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歌曲教学方法

歌曲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16:17: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歌曲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歌曲教学方法

篇1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 "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装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37-01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一轮了,国家重新制定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歌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我从事音乐教学二十多年,在乡村小学任教十八年,这些年来,教学时常常感觉孩子唱歌明显存在着情感表达不到位甚至缺乏情感的问题。县城的孩子比乡村的孩子在演唱方面略好一些,乡村的孩子在演唱歌曲时感情更缺乏。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是一个音响的空壳,是不会产生美感,也不会打动人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能够充满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呢?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要满腔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每一个学生,不要埋怨和嫌弃教了许多遍总学不会的学生,没有哪个学生一生下来就会有唱歌,就会有感情的演唱。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有感情,课堂上始终带着满腔热情,这肯定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演唱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定会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在教唱歌时有感情,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模仿个样子出来,慢慢地经过教师的引导也会把歌曲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缺乏应有的热情,缺乏对学生的热爱,缺乏对生活的感悟,那么你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情感全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学、多练、多唱、多想、多分析、多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音乐课演唱教学的要求,表达出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感情,学生才能体验到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二、音乐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歌唱

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真实、自然、亲切,把歌唱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歌唱,能使学生从本质意义上理解音乐,消除音乐神秘感,明确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教学《大家来劳动》《劳动最光荣》等歌曲时,和着歌曲的节奏和韵律,教师首先进行示范,一边演唱一边表演,各种劳动时的动作,学生都非常熟悉,同学们仿佛进入了实际的劳动场面,情不自禁,对生活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入出来了。

三、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可见,激发、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何等的重要。作为一名多年任教音乐的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何种情绪的歌曲,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扯着大白嗓子喊叫似的唱歌,不懂得根据歌曲所体现的情绪和表现内容去演唱歌曲。有的则在演唱时表情呆滞,嘴巴呈蠕动状态,显得对歌曲的演唱毫无兴趣。

在学生学唱歌曲之前,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聆听感受歌曲的同时思考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比如我在教唱六年级《我家在中国》这首歌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请先听音乐,然后说出你的感受。想一想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那么,学生自然会有意识的带着问题去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生回答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时,我适当的给予提示和讲解: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歌曲。歌词质朴通俗,旋律真挚纯朴,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挚爱,对幸福的向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想法做个比较,加深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来理解,为后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因此,教师在教唱前的问题设计很重要。

四、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底蕴,激发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曲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这些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很多时候都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比如几十年代的儿童歌曲或者一些地方的民歌。正因为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且没有真正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深刻情感,所以学生是不可能把歌曲的内在情感通过演唱充分地表现出来。

例如,我曾教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学生只是感受到歌曲的旋律比较抒情,演唱时中速,气息悠长,而不了解这首歌的音乐舒展豪放,优美抒情,表现了沂蒙山劳动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所以演唱时做不到体现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因此,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这样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也会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感染课堂的气氛

我认为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表现对学生多方面的影响起着很大的决定因素。教师在范唱歌曲时,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段,展现自己的演唱情感和适当的表演来增加学生对歌曲情绪的直观感受,和唤起学生心灵中情感的共鸣。因为学生在观看教师演唱时,教师演唱的声音、眼神、动作、以情带声等表演能直接把演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六、适时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直观的感悟

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29

Songs Teaching: New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ZHANG Xiaoxia, WANG Ruifang

(School of Marxism,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Songs Teaching method as a new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eachers to have been popular, classic songs of scores or their own song for the Spectrum scores, on high-level overvi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tents lyrics, eventually turned into a set knowledge and interest in one of the "so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s of education pedagogy. Teaching songs to adhere interesting, educational,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then broke the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inadequate, with "new"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methodologi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us ideological theory course has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song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theory course; new methods

歌曲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接受知识,并且内化于心。

1 概念阐述

歌曲教学法是指教师对已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或着新的时政热点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并形成一定的歌词,进而把得出的歌词填入已有流行的或着自己创作、并且符合教授内容情景的歌曲曲谱中,形成集趣味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歌曲”,以实现学生在聆听歌曲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歌曲教学法不是随便使用一首歌而进行直接的教学,而是教师自己作词并套用所选歌曲的曲谱或自创曲谱最终形成的歌曲。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授过程中,歌曲教学法可以与其它教学法结合使用。第三,对于歌曲的制作上应该注意歌曲的选择,主要以学生熟知以及具有吸引力的歌曲为主,而且教师自己所写的曲谱应该具有独特性。第四,歌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目的。

2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原则

2.1 趣味性

歌曲教学法应该坚持趣味性的原则,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具体是指所选曲谱的歌曲的流行性和趣味性,以及歌词的经典性。例如,网上疯传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版的《小苹果》。它是以《小苹果》的曲谱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填入有关中国行政区的知识点歌词,歌词是这样写的:“亚洲东部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它的疆域十分辽阔,她有多少行政区,她有多少自治区下面我就为你分析,宁夏、、新疆他们显得很神秘,内蒙、广西各具特色风景很秀丽,香港、澳门他们都是特别行政区,台湾宝岛爱你永远生死相依……”这位老师利用学生对于《小苹果》的热衷,使学生跟着《小苹果》快乐活泼的音律自觉地学习相关知识点,这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编写歌词,并且填写于《小苹果》曲谱中或者其他的曲谱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吸引性,并且给学生在听觉上和感觉上呈现出独特性和新颖性,可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

2.2 教育性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它的实施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掌握和内化,这是歌曲教学法应该始终坚持的宗旨,如此能实现它实施和应用的价值,也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可取之处。

比如,在进行“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小苹果》的曲谱作为新编知识点歌曲的曲谱,但是最关键的是对知识点的传授,要明确哲学原理中知识的逻辑框架,以及大的框架中各个原理之间的联系、区别和具体的应用等,使学生既可以实现知识的积累,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最终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科学性

论及科学性,是指某一事物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等。而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是指歌曲教学法应该具有合理性且符合教授知识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歌词内容的编写上应该精简、明了、易懂等,对所需的流行、经典歌曲曲谱的选择上应该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能选择只具有刺激性、趣味性、吸引性,但缺乏正能量的歌曲。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歌曲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利用与内容相关视频的辅助,实现视觉、听觉感受的全面升级。

3 新方法之“新”表现

歌曲教学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求之“新”

(1)老师的要求。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教师在整个歌曲教学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就不可能有歌曲教学法的预期效果。因此,歌曲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其他的教学法的实施,只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的接受心理,以讲解和实践的方式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歌曲教学法不同,教师除了具备其他教学方法所要求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歌曲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不仅对教育内容有很好的把握,还应该懂得如何总结出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符合自己所选歌曲曲谱的音律和氛围,如果是教师自己谱曲,就应该懂得谱曲的专业知识。

(2)歌曲选择的要求。教育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是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应该坚持的原则。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实现歌曲教学法的价值和效能。歌曲的选择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填写服务,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的效果。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选的歌曲可以是中文歌也可以是英文歌。第二,歌曲最好是影视剧、大众传媒中流行的经典歌曲,这样的歌曲才能使得学生熟悉并且很快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第三,选择的歌曲是以旋律优美、积极向上为标准,给学生传递一种潜意识的正能量。

3.2 形式之“新”

(1)创作形式。相比而言,其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进行教学,很少具有原创性,而且这些视频主要以现成的电影、新闻、短小片段等为主。而歌曲教学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有着自己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歌曲和视频创作,尽管这种歌曲的创作多数是以别人歌曲的曲谱进行的创作,但是就歌词创作而言,其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是以教师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为主,并且是所要教授理论知识的精华部分。同时,教师除了利用已有歌曲的曲谱,还可以自己创作曲谱。而且教师也可以制作与歌曲相匹配的动画视频或者动态的PPT等。因此,不管是“歌曲”歌词的编写还是曲的谱写,以及曲词的完美结合,它们的创作形式都具有独特性,可以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新鲜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2)实现形式。歌曲教学法可以通过现实的课堂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于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言,老师可以实现其它教学方法与歌曲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老师的巧妙讲解就可以实现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对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老师就可以利用歌曲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学校通过建立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网站,当老师把改编好的理论知识歌曲上传学习网站时,学生既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听老师具体地讲解理论知识,又可以在网站上反复听老师改编的理论知识歌曲。而且,当歌曲被上传网络之后可以实现同学与老师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歌曲教学法的建议,进而不断地促进歌曲教学法的完善和改进。所以,歌曲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有很多,可实现学生多渠道和高效率地接受知识。

4 歌曲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法的作用

4.1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

论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大多数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理论性强。而且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修学分的心态去上课,只有少数学生是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而上课。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接受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歌曲教学以大家熟悉的歌曲为基础,又以老师对教授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为基础,实现以熟悉歌曲的曲谱与理论知识高度概括编写的歌词相结合,制作成既有歌曲风味又有知识基础的独特“歌曲”。歌曲教学法应用于思政课堂中,使学生以轻松娱乐的形式去学习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会使他们感觉耳目一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歌曲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吸引性、高效性的特点。因此,歌曲教学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在听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而且简单易懂。当然学生学得容易,教师就会教得容易,进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歌曲教学法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4.3 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实现高效率接受知识点的目的。

歌曲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领域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歌曲教学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趣味性、吸引性、高效性。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而且它可以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所以,歌曲教学法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教育效果上都具有新颖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补充作用,弥补其它教育方法的不足,最终实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篇4

传统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于17世纪,发展完善于19世纪以后。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其巨著―《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必须“遵从自然”,这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关教育学的论著,标志着独立形态教学论的产生。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开始从心理学角度为教学理论寻找依据,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3]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他强调“学生对老师需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逐渐形成了以解决如何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4]

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

传统教学方法十分重视教师的“教”,提倡师道尊严,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任意地摆布学生,学生对老师要绝对地服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研究教法,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够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但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加上教学活动的内容单调,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机械学习,呆读死记”的状态。

2.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5]传统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过于单一,只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目标的考虑则不多。

现代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的,19世纪末,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个性的发展,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杜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步教学法”,与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相比,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把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转变成了现代教育的“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交流模式的多向性

交流模式的多向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传统教学过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现代教学方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目标达成的综合性

现代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回顾教育史,教学目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6]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发展,而且追求学生情感、智力、意志等非认知目标的培养,如我国教育家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目标达成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反映了现代教学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更新,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7]

教学方法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对其应正确做到“扬弃”。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教学方法将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忽略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未来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于多样化有其必要性:实践证明,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较难反映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多样性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之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其缺点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反之亦然,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应该相互融合,以应对现代教学的发展。另外,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不可能仅仅通过一种教学方法获得。除此之外,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无非就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一些环节,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创新要求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2.倡导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念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即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并不是把某几种教学方法简单地拼凑在一起,随机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是将各种彼此相关或者互补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教学方法应重视各教学方法之间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结合。

3.重视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效果会大有不同,同样是讲授法,在注入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就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很多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例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进一步阐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写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

以上从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了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几大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教学方法可能还会发生其他的变化,但只有掌握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4.

[3][4]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

[5]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145.

篇5

关键词 :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社区工作》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GY2014-15)。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092-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10

庞文,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40)。

一、引 言

社区工作是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主干课。虽然社区工作相对较晚才被确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但因其整合性的工作模式、强调对社会与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干预等特点,使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越发凸显。在国外,社区工作主张通过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规划、社区照顾、社区行动等工作模式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能力、促进社区整合。在国内,随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福利保障、慈善救助、教育辅导、康复医疗、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区综合发展、培育现代公民。由此可见,社区工作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者而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课程与知识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讲授社区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尝试对社区工作的有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社会工作同仁一道寻求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一)知识的综合性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宏观操作方法,强调通过社区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懂得社区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的专才,也是熟悉社会知识的通才(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科知识上,社区工作课程涉及到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类知识,社区工作者常常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专业知识上,社区工作除了重点介绍自身的理论与实务模式之外,还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价值伦理、通用过程等一般性知识,甚至在很多章节中要穿插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社区工作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性运用最为突出的课程和领域。因此,教师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也就显得重要而富有挑战。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专业化社区工作与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虽然都涉及实务层面上的操作问题,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专业化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相互促进的,窦务经验能帮助工作者在社区实践中驾轻就熟,但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且较为片面,而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出共性知识,体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在西方,正是以一般性社会理论和福利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理论的复兴,才推动了实践层面各种社区工作模式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日益强调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必然要求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需要顺应这一课程特点,坚持社区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同时处理好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实践操作技巧训练的关系、正确看待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的关系。

(三)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社区工作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源于工作中的锻炼,另一方面离不开课堂的教育训练。现今的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教学也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哈德凯瑟(2008)等人认为,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是自我的坚毅与自信,所以在教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克服“我做不了”的思想,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也是社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大力革新。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前述内容,可见社区工作是一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和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些特点。然而,笔者在课题调研、与同行的交流中感到,现今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将其概括为四多四少。

(一)孤立性知识多,整合性知识少

社区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实务过程的阶段性和方法技巧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的复合性,因此在授课中应将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内化为一个有机体系,使学生对社区工作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但目前社区工作的课程教学还没处理好知识的整合性,内容的重复、知识的割裂较为显著,比如:随着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出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被全部整合进案主的服务系统,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或“基于生态的”综合服务模式(何雪松、陈蓓丽,2005),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只是就社区工作而进行讲解,鲜有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方法有机渗透的。又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是西方学者对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划分,教师在教学中也照此逐一讲解,较少探讨三者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融合,易使学生产生割裂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生搬硬套。其实,就一个现实社区的发展而言,往往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所以教师应重点把握三者的关系,传授给学生整体性的、科学化的知识。此外,诸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对社区及社区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对中西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综合比较等均须在课程讲授中引起更多关注。

(二)理论讲授多,实务操作少

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社区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从事社区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的,但社区工作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工作的教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历史、过程和方法有大致的认知,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能力锻炼上打了折扣,诸如社区参访、调查研究、专业实习、项目策划等实践操作性训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的学生在上完社区工作课程后,还没去过一次社区,对社区连感性认识都不具备,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知之甚少,与街道办、居委会或其他机构联系交往时手足无措,学过的社区工作理论不知如何施展和应用,这些状况都与学生缺乏实务操作和社会历练有关。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整体后发性、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条件的不完备等,但教师自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落地,甚至是“纸上谈兵”。

(三)照搬国外的多,结合本土的少

由于人类需要的共通性、社区问题的相似性,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共性,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和方法,缺少内化、本土化的问题。就社区工作历史而言,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介绍的重点都是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尤其是当今社区工作的实践还缺乏梳理。就社区工作价值观而言,主要介绍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正义、社区自决、增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崇尚权威、政府主导、重视人伦和社区差序格局等特点被提及和分析的较少。就社区工作案例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典型社区工作模式时,都是以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为蓝本讲解的,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社区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将其与社区工作理论加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巨大应用空间。

(四)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充分的融人才能真正内化社区工作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但目前社区工作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或社会学出身,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往往习惯于灌输式讲解。同时在课程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也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从高中选拔而来的大学生,往往习惯了课堂被动式听讲,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较低,加之社会阅历少、实践能力弱,对进社区、做实践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在社区工作的教学参与上动力不足。

四、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社区实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整合性讲授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理论与实务存在割裂、国内相关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工作实践介绍不足等问题,为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社区工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提炼,以专题化形式讲解。这种方法使师生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对社区工作知识加以整合,讲授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更为灵活,课程更为开放,理论性和学术性得以提高。具体做法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充分研读教材、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等,确立若干专题,保证每个专题的独立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然后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对专题进行充实和论证;教师准备的同时也触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交流与讨论,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目前,我们讲解的有代表性专题包括: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及其当代意义;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农村参与式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社会行动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社区工作模式的比较分析等等。在讲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时,除了介绍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一般性知识外,师生还共同探讨了我国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从而让学生确立了对社区及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社区管理的街居制及其影响,街道办、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又如,在讲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和政策文本,重点介绍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和政策,社区工作中岗位制、项目制的异同,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凡此种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信息量更广、更系统、更实用。

(二)项目式教学法:实务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近年来,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运作方式,社会服务的项目招投标制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社区工作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务操作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进入社区、了解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定实践项目,然后与相关社区联系,进入社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社区服务方案,然后实施该项目,最后是项目评估并撰写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做下来,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社区调查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为配合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将教学周期拉长,以16周左右为宜。如果在课程教学周期内学生不能完成项目,可申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完成项目的接续。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每级学生投入2万元教学实习经费,大致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外,专业教师注册成立的林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实务教学。

经过几年积累,社区工作课程已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包括——阳光心灵:牵手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金色晚年——林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哈尔滨志愿服务调研项目、哈尔滨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秦皇岛西河社区参访项目、独生子女素质拓展营项目等。随着项目运作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师生还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见,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教学能相互促进,项目式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式教学法:本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领域持续而深度的介入,国内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案例式教学法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或理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的选择、案例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师生围绕案例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案例和备课时,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本土的、典型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教师的实务经历经验、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报告、媒体相关报道以及学生的经历感悟等。然后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案例编写详实,授课时遵循案例导入、设问、讨论、讲解的通用过程。这种教学法不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课堂亲和力高,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国内社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本土情怀。

在我们编写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相关,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参与式地区发展时,我们选取了云贵草海地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案例。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草海的宣传视频,然后教师转变话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有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草海,当地村民却长期生活贫困、官民之间矛盾重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随着一步步的讨论、分析,教师随即提到:直到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与当地环保组织介入并开展草海参与式发展项目后,这一问题才得以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走上良性轨道。然后具体介绍参与式的理念、当地的做法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社工价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完整介绍,学生对参与式地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的更为形象、深刻,也意识到本土社区工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潜力。

(四)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思想与社区工作强调的民主参与、尊重信任、集体增权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助人自助的体现。参与式教学法既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一些关键问题或适合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社区工作价值观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了价值拍卖活动,很好地将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以轻松而又耐人寻味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讲解社会行动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支持组和反对组,两组展开辩论,使学生自主完成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目标。此外,诸如情景剧扮演、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社区行为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均有所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个实践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在社区联络、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细节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实践项目的名称、活动方案的确定要经历多次讨论,教师只参与每组的第一次讨论,交代一些基本原则并共同分析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后续的讨论则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若干重要环节和结果上把好关。在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时,教师简要讲解策划书的撰写结构、要点等,具体活动的设计则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将被充分释放。

以上四种教学法在理念、内容和做法上各有侧重,但彼此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在专题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案例教学或参与式教学,而实践项目的教学也是与参与式教学结合起来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强化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明显。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和现实指向性更加明显,课堂氛围也因经常性的讨论、辩论、小活动等显得轻松而有趣,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想。学生为了课堂上的参与,能够自主地在课余查阅资料、构思发言或是活动准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善了学习成效,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以往的教学由于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表面认识上,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并没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加之实践操作少,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有了切身感受,对当下的社区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对社区工作的方法及其应用较为熟悉,对社区服务和项目实施不再陌生。心中有货,自然不再畏难。近几年来,我专业学生每年都以社区调查、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积极申报、主持国家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青翼社工联盟项目、省青基会服务项目和学校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等,获得多项奖励和部门好评,也能积极自发地联系北京、四川、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信心,学生的专业成长步人了良性轨道。

(三)推动了专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得以协同共进

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课程和整合性方法,社区工作的教学成效能直接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依托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目录,相关教师获得了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并获省、校多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成功中标黑龙江省和民政部等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另外,专业在哈尔滨、北京、深圳、秦皇岛等多地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和学生就业率每年位居笔者所在学院之首。可以说,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与评价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培养有理论、懂项目、会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是高校教育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本文的介绍,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融人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锻炼理论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法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止境,希望学界今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如果这些方法能推广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并加以丰富、创新,对我国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

[

参考文献]

[1]D.A.哈德凯瑟、P.R.鲍沃斯、S.温内科,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雪松、陈蓓丽,2005,《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篇6

Key words: Planning of scenic area;Teaching reform;Analysis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火热,各地各景区陆续开始编制风景区规划,以此来推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国内许多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试图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风景区规划编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风景区规划涉及的学科较多[1]。目前国内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多为城乡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这些专业所在的学院也有所不同。如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则设置在风景园林学院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2]。而河南科技大学则将此课程确定在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中,属专业选修课。专业和学院的不同,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定位,另一方面从侧面也可以体现该学科的设置背景和专业积累[3]。

2 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河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依托该校园林本科专业设立,获批于2014年,从2015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已入校两届,分别有学生11名和14名。

通过对学生第一学历的统计,以及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反馈的信息,分析得出了以下2个现象:(1)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学生第一学历以设计类和园林植物类的占大多数。且设计类的专业以园林为主,少数为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这与该校研究生专业设立的本科支撑学科是一致的。(2)本科教育阶段缺乏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两届学生中,没有出现规划类学科背景的学生。结合学生的来源学校,可以初步推断,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城乡规划相关的知识。这也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是一致的。由于存在以上两种现象,多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城乡规划层面的基础知识不了解、不熟悉,由此造成听课的过程中对部分知识点消化、吸收的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城乡规划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常繁多、复杂,最终导致前期授?n效果一般。

3 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以上现象和存在问题,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针对目前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应首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只有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风景区规划课程研究的内容是规划,而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的内容是旅游,二者交叉的部分即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即风景区。因此,可通过以下手段来尝试改革:(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多媒体,利用一些更加直观的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来阐述要讲解的知识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2)反转课堂的利用。研究生的教学,应更多的开发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的能力。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解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或者感兴趣的风景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规划的内容上来。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己去过的、景色比较优美的景区入手,但受限于这些风景区规划资料搜寻的难度,讲授的内容常常不由自主的偏向于旅游方面,或者仅能讲述较为感性的内容。这时需要老师能够从有限的材料之中,发现与风景区规划相关的线索,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2016级研究生,共分3批进行了讲授。通过引导之后,后一批的内容比前一批都有较大的提高。

3.2 教学案例的选择 通常,任课教师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但对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而言,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并重,案例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本科教育专业和教学体系的限制,规划类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更应该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案例的选择还应强调以下3个原则:选择大家熟悉的风景区;选择学校所在地市周边的案例;案例应仍在规划编制的期限内。

规划的编制重点是解决风景区的发展问题。如果老师对风景区不了解,不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就无法深入透彻的表达想要讲授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风景区不了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因此要选择大家都熟悉的风景区。选择身边的案例,同时规划又在有效期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到现场进行考察,结合课堂所讲授内容,在现场思考问题。

近年来,洛阳市在新区建设中重点打造了万安山景区。该区域也成为市民周末游的目的地。通过对该案例深入的讲解,学生更好的明白了风景区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和规划编制的内容。

篇7

关键词:

社区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促进就业、计划生育等百余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但也面临着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的问题,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人才发展大局。

一、在目前的本科和高职院校中,《社区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不佳。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按大纲和教材体系讲课,以讲为主。社区管理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社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社区自治、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体育、社区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等内容。对于日新月异的社区发展现状来说,教材不能实时更新,理论过于高度概括,本地区的案例严重不足。学生在听课时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和相关经验,往往会感到课程较难,单调乏味,缺乏第一手资料,出现依赖课本和教师,难以理解内容只好死记硬背的情况。

其二,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首先,在很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一两次见习机会,没有机会经常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大部分没有进入社区与居民深入访谈或做相关的问卷调查,不能充分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深入的了解社区现状。其次,教学没有和就业结合起来,在陕西省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考试中,试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在《社区管理》课中很少讲到,学生在参加招考时笔试和面试都不具有优势。

其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1.生源地差异带来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委会的管理现状较为了解,但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现状非常陌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现状有直观感受,但对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和现状问题很不了解;部分学生对城乡社区管理现状都一无所知。

2.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方面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没有掌握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平时不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关注社区现状,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而长期关注时政,勤于思考,对各类书籍报刊阅读量大的学生对《社区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显著好于其他学生。

二、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以在教室里以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纯粹的进行理论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和牢固记忆,并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调研的能力。可以将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播放新闻报道视频等方式穿插到每个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每堂课后布置预习内容,阅读篇目,并进行多次小组调研活动。

第二,使教学内容符合就业目标和实践要求。目前,《社区管理》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安排了2课时的见习活动,第五学期有个别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居委会实习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对社区管理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积累。所以,学生经常出现参观时不提问题,课堂讨论时不愿参与,对现实问题不清楚,案例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很多人在毕业前不重视学习,毕业后追悔莫及。如果能和本市优秀社区长期合作,邀请社区居委会管理者给大学生做报告,建立大学生兼职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制度,增加全体同学的见习次数,增加社区实习人数,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助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区招聘考试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补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法规的知识,并对学生的面试能力进行指导。

第三,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学生封闭在校园之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有限,应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政府部门,走进社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并不需要太多经费,但对学生能力提升和促进就业效果明显。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制定和实施了将科研经费下发给学生调查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学生的调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现实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习惯,例如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报纸,同时深入思考和探究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关注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法规等,这些知识是学习《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大学生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学习教材内容和上课听讲是不能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管理的现实情况和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总之,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再结合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等招聘考试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管理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在就业时具备竞争优势。

作者:范林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篇8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可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着名教育家布内认为:“中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他们的过程中要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篇9

艺术、体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一直是目前国内各大专院校倡导的但实际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学项目。

一、艺术、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存在种种弊端,诸如过于追求四、六级的通过率,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实际上是与我国的教学大纲相违背的。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听和说的能力是最难掌握的,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的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英语的听、说是一种综合技能,也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个能力才可以说学会了这门语言,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交际作用。如何提高基础较差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增加该专业的授课量不是很好的办法,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而在大学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可能已经太晚了,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开动脑筋,把这种特殊专业的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受到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影响,以及考试的压力,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口语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英语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口头表达能力甚差,他们的基本口语训练仍处于回答课堂问题和复述课文的阶段而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学中的艺术、体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自主学习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而非取代,这是因为自主学习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目的语的机会,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质量。所以,要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二、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实施趣味性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教学上要使用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口语的技能。

1.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阶段,变换训练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模仿、对话、复述、谈图画、接龙游戏、辩论等。新颖有趣、系统性、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采用英语来表达思想。

2.选择合适的教材,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材的选择必须遵守教材结构的一般规律,从已知向未知逐步深化,教材的深度应与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跨度要适中,内容不宜过难或过易。同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给学生补充丰富的内容和最新的信息,从另一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艺术、体育专业口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不苛求,在学生发言时不轻易打断,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场合与不同性质的错误分别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重视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听众,如同一台受教师控制的机器,而忽视其情感因素。Rogers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师的学问,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认为,要在最小的心理障碍下进行语言输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调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作用,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艺术、体育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英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喊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这样,学生可以很洪亮地读出英语。同时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学生要加快语速,这对提高英语听力有好处。因为你如果总是读得很慢,就适应不了快速的英语语调。进行大声、清晰、快速的英语朗读比赛,可以让学生记时,老师做裁判,看谁朗读得最快最好,这样可使英语教学更加有趣味,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对比赛更加感兴趣。读英语的声音如果太小,就可能听不清楚;读得太快,发音就会不清楚;语速太慢,就不利于提高听力水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三速英语朗读,即慢速、中速和快速的英语朗读,先慢后快,循序渐进,效果就可能非常理想。

总的来说,艺术、体育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首先围绕教材内容,从较为简易地环节展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再渗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从具体的方法来看,艺术、体育生口语教学的组织与呈现,应尽可能做到直观并以集体操练为主,以集体去带动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循序渐进,从克服障碍、消除顾虑着手,以语音学习记忆单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爱听、爱说英语,从而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同时激励水平稍高的学生。

篇10

小学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也让许多的教师头疼.所以,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1.课堂前置

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其二,谈谈收获,要写出来;其三,试着做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2.提升课堂

每堂课基本练习已在预习中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学生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得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3.激活课堂

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将问题情境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创新学法,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是理性的思考,数学中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读数学

读数学书,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数学书里面,要学会与数学书对话.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读是思的前提,题都读不懂,头脑中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无从下手,所以,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都要多读,要读出重点,读出出题的意图,读出答案,那么你绝对不会做错.

2.做数学

数学知识应用于习题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学会了,而好多学生往往是单一的知识点都学会了,而变为习题则不会做了,或做错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做题的能力.做数学题是有技巧的,填空题,找准关键字词;判断题,看有无重点词,找理由;选择题,推理法、排除法;文字题,分段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法、画线段图法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做题的技巧和策略,那么学生不仅将学会知识点,更能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拼成体,灵活运用.

3.思数学

思考仍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就得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x,理清题中的来龙去脉.每天做完作业后,总结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思路,巩固理解,达到真正地理解学会.

(三)强化习惯

习惯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坏习惯则使学生走向懒散,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让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首先,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自办学习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空间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学生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4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也可以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一、任务驱动法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坚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主张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利用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辅以教学情境、师生协作、学生会话等诸多要素改造,重组原有的学习经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和“注重实践”。

二、任务驱动法对机电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主要表现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驱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实现目标与评价效果等环节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活动与真实任务相协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学习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法的应用引起了机电实验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在具体机电实验教学实践中,呈现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基于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问答教学法等,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在《机械制图与CAD》实验课程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零件作为模型讲解零件的图形表达方法,让学生多思考,积极加入到讨论行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少讲多练,提高学生实际绘图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基于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教师可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驱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只加以指导,完成后再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在《数控加工与编程》实验课程中,教师准备多个数控加工的工件为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确定加工方案,分析加工工艺流程,确定工艺参数,编写加工程序,最后完成加工过程演示。

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为突出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教学为例,其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机床编程员。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各工步完成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懂得需要做什么,怎样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以致用。

4.仿真教学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软件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作项目,并通过“虚拟工位”操作来完成工作任务,营造仿真工作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仿真操作,完成零件编程与加工。特别是在该课程实训的后期阶段,利用软件在虚拟环境下,要求学生设计并安装机电设备液压控制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并用PLC控制液压缸的工作,强调电、液、气、PLC检测等多技术综合应用。又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连杆机构,以前在课堂上讲很多遍学生也很难理解,而经过改革后,将连杆运动做成动画,把常用的机械设备的连杆部分拍成照片播放给学生看,还做了连杆教具,直接带上讲台演示,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5.“课堂+车间+师徒”现场教学。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因此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推出“课堂+车间+师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即徒弟,教师即师傅,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产品搬进课堂,以产品、项目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总之,在机电试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当然,任务驱动法在机电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应用这一方法,还要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恰当教学手段、进行多元教学评价等下功夫。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6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高职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建筑装饰专业中的表现技法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企业实际应用当中较常用到的一门知识学科。所以应当格外重视。现在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常用两种表现技法:快速表现技法和水彩表现技法。

快速表现技法即马克笔表现技法和马克笔混合(混合彩色铅笔或透明水色)表现技法。由于在初级应用中(一般指设计员、绘图员的工作范围)主要为快速表现技法,所以教学中一般都很重视,在课时量中也占较大比重。

但是对于水彩表现技法,由于初级应用中基本不用,对于学生的快速就业好象作用提升不太明显,所以重视度往往不够,课时量也较小,有些学院甚至取消。殊不知水彩表现技法对于建筑装饰的高级应用却十分重要。往往成为衡量一个设计师水平高低的依据之一。一个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师在重要建筑设计中往往都用水彩进行建筑设计效果表现。一幅好的水彩效果图往往会成为一个设计师的代表作,也会成为这个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历史纪念与凭证。因为水彩表现技法中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不是别的技法可以代替的,很多世界著名建筑的效果图都为水彩绘制。所以我们不能把教学目标只定在培养初级的设计员级别,应当从长远着想,把学生培养成即可完成初级工作,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扩展性,为以后成为设计师或更高目标做好准备。那么,学好水彩表现技法就成为必需的教学目标。

由于我现在就职的高职院校处于北方地区,由于水彩材料和技法的特性,对于气候,尤其是空气湿度有特殊要求,所以教学教法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并能充分利用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适当进行教学与实践内容与技巧的创新,必会对整体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提高。现将这几年在表现技法课程和课余教学思考中的教学调整与创新内容提出,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建筑装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首先,分析南北方地区水彩表现技法的优劣性

1.南方地区:教学优势:空气湿度高,水彩教学中衔接过渡效果容易,易于进行渲染教学,也利于教学演示和学生实践,画面容易出效果。

教学劣势:湿度高导致水彩敷色不容易干透,在未干的时候上第二遍色,可能导致边缘边界不清楚的问题,影响效果。

2.北方地区:教学优势:空气湿度低,水分干燥速度快,色彩的衔接边缘边界清楚,造型立体感强,适于建筑中方形体量的表现。

教学劣势:对于渲染和晕染的效果则难度较大,不容易出效果,对于圆形体量的建筑造型表现有困难,对于天空的效果表现有困难,需要进行教学调整和加强。

现针对北方地区水彩建筑表现技法的优劣势,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要求,对教学中相应教学部分进行以下教学调整和改革:

一、针对北方地区的教学优势,加强教学效果。深入学习干画法,即多层渲染法。

多层渲染法是水彩最传统的技法之一,也是非常适于在北方干燥地区进行教学和实践。在教学中尤其注意强调多层渲染法的精髓及要点:

1.多层中的每一层要求清薄透明,色彩淡而准确即可;指导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想一下子就出效果,一次就达到最终的色彩效果是错误的;告诫学生这样的后果只能是画面色彩强烈过度,失去水彩基本的透明特性,效果差强人意。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练习过程,首先应当在理论教学阶段进行教学演示和说明,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什么是“清、薄、透明”,什么是“每一层”的效果要求,让学生在演示中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实践要求。其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勤加指导,按教学内容严格要求画面效果,尤其在第一层敷色时更要注意,当学生第一层敷色效果正确,后面的练习过程就简单多了。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层敷色结束后,一定要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步敷色。由于学生性格一般偏急,所以常常在一层敷色结束后还未干透就敷第二层色,结果导致色彩溢出或边缘边界错误,影响最终效果。

在练习中把握教学节奏,稳定学生心态,宁可多等一会儿也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北方湿度低,这一教学过程还是很好完成的。如果在南方地区,则这一过程会有难度,需借助吹风机等工具才能完成。

3.在多层渲染法的教学实践过程后期,则更加注重整体效果的调整和完成。这就对学生的整体美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大关系出发,注重画面一开始的视觉感受。尽量保持整体素描和色彩关系,不因小的细节描述而破坏大关系。

二、调整学习中美术效果和建筑制图形式之间的关系,寻求其中的平衡。以使画面关系达到最佳。

篇13

以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因而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联想、自主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而对改革趋势和现状进行客观把握又是制定科学教学改革对策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趋势分析

1.1趣味化

如今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模式被普遍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幽默的语言和启迪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如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愉悦的教学氛围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为其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多样化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情境模拟法、历史短剧表演法、分组合作竞争法、兴趣讨论教学法、辩论演讲式教学、游戏导向教学法等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

1.3开放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历史课程综合性较强,因而开放化的历史教学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想途径。开放化的历史教学不但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联系以往所学知识,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增长,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历史知识体系变得更为完整和立体。

2.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来。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需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新课程改革下应强化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以激发、指导、纠正和激励为主,不再一味强调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化的学习。

2.2合理应用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强调学习环境的开放化,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教科书,丰富的课堂内容成为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课外书籍等积极搜集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料,一方面扩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

2.3积极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应停留于理论,而需要教师的积极实践。为了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今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因而教师应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导入、任务型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来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课堂模式,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从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向着趣味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开始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启发、鼓励、帮助的作用。为了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转变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质的飞跃,教学质量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善璞.浅谈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1(17):100-101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