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1 15:55: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篇1

徐世昌主任在会上先简单介绍了这几年安徽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未来教育装备更好的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即将开始的大赛中参赛选手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希望各位参赛教师回到学校能够总结过程,学习并消化其他教师实验教学中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并应用好。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

篇2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进而为高中物理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培养当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验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而且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电的现象认知将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等基本的电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用电认知。

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因为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借助物理实验等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关于电流方面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应用和推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了解物理的本质。

篇3

初中物理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理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又是难点的教学要求。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上讲,很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篇4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1.学习方法的转变

初中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多做几个题,考试就能考好;而高中物理的学习,关键是理解。要重视课本,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领会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学生学习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学习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学生要逐渐积累知识和不断重复知识,要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并不难,使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要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要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研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做物理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篇5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经过认真地思索总结出来的。新物理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有机结合非常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新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以前有所提高。

一、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训练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自然现象千变万化,物理问题错综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存在着各种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的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的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也有的是实际上完全无关的东西。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因而就要引导学生从形形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事物的本质暴露出来,透过表面现象,掌握它的本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每一个物理概念出现时,就下大力量,对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如:在讲解做功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弄懂,物理上的做功和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一定要理解:满足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对物体施加力;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训练一个运动员,举起一个150公斤重的杠铃,并静止在空中3秒钟,在这3秒钟内运动员对杠铃是否做功,分析在这个例题中:根据题意得知,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没有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力的成效等于零,力学里就认为没有做功。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还是这个运动员,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举着杠铃在场内转了三圈,问这时运动员对杠铃是否做功。分析:杠铃虽然移动了距离,但并没有沿力的方向移动。仍不符合做功的条件,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二、对基本公式的理解及应用的训练

物理公式是具有物理意义的数学表达式,用它来定义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确定物理量的大小,等等。我们知道,物理的许多计算公式,往往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经验共识,然后才能得到严格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实例很多,如初中物理学的杠杆定律、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等,都是在分析与综合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人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的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分析思考,运用数学工具来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物理表达式的能力。

如:在讲述功率的推导公式:功率=力×速度时强调:功率的大小不仅和对物体施加力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速度有关;如果功率大小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相反,如果想得到一个很大的牵引力,那么就必须把运动的速度放得很慢。例如:用拖拉机深耕时,一般走得很慢,这是为了:

a.减小动能 b.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c.节省燃料 d.保证耕地质量

和学生一起分析:根据上述的功率公式,P=FV,得知,P不变,V越小,F越大,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b)。

三、对基本单位的理解及换算训练

物理单位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单位和复合单位,每一个物理量都可以用(数值×单位)来表述,单位不同,其数值也不同,而且初中物理单位的换算,不仅面广,且形式复杂多变。学生在刚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单位在物理中的作用还认识不深,有的甚至忽视,总认为不主要。导致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单位不理解,造成解题错误。

例如:在解物体运动速度方面的题时,某些同学在写得数时,竟能写出猎狗的速度为2m/s,火车的速度为19m/h等错误的结果来。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本人在课上训练,或课下辅导时加强对学生在物理单位的理解及换算训练。例:速度的单位1米/秒,1千米/小时,它们之间哪个速度大,怎样换算?分析:先搞清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米/秒其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1米;千米/小时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小时运动的路程为1千米。当学生理解了,米/秒和千米/小时的物理意义时,它们之间的相互换算就变得简单多了。

训练(1),有一个面积为10厘米2的薄片放入一个大气压中间所受大气压的压力为多大。分析:根据题意得知,1个大气压为1.01×105帕,也就是说,这个物体的面积如果是1米。

(2),那它所受的压力为1.01×105牛顿。这个物体面积是10厘米2为10-3米2,那它所受的压力为1.01×105牛/米2×10-3米2=1.01×102牛顿。这样学生对这道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复合单位的记忆来帮助记忆公式。

(3)物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大单位上看,焦耳是热量的单位。千克

篇6

初中物理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熟悉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及保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自主地具备基解决本的物理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因此在全面推进初中物理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所必须要去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而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出有参考性的意见。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调查,以及分析实际生产以及科研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目的.因此目前社会普遍认为进行物理学教学的创新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是现在初中学校采用的教材是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的,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有差异的,不能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教学体系.在初中物理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教学的度,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W习主动性很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按规定程序和严格的量化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想象力被抑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初中物理差异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

1、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对于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知识体系之间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关系,通过引进常见的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奇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需要探索学习的渴望。当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境,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相距为s的甲乙座城市有一条交通主干线,每天都有火车相对发出。有一天甲乙两地同时发出一辆火车,两个火车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两个火车之间有一个飞行速度为v3的小鸟。小鸟在两个火车之间飞行,当小鸟碰见火车后立即掉头飞行,那么当两辆火车相遇的时候,小鸟飞行的距离为多少”。

这些很平常的情境的设置,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取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基础物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学生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本质与精髓。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绝对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实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利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打点,进而通过测量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实验目的。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路,多提出问题。例如我们不使用打点计时器,还可以使用什么器材进行实验?如何降低摩擦力对于实验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物理教学成果。

篇7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而且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学生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学生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的最必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力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达到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学生,或者讲给假想的学生,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自己。

4.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教无定法,但教之有法”已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样“学无定法,但学之有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假如你去调查一下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你会发现他们除了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外,还掌握了不少的解题方法。如物理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特例法、比例法、公式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效法、临界条件法、代入验证法、逆向思维法、图像法、极值求解法、作图法、常规逻辑推理法、排除法、假设法、极端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至于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得当,当然“马到功成”。

5.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学会分析物体问题的物理过程。

篇8

探究难点形成的原因从教材内容上分析有以下几点:1.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电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2、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3、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特别的乱,数据乱代入的问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本文由收集整理只须“三板斧”,初中物理最大的难点之一──电学计算难关就迎刃而解了.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不信你也来试试看?

第一扳斧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很能说明粮草问题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同样,在电学中计算题类型繁杂,公式多,有必要在解题之前理清公式。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可以简化成下面三个:

把所有的公式当成一个整体,这样公式少了,方便选择和记忆。至于选择哪个公式或公式的变形,则可根据已知条件来选择或变形,记住“敌不动我不动”。

第二扳斧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

初中阶段根据大纲要求,只要掌握以下三种电路就行: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

对于电路较为复杂(多元件电路)的计算题,应对电路按照电流的走向进行简化和改画,且必然能简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三种基本电路。无论动态电路的开关通断或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最终也都能简化成三种基本电路。

第三扳斧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对于简单电路只要知道两个已知就可以采用 或变形公式,而对于两个电阻的串并联电路则较为复杂共有12个物理量。

在12个物理量中,已知其中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剩余的9个

物理量。12个量较多,很多学生理不清,此时可以借用以下表格来理清解题思路。

解:解法一: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解法二: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例题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0ω。当s闭合、s1断开,p在b端时,灯泡l两端的电压为2v,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当s、s1均闭合,p在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5a。求:

(1)灯l的电阻rl和电源电压;

(2)电阻r1的阻值。(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解题分析:当s闭合、s1断开,p在b端时以及当s、s1均闭合,p在a端时,电路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求解此类电路综合题时,掌握解题方法尤为重要。

解题过程:(1)当s闭合、s1断开,p在b端时,等效电路如图1

解:解法一: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图1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解法二: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

引言

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系数本身来说就比较高,因而高中物理难学这一现象也就毋庸置疑。作为物理老师,最主要的责任应该是先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物理知识的相关储备,然后再根据学生们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将高中物理知识逐步深入地授予他们。而当前最关键的则是要分析好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合理衔接,让老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更轻松。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物理教学内容上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内容上有一处很好的衔接点,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基本都相同,都是一些关于力、热、光、电、磁的内容学习。那么在经过初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基础。然而虽然内容上相一致,但是在学习要求上却不可相提并论,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在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教学内容,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生活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就有进一步的提高了,而且高中物理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特别要注重理论逻辑上的分析和推导,因而学习起来也比较复杂困难。与此同时,由于高中的物理与数学的运算能力联系地也比较密切,而在高中的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的教学进度是远远不及物理教学的进度的,因而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时候难度系数就更大了,像高一物理教学中要运用的三角函数以及向量等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这些知识一般会比物理教学晚一个学期才教,因而学生在物理学习及应用上就比较困难。

(二)老师的教学方法上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要求不是太高,老师在教学中一般更加侧重于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相对来说考试的题目类型局限于公式的运用和模仿上,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够熟记基本公式,那么差不多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到了高中之后,不论是物理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学习要求上,都会有所提高,面对知识点的高难度、习题类型的复杂度等等,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都该有进一步的要求,那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就该有所改进了。

(三)教学的主体上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的简单易懂以及老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物理形成了直观形象、运算简单的惯性思维,考试中对基本公式的简单要求,让学生们认为只要记好公式便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到高中之后,教学内容的抽象,运算过程的复杂,初中学习物理知识的那套方法根本就不受用了,因而对学生们来讲,高中的物理知识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劲了。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途径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消除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抵触情绪

首先,许多学生进入高中时,可能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因而在生活上可能会有众多不适应的地方,自然心理上会有一些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况,因而老师就该在这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解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及障碍,作为高一老师的话,对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更应该加以关注,加以适时适量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脱离一些负面的想法。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连贯、抽象,因而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要全神贯注,所以对于学生情绪的关注就尤为重要了。其次,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就会听到一些关于高中物理难学的言论,因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那么日后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带着这种情绪的话,学习效果自然好不了,所以在开学之际,老师就该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上的学习压力,有意识地在教学初期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让学生们有一个简单的开头,日后学习物理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二)老师备课时多加用心、注重初高中物理教材编写上的不同

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而且高中的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更加有难度,所以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沿用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加以用心,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对初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初期要循序渐进,将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点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点点地接受。老师备课时也要适当地放慢教学的进度、降低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情况下,慢慢地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除了靠老师在课堂上授予外,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通过课外书籍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地感知及理解物理教材,然后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去处理实际的问题。老师在授课前,可以事先给学生们列出一个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找出学习的重点及难点,然后进行自学,这样一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列出的重点难点加以着重讲解,对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

三、结束语

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的,而具体的内容就该由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一一找出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们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台阶,使得学生们在升入高中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3-01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一、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不少学生学物理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意识不强。物理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能用物理的观念、物理思考问题的特点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物理,但当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仍常常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进行分析,或者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进行求解,对没见过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

例如有两个已学过平抛运动规律的学生玩射击游戏,看谁射得更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瞄得更准些,但就是没有想到向稍高些的位置瞄准。很显然,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缺少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意识。

又例如汽车刹车问题: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碰到红灯后刹车,以10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刹车后4s内汽车发生的位移。部分学生不考虑汽车刹车不可能反向运动的实际情况而直接套用公式要s=V0t-(at2)/2=20×4-[(10×42)/2]M=0M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运动学中涉及到多个公式,而具体到一个物理情景哪些公式适用,哪些公式不适用,适用的公式中应用哪个又最简便?许多学生对此弄不清楚,因而表现为解题速度慢,成功率不高。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也很重要。“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立足自身的认知水平,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跨度很大。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沿用初中的那一套,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缺乏理解,对背得的定义、公式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遇到问题时便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以致严重影响物理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智力的发展,造成成绩的大幅下滑。

篇11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其变化是:①从直观到抽象。比如,初中讲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而高中是讲质点的运动。②从单一到复杂。比如,初中研究二力平衡而高中研究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规范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④初中物理涉及问题的特点简单、直观、具体、形象;高中物理分段运动多过程、连接体、临界状态。⑤初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⑥初中的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而且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既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抽象,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如力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⑦初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是比较低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对物理问题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⑧初中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高中课程科学探究,主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对摩擦力的探究主要是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而高中物理对摩擦力的研究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及计算公式、研究最大静摩擦力,引入静摩擦力。一个定性,一个定量。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初中课程的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处理实验数据、简单描述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高中的物理科学探究注重探究或验证物理规律,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二、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几个重要的落差点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存在几个大的台阶,成为衔接的主要障碍。

1.模型工具运用的力度加大

初中物理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平面、光滑斜面、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理想变压器等。比如,以简单的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纯物理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建立物理模型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的问题导致物理问题难度加大

虽然初中物理知识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分析、要运算,如求合位移、合力的问题涉及到矢量法则的运算,以至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动量、冲量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关注的问题。

3.图像法处理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对于直观、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例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交流电等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应用到三角函数关系。在单摆、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图像的斜率、与坐标轴截距、与坐标围成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了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在高中,更多地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地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三、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最主要的原则其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物理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防止过早的做整体法、多物多过程的问题,防止一步到位的教学。二是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逐渐增大问题的难度。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点,逐渐向高点过渡,在一些知识上进行复习与补充,比如在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大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的,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初中也有了,在教学中必须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在选修3-1“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中,要对初中的串、并联特点进行复习,逐渐增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2.以大多数为主、少数为辅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以新课标为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基本概念应理解透彻,练习做题、布置学生做作业也是以基础题为主,而那些综合性强的、偏、难、怪、繁的题目,一定不要做,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在物理课堂上,看似学生都懂了,其实真正理解掌握的很少。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懂了,而做起题来又不会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

3.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篇12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 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如对象模型——质点、过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等。

2、研究的问题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 运算的方法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解决的物理问题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5、从知识学习到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应用"。

学习高中物理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问题,这在初中是没有的。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很大。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而是物理哲学问题。"用不用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位置,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位置。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灵魂深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在初中,学生表面上似乎学会了,但总在解释问题时自相矛盾,其实就是物理哲学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如,"运动的独立性"、"力作用的相互性"、"机械功"、"守恒"、"平行四边形法则"、"物理规定"等等,都涉及到知识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物体的一个分运动不影响另一个分运动的效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等性、力推着物体有了位移才说力做功了、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处理问题方便需要人为主观规定一些东西等等,都是物理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对学好物理有指导方向和理清思绪的作用,同时能大大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也和"物理哲学"一样,它是需要"慢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元法"、"平均值"、"无穷小可忽略"、"隔离法选研究对象"、"比值定义法"、"变化率的应用"、"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正负量的意义"、"参考面意义"、"统一单位制"、"基本量与导出量"等等。这些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对于初中学生几乎是空白的,而建立起来这些思想,又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摸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高中物理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是比较大块的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这"形象思维抽象化"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

篇13

1、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穿新鞋,走老路。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普及,备课教案上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名字虽然变了,但面对探究性的学习,却无从下手,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将本应通过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规律又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给学生,新瓶装旧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许多教师对于课改理解片面,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课改。比如,大面积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鼠标操作员。殊不知,过多强烈的视觉刺激反而会冲淡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喧宾夺主反而不好。另外,有些教学内容不又不能简单的用多媒体动画处理来代替,必要的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2、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物理也一样。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处于被动地步,老师讲什么,他就学什么,就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一是利用图片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课本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物理现象插图和演示实验图,这是因为物理学科其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人们研究物理学和重要方法和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就能很好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几个学生动手做一做,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实验后,对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印象就深刻。二是阐释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概念贯穿于课本中每一章节中。培养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思考和理解,在课堂中常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三是鼓励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能单从概念到概念,不能死记硬背,不能理论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作用,就需要老师去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性质做成了重垂线。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并用自己做的重垂线怎样检查墙是竖直的?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粗糙。要求家检查自己家里的洗衣机就动手把皮带调紧些达到增大摩擦的作用。这样洗衣机就干净多了。检查自己的自行车是否刹车不好,如果不好就换刹车皮来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吃透概念,注意公式中“同一”问题

1、认真把握题目“同一”问题。一般来说,应用物理公式之前,必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其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公式中所有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用同一研究对象,同时这些物理量还必须是相对“同一”工作状态而言的。不要将物理公式在题目中张冠李戴,特别是在同一题目中有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工作状态时,学生可能会将这个对象的物理量错用到别的对象或别的工作状态上去。

2、分步运用物理公式。在我们积极探索新教学法的今天,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学生和改革的要求。与其让题海战术弄昏了头脑,不如选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在讲读的过程中给学生练习,前提是练习的题目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对即将学习的物理公式,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认识公式,清楚公式中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能分别写出它们的单位和导出公式。二是理解公式,弄清所含的物理意义,从公式可以直接判断其它物理量一定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应用公式,分简单应用和复杂应用,简单应用就是直接将已知量代入公式求解,复杂应用时除了要很熟悉基本公式之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分清含义,都有“平均”意义迥异

在物理的应用计算题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题目,比如求平均值的问题,可能是受要减小误差可利用求平均值这个方法的影响,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总是有意无意的用这种方法求其它物理量的平均值,从而导致了计算的错误。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比如求平均密度的计算等。学生很容易被“平均”这个表面现象所混淆,而忽视物理公式在应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式和它的对象必须要一一对应,然后根据题目隐含的、附加的条件进行正确有求解。只要我们注意并突破了这个难点,在解答应用题目的时候,就会象鸟儿长了翅膀,能在应用计算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