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5:5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资本成本估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背景介绍及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大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不免遇到资金缺乏的发展瓶颈。虽然中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在迅速提高,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规模仍然无法满足企业对融资的需要,大部分企业只能依靠银行商业贷款来补充资金,而随着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得到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导致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票交易市场发行股票,筹措股权资本。由此,海外上市成为融资的新途径。海外上市、境外上市、双重上市以及交叉上市成为当今国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境外上市,又称海外上市,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人发行的股票,在境外开立的证券交易场所流通转让。目前,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有境外直接上市和境外间接上市两种模式。境外间接上市,是指我国境内企业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在境外注册特殊目的公司,收购境内企业或其关联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权益,以特殊目的公司为发行主体于境外发行股票并在境外证券交易场所交易,包括附属实体公司上市、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和可转换债上市五种形式。境外直接上市,是指依据我国法律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公司经批准直接申请到境外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并在境外证券交易场所挂牌上市交易,境内企业在境外直接上市的以H股、N股及S股等形式在境外上市。
交叉上市,或双重上市,是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或以上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交易。通常交叉上市是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国家上市进行筹资的情况。即某公司先在香港上市融资,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它的股票又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交易的地域和疆界概念日益模糊,交叉(双重)上市不仅成为企业筹集外币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金融制度开放的体现。
对于资本成本的概念,中西方财务界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当今大量学者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资本成本的理解也已经更为趋向于以是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84年11月发表的“管理会计第44号公告中对于资本成本的定义:企业的资本构成包括各种资金来源,资本成本则是这些资本成本的综合指标,它是为了不减少股东利益而必须从新追加的投资中取得的最低报酬率。资本成本是理财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对整个理财学的研究起到核心的作用,对于企业进行各种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取了33只股票进行资本成本的估算来对海外上市情况进行分析。
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的趋势来看,海外上市可以给企业在国内甚至是国际竞争带来一些优势,对于这些优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多重解释。但是从理财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应该是资本成本的变动,由此我们对进行了海外上市的企业的资本成本进行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期可以得到企业海外上市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2.文献综述
在众多企业海外上市的研究中,对企业海外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交叉上市市场反应衡量资本成本效应,另一类是采用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模型来衡量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其中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就是测量某一经济事件(如并购、业绩公告、再融资行为等)的发生对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带来的冲击的方法。这种冲击可体现在平均股价效应、市场收益方差的变化(反映股价波动性的变化)、股票成交量的变化、经营(会计)绩效的变化等。
在对资本成本使用计量模型进行估算的研究中,大多数使用的对于企业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夏普教授创建了资产资本定价模型(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下的。这一模型主要从风险成本与收益相关关系论述的: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与以贝塔值与市场风险为基础的风险溢价之和。KS=KRF+βi(kM―kRF)其中,KS是股权资本成本;KRF是无风险报酬率;βi是企业的贝塔系数;(kM―kRF)是市场风险溢价。
模型中的系数中,无风险报酬率一般用政府发行的长期债券(20年)的报酬率来代替。市场风险溢价一般可用历史报酬率或是期望报酬率来估算。而β系数是CAP模型中核心的部分。贝塔系数衡量的是该股票的收益相对于平均股票的变动程度,它能够很好的代表股票的风险程度。由于历史贝塔值不能很好的预测股票未来的风险,所以可以通过不同行业、不同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对贝塔值的影响纪念性调整。或是根据学者布卢姆(Marshall E Blume)提出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股票的贝塔值将趋于1。所以可按βi=0.33×历史的贝塔值+0.67×1.0进行调整。
许多学者利用CAPM模型对企业海外上市的资本成本进行研究。Stulz(1999)运用CAPM模型对企业海外上市,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他认为:企业进行海外上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且,这样资本成本效应是两种方式作用的结果:降低投资者要求的折现率和通过监管企业的管理者提高投资者期望的现金流量。与此同时,他强调,虽然海外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并不大,但这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这意味着海外上市,企业的国际化不只是一件事情,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在8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Franker)在CAPM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International 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这一模型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组合能带来比单纯的国内证券投资组合更高的收益,因此,证券投资应该以各个国家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为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Koedijk,Kool,Schotman(2002)等学者对CAPM和ICAPM在估算企业资本成本上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模型估算的结果是基本相同的,只有在5%的企业上有小的差异。即美国企业境内外交叉上市并未引起显著的风险变化。Foerster and Karolyi (1996)运用ICAPM模型,对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四个地区的161个在美国发行ADR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企业上市后累计异常收益会明显的下降,企业的资本成本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Varela and Lee (1993)也使用了ICAPM对在纽约、伦敦、东京交易所上市的美国企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上市后的一定时间内,海外上市使得企业的要求报酬会小幅减小,企业的资本成本也会降低。
不论是CAPM 模型还是ICAPM模型,都是建立在传统的预期收益论的基础之上的并不能正确说明与其股票回报率。于是,Ross教授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它为多因素模型的存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论证。Karolyi(1998)利用多因素风险模型估算境外上市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境外上市后本地市场β值的下降使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的资本成本平均下降了126个基点。这就从股权资本成本计量模型的角度证明了企业进行海外上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但是,Urias (1996)适用相似的方法研究发现一些从独立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却引起资本成本的升高。
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方法还有剩余收益贴现模型以及变体,中外学者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多有使用,如Sundaram and Logue(1996)使用在纽约等交易所上市的,来自十四个不同的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的80个企业的数据,通过计算其账面―市价的比率、P/E比率等比率,并将比率与行业标准比较发现:企业在海外上市后,其股票价格与其国内的股票相比会有4-10%的上升,企业的价值也相应的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相应减少。我国学者沈红波(2007)采用Ohlson-Juettner模型计算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年的预期资本成本,实证研究发现,AH股公司的预期资本成本显著低于A股上市公司。这个结论是支持交叉上市可以显著地降低资本成本。
最终我们组选取CAPM作为研究模型,是基于对于数据源的分析和可操作性综合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在我们针对企业进行海外上市决策对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变动的情况的目标下,主要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或是ICAPM)对海外上市企业海外上市前、后的资本成本进行估算,以更直观的角度察看企业进行海外融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影响。
通过使用CAPM 模型对十一家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估算,我们发现企业进行海外上市是可以降低资本成本的。但是,具体是由于不同市场的原因还是一些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决策的企业可控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对此,我们整理了十一个相关的因素,继续进行了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因素分析。我们整理了十一个相关的因素:股本、大盘指数、大盘月收益标准差、权益资本、股利支付率、每股收益标准差、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金、市盈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并通过统计学的回归方法最终筛选出4个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股本、权益资本、每股收益标准差和市盈率。由于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于股价每年的变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使用平减的方式来消除这些影响。同时由于各变量之间的量纲不同,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所余我们使用了标准化这一方法,对所有影响因素先进行标准化,之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们的结论以及对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的建议。
3.数据操作
我们从国泰安数据库,选取了自2004年至2008年6月,同时在内地、香港和纽约上市的十一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信息,并选择了股票价格、大盘指数以及复利三个原始变量。
在计算海外上市企业的资本成本中,我们选用了33支股票在2004年至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选取了股票价格、大盘指数以及复利三个原始变量进行CAPM中贝塔系数的。
3.1 关于单变量数据的可比性(针对股价变量)
数据的可比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口径问题。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以价值形态出现的(例如本文中的股价),包含了价格因素,而同一件实物在不同年份的价格不同,造成样本数据在不同样本点不可比。如果数据是不可比的,得到的规律性就难以反映实际。所以统计范围口径的变化和价格口径的变化后的数据,必须进行预处理才能用于模型参数的估计。在这里我们将数据平减到了初始年之前一年的基期,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3.2 关于数据的量纲及统一单位问题
由于财务数据是3个交易市场的股票数据,股价的货币计量单位不一样,因此需要统一货币计量,在这里我们将所有的股价都折算成美元进行数据分析。此外鉴于诸多指标的量纲不同,无法进行统一分析,因此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为最常用的Z-score法,计算方法为:
该模型旨在反映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因此我们将资本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寻找了11个可能对资本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经过逻辑分析,这些因素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符合因果关系,因此可作为解释变量。
我们将资本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十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见附录)作为解释变量,利用了SPSS17.0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了回归分析,使用逐步回归法的好处是可以识别并剔除在统计意义上对模型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是模型简约而精确;同时有效地避免的多重共线性的产生。逐步回归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资本成本=35.4+0.526股票市值+0.177泡沫系数-0.162每股收益标准差+0.191市盈率
(3.58) (11.76) (9.93)(10.34)(13.80)
=0.676,AIC=2.21,D.W=0.674,
从统计角度来看,由于该方程是用逐步回归法计算的,所以回归系数显然均显著,方程的线性关系也显著。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676,说明资本成本67.6%的变化,可以由股本、权益资本、每股收益标准差以及市盈率这4个因素来解释,在这种三个交易市场的复杂的财务指标分析中,能够得到这样的拟合优度已属不易。此外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经过了沙皮奥-维尔克的正态性检验后,得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180,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服从正态分布,该模型符合高斯-马尔可夫的经典假定。
4.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的实证结果,我们得出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股票市值、资本比、每股收益标准差以及市盈率四个指标。
股票市值【每月收盘价】指股票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达成的成交价,直接反映了公司的未来增长趋势。一般而言,一个公司未来的成长态势越好,那么它很有可能筹集更多资金进行扩张。这样的话,它在总量意义上的资本成本会越大。回归的结果与预期相同,股票市值与总资本成本呈正相关。这证明,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大小与公司的成长性呈正相关。
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比【会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数值/(股价*流通股股数)】旨在分析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是否很大,判断是否存在泡沫。一般而言,有些投资者认为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未来也将按既定比例获得利润。他们更愿意像这种类企业进行投资。
市盈率【会计报表中的会计总利润/市价】是投资者们常用来评估某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一般情况下,股票的市盈率越低,投资者就要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利润相对较少的企业的股票。因此,投资者们很有可能收不回投入的资金或达不到预期的收益。在面临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即资本成本)变大。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结果表明资本成本与市盈率呈负相关。原因在于,我们选取的这段数据所在期间,各个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前期,更是表现出疯狂发展的态势。投资者们宁可冒较高的风险也要获取同等水平的回报。这样,资本成本与市盈率呈负相关就不奇怪了。
每股收益标准差是用来衡量风险的指标,它反映了在一段时期内每股收益与平均收益的离散程度。回归结果显示,每股收益标准差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如前文所述,尽管企业的盈利并不稳定,但在三地股票市场总体看涨的情况下,投资者们愿意牺牲一部分眼前利益来获取企业未来的利润。
通过以上针对影响资本成本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发挥企业海外上市的融资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从管理角度上来说,企业不应盲目的扩大经营,走海外上市的道路。如果公司有好的赢利点,能够保证持续的盈利能力,并且无法通过国内上市或者盈余公积等内部筹资方式进行发展的话,那么海外上市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否则,跟风似的海外上市,而不考虑企业自身的战略需要的结果,必定是拔苗助长,以失败告终。
从上市的技巧上来说,企业要选择适合的地点进行海外上市。总的来说,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们投资理念高,不会轻易盲从,而且基础广泛,筹资量大。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上来说,由于企业海外上市,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要想使投资者们对企业的盈利水平放心,就应当针对财务信息以及管理方面内容的充分披露。投资者们面临的风险下降了,就会更放心的选择企业的股票,不过企业应注意合理控制财务费用。
从IPO市盈率的角度上来说,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拟进行上市的企业都会提升公司自身的素质;制定合理的IPO市盈率,使其既要被市场认可,又要切合实际;正确把握企业的上市时机,必要时可推迟上市。
总的来说,公司通过海外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集的成本是高昂的:它既不像债券可以抵扣公司利润,少缴纳公司的所得税;又不像国内上市,不用缴纳调整的信息披露费用等。诚然,海外上市拥有着许多优点,但各公司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不要盲从。这样,才能使企业又快有好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黄丽清,邬瑜骏.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溢价及其原因初探[R].2006,(9).
[2]范钛著.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绩效与风险[J].统计观察,2005,(6).
[3]陈国进,王景著.我国公司交叉上市的溢出效应分析[R].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上海,2006,(6).
[4]米歇尔,耶何赫德著.娄芳译.价值寻找――公司资本成本的衡量[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靳云汇,刘霖著.中国股票市场CAPM的实证研究[J].2005.
[6]陈展辉著.股票收益的界面差异与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6).
[7]沈红波.著市场分割、跨境上市与预期资本成本――来自Ohlson-Juettner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2).
[8]沈艺峰,田静著.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定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9,(11).
[9]米勒,莫迪格莱尼著.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J].美国经济评论,1958.
[10]龚凯颂著.企业资本成本理论探讨[J].财会通讯,2004,(1).
[11]姜付秀,陆正飞著.多元化与资本臣本的关系_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6,(6).
[12]张峥,孟晓静,刘力著.A股上市公司的总和资本成本与投资报酬从内部报酬率的视角观察[J].经济研究,2004,(8).
作者简介:
王晶莹(1988―),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何叶(1988―),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卢超(1987―),男,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税务。
一、引言
资本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企业筹资决策的制定以及投资计划的实施都有赖于对资本成本的正确估算,而资本成本的降低则是公司改善资本结构的目标,此外较低的资本成本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研究与公司筹资活动有关的资本成本,即公司资本成本。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对云南省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云南省上市公司共计29家,本文选取在深沪证券交易市场上市并发行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并剔除其中的两家ST企业,剩余的25家上市公司中,昆百大A在2010年9月至11月期间停牌,云南锗业于2010年6月上市交易,由于这两家上市公司数据不全,故将其剔除;云南白药和保税科技两家公司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计算贝塔值时,由于其相关性和拟合度均较低,因此将其剔除;博闻科技2010年年度报告中未列示利息支出金额,数据不全,将其剔除。最终将剩余的20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公司(表1)。
二、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计算
公司筹集所需资本有多种形式,而不同来源的资本其成本不同,也就是说公司的资本包括了多种资本要素,而公司的资本成本,就是各种资本要素成本的加权平均,即综合资本成本。实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模型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该方法将企业的资本成本分为债务要素资本成本和股权要素资本成本,为了估计公司的资本成本,需要首先估计资本的要素成本,然后根据各种要素的权重,计算出两种要素的加权平均值,即为公司的资本成本。
(一)确定每一种资本要素的成本
1.债务资本成本的估计
债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债务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其计算有两种方法:考虑时间价值和不考虑时间价值,由于云南省上市公司中2010年发行债券的公司仅有两家,因此本文采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方法计算债务的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KB=I×(1-T)/[B×(1-f)]
式中:KB——债务资本成本;I——债务资本利息;T——企业所得税税率;B——债务资本额;f——债务筹资费率。
其中,债务利息根据样本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中利息支出的数额确定;企业所得税数据取自样本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债务筹资额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中的长期借款、其他流动负债中的短期融资券、长期借款以及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应付债券的合计金额,以上几项债务数据根据样本公司2010年年度财务报表以及2010年年度报告分析计算得出;由于债务筹资费率数值较小,因此在计算时将其忽略。
利用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的样本公司的债务成本见表2。
2.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
权益成本是指企业筹集和使用权益资金所付出的成本,这里主要指普通股的成本。估计普通股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CAPM、股利增长模型和债券收益加风险溢价法。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是CAPM,因此本文对普通股成本的估算也将采用这种方法。由于我国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极少,因此本文不涉及对优先股成本的估算。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模型如下:
KS=Rf+?茁×(Rm-Rf)
式中:KS——权益资本成本;Rf——无风险报酬率;?茁——该股票的贝塔系数;(Rm-Rf)——权益市场风险溢价;?茁×(Rm-Rf)——该股票的风险溢价。
(1)无风险利率的估计
通常以长期的国家债券作为无风险报酬率的代表。但是考虑到长期国债收益率数据不足,而我国银行存款违约风险接近于零,不存在市场分割问题,因此可以将银行存款利率默认为无风险报酬率。我们选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准存款利率,2010年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75%,将无风险报酬率率确定为2.75%。
(2)市场风险溢价的估计
市场风险溢价,通常被定义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权益市场平均收益率与无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任何国家的市场风险溢价都可以看作由成熟市场的股权风险溢价和该国股权的国家风险溢价组成,本文选取美国市场为成熟市场,采用在美国市场风险溢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得到中国市场的风险溢价。计算过程如下:
市场风险溢价=成熟股票市场的基本补偿额+国家补偿额=成熟股票市场的基本补偿额+国家违约补偿额×(σ股票/σ国债)
式中:成熟股票市场的基本补偿额——取自美国adamodar教授2011年1月公布计算的美国隐含溢价(FCFE Implied Premium)数值5.20%;国家违约补偿额——根据国家债务评级机构Moody’Investors Service对我国的债务评级为Aa3,转换为国家违约补偿额为0.7%;σ股票/σ国债——我国股票的波动平均是债券市场的1.5倍。
将以上数值带入上式得到我国的市场风险溢价为6.25%。
(3)贝塔值的估计
贝塔系数是对某项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度量。是一项反应资产系统风险的指标,代表该家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相对于股市大盘的风险系数。定义法和回归直线法是计算贝塔系数时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采用国内外经常使用的回归直线方法计算贝塔值,回归方程如下:
Ri=?琢i+?茁iRm+?着i
其中:Ri——第i支股票的收益率,利用每月末的个股收盘价相对于上月末的收盘价的变动率表示;Rm——市场收益率,利用每个月末的上证收盘指数相对于上月末收盘指数的变动率表示。
本文中样本期间选为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利用此法得出的样本公司股票的?茁值及权益资本成本见表2。
(二)确定公司资本结构中各要素的权重
在计算权数时可采用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或者目标价值法三种方法。账面价值法计算方法简单但误差较大,而采用目标价值法进行计算,其资本的目标结构很难客观确定,因此本文采用市场价值法来确定各要素的权重。考虑到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因此各公司所拥有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用2010年流通股的股数与其2010年的平均股价之积来计算得出。由于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一般相差不大,因此,本文用公司债务资本的账面价值来代替市场价值。
Wb=B/(B+Q)
Wq=Q/(B+Q)
式中:Wb——债务要素的权重;Wq——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B——债务筹资额;Q——权益资本的市场 价值。
公司各资本要素的权重见表2。
(三)确定各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
通过以上计算得出每家样本公司各资本要素的资本成本以及权重之后,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计算各家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模型如下:
式中:WACC——综合资本成本;Kj——第j种个别资本成本;Wj——第j种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n——表示不同种类的筹资。
将相关数据带入上式,计算得到样本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见表2。
三、资本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成本的高低不仅是公司进行筹资决策以及改善资本结构的依据,同时较低的资本成本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分析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从而能使得公司得到较低的资本。影响资本成本的宏观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等。微观因素即指各个公司中对资本成本高低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公司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以及公司规模如何影响资本成本。
经营杠杆是对一个公司的经营风险的度量,经营风险是指企业未使用债务时经营的内在风险。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运用了债务筹资方式而产生的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由于云南省上市公司都没有发行优先股,因此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简化为如下形式: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公司规模用总资产表示,在进行分析时总资产采用其对数形式。
(一)相关性分析
借助于SPSS软件研究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公司规模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程度。为了能够在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控制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变量,本文采用偏相关分析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各因素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以及显著性水平见表3,表4,表5。
(二)影响因素分析
由分析可知,三个因素中经营杠杆对资本成本影响不显著,而财务杠杆和以总资产表示的公司规模对资本成本有显著影响。财务杠杆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财务杠杆效应由借款利息产生,财务杠杆提高表明公司债务融资比例上升,而债务资本的成本低于权益资本,且债务利息具有税盾作用,可以税前扣除,因此财务杠杆的提高使得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降低。公司规模与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即公司规模增加会使得资本成本上升。虽然规模较大的公司较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一般有着较高信誉度,而且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更有优势,因而更易取得借款,但是如果同为上市公司,从资本成本的角度看,规模优势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企业扩大规模意味着资产的增加,当企业无法利用自有资金满足需要时,企业就需要从外部进行融资。借债和发行股票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较高,且公司进行权益融资时要受到证券市场诸多条件的约束;如果采用债务方式融资,随着公司负债额的增加,财务风险随之加大,债务资金的可得性降低,利息率提高。因此,当企业规模扩大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融资都会导致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的增加。
四、对策措施
降低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调整资本结构的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在云南省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中,权益资本成本高于债务资本成本,但是权益筹资的比重却明显高于债务筹资,这说明云南省上市公司对权益融资存在偏好。
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增加债务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传统理论认为财务杠杆系数在[1,2]之间为安全区间,分析过程中发现,云南省上市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超过2,其他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大多在1.5以下,这说明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杠杆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债务融资的优势。因此,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当调整资本结构,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债务资本的比重,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得以优化,综合资本成本得以降低,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如果在企业财务杠杆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就不能运用增加债务比例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因为此时债务比重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迅速增大,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危机。
由表5的分析结论可知,扩大公司规模会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因此,如果现阶段公司的主要目标是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企业就应当避免大量运用外来资金大规模购置资产,避免资本成本因资金需求的增加而过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32-15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是会计从业人员准确运用准则的难点之一,也是会计教学中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准则规定的分析和例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新准则中对成本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五条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适用范围,可简单归纳为: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准则可知成本法通常适用于投资控制力强弱的两端,所以教学中我提醒学生注意50%和20%这两个比例,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表决权资本或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表决权资本时,适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下的帐务处理
教学中我把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投资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2.对方分配股利时如何处理。
当然完整地说,还应该有:期末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的处理。这样一来,学生心里就对成本法核算有了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分阶段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一)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账务处理比较简单,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
例1:ABC公司2010年3月1日购入D公司股份20000股,购入价每股50元,支付相关税费40000元,占D公司表决权资本的10%,ABC公司准备长期持有该股份。
ABC公司购入D公司股份时作长期股权投资处理,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1040000贷:银行存款1040000
(二)对方分配股利的处理
对方分配股利的处理是成本法的要点、重点,通常也是一个难点。成本法核算的总规则是:当某项投资使得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出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的部分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以前留存收益积累的无偿分享,应视为该项投资代价的减少,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即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以后年度再进一步进行初始成本冲减额的补充登记或转回。因此,在目前的成本法会计处理中,焦点都集中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冲减或转回额的确认上。对方分配股利,投资方原则上要确认投资收益,但是这个投资收益仅限于投资方投资后被投资单位赚的钱。换句话说,如果被投资单位用投资方投资前赚的钱分配股利,那么投资方就不能确认投资收益,这种股利称为清算性股利。在我国的实务中,一个企业投资当年就从被投资方分得了股利,这通常都是清算性股利。比如,2010年1月1日投资,3月1日被投资方分配股利,投资方分得的股利就属于清算性股利。因为一般2010年3月1日分的股利实际上是对2009年实现利润的分配,即用投资方投资之前赚的钱分配股利,属于清算性股利。对于清算性股利,投资方不能确认投资收益,而应把它看作是投资成本的返还。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年度后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这里的语言拗口,公式长,我不主张学生机械记忆,我把对方分配股利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比如2010年分配2009年的股利,首先题目会给出2009年实现了多少净利润,将2010年分配的股利与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作一个对照,对照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情况:
(1)分的比赚的多;(2)分的和赚的一样多;(3)分的比赚的少
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
例2:甲公司2009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持股比例为10%,假设2009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配股利100万元。此时甲公司分得股利10万元。此时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1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
假设2009年乙公司全年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010年3月1日宣告分配股利。
第一种情况:2010年分配股利220万元,大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22
贷:长期股权投资2
投资收益 20
第二种情况:2010年分配股利200万元,等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20
贷:投资收益 20
3.第三种情况,分配少:
3-1:分配股利10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10
长期股权投资10
贷:投资收益 20
3-2:分配股利8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8
长期股权投资10(恢复的投资成本应以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万元为限)
贷:投资收益18
3-3:分配股利12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12
长期股权投资8
贷:投资收益 20
此时,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还有2万元没有恢复,在2011年宣告分配2010年的股利时,若分的比赚的少,那么应继续考虑长期股权投2.期末计提减值。
(三)期末计提减值
1.对子公司的投资计提减值,比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进行处理。
2.按照成本法核算的、不具有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应当按照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处理。
在按照上述规定计算出应计提减值的金额后,计提减值的账务处理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四)处置时的核算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核心问题是确定转让损益:应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处置时的账务处理是: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初始投资成本确定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准则规定,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所以,投资企业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分投资年度取得的和投资年度后取得的分别处理。
投资企业取得投资,并在当年分得利润或股利,此时的利润或股利是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的分配,一般不应作为投资企业当期的投资收益,而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即为清算性股利。因为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多数已包含在股票的买价中了,由于买价中包含利润或现金股利,就等于加大了投资成本,等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就要冲减投资成本。
[例1]M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N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N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200000元。2007年5月2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对M公司而言,此项现金股利并非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因此,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其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N公司 20000
准则规定投资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投资以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其差额即为累积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累积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首先将尚未恢复数额全额恢复,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
具体步骤是:
第一,先确定“应收股利”科目发生额=本期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第二,再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A)=(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B)。
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如果A>0,则为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方。如果A<0,则应对投资成本进行恢复:(1)若|A|≤B,表示计算出来应恢复的投资成本在投资企业原已冲减的范围以内,则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借方,金额为|A|,表示可转回的投资成本;(2)若|A|>B,即计算出来应恢复的投资成本大于投资企业原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但本期应转回的投资成本应以原已冲减的投资成本金额为限,即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本期“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发生额应在借方,金额为B,表示可转回的投资成本。
第三,确定“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在会计分录中分别确定了“应收股利”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借贷方向和发生额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和借贷方向。
[例2]接例1,若N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2008年5月1日N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600000元。
本期应收股利=600000×10%=6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A)=(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B):(200000+600000-800000)×10%-20000=-20000(元),表示原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应转回,转回的金额没有超过原已冲减的金额2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6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20000
贷:投资收益80000
[例3]接例1,若N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900000元。
M公司本期应收股利=900000×10%=9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A)=(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B)=(200000+900000-800000)×10%-20000=10000(元),A大于O表示应冲减投资成本10000元,计人“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贷方。
根据会计分录借贷平衡原理,本期“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为80000元,在贷方。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9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N公司 10000
投资收益80000
[例4]接例1,若N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200000元。
M公司本期应收股利=200000×10%=2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A)=(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B)=(200000+200000-800000)×10%-20000=-60000(元),A小于O,且|A|>B表示应对已冲减的投资成本进行恢复,应恢复的金额为不应为60000元,而应不超过已冲减的金额20000元,所以本期应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20000元,在借方。
根据会计分录借贷平衡原理,本期“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为40000元,在贷方。
会计分录为:
(1)2002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
(2)2002年5月2日甲公司宣告发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由于此时属于投资年度,并且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全部是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因此不能作为投资收益,而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借:应收股利(100000×1O%)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00
(3)2003年5月1日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由于此时属于投资年度以后,应按以后年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300000-400000×10%-10000=-10000(元)”,计算结果是负的,也即应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000×10%-(-10000)=40000(元)”。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4000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又转回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转回数不得大于第(2)步中的冲减数。
[例2]承例1,假设A公司于2003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则甲企业2003年5月1日在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00000+200000-400000)×10%-10000=-20000(元)”,计算结果是负的,也即应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0000×10%-(-20000)=40000(元)”。
如果根据这个计算结果来做会计分录,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20000元大于第(2)步中的冲减数10000元,而实际上转回数不能大于冲减数;二是确认的投资收益40000元大于投资后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30000元,这在成本法下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当公式中“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时,说明投资企业投资后分得的现金股利全部都是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因此,应当将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30000元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从整体上来说,应维持原有的初始投资成本,第(2)步中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元应全部转回。很显然,此时就不能按照公式进行计算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借:应收股利(200000x10%)2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不仅是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点,也是大中型企业会计核算的重头戏。因此,只有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才能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各种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随着权益法核算的简化,成本法显得日趋重要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第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第四,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对于以上4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在采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符合第一和第四两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反之就采用权益法核算。
所谓成本法,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人账,不随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全部属于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将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因其核算简单,不再赘述。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不全部属于其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即接受的现金股利有属于投资以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累计净利应分得部分作为被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公式有四个:①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②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③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确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④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对于初学者来说,成本法核算的上面两段文字,无异于天书,很难理解。对于初始投资成本转回金额的公式就更难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四句话,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常股利当年分上年,分得股利部分记应收股利,上年利润应分得部分记投资收益,差额部分初始投资成本来调整。”
现举例说明如下:
(1)新新公司2007年1月1日用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一年内不准备变现的B公司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总股本的10%。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
(2)2007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元,共200000元。假设B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合计为1800000元,其中:股本1000000元,资本公积600000元,未分配利润2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7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新新公司应收股利=100000*0.2=20000(元)
由于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新新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产生的净利润的分配额,因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_B公司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_ B公司20000
(3)2007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00元,2008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共3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300000*10%=3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0000-30000=20000
借:应收股利_B公司3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
(4)假设上述B公司于2008年3月20日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55元,共55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50000*10%
=55000(元)
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00000*10%
=5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5000-50000
=5000(元)
借:应收股利_B公司5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5000
50000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分配多少年的股利,只要按上面的四句话去做,都可以非常快速准确的做出答案,成本法的核算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核算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在克服了原有缺陷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平时编制时只提供其本身的财务信息,不反映对子公司的投资状况,导致信息使用者平时不能及时了解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信息,进而不能及时获得母公司的全面信息,只有到半年末或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能全面知晓母子公司信息,这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及时判断和决策。
二、核算方法的变化及财务影响
(一)核算方法的变化
与新准则相比,《解释第3号》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分得股利和减值处理两个环节上:一是分得股利时不再区分投资前后,全部按享有份额确认投资收益;二是增加了减值迹象的具体规定,统一了减值处理标准。例:M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以1000万元向P公司投资获得5%的股份。P公司2009~2012年分别实现净利润430万元、360万元、120万元、240万元,P公司2009~2013年分别发放现金股利280万元、260万元、150万元、160万元、200万元,2013年末将该项投资以1300万元全部出售。P公司2009年1月1日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0000万元。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假设M公司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其享有的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相等。
1.按新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2009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4万元(280×5%),应享有的投资收益为0万元,应冲减投资成本14万元(14-0)。2010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3万元(260×5%),应冲减投资成本-8.5万元[(280+260-430)×5%-14],应确认投资收益21.5万元(13+8.5)。2011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7.5万元(150×5%),应冲减投资成本-10.5万元[(280+260+150-430-360)×5%-(14-8.5)][将已冲减成本5.5万元(14-8.5)全部恢复],应确认投资收益13万元(7.5+5.5)。2012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8万元(160×5%),应冲减投资成本-3万元[(280+260+150+160-430-360-120)×5%-0](已冲减成本为0万元,无需恢复),应确认投资收益8万元(8-0)。2013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0万元(200×5%),应冲减投资成本-5万元[(280+260+150+160+200-430-360-120-240)×5%-0](已冲减成本为0万元,无需恢复),应确认投资收益10万元(10-0)。
2.按《解释第3号》进行会计处理。2009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4万元(280×5%),应确认投资收益14万元,发放股利后M公司享有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为986万元[(20000-280)×5%],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4万元(1000-986)。2010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3万元(260×5%),应确认投资收益13万元,发放股利后M公司享有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为994.5万元[(20000-280+430-260)×5%],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86万元(1000-14),不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11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7.5万元(150×5%),应确认投资收益7.5万元,发放股利后M公司享有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为1005万元[(20000-280+430-260+360-150)×5%],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86万元(1000-14),不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12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8万元(160×5%),应确认投资收益8万元,发放股利后M公司享有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为1003万元[(20000-280+430-260+360-150+120-160)×5%],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86万元(1000-14),不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13年发放股利时,M公司应分得股利10万元(200×5%),应确认投资收益10万元,发放股利后M公司享有P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为1005万元[(20000-280+430-260+360-150+120-160+240-200)×5%],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86万元(1000-14),不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综合以上分析,该项投资持有期间在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收益总额分别为52.5万元(21.5+13+8+10)和38.5万元(14-14+13+7.5+8+10)。两者不等,哪种方法更合理呢?M公司投资后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总额为57.5万元[(430+360+120+240)×5%],而其分得的股利总额为52.5万元[(280+260+150+160+200)×5%],因52.5万元<57.5万元,所以分得的52.5万元应全部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可见,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合理。
(二)财务影响
1.有利之处。采用《解释第3号》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投资企业分得股利时不再需要不断地计算冲减与转回的投资成本数额,不再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投资收益,而是将分得股利全部作为投资收益处理。这种方法大大简化了成本法的日常业务核算工作,便于掌握,便于运用。
2.不利之处。《解释第3号》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有其不利之处,具体如下:一是在取消成本计算调整的同时又增加了减值判断的相关计算。尽管不再需要计算调整投资成本,但需要在分得股利后计算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随着盈利、分配的不断进行,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不断变化,投资企业需要不断计算其享有份额,需要计提减值准备时还要计提减值准备,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该项计算也比较繁琐。二是投资企业可能会低估资产少计收益。如果投资企业分得的股利来自投资前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按规定投资企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少,这和新准则方法下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与新准则方法不同的是,即使以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大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不能再回升,因为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得转回。由于新准则方法下转回的成本计入了投资收益,而《解释第3号》下的方法不允许转回减值准备,使得在投资持有期间,《解释第3号》下的方法比新准则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低,这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出。
三、政策建议
所谓清算性股利,是指投资企业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即投资企业从被投资单位取得的属于投资前累计未分配利润中分派的现金股利。因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于清算性股利成本法有着不同的规定,这不仅会对当期长期股权的账面价值、投资收益的确认计量产生影响,而且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纳税计算调整也会产生定影响。
一、新解释第3号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照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是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清算性股利是投资单位一种资本的返还,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而非投资获得的持有收益。因此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清算性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根据《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关于成本法的解释: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本解释对原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关于成本法核算的规定作了修改,清算性股利不再冲减投资成本,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
(一)清算性般利计量确认不同
根据新解释第3号,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份额全额作为当期损益。本期应确认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企业需要对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区分是属于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形成的累计未分配利润,还是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形成的累计净利。在实务中,需要区分为投资当年和以后各年,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确认和计量清算性股利。
(1)对于投资当年,投资单位将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份额作为投资成本收回,应;中减投资成本=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
(2)以后各年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确认:
应;中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来)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例:甲公司2005年1月1日以2400万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3%的股份,购买过程中另支付相关税费9万元。乙公司为一家未上市公司,其股权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亦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可靠确定其公允价值。甲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未参与被投资单位的承包经营决策。取得投资后,乙公司实现净利及利润分配情况见表1(单位:万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5年乙分派现金股利时,甲公司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700× 3%=81(万元);2006年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700+4800-3000)×3%-81=54(万元),确认投资收益=4800×3%-54=90(万元);当年实际分得现金股利=4800×3%=144(万元)。
新解释规定:2005年乙分派现金股利时、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2700× 3%=81(万元);2006年应确认投资收益=4800×3%=144(万元)。
(二)会计处理差别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3的规定:(1)投资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经宣告尚未发放的股利,确认为应收股利,借记应收股利,贷记银行存款;投资企业实际收到被投资企业发放该部分现金股利,再做相反的会计处理。(2)在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利时,按照投资单位应享有的份额(不区分当年还是以后各年)。全额确认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
续上例,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81
贷:投资收益 81
2006年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44
贷:投资收益 144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1)收回清算性股利时。冲减投资成本,借记应收股利,贷记长期股权投资;(2)确认为投资收益的,按企业应分得的现金股利,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再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股利。
续上例,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会计处理如下:
(1)2005年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81
贷:长期股权投资 81
(2)2006年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 54
投资收益 90
新准则解释修订后,不再区分不同年度,不再冲减成本,即不再划分清算性股利,从而简化了成本法下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三)纳税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以收入全额作为应纳所得税。根据税法解释,不论分配的是投资前形成的累计未分配利润还是投资后产生的未分配利润,都视为投资企业收到的持有收益。企业会计准则和解释第3号产生了不同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确认了不同的投资收益,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应纳税收入之间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差异。续上例:纳税差异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2005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328万元)小于税法计算的计税基础(2409万元)。产生差异(81万元),因清算性股利在会计上冲减成本,在税法上确认收益,因此产生的是永久性差异,调整纳税计算表即可。2006年亦是如此。
根据新解释第3号的规定,2005年、2006年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409万元)和计税基础(2409万元)相同,不产生差异,无需进行纳税调整。可见新准则解释第3号不仅简化会计核算,也简化纳税处理。
另外,新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清算性股利的规定是冲减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这时,会计与税法处理一致,不产生差异。根据企业会
计准则解释3号,清算性股利投资单位仍然确认为投资收益,在满足税收优惠的条件下,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产生永久性差异,采用调表法进行调整。
续上例,如果甲乙属于居民企业,假设甲连续持乙股票超过了12个月。税法上对于2005年甲从乙分得的股利81万元的投资收益免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甲2005年按持股比例取得81万元,属于清算性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年末会计账面价值2328万元小于税法确认计税基础2409万元,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因为该项资产的差异,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因此根据所得税准则该项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也无需调整纳税计算表。根据解释3号要求确认投资收益81万元,税法上属于免税收入,在2005年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同为2409万元,此项所得和利润差异为永久性差异,因此只需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调减纳税所得81万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甲企业在2006年应分得股利144万元,其中54万元冲减成本,90万元确认损益。税务处理:甲乙属于居民企业。规定甲分得的144万元的现金股利为免税收入,汇算清缴时,需要调减纳税收入90万元。按照解释3号,本期确认144万元的投资收益,汇算清缴时需做纳税调减144万元。
从该方面看甲企业不会因改变成本法的核算,增加纳税核算的工作,总体上讲解释第3号改变了成本法核算的方法,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违背会计基本原则
会计基本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股利为累计可供分配的利润,可能为接受投资时点以前所产生的累计未分配利润,也可能为接受投资后产生的未分配利润。对于投资单位来讲,在初始投资时,支付的价款中,包括为享有被投资单位投资时点累计未分配利润支付的对价,则当投资企业收到被投资单位从投资以前的累计未分配利润中分配的股利(即清算性股利)时,其实质就是投资成本的收回;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投资时点以后的未分配年利润就是投资企业取得的持有收益,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如上例,甲企业在2005年1月1日投资时其支付2409万元,应当享有乙2005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的3%,其中也包括乙单位2005年以前已经形成的未分配利润份额部分。乙企业2005年分派股利2700万元,是乙公司2005年以前年度累计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对于这一部分分配的股息甲已经支付了代价,甲收到乙81万的股利则是投资成本的收回。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第3号不再将被投资单位分派的股利红利进行区分,全部确认为投资后获得的收益即持有收益。从此看新解释第3号的成本法违背清算性股利的实质,违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二)减值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授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在判断该类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类似情况时,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因为不同的规定下各年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同,因此对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也就不同。
续上例,根据新解释第3号,企业长期股权始终按照初始成本进行计量,2006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2409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甲2006年底应当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成本为2274万元。如果乙企业2006年底净资产账面价值为76000万元,则甲企业应享有的份额为2280万元,甲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274万元小于享有乙单位净资产份额2280万元,不存在减值;根据解释3号,甲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409万元大于享有乙单位净资产份额2280万元,则存在减值。
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予以确认,在上例中如果甲计提减值准备129万元,长期股权投资期末账面价值(228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2409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29万元。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引起纳税差异和减值差异的处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清算性股利的处理不同造成的。对于本属于清算性股利的部分,解释第3号却可能变成资产减值损失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出台的背景是IASB于2008年5月《对于公司、共同控制或联营投资的成本》,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删除了成本法。分析删除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原有的准则规定下要进行成本法处理就必须作出许多主观判断。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出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3号,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难度,但是该解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建议最好删除成本法。
预算自动化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分为“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方式”和“需要描画设计实体后自动计算预算工程量方式”(目前普称为“算量”),本课题研究针对“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方式”。
(2)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工程所有实体工程量寻找适合的施工费用及措施费用条目的过程,该过程完成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具体是实体工程量特征值与定额特征的比对,并按照预算规则选取的过程。目前配管工程三维设计正在逐步普及,在三维设计环境下直接实现预算工程量的自动统计计算并自动套价是当前的一种技术向往,目前建筑三维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计算统计成果较多,如“神机妙算”建筑算量系统、“广联达”建筑算量系统、“鲁班”建筑算量系统等,都属于建筑工程自动化预算范畴。而在配管工程(安装工程)的三维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计算统计实现具有较大难度,目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研究是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必要的重要技术手段。
2、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配管工程涉及行业专业工程十分广泛,如石油天然气集输、石油化工、城市配气等等。涉及的石油工程包括集油站、集气站、处理厂、增压点、石油联合站、化工厂等工程。长期以来,配管工程预算的工程量统计计算和套价工作过程是十分繁琐且细心的工作。其效率低下,质量也难以完全保障。例如一座集油站或集气站,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统计需要人工识图进行工料测量统计,费时费力;套价过程需要在近千页的定额书籍上依据个人理解查询选择定额,十分费时也难以保证准确;一般集气站手工预算需要3~5天时间,而大的站场如天然气净化场、石油联合站的预算工程量统计则需要20天以上,配管工程预算的人工识图统计工程量和人工套价方式是石油预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瓶颈问题。因此,配管工程三维设计的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和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的自动化预算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技术条件分析
1、技术要点
(1)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在配管三维设计环境下,利用三维图形特征和相关数据库,编写程序为对各种实体如管线、阀门、法兰、设备进行尺寸、体积、面积进行自动计量,抽取压力、管径、壁厚、连接方式、焊接方式等管道特征数据。按照预算工程量统计规则进行预算工程量的分类、分区识别统计,从而使配管工程在设计完成后,就可自动完成预算工程量的自动统计,替代繁琐的人工统计过程。
(2)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对配管工程的预算工程量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与套取定额取费对应的“定额特征数据库”,该数据库对“预算工程量”和要套取的“定额取费”均抽取了“管径”、“壁厚”、“介质”、“压力等级”、“连接方式”、“法兰连接方式”、“材质”、“容积等级”、“重量等级”等特征参数,设立二者比对关系数据库,同时建立措施费用(试压、吹扫、热处理等)和从属费用关联数据库,相当于建立预算经验知识数据库(简称“定额特征数据库”).该数据库还可依据技术发展而进行维护更新,它涵盖配管安装工程预算套价规则、施工规则、公司有关防腐、焊接统一技术规定等知识数据,通过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支撑,使配管工程预算套价过程自动准确按规则进行,以软件的自动化替代人工套价过程。
2、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技术开发条件分析
目前配管工程设计主要是AUTOCAD的二维或三维设计画图环境.其中二维环境主要偏重画图功能,目前还没有面对设计实体信息用数据库来描述的二维CAD环境,而自创的带有数据库功能的配管工程二维CAD设计环境,图形特征与数据参数的联系将变得非常复杂、模糊而非常难以实现,因此配管工程在AUTOCAD的二维环境下是无法实现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识别统计功能的。而在目前流行的配管工程三维设计环境下,对于每个设计实体都进行了详尽的参数数据库描述,包括管径、管材、防腐、探伤、设备尺寸、设备容积等数据,这为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识别统计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目前的CAD技术潮流下,只有基于配管工程三维设计并数据库支持的CAD环境才是唯一实现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的条件。3、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技术开发条件分析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是生成工程预算书最终成果的关键步骤,该步骤需要套定额,取费、工料分析等过程才能生成完整的预算书。实现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功能的主要困难是定额数据库的建立。目前配管工程涉及范围广阔,各行业都有各自定额管理,因此定额数据库相当庞大。显然定额数据CAD环境相对于数据库功能严重不足,因此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和自动识别统计集成在CAD环境来开发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目前各行业的配管安装工程预算编审软件功能非常齐全,定额非常完备,因此直接和这些配管安装工程预算编审软件进行配管工程的自动套价功能的集成开发将是一个良好的便捷手段。
三、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实现的内容
1、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功能内容
(1)设备名称及参数的统计:即识别统计列出各设备的名称、个数、容积、重量、表面防腐面积。
(2)管道的统计:即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识别统计分列各种管径钢管的长度(不扣除管件、阀门长度)及重量。
(3)管件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管件的数量。
(4)阀门数量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阀门的数量(需要附法兰的阀门,在报表的备注栏标记“附法兰”)。
(5)独法兰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独立法兰(也即不从属于阀门的法兰)的数量(需要附法兰的阀门,在报表的备注栏标记“附法兰”)。
(6)焊口数量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管道焊口的数量。并按照相关规范,计算汇总各区域各管径超声波探伤的焊口数量及各种规格X拍片探伤的数量。要求建立焊口无损探伤规则数据库。
(7)埋地管线土石方量的统计:分区域统计埋地管道的管沟土石方量,需要建立放坡系数库(后附),放坡系数和站场地质有关,并影响埋地管道的管沟土石方量的计算。
(8)管材防腐面积、保温层体积、保护层面积及长度等统计:分区域、按照相关规范(后附),计算汇总各区域各管径各种防腐结构管线的长度.并按管道防腐规则计算汇总区域内各种防腐结构的表面积、保温层体积、保护层面积等。要求建立管道防腐规则数据库。
(9)管道支架数量及附件重量的统计。
(10)管道支墩数量及体积的统计。
2、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功能内容
(1)开发“定额特征数据库”维护工具,该工具用于建立或修改“定额特征数据库”,以适应预算规则、施工和设计技术规则的变化.“定额特征数据库”相当于配管工程预算套价知识库.是对人工凭技术经验进行套价时的过程智能模拟。
(2)“定额特征数据库”包括:设备、管道、阀门、从属法兰、独法兰、管件、焊口检测、管道各层防腐保温施工费用的套价特征对应关系(即预算工程量与费用定额的特征对应关系),也包括这些实体从属的试压、试水、吹扫等系统费用的关联关系。还包括常规从属费用的从属关系描述(如中压阀门必然涉及法兰安装、表接头必然需要脱脂清洗、泵安装必然设计电机检查费用等等)。
(3)依据配管工程安装行业费用定额,主要是《石油安装预算定额》和《石油化工安装定额》建立定额数据库。
(4)预算套价过程体现为“预算工程量导人程序”,该程序遵从“定额特征数据库”所描述规则,将预算工程量转化为全套工程预算书。
年《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修理等维护性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按照受益期间,通过“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进行核算,分别计入各期损益。日常修理费用,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计入相关费用,确认为当期损益。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属于中小修理费的,金额不大的,直接计入“制造费用”; 属于大修理的,进行预提或待摊,计入“制造费用”科目。
(二)固定资产修理费会计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简称新准则) 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再待摊或预提。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生产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生的大修理费用,有证据表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计人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的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二、固定资产修理费在不同会计处理下的成本核算演示
[例]某企业工厂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另有一个机修车间,该辅助生产车间的各项制造费用发生额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该厂根据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并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动力和制造费用四个成本项目,为简化核算流程假设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直接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在产品的完工率为50%,本月甲产品完工370件、在产品180件,乙产品完工350件、在产品100件。2011年3月期初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表1、2、3所示:
(一)编制各项要素费用与跨期费用分配表 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上述费用分配表和其它有关资料,归集机修车间和运输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分别为26278元、18742元,通过交互分配法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分配过程表3所示。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685.5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6569.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4685.5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6569.5
借:制造费用 40644
管理费用 4376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4394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20626
根据上列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制造费用,如表4所示:
将所归集在制造费用明细账上的费用87016元,按产品生产工时进行分配,并从明细账中转出,如表5所示。
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运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如表6所示。
(二)企业成本核算过程及其会计处理变动 一是固定资产大修理费不允许通过预提或待摊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无需编制预提费用分配表。二是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因此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运输车间和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机器修理费应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具体计算过程如表7所示。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685.5
管理费用 6569.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4685.5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6569.5
借:制造费用 12182
管理费用 26268.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4394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14056.5
三是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制造费用较之前发生变化,如表8所示。
将所归集在制造费用明细账上的费用49754元,按产品生产工时进行分配,并从明细账中转出,如表9所示。
四是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运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如表10所示。
三、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同会计处理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同会计处理对成本核算要求的影响 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形成产品成本,并在销售后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计入企业损益,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不应由产品或劳务成本负担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要正确核算成本费用,计算产品成本,须按费用的用途确定。
从上例中可以发现,若企业生产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可以确认其归属的具体产品或劳务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一概计入期间费用。
(二)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同会计处理对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 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不同处理方法在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存在以下差别:交互分配,旧准则下机修车间分配给运输车间的机修费用计入了“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而新准则下计入了“管理费用”账户;旧准则下运输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费用为20626元,新准则下交互分配后的费用为14056.5元,相差了6569.5元。对外分配,旧准则下计入了“制造费用”账户的数额为40644元,新准则下计入了“制造费用”账户的数额为12182元,相差了28462元;旧准则下计入了“管理费用”账户的数额为4376元,新准则下计入了“管理费用”账户的数额为32838元,相差了28462元;旧准则下对外分配时运输车间运输费的对外分配率为1.375,新准则下则为0.9371.
新旧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不同会计处理对交互分配法产生影响表现为:首先,当辅助生产车间涉及机修车间时,交互分配所使用的账户发生了改变,即其他辅助车间分配的机修费用由“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变成了“管理费用”账户;其次,计算其他辅助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费用时,不再考虑分进来的机修费用;最后,其他辅助生产费用在对外分配率时,因账务处理的变化,计算公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三)固定资产修理费不同会计处理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影响 按照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不同处理方法,在旧准则下归集的制造费用87016元,新准则下为49754元,相差了37262元。由此导致最终计算出来的甲乙两种产品成本也发生变化:旧准则下甲产品单位成本为249元、乙产品单位成本为347元,新准则下甲产品单位成本为212元、乙产品单位成本为297元,单位成本较之前分别下降了15%和14%。
[例1]康熙公司于2009年2月lO日自公开市场买人乾隆公司10%的股份,实际支付价款16000万元。另外,在购买过程中支付手续费等相关费用400万元。康熙公司取得该部分股权后不能对乾隆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相应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64000000
贷:银行存款 164000000
税务处理: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与初始计量一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以购买价款作为计税基础。如果没有追加投资,处置该项股权时,允许税前扣除的投资成本为16400万元。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为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但不包括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该部分费用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如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例2]2009年3月,康熙公司通过增发6000万股本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取得乾隆公司10%的股权,按照增发前后的平均股价计算,该6000万股股份的公允价值为10400万元。为增发该部分股份,康熙公司向证券承销机构等支付了400万元的佣金和手续费。假定康熙公司取得该部分股权后不能够对乾隆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则: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4000000
贷:股本 6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4000000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0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0
税务处理: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投资的计税基础与会计成本相同。
(三)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是一致的。
(四)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1)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均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2)以债转股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均规定,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权人应当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即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一致。
(五)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以非货币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成本,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如果换人投资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则以换人投资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在成本模式下,换人投资的成本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不确认损益。
[例3]乾隆公司将一批闲置不用的材料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占被投资企业10%的股权。材料公允价值为120万元,账面价值100万元。则投资成本=120+120×17%=140.4(万元),被投资企业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500万。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404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
借:其他业务支出 1000000
贷:原材料 1000000
如果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50万元,则还应将价部分计入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96000
贷:投资收益 96000
税务处理:以非现金资产换取其他资产,应当视同销售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换人投资的成本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因此,在公允价值模式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一致。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其计税基础与会计成本不同。换出资产需视同销售调整应纳税所得,未来处置该项投资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时,按计税基础扣除。
二、成本法核算的股权投资持有期间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投资损益的确认与税法差异会计处理:2009年6月11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第八十三条规定,当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之日,投资方应当确认股息、红利所得。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但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得享受免税优惠。
[例4]乾隆公司2008年1月1日以800万元的价格购入康熙公司3%的股份,购买过程中另支付相关税费3万元。康熙公司为一家未上市的民营企业,其股权不存在明确的市场价格。乾隆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未以任何方式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乾隆公司在取得投资以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008年取得投资时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8030000
贷:银行存款8030000
税务处理:2008年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与会计成本相同,均为803万元。
(2)2008年从康熙公司取得利润时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70000(9000000×3%)
贷:投资收益 270000
税务处理:2008年从康熙公司取得利润确认股息所得27万元可享受免税优惠。
(3)2009年从康熙公司取得利润时: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480000(16000000×3%)
贷:投资收益480000
税务处理:2009年从康熙公司取得利润确认股息所得48万元可享受免税优惠。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与税法差异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在按照规定进行核算确定其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对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及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及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相应结转减值准备。税务处理:通常情况下,税法只允许长期股权投资在转让或清算时,确认实际发生的损失。在长期股权投资被处置前,不得确认任何损失。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金额,应当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三、股权投资处置时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
会计处理: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人当期损益。税务处理: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权益性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损失连续向后结转5年仍不能从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中扣除的,准予在该股权投资转让年度后第6年一次性扣除。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不仅是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点,也是大中型企业会计核算的重头戏。因此,只有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才能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各种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随着权益法核算的简化,成本法显得日趋重要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第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第四,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对于以上4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在采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符合第一和第四两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反之就采用权益法核算。
所谓成本法,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人账,不随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全部属于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将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因其核算简单,不再赘述。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不全部属于其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即接受的现金股利有属于投资以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累计净利应分得部分作为被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公式有四个:①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②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③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确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④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对于初学者来说,成本法核算的上面两段文字,无异于天书,很难理解。对于初始投资成本转回金额的公式就更难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四句话,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常股利当年分上年,分得股利部分记应收股利,上年利润应分得部分记投资收益,差额部分初始投资成本来调整。”
现举例说明如下:
(1)新新公司2007年1月1日用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一年内不准备变现的B公司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总股本的10%。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
(2)2007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元,共200000元。假设B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合计为1800000元,其中:股本1000000元,资本公积600000元,未分配利润2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7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新新公司应收股利=100000*0.2=20000(元)
由于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新新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产生的净利润的分配额,因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_B公司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_ B公司20000
(3)2007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00元,2008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共3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300000*10%=3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0000-30000=20000
借:应收股利_B公司3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
(4)假设上述B公司于2008年3月20日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55元,共55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50000*10%
=55000(元)
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00000*10%
=5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5000-50000
=5000(元)
借:应收股利_B公司5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5000
50000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分配多少年的股利,只要按上面的四句话去做,都可以非常快速准确的做出答案,成本法的核算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一、计算公式的解析与简化
《200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①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②]×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1)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2)
公式(1)中,①×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累积应得
②×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累积实得
公式(1)可简化为: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累积实得-累积应得-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由于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一般在下年分配,“本年实得”对应“上年应得”,因此累积实得的截止日是本年末(或本期末),而累积应得的截止日是上年末。
实际上,成本法核算投资收益时,每年都要重新计算累积实得和累积应得,进行比较的是累积数。两个累积数的差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这个收回数也是累积收回数。即:累积实得-累积应得=累积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则: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累积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公式(2)可简化为:应确认投资收益=本年实得一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二、辅助账的设置
设计辅助账的基本格式如表1:
计算公式里各项目之间的关系,体现到“辅助账”里按栏目来表示就是:B-D=E,F=E(本年)一E(上年),G=A-F。
在每一年度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可根据相关资料确认本年实得数A和上年应得数c,填入辅助账中,算出累积数,再根据B、D计算E,根据E计算F,根据A、F计算G,即可很容易地完成辅助账的登记。然后投资企业可根据相关原始凭证,结合辅助账的记录,填制记帐凭证,按A栏记“应收股利”,按F栏记“长期股权投资”,按G栏记“投资收益”。
在实际运用时,辅助账的格式及各项目内容可以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如,对于应确认投资收益数G栏,可以在“确认投资收益”下再细分“本期”与“累积”两栏,直观地反映从取得投资到持有至今所获得的总投资收益情况;对于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F栏,可以在“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栏下再细分“冲减”与“转回”两栏,大于O记冲减栏,小于0记转回栏。还可以在“应得”前面加上一栏“被投资企业上年实现净利润”,使应得数的计算依据更直观,使辅助账的备查功能更全面。如果被投资企业每年分配两次或更多次股利,则只需把“本年”和“上年”改为“本期”和“上期”即可。也可以设置成电子辅助账,仅输入A和C两栏数据即可自动完成登记,更方便、高效,可开发的功能更多。
三、辅助账的运用
[例]甲企业2005年4月1日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按成本法核算,持有期间乙公司实现净损益及分派现金股利情况如下:2005年4月25日宣告分派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320万元,2005年实现净利润720万元;2006年4月27日宣告分派2005年度现金股利450万元,2006年亏损200万元;2007年不分派现金股利,2007年实现净利润660万元;2008年4月2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200万元。
解析:乙公司2005年4月25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企业本年实得32万元(320×10%)。2005年分派的股利是2004年实现的净利润,是甲企业投资之前的,甲企业不应该享有,因此截止到上年末的应得为0。2006年应得54万元(720×10%×9÷12)。2007年乙公司不分派股利,甲企业不做账务处理,只需在辅助账上记录本年应得数以备查即可。其它年度的实得数和应得数则很容易确认。把A、C两栏数据填入辅助账,即可计算出其他项目,填制完成的辅助账见表2: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累积应冲减小于0,表示该转回。按照“转回数不能大于已冲减数”的原则,小于O则按0来套公式计算F,即F=O(本年)-23(上年),这样算出的转回数最大值为已冲减数23万元。假如2009年的E栏也小于0,则2009年F=0-0。为避免算错,设计辅助账格式时,也可以在累积冲减栏下再细分为“应冲”与“实冲”两栏,小于0的在“实冲”栏记0。
根据辅助账的记录,2005年即投资当年累积实得32万元,超过累积应得0,超额32万元全部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2006年累积实得77万元,大于累积应得54万元,超过应得的实得部分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累积应冲减23万元,已冲减32万元,应转回来9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累积54万元不大于累积应得54万元。2008年实得20万元,累积实得97万元,小于累积应得100万元,本期转回23万元,确认投资收益43万元,表示应得部分尚未分完,实得现金股利全额确认为投资收益,以前年度累积冲减的成本全额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