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纤维分析

化学纤维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5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纤维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纤维分析

篇1

1.1实验材料原料:均采自湖南常德汉寿县杨木速生基地,9年生的美洲黑杨Populusdeltoides,胸径11.2m以上。树高21m以上,2012年6月采样分析,2013年12月分析检测。蒸汽爆破预处理和菌处理后的杨木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乙醇研究中心提供。药品:氢氧化钠(分析纯AR),硝酸(AR),95%乙醇(AR),溴酸钾(AR),溴化钾(AR)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钠(AR),苯(AR),硫酸(AR),氯化钡(CP),盐酸(AR)株洲市星空化玻有限责任公司;硫代硫酸钠(AR),碘化钾(AR),淀粉(AR),酚酞(AR),甲基橙(AR)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主要仪器:索氏抽提器,糠醛蒸馏装置、量筒、烧杯、抽滤瓶、碱式滴定管、砂芯漏斗、容量瓶、具塞锥形瓶(250/500/1000mL)、烘箱、干燥器,电炉,PB403-N电子天平,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SHZ-D(III)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子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高温炉。

1.2实验方法实验各项目分析方法均采用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国家标准进行[6]。其中纤维素采用硝酸乙醇法测定;半纤维素采用二溴化法测定;木质素采用Klason法测定[7];氢氧化钠抽出物含量测定所用的NaOH浓度为0.998%;苯醇抽提物含量测定所用苯∶乙醇为2∶1;蛋白质测定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抽提物木材中的抽出物主要为木材中少量的低分子成分,大部分储存于细胞间隙与细胞腔中,木材中所含抽提物的含量与种类因生长立地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冷水抽提物包含单宁、色素、生物碱(主要为它的盐类),可溶性矿物成分及某些单糖;热水抽提物除含有上述成分外,还包含有淀粉和果胶质;1%NaOH抽提物除包含更多量的热水抽提物的各种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部分半纤维素、木质素的低聚物,以及少量油脂、蜡、树脂和香精油;苯、乙醇抽提物中,主要有树脂、蜡、脂肪、香精油、单宁、色素、部分碳水化合物和微量的木质素[7]。从表1可以看出原木试样的抽提物含量和一般阔叶木中所含结果没有多大区别。如表1所示,经过爆理后的试样抽出物含量均高于原木试样,这说明原木在高温和稀酸处理下组分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高分子化合物。如图1,从1%氢氧化钠抽提物的含量比原木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热水抽提物是原木的一倍左右可以看出爆破预处理后半纤维素降解为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而在菌处理的杨木中NaOH抽提物高达到59.7%,这说明细菌将木材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低聚物,因此NaOH抽提物也可以作为判断木材是否腐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对菌处理后的试样各抽出物含量均大于其他两项,这是因为菌处理使得大部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和分解残留的小分子。菌处理后的木材的抽出物除原木中所含的少量成分外,有木材中的高分子降解后的低聚物,也有菌种在对木材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低分子产物以及部分培养菌种所必须的培养基溶液,使1%氢氧化钠抽提物的含量又提高了近20多个百分点。

2.2灰分灰分是树木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原木试样中的灰分为0.66%,属于阔叶材中灰分一般的树种,经爆理后,部分可溶性钾、钠盐灰分溶解在水中,剩下不溶的钙、镁盐类,所以这时的灰分有所降低。菌处理属于生物反应工程,灰分的存在对其会有一定的影响,控制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于反应过程至关重要。所以菌处理后的灰分又所增加,这是菌种在进行反应过程中产生了代谢产物以及加入了适宜菌种生存的培养基溶液造成的。

篇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但当前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与把握各有不同,因此,高校学前教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难题,而这些也将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系统化角度下开展学前教育工作

1.系统化角度下开展工作的主体思想。随着总理“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工作部署,随着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全国高校都在思考着如何转型的问题。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成功转型也成为现阶段探讨的热门话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着重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目标来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2.系统化角度下开展工作的内容要点。从系统化角度来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宗旨应该包括良好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以及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这些素质及能力的养成,都将是学生今后参加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所在。专业素质包括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道德素质包括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包括学生的事业心与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以及参加工作后运用理论指导进行实践的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沟通相处以建立良好情谊的同时,提高学习成效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今后参加工作能够与同事、学生、家长等相处及更好开展工作的基础与关键的交流沟通能力。

二、多维化角度下开展学前教育工作

1.多维化角度下开展学期教育工作的主体思想幼儿师资培养质量是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当前我国幼儿园师资的主要提供者,其课程规划影响到幼儿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影响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观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规划,存在着忽视教师的终身化发展需要、强调理论性知识、弱化主体性实践等诸多弊端。以开放、主体、可持续的价值观科学合理规划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强调教师的终身化发展和实践性知识获得,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向。

2.多维化角度下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内容要点随着现代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家长来讲,都希望孩子从最初接受教育开始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不落后于起跑线上。对此,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科目设定、教学安排、比例规划等,都需要做好科学有效地设置。对此,从多维化角度来讲,结合高校学前教学工作内涵及要求,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式两方面入手进行考虑。首先,从内容上来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音乐、美术、文学三种艺术素质,其中,音乐素质包括唱歌、弹琴及舞蹈等三个方面内容;美术素质包括绘画与手工制作等两个方面;文学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因为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良好的文学素质不仅有助于音乐、美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许多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文学贯穿于音乐、美术创作的全过程。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与美术专业的技术技巧,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质,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高校学前教育工作应该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要求,在详细教学安排过程中,以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多角度探索人才发展模式,寻求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切合点。

三、高校学前教育工作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延伸

长期以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这样类似于工厂生产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并不利于高素质全面人才的培养。对此,我校积极改革,不断思考与探索。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工作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延伸的全方位教学体系。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参加幼儿园实习,一方面,让学生的所学所能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灵感与体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更多的认识与理解。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前教育无论是从高校教育出发,还是从幼儿教学工作角度考虑,都已经有了新的定位及要求。从教育发展的根本上来讲,要坚定一个总体方向的过程中,从系统化、多维化的角度探析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同时,更好地发掘教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与突破口,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入手,提高和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伊翠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04

[2]伊翠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06

篇3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定量分析,没有很强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不能充分了解和反应实际分析检验的情况。第二,定性分析以硫化氢为主线,存在很多复杂内容,是验证性实验,无机化学中已经对许多离子反应进行了实验。传统实验方式比较重视菜谱式操作,教师完成所有试验仪器的调试和药品的配制,甚至交代清楚所有试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细节,学生仅仅只是依据实验课本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称量、标定、测定的基本操作后,甚至不进行实验也可以完成报告。上述教学方式缺少创造性和思维训练的影响和激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操作和内容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形成不规范的基本操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不是很高,不能及时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改革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还是会出现问题。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人才,为保证能够学以致用,逐渐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教师会讲解好试验中需要的一切事宜,一般都是验证性试验,很少进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单一、机械的实验方式,学生只能得到单一的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限制学生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也会限制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大大降低实验课时,导致实验项目和内容都相对简单,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很少,不少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的重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实验的时候不规范、不严谨的操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高,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不具备基本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如,不少学生实验的时候不能规范使用天平,天平里散落药品、称量时不关天平门、随处乱记数据;不少学生在实验的时候不能正确使用锥形瓶和滴定管,锥形瓶不摇晃就实验;读取滴定管数据的时候,学生不能在垂直地面的时候从滴定架上取下滴定管行读数。不少学生不清楚有效数字的概念,试验中实际应用的时候,不能正确记录滴定管数据;分光光度实验的过程中,分组进行,不少学生不亲自实验操作,或只进行一次试验,促使不能合理应用实验设备等,此外,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方法比较简单,考核学生成绩的时候,存在很大主观性,不能全面考核每一个学生。

三、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单独实训课程,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学时

对于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比较少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不能符合设计职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不少大学开始大力改革应用化工技术的学科,在不降低教学内容和分析化学实训项目的前提下,单独开设化学检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包括三种实训课和三十学时理论课,从而提高教学实训内容和学时,教师授课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对实训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单独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为进一步研究和获得分析检验职业证书和学生技能提供基础,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

(二)加强实训过程控制以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周实训,提高实训过程控制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力度,需要教师不断规范基本操作技能,精心辅导、亲自示范、严格要求,并且对试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正,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实验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的能力,快速掌握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实验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变成顺口溜,边朗读、边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和方便学生记忆以及实际操作。如,滴定操作的时候基本口诀是,右手拿瓶,左手握塞,肘部固定,转腕摇晃。操作移液管的时候,右手持管按食指,吸取溶液先润洗,放溶液45度器壁,放完再停15秒。依据上述操作口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以及反复练习来逐渐完成试验的基本操作,并且实验中需要正确记录试验数据,如在分析万分之一天平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四位记录称量数据,记录常用滴定管数据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二位进行记录[5]。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等存在一定差距,促使教师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控制实训过程,并且分别指导学生不规范实验操作行为,集中分析和点评学生共性问题,保证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启发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时候应用理论,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技能。完成实验以后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学生的错误操作,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三)全过程分析检测实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实验实训操作规范以后,还需要全过程分析学生化学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完全符合岗位实际需求。基本的方式就是,实训中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正式实验之前把实验需要的题目分给每组,学生需要依据每组的实际题目来查阅相关文献和标准,独立设计化学检验方案,主要有分析试剂、分析实验方法、分析仪器、分析计算公式、分析步骤,等老师修改审批一会,实际对实验进行具体全程操作和检验,对比分析老师的计算结果和每组学生的计算结果,看哪组拥有更高准确率和小的误差,通过试验中学生的表现和结果,来合理、公平、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培养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

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不断规范、正确的记录化学实验数据是分析实验实训的基本目的。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准确记录试验数据的习惯,不可以随意记录,并且还需要老师确认和签字,要求一些不符合误差规范的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此外,培养学生敬业和诚实精神,保证具备真实可靠的处理数据,不能为了实验对数据进行造价。报告中需要合理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和误差原因。

(五)量化考核制度,提高通过率

篇4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快乐、活跃、适宜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应是化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调节课堂教学诸要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下面就谈谈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1.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奠定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

1.1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要能够有“讲得出、讲得好”的本领。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往前迈,知识更新加快并称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学习,加强知识的积累。教师知识丰富,才能让学生信服。古人常说,教师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一名教师是否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教学的肯定。“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育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知识面广、教学能力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好吸收所学内容,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不能多方面连贯的传授知识,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学科丧失积极性,对教师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就不会喜欢这门课程,所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1.2 教师情感素质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学习时期就是一个模仿的时期,而教师就是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对学生有感染作用。教师的一个目光、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在教学时不焦不躁,能用亲切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用肯定表扬的手段,用慈祥的面容,都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产生愉快学习的心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

2.优化教学设计,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氛围

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是化学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用教学内容去打动学生,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材,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问题解决使教学内容活化、学生的认知需要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沉浸在积极探索和交流的愉悦气氛中。如《化学反应的应用》(鲁教必修2)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备有毒气体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种新的制备气体的装置,实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你在初中已学过哪些制气装置?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否用上述装置?如不能,可采用什么装置?②制气时如何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如何装药品?③为什么要缓缓加热?④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⑤怎样才能收到干燥纯净的氯气?⑥多余的氯气怎样吸收?⑦能否用其它药品代替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在不加热条件下就可反应制氯气?教师顺着学生思维方向,巧妙自然地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等与学生一起层层推进,逐步完成,实现了学生参与动脑思考的教学活动过程,营造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的课堂氛围。

2.2 丰富教材内容,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绪化处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但是仅仅靠这种办法所激发出的积极性是不稳定的、短期的,当教学内容失去了其引人入胜的魅力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退,更何况不可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适宜作这样的情绪化处理。为此教师应尽量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在化学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化学反应的应用》(鲁教必修2)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能量的转化,人类能不能生存下来,并围绕“化学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①在你周围有哪些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实例?②为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热能的利用率提供建设性意见。③预测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应用前景。④如何实现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热烈的讨论,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2.3 强化实验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思维、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综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如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学生发现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教师引导:变红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碱,碱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那么后来为什么又褪为无色呢?然后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提出新的假设,设计新的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提出假设:①氢氧化钠浓度会不会对酚酞试液的变色有影响?②由于反应是放热反应,试管很热,是不是温度过高使红色褪去?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先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的氧化性,会不会使变色的酚酞试液漂白而褪色呢?并设计进行了新的实验探究。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将原有知识进行了扩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

篇5

关键词: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定量分析;75%硫酸法;浴比;振荡频率;溶解时间

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混纺织物在服装面料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这类混纺产品的化学定量分析,是按照GB/T 2910.11—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1部分: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的混合物(硫酸法)》[1]来进行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在(50±5)℃、75%硫酸溶液中,聚酯纤维不会溶解(d值为1),因而所得的检测结果相当稳定。但我们在检测中发现,这一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采用的浴比过大,试剂消耗较大;时间较长(1h),效率较低。通常,在试剂确定的情况下,影响试验的主要因素有4个,即溶解温度、浴比、振荡频率、溶解时间。因而,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些试验条件,以便降低试剂消耗,缩短溶解时间,提高定量分析的效率。

本文对改进后条件下与GB/T 2910.11—2009标准条件下进行了对比试验。

1 试验准备

1.1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浓硫酸(密度为1.84g/mL),氨水(密度为0.880g/mL),石油醚(馏程为40℃~60℃)。

主要仪器:分析天平(精度0.0002克或以上),索氏萃取器,恒温水浴锅,真空抽吸排液泵,玻璃砂芯坩埚,恒温烘箱,干燥器,250 mL具塞三角烧瓶,500 mL具塞三角烧瓶。

1.2 试剂配制

硫酸(质量分数为75%):将700mL浓硫酸(密度为1.84g/mL)小心地加入到350mL水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加水至1L。硫酸溶液浓度范围在73%~75%(质量分数)之间。

稀氨水溶液:取80mL浓氨水(密度为0.880g/mL),用水稀释至1L。

1.3 试样预处理 [2]

取试样5g左右,将样品放在索氏萃取器内,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样品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样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h。两种情况下浴比均为1:100,不时地搅拌溶液,挤干,抽滤,或离心脱水,以除去样品中的多余水分,然后自然干燥样品。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理

用硫酸把纤维素纤维从已知干燥质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量;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纤维素纤维的百分含量。

2.2 试样准备

从预处理过的试验样品中取样,每个试样约1g。将纱线或者分散的布样剪成10mm左右长。把称量瓶里的试样烘干,在干燥器内冷却,然后称量。再将此试样移到具塞三角烧瓶中,立即将称量瓶再次称重,从差值中求出该试样的干燥质量。

2.3 试验方法

方法一:按照GB/T 2910.11—2009标准,把准备好的试样放入500 mL具塞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200 mL质量分数为75%的硫酸溶液,塞上玻璃塞,摇动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后,将烧瓶保持(50±5)℃放置1h,每隔10min摇动一次。

方法二:把准备好的试样放入250mL具塞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100 mL75%的硫酸溶液,塞上玻璃塞,摇动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后,将烧瓶放入(50±5)℃的恒温水浴锅中振荡30min,振荡频率为60次/min。

将方法一、方法二的残留物分别过滤到玻璃砂芯坩埚,真空抽吸排液,再加少量硫酸清洗烧瓶。真空抽吸排液,加入新的硫酸溶液至坩埚中清洗残留物,重力排液至少1min后再用真空抽吸。冷水连续洗涤若干次,稀氨水溶液中和两次,再用冷水洗涤。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将坩埚和残留物烘干,冷却,称重。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残留物,检查是否已将可溶纤维完全去除。

3 试验结果

3.1 结果计算

按GB/T 2910.1—2009 中的10.2,以净干质量为基础的计算方法如下:

P2=100-P1

式中:P1——不溶组分净干质量分数,%;

P2——溶解组分净干质量分数,%;

m0——试样的干燥质量,g;

m1——残留物的干燥质量,g;

d——不溶组分的质量变化修正系数。

3.2 试验结果

按照方法一、方法二,对12块样品进行定量试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同一样品,采用方法一、方法二溶解后,所得的纤维素纤维含量结果基本一致。

4 结论

(1)试验表明,采用方法二,将每克试样加入100mL质量分数为75%硫酸,在(50±5)℃恒温水浴锅中振荡30min,振荡频率为60次/min这一方法,对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这类混纺产品进行定量化学分析,是完全可行的。

(2)相对于GB/T 2910.11—2009标准中的试验方法,方法二通过改变浴比、振荡频率、溶解时间这些试验因素,不仅可以降低试剂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同时可以大大缩短试验所需的时间,提高定量分析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研究新形势下维修电工学习,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全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时代到来为背景,总结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当前工业技术发展形势下“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的新变化,归纳适应工业生产发展需求的维修电工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进而探讨相应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最后提出了维修电工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路线图,为当前高职维修电工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2.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示教再现机器人,目前工业中正大量应用;第二代带感觉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基本成熟,工业应用较多;第三代智能机器人,技术正在发展过程中,工业上少量应用。

所以,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机器人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机器人。

当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且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成本也将不断提高,所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3.工业机器人时代对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3.1 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广泛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其发展与应用对电工行业的影响较为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动机、各种传感器和HMI设备的大量应用上。

目前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上,除了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等传统电器设备,还大量应用着以下几类新型电器:控制模块,其中以各种PLC控制器应用最为广泛;电动机驱动装置,常用的设备如变频器、步进电机驱动器、交流伺服驱动器等;电动机,以步进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为主;传感器,如光电开关、接近开光等。

3.2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促进了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

传统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重心是继电器-接触器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为了适应生产的需求,当前维修电工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也必需发展变化,应该把重心定位在以PLC控制器为核心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上。

从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上看,新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对传统职业能力的继承与发展,对当前教学中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维修电工对应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4.1 维修电工的学习领域

当前高职院校对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设计,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理论与知识、电机拖动与控制基础、常用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电气制图等。这些学习领域只能满足传统继电器-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时代背景下,维修电工对应的学习领域,需依据新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确定,〃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对应的学习领域主要包含电工技术基本理论与知识、电机拖动与控制基础知识、PLC控制技术与应用、常用新型电气设备的运用和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五个学习领域。

4.2 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维修电工对应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是对维修电工教学内容的一次改革。在五个学习领域中,有两个学习领域是继承了传统,另外三个学习领域是"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一新的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维修电工设计,必须重构其对应的体系,学生才能生成新的维修电工核心职业能力。

5.工业机器人时代维修电工学习领域设计

5.1 维修电工课程设计

本文维修电工课程设计的总体原则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单项技能与综合能力并重。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整合为四门主要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PLC控制技术课程和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综合技能课程。

这些课程分为三个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型课程、重点单项技能型课程和综合技能应用型。这三个类型把维修电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电工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阶段是掌握各种重要单项技能;第三阶段是综合技能应用生成核心职业能力。

5.2 维修电工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逻辑

首先,通过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前人的相关间接知识和经验;然后,通过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和PLC控制技术课程让学生通过单项技能学习快速生成核心职业能力,如电机的结构原理的认知、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能力、PLC程序设计能力、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最后,通过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综合技能课程一方面灵活增加学生对新型电气设备(变频器、伺服驱动器、传感器和HM丨设备等)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的综合职业能力。维修电工的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逻辑,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确保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活动高效生成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6.总结和展望

篇7

1微波溶样工作原理

1.1微波特性分析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涵盖了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三种[1]。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组织法、国际电信联盟公约、中国国家标准《无线电管理术语》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规定,医学使用微波频率为(2450±50)Mhz,所以当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微波溶样仪器的频率均为2450Mhz[2]。在化学样品预处理中微波的工作原理包括穿透、反射、吸收三种。在金属制品性质鉴定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并不能够吸收微波,金属离子在受到微波照射后只能做出反射。绝缘体材料相对于微波而言属于透明的,微波照射时能够轻而易举的穿透绝缘体材料而向前传播且在穿透过程中不会吸收微波光束亦或是对其吸收量极低,可以将其忽略。极性分子由于具有永久性的偶极矩,在微波照射时极性分子随着微波频率变化而发生转向以及相互碰撞摩擦,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被其所吸收。

1.2微波溶样工作原理

通过对微波特性展开分析可知,微波在不同的材料之中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化学样品预处理工作中利用其独特的特性能够将既往使用的灰化法、湿法消化无法清除的物质剥离出来,大幅提高了化学样品的纯度。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三种:其一,体加热。化学样品置于微波仪器后通过利用微波穿透时微波不断向四周释放出能量,继而产生热效应。相较于传统的加热方法,微波溶样能够促使加热更加迅速,且热量传递能够覆盖在所有的角落,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其二,过热。微波溶样在通过含有金属离子的样品时并不会被其所吸收,而是会产生反射情形。并且在反射过程中化学样品缺乏形成气泡的核心,产生的热量并不会被其所吸收,温度随之增加,诱发过热情形。对于沸点相对较低的化学样品,在置入密闭的微波容器后很快就能够将含有的金属杂质分离出来,便于化学样品鉴定工作。其三,搅拌。对于含有极性分子的化学样品,在微波通过时产生吸收现象,分子之间在吸收了微波的能量之后将会不断发生相互摩擦以及碰撞,使得试剂与试样产生化学反应[3]。微波溶样形成的交变电磁场在不断的“搅拌”之下使得试样与试剂化学反应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微波溶样的效果。

2微波溶样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预处理方法,微波溶样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微波溶样下化学样品分解更加完全。原因在于微波溶样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按照需求配置出样品预处理需要的酸和溶剂,并在参数上设定最佳压力值以及微波溶样加热时间等参数后待检测样品即可以在无损失的前提下实现彻底的解析。其次,溶样速度迅速。由于微波溶样反应照射待检测样品以及酸、溶剂之后能量释放迅速,无需经过热传导即可以满足化学反应所需温度,热量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得到了有效回避,目前所开展的一般溶样需要的时间基本上均控制在了0.5h以内。第三,受到的污染少。由于微波溶样过程中不与外界空间相接触,空气中的杂质无法进入到化学样品之中,减少了试剂添加过程中杂质元素的干扰。第四,安全性高。所有微波溶样操作均于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人员可以依据样品预处理需求自主设定加热温度、压力值,使得整个操作可控性大幅提高,有效的保障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第五,经济性佳。微波溶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溶剂的挥发,使得整个操作规程中溶剂使用剂量大幅降低。加之微波溶样加热均匀,时间短,分析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微波溶样在分析化学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3.1冶金化学样品中的应用

冶金是指由矿物质中提取出金属或者是金属化合物,随后利用加工工艺将其制备成为具有一定性能及用途的金属材料的过程。然而,矿物质以及金属原材料之中大量分布着二氧化硅、氧化钙、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存在且难以溶解,使得形成的金属中杂质成分含量较高,影响其品质及金属性能[4]。特别是铬铁矿是目前冶金行业中公认的难溶试样,既往湿法溶解难以彻底将上述金属离子解析出来,化学样品鉴定所的结果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微波溶样则是在密闭的容器之中加入磷酸混酸以及助溶剂,利用微波对其进行解析,金属离子不吸收微波光束,在高温环境下发生沉积,继而由样品中解析出来,化学样品的纯度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提高。

3.2中药材杂质中的应用

随着中医的复兴,中成药逐渐在临床各种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现有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手段条件下无法完全做到真空,使得其试样中含有的锰、锌、铜、铅、铬等。传统预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清除一部分金属离子,但是尚有残留,使得中药成分及质控结果科学性及真实性较低。而在微波溶样处理中微波照射产生的高温环境下金属离子因其密度而发生沉淀,由样品中解析出来,在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scopy,AAS)即可以对其待检测样品进行测定,所得结果精密度高于传统预处理方法[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样品预处理中微波溶样具有着传统预处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即:分解更加完全、溶样速度迅速、受到的污染少、安全性高、经济性佳。在当前较为常见的冶金行业以及中药质控工作中均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文章认定在今后化学样品前期处理中可将微波溶样作为首选预处理方法加以推广使用,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

作者:黎乔 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

参考文献:

[1]沈宇,张尼,高小红,等.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钒铬镍锗砷[J].岩矿测试,2014,10(05):649-654.

[2]夏辉,王小强,杜天军,等.五酸和硝酸微波消解法结合ICP-OES技术测定多金属矿中多种元素的对比研究[J].岩矿测试,2015,17(03):297-301.

篇8

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重点会随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主要目的仍在于吸引有才华的学生,以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群体。目前,招收留学生更为重要的一个考量点也许是增加学校额外的财政(学费)收入。由于经济危机以及政府对高校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减少对高校拨款)的影响,众多美国高校被迫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和更严格的预算限制下尽可能多招收留学生。美国一家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先前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美国高校留学生录取人数将呈正常增长趋势,但同时也指出,未来几年高校之间将会在录取优秀人才和自费生上进行激烈竞争。(可从http://bit.ly/NdBPZI上下载此报告)

财政紧缩政策促使众多美国高校致力于招收攻读本科的留学生。相比研究生阶段的留学申请者,本科阶段的留学申请者通常不能申请奖学金,即需要自费。此外,四年的本科学制也会为学校带来比较稳定的经费收入。举例来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1年秋季本科留学生新生录取率比2010年秋季提高了50%,这就能为学校今后四年带来大约1.8亿美元的经费收入。在研究生录取上,由于财政紧缩,高校经费日趋紧张,以致不能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经济上的支持。而家境富裕的留学生则不会受此影响,因为他们能够自费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此,美国的高等院校在新生招录中要能够准确定位目标群体,实现生源群体多元化,保障学生质量,以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细分方式凸显了不同群体的信息搜寻与决策模式的差异,可以帮助相关组织机构去理解和应对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有效的分类能够提供有关人口统计资料以及潜在客户所需求的信息,同时也能显示这些是如何与某些特定行为相关联的。在招录学生时,市场细分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互容以及满足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留学目的的留学申请者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理解这些固有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学生择校的。

选择学校的过程通常有3步:计划留学,搜索信息,定位学校。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步骤:搜索信息。我们所使用的概念框架(表1)是基于以下假设:有意留学的学生个人情况各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时信息搜索方法和途径也不同,因为每一个人需要的信息不同,搜索的信息渠道不同,对同一种信息搜索途径的认识也不同。

根据有意留学者的个人情况简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应能反映出各类学生搜索信息的技能及方法途径。比如,其个人简介情况包括人口学方面的信息(国籍、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等信息),学术水平,家庭经济状况,想要就读的学校类型等信息。下面的概念框架显示的主要维度是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这也是留学申请者在撰写个人情况简介中会涉及的重要变量。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有意赴美留学的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水平和经济条件上有何不同?这两个变量将学生分为哪些类型的群体?

申请留学的学生在选择学校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他们对各种信息搜索渠道的认识怎样?

留学申请者使用的信息搜索渠道和方法存在哪些结构性差异?

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学校招收学生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学校与学生取得联系的方式、提供信息和吸引学生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留学申请者的信息搜索行为至关重要。新的招生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通过社会化网络媒体、留学中介机构等形式,这些都给招收留学生的部门带来了极大挑战,因为他们需要深入了解申请者是如何使用这些新方式的。

本研究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留美申请者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不同类型群体搜索信息的途径;第四部分介绍中国籍和印度籍留美申请者的信息搜索途径和方式;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为高校顺利招收留学生提供了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结论是根据网上调查得出的,调查对象是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向世界教育服务组织申请学位评估认证的申请人。只有这些申请人受邀接受了我们的调查,他们均居住在美国之外的国家并有意赴美留学。这些申请人的材料可以清楚地表明他们赴美留学的兴趣所在。本次调查共有2500多人参加,其中有1600名接受调查者的答案有效,可以供我们根据其现有的学习水平和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学习水平

为有效评估被调查者现有的学习水平,我们设计的问题有:是否参加有关的英语课程和参加入学考试(SAT,TOEFL,GRE)的准备课程,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估。通过他们的答案以及对每个问题的均衡考虑,我们得到了其现有学习水平的一个分布情况。我们将被调查者分为两组,人数基本相当,然后对他们进行重新编码,得分高的即为当前学习水平较好的群体,得分低的即为当前学习水平较差的群体。

(二)经济状况

为了从高校招收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留学申请者的经济状况,我们在调查中设计的问题是:在美国就读期间,你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来源有哪些。此问题提供了多个备选答案,包括平时的个人积蓄、家人或亲戚的经济支持、贷款、奖学金或是大学的经济资助。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被调查者均是靠平时的个人积蓄、家人或亲戚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等混合经济来源支持其学业的。因此,我们根据申请者的经济状况将其分为两个群体:单独依靠一种经济来源的学生为经济状况较好的,依靠多种经济来源(包括依靠大学奖学金支持的)属于经济状况较差的群体。

(三)数据的局限性

36%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及有关留学中介机构问题的时候都拒绝回应,这部分数据的遗失使得本研究成果的信度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这类问题比较敏感。本研究中其他的不足,如样本偏差(所有的被调查者均是世界教育服务机构学位评估认证的申请者,不是随机挑选的样本)和自我选择偏差(调查是以全英文展开,这就大大减少了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参与度)。

本研究报告中报道的所有研究发现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二、留美申请者的类别情况介绍

出于研究目的,本文将留美申请者按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学习准备状况和经济状况。我们按照英语语言熟练程度和其他指标创建了一个学习水平指数,进而将被调查者进行了分类,这些指数表明他们在美国学习的语言适应力和及专业知识准备情况。同样,经济状况指数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排列的,即学生可以利用的各种经济来源的总和。

这种分类方式对世界各国的高校招收留学生都有积极作用,因为它能够帮助学校合理分配招生资源,以满足国际学生在学业上和财政上所需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学习准备状况和经济状况的调查数据,我们将有意留美的学生分为四类(图1):

奋斗型:学术水平高,经济状况差(占30%)。

挣扎型:学术水平低,经济状况差(21%)。

探索型:学术水平低,经济状况好(25%)。

自我实现型:学术水平高,经济状况好(24%)。

“奋斗型”是留美申请者中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63%)在申请过程中还在做着专职或兼职的工作,大概是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在四种群体中,他们最倾向于选择提供奖学金的学校,同时该因素也是这一群体在择校时最先考虑的三个因素之一(45%)。较差的经济状况并不能阻止这类学生去追求自己留学的梦想,67%的被调查者打算申请美国顶级学校。

“挣扎型”大约占留美申请者群体的五分之一。这类学生群体经济状况较差,而且为了适应在美国的学习,他们还需要额外的学业准备:40%的人计划参加英语语言预科课程,而且他们在择校时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只有33%的人将学校的声誉作为其择校的前三个考虑因素之一。

“探索型”是热衷于出国留学的一个群体类别,但他们的兴趣并不完全是为了学术,相比其他类别群体,在美国学习的经历才是他们最在意的:19%的学生择校时看重的前三个因素之一是学校的服务设施。探索型的申请者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在美国高校顺利发展,他们更倾向于申请二流的学校(33%),也最有可能使用留学中介服务(24%)。

“自我实现型”申请者现有的学习水平高,同时会利用各种途径去参与更多昂贵的学习项目而不需要去考虑学校是否有奖学金资助等情况。他们来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教育世界一流:几乎有一半的自我实现型申请者(46%)将学校的教育质量列为他们在择校中最先考虑的三个因素之一。“自我实现型”和“探索型”两个类别人数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受到诸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驱动。

将申请者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并采取适宜的宣传和招生策略,对高校招录新生有很大帮助,能够较快锁定目标学生。“奋斗型”这一群体现有的学习水平高,但是高校如果不提供奖学金他们就不会选择该校。“探索型”和“自我实现型”有充足的经济来源,这对财政紧张的高校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但是“自我实现型”群体择校的范围也很小,主要集中在一流院校,这使得非一流院校很难吸引到这类生源。“探索型”和“挣扎型”群体择校范围也很小,因为其现有的学习储备不充分,在入学和就学阶段都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高校在招生中需要对自身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不同类型留学申请者的需求,尤其是提供有关学习帮助和经济资助的信息。高校资源和留学生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对高校的财政和声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每个类别的人数随学习层次的高低有所变化。在申请读大学的学生中,“探索型”群体比重最大——申请读专科院校的人群中,“探索型”占35%;申请读本科院校的人群中,“探索型”占30%,在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群中,“奋斗型”占30%;在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群中,“奋斗型”占50%。

每个类别群体的人数也因地区而异。图2显示了本次调查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留学申请者的比例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奋斗型”是最大的—类群体;而在中东,“探索型”占比重最大,为45%。

留学生群体分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国家也有差异。图3显示了留美学生最多的三个输出国(都位于亚洲)各个类别群体中的差异。

三、留美申请者的信息搜索行为

在信息搜索阶段,有意留学者最常用的信息搜索渠道是高校的网站和本人的关系网(家人和朋友)。平均而言,90%的被调查者都曾登陆高校的网站以获取信息,67%的人会向他们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征询有关的信息。社会网络媒体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搜索方式,大约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使用此方式搜索过信息;而寻求留学中介服务的学生相对较少,只占1/6。

不同信息搜索渠道的受欢迎度在不同类型的留学申请者群体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留学中介服务这种方式。“探索型”群体中寻求中介服务者的比重最大(24%),超过了平均数(16%),表明这一类群体的学生需要第三方提供额外的学习帮助。在所有群体中,“奋斗型”群体最倾向于从各院校网站上搜索信息(93%)。单从数据上看不出各类别群体在利用社会网络媒体这一途径进行信息搜索的不同,这表明这种搜索途径在各类群体中都具有使用率。

不同信息搜索渠道的受欢迎度也因地区而异,但也有例外,即在三大留学生输出国中,留学目的院校的网站均是申请者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相比韩国和印度的被调查者,中国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使用所有可利用的渠道去搜集信息,这表明高校只有在各种平台上积极展示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中国的招生工作的效率。

由于使用社会网络媒体时限制条件较少,是有意留学者获取信息的一个大众型途径(即所有的留学申请者都可使用这种方式),每一种群体在此途径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每类群体中大约都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会通过社会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其中,超过半数(56%)的被调查者通过查看由美国高校运营的社会网络媒体来决定申请哪所高校,多达37%的被调查者会通过查看高校网站来决定接受哪所高校的录取。由此可见,高校有效运营其社会网络媒体能够改变有意留学者的选择。

如果高校运营的社会网络媒体能够及时更新信息,并提供充分的互动板块,那么通过社会网络媒体进行留学生招生这一方式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并能使其利用率最大化。有的被调查者在回忆自己利用这些社会网络媒体信息情况的时候曾经提到,这些网络媒体最多只能链接到高校的网站上,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利用价值。还有一些被调查者认为这些媒体提供的信息太少,更新过慢。当然,也有对这一途径给予积极评价的被调查者,持这种观点的学生认为这也是一种和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交流的平台。

除了维持并加强社会网络媒体平台的互动性,高校还必须寻求一个最为恰当的平台以利于目标人群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发现,只有22%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每天或每周登录美国的社会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而使用该平台的印度社交媒体用户则达到了88%。与此相反,80%的中国被调查者每天或每周都会登陆中国的社会媒体网络平台, 而来自印度的被调查者只有24%会这样做。这些数据表明,高等院校如有意向录取中国籍留学生时,需要在中国的网络平台为其院校设立网页版面。

之前有研究认为在留学申请者群体中留学服务机构等中介的使用很普遍,但是本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报告显示,只有六分之一的学生曾使用过中介服务;来自这些学生的反馈表明,留学中介机构主要在两个阶段提供服务:择校阶段(75%)和申请阶段(77%)。“挣扎型”申请者尤为倾向于使用中介机构的服务,如在论文和个人陈述的准备等方面。“挣扎型”群体中72%的人在准备各项材料时都会向中介机构寻求帮助(“自我实现型”群体中是45%),63%的人在面试准备过程中也会寻求中介机构的帮助。

在被问及与留学中介机构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时,有些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认为中介机构在申请过程中帮助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认为由于中介机构的帮助,在搜集学校背景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也有对中介机构持否定态度的,如认为中介机构通常会绕开那些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且收费过高的高校,而且中介机构通常也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者给他们推荐的都是一些他们不心仪的高校。总而言之,留学中介机构门槛高,是一种小众型获取信息的途径,因为它要收取较高的费用。相比社会化网络媒体,使用留学中介机构服务的人群就要少很多。本研究发现使用留学中介机构服务的人群多是现有学习水平欠佳的学生:40%是“探索型”学生,22%是“挣扎型”学生。有意使用中介招录国际学生的高校要意识到这一点:使用中介服务的学生群体在申请阶段和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个学期都需要大量的学习指导。因此,高等院校必须确定自己有能力提供这样的学习支持,对这些现有学习水平欠佳的学生开设语言预科课程和相关基础课程。

四种留学申请者群体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还在于他们需求的信息内容也不同,例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两类群体,“挣扎型”和“奋斗型”群体更关注奖学金之类的信息,这在对他们的分类中也有所体现。由于现有的学习水平的不同,信息的需求量也各有不同。“奋斗型”和“自我实现型”群体相比另外两种群体更少关注学生服务方面的信息。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意留学者的信息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信息需求也因地而异,这和留学生群体的不同区域分布也相符合。图4显示了不同地区的申请者所需求的信息。相比其他国家地区的学生,来自非洲的被调查者更关注经济资助措施方面的信息(47%的非洲籍被调查者将经济资助措施方面的信息列为择校标准前三位)。中东籍被调查者则更为关注学生服务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校安全等(27%的人将其列为其择校标准前三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 来自亚洲和大洋洲的申请者最为关注就业前景方面的信息(44%)。因此高等院校在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时要迎合不同申请者的信息需求,为其提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而设置的网站链接。

四、聚焦中国和印度

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和印度学生已经超过了七十万,全球三分之一的留学生都来自这两个国家。中国在2009-2010学年间超过印度成为留美学生第一输出大国,本科阶段就去美国留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专家预测,从2015年起,印度也会呈现本科阶段学生留学热的趋势。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印度,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背后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是留学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这两大亚洲国家在留美学生输出人数上的差异是由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导致的。研究发现,60%的中国籍被调查者的家庭都有相对雄厚的经济条件支持其出国留学,而相比之下只有27%的印度籍申请者是如此。这和最近的一项消费者报告也相吻合,该报告称中国籍留学生日益增多的现象和其高消费模式是具有相关性的。80%的中国富人,即270万至少拥有一百万美元资产的人,都有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接受教育的计划。

中国籍留学申请者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可在他们之前的海外经历中得到体现:四分之一的中国籍被调查者在申请留学之前都曾在国外居住、学习或工作过。与此相比,印度籍被调查者中只有十分之一之前在国外呆过。两国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和经济独立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籍和印度籍留学申请者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导致对信息内容需求的不同(图5)。印度籍的被调查者极为关注有关学费和生活费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奖学金的比重:46%的被调查者将学费和生活费作为信息需求前三位,38%是将是否有奖学金作为信息需求前三位;而中国籍被调查者在这方面的关注度没有印度籍学生的高,只有22%的人将学费和经济资助措施作为信息需求前三位。

中国籍和印度籍的申请者均认为去美国高校学习是对未来获得高薪工作的一种必要投入,因此他们都关注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等信息。大约一半的中国籍(55%)和印度籍(46%)的被调查者将就业前景列为其信息需求的前三位。因此,美国高等院校想要最大化地提高在中国和印度的招生效力,就需要着重强调其提供的学习项目能使学生拥有良好就业前景,如实习机会或就业咨询服务。

中国籍和印度籍的被调查者(分别是46%和45%)将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信息作为信息需求前三位。因此,美国高等院校想要提高在中国和印度招生的效力,就需要打造独特的课程,并在其网站或是其他宣传材料的显著位置上作好宣传。

五、结论和建议

留学生项目对高校的财政状况和声誉状况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留学生生源的竞争、驱动不同市场的复杂性以及新的招录渠道的使用都迫使高校需要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申请者的需求差异。

本研究从实践出发,将有意留美的学生按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经济状况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同时也重点阐述了地区间与国家间留学申请者信息需求的差异,为高校面临的当务之急提供了参考信息。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部分旨在帮助高等院校优化其招生策略,拓宽目标群体的招生渠道。但是通过对申请者群体分类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群体分类以一种直观的、易观察的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简化了复杂的现象。

(一)留学申请者并非千人一面

留学生招录计划需要和高等院校的任务以及自身满足目标群体学生需求的能力相匹配。

奋斗型:学术水平高,经济状况差(占30%)。

挣扎型:学术水平低,经济状况差(21%)。

探索型:学术水平低,经济状况好(25%)。

自我实现型:学术水平高,经济状况好(24%)。

(二)不同的申请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搜索方式

高校在招生时应该寻求中介服务还是利用社会网络媒体,两者的争论点在于哪类申请者使用这些渠道以及高校是否有意向招录这些申请者。

80%的中国籍被调查者每周甚至每天都会登陆其国内的社会媒体网络平台,但是只有22%的中国籍被调查者每天或每周登录美国的社会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有意招收中国籍留学生的高校需要认真思考这一网络使用特征,并寻求机会将招生信息在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上。

使用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人群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但是其中大多数人(62%)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学业准备以迎接在美国学习的挑战。高等院校在招录这部分学生时,需要明白这类学生入学后,学校需要对其提供一些学习上的支持。

(三)不同的留学申请者需要不同的信息内容

如果将学校招生渠道和目标群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对应起来,那么高校提供的信息将更具有针对性。

大约一半的中国籍(55%)和印度籍(46%)被调查者将就业前景列为信息搜索前三位。如果有意招录这两个国家的学生,就需要着重强调其提供的学习项目和服务内容能促使学生拥有良好就业前景,如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咨询服务。

篇9

【关键词】 人核迁移蛋白; 巨核细胞; DNA倍性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uman nuclear distribution C (hNUDC) on human megakar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cord blood CD34+ cells in vitro. METHODS:   Human CD34+ cells were isolated using the Dynal CD34 Progenitor Cell Selection System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The CD34+ cells were then cultured in serum free methylcellulose semisolid media, the morphologic aspects and number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CFUMK colonies were observed and scored on the day12 by microscopy analysis. The CD34+ cells were cultured in serum free liquid media, cells were removed on day 10 and formation of CD41+ in human megakaryocyte and its DNA polyploidization of nuclear were analyzed on a FACsort flowcytometer. RESULTS:  hNUDC supported the 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CFUMK colony in serum free semisolid media. Furthermore, hNUDC induc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expression of the megakaryocyte cell surface marker CD41+ and stimulated the CD41+ DNA polyploidiz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PO. CONCLUSION: hNUD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gakar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Keywords]hNUDC; Megacaryocyte; DNA polyploidization

[摘 要] 目的: 研究人核迁移蛋C(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增殖、 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使用Dynal CD34体外分离系统收集人脐血CD34+细胞, 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体外培养CD34+细胞12 d后, 显微镜下观察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小、 中、 大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态、 数目的影响; 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培养CD34+细胞10 d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hNUDC对CD34+细胞分化增殖为CD41+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倍性的影响。结果: hNUDC能够明显促进CD34+细胞分化增殖形成中小型CFUMK集落, 可显著增加巨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41+的表达, CD41+细胞中DNA倍性显著地高于血小板生成素。结论: hNUD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巨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核迁移蛋白; 巨核细胞; DNA倍性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在体外具有调节巨核细胞增殖、 成熟和血小板形成的功能[1]。但研究发现TPO基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计数虽然比正常小鼠降低了85%, 但这些小鼠并没有发生出血现象, 仍具有形态正常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2]。因此推测, 很可能存在有其他因子, 与TPO一起参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过程。核迁移蛋白C (nuclear distribution C, NUDC)在核迁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NUDC与其家族成员相互作用[3], 和微管一起参与细胞增殖[4]、 正常的造血、 神经迁移和脑发育。在增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NUDC强烈的免疫标记, NUDC的水平在红系祖细胞中最高, 在正常人骨髓中, 早期骨髓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中, 人核迁移蛋白C (hNUDC)和mRNA有高水平表达。我们使用重组hNUDC 蛋白, 成功制备了 hNUDC单克隆抗体(mAb), 前期实验结果表明, hNUDC 蛋白呈点状分布于人巨核细胞、 巨核系白血病细胞株Meg01、 Dami的细胞膜与细胞核中, 而且hNUDC可以特异地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pl)特异地结合, 对于小鼠的巨核细胞系和血小板的生成, 具有与TPO类似的生物活性[5]; 表明hNUDC很有可能是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调控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为进一步确证并检测hNUDC蛋白是否具有参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调控的生物活性, 我们选择正常人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 在体外实验观察hNUDC对造血干细胞增殖、 分化的作用, 为脐血巨核系定向扩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摸索条件, 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Dynal CD34 祖细胞分选系统购自 Dynal Biotech公司; 造血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 H2000购自Stem Cell Technologies公司;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 IMDM (Iscove’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培养基粉末购自Gibco公司。青霉素和链霉素、 rhTPO、 甲基纤维素均购于Sigma公司。FITC标记的抗人CD41抗体、 抗人IgG抗体购于Biolegend公司。

1.2 方法

1.2.1 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 每份脐血均取自广东省造血干细胞库, 样品经产妇正式同意后来自足月分娩的胎儿。 脐血平均采集量为50~80 mL, 用分离缓冲液将肝素抗凝的脐血1∶4稀释, 淋巴细胞分离液 FicollHypaque (JPrep) 水平离心机密度梯度离心, 收集界面层单个核细胞, 用相同体积的分离缓冲液悬浮混匀细胞, 500 g离心20 min; 用分离缓冲液重悬沉淀细胞, 300 g离心20 min; 取沉淀, 将细胞用冰预冷的分离缓冲液重新悬浮至4×1010~4×1011/L, 总体积至少到1 mL。按照Dynal CD34祖细胞分选系统操作说明进行脐血CD34+细胞分选, 得到纯化的CD34+细胞, 细胞计数后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分离前后样品中CD34+细胞表达率, 计算纯度和回收率。

1.2.2 hNUDC蛋白的表达、 纯化以及实验分组设计 hNUDC蛋白的表达、 纯化的具体方法参考文献[5]。实验设正常对照组、 TPO 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50 μg/L)和 hNUDC 蛋白不同浓度组(终浓度为 50、 100、 500 μg/L)。正常对照组为 pET28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空载体, 经过与表达 hNUDC 和组氨酸亲和柱纯化hNUDC相同的处理过程, 最后溶解于含1 g/L BSA 的 PBS 缓冲溶液中。

1.2.3 hNUDC对CFUMK集落形成的影响 使用9 g/L甲基纤维素无血清半固体培养, 每毫升培养体系为含5×103个CD34+细胞、 常规剂量链/青霉素以及各种浓度的rhTPO 或hNUDC蛋白, 接种在35 mm 培养皿, 每组重复3个培养皿, 每个培养皿1.5 mL。置37℃、 50 mL/L CO2饱和湿度的孵育箱中培养12 d后计算CFUMK集落数, 根据每个CFUMK集落中包括的巨核细胞数目, 将CFUMK集落分为3类。(1)CFUMK小集落(small CFUMK colony): 包括3~20个巨核细胞; (2)CFUMK中集落(medium CFUMK colony): 包括21~49个巨核细胞; (3)CFUMK大集落(large CFUMK colony): 包括≥50个巨核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分别计算大、 中、 小集落数。本实验重复3次。

1.2.4 hNUDC对CD41+细胞阳性表达率的影响 5 mL的无血清培养液体系中含1×104人脐带血CD34+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 H2000, 不同浓度的hNUDC蛋白、 TPO和相同体积的对照液体PBS。 37℃、 50 mL/L CO2条件下培养, 每3~4 d半量换液1 次。培养10 d后收集细胞, 用PBS缓冲液洗3次后, 加入FITC标记的抗人CD41抗体, 同时用FITC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作为阴性对照, 4℃孵育30 min, 用PBS缓冲液洗3次后, 用-20℃预冷的乙醇固定细胞, 采用双色FACSVantage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CD41+细胞阳性表达率。

1.2.5 hNUDC对CD41+细胞的DNA含量和倍性的影响 细胞收集与标记方法同上, 用-20℃ 预冷的乙醇固定细胞并透膜后, PI (propidium iodide)染色, 采用双色FACSVantage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CD41+细胞的DNA含量和倍性。

1.2.6 动态观察脐血CD34+细胞液体培养体系中 CD41+细胞形态和数目 倒置显微镜下, 在培养第7、 10天动态观察hNUDC与TPO对CD34+造血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培养第10天收集培养的细胞进行吉姆萨染色观察。

1.2.7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x±s表示,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PC11.5软件分析, 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 其中CD41+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含量的比较先行平方根反正弦变换(Y=arcsinx )变换, 以P

2 结果

2.1 体外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 每次采集的抗凝处理后脐血在40~ 60 mL之间,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去黏附细胞后得(0.98±0.33)×108的单个核细胞 [(0. 7~1. 3)×108 ], CD34 +细胞比例为(1.20±0.33)% [(0. 8~1. 7)%]。流式细胞术测定分离前后样品中CD34+百分含量分别为3.2%和95.3%。本次实验中应用的免疫磁珠分离系统一次吸附过滤的CD34+干细胞的平均纯度达到88%。从1×108个界面细胞, 平均可以分离获得1×106 CD34+干细胞。

2.2 hNUDC对CD34+细胞增殖分化为CFUMK集落的作用 对照组只有小型CFUMK集落生长, hNUDC在50 μg/L时即能促进CFUMK小集落生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hNUDC对CD34+细胞分化为CD41+细胞的作用 人脐带血CD34+细胞与不同剂量组的hNUDC液体培养10 d后, 对照组CD41+细胞百分含量仅为5.43%; 50 μg/L和100 μg/L剂量的hNUDC组的CD41+细胞百分含量分别34.03%和43.56%,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2.4 hNUDC对CD41+细胞DNA倍性的作用 单独经过50 μg/L和 100 μg/L hNUDC培养后细胞的D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2.5 hNUDC培养不同时间对CD41+细胞形态的作用 使用hNUDC蛋白单独培养人脐带血CD34+细胞后的第7天, 可以观察到许多“巨大细胞”形态的巨核细胞, 在第10天达到最多, 大部分细胞成为成熟巨核细胞, 部分细胞还伴随有前血小板的形成。100 μg/L hNUDC剂量组的效果最好, 500 μg/L hNUDC剂量组的“巨大细胞”数量低于50 μg/L和100 μg/L hNUDC剂量组。TPO单独使用后, 在第5天就可以观察到许多“巨大细胞”形态的巨核细胞, 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增多变大。在第10天, 收集各组细胞进行吉姆萨染色 (图1), 可见单独经过100 μg/L hNUDC培养后, 倍性为四倍体、 八倍体的巨核细胞所占比例较多, 并且部分细胞已经进入前血小板状态。TPO组中的大部分细胞的细胞核为二倍体和四倍体, 进入前血小板状态的细胞很少见到。对照组中的细胞几乎全部为不成熟的原始干细胞, 表现为淋巴母细胞样的祖细胞形态, 细胞核多为深染的单核细胞, 部分为二倍体细胞, 但体积很小。图1 hNUDC对人CD34+细胞培养10 d后形态学的影响

3 讨论

血小板的形成极其复杂, 是多水平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 增殖。在巨核细胞趋于成熟时细胞核经数次分裂成为多倍体, 但胞体不分裂, 在产生血小板之前细胞呈不规则形状, 细胞伸出细长的微管, 微管的顶端连着突起的胞质, 胞质膨大后脱落即成血小板。这一过程又称前血小板(proplatelet)生成过程[6]。然而前血小板生成以及血小板释放的过程目前仅仅是假设, 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TPO是血小板形成中一个最重要的细胞因子[1], 但是研究表明TPO并不是必不可少[2], TPO受体mRNA表达量的增加并不受TPO的影响[7]。另有实验证明, TPO只作用于巨核细胞的增殖及早期成熟时期, 对巨核细胞后期成熟尤其对前血小板的生成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本实验以TPO作为阳性对照, 其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报导结果一致。

为研究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增殖、 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 本实验在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培养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NUDC蛋白, 结果显示在hNUDC存在条件下, 生长的CFUMK集落主要为包括3~50个巨核细胞的CFUMK 中小集落。而TPO 在 50 μg/L时对大、 中、 小型CFUMK都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 主要产生的集落为包括≥50个巨核细胞的CFUMK大集落。一般认为, CFUMK大集落生长来源于较原始的巨核祖细胞, 而中小型的CFUMK集落生长来源于较成熟的巨核祖细胞。我们发现不同剂量组的hNUDC均能促进CFUMK小集落形成, 因此说明hNUDC能够在体外直接作用于较成熟的巨核祖细胞, 促进巨核祖细胞细胞分化增殖形成集落, 对巨核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在无血清液体培养系统中添加hNUDC蛋白, 纯化后的CD34+细胞向着巨核系细胞分化, 并表达巨核系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物CD41。随着CD34+ CD41+巨核系定向祖细胞向成熟的巨核系细胞分化, CD41 抗原表达明显增加, 并且细胞的DNA含量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CD41+细胞的DNA倍性分布中, 二倍体、 四倍体和八倍体的比例与TPO组相近, 但16倍体和32倍体的分布则明显高于TPO组。吉姆萨染色进一步确证了hNUDC培养后的人脐带血分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巨核细胞倍性增加, 细胞质更加成熟, 其效果明显优于TPO。

本实验结果提示, hNUDC对巨核细胞活性的作用可能主要集中于巨核细胞的后期成熟阶段, 尤其是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化与胞质成熟阶段或者血小板生成的阶段。 hNUDC很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分化及诱导成熟的晚期作用的重要因子。但是对于其重要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Zheng C, Yang R, Han Z, et al. TPOindependent megakaryocytopoiesis[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8, 65(3): 212-222.

[2] Bruno S, Gunetti M, Gammaitoni L,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megakary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fresh and ex vivo expanded cord blood cells: Rapid and transient megakaryocyte reconstitution[J]. Haematologica, 2003, 88(4): 379-387.

[3] Gocke CD, Osmani SA, Miller BA. The human homologue of the Aspergillus nuclear migration gene nudC i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piding cells and ciliated epithelia[J]. Histochem Cell Bioll, 2000, 114(4): 293-301.

[4] Zhang MY, Huang NN, Clawson GA, et al. Involvement of the fungal nuclear migration gene nudC human homolog i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totic spindle formation[J]. Exp Cell Res, 2002, 273(1): 73-84.

[5] Pan RM, Yang Y, Wei MX, et al. A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hNUDC) binds to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Mpl)[J]. J Cell Biochem, 2005, 96(4): 741-750.

篇10

笔者对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待产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121例中,年龄27~38岁,平均(31.24±2.47)岁,其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例,中度51例,重度28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30.17±2.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受检者空腹血,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韩国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溴甲酚绿法(深圳迈瑞BS-4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固法(普利生C2000-A高性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hs-CRP、ALB、FIB。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的hs-CRP、FIB均低于观察组中的轻、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观察组轻度低于中、重度,中度低于重度;对照组的ALB高于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轻度高于中、重度,中度高于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1-3]。由于小动脉发生炎症改变使管腔狭窄,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发生高血压、蛋白尿等。全身组织器官也可因缺血、缺氧而受到损害,严重时可发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衰竭,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死亡。

CRP是人体内一种对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比较敏感的急性期蛋白[4],是一种环形结构的五聚体,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竞争性与配体结合,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补体,清除与配体相结合的病原体或病理物质[5]。hs-CRP是检测更为敏感的CRP。机体发生炎症、感染、肿瘤时,可刺激肝细胞大量合成分泌并释放CRP,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当机体内的炎症介质被清除,血液循环系统中的CRP的浓度也随之逐渐下降[6]。CRP对判断机体组织损伤及炎症程度是比较敏感的指标。FIB也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大分子急性期蛋白[7],在人体的凝血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FIB升高可导致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发生紊乱[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一个特殊的炎症反应过程[9],炎症发生时,大量hs-CRP及FIB被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并释放入血循环,使血液中的hs-CRP及FIB浓度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10]。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的hs-CRP及FIB水平按照轻度、中度、重度依次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证明了以上观点。

ALB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11]。当机体发生损伤和炎症时,体内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生物活性介质,导致ALB合成减少,使血液中ALB浓度下降[12]。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痉挛,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ALB得以从肾小球滤过,也引起血液中ALB的浓度下降[12]。本组资料中,观察组中的ALB水平,重度明显低于中度,中度明显低于轻度和对照组(P0.05)。可能与轻度患者血压升高不明显,尚未出现蛋白尿有关。

参考文献

[1]孙,吴振兰,李玉.AECA与CRP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0.

[2]周熙琳,陈德生,周柱玉,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8):89-90.

[3]覃日吉,范微,杨莉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变化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7):115-116.

[4]董晓倩,楼秀敏,竺兰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880-2883.

[5]章小东,郑穗瑾,陈以初.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67-2169.

[6]陈亚红,鲁科峰,蒋.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1(7):2350.

[7]王彦林,骆月娥,程蔚蔚,等.孕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脂代谢相关性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7):58-59.

[8]余灵燕,何晓薇.超敏C 反应蛋白和高血压相关性及意义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5990-992.

[9]陈峻,胡必成,王羽,等.Hcy及hs-CRP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的相关性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50-51.

[10]罗俭权,杨家城,李竞春,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的相关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2):1835-1836.

篇11

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sis,IPF)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种类,两者在临床特征,疾病类型,病理改变上均互为独立且不能共存的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好发年龄通常大于50岁,70-80岁的患者占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比例最大;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以多关节炎症为临床症状,可使全身多种器官受损的免疫系统疾病,其中也会导致肺脏的受损[1]。有报道称: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可达3%左右[2];同时肺间质纤维化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死率增加。IPF-RA的肺功能表现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与限制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IPF-RA的血气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82例(观察组)与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84例(对照组)。全部入选患者均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排除患者有精神系统性疾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史。观察组:男60例,女:122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5.3±10.7)岁,病程7周-36年,平均病程(8.9±1.2)年。对照组:男63例,女:121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4.8±11.3)岁,病程9周-35年,平均病程(9.1±1.8)年。入院后完善患者三大常规检查、ESR、RF、CRP、自身抗体、左右手X线、胸片、高分辨率胸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上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的肺间质纤维化(IPF-RA)属于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许多全身性疾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会导致肺脏的病变[3-4]。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型可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标准中确定[5],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高,且类风湿关节炎在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时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可发生呼吸衰竭[6],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死率。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在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方面的特点及与单纯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异同点已经引起临床上科研界与医务人员的关注[7-8]。因此,研究肺功能与血气分析在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使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增强继发性肺纤维化的诊疗质量。

IPF-R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高度怀疑与肺部血管的炎症病变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肺部血管的炎症后发生肺部间质的纤维化[9]。肺间质发生纤维化时,肺泡壁层变厚、呼吸膜变厚、毛细血管弹性降低、弥散的距离变宽、弥散的面积变少、肺组织的逐渐收缩等因素使患者的肺弥散功能降低,肺功能指标DLCO下降程度明显[10]。肺组织的纤维化破坏了肺内正常气血屏障的解剖结构,肺内组织动脉血管的舒张功能受限,外膜的纤维性变厚导致患者的低氧化血症的症状加重。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RV、FVC(%prep)、FEV1(%prep)、FEV1/FVC%、DLCO/VA(%prep)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比正常范围小,表明IPF-RA的肺部表现主要表现为限制性的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与肺弥散功能的降低。观察组的PaO2、SaO2、PAO2-PaO2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不在正常范围内,表明:IPF-RA的血气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了肺功能检查与血气分析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临床诊断肺间质纤维化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可继发肺间质纤维化,IPF-RA具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为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Wolfe F,Michaud K.Severe rheumatoid arthritis(RA),worse outcomes,comorbid illness,and sociodemographic disadvantage char-acterize ra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J Rheumato,2008,31(4):695-700.

[2]GarciaRodriguezLA,Tolosa LB,RuigomezA,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UK primary care:incidence and priormorbidity.Scand JRheumato,2008,31:1-5.

[3]Mori M,Kawai A,Takasugi T,et al.Inhomogeneities of vent-ilation and the diffusing capacity to perfusion in various chroniclung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56(1):83.

[4]季蓉,何权瀛.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2(11):666.

[5]Veerarhavans,NiebolsonAG,WellsAU,eral.Lung6brosis:newlassifieationsandtherapy.CurrOPinRheumatol,2009,13:500-504.

[6]蒋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X抖:602-737).

[7]王伟,董亮,李玉,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肺损害诊断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10,38(30):273-274.

篇12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雌二醇 骨密度 骨质疏松.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BMD)in menopausal females and the effects of estrogen(E 2 )on bone metabolism.Methods 406menopausal females aged41to60were measured for E 2 and BMD at the1/3and1/10sites of distal forearm.They were divided into five years cohorts for analysis.Results E 2 decreased quickly(P<0.01)when aging in the51~60age cohort,at the same,BMD decreased quickly also(P<0.01)at the1/3and1/10sites at the distal part of forearm.The prevalence rate of osteoporosis(OP)increased with aging,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OP at the1/10site was higher than at the1/3site in the46~55age cohort(P<0.01).Conclusion There were closely related between the marked drop of E 2 and the decrease of BMD and the rise of the prevalent rate of OP.OP may be discovered more early in menopausal women by examining BMD at1/10

site of distal forearm than at1/3site.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OP should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menopausal feˉmales.

Key words menopausal estradiol bone mineral density osteoporosis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骨质疏松(OP)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在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随之产生一系列生理上较大的变化。本文针对围绝经期女性,分析其血清雌性激素(E 2 )水平与前臂1/10和1/3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收集406例围绝经期女性(41~60岁),均询问病史,排除代谢性疾病及其它影响骨矿物质的疾病。据统计大部分女性绝经年龄为47~52岁之间,最早为43岁,最迟为55岁,极个别甚至更晚。

1.2 骨密度测量 采用日本Aloka公司的DCX-600E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侧前臂远端1/3、1/10部位BMD,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统计。采用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做出OP诊断 [1] 。

1.3 激素测定 于清晨空腹抽取血样并离心血清(正常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第17~19天抽血),存放于-20℃冰箱,成批待测,采用库尔特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 2 )水平,E 2 放免药盒由上海生物制品所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 按划分年龄组算出E 2 和BMD的均值(ˉx)±标准差(s),均数及率的比较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

2 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E 2 和前臂1/10和1/3部位BMD与OP患病率的检出情况见表1。由表可见围绝经期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会出现 E 2 水平的下降,BMD的降低和OP患病率的上升。其中51~60岁年龄组女性E 2 呈快速下降(P<0.01),与此同时前臂1/3和1/10部位的BMD也呈快速下降(P<0.01)。OP患病率在46~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明显高于1/3部位(P<0.01),在56~60岁年龄组则两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围绝经期女性E 2 (pg/ml)和前臂1/10和1/3部位BMD(g/cm 2 )及OP患病率的检出情况(略)注:表示与前一年龄组比较 ˇ P<0.05;表示与前一年龄组比较 ˇˇ P<0.01

3 讨论

OP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其影响因素较多,它的发生可以是骨吸收或骨转换率增加,也可是骨形成减少。因为骨代谢或骨转换的过程是破骨细胞吸收骨和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紧密的偶联并发生在同一个重建单位中,骨量的多少取决于同一个骨重建单位中骨吸收和骨形成是否平衡。若骨形成的速率低于骨吸收的速率,骨重建失衡,即出现骨量逐渐减低。

本组资料显示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E 2 出现快速下降(P<0.01),说明在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逐渐衰萎,体内雌激素会急剧减少。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1/10和1/3部位BMD均出现快速下降(P<0.01),与E 2 的快速下降呈同步,不存在延后现象,两者变化关系密切,说明雌激素与骨代谢关系密切。目前研究普遍表明 [2],雌激素具有促进降钙素分泌和抑制破骨细胞刺激成骨细胞的作用,雌激素分泌不足一方面造成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吸收增加,骨生成跟不上骨吸收的速度;另一方面雌激素分泌不足,抑制甲状旁腺素(PTH)分泌,PTH分泌减少,使肾脏25-OH-1α-羟化酶的活化发生障碍,造成1,25(OH) 2 D 3 合成减少,肠钙吸收减少,造成负钙平衡。所以BMD减低是E 2 不足的必然结果,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本组资料显示随着E 2 和BMD的同步下降,OP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但OP患病率在1/10部位较1/3部位出现更早、更高(P<0.01)。这可能与前臂骨质成分及女性OP 发病机制有关。前臂1/3部位以皮质密度骨为主,1/10部位以松质小梁骨为主。女性OP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造成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吸收增加,属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2] 。而松质骨(1/10部位)比皮质骨(1/3部位)表面积大,骨代谢转换率快,骨矿含量变化敏感,所以此时1/10部位(松质骨)骨量明显降低并首先出现OP,而1/3部位则延后两个年龄组才出现OP。这种变化也符合骨骼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占长骨骨量80%的皮质骨主要起力学作用,机体先动用松质骨确保了骨骼的力学特征适应性,从而保护起承载作用的皮质骨 [3] 。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在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

本组资料显示:女性E 2 的快速下降,BMD的快速下降和OP患病率的明显上升均发生在围绝经期,所以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可定期检测围绝经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和BMD,通过改善影响骨量的可控因素(如适量补充雌激素,钙剂,维生素D等),使骨丢失或骨转换减慢,促进骨生成,以预防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参考文献

篇13

方法 回顾分析26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患者,根据Gens

ini积分及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狭窄

状动脉狭窄≥50%,Gensini积分

≥20,共93例),分析3组间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

结果 A?B?C三组的血液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

酸浓度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糖化血红蛋白与Gensini积分间均呈正相关(r=0.17?0.15,P

结论 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

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危险性评估?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纤维蛋白原

;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4)01_0011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1.05

Analysi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Gensini Scores of Coronary Artery and Blood Fibr

inogen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UANG Xi_tong, XU Geng, BIAN Chang. Department of ICU,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huan Country,Zhejiang 317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

ensini scores of coronary artery and blood fibrinogen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

n.

Methods 261 pat

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and related laboratory inspection were an

alyzed retrospectively,according to Gensini scores and the stenosis degree of c

oronary arter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control group,stenosis degree o

f coronary artery

%,Gensini scores

0%, Gensini scores≥20,n=93) ,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sini s

cores, blood fibrinogen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Results 1. The blood fibrinogen of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grou

p B ,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group A(P

tion for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omocysteine,and uric acid.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sini scores with blood fibrinogen, g

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215 cases (r=0.17, 0.15, P

Conclusions The higher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fibrinogen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the more severe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s. The index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arly risk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oronary a

ngiography; Fibrinoge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指标与冠心病发病

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相关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相关性作一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2 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

并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液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检查的患者共261例,男172例,女89例,年龄31~86

(64.65±10.05)岁,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Gensini积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

?冠心病B组和冠心病C组,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构成情况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文冠心病诊断标准[1,2]:典型心绞痛或

心肌梗死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史;②合并心脏以外的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及急性炎症性疾病

?恶性肿瘤?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妊娠期等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清晨空腹抽血(空腹8h以上),检测凝血谱?糖化

红蛋白?血脂?血糖?血尿酸等项目?患者均经桡动脉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影,并计算Gensini积分[3](以该部位的狭窄程度评分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后各部

位相加得

积分)?按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

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共215例),而后取近似中位数,并对应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

组进一步分为B组(Gensini积分

将三组间的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将冠心病组的生化指标和Gensini积分间进行相关

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三组间对比采用

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冠心病组Gensini积分与各生

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于有相关性者进一步行偏相关分析,P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生化指标对比分析:B组的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均

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半胱氨酸?尿酸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冠心病各生化指标与Gensini积分间相关性分析: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和尿酸

与Gensini积分间呈正相关(r=0.19?0.19?0.14,均P

关分析,剔除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的影响后,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与Gensini积分

间仍具相关性(r=0.17?0.15,均P

析结果无相关性(r=0.12,P>0.05),见表2?

3 讨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病情相关,不同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分布?各病变血管的狭

窄程度不尽相同,为进行统一?标准化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1983年由Gensini提

出的冠状动脉造影积分法[3]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且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

险性预测

方面还优于Leaman或ACC/AHA评分法[4]?按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本文冠心病患

者Gensin

i积分为4~126分,共统计得215例,根据中位数划分,并以Gensini积分20为分界值,进一

分为B?C两组,可用以说明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参与和促进动脉硬化

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冠心

病的发生?发展相关[5,6]?本文通过对21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二元变量相关及偏相

关分析显

示纤维蛋白原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提示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越高的冠心病患者冠

状动脉狭窄也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外,高

血糖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7],本文C组血糖高于A组符合此观点,但是

不同类型

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空腹血糖水平可能差异较大,血糖测定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

,故本文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相对较低的B组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未见统计学意

义?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病情监测判断的主要指标之一,且相对稳定,目前也被广泛应用,

Eeg_Olofsson K等[8]研究发现,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冠心病?心血管

疾病和总

死亡率的风险逐渐增加,本文可见糖化血红蛋白与Gensini积分呈线性正相关,与国内陈康

荣[9]等作者的结果也一致,

均提示糖化血红蛋白在冠心病危险性评估及早期防治中的重要

意义?本文还同时收集了三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进行

研究,后两者浓度同样为依次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组大于A组,但除了纤维蛋白原和

糖化血红蛋白外,

本文未能证实这些指标与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考虑可能原因有:①部分生化指标与冠

心病的狭窄或严重程度并非呈直线相关,而可能为其他类型的多元相关性;②经

过调脂?降尿酸等药物治疗干预后,患者的冠心病病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③本文的样本

数不够或其他相关因素?

总之,通过对上述指标与Gensini积分间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冠心病的形成发展受多

种因素影响,可以通过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因素的检测和干预,有利于早期防

治冠心病?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56.

[3]Gensini GG. 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

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Am J Cardiol,1983,51(3):606.

[4]Huang G, Zhao JL, Du H, et al. Coronary score adds prognostic informat

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irc J,2010,74(3):490-495

.

[5]汤凤英,石增刚,桑更生,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心

病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1):995-997.

[6]Louise J Maple_Brown,Joan Cunningham, Nirjhar Nandi, et al. Fibrinogen a

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a high_risk population: urban indigenous australia

ns, the druid Study [J]. Cardiovasc Diabetol,2010,9(69):1-7.

[7]郭艺芳.加强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5):479-4

80.

[8]Eeg_Olofsson K, Cederholm J, Nilsson PM, et al. New aspects of HbA1c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ype2 diabetes: an observational st

udy from the Swedish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er (DNR)[J]. Journal of Interna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