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1 15:55: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1

【摘 要】目的:探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结果: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在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放射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各个科室中的图像显示、存储和传递也实现了数字化,真正实现了无片化。但是因为受到网络通信技术图像传输和数据存储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实现图像传输的网络化和无片化,胶片依然是临床观看图像的主要方式,导致数字化影像设备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因为医疗检查费用的下降,胶片基本上不会另外收费,从而引起胶片滥打的情况,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对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1]。本研究主要对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设备、移动存储介质(光碟刻录机或者U盘)、院内局域网络系统或者电脑;DICOM专用阅图软件(PS软件)。

1.2方法

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具体的传输方式如下:如果医院以建有局域网,同时各个临床科室中的电脑和局域网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中存储放射科数字影像资料,将院内局域网和该电脑连接,该电脑要保证常常开机的状态,将其他电脑的权限设置为只读,这样局域网中的各台电脑就能对影像资料进行调阅,同时可以采用PH软件在显示终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而来保证临床阅图的实际需求。如果医院没有连接局域网或者部分没有连接局域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移动存储介质来进行传输。

2结果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例如调节窗位、窗宽、缩小或者放大、多幅拼图以及图像对比度的反转等,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

3讨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X射线摄像技术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实际需求已不能有效满足,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胶片进行存储、显示以及传递。而作为现代放射医学影像的发展,必将以全数字化放射学、远程放射医学和全数字化图像引导为主。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可以让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传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逐渐或者完全实现胶片的取代,为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对于亲自阅片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胶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胶片支出成为了医院支出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胶片在医生看一眼之后就丢弃,从而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情况[2]。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投资小,而且能够反复利用,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传统胶片的自身容量有限,对于多种窗、多图像和多部位的技术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而移动存储介质则能够存储很多的图像,从而有效满足容量的实际需求;传统胶片不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图片的质量,导致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黑白度不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而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则可以利用PS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图像的各个区域,让图像更加清楚,让图像能适合医生的个人阅图习惯,从而让临床诊断率提高[3]。

总之,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1.2理想造影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1)原子序数高,与人体组织对比度高,显影清晰。

(2)没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稳定,能久储不变质。

(4)容易吸收与排泄,不在体内储存。

1.3现代医学成像检查技术在泌尿系统中有以下几种基本分类方法:

(1)普通X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和X线强度。

(2)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3)超声波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r射线。

(5)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人体器官的形态。

(6)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的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1.4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病变常用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准备在泌尿系统X线检查前,除急诊外,病员都应该作好下列准备工作:(a)禁食和禁水摄片前六小时禁食。如作静脉造影,术前应该禁止饮水十二小时,夏季等按具体情况而定。(b)清除肠道内粪便和积气。

(1)传统X线腹部泌尿系平片检查和造影检查检查应该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规取仰卧前后位投影,侧位片不作常规,有时用于结石或其它阴影的鉴别。临床适应症常用于尿道狭窄、畸形、憩窒、瘘管、肿瘤及前列腺肥大等。临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伤出血的病人。尿路造影检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称静脉肾盂造影,是当前我们二级甲等医院最广泛采用的一种造影检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过敏试验和临床医生护士常规操作准备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检查,下腹部用压迫带,通过不同方式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根据患者情况而用不同时间间隔摄取双肾实质和肾盏、肾盂的显影图像,得到满意影像后去除压迫带,摄取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图像。(a)临床适应症肾脏及输尿管疾患如结石、结核、肿瘤、肾盂积水及先天性畸形等。(b)临床禁忌症对碘过敏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佳;甲亢及高热急性传染病和泌尿系炎症;肾功能不良等。(B)逆行尿路造影是通过膀胱镜,将输尿管导管经膀胱输尿管口插入肾盂,由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肾盂、肾盏充盈,同时一部份造影剂回流充盈输尿管和膀胱。临床适应症主要是检查肾盂、肾盏和输尿管的病症。临床禁忌症尿道狭窄或尿道急性炎症;严重膀胱疾患;严重血尿和肾脏、输尿管急性炎症;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等。

(2)X线、B超穿刺肾盂造影和膀胱造影检查包括:(a)X线穿刺肾盂造影检查又称顺行性肾盂肾盏造影。肾盂积水的患者,经常规的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不能得出明确诊断时,可考虑采用穿刺肾盂造影来明确诊断。又可以常规B超腹部扫描仪检查定位,采取府卧位穿剌肾盂造影检查。(b)在常规X线或B超扫描仪检查下腹部盆腔部,取常规仰卧,定位穿剌膀胱造影检查。系将碘化钠或气体注入膀胱内,以显示膀胱的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临床适应症膀胱肿瘤、憩室、结石、炎症或先天畸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输尿管囊肿等。临床禁忌症膀胱大出血,尿道严重狭窄,尿道和膀胱有急性损伤等。

(3)肾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腹主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a)临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腹主动脉造影时将导管未端置于肾动脉开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连续摄片;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时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肾动脉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分别在动脉时相及静脉时相连续摄片。(b)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性病变,是诊断怪胎动脉病变的金标准,用于显示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诊断检查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检查是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增强后定位片采集方式,于延时的定位片上做出相当于常规泌尿系造影的显示。包括平扫、增强扫描、肾血管CT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和CT灌注成像。CT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具有较高的X线利用率。(b)能显示人体某一体层平面上的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和解剖结构。(c)能分辨人体内器官或组织密度细小的变化。CT扫描适应范围:(a)颅内疾病如脑外伤、出血、梗塞、肿瘤、感染、变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m时也可诊断某些脊椎、椎间盘和椎管内疾病。(b)对眼耳鼻喉疾病如眼眶、鼻窦、鼻咽、喉部、中内耳疾病等诊断很有帮助。(c)检查胸部可早期发现肺癌及肺-胸膜和纵隔的原发和转移瘤,但需在胸部平片和体层摄影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d)与B超结合检查腹部和盆腔疾病。

(1)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根据检查需要确定扫描范围,全泌尿系统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膀胱及尿道。常用平扫和静脉团注含碘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多排螺旋CT平扫是泌尿系统CT检查最常见使用的技术,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密度、位置、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图像能清楚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CT平扫对泌尿系统X线阳性结石最敏感。对少数泌尿系统X线阴性结石不能检出,所以单纯的平扫检查对病变与范围、数目和性质判断有一定局限性,必需要借助造影剂增强检查。

(2)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在静脉团注含碘造影剂后30S、2RAIN、和5RAIN分别行双肾区扫描,可以获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图像;15至30MIN后行全泌尿系统扫描,能获得延迟期增强扫描图像。排泄期主要用于观察双侧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及膀胱尿道的形态结构大小收缩排泄功能。能进一步确定多排螺旋CT平扫所显示的病变数目和范围,显示诊断大多数泌尿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症、外伤、肾坏死、肾小管扩张、移植肾脏的评估、尿路梗阻性病变等),并有助于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临床血尿病因的确定很有帮助意义。但对于肾功能受损者应慎用大剂量碘造影剂进行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而且多时相增强扫描的扫描范围更大,覆盖范围接近生殖腺器管很近的区域,必须特别注意降低X射线照射的剂量。

(3)多排螺旋CT特殊检查技术1.包括肾血管CTA: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后分别在肾动脉、肾静脉期行肾区薄层扫描获得各向同性的溶积数据,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MRICTP显示肾功能动脉和肾静脉影像,主要用于无创伤性诊断肾动脉病变(如肾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瘤等),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经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其理论基础为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行同层动态扫描,获得时间一密度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对比剂在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器官的灌注量,计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剂达峰值时间、表面通透性等参数,主要用于肾脏肿瘤的分级、分期和缺血性肾病的肾功能评估。CT肾脏灌注成像能对积水肾肾皮质髓质的各灌注参数值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5)MRI诊断检查:MRI是泌尿系统CT和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常有助于病变的进一步定性诊断。包括平扫、增强扫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尿路造影和MRI灌注成像。MRI具有以下影像特点:(a)以射频脉冲作为成像的能量源,而不使用电离辐射,因而对人体安全、无创。(b)图像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地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以及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c)多方位成像,能对被检查部位进行轴、冠、矢状位以及任何倾斜方位的层面成像且不必变动病人,便于再现体内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d)多参数成像,通过分别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以及T2*W1、重T1WI、重T2WI,在影像上取得组织之间、组织与病变之间在T1、T2、T2*和PD上的信号对比,对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敏感;5.除了能进行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MRI临床应用:MRI是利用生物磁自旋原理,收集磁共振信号重建图像的新一代成像技术,可使某些CT扫描不能显示的病变成像显影,颅内疾病特别是鞍区、后颅窝和脊髓病变的显像优于CT,所以MRI临床应用:(a)直接于显示心脏大血管内腔,观察其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在无创伤条件下进行。(b)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和显像比CT清楚。(c)对纵隔、腹部和盆腔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肺脏和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作用有限。(C)MRI优点:MRI和CT相比较,有以下优点:(a)除显示解剖形态变化外,尚可提供物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其应用前景更加广泛。(b)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图像层次丰富。(c)可取得任意方位图像,多参数成像,定位和定性诊断比CT更准确。(d)无骨骼伪影干扰,并可直接显示心腔和大血管影像。(e)消除了X线幅射对人体的危害,且无碘剂过敏之虞。(D)MRI缺点是:(a)成像速度比CT慢、费用高。(b)骨骼和钙化病变的显像不如CT有效。(c)安装假肢、金属牙托和心脏起搏器等病人不宜行此项检查。(d)可出现幽闭恐怖征。

2结果

由上述可知医学影像学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常用检查手段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如下:

2.1影像学诊断中存在“同征异病和异片同病”的现象。

2.2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要注意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优势和互补作用,密切结合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

2.3医学影像学结果有三种情况: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和可能性诊断。随着先进的对比剂及成像技术的不断研究和运用,合理选择上述各项影像检查技术,严格遵循正常肾功能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碘对比剂、钆对比剂的安全使用原则,高度关注对比剂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将在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实践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大的协肋作用。同时机器的维护与保养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基础,合理用药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先决条件,辐射防护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根本,规范作业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核心,只有灵活运用上述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确的检查报告供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

篇3

Abstract: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re usually latent and unnoticeable at the early stage.Therefore,in diabetic patients,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pivotal points for improving life quality and prolonging life span.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technology perform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onitoring blood flow,function and metabolism changes of early lesions,which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early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estim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abetic complications,we reviewed the utilization and progress in this field.

Keyword: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ion; Nuclear medicine; Image; Technology;

临床医学各专业间的深层次交叉是精准医学及个性化医疗基础之一。目前,中国DM患者全球最多,成人DM患病率约11%,估算DM患者1.14亿,DM前期患病率约35%[1]。

 

核医学影像技术以检测脏器血流灌注(特别是微血管血流灌注)、功能及代谢见长,显像原理基于注射显像剂后同一时间点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放射性显像剂分布浓度的差异性,通过显像仪器探测及后处理,能尽早发现病变并进行半定量评估。近年来,核素介入影像、分子影像、多探针(多种显像剂)技术、多模态(多种影像融合)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核医学显像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在DM慢性并发症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核医学影像技术在DM慢性并发症,如DM心血管和脑血管病变、DKD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师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DM心血管病变的核素显像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DM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并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在进展为不可逆性扩张性心肌病前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检测DCM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3]调查我国104家医院25000例T2DM患者发现,14.6%合并心血管病变。因此,防治心血管病变对T2DM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4]证实,DCM早期主要由微血管损害引起。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仅提供血流减少性疾病和肌膜完整性的生理信息,还能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风险评估[5]。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SPECT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特别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等技术无法显示的微血管病变中独具价值,临床应用日趋广泛[2]。对中国821例T2DM患者行SPECT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成像,以筛查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现合并DR、LDL-C-TC水平升高的男性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风险增加[6]。对无症状但心肌灌注异常T2DM患者进行针对性连续追踪检查,可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进展[7]。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以心跳触发多门电路技术采集图像,可同时观察室壁运动,并获得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增厚率等信息;作为一种心室功能三维评估技术,在患者预后,尤其是心源性死亡预测方面独具价值[5]。对533例DM患者行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发现,即使心肌灌注影像正常,左心室功能可能已受损,通过该检查所得心脏收缩功能参数有助于早期识别需要干预治疗的DM患者[8]。临床常用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的心肌代谢显像可显示存活心肌情况。99mTc-MIBI和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DM心肌损害早期诊断价值研究[2]发现,部分患者有心肌损害并存活,LVEF正常(>50%),较正常志愿者低,表明核素显像在早期发现心脏微血管损害中独具价值。

二、DM性脑病的核素显像

DM患者脑皮质血流灌注不同程度降低,可引起脑功能受抑,导致皮层对信息认知、加工、整合发生障碍,即认知功能降低[9]。10.1%的T2DM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变[3]。

MRI等结构性检查方法能显示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等病理改变;脑功能影像技术包括SPECT、PET、磁共振波谱及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等[9]。脑血流灌注改变是脑部病变的重要诊断依据,15O-H2O PET显像是目前局部脑血流灌注测量的“金标准”[10]。齐颖等[11]对CT及MRI结果正常的老年T2DM患者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发现,左颞叶皮质血流存在不同程度放射性减低及缺损,对部分患者行18F-FDG PET脑代谢显像发现,左颞叶皮质和左侧海马存在不同程度放射性减低及缺损,说明脑血流灌注减低及脑细胞糖代谢水平降低早于脑实质结构性改变。对29例阿尔兹海默症(AD)及18例DM相关痴呆患者进行脑血流灌注SPECT随访研究[12]发现,后者表现为额颞叶及边缘叶小灶性灌注减低,后续11C-Pi B PET显像(可特异性识别淀粉样沉淀)提示病灶区域无异常放射性分布,说明DM相关性痴呆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与AD不同,临床实践中需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749例无痴呆表现老年患者行8F-FDG PET脑代谢显像发现,DM组额叶、颞顶叶及扣带回区放射性摄取低于正常人群,即相应脑区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这种现象早于认知功能障碍数年,糖代谢受损可能是神经损伤原因之一[13]。因此,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可敏感显示亚临床脑缺血;在CT、MRI脑结构检查及认知功能正常的情况下,PET显像可早期发现和预测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认知功能降低,表现为葡萄糖利用率降低。

三、DKD的核素显像

T2DM患者DKD发病率约25%,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DKD患者心血管意外风险高于冠心病患者[14]。随着我国DM患者基数的不断增长,住院患者中,DM已超越肾小球肾炎成为慢性肾脏疾病的首要原因[15]。

DKD分为5期,Ⅰ期以肾小球高滤过为特征,GFR升高,尿微量白蛋白阴性;Ⅲ期GFR降低,可持续检出尿微量白蛋白20~200 g/min。182例中老年DM患者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发现,微量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GFR低于正常蛋白尿组,3组肾曲线高峰时间较健康人群延迟[16]。对105例T2DM患者行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并与同期尿白蛋白比较分析发现,DKD早期GFR、ERPF升高,随着尿白蛋白升高,出现GFR升高(反映肾小球功能)、ERPF减低(反映肾小管功能)的“分离现象”,说明DKD肾小管损伤早于肾小球损害[17]。上述研究表明,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可准确测定GFR,捕捉至关重要的Ⅰ、Ⅲ期,从而早期干预DKD;另外,肾动态显像GFR升高、ERPF减低的“分离现象”可作为早期诊断DKD的临床指标之一。高达40%的中度蛋白尿DM患者尿蛋白可恢复正常,50%的GFR降低患者可表现为中度蛋白尿,甚至正常。因此,DKD患者除尿蛋白外,还应进行敏感性更高的GFR评估,但临床实践中对其使用不够,是DKD管理的缺陷[14]。

四、DPN的核素显像

核医学影像在DPN,如糖尿病足(DF)、胃轻瘫方面有所作为。运用SPECT骨三相检查观察足部血流、血池改变及骨病变,简单易行,PET/CT更为敏感特异。有研究[18]显示,核医学SPECT/CT白细胞炎症显像可评估DF骨髓炎抗生素治疗效果。对25例急性夏克氏骨关节病DF患者进行X线、MRI、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表示)记录基线水平,X线证实无骨受累;治疗至临床恢复后,多次PET/CT检查示SUVmax逐渐降低,直至SUVmax<2,MRI提示炎症消退;表明PET/CT可量化炎症过程,更好地指导急性夏克氏骨关节病治疗[19]。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比较,18F-FDG PET显像和99mTc-HMPAO标记的白细胞SPECT显像在DF骨髓炎检测方面有高特异性[20]。

目前,DM胃轻瘫的诊断与治疗均存在不足,T1DM患者胃轻瘫发病率为5%,T2DM患者胃轻瘫发病率为1%[21]。DM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早饱、腹痛时,功能显像有助于查找病因与鉴别诊断。核素胃排空显像的胃排空延迟,是DM胃轻瘫评估的“金标准”[21]。胃轻瘫患者胃半排空时间与血肌酐、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提示DM性胃轻瘫与肾功能损伤相关[22]。

五、核素检查辐射剂量的安全性

核素显像建立在脏器组织和细胞对显像剂特异性结合或分子代谢基础上,能反映脏器或组织特定功能和代谢特征,与超声、放射学等以解剖结构改变检查为基础的影像学技术截然不同,可优势互补,但无法完全替代。

核医学发展严格遵守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放射防护核心三原则,即放射实践的正当性(放射实践的获益要大于付出的代价)、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23]。在辐射实践中,当电离辐射检查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高于不良作用时,这项检查就是正当的。核素检查在DM并发症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符合辐射实践的正当性原则。辐射有效剂量小于100 m Sv,不会引起癌症风险增加;吸收剂量低于100 m Gy,组织器官不会出现临床功能损伤,不存在确定效应的风险,既适用于单次急性照射,也适用于每年反复持续小剂量照射的情况[24]。PET显像剂多为18F-FDG,以肿瘤代谢显像为例,单次有效剂量约5.7 m Sv;SPECT显像剂多为99m Tc,以剂量较高的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为例,单次有效剂量为12.5 m Sv,距100 m Sv有较大空间[25],得益于国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放射医学监护队伍的严格监管。我国核医学逐渐发展壮大,核素检查已成为各大医院常规开展且不可或缺的项目。

六、小结

核医学影像以显示血流、功能、代谢见长,具有敏感性较高的优势,能捕捉大部分DM慢性并发症(除DR外)的早期变化;对DM性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DKD、DF及胃轻瘫的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我国是DM高发病率国,在寻找更特异的分子探针和研发更敏感探测设备的同时,应促进现有核素检查技术在DM慢性并发症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控中的应用,使广大DM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杨文英.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48:812-819.

[2]张伟晓,盛丹丹,许小飞,等.18F-FDG和99mTc-MIBI双核素心肌代谢/灌注显像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糖尿病心肌损害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6,32:3303-3306.

[3]Ji L,Hu D,Pan C,et al. Primacy of the 3B approach to contro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Am J Med,2013,126:e11-e22.

[4]Shah MS,Brownlee M.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in diabetes. Circ Res,2016,118:1808-1829.

[5]Mordi IR. Non-invasive imaging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J Cardiovasc Dev Dis,2019,6.

[6]Xiao RZ,Hui RZ,Mei L,et al. Risk of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detected by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amongasymptomaticChinese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dicine(Baltimore),2019,98:e15618.

[7]Tavares CA,Wajchjenberg BL,Rochitte C,et al. Screening for 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Arch EndocrinolMetab,2016,60:143-151.

[8]Jeong HJ,Lee DS,Lee HY,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normal perfusion but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the diabetic heart on quantitative 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Nucl Med Mol Imaging,2013,47:151-157.

[9]于瀛,孙倩,崔光彬.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像学研究进展.磁共振成像,2016,7:396-400.

[10]Golen LW,Kuijer JP,Huisman MC,et al. Quantifica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comparison of MRI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nd15O-H2O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J MagnReson Imaging,2014,40:1300-1309.

[11]齐颖,张人玲.糖尿病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糖代谢的临床特点.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4:272-273.

[12]Fukasawa R,Hanyu H,Shimizu S,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iabetes-related dementia:longitudinal perfusion SPECT and amyloid PET studies. J Neurolsci,2015,349:45-51.

[13]Roberts RO,Knopman DS,Cha RH,et al. Diabetes and elevated hemoglobin A1c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brain hypometabolism but not amyloid accumulation. J Nucl Med,2014,55:759-764.

[14]Tziomalos K,Athyros VG. Diabetic nephropathy:new risk factors and improvements in diagnosis. Rev Diabet Stud,2015,12:110-118.

[15]Zhang L,Long J,Jiang W,et al. Trend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N Engl J Med,2016,375:905-906.

[16] 邓志刚,刘渊,李利梅,等.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医学临床研究,2015,11:2245-2247.

[17]陈雪红,钟甘平,王正江,等.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有效血浆流量“分离现象”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意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21-23.

[18]Vouillarmet J,Moret M,Morelec I,et al. Applic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 SPECT/CT to predict remission after a 6 or 12 week cours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for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Diabetologia,2017,60:2486-2494.

[19]Ruotolo V,Di Pietro B,Giurato L,et al. A new natural history of Charcot foot:clinical evolution and final outcome of stage 0Charcot neuroarthropathy in a tertiary referral diabetic foot clinic.ClinNucl Med,2013,38:506-509.

[20]Lauri C,Tamminga M,Glaudemans A,et al. Detection of osteomyelitis in the diabetic foot by imaging techniqu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aring MRI,white blood cell scintigraphy,and FDG-PET. Diabetes Care,2017,40:1111-1120.

[21]Santhanam P,Marashdeh W,Solnes L. Functional imaging of evaluation of diabetic gastroparesis. Curr Diabetes Rev,2018,14:222-226.

[22]周永静,李山林,刘丽,等.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胃轻瘫与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究.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725-3730.

篇4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篇5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1,2],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发的,属于慢性病,往往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X线胸片诊断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诊断方式,它能对患者肺结核的病变部位做出有效诊断,但是由于照射量大,会使机体受到损伤。文章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使用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的患者分别提供X线胸片与低剂量螺旋CT两种影像技术,对比其诊断正确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使用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中,男性27例,女性18人;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平均(55.9±11.8)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3岁,平均(53.1±10.2)岁。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均经过痰结核菌检查、白细胞计数、特异性抗体测定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并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对结合病学分会在《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关于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各项指标,P>0.05,缺少统计学差异性,可以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X线胸片检查,具体流程如下: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MVLT1X射线仪,电压为380 V,50 Hz,500 mA,最大电阻为0.9 Ω。一般摄取患者后前位与侧位胸片。拍摄侧位胸片是为了弥补前位胸片拍摄的不足,患病一侧需要贴近胸片。拍胸片正位时,两手背置髋部,双手内旋,中心线对准第六胸椎垂直射入,必要时拍摄侧位,用来观察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的形态结构,患病的一侧需要贴近IP板。摄影条件采用高KV摄影120 KV,500 mA深吸气末屏气曝光。在看片过程中,医生应仔细观察胸部病变部位,掌握病变分布情况,注意观察肺部异常阴影结构、形状、密度。

1.2.2实验组 为实验组中的患者提供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具体流程如下:选取东芝4排螺旋CT扫描仪,电流为400 mA,层间距为1.5 mm,层厚为1.5 mm,准直为60 mm×0.65mm。取患者仰卧位,头向上扬,胸部稍微扩张,充分将胸部暴露出来。矩阵像素规格>512×512,转速为0.3~0.8 s/r。扫描方法为深吸气屏气从肺尖扫到肺底,必要时进行局部薄层重建。对患者结核病变分布形状、区域、密度进行仔细记录,并观察肺部组织与周围血管病变情况。当成像不清晰或是遇到病灶时,以及遇到细小病灶时,进行局部薄层扫描,详细观察病灶钙化现象。对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并有影像科医生进行双盲法诊断。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以及肺结核的各项病理特征检出率,包括:胸膜增厚、卫星灶、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灶、少量胸水等指标的检出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s代表其计量数据,用?字2对其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

2 结果

2.1对比两种不同影像技术诊断肺结核的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 实验组中患者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均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种不同影像技术对肺结核病理特征的检出率 实验组中患者肺结核病理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结核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患有结核病的人群免疫力通常较低,并且结核杆菌会使患者身体多处器官受累,最常见被累及的器官为肺部,由于服用药物周期时间较长,所以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反应。鉴于此,如何利用影像医学技术提高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减少照射量显得十分重要。现如今,诊断肺结核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胸部病理活检、痰液培养、纤维支气管镜等方式,但是受到经济与操作性的制约,难以推广。X线胸片是传统肺结核诊断技术,具有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能有效避免X线胸片对肺部组织的遮挡、以及分辨率低的问题,并且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性,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利.低剂量螺旋CT与X线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5):96-97.

[2]裴向滨.低剂量螺旋CT和X线胸片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5(9):101-102.

[3]夏鞣.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