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级审计相关知识

初级审计相关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16:06: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级审计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级审计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阿司匹林 副作用 上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出血 肾病综合征 病例-对照研究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传统观点认为激素可能损伤胃黏膜。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症药物(NSAIDs),与激素联合使用可能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本文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研究使用激素和阿司匹林与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及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1)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即蛋白尿≥3.5g/24h和血清白蛋白≤30g/L;(2)经肾脏病理活检明确病因诊断,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没有发现这些病例存在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继发性因素;(3)激素用法为强的松1mg/kg/d或美卓乐0.8mg/kg/d治疗,维持8周;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为100mg/d;(4)至少每2周检查1次大便隐血实验,连续观察至少8周;(5)排除下列情况的病例:①口服铁剂的贫血患者;②服用其它影响止血-凝血功能药物,包括华法林、潘生丁和西洛他唑;③观察期内使用过阿司匹林以外的其它NSAIDs药物。

分组情况:根据入选对象服药情况分为三组:①单用激素组:单独服用激素;②联合用药组:激素联合使用阿司匹林;③对照组:激素≤10mg/d且没有使用阿司匹林。

定义观察指标:观察终点为消化道出血。定义仅大便隐血实验阳性为隐血出血;呕血或黑大便定义为显性出血;如果出血量大,出现呕血,或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超过10g/L,或循环不稳定,或需要输血则为大出血。

结果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样本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别。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х2法分析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别。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选择单变量分析结果中P<0.10的变量入选模型,计算发生消化道出血危险的优势比(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定义双侧P<0.05为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对象167例,肾病综合征的原因为微小病变型肾病(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IgA肾病(例)和膜性肾病(例)。单独使用激素或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05例和42例。联合使用阿司匹林的原因均为冠心病二级预防。20例作为对照的对象中,11例为血清肌酐值≤133μmol/L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9例为小剂量激素(强的松10mg/d)联合环孢霉素A治疗的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入选对象的一般情况

2.消化道出血情况

16 例患者在使用激素后42±12天发现消化道出血,无大出血发生。所有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对象均给予了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部分辅助胃黏膜保护剂,经治疗后临床痊愈,随访期内无再次出血。

3.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表2显示了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发生和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蛋白尿水平没用统计学差别;和没有消化道出血者比较比较,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多为联合用药的患者(占50%),但是总体差别没用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将单变量分析中P<0.10的变量选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eGFR值和预防性护胃治疗是发生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既往上消化道疾病史是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对照组比较,单用激素不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激素联合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出血几率1倍以上。

转贴于

表2:单变量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和对照组比较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三、讨论

激素是治疗风湿性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一般认为,激素有胃黏膜损伤作用,可能导致上消化道溃疡,甚至诱发消化道出血。但Conn等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1];Messer等改变了Conn等研究的对象和统计学方法后,仍然认为激素能导致胃溃疡发生[2]。这两篇相反结论的研究先后发表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针对方法学上有争议的地方,Conn于1994年再次对93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再次进行了Meta分析,共入选病例数6602例,结果显示安慰剂对照组和激素治疗组胃溃疡发生率分别为0.3%和0.4%,没用统计学差别[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果来源于激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结果。风湿性疾病患者往往联合使用NSAIDs类药物。在使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非选择性NSAIDs,胃溃疡的发生几率可增加462%[4]。另外,肾病综合征以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为特点,部分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这些因素可能参与消化道损伤。因此,激素诱导胃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结果并不能直接推广到肾病综合征领域。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非选择性NSAIDs。近年认识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提倡在糖尿病患者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因此,合用阿司匹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逐渐增加。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阿司匹林剂量小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这种剂量联合激素是否增加肾病综合征患者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目前还缺乏研究。

在本研究中,单变量分析提示肾功能减退和消化道疾病既往史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护胃治疗是保护因素;但是单用激素、激素联合阿司匹林和对照组总体间消化道出血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3)。这可能和样本数较小以及单变量模型中没有考虑其它干扰因素有关。进一步多变量模型的结果显示,激素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104.9%,提示在使用激素的基础上,同时使用阿司匹林仍然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但是,和对照组比较,单用激素并不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和最近台湾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相符:在没用使用NSAIDs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中,激素(每日60mg)治疗3月不增加胃溃疡发生[5]。

本文存在下列局限:(1)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资料来验证。(2)另外,为了排除研究的干扰因素,设立了入选标准。因此,结果不适用于分析研究排除标准中的人群。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单独使用激素不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但是合用阿司匹林可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参 考 文 献

[1]Conn HO, Blitzer BL.Nonassociation of adrenocorticosteroid therapy and peptic ulcer [J].N Engl J Med, 1976,294:473-479.

[2]MesserJ,ReitmanD,Sacks HS, et al. Association of adrenocorticosteroid therapy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J].N Engl J Med, 1983,309:21-24.

篇2

一、思想、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为老人、职工提供服务时,还没有彻底转变思想,仅仅按照工作的基本要求去做,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服务员,去主动服务。

二、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工作过程中,对重点问题、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敏感,有时还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工作出现失误。

三、管理不规范、落实不到位

在对伙房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自己缺乏专业的眼光。对领导要求和制度落实上只浮于表面,没有跟上监督、检查。

四、业务不全面,仅局限于自己负责区域

作为养老事业的工作人员,对其他科室的业务不了解,不能够对外界做好宣传和服务。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从以下几点整改,并保持长期查问题、抓落实。

一、树立创新意识

决不能再延续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决不能再延续不实不细的工作方式,下一步在工作中打开创新的路子,抛弃“以前怎么样”的思想,大胆创新。

在膳食工作中,学习借鉴好的管理方式,学习好的创新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工作模式,整改以前的懒惰心里,用新理念充盈头脑,新方法活动手脚,作出新的动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二、抓落实、抓深入

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贯彻落实领导要求和集团各项制度时,要有盯上靠上的劲头、要有扎实深入的精神,切实将要求执行下去,将问题解决好,将认真贯彻始终。

除了落实好,还要深入好,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学习集团各项制度和餐饮操作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按要求抓好落实,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导致出现问题的操作,要及时整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早排查出来,杜绝问题扩大化,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抓重点、抓效率、抓深入。

三、提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工作中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膳食中的安全操作、食品安全都是关系到职工、老人的人身安全,都是关系集团的整体利益。按要求,定期不定期检查各项操作规程、食品的储存,食品的采购入库做好把关,要充分认识到不起眼的小事都容易酿成大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敏锐性,一刻也不放松。

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热情,提升业务本领

篇3

二、现行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教学中要协调知与不知的矛盾,但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回顾以往,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多强调理论部分的灌输教育而忽视了行为的引导,岗位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财务会计》现行教学方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

现有的《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偏重于核算细节。由于许多学校的财务会计课时安排为64课时,导致老师讲完核算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看不到会计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填鸭式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述法,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老师口里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或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不厌其烦将每一个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而学生只是听或做笔记,没有很多的自我思维时间,造成思维僵化,很多学生只知固定的题型怎么解答,更换了一种方式或补充了某些条件就不知如何下笔。更不谈在实际工作中,对千变万化社会环境的适应及对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产生互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老师上课吃力,学生听课乏味的现象,甚至造成恶性循环。虽然现在有许多上会计课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观摩,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的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三)从实训教学过程中

各大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但仅仅局限于毕业前期,时间短,且实训内容还是以课本教材流程为主,手工记账为主,不全面,且相关的实训耗材也比较匮乏,缺乏与实务的紧密结合。《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走上社会,马上就会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知识再扎实,若无法在实践中操作,也不是合格的“产品”。

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教学方法

鉴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暴露的诸多缺点,现在各大院校都在探讨新型的更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方法。专业的学习通俗的讲无非是学习一门谋生的手段,掌握一门手艺,所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是能不能做,做的好不好,能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不再是口头功夫,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一代人考核的标准。兵法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未来岗位的需求并为之去努力,学生的就业前景才能一片光明。

(一)工作岗位教学法的初步设想

工作岗位是指在企业、事业或政府机构里工作人员所处的职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要求。其体现出的是对任职者相应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而对于企业,能够招聘到“上岗快,能力强;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财务会计》课程我们打破传统的章节顺序,以工作岗位为主,以岗位需求为前提,将相关知识进行大“串烧”,重点考虑会计知识与岗位的“相关性”。

1.确认工作岗位

让学生了解将来就业的大体方向,明确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岗位之间的层级关系。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1)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2)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3)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4)会计相关岗位群: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中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2.做好个人未来就业规划,确定岗位需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与知识素求,在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好后,根据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理论串烧,实训操作

“工作岗位教学法”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在学生已有《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对财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简单贯穿,教师不仅仅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然后辅以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创建逼真的现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4.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由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主体,而是学习活动的主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工作岗位教学法举例

会计岗位是一个阶梯型的,没有说哪一个学生一毕业就能一蹴而就走上管理岗位,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出入社会都是从最基础的出纳、基础核算会计做起。下面以出纳岗位为例,探讨一下“工作岗位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出纳岗位的知识素求

(1)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2)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4)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

2.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相关知识要求

(1)现金的管理规定(2)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票据的相关知识(3)会计凭证传递的流程

3.确定实训仿真模拟课程

(1)支票的填写,各种票据的办理业务(2)银行账户的设立与注销(3)银行存取款业务(4)登记账簿(5)出纳与核算会计的关联

4.分组实训,角色扮演

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内成员模拟现行中企业的各个角色,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4

新医改是对传统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是对医院服务模式的调整,为了适应这一政策,医院需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不断探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方法,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优化就医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这有益于医院管理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与现代市场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迫切需要解决。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新医改要求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或拥有300张以上病床的医疗结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由专业审计人员负责。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分析,许多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就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来看,仅有部分医院按照这一要求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差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多于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实现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领导的调度为中心而非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是由领导全权负责,导致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都是由领导实现,这会导致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缺乏独立性。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了医院的经营活动、财务会计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分析,许多医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财会管理工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采取“双轨”并行的模式,出于医院发展的目的,医院在加强管理和灵活变通之间处于两难之境,导致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财经法规意识相对比较松懈。从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内部控制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医院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缺乏可行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高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的复杂工作,就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团队的整体素质而言,难以适应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主要在于:①内部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技能,难以适应多元化审计工作的要求;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医疗服务环境中,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策略

(一)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新医改对我国医院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按照保障基层人民的医疗需求、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三个根本目标,围绕医院的管理、经营进行改革,突破传统的“以药补医”经营模式,将医院自主经营作为切入点,不断改进医院管理制度、价格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加强医院的人才建设,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实施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医院的规模及收支情况确定预算。实施预算管理有助于保持医院的收支平衡,同时能够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从而改进绩效考核制度。新医改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对于出现偏差的预算要及时修正。政府通过对医院收支的审核、成本以及结余的管理,制定医疗服务的价格,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力,凸显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二)改进现有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对医院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是否合理往往对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医院在内部审计机制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从引进优秀的人才、完善选拔制度,给优秀内部审计人员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医院的培训制度和教育制度,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层次搭配,保持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需要重视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中青年内部审计人员。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年龄相对而言较大,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思维,建议调整管理层的年龄结构。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动,管理层要抓紧学习新医改的政策,不断适应医疗市场变化引起的改变。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并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从而保障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管理的工作效率;或通过将管理方法创新与奖金挂钩,能够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医院内部审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要遵循发展成本控制原则,保障医院建设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考核时,需要结合部门结构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采用专业化的技术对部门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指出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强化管理,从而提升医院内部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医疗事业的平稳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息息相关,医疗改革的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自医疗改革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促使医疗改革的进行受到影响,仍需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医院也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是改善医院经济状况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 ;教育;培训

Keywords :Accounting by EDP; Accountant; Education; Training

从1979年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至今,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企业也逐渐实现信息化,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电算化会计人员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我国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将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网络来进行,企业的经营也将逐渐地从传统模式走向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未来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财务。网络财务是一种基于Internet/ Intranet 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及动态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如果说以前的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而当今网络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来概括会计电算化的涵义更为恰当。会计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具有上机处理基本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他们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认清这一趋势,找出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电算化教育的不足,及时制定相应策略,采取措施,加强培训来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我国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吸收新知识困难较大。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老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相当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经类在校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他们虽然懂了电算化理论知识,但由于缺少实践环节,有的学生毕业时都不会操作一种财务软件,更谈不上精通了。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精通会计、计算机的授课老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应改变过去重视会计基本理论教学而忽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局面,把电算化当作一门重要的课程来抓,同时增加上机实验的时间。

(三)各地区对于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内容浅尝辄止,针对性差,系统性不够,同时考试系统本身也不完善,培训形式主义严重,不讲实效,造成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四)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

(五)实务界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一些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一些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还达不到标准。主要表现在:

1.会计人员的会计、财务知识不系统、不深厚、更新慢,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

2.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十分薄弱,一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因而导致企业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核算功能,没有发挥软件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功能。

三、对我国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培训的几点建议

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普及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在高校培养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人才,为社会输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整体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因此我们应做到:

(一)加快高校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建议在大专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电算化审计人才的培养,现在各高校几乎没有会计电算化审计课程,造成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奇缺的现象。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方面师资力量的培训。当前合格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十分缺乏,绝大多数会计电算化教师处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初级阶段。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教师几乎是零,所以国家、高校及社会应联合起来推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师资培训。

(三)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由于一些小企业没有开展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需要基层会计电算化人才,所以一部分人可以只具有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但要重点培训一批真正具有中级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并在培训结束之后,每年将会计电算化作为重点知识进行后续教育培训。

(四)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也不过一两年就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要求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五)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培训可以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六)企业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四、小结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基层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徐晓峰. 从电算化软件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煤炭经济研究,2005,(9).

[2]苏志浩,陈亚娟. 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篇6

随着党和国家对审计的工作质量的高度重视,建立审计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审计质量建设已迫在眉睫。当前,大数据时代已全面到来,审计也同样面临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突与矛盾,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审计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信息化数据分析处理水平,规范审计行为,促进审计事业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审计工作质量较低的原因分析

(一)执行不严

近年来,我国审计工作一直致力于强化内部控制,进行各项制度建设。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轻过程重报告、轻内容重形式问题。尤其是在考评标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标准不一、规范不严、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性、实际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等。

(二)环境缺失

当前,许多地方的审计工作环境不够理想,直接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环境缺失,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缺失,从国家制度层面上,我国仍然处于审计工作探索的初级阶段,国家未能对审计制度进行进一步有效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第二,单位内部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员都未能深刻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相对狭窄,甚至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歪曲和误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具体开展质量。

(三)组织缺失

当前,审计组织建设不善问题比较明显。第一,人员数量少,审计工作由于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在人员工作及个人发展方面也空间不足,机会不多,从而让原本就人数有限的工作人员还存在着较高的流失率,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稳定开展。第二,工作队伍专业技能偏低,许多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门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许多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虽然,财会人员也有其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与长处,但财会工作毕竟与审计工作有着许多本质区别,这种专业不对口、知识不匹配的问题,让审计工作难以实现质量上的有效提升,也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工作。

(四)制度问题

审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而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不仅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升,甚至还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让审计工作陷入无计划、无规范、无方向的消极局面。法规不健全,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可依、无规范可寻,从而导致审计过程中不严格、不科学,这些制度性漏洞所导致的审计质量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二、强化审计质量的思考

前文我们就当前审计工作质量存在的问题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想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具体质量,改善审计工作现有情况,就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落实

健全监督与问责制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内控相关制度,强化审计工作管理质量,推动各项工作积极实施。此外,还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监督问责制度的积极建设,要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要通过完善的监督制度来促使审计人员更加重视审计工作、减少审计中出现错误的概率。

(二)领导垂范、全员参与

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必须依靠全员参与,再具体工作中。首先,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审计工作理念,要深刻学习审计工作相关知识。其次,审计人员队伍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不仅要积极学习审计工作理论知识,学习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对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分析,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适应单位的具体需要。此外,还要加大人员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审计工作的正面影响力,让全体人员都能够了解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系统设计、科学谋划

想要实现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就必须强化审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及各方面组织建设。要重视审计组织构成、岗位配置、人员安排、资源配置以及配套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现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以精益化、精细化、规范化作为审计组织设计及审计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与立足点。从而让审计部门能够在整个体系当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实现其监督职能履行,确保其监督效力发挥,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高效性与独立性。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7

[中D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06- 02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在预算支出绩效的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实现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可行的改革框架。在旧有管理框架的局限下,使得管理制度的改革受到了不小的阻碍。近年来,政府部门对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再加上相关研究成果的涌现,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基于此现状对改革框架进行了分析。关于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技术手段的应用

技术手段的应用能使管理制度的建立更为客观,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出评定。主要是对公共部门对社会提品和服务的评定。产出评定对部门工作效果进行表达,为其他评定奠定理论基础。但在进行产出评定时,需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免使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做到对产出信息的合理使用。第二,效率评定。它主要指产出评定和成本间的比值,用来反映一定投入下产出量的大小。通过效率评定,能促进部门资金投入的节约,用较少的资金获得更大的产出,同时能更好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另外,通过效率评定,对后期投入和产出进行合理预测,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分配。投入产出是效率评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调整。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也会对效率评定造成影响,根据实际需求对评定内容进行变通,使效率评定能对部门绩效进行反映。第三,结果评定。主要指产品服务的社会影响。结果评定也是政府部门预算项目效果的最真实反映,所以需要对评定方法进行合理选择。第四,生产率评定。它能反映执行预算项目所投入的成本。它对于基础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生产率评定也具有较大的难度。

2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这也是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工作任务之一。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有所创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构建新的管理制度。

2.1 部门预算分析员制度

部门预算分析制度主要针对公共部门外部建立。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要求预算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相关知识,还应具备管理能力。但我国从事预算行业的专业人员较少,制约了部门预算分析员制度的建立。需要在人员的选择上制定标准,确保人员素质合格。另外需要分析人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使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更具有针对性。

2.2 绩效信息审计制度

该制度包含绩效信息和绩效评定等方面。绩效评定数据的准确与否,会对绩效评定结果造成影响。这也要求充分调动部门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另外,还需对绩效评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把控。绩效信息审计制度的建立,能更好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为绩效评定提供参考。

2.3 组织实施制度

预算支出方面的绩效管理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涵盖众多环节,组织实施制度的建立十分重要。财政部门在与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例如对管理制度改革的引导。这也要求该部门结合专业理论,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中。审计部门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中承担着监督的作用。通过权利机关对绩效管理制度的实行进行监管。在组织实施制度的建立中,不可忽视社会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它们能使绩效管理制度更灵活。通过民间中介机构的参与,实现民意的表达。另外,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成效与社会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民众对政府预算的使用也十分关注,且民众享有知情权。这也要求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做到工作的公正公开,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得以行使。

3 结 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政府部门对预算支出绩效管理进行改革。对于改革框架的构建,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改革政策,政府部门的属性等各方面因素,基于客观条件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管理制度的优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要求政府部门勇于面对挑战,深入研究,为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创新,缓解了国家招生规模扩大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增加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独立学院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强校的转变。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企业所需的既懂管理又熟悉信息化的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独立学院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独立学院现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用人单位要求与独立学院自身条件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一个能适应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培养一大批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熟练进行财务信息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推动会计信息化真正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的人才,造就出适合社会要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2009年4月,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而人才则是建设的关键,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推进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对于推动各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作用愈加显著,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框架,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中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技能,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审计和有关监管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有三种模式,一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二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的培养,即财务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三是适度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着重介绍当今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即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更新速度比较缓慢。大多数院校没有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应用方面的课程,课程之间衔接不够,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各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出身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编程设计、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的相关会计信息化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的要求,后续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四)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软件版本陈旧等问题,迫切需要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教材,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考核形式单一。许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考核内容、方法、标准等模糊不清。一部分院校甚至以笔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依据的并不是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9

(一)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包括资源存量、地理分布、开发利用现状、面临威胁及存在潜力等。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如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和农业局等。海洋、渔业、森林、土地、矿产、能源等这些自然资源资产有关信息,则大多分散于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和某些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中。它们每年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自然资源状况监测和研究,但这些监测结果往往被用于具体的目标,而不都是被用于更广泛的自然资源目标。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对这些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的整合和协调。不同种类资源信息采集、管理和维护水平不一,缺乏规范化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共享数据库。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难以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求,难以从中获取全面充分的审计证据,同时无法精确估计审计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合理的重要性水平。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业性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各种自然资源资产,需要常规审计方法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法律、自然资源监测等专业知识的结合运用,才能取得客观充分的审计证据并作出公正评价。如在评估水质时,利用生物评估方法对河道生物群组成部分进行测定,需要利用生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对审计过程进行指导。这一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现实中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构成一般以财务专业、审计专业为主,复合型人才极少,审计人员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的不足而力不从心,这将严重制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开展。

(三)审计任务繁重,现有审计力量不足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种类繁多,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类型,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政策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以及开发保护利用情况、监管实施情况,按照常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况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领导干部集中调配或临时任免的问题,审计资源无法及时调拨,导致审计任务拖延或者审计人员草草进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庞大的审计项目,需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评估,目前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如果不扩大审计队伍,将造成审计覆盖面不全、审计质量下降等问题。

(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在我国,从县级到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均为5年,最多连任两届。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形成的长期性、持续性,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可能在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后任领导干部上任一段时间后还未体现。并且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随后任领导干部的决策制定而改变,这就使得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相关责任混淆。另一方面,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具有跨区域性,如河流,其上中下游一般穿越多个地区。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目标、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往往各自为利、相互影响,导致各区域同级领导干部或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可靠区分。

二、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对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的程序,需要在通用离任审计程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丰富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采集渠道,搜集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数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社会与经济信息和自然资源科研成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形成基于流程整合的自然资源数据网络,实现自然资源信息的统一管理,建成自然资源数据的信息数据共享中心。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将原本复杂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进行汇总合并,便于审计人员充分把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情况,合理估计潜在风险,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二)各审计机关联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需要上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同级审计机关之间相互协调,整合审计机关力量与资源,在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审计报告上展开合作,以提高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工作的成本效益,明晰各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大大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性,加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如在对省级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由于省级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责任由各市的自然资源资产状况综合体现,省级审计机关可以与各市、县审计机关联合,以市、县级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为基础,对省级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三)审计人员协同自然资源专家开展审计活动自然资源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团队应由审计人员和自然资源专家共同组成。审计机关需引进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相关专业自然资源专家参与离任审计工作,充实审计队伍,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知识结构不完整的问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对审计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定期对自然资源专家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其参与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以更好地适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求。另一方面,需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自然资源相关专业培训,完善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其胜任能力。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我国政府自然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的工作基础,联合这些部门的专家协同工作,遇到知识、技能或者其他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能力的缺口时,与专家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共享,形成合力,更好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水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高效地开展工作。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总需求当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综合2015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财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广阔,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广泛的其他相关知识等方面。

1.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是企业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能处理单位日常经济业务,还要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2.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些核算工作,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初步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珠算、点钞技能、及其他实践技能。

3.广泛的知识面。调查中一部分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因此,一名合格的现代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满足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

(二)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

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相较于以前更广泛了,除了会计专业的一些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涉外会计证等以外,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1.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稀缺。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另外,会计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大量增加,也需要大量的独立从事会计、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人员。

2.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除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等。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具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三)企业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企业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除了计算机、英语等基本应用能力外,对于其他能力的需求也很强烈,即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

1.计算机能力。计算机现已广泛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分析预算、统筹等其他工作,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差错。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除对会计专业能力需求外, 有近一半的企业在“其他能力”项目中强调了对毕业生表达沟通能力的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3.不断提高英语能力。我国会计核算更加与国际接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务人才。市场对高、中级会计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贯例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偏爱欢迎,适应高级财务管理等高层次就业岗位。

(四)企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的需求

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对学历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人才。目前各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数明显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多,再翻开诸如《中国人才市场报》等招聘报刊,发现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也是专科居多。

(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满意度

虽然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企业和学校普遍认同, 但大部分被调查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被调查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能力有限, 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 必须经过企业培养才能上岗, 通常到企业 1 年以上才可能胜任会计岗位。

总之,根据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差距。得出如下结论:为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研究有针对性的多元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雷.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

技术教育,2000,(16).

[2]赖江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广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杨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机遇及对策思考[J].昆明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刘玉廷.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

篇11

关键词:

会计;危机;机会

一、会计人员“最危险”的时刻来临了

近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了一份特别的报告,NPR对每一个职业未来20年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做了预测,涵盖20个领域202份工作。报告指出会计师和审计员被机器取得的可能性高达93.5%。这对财务人员来说是个令人震撼的消息。目前多数财务人员日常工作是费用报销、会计核算、出具财务报表、税务申报等工作。这些工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业务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完全对接时,财务工作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后,会计人员所做的工作完全可以用智能机器替代。会计人员将面临被裁员的危险。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裁员7000人,裁员对象以美国公司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为主。据悉,沃尔玛将各分店的记账部门和会计部门统一整合至总公司,交由一个中心办公室集中处理并在500个商店测试了新的会计系统。数据工作集中化处理将逐渐取代人工。会计人员正要面临一个“机器吃人”的信息时代。

二、面临危机,会计人的困惑

在我国,会计在单位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在会计法中明确,会计人员有会计员、会计主管、会计师、总会计师等。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在我国是一个准入制的岗位,没有会计证的人员是不能从事会计工作的。国家从法律角度上似乎已经为会计人员职业进行了规划:从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数,截止到2015年末人数已达到2050万人。但是从相关机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会计人才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会计人才过剩的数量2011年为39万人,2012年为82万人,2013年为160万人,2014年为239万人,2015年为311万人。过剩人员中大部分为只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现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仅占会计从业资格人员总数的0.7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在会计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人才结构中存在低端会计人员相对过剩,高端会计人才比较短缺的现象,至于通晓中外会计规则和财经法规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何让大量初中级会计人员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应是每个会计人员甚至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惑和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未来的财务是什么样

目前我国初中级会计人员日常工作就是数据录入、填写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等基础会计核算工作。而未来财务工作将会朝着无纸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财务越来越多的基础化工作被计算机替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实现全面对接,数据的产生、传递、匹配、校验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无人值守自动报销也会逐步实现,自动化票据采集、数据录入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依托财务信息系统,由业务信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都可实现自动化,这极大的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人工智能这一科技创新技术引到会计、税务、审计等财务工作中,财务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不可避免的会逐渐被机器人替代。人工智能产生大量的数据,需具有管理会计知识的高端会计人才进行合理分析,最终形成对企业管理有用的信息。

四、机会总是降临于有准备的人

人工智能为会计人处理了最繁琐、最耗时的基础工作,这使得会计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高级的工作。对于那些失去自己行业定位,面临危机的“旧式”会计人来说,要朝着这个方向重新寻回自己的价值。人工智能的优点是善于处理程序化、标准化的业务,但是一些需要思考与凭感性认知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却显出其“短板”。当企业需要会计人才为企业重大举措、重要项目出谋划策时,人工智能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多方专业知识的“高级”会计人才综合企业实际现状,结合行业情况等内外部环境进行判断,提出可行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如何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备:第一,让学习成为会计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会计越老越吃香,这种观念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会计不学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会计行业正朝着一个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不学习就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老会计要想在单位立住脚跟,需要加强新的财会知识学习,及时学习电子信息相关知识,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更要努力学习,不仅要学习财务专业知识,还要扩展行业知识的学习和管理方面的学习。第二,考试是缩短与优秀者距离的较好方式。要想快速提升专业知识能力,会计人员要积极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的考试中,如参加CPA、ACCA考试等,考试能在让人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较为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考试证书也会成为职业上升的敲门砖。第三,在工作中要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经营业务中,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意人”。会计人员应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财务数据,总结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努力成为“四师”:企业经营数据体系构建师、数据分析设计师、数据解读师和企业运作诊断师,为企业发展壮大贡献提供财务方面的专业支持。使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能处处看到会计人的身影、听到会计人的声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结束语

时代赋予了会计人向高端人才发展的机会,会计人员要善于从“危”中找到“机”。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账房先生”,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合作伙伴,成为人工智能的“导师”。

参考文献:

篇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向生态经济,环境审计也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江西是个生态大省,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江西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实行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审计要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就是实施环境审计,合理制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但目前江西的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江西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研究相对滞后

环境审计的开展,理论应先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相对滞后,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总结不成体系的理论。江西省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能结合实际去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及理论研究状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虽然是1998年审计署组织了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但由于环境审计的学科独特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严重滞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展。

据笔者调查,目前江西省所有的高校中都没有开设环境审计的课程,对环境审计开展专题研究,在江西省的省级课题立项中,也没有专门的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而且审计人员也鲜有将环境审计的内容融入日常审计工作中。

(二)对环境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同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差距明显,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包括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在内,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这种状况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当前,江西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环境审计尚未被社会所公认。一是对环境形势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宏观大局上去研究和思考环境审计,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

江西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青山绿水,如要在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就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讲,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刚刚起步阶段,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审计立法缺失

(一)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标准,这对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环境审计客体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审计是否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主体造成的排污和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审计环境报告所披露的环境责任、环境费用和环境风险,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环境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虽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但针对环境审计的实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怎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以及污染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制订出台了高污染、高风险的产品目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的环境核查标准,但环境审计如何介入,如何干涉?审计出的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意义。

(二)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与实际情况脱节,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008年颁布的《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没有建成,或者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①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靴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三)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有关环境审计的体系尚未建立,这不仅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的审计的时候也是无法可依,这也是导致实施环境审计很大的障碍,如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培训机制

(一)审计人才培养中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

目前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他们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他们的专业背景中没有相关环境的知识。

根据调查江西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开设环境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导致审计人员真正到了审计的岗位上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真正在工作中就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培养体系培养不了环境审计师,虽然现在高校大兴学分制,可以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对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即使有,对于这类专业性太强的科目,也很少有同学选修。

(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经济学、统计学、工程学、法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状是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适应环境审计,要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但目前江西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审计部门也没有组织类似的学习活动,而现有审计人员大多出身财会,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知识,因此必须组织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拥有环境知识和相关知识,成为具备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通才,为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从现在开始起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配备一批环境审计专业人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需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工业发展融入生态保护中,探索生态工业模式,力争建一个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相信环境审计在这个目标中应大有作为,针对环境审计在江西的实施障碍,对症下药,扫清障碍,相信江西不仅能拥有金山银山,还能拥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1998(9).

[2] 陈思维,王晨雁.《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的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7).

[3] 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 傅东.试论环境审计[J].浙江经专学报,1997(4).

[5] 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2003(2).

[6]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7] 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8] 蒋玮.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9).

篇13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构建出完整、系统的职业能力框架体系,因此高职层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一直是困扰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希望该框架的构建有助于高职会计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

一、文献回顾

许多国家的职业会计组织都已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该框架列示了必需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列示了三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2000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从专业技术知识、管理技能、领导技能和职业水准四个方面阐述了作为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具体能力;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认为,一个要进入会计职业的人应该证明其符合九个条件,主要涉及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性知识、综合运用职业技术性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

鉴于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国内学者着手研究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刘玉廷(2004)提出高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职业能力: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内部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王晓娜(2004)系统地对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高层。许萍和曲晓辉(2005)设计出高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建议框架,将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部分。周宏、张巍(2007)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从定位、职能、胜任能力、能力要素及实施等方面阐述了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2007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

分析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各国已制定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主要是针对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国内学者设计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主要是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三个层次分别阐述,这些能力框架对高职会计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不能直接套用。因此,本文试图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笔者采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所倡导的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首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主要就业单位及岗位进行定位;其次,整理、分析其就业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再次,将其就业岗位的任职条件转化为职业能力要求;最后,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二)样本情况

考虑到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加之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培养初级会计人员,所以本次研究首先调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06、07、08三届毕业生中在西安市中小民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100人所在企业的招聘条件;然后在互联网上随机搜集100条西安市中小民营企业初级会计岗位招聘信息。考虑到各行业业务差异较大,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差异也较大,为了便于整理分析,所选企业均属制造业。

(三)样本整理分析

200条招聘信息表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中小民营企业的出纳、往来结算会计、存货核算会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工资核算会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核算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招聘信息的基本条件是:学历为大专以上(包括大专),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年以上(包括一年)工作经验。因为高职生在校期间有三次报考会计从业资格的机会,所以约90%的学生能获取从业资格;同时,他们都有半年以上的定岗实习经验,加上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经验,完全具备一年工作经验,所以学生能否应聘成功主要取决于其他条件。另外,由于各单位业务不完全相同,200个单位对各岗位的职责及任职条件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笔者在整理时只将30%以上(含30%)的样本中都提及的要求纳入表1,且按提及比例的大小从前到后排列。表1即为笔者整理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的情况。

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任职条件是指胜任职位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从称职胜任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技能或行为规范。表1列示的任职条件表明:由于会计人员成天和金钱打交道,加之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中小民营企业聘用初级会计人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品德;由于初级会计工作相对简单,中小民营企业希望应聘者职业技能熟练,能快速上手;由于会计人员既要同客户、供应商、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外单位打交道,也要跟内部人士打交道,社会常识、商务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必须熟悉。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小民营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笔者从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21项具体职业能力。

(一)职业品质

职业品质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前提,指导会计人员的行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包括6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等优良品质;较强的敬业精神;依法办事意识、保守商业秘密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严谨、认真、细致、主动的工作作风。

(二)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指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3项:一般知识及基础知识,如社会学知识、政治文化知识、公文写作、经济学、信息技术、网络等知识;经营及组织知识,如金融、投资、法律、税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统计等知识。

(三)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技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分为两种:即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在从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6项: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会计业务核算能力;编制报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财务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纳税核算能力和纳税申报能力。

一般技能是指在从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与会计专业知识不直接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6项:执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自学能力。

当然,要使高职会计教育真正与实际需求接轨,仅仅构建一个职业能力框架是不够的,必须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以职业能力养成为导向同步进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以职业能力的考核为重点进行改革。只要下定决心进行改革,高职会计教育必定能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