学有密切关系的企业提供重点服务,促进学校科研力量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国内外经济与技术发展信息,为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企业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人才培训服务。

为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提高学校科技综合水平,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经2000-2001学年度第20次校务会议(2001年6月28日)讨论,决定成立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英文简称ITTc)。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根据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帮助本国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服务。目前中心已与许多国家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波兰、日本等,掌握了各个行业的数以千计的技术项目,并与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06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指定“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机构”2007年荣获“IPTEC 2007大学类国际技术转移奖”。

项目孵化与产业化体系

清华大学项目孵化与产业化体系包括清华科技园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华大学部分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物理载体。为清华大学部分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软硬件平台,同时促进了入园的其他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清华科技园创建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企业孵化器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和配套服务机构群;入园企业每年为清华大学提供科研项目经费1亿多元。2003年,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大学科技园评比中被评为唯一的大学A类科技园。目前有约400家企业人驻清华科技园,包括许多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工作总部和孵化器类型的公司,如2005年著名的网络运营商SOHU入驻清华科技园,2006年世界著名搜索引擎GooQle人驻清华科技园。由于很多大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很多领先于高校的地方,所以他们的人驻对学校的科研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清华科技园不仅在北京形成了成果孵化基地。而且建立了辐射园区,如陕西西安园区、江西南昌园区、广东珠海园区、河北廊坊园区和江苏昆山园区,积极促进地方成果孵化工作。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管理清华大学持有的技术资产股权;制定清华大学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在整合资产、调整结构、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清华大学科技企业

投融资、承担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等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

2001年开始高校企业改革后,学校的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压缩到80多家。目前清华大学除直接控股3家企业(清华紫光、清华同方、诚志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有控股公司32家、参股公司56家。

清华控股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北京的密云科技工业园、海淀信息产业基地、昌平太阳能基地、延庆药业生产基地,深圳的信息港、基因城,以及海外的美国硅谷信息基地、加州圣迭哥生物基地。

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多层合作互动体系,主要有几种模式,一是学校给企业提供成果,这种模式现在越来越少了;二是合作研究,这是目前主要的合作模式;三是建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建立的门槛在逐渐提高。以3年为期限,去年要求企业的资金为500万,今年上升到不低于900万;四是成立合资企业,这种模式也比较少见。

与政府的多层合作互动体系

自1996年开始,学校先后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省一级地方政府共同搭建技术转移创新平台,共同成立了4个“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地市一级政府共同成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政府合作建立了多项“科技成果合作基金”。这些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互动为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

与政府的产学研合作

学校积极与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与24个省签订了“省校全面合作协议”,与70多个地级市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2006年。校科技开发部先后组织了近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出访与接待,出访100发,接待100次,全面宣传推广学校的科技成果项目,进行项目超过60次。此外还拓展与重点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

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清华大学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模式之一。目前,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已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盐城、张家港;浙江的上虞:安徽的马鞍山;内蒙古的包头;山东的济南等地市一级政府共同成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2006年,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共开展科技项目对接、企业诊断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活动近70次。

为了拓展与重点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基金,近年来,清华大学开始尝试“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导、学校教授与企业共同受益”的新的基金模式,与多家省份和企业建立了不同的基金,促成横向合作。目前建立的合作基金有: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云南清华科技合作基金、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其中,2006年与无锡市锡山区合作设立的“无锡清华大学无锡成果转化基金”,大大促进了无锡市与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已签订合作项目近20个。以此模式支持的第一个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中试阶段性成果。

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除与政府的合作外,学校积极拓展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重大项目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清华大学科研力量的集成,提高承担重大综合项目的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

为此学校成立了企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加入企合委的国内大型企业141家,行业涉及广泛,包括钢铁行业(上海宝钢、首钢、武汉钢铁集团)、电力行业(华东、华北、东北电力集团)、石油化工(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以及汽车(长春一汽、二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国外企业35家(其中国际知名企业23家)。

自1999年起,依托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优势,由企业投资,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90余个,借助大学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把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放在大学里进行,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几年的合作,众多的联合研发机构还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为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06年清华大学与国内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11个,合同金额9000万元,与涉外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6个,合同金额4600万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要职责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组织和管理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产业界的对接,推介国内优秀技术成果走向世界;开展技术转移学科建设与研究为国内外企业服务,延伸企合委的工作;开展国际间人才培训。

中心通过集成清华大学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学科优势,成功完成了国家与北京市等多个关于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的项目例如,中心曾完成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创新力集群”、“国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公共政策研究”课题;北京市科委的“以北京为源头的技术扩散模式”、“培训基地研究”、“技术转移理论与实务研究”和中关村管委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战略研究”。目前,中心正在承担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的国家《技术转移立法》的起草工作。

中心在技术转移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简单停留在技术、技术贸易层面,而是定位于技术的集成、中试与二次研发,发挥广阔的平台优势,依靠高端的科研资源,积极转化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心已经与德国工程师协会(VDI)、韩国科学技术院(KAlST)、法国环境能源署(ADEME)、白俄罗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AIberta)等世界各地技术协会、大学院系等建立了合作伙伴的关系。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篇4

一、前言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减按15%征收,这是目前最直接最优惠的科技鼓励政策。在高新技术认定、复评及财政部的抽查过程中,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3%是必要条件之一(最近一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是抽查稽核的重点。

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通常的合作模式都是通过专有技术许可证合同被授权在中国装配、制造、销售零部件,本土研发能力也局限在试制、调试、工艺开发等方面。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2005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自2009年产品升级换代后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但直接投入的研发费用十分有限。如何才能达到3%的研发费比例,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发费用的解读,其中关于无形资产摊销:因研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与外方签订的新一代电子产品专有技术合同条款中包含了“合资企业有权变更合同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以满足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如果由双方共同开发,则所有权属于双方。在合约双方征得互相同意后,可以对由双方共同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由此可以判断这类专有技术合同项下包括专有技术转让费、技术使用费、产品提成费是为了本土新产品二次开发和推进零部件国产化落地,与研发活动相关,可以归结为无形资产摊销。由此,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研发费用均超过了3%,2011年年底在高新技术认定进行的每三年(跨度为2008年-2010年)复审中,顺利通过了审计。

2012年5月财政部上海专员办对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研发费用专项审计,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是合资企业并没有参与到新产品的联合研究与开发工程中,缺少关于新一代电子产品的专利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认定专有技术转让费、技术使用费、产品提成费与研发活动无关,不能计入研发费用,2009年-2011年调整后的研发费用比例仅为2.39%,并不符合高新技术的认证要求。

二.获得中外股东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一)中方管理高层的高瞻远瞩

笔者在第一时间向中外股东双方汇报了审计结果,以及即将面临的处罚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中方总经理当机立断,也觉得这是一个和外方摊牌的良机,合资企业当时正苦于被外方技术封锁、研发投入历次受阻、外方技术支持重心转移至独资企业的困境。中方股东高层也明确表示支持立即整改,必须加大本土的研发投入,打破合资企业仅仅是制造基地的僵局。

(二)外方股东从质疑到支持

如何取得外方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方面临的最大难题。外方质疑为什么合资企业已经通过了高新技术的每三年复审,却在财政部的专项审计中出现了问题,难道是政策发生了变化?

中方解释了合资企业对高新技术政策解读的偏差,并强调国家政策没有变化,评定标准没有变化,只是执行和稽查的力度在逐年从严和加强,其他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稽查中发现了问题。如果公司高新技术称号一旦被取消,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所得税,更长期的负面影响是企业的声誉,合资公司将被视为“制造工厂”而失去市场机遇,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迅速下降。如果合资企业主动整改,加大本土的研发投入,这样可以快速响应本地客户的需求,先进的研发能力及资源将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同时也可以缓解外方研发资源不足的局面,应该是双赢的选择。中方股东高层也出面与外方交流,晓之以理,最终得到了外方的理解和支持。

(三)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

笔者实事求是地与财政部审计工作组进行沟通,阐明了合资企业的困境,表达了坚决整改的决心,以及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能够说服外方支持合资企业快速提高本土的研发能力。财政部上海专员办官员也明确表示,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三、制订详细的整改计划,并通过董事会传阅决议

董事会传阅决议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认可的必要的和有说明力支持的文件,关于提高本地研发能力的整改计划得到了认可。

①建立合资企业研发中心,提升本土工程开发能力的策略,绘制详尽的技术路线图;②调整合资企业研发部门组织机构图,加大研发基础设施投入的计划;③同意本土项目以及下一代电子产品采用联合开发,本地应用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合资企业拥有;④调整技术许可证合同,合资企业可以对引进产品二次开发并在中国境内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

专员办在收到合资企业的整改计划以及董事会传阅决议后,决定暂时保留高新技术称号,整改为期三年,但财政部专员办和上海市高新办每年现场跟踪审计企业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

四、实时跟踪,有效地实施整改计划

尽管制订了详细的整改计划,但在推进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外方甚至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增加技术服务费开票来完成3%的研发费用比例的想法。财务部通过与外方的月度会议,对高新技术政策的再三解读和分析,加强了风险提示,杜绝了虚增研发费用的违法行为,明确规定了整改计划实施的时间节点。

中国政府对于境内研发费用比例有最低要求,即不低于60%,仅提高国外技术援助费是无法有效完成研发费目标;研发费中若国外技术援助费支付比例过高,也会引起监管部门质疑公司内部是否具有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政府对于高新产品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企业对其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合资企业新产品相关的专利授权申请,必须在2013年底前完成。

客户定点立项后所发生的试制等费用,属于常规性升级、直接应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中国政府鼓励的研发费用,必须加强前期探索性的研究开发活动。

五、加强财务监管,细化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一)梳理研发费用的核算流程

①研发费用预算制订;②采购申请审批,预算释放;③费用发生,会计核算。

(二)研发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

①公司有独立的研发大楼,独立的研发部门,从而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②公司财务部设置独立的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岗位,研究相关法规要求,税务协调等,公司财务部对产生研发费用的成本中心,可以明确规定科目,并在财务系统中进行设置,防止不符合规定的费用被误入研发费用;③研发费用独立核算、专账管理,公司结合高新技术的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设置62个研发明细科目;④由人事部根据高新标准,对研发人员进行认定,公司针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管理和职业发展通道以及专业技能评比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⑤聘请税务局认可的专业第三方税务咨询公司,提供培训、咨询和审计,以确保公司的研发费用核算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六、2012年-2015年高新技术整改情况汇总

(一)本地研发团队快速壮大

随着研发中心的建立,本地研发团队从2012年年初的211人增加至2015年年底的528人,研发人员数增加了2.5倍,同时还聘请了14位外籍专家,实行洋带教培训计划,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研发试验设备投资

2011年研发设备投入仅为32万元,2012年-2015年累计研发设备投资为2.06亿元,通过大量的试验设备的投入,极大地增强了本地新产品的试验认证能力,2013年10月获得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可,同时还分别获得了包括大众试验台认证、上海通用供应商优秀实验室、通用GP10实验室体系审核上汽通用五菱实验室体系审核在内的多项认证。

(三)专利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

①截至2015年年底,合资企业已经累计获得的专利111项:②已授权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③已受理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

(四)研发费用比例

2012-2015年以来公司以建立本地研发能力为目标,从人员、带教、培训以及设备等多方面出发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比显著提高,达到并远远超过了3.0%的要求。最近三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分别是:2013年4.5%,2014年5.2%,2015年5.6%。

总之,经过三年的整改,笔者所在合资企业的本土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了全球项目定点新产品的同步开发,并主导本地新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开发,成为外方在德国境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整改成果最终获得了财政部专员办和上海市高新办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晨光.浅析合资企业工会应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J].学理论,2014,(18):110-111.

篇5

本文将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细化高新技术产业的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和创业风险,同时通过综合分析上海地区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具体投入和退出机制等,针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天使投资部分缺失、风险投资不足的现状,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市场失灵、系统失灵、制度失灵、人才失灵的状况下,政府的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对比分析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后,给出相关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融资特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经济特性分析

1、生命周期性:一般来讲将产业发展过程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经济特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阶段性更加的明显,具有更加突出的S型曲线。一方面是由于高新技术本身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所需投入的设备、资金和人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增长迅速而且能有机会获取长期高额的利润。

2、成本骤变性:在成本的经济范畴内有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两个部分。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是多学科交差创新,直接导致科研投入金额激增,固定成本较传统工业经济要高出许多。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研发完成后,一般其复制或者重复再生产的成本非常低,而且能基本保持不变。

3、规模经济性:在代工专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具有全球化的经济特性,信息的流动成本越来越低,一个信息几乎可以再同一时间在全球散播,各种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全球商品化的实现成本较低。

4、速度经济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特性就是速度经济性,在当今社会,新技术本身的先发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掌握,陷入低利润的尴尬境地。此外,新的替代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产业化竞争非常激烈。

综合上述经济特性,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周期的多阶段性和成本骤变性,将直接导致其投融资需求的多样性,而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决定了金融支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特征分析

在上述的分析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的具有多阶段性的动态过程,是个连续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如下:

1、种子期的融资特征

种子期具有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内部融资”融资需求特征。种子期企业基本处于产品技术研发的中后期,一般已经取得实验室成果,还没有对技术成功实现产品化,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无法从市场取得产品收入。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投资风险很大。

2、创建期的融资特征

创建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与风险资本(VC)的“风险性”的融资特征。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将步入“死亡谷”阶段,虽然技术风险已经能够有效的控制,但是市场风险急剧增加,资金的需求急速放大。由于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只有专业的风险资本从战略投资布局的角度会投资部分企业或者项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发挥融资功能。

3、成长期的融资特征

成长期具有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互动性”融资特征。在此阶段企业已经有自身的经营特征,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风险资金、商业银行资源、政府减税项目等各类资源,朝着资本市场的目标经营,将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或者促进作用,政府的资本市场制度性的设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成熟期的融资特征

成熟阶段高科技企业具有与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市场化”融资特征。因此,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将对高科技企业的后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资本和技术以及信息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发挥作用,但是后续的资本市场监管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一)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1、数额巨大的上海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2010年,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财政在全市科技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科研建设、推动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市财政共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02.03亿元,是2004年的5.14倍,占比地方财政总支出也由2.8%增长到6.1%,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

2、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汇局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够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这个市场的引领者。

3、功能不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主板(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场外交易等市场组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还相对较高,新三板市场主要是北京中关村的非上市高科技股份公司服务的报价交易系统,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交易市场的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整个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4、体系不完整的上海创业投资市场

上海市创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共有各类创投机构313家,管理资本总量以及单个机构平均管理资本量已增长至866.96亿元和2.77亿元,创投投资总额为58.41亿元,但是据对93家样本创投机构调研,2010年共投资158个项目,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占比为75.21%,种子期的投资严重缺失。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运行特征

1、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关系型融资体制与自主创新战略间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有传统产业的经济特征外,还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等独特的特征。这种高风险的特性,是无法与目前已经完成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监管政策所契合的。

2. 信用缺失和退出渠道不完善造成资金供需渠道不通畅

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却一直落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的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面对的都是已经拥有巨额净利润的成熟企业,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也出于种种因素,进入门槛相对较高。2010年创业板共有117家企业IPO成功,企业的最低门槛也远高于证监会所规定的条件,整体来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退出市场渠道,直接挤压了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热情。

3、政府投入方式单一、边际效率急速下降

上海的科技政策和财政投入,都面临着法律层面和绩效评估的约束,这种过分追求投入回报的政府投入,导致70%以上的财政投入都投入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后期。不少中后期的企业都已经有利润,这种政府投入无形中变成了补贴企业的净利润,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使用效率非常高效的早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政府支持。

三、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分析

在第三次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中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是其中最成功的地区,综合多数专家学者对美国硅谷的研究,与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体制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发达的区域性金融服务机制

按照美国政府的监管规定,通常以资产规模的大小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将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归为社区银行。如果照此标准来分析,根据2006年美国公布的监管数据,全美国约有6995家商业银行可称作社区银行,占所有参保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中商业银行总家数的93.5%,社区银行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数量上的最大份额。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场主、小企业以及个人,主要业务形式是小企业贷款、农场贷款以及个人存款。可以说,社区银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银行体系中发挥着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完全相同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律来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实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想持续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风险投资业,必须要有通畅高效的退出渠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证券市场分层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第二个层次是公开报价系统,公开报价系统包括信息公告栏市场(OTCBB)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第三个层次是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第四个层次是私募股票交易市场。由上述四个层次构成的证券市场体系,为全美3万家左右的公司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

(三)较宽的资金来源渠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社会其他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投资公司参与直接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自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资金主要的投资来源,更加强调决策理论化和程序化,机构化的资金能够以非常合理的方式来进行风险投资,使得风险投资产业成为了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行业,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繁荣的风险投资运营机制

美国拥有丰富人才渠道、灵活的公司体质、宽容失败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良好风险投资模式,基本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风险中融资难题,使得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高效的政府扶持模式

美国政府在高科技产业不同的创新研发阶段,都制定有不同的科技计划以及相对应投入模式。美国政府的科技投入对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机构进行负责,如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能源部(DOE)等部门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则是针对应用型的科研资助。

总之,美国政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上海和硅谷地区的对比分析

对上海和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区别:

(一)在种子期,由于企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导致市场失灵,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此阶段。对于此种情况,美国硅谷具有高效而全面的政府投入机制,而且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引导者社会资本对天使投资的支持,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这个阶段政府支持的形式较为单一,显得非常的不足。

(二)资本市场方面。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OTC、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且对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缺乏有效的OTC交易系统、新三版市场(只对中关村开饭),创业板和主板的高门槛导致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有效融资。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硅谷的社区银行与上海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考核机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五、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改善建议

(一)资本市场方面创新建议——推出更加适合高科技创业风险的区域性产权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很大,因此有很大比例的企业将部分创业成功或者不成功。鉴于此种特点,建议推出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瞄准融资功能,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降低企业进入区域性产区交易系统的门槛,规范交易系统的监管,引导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此外,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机制,使得进入区域产权交易系统的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二) 政府投入机制方面创新建议——成立专门的天使投资管理机构,引导社会参与天使投资,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

根据上海市创投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基于创投产业链的运动轨迹,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周期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支持的环节,建议加大对种子期创业企业的投资力度。

(三)金融市场方面创新建议——建立区域性的科技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

面对全国统一监管的商业银行的关系型融资体系与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靠银行自身的改革是无法解决的,靠行政的手段可以暂时缓解此种矛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运营经验和做法,新成立一个面向高科技产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来设定经营目标和措施以及考核目标,专注于服务区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四)服务体系方面创新建议——做好金融市场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服务工作

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还需要信用担保、人才培养、交易市场现代化和法律完善等多个方面的跟进,特别是在政府支持方面,创新融合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形成优惠政策体系,集中关注金融支持的风险和成本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3

篇6

(一)抓好重点会议的筹备工作。近期将要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项目工作会议、城乡建设会议、工业强县会议等几个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筹备工作已经在元旦期间做过安排,各相关部门已在年前拿出了会议方案初稿,还需要进一步认真谋划、完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项目工作会议、城乡建设会议4个会议计划力争在近期全部开完,工业强县工作会议计划至迟于4月初召开。近期,县委、县政府将研究确定有关政策、意见和表彰方案。各牵头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筹备,确保会议高质量、成功召开。

(二)抓好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运行方面:工信、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预测分析,积极协调解决好企业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调度,帮助指导未生产的企业尽快启动生产,半达产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努力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园区建设方面:财政、建设、交通、电力、水务等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1月14日工业集中区双塔工业园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抓紧落实各自工作任务。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要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为发展重点,尽快启动双塔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尽快完成土门工业园规划修编和大靖工业园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及早开工建设园区道路、供排水、道路照明及通道绿化等工程;根据入园项目用地需求和园区发展需要,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保证园区建设用地。工业项目方面:重点抓好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晋威高钙年产50万吨高钙灰生产线、鑫淼公司年产10万吨石灰氮生产线、海纳塑业10万吨管材生产线二期、高原薯业年产2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易源生物制药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全面建成投产。全面服务支持新建工业项目,重点引进建设化工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工业项目,抓好集团年产2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和威海华东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光伏逆变器、汇流箱、配电柜及光伏支架生产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年内建成投产。抓紧做好鑫淼公司电石产业链战略投资、酒钢集团年产60万吨电石生产线、威龙10万吨生态肥、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玻璃制品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特别酒钢集团年产60万吨电石生产线项目必要时马书记和我一同前往酒钢集团进行进一步衔接。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马书记和我多次赴省和国家发改、国土、林业、交通、电力、水利、建设等部门汇报衔接项目,特别针对工业园区和园外企业矿产资源、公铁交通、330KV变电站、水利供给等关系工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了沟通争取,并通过召开银政企对接座谈会,加强银政企合作,推进金融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工业提速创造条件。

(三)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春耕备耕生产。全县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全年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牧、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结合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精神,以及省、市安排部署,统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出台具有较强操作性、指导性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积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示范点片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办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产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各乡镇和涉农各部门要加强对春耕生产的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确保将设施农业、经济林果业、旱作农业、梯田建设等种植规划和生产计划落实到农户和地块。乡镇和水务部门要加强水资源调度,积极组织开展渠道维修清淤、机井维修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广泛推广抗旱品种和抗旱技术,大力普及各类节水措施,统筹解决好春耕生产和人畜饮水问题。(尤其水库清淤工作,水务局要加快工作进度,基础工程和规划设计要同步进行,力争尽快动工。)农牧、供销、信用联社等部门、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今年农资市场和群众需求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籽种、化肥、农机具、农膜、农药等物资的调运、储备和农贷资金发放,保证供给。质监、工商等执法部门要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制定培训方案,组织人员深入乡村,扎实搞好旱作马铃薯、日光温室种植管理、舍饲养殖、经济林果业等方面的科技培训工作,抓好动物春季畜禽防疫和草场森林防火工作。年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的一系列目标和政策,蕴含很多重大项目,扶贫办、发改、财政、建设、农牧、林业、水务、交通、电力、商务、科技、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及各乡镇要认真研究,对号入座,加紧衔接,不能等不能靠,要积极争取,扶贫开发相关项目争取工作也要列入政府所有领导的重要日程。扶贫开发不仅仅是扶贫办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农业、工业等方方面面,各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起来打一套扶贫开发的组合拳。年前召开的全市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暨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对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水务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上来,扎实有效地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四)抓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近期,发改等相关部门要紧盯省市下达投资计划的黄金时节,尽快安排好手头的工作,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衔接争取项目,确保谋划的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能挤进省市投资的盘子,已经纳入的要力争更多的资金支持。(春节前,县委马书记和我以及县委、县政府各分管领导多次赴兰衔接,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直各有关部门均表示将对我县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照顾或优先安排。)同时要统筹调度,督促项目建设单位着手开展项目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能投入施工的要尽快开工建设;暂时不能开工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各部门、各乡镇、各单位都要树立“招大引强”的理念,加强对化工建材、冶金(清洁生产、非淘汰产能)、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各领域知识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谋划和招商洽谈。全县每个部门、每个干部都有招商引资的义务,要充分挖掘、调动、寻找一切有利于我县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和水平提升的好项目、大项目信息,寻风而动抓项目,“无中生有”抓项目。重点要围绕三个工业园的产业定位,拓展招商视野,创新招商方式,充分调动挖掘各方面的招商资源,谋划引进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明显增税空间的重点工业项目。特别是招商局和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早谋划、早着手,确保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自去年10月份以来,已有10余家企业负责人应邀来古考察洽谈,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工信、招商、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要盯紧衔接。集团110万吨电解铝产业链项目在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协调下,目前已有新的进展,腊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经市委火书记协调,邀请省政府副省长带领省工信委主任和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副市长以及县委马书记、我、副县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专程赴与集团进行了考察洽谈,集团有望于近期派出集团高层考察团来我县进行深入考察并进一步商谈合作事宜。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工信、国土、水务、交通、招商等部门要密切协作,抓紧开展土地储备、供排水、供电、道路建设等项目落地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力促项目洽谈签约。近期,年初各项工作启动后,我们还将继续赴外招商。

(五)抓好城乡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城乡融合”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县城以增强城市功能为切入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核心区8个乡镇,要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抓紧做好总体规划修编,力争3月中旬完成规划修编,4月份各项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工。今年我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任务较重,也是我县房地产发展的一个机遇,房地产建设的带动和衍生作用,会带动建材、物流、建筑业、家电、家具、家庭装潢、金融、商贸、家政、餐饮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关于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建设主体、地块征用、规划设计等相关事宜,建设局要及早谋划,提出可行操作意见,提交有关会议研究,4月份全面开工建设。

篇7

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游戏、电子光纤、电子通讯等多方面,而这些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网络的使用,智能家电的开发,智能手机、网上视频语音通讯等都已深刻的融入到人们生活作息之中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推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无疑是为人民生活提供出更多的便利,同时也表现着当前国家的技术发展先进程度。

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1.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性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运用得非常普及,包括智能化的电器、编程芯片的开发、通信技术等,相应的产品在生活中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电子技术的专业性很强,开发难度也很高,牵涉到了软件、硬件、安全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其在生活中与人们的普遍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智能家电的开发,甚至还有智能机器人的不断试验及试用都良好的说明了相应电子产品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社会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械的发展帮助人们从巨大的劳动压力中解脱出来,人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且效果良好。而相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则良好的提升了机械制造和使用的智能性,让人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对操作的精确性也有了质的提升。

2.电子信息技术引领着时代的进步

机械的发明和使用无疑使整个人类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将会使整个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毕竟仅凭人力的操作对机械的使用在工作效率方面有所提升但同样避免不了出现人为失误的问题,同时需要进行上时间的技术培养才能让相关工作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应机械的操作从而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最终目的。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能更好的帮助人们进行智能化辅助以达到工作的精准性。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社会中的存在价值非常高。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和发展,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都变得更加紧密,因此信息交流与传递也变得格外重要。只有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即使远隔万里也能良好的将相应视频音频甚至是将来可能发展成为3D的全息投影信息良好传递,同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相应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虽然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但该技术在学习和研发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想要良好地将电子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在实际当中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目前国内相关专业的学校并不太多,且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应课程但师资力量却很欠缺,这对于学生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能力的教育上都难以很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直接导致有良好的市场等待开发却因为缺乏关键性的技术人才而迟迟生产不出人们所需求的产品。

2.发展成长的环境不够理想

除了专业性的人才极度匮乏之外,本身国内的发展成长环境也不够理想。因为其实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起步并不算早,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能力比较弱之外,实践项目的先进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比国际领先水准略有不足。虽然这一现象已经在不断的改善,但至少目前来说整个大体的成长环境还暂时达不到先进的水准。

还有整个电子信息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以及假冒伪劣产品,这将严重的扰乱电子信息市场正常秩序,无法实现电子信息市场良性发展,最终导致电子信息市场发展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国内的一些实验室开发团队的硬件设施水准也同样达不到世界级的先进水平,要知道技术研发,外部硬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最终的研发成果。

三.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1.移动化以及集成化

移动化是一种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代表着便捷和效率。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特别是三网的融合带动了大量丰富的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功能的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而集成化则更是一种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体现。因为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就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包括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而电子信息技术有很多都需要集成电路,从CPU 到 IC 卡,无一不是对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的体现。更为有效的实现集成化才是未来电子信息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

2.智能化以及大屏幕平板化

智能化作为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整个机械发展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会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发展方向。机械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以及对生活的改变有目共睹,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将会在未来更好的解放工作对劳动力的束缚,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其实就是在体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必然是人们所需求的。

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也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因为平板化的发展方向更利于人们的学习和操作,便捷性永远是市场所追求的,而近两年在你市场中各种超大屏幕或者全屏幕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出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精彩的体验也同时预示着电子信息显示技术存在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飞速,日新月异,同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并且同时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运用在生活中,包括一些民生技术甚至是军事的发展都会良好的使用到电子信息技术。而针对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一定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加强技术的研发和推进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国力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44-01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战线也无可避免,电子化学习正在转变传统的阅读习惯。“教材”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子教材(Digital Textbooks)是一种融入现代信息元素的教材形式,包含文本、大纲、习题等基本教学内容,兼具丰富的多种媒体元素和方便信息获取等功能。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更贴切学生阅读规律,符合教学需要。2010年,教育部对电子教材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官方调研,宣布电子教材已经正式步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1 富媒体技术

1.1 现有电子教材采用的开发技术

(1)以E-link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教材,基本属于纸质课本的翻版,严格意义讲,只能称其为电子书。

(2)选取多媒体素材罗列组合,不能对教材互动操作,不能满足师生双方的教学需要。

(3)用Flash课件插入制作,能够满足阅读需要,但是不能按设计好的流程开展学习,没有开放性,也不能满足数字化学习的多种需求。

(4)用HTML技术实现接口处理,是电子教材技术发展的一个进步,但是HTML操作过程中数据往返于服务器的次数多,必然造成操作页面的响应速度缓慢,影响电子教材的应用效果。

(5)最流行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但其本身实际效用低,更适合于大型设备,不符合电子教材的载体――低端移动设备的技术需求。

1.2 富媒体技术的提出

富媒体(Rich Media)技术及富互联网(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应用技术已成为桌面、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的核心技术,含有大量信息,容易实现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属于广泛数字互动媒体范畴,可以下载或者嵌入到网页中,其核心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效能强。富媒体包含图片、音频、动画、文本以及DHTML等设计语言,具有数字化媒体的交互技术特性,可以嵌入网页也可以离线使用,能实时响应用户操作,且提供互动界面,具备快捷的响应速度,非常适合移动终端。

我们经常看到的流媒体、超媒体、多媒体等概念都是富媒体的前身。富媒体是在这些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媒体终端的交互性,包括桌面和WEB应用的融合性。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富媒体前台的交互和网络特性,以及后台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能为电子教材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子教材的开发技术不能仅依靠RIA,但其自身的特色必然会成为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支撑技术之一。

2 基于富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开发体系

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创建必须遵循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电子教材本身要能够实现根据教学现场情况进行问题设置、重点内容归纳和难点判定等功能,并能够及时反馈教学各方面信息,便于调整内容。电子教材要有助于实现启发研讨式教学模式,让科学与趣味并存。电子教材开发体系要用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各专业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以下几方面开发内容。

(1)做好电子教材开发规划草案的设计,确定开发人员构成、开发进度,提前制定课程大纲。

(2)核定教材内容,对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好教材内容篇章分解,确定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点的衔接。这部分开发内容必须由专业课程的教师负责,要把其授课经验融入到教材内容设计中,软件技术人员不能替代。

(3)根据核定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在充分考虑到交互性的前提下,确定各环节的技术方案,比如:承载设备处理技术、运行支持技术,搭载安全技术等等,还要确定文档保存格式符合国际标准。

(4)搭建网页框架,采用网页、网络数据库、CGI等技术来实现网页功能,确保电子教材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

(5)建立监督机制对开发过程进行技术和管理层面的监管,及时调试、纠错、更新处理,保障开发的顺利运转。

(6)建立评估机制,确定各开发阶段指标用于评价电子教材的性能,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效果是否优于传统教材、是否接近面对面授课的情境、能否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是否选取合适的媒体、界面能否突出重点、页面颜色字体大小等搭配是否恰当等等。

3 基于富媒体技术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功能

(1)能够支持不同阅读终端间跨平台的交互操作。

(2)能够提供翻页、索引、自行排版、多种格式浏览、页组滚动等实用操作功能。

(3)能够实现电子教材与使用者的双向互动,让学习者直接参与操作。

(4)提供随笔记录工具,可以进行内容注释、制作书签、听课笔记、颜色或符号强调等操作。

4 基于富媒体技术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特征

(1)采用超文本进行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改变传统教材模式。

篇9

人员招聘作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岗位考核指标,若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就容易造成人才流失,给招聘企业带来损失。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已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及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正频频投来关注的目光。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功能是“评价”,特别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记DMU)间的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由于DEA具有“天然”的经济背景,因此,依据DEA方法、模型和理论,可以直接利用输入和输出数据建立非参数的DEA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同时,使用DEA对DMU进行效率评价时,可得到很多管理信息,因此,DEA领域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中国学者从事DEA的研究始于1986年,经国内许多学者加以改进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决策分析和评价技术等领域中一种常用而且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

二、实例

某商场拟向社会公开招聘8名营销人员。在公开考试中,有16人进入第二阶段的面试;面试专家组对每个应聘者进行等级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表中数据省略了3~14行)。试帮助招聘部门筛选出相对最优的应聘者。

三、模型选择、求解

1.模型选择

2.模型求解

利用表1的数据,对公式*的线性规划运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得应聘者各项考评指标的相对效率,见表2。

从表2得各应聘人员的相对有效性排序结果(Vm):

DMU:1 >4 >9 >2 >8 >12 >5 >7>10 >15 >16 >6>14 >3 >11 >13,其中,“>”表示“相对优于”。

以应聘人员的相对有效性排序结果作为选优的依据,从高到低选出1、4、9、2、8、12、5、7(或10)号应聘者录取。其中第7、10号应聘者的相对效率相同,招聘部门可以结合应聘者的意愿和招聘部门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来最后确定其中一名应聘者。

从表2还可以看出,如DMU13为非相对DEA有效应聘者,其第2、3、4个输出指标(知识面、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相对较低,应聘者可从这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运用仅有产出的DEA模型引入招聘流程中,以辅助招聘部门进行人才选拔,并以实例说明了此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较圆满地解决了招聘决策问题。而将DEA引入到多指标决策问题中,克服了当前很多决策方法主观性强的弱点,其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为本,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人才引进的战略规划,并通过科学的招聘方法,使之有效地落实在招聘计划中。针对企业人员招聘的最优方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运用的方法对进一步改进我国企业人才招聘的运行程序和考核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玖平胡知能王矮:运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王蕴:素质测评技术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5)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问题探究法;自学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软件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提出问题

学生在日常软件的使用中,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独立解决,使用软件只是限于老师传授的基本操作,对于老师没有提及的知识点,不知道怎样运用已学知识尝试学习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探究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探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活动。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解决,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问题探究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激疑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2)探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释疑阶段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三、问题探究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1)创设使用软件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问题探究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本课题研究中,以操作类知识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景,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进行了如下的问题探究教学:①在讲授工具“图案印章”的使用过程中,提出问题:怎样把一张有缺陷的照片美化?②在讲授滤镜“抽出”的使用时,提出问题:怎样把红底一寸证件照换成颜色为蓝色?③在讲授工具“逐帧动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怎样制作表情动画?

(2)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师根据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及学习指导

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便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提高探究活动质量。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还要根据问题情景提供合适的素材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学。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网站帮助学生自学,从网络上下载图片素材,供学生创作时使用。①在讲授工具“仿制图章”的使用过程中,提出问题:怎样把一张有缺陷的照片美化?教师提供一张生活照,照片中的人物脸上有青春痘,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怎样去除呢?学生带着问题尝试使用软件去除人物脸上的青春痘,如果使用橡皮擦擦除青春痘,是不成功的。在学生尝试过各种方法后,教师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完成任务。②在讲授滤镜“抽出”的使用时,提出问题:怎样把红底一寸证件照换成颜色为蓝色?通常,证件照片有红底或者蓝底的,如果手上已经有一张红底照片,可以用ps把照片底色换成蓝色的,而不用再到照相馆重照。学生对贴近生活的范例很感兴趣,通过教师提供的操作视频,学习怎样使用抽出滤镜把底色换掉。③在讲授工具“逐帧动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怎样制作qq表情动画?qq是学生熟悉的聊天工具,在聊天时,表情动画经常被用到。教师在引入时播放了几组qq常用的表情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在学生制作表情动画时,提供一些漂亮的表情动画作为参考,帮助不擅长画画的学生完成作品。

(3)学生得出结论,应用新技能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活动,自学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自学,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学生的自学扫平障碍。

(4)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反馈学生自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

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知识中有10%是在学校学到的,其余90%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获得的。技术技能需要走上社会后根据需要通过自学来补充和完善。问题探究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姚水花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

篇11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的国际比较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是指企业独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产生的费用。研发费用现行存在三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全部费用化处理、全部资本化处理。

(一)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

允许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的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外购的无形资产可以直接资本化,而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研究能否在未来形成成果,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都尚不确定,所以该阶段的有关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相对于研究更进一步,形成成果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能证明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所发生的支出允许资本化。此种会计处理比较符合客观性、配比性原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也存在一定缺陷,两个阶段很难划分、未来摊销期限和方法不确定,所以其可操作性不强。

(二)全部费用化会计处理

美国更注重研发费用化,除软件行业外,都采用全部费用化核算。主要原因是:1.研发支出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很不确定,研发的高危险性也提高了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2.研发支出是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的,所以不能属于企业的资产。3.对于投资者而言,研发费用化比资本化更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该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减少了会计确认、计量以及后续的分摊,更利于会计人员掌握,因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研发支出费用化能够冲减利润,减少当期税款,因而很受欢迎。尽管如此也有缺陷:1.不太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真实原则。2.容易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隐形价值不一致。

(三)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

欧盟对于研发资本化的条件相对比较宽松,欧盟在国际上一直处在制造业的上游,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研究热情。全部资本化处理更多考虑的是研发成功后企业获得的成果必然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核算方法更好的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管理者为了追求当期利润而产成的短期行为。但是研发失败或者成功后没有带来预期收益时,全部资本化处理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虚增,财务报告缺乏真实性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2006年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研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第一,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加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投入大、收益高、周期长的特点。如果按照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会大幅度的冲减当期利润,一旦研发成功带来了预期的经济收益,收入能够确认但是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违背了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然而有条件资本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

第二,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符合真实性原则。高新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多,如果全部费用化会大幅度减少当期利润,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也违背了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原则。满足条件的研发费用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研发支出和研发项目也会在附表中披露,更好的遵循了真实性原则。

第三,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了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一般来说,都采用企业经营业绩高低、实现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如果企业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直接导致利润大幅度削减,那么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提高利润而减少研发的支出,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新的会计准则更多的考虑了研发投入较多的高新科技行业,允许了自行研发的有条件资本化,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和鼓励,也促进了管理者为了企业长远利益对研发项目的积极投入,进一步缩小了我国在研发费用投入上与国际企业的差距。

三、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严谨的报告制度和规范的测评体系。首先,对研发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细分,如果在某个时点完成测试,及时形成测试的跟踪报告,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判断研发项费用资本化时点以及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条件是否满足。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项目测评体系,进一步明确项目阶段的划分和资本化时点的判断。建立规范化的测评体系有利于促进研发项目的逐步推进,也使财务部门在资本化的判定方面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第二,分类指导企业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也是为了能够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相关政策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给予不同的使用方案,则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的。对于研发活动频率高且投入大的行业(例如软件企业),研发活动类似于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应全部予以资本化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与科研能力;对于研发活动少的企业,对研发成功与否判断力较差研发支出则应全部费用化。实际中,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对每一个情况做出一个准确分类也是不现实的,类似的处理方法可以规避企业利用准则进行利润操纵。

第三,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根据本企业研发项目的特点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系统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定期对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专门的培训。

第四,强化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在完善内部评审机制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年审时,强调企业研发活动各个阶段中出具的和企业实际研发费用进行对比,检查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是否符合条件,判断管理层是否利用研发支出进行利润操纵、会计人员带着主观色彩进行会计判断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12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323-02

一、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一)事故发生的随机性

影响道路运输事故的因素错综复杂,驾驶员违规驾驶、车辆技术状况、路况条件、天气状况、驾驶员心理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道路运输突发事件之所以难以事先预防,是因为事件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很多是瞬间发生,可供驾驶员防范的时间非常短,具有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征。据统计,2010―2014年五年间,扬州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人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二成,由于车辆技术状况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到一成,由于路况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五成,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二成。从事故调查结果来看,未发生因当事人主观愿意发生的交通事故,充分表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难以主观判断和预测。2014年扬州市7家专业客运企业和50家危险品运输企业的事故发生率不足0.01%,像2008年初因大雪引发的道路运输突发事件更是五十年不遇,说明道路运输事故属于小概率事件。

(二)灾害影响的扩散性

随着我国道路网络体系的建立,任何小的路段都成为道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旦节点出现堵塞,将影响到大系统的运行。道路运输突发事故的发生,其危害后果具有传导性和扩散性,引发交通拥挤和次生事故,最终可能导致公路运输系统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例如,2009年6月,宁通公路江都路段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导致高速公路封闭,上万辆车堵塞,堵塞时间长达5小时。堵塞时间较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危险品泄漏的救援比较复杂,需要参与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车辆比普通交通事故多得多,救援的步奏更加繁琐,二是驾驶员对长时间的等待容易失去耐心,一些驾驶员不听从交通指挥,将车辆开入应急车道,引发跟随效应,致使应急车道发生堵塞,影响救援的效率。城市内靠近汽车客运站的道路如果发生堵塞,将使得站内的班车延误或者停班,容易发生大量旅客滞留,直接影响到客运站的正常运转。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如果发生在封闭的环境中,可能会使事故的影响急剧扩散,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例如,“3・1”山西特大事故,由于发生在隧道内,很多人员来不及逃跑就窒息晕倒在隧道里,最终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伤和42辆车烧毁,直接经济损失8 197万元。

(三)救援要求的迅捷性

由于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影响的扩散性以及三级以上突发事件潜在的巨大破坏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必须在事件发生后要立即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第一时间启动预警程序,上报相关情况,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为了能够快速地响应应急应急处置命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细化,制定专项子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事件的类别、救援地的路网情况以及对救援物资的需求量等属性进行应急指挥决策,以便准确地预测应急交通需求,快速地选择应急避难场所,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制定临时的应急组织方案。

二、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

2007年,我国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急保障走向法制化的标志。《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尽管《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构架我国应急保障体系的框架性法典,但道路运输行业却一直没有出台与《突发事件应对法》配套的法规和操作性文件。在道路运输行业的最高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没有对道路运输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规定,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了响应《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要求,一般是自行制定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申请在政府的网站上予以公布。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能过分强调应急预案的作用,然而众多的应急预案也只是在越俎代庖地扮演着法制法规的角色,当突发事件真的发生时,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无法为突发事件的决策者提供足够的权力依据。

(二)行业管理部门难以调动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倡导政府主导、交通为主、部门配合的反应模式。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这种模式虽然增强了交通部门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利于举全行业之力迅速调度救援物资,但由于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无法将责任分解到相关平行部门,难以形成全民一心共渡难关的局面。以2008年雪灾为例,大雪第一天,交通运输部门就迅速反应,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预设程序大力号召市区各单位和社会力量上路扫雪,但由于交通部门只是行业管理部门,无法调动公安、财政、卫生、通讯和宣传等部门资源,也难以整合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影响了救援的效率。

(三)应急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应急救援功能单一。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别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这些队伍局限于各自专业领域,只能应对较为单一的灾害事故,通用性差。二是缺乏联动机制。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尤其是涉及多种灾害事故同时发生时,仅依靠单一部门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应对。应急救援队伍如何联动,联动后指挥体系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职责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应急救援队伍彼此在人事管理上互不隶属,联动响应乏力,不能有效实现联动应急,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三是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的针对性不够,道路危险品运输车型包括栏板车、箱式货车、罐车、挂车等多种类型,目前采用的教材缺乏专门关于罐车使用操作、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内容,罐车的构造决定了其区别于他种类危险品车辆,事故救援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将其他车辆的事故救援方法套用在罐车上,就会影响救援的效果。四是应急演练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目前道路运输行业开展的危险品运输应急演练一般以开放式的场所为模拟环境,缺乏全面环境的演练,驾驶员和押运人员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发生安全事故时,经常不知所措。

三、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保障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客观上要求权力的相对集中,适宜采取“中央集权制”,即在政府设立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指挥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道路运输应急管理系统作为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当服从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其他相关运输企业提供辅助,各自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系统运行要做到“四统一”: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协调。在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强对行业和社会群众的应急宣传教育,营造“人人懂应急、人人愿意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建立规范有序、权责明确、奖惩分明的应急法规体制

法律是人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根本性指导意见,具有强制性、确定性和普遍性。国家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框架下,出台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操作性文件。建议交通运输部在修订《道路运输条例》时,增加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内容,通过立法手段赋予运输管理部门充分的应急反应、应急征用、应急调度权力,为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等方面在应急状态下提供权变性选择空间,规定豁免决策者法律责任的条件和方式,减轻应急保障组织者的决策指挥、物资征用、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压力。

(三)建立资源共享、紧密衔接、沟通协作的应急指挥机制

建议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打破目前各自信息平台互不连通的局面,在不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专门设立数据交换渠道,实现重点数据的资源共享。要强化日常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建立综合运输应急协调机制,交通、交警、消防、城管、宣传等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联系方式,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紧急情况下特事特办,为救援争取时间。

(四)建立科学合理、方式多样、全面高效的应急教育机制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加强驾驶员、押运员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和录用、淘汰机制,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安全培训不合格和安全记录不良的人员驾驶危险货物机动车辆。深化典型案例教育,把事故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培训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应急意识、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要发动媒体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公益宣传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事故防范意识和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参考文献:

篇13

Abstract: The violin is a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a history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its play technology goes through the long and winding evolution. This text has summed up and summarized its several stages with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playing the combing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ourse to the violin, we can find from it that there is relation closely to pla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ignore the degree of own integration with music of play technology of serving the music either.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