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资源利用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9 17:18: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资源利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资源利用

篇1

一、当前,语文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篇2

由于个人思想、理念不同,因而教育界人士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黄浩森(2009)认为: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宋林飞(2011)认为,若给乡土课程资源下一个通俗易懂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定义,那就是在课程活动中所使用到的一系列取自于“乡土”的,有教育潜在价值的内容,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生活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刘杰(2011)认为,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活动中,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乡本土的所有素材、条件和精神力量,它包括当地的乡土历史、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物产、人口资源、动态生成性资源等。

在本文里,我采纳黄浩森学者的关于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定义: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分类

目前,对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学者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分类:如王颖萍(2010)则按照来源不同,分为校内和校外乡土课程资源;按照基本组成要素,分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乡土课程资源;根据呈现方式不同,分为真实生活中和虚拟环境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在具体的地理学科中,周顺心(2006)根据基本组成要素的不同,把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分为自然方面的和人文方面的地理乡土课程资源;按存在地区的不同,分为城市的和农村地区的地理课程资源。宋林飞(2011)按涉及空间的不同,分为社区资源、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

三、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出现的问题

(一)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意识欠缺

我们说,如果一个人对一项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到位,那么就很可能会阻碍其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农村,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的原因,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都是比较零散的,他们有的只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模糊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次地认识到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意义,因而导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进展困难,缺乏支持力度。

(二)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

我们知道,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它需要各群体的同心协力,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农村地方偏僻,消息传播相对缓慢,因而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认知欠缺,甚至有些地方未曾听说过课程资源一词;由于农村师资紧缺,很多教师都是教多门科目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占用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从而导致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积极性不强,甚至是持反对意见;学校领导由于对乡土课程资源认识的不足,开发意识欠缺,出于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等等,因而学校领导也不是很支持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地方各部门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欠缺,导致课程资源开发经费不足,工作也进展不顺;再者,家长的不支持也是很大一个原因,他们认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考试并没有多大联系,相反还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进而缺乏家长这个群体的支持。

(三)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欠缺,开发广度和深度不够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知识背景,相对缜密的逻辑思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但是,目前,由于农村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导致其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加上目前农村教师大部分属于中年阶层,缺乏年轻有活力、有热情的教师,这部分中年阶层的教师由于还要兼顾家庭的事务,往往抽不开身去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这就使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举步维艰。即使已经进行课程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其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还是肤浅的,缺乏深入的探究。

四、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一)加强培养教师、领导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就是要让教师、领导者对它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且要把这种认识上升到一种坚定的意识的高度。教师和领导是这项开发工作的关键人物,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了解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明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价值,从而把这种认识发展为一种行动的信念和意识。因此,当地要尽可能多地举行一些关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会议和培训,让领导者们明确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学校领导举办具有特色的学校;让教师明确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认识到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认识到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开发。只有让领导和教师对这种认知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使这种深化到达一个行动意识的层面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且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加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支持力度,争取多方支持

首先,争取政府的支持,学校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及科研机构。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日常管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其进行运营,具体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则需要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对其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积极的支持,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只有政府重视起来了,家长、教师和领导们才有积极开发的动力和相应的物质保障。

其次,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认知,合理安排教师工作时间。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抓紧教师的学习进修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加强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加强师资的引入工作,使教师的教学更科学,同时也减轻了其教学负担,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篇3

课堂导入教学,就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可以达到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导入的精心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提出具有激趣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直接进入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课堂导入是关键环节,教师是否能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导入的好坏,并且在课堂之中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利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就能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即将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已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唤起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合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让学生拥有挑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利用农村空闲区域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教学仪器、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并且在农村之中也有很多空地。如果学校周边拥有空地,就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开辟一个“科学小菜园”,在里面种上西红柿、青椒、大葱等蔬菜,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来进行分类并且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活生生的、丰富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缺少,而无法亲自观察的问题。另外,如果种植的蔬菜有剩余的,还可以将其带入食堂,丰富学生的饭菜,让学生享受一下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科学小菜园”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小学生直接参与,培养自己心仪的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基地,可以开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长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四、持之以恒,合理挖掘家庭资源价值

很多小学科问题,都需要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家庭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就是第二任教师。他们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是无法立即得到结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青蛙、蚕的一生,种子的发芽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种一种、养一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观察与探究。家校合作,不仅是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农村能够利用的优势。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辟出家庭这一课堂,合理利用农村家长这一资源,对于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探究是非常有利的。

篇4

幼儿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到其今后的成长。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学资源还很贫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就是指幼儿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生态、乡土地理、民风习俗、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具体来说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农村地区所特有的适合于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学的教学资源,农村幼儿阶段的乡土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同时也包括物。农村中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有很多,当前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潜力非常大,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一)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农村幼儿教育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从基础设施等角度来考虑虽然农村幼儿教育要远远弱于城市幼儿教育,但是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却是城市幼儿教育阶段所没有的。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孩子素质的综合发展,农村地区的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弥补传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给孩子带来的不足,在某种角度来讲甚至能够学到城市孩子所学不到的东西。(二)增强孩子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方便地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农村的田野资源、动植物资源可以作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

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同时也包括物。农村的孩子,他们接触频繁而广泛的是大自然,如野花、野草、各种树叶、果实、鸟儿、家禽、昆虫等等,农村的动植物就可以当做一部活教材而加以充分利用。春天可以带领孩子去农田里观察农民叔叔春耕、油菜花金黄一片、小草泛绿、柳条随风飘荡、蜜蜂嗡嗡叫、蝴蝶翩翩起舞;夏天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昆虫,如蜻蜓、蝴蝶、蝉、蚱蜢、等,教幼儿制作生物标本,供幼儿观察,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也可以在林间做一些小游戏增强孩子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利;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带领孩子观察各种各样的水果、农作物成熟了,组织幼儿到田间拾漏掉的稻穗,带他们喂养饲养角的鸡鸭;冬天教幼儿观察冬季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如帮小动物安家、参观玻璃暖房种植,、观察大棚养殖,给树捆草绳等,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让孩子知道运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每个季节都有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农村的田野、果园、菜地等是城市所没有的,充分发挥农村田野山林景观的优势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乡村自然景观、乡土地理来进行教学活动

农村特有的土、石、沙、竹,这些自然而又富有本土气息的材料,扩充了教育内容,既让幼儿回归自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想像的空间。真正实现在生活中教,在游戏中学的目标。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水平,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魅力,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孩子们利用烂泥巴来做美工活动,孩子们通过尽情地摆弄,玩泥巴、挖洞能够获得不少的经验和乐趣。此外还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种子,怪石等都可以当做宝物对教室进行装饰,如用各色豆子贴出动物、植物,用树叶贴成蝴蝶,这样会使得教室更富有情调。农村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树林,这些都是进行活动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树林中,让幼儿玩游戏;利用田埂让幼儿练习平衡;利用小河让幼儿练习投掷;这些自然条件是锻炼幼儿的身体,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的好方法。更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景物组织幼儿进行写生活动,让幼儿随时在土地上画下自己所看见的,营造开放民主的教育气氛,给孩子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促使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创新探究。

四、邀请生产经验丰富的老人或者是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农村乡土教育资源中人是一项重要资源,在农村幼儿教育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的人的作用。所谓人的作用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邀请农村中有名望的或者是劳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家长来进行讲解,例如让孩子们知道清明节有踏青、扫墓、放风筝、吃青团的习俗。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扫墓活动,邀请农村中有名望的老人讲解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培养幼儿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 春景的美好。在每年重阳节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去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看一下,通过关心照顾孤寡老人的饮食起居能够让孩子充分领会到重阳节的意义。此外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幼儿观察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和农民叔叔一起摘玉米、挖红薯、捡花生, 让孩子看、让孩子听、让孩子学、让孩子讨论、让孩子感知,既体验了生活一粒一饭来之不易又增加了对劳动者的感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幼儿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孩子的依靠性很强,所以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家里的劳务活动。

五、开发、利用周边的民间手工艺资源及民风民俗,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民间手工艺资源如:剪纸、编织、插花、捏糖人、泥塑及刺绣、竹制玩具等能让小朋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并且通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让孩子亲身操作和实践,体验家乡人民的心灵手巧、智慧勤劳、善于创造和进取的民族精神,初步萌发爱家爱国的情感,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此外,家乡的风土人情颇多,传统节日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如元宵节上街看花灯以及踩高跷、抬轿表演,带领孩子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如:木偶、捏泥人、陶瓷、草编等。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家乡名胜古迹,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并在做做玩玩中创造了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为幼儿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从而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当前,农村幼儿园政府的经费投资严重不足,,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难点。在这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探究有重要意义,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13-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一、国外乡土课程资源研究的相关历程

国外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从40年代到70年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曾存在过四种模式,即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的目标模式,英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美国课程论专家和生物学家的实践模式以及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的情景模式。其中,情境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全面、动态、系统的考虑特定的环境,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更加广泛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把课程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理念在实质上就是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另类描述。因此,可以说,国外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之中。

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外曾出现过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主体教育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它认为国际性与民族性是相互依赖的,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国际性的生成是建立在尊重民族个性和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只有在异民族、异文化的不断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其个性才能不断完善。其实,这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体现的是对于国家性与地区甚至乡土性的辩证认识。主体教育观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即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问题。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的整个20世纪,科学世界在课程内容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受科学世界支配的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了生活世界,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直至世纪之交,人们才开始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与融合,当今时代,将生活世界、乡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已成为教育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近年来美国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入手来安排课程。《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指出:“为保证学校取得成功,我们要超越课堂,把眼光放到我们的家庭和社区上。我们每个社区都要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地方。”英国的新课改也十分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詹姆斯就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应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如一座年代久远的房子或一棵老树着手,一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好奇心;二是促进学生对自己周围事物的了解,增强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另外,英国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16”推出的新课程大纲中单元设计的主题就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等。虽然,这是历史科方面的大纲计划,但至少,在课程内容里,人们已经有意识的将乡土资源纳入其中,可见,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起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与此同时,国外对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日本在初中开设语言文化课,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校使用,内容包括日语传奇故事、社区文学、乡俚说语、民间歌谣以及本地方言。加拿大在中学开设了爱摩斯基语言和文化的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国外开发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积极表现。但是,从可以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国外对农村小学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则表现得相当不足。

二、我国乡土课程资源研究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课程资源研究较国外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课程资源的概念才被介绍进来,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至于专门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的情况还不存在。新课改之后,开始有部分学者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但为数不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主题为“乡土课程资源”,时间是“2000-2012年”的条件进行搜索,找到的相关期刊、论文的总篇数仅有50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颖莉写于2010年5月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的《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小本课程建设的思考》等。这说明,我国对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力量还不够强大。不仅如此,国内对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学科课程资源的角度,诸如从历史、地理、政治、音乐、德育、美术等方面展开的,而对农村小学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则呈现出严重稀缺状态。

虽然,我国对乡土资源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了乡土资源走进语文教学的影子,即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不竭源泉,这生活也就内含了本乡本土的各种自然、人文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资源;社会是语文课程活动的重要阵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局限于狭小的教室,我们还需要走进自然,走进社区、社会,去体验、感受和实践真正的语文,真正的生活。在这个“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以二十八宿为墙”的社会学校里,我们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会大大的增加,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做我们的同学,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因此,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国早期就潜藏着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隐形概念。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教学是完全寓于生活世界的,那个时候的教学只是一些简单的口耳相传,无文字、无教师、无教学场所。虽然我们无法将那些口耳相传的内容称为乡土资源,但实质上这些内容确实就是当时人们身边存在的事、景、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不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谈论的乡土资源吗?由此可见,我国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国内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虽很悠久,但当下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却不尽如人意,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0-187.

[3]姬秉新,荀正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181

篇6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 资源开发 问题

一、前言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文化习俗、物种生态、人物风情、地理、历史、社会科技与生活生产经验等所有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因素[1]。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都在使用国家制定的教材,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严重缺少对区域性教材的开发应用,并且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区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教材版本,这就是地理教育的弊端所在。我国地域辽阔,且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社会条件及自然条件等均不相同,无法适应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育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案例、材料、手段及条件,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开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这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通过挖掘大家所熟悉的现象及事实,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关注度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对地理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地理教学,使其得到社会各界、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更多的重视与关注。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的人文、自然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地理学的规律、原理,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提高地理学科与地理教师的地位。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此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它不仅是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2]。若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乡土地理中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的实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便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制度保障

受当下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受高考升学压力的限制。而且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拥有通用教材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渠道、方面要少得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所要面临的压力。现行的高考制度无法有效地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全面评价,并且学校在财力、人力、课时的安排上往往优先照顾高考必考的学科课程。

(二)教师缺少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与教师都是机械地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指令,并不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且教师的在职培训与职前培养都很少涉及到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所以,其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及识别能力。长期以来教科书是不少教师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类似乡土地理课程这种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的课程,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应怎样去教,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结构缺少全面性

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来看,其偏重对知识资源尤其是有关所用学科的资源开发,而忽略其学科的新进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远离学生生活。再由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来看,乡土地理资源开发通常偏重文本资料,而忽略一些非文字资源如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等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的开发。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分布来看,其偏重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内开发,忽略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外拓展及利用,其中包括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等课程资源和生产生活经验、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乡土地理等乡土资源[3]。

倘若无法根本上改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过于简单化的现状,则无法充分实现环境、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资源优势,也就无法提供丰富的乡土地理学习资源,难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无法实现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地理教学目标。

(四)学校与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之间缺少联系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源自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知识体系,其立足于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当更多地去到社会中寻求、开发并利用。对于学校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而言,校外的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不仅是一种人力方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智力方面的资源。如果教师与学生仅封闭在校内进行自我研究与摸索,就不能引进新资源,更不能开拓师生的知识与视野。

四、结语

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与目的探究性与服务性。不仅要紧密围绕乡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则,乡土地理研究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始终坚持注重实践,注重知识创新、综合、迁移的原则等;全面贯彻“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个别与整体相结合,国情与乡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28-02

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可以渗透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促进乡村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体地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

一、学科课程的实施

学科课程体现国家对所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求和基本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人才成长的奠基石。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

1.还原生活情境,揭示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生活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依据师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讨论中认知新的学习任务,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2.激活生活积累,丰富感性经验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逻辑起点。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教材内容可以不同,教学对象可以各有差异,但都应注重学生的本土生活经验在理解学科知识中的作用,以感性的经验夯实学生认识的基础,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深化学生对理性的结论的理解。

3.渗透本土文化,拓展课程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压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当地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和野外生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等。

4.强化切身体验,优化学习过程

立足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强化“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增加自身的切实体验和感受,用自己的实际活动去感悟真理、领会真知。可将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学生熟悉的生存、生产、生活过程相协调,打通科学世界与儿童生活世界的界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科学世界,理解科学世界,进而创造科学世界。

5.注重综合应用,促进知识整合

就是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活动中历练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6.巧用生产生活工具,丰富学具教具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像树枝、木板、草绳、竹枝条等可以再利用,这些多余的闲置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制作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学具或教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可把树枝按照现状制成高跷等;草绳扎成草绳球;木板块做成长木展板;竹条做成弓箭、跨栏架等;草藤做成藤圈;树枝做成弹弓;竹竿和木棍做成武术棍、体操棒;木块做成“棱板”;木桩打在地上形成“梅花木桩”;家用扁担可以来作为“担架”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打破了学生活动寓于教材、教室、学校的空间限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充分发挥利用各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保证。

乡村学校可根据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乡土文化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园式的视野,去研究世界、感受世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乡村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探索实践整合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立足语文学习的需要,可以开展收集谚语农谚、纠正常见错别字、收集楹联、春联等活动;结合学校运动会, 组织“运动会上找数学” 的活动;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 “算算我家的日常开支”的活动等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乡村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像扶老爱幼、政策宣传、文艺演出等直接参与社会的服务形式和实践形式,都可以使学生长知识、长才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农村学校周围有着肥沃的土地、成片的农田、多样的动植物,将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运用到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可凸显乡村教育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整理、识别、筛选以及反思、辨别等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很多农村学校现在已经配备了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硬件设备,通过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反映农村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三、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根据现在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经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校本专题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两种实现形式。

所谓校本专题课程,即针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某一专题内容,组织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以类似于学科课程的形式开课实施。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学校所独有的本土化课程资源,是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素材,也是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虽然不是所有的校本课程都一定要有配套的教材,但校本教材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奠基工程,对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教材建设,应在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乡村学校的本土化特色,实现校本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

校本活动课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兴趣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参加范围可大可小,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纽带,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

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培育、沉淀和积累,形成各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乡村学校的校国文化建设要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符合农村儿童的实际,适应农村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不同,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表现出其独特性。农村山水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花鸟虫鱼草随时可见,所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所处地域环境,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各自弘扬优势、挖掘潜力、发挥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新能力来说,就是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发现问题与事物的能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观点与方法,解决好实际问题。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进行美术资源开发,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第一,实现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利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普通的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新意的美术课堂教学。对于这一过程来说,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将当地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在家乡氛围浓郁的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受到美术知识的感染,从而丰富好自身的视觉与触觉,满足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1]。

(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在兴趣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出发。尤其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教师还要利用好当地的课程资源,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的开发工作,为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融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在进入到熟悉的课堂中时,可以更容易的产生出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也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教师通过将一些乡土的实物转化为美术教学资源,还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出主动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选择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等方面相契合的资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措施

(一)借助乡土资源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来说,可以借助不同材质与加工的方式来展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当地的特点上出发,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乡村中麦秆以及石头等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这些乡土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学习《多变的纸》这一章节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颜色的纸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向学生演示纸的不同折法与作用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将纸制作成为想要的东西。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调动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实现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还可以活跃好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纸的不同形状的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学生体会折纸的方法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纸的不同造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借助常见的造型,可以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出这一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竞赛,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利用不同颜色与质地的纸来编制出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还可以开发好学生的创作意识,同時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欣赏到更多的作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剪彩纸》的过程中,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资源开发中常见的课程。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践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正确的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首先,就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纸来进行裁剪,并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来添加相应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与能力[2]。

(二)创建出适宜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多姿多彩的风筝》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不同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此来开展“制作风筝比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述风筝背后的故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动手制作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的风筝摆放到讲台上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借助纸张以及胶水等材料来进行制作。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制作出有创意的风筝。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创作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通过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知识点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高蕾.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浅谈农村小学综合性美术课程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2):45-45.

[2]汪奕君.浅析昌吉农村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文摘版,2016(08):195-195.

[3]丁晓华.农村小学美术课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体会[J].希望月报月刊,2007(03):78-79.

篇9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化时代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相对于人力资源而言,资本、土地、机器等传统资源要素的有效性正在相对减弱,知识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则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是生产诸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要素。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和部署。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不但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和制度,还要有一个好的员工队伍。今后,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其体制改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部

分。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推动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人们的总称。与自然资源和财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在于人力资源既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生产目的的实现者,因为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力资源主要指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从开发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它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培训。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对人力资源的特性、作用和影响力的认识不足,因而使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开发采用的是一系列粗放式的、放任自流式的方式,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农村信用社人才观念认识上存在偏颇。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在人才观念认识上存在偏颇,识人视野不宽,选人渠道太窄,用人机制不活。在现实情况中,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招聘工作存在着随意性,往往凭领导者个人的主观感觉,加之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有欠科学,大多重视朋友介绍人才以及启用家族内部成员,对家族内部成员和家族外部成员存在双重选拔标准,招聘进来的员工没有平等的竞争机会等问题的存在。农村信用社在人才任用上还具有较强的“情感经济”意识,“一方水土用一方人”的用人思想,且对任用之人优先考虑“亲近”之人,在选用员工时,标准更多的是看忠诚、可靠与否,能力如何则退而次之;在人员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2、我国农村信用社人才薪酬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信用社收入分配体现不出学识和能力的价值,未能体现人才的价值水平。加上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数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不好,要按市场劳动力价值给予各类人才较高的薪酬难免要影响大多数员工的收入水平,因此客观上也不能给予优秀人才更高的薪酬。此外,我国农村信用社在薪酬设计上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公平: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人员数倍的工资,不同部门同级职位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而不考虑各个部门在专业技能、员工贡献及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最后,农村信用社往往还忽视员工对非物质性报酬的需求,例如给信用社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工伤保险等。

3、我国农村信用社人才培训机制较为滞后。我国农村信用社人才培训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短缺;二是培训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三是培训内容、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衔接不紧,缺乏灵活性,这种培训机制难以满足农村信用社各类人才对高层次培训的强烈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受到资金实力的限制,不可能有像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上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培训方式不科学、固定的培训经费难以保证、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培训内容一般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针对性、应付式学习的方式上,常常重眼前而轻长远,不注重长期和系统的培训工作。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

1、确立正确的农村信用社人才发展观。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突破口”。能否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观是进行成功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企业和人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才观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企业与人才的关系问题。今后,我国农村信用社需要牢固树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观念,把员工利益同信用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员工树立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而关心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总的来说,作为服务于“三农”的许多农村信用社,要改变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奇缺的现有状况,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把加强人才资源管理、走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道路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项基本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思想,自觉地把育才、招才、引才、用才、改善人才结构列入各级信用社领导的任期目标,加强对育才工作的投入,破除教育只投入不产出的观念。

2、建立农村信用社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农村信用社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信用社对员工产生凝聚作用的强力粘合剂。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农村信用社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信用社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农村信用社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农村信用社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

篇10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游戏质量,合理地利用农村特色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游戏,我园教师就地取材,挖掘了许多教育资源。春天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闻闻,摸摸,看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老师们会精心组织,带孩子实地观察欣赏,孩子们自发地在花园里摘野花,拔杂草,忙得不亦乐乎。为了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老师又抛开了一个新的话题,“摘的野花、拔的杂草怎么办呢”?于是又生成了新的活动“模特表演”,孩子们有的把野花戴在自己的头上,有的把野花或杂草做成花环,戴在头上或围在腰上……随着音乐走起了模特步。活动中孩子们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游戏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二、善于挖掘农村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材料,开展游戏

我园除了善于挖掘自然资源外,还善于挖掘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材料。例如:用玉米、红薯、树枝、芦苇、稻草等,孩子们制作了玩具,创作了环境,开设了区角游戏“编编织织”“种子拼贴”“农家乐”等,利用竹竿做成了“跳竹竿”“骑大马”“玩梯子”等游戏必备器材,利用废旧纸盒制作坦克、电器、厨子……孩子们是百玩不厌,乐在其中,较好发展了幼儿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幼儿合作、竞争、勇于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在制作和玩弄的过程中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幼儿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优美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熏陶每个孩子,孩子们玩得既开心又快乐。

民间儿童游戏是幼儿园的宝。我们幼儿园教师根据现代幼儿教育应遵循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对民间的儿童游戏从内容、情节到规则进行了合理改编,配上现代乐曲和儿歌、童谣,使之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根据科学教育的原则,将过去的民间“捉鬼”游戏改编为“捉影子”;在当地极为简陋的园舍环境里,将“老鹰捉小鸡” “盘脚莲”“翻绳子”“剪刀石头布”捉迷藏、跑垒等民间游戏,灵活地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其中 “跳房子”活动深受女孩子喜欢,由教师用粉笔在活动场地画几个格子,说明活动规则为单腿跳不踩线之后,孩子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起来。“打弹珠”则是男孩子擅长的,只需教师提供几个弹珠,并在地面上挖个比弹珠稍大一点的小坑,幼儿们就玩起来了。这些活动材料简单,既省钱又易于分组开展,能促进幼儿身体基本动作的协调。此外,像抓杏核、夹豆子、跳皮筋、玩陀螺等游戏,不仅能训练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还能提高幼儿运动的控制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当地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玩的“剪纸”“挑小棒”“手翻毛线”等发展幼儿智力、体力的游戏,几乎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孩子们是时时玩,时时新,不断玩出新花样。幼儿园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班级儿童年龄特点,经常选择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项目开展活动。老师乐此不疲,孩子们喜欢,家长们也十分高兴。

农村大自然好,自然资源多,教师要做有心人,多注意搜集整理。例如:娱乐身心的民间游戏“踩影子”“推铁环”“收渔网”“跳皮筋”“炒蚕豆炒豌豆”等等,只要室外有场地,幼儿随时都能玩起来,无论是在园还是在家里。当然游戏中有些游戏不安全,如“斗鸡”“拔河”有时具有安全隐患,教师要注意区分和取舍,不可兼收并蓄。通过教师的细心搜集,有效组织,避免空间的束缚,合理地运用户外场地,孩子们同样会玩得很开心,而且户外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便于幼儿放得开,更易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

三、抓住契机为幼儿创造游戏,还孩子真实的世界

篇11

一、正确运用教材资源

思想品德教科书是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核心。教材优美的文字、精美的插图、贴近生活的话题、情境化的活动和丰富的资源链接都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的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教材的编写通过故事、史实或事例分析以及照片、图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版式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同时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素材和资源补充到教材资源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

二、善于挖掘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教师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繁荣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也才可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例如:我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时,我让大家谈谈自己遇到的不公平的一件事,以及当时是怎样处理的。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遇到不公平的事呀,你能讲讲你自己的经历吗?”这是我事先没有预设到的环节。这时,我意识到教师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把我的“不公平”故事说与学生分享。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另外,教师自身还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目的出发,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情感唤醒情感”。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从开发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的能力。二是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开发课程资源。三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去开发、挖掘学生资源,充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创造者。例如: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畅想青春》时,我要求学生根据26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学生5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学生们踊跃地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M,是一座又一座的山,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去跨越它;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Y,是一个人生岔路口,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大写的J,是一把萨克斯乐器,能奏出悦耳、动听、浪漫的音乐……我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吸引着。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视学生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构成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享与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广泛开发和利用自然(乡土)资源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要学会“用教材教”,还要学会“自己开发教材教”。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这些地方特色的资源是我们教科书上没有的“地宝”,也是我们活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南宁后花园的上林县,有极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如素有“小桂林”之美称的三里洋度风景区,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驻足54天,留下一万多字的手记,是“徐霞客最眷恋的地方”;如有“水上桂林”、“中国的下龙湾”之美誉的大龙湖风景区,是“世界十大溶岩水库之一”;而不孤村的人文景观以其“岭南状元村”和“全国文明村”而著称;此外还有上林白圩千亩葵花园、西燕油菜花大观园等风景区。我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如画的风光,以此引出环境的涵义,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从而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设计有关“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课时,就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革命英雄纪念碑,悼念这些本土英雄,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五、及时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紧密联系时事热点

篇12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乡土民俗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乡村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传统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统乡村聚落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保护我国传统历史遗产的意义

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形成了灿烂的村落文化。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舞蹈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江西婺源吉村落以传统的徽派民居建筑著称,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拥有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等古建筑遍布乡野。江西婺源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在炊烟袅袅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海市蜃楼的风景与高大的百年红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笔制作精美的建筑遗产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具研究保护价值及审美价值。

(二)推动中国广大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

以婺源为例,婺源近些年来一直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完好的生态和传统乡村聚落的种种资源,依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一金字招牌,着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使得婺源本地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婺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婺源古村落的知名度,增强了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古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的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也正是这样蓬勃快速的发展让婺源人民措手不及,远远没有做好对本地文化保护的思想准备。在新农村建设与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与突出。本地的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婺源县政府各个部门也都为保护乡村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地政府的一些保护措施在乡、村一级往往会没有落到实处,这可能会使得县政府的文化保护政策与村落实施相脱节。有的村委和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私利,加之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知识有限、制度不全、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实施保护措施或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由于随意新、改、扩建古建筑,古村中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的民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材料,改变了古建筑的结构和用途,让整个村落的古风消减不少。李坑村部分村落巷道青石板年久失修,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天雨水排放受阻,巷道里污水横流。加上垃圾的侵袭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村落环境造成局部污染。政府在强制保护一些重要古建筑的同时,对普通民居的维护和维修方面做得不够,出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保存不完整的现象,对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许多古村落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原生态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车场、水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同时,许多古村落景区不限制游客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古村落环境人口容量,对古村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婺源秋口镇李坑村,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五六千人,甚至上万人,这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及其生态环境。不敢想象,如此过度的开发,若干年后,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依旧。此外,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许多古村落,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餐馆、旅馆和小卖部,景区商业味太重。当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古村落中很少有人知道本乡本土的历史,很少有人能说出传统的礼仪、风俗,更没有人去关心和继承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同时,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也仅仅停留在古村落建筑、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上,而对于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的开发较少,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展示。

四、对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文化保护的建议

婺源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世外桃源式的乡村风光.是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但如不健垒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婺源古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它们就会不断受到损害,从而危及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婺源旅游发展速度极快,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对婺源乡村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要把古村落当作一个历史整体加以保护,而不是对单个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好有重大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古建,也要保护乡村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普通民居和村民的普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1)进一步加强对婺源古文物的保护

(2)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篇13

收稿日期:2018-02-28

作者简介:王小燕(1981―),女,福建安溪人,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幼儿园保教主任,幼儿园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农村乡土资源不仅涵盖着来源于大自然的教育因素,还包含着浓厚的乡土风情,结合福建省安溪县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幼儿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福建省安溪县的区域特点,挖掘该区域的乡土资源,让幼儿在充满“泥土芳香”的乡土资源中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

一、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

1.以自然资源为主

幼儿园可以挖掘的乡土资源包括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福建省安溪县是我国茶叶的“第一故乡”,这里的乌龙茶举世闻名,备受国内外一致好评,安溪人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培育出了世界名茶――铁观音。安溪县的茶业之所以举世闻名,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更多的人文因素,正是由于安溪具有千年以上的制茶工艺,村民勤劳朴实、充满智慧,才取得如此成就。从区域特色来看,对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就具有积极的意义。生态环境可以为幼儿园科学活动提供自然研究和探索价值,而“安溪智慧”和安溪人的勤劳朴实可以让幼儿领略到安溪的传统文化。为此,在福建省安溪县的幼儿科学活动中,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为主,所谓的自然为主原则是由自然生态元素和文化生态元素构成。

2.生活化原则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活动还应该遵循生活化的原则。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缺乏判断能力,只能凭借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和形象思维做出自我分析和判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就必须从幼儿的生活中开展,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以此来达到幼儿科学知识学习的目的。

3.兴趣性原则

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幼儿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活动时就应该遵循兴趣性原则,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习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例如,幼儿教师可以把农村的泥土与植被带到课堂中,给幼儿演示栽培植物的方法,然后安排幼儿定期给栽培好的植物浇水,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发现植物不仅生长得更为旺盛,而且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由于每天观察并亲自浇水,幼儿就会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观察的过程中,与植物相关的栽培、生长、开花等基本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趣味讲解,幼儿也能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

二、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的策略

1.拥抱自然,让幼儿在愉快中成长

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这些自然材料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在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踏青,在田野里挖野菜、放风筝,尽情地奔跑与嬉戏;在夏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抓蚂蚱,观察植物的生长,并就植物的生长向幼儿做出讲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农田里观看农民伯伯辛勤地劳动,拾稻穗、挖花生、采摘茶叶,感受丰收的喜悦。通过亲近大自然参与自主探究活动,幼儿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学会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对自然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借助乡土资源,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科学活动要鼓励幼儿亲自参与,教师通过亲力亲为来掌握科学知识。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去水流缓慢的潺潺小溪边,让幼儿把叠好的小船放进其中,发现小船顺流而下,但是过不了多久小船就被溪流浸湿,沉入溪流。教师以此为教学机遇,告诉幼儿纸本身就是吸水的物体,在小溪内,接触到水重量就会加重,为此就会下沉;可以让幼儿用沙子来垒城堡,做自己喜欢的各种造型,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素材,告诉幼儿沙子本身就具有黏性,在盖房子时,沙子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带领幼儿喂鸡、鸭、小兔子,告诉幼儿它们的生活习性。

3.更新教师的传统教学观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阶段同样如此。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观点,不能因为确保幼儿的身体不受到损伤,就放弃了对幼儿开展的户外活动。乡土资源的优势在于户外,田野、草坪、花丛等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以此来更新教师的传统概念。

4.积极开发乡土园本课程,开展特色科学教育活动

?r村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素材。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能够充分地挖掘农村的隐性教育资源,选择有幼儿广泛关注、普遍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风俗等资源来充实我们的科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园本化改造和设计,使之符合幼儿园学习实际需要。比如,小班乡土资源课程:“有趣的叶子”“营养丰富的蔬菜”“美丽的茶园”;中班乡土资源课程:“好玩的茶梗”“红薯的秘密”“神奇石磨”;大班乡土资源课程:“美丽的蝴蝶”“官桥豆干”“茶水变变变”“种子藏在哪里”。园本化课程的开展,让幼儿能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5.借助游戏教学,帮助幼儿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幼儿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借助幼儿这一特点,结合乡土资源的优势,对幼儿开展游戏教学法,帮助幼儿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以“铁观音”为例,我们模拟茶叶从采摘、制作、包装到市场流通的全过程,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完成“铁观音”从生产到市场交易的全过程。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知道铁观音从生产到销售的流程,以此为知识点,进而与其他农产品联系起来,明确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全过程,达到掌握相应科学知识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