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行业的前景

影视行业的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16:1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行业的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行业的前景

篇1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创。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整体经济下降3.2%。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影响较小,保持了3.4%的增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达到了9.1%的增速。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受到重挫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全面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的15.78万亿美元降至12.15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尽管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发生逆转,但其进展的速度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恢复将取决于主要经济大国及区域经济的恢复能力及活力。

(三)全球经济再平衡充满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之中。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刻创伤,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给与需求。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重塑的方式、国际储备货币的未来等问题,都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各自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各主要经济体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将充满矛盾,发达经济体如何逐步改变高负债下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而新兴经济体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这种调整的方向在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的操作上是有难度的,目前的关键是各国要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给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东西方在全球经济平衡和理论方面的分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向中国施压,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理念,推动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尽管在G20峰会上,各国首脑一致认为应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却有所抬头,美国率先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使贸易保护主义呈进一步蔓延趋势。美国、欧盟、印度和加拿大日前分别对华进口部分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措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集聚上升的趋势。仅2009年中国遭受的“两反两保”案例就达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金额增长约1倍。

(五)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严峻的、破坏性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信心。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经济政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经济处于复杂的回升过程。但在产业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本作用方面,在市场功能和凯恩斯主义作用方面形成了新的矛盾。如何加强产业竞争力,或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失业问题;如何择机放弃政府的刺激手段使经济回归到以内生增长功能为主导的正常运行。对此,缺乏新的经济理论的支撑,经济发展理念面临新的选择。

二、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

(一)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而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通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为抑制通胀预期,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已先后加息。但主要经济体仍继续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需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退出战略”,同时,要继续加强相互的政策协调。

(二)债务危机与财政负担风险凸显

全球经济虽在复苏,但债务市场的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以希腊为重点的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线,或被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所困扰。为此,审慎控制债务风险至关重要,尽管欧债危机还不至于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但发达国家的债务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经济复苏局面,至少会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各国政府需要设计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遏制债务负担加剧,防止信贷危机步入新阶段。

(三)失业和通胀风险并存

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2009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8.8%。今年上半年,美国失业率持续保持在9.5%左右;欧元区失业率已接近为10%;日本的失业率上升至5%。IMF预计,尽管许多发达国家2010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至少持续至2011年,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将维持在9%左右。一旦各国政府刺激措施退出,私人需求能否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至关重要。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四)国际协调机制作用受到局限

在过去10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协调机制日显乏力,特别是WTO新一轮谈判的艰难进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功能的日益减弱,充分暴露了国际化过程中协调性滞后的矛盾,所以解决和加强国际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是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但在加强和发挥国际协调机制方面仍存在着众多的矛盾:WTO新一轮谈判的进程艰难,国际货币和世行的改革充满矛盾,G20会议的作用仍有待于加强。

(五)大国博弈日益上升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份额和各自作用的变化,矛盾正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的矛盾以及“金砖四国”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复杂。在世界经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凸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交织在一起,传统思维和合作发展模式相互碰撞。如何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使本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当前各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三、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外贸自2000年以来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撑下,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26%。这种增长主要受三种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使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国企、外资、民营均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形成强大的出口阵容。三是规模效益递增掩盖了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通常情况下,产能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边际效益的递减,但我国的情况是,在发展经济热情的驱动下,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增长阶段。而目前这三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国际市场相对萎缩,三大出口生力军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低成本扩张优势正面临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中长期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地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对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进出口贸易又是体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及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目前,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国都把促进出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出口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把出口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而我国国内却有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不仅带来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且破坏环境,结论是应适当限制出口,鼓励扩大进口。在当前出口刚摆脱危机的阴影并出现恢复增长之际,有不少人甚至提出要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应该承认,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确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但改进和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出口多了,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二)制造业竞争优势变化因素

随着劳动者对尊严和幸福指数的追求日益上升,劳动力工资上升已成大势所趋,近来部分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说明了这一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虽然是结构性的矛盾,但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资源成本价格高涨,煤水电气价格面临上调压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将会日益加重。外贸低成本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持续。

(三)贸易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外贸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发展快,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大,出口比例偏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结构不甚合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出口规模虽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

(四)贸易理论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即不断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庞大的产能压力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自相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出口效益,影响了产业升级,这种现象恰恰是贸易理论所描述的“制造业出口陷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出口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和研发,提高营销网络的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大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应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或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加以推动。

(五)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衔接不够

出口产品结构的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出口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长期脱节现象,其结果导致出口结构严重偏离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从而制约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如在我国的产业振兴计划中,很少把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扶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国内重要产业采取保护和支持的策略,通过支持和保护国内的战略产业发展以实现维系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国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竞争力。未来,我国在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加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这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政府转变观念,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而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及战略定位也十分重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对形势的研判,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充满矛盾和变数,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仍处于困难的抉择之中,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调控的动向亦将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竞争策略,包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变化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要把握好外部环境,否则将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

(二)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坚持国际化的经营方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事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竞争力都是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无法形成强势企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一是西方有些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问题。二是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一些市场的重新布局。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形成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以货物出口为基础,加强向销售网络和物流方面的延伸,寻求海外投资机遇。资源型、加工组装型以及合作研发和共建营销网络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扩张中,经常追求做大做强,甚至形成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础,将难以支持企业维持行业老大的地位。从企业发展的经验看,不外乎三种模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包括跨业经营;突出主业,全产业链覆盖;保持在某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从最新的发展动态看,后两种形式发展成功的案例更多。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做出选择,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加强产业链的覆盖和延伸发展。

(四)提高经营能力,加强风险防范

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仍存在较大差异,管理型人才较多,经营型人才较少,创新人才更少,特别是国际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加快经营队伍建的培养和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金融危机后,西方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的困难。这对我加强对外投资形成了有利的拓展机遇,特别是在资源、能源市场,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这些恰恰是我们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较多的投资风险。企业应注意把握风险,如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方面、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及汇率风险等。

篇2

由于单一城市制制约着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可突破的限制并且面临着较高的、无法化解的地域风险。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联合、重组、并购及跨区域发展。随着徽商银行的破茧而出,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分行的设立以及东北银行、晋商银行等的筹建,更名之后进行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且正愈演愈烈。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分析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监管层态度的逐渐明朗,渴望做大做强的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后纷纷迈开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成功的基础。

(一)并购重组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三种形式。

(1)吸收合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的合并,其中一家银行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在这类合并中,存续银行仍保持原有的名称,而且有权获得被吸收银行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债务;被吸收银行不复存在。

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杨家才,2006)。对于徽商银行而言,因为存在着存续的部分,一些原有的资源可以继续利用,合并过程中的风险相对于新设合并而言较小一些。

(2)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通过合并成立一家新银行,参与合并的银行全部消失,新设银行接管了参与合并银行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并承担其全部债务或其他责任。

城市商业银行新设合并的代表是江苏银行。江苏银行由江苏省内无锡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

(3)收购。与参与多方地位较为平等的合并相比,收购则是一种以强食弱的模式。2006年,南京银行收购了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约1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收购抚顺市清原、新宾两县的城市信用社并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北京银行将出资1.275亿元持有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

虽说收购对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求相对较高,且需占用大量资金,但在收购对象、收购数额以及收购方式上的选择却较为灵活,能够很好地切合收购方的战略计划并能较为方便地控制规模。对那些效益良好、目标明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快捷易行的模式。在银行发展历程中,收购往往是兼并的前奏。

(二)单个城市商业银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对设置银行分支机构的条件有明确规定。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去设立并运营多家异地分支机构的还不多。截至2009年初,作为第一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已在宁波、南京、杭州等地设立了分行。而北京银行亦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及杭州设立了分行。

与并购重组相比,新设分支机构需要银行在资金、人员方面的大量投入,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新设的分支机构会在起初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给总行的总盈利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新设分支机构会使总行没有接受其他银行资产以及重新配置他行人员的负担,分支行在企业文化方面也能更好地与总行相融合。

并购重组亦存在着利弊两面。并购重组能够使银行快速地扩大资本规模,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并能通过参与重组银行的原有客户及资源优势,迅速融入当地市场,占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银行在处理并购过程中的清产核资、确定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若是处理不当,容易留下隐患,并且银行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及人员的精简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扩张模式之外,设立村镇银行也成为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选择。自兰州银行第一个尝试之后,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跟进。对于在中小企业信贷以及市民存款方面经验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设立村镇银行是双赢之举:既能给银行自身增加盈利与经验,作为突破地域限制的一种方式,又能服务三农,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周雪平,2008)。

二、城市商业银行推进跨区域经营的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长久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地域内经营,跨区域发展对其而言是从未接触过的方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对于迅速扩张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不仅仅是作为化解地域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对曾经局限一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前就贸然跨区域发展,其结果只能是风险的扩散。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应该:

(1)转变不正确的经营理念,确定合理的业绩目标,不冒进,优质、健康地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把风险管理与业绩进步放到同等高度来对待,在银行内部进行全员风险文化教育,做到风险控制人人有责,并进行合规文化建设。此外,制度建设作为道德约束的补充也是十分重要的。

(2)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不仅仅要覆盖信贷风险,还要覆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不同风险、不同业务、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管理。

篇3

关键词:林业 分类经营 必要性 措施 可持续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森林经营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必须不断更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在分类区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促进森林经营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可以促进林业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促进林业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林业进行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林地资源紧缺的实际,使我们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上必须通过对林地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以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水平。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做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既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林业分类经营是实现资源保护利用必要措施

1.实行分类经营可以让商品林走向市场。目前,林业中广泛存在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问题,使林业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得到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因为不能理顺投入与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并未完全实施有效的经营,因此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与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国有林场林地资源得到合理使用。目前,因为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使其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二是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三、实现林业分类经营的有效措施

1.要对国有林场进行划类经营。要实现国有林场的分类经营,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实行国有林场划类经营。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2.要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进行划类经营。在实行国有林场划类经营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国有林场实行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的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补偿额。

四、结束语

总之,林业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的有效渠道,也是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重要举措。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时,要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而且需要考虑有助于一个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成,杜闽佳.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2]李云龙,高守彬.浅谈林业分类经营的改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篇4

不良资产剥离后,为银行业务发展创造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的不断深化,信贷资源枯竭行在信贷资产管理、资产结构、客户结构、收益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1、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产重组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效益明显提升,发展基础得到改善。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由于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在目前的信贷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现有信贷资产质量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被清晰地反映出来,个别客户贷款的劣变都可能对整体资产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另一方面,现有的信贷管理水平并不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而自然地得到提高,信贷管理薄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银行的区域经济环境和有限的市场资源制约着业务的发展空间

例如:工商银行传统的信贷优势集中在城市大、中型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为市场所淘汰,而这部分企业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已通过两次不良信贷资产剥离而转到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的资产业务不得不依靠剩下的少数几户公司贷款客户作为支撑,存量贷款结构十分不合理,优质信贷资源有限。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又都将主要的信贷投向集中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上,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部分优质客户以其资源为依托,游离于各家银行之间,与银行展开“利率价格战”,同时,借助于直接融资渠道与银行逐步脱媒,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都造成了直接冲击。

3、资产结构单一,有效资产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生存能力受到挑战

一是资产重组后,银行剥离大量的不良资产,存在着信贷业务萎缩、人均单产过低的不利局面,人均有效信贷资产低,在提高资产质量的同时,也凸显出有效信贷资产不足的严重问题。二是信贷结构比例不协调。信贷结构比较单一,公司贷款业务占比较高,个人信贷市场发展相对乏力。三是潜在风险贷款释放压力较大。资产重组后银行还存在部分潜在风险贷款,如果这部分潜在风险贷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导致贷款质量下降,清收转化工作依然严峻。四是股改完成后,银行建立了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考核重点由原来的经营利润调整为在提足风险拨备后的账面利润,突出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加强了人均指标特别是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中间业务收入、人均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有效信贷资产规模偏小,将影响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客户结构过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一是受剥离因素的影响,银行法人信贷客户骤减,贷款的客户、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二是对公存款客户主要集中在少数系统大户,占银行存款的比例过大,客户资金的任何变化对银行效益的影响都是很大,对优质客户的依存度过高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5、收益结构单一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加以解决

银行收入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利差收入依然是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占有决定性地位。在银行的经营收益中,传统的贷款收息仍然占各项经营收入的重头,中间业务以及新兴业务占比较低。从资金运作情况看,资金运用的渠道比较少,收益相对较低。特别是不良资产剥离后,存贷差不断扩大,资金运作形势更加严峻。

二、资产重组后经营转型的策略

推进银行的收益结构调整,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追求多元化的收入与利润来源,是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立足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经营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加速构建有利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改善收益结构

根据银行经营转型的需要,要从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制定中间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从单一性经营向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是从竞争战略出发,发展中间业务战略要重视的是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进而在客户群中形成坚实的信誉基础和品牌基础。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二是努力推进产品创新。通过业务创新,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渗透力,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含量和赢利水平,并形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联动效应,逐步打破收息占经营收入绝对份额的局面,多渠道优化收入结构,实现中间业务地跨越式发展。三是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健全科学的中间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可兑现、可预期的原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大绩效挂钩力度,真正体现“谁创造效益,谁受益”,切实调动全行员工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平台,更是提高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除了加快品种、服务创新以外,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产品特性,制定严密科学、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2、努力改善资产质量与贷款结构

应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

一是优化信贷品种和期限结构。完善分品种的信贷计划执行情况监控,对流动资金类贷款中贸易融资、票据贴现等要单独管理监控,加快新市场领域和成长型信贷品种的开发和培育,努力扩大优质企业的短期融资比重,注重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保持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结构的合理匹配。积极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产边际收益递减的挑战,调整优化信贷和非信贷资产组合,稳步推进长期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消耗,在风险可承受及流动有保障前提下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积极促进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经营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加速构建有利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二是改善信贷行业结构。在贷款的投向上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衔接,增强行业信贷政策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和约束力。在行业信贷投向上,逐步退出效益不佳的传统行业,重点拓展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个人类业务,推进短期融资票据化、探索长期融资证券化,积极做好短期融资债券承销业务,合理摆布信贷期限结构,持久保持信贷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增强竞争和开发优质中小企业市场的能力。总之,应把风险识别能力的大小作为信贷投放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不仅在信贷投放“量”上做文章,还应在信贷投放的“质”上努力。三是在保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努力实现非信贷盈利资产营运的多元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要把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转化为资金业务转型和多元化发展的机遇,在保持合理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压缩非盈利和低盈利资金占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和效率,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有选择地增加短期融资券、公司债、资产支持债券等信用类债券的投资。

3、在保证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壮大资金实力的前提下,注重对负债结构的调整

篇5

中国加入 WTO 以后,国内批发零售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剧,专业市场的发展明显受到竞争激烈性的影响。在这种大前提和背景之下,通过分析专业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揭示其发展规律,结合广州专业市场布局提出贴合发展规划的客户关系管理,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客户满意,为专业市场转型谋求更多可能性。

其中,研究顾客满意对专业市场的发展所产生的功效包括:有效的反馈客户真实需求,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有效增强展贸、合作等方面功能,减少市场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专业市场的行业定位;有利于专业市场形成专业化经营管理,减少营运成本。提升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消费者对专业市场忠诚度,使批发式购物中心能够增强赢利能力。

1.专业市场经营转型的必然性

广州作为国人所熟知的商业都市,除了有名的广交会之外,还有遍布市区内大小角落的专业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打破旧经济体制的枷锁,凭借地域优势,鼓励自由贸易,对外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如此优厚的经济环境使贸易原始形态的批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据统计,广州大小专业市场已达1100家,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散地之一。

虽然广州有站西路鞋城,中大布匹市场,三元里皮具城,流花服饰商圈,一德路海味干果批发市场等这些国内有名的批发集散地,让广州有“广州专业市场打个喷嚏,全国都感冒”的说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今天,广州的专业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1.1专业市场集中在老城区。广州专业市场80%分布在越秀、荔湾、海珠和天河等旧中心城区,且大部分都是“临街”。旧城区寸土寸金,使店面狭小简陋;道路狭窄,人流疏通困难,造成交通堵塞;市场内许多基础设施老化,如管道,电线,栏杆等。综上,在城区内的专业市场的消防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1.2专业市场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较小。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广州专业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缺少整体规划,停车困难,周边道路交通拥挤,物流配送难以到位,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难以做大作强,持续发展空间被局限。

1.3专业市场功能单一。广州众多专业市场存在“小、散、乱”,市场内部仍然“各自为政”,其功能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即满易功能一项。现代专业市场应具备的展示、信息交流、看样、联合开发等功能仍未开发完全。

广州相关专家曾预测:未来10-15年,40%的专业市场将关闭或外迁,剩下60%则面临业态转型或升级。广州专业市场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市场的优胜劣汰,也是城市发展的选择。

2.客户满意的重要性

近十年,购物中心模式的成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购物中心一站式的购物体验,超广辐射面能够带来海量的客流量,但同时,入驻购物中心这一选项对于专业市场的众多商家而言,也意味着成本上升,产品和价格对比所带来的客源流失等问题。那么,解决这一后顾之忧的出路,在于提升“粘客性”。

在竞争白热化的买方市场,企业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客户服务,即强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改变经营模式,探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的新经营方式。客户的满意状况是由客户的期望和客户的感知(包括对质量的感知和价格的感知)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期望越低就越容易满足。实际感知越差越难满足“可见客户是否满足与期望成反比关系,与感知成正比关系”。专业市场转型,如何转变才能使客户印象由坏到好是转型必须考虑的内容。

2.1商户展列升级。客户对于相似类型的商户集中安排展列,满意度偏低,购物中心的产品结构简单化是造成消费者满意度的降低的首因。提高客户满意的途径有:第一、提高产品品质,合理规划样品布局。客户在交易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购物中心自身应该有比较高的行业定位,购物中心需要监管商家资质,使客户交易过程更为有保障。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交易和寻求合作。第二、根据客户的需求,购物中心应更为科学地安排展列区域,做好商户之间互利共生的细化安排,提高商家和客户的满意度。

2.2硬件升级。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首先是环境的升级,专业市场的区域选址十分重要,在旧城区,交通方便,除了不少客户前往批发交易外,许多市民也喜欢淘货。因此,解决“脏乱差堵”的措施,需要设置足够的停车位以及便捷的物流。便利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科学的建筑设计需要满足批发式购物中心人流和物流的快进快出。

2.3消费体验升级。有研究表明影响消费体验的主要因素:购物中心内部装饰。良好的购物设施会使得客户轻松舒畅;整洁的工作着装和周到的服务态度,则带来客户良好的购物印象;作为批发式购物中心,商户的样品展示,零售,展销等一系列后续活动和体贴的售后回访都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3.专业市场升级:批发式购物中心

专业市场的升级考虑一站式购物中心模式,首先是硬件的升级。由于批发式购物中心与零售式购物中心有功能上的不同,因此,可以采用“直达式”:人流和物流快进快出。

以2013年8月14日即将开业的越秀财富天地为例: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3000个商铺,2600停车位,重要的是其空间格局呈现“清晰、简洁、高效、灵活”的特点:四栋独立建筑场馆田字排列,馆内亦有内庭,共86部电梯和扶梯实现“垂直交通”,可以满足巨大人流和物流同时进行吞吐量。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专业市场依靠小货车和电梯进行物流配送,在中心内设置一个大体量的旋转车道,货车不用在楼底卸货,而是通过旋转车道直达店面,实现物流和店面的无缝隙对接,提高了货物运送的效率,这条旋转车道创新性的解决了物流缓慢的难题。

批发式购物中心除了硬件的上的改变外,软件业需要升级:一是购物中心管理需摆脱传统的“房东”式管理模式,应有意识的汇集产品信息和新设计理念,进行新产品集中展示,促进商家共生合作等等,做到“专业市场经营,购物中心管理”。二是增强商品展示和消费体验,允许零售、展贸、定购等,进驻多家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合适的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商家的财政需求。三、设有专门饮食区,满足客户和工作人员的就餐问题;设有足量的停车位。

4.结语

专业市场的转型顺应时代的变化,批发式购物中心的出现虽然缓解了专业市场不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但提高客户满意度,仍然需要从产品监管、交通便利和购物环境等方面来完善。在改革的浪潮中,客户满意不仅仅指的是消费者、购买者,也泛指一般的商户对市场管理的认可度。唯有解决商家的顾虑,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才能使专业市场管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曹基梅.客户关系管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孙安东.越秀财富天地[N].新快报.2013.8.12:A30~A32

[3]陈斌,冉滔.网络营销中顾客忠诚度的培育[J]. 商业文化:2012.02:215~216

[4]黄海贵,张祖龙.市场营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

[5]李光明.客户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一、理论综述

(1)内涵界定。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的灵魂。张瑞敏认为企业的经营哲学要点就是谋取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利之势,强调以人为本。松下幸之助认为经营哲学对内使组织统一,对外传达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企业“信念”的表达。盛稻和夫认为经营哲学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必须遵守的事项。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企业经营哲学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基础上,是企业生存的信念,是企业发展有理可依的经营准则。

(2)文献回顾。经营哲学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类,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观念和社会市场观念。社会市场观念将社会和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关注市场并满足消费者需求,谋求社会长远利益的和谐发展,是最值得倡导的类型。

二、国内手机行业经营哲学

手机是高科技产品,作为高附加值的能再生行业之一,手机行业发展对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一)现状及问题

(1)国产品牌的经营哲学。据ITbrand 2012年10月25日手机品牌排行,针对全球IT品牌价值评估方法计算品牌影响力。以前三名国产品牌小米、联想、华为为例,分析其经营哲学。见下表:

(2)经营现状及问题。国产品牌手机行业的经营哲学主要是市场观念。国内手机行业不断学习国外的高新技术,与国外合作的企业亦不少,对国外经营理念的创新的思维还有待学习。

国外各种品牌不断涌入威胁到国内手机行业,问题主要是国内手机行业现有客户成长空间有限,企业将重点放在手机产品研发上,经营过程中对客户不够重视,对服务质量相应较低。

(二)山寨手机行业经营现状与困境

(1)现状及发展史。山寨手机行业经营哲学是推销观念,经营理念主要是模仿和低成本。发展史见下表:

(2)经营困境。山寨手机主要对偏远地区新增加用户进行销售,只能通过低价格战略促进销售。经营困境在于山寨手机行业没有创新经营理念。一个企业没有量身定做的一套经营理念,就没有超,处于被动地位。

三、苹果公司案例讨论

(1)公司概况。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创始人为乔布斯等,是全球利润率最高的手机生产商,也是全球主要PC厂商。知名的产品有Apple II、Macbook、iTunes、iMac、iPhone和iPad等。2012年8月苹果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2)苹果公司的经营哲学。苹果公司发扬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苹果的经营哲学。苹果创始人对工业设计和艺术的情有独钟,使苹果公司天生就拥有优质的“服务”基因。具有社会市场观念的苹果经营哲学,关注社会,强调了解消费者需求,最大程度达到消费者满意。社会市场观念注重公司电子产品与消费者实际体验的契合,使得苹果公司高效的激发了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使苹果成为手机行业的领头羊。

四、苹果公司经营哲学的启示

(1)对国产品牌手机行业。苹果的社会市场理念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其根源是苹果创造与众不同的市场,不断开拓手机行业的新领域。只有将社会市场观念植根于国产品牌手机行业企业自身的经营哲学,同时保留原有优秀的管理思想,将苹果先进的经营哲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哲学。

(2)对国内山寨手机行业。山寨手机行业应学习苹果公司消费者为主体,与社会和谐发展重视开创新市场的社会市场理念,重视用户的体验,而不局限于促销手段,应当尽力创立品牌,研发手机新特性,将目光放长远,而非一味模仿,重视顾客群体的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孙宝连.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及其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9,(03).

[2]松下幸之助.经营哲学沉思录[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9.

[3]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牟西军.华为公司国际化实践与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6]周江华,仝允桓,李纪珍.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02).

[7]郝亚洲.苹果让创新落地[J].北大商业评论,2008,(03).

[8]吴海葵.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篇7

一、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经营性资产存在矛盾性

从理论上说,根据事业单位存在的性质和目的,其不应以所拥有的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担保,不应从事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但是,从国内社会事业发展的普遍现状来看,允许事业单位从事经营主要是为了弥补事业发展经费的不足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可使许多具有创收能力的事业单位可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实现其科研成果等资源的转化,更好的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在这种前提下,事业单位如何运作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如何监督管理,产权归属于何方也成为了一项难题,从而也造成了经营性资产的矛盾性。

(二)资产形成过程较为随意

从目前来看,由于事业单位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的存在,国家当前还未对其提出强制性的资产保值增值要求,这为许多单位随意形成经营性资产,实施创收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另一方面,目前由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也存在较大的审批漏洞,部分事业单位往往自行决定即可,未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其经营性资产的形式、经营权归属、收益分配较为模糊,并且也并未按相关财务制度的要求对其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或明细账加以管理,以至于许多经营性资产长期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也易出现权责不清的经济纠纷。

(三)资产运作管理缺乏规范

就某些事业单位而言,其一直以来并没有严格执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有关审批、评估等程序,由此导致了经营性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投资流失、经营亏损、资本虚置等问题的发生。例如,对于经营性资产的出租,这些单位并不进行必要的计价或评估,也并不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选取承租人,缺乏竞争机制的引入和运作透明度,从而无法实现经营性资产价值效益的最大化。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的运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其经营性资产成为个别内部人员的摇钱树,或者成为升官进爵的政治筹码。

(四)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严格

从理论上说,事业单位所取得的经营性收入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事业单位其实很难完全实现。例如,某些事业单位刻意隐瞒收入,将本单位的经费支出以经营性收入冲抵;再如,某些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的出租过程中,擅自与承租人签订两个以上不同版本的合同,恶意隐瞒收入,逃避财政部门的监管。而从实际来看,这种两个版本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单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监管的;但是,一旦合同双方出现经济纠纷,这两种合同都不具有完全的公信力,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国有资产本身。

(五)财务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目前,在对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监管方面,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是不相匹配的,财务管理一般实行的是横向管理,而资产管理一般实行的是纵向管理,这种管理角度的背离造成了统一管理与协调的缺失,导致了事业单位相关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另外,在某些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财资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其财务管理归属于财政部门,而实物管理属于国资部门,且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在业务上相互独立,从而导致对于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失去其本质的约束手段,这极不利于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

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经营性资产运作模式

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5号令)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简称“两令”),这标志着我国对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正式确立起政府所有、财政监管、收益上缴财政的管理模式理念。在这种环境下,成立归口省级财政部门或省级政府直属的资产经营公司,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接收和处理,并按市场化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和运营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为逐步探索建立政府拥有资产所有权、财政部门行使资产监管权、公司履行经营使用权的“三权分立”模式夯实了基础。

(二)合理运作经营性资产产权

从目前来看,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折股,组建起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司,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投融资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通过以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司为基础,引入民间资本组建起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扶持产业、成长型中小企业以及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所需贷款及资金进行担保,来解决地方财政及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实现将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存量转化为增量的三项转变,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强化经营性资产公司治理

由上可见,各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被集中至国有资产公司后,其运营成效如何、资产是否如期实现保值增值也必然会引起较多的关注。为此,必须对国有资产公司的治理结构加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模式,这包括董事会制和绩效机制等等。董事会是国有资产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制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对公司进行战略性监控,并负责选聘、评价、考核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此外,国有资产公司还需确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的报酬充分结合起来,其考核点重点以资产保值增值率为重。

(四)合理运作各类经营性资产

为了提高经营性资产的运作效率,国有资产公司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所划转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分类处置和经营,例如对闲置土地、“烂尾楼”等划转的部分国有股权资产以直接拍卖的方式予以变现;对商铺、沿街店面等经营性资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价招租,如需拍卖的则进行公开拍卖;对酒店、招待所、宾馆等与所属单位未脱钩的经济实体则委托原单位实施经营管理;对事业单位原开办的各类企业、经营性院所,由原事业单位仍担任其控股股东,并逐步吸引其他国有资本或民间资本进入,通过市场机制将该经济实体做大做强。

(五)改革现有的预算管理方式

首先,事业单位所取得的资产收益应根据单位的预算形式实行分类管理,全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全部由财政预算承担,资产收益全部由财政统筹;差额拨款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的经营性收入除按政府规定比例收取政府调节基金外,剩余部分应用于弥补本单位经费的不足。其次,设立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维修专项基金,对各事业单位所取得的经营性收入按比例收取政府调节基金,用于更新、改造现有的经营性资产,以及对经营性资产提供维护,剩余部分还可用于各事业单位其他的经费支出,财政预算不再负担相关经费,从而可有效减轻其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包丹霞.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及对策 .[J]. 北方经济(学术版),2006(09)

[2]帅佳良.浅析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魅力中国,2010(27)

篇8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篇9

民营企业所指的是民间私人经营、投资、收益获取及经营风险承担的经济法人实体。通常民营企业具有家族式企业及合伙式企业两种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给予解决,以促进民营企业的顺利转型升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营成本大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理念的实施,民营企业的成本优势不容乐观,投入成本不断上涨,并且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情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根据阿里巴巴的调查可知,我国2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用工短缺的情况,每家企业平均用工缺口为14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用工难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除了人工成本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因素均使得民营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加大了企业产品出口的压力。

(二)准入门槛高且融资难

在我国经济发展下,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中,尽管在2010年国家颁布了新36条,期望将垄断行业的壁垒破除,不过由于政策细则的缺乏,投资服务不健全,退出机制不完善,而执行监督又不到位,使得行业准入门槛依然很高。在民营企业转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问题,民企的融资渠道窄,融资力弱,很多民企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民企需要有抵押设备、房产或者第三方担保,方能获取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方式的门槛高,手续多,融资渠道也单一,对于政府拨款、民间借贷与资本市场的融资等方法应用较少。

(三)高端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首要的战略资源,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但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高端人才缺乏,这主要是民营企业中一些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专业人才数量少,而民企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好,例如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未得到有效解决,无法吸引或留住高端人才。民营企业要转型升级,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转型升级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技术创新体的自身利益造成了侵害。企业通过大量人财物实施了技术创新后,其创新工艺及技术因法律法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合理,使得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被保护,新技术或新成果进入市场之后,易被其他企业跟进,并挤占市场,影响企业的利润获取,进而影响其创新积极性。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措施思考

(一)强化民企的政策扶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当中,政府具有引导、服务与推动等作用,为了促进民企的转型升级,政府要提供政策扶持,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先,尽快出台有关新36条的配套细则,让民企进入电信、金融与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其次,强化财税支持,有效降低民企负担,加大民企发展的资金规模,并采取财政担保、贷款贴息及财政担保等财政方式,对民企的自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其税收可采取降低税率、直接减免与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优惠;再者,加强相关法律环境的保护,对于知识产侵犯行为应加大查处与处罚力度,对各类侵权行为给予坚决制裁,有效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二)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支持的力度

对于民企来说,造成贷款难及融资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有企业本身原因,也有银行等机构的原因,不过政府应发挥自身作用,帮助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强化财政支持,以补偿方式促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于民营企业,以拓宽融资的渠道。并发展民企服务中介,降低收费,改善融资的条件,对于符合国家环保及产业政策的民企,要增加信贷的投资力度,并加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相关的信用担保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要给予担保费率的优化,以减少融资成本。

(三)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创新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要顺利转型,需要高端人才的引进,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住房条件、子女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为人才引进提供优质服务,并注重生活服务平台的构建,辅助民企人才的引进,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高端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多层次人才。同时,企业要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建立人才引进与激励的管理机制,构建高素质人才,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及管理留住人才,也可通过事业及感情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也能有效吸引人才,从而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为家族式的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家族式管理方法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企转型发展,民企应加强制度创新,打破家族式治理,构建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治理方式,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利益协调、内部决策及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创新,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以推动民企顺利的转型升级。

三、结语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企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蜕变的过程,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及推动作用,为民企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民企知识产权,并拓宽融资渠道,以解决融资问题。而民企也要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企业文化,在政府与企业的合力作用小,有效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篇10

关键词:金华建筑业;经济形势;对策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 Jinhua;economic situ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13-01

0引言

金华建筑业发展非常迅速,从最初的“泥木工仓库”到“建筑之乡”,再跃进“建筑大市”, 在短短三十年内,金华建筑业实现了“三级跳”。

1金华建筑业的发展概况

1982年1月,金华地区第一家农村建筑公司――“东阳县歌山建筑工程公司”成立。此后,一大批农村集体建筑企业相继成立。目前,近千家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建筑企业和建筑劳务公司基本上形成了工程项目总承包、建筑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这样的梯次较为合理的队伍结构。施工区域不断拓展。改革开放初期,金华市建筑业就确立了“立足浙江,面对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拓展战略。目前,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均飘扬着金华建筑队伍的战旗。亿元以上施工基地星罗棋布。在东北、环勃海、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西海岸等地区的中心城市都有十亿以上施工规模的基地。

建筑业已成为金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金华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7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亿元,增长18.8%。

2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建筑业对局势和趋势的认识极为重要,中国经济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地产市场景气回落。2009年,我国的经济出现微型的复苏,但是我们的复苏还没有达到一个全面复苏的阶段,很多还是依靠政策的支持。由于目前信贷空前宽松,自住性需求与投资需求相结合,房地产市场未经实质性调整就开始再度走高,房价持续上升。导致社会恐慌心理加重,投资需求日盛,供求矛盾凸显,房地产泡沫日趋严重,市场面临调整。

3当前经济形势对金华建筑业的影响

当前经济形势对金华建筑业的影响表现在:

3.1 海外业务受到的冲击, 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建筑企业海外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境外一些工程因资金短缺纷纷缓建、停建或压缩投资规模,不仅对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对在建的海外项目也产生了直接影响。

3.2 国内建筑市场,资金愈发紧张政府调整房地产政策、有效抑制泡沫已迫在眉睫,但是,如果调整力度过大,导致房价由升转降,就会导致房屋土建工程的萎缩。我市建筑业产值的大头恰恰在房屋土建工程上,这对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无疑会造成巨大压力,对主要从事房屋土建的企业甚至带来生存危机。

3.3 外币资产风险加大金融危机引发的汇率和利率震荡,给我市建筑企业外币资产安全造成了巨大风险。我市建筑企业实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和对外劳务派遣也由于难于把握的国际金融市场而面临着巨大的汇兑损失风险,这些都给我市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带来了重大影响。

3.4 管理难度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市一些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管理幅度进一步加大, 由此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4当前经济形势下金华建筑企业应对策略

严峻的经济危机既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也是一个机遇。

4.1 准确判断,冷静面对,寻求发展准确判断是积极应对的前提,认真分析并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中国目前的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形势。建筑企业首先要正确判断当前的形势。冷静面对危机,寻求发展先机。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筑经济转型升级。其次,有的放矢地实施应对金融海啸影响的具体举措。第三,开阔视野,高瞻远瞩,在当前经济形势中寻找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

4.2 加强风险管理要切实加强投资决策管理,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慎决策投融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经营安全。

4.3 考虑转型我市建筑业应继续加快在全国的对外投资步伐,如研究开发、地产等,同时应回避周期性较强的投资,为了规避风险, 更为了长远发展,承包商应考虑适时转型,变危机为机遇。

4.4 注意工程款问题,防止资金链断裂要极端重视工程款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紧清理应收款。作为建筑企业而言,年前是资金最为紧张时期,而且,由于目前房地产形势的不明朗性,更应该告知建筑企业及时收取应收款。二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施工企业原则上不承接带资、垫资的项目,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充分运用合同法286条所赋予的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这一尚方宝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投入国家支持项目。五是审查各在建项目,对于没有按照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项目,应综合考虑,必要时采取暂缓施工的措施。总之,金华建筑业要做得更大更强就必须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和发掘管理人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未然。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光永.房地产的政治经济学[J].建筑经济,2008,(12).

篇11

从产业特性来看,手机行业、钻石饰品行业都是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在这些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中,决定成败的是产业效率,于是这些行业中运用互联网的方向是提升效率,把层层的推广成本、渠道成本降低,最终通过价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虽然这些行业中的成功者做了一部分情感方面的工作,但是显然不是主攻方向,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华为推出一款性价比超高的手机“荣耀3C”时,大量的“米粉”立马蜂拥而去抢购。也就是说,这些互联网明星们运用的互联网营销:80%成功在价格上,20%成功在“魅力”上。

但是在食品行业,同样是运用互联网营销,这个比例要倒过来:80%成功在“魅力”上,20%成功在价格上。

原因其实非常容易发现:一个把炸薯条变成炸薯片依然旺销的行业当然不用像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行业一样血拼价格;因为产品单次消费额不太大,消费者对及时获得产品的兴趣也大于通过快递节省一点点钞票的兴趣,路边的良品铺子没有像手机店一样受到互联网的毁灭性冲击。所以,在这样的产业中,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工具,其目的要放在提升价值上,也就是提升“魅力”。

魅力型生存,是食品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前景。

用“众包”思维制程 让产品魅力化

关于工艺和制程的利用,国内的企业用得非常顺手。“小窖酿制”、“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层层历练:经过抛、抖、撒、抓、压、带等18种复杂手法交替炒制”。这些都是在工艺上给自己的品牌加分,为销售助力的手法,这种手法至少比“洗脑式”的定位手法更有说服力――比起“中秋送礼,就送**老酒”,“铁观音,就是***”,这些更容易让老百姓认同。

但是,这种手法依然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老百姓听多了,依然麻木。如果你是一个文化衫的生产大厂,如何在制程上做文章,把你的文化衫卖得让消费者兴奋?变身成一个魅力型企业?

国外的一家公司研究了制程,发现在制程上入手,制程中的设计环节和选工艺环节和消费者关联最大。于是,他开放制程,在这两个环节中融入消费者,他的每一波产品由诸多设计师设计出来后,放到网络中给消费者选择,消费者投票给自己喜欢的款式,最后的优胜者会进入试产,试产会用到不同的工艺和材料,这些试产的产品是“测试品”,再次送给一些顾客试用,顾客给出使用心得,最终厂家改良产品,推出最终版。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参与到了制造过程中,对产品有一定的感情,厂家通过种方式发放奖励参与的优惠券,消费者可以以折扣价买到自己投过票的文化衫。于是,这家公司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投行争相投入的对象。

在制程中发掘魅力的关键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融入其中。

如果去菜场买菜,就会发现老百姓的智慧。在香肠的食用安全问题,老百姓都认为制成品不放心,良心企业可能只是粉多肉少,一般的企业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淋巴肉”、“猪的远亲肉”等。但是,吃还是要吃,又不能每次都自己亲手做。于是,他们会自己买好肉,送到灌制香肠的摊位那里去制作,站在旁边盯着做,或者委托其他的顾客看着,放心回家,一会儿回来拿。这样就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企业家和专家们站在菜场灌制香肠的摊位那里观察一小时,他们就不会受教科书局限,非要在教科书所框定的领域钻牛角尖。这里就是在原料和制程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把关键原料(肉)分拣出来,让消费者参与,然后让消费者监督制作。

企业在生产一个产品的时候,有没有拆分过每一个原材料和制程?利用不同原材料的不同属性,让消费者参与进来?这种具有话题性和魅力源头的产品,才会在互联网时代引发热议,在社交化媒体上传播。

国外的学者把这种手法叫“众包”,而我们认为,“众包”并不普世,要用对地方。开放制程,“众包”给消费者,往往是传统企业魅力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产地厂房设备都有魅力化的空间

国内企业,首先做一个完全分类:国企,非国企。还有另一种完全分类:大型企业,非大型企业。国企和大型企业,都有智造魅力化产地的机会。

我最为遗憾的提案是有关江西盐业公司的江盐小镇。我认为,如果在庐山脚下搞一个江西盐业的江盐小镇,是非常具有“钱景”的:

把千年传承、古法制盐的梯形晒盐田引入其中,可以和庐山景区共生。毕竟庐山景区太单一,这种“风与光的杰作”,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用这个魅力型产地给自己的高端产品背书,再好不过。

可以收获经营优势。一个10亿规模的企业到一个小镇上,可以拿到何等的优惠条件。

可以让员工满意。员工个个可以无压力的住上“大house”,周末开车进城休闲。几十年下来,没准还可以省掉老年后的数万住院费(城市生活,肿瘤率高)。

……

可惜的是,其它有关产品设计、品牌推广方面的提案都被采纳,唯有这个我个人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建议被认为是“天书”,看来只得等待有缘人了。

那么,小企业,私企,有没有什么方法利用“产地”做文章?当然有!目前,小企业,私企,利用“产地”的惯用手法是错的,一些企业动辄弄个“法国原产”回来,又或者依托各种关系,高价在一线产区收购一块茶园卖茶叶,这种手法,没有用到“产地”的精髓,至少没有在经营上增值。

关键要在“卖生活而非卖产品”上动脑筋。

篇12

1.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影响

我国的所有制形势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目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所有制形式也必将随之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出现混合经济。即一个单位既可能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可能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而民营、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主体,混合经济的出现必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以往,毕业生更加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很少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民营、私营经济类型单位就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考验。

2.对毕业生就业产业和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动,经济继续发展,产业结构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就业需求也会出现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最多的现象,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次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后,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好,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更强,由于金融、信息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对于大学生的行业吸引力更大。以往毕业生选择第二产业及相关行业就业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产业和行业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3.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政策也不断倾向支持西部发展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缓。而当前毕业生在区域选择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比较集中,中西部就业比较分散,发达省份和大城市比较集中,欠发达省份和二三线城市比较分散。新的区域经济结构格局下,毕业生的区域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二、经济形势将改变毕业生就业趋向

受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就业结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基础建设、能源产业,向互联网+、智能产业、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转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这都将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变化。

1.在就业单位类型上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范围会逐步增加,从以往所谓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民营私营企业等中小微单位[3]。

2.在就业区域上

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多的区域就业,将不会单一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

3.在就业途径上

将由单一转向多元,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4]。

4.在就业观念上

将会有明显变化,就业期望值将有所回落。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反而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意识,使毕业生更加清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进行多元化选择,中小微企业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会越来越多[5]。

5.就业歧视将逐渐淡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将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性别、学校知名度将逐渐淡化。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0

Reform and Outlook on the Specialty of

Applied Physics in New Situation

GONG Xiaoyang, LI Tongwei, WANG Hui, WEI Ronghui, Cui Hongling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on the specialty of applied physics, the existed problem and opportuniti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our school. In this paper, the courses orientation of applied physics major is determined, and the reforms of teaching model are also given.

Key words applied physics;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al teaching

应用物理学是将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应用型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物理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及先导性的地位,是众多传统和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纵观近二十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物理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获奖外,很多以物理学的理论给予技术上的革新与应用而获奖,而从理论到应用成熟并获奖的周期也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光纤传输和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理论均提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获奖是2009年,历时四十多年。1988年“巨磁电阻”效应被发现,2007年因广泛而成熟的应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时近二十年。2004年,独立的石墨烯被分离出,2010年获奖,历时六年。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认为: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源动力在基础科学,到应用的时候就把整个人类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而杨振宁教授也认为,当前和以后的几十年内物理学的重心在于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不仅是以古老的物理学为基础建立的,也应是现代和未来物理学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1 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问题与机遇

应用物理专业既讲物理理论,又讲应用和实践,就业可在物理和工程两大领域,从业范围广泛,并与多门学科有相互的交叉渗透。全国高校应用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约12000人,尽管数量不多,人才需求应该是供不应求的,然而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专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

1.1 国内外高校开设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现状

全球顶尖知名理工科和综合类学府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设有应用物理专业(Applied Physics),他们针对核物理及核技术、宇航技术、声光电学的基础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培养了国际上优秀的物理学应用人才。

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都设有应用物理专业,使得顶尖工科背景高校的应用物理专业也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如叶企孙、吴有训、任之恭、周培源等教授都曾任教于在192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王淦昌、钱伟长、周光召等是清华物理系培养出了的著名科学家。为国家长远的战略计划,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培养理工结合的新型人才,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在部分学校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核专业,它们为我国核技术开发、研究、应用提供大量人才。

我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应用物理系或者物理系。近10年来,为适应科技发展,国内的应用物理专业如北大物理系等都大力加强了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材料等技术开发工作的深入研究、医学生物科研等仪器研制开发等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正是这些一流综合性大学输送的一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的应用物理专业人才。

我国的普通(二本、地方性)高校中,工科、师范和综合大学多数设有物理系或者应用物理系。其面临的极大问题就是学生就业。据麦克思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的应用物理学失业率高居第三位。在目前“就业难”这个问题上,应用物理学专业显得特别突出。调查显示,因各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偏重方向不同,就业方向也不同。但一次就业签约率均偏低。毕业生到对口单位工作、做基础物理学教育、考研考博等继续深造、到国外继续学习物理学等几个主要就业去向所占的总人数相比于毕业总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于工科专业,很多有特色的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大三的学生已预订了工作岗位。所以,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待岗、转岗、空挡等现象非常严重,毕业生毕业后到计算机、材料、电子,金融等岗位就业,甚至从事的是销售等与物理学完全不沾边的工作,这与当今社会“重工轻理”、“重技轻道”以及受就业趋紧、社会评价越来越功利等大背景有关,应用物理学专业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课程的高难度使得应用物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专业面临了就业难、招生也难的两难境地。学生在选择地方性高校时,更多的是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选择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造成这个专业在地方高校的生源量不足,因此对专业建设的发展蒙上阴影。

1.2 我国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症结与机遇

如上阐述,既然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什么普通高校又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呢?分析原因有几个方面:

(1)应用物理专业因课程开设范围广,应用面比较广,导致竞争力不够强,比如虽然开设了数电模电、半导体材料等课程,但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深度比起计算机专业和材料专业的人才又有一些差距。相比而言,在竞争最好公司的研发部门中,往往处于下风。其实,应用物理学专业设置时涉及了各方面应用类课程,但比起同名专业工科类来说,不够深、不够精。学习了材料学的部分课程,远不及材料学工科学生学得多;学习了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远不及计算机类学生学习的多。广而不专,面临尴尬。

(2)基础性研究的的课题仍旧是需要大量的政府的政策性投入,同时不能立刻见效益,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很多地方性高校是由地方出资建设的高校,其建设资金来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就给高校投建应用物理专业带来资金问题。创办一个应用物理学专业,需深入掌握物理学原理继以投入应用,需大量物理学基础与近代实验和实践的训练,意味着需精密昂贵的实验设备,需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投资,这种严谨而系统的训练需大量资金的投入,这是很多学校达不到的。

(3)大学生就业愿意到高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部门,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初高中物理教师岗位,则少有人问津,这与中学教师的整体现状有关。但我国实际上急需一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从事中学物理教育事业,虚位以待,无人问津。

但困难与机遇是并存的,我们也应看到,应用物理学专业同样存在着很多机遇:

(1)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工科专业学生对知识是知其然并用之,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兼具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的研发是根本性的和革命性的,从而成为很多IT产业的公司如IBM、华为等的技术骨干。

(2)与以往不同,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增快,应用物理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快。例如石墨烯发现后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已引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研发热潮。这给应用物理专业人才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

(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某些经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劳动型正在逐渐向技术型过渡,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技术人才,他们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需要操纵进口国外的先进机器。一方面这种人才缺口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企业向内地的发展,将促进应用物理专业的研究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

1.3 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情况调查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需求,我们河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起初培养方向是材料物理,2010年起应用物理学培养方向转向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十余年来,尽全院之力对学生的培养,出现一批优异的学生,如北大博士并留校任教、企业家等,2011年因“案例式培养”等特色被获批河南科技大学特色专业。然而,每年招生报考的结果是48%左右,即一半以上的学生是调剂的,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对专业存在着迷茫,学习被动等局面。对刚刚大一的学生调查显示,有88%的同学有考研意向,其中接近30%的同学考研要转专业。从2013届学生就业情况看50%的学生选择考研,上线率30%左右。就业集中在光伏和太阳能企业。

2 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定位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又基于我校已有材料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们确定了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理工结合、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定位。希望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和继续深造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高等物理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训和计算机方向的培训,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为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希望愿意尽早就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学、光电信息和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 在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训方面加强训练,更注重对技术的掌握和对知识更新的适应。

3 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应用物理学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是一个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而非学术型、单一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介于物理学基础性人才和工科技术性人才之间,兼取两头的优点,科技在飞速进步,不同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日益增加,在应用物理学的培养方向上,应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着力于培养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以及不同物理方向交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1)光伏材料为新一代环保节能型材料,非常符合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需求。然而其材料生产的高成本、低转换率强调企业要不断革新,这就需要光伏材料类高等层次人才。单晶硅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硬件产业的赶超提供了很好的支持。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给三位日籍物理学家发现的“蓝光二极管”,颁奖词“让LED照亮世界”标志着物理学在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对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出又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光学领域的应用――照明工程和显示技术方面,对属于对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应用物理专业可以围绕在光信息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来发展和培养有强大后劲和基础的高级研究人才。

(2)物理学对材料的研究,更注重材料内在的机理研究,对材料各方面如材料的电磁性能,光性能等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对材料的研究是根本的,对材料性能的改进是有理有据的。这些使得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在从事具(下转第75页)(上接第64页)体的材料科研工作时更得心应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