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14:54: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38-02

日本位属于东亚,是中国的邻海国。其经济、科技、教育都强于我国。日本的诸多方面成就,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无不受益于其先进的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成就其社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文化及种族的相近性,研究日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

1 日本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借鉴美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基础上,开始其自身学校体育教学的更新与发展历程。日本的教育属于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文部省下设体育局,负责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要以完成培养“民主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为使命。为此,学校教育科目中的体育课称为“保健体育课”。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相互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起着导向作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般而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特征总结来说就是与“终身体育”思想密切联系,发展“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带有强制性,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热爱真理和正义,富有责任感,充满独立精神的个人。

(2)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增强体质是每个国家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共同目标的其它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日本的体育教学总体目标是t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喜爱运动,理解身边的健康、安全问题,设法增强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树立起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态度。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去享受运动,加深他们对运动乐趣的理解和感触,提高学生享受乐趣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对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和体力的增强。

(3)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日本各个级别的体育教学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材的分类方面也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内容上日本已经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强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数学内容,以满足不同水平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根据儿童、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选基础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培养多种运动的基础能力,教材内容全面多样,排列顺序呈阶梯上升趋势,教材大纲总的内容比较精练、灵活。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分理论保健课和实践课。理论保健课讲授生理学、医学、环境学、疾病与预防、营养与卫生、安全教育及体育理论知识等。理论课时占整个体育课时的1/4。实践课全部以专项课形式进行,每一种实践课的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开设田径、体操、舞蹈、柔道、剑术、相扑、橄榄球、软式网球等课程。一个大学生在校需学习3种实践课程。操作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把握运动的特性,根据对运动特性的把握,去组织体育的教材,去考虑教学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欲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项目后,按照教师提示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练习和比赛,享受运动的乐趣,发展体育能力。

2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与国家对体育教育的法规密切关联的。简单来说就是使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对现代人才的培养中,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1993年正式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纲要》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使用的指导性数学大纲”。通过笔者的调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其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发展体能的练习和竞技体育为主,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缺乏教材选择的灵活性。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大都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根据所设项目选项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开设的课程一般为: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体、体育舞蹈等。在操作方式上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我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

3 结语

3.1 结论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与日本高校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目标更加人性化一些。

(2)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但并不灵活且教学内容不丰富,比较单一。理论保健课几乎没有。这同日本的高校是有不小的差距。

(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学校体育俱乐部以专项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3.2 建议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钢琴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钢琴教学和成人的人生职业生涯联系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相当于青少年启蒙式的教学与基础训练,还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与知识更新后的回归教育以及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非职业化教育。因此,成人教育的施行,使得成人的钢琴教学有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

一、成人钢琴教学的基本特征

成人钢琴的教学基本特征是其具有职业性、特殊性与工学结合性。其职业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职业的钢琴工作者,主要培养钢琴师、学校音乐教师、钢琴伴奏等,其目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反映出成人钢琴的职业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展开,其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钢琴实际演奏能力与了解钢琴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等来使学生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技能水平的掌握。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的对象是成人,而成人已经完成生理发育的过程,不存在未成年人在教学中许多受到生理发育限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力度踏板的要求,六度、八度音程的弹奏训练等。由于成人进入相对稳定的生理时期,对演奏技术的提高与训练存在的局限性较大,但是由于成人的心理水平与认知水平较高,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钢琴的内涵与外延,加上相对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能够让他们更能体会到钢琴的不同艺术情境以及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习的相关内容。其工学结合性主要表现在:成人钢琴教学的学员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工作与职业,大部分成人学生都是以劳动者与学习者双重身份进行钢琴学习的,因此,工学结合也是成人钢琴教学最大的特征,在接受教学的同时又能兼顾工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但是又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出成人钢琴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进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过程当中,有两种教学目的,一种是为了非钢琴专业的学生作为辅助课程而开设的,另一种是为了陶冶情操与提高修养而进行的非职业化钢琴教学,这两种教学不管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过程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常常遇到学习的学生没有任何钢琴演奏基础与常识的情况,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音乐谱等基础性方面知识都没有接触过,加上成人的认知水平与心理接受能力已经成为定势,使得他们在学习线谱等钢琴知识的时候会显得相对比较迟钝,其接受能力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的阻碍,这就使得成人钢琴教学中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进行成人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成人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基本的钢琴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还可以根据成人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要根据其具有的特有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利用成人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使非职业化的成人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成人学生的特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学习。

三、非职业化成人钢琴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区分成人钢琴教学的启蒙教育和未成年钢琴教学的启蒙教育,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成人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由于成人各方面已经发育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严格的要求其对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使其在将来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成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成人的接受能力与反应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一些人喜欢轻快的音乐,一些人喜欢忧伤的音乐,可以投其所好,进行兴趣教学。在学习读谱的时候,成人可能会比较难记住线谱的,所以要多给时间让他们去摸索线谱,也可以让他们硬背基本的音型,接着进行摸索弹奏或者多练习;成人在高抬指与手指独立性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吃力,对于非职业化的学生来说,不必强求他们进行训练,但是在力量上可以多下功夫,发挥成人学生的力道优势,在演奏力度上弥补手指独立性的不足,达到钢琴的演奏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成人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成人钢琴教学所具有的限定性与特殊性,根据其基本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内容与学习者自身具有的水平特点相结合,使得教学能够与成人的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相适应,提高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元.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常见问题浅析[J].音乐大观,2011,(09).

[2]郝晶.谈非职业化成人钢琴启蒙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篇3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即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地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篮球教学的特殊性需要现代教育技术

篮球运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双方队员既是同场竞技,又是攻守交错,其技、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篮球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自然有特殊之处。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教与学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途径和学习技巧。

1.篮球技战术的数量多,每个技战术都由几个动作的有机组合所组成

篮球技战术运用的特点是动作与动作的各种组合,动作组合的方法有:同类动作之间的组合、不同类动作之间的组合、真假动作的组合。为了上好篮球课,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篮球课教学水平所采用的新方法、新手段。

2篮球课教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篮球动作具有进攻和防守技术

符合规定标准的篮球动作,必须强调进攻和防守技术的具体分析,在分析时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就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篮球战术演练时没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各自的动作技术。另外篮球战术攻防转换是很迅速的,这都会对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学习提高难度。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应用可以带来质的飞跃。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篮球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进行篮球理论课的教学中都会认为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教师在进行篮球理论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将教师的教学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或复习,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在篮球战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4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48-03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承担着高职教育中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和素质培育功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工具,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如何将高职数学变成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优质课程?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办法。

一、活动式教学的理念及基本特征

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的观点;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出发,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学校应当给儿童提供动手和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场所与条件,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其中已经蕴涵了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以上文件都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它主要采用“活动―体验―认知―升华”策略,通过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数学活动式教学通过活动促进数学学习。它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为特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数学活动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高职教育课程中,高职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过:“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苏联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普遍存在的对数学教育的片面认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仍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第一,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他们所学专业的作用,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学习难度大、负担重,没有用。他们学习数学往往是被动的,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第二,数学课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第三,高职数学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的严密性、推导的逻辑性,内容显得抽象、深奥、脱离实际,导致教师深感学时少、任务重、压力大。第四,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重逻辑推理、重演绎证明,轻思想方法的提炼,联系实际较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差,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和其应发挥的作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已刻不容缓。现代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为了让学生“会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数学活动式教学的策略

篇5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篇6

1.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我国教育学者对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认知,尚且存在明显分歧,尚未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内涵界定表述的一致认识。通常认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以及高校网络教学三个基本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学理范畴。

我国学者丁兴富在著作《远程教育学》中指出:在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空层次具备明显的相互分离特征,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之间存在基于时间和空间层次的相互分离和独立化特征,并在借助现代教育意义技术形态和多元化媒体资源的技术背景下,实现各类各类教学资源在不同实践主体以及组织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交互,以及整合共享。

从比较性视角考量,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其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形态的应用效能,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行为参与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有效实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标基础上,有效打破了传统面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局限性,为学生开展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创造了充足的便利条件。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应用媒介,在充分运用高等院校具备的各类教学资源背景下,通过促使“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影响而具体实现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学工作路径存在多样化特征。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以“学校”和“班级”等有形空间概念被打破,同时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丧失了其绝对性的控制地位。在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建设和运行网络教学技术平台的历史背景下,各级高校实际掌握和控制的各类教育资源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平台中的虚拟性窗口,供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各类需求者随时调取和使用,确保了高校学生在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背景下,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随时实现知识内容学习以及观念更新目标。

第二,教学应用资源存在共享化特征。我国各级高等院校通过建构和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对高校知名教师,以及法学教育援救领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式呈现运用,通过对在线网络资源传输和共享技术的引入运用,能够确保独立学生个体随时依照自身的现实化学习实践需求,调取和收看呈现于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路径之中的各类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开展路径的针对性和便捷性。与此同时,在网络性教学资源运用共享平台的运行使用背景之下,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能够随时实现顺畅有序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资讯内容交换,避免因时间性和地域性因素限制而给高等院校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具体开展的既教学实务活动开展路径造成明显阻碍。

第三,教学工作开展路径的课操作化和自主化。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背景下,高等院校逐步是吸纳了数字化校园形态的建设和运作目标。通过对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运作应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体验行为,高等院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性知识素质基础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具体面对和生成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针对性调整和把握自身实际开展的学习内容对象以及经历的学习体验路径,在基于高校网络教学模式背景下形成的高校师生共学关系的发展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还能督促高校在职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工作本领。

第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背景下,受传统纸质教材的载体模式特征的深刻影响,使得现阶段高校应用性课程教材文本在知识内容编写体系以及教材引例案例教学元素的呈现和分析过程中,存在较为鲜明局限性和陈旧性,不利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日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路径,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动态发展趋势之间实现顺畅有序的对接,阻碍了-预期教学工作效果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而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背景下,借助公共性网络技术平台中媒介信息在呈现形态层次的多样性,以及在获取实践路径层次的便捷性,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群体,能够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操作环境,实时引入和调取适当种类的网络媒介性教学资源,提升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逐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实务环节开展过程中的交流沟通活动力度,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日常教学实务活动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建构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过程中建构和运用背景下,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法学课程加血模式存在的系列具体问题,其集中表现为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教学计划体系制定存在落后性,教学内容体系存在落后性,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实施手段存在单一性,未能充分关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法学知识内容学习和运用行为实施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严重干预啦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基础性学科逻辑思维体系,和法学专业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建构和发展,严重影响了相关学生群体法学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综合和性素质水平的改善提升。

第二,长期应用的“严进宽出”指导政策。由于高考考试制度以及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共同影响,导致部分本身具备较强烈法学专业学习愿望的高中毕业生个体被挡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体系之外,同时也丧失了接受正规化和系统化法学专业高等教育内容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一定数量的已经获取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机会的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源于其本身在法学专业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本身未能感知到充足而有效的压力性和激励性因素没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以考试及格”为主要学习实践指导目标设定的观念指引和干预条件下,在具体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了消极懈怠和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行为倾向,导致我国高等院校实际培养输出的毕业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知识面狭窄特征和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特征之间的严重背离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第三,以“四年全日制”为主要描述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一次性和学校教学实务空间限制属性。其入学门槛相对较高,且具体涉及的落后陈旧性知识在制度性因素,以及多元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和共同干预条件下往往无法获取到及时充分的更新干预,我国高等院校现代法学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以及我国全民性终生教育思想理念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干预。

三、我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

1.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一,知识讲授与知识接受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进程是:诱导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基本学习动机――学生针对已经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内容实施复习――教师针对新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实施讲授――学生针对新学习的知识内容实施巩固性体验实践――教师检测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实务模式充分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讲授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被动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幅度缩短了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时间长度,但是这种方法缺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全面发挥。

第二,情境内化服务模式。改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流程是:情境创设――诱导学生参与已经建构形成的教学模式――总结内化教学体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该教学模式的最大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现有法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与开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实现对具体的多样化的教学场景的建构和应用呈现过程。比如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构和实施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借助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条件,诱导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逐步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相互结合。促进其能够不断借助具体学习掌握测法条信息内容,具体解决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

2.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实现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高等院校法学网络教学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要逐步优化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开展模式,促进管理工作预期质量水平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切实建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群体综合素质表现状态的反馈习惯评价机制,助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

篇7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符合了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更加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语文的个性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引导教学思路发生新的转变。其重要的表现便是教师的思路要顺应学生的思路,教师与学生在围绕着课程基本目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思维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塑造。

一、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1.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阅读方法。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多重互动与响应,更加注重不同个体之间的个性化体验,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自主性、阅读需要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批判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审美情趣以及语言文字功底等都会得到全面调动,这些因素的不同会使情感的体验以及共鸣等各方面的阅读结果产生差异性,因此语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2.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初中语文阅读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自主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自主性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人的自为、自觉和自由。只有作为自由主体的人才会具有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才会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对自己的阅读做出支配。个性化阅读教学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在这种阅读观念中,阅读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动态性以及变化性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反思是充分的理解文本与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并且这一过程要在不断地对前人的阅读结论与阅读方法进行修正与改造,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过程便是个性化阅读批判性的重要体现,在这种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来把握不确定性、隐喻性、虚构性和含糊性。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创造性反映的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文本建构上的特点。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充分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更加多元化与多层次的视角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适当的切换阅读视角。

二、进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策略

1.建立和谐与友善的师生关系。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这就对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才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只有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2.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当今社会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文化载体的选择性也更加广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更加多样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白纸黑字间蕴藏着一个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其他的阅读方式永远无法取代的。

3.加强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对于学习和阅读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切记不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够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是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亲切的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表达自己的看法,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增加分析问题的视角。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个体行为,也是一种人性化行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立场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等都会对阅读的结果与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会批判性的学习与思考。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思考与感悟。作为教师要重视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过程,充分领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化阅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寿.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4).

篇8

1.前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及深入,根据课程新标准的具体要求,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以及经历探索分析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找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以学案为主要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有效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探索性自学的方法,要构建一种热与冷、动与静的平衡动态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敢想、敢说以及敢问,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动手以及观察,同时要重视扩展以及深入研究数学课本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数列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在学案中编写新的问题: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利率是怎么计算的?使用怎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这个问题属于情境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性主要是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但是并不代表教师能够放任学生或者不管学生;反之,教师要处在“主导”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并进行考虑,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上课的内容以及安排课程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节数学课堂中需要做什么,把不同难度、混乱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使数学知识与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互相符合,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3.构建活动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能够将全面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容,不能仅仅是口头行动,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活动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中主动地进行思考、类比、分析、观察以及猜想,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归纳、尝试、追求.所以,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构建活动的教学情境,首先要有效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加容易操作;其次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与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最后要充分使用学生在交流与活动间发现的学习材料.比如,在平面的基本特征的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在预习数学知识后的交流理解,都是死记硬背的形式,无法理解“有并只有一个”的含义,同时也不会掌握“三点”与“不在相同直线”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作业本与笔,让学生试着拿笔撑住作业本,并且围绕教师走一圈,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倘若无法做到,就循序渐进地使用2支笔、3支笔,直到能够将作业本撑住为止.通过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让学生非常深刻地认识平面基本特征,说明了“有并只有一个”是指整个物体仅有唯一的平面,也确定了在相同直线或两点之间会有许多平面,加深学生理解数学的知识.

4.掌握引导层次

(1)重视个性层次.高中数学课堂个性层次教学的重点是积极地进行双向教学活动,层次教学不仅要达到教学目标,还要注重情况不相同的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吸取到数学知识.因此,学案导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这样,要数学课堂上完成个性化、层次化的教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比较困难的知识时,因学生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在“函数”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函数的特点是什么、自变量x为什么有固定的范围互相对应、函数y为什么有一定的范围互相对应等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去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做法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做到精讲指点.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将“导”的作用充分展示出来,避免放任自流的情况发生,课堂教学变成自主学习的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将学与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首先是将对学习内容存在不同疑问的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适当地进行指点;其次是精细地讲解,教师要掌握学生问题的重点,紧抓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尽量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变换角度发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

(3)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案导学应该遵循着学生心理的发展来进行,学生心理的发展由概括、精确以及浪漫等三个阶段构成.比如在“排列”这一章节的学习时,首先通过以“在5个班干部中选出2个班长”的问题引出“从不相同的5个元素中找到2个元素排成一列并且要按照一定顺序”的抽象问题,再以“从班级的55个人中选出文艺委员、正班长、团支书、副班长、体育委员”的问题引出“从不相同的55个元素中找到5个元素排成一列并且要按照一定顺序”的抽象问题,最后通过以这个例子为对照材料,将排列的定义进行抽象概括为“从不相同的n个元素中找到n个元素排成一列并且要按照一定顺序”.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抽象概括的教学中使学生抽象、类比、观察以及归纳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还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预习的习惯得到了良好地培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自信心.

篇9

高中英语课堂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践行着改革,并取得典型经验,但在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势必阻碍高中英语课堂改革的成效。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立场

(一)把握英语课堂改革的双向互动性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的基本立场就是双向互动性。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学的任务,是改革的主要实施者,然而最终课堂改革的效果如何,还得考虑对学生的影响。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相对处于中间上升期,是对学生英语基础的巩固和英语水平提升的过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需要坚持双向互动的原则,在师生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有可能形成高效课堂。

(二)坚持英语课堂改革的循序渐进性

英语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教学改革不能采用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方式,需要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从教学的内容来看,高中英语教学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等特点,改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成。从学生英语接受的能力来看,他们刚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很多教学方法还不适应,同时高中英语比初中英语难度有所增加,学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持续推进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观念陈旧,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新课改的实施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常常忽视教学观念的转变,只看到方式方法的变革,最终导致高中英语课堂形式上好像改进了,但教学理念还是陈旧的,课堂改革并没有向前发展。另外,教师队伍呈现一个新老接替的状态,一些年轻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的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方法,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老教师,还在沿用早期的教学思想,导致教学队伍出现新旧并存的状态。

(二)教学模式新旧混杂,教学方法异彩纷呈

从新旧观念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革还处在流动变化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观念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自身发展要求教学模式的转变,很多学校都在试图打破高中英语教学“类模式”的状况,本着因人制宜的原则,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的出现无疑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电影教学、音乐教学等多种样式的出现使得高中英语课堂呈现出新的色彩。

(三)评价体系亟待完善,主体地位需要增强

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评价体系也要随之变化。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另外,时代的进步,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增强,正确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学生进步,不当的评价机制很可能会对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实现多成效整合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领悟这一理念并将其运用到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去,成为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转变教学理念,解决教师队伍的分层现象,改变师生思想、行为、知识、能力变化的目的和成效,教师要用多维度视野量化成效、整合成效,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平台,达到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的目的,已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势。

(二)重构教学模式以达到多策略运用

传统的单一课堂模式已不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课堂模式应该表现为多种教学行为的结构性联系,教学主客体的双向互动,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构成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应用等。针对高中英语教学,借助多媒体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课堂出现了多策略的教学方式,涌现出诸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影视教学等方式,并且各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空间和平台,成功的课堂教学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三)完善教学评价以实现多向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现有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格和情感的培养等。这就要求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客观、公正、人性化,应该更多的向激励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以分数定位学生的评价机制,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程度等来评价学生。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课堂运作的机制保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而自我提高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同学的关心,因此,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间的多向交流模式无疑是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总结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秉承改革双向互动和循序渐进的基本立场,在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的同时,找准改革的方向与发展的趋势,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改革的整体性发展。

篇10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新模式也成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一、信息化教育的内涵

信息化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以及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基本特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顾名思义,信息化教育显然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人将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多媒体技术,将信息化教育简单理解为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如前所述,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可见多媒体化只是信息化教育的特征之一。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该是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各种信息手段的综合,贯穿课前、课后,课上、课下,从而形成一个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化有机整体,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外,信息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仍然将信息化教育理解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将信息化的重点放在教学手段上,忽略实现自主学习这一根本目标,这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厘清这一根本观念,对我们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其本质是指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外,也应承担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我们之所以学习英语,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交流和获取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顺理成章之事,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根据信息化教育内涵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化环境下构建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1.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如前所述,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根据硬件设施配套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将面授式课堂教学与自主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建立语料库、知识库、资源库、习题库等资源,使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进行相应的补充练习和训练。

2.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相结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加强师生互动。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建立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可以说,人机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曾尝试使用ASP技术建立交互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测试系统。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在线自主完成包括听力、阅读、完形填空等题型在内的配套练习,提交答案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并将错题和正确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即使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判断和改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系统,积极寻找更多的人机互动模式,并与师生互动有效结合,真正实现课上课下不断线,更好地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接受信息与探索信息相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鼓励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学习都失去意义,这一理论为信息技术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努力创新的能力,在接受教师所传授信息的同时,不断主动探索新的信息。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和研究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建立起适合本校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并实现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093-02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Computer Course Ecological Classroom Based on Ecological Philosophy

LI Ni1,LI Ying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Hunan City College,Yiyang 413000,China;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Hunan City College, Yiyang 413000,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by mean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Based on them, the model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is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cological classroom is illustrated .Finally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classroom is built by results of earl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classroom; features; model; effectiveness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我们计算机教师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计算机课堂教学,认识到计算机课堂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生态系统[1]。课堂的生态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系统指教学的物质设施和非物质元素(规章制度、班级文化、学风、教学等),教学活动是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不同的课堂主体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与交流。由此形成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改革思想。任何改革都需要哲学的智慧,本文以生态哲学的思维来探讨计算机生态课堂的特征,分析计算机生态课堂的模式与有效性。借鉴本人的教学经历,从三个方面分析,得出在大学本科计算机课堂 教学中建立生态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潮流。

1 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哲学有自己的思维特色,胡安水先生著的《生态价值概论》一书介绍了十大生态思维[2],用于课堂教学,就可以解读生态课堂的基本思路与特征。为方便读者对照胡先生的原著,本文仍用他的标题与排序。

1)生命中心思维。一切生命处于生态系统的中心,生态课堂既不是只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只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所有的学生与老师都是生态课堂的中心,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同等的责任与话语权。物质与非物质的环境元素环绕在人的周围。整个课堂系统是运动的、有生命的,它创造了系统所有的能量与生命现象。

2)辩证思维。人与环境是辩证关系,但主要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统一关系。生态课堂中,人与环境之间主要是互补性,教学环境,如教学设施(教室、计算机、网络等)、班级文化(学风、教风等)、规章制度(教学时间、课堂秩序、评价制度等)都是为教学主体服务的。同时好的教学环境也需要人去建设与呵护。

3)过程思维。教学过程是生态课堂的一切。各主体的适应能力是生态课堂运转的第一要素。生态课堂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否自主学习是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生物活动,这种活动的自然、顺利实现伴随着快乐与舒适,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平和、愉快的过程,任何高压、训斥都不利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的热情和欲望。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这种热情与欲望,善于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

4)系统思维。与一般生态系统一样,生态课堂的边缘是相对的,其基本特征是开放性与多样化。生态课堂在空间上不限于教室内,应当扩大到寝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乃至于整个社会,在时间上也不限于课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仅是教材与老师的传授,当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与电脑,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多种方法探讨学问。生态课堂模式的多样化,使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使用,需要的只是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并能结合生态课堂的其他特征协调处理。同时,学生的探讨与见解往往会突破教材的内容,讨论的结果也可能是发散的,多样的,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5)自然思维。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有终极意义。生态课堂的环境元素包括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也包括如教风、学风等“软件”,必须努力建设和利用课堂环境,让它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不仅是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每个学生的责任。

6)平衡思维。生态课堂需要在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通常是动态平衡),和谐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团队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交互关系,对于生态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讨论中不要恶语相向,对于错误的意见也不要责罚,要容得下与书本、权威不同的见解,乃至“异端邪说”。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性探索。

7)低成本思维。人类无法长期维持高成本的生活,生态课堂也只能在低消耗的条件下运行。主要是设备消耗与时间消耗,要力求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好的效果。

8)外力思维。人类需要借助外力即环境的力量维持生存,生态课堂的各主体需要借助于外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的指导,计算机网络工具的使用,同学间的互相探讨,班集体的帮助等等。特别重要的是教师的作用,虽然学生有学习与成长的本能,但是老师的帮助可使他们成长得更好。

9)保护思维。应当将对象的利益即环境的利益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生态课堂的每个主体都必须保护其周围环境的元素,这里的环境元素,既指生命物质,也包括非物质的元素。例如,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并以有利于他们的方式与之打交道。

10)未来思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所有生命追求长生的本能意识,生态课堂必须立足于课堂主体的长远利益。还要注意这种教学的可推广性与可持续性,短暂的观摩性的表演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2 关于大学计算机生态课堂的模式

由生态课堂的多样化可知,实现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定的模式。李建华教授说:“大学教育的最好模式就是‘没有模式’,不拘一格育人,不要把学生教育成工具”。[2]当然,也不是什么教学都可以冠之以“生态课堂”,它要符合前述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目前许多计算机教师推崇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选题―略讲―探究―讨论―总结”。

1)选题。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一个课题,它一般涵盖计算机教材上一章或几大节的内容,题型中等,有一定的“嚼头”。

2)略讲。把学生集合起来,由老师向学生略讲有关本课题的基本概念,不详细展开,时间上必须非常节约,以便把主要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这一步的教学艺术在于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索的热情。

3)探究。学生自由组合,自主探索,寻找课题的解决方案。这时不仅要精研教材,还应当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多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与实验。这阶段占时最多,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和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主要利用手机与网络进行交流。

4)讨论。大班讨论。各学生小组提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互相比较,互相补充,各抒己见。这时主要由学生发言,教师也可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参加讨论,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压制,只能以理服人。对于讨论当中出现的“奇谈怪论”,尤其不能轻易否定。

5)总结。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道作出适当的总结与评价,可以在大班讨论后立即作出,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总结与评价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为下一次课保留激情。

对照生态课堂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参与;学生自主学习,同学相互帮助;过程开放性,解答多样性;使用网络工具,讲究教风学风;方法可推广,具有可持续性。如果加上老师的教学艺术,做到节约时间成本,保护学生激情,培植团队精神等等,那就是一种生态课堂。

上面的讨论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1)虽然生态课堂没有一定的模式,但生态思维的智慧可以为构建计算机生态课堂提供一种评价标准。

2)以往老师们的教学改革成果,可为建构计算机生态课堂提供重要借鉴。

3 大学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的有效性分析

1)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实行开放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与自信心,提高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可能发现课本与老师说的,与网上的说法有很大的分歧,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见解也有差别。谁的意见更正确,需要自己进行辨析,决定取舍与修正。有时,从资料上找不到问题的直接答案,还需要经过自己与同组的同学一番艰苦的探索,才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经过研究才获得的成果,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释放出求知的热情,琢磨的能量和探究的潜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极其有利。

2)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有创造”,并提出实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措施和方法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生态课堂的特征就是能解放学生的大脑、口、手、时间、空间,所以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还表明,学生在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易被激活。生态课堂良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形成。

3)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以人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现代教学价值观。平等、和谐、互惠、共生的生态教育理念,培育了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现代学习能力,表现出生态课堂的现代性。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造性、自主性,有责任意识、有知识的人才。

4)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体系,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优良的课堂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成了“高效”课堂的诞生。同时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条件,转化为教师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的动力,造成了“教学相长”的形势。

5)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开放性与多样性特征,使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有利于大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周光礼先生说:“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知识和理性的社会行动者”。[4]他还解释说,可将大学教育目的进行分层处理,包括工具理性层次、道德理性层次、思辨理性层次等。正是生态课 (下转第97页)

(上接第94页)

堂可以将这几个层次的教育全部包容其中。首先,生态课堂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包容性可以让学生学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其次,生态课堂自由讨论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提高理性思考的气质,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能遵循理性原则行事。再次,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关心他人的成功,理性对待思想冲突,有利于培养道德理性。让学生形成道德自主意识,进而愿意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生态课堂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一种现代教学形式。

6)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理念构建的课堂教学,它的推广促使生态学在大学教师中的普及,推动大学文化的“绿色化”演变,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影响可惠及整个社会。

7)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在于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创新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构建生态课堂,具有现实性、也有前瞻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综上可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创建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根据以往教育改革方面的成果,总结与升级教育教学改革,更多的实现计算机课程生态课堂,更大的成就正在向我们招手。

参考文献:

[1] 刘贵华,岳伟.论教师的课堂生态意识及其提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6):30-34.

篇12

1.考试性质

2017年语文科《大纲》删去2016年《大纲》中考试性质的相关内容。2016年大纲中的相关内容是“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此部分文字阐释了高考的性质,在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删去此部分文字,将此部分内容调到总则中,内容更加简洁,更突显了语文大纲的学科性。

2.写作部分

①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下划线的文字为变化部分,下同)

删去此条,不是淡化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将此条放在具体的评分细则中更恰当。如此,更加符合大纲本身的纲领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在此部分新增了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增加此部分内容,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表述更加科学具体,考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2.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部分内容,明确了考试选材的范围和平时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对照往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此条新增加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师生的重视,应在平时拓展训练范围,熟悉各类论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分析综合C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条,将更加体现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科学性、学科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条,符合阅读实际,引导师生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分析综合 C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如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加此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阅读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此项内容的增加,将近年来高考中已经出现的古文化知识考试题在《大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强化了此考点的地位,凸显了《大纲》的科学性、全面性。

第三、改动

1.“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此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此项内容变化较大,明确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变化。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处修改,要求更加明确,与语文试题考查内容一致。体现了《大纲》的科学性。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将“基本”“主要”删去,表述更加准确,对命题者来说,更具灵活性操作性。

鉴赏评价 D

2017年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6年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此处的改动,表述内容更加简洁具体准确,将此前表述较为虚实的考试内容落实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此处改动,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性,即“真实性”“实用性”,体现了考纲的科学性准确性,如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改为“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引导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含义、价值和意义。

4.古诗文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筛选文中的信息

此处改动,更加科学准确,符合高考实际。

5.写作

发展等级――深刻

2017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6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此处改动,凸显了考纲的科学性,符合事物客观实际。

第四、调整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简洁。

2.语言文字应用

表达应用 E

2017年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年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篇13

本文根据f12dsfdK:JFD:L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将高中政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并对其教学策略的优化进行探讨。

一、知识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对其基本涵义目前仍有争议,不同的学科解释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学科看法也不尽相同。完整的知识应当包括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知识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狭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识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学从一开始存在,就总是与一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学论主张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它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虽然并不就是唯一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亲身实践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更是不可能的了。

二、高中政治知识的分类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知识的分类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㈠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命题。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市场经济”等概念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类知识。二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陈述“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意义”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㈡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税收”的基本含义,可利用图表将其含义与基本特征联系起来统一理解,既可以让学生明确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又可以将学生从学习概念引向掌握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个基本特征。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税收的含义体现了其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又是概念的延伸和具体化。甚至还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白:每个公民都应维护税收的权威性,应增强依法治税、依法纳税的意识。从而使有关税收的知识不断迁移,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三、运用分类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优化的对策

课堂教学要优质高效地达到目的,完成预期任务,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如果置知识类型不顾,都采取同一种形式、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则其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㈠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过程,一定要注重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一些教师强调学生的“理解”,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自悟”,而不是通过千方百计地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悟性”。

为了解决好地这个问题,就要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讲清二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次,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和提取的关键是编码,教学设计以知识理解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义进行编码、组织、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储存,也便于知识的提取和回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检查这种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建立在知识理解和认知结构形成基础上的知识记忆。

㈡高中政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