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16:06: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篇1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表达”。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和策略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因循守旧就能够成就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好;其次,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思维从疑问开始,从问题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把质疑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因疑生惑,由惑生趣,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答,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学习疑难的利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不会胸无点墨心常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要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从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启发学生条分缕析。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想象。另外,还要深挖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五,解放思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教师首先要放得开,比如放权,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自觉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只进行有限的启发即可,用不着学生不急教师先着急,放手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使得学生的印象加深、课堂信息量加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以创设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但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仅仅起到辅的作用,所以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以及辅原则,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可以使我们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对苏州园林有更形象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仅仅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将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其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团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将小组的分组工作做好,对学生间的差异性予以重视,合理组合好、中、差学生,并且在分组中还要对学生的感情、性格等因素进行考虑。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认真的探究知识,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与同学辩论时,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各自的学习优缺点进行及时的观察,使其指导的针对性更强。

五、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要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应该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面对众多个性迥异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至于从何处质疑、如何质疑,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主张,从而艺术性地驾驭充满质疑思维的课堂。例如,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短小精练,言文分离,简练有力,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古人语言的艺术成就。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文言文的学习质疑之处无所不在。当然,质疑问难也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所以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倡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敢于向两个权威质疑:一是向教材权威质疑,二是向教师权威质疑。如文言文的注释部分,就经常遭到善于思考学生的质疑,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和争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必然牢固。

篇2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提问肤浅性问题,看似场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看似学生全会,实际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问较难问题,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而学生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模糊性问题,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头绪;提问习惯性问题,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际什么问题也没提;提问惩罚性问题,如若发现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老师突然提问问题借机整治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畏惧老师,抗拒学习。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上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问才称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师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佳,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设计问题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脏围裙,可能吗?弄脏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脏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有条理性的提问

对于每一节课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尽可能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就是这种“问题链”了,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一堂课45分钟,提问设计要直入重点,不能让提问占据太多的时间,此外还应当重视提问的节奏、密度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才能够做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照顾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采用分层设问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回答容易,可找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此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概况,老师就叫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虽然增大了此题难度,但学生依旧可以轻松的回答上来。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在此题基础上提出难度更深一点的问题:使他一变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基层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会让学生觉得重点难点容易学,也会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快和乐趣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4-02

1.课堂提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教案,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

(3)恰当取舍,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3. 自由学习,快乐参加,自主学习扩大化

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教育者要抓住青年人的特点,充分相信他们,活跃他们的思维,放手让他们去做,留给他们时间,把"课堂"变为"学堂",让他们自主地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幸福的。比如戏剧单元《雷雨》,教师可把课文内容告知学生,印发大量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可大声朗读,可细细品读,可扮演角色,设计一个个话剧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自然印记于心。戏剧相关文学常识水到渠成得到巩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古板、生硬之弊端。

4.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围,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时,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对作者王羲之的轶事却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为开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5.开展合作学习,完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分组和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个阶段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任务,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为哪几类?""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继而细致的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思路突然转向"庸人"一面的原因,能否把第二节去掉等问题。

6.教师导航,面向高考,主体地位导演化

篇4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几项措施,首要的是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2.在新课标理念下,角色转变不容忽视

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动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有的老师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况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我们是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我们是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向上攀登。要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

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4.解放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明确了课时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之后,就要让学生自主的动脑筋去完成,解放学生,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构想如何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式等,而不是在解放学生的名义下又给学生设下硬性指标。

有一老师在教话剧一章时想出新点子,那就是让学生排演一幕话剧《雷雨》,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关于话剧的知识。教师在班上宣布这个新点子时学生欢呼雀跃,可接下来却让学生越发反感失去了兴趣。原来,老师'钦定"了话剧排演的名单,时间,地点,甚至要求了要达到的效果。指定参与的学生就那么六七个,而要求从一设到尾,那么其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进来,好像一切不关他们的事了,参与进来的同学牢牢被教师定在那里了,只觉得钻进了老师编的"套",松也松不得,紧也紧不得,不能创造也不能自主,俨然成为了被老师栓着线的玩偶。这样的教学只给了学生一个解放和自由的名义,到底是空头支票,学生也只是空欢喜一场而已。

篇5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概要,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的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一致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像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像直观地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二、听思并用法

思考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谈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四、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五、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盘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六、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才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七、目标听课法

预习新课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地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八、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九、存疑听课法

篇6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功利性都比较强,唯“考试”是图,将分数看成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对高中来说,通常会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对提高成绩没有益处,因此忽视课外阅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宽度的要求很高,仅仅是课内阅读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块内容是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都很高。只有阅读丰富的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答题和写作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成绩也更容易提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且教师在课上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让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自觉增加课外阅读量。

二、结合课内阅读,增大学生阅读范围

高中生扩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内知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能盲目扩展学生阅读量,而应该结合课内知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课内主题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国的秋》的时候,可以在讲完后让学生总结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两篇同此篇文章表达主题相同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赏析。二是根据文章体裁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歌行》的时候,在学生消化理解这首诗歌后,教师再为学生推荐两首其他的歌行体诗歌,让学生从中总结歌行体诗歌的特征,在以后遇到歌行体诗歌的时候能够自如进行分析。

三、尊重学生个性,制定差异化的阅读方案

正如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等一些因素,每个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布置相同的阅读任务。在一个班级内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在课下会阅读大量的资料,而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下阅读量很小甚至没有。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小说,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应该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例如在布置阅读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时候,有些学生在课下可能已经阅读过这部作品了,有些学生可能正在阅读,而有些学生从未阅读过。教师在布置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调查一下班内学生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情况,对于已经全文阅读过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选择其中喜欢章节进行精读或者安排其阅读一些其他作品,对于正在阅读和尚未阅读的学生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作品。

四、采用多样教学,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篇7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石破天惊,先声夺人,上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共同探讨:

1概述背景,激发导入

翻开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我们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诗经》、《离骚》、《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就利用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同样,学习屈原的《离骚》、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均可采用这样的导入。

2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高中语文第三册)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

4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 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篇8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50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顺畅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50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此外,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音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

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怎样听课才叫会听呢?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学会听重点。一堂课为50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3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2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正适用于新课程的要求,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及其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应用

1.反思性教学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美国学者布鲁巴赫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中反思;二是对实践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会教学,让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而且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性教学是非常有针对性、实践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纷争不定,其具有功能大而全,重点难确定,训练低效,阅读宽泛等特点,这对语文教师的反思性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过于呆板的语文教学法常常受到各方学者的抨击,所以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成了现在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反思性教学正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条件。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行为,反思性教学的思想精神正与之相配。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前主要是关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的思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例子,发展更广泛的知识、情感教学。教学中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省。作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应该讲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情境的创建,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利用可以利用一切条件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问题得出不同结果。教学后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评价上,落实在书写教学反思集上。所谓反思并非是单纯的回顾教学,而应该了解自己的教学结果,并对寻找生成结果的相关原因,对此进行相应的反思,问一问“为什么”,正确对待评价结果,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评价要尊重个人差异。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及反思中的核心内容

现在,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接触过反思性教学,并且也在有意无意的进行类似教学,只是还没有理论依据和科学步骤。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好多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如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选择用反思性教学,就可以在加深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和自身教学认识的同时,在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发现一个新问题,从而不断地为自身进步积累资料。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反思、计划、准备、行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评价资料等。

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高中语文也不能再限制于课本这小范围的知识,应该结合其它学习内容、结合生活,拓宽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反思是反思性学习的核心。它可分为课堂知识反思和课外练习反思,而反思不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它可以促进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强化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秋水》时,课堂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庄子哲学中的“万物齐于一”的思想,尽管引经据典补充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学生仍是云里雾里。通过反思,就会发现问题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正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于是,在另一个班就及时作了教学调整,降低难度,突出“基础性”,从而就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也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与探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甚至盲点,但是,若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正确认识、执着追求,相信它一定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38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提问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恰当的启发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疑式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脑海里,激起层层涟漪。

二、发散式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多方向地改变思维角度,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这种方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句型、语法等的巩固,理解作用更大。

三、探究式

教师讲授知识,应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较新颖的、有一定难度而又是学生可以完成的“跳一跳摘桃子”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达到掌握课文内容及主题的目的。如教高二Unit 13 “The water planet”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

1. What does the passage talk about?

2. What makes water an excellent medium for life?

3. Why is water in the ocean moving?

这些问题学生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积极思维,深入到课文的主要精神实质上,而不是只通过“YES”“NO”或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四、对比式

上课提问有时为了起到突出课文主题思想,可运用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总之,启发性原则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提问前,教师要循循善诱地交待说明,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最佳状态,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少一些诸如“General Questions”,“Tag Questions”,“Optional Questions”等理解性提问,多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培养思维、想象力的提问,如“Essay Questions”。同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别;又不能忽视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样既使问题的难度错落有致,又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目前,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适当地让不同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内容,不能信口开河。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者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平下,换换角度,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2. 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远及近,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问题。

3. 提问设计要有“度”

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亮度(讲究感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平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角度、精度、密度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不能凭主观想象,想当然。

4. 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1)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比较选择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

(2)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等。

(3)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准确,答案要未知。

篇11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提问情境

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作用显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老师提问问题的。在不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不但不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让同学们更加好学,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对化学课堂的反感。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情境,把握住合适的提问时机。比如在学习新的课程前,可以提问一些关于引出新课程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对新课程的兴趣。在教授《苯》这一节课时,先问一下同学们对这种苯的了解,举出几个比较常见的苯的例子。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甲苯。在日常生活中,甲苯利用率比较高,比较“出名”。然后,再把握时机,提出其他的几种苯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老师在备课、制作课件,制定课堂计划时也应主动创设合适的契机,向学生提问问题。比如搜寻一些比较执行的事件(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巨大轰动的“水变油”骗局),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这些事件的成因。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随机应变,适时地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生成问题向同学们提问。有时候,由于设备问题,老师提前设计准备的课件,却无法正常播放。或者,由于显示不清,分析原子结构图严重失真。这时,老师就可以临时更改教学计划,让同学们根据描述自己想象原子的排列形状,组合结构。

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见缝插针,利用设备切换等时间来提问学生问题。好的问题能引发同学思考的问题,是很好的教学中的渡过手段。合适的提问情境应该是自然的、捕捉痕迹的,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可以的提问,比如检查化学方程式等不能算是真正的课堂提问,完全无法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有利于化学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提问的。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与否的关键。如何才能提出合理的有趣的问题,是很多老师为之费神的问题。在我看老,老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满足有趣、发散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一些死板的、固定答案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是分本无法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的,如化学公式、反应结果,化学剂的物理性质,这种只要记住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只会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死胡同,以为学习化学,只要记忆即可。其实并不如此,化学是一门理科性质很强的学科,基础性的问题固然需要记忆,而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才是学习化学的不二法门。

高中化学讲授以基础为主,因此老师在提问、选择问题的过程中,应结合高中化学的特点,提出问题。立足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以书本为出发点,努力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选择课本中的重点,在启发意义比较强的内容处设置问题。对于知识点的选择,则可选择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来提问。深入浅出,努力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讲解透彻。争取提纲挈领带动学生深入、积极地思考。

问题设计时,难易程度最难把握。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自信。过易,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在难易程度上,我提倡应循序渐进,审计问题难易结合,由浅入深。难的问题,由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回答,引发起更深入的思考。简单的问题,由底子较差的同学回答,提高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样难易结合,由点到面由简入难,才能提高整体的化学教学水平。

三、优化选择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老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适时加以诱导。高中化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理科学科,理解最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启发式的以诱导学生思考为主要目的的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想象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本传授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当同学们的答案存在偏差时,或者学生思维未跟上老师节奏,未能及时反应时,老师可以将问题简化之后,用更加浅显的方式复述一遍。如果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那么老师则应考虑提问更加简单的问题,或者给学生以线索启发他。另外,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还应善于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问题,并且找到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知识盲点,及时查缺补漏。

此外,老师提问不能局限与一个方面,而应注意问题的多样化, 在提问过程中,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互动。这是很多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空间狭小,只能被动接收提问,被动回答,缺乏主动性,导致提问的效果变差。老师的提问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思路,扩展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科的学习都是一大帮助。老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提问,提问问题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这样不仅有利于与学生互动,而且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平衡。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老师提问还应注意提问的情趣化,是课堂提问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改变以往学生害怕被提问,问题总是答不出而老师充满挫败感的尴尬局面。如果可以,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一起提出假设,一起设计验证试验并且验证结论。这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策略是需要化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研究相关策略,创设有效合理的化学课堂提问情境,设计比较合理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运用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方法,发挥提问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丹.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12).

[2]汪晓霞.浅谈提问技巧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0(9).

篇12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性化教学,让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学生真正的从教育者的教育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和思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人教版语文教材所凸显的就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即知识和思想的结合。能够充分的将这本教材用好,是每个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以下是笔者所实践过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

一、建立和谐的、开放的课堂教育平台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自信课堂氛围。课堂互动环节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课堂的主人公是学生,老师只是起组织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性的加强可以从侧面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授课过程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要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教师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一种肯定的手势,对学生来说就是爱的传递,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教学中应当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教师通过课堂互动环节建立起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十分收益。

(二)理论教学简单化,以学生读懂、消化为目的。理论教学是初中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更多的教师使用生硬的、专业性十分强的、难以理解的语言向学生们传授语文理论知识,包括语文的基本知识等,但这并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和学到更多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中,要以学生听懂、消化为目的,不能局限于形式和语言的束缚,要行文并茂的向他们传授。

二、以教材为基础,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

(一)在与学生的热情交流当中传递语文理念。一直以来,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入学生内心,把握学生真实心理,给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安慰。语文课堂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课堂,与学生的有好沟通很有利于语文教学。主动和学生谈心,用真挚的话语感动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让他们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

在近几年中,有一个男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初二带的他,这个学生在初中时是一个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学生,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初中,但是到了初一时,就放松了学习的心情,并在其他同学的诱导下,迷上了电子游戏,之后学业就荒废了。他在刚进我班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殊,只是成绩非常不好,平常不太爱言语。一个学生向我提起了他,我才知道当时的他存在很大问题。我首先主动找他说了一些心里话,当时没有说太多别的,只是鼓励他要好好学习,要对的起自己,之后就听到老师对他有了一些不错的反映。后来,我经常和他交流,渐渐熟了,我就给他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要孝顺,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负责,他听了进去,并认真去做了,他的成绩迅速提升上来。尤其是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师的灵活运用下,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有利工具。多媒体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教学工具,其各种特性都给教师、学生一种立体式学习的感觉。在新的教育科技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多媒体工具及科技,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 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教学节约了语文教师查资料的大量时间,使学生获得知识变得更加便利。

语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只有我们时刻保持创新,时刻将每一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我们就会创造出一片美丽的蓝天。

篇13

G633.3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语文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耀眼的部分,它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只有学好了语文,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才能更加轻松,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经验,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通过教学观念的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实施,使学生具备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迎来高效。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利用“说”和“做”两个方面对闻一多先生进行描写,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2)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闻一多先生?(3)文章中描写“说”部分有哪些?描写“做”的部分有哪些?(4)文章的开头是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引入课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时的“一月不梳头”的典故,为什么要这样引用呢?作者的用意为何呢?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去请教教师,要努力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他们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由此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感知力也会加强,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实现高效,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积极地完成知识的获取,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饱满的热切和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我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而是为他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神全都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经典名曲―――《送别》。悠扬婉转的歌声轻轻响起,时时回荡在学生的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知己相交的珍贵,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这首歌而产生起伏,不用教师再做过多的铺垫和引导,也不用对教学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并主动进行阅读和探索。利用音乐的力量,我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中的情感和体会大致相似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下顺利地M入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德育教师来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书面知识的传授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道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道德素质跟不上,成绩再好也是枉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语文学习完成思想道德的培养,并帮助学从中获得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通过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深切感受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利用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斑羚跳过悬崖时的幻灯片,使学生自然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进而学会关爱动物,能够善待其他的生命,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并珍爱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总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带领和学生的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