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3 14:5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时代的争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微电影的基本概述——微电影的定义及其特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其内容短小精悍。一般微电影的放映时长都比较短,其中时长超短的是几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十分钟。尽管它的放映时长比较短,但是其内容中也具备着电影所包含的各个因素,所以说它是一种创新型的微型电影创作模式。其次微电影在制作上与普通的电影没有可比性,同时其拍摄门槛也没有普通电影高,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手中的摄像器材进行拍摄,记录自身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以及细节,然后把它们剪成一个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传达出生活的某一个片段并展示给大众观赏。此外,微电影的演映平台和传统电影也有着一些不同,传统电影的制作周期需要历经很长时间,同时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传统的电影普遍都会选择在电影院以及放映中心进行演映。而微电影则与传统影片不同,微电影的播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电脑端以及手机平台等方式,因此观众的观看形式更加多元化且更加便捷。
二、网络时代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微电影的“微”时长来看,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以内容为重,因为微电影本身时间就比较短,所以要在短时间内向人们传达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就需要靠优质的内容去完成。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和“内容为王”的创作需要,就应该将其中的视频内容做好,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另外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休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轻松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因此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轻松幽默的题材,同时在剪辑过程中注意叙事节奏的把握,既要有解压、释放的特点,也要把握观影心理,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微电影产生更大的兴趣。此外,在传播互动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观众在观看微电影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互动形式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进而增加他们对于微电影的喜爱。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
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艺已成长为中国当代文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网络生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改变着人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网络文艺是中国人生存状态真实影像的审美折射,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他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样式。在此形势下,人们有兴趣探究网络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也就成为必然了。
一、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的表现特征
1.电子传输信息的丰富多样性、无限性、易复制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认为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是比特。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传播时可完全消除时间障碍。他说:“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使多种媒体的功能在这里得到整合,传播信息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电子传媒的这种超高速超容量的传输特征,有人称之为“信息超级高速公路”。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描述了电子传输信息的特性,“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按德勒兹和仅塔里的术语说,它们不是按树型方式(arborially)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中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rhizomically)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根型方式正是对电子信息传输丰富多样性、无限性的形象说明。
2.电子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和传播时空的消融性。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传播速度异常快捷,文字与图像都“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信息传播也不受意识形态、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洛特非・马赫兹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在穿越这些辽阔的现在可以接触的空间时,不再留意边界,并无视垄断。”好像地理位置和时间在电子传媒中消失了一样。这种传输的迅捷性和时空消融性催生了传媒主体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信息在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传播。传播主体在传送信息给接受主体的同时,接受主体也及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主体。
3.信息接受的自由性与个体性。在电子传播语境中,接受主体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间与地点接受信息、消费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二、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新的美学特征
1.文艺传播两大主体的非同时在场性。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双方是面对面的,两个主体是平等的,同时在场的,信息流动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对话性特征;而在文艺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往往具有不同时在场性。这种主体的不同时在场性使得双方的地位也并不对等;在某个传播节点上,文艺信息也呈现出单向性流动 。文艺信息或文艺产品是为那些基本上不在生产与传播现场的人们生产的,接受者参与或介入传播过程的能力极其有限,从而也就很难影响传播的内容。文艺信息传播并不像日常交流那样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比如,“读者对一部小说的评价,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但这种交流至少发生在读者阅读欣赏了作品之后”。不过,文艺传播主体的非同时在场性在电子传媒语境中有所改变:不仅接受者与文艺作品之间,接受者与创作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互动,呈现出“日常交流”的态势。
2.传播信息的非确定性和流向性。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对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但是,文艺信息是“不可靠”和“非真实”的。它是与认识文艺情况有关的音信、情报和知识的总和,是创作主体饱含着感情接收和获取的、并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以艺术的方式通过符码进行加工整理的信息。因此,生产出来的文艺信息总是关于一个多少变形了的世界,纵使这个世界也许和真实的世界十分相近。文艺不承诺人们可以寻得历史事实和作品内容之间严格的对应关系。作为“刻意编造”的信息而非信史,文艺以生动感人而不是确有其事为成立的指标。因此,文艺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非确定性。这种非确定性为其信息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反过来增加和丰富了文艺信息的内涵和所指。
在文艺传播活动中,文艺信息具有明显的流向性。一般来说,它总是由强势语境向弱势语境传播。何谓强势语境传播、弱势语境传播呢?根据廷图米的定义,弱势语境传播是指那种“具有线性的逻辑互动、直接的言语交流、公开的意向表达以及传者的价值取向等特征的交流方式”,而强势语境传播是“一种具有螺旋性的逻辑互动、间接言语协商模式、微妙的非言语辅助符号、对意图的反应性推断以及以释码者的敏感为价值取向等特征的交流方式”
3.文艺传播劝导作用的间接性和隐含性。劝世教化功能历来被看成文艺最主要的作用。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看到了文艺作品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而我国,早在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统治者就自觉利用音乐的特点来施行政治教化。可见,劝世教化是文艺本身就具有的功用。勿庸置疑,传播具有协调社会内部力量适应环境,促使人们选择行为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劝服和诱导的作用。
4.文艺传播内容的混成性和娱乐性。文艺传播内容的混成性是指它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某一门类的知识,而多门类知识的合成品。人类传播促成人们交换消息,借鉴经验,传递文明成果,获得各种知识、社会生产与生活技能。在这方面,文艺传播无可厚非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精神生产依附于物质生产,传播内容未及细分,文艺信息和其他非文艺信息是结合无间的,天文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道德劝诫、哲学观念混合于文艺性的想象创造中。文艺传播出现后,虽然经历了和非文艺传播的明显分化,但文艺信息中仍常包容着大量人类生活的经验与知识。《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就有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之说。可见,文艺传播的经验与知识通常不是以严谨的理性规范和学理抽象的形式出现,而是活生生地撒布在生活形态的反映里。文艺传播给我们的最集中的一种知识,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文艺传播必然具有极强的混成性。
文艺传播信息的非确定性和流向性、文艺传播劝导作用的间接性和隐含性、传播内容的混成性又展示出文艺传播的自由娱乐性。文艺以它的美学设计得以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使我们得以在现实规范之余闯入、感受另类人生。换句话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轻易进人别人的私生活,但在小说和戏剧中却可以;我们的一些行为和情绪涉及现实的社会禁忌,但通过电影、美术、雕塑和歌曲等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表达。我们于实际人生中的感情缺失,可以在文艺欣赏中获得由想象替代的补偿。这就是文艺学家姚斯(H.R.Jauss)所谓的“艺术的解脱作用”,即文艺的娱乐性。正是这种文艺性的解脱娱乐性提供了一种让个人与社会、幻想与现实在对峙中调适的心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文艺传播得以发挥其特殊的现实认识、潜移默化的劝喻和文明教化的功能,从而以娱乐的特殊方式完成着平衡一般传播和丰富人生的功能。正如黄会林指出的:“在娱乐文化中,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文艺美学研究”(编号:2006C01)]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众所周知,网络是时展的产物,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网络时代突破了传统时代中的繁琐、低效率及局域性等弊端,因此,教育模式不能一成不变。
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业情况
高中是教育层面上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高一作为高中的起点,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学生好好调整学习状态上阵。高一学生刚从中考的氛围中解放出来,虽知识层面有一定的基础,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把控能力不强学生对网络的抵抗力普遍偏弱,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课程的增多及作业量的增加,思想政治意识相对薄弱。从学业情况来看,高一学生政治课基础较差,成绩普遍处于低位水平,间接导致思想政治课兴趣度不够,注意力分散等毛病。并且学生家长自身情况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家长培养子女的方向、家长的政治素养等,也不容小觑。
三、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
本课题意在着重创新,自然需要对比一下传统政治课的授课模式,据我教学期间观察,现阐述一下我眼中传统政治课问题:
(1)背书式教学:当前很多学校政治教师授课时仅仅是将书本内容以口头方式表达,这种低效率教学方式无法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唯一想到的就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方式有待淘汰。
(2)教学资源匮乏:很多学校教学设备少而落后,并存在限用对象情况。此外,即使开放使用,由于教学模式单调,缺乏实际题材加以配合引导,课堂依旧毫无生机可言。
(3)师资力量薄弱:从我所从事学校现状来看,政治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一个教师带5-6个班,这样导致教师自由时间减少,相应教师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减少,教师自我改进提升的机会减少,长期的劳累也导致教师上课疲惫,自然良好的课堂效果也会随之成为泡影。
四、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
前面说了那么多情况或者问题,也只为我发表对思想政治课堂意见做铺垫,我主要从三个角度阐述:
第一,综合方面:
1.教师知识储备问题:政治教师也需多花时间课外学习、储备知识,政治课不仅是书本教学,更是结合时势发表看法,培养的是思维;
2.网上课程的开展及监督:课堂上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师提供授课平台,同时适当督促家长监督学生网上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政治学习意识;
3.学习小组的成立:开课第一天前即可成立学习小组(五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有选择性每周汇总不懂问题上交(自主性),教师答疑;
4.校园网站设计: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平台源自生活,可适当建议学校完善校园网站的模块设计,可将整治时势放在最显眼的模块,开拓学生对社会动态的感知能力;
5.答疑及咨询中心的设立:建议学校成立政治答疑平台用于解决学生平时政治课问题。
第二,分化来看:
课前:1.精美教案制作(文字+图片+影像+符号等),合题而精美的教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2.温课时间足:良好的基礎是成功的开始,只有温习内容充分,才能说得溜;3.结合课表情况考虑学生身体状态,调整开课开场白;4.视频播放: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为上课提问做铺垫。
课中:1.善于观察:政治课相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教师上课时需观察学生课上状态,针对注意力分散、打瞌睡等情况学生应适当提醒;2.课外知识填充:教师上课光涉及学习必定会降低效率,适当引用课外话题,借题外话表达相关书本知识,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师生互动不可少:上课提问只是对上课效果的反馈,不可缺,老师应当筛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或许事半功倍;4.课后作业课上解决:学生最讨厌做作业,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可提升学生对科目的迎合度,侧面培养学生上课积极性。
课下:少量任务的布置。学生压力较大,提高课堂效率比课后多做题更重要,督促学生回去抽空看书、看新闻或者按时参与学习活动,安排相应的时间进行交流。
第三,模块类别:
政治生活:建议政治教师取消课后作业制,取而代之,每天一则要问或漫画或故事等发表自己的看法(1分钟),第二天抽查;
经济生活:实行习题制(针对需要演算的知识点)+场景分析(举例说明);
文化生活:申请户外教学制度,文化知识传授及培养需要应景;上课前展示图片(图片需配合本节课所要表达的知识点),然学生观察发言看法,寓教于乐;
1网络文化概念阐述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文化活动、方式、产品和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的总称,包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3]。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网络层面看文化,突出技术变革影响文化范式变迁;从文化视角看网络,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它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群体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刃剑”[4]。总之,人类文明深受网络流行而影响,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愈发强大。
2医学教育中网络文化作用的发挥
2.1网络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的要求[5]。医学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求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前沿医学知识,通过网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养“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2.2网络文化正向作用
网络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可以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助式”学习,主动接受有益的文化熏陶;构建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节省成本、丰富认知,让生活方便快捷;借助网络平台畅所欲言,释放心理压力,形成个体交际圈;在网络空间扮演多个角色,发挥社会化减压手段的功效。
2.3网络文化负向效应
网络文化的过度发展和不合理使用,纵容医学生好奇、好胜、攀比等心理现象的发酵。如网络亚文化的“前卫”和“时尚”,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6];抖音、快手等娱乐性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无限推送信息,易致自控力薄弱的学生沉迷其中;网络直播中“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屡见不鲜,影响医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发生脱离社会现象。
3网络文化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3.1构建网络文化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树立“互联网+”“思政+”思维,创新方法提高效率。健全“学校、分院、班级、社团、公寓”五位一体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强化示范、联动和普及作用。设立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关注动态、强化引导。办好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互动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师生评奖评优、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强化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建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网络化建设,推动医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性发展。
3.2拓展网络文化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1 网络民意概念的界定
关于民意,《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最早提到了民意一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网络技术诞生,发展到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娱乐方面的需求,还可以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同时能够给公民提供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的平台,公民开始以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式与政府进行沟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有效的表达意见,抒发态度。由此,网络民意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开始得到普及。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民意就是指网络时代人们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方式、手段比较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使得社会舆情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能力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传播特性和社会价值。
2 网络民意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多重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府决策。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行为在网络民意的影响下改变其原有的决策,采纳网民意见,重新做出更为合理的并且能得到大众认可的决策。网络民意较多的关注社会动向,对政府施压以及动员社会公众,使得网络民意逐渐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网络这一媒介的作用下,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议论,若足够多的目光在关注,便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于涉及政府机构或官员的事件,网络上的各种舆论定会迅速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进而会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对于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其次,网络民意对政府工作展开起到重要影响。网络民意作为民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政府工作的影响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工作的开展。如网络对于很多责任事故的讨论与曝光,事件在网上公布之后便会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各种论坛上关于事故的问题的讨论一直此起彼伏。因为缺少政府管理,才会使得此类事件频发。大量网民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以起到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作用。可以促进一些工作的改善与法律法规的出台。再次,网络民意对政府廉政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致力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都渴望将本国的政府建设朝着公开化、透明化、服务化以及纯洁化的方向前进。近年来,我国的政府建设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网络还未普及之前,基本上政府官员的三公消费以及私人腐败问题很难被相关部门发现惩处,即使发现了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调查取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的数量的成倍增长,加以微博、贴吧等网络消息平台的兴起,使网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大量与政府官员消费直接相关的图片文字甚至一些票据,随着政府公务的公开透明化,一些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的官员的行政行为备受公众关注,这也就为普通群众对于政府管理行为的监督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即时通讯以及一些沟通的软件也可以使民众在最短时间内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公之于众并直接反馈到相关部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官员腐败行为的曝光并促使政府相关人员对事件及时合理的做出反应。
3 政府管理应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发的重大事件,笔者发现各地政府面对网络民意主要呈现三种模式化的应对和引导状态:无回应型。这是指政府对网络民意不进行表态、解释或反驳;被动回应型。指随着网络舆情力量的壮大,政府改变起初不回应网民的策略,做出与网民要求与期待相向的调整,使政府偏好和网民偏好达到部分或者全部一致。主动回应型。这种方式一般地都会为政府增加得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网络舆情大多会止于政府的果断处理。政府的舆论引导即时、有效,甚至会“变坏事为好事”,在危机应对中树立了政府的形象。[1]
分析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导致地方政府被动回应或者无回应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政府和单位由于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从而无法对事件做到及时有效的回复与处理,制约着网络舆情能力。第二,政府对驾驭网络舆论的难度估计过低,当今社会,地方政府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是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地方政府作为上层建筑,往往忽略了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网络舆情在市场体系中多处于良性的生存环境,而在政府中环境堪比恶劣,民众把矛头指向政府而不会是市场经济中的实体。这样“网络”在民众弹指间孕育而生,严重影响了政府网上工作的公信力。社会矛盾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扩大,加深了民众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加重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及对立情绪,这也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网路”的侵蚀难以与市场和谐共存。第三,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待改进。这也导致了工作时间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看股票、玩网络游戏等工作之外的网络活动。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管理力度。第四,商业利益渗透等因素,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也给引导的有效性带来挑战。商业利益渗透并影响网络舆论公信力。网络舆论生成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即越来越受到商业利益的渗透。一些非法商业性公关公司,出于商业目的雇佣“网络水军”制造大量“舆论泡沫”,恶化了网络舆论环境,降低了网络舆论的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这也成为当前虚拟社会管理中的一个新问题。传统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大了虚拟社会管理中的舆情监测和引导难度,引导的有效性往往难以达到。
虽然各地政府由于实际经验的不足在驾驭网络舆情方面还略显怠慢,但其主动回应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纵观历年的网络事件,地方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高涨,在政府网络发言人带领下展开政府网络工作,各地方政府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定位工作。
4 政府管理应对网络民意采取的对策思考
首先,针对不同的网络民意,政府管理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辩证的看待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并不是完完全全正确的,有时候甚至带有网民偏激的情绪,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待网络民意绝对不能全盘接受。特别的是,对于一些抒发网民想法的言论,未达到一定的影响力的,政府并不一定要采取措施去制止,若是对任何言论都大题小做,就容易使群众产生失去言论自由的想法。这点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去区分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的复杂的言论。其次,由于网络社会的高效、快捷等特点,现代政府管理过程中往往未能及时掌握网络民意,一旦事情发生,便手足无措。因此,各地政府管理需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回收机制,时刻关注网络民意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应对网络民意的迅速传播,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政府管理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应避免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倘若长期敷衍了事,必然会引起网民,甚至全社会的反感,从而也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所以说,政府回应民意,应多采用“主动回应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接近群众,了解民生,才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才能使得网络上的政府管理行为“好评如潮”。最后,针对“网络水军”和“舆论泡沫”的问题,政府管理过程中则应尽快把握其背后的利益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遏制,实施长效管理。同时,只有建立起一个和谐自然自由的网络环境,网络才能真正为民所用、为政府机关所用,才能真正成为民众与政府的良好桥梁。[2]
参考文献:
[1]薛恒,李韦.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引导[J].唯实,2012.
02.
[2]高丹.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3]朱丽峰.论网络民意对政府的影响和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基金项目:
酷漫居结合动漫
做渠道营销
动画漫画和游戏构成了青少年儿童的主要娱乐生活方式。我们是利用动漫品牌、动漫创意和形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致力于开发儿童家具,结合动漫做渠道营销。
酷漫居建立了自己的零售渠道,体验中心,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创意的动漫家具服务。当年运行的时候只有1000万元,今年的营销额可达到接近2000万元。去年我们还拿到了6000万元的风险投资,目前公司有上市的计划。
我们的愿景是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在国内的动漫品牌成功的几率比较小,而采用已经成熟的品牌成功几率比较大。我们是通过动漫品牌和设计,整合了制造、物流、互联网体系的商业模式。对于这个渠道建设,一类是网络直销店。在淘宝、京东、新浪、当当都有网络店面。另外一类是微博方式。还有是实体店。
企业传播的文化应具有普世价值观
时代变了,现在是碎片化、去中心化、反意义、反传播的时代。
今天做一个渠道的营销和品牌传播,跟以前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现在需要创意性、理想性、群体性的营销。此外,要有一个朴素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传播的实体。所谓普世价值观,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如虔诚、慈善、诚实等等。
此外,网络时代的品牌营销需要掌握几个概念,比方说长尾理论、免费理论、1P理论。
2011年围绕网络著作权之争可谓是风波不断,网络时代的作家维权问题成为今年的文化热点。其实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据悉,近年来法院审理的著作权案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互联网著作权案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指出,“在信息网络加速传播的背景下,互联网服务企业几乎没有不涉及版权侵权的。只要别人用你的平台搜到了其他人涉及侵权的东西,一定就是帮助侵权。这种现象如何对待或处理,恰恰是各国著作权法面临的共同问题。”百度文库侵权风波,只是互联网时代资源分享类网站普遍存在的著作权问题的一个缩影,而不是百度一家公司的待解难题。这从侧面折射出当下互联网络赢利模式的诸多“盲点”。
1916年12月,诺埃尔生于柏林。1937年秋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学习新闻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她那篇名为《美国舆论与大众调查――政治与报业方面的民意调查》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她一生的学术基调。不过,其间涉及纳粹意识形态的章句,也就此开启了她晚年有关她及其理论是否为纳粹遗孽的是是非非。尽管在后来,一切考据和指责并没有损害她学术的声望。
1946年,诺埃尔与德国记者埃里西・彼得・诺依曼结婚。1947年,他们共同创建了阿伦斯巴赫(Allensbach)舆论调查机构,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
不过,对于学术界而言,诺埃尔-诺伊曼的学术生涯及学术观点则是最为重要的。诺埃尔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期间,还兼任着《法兰克福总汇报》记者。她对新闻学术、传播学术、新闻实践的罕见的跨界,源自她对新闻舆论-民意调查领域的真正的关注,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她坚实可靠、卓尔不凡的学术见识――这其中,就包括经久不息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她的这一学说可作如下表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人们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相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以我之见,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吾国吾民来说,诺埃尔-诺依曼的主要命题大致有这样一些启迪:第一,少数派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多数人。在一个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为文化传统的社会里,例如中国,“沉默”或“附和”是更容易孳生的。
第二,通常,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这种压力未必有效。尖锐一点说,“沉默的螺旋”成立的前提之一,在于争议性议题所表达出来的意见,必须具有道德的成分:争论的重点不在于对与错、有价值无价值、合理不合理,而在于道德不道德,甚至,有时是在于“美”与“不美”。我们时刻都生活在舆论场中,也时常发现舆论的智性有时并不比个人为多。如果你试图科学地审视那些舆论往事,便不免会有如下感慨:道德,多少舆论假汝以行!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由此,你会领悟:对于追求社会舆论一律的政治而言,为什么掌控新闻媒体是重要的。历史上所有强权政治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遵行此例:以媒体制舆论,以舆论制民心。
诺埃尔-诺伊曼生于印刷时代,死于网络时代,我们没有来得及听到她谈及未来社会生存的舆论法则,但基于她的理论,我们相信:在印刷时代,国家容易形成政府舆论本位、对民众造成沉默的螺旋,而在网络时代,自由出版、匿名发表促使舆论本位分散而不确定,社会对舆论的控制力在与日俱增。
不过,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我们目睹网络民族主义猖獗、网络舆论审判盛行时,我们会问:网络时代的人民真的可以避免沉默的螺旋吗?那些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是否有统计学的谬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的文化结构,1999年以来,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已经从86%降至目前的30%左右。70%以上的网民收入在2000元以下,并且其年龄以青年为主。另外一个事实是:在网上把控话语权的活跃发言者往往还并不是网民中最深思熟虑的成员。
三鹿事件一下子把百度置于道德和公义的标杆下加以考量了,同时,也带出了媒体作为“滤器”的属性与制造第二现实的可能性问题。过去我们经常呼吁,新闻要透明,信息要公开。现在似乎更有必要提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要求的“搜索透明”。
“搜索”是网络时代重要的传播行为。新的传媒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传播习惯,改变了媒体的既定格局。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复制、储存、传播变得极为方便,同时也快速地造成了信息的倍增。人们很快地从信息匮乏时代走向信息冗余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有效应对?人的认知、记忆、思想的有限性与信息的无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紧张,同时也自然催生出一种“搜索”的思维。“搜索”主体的差异化信息满足,将成为人们采取“搜索”行为的重要动机和理由。
网络时代我国律师业的新变化
由于网络时代对律师业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律师业的某些变化在所难免。首先,律师界新老代际更替加快,老一代律师在网络技术面前显得“笨手笨脚”而加速其被市场淘汰的进程②。这种“笨手笨脚”并非仅仅指老一代律师在电脑键盘面前的手足无措和对电子邮件的坚决抵制,更多的是指他们由于不精通电脑和网络操作,难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去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难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去为自己的当事人服务,而对于一些新兴的法律服务领域比如电子商务法律问题,更是怯于接近。其次,竞争加剧,年轻律师的成长之路将更加艰难。老一代律师的加快退出,并不代表就是年轻律师的更多机会,相反,年轻律师由于资历浅、经验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等原因,优质的法律业务资源离他们更加遥远。利益最大化的当事人将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目标律师的信息,但年轻律师在网络行走的痕迹并不多见,而那些经验更丰富,有着更多网络曝光率的成熟律师,很快就吸引了当事人的目光,并轻易地将案源摘走。第三,跨区域办案成为常态,网络效应使得法律业务资源进一步向“知名律师”与中心城市转移,低端律师将被市场所淘汰,“村镇律师”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低端律师,这里包含从事低端业务的“草根律师”,也包括中国曾经大量存在的“黑律师”、“关系律师”,他们没有律师资格,依恃一些粗浅的法律知识和某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从事律师业务。他们对外以律师自居,以此欺骗当事人,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追求法外手段,甚至与一些司法人员勾结,枉法裁判③。在网络时代,他们的“非律师”身份变得难以掩盖,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压力,也使得司法人员不再敢于颠倒黑白。有些律师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向广大的农村,希望能够开辟出一片法律服务的广阔天地,然而这种理想必然被现实击得七零八落,网络的发展在其中也将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农村的法律纠纷大抵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基本无法通过法律解决的,比如环保问题、土地权属争议;第二种是基本无需通过法律解决的,比如邻里纠纷,更多的是武力解决或者内部调停①;第三种是可以也需要通过法律解决的,但是由于成本高昂,村民因为缺乏对律师服务的“有效购买力”而选择其他更加符合“习惯法”的解决途径;最后剩下的一部分,如果真是“优质资源”,当事人会倾向于委托城市的“大律师”,而对于一些平常的法律纠纷,网络的普法效应足以指点他们的出路。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著作权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制度①。从法律地位上看,集体管理组织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性的私人团体,一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从各国集体管理机构的布局来看,一些国家按作品的类别分别成立协会,另一些国家则以包罗万象的统一协会来管理各种创作领域。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国际上有三种做法,一种是设立综合性的统一机构,将各类作品著作权都包括在内;另一种是按作品的类别分别设立不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三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的集体管理机构。
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一般在两种情况下采用:其一是版权人行使其权利变得不切实际或得不偿失时;其二是需要使用的版权作品数量巨大,其使用者难以逐一取得使用授权。这也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基本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接受著作权人的授权。
2.代表著作权人同作品使用者谈判并发放使用许可证。
3.监督、检查作品被使用情况。
4.收取作品使用费并按约定分配给相关著作权人。
5.在必要时代表著作权人行使诉权。
二、在网络时代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进入网络时代之初,不少网络服务商直接担任起载于管理本网站作品的管理工作,虽然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网络服务商作为利益分享者理应与著作权利人处于平等地位,如果同时赋予其对作品的管理权则很有可能发生侵犯作者权利的情况。另外,考虑到著作权的私权性质,对其进行行政管理也是不可取的。比较之下,集体管理制度更加适于在作品创作者和使用者利益之间创造平衡机制,在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更有效地行使了法律赋予著作权人的各项权利,是一种解决网络信息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1.降低交易成本,搭建沟通著作权人和利用人的桥梁
设立并完善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实现法律的效益价值,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基本原因是在民间的、市场的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分散的个人所不可能决的版权使用付费问题。
2.有利于国际间的著作权保护和文化交流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著作权作品可以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对著作权地域性原则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间的相互代表协议为基础,以国际作者作曲者协会联合会(简称CISAC)的章程和规定为游戏规则的全球性的国际著作权集体管理网络系统。即参加了CISAC,签定了协会间相互代表协议后,某一协会会员的音乐作品即可按国际规则受到其他协会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保护。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已于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作者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通过各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协作,可以使得著作权超越国界,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本国作品在国外受到保护,而且可以促进本国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提升国家文化地位,从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网络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在数字环境下权利人个人无法有效行使的权利越来越多,集体管理在数字环境下应该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网络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作品类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作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软件)等都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权利人比较复杂,往往涉及文字、音乐、美术、摄影等不同类型的权利人。对于一些分类建立集体管理组织的国家而言,由于权利人分属不同的集体管理组织,这些新形式的作品无法确定应该属于哪个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范围,需要对现有的集体管理组织进行调整。
2.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权利主体
数字环境下版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种类会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相关权的权利人除了现有的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外,新的利益集团开始争取他们的权利,例如:网络内容服务商、多媒体制作者、数据库制作者等。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同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一样,是一种传播作品的行为。作为作品的传播者,法律应该赋予他们同先前出现的传播者一样的权利。虽然目前国际上对这部分团体的保护并没达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②,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对这部分团体的利益进行保护。例如:欧盟在1996年就颁布了《关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的指令》,指令中的特殊权保护实质上就是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利益。
3.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权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③是为了解决版权保护在数字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而制定的国际公约。这两项公约增加了一些伯尔尼公约中未明文规定的权利:发行权、出租权(出租权仅适用于计算机程序、电影作品、录音制品)。同时,针对数字环境下的网络传输,专门增加了一项向公众传输的权利。另外,基于数字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利用,新增了技术措施权与权利管理信息权。这些新权利中有些应该考虑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在数字环境下,权利人往往需要授予集体管理组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集体管理。
四.在网络时代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
(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沿革及现状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建立较晚,始建于1992年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长期以来作为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音乐著作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2001年,在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第一次把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写进法律,初步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诉讼主体地位和性质,使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05年正式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则是我国专门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定的行政法规。2008年5月28日中国音像著作权协会正式成立,2008年11月5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也宣告正式成立,这两个新成立的协会和中国音乐协会一起,标志着我国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但是相较于前述几个国家,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网络时代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若干设想
1.网络环境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界定和模式选择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通常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在性质上属于具有公益性的信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地位上则是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在自愿许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间机构或者半官方机构。随着我国我国2001年著作权法和2005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出台,这一性质的认定得到法律和法规的认可。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是从我国著作权发展的情况出发,更适宜建立半官方或官方性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版权集体制度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同时,可以逐步过渡为还原为民间性的社团法人,这样可以避免强势垄断地位的形成,使得政府可以充分实行监督权。
在著作权人与集体管理组织的关系方面,信托授权管理方式是著作权人向集体管理组织授权的最佳选择模式。这样,集体管理组织就能采用一揽子授权的方式将其所管理的所有作品的所有使用权一次性授予作品使用者。这不仅能提高集体管理组织的工作效率,节省费用成本。
2.网络环境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范围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了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包括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人自己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权利人个人更加难以控制对自己作品的使用,逐步扩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应限定在必要的范围内,即那些由著作权人单独行使存在困难的权利,不应盲目扩大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避免造成对著作权人的侵害。因此还应建立起完善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监督制度。
3.网络环境中集体管理的具体程序
(1)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授权的方式和传统的获得授权方式不同,传统的方式主要包括签订会员协议和与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相互代表协议,而在网络环境下,很难通过上述方式有效的获得授权,而只有代表的权利人数量越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品授权系统程序和著作权网上登记系统程序等相关技术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获得授权的效率。
(2)向使用人颁发许可证。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向使用人授予使用权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揽子许可,即集体管理机构将其管理的全部财产权授权使用人在一定期限内不限次数地使用,使用人支付使用费的契约;另一种是"个别授权契约",指集体管理机构将其管理的特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授予使用人使用。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使用作品的方式和主体过于复杂,所要使用作品的种类与数量也过多,所以,个别授权契约几乎无法可行。从方便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应当同网络服务商在谈判的基础上发放一揽子许可协议。
(3)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和报酬分配标准。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对于著作权人来说,事关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对使用人来说这一问题也至关重要。最主要的焦点在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分配标准。在网络环境下制定收费和分配标准应该和现实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的标准应当保持大致相同。在充分参考现有付酬和收费标准的同时,结合网络环境中作品使用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费用收取和分配制度。
结 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也奠定了人类知识发展及法律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当在在充分认识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和法规,使之起到既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和繁荣,又有效和合法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作用。面临网络世界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的巨大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完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新产生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对著作权的保护还有赖于加大立法、司法建设,以及在普及法律、培养公民遵法守法意识方面、在加强国际间和政府间的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既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达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平衡,共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版.113
②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3・54
③我国目前尚未加入这两项条约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汤宗舜.著作权法原理.第1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邓 河.论公共场所的个人隐私权保护[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
[4] 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12.
[5] 傅 强,刘宇航.公共场所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公共场所摄像头的管理为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04.
[6] 南京出租车装摄录设备引发争议[EB/OL].[2013-04-12]. http://.cn/c/2012-07-19/090124804147.shtml.
[7] 里面女士更衣外面看尽[EB/OL]. [2013-04-12].http://.cn/view.php?id=795985.
报纸“网味”因何越来越浓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报纸编辑中加入网络元素早已有之并越来越普遍。比如,网络用语频频见诸报端,微博、短信互动等内容被“贴”在了版面上。更有甚者,将版面也采用了网络页面的形式,如《南方都市报》第三块版“主页”将当天的主要新闻和图片罗列在一起,读者可根据兴趣决定直接跳转到内页具体版面,这种“新闻菜单”改变了报纸传统的编排方式,类似于新闻网页的编排。报纸“网味”越来越浓,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存环境的压迫。80后、90后的媒体接触习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远离传统报纸成为一种趋势。据2010年6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显示,随着新闻和网络技术的革新,OECD中有2/3的成员国面临报纸发行量下降的问题。据OECD介绍,全球报纸发行量到2007年开始便停止增长,从2008年开始萎缩。北美报业发行量下降最为明显,2008年下降14%,而2009年下降18%。加上广播广告、楼宇广告、电梯广告、直投广告等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着报纸的广告份额。新兴媒体目前尚未撼动电视,但对报纸发起了挑战。在新的媒体结构中,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的强势地位被动摇。
网络元素的时尚气息。网络语言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它因简洁、生动、调侃而迅速扩散。这种语言特色能言简意赅地传情达意,迅速从网上蔓延到报纸版面上。由于网络语言的创造与使用者多是些年轻网民,而他们正是报纸流失的读者群。因此在新闻里使用网络语言成为吸引年轻受众的一大因素。而网络新闻的处理形式一目了然,有助于增强新闻易读性并使版面布局更为灵活美观。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视觉的单调和疲劳,也使新闻重点更为突出。因此,不少报纸在版面处理中吸取网络新闻的方式,以总标题为中心,用最新消息、新闻背景、相关链接等多篇内容处理重大新闻,信息全面又简洁清楚,也使版面编排避免了大块文章带来的阅读沉闷,更符合都市报的风格特色。
如何适当运用网络元素
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对媒体环境变化的更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网络传播给纸媒编辑带来的远非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的更新,而是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每一个网络时代的纸媒编辑都要作出选择。
在报纸编辑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元素,体现了报媒对传播环境的适应性改进。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受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吸收网络媒介的特色有利于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网络元素呢?
要慎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直观性、通俗性、主观性,能把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事物表达得较为充分,但在纸媒上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就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引起争议。如文章开头讲到的例子,面对众多的询问,大河报文艺部在2008年9月3日以《一个“”字让人“”》为题组织一组稿件专门进行了回应,并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了解读。《都市快报》曾用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标题《“摸死你”上频频被骚扰》,其中的“摸死你”其实指的是MSN,如此直白的文字从网络走向纸媒的标题,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有些标题使用网络语言就很贴切,如《河南商报》曾在“飞人”博尔特百米破9秒58时使用了《他真不是人,他真是飞人(主)哥破的不是纪录是寂寞(副)》这样的标题,既形象生动,又充满了幽默与感慨。
版面处理的借鉴。将重大新闻采用网络新闻的方式处理,化整为零后应突出逻辑性和整体性。网络以快著称,它对纸媒最大的冲击就是信息的时效性。纸媒的滞后性是无法改变的,只能依靠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来弥补。一个新闻事件的延伸有很多,如何使选择的资料既能保证报道的全面、丰富,又能使版面灵动,富有冲击力,考验着编辑的版面操控能力。报纸也可以借鉴网络新闻的编辑方式,利用关键词、图标、示意图等将多篇稿件串起来,再利用线、底纹等处理,让版面重点突出并具有整体感。
借用网络寻找新的报道方式。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给纸媒编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今年的南非世界杯,各家报纸都推出了特刊,期许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取胜。但比赛时间晚,纸媒截稿时间早,不能第一时间报道比赛内容。而刊发微博评球、比赛竞猜、手机短信互动等读者乐于参与的内容,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使报纸更具有可读性、互动性。另外,很多人遇到或发现什么事情很喜欢在网络上“发表”,媒体重视网络,其实就是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庞大的信息源。今年7月5日7点28分,一条“贾宏声跳楼自杀”的消息出现在开心网的转帖中,编辑发现后,立刻联系北京同行证实内容的真实性,向其约稿,并通过网络搜索出贾宏声的生平和资料,很快内容详尽、丰富的关于贾宏声自杀事件的稿件就刊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