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然环境作用

自然环境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09 17:1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然环境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然环境作用

篇1

除形容词外,描写性谓语和修辞句也能担此重任。抓住描写性谓语(含主谓短语中的谓语),对分析自然环境作用帮助极大。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迎风飘撒”就写出了老英雄得胜之后的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二、有的环境描写能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茅盾曾言:“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在分析这一作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处环境描写必须包含某个地名,或是一个大概的地域。其次应该抓住它们的修饰语或者描写性语句。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其中的“大苇塘”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或环境;修饰语“阴森黑暗”揭示了这一场所或环境的残酷恐怖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令人窒息、凄惨悲壮的气氛;同时对鬼子“呆望”的神情描写,形象的刻画了他们的无奈和悲哀,暗示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神勇和智慧。

三、环境描写总是以情节为依托,情节发展也离不开客观的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描写往往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作者把这句环境描写安排在老英雄发誓找回自尊时,确实是匠心独运!天气不闷热,鬼子们就不会偷偷地下河洗澡,所以作者怀着民族爱憎为老英雄创造了一个为大菱报仇雪恨的机会,从而推动情节的自然发展。这种环境描写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出现在人物的两次活动之中,且与下一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因果关系。此处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关系可图示为:护送失利天气闷热鬼子洗澡杀敌报仇。

四、不少环境描写能隐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如都德《最后一课》对布告牌的内容的介绍,对普鲁士兵的操练和收操号令的描写,就暗示了法兰西正被普鲁士侵占的社会环境。通过自然环境的铺陈,小弗郎士仿佛一下子就由贪玩厌学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明理爱国的战士,这一类描写往往位于人物行为活动之前,对人物性格具有正衬或反衬作用,促使其思想情感发生突变,并成为其行为活动的催化剂。

五、少数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还起着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这类描写具备有两个特点:一是被置于文章结尾;二是具有以少胜多、或以虚衬实、或以有显无的张扬因素。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末尾“驿路梨花处处开”,其中的“梨花”既点题点人,“处处开”,不仅突出了雷锋精神在哀牢山扎根,同时彰显了雷锋精神之花处处开放的意图,收到了言近意远的效果。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8-01

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使幼儿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在知识方面,使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能关注环境问题。在态度方面,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自信品质,对同伴热情友好,与父母相处融合,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幼儿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儿形成爱护生活环境的良好意愿和行为习惯。

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

深刻的理解这句话,是在去年春季,我带幼儿去春游,经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时,好几个幼儿大声喊道:“看,这么多的韭菜”。我立即对他们解释说: “这不是韭菜,这是农民伯伯种的麦苗,麦苗长大后就出产出小麦,我们吃的馒头就是麦子磨成面做出来的。”并详细介绍了麦苗与韭菜的区别。听完介绍,幼儿若有所悟,这一天,幼儿玩的特别高兴,大家认识了许许多多过去不认识或只从书本上认识的花草树木。回来后,我感触很多,不可置否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现代色彩,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人们,从幼儿时代就认识了高楼大厦,电动汽车、电脑、游戏机,而由于环境封闭对自然界尤其是田野乡村中的万物了解的就少了,相对而言生长在农村的幼儿虽然对现代化了解的少一些,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田野风光、山川河流认识的直观一些,懂得就多;因此对幼儿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们身临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和启蒙有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的作用

自然环境对幼儿的神经系统有着镇静作用,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森林往往能引起我内心的平静与愉快的情感,于是我的一切愁闷都会在这种情感中消失,使我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自然环境中的山山水水都是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幼儿成天在室内身体得不到锻炼,只有在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爬爬山,做做运动,才能使身体得到健康发展。大家都有一种感觉,身居闹市的成人,天天三点一线,周而复始,身体也会疲劳,身心也会烦躁。现代城市人提出了“回归大自然”,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一家人奔向乡村田野领略无限风光,身心压力得到充分释放,不言而愉。所以现代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幼儿去观察、散步、游戏、劳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多种需要,又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自然环境对幼儿智力教育的作用

大自然是幼儿最初获取知识的丰富源泉,自然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直观具体,使幼儿在接触中懂得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夏天放暑假我随父亲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老家的弟妹们陪我游大海,逛田野,面对形形的花草、海货,我只能从记忆中搜寻书本上学过的名称,而老家的弟妹们却如数家珍给我介绍这是车前草,那是蒺藜,马齿苋可以入药是治疗痢疾的好药材,讲的这一些使我很感兴趣,大大增加了我对小我许多的弟妹们的敬佩。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幼年丧母,性格内向,以与植物打交道求得安慰,当他发现一棵植物的种子藏在一个整齐的六角形的囊里时,欣喜异常,由此萌发了研究大自然里的数和形的求知欲望,今天我们引导孩子们观察植物、动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就如同播下一粒种子,将来一定会有收获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室内自然角和走向大自然的室外教育功能,一年四季应多带幼儿走出去,提高幼儿的认识辨别能力,锻炼幼儿感知觉,发展幼儿思维。自然环境中的事物都是千丝万缕相互联系的,当幼儿通过第一步的观察进入第二步了解其内在关系时幼儿的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作用

一个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最不容易忘记的是故乡的山水风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拒绝国外优厚的报酬和物质条件,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回到了依然贫困落后的祖国,献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也正是由于他没有忘记童年时代生活过的故土,忘不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忘不了儿时曾经游泳过的小河和放过牛的山川。这种对故乡的爱,也正是源于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一些愉快的体验和留恋因而产生深深记忆。

另外,幼儿在大自然的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毅力,不怕吃苦,还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团结与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与相互帮助对德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自然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不仅能够使其获得更高的知识,重要的是使幼儿产生情绪体验,触动幼儿的情感世界,为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3

研究意义

生态学概念是源于八十年代能源危机意识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在生态学知识的传播中,使得生态学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产生互动联系,生态建筑便是如此产生。生态建筑是要求在建筑任务框架内的,解决生态学的某种要求。因为每项建筑活动都要触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并使这种情况改变,生态建筑经常要求建筑要以环境可承受为先决条件。同时,这种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侵扰应尽可能地减低,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虽然不同于其在自然法则上的意义,但它们仍然是同一体系的学科内容。在今天的生态建筑中,首要关注的是环境的承受性,如爱护材料资源,减少能源流失,弃用对健康和环境有高度伤害的建筑材料等。这使得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其中一项讨论要点。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案例分析―Dominus Winery

Dominus Winery项目,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的一项特殊项目。这个约333英尺长、82英尺宽、30英尺高的长方体块,巨大的建筑体量使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隐藏到场地中去。他们在场地附近找了一种颜色和土地几乎一样的玄武岩材料。并将它与钢一同运用到建筑中去。

首先从建筑构造来说,均质的钢架构成建筑的内部结构,在钢结构的外表紧贴着作为立筋的钢管。而钢筋绕弯曲的缠绕式固定,令人联想到手工艺人的古老技法,石材作为初级肌理与钢筋组合非常协调。石料的大小也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石块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石料大小的不同,既能根据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同需求,通过石缝获得通风采光,同时也达到了设计师要求的“能有石头的实体的感觉,又能通过石头缝里的光线感受到虚的空间”的效果。

其次,除了空间置换上给人带来的特殊体验感觉外,石料作为建筑护结构的应用,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也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实效功能。

石料作为自然界的初级肌理,其自身就具有本真物化属性和力学性能特点。Dominus Wine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所处的太平洋沿岸有火山坐落,而玄武岩则是一种基础性喷岩,体积密度大约在2.8―3.3g/cm?,其质地致密,比重比一般花岗岩都重。利用天然材料不仅能解决建筑的功能需求,且玄武岩自然的花色,能很好地和周边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形体美。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龙・德梅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活动。他们以建筑的本质为基础,以现代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行。他们设计的Dominus Winery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自然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多变的自然属性。而他们将其所谓的“人工自然”来赋予建筑更深的意义时,结构技术只成了他们设计的手段。此时,可以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担任着艺术延续的重责。

自然材料的影响

1.自然材料在建筑的应用

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见证历史。而建筑材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只能运用简单的动作,利用自然中的土、草、石、木等自然材料构筑人类最基本的居住场所。这些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即称之为自然材料。

而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效,如石、木、土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自然材料进行初级加工,在建筑构筑中大量应用。如美国本土的房屋许多都是利用木材,一是由于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二是木材自身有很好的呼吸作用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深受欢迎,木材能有效的调节房屋内的温度,使房屋内部的温差不至于太大,而且其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令人们对木材非常喜欢;中国的新疆地区则以生土夯实墙为主要营造模式,利用本地材料低能耗,较强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使生土材料本身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居住功效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石材除了在Dominus Winery的应用,古罗马建筑也是对石材理性应用建造的耀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材料层出不穷,尽管生态建筑的实现有众多形式,但不断适应地域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建筑低能耗、高节能应是生态建筑的标志。而自然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其自身就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资源与新型技术的结合也能实现建筑的生态节能功效,这也应是生态建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自然材料对环境的意义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宫殿虽然实用石材建造,单就其本身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可讨论,但通过现存的石材残存痕迹,其建筑所拥有的价值意义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石材对环境本身是无害的,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令其能一直保留至今,其岁月的痕迹毫无虚伪的人工修饰,被风蚀残缺自然特征表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它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

古罗马宫殿运用的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石料,石料取自自然,对于当时自然环境占大比重的环境自是高度融合。对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保护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

而在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通过对被弃用的自然材料再利用,希望借助这些旧材料,叙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的外墙是用砖砌材料,砖是以天然黏土类物质加工制作的建筑材料,是颇具价值的建筑材料。

两个案例陈述的都是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对整体环境产生的空间、情感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生态性”有一种偏离的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应该探讨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考虑了很多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因素,导致忽略“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思考,在追求新技术的应用时,更应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态技术上的影响,及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小结

篇4

2、春节未到,祝福先到;家人未到,问候先到;红包未到,福气先到;鞭炮未到,心意先到。愿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

3、狗王狗颜大悦,发现你是人中之狗,做事狗狗精神,说话狗姿凤采,经亲子鉴定你确系为狗子狗孙,狗年祝你做个快乐小狗人!

4、鱼跃狗门,贺岁送福:大福小福全家福,有福享福处处福。知福来福有祝福,清福鸿福添幸福。接福纳福年年福,守福祈福岁岁福!

5、在新年即将来临时,送你旺旺大礼包:一送你摇钱树,二送你贵人扶,三送你工作好,四送你没烦恼,五送你钱满箱,六送你永安康!

6、狗尾系金拢财气,狗头摇铃荡福音。风吹拂着春天的踪迹,灯点亮了回家的路程,无论你在远在近,我的祝福已经起航。祝狗年大吉!

7、悄悄为你降临下的是吉庆,静静为你散放的是温馨,默默为你祝愿的是色兰,深深为你期待的是成功,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春节快乐!

8、佳节来临,新年伊始。辞旧迎新,气象万千。祖国上下,百姓祈福;神州内外,山河争秀。举杯同贺新年佳节到,携手共祝天下合家欢!

9、纲举目张治矿有方,疏而不漏有章可鉴,纪律严明要求高标,紧抓安全刷新产量,年终红包人人有奖。祝福矿长身体健康,春节愉快事业飙前。

10、圣诞过了有新年,新年过了有春节,春节过了有三八,三八过了有五一…你以为我要一次性把所有节日都说完吗?我只想应节说句:新春快乐!

1、过年了,过年了,新年新贺新礼送:送您一个新年好!送您一个新年旺!送您一个新年富!祝福您:年年好!年年旺!年年富!转发此信年年福!

2、张灯结彩迎新春,丽影绣品剪福彩,萍乡异地更思亲,凯旋之歌动民心,锋做何时安军心,逢才展翅翱翔中,静心思亲度新春,成功如意树雄心。

3、三百六十五天在一起,知根细底亲同是一家,兄弟姊妹一大帮,和谐共处同上班,一视同仁无计较,同是赚钱游子儿。祝大家:春节愉快幸福美满。

4、用春风的微笑写一副火红的对联,用幸福的团圆剪一纸精美的窗花,用缤纷的快乐燃一盏明亮的灯笼,用温暖的情意发一条祝福的短信。春节快乐。

5、朵朵烟花将吉祥炫丽;杯杯美酒将幸福沉醉;颗颗水饺将如意包裹,声声祝福将快乐传递,春节到,愿你大吉大利,好运当头,合家美满!春节快乐!

6、春节是“节”,祝你芝麻开花节节高;春节是“戒”,祝你戒愁戒忧戒烦恼;春节是“结”,祝你结朋结友结欢乐;春节是“接”,祝你接金接银财富多。

7、祝你把金财银财大财小财,汇成万贯家财;用你的朝气英气正气勇气,换得一团和气;把我最真的祝福祝愿心愿许愿,一并送给你:祝春节快乐,富贵连年

8、新年到,祝福到;短信问好,友人可安;祝愿朋友,财源滚滚;吉祥高照,鸿运当头;幸福围绕,健康相伴;一生平安,万事顺心;笑口常开,春节快乐!

9、这个信息贼好:收到的人如花似玉,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万事如意,转发的人升官容易,回复的人爱情甜蜜蜜,删了也天天捡人民币,祝春节快乐!

10、值此春节来临之际,一送你缘分的“缘”,送一个祝福是一种缘;二送你财源的“源”,祝你新的一年有财源;三送圆满的“圆”,愿你家庭幸福团团圆圆!

11、雪花飘飘有诗意,出门玩牌好运气,春联春潮扬春意,爆竹声声除旧气,东西分别今欢聚,一年最美是除夕,发送一条短信息,美好祝福全给你。春节快乐。

12、教学工作繁杂闹心,教学质量常抓不懈。学院管理不能忽视,餐饮问题异常敏感。各项事务不得怠慢,你的身体日渐消瘦。校长太累太幸苦了!祝春节愉快!

13、春节即将来到,信息不能迟到;好友前来报到,祝福提前送到:爱情浪漫美好,友情温暖笼罩,亲情时刻围绕,工作业绩攀高,生活幸福欢笑,来年更美好!

14、狗年新年即将到,我送祝愿到身边。平日忙里又忙外,为我分忧解心烦。春节假期发誓愿,让你休息心开怀。送你一张美容卡,愿你永远青春在。祝新年快乐!

15、新年的风,吹走你的忧郁;新年的雨,洗掉你的烦恼;新年的阳光,给你无边温暖;新年的空气,给你无尽喜悦;新年的祝福,给你无限好运。预祝春节快乐!

16、年夜饭要吃如意馅的饺子,保你年年如意;要喝平安熬的汤,保你一生平安;要炒幸福拌的菜,保你天天幸福;要品健康酿的酒,保你一世健康。新春愉快哦。

17、正月初一零点整,各路神仙降凡尘!(福)道:平安是福;(寿)吼:健康长寿;(喜)曰:分享快乐;(气)语:年年有余!恭祝新春:福寿安康喜气洋洋!

18、给您拜年啦!咱都老相识了,客套话就不说了,给你送句实实在在的祝福:兜里有钱,办事有人,生活有乐,事业有成,朋友有情,人生有福!祝你新年快乐!

19、当你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好运正在你招手,幸福正在向你微笑,成功正在向你走来,健康正在将你拥抱,轻松正在将你笼罩,快乐已经将你包围,新年快乐!

20、生活道路弯弯曲曲,和谐生活幸福甜蜜,新年钟声即将响起,美好时光不断继续。我的祝福跋山涉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最后一句最实际,口袋多添人民币!

1、春节到来举国欢,大江南北彩旗展。灯笼红红门前耀,送来祝福福无边。鞭炮焰火响连天,新年到来笑开颜。愿你幸福又美满,快乐生活每一天。祝春节快乐!

2、万分幸运要一份,万分幸福要一锭。万象更新办一新,万事如意办一意。万紫千红要一春,万水千山要一室。万人之上我不顾,万语千言汇一言——新春快乐!

3、红红的春联里有父亲的渴望,精美的窗花里有母亲的企盼,飞舞的雪花里有孩童的梦想,虔诚的祭拜里有祖辈的祈祷,真挚的短信里有我的祝福。愿你春节快乐!

4、名气是大家给的,地位是兄弟拼的,春节到了,我代表江湖上的朋友祝你节日快乐!你未来的日子里所收到的短信都是我安排他们发的。我为人低调别跟我客气。

5、春风吹,春节到,大街小巷好热闹;鞭炮响,爆竹闹,五彩缤纷世界俏;我祝福,你欢笑,喜气洋洋锣鼓敲;孩童跑,大人跳,来年的生活呱呱叫!祝除夕快乐!

6、春节到,生活更美妙,愿你新的一年获得快乐之柴,健康之米,平安之油,好运之盐,财富之酱,爱情之醋,友情之茶,愿你的生活凝聚幸福,洋溢绚烂的充实与美好。

7、在这快乐分享的时刻,思念好友的时刻,温馨甜蜜的时刻,祝你春节快乐,佳节如意!春天悄然至,狗蹄碎碎声,旧事烦心去,辉煌看今朝。祝大家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篇5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104-03

1 概述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以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因为它们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养活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保护并利用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并不完全是生物学上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众多学科。以往的管理模式通常以生产力为衡量指标,但是这个指标现今已不再适用,因为现在的社会强调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和文化相适应。在这种状况下,生态学、民族植物学以及民族生态学等学科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在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满足人类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已被写入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签署的《21世纪议程》。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而这些地区往往同时具有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许多专家指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理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土著居民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以土著居民掌握的传统知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民族植物学以及民族生态学,一方面为研究民族传统知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等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物质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同样,精神生活也离不开生态环境,因为美丽的生态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所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自然保护区是近现代才建立起来的。但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世界上的各族人民早已建立起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民间自然保护体系。所谓的“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就是这样的民间自然保护体系中的一类。简单来说,“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就是一片自然地域,它们被土著居民赋予了精神意义和信仰文化内涵;自然圣境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文化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为自然环境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圣境是被当地居民保护起来的大片原始地域,具有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当地的文化和及禁忌中,这些地域往往是保护村民免受灾祸的神灵的住所。通常,每一个圣境都有作为其组成部分必需的神话及传说。从生物多样性、文化、宗教及民族传统等方面来说,圣境将现今与过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圣境在全球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并往往由当地居民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圣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在外界森林中易危的植物及动物种类在部分圣境中得到保护并存活下来,特别是一些罕见的药用植物在圣境中存量很丰富。此外,珍稀、濒危以及特有的物种往往集中在圣境中。神圣的和禁忌在促进当地居民保护植物及动物区系以及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圣境的分布

目前已报道的具有圣境分布的有亚洲、非洲、欧洲、澳洲及美国的许多地区。侯赛因报告了孟加拉国的具有丰富植被的多个圣境。

而在中国,一般情况下,每个少数民族村落附近都有公共的神山、神林等。据报道,我国云南省的众多少数民族(例如傣族、独龙族、纳西族、彝族、苗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均有与“圣境”相关的传统。他们通常会将山寨周围的一些山和树林等视为禁地,同时规定要进行定期的崇拜,并制定了很多具体的禁忌措施,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是神灵、鬼怪或者是本民族祖先们的亡灵所栖息的地方。禁忌措施一般包括禁止翻动石头、禁止开荒种地、禁止砍伐以及禁止放牧和禁止污染水源等措施。另外,在某些规定的时间内要对这些“圣境”进行祭祀,目的是加强当地居民对这些区域的重视。研究中发现,每一个村落中往往同时拥有若干个自然圣境,而且这些区域占据的总面积也比较大。著名的如西双版纳地区的勐宋哈尼村寨,当地的“圣境”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地母”居住的树林被称为“地母圣境”,坟山林被称为“老蹦”,分隔人界和鬼神界的树林被称为“普仓”。楚雄地区的彝族村落拥有龙树林、风水林和山神林三种圣境。除此之外,在云南的某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圣境,这些圣境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政治力量的崇拜,例如宁蒗摩梭村寨的土官林,还有西双版纳哈尼地区的sangpabawa。

3 圣境的重要性

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Gadgil和Vartak等在印度中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Koloba区丛林中发现了藤本植物Entada phaseoloides仅有的一份标本。Gadgil和Chandran等在喀拉拉邦的圣境中发现一豆科藤本的新种Kunstleria keralensis,并观察到紫檀(Dipterocarpus indicus)仅限在北高止山脉的几个圣境中有分布。邹莉等2005年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藏族地区的神山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他们同时对处于不同保护状态下的高山松群落和云南黄果冷杉群落进行了比较,最后发现,在面积相同的样地内,非神山植物群落的群落盖度和物种数量要明显地低于神山植物群落。研究者又结合入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分析发现香格里拉大峡谷内广泛存在的藏族神山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很有效地乡土保护体系,它们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产品,从而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多种生态功能。杨红等以永宁-泸沽湖地区摩梭人自然圣境中的山林自然圣境为研究对象,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即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在传统信仰文化的维系下,人们建立了山林自然圣境,从而保留住了比较完整的自然垂直带谱。与相同植被类型对照样地相比较,圣境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上更接近于原始林地。定量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圣境对植被的保护作用是比较显著的,而且这种保护作用具有明显的垂直上升效应,即海拔越高,保护作用则越明显。圣境不仅保护了大量的生物类群,同时也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形状与大小差异很大的圣境以“斑块”的形式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景观中,对维持整个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这些圣境还能够保护水源地、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研究者还发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对这些“圣境”的维护和管理。这些圣境及其周边区域保留了丰富的生物类群和物种,并且增加了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最终维持和增加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圣境”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它也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只不过它是通过各种崇拜仪式、不同的文化信仰以及有关的经济和生态过程来实现的。“圣境”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结合。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相比,“圣境”具有一些复杂的特征,如种类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同时其在管理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多种目标,不过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如何协调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对“圣境”的研究,我们发现土著居民在对“圣境”区域保护的同时,也对其中的资源进行利用,并通过乡规民俗和个人信仰来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这样的情况下,当地居民在保护“圣境”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获取一定的资源而从中获得利益,这就激发了土著居民参与保护“圣境”的积极性,为保护打下了基础。一方面现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可以从“圣境”保护中吸取经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这种保护行为还比较朴素,只停留在感性的和直观的层面,缺乏系统的认识以及科学的方法,这样就不利于更好地进行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而且这一问题还比较普遍。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民族文化,这使得我们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多加利用,利用这些文化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不过,由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本土文化,许多重要的传统知识开始丢失,土著居民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随着经济建设和乡村开发,土著居民聚居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因此,如何合理地保护、传承并利用传统知识,如何有效地延续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地协调民族地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科学引导。最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促使当地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使当地居民从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 Wilson E O,Francis M P,Biodiversity[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2] Cooper J E.Wild Species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J].Biodiver Conser,1995,4:215-219.

篇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空间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且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人类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新思维,并陆续进行了实践。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且各国在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各国在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各有侧重,但是在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缺乏理论和实践论证。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使城市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还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谋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中之重。

研究概况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社会以自身为中心,认为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的外在载体或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用科学术语表述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是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地理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社会环境则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区等。

生态环境最早组合为一个词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由黄秉维院士提出的概念,最后形成了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由于当时的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对名词做出解释,所以对其涵义一直争论至今。

如钱正英院士(2005)转述黄秉维院士后来的看法,认为生态环境中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杨士弘(2003)认为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的集合。马世骏、陈德辉(1995,2000)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提出,生态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综合,以及主体对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王孟本、邬江(2003,2005)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如松(2005)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及万物生灵得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必要条件。以上观点都在一定层面上认同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它不是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加和而是融合。

陈百明(2012)根据对宪法第二十六条中关于生态环境涵义的解读,以及这些年来使用生态表征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经常被作为褒义形容词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环境定义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较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或者说是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观点综述

从环境到智慧城市的不同阐述中,有其共性,论述如下:其一,各种学术观点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来谋求对概念的阐述和解析。其二,各种学术观点基于对追求人类理想状态的层面,对相关理念进行了解析。其三,各种学术观点都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相应的科技水平对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四,各种学术观点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

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们对概念中包含的技术应用侧重点不同;二是不同的概念在应用上形成了从模糊到具体,再到更具体的层面。

智慧生态环境的内涵与外延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智慧生态环境应该定义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生态系统各要素做出智能的响应,且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近10多年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由城市发展而导致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世界银行指出,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2%,这其中绝大部分环境损耗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所致。

智慧生态环境的外延,从空间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阐述才更有意义,且这些空间范围必须抓住具体的空间范畴来进行针对性研究,可以具体到一个国家,也可以细小到一个城镇、乡村等。从时间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不能不顾地区发展的实情,盲目的以环保为中心,摒弃经济发展;反过来发展也不成立,必须结合某个空间范围具体实践阶段,以区域内大多数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为目标,有条不紊的开展相应的工作。从技术范围上来说,智慧生态环境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导,重点在于增强生态环境各要素的智能响应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

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

(一)城市生态环境构成

生态环境要素是基于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的要素。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地、矿物、海洋、河流、阳光、大气、水分等天然物质要素,以及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等人工物质要素。

杨上弘(2003)等认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系统,那么,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根据人类活动的参与程度分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相关分类表如表1所示。

(二)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

基于生态环境概念发展起来的智慧生态环境,不仅需要继承生态环境的特性,同时也需要结合智慧生态环境的内涵,加入自己独特的要素,从而形成智慧生态环境的构成体系。

从图1可以看出,智慧生态环境要素构成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智慧信息技术等四大类要素组成,参考表1的具体分类,每个大类要素又可以细分成众多小类要素。

对比表1所示,可以认为社会环境对于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概述更适合课题的研究,因此,后续研究以社会环境来替换对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描述。

智慧城市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针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在内的各种信息需求,提供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智能化信息服务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从信息的特性来看,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由各种智慧信息技术挖掘的信息,靠着信息的作用机理,又形成了一个围绕着人类作用的环境,可以称之为虚拟空间,该空间充斥着智慧生态环境方方面面的信息流。

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可以应对城市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的内在需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普遍认为,保护生态减少污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家都应该成为生态环保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人深受环境的影响,抛开环境论述人类的作用,意义和效用不大,必须强化环境的建设作用,进而通过环境影响人,在彼此的互动交互中,将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到底。

结合上述论述,基于与人类互动的密切程度,可以将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环境构成具体分成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虚拟空间环境等三大类,如图2所示。

智慧生态环境三大构成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对智慧生态环境的三大构成环境进行分析,搞清楚彼此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在后续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利用新一代智慧信息技术,给智慧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智能响应,方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和执政理念,进而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的步伐,对于浙江宁波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而言,同样适用。

(一)三大环境围绕着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虚拟空间环境,接下来是社会环境,最后是自然环境。人类是一个大的概念,包含多种分类。从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角度出发,课题组将人类分为政府和居民两类。作为居民代表者的政府,根据居民反映的需求,加上自己的意志,对自然环境进行了过度索取。作为生产和生活直接承受者的居民本身,在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忘记了节能环保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遭受自然环境报复时,只能将满腔怒火倾泻到政府身上。作为代表者的政府,“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执政思维,如何做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克服自然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政府迫切需要改善的执政问题。

“适者生存”这一理念早已耳熟能详,人类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然环境的极限,人类早已将“适者生存”抛之脑后,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使之符合自己的意愿。按照趋利避害的观念,人类通过社会环境的改造,直接施加于自然环境,进而获得自己在物质和精神财富上的满足,丝毫不顾及或者说,一点也不愿意去考虑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能力。

因此,如何做到平衡人类需求,成为了保护宁波生态环境的根本。平衡不意味着压抑人类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需求,而是如何做到改变人类只知向自然环境索取,不懂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二)虚拟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

如图2所示,从平面上来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反馈的信息要想被人类彻底感知,必须通过虚拟空间环境进行交互。从立体上来看,虚拟空间环境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具有一种次序的效果,即虚拟空间环境依赖于社会环境反馈,而社会环境依赖于自然环境反馈,通过层层过滤,最后汇集形成虚拟空间环境信息。

从动态效果上来看,要想实现人类彻底的认知生态环境,必须对生态环境的各个环境构成进行全面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人类周围的虚拟空间环境必须覆盖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即人类必须借助更先进的智慧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感知,进而在获悉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快速、及时、准确的反映,保护好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

利用智慧信息技术监控和改造生态环境,可以很好的使相关利益方,及时的溯本追源,查询导致环境破坏的责任方。从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功能来看,这样的技术结合只能是一种事后追查,只能使人类陷入被动的反应状态。可以借助智慧技术对社会环境的主动深入,尤其是对造成自然环境可能恶化的重点要素,如城市化、乡镇、产业、社区等风险点进行主动探查,可以在事前获悉自然环境有可能破坏的原因,及时的追踪处理,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

根据智慧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内容,浙江宁波在建设自身的智慧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正视智慧技术有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即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物质和能量方面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索取,造成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因此,浙江宁波在建设智慧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清晰的知晓,使用智慧信息技术对自然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对社会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对虚拟空间环境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当目的明确之后,人类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得更好。

(三)社会环境借助城市化、产业化的力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从逻辑上来分析,社会环境基于自然环境之上,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工环境。人类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借助于自身依赖的社会环境来实现,而社会环境则又向自然环境进行了索取或过度破坏。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环境成为了“因”一环,而自然环境成为了“果”一环。智慧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相关方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改善社会环境上,而不是放在改善自然环境层面上。

作为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之一的社会环境,包括了城市、乡镇和产业。浙江宁波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原来浙江宁波占地范围较小,到如今,已经包含了北仑区、江北区、江东区、鄞州区、镇海区、慈溪市、奉化市、海曙区、宁海县、象山县、余姚市等11个区县市。随着城市都市圈建设的兴起,可以预期的是,浙江宁波的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城乡之分逐步被打破,重新被整合。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城市面积范围扩大、原有自然景观被人工改造、土地性质被改变等,浙江宁波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的发展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推动起来的,浙江宁波的产业发展布局,从原有的港口城市到港航物流集散中心、临港大工业,再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浙江宁波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为物质和能量需求大户的产业,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压力。

浙江宁波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对宁波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其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性是,二者都压缩了浙江宁波自然环境的空间,对自然环境都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改善的要求比产业对自然环境改善的要求更大,城市化进程不仅承担着生产区域对自然环境的索取,更承载着生活区域对自然环境的索取。二者的交织效果叠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建设浙江宁波智慧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清晰界定,避免为了发展而发展,进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更多破坏。

(四)自然环境仰赖于社会环境的停止扩张而维持自身脆弱的平衡

从静止的观点来看,如果把自然环境比作一个边界,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不断扩张,破坏程度直至与自然环境重合,进而自然环境完全变成社会环境,人类失去自然环境的保护,成为发展与生态失衡的受害者。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满,体现在执政部门获悉的突出环境问题投诉上,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这些突出问题恰恰构成了宁波智慧生态环境的环境因子构成。建设智慧生态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然环境而人为盲目的建设,而是为了更好的获悉造成已知自然环境因子失衡的原因,通过相关智慧技术获取的信息流的传递,使相关利益方及时获取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时改善宁波自然环境中处于失衡状态的环境因子的弹性自调节功能,在人类的帮助下,使自然环境能够回归自然,从而按照自身的运作规律进行弹性自调节,给人类以青天绿水的回报。

人类之所以无视自然环境的报复,推动社会环境对自然环境的不断侵蚀,根本原因在于人类通过虚拟空间环境获得的信息认知度不足,对社会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能力的判断力不够,进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不断扩张。当招致自然环境的报复时,人类依托有限的信息资源,又开始了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口号之称的行动,加速了社会环境掠夺自然环境的边界。

对于浙江宁波建设智慧生态环境而言,必须借助新一代智慧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环境的信息流,获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足够决策的信息,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社会环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效率的提升,进而促使更多的社会环境资源让位于自然环境,加大自然环境的生存空间,保护自然环境的弹性自调节功能。从而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相互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7)

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2003

3.马世骏.马世骏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陈德辉等.从生态系统理论探析生态环境的内涵[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2)

5.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23(9)

篇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63-02

[作者简介]张新华(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讲师。

蔚蓝的天空、清澈的山泉、快活的鸟儿、蓬勃生长的野草……莫不充满生机与活力;风起云涌、斗转星移、四季枯荣……莫不充满神奇的魅力。自然的美丽与神秘无不吸引和滋养着幼儿纯真的心灵,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与自然亲密契合。

一、自然环境在幼儿学习中的价值待于拓展

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样,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为人所共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大自然是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幼儿自出生就会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受自然环境的熏陶;幼儿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生成新经验。

幼儿生来就可以能动地探索外部世界,是积极的学习者,但由于周围自然环境贫乏,限制了幼儿主体主动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且学习效果也变得微小。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因此,如何去挖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并发挥这些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与思考。

二、探寻自然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一)自然环境概念内涵

环境即围绕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与人工改造过的要素的总称,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针对社会环境而言的,指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等。幼儿学习的自然环境指幼儿所处的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合,如园所内外、周边社区里的动植物、小河、水沟、土坑等,包括幼儿园内的自然成分和幼儿所能接触到的其他自然成分。

(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自然是和谐的,是美的融合。教育家卢梭曾提出,自然环境适合儿童成长,自然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利用,其自身有着很多特性。

一是整体性。自然环境包括一定区域的各种自然景观、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成分融合成的一个整体,其内部各个要素要相互协调,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二是主体性。自然环境的感受与体验需要主体置身其中,主体积极参与,积极融入自然环境中去切身体验,并依靠主体的维护,保持环境中自然状态的和谐性。幼儿作为主体去体验自然环境的价值所在,去体验自然环境美。

三是多元性。自然环境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又包括水、土壤、空气、阳光等。多元的环境带来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的多元化,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生活空间,给予幼儿丰富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幼儿个体建构的学习活动。

四是动态性。自然环境是一个自主运动系统,不断变化形态,本质又呈现一种规律,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动态的环境更有可能切合幼儿心理水平的发展变化和兴趣变化。

五是亲和性。自然所呈现的是美的结合,给人一种亲切、和谐的感觉,人处于自然之中会感到一种舒畅、精神的愉悦。自然环境的亲和性给幼儿以美和亲切的感觉,它的亲和力吸引着幼儿,陶冶幼儿的性情。

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出发,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呈现出多样的特点,下面我们简单地论述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

1.开阔视野,激发想象与创造

在大自然中,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认识世界,他们会疑问:为什么有的树上有树叶,有的树上光秃秃的?为什么有的树叶是红的,有的树叶是紫的,有的树叶是黄的?……幼儿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在自然中创造美,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启和发挥。自然环境是幼儿最好的绿色家园,当幼儿融入到绿色中时,他们会升华对美的感觉,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昆虫都会让他们激动不已。

2.陶冶性情,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犹如干旱的植物对水的渴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孟东篱先生在《爱心哲学》中说过:“人能因看到自然而喜悦,因为他心中有这喜悦,人因为看到山与乔木而壮阔清高,看到花卉而温馨香美,是因为他心中有壮阔清高,有温馨香美,是因为他心中有高山乔木与花朵。”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感受来自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幼儿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美好,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增强体质,促进动作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九条规定: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自然万物对于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幼儿。但是由于家长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幼儿减少了走进自然的机会。我们开展趣味性游戏,鼓励幼儿勇敢地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跨过宽窄不一的小土沟、小水沟等,激发幼儿克服困难、坚持锻炼的精神。

总之,自然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在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促进与发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约翰・缪尔认为,“人是离不开自然的,人是属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要成为一个在身心上都健全的人,就要和自然紧密地联系”。

三、运用自然环境拓展幼儿学习空间的教育建议

1.要具有自然环境的价值意识。幼儿教师只有有了价值意识,才能积极、有效地发现环境中内在的学习契机并加以完善。例如,在铲除杂草时,地面的土较松,会发现许多蚂蚁。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带幼儿一起观察,幼儿的注意力、兴趣点会马上集中于这群小蚂蚁身上,幼儿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以此,他们能更好地体验自然、感悟自然。

2.建设具有自然色彩的园内环境。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部分自然环境的原貌可以保持,同时要注意挖掘幼儿园的潜力,充分利用幼儿园里的空间与场地,利用自然材料如沙子、石头、泥土、动植物等,设立沙坑、饲养区、植物区。幼儿园还可按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能观察、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

3.把自然环境作为幼儿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小河、花草、树木、小昆虫等开展绘画活动;可以利用石头、树叶、豆子等制作手工艺品;可以让幼儿观察小花、小草、小蝌蚪等的生长过程,并进行互动;还可以让幼儿听听鸟语,闻闻花香,找找小虫,让他们学着画出或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4.为幼儿提供户外学习的机会。蒙台梭利指出,人尤其是幼儿,属于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设法让幼儿有机会接触自然环境。园所里有花有草有小动物,可以让幼儿来管理照顾它们。师幼一起开展种植活动,教师可以请幼儿找来各种种子,一起播种,师幼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共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参观、郊游活动,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使幼儿沐浴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下,焕发精神,强健身体。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要把幼儿带入这充满生命力、诗意、智慧的自然环境中,积极发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虽地处乡镇中心幼儿园,但每年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经过那绿油油的麦田时,孩子们会大声喊道:“看,这草长得好好呀”。我立即解释说:“这不是草,是麦苗,麦苗长大后就出产出小麦,我们吃的馒头就是麦子磨成面做出来的。”并详细介绍了麦苗与草的区别。听完介绍,幼儿若有所悟。等会儿看到韭菜了,孩子们又说:哇,这是麦苗。一上午下来,在孩子们的惊呼、疑问,和老师的讲解中,大家认识了许许多多过去不认识或只从书本上认识的花草树木,幼儿玩得特别高兴。

不可置否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现代色彩,孩子们很小就认识了高楼大厦,电动汽车、电脑、游戏机,而现如今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也让他们对自然界尤其是田野乡村中的万物的生疏,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田野风光、山川河流的认识较少了。因此让孩子们身临大自然中接受教育有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对幼儿体育教育的作用

1.让心静下来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森林往往能引起我内心的平静与愉快的情感,于是我的一切愁闷都会在这种情感中消失,使我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可见自然环境对幼儿的神经系统有着镇静作用,自然环境中的山山水水都是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幼儿成天在室内身体得不到锻炼,只有在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才能使身体得到健康发展。

2.释放压力,缓解情绪

大家都有一种感觉,身居闹市的成人,天天三点一线,周而复始,身体疲劳,身心烦躁。因此城市里的小区在增加绿化面积,模拟自然环境去建设,努力“回归大自然”。而在双休日、节假日,一家人奔向乡村田野领略无限风光,身心压力得到充分释放,不言而喻。

3.园内可进行的体育教育

我们农村幼儿教育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幼儿去观察、散步、游戏、劳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多种需要,又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健康发展。如:

(1)直接利用自然物开展体育锻炼。

玩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幼儿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通过触摸、混合、叠加、等活动,即可认识物体的属性,又可锻炼双手的灵巧性。

(2)巧用废物,制作小型体育活动器材进行锻炼

我们在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的同时,还发动教师、家长、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制作成丰富的活动器材。现介绍几种。

①响球。用硬塑料包装带编成立体六边形小笼子,装进瓶盖。

②摇铃。在蚌壳里装上石子。

③高跷。用竹、木等制作。

④小推车。用竹节、木板制作。

二、自然环境对幼儿智力教育的作用

1.最直观的教具

大自然是幼儿最初获取知识的丰富源泉,自然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直观具体,使幼儿在接触中懂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幼年丧母,性格内向,以与植物打交道求得安慰,当他发现一棵植物的种子藏在一个整齐的六角形的囊里时,欣喜异常,由此萌发了研究大自然里的数和形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角和大自然的教育功能,多带幼儿走出去,提高幼儿的认识辨别能力,锻炼幼儿感知觉,发展幼儿思维。

小时候一位上海哥哥来我们老家玩,我们陪他到河里游泳,逛田野,如数家珍的给他介绍车前草,蒺藜,马齿苋。告诉这些可以入药是治疗痢疾的好药材。面对形形的花草、农作物,那位哥哥大大增加了对小许多的弟妹们的敬佩。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引导孩子们观察动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就如同播下一粒种子,将来定会有收获的。自然环境中的事物都是千丝万缕相互联系的,当幼儿通过第一步的观察进入第二步了解其内在关系时幼儿的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作用

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个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童年的美好时光,是故乡的山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拒绝国外优厚的报酬,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回到贫困落后的祖国,献身于地质事业,也正是由于他没有忘记故土,忘不了生养的故乡,忘不了儿时的小河和放过牛的山川。这种对故乡的爱,也正是源于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愉快的体验和留恋因而产生深深记忆。

2.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例如结合家乡特产多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家乡的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许多特产、名产。常州特产萝卜干,麻糕。带领孩子种萝卜,拔萝卜,晒萝卜,腌萝卜等多道复杂工序,使幼儿也真正地理解了 “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拉近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3.锻炼吃苦耐劳的合作精神

幼儿在大自然的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毅力,不怕吃苦,还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团结与合作,对德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自然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使其获得更高的知识,重要的是使幼儿产生情绪体验,触动情感世界,为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作用

1.欣赏自然美

现代人常说自然美,意即未加任何修饰雕刻的美。而这一点恰恰是自然环境中所具备的。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声响、形态、芳香,都是实实在在的,如蔚蓝的天空,变化的云彩,青青的绿草,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园,茁壮的庄稼,壮丽的山河以及鸟儿的歌唱等等,这一些都对幼儿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使幼儿感受都什么是美,使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乌申斯基曾把“芳香的田野”以及“玫瑰色的春天和堇色的秋天”称为“教育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2.动手再创造美

田野里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缨、小麦杆、狗尾草、树叶、石子、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例如:用高粱杆制作的眼镜、地瓜叶柄制作的耳坠、手链;麦杆编制的戒指、烟袋;狗尾草编成的小兔、小狗。这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绘画活动都可以在这些废品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等技能,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审美情趣。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应当说离开自然环境,幼儿教育的内容就会无味而枯竭,就会变成照本宣科,失去了生动性和教育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要“创设与教育想适应的良好环境”,我认为其中也包括自然环境。我们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篇9

1.有利于培养幼儿勇敢、自信与探索的精神。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不同,因此,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存在“冒险行为”,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同时有利于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多种隐藏的困难,还要设计游戏环节与寻找游戏材料,因此,幼儿之间的交流性明显增多,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活动的能力。自然环境的冒险性与自由性吸引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可以显著的培养幼儿勇敢、自信与探索的精神。

2.有利于儿童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也为儿童成长提供了环保条件。自然环境中拥有地势多变的场地、新鲜的空气、种类多样的动植物,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以及环境的刺激,因而有利于儿童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环保的条件,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3.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游戏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对于游戏的材料可以实施就地取材,可以使用天然的地势、砂石、树木等进行体育的游戏;可以使用雪、沙以及泥土等当做结构造型的玩具材料。人工的专门化玩具,存在游戏的情节与主题单一的缺陷,而对于自然游戏材料,幼儿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创造性的使用玩具,进而使游戏更具多样性与趣味性。自然环境中的天然素材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游戏

1.利用自然物品展开游戏。自然环境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天然的游戏场所,同时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教师可以带动幼儿使用玉米秸与稻草等进行教室的布置,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增加表演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石头、树枝等自然的物品进行教学玩具的制作,让幼儿进行游戏与学习。诸如,可以组织幼儿到河边寻找鹅卵石充当打击的器乐;使用木块当做响板与积木;采集树叶制作小船;利用石头进行打水漂的游戏;引导幼儿使用稻草做稻草人或使用稻草搓绳子。游戏材料的精致性并不占主要的地位,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在自然物品组织的游戏中获得快乐。

2.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在大自然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诸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春天的时候,让幼儿到自然中去采野花,认识花的种类与颜色;带动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气息,在草地上尽情嬉戏。在夏天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去小河边与小树林,可以在小树林中捉迷藏,锻炼身体;在小河边捕小鱼、捉小虾,认识鱼、虾的水性等。在秋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去收集种子、在稻田中运输粮食,还可以帮助果农摘果子,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干水沟中进行躲猫猫的游戏。教师在自然环境中引导幼儿进行玩耍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自然知识的积累与自然界的探索,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的学习。

3.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园外活动,锻炼幼儿的动作能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温暖的阳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带领孩子到田野中走麦田,让孩子感受早春与初冬的不同感觉,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利用地埂的沟渠,进行体育游戏的组织。幼儿在地埂间进行行走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的发展。在户外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躲闪的灵活性。在小沟渠间进行跳跃,可以锻炼孩子的跨跳的能力;运用自然资源展开园外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动作能力,让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与收获。

篇10

    “环境”、“资源”和“生态”是环境法中最常见的三个概念,但至今为止,对于三者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仍没有统一的认识。“环境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生态损害”等不同名称及相同名称的不同理解源于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三者含义的不同认识。德国学者克罗福(Kloefer)教授对环境提出了四种定义:第一种定义即广义的环境,是指周边事物的总称,是生命个体(如植物、动物)与特定周边事物关系的集合体。这种定义在社会学中常用,不能用来明确界定环境保护中的各种关系和权利,因此不是法学概念。第二种定义,即狭义的环境,限于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必要自然条件,即土地、空气、水等环境媒体、生物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法学上环境是指狭义的环境。第三种定义是规范定义,即环境立法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定义。第四种定义是克罗福教授本人对狭义环境概念提出的修正意见,他认为环境法上的“环境”是指作为人类生存自然条件的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10]这四个定义对现有不同层次的“环境”含义进行了精确的归纳总结,环境损害的不同理解范围可从中找出对应。“生态”最早是生态学科中的一个名词,在环境法中最常用的生态概念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系统强调整体性和组成部分的互动性。此外,狭义层次的生态概念是生态服务功能,即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生态损害”的概念与此相对应,强调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对于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不同的法律中规定有所不同,不同学者的认识也有差异。但这些不同的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认为自然资源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以对人类的价值为标准的。对比这三者,环境与生态是一对既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这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生态是生态学的、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概念,人类生态系统包括人,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有机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都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概念,环境与人有关,但环境不包括人,环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中心与外围的关系,环境是指人周围的物质世界。[11]而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客观载体所指有差异。自然资源的基本状态往往是以单个要素且以物化形式存在,因此在社会法规范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被所有权界定。环境,是众多自然要素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往往以系统形式存在,环境即使被解释为个别独立的环境因子,它也不等于环境因子本身。再有,具有综合性意义的“环境”,即便从“环境容量”等功用性角度可以赋予其“资源”的属性,也多数以公共物品存在,很难通过产权来界定和保护。[12]可以看出,“环境损害”、“生态损害”、“自然资源损害”这三种名称侧重点有所不同。

    2.对环境法本身研究对象理解的不同

    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环境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和原因。徐祥民教授甚至认为,环境损害是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环境法就是用来应对环境不利变化也就是环境损害的法,就是调整人们为应对环境损害而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而环境法学这个以环境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逻辑起点就是环境损害。[13]表面上看,对“损害”名称选择的不同体现了学者对“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含义的理解不同,实则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学者对环境法的研究对象、保护对象、客体等基本理论问题理解的差异。“环境损害”、“生态损害”、“自然资源损害”、“自然资源生态损害”等名称隐约与“环境法”、“生态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法”等相对应。

    3.研究视角的不同

    这三者名称的不同也体现出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可总结如下:环境损害常与“环境侵权”相混用,是从原有民法中环境侵权损害制度中发展出来的。环境损害广义的层次理解更为普遍,也更多的被民法学者所采用,将该损害放在环境民事侵权损害中加以考察。学者将对自然环境本身的损害称为“生态损害”与生态学对环境法的影响以及“法律的生态化”不无关系。采用此名称,一方面是与传统环境损害进行区分,强调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与传统损害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强调环境的生态功能,强调对生态性利益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概念本身是从经济学中引用过来,以往主要运用在物权法、自然资源法中,体现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关注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有效性。自然资源损害就是与此相对应,指出现有法律制度对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等非经济性价值的忽略,关注对自然资源的非经济价值的保护。

    4.救济路径的不同

    不同的名称背后,也折射出学者对自然环境本身损害的选择救济路径的不同,这些路径可以归纳如下:一般来说,称“环境损害”的学者大多将环境损害作广义层次的理解,即环境损害包括因实施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造成的人身、财产等损害以及环境自身的损害。这种观点认为,不仅对自然环境本身的损害具有特殊性,整体的环境损害从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诉讼程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应突破传统侵权理论的限制,环境损害赔偿专门立法。而称之为生态损害的学者强调这是一种“新型损害”,生态损害无论在侵害客体上还是在损害后果上都显着区别于传统损害;不惟《侵权行为法》,其他传统法律亦无法解决生态损害这个新问题,必须依赖于在环境侵权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生态赔偿制度。这项新的制度,就是生态损害填补责任制度。[1]P21因此,选用“生态损害”名称的学者主要从生态损害的社会救济等责任分担制度的建立方面研究,如建立责任保险制度、行业分担制度等。称自然资源损害的学者主要是关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主要的研究路径为:第一,借鉴美国的经验,关注实际问题,通过明确责任主体、索赔主体、赔偿范围、索赔额度及评估标准等法律问题,建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第二,“自然资源”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中广泛存在,《宪法》、《物权法》等私法领域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做出了明确规定,《森林法》等自然资源单行法也大量存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常与所有权制度联系在一起。

    二、自然资源损害之名称确定

    (一)自然资源损害名称之确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要正确的界定自然环境本身所造成损害之内涵,先要厘清“环境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生态损害”之间的关系,并做出名称的合理选择。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将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害称之为自然资源损害;将环境损害界定为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的人身、财产等损害及对自然环境本身的损害;对生态损害中的“生态”采狭义概念指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或生态功能。这三者的关系应该为环境损害下的自然资源损害,①特别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即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损害。

    (二)自然资源损害名称确定之原因

    1.体现客体命名的原则

    使用生态损害概念的部分学者认为,就损害客体而言,生态损害的侵害客体是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EcologicalSystemorEcosystem)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14]但笔者认为,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强调生态的整体性、互动性,但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是通过对单个自然要素的破坏来实现的。“生态”本身不是环境要素,也不能指代整个自然环境。[2]P20所以,“对环境本身造成的损害”的客体是自然环境,而不是生态系统。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破坏来实现的。依上述,对损害客体的直接命名应为“自然环境损害”,但却确定为“自然资源损害”,其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虽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是同一客体。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所有客观存在的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能够利用以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因此,可以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看成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透过人类社会这个棱镜的反映。[15]因此,将对自然环境本身造成的损害称作“自然资源损害”。

    2.有利于明确损害的内涵

篇11

1.2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谱幅值衰减、相位滞后和传播速度对比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变化表达式可知,对于一维混凝土内温度响应的幅值衰减和滞后相位可以表示为分析式(18)和式(19)可知,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幅值衰减与深度x成指数关系,相位(时间)滞后与深度x成线性关系。此外,两者均与介质的热扩散系数和温度荷载的循环周期密切相关。当滞后时间为一个波动周期T时,相应的传热深度x即为温度波的波长λ,则波速v可以表示。

1.3混凝土热扩散系数分析一维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时间)滞后可知,当混凝土的热扩散系数α(导温系数)未知情况下,可通过测定混凝土内不同深度处温度幅值或相位滞后大小来求解α值,相应方法称为幅值法和相位法,这为获得不同含水率、空隙率和深度等的混凝土热扩散系数提供了新途径。此外,这亦可作为校正或验证人工室内模拟试验中混凝土响应模型所用式(23)即为幅值法和相位法求解混凝土热扩散系数表达式。经过分析可知,若通过测定自然环境温度作用下混凝土内不同深度处温度响应参数,将获取的温度响应幅值之比的自然对数和相位对深度作图,通过获取拟合曲线斜率,即可求得相应的热扩散系数。事实上,若条件不够充分时,可利用测定混凝土内同一深度处的不同时刻温度值间接求解热扩散系数,这对于求解不同深度处因含水率、空隙率和微观结构差别较大而导致热扩散系数明显不同的情况极为有利,其相应的公式可称为时差法。

1.4混凝土的温度变化率和温度梯度式(10)和式(15)分别对时间t求导,可得自然环境和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率方程,如式(25)和式(26)所示;式(15)对混凝土内深度x求导,可得温度梯度,如式(27)所示。表示随深度增加,温度梯度逐步降低。但不论在何深度处,温度梯度较温度的相位提前π/4,而温度变化率则较温度相位提前π/2,反映在时间上,即提前T/8和T/4。

1.5混凝土与空气间的表面换热系数及其空气边界层厚度当混凝土与空气接触时,第三类边界条件———假定通过混凝土表面的热流量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和外界气温之差成正比,可表示。由式(28)可知,当求得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表面温度、气温和混凝土热扩散系数时,即可求出混凝土表面与空气表面的换热系数。整理式(28)和式(29)即可求得边界层厚度。空气导热系数λc取决于空气特性,边界层厚度δ取决于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空气的黏滞系数和流速等参数,所以表面换热系数β与固体本身的材料性质无关,而取决于表面的粗糙度、空气的导热系数、黏滞系数、流速和流向等。固体表面换热系数传统的求解方法多基于稳态条件,且多通过模拟两者间热交换平衡来拟合求解获取。本文推导的方程克服了传统求解表面换热系数的不足,可获得自然环境与混凝土间的实时表面换热系数,这为研究现场环境和人工模拟环境提供了依据。此外,该法亦为求解表面换热系数和界面层厚度提供了途径。

2试验

2.1试验原料、混凝土配制及试验仪器试验所用的主要原料为P.O.42.5级硅酸盐水泥,聚羧酸系列高效减水剂,I级粉煤灰,S95级矿粉,本地产河砂(细度模数约为2.9),连续级配粒径5~20mm石灰岩碎石,自来水。配制C30级混凝土所原料质量配比为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石∶水∶减水剂为290∶50∶60∶730∶1050∶164∶4.2。所采用的温度测定仪为SHT10温湿度传感器,测试前应对其精确度进行校正,其精度为±0.1℃,扫描响应时间为5s,漂移量小于0.4℃/yr,可实时测试温度。

2.2试样制作与试验过程按照《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和《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的力学性能要求进行试验;浇筑尺寸为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样,成型24h后脱模,放入标准养护池中养护;28d的实测抗压强度约为34MPa。采用钻芯机从试样侧面取芯,制成直径为100mm±1mm、高度为150mm±1mm圆柱体,利用钻机钻取距表面不同厚度(35mm和50mm)的孔,相应孔径为10mm±1mm,将温度传感器置入孔中并用相同级配的混凝土砂浆密封。养护一定程度后,将所制备的含传感器的试样置于杜瓦瓶中(其端面与杜瓦瓶口平齐),并采用相同级配的混凝土浇筑成型与养护。根据测试要求,将试样长时间(不少于3个月)置于所测自然环境中,以使得混凝土内温湿度基本一致。图1为用于测定一维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的试样简图,图2为相应的实物图。测试过程中,将试样置于四周空旷且距地面高度约为1.5m的百叶箱中,传感器一端连接测定仪,记录不同时刻的自然环境温度值和混凝土内不同深度温度响应值。自然环境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亦采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其探头直接悬挂于百叶箱中间。

3分析与讨论

3.1自然环境温度作用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呈现出一定周期性的波动变化,以长沙地区2011年8月16~18日温度为例,采用温度传感器对自然环境温度与混凝土内35mm和50mm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和拟合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自然环境温度变化与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密切相关,两者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波动。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波动曲线与自然环境温度作用谱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曲线相对光滑、数据离散性小、温度波动滞后和幅值衰减等方面。当自然环境温度处于升温阶段时,混凝土内温度低于外部环境温度,而相应的降温阶段则相反;两者变化周期相等表明混凝土自身特性不改变外界温度作用频率;混凝土内温度变化幅值有所降低,是因为混凝土的热传导系数、密度和比热容等赋予混凝土较强的热阻造成的,其综合效果即表现为延滞和消弱效应。

3.2混凝土热性能参数的求解为了更好地利用实测温度结果来表征混凝土的热性能参数,利用上述理论推导计算出的热性能参数见表1。对比表1中混凝土热性能参数可知,采用35mm和50mm处的数值计算出的热扩散系数结果差别较小,而采用自然环境温度的参数作为混凝土表层(0mm处)计算出的结果差别较大。采用混凝土内深处热参数推导出混凝土0mm表层处的相位滞后为0.21,幅值衰减为4.66℃,这表明混凝土表层的温度并非自然环境温度。其相应的相位滞后拟合曲线与实测数据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采用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参数求解的相位滞后存在差异。这是由于采用混凝土内的热参数计算时,主导热量传输的因素为热扩散系数;而采用混凝土表面的自然环境参数计算时,涉及表面换热系数和混凝土热扩散系数等。因自然环境温度并非混凝土表层的温度,两者界面间的表面换热系数为主导因素;此外,混凝土表层与内部微观结构存在差异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这表明可采用混凝土内热参数推算混凝土表层温度等参数,其与自然环境温度间的差异即可用于表征自然环境与混凝土表层界面间的表面换热系数。反之,若已知自然环境温度波动状况和界面的表面换热系数,则可预测混凝土内温度波动趋势———此即为考虑混凝土与自然环境间表面换热因素(无风或微风等情况)起主导作用时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在大风或剧变天气等情况下,混凝土表面与自然环境间表面换热在传热过程中为次要因素,而混凝土内的导热系数则成为制约体系传热过程的关键[21]。若此时相应的表面换热可忽略,则可直接将自然环境温度波动视为混凝土表面(0mm处)的温度波动,进而预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若取混凝土密度为2300kg/m3,其比热容为920J/(kg•K),将上述数据与实测值带入式(28)和式(30),则可求得相应的表面换热系数为20.5W/(m2•K),相应的风速约为3~4m/s,界面层厚度约1.3mm,与文献[21]和文献[22]所列结果吻合较好。

篇12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综合性专业,它不仅涉及美术、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还是我们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基本含义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人文与建筑的和谐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三个方面,我们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主要指的是绿色、环保、节能等方面上。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重要意义

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更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态,更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自然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虽然有着可再生的特点,但自然循环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造成严重后果。人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的同时,必然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能够自我修复,微小的影响一般都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现如今已经产生生诸如温室效应、雾霾等一系列恶劣后果。生态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并不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法。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利用好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使生产生活能够和自然环境和谐并存发展,在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生态理念是指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措施,比如说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能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或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保护园区生态小环境等。要做到在艺术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合理利用,就要全面的考虑设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强化景观格局生态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这种设计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用延伸和使用拓展

我们身边有许多已经废弃的旧有建筑和设施,这些设施和建筑虽然不能满足原本的使用需求,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入手,仍然能够挖掘出其新的应用价值,挖掘这种使用价值,我们可以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综合入手。比方说位于北京朝阳的798艺术区,原本的废弃国营工业老厂区,在艺术家和文艺机构进驻后,成规模的租用和改造了空置厂房,并逐渐发展成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艺术区的成功正是基于对旧有建筑和设施应用潜力的挖掘,不仅开发出了新的应用价值,而且还进一步减少因为大规模拆迁改建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这种作用的延伸和使用拓展成功的将生态理念充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能源物质的循环利用

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基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有了众多对能源物质循环利用的典型案例,比方说一些建筑会设立雨水回收装置,通过一定的净化手段将回收的雨水直接利用在建筑物日常用水程序中。对雨水的回收不仅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从生态的角度讲,还保护了当地水资源。然而这种循环利用,一定要建立在对可实施性的充分调查之后才能进行合理设计,比方说雨水回收装置不适用于年降水量低的地区,如果不注意对具体条件的调查和考证,很容易导致“画蛇添足”,不但达不到生态理念的标准,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8-02

环境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奢华文章主题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下面就分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环境描写对作品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空间,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教师在分析社会环境的时候,不能简单按教辅和教参的笼统答案讲解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要结合文章具体的社会环境描写,从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出发,来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很多教参只将第一段作为环境描写,将其作用定位: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一长一短、一内一外、一坐一站三组对比,表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更不同意“铺垫”这个说法。第二、三自然段,从内容上看似乎是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的,实际上是作者委婉介绍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我样子太傻,掌柜的不让我去侍候长衫主顾,只能去招待短衣帮,表明当时社会不仅贫富分化严重,而且等级森严,掌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店铺的伙计进行了等级划分,而且是针对不同顾客的需要,可见等级制度侵蚀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小伙计所说“短衣帮”所谓的纠缠不请,指“短衣帮”对酒店伙计的严格监督,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伙计向酒壶掺水,这表明这些“短衣帮”曾无数次喝了掺了水的酒。然而“我”还是被“撤职”了,因为我掺不进去。我们可以想象,顶上去的小伙计一定是个灵活的、能掺进去水的精明人。因此我们断定:那些“短衣帮”还在喝着掺水的酒。在这样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像“短衣帮”这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尚且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那读书没有进学、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而是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必然。

二、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自然环境描写是小说和散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学作品都通过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者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在《有月亮的晚上》中,“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就渲染了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2)烘托人物心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环境描写:“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菲利普嫁了女儿,心中还有发了财的于勒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梦想,看到的大海“像绿色大理石桌面”,衬托了菲利普一家去旅游时的欢乐心情。而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回家途中的景物:“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衬托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失望、沮丧的心情。(3)既渲染气氛,又烘托心情。在鲁迅的《故乡》中,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冬季荒凉、萧索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我”此时悲凉的心情。结合后文可以看出“我”既为故乡变得破败而悲凉,也为从此远离故乡而伤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