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改革的现状

数字化改革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1 14:48: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改革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改革的现状

篇1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现状是基础普遍较差,基本技能欠缺,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用数学的意识差;同时,现有的中职数学教材和教法也和学生实际相脱离.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中职数学教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中职数学教学要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专业为导向,要多注重情感的注入和策略的运用,以完成中职数学教学的目标[1].

通过认真思考,趁着市教育局组织的“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行动的东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开发适合中职学生的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进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加突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数学教材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中职数学教材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深入教材改革的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下,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并出现了一批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中职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到中职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数学的实用性,数学文化也逐步受到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有所体现.但是对于中职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教材还是不够贴近他们的现实.很多先进的理念还都是从编者的角度出发的.现有的中职数学教材中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材还很少见.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苏教版中职数学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自身及教材使用者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该教材较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教材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编写体系,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降低了教材的起点,注意了数学的应用,加强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但通过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虽然现行教材拥有先进的编写理念,但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相比还有差距,现行教材缺乏鲜明的职业、专业特色,不适于本校师生.

二、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中职生都是普高录取之后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和学习本来就有厌烦和抵触情绪,作为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相对就比普高的数学教师要付出更多,他们先要想办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维持课堂秩序,往往这方面花的时间要更多,因为学生不想学习,上课就不听讲,教师讲得再好也无动于衷,这就是作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尴尬之处.因此,在教学上教和学双方共相长的期望将无法变成现实,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职校教师经过几年职业教学生涯,感觉自己不是“长高”了,而是“变矮”了,便是上述教学局面的一个直接例证.

三、中职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我发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以下两大共性问题:

(一)设计角度:从教出发,适应教师“教”的活动

由于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基本上是从教的角度出发,辅助教师的讲授,较少考虑学生的“学”,对学生而言,由于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交互性差,学生只是作为资源的被动接受者,极少有参与其中的可能性[2].

从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是从教学过程出发,服务于教师的“教”.个别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教材,而是简单地照搬教材的纸质内容,不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进行,一味追求课件的展示效果和丰富的内容[3].

(二)用角度:缺乏运用性,不方便学生使用

在课件应用上,我们看到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大量向教师涌来,但教师们却感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得不够,教学中让自己灵活运用的资源太少.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于:一方面,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个性化设计理念和意图,对于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可能直接拿过来用;另一方面,随着课程的深度改革的开启,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开发已势在必行,笔者觉得应该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入手,要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及时适应现在教学的变化,因此,数字化资源的开发非常有必要,我们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应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应该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相联系,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做相应变化,使资源不仅仅是为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方便地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41-03

引言

数字化资源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它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六十条也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要求。学校是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主战场,其应用成效直接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成败。因此,为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分析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现状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借助相关课题的资助,对数字化资源在中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

一、数字化资源概述

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1]与非数字化资源相比,数字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2]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扩展,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涌现的慕课 (M0OCs)、微视频、移动学习资源等,进一步丰富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

当然,数字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是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人们对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应用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如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以及混合学习模式等;也有针对某一课程、某一主题内容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然而,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现状如何,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有没有起到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调查研究来分析和回答。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以数字化资源在中学的应用现状为内容,对湖南省永州市若干中学进行抽样调查,并在调查中结合访谈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该市不同层次的中学(包括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以及职业中专)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前研究者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与解释,让他们熟知调查目的与调查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当前中学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因此在本文中我们的调查数据以教师调查为主,在个别内容中辅以学生数据来说明问题。具体的调查情况:教师问卷发放103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5份;学生问卷发放263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250份。

从调查对象来看,由于该市经济条件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目前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因此数据和结论具有较为明显的欠发达地区的特点。

2.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借鉴李小荣[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编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在实际应用中结合调查地区特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最终确定了本研究中使用的问卷。

三、数字化资源在中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本研究重点探索和分析本地区中学在数字化资源应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应用需求、应用频率、应用范围、应用价值及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调查与分析其应用现状。

1.数字化资源应用的需求情况

需求是应用的原动力,因此了解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现状,首先要弄清的就是需求情况。就“关于数字化资源,如果学校开展培训,哪些方面是您最想学习到的”这一问题,43%的教师希望获得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方面的技能,24%的教师希望能了解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29%的教师还想在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及网页、网站开发方面的知识上有所提高。从以上数据来看,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以工具性需求为主,即对数字化资源支持的新理念、新方法还缺乏认识和需求。

2.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频率

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频率,即是否经常使用,是在表面上衡量其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从整体上看,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73%的教师经常使用,27%的教师仅在观摩课上使用,从不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情况几乎没有。这说明,数字化资源已经进入了应用的普及阶段,从教师的角度看,数字化资源逐渐成为新形式下教学的一种基本要素。

3.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当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范围时,我们发现,分别有23%和27%的教师会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经常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学习答疑中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教师相对较少,所占比例分别是4%、8%、5%和3%;另外,编制试题和课堂讲授等领域中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比例分别为14%和16%。根据这些数据,在调查中我们又与相关教师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发现数字化资源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用于教学展示、辅助工具等,真正用于支持教与学的交互、教学反思、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应用比例还太小,这说明其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

4.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

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的评价是对数字化资源的有用性进行判断,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它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察。因此我们在调查中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

(1)教师对数字化资源应用效果的评价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最明显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备课效率的教师占21%;认为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及专业成长的占11%;认为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占23%;认为可以扩展学生学习材料、开阔学生视野的占18%;其余的认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师分别占了7%、7%、5%和8%。

由此可见,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评价主要还是从教的角度来判别的,结合前面对数字化资源应用范围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教师对其应用效果还没有将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培养联系起来。

(2)学生对数字化资源价值的认同

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在调查中,有96%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8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利用数字化资源能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82%的学生认为在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下更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在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自主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同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4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的难度系数更大;并且分别有47%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更容易疲劳、无法长时间坚持,容易觉得孤单、无助和焦虑。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与反思

(1)中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也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应用形式较为单一。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师生对数字化资源已不再陌生,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已不像早期停留在公开课层面了,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普遍应用,但应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工具,而且应用的资源形式大多数是多媒体课件,对微课、微视频等新型数字化资源应用不多。

(2)当前中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实际应用中没有发挥数字化资源的最大价值。调查中我们得知,作为数字化资源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科教师,无论是对数字化资源的理解和应用理念还是在具体应用实践上都还停留在“工具性”的思维上,缺乏对数字化时代教与学理念的应有认识和实践。其一,在需求调查中,教师在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方面大多集中在工具层面,即希望掌握如何获取、加工各种常见数字化资源的方法,而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需求不够积极。其二,在数字化资源的具体应用环节中,这些教师更多时候是把数字化资源当作固化传统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应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不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缺乏其与教学方式、教学交互等深层次的融合,比如教学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学习答疑中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教师相对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少了很多。其三,在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效果评价上,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思维,还是在提高备课效率、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材料等方面衡量数字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关注到促进教学交互和反馈、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及其思维培养等价值上来。因此,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局限和限制,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必然无法深入,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策与建议

我们知道,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是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必要条件,要走出当前数字化资源应用的困境,我们必然要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1)加强欠发达地区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有力保障。在当前“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应抓住机遇,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以及应用。

(2)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教师,作为应用的主体,对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成效有着直接的作用。

(3)探索应用数字化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一定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基于数字化资源的翻转课堂模式就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范例。当然,除了课堂应用层面,还应加强数字化资源在课前、课后的应用探索。

(4)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和扶助。教师在数字化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难免会遇到问题、困惑甚至冲突,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支持和扶助,很可能导致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中途而废。因此我们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困惑,应该为一线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和帮助,给予教师在教学设计、资源选择、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篇4

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其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核心就是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1]。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现行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现状中关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以下几点反思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认识的误区

“通用技术”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用技术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它强调学生向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的转变。在过去,人们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存认识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演示技术素材和代替板书,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单纯教学素材和教案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未能充分抓住信息技术“数字化”的优势和特点,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因此,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其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整合当属“数字化学习”,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通用技术引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条件不足呼唤数字化学习。据我负责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统计显示: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设课程,在泉州市71.8%的学校没有配备专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所需的实验装备也极其匮乏。但目前泉州市高中校的多媒体计算机室配备率达到87.2%。对以上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通用技术课程采用“数字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开实验室不足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恰好大多数高中校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室的硬件条件。

(二) 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区别。在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不仅仅体现为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结合,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数字化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转化为学生技术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优势。《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目标这样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组组长顾建军[4]指出:技术素养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优势如下:

1. 借助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情景和内容;

2. 构建基于XML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库,弥补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

3. 利用虚拟的软件模拟各种实践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精神;5. 通过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方式。

三、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省市为单位,自上而下,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基本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通用技术课程设立初期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也难于完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由省市为主构建基本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并考虑实现省市区域内的共享,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充实,各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充实,把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归入资源库,通过这种“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学校和教师为辅”的模式建立网络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字化学习中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案例:比如在“常见的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1.比较鸟与飞机的结构的异同、比较老鹰的眼睛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异同;2.在完成以上两个比较后得出有关结构的观点。学生带着“任务”分组学习,到资源库上去查找鸟、飞机、老鹰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并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然后,从力学角度出发,由结构引出力;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受力形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08-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政策要求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应用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研究和探索教育资源库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提出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了《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推进了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建立了以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网络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为三大特色的浙江教育资源网,日访问量5万余人次;高等教育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200余门,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并部分投入使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成了市、县、校(高校)三级教育资源应用网站,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师生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与积极性得到一定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虽然我省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类教育发展需求,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满足个人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目前,我省教育资源在内容上还不够丰富——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限于义务教育段资源,学前教育段与高中教育段资源薄弱,面向学生的资源大量缺乏;职业教育缺乏支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全省性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特殊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有待研究与实践;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多样性、个性化要求。在资源建设上,往往采用从上至下的建设机制,建设的资源与实际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省、市、县(市、区)、学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资源建设,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资源建设未形成合力,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资源的应用上,静态资源简单堆砌的较多、使用率不高,缺乏互动性参与、协作性参与的优质教育资源,已建设的优质资源缺少建立应用推广与反馈机制,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优化。

二、教育资源建设思路

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范围涉及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各学段,资源使用对象多且差别大,资源内容与形式多样,建设相对复杂,结合当前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在资源内容上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所以,资源的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通过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总结以往资源建设项目等形式了解了我省各类教育对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主要建设目标

为缓解各类教育资源需求矛盾,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与终身教育的全省性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为增强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基于云计算技术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建立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全面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习者“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要求,形成资源广泛应用的格局。

2.主要建设内容

(1)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篇6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中在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其实训教学主要就是老师合理地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从而逐渐提升自我价值的一门专业化课程。然而,为了有效提高中职数控专业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合理地将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到数控教学过程中,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1-2]。下面,笔者就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具体论述。

一、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特点

网络化、数字化教学主要重视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团结合作学习。网络化和数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更能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和师生交往的平等化,沟通交流开放化、教学模式创新化。其中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在应用过程中不再单一地使用黑板、粉笔教学设备,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同时,通过利用网络化和数字化教学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自主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更自由、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除此之外,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的灵活性特征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数控实训教学的现状主要呈现出下列几个问题:其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在传统数控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中职数控实训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二是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在中职数控教学过程中,其强调的实训就是指导充分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然而,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是单一地让学生处理各种零件,长久下来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其三是操作设备较少。由于当前中等职业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多,而教学设备紧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数控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网络化、数字化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将理论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中职数控教学效率,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每个数控车间内建立无线网络,并且将IP地址安装到每个机床,这样加工程序便能够进行上传、下载和在线加工,从而真正实现数控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每个机床上配置高清摄像头,这样老师便可以将示范操作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使用网络电视直接传输到公共的教育资源平台中,为学生自由下载学习创造条件。这样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直接观看整个机床上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和实际操作同步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注重理论教学的缺陷。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老师在进行机床演示,学生在旁观看,而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合理地将实训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实际操作技能,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数控课堂教学内容。

在当前中职数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此丰富数控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首先,应该结合数控教学内容创建数字化设计、工艺、编程、仿真平台,从而真正实现从设计、生产的一体化流程,以及无纸化、数字化的生成过程仿真,真正将其固化成中职数控实训教学项目;其次,老师可以将合理的数控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授课内容和示范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并将其保存到公共教育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在下一次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综合进行过程评价,提升数控教学效率。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表。然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更全面地将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并将其建起综合完整的技能成长档案。

四、结语

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平台,以此丰富中职数控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其合理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最大限度提升中职数控课堂的教学水平。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30-07

作者简介:黄小平(1971―),男,硕士,安徽省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和中职计算机教学。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分三批遴选支持1 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其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中职示范校申报和验收的基本条件。2015年1月,教育部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了解各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对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背景与基本情况

2014年安徽省9所学校正式通过国家三部委的验收,成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通过实地调研、网络监测(各示范校门户网站和中职示范校成果展示网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采集了许多资料和官方数据,查阅了各示范校的项目任务书、申报表以及验收结果的总结报告,了解了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这些正式公布的成果数据是国家示范校验收的基本依据,对于这些学校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的建设情况是最佳的佐证。

对首批中职示范校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因缺少对芜湖高级技工学校的调研,故补充第二批示范校安徽机械工业学校的调查数据作为参照,调查的中职示范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表制作说明与调查方法

为更好地获取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数据,参照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职业教育技术委员会2013年5月制定的《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评比标准(试行)》并进行了简化和取舍,制定出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表。问卷发放从2014年6月份开始,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通过网络邮件或者QQ方式直接发送和回收,问卷调查数据主要是以各示范校国家级验收的基本数据为参照,参与调查的对象基本是各示范校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主管,个别是主要参与教师,因此,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基本反映了各校在示范校创建期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实水平和现状。

为简化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力求简洁客观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表被重新设计成“是否”问题,力求对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素有一个客观真实反映,不涉及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分析

数字化校园基本情况是各示范校数字化校园项目整体的集中反映,这一部分数据是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的基础(见表2),这些数据客观实际,尤其是对于本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来说,采集容易,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一)数字化校园专职管理情况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30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着很大的进步发展。在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将网络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能够将其质量得到有效加强。这也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和特征体现分析

1.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内涵分析

对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以往的电视节目信息传输中,是通过图形和语音等有效信息在信号模拟基础上进行传输的。这样的方式对信号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并且在长期使用之后也会出现变色以噪音的情况。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人们的需求,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加以应用就有着很大的需求[1]。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信息传输速率以及质量层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1.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特征体现分析

从当前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特征体现层面来看,主要就是在网络化的程度上有着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网络的应用依赖性也愈来愈强,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在应用中将网络作为主要的载体,就能够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人们提供娱乐信息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在信息交流共享方面的发展目标也能得到有效实现。

另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强的特征也有着鲜明的呈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将其在广播电视当中加以应用,能对信息数据的传输速率得以有效提升,对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干扰起到抵抗作用,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就能够在应用的效率上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能够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上得到进一步迈进[2]。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作用和应用现状及前景

2.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作用分析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中有着诸多的积极作用发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就能有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将应用的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将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利用,可以将制作步骤最大化的减少,从而就在时间上得到了有效节约。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之后,通过高速便捷的传输,就能够将活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网络数字化应用在信号传输以及处理的效率上能最大化的呈现,对外界的影响因素影响信息传输就有着避免,从而在音视频的图像信号等方面的正常化就能得到有效保障[3]。

另外,对网络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快捷以及远程编辑等目标上得到有效实现,在信号的传输稳定安全性的保护上就能得到有效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在信息的操作咨询能方面比较容易获得,在音频的质量上也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对人们的实际需求就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些方面的作用发挥,对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并非是短期内实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探索逐步实现的[4]。网络数字化的目标实现,主要是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下,从而和广播电视进行结合的,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构建体系。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字信号对传统的模拟信号进行替代,并在应用之后得到了迅速推广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成为了电视技术中的核心发展技术。在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保障这一方面的发展安全性,就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化。在规范化的政策应用下,就在电视一体化的网络发展上得到了有效保障和促进。

2.3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为能够促进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够从多方面得到重视,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要能有效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网络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当前的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和作用的发挥,将IP往以及窄带网没有得到有效衔接使用过程中,就要能够对IP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将联网以及建网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动发展[5]。这样也能有助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移动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下,在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充分注重市场导向,结合市场不断的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优化,才能保障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对我国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整体发展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技术的不断进步优化发展下,要能充分的重视技术的合理化应用。要能加强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化,将应用的受众范围不断的扩大,在应用的资源上能得到有效充足,这些方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其政.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1).

[2]张志.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3(16).

[3]郭云鹏.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01).

篇9

新时期,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加,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也提出新要求。以往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数字技术的诞生为广播电视技术的改革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广播电视数字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电视用户也位于世界第一,由于人口众多且需求量大,电视机产量也位于世界第一。目前,央视及很多省市地方台都引入了数字传输技术,在我国3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了电视广播数字化。同时,一些城市也在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数字广播电视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2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优势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编辑流程进行了优化,其操作更加简单,通过网络平成传递、下载、保存等内容,并进一步完善了编辑系统,将工作按照内容进行划分,提高了编辑的灵活性。广播电视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编辑效率。

2.2传播技术方面

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实现数字化可以提高其传播品质、优化传播方式,为受众带来优质的播放效果,同时信号更加稳定,不受其他信号或周边磁场的影响,对外界信号具有较强的屏蔽效果,满足了人们对高传播效率和高品质画面的要求。

3广播电视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市场性质分析,其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及自由性,但是前提是市场要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的电视数字网络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网络覆盖率的重复率也相当高,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家运行成本会不断降低,市场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导致市场运行不稳定。

3.2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人们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兴趣喜好都不相同,如果节目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吸引用户,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通过对当前市场分析发现,用户更关注新闻及电视剧,因此,提高节目质量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用户很反感广告,特别是在播放电视剧的过程中,广告又长又多,会降低用户的观看欲望。长期以往,用户很可能放弃通过电视收看节目,而选择其他收看渠道。

3.3政府政策

政府要给予广播电视发展一定的扶持,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监督者的责任,为商家营造合作共赢、正当竞争的平台。相关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与设备供应商、节目供应商及投资商开展合作,形成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公司有序发展。

3.4产业定位

当前,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定位比较模糊。对于用户来说,这是重要的娱乐渠道,其自身拥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教育和宣传则是重要的组成板块,体现了政策和政治方面的功能,却没有突出经济方面。因此,模糊的定位影响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其定位做出适当调整,突出经济特性,推动其发展。

3.5资源整合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重挑战,为了实现盈利,很多公司都采取联合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但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4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相关措施

4.1节约数字成本

为有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就要降低消费成本。而想要降低消费,就要降低数字化成本,只有降低其使用成本,才能进行有效推广,实现广播电视的普及化。不仅要让城市居民使用,也要让偏远山区人们使用,不断扩大其市场,让数字广播电视成为平民消费,让人们可以用得起,进而达到推广数字广播电视的目的。

4.2丰富节目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传媒领域竞争愈加激烈,如何让用户主动选择广播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关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用户精神生活的需求,一定要不断丰富电视广播内容,根据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快捷、方便的获取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创造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内容,同时,还要保证节目健康合法、积极向上。针对付费频道,也要降低费用标准,提高节目品质和内容,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并通过节目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文化素养。

4.3规范行业制度

我国广播电视市场由于制度不规范,呈现出混乱现状,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出台相关法规,对商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竞争是发展的动力,相关部门要提倡竞争,促进共同发展,但也要杜绝恶意竞争,否则会对数字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制度能够保证电视技术有序、快速发展,因此,有效的管理制度也是推动数字化进程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4.4更新广播电视设备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与以往的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为了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要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新设备与旧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并没有完全淘汰,而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起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让用户在享受数字化的同时,降低消费负担。

4.5遵循发展原则

第一,保证节目质量和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创作节目。第二,要对广播电视进行清晰的定位,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三,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要遵照经济性原则,保证其性价比,让更多用户选择广播电视,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全面发展。5结语广播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广播电视对人们的影响也会持续加大,相关人员一定要针对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在带给人们更多快乐和享受的同时,推动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作者:杜广大 单位:吉林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台

篇10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篇11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当中,教育信息化悄然兴起,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发展潜力的挖掘,还有助于学习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可以预见,数字化教学资源必将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将推动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笔者仅就高中英语学科来谈一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希望能给一线教学工作者以帮助和启发。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即由数字化手段处理之后,可以运行于计算机或网络上的教学材料。这一材料是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可以推动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更便于学生检索和应用,更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借助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高中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石家庄二中等知名学校还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完成了部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但是,从总体上看,高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任务仍很重,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网站,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但利用率并不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者的开发动力因此而受到了影响,导致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周期较长,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

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互动性较差,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从现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来看,信息以单向流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老师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控,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正在逐渐摆脱工具化的倾向,注意对学生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新课程方案来看,高中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的基础学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具体到高中英语来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之掌握英语学习策略,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各高中学校都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但成效和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教学资源并未实现系统融合,由教师自主完成的研发成果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高中英语教师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教材开发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

结合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采取以下途径:

1.充分调研,了解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需求。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首先要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实际工作中可以选取本校的英语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样本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和教师对资源库的布局、内容、功能、框架栏目设置等五个方面的需要,而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师生的需求。从笔者的调查来看,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教案、试题、拓展资料和相关媒体素材;学生最关注的是拓展资料、网络课程、试题、相关媒体素材和案例资源。在栏目设置上,教师认为课件、教案、视频资源、试卷、电子教材的重要性依次降低,学生认为视频课程、拓展资料、案例资源、试卷、课件的重要性依次降低。整理和分析这些结果,就可以得到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的主体设计框架和主要内容。

2.科学规划,确定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组织研发队伍。依据调查结果,对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进行整合,确定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当中的内容及其主要模块。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1)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案、课件、课例分析、优质课视频;(2)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交际与阅读实例、拓展性教学资源;(3)练习与测试,主要包括基础性练习、拓展性训练和试题库;(4)交流展示,主要包括在线答疑和作业展示。

确定好平台模块和内容之后,就需要组建专门的资源开发队伍了。一般来说,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扎实的英语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有必要,可以邀请高中英语教师、IT技术人员、省市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

3.多措并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

(1)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在资源建设初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和搜索已经开发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了解当前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的现状,既为后期的开发建设储备资源,也为后期的开发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减少不必要的劳动。

(2)整理现有教学资源。现在各学校都已经拥有一部分自己的英语教学资源,甚至还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教材,积累了相应的教案、课件、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些资源只要经过数字化处理都可以分门别类地放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当中。

(3)师生共创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三类资源:一是展示类资源,以学生作业和试卷为主,教师可以扫描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并到网上,供其他学生观摩学习;二是师生交流类资源,主要取材于师生借助QQ、微信等现代即时交互工具相互讨论的过程,或以通过截屏、录屏等方式制作成电子作品,供其他师生参考;三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或学生作业的指导与评价过程,可以是录像、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

(4)专业人员技术开发。专业人员技术开发是最为主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源,主要由高中英语教师和IT工作者共同开发网络课程、音像资料、课件等。此类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据现行的英语教材、课程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并相互补充。

四、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进行更新的补充

当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初步建设完成之后,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及时地补充和更新,特e是要不断地补充电子书、APP终端等。考虑到现阶段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存在信息交互单一化的不足,应该想办法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断丰富师生信息交互的渠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不足,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后续工作应该是反馈系统与评价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开发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必将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高中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得语言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为了一体,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交互滞后的现象,使师生即时互动成为了可能。但是这一课题的实践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实质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彩萍.中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模板资源的合理利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9-69.

[2]赵惠钦.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高中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2015(25):116-117.

[3]翁建梁.数字化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6,16(12):76-79.

[4]王曦.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c版,2014(12):13-13.

篇12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13

1前言

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设计时代,许多数字化设计工具也随之产生。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可谓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并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新的设计形式以及设计语言;其次,新媒介促使着平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数字化时代中针对平面设计教学的计算机辅助作用则日显重要,并且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成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应该与数字化设计时代相适应,其应做出顺应时势的先调整,尽量体现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工程的概念,保证思维训练、专业设计、工具软件以及实践等课程的相辅相成,以期培育出更为满足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优秀平面设计人才。

2当前我国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教学理念是课程能否有效进展的根基,我国在平面设计方面的传统教学理念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投入以及对计算机身份认知的两个方面中。其一,相关教育部门在人力资源投入过少导致其课程缺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未能够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其二,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尚不熟悉,或是急于求成地只掌握了简单程度上的多媒体技术,或是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工具中直观而简易的设计方法,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2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轨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创意型学科,平面设计的教学应以实践为主,需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锻炼,然而我国许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的设置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轨,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过于以设计理论性知识为主,而忽略了计算技术在实践能力上的教导;其次,在软件供给方面欠缺专业化的计算机设计的软件,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更缺乏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转化的有效指导。

2.3数字化师资力量的欠缺

由于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教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各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稳固。其表现主要在于: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的平面设计教程与计算机辅助作用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只能片面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缺乏经验,有时过于注重其各种特效的制作以及软件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数字化背景下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课程设置多元化

在数字化设计时代的趋势下,平面设计的教学在内涵以及外延方面都超越了以往的教学内容,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平面设计的形式更为多元化,所以需要在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里加强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是扩宽平面设计课程的领域,对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的落后课程进行大胆调整,并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二是尽量具备专业化的设计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模拟设计,或是提高课题的仿真度以及时效性使之能够与实践性的运用接轨以满足数字化进程的需要。

3.2教学模式双向化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吸收,还应加强学生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方向转变。其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制作的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排版、图形图像的特效处理、制版等方面的计算机辅助学习方法;其二,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以及过于拘泥于软件所提供的基本工具,而应善于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意及思维,将计算机的辅助功能以及个人的创造性融为一体,呈现灵活而创新的视觉形态。

3.3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性学习会造成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现状的需求,所以专业院校应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以期增强平面设计的实效性。现场实践的教学在平面设计教学的设置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学校培育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成为开展平面设计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使之发挥与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良好的补充作用,从而达到校企之间有效合作、学生学有所用的双赢效果。

4结语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企业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平面设计的教学也面临着从内涵到外延变革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教学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及多媒体的技术有机结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职业精神,以力求在激烈就业环境下具备核心的竞争力,并在数字化不断变迁的进程中具备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